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剑桥中国隋唐史

_28 崔瑞德 (美)
东宫或在为皇帝服务的官署中任职。但皇室不可能只与专为宫廷服务的一小
批朝廷精英通婚;皇室的关系有广泛得多的政治含义。玄宗的有记载可查的
32个女婿中,已知与唐代宰相有亲戚关系的不少于19人。玄宗的三个女儿
就嫁给了源乾曜、张说和萧嵩这三位宰相之子。把女儿下嫁张说之子 (他后
来成为玄宗重要的宠臣)一事说明,这种联姻不仅仅面向大贵族,因为张说
的氏族是默默无闻的,8世纪50年代的宗谱学家拒绝予以收录。同样,在玄
宗在位的后期,公主也曾下嫁给他的宠妃杨贵妃的较无名望的家族的成员。
宇文融的崛起
传统的史学家认为,8世纪20年代初是玄宗执政的转折时期:军事的胜
利助长了他对外扩张的野心,同时他又放弃了早期的俭朴和克制。这时玄宗
开始处于一批批因拟订使他能实现其目标的财政政策而得宠的大臣们的影响

之下。宇文融 就是其中的第一个人,历史学家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指责。
但当宇文融在721年出现于政治舞台时,朝廷已面临对玄宗的宏图毫无
帮助的和不可避免的财政问题。户籍册列有应履行租庸调税义务的人口及他
们通过均田制取得的土地之数量,但几十年来已有人抱怨户籍登记制严重地
被忽视。忽视的部分原因是没有系统地对各家各户进行再登记和对原来登记
的内容进行修正;部分原因是全国许多地方原来的课税和土地制度很不完
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逃亡户的问题日趋严重,一些人为了逃避纳税和劳役
而离乡背井,在其他地方定居而没有登记,所以未予课税。同时,大地产的
数量大量增加,其中许多为出身较低的官员所有,他们需要地产以稳定他们
的经济地位。例如,据张嘉贞的传记记载,他在朝廷卿相中以不追求大房地
产闻名。利用因缘时会的人不但有暴发户,而且有历史悠久的名门成员。例
如,出身于东北世家并在8世纪20年代曾任包括刑部尚书在内的各种高级官
职的卢从愿因积聚大量地产而臭名远扬,最后因这一名声而未能当上宰相。
721年,宇文融首先提出应全面检括所有未登记的逃亡户。他是北周皇
室的后裔,通过世袭特权而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由于源乾曜的庇护,
此时正担任御史。经过廷议,朝廷颁诏,限令未登记的定居者在百日内向官
府投案,然后或是重返故里,或是在所居地重新登记。未投案者将被集中并
运往边境。这一措施似乎未认真执行,并且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723年宇
① 传记载 《旧唐书》,卷105 第3217—3222 页;《新唐书》,卷134 第4557—4559 页。
----------------------- Page 237-----------------------
文融又拟订一个新方案,它规定向官府投案的未登记的定居者可以免税六年
而缴一种特殊的“轻赋”,这样,那些占地者就能以非常有利的条件取得正
式的地位。为了推行这一措施,宇文融被特命为劝农使,并配备一批有专才
的判官,他们作为额外的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监督此方案的实施。
这一方案取得很大的成功,甚至得到漏登户本身的欢迎。724年,宇文
融的班子又增加了判官,最后,不少于80万个未登记的户及相应数量的漏登
土地列入了簿册。这个措施的重要性是明显的;这些家庭约占726年登记的
7069565户总人口的12%。玄宗对此非常高兴;725年,宇文融升任户部侍
郎,并开始在朝廷起重要的作用。①
但方案引起许多人的反对;皇甫憬和杨相如上奏说,这样会引起人民的
困苦,并会鼓励地方官多报未登记的占有地者数字来取悦朝廷。但宇文融得
到源乾曜和中书省舍人陆坚的有力支持,反对者都失宠。甚至在方案付诸实
施后,异议继续不断,直至皇帝被迫就此事专门进行廷议,而在讨论时又有
人反对。
这一方案不过是全面贯彻一个已经施行了两个多世纪并详细载入玄宗早
期精心修订的律令中的制度罢了,但竟会引起这样一场骚动,实在令人费解。
反应部分是经济性质的:如果这一制度被忽视,那么应该推行它的官员就成
了主要受益者,因为这样能使他们大量收买土地和吸引原来被迫离乡背井的
家庭为他们劳动。当然,反应部分也是政治性质的:宇文融是贵族,不属于
自武后时代起就控制朝廷和占突出地位的科举出身的官僚集团。他还主张用
合理的制度来解决朝廷的重大财政问题,而不是采用张说力主的那种导之以
