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古尊宿语录

_10 佚名(现代)
  不同前时为了因。会本果故。了阴界空六波罗蜜空。
  所以得其自在。若不向里许行履。
  如何摧剉得五种贪二种欲。不守住声闻随于劫数。所以诸佛菩萨。
  具福智二严为了因。了六波罗蜜空。体者个受用。
  所以不存知见始得自在。若有知见即属地位。便有分剂心量。
  被因果隔。唤作酬因答果。佛不得自在。
  所以大圣诃他为内见外见情量不尽二障二愚。
  所以见河能漂香象。真理无形。如何知见。大道无形。理绝思量。
  今日行六波罗蜜。先用了因会本果故。了此物是方便。
  受用始得自由。去住自在无障碍。亦云。方便勤庄严。
  亦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只是不许分剂心量。
  若无如是心。一切行处乃至弹指合掌。皆是正因。
  万善皆同。无终始得自在。所以天魔外道求我不得。
  唤作无住心。亦云。无渗智不思议妙用自在。
  菩提涅槃皆是修行人境界。皆属明句。若会本来非是物。
  即水不能洗水。何以故。本来无物故。经云。
  我王库中无如是刀。又云。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所以道非明暗。故云。性海不是觉海。觉海涉缘即须对物。
  他便妙用无人觉知。唤作极微细透金水色尘。
  菩萨所因唤作受用具。若水不洗水。即体不是明暗。
  亦云无渗智。又云无碍智。若如是即一切处拘我不得。
  如今更别求建立义句。觅胜负知解语言。
  言众生劣有佛圣救众生。求佛菩提皆属贪欲。亦云。
  破戒比丘与道悬隔。大道无明未曾有暗。非三界摄。非去来今。
  如来藏实不覆藏。师子何曾在窟。五阴本空何曾有处所。
  且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经云。
  佛性是常心是无常。所以智不是道心不是佛。
  如今且莫唤心作佛。莫作见闻觉知会。
  者个物且本来无许多名字。妙用自通。数量管他不得。是大解脱。
  所以道。人心无住处。踪迹不可寻。故云。无渗智不思议智。
  看他池州崔使君。问五祖大师云。徒众五百。
  何以能大师独受衣传信。余人为什么不得。五祖云。
  四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唯有能大师。是过量人。
  所以传衣信。崔云故知道非愚智。便告大众。总须记取。师云。
  记得属第六识。不堪无事。珍重。
  示众云。空劫之时无一切名字。佛才出世来。
  便有名字。所以取相。师又云。只为今时执著文字。限量不等。
  大道一切实无凡圣。若有名字皆属限量。
  所以江西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后人与么行履。
  今时尽拟将心体会大道。道若与么学。
  直至弥勒佛出世。还须发心始得。有什么自由分。
  只如五祖会下四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
  惟有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只会道。不会别事。若认心是佛。心是三界采集主。
  若认智是道。智是多矫诈。
  若论佛出世时唤作三界智人。说一切教义句理。唤作暂时受用具。
  若唤心是佛。认智是道。皆是处所。所以道。无心意而现行。
  暂时披垢腻之衣。来为人说破。不是凡圣物。
  他家早晚与人为因。亦不曾与人为果。若与人为因。即不自在。
  被因果所拘。不得自由。佛未出世时。无人会得。
  若出世边论。还许少分会。但以冥理自通。无师自尔。
  本自无物。由是见闻觉知即是报化。所以三十二相异体故。
  若离彼即同如来。报化佛总打却。何处存立。
  不是不许。只如弥勒又作凡夫。他炽然行六波罗密。
  他家触处去得。因什么便不许他。他不曾滞著凡圣。
  所以那边会了却来者边行履。始得自由分。
