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剑桥中国隋唐史

_24 崔瑞德 (美)
击也随之与日俱增。他的日益扩大的支持者队伍力促他采取反对她的行动;
虽然他非常了解她权势的范围,不能鲁莽行事,但他几个朋友的热情几乎毁
了他。宋璟和姚元之擅自行动,说服睿宗把太平公主派出京师,以结束家庭
的争端。他勉强同意暂时将她流放,于是她就居住在濮州的附近。但她的势
力几乎没有缩小;皇太子知道她把自己的放逐归咎于他,所以经常担心报复。
在一次企图使她息怒的行动中,他要求将自己的盟友宋、姚二人分别贬逐到
外地。她立刻抓住这一机会,以自己的人去取代他们,《资治通鉴》对此后
① 《资治通鉴》,卷209 第6641—6642 页;《旧唐书》,卷51 第2174 页。
② 见第三章H.J.韦克斯勒的论述。
③ 《资治通鉴》,卷209 第6651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09 第6652 页。
----------------------- Page 203-----------------------
的种种事件作了简明的叙述。斜封的官职被恢复,“自是纲纪紊乱,复如景

龙之世矣”。711年晚秋,已经打算放弃皇太子之位的李隆基完全投降,请
求将她姑母召回京师。她同意回京,在几个月中,七个宰相中的五个是她的
人了。
睿宗对事态的这些发展不是视而不见的,并且日益有所醒悟。在712年,
他因自己不能控制局势而精神受着折磨,到了仲夏,苍天以一颗明亮的彗星
来示警。皇帝觉得这一迹象有其用意,当宫廷的占星术士证实了他的解释时,
他宣布了让位于儿子的决心。这时太平公主强烈反对,但无济于事。她设法
强行达成一个妥协,即睿宗成为“太上皇”,保持任命高级官员和决定死刑
的控制权;但在同年阴历八月,玄宗登上皇位。
这时,轮到太平公主焦虑不安了。她的权力仍极大,控制着大部分的文

武官员。但她在新帝统治下,很难期望无限期地保持有利于她的平衡。她的
支持者经常敦促她对他采取行动。最后,她抛弃了以往行之有效的忍耐和谨
慎,求助于毒药,但玄宗防卫严密,逃脱了毒手,但他非常清楚,太平公主
一人应对此负责。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和解这时是不可能取得了。
713年夏季,她被迫企图发动一次武装政变。她以一贯的谨慎拟定了计
划;如果她是男子,能够亲自执行计划,她很可能成功。相反,她必须依赖
别人,而玄宗则通过其中一人得到了警报。阴历七月初,正好在实行密谋的
前一天,他冷静地逮捕了几个首犯,在武德殿把他们斩首。三天后,公主本
人在她的府第被赐死。她的死亡可以被恰当地视为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后再
也没有这样多的妇女如此长期地影响中国的政治生活了。
② 《资治通鉴》,卷210 第6664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 第6682 页。
----------------------- Page 204-----------------------
这一时期的回顾
中国传统历史学对684至705年这一时期的态度可以用宋代史学家袁枢

作为最鲜明的代表,他称它为“武韦之祸”。前面已经提到这种说法的某些
理由,很少近代的史学家会不同意这种说法适用于韦后的时代。但作为对武
后统治时的描述,这就有欠公道了。
首先,它忽视了她篡位前的成就的意义。武后掌权的中国,王朝通常不
过延续两三代;通过应用并扩大控制和集权的手段,她成功地形成了有生命
力的和长期持久的统一。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她尊重合法继承的威信;她
的夺取皇位,从流血和破坏的角度来衡量,在所有的改朝换代中是最不激烈
的一次。它把国家从更糟的境遇中拯救出来,当然,这点是可以争辩的。
其次,袁枢的观点有严重的偏见。几乎与所有的传统历史学家的观点一

