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剑桥中国隋唐史

_17 崔瑞德 (美)
绿洲,龟兹是塔里木盆地所有王国中受印欧文化影响最深的绿洲。国王苏伐
虽然名义上是唐朝藩臣,却援助了644年焉耆的反唐叛乱,停止向唐朝纳贡。
648年,阿史那社尔在处置焉耆后,就进军攻占龟兹的都城,将龟兹置于安
西都护郭孝恪统治之下。以后不久,龟兹的残余势力联合西突厥部落夺回国
都,杀死郭孝恪。但阿史那社尔的军队很快重占该城;在另外五个龟兹的大
城陷入他手之后,其余的城也都投降了。11000多名降服的居民死于刀下,
作为对郭孝恪之死的报复。焉耆和龟兹的征服对中亚的印欧文化和文明是一
个致命的打击,从此它再也没有恢复。①
这些国家的臣服意味着唐朝统治了几乎全部塔里木盆地,因为有三个西
部绿洲国家在几年以前已经自愿臣服于唐朝,它们是:疏勒和于阗 (632年
臣服),莎车(叶尔羌,635年臣服)。649年初期,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从高
昌西移到龟兹,建立了归它节制的龟兹、疏勒、于阗和焉耆四镇,从而控制
了中国在塔里木盆地的领土和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伊塞克湖周围的地
区。②
吐谷浑和吐蕃
青海湖周围地区和今青海省的黄河源头是吐蕃化的鲜卑族——吐谷浑—
—的故乡。隋炀帝在608年曾把他们从故乡赶出,但当隋末国内大乱时,吐
谷浑趁中国衰弱又恢复了他们的旧领土,并再次侵袭中国西北边境的诸州。
唐朝兴起以后,吐谷浑可汗伏允曾率兵帮助高祖攻击甘肃的“叛乱者”李轨;
高祖把伏允的儿子、被炀帝扣在中国作人质的伏顺送还,作为报答。此后,
吐谷浑和新王朝继续保持比较亲切的关系,直到634年他们的使臣在从长安
朝贡后的归途中掠夺中国边境时为止。唐太宗命年老的伏允可汗亲自到唐
朝,但伏允未予置理。结果,可汗的一个儿子与唐“公主”的婚约被取消,
吐谷浑于是入侵中国西北边境以图报复。
③ 关于安西都护,见戴何都:《中国唐代诸道的长官》,第31—32 页。
① 格罗塞: 《草原帝国》,第100—101 页。
② 伊濑仙太郎: 《中国西域经营史研究》(东京,1955 年),第187—201、243—246 页;戴何都:《中
国唐代诸道的长官》,第31—32 页。
----------------------- Page 146-----------------------
634年后期,太宗大兴问罪之师,命李靖和侯君集率军进攻吐谷浑。五
个月以后,唐军多路分兵西进,经过几百英里的荒无人烟之地,在青海湖东
北黄河源头附近追及吐谷浑,几次战败吐谷浑军,并俘获其贵族多人和几十
万头牲畜。但伏允可汗经过沙漠逃往于阗。唐军紧追不舍,但他未被捕获,
最后被其士兵所杀,或者自杀身亡。
伏允之子伏顺为伏允嫡妻所生,过去因在隋朝作人质而没有被立为太
子。这时,伏顺废了原来取代他的太子,自立为君,举国投唐。太宗认为伏
顺成长于中国,易受唐朝的政治影响,因而满意地承认他为新可汗。
但吐谷浑的政局依然不稳定。高度汉化的伏顺得不到他本国人的支持,
继续要求唐军帮助以维系他摇摇欲坠的政权。尽管有中国的帮助,但在635
年末,伏顺被他的下属所杀;在太宗朝余下的时间里唐军多次进入吐谷浑境
内以图稳定政局,但是迄无成效。①
虽然中国显然对这一事情不甚了了,但吐谷浑局势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
一是来自扩张中的吐蕃联盟的日益加大的政治压力;7世纪30年代以来,吐
蕃一直在蚕食吐谷浑的属部。
直到隋代,吐蕃是被许多凶猛好战的部落所占据,它们就是中国人所说
的土波、土鲁波或最常见的通称吐蕃,他们之间内战不息。但在六、七世纪
之交的时候,吐蕃的中、南部诸部 (拉萨周围)在一个首领论赞索的统治下
统一起来,论赞索的儿子松赞干布(在位期为605?—649年)成功地把全吐
蕃统一成一个紧密的联盟。
到了唐初,吐蕃人把领土从南面的喜马拉雅山扩张到南山山脉,还从克
什米尔边境扩张到四川的边缘。在高祖时,吐蕃已开始对中国西北边境施加
压力,在623年,又侵犯陇右道 (甘肃)边境的一个州。634年,它与唐朝
建立外交关系,并派使臣进贡。这是整个唐王朝时期约100个这类官方和非
官方使团中的头一个。
几年以后,吐蕃王松赞干布听说唐朝的“公主”们曾嫁给突厥和吐谷浑
的可汗,他也因此要求同享这种荣誉。不幸的是,太宗因低估了吐蕃的力量
和侵略性而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吐蕃进攻四川西境的松州,在唐军以惨重
的损失为代价把他们赶走之前,他们以强大兵力围困了松州数日。这次进攻
虽然被打退了,可是中国也认识到了必须和这个可怕的新邻国周旋,所以当
641年松赞干布再次请婚时便立即应允。①
这次和亲带来了中国和吐蕃此后20年的和平关系;吐蕃在此时期逐渐巩
固了它已占有的吐蕃文化区,并发展成为一个直到9世纪中叶都是中国最成
问题的邻邦。虽然经历了 640和 641年的事件,太宗的朝廷对中国西部边境
这个新威胁的程度之大还无所体会。
薛延陀
薛延陀是铁勒15部中最强的一部;铁勒为突厥民族,原住今新疆北部(准
① 加布里埃拉·莫尔:《从北魏到五代时期的吐谷浑》(罗马,1970 年)。
① 《唐会要》,卷97 第1730 页;《资治通鉴》,卷196 第6164—6165 页。吐蕃王国不仅要求通婚,还要
求能读写汉文的人;吐蕃王室成员被派往长安上国子学。高宗初期,吐蕃还要求派人能传授养蚕、酿酒、
造纸和盖碾房技术的技工。
----------------------- Page 147-----------------------