  今时学人多分出家。不肯入家。好处即认恶处即不认。
  争得所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他家去住得自由且如何。若知即被知处所拘。若不恁么争得不许他。
  他者个定不曾变异。若不定即属造化也。
  他那个早晚曾变动。所以十二分教。决定不是我。
  我即向十二分教中行履得。若十二分教是我即受变也。
  若论有渗果是二乘位。若论无渗是大乘名。所以得名为大乘。
  若是者个不是拘系底物。所以潜通密理无人觉知。
  不是见闻觉知。问以意会得否。师云。
  若以意会即思量得也。他教中亦云。种种生身我说为量。
  那个不可思义。不是意会得底物。如水里有水即有影。
  若无水时唤什么作影。法身由对报化得名。若无报化。
  法身向那边认法身。亦云。是影经论极则头。
  只到法身实入理地。那个早晚同于经论。经论不管伊如何排遣。
  他且不到者里。大难大难。
  师示众云。佛出世来。只为众生不会道。
  若不因善知识闻。名无师自尔。若因善知识闻。忽引经论作证。
  若自作得主。不引经论。最省心力。若引经论。
  将他眼作自已眼。不得自由。大道一如无师自尔。
  若能如如不变。故不曾迷。报化非真佛。莫认法身。
  凡圣果报皆是影。若认著即属无常生灭也。粗细而论。绉毫不立。
  穷理尽性。一切全无。如世界未成时。洞然空廓。
  无佛名无众生名。始有少分相应。直向那边会了。
  却来者里行履。不证凡圣果位。据本而论。实无少法可得。
  岂况三乘五性差别名数但是有因有果。
  尽属无常生灭也。并是出世安立假名相说。非关本来事。
  道不是明暗物。一切莫认著。大道冥通。智莫能测。
  故云相逢不相识。共语不知名。好去。无事珍重。
  师示众云。自夏巳来不安。皆是罪过。死者巳死。
  在者好自安排。如今学人。直须会取。
  佛未出世时都无名字。密意潜通无人觉知。唤作道人。
  佛出世权说三乘五性。他不是三乘五性人。从那边行履。他是自由人。
  会取今有本有。不从佛闻与他为缘。
  如今直须截断两头句。透那边。不被凡圣拘系。
  心如枯木始有少许相应。引经说义皆是与他分疏。向他屋里作活计。
  终无自由分。恰如水母得虾为眼。如何得自由。
  佛是受果报人。如今学人极则。只认得个法身。
  犹如水月空花影象不中。兄弟。直须会取。不从佛闻无师自尔。
  报化非真佛。根本一如无变异故。
  法过眼耳鼻舌身意心。以无心意而现行。如今知解不是喽啰汉。
  此物不是凡圣不是愚智。强唤作愚智。本不是名字。
  不得道著。道著则头角生。唤作如如。早是变也。
  兄弟直须向异类中行始得。大难大难。
  师示众云。佛出世来。只教会道。不为别事。
  祖祖相传直至江西老宿。亦只教人会者个道。佛法先到此土。
  五百年达磨西来此土。恐尔滞著三乘五性名相。
  所以说法度汝诸人迷情。且五祖下五百人。
  只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不识文字。他家只会道。
  如今学人直须明其道。不论别智决定不是物。
  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等空不动非生死流。三界不摄非去来今。
  所以明暗自去来。虚空不动摇。万象自去来。明暗实不鉴。
  如今有人将鉴觉知解者是道。皆前境所引。
  随他生死流。何曾得自由。若作此见解。实未有自由分。
  所以智不是道可不难矣。云是什么智是什么道。
  若论世间福智。只得唤作庄严具。亦云福智二严。亦云受用具。
  皆是对治。唤作什么佛出世。只得唤作三界智人。
  未出世时唤作什么物。若论无渗。本自具足妙用自通。
  无人觉知。潜行密用踪迹难寻。
  所以天魔波旬将诸眷属。久远劫来觅菩萨一念起处不可得。
  天魔赞叹云。佛法至妙我实难测。
  如今但会如如之理直下修行。何不问如何修行。
  但会取无量劫来性不变异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萨行。
  达诸法空妙用自在。色身三昧。炽然行六波罗蜜空。处处无碍。