样,它因与士大夫的看法和价值观完全一样而大为逊色。对他来说,历史是
说教的,他的目的是要使未来的统治者相信,武后对大臣们的专断是“灾难
性”的。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在她统治的最后几年之前,政府受到
她统治作风的危害。太宗官僚集团中特有的集体精神被破坏,但即使对这一
批评也应抱保留态度。上层的官员被严厉地抑制,他们的特权也受到限制;
但在低级官员中,他们的社会背景和地域背景比以往远为广泛,而且晋升的
面也更大。在整个唐代,各种考试只提供了全部官僚集团中约10%的人,但
只根据这一基数而低估它们的重要性则是错误的。它们——特别是进士考试
——的威望是很高的,功名的取得正迅速变成取得最高官职的标准资格。②
标志之一是,有功名的宰相的比率从高祖时的7%上升至太宗时的23%,上
升至高宗和武后时的35%,上升至武周朝的40%。此外,科举制可作为一种
重要象征。对一切有资格参加的人来说,特别对提供大部分中试者的低级贵

族来说,它就是提高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关键。对高级贵族来说,它是保持他
们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它推动了这两个集团的官僚化和城市化,因此它在
削弱它们以前那些地方的、离心倾向的特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最后,考试
普遍地促进了文学和教育。准备考试的人远远多于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当
官的人远远多于当官的人,在686至689年期间,当时的魏玄同估计,有资

格当官的人的十分之一成功地取得了官职。这样,就留下了大批可用于地方
一级教育和行政方面的尚无官守的候补者。
武后统治的许多非儒家特征也有助于造成她在历史中的坏名声。经典的
儒家哲学包括许多反对妇女参政的禁令和同样多的反对妇女篡位的禁令。武
后之所以受谴责,不但是出于这些原因,而且还由于她溺爱佛教,延长服母
② 见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国学基本丛书本),第178 页。
① 关于这一问题的清楚明了的讨论,见白乐日:《作为功利主义官僚的指南的历史》,载W.G. 比斯利和浦
立本合编: 《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学家》,(伦敦,1961 年),第78—94 页;芮沃寿编;《中国的文明和
官僚》 (纽黑文,1964 年),第129—149 页有此文的英译文。
② 见陈登原:《国史旧闻》(北京,1958 年),第117 页以后;岑仲勉的《隋唐史》(北京,1957 年)在
第181 页以后论述了各种考试的声望。
① 所有的“新”官员,甚至那些被任命担任朝廷最受尊敬和最负责的“清望”官职的人,决不是都有高尚
的道德情操;见《唐会要》,卷67 第1181 页。
② 《通典》,卷17 第94 页。
----------------------- Page 205-----------------------
丧的时间使之同于服父丧的时间以提高妇女的地位,和派男“新娘”前往突
厥。她的扩张主义的对外政策同样是非儒家的。当时针对她的军事冒险所作
的劝谏几乎无不提到经典中反对耗费国库民力的告诫,或是把所谓的“浮逃
户”这类问题归咎于远征。这种意见有对的一面,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夸大。
近世的研究指出,为了逃避税役而躲避登记的家庭在武后时期只限于少数边

缘地区,到以后几朝才扩大到中国内地。另外,远征的军费必须比照不很明
显的长期效益来衡量。国内经济的促进、技术和艺术的交流、贸易的增长和
引导剩余精力向外发展等成就只是这些比照的几个方面。
最后,必须记住,传统历史学家的种种评价很少注意群众的境况。在武

后时期,府兵制负担较轻和远离外来入侵路线的农村地区是安定和繁荣的。
农村没有出现动乱,两次叛乱运动也都没有得到支持,这就提醒人们,农民
的生活秩序比抱敌对态度的历史学家经常断言的更为良好。在人民中间,武
后甚至可能是得人心的。近来在四川出土的一块可能是10世纪的石碑写道:
“其间以水旱灾沴之事,为军民祈祷于〔武〕天后之庙者,无不响应。”只
有很少的中国统治者,其生日能像武后的生日那样在每年的一个农村节日中
被人纪念至今!②
在消极的一面,武后统治的最后几年每况愈下。她的统治是高度独断的,
以致当她失去控制时,行政结构立刻开始出现裂痕。她不但对此视而不见,
而且不能以她一贯的无情手段为后来者提供什么根基。她的被废黜留下了一
个让几个平庸的竞争者没法填补的真空;在统治集团内部随之产生的冲突
中,衰落越来越快。冲突不限于在皇帝同皇室成员结成的党派和外戚结成的
党派之中进行,而且还存在于官僚集团内部。
在武后统治的整个时期,贵族通过诸如排外性的内部联姻的手段成功地
维护了自己的社会声望,并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已与通过科举制发迹的
“新”人在官场中日益严重的侵犯进行斗争。通过在吏部和门下省保持高度

