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的。
冲突的第一阶段对朝廷来说是成功的。意义重大的是,新扩充的神策军
第一次在这场讨伐藩镇之战中起了重要作用。虽然叛乱的藩镇结了盟,而且
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支援,但总的说结盟军不得不各自为战。
它们之中最弱和最孤立的要算襄阳,它不能进行什么真正的抵抗,而且
于781年秋在淮西镇占优势的勤王军面前垮了台。在河北,魏博的田悦想占
领太行山以东昭义的几个重要的勤王的城镇,但在围攻时遇阻并于781年年
中大败而归。782年初的又一次战败使他被围于自己的治地魏州。在北面,
成德的重要将领之一张孝忠在关键的战略城市易州的倒戈,甚至在战斗发生
之前就严重地削弱了成德的力量。张孝忠随即投奔了由节度使朱滔率领的幽
州军,并在782年初期大败成德军,这样就危及了成德的生存并促使李惟岳
遇刺身亡,而在最初,斗争就是由于他的接任问题引起的。杀他的刺客为高
级将领王武俊,他篡夺了成德节度使之职,立刻向朝廷投诚。在南面,李纳
在前一年他父亲死后就成了平卢事实上 (但未经朝廷批准)的领袖,他没有
实现夺取运河控制权的第一个目标,从此他发现自己处于强烈的军事压力之
下。到782年春,他也谋求与朝廷和解。结束叛乱的前景在望,只有魏博依
然公开叛乱,它的解决只取决于朝廷提出的条件了。
但德宗及其顾问们却满怀信心地认为,他们还可以采取强硬路线。成德
奉命被分成几个部分,分由王武俊、张孝忠和另一个投向朝廷的成德将领节
制。王武俊还奉命为即将与魏博作战的河东军和幽州军提供后勤支援。幽州
不久取得对原属平卢的德州和棣州的控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军队虽曾消
灭梁崇义,但他根本没有取得领土。李纳谋求和平的努力也遇到了粗暴的拒
绝。总之,朝廷不但像有些人指责的那样没有适当地犒赏支持者,它还想占
领和长期削弱那些敌对的藩镇,但不打算不适当地加强那些曾用军队使朝廷
① 叛乱本身及逐步导致叛乱的原因,见崔瑞德的论述:《皇帝的顾问和朝臣陆贽(754—805 年)》,载芮
沃寿、崔瑞德合编: 《儒家人物》(斯坦福,1962 年),第91—103 页;彼得森的《帝国的分离部分》第
3 章有很详细的论述。
----------------------- Page 305-----------------------
取得胜利的人的地位,从而确保中央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力量。
肯定是因为朱滔看清了这些目标,他才在782年春改变了立场。的确,
他对分赃不均感到不满:他没有扩大自己的地盘;他取得的州都在远处,这
并不表示他的力量真正有所增加。基本的问题是被围的魏博节度使通过使节
向朱滔提出的论点挑起的:“且今上英武独断,有秦皇、汉武之才,诛夷豪
①
杰,欲扫除河朔,不令子孙嗣袭。”他还指出,魏博之完整存在对幽州的安
全至关重要。所以朱滔的改变立场显然对他本人有利。王武俊之遭遇甚至更
加清楚。自他投诚皇帝后,他未被任命为原成德镇的节度使,结果成德反被
分割,他只成了团练使,所辖不过两个州。另外,他还必须给其他军队供应
大量给养。因此,经过了一次次谈判后,他决定拒绝朝廷的安排,参加了朱
滔解救魏博的行动。自安禄山之乱后,河北的几支主力第一次组成区域联合
战线。此时,东北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双方的兵力都集结在魏州附近,782年年中一支勤王大军在那里遭到惨
败,这实际上标志着朝廷想把河北诸镇纳入中央直接控制的希望化为泡影。
但在当时,还没有人预见到这种前景,朝廷仍保有对河北南部两个州和中部
四个州的控制,所以仍坚持它的行动。结果出现了长期对峙的局面,一直持
续到782年末和783年的好几个月份,中间只有几次通过河东向河北北部的
劳而无功的进攻。很可能朝廷对拖垮叛乱的策略充满希望。虽然京师的局势
从782年年中起迅速恶化,但在783年初期之前,来自南方的运河运输仍足
以供应战地的军队。另外,德宗完全认识到,他若不想大丢面子,这时决不
能使讨伐半途而废。叛乱者这时也没有采取新的军事主动行动,但在782年
后期,他们与平卢的李纳联合行动,想搞政治独立。他们在魏州东部的一次
正式仪式中,各人僭称王位,在自己的地盘中自封为王:朱滔自立为“冀王”,