  游于地狱犹如园观。不可道伊不得作用。
  众生无量劫来迷于本性不自了体。云尘暂翳著诸恶欲。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暂时岐路不得自在。种种受苦不自觉知。
  乃至今日会取。从来性与今日不别。若言即心即佛。
  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
  所以如来藏实不覆藏。五蕴本空。师子何曾在窟。亦云性水。
  亦云法水。法水如波。性水如湿。水不洗水。佛不度佛。
  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便道失却头傍家觅。
  纵觅得又不是已头。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直道性无住处。是筑著物。亦云。闻闻是大涅槃道。
  者个物不是闻不闻。江西老宿只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直须体会诣实修行。莫道我是禅师。知解傍家舌上取办。
  两脚稍空。莫将为是共道不相应。兄弟。
  粗细想念分剂。但是贪求皆属境。三乘五性粗细而论。不出情量。
  绉毫瞥起精魅所附。他且不许见闻觉知。
  自似个痴钝人少神人。百事不知最好。普贤其时道。我将心闻。
  文殊云。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被一棒粉碎。
  无事珍重示众云。燃灯佛道了也。若心想所思出生诸法。
  虚假皆不实。何以故。心尚无有。云何出生诸法。
  犹如形影分别虚空。如人取声安置箧中。亦如吹网欲令气满。
  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
  据说十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得诸佛秘密法藏。
  自然得一切禅定解脱神通妙用。
  至一切世界普现色身。或示成菩萨正觉转大法轮入涅槃。
  使无量入毛孔。演一句经无量劫其义不尽。教化无量亿千众生。
  得无生法忍。尚唤作所知愚。极微细所知愚。
  与道全乖。大难大难。珍重。
  题南泉和尚语要。
  王老师真体道者也。所言皆透脱。无毫发知见解路。
  只贵人离见闻觉知。自透本来底。方得自由。
  若著法报化。便是依他。无自由分。
  是故发明卢行者不会佛法只是体道。所以得衣钵。此皆过量人行履处。
  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真药石谛当。
  直贵无事行履处也。圜悟禅师克勤题。
  南泉和尚名普愿。郑州人。姓王氏。大隗山受业。
  得法于马祖一和尚。寿八十七。腊五十八。
  唐文宗大和中示寂。
  
  衢州子湖山第一代神力禅师语录[南岳下四世嗣南泉]师示众云。诸法荡荡何绊何拘。汝等于中自生难易。
  心源一统绵亘十方。上上根人自然明白。
  不见南泉道。如斯痴钝。世且还稀。历历分明有无不是。
  只少个丈夫之志。致见如斯疲劳。汝今欲得易么。
  自古及今未曾有一个凡夫圣人出现汝前。
  亦无有一个善语恶语。到汝分上为什么。故为善善无形。为恶恶无相。
  既以无我。把什么为善恶。立那个是凡圣。汝信否。
  还保任否。有什么回避处。恰似日中逃影相似。
  还逃得么。今之既尔古之亦然。今古齐时。汝还讳得么。
  佛法玄妙。了得者自相策发。无为小缘妨于大事。
  汝不见道。宁可终身立法。谁能一旦亡缘。仁者要径会禅么。
  各归衣钵下著。僧问。如何是一心三观。师云。
  我尚不见有一心。你唤什么作三观。进云。如何是三观一心。
  法身还吃饭也无。师云。钵盂鐼子什么人受持。进云。
  未会请师慈诲。师云。未会几许法身。
  师示众云。幸自可怜生。
  苦死向人前讨些子声色唇吻作么。我且问你。声色两字作么生讨得。还会么。
  我道声色如泡。为复为你说破。为当为你讨声色。
  试商量看。莫生容易志刚用心。若了根源终非他物。