噶尔)的乌伦古河和塔尔巴哈台流域。太宗初年,薛延陀和另一铁勒属部回
纥起兵反抗它们的统治者东突厥,并集合铁勒的其余部落,由它们共同控制。
如上所述,这次叛乱是唐朝征服东突厥的一个有利因素。
东突厥遗民被安置在中国北部边境以后,薛延陀占据了从鄂尔多斯到鄂
尔浑河的原来东突厥的领土。
641年,突利可汗的一个弟弟企图行刺皇帝 (太宗),于是唐朝想把突
厥人遣回他们的游牧故地。但薛延陀坚决反对他们回来,又把他们赶回中国。
后来,太宗又把突厥人迁到长城以外,这只能使薛延陀攻击他们,并开始经
常袭扰中国边境。
薛延陀可汗是个暴君,臣民都痛恨他。645年,回纥人发动了一次针对
他的起义,太宗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进攻,不仅要消灭薛延陀的力量,而
且要消灭所有的铁勒部落的势力。唐朝、突厥及其他非中国民族的联合大军
刚一到达,薛延陀可汗就逃走了,后被回纥部民杀死。一旦薛延陀的新可汗
向唐朝称臣,其他铁勒部落也纷纷效法。646年秋,太宗到长安之西受降并
接受它们的贡礼,同时刻石立碑,亲自作诗纪功。
高丽
隋炀帝三次试图征服这个朝鲜的王国高丽未遂,并在征讨过程中毁灭了
他的大帝国。几次战争也使高丽蒙受严重损失,战争的疮痍到618年高丽婴
阳王(在位时期590—618年)死去和异母弟荣留王(在位时期618—642年)
继位时还没有痊愈。高丽的权力转移与中国建立新王朝同时,所以两国的友
好关系得以恢复。619年,高丽再度承认中国的宗主权并忠诚地向唐朝纳贡。
过了三年,荣留王接受高祖的建议,交换双方在隋代远征时的俘虏。高丽共