德和齐之以礼的政策。同时,张说与同僚宰臣源乾曜的关系开始趋于紧张,
如上所述,后者为宇文融的支持者。但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反对与其说是针
对重新登记,不如说是针对进行再登记时使用的非正规制度的方法,即专门
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并为他配备一批助手,使这些人摆脱本应通过它们进
行这类改革的各级官僚机器而自行其是。在玄宗朝较早的时期,地方已使用
专使来改造运输体系和组织盐的生产,所以这种非正规的组织不是新鲜事
物;但宇文融的改革是一项全国推行的重大政策,它突出了这类特权对原有
的官僚机构所构成的威胁。
宇文融方案的成功使玄宗能够以正规的租庸调这一公认的正规方式来为
他的国家提供资金,并且能把汉代一度推行和专使刘彤在721年奏议后作出
的关于恢复盐铁专卖计划暂时搁置下来。同年,姜师度已经成立军垦以开采
河东道南部的盐池,同时,已调到四川任节度使的苏颋也奉命开采该地的盐
池以作财源。如果在全国范围内采用这些政策,它们对行政现状构成的威胁
就会比宇文融检括农户政策的威胁严重得多。①
封禅与张说的垮台
① 关于宇文融的方案,见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30—32、49—50 、178—182 页;铃木俊:《关
于宇文融的括户》,载《和田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1951 年),第329—344 页;砺波护:
《唐的律令体制与宇文融的括户》,载《东方学报》(京都),41 (1970 年),第263—288 页。
① 《旧唐书》,卷48 第2106—2107 页;《唐会要》,卷88 第1603 页;《册府元龟》,卷493 第14 页;
《通典》,卷10 第59 页。
----------------------- Page 238-----------------------
张说曾经鼓励玄宗恢复许多象征王朝中兴的礼仪。722年阴历二月,皇
帝被迫把朝廷迁往洛阳。在返回长安时,张说说服皇帝长途绕道前往潞州、
太原和汾阳 (潞州是玄宗过去任地方官之地;太原是高祖开创唐王朝之地;
而汾阳是他祭祀后土之地,这一仪式在汉武帝时制定,但久已中断)。绕道
后,皇帝任命他为中书令,从而成为右相,以此来肯定他的地位。②
同年阴历十一月,玄宗在长安南部举行盛大的祭典;又在张说的建议下,
对皇帝祖先的祭祀作了若干变动,在举行这些重大的礼仪活动时,都颁布大
赦令;南部的祭祀还举行大酺(公开的狂欢聚饮);酺在各道治地持续三天,
在京师则持续五天。①
724年阴历十一月,在张说的带头下,朝廷要求皇帝举行国家礼仪中最
威严隆重的仪式,即在中国的五岳之首的山东泰山举行封禅祭典。虽然源乾
曜反对此议 (这一分歧逐渐导致两个宰相的公开分裂),皇帝仍采纳,并宣
布于次年阴历十一月举行封禅;张说奉命设计应有的仪式。为了确保不致发
生突厥人利用皇帝离京而朝廷又在山东之际侵犯边境的可能,朝廷同意要求
突厥人和其他边境民族派代表参加。
724年后期,朝廷再次迁往洛阳。725年阴历十月,皇帝携大批官员、皇
亲、外族领袖和无数随从浩浩荡荡启程前往泰山,路上走了将近一个月才抵
达该地。
皇帝的巡行行列沿路长达若干里,每经一地,周围数里的农村都遭到了
破坏。祭祀后,他们来到附近孔子的故乡和孔庙又举行祭典,然后返回洛阳;
这次取道另一条更南的路线,因为无论哪一个富饶之地,也负担不起数周内
两次驻跸的费用。②
祭祀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张说的胜利,他奉命为封禅盛典写了颂词刻
在山上;726年初,他开始编新的礼仪法典。但一些与礼仪有关的事件导致
了他的垮台。如前所述,他曾与源乾曜就祭典之事争吵过。他还反对宇文融
推行重新登记各道人口的措施。在祭祀期间,他把最好的差事交给他自己的
追随者,实实在在地提升参加盛典的文官,而只授给武将虚的荣勋,因而触
怒了朝廷中的许多人。曾在中书省张说手下任职并作为他的被保护人的张九
龄极力提请他谨慎从事。但张说我行我素,他的人事委派引起了普遍的不满。
726年初,张说反对皇帝选用靠荫庇进入仕途的东北贵族崔隐甫 (?—
736年)为御史大夫,理由是他认为崔缺乏文才。张说提出多年来与之关系
融洽的崔日知应任此职,而崔隐甫更宜任武职。但玄宗严拒张说的提议;崔
隐甫被任命为御史大夫,而张说之友崔日知则被任命为禁军的将领。①
张说此时面临的是一个其御史大夫和中丞宇文融均为他的公开敌人的御