  譬如圆镜男来男现女来女彰。
  乃至僧俗青黄山河万物随其色相一镜传辉。不可是镜有多般。
  但能映物而露。仁者还识得镜未。若不识镜。
  尽被男女青黄山河类等碍汝光明。有什么出气处。若识镜去。
  乃至青黄男女大地山河有想无想四足多足胎卵情生天堂地狱。咸于一镜中悉得其分剂长短劫数。
  若色若空并能了之。更非他物。汝岂不闻诸法如义。
  光阴箭速莫谩悠悠。大事因缘决须了取。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师云。一切物著不得。进云。为什么一切物著不得。
  师云。汝是一切物。还著得汝否。僧问。
  如何是南泉不变句。师云。道什么。进云。如何领会。师云。道什么。僧问。
  一尘之内大千世界。如何是一尘。师云。即汝是。进云。
  如何是大千。师云。但识取一尘。师复云。说得千般美食。
  不如一顿粗餐。能奇能异省径省心。
  还假如是疲劳驰求趋逸也无。本自非有。谁强言无。
  与么道可谓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只少个承受底汉子。
  变弄接续得去。能有利人之分也。根劣之徒自益未圆。
  焉能益彼。著些子骨气。秉些子丈夫。作么生门风。如何图度。
  须作难遭之想。可怀负荷之心。
  历历分明有什么一钱事。到汝意根下与汝为于彼此生灭。
  仁者如世良医随方与药。先识彼病然后施方。
  法法如斯心心若此。须要作个无绳自缚汉作么。莫立去。
  师示众云。子湖一只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
  下取人足。僧便问。如何是子湖一只狗。师乃吠三声。进云。
  如何领览。师云。纵饶领览也只个吠声。僧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你道祖师西来有意么。进云。
  既无意用西来作么。师乃云。祖师西来。
  也只个冬寒夏热夜暗日明。只为你徒无意立意。无事生事。
  无内外强作内外。无东西谩说东西。所以奢摩不能明了。
  以至根境不能自由。僧问。如何得不被诸境惑去。师云。
  你试点惑你境出看。进云。某甲不见。师云。你既不见。
  惑境何来。僧礼拜。师云。又见妄想去也。师云。
  心源朗朗无物莫疑。直下承当不劳功用。只少个信之一字。
  然实不易信。莫非夙习之徒闻著便能承受。
  若是萤学之辈。将三寸唇舌惑乱于人。后进初机把他古圣言谈。
  向意根下测度。直至头白齿黄。并无绉毫得力处。
  仁者。须打叠及时。莫待临终挥攉。佛法因缘浩浩。
  快须彻了无疑。可中向这个皮袋子内辨得者个去。
  坐却天下人咽喉性命。尽被汝盖覆乾坤。
  尽被汝自由自在皎皎明白。何劳汝上来下去。仁者。
  本性具足木﹝=本﹞自周备。直教无绉尘法碍你眼光始得。
  若有微尘底不尽。不是一生半劫赚汝皮囊汝性命。
  根境法中造诸妖怪。山精鬼魅附汝行持。得少为足。鼓弄片皮。
  于佛法却为毒害。讥礼塔庙毁彼持经。
  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仁者。切莫向心田中认些子妄想。
  将为极则。他上祖是什么榜样。下去莫立。
  问未了根源请师提奖。师云还会么。僧云未会。师云。
  更问千则万则也无益。僧问。机不晓如何得心地无疑去。师云。
  心地有多少疑。僧云。如何是心地。师云。多少分明。
  师示众云。据仁者分上。何得一生一灭一断一常。
  与汝为于拘系。作其取舍是非及诸颠倒。
  汝还知道诸圣门风无结缚么。只欲仁者承当。还承当得么。
  可惜光阴莫令辜负却。仁者岂不见。
  目前太虚还有绉毫欠少处么。若也于中体得者个消息。
  不妨出得凡圣境界。了得世间出世间之智。一法既尔万法亦然。
  仁者还乐也无。僧问。如何是佛。师云。不重道。僧云。
  如何是法。师云。嫌什么。
  师示众云。天上人间轮回六道。乃至蠢动含灵。
  未曾于此一分真如中有些子相违处。还信么。
  还领受得么。大凡行脚也须具大信根作个丈夫始得。