遣返了约一万中国战俘。但很多中国人在隋末大乱时逃到朝鲜避难,在遣返
战俘后,还有相当多的中国人留在高丽。在7世纪20年代,高丽谨慎地沿辽
河西岸建造大量堡垒,以防中国人再度进行可能的入侵。这条防线用了大约
十年的工夫才完成。
唐朝和高丽双方都有足够的理由要谨慎行事。高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忙
于平定国内叛乱,中国的经济还没有从十年内乱中恢复过来,唐朝还没有任
何能力进行对外冒险。而高丽则希望有一个和中国持久友好的时期,以便收
复在抗隋战争中被南部新罗、百济所夺去的领土。
可是随着太宗对唐朝的军事力量越来越自信,随着中国经济的恢复,隋
炀帝在高丽的灾难性失败对太宗来说逐渐变成了一个难以忘怀和带挑战性的
问题。到了641年,太宗公开对朝廷说,高丽在汉武帝时曾是中国的一部分,

如果唐朝从陆、海两方进攻,高丽可能再度被征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同
年,他似乎已采取了一个实际步骤,即派职方部郎中陈大德侦察高丽的军事
势态和防御工事,作为唐朝进攻的第一步;职方部为负责收集情报,测绘边
区地图和维护边境防御设施的中央机构。
① 以前薛延陀被认为是Syr Tardush 族,铁勒被认为是Tolos 族,但现在这个说法被证明不可信。关于他们
的最早的突厥语名称还没有一致意见。
① 《旧唐书》,卷199 上第5321 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6 第6169—6170 页。
----------------------- Page 148-----------------------
一个对高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在642年出现的,当时长安得到消息说,
负责沿辽河修筑堡垒并以对中国强硬闻名的泉盖苏文,在高丽朝廷的党派斗
争中获胜,并在发动的一场政变中杀死了荣留王(他名义上是唐朝的藩臣)
和他的一百多支持者,泉盖苏文立荣留王的弟弟大阳王之子宝藏王为新王(在
位时期641—668年),自立为军事统帅——大莫离支,执行更加摆脱中国影
响的独立政策。
太宗虽有了干涉高丽的足够理由,但还没有立刻采取行动;他提醒他的
朝臣,进攻高丽的不可缺少的基地东北平原,仍遭受着20年前内乱所造成的
经济破坏。
可是不久,朝鲜发生的几件事迫使他摊牌。三个朝鲜王国之间的关系越
来越紧张,高丽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敌对。643年的后期,声称是中国藩属
的新罗报告唐朝说,高丽联合百济在几条战线攻击新罗,并切断新罗贡使前
往长安的路线。太宗用外交手段阻止高丽侵略新罗的行动无效,泉盖苏文甚
至拘留一个唐使。太宗于是决定亲自征讨这个犯上的国家。
出征高丽的计划在太宗的大臣中是不受欢迎的,他们不禁回想起隋炀帝
在朝鲜战争中的惨重失败。太宗最亲密的顾问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远征,
褚遂良极力谏止太宗亲征。唯一似乎赞成入侵朝鲜的宰相是太宗最有权势的
大将李世;他提醒朝廷,由于以前没有采取强硬手段对付敌人,以至它后
来悔恨不已。
尽管朝臣们反对,太宗还是决心实行自己的计划, 644年秋,开始精心
准备远征。大部分军队被调到东北,一部分军队奉命探测高丽在辽东的防御。
建造了400艘船往东北运粮。几个月以后,太宗前往洛阳,那里是他到前线
的第一站。他在洛阳召见并询问了以前的隋朝官员、曾参与过隋炀帝进攻高
丽的郑元。虽然郑元告诫太宗,唐军将遇到供应上的困难,并且事实证
明,高丽具有守城能力,但太宗依然充满胜利的信心。①
太宗在洛阳向全国发布了一份诏书,宣告讨伐高丽的道义上的理由:泉
盖苏文是个弑君者和专横暴虐者,他侵略忠诚的中国藩属新罗,因此必须受
到惩罚。实际上,太宗所以念念不忘高丽可能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唐王
朝要完成隋炀帝的未竟之业和收复中国的旧疆这种雄心壮志起了一定的作
用。战略上的考虑也起了作用,因为出现了高丽统一整个朝鲜半岛的危险,
而中国的利益在于保持朝鲜分裂,防止它与东满洲的靺鞨或与日本联盟。此
外,太宗在643年的继位争论 (见下文)后碰到了严重的个人危机,因而感
到有必要离开朝廷亲自行动。
645年春太宗到达前线,进攻开始。太宗亲率大军和他的大将李世直