的控制,他们已经为唐代中兴时预期的贵族复兴准备好了一切。武后曾经反
对这一集团,而支持地位较低的地方精英集团,并且帮助其中许多人担任高
级职务。但是到了后来,主要反对她并导致她被废黜的,却正是这些受过她
恩宠的人,这就显得矛盾了。原因有几个,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上面提到
的官僚冲突的存在。官僚们自己正在受到武后的“酷”吏和那些在她最后年
代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官僚集团的人的挑战。员外和斜封官人数的增加、在
连续两个统治时代中由于妇女擅权而造成的官僚宗派的形成,使一个原已严
重的问题更趋严重。韦后和太平公主的垮台和对她们所支持的弊病的改革,
使玄宗赢得了一个重新统一的官僚集体的支持。他准备很好地使用这个官僚
集体。
③ 例如见中川学: 《唐宋客户研究》,载《东洋学报》,46.2 (1963 年),第97—110 页。
① 关于府兵部队的分布,见菊池英夫:《关于唐折冲府分布问题的一个解释》,载《东洋史研究》,27.2
(1968 年),第1—31 页。浦立本著《安禄山之乱的背景》有府兵分布的地图。一般地说,华中、华南和
东部平原的部分地区没有府兵的负担。
② 武后得人心的上述这些迹象被郭沫若著 《武则天》(第135—137 页和154—155 页)所引。郭沫若企图
证明武后生在四川,比传统的日期晚几年,但说服力不强。
③ 见筑山治三郎:《唐代政治制度研究》(大阪,1967 年),第78 页以后。
----------------------- Page 206-----------------------
第七章 玄宗 (712—756年在位)
唐代诸君主中在位期最长的玄宗帝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统治者,王朝经过
了几十年的篡位、权力衰落和政治腐败的苦难,他又使它的力量达到了新的

高峰。对生活在他退位以后苦难动荡的几十年的中国人来说,他的执政期代
表着一个已失去光辉的黄金时代,一个政绩彪炳、安定繁荣和在国内外同样
取得成就的时期。但是他的统治以悲剧和灾难告终,这一结局主要是他自己
的一些几乎摧毁这个王朝的行动和政策所造成。对在8世纪50年代后期撰写
玄宗期历史的历史学者来说,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
显赫,但后来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使帝国的行政和资源过分紧张,
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②
但所有学者都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统治者,他给当时的历史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此外,他多才多艺:他精于音律、诗文和书法,是许多
艺术家和作家的庇护人。他还精通道家哲学,成了道教的主要保护人;尽管
他早期的措施对佛教组织不利,但后来仍深深地沉溺于密宗佛教。作为一个
普通人,他似乎与弟兄和家属都有很深的情谊,甚至他执政时期的正式记载,
也把他描绘成一个十分亲切、体贴臣属和直率多情的人。就在他去世的一代
时间中,出现了大量与他名字有关的半传奇故事和民间传说,而他对杨贵妃
的那种招致不幸和灾难的感情成了中国文学中一大悲剧主题和无数诗词、小
说和戏剧的内容。

但他出生时并无任何继承大统的指望。李隆基在685年生于洛阳,为睿
宗之第三子;他的父亲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宫廷被令人生畏的武后所支配
和操纵。李隆基的生母为窦氏皇后,出身于7世纪唐宫廷中权势很大的家族,
又是睿宗的妃子。按惯例,李隆基在687年被封为楚王,由于他为人直率,
受到武后的宠爱。但他的处境很快就恶化。688年爆发的李氏诸王的叛乱引
起了针对皇族的一系列清洗,690年武后出于自己的利益,诱使傀儡皇帝睿
宗退位而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
睿宗及其诸子实际上被幽禁宫内,与世隔绝。693年初期,两名私自朝