史台。另一个中丞为李林甫 (?—752年),他是皇族的远亲,在科举考试
中也没有中式,他的官宦生涯是通过在禁军中任职开始的。他通过宇文融的
荐举而获得了在御史台的官职。敌对集团对御史台的控制是一件非常严重的
② 《唐会要》,卷10 上第213 页。
① 《唐会要》,卷8 第105—108 页;《旧唐书》,卷8 第186 页;《新唐书》,卷5 第130 页。
② 《唐会要》,卷8 第108—118 页;《旧唐书》,卷23 第891—904 页;卷8 第188—189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3 第6771 页;《旧唐书》,卷185 下第4821—4822 页;《新唐书》,卷130 第4497—4498
页。
② 传记载 《旧唐书》,卷106 第3235—3241 页;《新唐书》,卷223 上第6343—6349 页。
----------------------- Page 239-----------------------
事,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权弹劾任何大臣而不管弹劾对象的地位多么显赫。张
九龄力促张说采取措施自卫,但张说显然感到很安全,他答复道:“鼠辈何
能为!”
他继续反对宇文融及其同僚。725年末,玄宗同意宇文融关于改革选拔
程序的建议,以一个人数众多的负责任命的铨选官组织来代替吏部的三名高
级官员。据推测,这是阻止张说再专断地任命官员的临时措施,因为在张说
下台后的第二年,旧制又被恢复。张说对付他政敌的办法是干脆扣押他们的
奏议。
762年阴历四月,张说被崔隐甫、宇文融和李林甫弹劾,罪名有:受贿、
向术士问吉凶和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玄宗命以近来与张说不和的左相源乾曜
为首的一批高级司法官员进行调查。罪状似乎可以确立,但玄宗经其忠诚的
宦官高力士的劝说后作出决定:鉴于张过去对国家有大贡献,只免去他的宰
相职位,保留其他实职。①

李元纮 (?—733年)被指定接替张说的位置,他是西北贵族世家的后
裔和696至698年期间曾任武后宰相的李道广之子。他靠荫庇进入仕途,是
玄宗时期被任命的第一个无科举功名的宰相。玄宗登基初年,当太平公主和
窦怀贞企图占有某佛寺的水磨时他奋起抵制,因此知名于时。后来他赢得了
尤善理财的优秀行政官员的美誉。725年,他已取代反对宇文融政策的杨玚
而担任户部侍郎,如果没有张说的反对,他本来是可以担任尚书的。他显然
是宇文融的支持者,也主张推行类似的合理化的财政政策。他被任命后就时
政详加奏禀,所以深得玄宗的赞赏。
在短期内,源乾曜和李元纮牢牢地控制着朝廷,宇文融和他的伙伴控制
着御史台,使重新登记的政策逐步完成。

