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以后,安禄山又兼任范阳(幽州)节度使。他在743和744年已入京朝
觐,并且如前文所述,卷进了一件轰动一时的案件。到747年当他再次进京
时,他在东北已经树立非常牢固的地位,而且具有强大的力量。他和妻子被
授予尊贵的称号,他还拥有御史大夫的荣誉职位。虽然他力量强大,但他个
人仍非常畏惧李林甫,这种关系在这些动乱的年代里对维持朝廷的稳定起了
重要的作用。
杨氏家族和杨贵妃的崛起
随着后宫政治造成的杨氏家族的崛起,宫廷事务中又添进了另一新的内
①
容。 武惠妃死后,玄宗在后宫似乎暂时还没有一个恩眷不衰的宠妃。在 8
世纪40年代初期,他似乎已迷恋上了寿王李瑁之妻杨玉环;李瑁为武惠妃的
宠子,他在738年未被立为皇太子。741年她离开了丈夫,自愿度为女道士,
住在宫内,745年当她正式与再婚的寿王分居后,玄宗召她进了自己的后宫,
封她为贵妃。从此,她完全左右了皇宫。虽然她两次被短期地放逐出宫,但
玄宗对她如此迷恋,以致每次放逐后就立即召她进宫。
杨贵妃是来自四川的一名地方官之女,她与玄宗早期宠爱的元献皇后同
样出身于华阴的杨氏氏族,又是隋皇室的远房后裔。杨贵妃的家族以出美人
著称,她聪慧多才,与玄宗同样热爱音乐和舞蹈,而且自己又能歌善舞,她
与她的也很受玄宗赏识的姐妹们证明是善于利用政治影响的里手,她家族的
几个成员都得到勋位和在朝廷任高官。在8世纪40年代后期,她成了安禄山
的密友,751年她收这位奇胖和魁梧的将领为义子。关于他们和她的姐妹以
及关于安禄山显然可以自由出入宫禁的宫廷中的淫逸放荡的丑闻不胫而走。
但这些传说在许多方面是不可能的,是以后虚构的,它们也是以玄宗和杨贵
妃为主角的大量半传奇传说的一部分。重要的事实是,在安禄山最后叛乱以
前,她和玄宗两人同安禄山的个人关系一直很密切。
在杨贵妃较远的亲戚中,隔代堂兄弟杨铦担任鸿胪寺卿,另一个杨锜担
任御史并娶武惠妃之女太华公主为妻。第三个更为阴险的人物是杨钊,后来
①
玄宗赐给他人们所习知的名字国忠。杨国忠为一小官员之子,年轻时放荡无
事迹的9 世纪初期的著作。
① 关于杨贵妃及其家庭,见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92 页以下。霍华德·列维:《杨贵妃事迹》,
载 《通报》,45 (1957 年),第451—489 页;此文有《旧唐书》(卷51 第2178—2181 页)和《新唐书》
(卷76 第3493—3496 页)中她传记的译文;又见列维:《杨贵妃的家族背景》,载《汉学杂志》 5.2 (1957
年),第101—118 页;《一个杰出皇帝的后宫宠妃》(台中,1958 年);《长恨歌:杨贵妃之死》(东
京研究社,1962 年);《杨贵妃之中选》,载《东方》,15 (1962 年),第411—412 页。
① 传记载 《旧唐书》,卷106 第3241—3267 页;《新唐书》,卷206 第5846—5852 页;关于他的出身,
----------------------- Page 262-----------------------
行,为宗里所鄙,于是去四川从军,后任一地方的低级官员。他在四川得到
一位富有的地方有才的文士鲜于仲通的庇护,鲜于后来在剑南节度使章仇兼
琼 (739至746年任节度使)的幕府中担任重要的行政官员,为杨国忠谋得
了推官之职。在四川的这些年中,他结识了他的远亲——杨贵妃的家属;他
还因勾引她的一个妹妹而被控。
当杨贵妃作为玄宗宠妃的地位正式确立后,章仇兼琼和鲜于仲通决定用
杨国忠为代理人以保住他们在剑南道的地位,于是派他前往朝廷。由于与杨
贵妃的关系他来到京师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作为李林甫的忠诚和热心的