趋辽东,同时由大将张亮率领海军43000人分乘500只船从海道出攻高丽首
都平壤。在开始时,一切顺利。在辽东获得鼓舞人心的进展,阴历五月,唐
军攻克了曾顶住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高丽重镇辽阳(辽东城),从而使进展圆
满结束。辽阳是在中国人修筑了一条横越辽河沼泽地带的堤道后攻下的。②
但看来太宗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错误,因为他没有放下辽东的不很重要的目标
而深入朝鲜半岛占领平壤。太宗可能想依靠海上入侵去占领这个目标。但看
① 《资治通鉴》,卷197 第6213 页。
① 《资治通鉴》,卷197 第6214 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7 第6220 页。
----------------------- Page 149-----------------------
来他这个计划失败了,中国史料对其结果几乎始终没有提及。
在辽东,太宗的军队被阻在辽阳西南的重镇安市城。在经过两个月的无
效进攻之后,太宗考虑到即将来临的朝鲜的严冬,不得不命令撤军。即使这
样,在归途中唐军还是遭到大风雪的袭击,死了几千人,整个远征以灾难性
的失败而告终。
太宗讨伐泉盖苏文的失败,使后者对中国更加傲慢。他开始拘留唐使并
重新入侵新罗。647年初,太宗再度进攻高丽。和以前一样,唐军在牛进达
和李海岸统率下取得一些进展,甚至在一次大战中战败高丽军,但结果还是
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位皇帝依然决心与高丽周旋到底。647年的晚期,太宗命令四川及其
以南诸道建造庞大的舰队,准备大规模入侵高丽。记载太宗晚期的史书生动
地描述了这些地区民众的苦难,他们为了从财政上支持建设海军,承担了沉
重的劳役和繁苛的赋税。648年,四川甚至发生一起小叛乱。①
648年阴历六月,太宗宣称将在次年以30万大军彻底粉碎高丽。甚至他
的老朋友和顾问、宰相房玄龄临终时恳求,请他放弃这次消耗国力的和师出
无名的远征,他也没有听从。②
当第二年太宗去世的时候,以打击他的可恶敌人为目的的决定性远征尚
未发动起来,他所尝到的唯一一次大失败的苦果尚余味未尽。
征服高丽的惨败虽给太宗本人蒙上一层阴影,但几乎没有削弱唐朝在亚
洲的日益增长的力量。由于帝国边境的扩展和声威远播,边远的民族,如住
在中国极北部 (可能是在中西伯利亚)的骨利干族、住在乌拉尔东部的赤发
碧睛身材高大的高加索种族吉尔吉斯 (结骨、黠戛斯)族,开始源源不断地
向长安进贡。远在中国之西的国家也遣使前来。638年,波斯萨珊王朝的最
后一个王伊嗣侯三世也派遣他的儿子卑路斯到长安,可能是请求中国帮助抗
击正在侵略其王国的阿拉伯人。太宗没有允许,伊嗣侯和他的王朝因而灭亡。
943年,太宗接见拂菻 (拜占廷帝国的叙利亚省)王的使臣,据说这是东罗
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二世派往中国的使臣。到太宗时,长安已成为一个真正
的国际都市。它接待了来自亚洲各国的使臣,居住着许多不同种族的民族,
它的学院和寺院也给高丽、新罗、百济、吐蕃和高昌等国的王室子弟提供了
学习的机会。③
随着大批外国人流入长安,外国货、外国娱乐、外国风俗和外国宗教也
同时引进。佛教在这时已在中国长期流行,当然不再是外来宗教,但到太宗
时期,由于最有名的中国朝圣者玄奘的返国,佛教与其印度及中亚根源的关
系又得到恢复和加强。据17世纪发现的781年立于长安的一块石碑,在此以
前不久,景教僧阿罗本 (可能是罗本〔Reuben〕)在635年曾来唐并受到太
宗的欢迎。看来,太宗对这种宗教是喜欢的,所以下令把阿罗本带来的景教
经典译为汉文。
① 《资治通鉴》,卷199 第6261—6262 页。
② 《旧唐书》,卷66 第2464—2466 页;《资治通鉴》,卷199 第6260 页。
③ 《唐会要》,卷35 第633 页。
----------------------- Page 150-----------------------
继承问题的斗争
在太宗朝的前半期,太宗的家庭生活相对平静,只是由于636年他的妻
子兼密友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才有了波折。在7世纪40年代初期,随着他儿
子们都已成年,两个皇子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继位斗争;这场冲突是太宗
自己无意中促成的。两个对手一个是文德皇后所生的长子太子承乾,一个是
魏王泰。有关这一时期的正史说李泰是文德皇后的第四子,但其他史料说他

