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348-----------------------
贿招权,高利盘剥,甚至违反节约法令而铺张浪费——的牵连而招致的声名
狼藉,在唐代是十分严重的。因此,财政官员特别容易受到绝大多数朝臣的
攻击,因为后者对财政官员和对宦官的兴起都感到震惊。
政治人物
756年杨国忠死后直到元载(777年死)于762年拜相以前,朝廷没有出
现值得一提的人物。不像安史之乱以前数十年中的许多显赫人物那样,元载
并非出身于名门。他原本姓景,后来改用北魏 (拓跋)皇室之姓氏——元—
—以表示宠异,同时也更易为社会所接受。元载进入仕途的经历也非比寻常:
他最初是在唐玄宗时代考上了道教经典的特科考试。由于旧政体下资深的政
治人物都在安史之乱中垮了台,像元载这样的青年人自然有了迅速晋升的机
会。他在8世纪60年代初年的转运使任上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又由于他和李
辅国的关系而受到代宗的注意。为了加强他当了宰相后的地位,元载娶了王
缙 (700—781年)之姐妹为妻,王缙不仅富有,而且系出望族;元载后来把
他引为同事。
尽管元载的野心很暴露,但他给了皇帝很深刻的印象。他有敏于断事的
个性和善于利用别人能力的秉赋。他曾庇护优秀的财政官员第五琦 (约710
—780年)和刘晏 (715?—780年),在代宗面前推崇他们的新办法,而且
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就他们两人之间的权限问题进行调解。元载还以新的
眼光来看待西北的防务问题。在经过吐蕃人屡次攻击之后,他在773年提出
建议说:每岁盛夏之时,吐蕃人逐牧青海,去塞甚远,中国应夺取城垣紧固
的原州城,因为这里是陕西西部极易防守的前沿阵地,也是敌军经过群山入
侵路上的要冲。他这个大胆的计划确有独到之处,但被那时的将军们所否决,
他们说它是空想军人的纸上谈兵之策。元载的另一个建议是把京城从长安东
迁到河中 (今山西南部),因为在这里更易防守吐蕃人,而且对通过汴渠的
漕运更加方便,但又不像传统的陪都洛阳那样地暴露。虽然这两条建议都未
被采择,但是它们说明元载有分析能力,比一般官僚更有眼光。这种说法当
然不可能核实,因为元载只有少许著作尚存留于世,但是他的计划的要点却
在8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再被人重新提出,可见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战略
家和政治家。
与此同时,元载也想建立一个同李林甫和杨国忠一样的强人政制。他死
后被人指责为大刮裙带风,贪得无厌,肆意收贿,嫉才妒能,特别是妒嫉在
他上位的少数元老政治家。这些指控当然也决非全无道理。一个典型的手法
是他在766年请求代宗批准,让他的官署审查包括御史台在内的百官给皇帝
所上的奏疏。他的意图自然是在于截留对他本人和对他的政策的批评意见;
他也果然得逞于一时。①
可惜的是,我们对于元载的政治反对派的情况所知不多,只知道反对派
确实存在,而且随着他使用权力日益暴虐,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元载770年
安排谋害了宦官鱼朝恩以后,他显然还想发挥更大的作用,致使代宗也开始
对他有些冷淡。可是,多少年来皇帝一直不想公开地采取行动反对他。元载
的最后倒台是一桩突然发生的大阴谋所引起的后果,其直接导火线尚不清
楚。公元777年初期,代宗秘密诏令他掌禁军的外甥逮捕元载,草草审理后
即判处死刑。他的尸体被肢裂,他的富丽的宅第被摧毁,他的家室被屠戮,
① 《资治通鉴》,卷224 第7189—7190 页。
----------------------- Page 349-----------------------
几个月之后甚至他的家庙也被夷为平地。这样极尽丑诋之能事,甚至最后要
完全清除元载的个人影响。这最好不过地证明了他在仕途上激起过人们多么
大的反感。对于元载的至亲好友们,皇帝只留下了他年迈的妻兄王缙;不久
王缙也在贬谪中死去。
无庸置疑,元载的权势不如唐玄宗时代那些权倾一时的宰相们的权势
大。和玄宗的宰相们不一样,元载受制于我们上面讲过的那些新兴势力—一