  何处得与么难信。他古人只见道个即心是佛即心是法。
  便承信去。随处茅茨。石室长养圣胎。只待道果成熟。
  汝今何不他行取。仁者。可煞分明并无参杂。
  治生产业与诸实相不违背。僧问。如何是千圣不得传底事。
  师云。阿谁向你说。进云。与么则信受奉行去也。师云。
  信得及者即行之。信不及恰莫强为。
  不是口头说信便信得去。如人说食终不得饱。纵然口头说饱。
  争柰肚肉饥何。仁者直须饱去。莫谩悠悠。僧问。
  如何是古圣心。师云。汝是凡夫心。僧云。如何是信得。师云。
  信亦不由汝。不信亦不由汝。僧云。信不信且置。
  作么生师云是你心。师云。仁者还知子湖亲切相为么。
  行时但行坐时但坐。乃至吃茶吃饭种种施为。
  有甚么相隐处。仁者信取无别强为。只是汝今无疑作疑。
  无事生事。于自心源却生颠倒。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
  为认些子浮沤目为全潮。亦认些子萤光作于日焰。
  还生惭耻么。诸圣得道得果数如沙。
  汝今和作个凡劣凡夫著。恰莫因循。僧问。如何是无碍底心。师云。
  恰是。师又云。莫道千圣同风。便当得本参事好。
  且问仁者。什么处是千圣同你处。行时坐时起时卧时。
  试说看。还有法处么。仁者。大道无边谁前谁后。
  真空绝际是正是邪。乃至眩目青黄作何形段。到汝分上。
  唤作百工居肆各遂营生。多少分明何烦造作。
  一切普备无法不彰。了了现前还讳得么。道郃问。
  如何是人人具足底事。师云。汝岂不是道郃。刘铁磨领众至。师云。
  见说刘铁磨。莫便是否。磨云。什么处得者个消息。
  师云。左转右转。磨云。莫颠倒。被师打出。
  师半夜巡堂叫有贼。大众皆惊动。师于僧堂前见一僧拦胸把住。
  叫云。捉得也。唤维那来。僧云。不是某甲。师云。是即是。
  你自不肯承当。胜光因在子湖钁地次。
  胜光钁断一条蚯蚓。问云。某甲今日钁断一条蚯蚓。两头俱动。
  未审性命在那头。师提起钁头向蚯蚓。左头打一下。
  右头打一下。中心空处打一下。掷却钁头便归。
  师又于钁地次。亚钁头回视胜光云。事即不无。拟人即差。
  胜光便问。如何是事。被师拦胸踏倒。从此省悟。
  僧问招庆云。胜光被子湖一踏意作么生。招庆云。
  古人参玄不消一踏。师尝作颂云。三十年来住子湖。
  二时粥饭气力粗。无事上山走一转。试问时人会也无。
  又尝作颂云。从来事非物。方便名为佛。中下竞是非。
  上流始知屈。师临行示颂三首。我闻过去佛。纵横尽丈夫。
  示汝真归处。千江月影孤。观音与文殊。示我常飞动。
  吾今巳归真。触处皆无用。佛性本来无阻障。
  众生不识难归向。若见如来成佛时。莫向世间求取相。
  师于门前下牓云。子湖一只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
  往来好看。临济下有二僧。闻得遂远求寻访。
  才到果见其牓。遂入门以手揭帘。欲起未起。
  被师喝云看脚下犬。僧近前礼拜。便问承师有言。子湖有一只狗。
  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如何是子湖狗。师云。
  嗥嗥。僧无语。师便归方丈。后章州罗汉展和尚闻举云。
  者个是吃屎狗。僧便问。如何是子湖狗。展云。擘喋却。
  僧拟议。展云。早被我咬杀了也。明招和尚在罗山。
  闻举遂云。洎赚数緉草鞋。我本欲游章南。
  如今不用去也。休休。僧便问。如何是子湖狗。
  招以手按膝放身近前云嘘嘘。子湖山下有陶家。为无子。
  夫妻每日焚香发愿。求一男子。师遂往其家乞竹。先问。
  是汝夫妻每日起心发愿。拟作个什事。云切缘家内无子。
  愿求一男。师云。我就汝乞一种物。还得否。云和尚要甚物。
  但乞指挥。师云。不要别物。欲乞一担竹。与汝一个男子。
  其家忻喜云。此是小事。一任斫去。师斫大竹。
  近一千竿。陶公云。和尚只讨一担。何斫许多。师云。
  只此一担尚未足在。遂将大竹长者捻数竿破。
  相接作一束将归。其家当夜感梦生得男子。因此遂号神力子湖。
  和尚名利踪。澶州人。姓周氏。幽州开元寺受业。
  得法于南泉愿和尚。寿八十一。腊六十一。马祖第三世。
