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剑桥中国隋唐史

_51 崔瑞德 (美)
因为立论精密严谨博得了许多赞赏,它们已成为佛教三藏的组成部分。对佛
教的赞助不限于长安,在地方上也广泛流行。以后数十年,在禅宗的一大中
心的福建佛教得到大量的支持;作为这个时期佛教流行的一个明确标志是中
国现存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它印行于868年,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印
刷品之一,在本世纪初为斯坦因所发现。
懿宗庇护佛教的最后行动是最壮观的。早在873年,皇帝不顾大臣们的
拼命反对,决定恢复尊崇佛骨的仪式,此事在819年曾受到韩愈的令人难忘
的斥责,以后未再举行。873年迎佛骨仪式极其隆重,甚至超出了宪宗时举
行的那一次,政府在全国颁布大赦以示庆祝。京师富家竞相炫耀侈靡,朝廷
中的成员全都施舍大量财物。
懿宗举行这个仪式也许是因为他感到自己临近死亡而绝望所致,因为他
① 关于宣宗恢复佛教主要事实的论述,见冉云华:《中国佛教编年史:581—906 年》(桑蒂尼克坦,印度,
1966 年),第97—105 页。关于福建建造的新寺庙,见魏应祺:《五代闽史稿之一(续)》,载《国立中
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文海出版社重印,台湾),第70 期 (1929 年),第3O51—3070 页。
----------------------- Page 431-----------------------
在几个月后就身患重病,终于在873年阴历七月死去。皇位立即由他12岁的
儿子李俨继承,李俨在历史上称为僖宗。
----------------------- Page 432-----------------------
僖宗 (873—888年在位)
皇帝和宦官
873年12岁的李俨继承皇位,比他父亲860年嗣位要平静得多。他是懿
宗八个儿子中的第五子,他的嗣位应归功于两位资深的宦官神策军将军刘行

深和韩文约。刘行深出身于宦官世家,刘家的几个成员曾博得朝廷大员的尊
重,所以刘对李俨的支持是有相当分量的。新皇帝在873年阴历七月十九日
即位,这是他父亲去世之日,也是他被指定为继承人负责军国大事的次日。
懿宗的遗诏任命他的宠臣韦保衡摄政,但事实上韦保衡和已故皇帝的其他几
个声名更加狼藉的宠臣一起,在僖宗即位后立即被贬逐出朝廷。
僖宗仍是个孩子,对宫外生活所知甚少。他爱好游戏,长于射箭、骑马
和舞剑。他特别为自己善于踢球——唐代特别风行的一项运动——而自豪。
他还爱好数学计算、音乐和各种赌博,特别是掷骰子。他爱斗鸡,和自己的
兄弟在斗鸡比赛中打赌。他似乎有幽默感,但又相当迟钝。
当僖宗长大之后,他对游戏和娱乐的兴趣减弱,开始坚定地过问朝廷事
务。不幸的是,他看来是一个严酷而反复无常的统治者,过分关心细节,喜
施严刑,甚至用它来对付那些对他的政府言之成理的批评。僖宗在他统治的
15年中,常常被描写成十分轻浮的人,但看来很清楚,在他将近20岁时他
已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统治者,虽然明显地反复无常,没有经验和缺乏足够
教养。如果要对他统治时期朝政的处理多加批评的话,人们必须记住,僖宗
面对的是如此复杂和危险的一种危机,足以最大限度地考验任何统治者的聪
明和勇气,何况他还是一个年轻的孩子。
即使考虑到历史学家有反对宦官的偏见,他们将僖宗统治时期的失政主
要归罪于他的首要宦官田令孜 (他很快便主宰朝政并作为唐末最有权势和最