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他们追溯过去的封
建时期,在自建的小朝廷和职官中一本周代古制,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领地
打扮成周代的封建王国,只对天子作象征性的服从。但这一行动在实际上并
无多大变化,主要是想在自己的藩镇内为自己取得某种可接受的合法性。他
们模仿周代的行动是很自然的。在8世纪后期,认为中国已进入像东周时期
①
那样的封建割据时期的思想相当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的这些节度使名
副其实地要称孤道寡。从以后的事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宁愿在帝国内
追求更正规的地位。
虽然河北的军事问题成败未卜,但对中央政府最关紧要的行动却发生在
其他地方。成功地抗拒政府的榜样和战争造成的困苦有助于把叛乱扩大到危
及王朝生存的地区。在河南,李希烈在战胜襄阳的梁崇义以后,没有参加讨
伐东北叛乱者的战役。政府受挫和诸叛乱者 (鉴于李希烈控制着朝廷与其长
江流域主要供应地之间的战略要冲,他们积极寻求他的支持)称王的消息最
后促使李希烈在783年初谋反。但后来除了偶尔参加攻打运河外,他与他在
河北的叛乱同伙似乎没有作出过任何政策方面的协调。李希烈要实现自己的
扩张目标,这样很快就引起了所有的河南和邻近地区诸军以及派去征讨他的
神策军的注意。他虽在一开始暂时受阻,但在783年的其余时期赢得了一次
① 《旧唐书》,卷141 第3843 页。
① 见浦立本:《公元755—805 年唐代文化界生活中的新儒家与新法家》,载芮沃寿编:《儒家信仰》(斯
坦德,1960 年),第102—104 页。
----------------------- Page 306-----------------------
次的胜利,他的成就在784年初期占领汴州时达到了最高峰。这时,他的军
队占领了从汉水直到汴渠的一大片领土,完全切断了南方的供应路线,并且
威胁着要往南向富饶的长江诸镇推进。
与此同时,政府面临着一个甚至更为紧急的危机。783年秋,经京师开
赴河南前线的边防军因供应的口粮不足而哗变,并且拥立心甘情愿地当他们
叛乱领袖的朱泚,此人为朱滔之弟,又是前幽州节度使。由于物资日缺,以
及一连串紧急的苛捐杂税,京师普遍不安的情绪加速了秩序的崩溃。朝廷仓
促逃到附近的奉天,在那里被朱泚所围,这时,朱泚已宣布自己成立新王朝。
对一个已受到沉重压力的皇帝来说,奉天的流亡期是艰难的,虽然当时
①
干练的顾问陆贽起草的文献一点也没有显示朝廷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德宗没
有其他选择,只能把河北的军队召回以对付京畿地区的叛乱者,这样就放弃
了最初导致当前这场危机的目标。但他不能停止与李希烈的战斗,因为李希
烈也像其他人那样拒绝了朝廷的和平试探。二十多年来,中央政府没有东北
而照常运转,但是如果没有长江流域的资源,它甚至不敢设想可以支撑下去。
很难想象,政府地位的进一步衰落不会造成全面崩溃。可是在784年初期,
又一次打击来临。从河北召回的主力军之一的将领李怀光在他的根据地河中
叛乱。朝廷越过秦岭又逃到陕西南部一个更安全的地点避难。并相应地修正
了它的战略。李怀光的叛乱始终像一个谜。显然,他感到自己及其军队受到
歧视,这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在当时普遍缺乏的基本军需品的分配方面。他一
旦拒不听命,随之明显地就不愿意把自己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了。不过他很
少参与反对朝廷的直接军事行动。他没有与朱泚联合,这使朝廷能在京畿心
腹之地两面受敌的情况下幸存了下来。朱泚在长安成立新政体,但附从者甚
少;它在784年底垮台。
但是,如果说朝廷在对付关中叛乱者时靠自己站住了脚,它在河北这时
发生的决定性的、并对整个一系列叛乱的后果证明是决定性的行动中,则只
起了次要的作用。的确,朝廷提出了完全不咎既往和承认政治现状的条件,
给那些只怀有有限目标的叛乱领袖一个选择。但更重要的是,叛乱领袖们认
识到,他们固然担心皇帝对他们行使完全的主权,但也几乎同样担心他们的
盟友会发展得过于强大。因此,当朱滔在784年初大举进攻以期穿过洛阳和