见被废黜之帝的高级官员因这种鲁莽行动被公开处决。同年年末,睿宗的刘
后和隆基的生母窦妃——两人都出身于极有权势的家族——被武后以勾结术

士,阴谋用巫术谋害她的捏造的罪名断然处死。 李隆基及其弟兄都被贬爵,
① 这一章不断得益于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一位是已故的陈寅恪,他关于唐代政治的各方面的研究为近
代的唐史及其制度史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他1948 年前的作品收入《陈寅恪先生论集》(台北,1971 年),
《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两卷,香港,1974 年)则收得更全。第二位为浦立本,他的《安禄山之乱的背景》
(伦敦,1955 年)经过了20 年,依然是详细记述唐代各时期的政治史中的佼佼者。在本章的后半部分,
我经常取材于此名作。关于玄宗中期,佩内洛普·赫伯特的《张九龄的一生和著作》很有用(剑桥大学未
发表博士论文,1973 年,以下简称赫伯特:《张九龄》)。
① 关于玄宗的早期生活和登位的情况,见霍华德·列维:《王如何成为皇的:玄宗之即位(713—755 年)》
载《汉学杂志》,6 (1958 年),第101—121 页。其早期生活的主要材料来源载于《新唐书》,卷8 第165—171
页。
② 《旧唐书》,卷6 第123 页;《资治通鉴》,卷205 第6490 页;《旧唐书》,卷186 上第4839—4840
页。这些记载的时间和细节有出入。
① 《旧唐书》,卷51 第2176 页;《资治通鉴》,卷205 第6488 页。
----------------------- Page 207-----------------------
受到苛刻的待遇。高宗留下的长孙,即与他们同时被囚禁的李守礼,经过了
半个世纪仍患有屡次挨打的后遗症。②
698年,武后最后决定在她宾天之后皇位归回李氏家族。684年在位不到
两月就被废黜而让位于睿宗的逊帝中宗被指定为皇储,睿宗及其子女由于这
时已更不可能继位,就被解除监禁。最初他们得到一座洛阳的王府,701年
又迁往长安东部兴庆坊的巨宅。在8世纪的初年,李隆基历任右卫郎将和尚
辇奉御。
705年,年迈的武后终于被废,中宗即位。李隆基任卫尉少卿,负责管
理京师的军械。708年,他任山西东南战略要冲潞州的别驾后,仍保持卫尉
少卿的职务,这一定使他在长安的兵员中拥有相当的势力。中宗时的政治局
势非常紧张和动荡不安。皇帝是通过政变掌权的;707年,中宗的三子李重
俊曾发动一次未遂的叛乱;政治权力又落到宫内的韦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之
手,在她们的把持下,贪污腐化、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之风盛行。政治失修,
怨声载道。
710年李隆基及诸王被召至京师参加为全国大赦举行的南郊大祭。这时
他为了积极参与政治,开始吸引随行的学者和官员。他在京师和潞州的有些
追随者开始认为他可能有九五之贵。③
他的机会来临之快远远出于他的预料。710年阴历六月,韦后由于担心
她的地位受威胁,将中宗毒死,并伪造遗诏指定他最小的第四子李重茂继位。
韦后以皇太后之尊主政。为了确保她的地位,她下令动员五万大军防卫京师,
由其兄长韦温指挥,同时她的几个坚定的支持者被派往关键的关中、河北和
河南诸道进行控制。①
在中宗生前,反对韦后的主要力量来自前帝睿宗及其令人生畏的姐妹、
武后之女太平公主。韦后此时企图任命睿宗为宰相,以争取他为自己效劳。
总之,他是一个萎靡不振和胸无大志的人,不可能主动采取行动。但太平公
主却继承了她母亲的坚强性格,此时正策划一个阴谋,为了防止失败,她故
意瞒着睿宗进行。在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佛僧普润、一名控制京师外战略
要地朝邑县的默默无闻的官员刘幽求以及禁军中三名中级将领的协助下,李
隆基组织了这次政变。在710年阴历六月十二日夜,即韦后立年幼的李重茂
为帝之后的第 16天,李隆基及禁军将领率北军中一支分队通过御苑进入宫
内,御苑总监钟绍京率他的匠人也参加这一行动。军队涌进玄武门,杀死了
韦后、安乐公主和韦党的主要成员。其余的人在以后几天问斩。政变一旦大
功告成,睿宗立刻得知,第二天他正式登基。②
李隆基被封新王爵并被任命为宰相,他的密谋同伙刘幽求和钟绍京也得
到封赏。这时朝廷开始了解决政治问题的工作。这方面最突出的也许是立储
问题;阴历六月二十七日李隆基正式被指定为太子,这主要是因为他领导了
这次政变。他的兄长李成器本来是当然的法定继承者,却把这一权利拱手让
② 《旧唐书》,卷86 第2833 页。
③ 《旧唐书》,卷8 第165—166 页。
① 《旧唐书》,卷7 第150 页;卷51 第2174 页;《资治通鉴》,卷209 第6441—6442 页。
② 《旧唐书》,卷8 第166—167 页;《新唐书》,卷5 第116 页;《资治通鉴》,卷209 第6643—6648
页。
----------------------- Page 208-----------------------
给了李隆基。 ③
事实证明睿宗是一个无能的君主,主持朝政时优柔寡断,而左右朝廷人
物则是皇太子和太平公主。睿宗对他们言听计从,在他作出任何决断前,常
问他的大臣是否已与他们商讨过。希望像她母亲那样控制朝廷的太平公主很
快发现皇太子是一个有力的对手,于是经常企图削弱他的势力。
但在睿宗执政的最初几个月,皇太子保持着更强大的地位。710年阴历
七月中,中宗时期留下的宰相中除了韦安石和苏瓌外,其余的人都与韦后发