可怕的宦官之一而闻名),也可能是公平的。田令孜和他的宦官继承人对唐
末诸帝的控制是如此有力,以致于皇帝实际上成了他们的傀儡。在唐朝最后
数十年间,虽则皇帝曾短期内重新得到一定程度的权力,但总的来说,皇权
差不多降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点。
田令孜在懿宗统治时期只是宦官中一个次要人物,他掌权的关键在于他
和僖宗的非常亲密的关系,因为僖宗把他当作养父。田令孜受过很好的教育,
非常聪明;他设法让僖宗忙忙碌碌,同时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他的支配
地位在875年被委任掌管神策军时显示了出来。现在他不需请示皇帝便能任
命官员,分赠赏赐,皇帝显然无保留地信赖他处理朝廷事务的能力。田令孜
千方百计给皇帝的内库增加收入,其中包括计划籍没京师富商的财产。任何
反对他的计划的人都有被处死的危险,甚至政府中最高的大臣们也害怕公开
与宦官作对。
除了满足他个人的野心之外,田令孜寻求普遍提高宦官威信的办法,880
年他任命京师和地方的高级宦官职务时采用了迄今为止只是在任命宰相时才

用的庄严仪式。田的极端冷酷和他对皇帝的牢固控制当然引起僖宗外廷官员
① 《资治通鉴》,卷252 第8166 页;《旧唐书》,卷19 下第689—690 页;《新唐书》,卷9 第263 页。
① 他的传记见 《旧唐书》,卷184 第4771—4772 页;《新唐书》,卷208 第5884—5889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3 第8225—8226 页。
----------------------- Page 433-----------------------
极度不满,毫无疑问,他在朝廷的地位更摧毁了大臣们中间的一切共同使命
感,而且粉碎了恢复唐朝皇权的任何希望。
唯一强大到足以和田令孜抗衡的角色是另一个宦官杨复恭。与田令孜不
同的是,他是最有势力的宦官“世家”的成员,他的祖先在神策军充当高级

将领近百年之久。他的经历和一个普通的朝廷官员是很相似的。在被枢密使
杨玄翼收为养子之后,他先后担任过一些地方的监军使,并在镇压庞勋叛乱
中起过重要的作用。然后他回到京师任宣徽使,869年接替义父杨玄翼为枢
密使。杨复恭代表宦官集团中与朝廷机构完全合作的那一部分人,他忠于王
朝,而不是忠于任何皇帝个人。他认为,田令孜是暴发户,就像懿宗朝的官
员对懿宗的宠臣的看法那样。田令孜对杨复恭在政府正规机构中的地位造成
了直接的威胁,所以他们之间开始权力之争是不足为奇的。然而,田令孜对
新皇帝的个人支配地位和他对宫廷禁军的指挥证明是决定性的,杨复恭被降
职,暂时退休,像一个官员那样退隐林泉。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在懿宗统治
的晚年宦官与官员们共同起来反对懿宗的宠臣时,他似乎与某些外廷官员有
很好的关系。也许杨家和其他重要宦官家族所表现出来的效忠王朝超过效忠
皇帝个人的态度,有助于缓和他们和外廷官员之间的紧张关系。
正如杨复恭的经历显示出极像一个高级文官的经历类型那样,他的“堂

兄弟”杨复光也担任过许多高级军事职务。和他的“堂兄弟”一样,杨复光
也受过相当好的教育,他的传记描写他是一个大义凛然和有决断力的人。在
懿宗统治时期,宰相杨收怀疑杨复光密谋反对自己,曾将他逐出京师。当黄
巢叛乱时,杨复光被委以一系列极端重要的军事的和交涉的使命。他对政府
对付叛军的政策有重大的影响,并协助付诸行动。他在这些年中的成就博得
了人们很高的尊敬。
尽管杨复光在黄巢叛乱时为王朝效劳,宦官与官僚之间的紧张关系仍在
继续。虽然宦官参加政府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他们的势力和影响所及超出
了可以容忍的范围。甚至在政府从流亡中回来以后,田令孜仍然控制着僖宗,
因此他成为京师和京外官僚们猛烈攻击的目标,他在朝廷的地位仍是任何努
力重新控制京师以外各地区的活动的主要障碍。僖宗统治下的三个最有影响
的宦官——田令孜、杨复恭和杨复光——试图把义子安置到重要的地方职位
上,以此将他们个人的势力伸展到外州。仅杨复光的义子任刺史、地方将领