即宦官和财政专家,而且在他最炙手可热的时候,他也没有个人掌握过兵权。
最重要的是,他虽然位列朝班之上,但他那时的朝廷的实际权力已大不如前,
这是外重内轻的形势和长安普遍缺乏自信的情况所决定了的。①
对于这种尴尬处境,代宗本人也有他自己的部分责任。他从来不是一位
能鼓舞军队士气的领袖人物,而且作为皇帝他从来没有表现出从容不迫的风
度,让他的动摇的朝臣们信服他的力量,或者让他们相信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相反地,所有他的战时经验都教育他,他可以毫无理由地怀疑他的支持者;
我们已经看到,朝廷是怎样在对付仆固怀恩事件后幸存下来的。令人感到奇
怪的是他那时转向了元载,并且给他以自由专决之权达十五年之久,但这似
乎又是一种保守思想作祟所致,看来他不愿意放弃他祖父的那种政治统治方
式。他受尽了宦官和财政专家的苦头,看来这也是他两面下注的结果;他不
是像他儿子那样自觉地和果断地把他们作为治理国家的权力工具来使用。
另一方面,很可能代宗也和先前的玄宗那样,把他真正的兴趣从政治移
向了宗教。他深受不空和尚(阿目佉跋折罗,705—774年)的影响;不空是
中国密宗三位高僧中的鲁殿灵光,他在8世纪60年代已是一位佛教密宗的著
名学者和译者。代宗遵循玄宗和肃宗的榜样,从不空和尚那里受了灌顶戒:
这是密宗传授其神秘思想和智慧的方法,它表示已收录皇帝为不空的弟子。
为了回报代宗的虔敬,不空经常代表皇室和国家做法事,替他祷告上苍。不
空为代宗所作的努力中包括翻译与政治有关的经文(如《仁王经》)和祈愿
消灾除难等等。甚至仆固怀恩攻打京师的失败也要归功于不空,因为这位和
尚曾为免除外患作过祈祷。这种巧合甚至使得代宗更加相信不空教义的价
值。另外,宰相王缙和宦官鱼朝恩都是他们各自集团中最大的佛教施主,他
们和元载一样大大鼓舞了代宗的宗教信仰。建寺庙和做法事所花的钱和所表
现的热情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佛教教务与唐朝政府之间空前紧密地结合了起
来。①
当然不用说,代宗的精神生活一直受到了世俗卫道士们的批评。元载死
去和他的亲佛教的内阁完结以后,更传统的儒家政治家们在朝政中变得重要
了起来。常衮(729—783年)在777年被任命为宰相;此人是进士出身,他
在8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了一系列重要职务——即为皇帝知制诰——
而从官僚中脱颖出来。他享有为官清正的声誉,并且着手纠正了元载的某些
最严重的弊病,特别是官员俸禄混乱的现象。但他也书生气十足,而且好与
人争论;他经常在朝廷中当众与他的同僚崔祐甫(721—780年)争论。崔祐
甫出身于世家大族。他之被人怀念,主要是因为他曾经以改进吏治的名义让
他的许多亲朋故旧当官。这两位大臣常常在皇帝面前就礼貌和仪式问题争吵
① 但是可参照浦立本: 《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162 页,注21。
① 陈观胜:《中国佛教的改造》(普林斯顿,1973 年),第3 章;见《剑桥中国史》第4 卷中S.温斯坦所
写的一章。
----------------------- Page 350-----------------------
不休,但代宗显然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尽管在777年和779年之间朝廷颇
有些改革气象,但很清楚,没有皇帝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仅靠儒家的思想情
操是完全不足以取得政治上的根本改变的。
唐德宗的改革企图 (779—781年)
正当37岁盛年的德宗779年夏天即皇帝位,这时长安拥有明显的改革气
氛。他执掌政权的时候,坚定地想扭转他父亲在位17年中一直走下坡路的颓
①
势。他在几个月时间内就发了十几道诏旨,要求中央政务中实行节约,并且
限制高级官员的奢侈浪费。他废了酒税。他宣布不再接受地方长官于正常税
②
收之外的“进奉”和“贡献”。德宗打击了宦官的不顺从态度。他又下令停
止政府继续赞助度俗人为僧尼,不许政府参与建造寺庙,而这些都是他父亲
时代造成严重贪污的陋习。他任命他自己的亲信为宰相,其中最突出的是知