亲信,参与了746至748年的清洗。章仇兼琼由于杨氏的势力,在746年阴
历五月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并担任了其他的职务。他在四川的节度使之职被
原户部侍郎郭虚已接替;郭任此职直至748年,在此期间由鲜于仲通任助手。
当郭虚已回长安时,鲜于在748年接任节度使。
这样,杨国忠由于他的堂姐妹和亲戚的影响,在746年以后得以迅速巩
固他在京师的地位,同时他又与他早年供职的四川保持牢固的联系。由于这
种特殊的地区关系,剑南 (即四川)一直是李林甫的指派非汉族将领任节度
使的政策从未得以实施的唯一边境藩镇。
在此期间杨国忠没有与李林甫公开破裂,但从749年起,他像王鉷那样
能够对李林甫进行挑战,因为他可以指望从玄宗和杨贵妃那里得到个人的支
持。749年,他把京兆尹萧炅贬黜出朝廷,此人先后是裴耀卿、李林甫及李
在御史台的一个朋友宋浑的长期同伙。李林甫此时也无力帮助他的朋友。杨
国忠在户部的度支使署担任一系列职务,并得到15个以上的专职头衔(其中
大部分是属于财政方面的),所以其权力很快就与王鉷不相上下,后者也就
成了他的政治追随者。①
752年,王鉷被清除出政治舞台。他与其弟王銲召术士询问自己为帝王
的前景,后来担心此事泄露,就将此术士和一个公主的知情的儿子审判处死。
王銲的一个朋友此时正策划控制龙武军(北军)和清除李林甫、陈希烈和杨
国忠。玄宗获悉这一阴谋,就命王鉷逮捕阴谋者。王鉷警告其弟即将被捕,
于是密谋者出逃。在王鉷和杨国忠带领军队的追赶下,造反者最后走投无路,
被高力士率领的飞龙小儿俘获。
杨国忠此时揭露王鉷也参与了阴谋。但玄宗不信王銲的叛逆行为,而李
林甫又为王辩护。因此玄宗下令恕免王銲之罪,但为了保留各方面的面子,
他通过杨国忠命令王鉷正式承认其弟之罪并请求宽恕他。但王鉷拒绝照办,
这下激怒了玄宗。陈希烈这一次就不听命于李林甫了,他这时公开指控王鉷
叛逆,要求将他处死。王氏两兄弟被杨国忠和陈希烈审讯,审讯结果不但使
被挫败的阴谋真相大白,而且还弄清了他们以前起过作用的谋害人的情况。
752年阴历四月,王鉷奉命自尽,王銲被杖死在朝堂。王鉷诸子被放逐到边
远的南方,后来被处死,大量家产被没收。①
此事的结果对李林甫的地位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他曾荐举王鉷任职,
又曾为他的叛逆罪名辩护。他这时不但面临曾企图在指控王鉷时把他株连在
一起的杨国忠和陈希烈的公开对立,而且还受到强有力的将领哥舒翰的仇
见《资治通鉴》,卷215 第6867—6868 页;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164—165 页,注47、48。
① 《资治通鉴》,卷216 第6896 页;《旧唐书》,卷106 第6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5 第6910—6912 页;《旧唐书》,卷105 第3230—3232 页。
----------------------- Page 263-----------------------
视。
对外关系 (720—755年)
传统历史学家对玄宗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当他即位初期帝国的防御已得
到加强和帝国随之采用消极的防御政策后,他的雄心导致他日益改用一种国
力所不能负担的主动的、干预性的对外政策。当然,随着714年吐蕃战败而
出现的相当平静的几年以后,军事活动在他在位的中期和后期大大地增加
了,但这肯定不是像太宗后期和高宗时期那样的蓄意的领土扩张时期。在玄