河南西部与其弟朱泚在京师的军队会合时,他发现其以前的盟友不愿合作,
不久,他们之间就发生了冲突。最后,在784年阴历五月,长期和变化无常
的东北叛乱以反叛的成德军和忠于王朝的昭义节度使的军队联合在贝州大败
朱滔而告终,迫使朱退据其北方的根据地,从而结束了这一区域的战斗。王
武俊、田绪(杀害田悦的刺客、魏博的新节度使)和李纳此时已与朝廷和解,
不出几个月,朱滔也采取同样的行动。所有投诚的叛乱者都获准在他们的藩
镇掌握兵权,并且取得了崇高的封号。不久,朱泚战败和被杀,这样朝廷得
以在784年阴历七月返回京师;李怀光依然叛乱,不过他在785年阴历八月
遇刺前在河中没有活动。
政府的日子此时好过得多了,虽然困难仍在以后持续了一段时期。李希
烈仍旧叛乱,此时已自称为新的“大楚”朝的开国之君。他在784年继续控
制河南中部和占有极为重要的汴渠边上的一个要冲,然而在这一年夏天,韩
滉带领的一支英勇的部队成功地使一支运送紧缺物资的大船队通过该地。只
① 见崔瑞德:《皇帝的顾问和朝臣陆贽》,第96—101 页。
----------------------- Page 307-----------------------
是到了784年后期,局势才开始变得不利于他,因为北方冲突的解决使政府
能够把更多的人员物资转到南方战线。不过在785年全年,李希烈仍继续顽
强作战,丝毫不顾朝廷提出愿意对他宽恕的表示。直到786年阴历四月他遇
刺时,他的淮西的部将才向朝廷投降。于是这一阵藩镇之乱的浪潮终于平息
了。
叛乱的后果
朝廷企图重新树立中央控制的最后结果到底怎样?德宗显然完全没有完
成他的主要目标。他不但没有使搞自治的藩镇重新置于坚强的中央控制之
下,而且还不得不同意正式批准它们自治来解决问题。不过也有些收获:襄
阳作为一个自治地区已不复存在;河北因新设了两个新划分的藩镇,其政治
地理已大有变化。它们是义武 (由易州和定州组成)和横海(大而富饶的沧
州),二者实际上与其他藩镇一样享有自治权,但由于幅员属于中等,所以
不得不与朝廷保持密切的关系,而朝廷也能在这一区域把它们用于有用的战
术目的。东北的几个大藩镇依然咄咄逼人,虽然特别是成德发生了相当大的
地理变化 (见地图15)。尽管李希烈已死,淮西仍不受中央管制,它的领袖
人物的独立性不亚于以前的李希烈。
用武力推行中央控制的失败对全国受朝廷控制的其他藩镇的影响是很大
的。中央政府国库空虚,威信扫地,不得不回头实行保守政策,即与关键的
地方势力和地方利益集团尽量减少摩擦。德宗的政府就这样接受了一些重大
的妥协,如让节度使们在一个职位上保持很长的任期(有时是为了避免某节
度使在死前发生接任者人选的冲突),授予形形色色的篡权者和兵变者正式
的职位,甚至试探地方的驻军能否接受地方职务的可能人选。控制地方的问
题 (特别是对有强大军队的藩镇的控制问题)不但继续存在,而且由于朝廷
①
无力或不愿采取有力的纠正行动的迹象日趋明显,这些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国家的财政也遭受不利的影响。两税法仍
在实行,但弊端百出。这部分地是由于从叛乱结束之后开始的长期通货紧缺。
但德宗本人鼓励地方送上直接入他私囊的法定以外的贡礼 (这无疑有损于应
归国库的正规的税收份额),从而助长了地方官员日益严重的财政自治和不
法行为。况且,两税法的基本弱点暴露出来了,政府简直不能推行改革制度
的一切规定,例如,不能禁止开征特殊的或“附加的”捐税。正如807年极
有价值的《元和国计簿》所证实的那样,中央只能保持对长江流域八个藩镇
的有效的财政控制(虽然其他地方肯定也以某种形式上缴岁入),而且从德
宗统治的第一年起,在册的总的纳税户数至少减少了三成。①
于是,总的来说,781至786年的一次次叛乱更加深了安禄山之乱造成
的后果。唐皇室在这样一个国家保持皇位:它在许多方面实际上维持着统一,
从各方面看又只是在形式上维持统一,它的不受挑战的政治中心依然在西北
的长安。第二,由于大部分藩镇的岁入基本上或全部由地方当局自行处理,
中央政府唯一可靠的财源是长江诸镇。因此,运河体系的突出的重要性和保
① 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第206—207 页。
① 见《册府元龟》,卷486 第19 页;《唐会要》,卷84 第1553—1554 页;本书地图16。
----------------------- Page 308-----------------------
护它的必要性得到了确认。这一时期在运河两侧已建立的河阳、忠武和武宁