或更高职务的就在10人以上。 田令孜在京师以外地区的阅历比起杨氏兄弟
来要差得多,他也曾试图用任命其兄弟陈敬瑄为家乡所在州节度使的办法来
建立他的地方势力。在建立个人与封疆大吏的关系方面,宦官们不过学朝廷
大臣们的样子,但是,以这种个人的结合和联盟来代替对政府的效忠,其结
果又进一步损害了唐王朝的力量。
僖宗时期的外廷:贵族统治的复辟
僖宗统治的最初几个月和他父亲亲政时相似,都采用只委派豪门大族的
次要成员或没有多少个人力量和影响的官员担任最高职务的办法,来加强对
② 他的传记见 《旧唐书》,卷184 第4774—4775 页;《新唐书》,卷208 第5889—5892 页。
① 他的传记见 《旧唐书》,卷184 第4772—4774 页;《新唐书》,卷207 第5875—5877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8 第8419 页;《旧唐书》,卷184 第4775 页;《新唐书》,卷186 第5428 页。
----------------------- Page 434-----------------------
新政权的支持。南朝萧梁家族上了年纪的后裔萧倣在873年腊月被任命为宰

相,以取代腐化的和受人怨恨的韦保衡,后者已被逐出朝中。萧倣是一个正
直和节俭的人,他坚定地反对懿宗对佛教的过分庇护。他曾是一个著名的节
度使,在865—868年负责大修黄河堤防。他的祖父、叔父和侄子都曾担任宰
相,所以他的任命是稳健和保险的。萧倣很快便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叫裴
坦的人同为宰相;裴坦是在整个唐代与皇族有密切联系的著名裴氏的一个小
支系的成员。裴坦在得到任命后不久便病死,他由懿宗朝一个不甚知名的宰
相刘瞻所代替,刘曾于870年被贬出朝廷。
然而,下一个任命暗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变化,即权力回到原来已有根
基的政治和社会贵族集团手中,它们的地位在懿宗朝曾被系统地削弱了。874
年阴历八月,在新任命的宰相刘瞻可疑地死去以后,政府指定崔彦昭为相。①
崔彦昭是宪宗朝宰相崔群的侄子,“东北”旧贵族集团的典型代表,清河崔
氏的成员,因此也是山东(即河南和河北)那个排他性的“七姓”集团的成
员。9世纪上半期这个集团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是很深远的,在他们中间崔氏
显然有特殊的重要性。当9世纪30年代宦官与官僚之间剧烈斗争时,崔氏的

头面人物领导官僚的一方。武宗朝的宰相中崔氏有三人,宣宗时有四人。在
懿宗时期有意使这个集团黯然失色之后,874年任命崔彦昭的决定是一件具
有重大意义的事。
崔彦昭不仅有给人深刻印象的家庭联系,他还是一个聪明而有学问的
人,在任职时表现出处理实际问题的出色能力,特别是在河东任节度使时(870
—873年),他成功地抗击了沙陀突厥的进攻。根据所有这些原因,他的拜
相是多年来较为积极的宰相任命。但任命他为宰相的真正意图是无法知道
的。唐王朝面临极为困难的问题,所以要求强大的和统一的领导,这样一种
普遍的意识一定是他得以任命的一个因素。此外,在僖宗童年时显然掌握着
任命大权的宦官们,对无法预料的皇帝宠臣——像在懿宗朝曾控制朝廷的那
些宠臣——的兴起的恐惧,也许超过了对旧的政治精英集团的成员上升的担
心。
有一位宰相的任命进一步证实政府不但决定要对前一皇帝的政策反其道
而行之,而且要恢复以前某些政策受害者的权力。874年阴历十月,郑畋被
任命为宰相,他是另一个名门大族的成员。③尽管郑畋早在几十年前的科举
中名列前茅,他在宣宗朝仍被投置闲散,因为他的父亲反对当时掌握朝政的
白敏中和令狐绹。直到9世纪60年代后期刘瞻被任命为宰相后,郑畋才开始
得到翰林学士这一重要的任命。郑畋以他的敏捷的才智、透彻的见解和令人
眼花缭乱的文学风格在同僚中赢得了尊敬。但是,当870年刘瞻和他的政治
伙伴被贬逐出京师时,郑畋几乎立即遭到另一次挫折。他被派遣到遥远南方
一个无足轻重的沿海州中去做刺史。
僖宗在874年的阴历十月又同时任卢携为相,从而首次补齐了四个宰相
② 《资治通鉴》,卷252 第8167 页;萧倣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72 第4480—4482 页;《新唐书》,
卷101 第3959—3960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2 第8171 页。崔彦昭传记见《旧唐书》,卷178 第4628—4630 页;《新唐书》,
卷183 第5380—5381 页。
② 见王谠:《唐语林》(上海,1957 年),卷3 第76—77 页。引自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
第40—41 页。
----------------------- Page 435-----------------------