宗的这些日子中,唐朝对来自两个最强大和最富侵略性的邻国——契丹和吐
蕃——的压力作了反应,与它们进行了持久的大规模战争。同时,中国对外
关系的总格局由于以下的因素而起了变化:在满洲(渤海)和云南(南诏)
出现了强大而稳定的国家;传统的北方敌人突厥族最后消失;基本上对唐朝
友好的回纥人取代突厥族而成为蒙古草原的主人。
吐蕃
吐蕃依然是中国最难对付的邻国。714年战败后,吐蕃人稳步地巩固他
们的王国;721年,随着幼王的成年和705年以来控制吐蕃的宰相和太后之
死,吐蕃的宫廷政治出现了明显的转折。722年,吐蕃朝着新的方向重新向
外扩张,入侵西部的小勃律 (吉尔吉特)。小勃律和邻近的大勃律(巴勒提
斯坦)对中国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们是疏勒(喀什噶尔)
经明铁盖山口通往迦湿弥逻 (克什米尔)和印度河谷的要道。它们自武后时
期起已是中国的朝贡国。吐蕃的占领将使吐蕃人控制帕米尔地区,使他们能
直接与突骑施部或阿拉伯人接触,从而威胁中国人在中亚的地位。
面临吐蕃的入侵,小勃律王向中国求助。一支中国军从疏勒前往援助,
吐蕃人被击退。但他们仍控制着大勃律。
这次冲突似乎对中国西部边境没有直接影响,但与吐蕃的关系不久在玄
宗的朝廷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在725年封禅祭典以后,张说敦促玄宗与吐蕃
长期议和以减少陇右和河西的大量边防开支。但玄宗征询了在724年已主张
深入吐蕃领土进行打击的好战的河西节度使王君的意见。结果他没有采纳
张说的和议意见,开始计划对吐蕃进行一次侵略行动。
725年,一些吐蕃人参与突骑施对塔里木绿洲的袭扰。从726至729年,
敌对行动又在中国边境发生。吐蕃人屡次袭击河西走廊的中国领土,而中国
人则再三打入青海湖区。从728年秋季起中国人取得了主动,军队赢得了一
次次辉煌的胜利,并占领了几个主要的吐蕃要塞。吐蕃人求和,在以前因吐
蕃人的背信弃义而仍对他们不信任的玄宗最后被说服同意议和。730年和约
商定。吐蕃王承认中国的宗主权,吐蕃的边境将领奉命停止对中国领土的侵
袭,一块刻有和约条款的石碑矗立在边境。和平持续了几年。两国互派使者,
边界被划定,边界栅栏也被建立。此外,在这些年中,唐朝专心致志于同东
北的契丹进行持续的战争。
但是,和平在736年遭到破坏。吐蕃人又进攻小勃律,虽经中国人抗议
也未停止。帕米尔地区的形势甚至比722年更加危急。玄宗有好几年曾力图
取得经帕米尔地区通往伊朗和西方的南方诸路的控制,因为粟特由于突骑施
----------------------- Page 264-----------------------
的干涉和又受到来自阿拉伯人的压力而处于完全混乱的状态,同时传统的北
方商路也受到威胁。这一对峙还有另一个形式。在734至735年,北庭 (准
噶尔)的唐军与突骑施之间已爆发战争。突骑施的可汗娶了一名吐蕃的公主,
而吐蕃王的一个妃子又是康国(撒马尔罕)的公主。这样,对吐蕃—突骑施
的结盟或对更讨厌的吐蕃—阿拉伯在中亚的结盟的由来已久的恐惧又出现
了。
由于无力阻止吐蕃对小勃律的进攻,中国就在东面发动进攻,吐蕃人在
那里因被和约和中国与吐蕃将领之间的誓约所麻痹,对进攻毫无准备。737
年中国人进犯肯海湖区,738年吐蕃的反攻被击退,河西、陇右和剑南诸节
度使奉命与吐蕃人全面作战。中国人从甘肃深入今之青海省。四川的军队在
开始时战果不大,但在740年得到当地羌族部落民的帮助,占领了关键的吐
蕃要塞安戎,因为这些部落民对吐蕃的行政官的勒索已感到厌烦。尽管出现
坚决的反攻,中国保持了战果,这样,唐朝又控制了在680年丧失的具有重
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739年,在拉萨保持一定程度的中国文化影响的吐蕃王后金城公主死