可能比他“大哥”承乾还年长,而且可能是太宗的另一个妃子所生。
虽然承乾因患严重腿病而跛足(可能是痛风或畸形足),可是在太宗刚

即位后不久的626年阴历十月就立他为太子了。太子显然聪明而能干,并且
一到成年太宗便开始让他处理日常事务,当太宗离京时命他留守京师。但随
着年龄的增长,对中国的朝廷官员来说,承乾的行为显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
和有失体统;他很可能是精神失常。承乾不遵守中国的习惯和传统;他口说
突厥话,他和他的仆从都穿突厥服装。当朝廷官员们批评他这种粗野和不体
面的行为时,他公然蔑弃中国礼法,竟打算杀害他们,由于没有成功,他的
这些活动当时没有泄露。①
甚至在639年以前,当承乾的越礼行为尚未最后成为公开丑闻时,太宗

已明显地在所有皇子中表现了对魏王泰的偏爱。李泰聪明而有魅力,并且秉
承了太宗的许多优秀品质。太宗在很多方面都表示喜爱李泰。936年,当其
他皇子被封为世袭都督赴任时,太宗破格地允许李泰不外出任职,而为他建
立了一个类似太宗自己早年在洛阳建立的机构——文学馆。642年,李泰在
新建的王府广招文学之士,每月的花费甚至超过了太子。③
李泰当然会把太宗有增无已的恩宠当作有希望继位的征兆,他左右的一
帮年轻而有非分之想的官员也希望他代承乾为太子,以便附骥沾光。承乾的
日益反常的行为看起来是有可能导致他被废弃。李泰左右的这一伙人中有房
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
因此在继承问题上,在太宗朝廷中第一次出现了两大势力集团,一个支
持承乾,一个支持李泰。为了防止官员分化成两个各怀拥立目标的对立集团,
太宗宣称,如果因故废了承乾,承乾的尚在襁褓中的幼子将继承乾之位。
在这期间,太宗用各种方法改进太子的行为,方法之一是在643年初期
指定刚直而重道德伦理的魏徵为太子的老师。但改造承乾的希望微乎其微,
于是太宗决心不使太子受其左右亲信的坏影响。643年初期,他杀了太子的
三个亲信,一个是太子的宠侍歌童,另两个是以异端诱惑太子的道士。
太子怀疑自己和娈童的关系是李泰告诉太宗的,并对太宗的日益严厉的
态度越发警觉起来。于是他计划杀害李泰和除掉他父亲。参加太子这个计划
的有杜如晦的次子他的长期亲信杜荷、在征讨高昌之役中因行为不端受处分
① C.P.菲茨杰拉德:《武后》(伦敦,1955 年),第215 页注9;松井秀一:《围绕拥立武后的问题》,
载 《北大史学》,9 (1966 年),第16 页注48;岑仲勉:《唐史余渖》(北京, 1960 年),第10—11
页。
② 《旧唐书》卷2 第31 页;《新唐书》,卷2 第27 页。
① 关于承乾之失德,见《旧唐书》,卷76 第2648—2649 页;《资治通鉴》,卷196 第6189—6190 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4 第6119 页。
③ 《资治通鉴》,卷196 第6174 页。
----------------------- Page 151-----------------------
而心怀不满的将军候君集、太宗的异母幼弟并对太宗的屡次训斥日益厌烦的
性格粗野的汉王李元昌。
幸亏另一个皇子齐王李祐谋反失败,使李承乾的阴谋还未实行就暴露
了。李祐叛乱计划的参与者之一纥干承基就是承乾指使谋杀太宗的人。纥干
承基揭发了太子的阴谋,使朝廷更加吃惊。643年阴历四月,承乾被废为庶