阴历九月,杜暹 (680以前?—740年)被任命为第三个宰相。杜暹出
身于河南的士大夫之家,举明经;按照常规,他的官场生涯从大理寺和御史
台开始,而从716年起是在边远的西部度过的,他在那里成功地抵御了突骑
施部和于阗叛乱统治者对安西都护府 (龟兹)的侵袭,从而在部落中很有名
望。因此他与先前的张说和王晙一样靠显赫的武功担任宰相,而这正是源乾
曜和李元纮完全不具备的。
在此期间,张说在朝廷仍有影响,凡有重大问题,玄宗都与他商议,所
以宇文融和崔隐甫经常担心他会东山再起。726年,玄宗拟封武惠妃为后的
计划遭到反对而未实现,反对的理由是她的支持者张说会因此而有功,从而
重新获得权力。727年初,宇文融和崔隐甫又展开攻击,一再指责张说。在
朝廷这次不断的冲突中,玄宗显然对双方都感到不耐烦,就命张说退隐,命
崔隐甫回故里照顾老母,并任命宇文融为河北的一个刺史,负责那里的治涝
和开垦计划。①
退隐后,张说指导编纂一部新的礼仪法典以代替7世纪编成的那一部。
在徐坚——此人曾协助他拟定封禅祭典的礼仪——为首的一个礼仪专家大班
子的协助下,张说继续从事这一工作,直至去世。成书的责任落在萧嵩肩上;
① 《旧唐书》,卷97 第3054—3055 页;《资治通鉴》,卷213 第6771—6772 页。
② 传记载 《旧唐书》,卷98 第3073—3075 页:《新唐书》,卷126 第4418—4420 页。
③ 传记载 《旧唐书》,卷98 第3075—3077 页;《新唐书》,卷126 第4420—4422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2 第6772、6777 页;《新唐书》,卷125 第4409 页。
----------------------- Page 240-----------------------

732年,这一长达150卷的巨著终于完成,定名为《开元礼》。
虽然造成不和的一个根源被清除了,但杜暹和李元纮之间意见的经常相
左仍使朝廷不能平静。张说虽然正式致仕,728年二月仍被任命在集贤院任
职,从事编修这一时期的官方历史。玄宗又开始通过派遣宦官就每个重大问
③ ④
题征求他的意见。728年阴历十一月,萧嵩 (约669—749年)被任命为另
一个特任宰相。他是梁皇室的后裔,也靠荫庇出仕而没有什么文才和文学造
诣,但姚崇对他有很高的评价,终于升任尚书左丞,后又任兵部尚书。762
年,他任朔方节度使,并成功地抵御了吐蕃对西北的大举侵袭。
729年阴历五月,皇帝对杜暹和李元纮之间经常的不和感到厌烦,就把
两人都贬为刺史,同时又降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留在朝廷使用,但不再是宰
相。萧嵩任门下侍中 (自张说致仕以来,此职一直空缺),从而成为资深的
宰相。被召返京任户部侍郎的宇文融此时升为门下侍郎及特任宰相,而裴光

庭 (676—733年)则任中书侍郎及特任宰相。裴光庭出身关中望族,娶武
三思之女为妻,他的父和祖父都为名将,本人在705至706年中明经考试。
他连续在兵部和鸿胪寺任职,并曾提议让突厥族和其他外族派代表参加封禅
祭典。虽然他得中科举,又是贵族,但根据他后来的选拔政策,他反对对官
僚集团中的中式的精英人物破格提升。②
这样,新阁全部由贵族组成,这是玄宗即位以来的第一次,玄宗初期占
支配地位的集团以三年前张说的失势为先兆,此时完全失去了光彩。宇文融
在三个宰相中权势最盛。他已长期邀得特殊恩宠,自李元纮被免职后,皇帝
非常需要他的理财才能。
朝廷已经连续进行几年战争 (特别是与吐蕃的战争),因而军费激增。
另外,许多自然灾害打击着帝国。726年,东部平原有大洪水,许多人淹死。
727年秋,范围更广的洪水袭击了河北,许多地方的庄稼未及收割就被毁坏。
726、727和728年又连续发生严重旱灾。这一时期气候的严重失常延续至736
年前后。这些灾害没有波及容易发生干旱饥荒的京畿区,但却影响了东部平
原这块提供岁入的最富饶地区。727年初冬,朝廷在东部发生灾难性的水灾
后,被迫从洛阳迁回长安。③
虽然宇文融的地位看来很安全,但有些官员对他怀恨在心,因为他使用
个人助手而不用正式任命的官员来实施他的计划,使这些人感受到威胁。但
他却信心十足地认为他能很快解决帝国的问题,同时委任了几个杰出的人
物。年迈的宋璟掌管尚书省,部分原因也许是为了安抚文士,他的门生裴耀
卿 (下文将予介绍)任户部侍郎。但主要通过皇帝个人恩宠取得权力的宇文
融此时却自不量力,与另一个新得宠的皇族信安王李祎发生冲突,受到致命
② 关于《开元礼》的编纂情况,见《大唐开元礼》(东京,1972 年),第822—823 页中池田温的编者注。
③ 《资治通鉴》,卷213 第6782 页。
④ 传记载 《旧唐书》,卷99 第3093—3095 页;《新唐书》,卷101 第3949—3952 页。
① 传记载 《旧唐书》,卷84 第2806—2808 页;《新唐书》,卷108 第4089—4091 页;张九龄的墓志铭载
《曲江集》,卷19 第3 页。
② 《新唐书》,卷108 第4090 页。
③ 《旧唐书》,卷8 第191 页。关于726 至728 年的灾情,见《旧唐书》卷37 及 《新唐书》卷35 和卷36
等处。
----------------------- Page 241-----------------------