(见地图15)从此被有意识地保存下来保卫运河,在以后的年代里它们都起
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帝国的东北角依然不受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各镇抱
成一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实际上的独立地位日益被接受。但是,据此
看来,恰恰在与以往形势的延续性方面,这一世纪第二个25年的大叛乱与第
三个25年的大叛乱是不同的。安禄山之乱引起了朝一个新时期发展的全面变
化,而781至786年的几次叛乱虽然与前者相比都是军事事件,但引起的是
程度的变化而不是性质的变化。至少部分原因在于:到781年,虽然皇室权
力历经沧桑被弄得十分衰竭,但成为帝国特点的一种松散结构却使它能够经
受得住战争和暴乱的猛烈冲击而不致产生根本的变化。这种松散结构的基本
特征是,诸镇的大部分主要受益者无意于争夺皇位,而是满足于控制各自的
地盘。这样的选择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一次次叛乱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的
控制和巩固了地方的权力,其后果是严重的,但不是不可挽回的 (虽然当时
许多人有充分理由认为已经不可逆转了)。事实上,它们的主要意义在于使
中央企图重新控制诸藩镇的努力倒退了约30年。
德宗之治的晚年
德宗又统治了20年,但一直没有从最初的失败中真正恢复过来。他对藩
镇的苟安政策的名声在传统历史学家的心目中是很不好的,他们假定他应有
其他的选择,因而谴责他的政策为“姑息之政”。不管他是否过于谨慎,从
这时起藩镇和军队造成的一次次动乱的确突出地显示了中央政府处于持续不
断的虚弱之中。他在位的25年中,朝廷在恢复对高级地方官职的任命的控制
和让更多的官僚代替职业军人担任这些职务等方面,仍取得了稳步的进展。
①
到804年,有一半节度使是官僚而不是军人。此外,即使说785年德宗对藩
镇的政策显得软弱,他也不是一个软弱的胆怯的君主;因为从786年起,德
宗采用了另一种行使君权的观念,即把注意力集中在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国家
权力和资源的部分。这样,他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与君权有最直接关系的基础
——它的心腹要地、保卫要地的军队和朝廷财政——以及加强他的个人控
制。由于首都的安全直接取决于西北边境的安危,所以他花费了大量经费和
力量去扩大和维持那里的军队,这是帝国中由中央供养的唯一的对外军队。
西北防线的这种改进与神策军的强化有关,德宗把这支军队视为防止他再遭
783年所受创伤的最可靠的手段。当这些军队扩大时,其中有几支被派驻在
边境 (这意味着朝廷的权力达到了直接负责对外防务的程度)。还难以确定
驻扎在京师周围的神策军的规模。到德宗朝末年,在边境和在京师附近的神
①
策军总数似乎已达到20万人。 部分地由于这些措施,这一关键的边境地区
一直安全无事,到他统治之末,皇帝已能立刻调遣一支强大的和训练有素的
军队。
德宗在寻求财政收入方面似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有些对他有点苛
求的史料把他描绘成一个爱财贪婪的统治者。他显然决心永远再不让自己陷
① 见本书第502 页注①所列的参考材料。
① 唐长孺:《唐书兵志笺证》(北京,1957 年),第94—95 页;关于全面的论述,见小畑龙雄:《神策
军的发展》,载《田村博士颂寿东洋史论丛》(京都,1968 年),第105—220 页。
----------------------- Page 309-----------------------
于经费拮据的困境。所以决不计较取得经费的方式。但他这方面的成就却有
损于财政机构长期和正常的运转。前面已经提到,他鼓励向他进“贡”,这
本质上是地方节度使们向皇帝纳贿的一种手段。他对正在实行的两税法的缺
点和弊病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纠正的意向,而陆贽对这些问题在794年的六点
②
奏议中已作了有力的揭露。其中最严重的弊病是在通货严重紧缺的情况下继