动政变后她任命的大臣一起被贬逐到地方任职。他们被一个新的集团代替,
② ③
其中薛稷和崔日用 不久被解职,因为他们经常公然与朝廷意见不合。活跃
在宫廷的另外两个领袖人物为姚元之 (后改名为人们通常所称呼的姚崇)和
宋璟,他们在玄宗执政的最初几年成了左右政务的大臣。

姚崇 (651—721年)在677年通过殿试后开始了官场生活,并且担任
过一系列军职。在契丹入侵河北时,他的行动得到武后的赏识,于是被任命
为兵部侍郎,后在698年任宰相。在武后于705年丧失权力前,除了短期负
责前睿宗王府的事务外,他一直担任宰相。他曾参与清除张氏弟兄的政变,
对武后的下台深感懊丧,因为他曾长期效忠于她。在中宗时期,他担任过几
种不同的地方职务。

宋璟 (663—737年)具有一个有成就的儒家士大夫所特有的生涯。他
为河北一个低级官员之子,在679或680年通过进士考试,时年仅16岁,因
而赢得了文才出众和善于写作的名声。他通过御史台转任中书省的舍人。他
以刚直不阿著称,武后对他的能力评价甚高。在武后朝末年他任御史中丞,
参与过企图弹劾张氏弟兄的活动,二张为了报复,曾企图刺杀他。中宗执政
之初对他恩宠有加,担任过黄门侍郎之职,但他后来与武三思不和,被调到
地方任各种要职。
姚崇和宋璟因此是两个互相取长补短的人物,一个是务实的政治家,善
于处理实际事务,另一个是严格掌握原则和清廉正直的人,具有堪为道德楷
模的真正品质。睿宗朝廷需要这两种人的品质;这两位大臣通过打击前朝最
严重的弊病之一和取消武后及安乐公主作出的一切冗滥任命,开始了他们的
一项改革计划。此举引起了一阵骚乱,因为几千名官员——其中许多人是付
了现钱才得到晋升的——发现自己被剥夺了官职。在年末宋璟主持选拔文官
和姚崇选拔武将的考试中,他们清除官场无能之辈的意图变得更明显了,当
时有资格出任官职的人数达万余人,但除了2000人之外全部落选。
在他们当权时,睿宗的皇位仍不完全安全,阴历八月,他不得不镇压由
中宗次子谯王李重福发动的起事;后者在李隆基的政变成功时,也曾策划反
韦后的叛乱。李重福的起事只吸引了很少的支持者,并毫不费力地被平定了,
③ 《旧唐书》,卷95 第3010 页;《资治通鉴》,卷209 第6650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09 第6652 页;《旧唐书》,卷7 第154—155 页;《新唐书》,卷第117 页。
② 传记载 《旧唐书》,卷73 第2591—2592 页;《新唐书》,卷98 第3893—3894 页。
③ 传记载 《旧唐书》,卷99 第3087—3089 页;《新唐书》,卷121 第4329—4331 页。
④ 传记载 《旧唐书》,卷96 第3021—3029 页;《新唐书》,卷124 第4381—4388 页;张说作墓志铭,载
《全唐文》,卷230 第8—11 页;《文苑英华》,卷884 第1 — 3页。
⑤ 传记载 《旧唐书》,卷96 第3029—3036 页;《新唐书》,卷124 第4389—4394 页;颜真卿的墓志铭载
《全唐文》,卷343 第1 — 8页;补志载《全唐文》,卷338 第22—24 页。
----------------------- Page 209-----------------------