的职位,这是整个僖宗朝在京师的宰相的标准数。卢携出身于河北范阳卢氏
望族的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支系。卢携是一个和他的同僚郑畋很不相同的人
物,两人之间的唯一关系是他们都是东北贵族集团的成员。他在855年中进
士,在宣宗和懿宗两朝接连升官,担任重要职务。作为一个大家族的庶出成
员,他与懿宗朝的许多高官没有差别。但是他对9世纪60年代逐步造成的普
遍危机以及外地州镇的悲惨状况是有清楚的认识的。
由于他的任命,政府中的四名宰相是满员的,他们是萧倣、崔彦昭、郑
畋和卢携:他们都有很高的名望、丰富的经验、能力以及个人的正直品质。
他们组成了一个远比懿宗时期的任何宰辅大臣更为能干的集团,因为懿宗很
少任命这样高水平的宰相,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从不多于一人或二人。新任命
的宰相们最紧迫的任务是结束在懿宗时期迅速蔓延的腐化现象。他们受命仅
几个月,政府就以大大提高了的公正和效率进行工作,与此同时,前朝一些
精心追求形式的做法被废除了。②
社会问题与盗匪活动的增加
朝廷中的新领导面对一种令人气馁的局面。僖宗嗣位后不久,874年初,
当时的翰林学士卢携向皇上呈上一份感人的奏疏,详细叙述了自9世纪60

年代以来日益加剧的危急状况。这确实是令人沮丧的描述:前一年是一个干
旱和饥荒的年头,作物只有一半收成,秋天的庄稼几乎颗粒不收,冬天的蔬
菜很少。饥荒地区面临着大批人饿死的危险,百姓被迫以野果和树叶为食。
但是即使面对这样的灾难,政府仍不能豁免任何附加的赋税,农民为了完纳
正式的赋税被迫卖掉房屋的木头,将自己的子女卖为奴婢,他们的妻子受雇
为仆人。
卢携极力主张立即采取救济的措施,在百姓“无生计”以前应停止征税。
朝廷决定听从他的建议,但官员们发现这样做是不可能的,皇帝发布的救灾
诏令被看成发了一纸空文。
这有力说明了这几位宰相在处理各地许多大问题时面临的基本情况;甚
至考虑最周详的政策在面对如此大量的和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也几乎不可能贯
彻下去。但是他们确实很周密地考虑了国家的状况。
875年正月,一项涉及全面政策的诏令作为皇帝的大赦令的一部分发布