  唐僖宗广明中示寂。
  
  古尊宿语录卷第十二。
  古尊宿语录卷第十三。
  
  赵州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卷上[南岳下四世嗣南泉愿]。
  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
  讳从谂。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
  避地岨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
  师初随本师行到南泉。本师先人事了、师方乃人事。南泉在方丈内卧次、
  见师来参、便问、近离什么处。师云、瑞像院。南泉云、
  还见瑞像么。师云、瑞像即不见、即见卧如来。
  南泉乃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对云、有主沙弥。泉云、
  那个是你主。师云、孟春犹寒、
  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泉乃唤维那云、此沙弥别处安排。师受戒后、
  闻受业师在曹州西、住护国院、乃归院省觐。到后、
  本师令郝氏云、君家之子、游方巳回。其家亲属忻怿不巳、
  祇候来日、咸往观焉。师闻之、乃云、俗尘爱网、无有了期。
  巳辞出家、不愿再见。乃于是夜结束前迈。
  其后自瓶锡、遍历诸方。常自谓曰、七岁童儿胜我者、
  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年至八十、
  方住赵州城东观音院、去石桥十里。巳来住持、
  枯槁志古人。僧堂无前后架、旋营斋食。绳床一折、
  以烧断薪用绳系之。每有别制新者、师不许也。住持四十年来、
  未尝一封书告其檀越。因有南方僧来、、问雪峰、
  古寒泉时如何。雪峰云、瞪目不见底。学云、
  饮者如何。峰云、不从口入。师闻之曰、不从口入、从鼻孔里入。
  其僧问师、古寒泉时如何。师云、苦。学云、
  饮者如何。师云、死。雪峰闻师此语、赞云、古佛、古佛。
  雪峰后因此不答话矣。厥后因河北燕王领兵收镇府、
  既到界上、有观气象者奏曰、赵州有圣人所居、战必不胜。
  燕赵二王、因展筵会、俱息交锋。乃问、赵之金地、
  上士何人。或曰、有讲华严经大师、节行孤邈。若岁大旱、
  咸命往台山祈祷。大师未回、甘泽如泻。乃曰、恐未尽善。
  或云、此去一百二十里、有赵州观音院。有禅师、
  年腊高邈、道眼明白。佥曰、此可应兆乎。二王税驾观焉。
  既届院内、师乃端坐不起。燕王问曰、人王尊耶、法王尊耶。
  师云、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
  燕王唯然矣。师良久中间问、阿那个是镇府大王。
  赵王应诺、弟子。[缘赵州属镇府、以表知重之礼。]师云、老僧滥在山河、
  不及趋面。须臾左右请师为大王说法。师云、大王左右多、
  争教老僧说法。乃约令左右退。
  师身畔时有沙弥文远高声云、大王、不是者个左右。大王乃问、
  是什么左右。对曰、大王尊讳多、和尚所以不敢说法。燕王乃云、
  请禅师去讳说法。师云、
  故知大王曩劫眷属俱是家。我佛世尊、一称名号、罪灭福生。大王先祖、
  才有人触著名字、便生嗔怒。师慈悲非倦、说法多时。
  二王稽首赞叹、珍敬无尽。来日将回、
  燕王下先锋使闻师不起、凌晨入院、责师亢君侯。师闻之、乃出迎接。
  先锋乃问曰、昨日见二王来不起、今日见某甲来、
  因何起接。师云、待都衙得似大王、老僧亦不起接。
  先锋聆师此语、再三拜而去。寻后、赵王发使、取师供养。
  既屇城门、阖城威仪、迎之入内。师才下辇、王乃设拜、
  请师上殿、正位而坐。师良久以手斫额云、
  下立者是何官长。左右云、是诸院尊宿并大师大德。师云、
  他各是一方化主、若在阶下、老僧亦起。王乃命上殿。
  是日斋筵将罢、僧官排定、从上至下、一人一问。一人问佛法、