续以旧税率缴纳现金——这一情况使中央或地方征税当局大受其益,而纳税
者则深受其害。
德宗还全神贯注于日常的朝政,不愿放权,对官僚集团也不信任。他使
自己囿于小天地中,决心要当一个无可争辩的君主。他日益转而使用宦官去
执行重要的任务,因为他们除了向皇帝请示外没有地位。在他在位时期,宦
官取得了京师神策军的指挥权,并越来越得力地被派往地方政府中充当皇帝
的代表——监军使。从783年以后,宦官对京师军队的控制几乎成了定制,
而且是他们在中央政府作为支配势力崛起的主要因素,关于这个问题在本书
其他章节另有论述。相反,这里主要关心的是监军使的制度。①
使用宦官在军队指挥机构作为观察者的措施在安禄山之乱以前就开始
了,但这类任命在当时纯粹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且是专门针对边防军的。
随着以后事态的发展,这一官职成了叛乱的产物,因为宦官可以为皇帝提供
(或似乎可以提供)与军方联系的最可靠的联络员,不但在叛乱时期,而且
在随之而来的动乱时期都是如此。在代宗时期,宦官监军使按常例依附于地
方的和边防的军事机构。按照代宗对藩镇采取的相对消极的政策,他们似乎
不积极地干预地方事务,但主要是给皇帝提供情报,其途径既独立又不同于
正式的官僚渠道。即使这样行使职权,他们的存在一定对地方官员的行为也
有所约束,因为他们呈上的情报肯定会影响朝廷对各个藩镇的政策,从而影
响以后对它们官员的任命。此外,身处君侧的地位本身就是权力的源泉,监
军使作用的扩大和他们与供职所在地的节度使的冲突的潜在可能显然都是存
在的。
德宗在即位时非常相信这一措施的效用;虽然官僚们不断警告他把如此
重大的责任交给宦官会产生有害的后果,但他在统治时期仍授予他们越来越
大的权限。鉴于他在正面打击藩镇权力时遭到几乎致命的挫折,这一举动是
不足为奇的。他扩大监军使的活动范围而不仅仅让他们充当观察员,他使他
们成为皇帝和藩镇之间在一切政务方面、甚至在某些行政活动方面的关键的
联络代表。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任命新节度使时所起的作用,因为在考虑了监
军使关于地方情况的报告后,以及常常在他们与地方驻军直接协商后,皇帝
才能作出人选的决定。这就明显地为营私舞弊创造了条件,监军使受贿和受
威吓之事屡见不鲜;但这类事件可能不像史料使我们相信的那样普遍,因为
这些史料对宦官怀有强烈的偏见。某一节度使死后,监军使还被指定临时负
责这个藩镇;他们还奉命与那些不听命的节度使进行谈判,还在非常时期进
行救济工作。在例行的行政工作方面,他们对人事的安排有很大的影响,而
且他们似乎承担了特定的后勤供应的责任。通过皇帝授予或者默认,监军使
② 崔瑞德:《皇帝的顾问和朝臣陆贽》,第116—118 页;奏议全部译文见S.巴拉兹:《唐代经济文集》,
载 《柏林东方语言学通报》,36 (1933 年),第168—206 页。
① 主要见矢野主税:《唐代监军使制之确立》,载《西日本史学》,14 (1953 年),第16—32 页;《唐
末监军使制》,载 《社会科学论丛》,7 (1957 年),第17—25 页。
----------------------- Page 310-----------------------
们虽然拥有如此大权,却仍不厌其烦地承担其他任务,其中甚至包括指挥作
战。对于这种干预时有措词激烈的怨言。例如,在798至799年朝廷企图镇
压淮西叛乱的那次不幸的行动中,战略的决定一般由几支参战勤王军的监军
使在会议上作出,然后才传给名义上的统帅。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此积极
地进行干预,如果战败,他们发现自己无一例外地成了替罪羊。
但是,德宗最不愿意听取关于这一制度的任何批评。他不但继续使用大
批监军使,而且还指派他们到更小的军事单位,从而增加了他们的人数。795
年,他给监军使颁发正式的官印,使这个职位具有正规的地位。尤其是当节
度使与监军使发生冲突时,他一有可能就支持后者。800年义成发生的戏剧
性对抗就是这类冲突能达到什么程度的一例。随着节度使姚南仲和监军使薛
盈珍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携带各自报告的对立双方的使者竞相争先向京师
策马奔驰,结果薛盈珍的使者被节度使之人所杀,此人随即写了一份抗议奏
疏后就自杀了。虽然朝廷敌视薛盈珍,皇帝也只是把他召回朝中给予一个职
务,拒绝再采取其他行动。