但他作为中宗的合法嗣子本来有充分的权利继位。这一事件突出地说明皇族
在继承皇位争端中的地位并不是牢固的。
睿宗皇位的不安全是太平公主蓄意造成的,她此时正在开始坚持皇太子
之兄李成器的权利。幸运的是,诸王之间的手足之情极深,因为在睿宗复位
后,皇太子的四个弟兄都受权统率宫内各禁军,禁军几乎与唐代的所有政变
有牵连,因此能够以武力来影响皇位继承的改变。在711年初期,姚崇和宋
璟知道睿宗的长子李成器和高宗留下的长孙李守礼都比皇太子有更充分的理
由继承皇位,于是就劝谏睿宗应把他们派往地方任职,以挫败太平公主的阴
谋;另外二王应指挥皇太子自己的禁卫;太平公主夫妇应远离朝廷,前往东
都。睿宗同意把诸王从禁军的岗位上撤下来,但拒绝将公主放逐到洛阳。①
此时一个甚至更极端的措施被提了出来。皇帝一贯轻信,为人又迷信,他被
术士预言武装政变迫在眉睫的警告弄得惶恐不安,于是就问大臣们采取什么
措施来防止这一政变。张说在姚崇的支持下,提出应由皇太子监国。二月初
二,皇太子奉命监国;他有权决定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和劳役以下的一切惩
处。②
太平公主这时被迫行动。两名官员——其中一人来自太子宫内——经过
利诱,起来反对取消韦后和安乐公主授予的一切冗滥任命,理由是这对先帝
的错误将是公开的诋毁,他们还提请注意,由此已引起动荡不安。太平公主
为他们的呼吁推波助澜,而意志一贯薄弱的睿宗终于让步。阴历初九,姚崇
和宋璟被解职和调往外地。他们的改革企图和皇太子对宫廷的控制到此结
束。③

在711年的大部分时期中,朝廷被韦安石 (651—714年)所左右,此
人与韦后同族,考取过明经,从700年起任武后的宰相,直至她交出政权时
为止。中宗登基之后,他除了短期被免职以外,继续任宰相直至706年。然
后他失宠,但在709年阴历八月又被任命为门下侍中。韦后政变期间他继续
留任,然后退休担任太子少保,直至710年末。他坚定地抵制太平公主争取
他支持的一切企图。

这几个月的第二个宰相为李日知 (?—715年),此人为洛阳地区的进
士,他官场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从事司法工作,在武后清洗的最可怕的日子中
赢得了公正仁慈的名声。在中宗执政的末期任黄门侍郎,韦后则任命他为宰
相,在710年全年留任,大部分时间还兼任御史大夫。