去,741年吐蕃人试图利用在长安为她举行葬礼的机会缔结新的和约。玄宗
没有同意,于是吐蕃人在741年夏季开始发起一系列果敢的进攻,并重新控
制了青海湖区。他们夺回固若金汤的石堡城,并入侵甘肃边境的中国领土。
在以后几年,皇甫惟明及其继承人王忠嗣,进行了一次次的边境战争,
稳步地加强了陇右和河西两镇的中国防御设施,这两个藩镇到742年时已控
制了17个军,兵员共达14.8万人。皇甫惟明和王忠嗣都在宫廷的党争中被
株连,747年陇右归突厥将领哥舒翰管辖。749年,他率领从陇右、河西、朔
方和河东诸镇抽调的大军,最后攻占了石堡城,但中国人伤亡很大。该地成
了新的中国军队的驻地,在以后几年中国人在西北新成立九支长驻军队,并
开辟屯田来供养他们。753年哥舒翰再次大败吐蕃,收复了称之为九曲的黄
河上游的大部分。
8世纪的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当中国人在吐蕃边境进行大规模战争
时,吐蕃的西陲又形成了与唐朝直接对峙的形势。吐蕃在736年攻击小勃律
后,稳步地巩固它在帕米尔的地位,许多山地小王国与长安断绝往来并成了
吐蕃的属国。在塔里木的中国将领曾经不时攻击吐蕃人,但毫无结果。746
年,在安西任职的高丽将领高仙芝对小勃律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讨伐,他
率领一万名骑兵通过帕米尔最高的几个山隘。吐蕃人被赶走,中国军队驻在
小勃律,中国对帕米尔诸国的影响得以恢复。吐蕃这时又转而窥测小小的劫
国,使驻在小勃律的中国军队的供应线有被截断的危险。750年高仙芝又进
行一次讨伐,占领了吉查尔,最后遏止了吐蕃想在帕米尔建立统治的企图。
755年,吐蕃王死,吐蕃朝廷派使节前来,寻求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中国使节也被派往吐蕃去册封新王和转达唐皇的吊唁。吐蕃的威胁不论在中
国边境还是在西面,似乎都暂时被遏制了。但安禄山之乱的爆发和随之而来
的中国军队在吐蕃边境的撤离,又揭开了中国吐蕃关系史灾难性的新篇章。
中亚,突骑施族和阿拉伯人
自玄宗初年以来,伊塞克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西突厥族各部居住的地区
已被一个名突骑施的部落及其令人生畏的苏禄可汗所统治。虽然苏禄可汗已
----------------------- Page 265-----------------------
在717年正式臣服于中国人,但在同一年他还是袭击了边境并进攻阿克苏及
塔里木盆地的其他地方。719年,唐军已被赶出碎叶 (托克玛克)的哨所,
丧失了在天山山脉之北的大片领土。
幸亏苏禄这时西进占领富饶的粟特诸城邦国。苏禄是在粟特最后建立阿
拉伯统治的伟大的阿拉伯将领库塔伊巴死后不久崛起的。阿拉伯人坚决的推
进暂时被挡住了;突骑施族前去支援粟特人进行抵抗。在724年,在阿拉伯
史学家称为“渴日”的战斗中突骑施大败侵略河中地区的阿拉伯远征军。这
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从724至727年,突骑施深深地
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726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帕
米尔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阿拉伯人直到730年才开始认识突骑施的力
量。
唐朝感到应该安抚苏禄,于是在722年安排把唐朝的“公主”(实际上