打击。李祎是太宗的曾孙。 玄宗初年他曾在几个重要的州任职,卓有政绩;
后来他一度退隐,但在727年继萧嵩被任命为十分重要的朔方镇的节度使,
直至735年。在此期间,他先后与吐蕃和契丹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宇文融
既害怕他拥有的很大的兵权,又担心他对皇帝日益增长的影响,同时还可能
防备他会加强萧嵩的政治地位而对己不利。因此,他就照搬以前对付张说的
办法,安排御史李寅弹劾李祎。但这个御史预先通知了李祎,李祎立即上奏
玄宗。当李寅后来将弹劾状呈上时,皇帝怒加驳斥。信安王未受非难,宇文
融反而被贬为河南的汝州刺史。他担任宰相只有100天。②
在愤怒中贬黜宇文融后,玄宗才意识到他已没有能为帝国理财的大臣。
于是他召见裴光庭和其他大臣,要求他们提出贬黜宇文融后应采取的措施。
其余的宰相无言答对,但他们意识到,宇文融即使在地方任职,对他们的权
力依然是一个威胁,于是急忙揭露他组织私党和他儿子的所谓受贿行为。他
再次被贬往岭南担任小官,但即使在那里,他的政敌们也不放过他。一年多
以后,司农寺指控他727年在一州的任职期间大量贪污。他被削职和发配至
今广西的一个边远地区。他病死在途中。③
萧嵩和裴光庭的内阁 (729—733年)
在稳妥地清除了宇文融之后,萧嵩和裴光庭仍牢牢地控制着朝廷,虽然
两人的关系并不和谐。730年,裴光庭采用一个改革“选”制的措施。当时
实行的那一套复杂规定原来是他父亲裴行俭在669年推行的。但多年来在任
命重要官职时,个别有才之士——特别是有文才的人——是主要的考虑对
象,而资历和漫长的任职期则被忽略。此外,吏部的官员把大部分时间用于
对京畿区的高级官职作重大任命,而忽视了对远为众多和同样重要的地方低
级官职的任命。裴光庭此时对所有官职推行一种“循资格”的制度,同时命

令对胥吏担任流外官的任命应由中央政府详加审查。这些措施部分地似乎是
自713年以来企图完成的把地方官员像中央政府官员那样置于严密控制之下
的工作的继续。它有利于无数从胥吏起家的从事日常工作的人。但这一措施
又打击了选拔中举士子精英队伍的过程中的特权地位。它使后一种人为之哗
然,他们的最年长的代言人、退隐的宋璟极力反对新措施。但抗议未起作用,
这个措施得以推行,中式士子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713年,皇帝自己的侍从也开始制造问题。玄宗不但深受外廷官员中的
宠臣的影响,而且也受形形色色的心腹的影响。前文已经谈到这些人中最突