了。这是唐代发布的诏令中最长和最详细的一件。它彻底地和有根据地仔细
讨论了当时许多严重的社会、财政和制度上的问题,并提出了详细的改革方
案。它表现出惊人的乐观态度,如果不是在这样不祥的时间里发布,它可能
产生一种有利的效果。它显示了对王朝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争端的清醒认识,
并证明了唐代后期的衰落不能仅仅归咎于行政管理的无能。因为政府至少暂
时是由一些明智的有才之士所掌握,他们全都富有经验,了解民情,而且对
王朝忠心耿耿。
到9世纪70年代时盗匪活动已很普遍。盗匪的发生率在黄、淮之间人口
稠密的平原地区最高,在那里政府频繁的压榨和经常的自然灾害结合在一
① 卢携传记见《旧唐书》,卷178 第4638—4639 页;《新唐书》,卷184 第5398—5399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2 第8168—8169 页;《全唐文》,卷792 第13—14 页。
② 《唐大诏令集》,卷72 第400—405 页。
----------------------- Page 436-----------------------
起,引起了严重的社会混乱,致使许多人被迫亡命,出没于荒地原野之中,
流为盗匪。大平原的西边和南边是丘陵地区,盗匪能自由来往,而官军进入
则需冒很大的危险,沿海一带是为数众多的重要产盐区,由于政府垄断的盐
价愈来愈高,这些地区私盐贩卖盛行。武装的盗匪集团从事这种非法的贸易,
不时抢掠他们容易到达的长江流域的商人和村镇。
在僖宗统治的初年,盗匪活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此以前盗匪已是一个
足够严重的问题,地方上的高级官员因此得向皇帝提出详细的奏疏,并精心
地提出防止的办法。盗匪固然危及公众安全和行政管理的稳定,但更严重的
是对商业和政府赋税形成威胁。然而到9世纪70年代初,有些规模类似小型
军队的盗匪,已能劫掠农村,甚至攻打有城墙的城市,从而直接与政府对抗。
在盗匪集团与政府军之间发生了严酷的战斗,875年开始了持续将近10年的
大规模镇压盗匪的军事行动,在此期间中国几乎所有地区的权力结构都完全
改变了。这种冲突不仅仅是权力突然和全面崩溃的结果,虽则官员中间败坏
的风气使得政府难以对混乱局面作出有效的反应;它也是几十年前开始的长
期社会混乱和普遍军事化的最后阶段。
撇开盗匪不说,许多迹象表明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政权是不
稳定的,正在多方面受到挑战,而这在几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例如,在869
年,在洛阳以东只有60英里的陕州的百姓驱逐并羞辱了一个傲慢而且残酷的
观察使,因为这个官员在发生旱灾时拒绝他们请求救济的呼吁。政府决定与
其惩办百姓,不如黜免这个官员。在这个例子中表现出来的谨慎显然是受到
庞勋叛乱前车之鉴的影响,因为这场叛乱经过一年的残酷战斗以后,平定还
不到一个月。下一年,淮西光州的百姓赶走了他们的刺史,有些官员极力主
张应该严惩该地百姓,以防再发生同类事件。874年腊月,僖宗刚嗣位不久,
京师正东南的商州百姓采取同样行动反对他们的刺史王枢。当时他用低价购
买百姓粮食,百姓便殴打他,并杀死了他的两名助手。在平时,这样的事情
将被视作反对政权的大逆不道行为。但在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这
已是很普通的事了。①
这一类事件尽管使唐王朝感到烦恼,却很容易镇压下去,而不致成为大
叛乱的中心。有责任的官员能被撤换,几支军队可以进驻,肇事的头目们则
可以被孤立起来并处死。它们本身并未表现出大的危险性,但却表明了更深
更广泛的动乱的可能。在这样的城市骚乱中也表现出同样的绝望情绪,它把
在正常情况下仅仅是地区犯罪集团的盗匪团伙变成了大规模的组织良好和充
分武装的联盟:它能够在软弱的政权面前为所欲为而很少受到惩罚。
盗匪武装的力量和它能够把众多的军队投入战场的突然性,像在此以前
由裘甫和庞勋领导的叛乱那样依靠的是那些被社会冷落了的居民的广泛支
持。被剥夺了生计的乡村贫民数量有增无已,对于许多人来说最方便的出路
便是去参加遍及各地的某一团伙。
盗匪团伙的社会构成和组织
关于大量盗匪团伙支持者的情况我们所知不详,只能作最概括的说明。
历史学家称他们为亡命,即离开家庭或家乡而放弃了正规社会中的合法地位
① 关于这些事件,见《资治通鉴》,卷251 第8144—8145 页;卷252 第8158 和8174 页。
----------------------- Page 437-----------------------
的人们。这种逃离本土的人们既能成为单纯的流浪者,也能成为盗匪集团的
成员。盗匪集团的首领们乐于供养这些被社会赶出来的难民,由他们来壮大
首领们的追随者的队伍。
盗匪中曾以耕地为生的人占多大比例,究竟有多少人从事低下卑贱的职
业,或没有任何正式的生计,这些都无法知道。社会的分裂和动荡在唐代已
有很长的历史。逃亡农民在从前通常是占领空地,或者在数量日益增加的庄
园中受雇为佃农或劳工。但是农民的真正大规模流亡开始于安禄山叛乱之
后。例如在8世纪70年代末,独孤及奏报说,90%的舒州(安徽)农民仅能