名的财政官员杨炎(727—781年)。作为他普遍改组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德
宗迫使宿将和重臣郭子仪退休;因为郭子仪这时虽已届耄耋之年,却仍然领
有北方和北方边境的许多防御使职务。这是代宗迟迟未下决心而德宗断然行
之的事:他给郭子仪颁赏了很多荣衔,但把他的实职分给了他的几个部属。
虽然郭子仪从无丝毫不忠于唐室的表示,但他功望太重,又是旧政策的过于
明显的象征,所以不能让他继续在第一线供职。郭子仪的退休是一种审慎政
策的一部分,即德宗打算去掉或安抚官僚政体和高级军界内部的一切不安之
①
源。上面这样一些改革是德宗想刷新政制的最初步骤,其目的不外乎是要恢
复唐王朝中央政府的主动性、权威和力量。
这时期最重要的改革是杨炎于780年对税收和财政会计制度开始实施的
②
行政合理化政策,这就是所谓的“两税法”。这个名词有些使人误解的地方,
因为按照农业季节一年收两次税,这只是几种简化手续方面的一种特点。首
先,两税法取代了旧的租庸调制的人头税以及唐朝前半叶所累积起来的各有
专门名目的附加税。这一改革废除了用丁作为计税的基础,而代之以一种更
有效和更公平的以财产和耕地计征的方法。各州镇在税收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已成了既成事实,现在这种作用得到了承认,即分配给它
的各个不同的税额,以代替那种笨拙的统一税率的征课办法。在这同时,中
央政府的正式财务官署也恢复了生机。宦官对宫廷金库的管理权已被暂时剥
夺,而国家收入则由政府的金库接收。两税法的改革马上取得了实际的成功。
780年仅新制度所收的税就多于前一年的一切财源。
所有这些措施都前景乐观,但它们仅仅是开了个头。要使中央政府的政
治和经济结构适应安史之乱后大异往昔的形势,这是一个长时期积压下来的
任务,所以它决非仅靠一纸命令就能奏效。德宗的大臣—策士们——特别是
杨炎——的政治冲击力在有些方面又过于强大。杨炎无疑地具有理财方面的
天才,但这个人的脾性不适宜做宰相。他没有和解的气质,而是好吵架,爱
① 《旧唐书》,卷12 第319—324 页;《资治通鉴》,卷225 第7528、7261—7265 页。
② 《新唐书》,卷52 第1359 页;曾我部静雄:《唐代的贡献制度》,载《文化》,36.1—2 (1972 年),
第 1—32 页。
① 可参照《册府元龟》,卷89 第1 — 3页。
② 崔瑞德:《唐代的财政制度》,第2 章。
----------------------- Page 351-----------------------
打击报复,甚至对不同意他的人胸怀恶意。他对自己的缺点毫无自知之明。
他由于大发脾气而弄垮了政府几项方案,又因干预地方藩镇上的扯皮而把事
③
情弄得一团糟。跟他争吵得不可开交的是一位宿怨死敌,即原盐铁使刘晏。
他们的争吵起于777年,那时刘晏在调查杨炎的老恩主元载问题的小组中工
作,结果杨炎被流放。780年初期德宗罢了刘晏的官,杨炎这时认为时机已
到。杨炎不满足于仅仅用他的新法两税法来取代刘晏的财政政策,他还直接
攻击刘晏的要害,放逐了他,最后并迫害他致死。后来杨炎竟愚蠢到把严厉
地处死他的私敌的责任推给皇帝。这一犯大不敬罪的行为使他在781年年中
受降级处分。这一回轮到杨炎受新宰相卢杞的猛烈攻击了,他也被放逐和致
死。这场政治纷乱是企图与民更始的代价之一。德宗的强有力的个性和希望
革新的心情使他急于求成,从而给为他效忠的人们以巨大的压力。不久事实
就表明,他没有赢得足够的时间使内政改革趋于成熟,便着手去解决自治的
东北地区的问题了。
与河北诸镇的战争 (781—786年)
河北诸节度使利用安禄山之乱平定以后的喘息时间来加强他们的统治,
甚至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军队。关于他们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细节不需要我们在
①
这里赘述,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原先属于中央政府的许多特权,例如征收赋
税等等特权,后来都由自治的藩镇征收,而不问长安的反应会怎样。到 780
年已经建立的这种政权不仅河北本部有,而且在山东半岛的平卢诸重要大藩