在与各藩镇和节度使个别打交道时,以及由于这一制度能使他亲自掌握
与节度使的关系,德宗无疑喜欢这一制度给他的灵活性。但监军使的效力是
与君主的威望成正比的,而如上所述,在德宗朝的整个后期,他的威望正江
河日下。此外,监军使对那些不受朝廷控制的藩镇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德宗以这些方式表现了他几乎是唯一的关心,这就是要加强皇帝的直接
权力。他的行为也许只反映了他有限度的雄心,或者也许他真想干一番事业,
以便打下基础,让他的继承人全面恢复中央的权威。事实上,后来由于淮西
的挑衅而迫使他在798年对一个藩镇发起的唯一的一次攻势却以失败告终,
这次军事行动对未来的皇帝权力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兆。此外,他立其残废儿
子——未来的顺宗——为太子实属愚蠢之举。可是,当恢复中央权力的奠基
人宪宗在805年登上皇位时,宪宗的的确确发现,他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所需
要的制度手段以及财政、军事资源基本上已经具备,这应归功于德宗不事声
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 Page 311-----------------------
九世纪之初的藩镇
到9世纪初,新的藩镇已经存在了约40年,并且已成为唐代地理上的长
①
期特征,虽然个别藩镇的地盘发生了变化。李吉甫在写于814年的《元和郡
县图志》中认为它们是活生生的事实,也是他编排材料的主要行政单位。在
这一时期它们已发展了自己的制度结构和行政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对它们作
出比较充分的阐述。这种阐述将集中在长江以北的藩镇,因为我们可以在那
里发现新制度的最发达的形式。在南方,藩镇的行政机构力量较弱,更听命
于朝廷。
②
军队依然是藩镇的核心。由于它对藩镇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通常
占用了当地岁入的大部分。它的存在不但是任命该地区节度使的首要理由,
而且在节度使与辖地内外的关系中给他提供了直接和具体的支持。军队的主
要集结地在镇治之州,驻防部队称牙军。牙军能够镇压境内的任何反对力量,
一般地说是藩镇唯一具有强大打击力量的军队。它的核心是亲卫军精英集
团,负责节度使的安全,同时无疑地也被用作保卫节度使驻节之地的总的安
全力量。在更好战和独立的节度使麾下,这种军队通常称牙内军,常常由以
下几种有特殊地位的士兵组成:从节度使私囊出资维持的“私人”士兵;名
义上的养子,为节度使效劳并随他从一地调到另一地的“侍从”。由于精英
侍卫都是节度使的贴身保镖,他们在地方的政治中常起关键性的作用,同时
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将领篡权的事件 (未遂的和成功的)不乏其例。藩镇的
①
其余军队则驻守在州县的治地和其他战略要地。它们被恰当地称为“外镇”。
它们的部署取决于不同的情况:本镇的地方防务(特别在自治的和边境的藩
镇);境内的安全;对资源和收入的控制 (如对商业中心和盐池)。这些外
镇军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数百人至数千人,但这种大编制的军队是很少有的。
上述这些部队的大部分 (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是正规军,他们的全部生
涯都在行伍中度过。但有充分材料说明,地方的民兵 (团练)也在藩镇军队
中被广泛使用,所占比率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使用团练有明显的优
点:费用低;虽然他们不经常武装,但在境内能很快地被动员起来。虽然他
们没有受过在境外作战的充分训练,但在保卫其家乡时可以指望他们英勇战
斗。事实上从这一时期藩镇军的战斗记录来看,团练所占的比率似乎是很大
的;这些军队在境外作战的无能是有名的,但在守卫自己的领土时却打得很
顽强。
军队对藩镇的长期发展在两个方面有重要影响。第一,军队部分地使藩
镇的行政越来越表现出地方色彩。如前所述,一旦军队驻扎在特定的地区,
其兵将的利害关系必然会与所在地区混为一体,而且越到后来越强化。最后,