口,“不持一钱,以助王赋”。这种被剥夺生计的无地农民比正常的受严
重压迫的农民更易沦为盗匪。当然,有些农民是被裹胁进盗匪集团的,但是
大多数保有一片土地的农民不敢冒剧烈变化的风险。
如果不管参加盗匪集团的个别成员的社会背景如何而坚持给王朝的对手
贴上“农民起义者”的标签,那么我们就歪曲了对唐王朝挑战的性质。这并
非说农民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在那些年代里经常有这样的农村暴动,农民时
而参加,时而回去务农。但是王仙芝与黄巢没有领导过这种自发的农民起义,
他们也不曾被视为“农民英雄”。王仙芝、黄巢及其同伙率领的是盗匪集团
联盟,并不是一支农民的军队。它们在乡间制造恐怖,用武力夺走一切能够
夺走的东西,他们对普通农民来说实际上已经成为经常的和令人生畏的威
胁。他们从未致力于促进农民的利益,一旦条件有利,就急于接受朝廷的招
安。
虽然我们对盗匪集团的广大成员所知甚少,但对他们某些领袖的情况却
有内容充实的报道。这些人部分出身农村绅士,部分来自穷困的阶级。其中
某些人有一功名或受过正规的教育,因此渴望能跻身官场。黄巢和他的重要
伙伴如朱温、李罕之都受过中上等教育,黄巢本人甚至被地方选出参加过进

士考试。其他一些盗匪首领则来自我们可以称之为农村社会中的“强人”阶
级:这些人有自己的能耐和地方势力,但是他们跟地方上的官场没有多少往
来,又没有受过能够把他们引向仕途的正规教育。朱庆就是这样的一个强人,
他是令人生畏的人物,在宋州 (河南)以劫掠为生。无论他们原是有文化的
杰出人物,或是一些我行我素和无法无天的地方强人,所有盗匪的首领都有
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精于武艺,而且以他们抗击官军的成就判断,他们中
有些人显然是杰出的军事战术家。

这种“敌对精英人物”在唐代后期的出现决非偶然。进入仕途的机会已
经逐渐减少。政府对专卖税的过分依赖导致了广泛的私盐贸易,而敌对的精
英人物很快便加以利用;他们中许多人积累了雄厚的财富。这些人也在个别
村庄与更大的社会之间作为中介而扮演关键的角色,所以我们发现他们在最
① 《全唐文》,卷386 第11 页。引自栗原益男:《唐末五代的变革》,载《历史教育》,12.5 (1964 年),
第60 页。
① 关于黄巢,见《旧唐书》,卷225 下第6451 页。朱温出身于书香门第,见王赓武:《五代时期华北的权
力结构》 (吉隆坡,1963 年),第27 页注。关于李罕之,见《新唐书》,卷187 第5442—5445 页;《旧
五代史》,卷15 第4 — 7 页;《新五代史》,卷42 第454—456 页;也见《北梦琐言》,卷15 第7 页。
② “敌对的精英人物”一词是从埃里克·沃尔夫的《论农民起义》中借用的,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1,
第288 页。关于唐代地方精英阶级的形成和演变,菊池英夫在《所谓节度使权力的土豪层》中有很好的论
述,见 《历史教育》,14.5 (1966 年),第46—58 页。
----------------------- Page 438-----------------------
大的盗匪联盟中充当首领,是不足为怪的。
对于他们的同伙即对于聚集在一起用武力夺取不能用其他方法得到的东
西的人们来说,这些强人既不是恐怖分子,也非盗贼,而是任侠的范例,而
任侠强调的是相互忠诚和互相保护的思想。他们是不可忽视的,能够“权行

乡里,力折王侯”。某些盗匪首领在他们与政府之间发生公开冲突以前已经
拥有这样的地方权势。然而,以后他们通常切断了与家乡的联系,变为“流
寇”。
另一类盗匪首领是从底层崛起的。尽管他们中某些人有过农民的经历,