出的姜皎在722年毁灭的过程。后来,皇帝对另一个类型迥异的王毛仲也备
加赏赐和宠爱。王毛仲是一个出身寒贱的职业军人。他有高丽血统,7世纪
高宗远征时他的家族沦为奴隶,当玄宗为地位较低的王子时,王毛仲成了他
个人的奴仆。王毛仲在协助玄宗打击太平公主后,得到了厚赏、最高的名义
① 传记载 《旧唐书》,卷76 第2651—2653 页。
② 《旧唐书》,卷105 第3221 页;《资治通鉴》,卷213 第6787—6788 页。
③ 《资治通鉴》,卷213 第6787—6788 页;《旧唐书》,卷105 第3221—3222 页。
① 戴何都:《〈新唐书〉选举志译注》(巴黎,1932 年),第262—265 页;《唐会要》,卷74 第1348
页;《册府元龟》,卷630 第6 页;《资治通鉴》,卷213 第6789 页。
② 传记载 《旧唐书》,卷106 第3252—3255 页;《新唐书》,卷121 第4335—4336 页。
----------------------- Page 242-----------------------
职务和禁军中的一系列任命。在8世纪20年代后期,他在为军队骑兵筹集军
需时成绩卓著。729年他娶禁军中另一个名将之女为妻。朝中的几个大臣对
此提出异议,因为这样做会使他控制宫中禁军和北军的权力过大,但玄宗不
予理会。730年,他与北军中一批将领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利用他个人对
玄宗的影响肆无忌惮地进行一切非法活动。王毛仲本人要求担任兵部尚书。
皇帝的拒绝使王毛仲大为不满。
同时,王毛仲又与跟玄宗关系密切的宦官集团发生冲突。宦官中的高力
士乘机向玄宗进言,指出王毛仲及其一伙将领构成的威胁,他们一起控制着
京都最强大的军队——北军。玄宗开始行动了;731年初王毛仲和他的几个
儿子以及几个同伙将领被贬往边陲的道担任次要的职务;以后不久,王毛仲
奉命自尽。①
这一行动似乎粉碎了曾在玄宗初期起重要政治作用的北军的力量。它还
助长了日益成为皇帝的心腹代理人的宦官的权势。但他们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高力士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一直是皇帝忠实可靠的奴仆,所以在玄宗时期,宦
官不可能像以后几朝那样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裴耀卿:运输改革和营田

730年,重大经济政策的新倡议者裴耀卿 (681—743年)在朝廷中崭露
头角。他出身于西北的世家,少有奇才,在武后时中童子特科。中宗朝他在
睿宗的王府工作,后又在各地方任职,有突出的政绩。729年,经宇文融的
荐举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但因宇文融也随之被贬黜,他似乎没有到任。730
年任宣州 (今安徽南部)刺史时,他上疏详细陈述应如何改造长安运粮的运
输体系,即把通往京师的路线分成若干站,以免边远的府的税粮船必须全程

进京。玄宗对此未采取行动;但731年朝廷又被迁往洛阳一年,供应长安的
问题显然现在非得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可了。
730年,裴耀卿又提出解决以前宇文融的再登记措施已部分解决的“逃
亡”户问题的建议,办法是命这类户按村社在空地或未开发之地定居,并让
它们按边境普遍存在的屯田模式组织营田。这些营田在逃亡户居住地建立;
如果当地没有土地,这些流浪者就被运往待开发地区。这一计划与所建议的

运输改革一样没有被采用。但裴耀卿提出的这两项计划在几年后实现了。
同时,萧嵩和裴光庭在后者于733年死去前继续掌权。萧嵩 (其子娶一
公主为妻)荐举王丘代替裴光庭,王丘本人是中宗一女儿之夫,出身于关中
① 《资治通鉴》,卷213 第6792—6793 页;《旧唐书》,卷106 第3253—3255 页;卷190 下第5037 页;
《新唐书》,卷121 第4336 页。
② 关于授予高力士及其家族的荣誉,见《资治通鉴》,卷213 第 6793—6794 页。
③ 传记载 《旧唐书》,卷98 第3079—3083 页;《新唐书》,卷127 第4452—4454 页。
④ 《通典》,卷10 第56—57 页;《册府元龟》,卷498 第16—17 页;《旧唐书》,卷49 第2114—2115
页;浦立本的《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183—184 页有英译文。
① 《唐会要》,卷85 第1563—1564 页;《册府元龟》,卷495 第20—21 页。其他史料记载这一计划为宇
文融提出,实误,见佩内洛普·赫伯特:《八世纪初期中国的营田》,载《远东史论文集》(堪培拉), 11
(1975 年),第37—77 页。这一问题在本书第2 章讨论过。
----------------------- Page 243-----------------------