他们基本上代表了当地的利益,这一事实往往使他们与外面派来的节度使发
生不和。第二,这个方面部分地减轻了第一个方面的影响。在大部分藩镇,
军人成了世袭的职业,这倒不是因为它能使军人取得很高的地位,而是他们
① 它们通常 (但不是普遍地)以旧的名称“道”相称。
② 关于军事结构最精辟的分析,见堀敏一:《藩镇亲卫军的权力构造》,载《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20
(1960 年),第75—149 页。
① 关于这方面最充分的论述,见日野开三郎:《唐代藩镇的跋扈与镇将》,载《东洋学报》,26 (1939 年),
第503—539 页和27 (1939—1940 年),第1—62、153—212、311—350 诸页。
----------------------- Page 312-----------------------
有希望取得丰厚的物质报酬。军队可以要求高报酬和高待遇,他们也往往是
这样要求的。因此到后来,军人,主要是牙军,成了一种新的低级特权精英。
这当然使他们极力反对任何现状的改变,不管他们忠于皇帝还是忠于节度
使,情况都是一样。(在9世纪,魏博军和武宁军在这方面更是臭名昭著。)
此外,他们的要求必须由当地的纳税者来满足,所以他们把自己作为一个特
殊利益集团而置身于人民之外。从这些情况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有的
节度使专门扩充亲兵队伍,并且在调任时把他们随身带走。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前面提到了州的制度原样未动,而在它上面加上了
藩镇这一组织,由于州至少在理论上从未被明确地规定应附属于藩镇,结果
就有出现两种平行机构的危险,而且也的确多次出现了这种危险。根据律令,
这两种机构几乎独立行使职权。在这种情况下,节度使限于在一个地区内维
持治安,对刺史和县令只行使监督的职能,刺史和县令则继续履行他们既定
的地方职权。但实际上,由于节度使除了拥有兵权外,通常享有名义上的高
官阶、威望大、与朝廷关系密切的优越条件,所以一般能把自己的决定强加
给刺史。此外,由于他还负责朝廷和州县之间的通讯联络工作,他在下达朝
廷的指令时使他能借此夹杂自己的命令。他有权考核自己治下官员的政绩,
这显然又助长了这些官员个人听命于他。最后,州支持藩镇的机构和军队的
义务使它在财政上依附于藩镇。由于藩镇一般负责接受和处理地方岁入中本
镇和中央政府的收入部分,州的财政依附关系几乎是完全彻底的。
对自己的行政人员 (使府)和军官,节度使实际上拥有任命全权。这意
味着这类人员取得官职的途径不同于和独立于中央吏部任用的人员。各镇和
吏部吸收人员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但是,吏部重视出身,有相当
明确的界限,即靠贵族门第、荫庇、科举中式或从胥吏工作提升而取得当官
资格,而在各镇任职的人员来源的界限则远为不清和多样化。这类人包括未
中举或者虽中举但未得到职事官的文人(韩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转搞
行政专业的军人和社会出身低贱但有一定程度的文才足以胜任一般行政工作
的人。事实上,在这些藩镇当局下的晋升在王朝后半期成为社会人才流动的
最重要的途径,因为这时许多以前没有当官机会的人能取得官员的地位而升
入各级行政机构之中。这样,在地方上,州县组织和藩镇的行政组织这两类
平行机构不但在它们基本的政治和行政归属方面,而且在总的社会成分方面
都有明显的不同。当然,如果节度使在州县职位上安插了自己任命的人,这
种不同就趋于消失。根据中央政府的观点,那些通过藩镇非正式任用而进入
仕途的人不全是正式官员,按理说依然是属于“流外”官。结果,它对他们
的提升和任期作了种种限制,并试图在他们和有正式资格的官员之间保持一
条严格的界线。实际上除了武官外,他们中没有人获准在中央政府任职。可
是正如中央政府中的正式官员白居易指出的那样,与正式的地方官员相比,
在藩镇机构中任职的官员人数更多,待遇更高,由此可以想象地方当局掌握
的财政资源有多少了。①
因此,在朝廷基本控制的藩镇中,节度使享有对自己藩镇的指挥系统的
直接权威,并能对其所属的州县官员施加强烈的影响。在本文讨论的时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