是西突厥名义可汗的一个女儿)嫁出和亲。同时,中国的安西都护府(塔里
木盆地)和北庭都护府 (准噶尔)的防御设施不断地得到加强。718年,安
西成为一节度使驻节之镇,北庭在727年也照此办理。到8世纪30年代,它
们各自拥有两万名的守军,给养部分来自屯田,部分地来自与中亚贸易的商
人所缴的过境税。
这些预防措施之所以必要,不仅是由于苏禄本人明显的军事力量,而且
是由于他与中国的两大最强大的宿敌东突厥和吐蕃联姻。725年,他插手支
持于阗王的反唐叛乱。叛乱很快被平定,但苏禄与中国的安西副使结下私仇,
他与吐蕃盟友一起掠夺塔里木盆地,围攻龟兹,进攻高昌区。但突骑施基本
上仍只插手中亚事务,730年,苏禄与唐朝媾和。
突骑施的力量几乎完全依靠苏禄个人的领导和他给他的部落领袖提供无
数掠夺物的能力。到8世纪30年代,他与诸子和酋长们的关系日趋紧张,同
时他得了一次中风,一臂不能动弹。但他被迫继续征战。731年,他又进犯
粟特,企图打败阿拉伯人和夺取富饶无比的康国(撒马尔罕城);他差一点
成功,在被迫撤军前重创阿拉伯人。
在西面受阻后,苏禄又在735和736年进攻中国北庭和北塔里木的据点。
这一次他遭到惨败,于是又被迫议和。因此他在737年又重新西撤,阿拉伯
人已在那里进攻位于经过帕米尔的南路的要冲骨咄。苏禄与从粟特和吐火罗
的几个属国抽调的部队渡过乌浒水,抵达阿拉伯主要的前沿基地巴尔赫。虽
然苏禄的军队人数大大超过阿拉伯人,但他们被彻底击溃。
这是苏禄及突骑施力量没落的开始。部落的对立造成了危机;738年苏
禄被一个争权者谋害。在随之而来的混乱中,这些部落中的一派请求中国人
援助,于是中国人会同拔汗那 (费尔干纳)王平息了突骑施之乱。这一地区
取得了全面的政治解决,拔汗那、柘支 (塔什干)和佉沙(基什)诸王都得
到中国的封号。中国人企图在西突厥人中立一新可汗以便对突骑施进行控
制,这又引起一次动乱,但744年的又一次讨伐最后打垮了突骑施人,并在
伊犁河流域和碎叶区重建中国的权威。到750年,这里成了中国的强大的基
地,高仙芝由此就能进一步向中亚扩张力量,最后在那里与阿拉伯人直接对
峙。
被内部斗争搞得四分五裂的突骑施不再是唐朝的威胁。在8世纪50年
代,他们日益受到住在巴尔喀什湖之南的北邻葛罗禄部的压力。葛罗禄部曾
参与回纥人推翻东突厥之战,但后来又与获胜的回纥人不和,此时开始向西
----------------------- Page 266-----------------------
南迁入突骑施的领地。
东突厥的衰落和回纥的崛起
716年默啜可汗之死引起了东突厥人内部一段不稳定的时期,在此以
前,他们已因许多臣服民族的变节而力量减弱。新的小可汗匐俱不久就被默
啜之侄、杰出的将领阙特勤废黜,后者把除年迈的暾欲谷以外的默啜的家族
及其衙官全部杀害。阙特勤以新可汗 (中国史料中称默棘连或毗伽)代替匐
俱,新可汗从716年一直统治到734年。在716和717年,突厥领地瘟疫肆
虐,于是与蒙古北部诸臣服部落的一系列血腥战争爆发了;结果乌古思诸部
逃往中国避难。
毗伽成为可汗后,立刻想进犯中国,但被顾问们劝阻。他于是妄想使其
部落民过定居生活,自己则想住在中国式的围有城墙的都城内。这一计划被
暾欲谷劝阻,他认为这一发展会破坏突厥人的民族特点和使突厥人丧失对付
中国人的力量——机动性。同时,毗伽建议与中国人媾和。玄宗予以拒绝,
并在718年计划纠集东面的契丹和奚族、西北的拔悉蜜和黠戛斯以及臣服于
突厥的形形色色集团,对突厥发动一次协同进攻。720年秋,进攻在中国将
领王唆的指挥下进行。计划同时直捣突厥大营的行动是一个错误。拔悉蜜先
于中国大军抵达,结果被击溃。突厥人于是开始袭击河西走廊的中国定居地
和西面的北庭都护府。
在721至722年期间,和解终于达成:可汗同意事玄宗为父,突厥的朝
贡使团和使节定期来中国朝廷。毗伽几次要求娶中国的公主。但始终没有得