大多数出身农民,但是他们自己并非农民。他们有时被称为“流氓”或“地

痞”,这些人没有正当的职业,不是正常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这种农村流
氓将同伙组成一种专事劫掠的军队,可以随时奉命出动,他们在唐代后期的
盗匪军队中扮演主要的角色。
某些盗匪首领成为王仙芝以及后来黄巢的同盟者,某些人则在中国其他
地方带领规模较小的农村帮伙独立行动;另一些人似乎就是罪犯。例如,与
王仙芝同乡又是他的主要支持者之一的毕师铎所率领的党徒以“鹞子”著称。
后来建立吴越国的钱镠,“少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王建
原是一个懒汉,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他最后在四川建立了前
蜀国,在他的朝廷中充斥着唐王朝的著名的旧官僚。然而,人民并未忘记他
的旧绰号“贼王八”。徐温为南唐国奠定了基础,“少无赖,入群盗中,以
贩盐为事”。锺传在黄巢叛乱时独自控制了江西,他“不事农业,恒好射猎”。

唐代后期亡命之徒的杰出人物中另有许多人有着同样的背景,他们都没
有正当的谋生手段,生活在刑事犯罪的边缘上,再有一些人则出于这样或那
样的原因而难以适应任何常规的社会生活模式。有些人则是社会上的杂流,
成为街头艺人、屠户或小偷。还有一些人是当兵的,少数人还是和尚,虽然
我们知道有一人每次想入寺修行都遭到拒绝。①
盗匪团伙的组织是难以准确说明的,当时中国官员也许对盗匪团伙知之
甚审,但是官方史书中保存的报道不足以使人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仅仅令
人感到它们是一支组织很好的军队。例如,据《新唐书》叙述,在早期,好

斗的王仙芝有“票帅” 10人以上,其中七人留下了姓名。然而,其中有几
个人是自行其是的大独立团伙的首领。例如,毕师铎虽然支持王仙芝,但他
③ 《资治通鉴》,卷251 第8129 页。
① “农民”一词准确地说是用来称呼在农村耕作以维持生计的大多数农村居民。根据这样广泛被接受的定
义,其他乡村居民不是农民,尽管他们是农业社会的组成部分。见西德尼·明茨:《关于农民定义的一点
意见》,《农民研究》(英文),1.1 (1973 年),第91—106 页和引用的文献。
② 例如, 《旧五代史》,卷133 第14 页 (钱镠);《新五代史》,卷63 第783 页 (王建);《九国志》
(《丛书集成》本,上海,1937 年),卷3 第39 页 (徐温)。
③ 《旧唐书》,卷182 第4712—4713 页(毕师铎);钱镠传记见《旧五代史》,卷133 第14—20 页;《新
五代史》,卷67 第835—841 页。关于王建,见《新五代史》,卷63 第783 页;《太平广记》,卷224 第
1723—1724 页。关于徐温,见《九国志》,卷3 第39 页。关于锺传,见《太平广记》,卷192 第1441—
1442 页。
① 《旧五代史》,卷15 第4 页。
② 《新唐书》,卷225 下第6451 页。
----------------------- Page 439-----------------------
有自己的追随者,这些有名有姓者中间的另一人是柳彦璋,他是877年活动
于江西的团伙。第三个人刘汉宏实际上参加了反对王仙芝的战斗,抢劫了王
的供应车辆,他是作为一支独立的盗匪行动的,再者,除了《新唐书》的报
道以外,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他是王仙芝的支持者,更不是他的“票帅”
之一。在一个冲突不断加剧的时代,盗匪团伙首领之间的关系的性质混乱是
不足为奇的。但是它足以使人认为,唐朝政府可能完全误解了盗匪集团这个
陌生的组织。
王仙芝领导的并不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军事机器,而是个别盗匪或盗匪
集团的联盟,它们每一股人都有自己的首领,其成员由个人忠诚或共同利益
维系在一起。王仙芝自己的团伙联盟总数有3000人,由各有二三十人以上的
小团伙组成。一次百人之多的单独袭击如果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团伙干的便是
几个较小团伙的联合行动。王仙芝、尚君长和黄巢似乎都是这样有能耐的领
袖,他们能支配一批个别的团伙首领。这种高级的个人领袖作用和这种以个
人关系维系的联系,是中国盗匪或造反者联合的特征,直到20世纪仍然如
此。
加强这种个人纽带的一种方法是把首领的姓氏赠与他的追随者,这样首
领们便具有“家长”权。在黄巢控制下的八个首领共同使用相同的姓氏,互
称“兄弟”。没有证据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但很可能他们都是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