镇也有,汉水下游的襄阳和今天河南南部、淮河上游的淮西地方也有。藩镇
之间互相也偶尔有些摩擦,特别是在交界地方有冲突,但他们大多数认识到
自己的战略利益是互相支援,结成松散的联盟,以便对抗唐王朝中央政府。
他们大家都一致赞同的要害问题就是,节度使的继承权利要由他们自己决
定;自然,这种思想是要保证他们能够世代相传;他们甚至宁愿在内部争位,
也不要朝廷的干预。藩镇让长安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它们在地方上推举节
度使候选人,然后由长安照例批准。
如上面已经讲过的那样,代宗时代的中央政府还不能强行解决与河北的
争端问题。它充其量只能采取守势,例如它曾阻止魏博节度使在775至776
年肆意扩大地盘的行为。反之,德宗的内政改革则标志着朝廷将采取有所作
为的新姿态。781年年中,皇帝否决了新近病故的成德节度使的儿子想继承
父位的要求。成德、魏博和平卢三镇认为这是对它们自治的明显的挑战,所
以它们开始进行敌对行动,而且马上得到襄阳节度使的支持。
从朝廷的观点来看,后来的五年时间就是一场恶梦,因为一个接一个的
①
军事危机威胁着要推翻它。虽然朝廷军队的力量已有所增长,但不足以应付
全帝国范围内用兵的需要。中央政府仍然需要依靠效忠的地方节度使的兵力
支援,这种情况和安禄山之乱时并无二致,而且现时它所面临的协调与供应
③ 《旧唐书》,卷118 第3422—3423 页。
① 日野开三郎:《中国中世的军阀》(东京,1942 年),第110—118 页。
① 这一节叙述取自《资治通鉴》(卷226—232 )和《旧唐书》(卷12)以及各节度使的传记;再可参照崔
瑞德:《皇帝的顾问和朝臣陆贽(754—805 年)》,载芮沃寿与崔瑞德编:《儒家人物传》(斯坦福,1962
年),第84—122 页。
----------------------- Page 352-----------------------
的同样巨大困难,仍然必须加以克服。正像朝廷所说,平定叛乱的最初胜利
是靠幽州节度使的帮助取得的,因为后者的军队在北线对分裂分子施加了压
力。自封的成德节度使在781年被他自己的一个军官刺杀,这又是一个有希
望的迹象。但是,唐德宗决定不按这两个忠君者的意愿来酬答他们的功劳,
所以他们也终于宣告反叛朝廷。南方在782年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当时淮西
节度使李希烈受朝廷命令征服了他的襄阳邻居,但数月之后他反而投降了敌
人。李希烈袭击汴渠,切断了从长江下游运往京师的漕粮主要运输道路。这
个经济打击实在厉害,以致朝廷不得不采取激烈的措施,由宰相卢杞等人提
议在内地诸州镇筹款,特别是在长安内外筹款。由于这里主要不是农业地区,
大多数城市居民得担负意外的巨额军费。政府实行了以房屋大小计征的新
税,征收过重的买卖税,强迫向商人“借款”,并且实施各种商品税:所有
这一切便引起了城市的很大困难和人民中间的不满,使政府穷于应付。①
到了这个时候,闹分裂的节度使们纷纷自立为王,但是最严重的威胁是
783年年中朱泚 (742—784年)创建的一个新朝廷。朱泚曾经统率过西北的
唐王朝驻防军,但是因为他的弟弟朱滔已经叛唐,朱泚因此被解除兵权而羁
留在长安。783年,他的旧部被召往东部驰援战争,但是士兵们中途哗变,
因为他们在京城得知朝廷所给军粮不足以果腹。这时,朱泚从退休中出来领
导了他们。他找到了城中的老百姓来支持他的叛乱。结果德宗在长安无可守
的阵地,于是出幸西北小城奉天,因此他成了唐代中叶第三位蒙尘的皇帝。
朝廷在窘境中的一线希望是吐蕃人因783年缔订的停战协定而暂时保持了中
立。
因此,从某些方面看,这时的事态远比肃宗当年西幸灵武时更令人泄气。
只有几个官员陪着德宗逃命。他现在求教于其中的一个官员,即陆贽 (754
—805年);他不是一位高级大臣,而只是一位年轻的翰林学士。可是,陆
贽是一位异常能干的人,而且他作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很快就有效地指导着
政府的工作。他在分析政治和财政问题时表现了非凡的才干,也在起草国家
的文件时表现了极大的耐性。就是这个陆贽,他劝告德宗放弃控制全帝国的
方针,而主张大赦河北诸节度使。他说,政府这样做就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