到同意。8世纪20年代后期出现边境纠纷时,吐蕃要求突厥人一起进攻中国,
但毗伽拒绝,原因也许是中国人已在朔方建立大规模的边境集市,突厥人和
其他边境民族可以在那里获得大量中国丝绸。
731年阙特勤死,玄宗派使者吊唁,并派中国匠人为阙特勤之碑刻汉文
纪念。达成的亲切的妥协显然对突厥人和中国人都有利。734年,毗伽被他
的一个大臣毒死。
在8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政治平衡受到契丹和奚族的叛乱的威胁(见
下文),它们拒不接受中国属国的地位,转向突厥效忠。突厥人似乎不愿意
直接插手,从而危及与中国的良好关系,虽然在733年有些突厥军队协助契
丹兵作战。然而在734年突厥人几次向渤海王建议,希望结盟反对契丹,但
没有成功;735年,他们自己攻打奚和契丹,但被打败。突厥人肯定已深深
地陷入东北的这一危机之中,唐朝发现单单契丹已是强大和意志坚决的敌
人,就十分谨慎地不让突厥人直接参加对抗。
伊然继毗伽为可汗,他不久死去,由其弟登利可汗继位,后者是被毗伽
遗孀控制的儿童。这两个可汗继续与玄宗的朝廷保持朝贡关系。741年,稳
定的局势被破坏,登利被他的一个将领东杀——所杀,东杀另立毗伽的一个
儿子为可汗。但新可汗很快就被骨咄叶护杀害,他的弟弟被立为统治者,但
又被谋杀。叶护于是自立为可汗,但拔悉蜜、回纥和葛罗禄群起反对,把他
杀死。拔悉蜜人企图立自己的可汗,但突厥人另立杀害登利可汗的凶手之子
乌苏米施为可汗。中国人派使者要他效忠,但被拒绝。他的朝臣反对这一行
动,乌苏米施在遭到拔悉蜜和其他部落的攻击后出逃,在744年被拔悉蜜部
所杀,并被传首长安。
----------------------- Page 267-----------------------
突厥人此时处于完全无政府状态。乌苏米施之弟被立为白眉可汗,但其
他突厥人另立拔悉蜜之主为对立的可汗。中国人利用了这一混乱;朔方节度
使率军进入草原,打垮了东面诸部。同时,葛罗禄部和回纥部杀了拔悉蜜的
可汗,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控制了该国。745年回纥杀了最后一个突厥可汗
白眉,将其首级送到中国朝廷。毗伽的令人生畏的遗孀率部投诚玄宗。突厥
帝国灭亡。
导致突厥人灭亡的部落联盟是很短命的。最初在叛乱中为首的拔悉蜜在
744年被其他部落所灭,拔悉蜜的首领逃往北庭寻求中国的保护。此后不久,
葛罗禄也臣服于回纥,回纥的统治者骨力裴罗此时成为原先被突厥人统治的
整个草原区的无可争辩的主宰。746年,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批准他为统
治者。
747年,他的儿子磨延啜继他为可汗;磨延啜巩固了回纥对其前盟友的
霸权地位,并建都于合刺八刺哈孙城。回纥人以前原为游牧民族。磨延啜此
时采取了716年毗伽可汗曾为突厥人设想的步骤,即给他的臣民建立一固定
的首府,回纥人逐渐开始定居和务农,同时他们的首府和磨延啜通过中国人
和粟特人在色楞格河畔建造的另一个城市成了活跃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回
纥人从未成为定居的民族。在840年他们的帝国灭亡前,他们多半依然是牧
民。但他们很快发展了远比突厥人在鼎盛时期更为复杂和先进的社会和经济
秩序。
对唐朝来说幸运的是,他们一直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玄宗在位的
最后几年,他们建立了正规的朝贡关系,并且奠定了在下一世纪将把双方连
接起来的有利可图的商业关系基础。
契丹和奚
中国对南满控制的重新建立、717年营州的强大的平卢军的建立和 714