名门。王丘虽然与萧嵩友好相处,但谢绝这一职位,提出应任命韩休 (673
—740年)来代替他。韩休与王丘一样,既是西北贵族的成员,又是及第举
子,以文才著称。在8世纪20年代后期,他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并已升任
为尚书省右丞。
事实几乎立刻证明,韩休在朝廷是一个有闯劲和自以为是的人。他一贯
坚持原则和道义,顶撞玄宗而毫不让步,要求撤换禁军中一个玄宗宠爱的将
领,并经常与较随和的萧嵩冲突。玄宗看重他的耿介无私,但朝廷两个宰相
的经常争吵最终迫使他结束这一很不愉快的局面。733年阴历十月,在韩休
任职只有七个月以后,两个宰相都被撤换;韩休被调任工部尚书,萧嵩调任
尚书省右丞相。③
他们的组阁未取得突出的成绩,虽然在733年阴历六月对裴光庭的选用
官员的严格规定的实施有所放松。吏部获准在客观情况许可下不考虑他规定
的根据资历和任职期选拔的原则,中央对任命地方胥吏的控制也放松了。但
由于根据资历提升的原则对官员中除精英队伍以外的所有官员都有利,他的
制度仍被广泛采用,大批人员继续从胥吏被提升为正式官员。
733年,宋璟最后从朝廷退隐,他自从不担任宰相以来,曾经继续对玄

宗施加有力的影响,并且支持京畿官僚集团中科第出身的精英。由于张说已
死于730年,这意味着保护在武后时期已经地位很高的士大夫的最后残余势
力已经消失。
“调和班子”:裴耀卿、张九龄和李林甫
玄宗任命裴耀卿和张九龄作为他的宰相以代替韩休和萧嵩,他们分别成
为黄门侍郎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耀卿不久前重提运输体系改
革的建议,他之所以被任命,也许是要使建议得以付诸实施。运输体系的改
革急需进行。任命新宰相以后不过几个星期,朝廷再次被迫迁往洛阳,裴耀
卿获准落实他的计划,这在下文将予论述。裴耀卿既是贵族,又是宇文融荐
举的财政政策方面的务实的拥护者,虽然他科场的记录是无懈可击的。新宰
相张九龄是对立利益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身于一个默默无闻的官宦之
家,其故里在边远南方闭塞的岭南道;他参加过科举考试,其升迁主要是由
于张说的友情和庇护。张说在726年失势后,他在州任职,但在731年玄宗
命他在秘书省工作,同时为了利用他杰出的文才,又任命他为集贤院学士。
此时他撰写外交文书和起草诏书。733年阴历五月,即在裴光庭死后,他一
度任中书侍郎。
734年阴历五月张九龄和裴耀卿分别升为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因而成了
不折不扣的宰相。同时,宰相班子中又加进了李林甫。李林甫为皇室的远亲,
是皇帝心腹姜皎的外甥,靠荫庇进入官场。他与一批精英文士的关系不好。
例如,源乾曜就对他这个年轻人评价不高,历史学家又指出了他作为一个学
者的许多缺点。但他曾担任过一般应由文士担任的几个“清望”官职、国子
司业、御史中丞,后来又历任刑部和吏部的侍郎,以富有效率的行政官见称
② 传记载 《旧唐书》,卷98 第3077—3079 页;《新唐书》,卷126 第4432—4433 页。
③ 《资治通鉴》,卷123 第6803 页。
① 《旧唐书》,卷8 第200 页。
----------------------- Page 244-----------------------
于世。
李林甫曾在裴光庭手下任吏部侍郎,当时后者正在推行有争议的铨选方
法;裴光庭死后,这些措施停止执行,李林甫立刻被调至中书省。所以他曾
与宇文融和裴光庭密切合作过,他们被公认是文士名流的敌人。
有人认为李林甫升为宰相前与张九龄不和,或认为张九龄极力反对李的
擢升,但都没有确凿证据。后来的有些历史学家声称确有其事,并把李林甫
升任宰相之事归因于玄宗所宠的武惠妃;又说李林甫与裴光庭之妻私通,后
者是武惠妃的隔代表姐妹。但这些说法很可能是虚构的;因为当时的所有历
史学家都非常仇视李林甫,竞相尽量给他抹黑。①
不管张九龄和李林甫是否在734年前就已成为敌人,他们这一领导班子
不久就发展成个人间的激烈斗争。他们的同僚裴耀卿时而支持这一方,时而
支持另一方,但总的说他一心致力于粮运体系的改革。李、张二人都深受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