量打垮朱泚这个巨恶元凶;然后王朝的军队就可以扫净其余的叛乱者。这些
建议都写进了陆贽所起草和德宗于784年予以颁布的大赦诏令中;这道大赦
令事实上便成了最后解决战争的基础。
可是,麻烦事并未就此结束,因为负责唐王朝河中军队的李怀光妒忌德
宗对李晟(727—793年)的关怀。李晟是一位很杰出的将军,曾于783年后
期掌过禁军,并即将成为唐王朝将领中最坚定的支持者。李晟和李怀光都解
救了皇帝在奉天被叛军攻击的直接危险,但李怀光的胸怀叵测已一目了然,
朝廷不得不再一次迁往与四川接壤的梁州,以便万一李怀光为所欲为时可以
预防他可能进行的加害。此后不久他果然叛变,但由于事前已采取戒备措施,
李晟能够对他发动猛烈的攻击。仅几个月功夫,李晟既打败了李怀光,又打
败了朱泚;这两次胜利使得皇帝在784年年中能够回到京城。节度使们内讧
起来,叛乱运动陷于瓦解局面,但直到786年被彻底打败才导致战争完全平
息。
8世纪80年代的叛乱事实上是安禄山10年以前发动的分裂运动的终局
① 《唐会要》,卷84 第1545—1546 页;赵翼:《廿二史札记》(台北,1974 年),第20 页。
----------------------- Page 353-----------------------
阶段。叛乱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它们都起于长安
的政治压力;政府的兵力和资源不足使战争旷日持久;官军的叛服不常使得
战局决定性地恶化;最后,战斗都不是胜利结束,而是通过妥协不了了之。
但8世纪80年代的阶段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即20年的和平间歇期使得这
些分裂割据势力有可能比安禄山原来在极东北部占有更大得多的地盘来巩固
和加强他们的势力。另外也很清楚,这些独立的藩镇对当地居民的控制也比
8世纪60年代更严紧,因为在60年代还有若干忠于唐王朝的被围孤立点散
见于河北诸地。可以想象,在这间歇时期内新领导阶层已经多多少少地同原
来的地方精英集团联了姻,同时,住在此地的汉族居民与北方边境非汉族居
民的同化过程很可能也仍在继续之中。很可惜,关于这些独立诸镇的现存材
料是很少的,恐怕只有星星点点的例外,学者们又还没有对现有的残片断简
做艰苦的连缀工作,所以我们对那个地区的社会史的论述只能是相当粗浅
①
的。另外一点也十分清楚,8世纪80年代藩镇与唐王朝之对抗是赢得老百
姓的充分尊重的,所以它们能够令人敬佩地把这场长期的斗争坚持下去。
我们已经看到,安禄山的将军们在他的笨拙的指挥体制中是怎样陷入混
乱和发展成为尖锐的对立的。但是反观8世纪80年代,河北自己称王称帝的
诸镇无不在自己的占领区内自建军队,自立法统。虽然这种新情况尚未能使
叛乱者易于采取大规模的联合军事行动,但却也防止了8世纪80年代的叛乱
运动因内部纠纷而瓦解,至少在战争的后期以前没有陷于瓦解。而且即使在
叛乱运动最后消灭的时候,有几个镇仍未遭受多少损害而能幸存下来。另一
方面,除非中央政府能扑灭叛乱并且把旧帝国的那个广大地区再度统一到长
安的统治中来,否则,唐王朝就不能被认为已取得胜利。
如果说安禄山的叛乱是由于背信弃义,那么,8世纪80年代帝国的失败
则更像是出于无能。这就是史书上为什么把河北诸镇之乱描述为在8世纪中
叶的大灾难和唐宪宗在9世纪初年致力于中央集权化运动时期重振唐帝国荣
誉之间的一个屈辱的插曲。不管怎么说,德宗在确有把握地赢得战争以前却
挑起了冲突,这显然是他的一个严重错误,他没有能够解决早在8世纪50
年代后期就已很清楚的一系列基本战略问题,例如,东北叛乱分子之所以有
力是因为他们凭借供应和指挥调动的较短内线来作战,而中央政府则靠长安
和东南之间的漫长而易受攻击的生命线作战。很显然,对最近在南方爆发的
淮西的敌对行动完全没有给予考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旦唐德宗放弃了
他的讨伐运动将军的身份而接受了帝国统治权分裂的事实 (不管接受这一事
实是多么痛苦),他证明能非常熟练地从一个高度复杂的、分权的政治局面
中掌握好分寸,从而为自己捞取最大限度的好处。
① 见松井秀一:《卢龙藩镇考》,载《史学杂志》,68 (1959 年)。