三名特任宰相在他们的手下工作:张说 (667—730年),689年殿试及
第,出身于洛阳的一个小官员家庭。他在武后时担任过几个朝廷的官职,在
他卷入张氏弟兄反对魏元忠的轰动一时的事件时,他已升为凤阁舍人。由于
① 《资治通鉴》,卷209 第6653 页;卷210 第6654—6655 页;《旧唐书》,卷86 第2835—2837 页;《新
唐书》,卷81 第3594—3595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 第6662—6663 页。
② 《旧唐书》,卷7 第156 页;卷8 第168 页;《资治通鉴》,卷210 第6663 页。
③ 《旧唐书》,卷7 第156 页;《资治通鉴》,卷210 第6663—6665 页。
④ 传记载 《旧唐书》,卷92 第2922—2958 页;《新唐书》,卷122 第4349—4351 页。
① 传记载 《旧唐书》,卷188 第4926—4927 页;《新唐书》,卷116 第4241 页。
② 传记载 《旧唐书》,卷97 第3049—3057 页;《新唐书》,卷125 第4404—4411 页;张九龄作墓志铭,
《全唐文》,卷292 第13—16 页。
----------------------- Page 210-----------------------
拒绝作不利于魏元忠的伪证,他被放逐至岭南。他被中宗召回,升任兵部侍
郎兼修文馆学士,修文馆是门下省中拥有文学专才的机构,负责编纂和起草

国家文献。郭元振 (656—713年)是河北人,在太学攻读后18岁中进士,
后来当上宰相的薛稷和赵彦昭就是他的太学同窗。他在任第一个职务时就深
深地陷入困境,但武后被他的外表和能力所动,就派他出使吐蕃。他在吐蕃
边境和中亚任总管,享有盛名。睿宗即位后他被召回,受命作防御突厥人的
准备。任命他是沿袭了武后和中宗时的做法,即在他们的宰相中包括一名资

深的军事将领。第三人与前两人迥然不同。窦怀贞 (?—713年)是宰相窦
得玄 (663—666年任职)之子,出身于最高贵的氏族之一。他靠庇荫出仕,
在整个武后执政时期在地方任职,赢得优秀行政官员的名声。705年他被召
至朝廷,出任御史大夫。他因阿谀奉承和受安乐公主之宠而臭名远扬。韦党
垮台,他被流放至地方,但不久就被召回当了殿中省监。这时他一心迎合太
平公主,在任宰相时,每天从朝廷前往公主府,向她报告议政内容和刺探她
的意愿。
这个班子除了韦安石外,一般都按照太平公主的利益行事,所以姚崇和
宋璟实施的官僚集团的改革很快就被破坏无遗,尽管朝廷有人提出异议。围
绕皇太子和李成器的勾心斗角继续展开,后者的女儿被封为公主,准备与东
突厥可汗默啜进行王朝联姻。阴历四月,睿宗向朝廷卿相宣布,他希望让位
给皇太子,但太平公主的党羽之一则劝他说,禅位为时过早。但诏书终于颁
布,它规定皇太子要参与所有最高国务的讨论。
但皇太子仍处于对手们的强大压力之下,在阴历五月,他甚至提出将位
置让给李成器,并要求睿宗把太平公主召回长安。
睿宗和太平公主此时都很关心宗教,公主对佛僧慧范十分敬重,慧范利
用她的庇护,大量盗窃和侵吞财产。当御史大夫揭发慧范时,公主就把这个

御史贬至州里任职。同时,睿宗的两个姐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和他一样是
道教的虔诚的信徒,并成了女道士,睿宗开始为她们在长安西北部紧靠后宫
之处建造两座豪华的道观。散骑常侍魏知古和中书侍郎李乂对工程毁灭房屋
和浪费大量劳力之事提出异议。除了皇后的宠臣和指挥工匠劳动力的窦怀贞
外,所有大臣都反对这一计划。但睿宗我行我素,完成了这两项工程。②
这一时期唯一有积极意义的政策是进行地方政府的改革。按察使巡察的
道,全国分为15个,以代替原来的10个。同时它还计划设置新的一级地方
行政,即一个区域所有的州均归都督管辖,全国设24个都督。但这些改革遭
到反对而取消,因为新都督会拥有带危险性的权力,朝廷不可能进行控制。①
到711年阴历九月,甚至皇帝也知道了宰相们的缺陷。他召集他们,以
帝国的状况——受旱涝灾害打击、库藏空虚、官僚机器又日益膨胀——为由,
③ 其传记载 《旧唐书》,卷97 第3042—3049 页;《新唐书》,卷122 第4360—4366 页。张说:《行状》,
载 《全唐文》,卷233 第1 — 7页。
④ 其传记载 《旧唐书》,卷183 第4724—4725 页;《新唐书》,卷109 第4100 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