人,囚禁在现在的贵州边境,死于644年末。承乾的支持者的下场更坏。汉
王元昌奉命自杀,杜荷和侯君集被斩首。②
虽然太宗以前曾宣布不废除承乾子嗣的继承权,可是他特别宠爱李泰;
随着承乾的被废,他现在宣布有立李泰为太子的打算。李泰的追随者当然热
烈支持;但太宗的有权势的老臣长孙无忌却极力反对这个计划,主张立当时
快满15岁的李治为太子。于是朝中分为对立的三派:即原来支持承乾而现已
瓦解的一派;支持李泰的一派;以长孙无忌及其他大臣为首的支持李治的一
派。③
但是,因皇帝的意见受到最有势力的顾问们的反对和由此产生的对政治
安定的威胁所造成的艰难局势,很快得到了解决。李泰本人开始暗地里威吓
李治,因李治过去和新近被处死的汉王关系很好。随着新阴谋的暴露,太宗
没有其他选择,只有褫夺李泰的爵位并把他驱逐出京。这种家事的烦恼使得
太宗濒于精神崩溃。他抱怨三个儿子和一个兄弟都背叛了他,只是由于褚遂
良的阻拦他才没有饮恨自尽。
对于继承问题,太宗没有什么选择余地了。由于李治受到有影响的大臣
们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房玄龄的有力支持,太宗于是在643年阴历四月正式
立李治为太子。同时,为了使李治受到严格的教导,一批有很大权限的官员
被任命为他的老师,其中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年老而固执的萧瑀和李世
;同时另有一批地位较低但有才能的官员被派在太子府中任职,以使满朝
文武都能团结一致地拥戴他。
可是太宗仍然认为,他是被迫作了错误的选择,而且怀疑意志软弱的李
治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643年末,太宗又想以另一皇子吴王恪作太子;李

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英武像他父亲,太宗自然被他吸引。但长孙
无忌再度干涉,他批评太宗反复无常,并坚持李治会成为一个卓越的统治者。
正像中国历史家很早就指出的那样,长孙无忌可能有意拥戴李治,但他支持
李治是希望李治一旦即位他自己将能继续左右朝政。②
因此,继承问题再无变动,649年阴历五月,享年不足50岁的太宗在久
病后去世,李治即位,成为唐代的第三个皇帝高宗。
对一个盛世来说,太宗晚年是个不幸的结局。当645年进行给他蒙上一
层失败阴影的辽东战役时,太宗患了一种精力耗竭的衰弱症,以致很多日常
工作不得不由太子代劳。虽然他早年曾屡次嘲笑过去那些执迷不悟地寻求长
生和灵丹妙药的帝王们,但他现在极力想减轻病痛,也找来一个印度巫师那
罗迩娑婆寐治疗。③太宗越来越仔细地研究他过去的成就,并且关心他的儿
① 《旧唐书》,卷3 第55、57 页;《新唐书》,卷2 第42、43 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7 第6193—6194 页。
③ 孙国栋:《唐贞观永徽间党争试释》,载《新亚书院学术年刊》,7 (1965 年),第39—49 页。
① 《旧唐书》,卷65 第2453 页;《资治通鉴》,卷197 第6206 页。
② 孙国栋:《唐贞观永徽间党争试释》,第46—50 页;《旧唐书》,卷76 第2666 页。
----------------------- Page 152-----------------------
子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为此,他写了一部四卷本的政治遗言《帝
范》,揭示了他对于为人之君的理想。
虽然太宗的统治以低调告终,但它是唐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而且在某
些方面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他留给他的继承者一笔庞大的遗
产:合理和高效能的行政机构、繁荣的经济及广大的国土。虽然他在高丽的
失败投下了阴影,但在一定程度上全国出现了自汉朝全盛时期以来所没有的
兴旺景象,一个充满自信的、安定的和繁荣的局面。显然,太宗时代的清平
之治一定会使那些在他死后的不稳定的甚至危险的年代中继续供职的官员们
产生深沉的追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宗的威信和荣誉也随之增长。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
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
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
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
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
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在武后统治的黑暗日子里,当群臣之间的良好而坦率的关系为惴惴不安
和无穷的清洗及恐怖所取代的时候,就出现了要恢复太宗之治的理想。安禄
山之乱以后,当大大地削弱了的中央政府被迫采用各种只求苟安的权宜之计
时,当皇权旁落而由宦官或私人仆从玩弄权柄时,太宗之治就显得无比的强
盛和成功。
后来,吴竞在705年编撰名著《贞观政要》,记述了太宗和群臣有关国
家长治久安之策的讨论,编者希望在武后统治了半个世纪之后,太宗的行政
作风应予恢复;此书成了帝王资治的基本手册,后世探求治国之本的帝王们
及极力说服皇帝纳谏的大臣们都热心研究。此书也为朝鲜人和日本人所爱
读,后来被译为西夏、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洲等文字,以供西夏、辽、金
等朝的统治者参考。它形象化地体现了太宗之治的作风,因此风靡东亚,成
了强有力的政治理想。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值得注意,《贞观政要》有一部军事方面的姊妹篇《李
卫公问对》。这部书的现在形式很像宋初的伪作,但也包含一些真的内容,