----------------------- Page 354-----------------------
内廷的发展(786—805年)
甚至在8世纪80年代战争的最严峻阶段,即在车驾出幸奉天之前,唐朝
廷已经被政治纷争弄得四分五裂了,卢杞及其同伙的财政措施非常不得人
心,而他们对付政乱所使用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也引起人们对他们的强烈
①
不满;这些问题都在正史和官方文献中有所反映。几十名官员鼓起勇气揭发
他们,卢杞终于在奉天被撤职。德宗被迫要找一个能马上解决其燃眉之急的
问题的人,而不问其人的官阶和年岁如何。如上所述,他召见年轻的翰林学
士陆贽来指导他的流亡政府的事务和整理混乱的财政。宰相们和正式的官署
都屈居陆贽的影响之下。
同样地,唐朝的政府军在战争中的表现也确实不好。这支军队不但远远
没有在唐王朝最悲惨的日子中支撑危局,反而内部出了很多叛逆。虽然也出
现了几个优秀的将领,但忠君部队的整个记录却无任何可夸耀之处。783年
后期朝廷受长安居民暴动的威胁,这时到了最悲惨的时刻。德宗绝望地把在
京的神策军召来驰援,但事实上神策军的许多官兵都早已在战争中被杀,当
时统率神策军的官僚却以商人和店员充数来填满名额,这些人一见到真正的
警报便四散逃匿。紧急集合在德宗身边的唯一部队只是由两名宦官——窦文
场 (约801年死)和霍仙鸣 (798年死)率领的一小股军队。虽然德宗最后
被大部队援救脱了危险,但他仍对两名宦官感激万分,甚至像他父亲在 764
年对鱼朝恩的赏赐那样,在786年对他们大加恩赏,让他们分别监管新成立
②
的左、右厢神策军。可是,这时宦官在神策军中的影响就永远延续下去了。
陆贽的任命和两名宦官的身负重任,标志着8世纪后期开始了一个最重
要的政治发展——所谓内廷的势力的增长。 (当然,外廷是正式的文武职官
体系。)翰林学士和宦官不仅名义上准许接近各种禁内机关,他们还紧紧地
同皇权的行使挂上了钩。至少在最初时刻,内廷被皇帝本人所直接和紧紧地
掌握着,他把内廷作为他的私人所属官制,内廷不论在平时或在战时都有用。
它是一个使用方便的机制,在制定和执行皇帝的政策时,通过它便能绕过日
常官僚程序上的拖沓之病,同时,它也是获得秘密情报和谋划的来源。
我们也必须毫不迟疑地承认,内廷并不是一个有共同利害关系和紧密结
合的集团。在许多方面,宦官和翰林学士的世界观和社会威望都截然相反。
他们在内廷彼此争权夺势倒反而是很自然的现象。人们也可以不时地讨论,
分清内廷和外廷有什么用处。特别是翰林学士,他们对外廷的官僚集团有政
治和感情上的瓜葛。宦官虽然是个遗世独立的阶层,但也从阴暗中脱颖而出,
使外廷能感到他们的存在。另外在整个晚唐的历史时期,内廷所起的影响不
是经常性的,也不一定是持续扩大的。有的皇帝,例如德宗和9世纪中期的
宣宗,便广泛使用翰林学士,而其他皇帝却不是这样。总的说来,随着时间
的流逝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但是他们的政治势力是在以下两个不同的时
期达到了真正的高峰:一为9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一为9世纪的最后
25年。我们将要在下面对此详加申论。
可是,尽管有了上面那些保留条件,但在分析晚唐宫廷政治的时候,内
廷仍然是个很有用的概念。第一,正式的和常规的官僚们视皇帝的私人秘书
① 例如 《新唐书》,卷52 第1352—1353 页。
② 《文献通考》,卷151 第1322 页。
----------------------- Page 355-----------------------
和宦官为异己团体,他们在宰相大臣同皇帝之间插上了一杠子,因此认为他
们严重地威胁着自己的权势。第二,又是相反地,从各种情况可以得知,德
宗和宪宗(805—820年在位)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都不完全信任那些高级
官员。从皇帝的眼光看,内廷里的这两部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好处,即可以
信得过。最后,晚唐内廷的发展是一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制度史中皇