年契丹王和奚王的重新归顺,使东北开始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期。这种局势
是由唐“公主”与契丹王和奚王的一系列王朝通婚支撑的。贡使定期来到中
国的朝廷,贸易在营州十分繁荣。此外,在东满洲出现的强大而稳定的国家
渤海 (详见下文)有助于进一步稳定东北,而突厥人的总的消极态度避免了
外来民族在这一区域构成的传统战略威胁,即对整个北方边境的联合进攻。
最后,唐朝在东北的防御设施极为强大。696年契丹入侵后建立的五个军在
玄宗初期得到三个军的补充,在729年又增加了两个军。它们归范阳节度使
指挥,到8世纪30年代,归他直接调遣的军队达9.1万人。此外,平卢军和
南满的其他军队也归他节制。范阳是所有边境藩镇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这是
朝廷见到契丹和奚构成的潜在威胁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这一区域外表的平衡实际上掩盖了高度动荡的政治局势。契丹的局势尤
其如此;718年李失活死后,契丹在八年中走马灯似地有四个王上台。契丹
朝廷的实权掌握在大臣可突于手中,他废立了几个王,大权在握。8世纪20
年代后期,他与一朝贡使团来长安朝廷,遭到宰相李元纮的粗暴对待。他对
中国人怀有很深的怨恨;他在730年杀契丹王,迫使作为王妃的中国“公主”
逃到营州的驻军那里,然后自立为契丹的统治者。他然后胁迫其邻近的奚族
参加叛乱,并向突厥的毗伽可汗投顺。
虽然中国朝廷决定讨伐他并下令大量征兵,但有效行动直到732年才开
----------------------- Page 268-----------------------
始。信安王李祎全面指挥一次同时从几个方面进攻可突于的战役。经过几次
挫折,李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对方造成大批伤亡,抓获很多俘虏。可
突于彻底战败,率残部逃进热河山区,同时他以前的同盟奚族向唐投降,恢
复了原来的属国的地位。
但契丹根本没有灭亡。733年春,有突厥友部参加的契丹大军驻营于渝
关塞外。新任范阳节度使的薛楚玉派军进攻,但大败而归。同年稍晚的时候,
在最近与吐蕃交战中战功卓著的张守珪接替了薛楚玉。可突于被张的盛名所
慑而被赶走;他试图通过诈降来赢取时间,同时向西北撤退,指望与突厥人
会合。张守珪此时策反了一个与可突于不和的契丹将领李过折。李过折杀害
了可突于及其许多支持者,将其首级送呈中国朝廷。
735年玄宗承认李过折为契丹的领袖,并封以各种表示他的臣属地位的
官职。契丹问题似乎得到解决。但和平希望很快又破灭。在同年年终以前,
可突于的残余党羽在涅礼的谎言煽动下,杀害了李过折及其大部分家属。同
时,突厥人进攻契丹和奚,但被击退。中国朝廷宽恕了涅礼并批准他为契丹
王。但在736年初期,奚和契丹又不服中国的节制。张守珪的将领安禄山率
军进击,但被战败。次年,张守珪大败契丹。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战争的间歇,
但双方未达成明确的和解。
738年秋,张守珪的两名属将矫称张守珪的命令,使营州主将在横水进
攻奚。进攻失败。张守珪企图掩盖真相谎报胜利。真相泄露,张在随之而来
的丑闻中被贬,职务由李适之接替;李率军在740年秋打败了契丹和奚。
局势此时终于变得比较安定了。唐的防御体系得到加强。743年河北建
立了两支新军,平卢建立另一支军队;在742年,原归范阳节度使指挥的平
卢改为负责中国在南满地位安全的一个独立藩镇。743年契丹和奚国派使者
至长安,唐朝廷也显然决定试探和解,因为在745年,中国又有公主嫁给了
契丹王和奚王。