  师既望见、乃问、作什么。云、问佛法。师云、
  这里巳坐老僧、那里问什么法。二尊不并化。[此乃语之词也。]王乃令止。
  其时国后与王俱在左右侍立。国后云、
  请禅师为大王摩顶受记。师以手摩大王顶云、
  愿大王与老僧齐年。是时迎师权在近院驻泊、获时选地、建造禅宫。
  师闻之、令人谓王曰、若动著一茎草、老僧归赵州。
  其时窦行军愿舍园一所、直一万五千贯、
  号为真际禅院、亦云窦家园也。师入院后、海云臻。
  是时赵王礼奉、燕王从幽州奏到命服、镇府具威仪迎接。
  师坚让不受。左右舁箱至师面前云、大王为禅师佛法故、
  坚请师著此衣。师云、老僧为佛法故、所以不著此衣。
  左右云、且看大王面。师云、又干俗官什么事。
  乃躬自取衣挂身上。礼贺再三、师惟知应诺而巳。
  师住赵州二年、将谢世时、谓弟子曰、吾去世之后、焚烧了、
  不用净淘舍利。宗师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
  斯不可也。令小师送拂子一枝与赵王、传语云、
  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底。
  师于戊子岁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终。于时窦家园、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哀声振动、
  于时尽送终之礼。感叹之泣、无异金棺匿彩于俱尸矣。
  莫不高营雁塔、特竖丰碑、
  谥号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后唐保大十一年孟夏月、旬有三日、
  有学者咨闻东都东院惠通禅师、赵州先人行化厥由。作礼而退、
  乃授笔录之。
  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
  还可趣向不。泉云、拟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
  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
  犹如太、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
  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南泉上堂。师问、明头合、暗头合。泉便归方丈。
  师便下堂云、这老和尚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首座云、
  莫道和尚无语、自是上座不会。师便打。又云、
  这棒合是堂头老汉吃。师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去。泉云、
  山前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师云、谢和尚指示。
  泉云、昨夜三更月到。师在南泉作炉头。
  大普请择菜、师在堂内、、救火、救火。大一时到僧堂前、
  师乃关僧堂门。大无对。泉乃抛匙从内入堂中、
  师便开门。师在南泉井楼上打水次、见南泉过、
  便抱柱悬云、相救、相救。南泉上胡梯云、一二三四五。
  师少时间、去礼谢云、适来谢和尚相救。
  南泉东西两堂争儿。泉来堂内、提起儿云、道得即不斩、
  道不得即斩。大下语、皆不契泉意。
  当时即斩儿了。至晚间、师从外归来、问讯次、泉乃举前话了云、
  你作么生救得儿。师遂将一只鞋戴在头上出去。
  泉云、子若在、救得儿。师问南泉、异即不问、
  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托地。师便踏倒、归槃堂内、悔、悔。
  泉闻、乃令人去问、悔个什么。师云、悔不剩与两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