权这一级反复出现的现象,即皇帝个人要设立一套班子,以推进政府的工作。
过了一个时期,这些班子僵化后被并入职官体制之中,另外又被代之以更新
①
的办事班子。唐代中央政府的三省的演化基本上便反映了这种过程,从明清
两代的内阁和军机处也可看到这个过程。
正如我们所料,晚唐的内廷从一开始也引起了争论。德宗时代,特别是
朝臣们对宦官的强烈仇恨在某种程度上竟然转到了皇帝本人身上;这个题目
被后世历史学家所利用,并且大大地加以夸大。因为德宗准许内廷在朝廷政
治中占有一个位置,所以他始终未被人原谅。
毫不奇怪,从个人偏见出发的对德宗的许多批评已经使人产生误解。传
统的史籍把他描绘成一个暴君——刚愎自用,言行不检,文过饰非和贪得无
②
厌;但这又与同样广为流传的关于他为人既轻信又柔弱的说法不符。也有人
说他在8世纪90年代表现出对事情无动于衷,因为他准许宦官们和闹分裂的
节度使们可以自行其是(又是夸张的说法),这又与关于他在779和781年
之间励精图治 (他为此曾备受赞扬)的记载大有出入。我的意见则反乎此种
论点,认为德宗的政策和行为事实上表现了相当程度的内在连贯性。首先,
他志在振兴中央政府的权力,这在他身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把这样的宏图
大志和古代某些“中兴”皇帝的任务来做一个正常的比较,那么,他自视甚
高的这种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也会使满朝文武、言官们等等一切人
都相形见绌。确实,德宗在战争中壮志未酬的抑郁心情使他更加倚仗自己的
才智,给人一个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印象。但是,这是因为他主要关
心的是要尽量保留中央政府所剩下的权力。这个任务很不轻松,需要他跟各
藩镇作些必要的妥协。虽然他在长安朝廷内仍要坚持他的权力,按他认为是
适当的方式指导中央政府的事务。大约在786年和794年之间,他给政府机
构几次机会,以证明它们对他是有用处的。我们下面将要论述其事迹的四位
杰出的宰相提供了几个个例研究,它们足以证明皇帝认为官僚阶层不能适应
他的目标的需要。应该记住,德宗对外廷希望的最后破灭和内廷权力的迅速
增加都发生在德宗在位的最后10年间。
官僚集团的失势 (786—794年)
战后的第一任宰相是崔造(737—787年),他是博陵名门崔氏的成员。
这个家族因与最高水准的传统中国文化有联系而著名,而崔造本人在安禄山
之乱时期就以论证政府理想的哲学理论闻名于世。由于后来与刘晏有牵扯,
他在杨炎的报复行动中被打了下去,从而在江南的信州流放了几年,在8世
纪80年代的战争中,他举兵约2000人勤王,因此受到皇帝的注意而被召回
朝廷。不久他即比其他年长资深的同僚优先被擢升为宰相。因为正如史书所
① 孙国栋:《唐代三省制之发展研究》,载《新亚学报》,3.1 (1957 年),第17—121 页。
② 例如,在范祖禹的 《唐鉴》卷12—16 中,这种描述到处可见。
----------------------- Page 356-----------------------
说,德宗把他的理想主义的直言当做能经纬政府事务的才能。
崔造与几位同心同德的同僚企图把中央职官的权力重新确立并加强起
①
来,这事约进行了一年之久。崔造羁留在东南的时期,曾亲闻目睹诸财务使
滥用权力和贪污腐化的放纵行为。他劝告皇帝统统罢掉前30年所设的一切特
置专使,把他们的全部权力收回给长安的正式官署户部。属地方一级的诸使
节的职能则收归观察使(这种“使”是他愿意保留的)和刺史。地方官获准
拥有按地方需要来分配资金的相当大的自由。按照他的保守观点,崔造是想
抑制财务专家及其政治追随者日益扩张的权力。
崔造最重要的建议涉及首都宰辅们的行政责任的实质。要理解这一点,
得做点背景介绍才行。唐朝初年,太宗曾设置一个非正式的顾问集团,其成
员称为宰相,通常由中央政府三个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首
长组成。宰相们的集体也称政事堂,其名取自门下省内一个用来每日相聚和
讨论重要国务的厅堂。在这个时候,宰相的职位本身并不是一个具有许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