但在745年末,两王杀害了中国的王妃并谋反。自742年起已任平卢节
度使并在744年以后同时指挥范阳的安禄山平息了他们的叛乱。746年,中
国朝廷册封了契丹和奚国的新王。和平关系得以恢复:749年奚使者来到长
安,契丹使者则于750年相继来到。
终玄宗之世,奚和契丹的问题仍未解决。虽然这些部落没有大举侵入中
国境内,但中国人企图控制它们的活动也没有结果。它们一直是强有力的威
胁,它们的存在说明唐朝在东北保持庞大的军事制度是完全有道理的。
渤海
玄宗在位期间,唐朝与以前很少直接交往的中满和北满诸民族发生了关
系。唐朝已偶尔接待来自生活在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可能还有堪察加的形形
色色来历不清的民族的使团,并与满洲和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有定期交往。在
唐初期,北高丽和今辽宁、吉林两省东部形成高丽国的领土。在高丽之北,
许多室韦亚族居住在今黑龙江的西半部,它们属于与契丹有关系的蒙古族,
而在今黑龙江省东半部和黑龙江下游则是有通古斯族血统的靺鞨的领地。北
高丽人口的大部分也属于靺鞨血统。
随着高丽的衰亡,其原来的领地成了权力真空。在南部,一个组织甚差
的“小高丽”国在新统一的新罗国和辽河流域下游中国人定居区之间的地区
----------------------- Page 269-----------------------
勉强维持生存。高丽统治集团的大部分已被高宗迁移,有的到中国各地,但
大部分则在营州地区居住。当696年契丹入侵河北从而中断中国在东北的行
政时,由来自濊貊统治阶级和高丽靺鞨部落的民族组成的一个集团叛乱,在
前高丽将领大祚荣率领下逃到今吉林省的松花江上游。大祚荣在那里自称振
国国王,并使自己成为突厥的默啜可汗的一个藩属。
到705年,中国朝廷得知他已成功地在东满洲建立一个强大的新国家,
于是决定承认它,希望中国在与奚和契丹作战时,它会成为一个同盟。使者
你来我往,但与契丹和奚的战争切断了双方的交往,直至712年,这时中国
承认大祚荣为渤海王。新的渤海国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繁荣的王国,它的
组织如同新罗那样严格仿效中国的模式。定期的朝贡使团被派往长安,为了
促进贸易,它还作了专门安排。
719年大祚荣死,他的儿子大武艺继位,他统治渤海直至737年。虽然
朝贡关系没有中断,但在8世纪20年代,双方关系趋于紧张。渤海王采用自
己的年号,放弃唐朝正朔,以表示对唐朝的独立;渤海朝廷于是分裂,一方
为亲唐派,一方为以渤海王为首和谋求更独立的路线的保王派。
唐朝对渤海的日趋强大越来越忧虑,并开始寻求同盟以抵消它的力量。
渤海几代国王以前曾被北部邻族——黑龙江流域的靺鞨族——打得大败;唐
朝开始与这些以好战著称的部落建立联系。726年,靺鞨派使者前来朝廷,
中国人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一边境行政区,中国的军官充当部落首领的顾问和
组织一支部落军队。
渤海王当然会以忧虑的心情看待这些事态发展。726年,他命他的弟兄
大门艺 (此王从705至712年曾在唐朝廷当人质)率军对黑龙江流域的靺鞨
进行一次先发制人的打击,以防止唐和靺鞨的南北夹攻。大门艺反对这一计
划,说这样会背叛他们的霸主唐帝国;他逃到了玄宗的朝廷。
渤海王派使者要求处决大门艺。玄宗企图蒙骗使者,说大门艺已被流放
岭南,而事实上他被派往中亚任职。真相泄露之后,渤海王大怒。732年他
派海军出征,袭击山东半岛的中国重要港口登州,攻占了州府,撤军前把刺
史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