它记述了太宗和他的名将李靖讨论的各种战略问题。此书竟被塑造成一部与
《贞观政要》形式相同的著作,以显示太宗在军事上也堪为楷模;这件事本
身就突出了后世对他的特别崇拜之情。在后世人眼里,太宗朝文治武功并盛,
既空前又绝后。
① 关于这部书,见彼得·A.布德伯格未发表的博士论文: 《古代中国的战争艺术——<李卫公问对>研究》
(伯克莱,1931 年)。
----------------------- Page 153-----------------------
第五章 高宗 (649—683年在位)与武后:
继承人与篡位者
太宗对太子李治能否有效地治国的怀疑,证明是有充分根据的。太宗的
第九子李治是长孙氏文德皇后的幼子。李治生于628年阴历六月十三日,633
年封为晋王,643年立为太子。649年阴历六月一日在其父灵柩前登基时尚不

满21岁。李治以庙号“高宗”知名于史。
尽管有计划地为李治登基作了种种准备,如委派精心挑选的师保,撰写
针对帝王的禁令以指导他的行动,但事实证明李治是一个无能和优柔寡断的
所谓好皇帝。
新皇帝在位初期曾认真地试图仿效其父亲行之有效的施政作风。他厉行
节约,免去狩猎和奢侈的宫廷宴会,寻求坦率的规谏并重与朝臣共同议事。
但太宗的那种事必躬亲的领导作风所要求的品质和纯属于个人的力量是高宗
不具备的。高宗的无能,至少在他在位后期,可以部分地归因于他的多病;
经常发作的晕眩和视力的损坏使他丧失了工作能力。但无论如何,即使他是
一个健壮和果敢坚强的人,他的环境也与他父亲的完全不同。由于年轻和缺
乏经验,他被朝廷上一大群年长而又在他父皇统治下已经树立了自己势力的
政治家所包围。其中有几位是他当太子时的老师。就高级政策与宰相们展开
非常随便的私人讨论,这是太宗时代制定政策的固定方式,而高宗只是这个
曾经多年亲密共事的集体中的年轻的新成员。高宗要想对他的朝臣进行真正
的统治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他不能像他父亲那样领导和激励官员们,

而只能“端拱无言”。
高宗继位不久即立其嫡妻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的娘家是太原极有权势的
家族,也是中国最大的贵族之一;王家和皇族及山西另一个大族柳氏都有姻
亲关系。但王皇后未生子嗣,所以在她舅舅柳奭影响下,他劝皇帝立另一妃
子所生的年岁最长的王子陈王李忠(643—664年)为太子。皇后希望控制他,
因为李忠母亲在宫中的地位很低。长孙无忌经劝说也表示同意,李忠便于652
年阴历七月被立为太子。②
高宗初期的统治受三位年长权重的政治家——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世
——为首的宰相集团控制。在新皇帝继位后,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已辞去
尚书右仆射之职,但仍保留宰相的职位。褚遂良在高宗时拜为尚书省仆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