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会员经一次之请求而许可看票者,以后即继续有效。其有半途不愿意继续者,须通知交换部主任停止传递;
4.看票会员有迁移住址及稍长时期之他出者,须速即通知交换部主任;
5.会员收到交换部邮票后,先须注意下列各项:(甲)交换簿之册数与通知单上所载者符否?(乙)揭去邮票之空位,皆曾经会员签
名或盖章否?(丙)如发现不符见空位未曾签名等情,须立即通知交换部主任,并向寄票来之上手会员追究,非彻底查明后,切勿将交换
簿寄出,如隐匿不报,即须代负责任;此为最宜注意之事;
6.各票如非购定者,切勿取下;
7.购定之票,取下后,其所留空白地位皆须签名或盖章,自己取自己之票亦同;
8.交换簿上签名或盖章,仅限于看票会员,其名列于通知单上者;
9.每本簿内所取之票数、银数及取者之姓名,皆须填入簿之封面空白处;
10.邮票购定后,票款须立即寄与交换部主任;
11.交换簿看过后,须签名于附在交换簿内之通知单上,并填明收到及寄出之月日;
12.附于交换簿内有印就之空白明信片,须填写一张,寄与交换部主任;
13.交换簿看过后,即须寄与通知单上所指定之次一会员,除假期外,不得逾四十八小时,否则每日须罚洋一元。如经数次之不
能送达,须将交换簿寄与交换部主任,并声明理由;
14.会员有不遵以上手续及规则办理,而致交换部受各种损失者,须负赔偿之责。
卖方:(共计 7 则)
1.凡本会会员有邮票出售者,皆可委托本部代,惟非会员之票,须由会员转托;
2.本部交换簿,每月约轮寄会员一次或二次,会员委托代售各票,最好于每月二十五日以前,送至交换主任处,以便下月一日
寄出;
3.委托本部代售之票,无论为会员或非会员,皆须粘贴于本部所备之交换簿上。该簿每一会员可得一二本,多取则须每本付洋五
分。非会员之票,须另贴之,不可与会员之票加入一册,并须于簿面注明“非会员票”;
4.票价须用上海通用银元,以英文数目字注于票之上端;
5.凡寄与交换部之簿,其邮票价目等非得主任之允许者,皆不准改易;
6.伪票及破票,皆须于票之下端注明伪票未注明者,察出须罚洋五角;
7.佣金:凡会员之票,本部取百分之五,非会员之票,取百分之十,未售去者不取。
交换部主任 李辉堂
通讯处:上海北河南路桃源坊 P 字二百号。”
李辉堂制定的邮票交换规则是建立在会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邮票交换簿为载体;以交换部主任为中心;以轮流互寄的方
法沟通会员有无需缺,使缺票会员可从容选择所需之票,并先取票而后付款。使余票会员不必上市便可售出复品,这在邮票商业尚不
发达时期,无疑受到集邮团体成员的欢迎。可是此交换规则手续繁琐,在时间上受邮递速度、会员闲暇时间等限制;在交换邮票品种
和数量上受交换簿制约,且会员诚实程度参差不齐,其处罚办法并不易实行,所以,邮票交换规则尽管制订得十分周密,但在实际操
作中,交换双方都感到诸多不便,不如到邮商店摊选购或出售,不仅宽松自由,且可议价还价,随意挑选。因此,中华邮票会会员之
间的邮票交换活动并不那么活跃,参加的人数有限,影响也不大。
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二十四)
中华邮票会在 1926 年 1 月 3 日召开的该年首次常务会上议定要改组“领导班子”,即“添设董事会,……凡董事以常年居住本埠
之会员为限,并可选举外国人二名。”此选外国人为董事一节,乃是周今觉、李辉堂等人被推选为有外籍人的集邮团体——上海邮票
会董事的回报。但此议迟而未决,或许是外籍集邮家不愿接受,或众会员反对此举。至该年 9 月 26 日召开的第一次年会,经选举产生
的 6 名董事仍全是中国人。在会刊《邮乘》二卷四期插页中,刊出了“董事部全体造像”及职务分工:周今觉,会长兼出版部主任;
张棣村,中文书记兼会计部主任;叶颂蕃,英文书记;陈复祥,拍卖部主任;袁醴波,藏书部主任;李辉堂,交换部主任。上述 6 人,
前 5 人均是集邮家,仅李辉堂一人自署邮商。不少著名邮商均未能入选,而李辉堂却能独占一席,可见李辉堂在周今觉会长眼中非同
一般。
李辉堂(1869-1943,英文名 H.T.Lee)比周今觉年长 9 岁,集邮起步却比周今觉早 30 年,在上海集邮界威信颇高,有中国邮商元
老之称。朱世杰曾撰《老邮商李辉堂略传》,对李氏评价甚高,其文曰:“吾国邮商前辈中资格最老者,当推李辉堂君。君粤籍,现
高龄已六十有九,清末时,卜居云南路会乐里,现寓居北江西路桃源坊一 O 五号。余在四十年前已与君订交为邮友,过从甚密。其次
有陈绍周及冯兴记二君,亦粤籍,均设肆在北四川路,惟范围较小。所谓吾国邮商创自粤人,言不虚也。陈君已逝世,而冯君亦回粤
不知所终,独李君健在。八一三后,炮火隆隆中,一度抱恙甚剧,同好闻之甚忧。余即亲访慰问,兹则早巳恢复健康矣。李君在逊清
时代,本供职玛立逊洋行,为建筑打样,交友广阔,西友居多,因斯时集邮者皆为西人。而国人对于此道,极为幼稚,除胡乱粘贴杂
邮外,一无研究,何谓邮学,更非所知,对于国邮尤为漠然。李君有高足二,为冯荣龄与庄梁立二君,在寓所习练建筑图样,兼习邮
艺。满师后,见邮业有发展期望,遂弃旧业而专致力于邮。冯君设肆四川路宁波路口,惜在一二八后去世。庄君设肆虹口,与绘慈禧
万寿票图案之法人地维拉君之夫人稔。按夫人珍藏名贵华邮颇丰,庄君为之经手贩售,获利亦丰。工部局西人德根及施开甲二君,亦
为庄之主顾。后庄君介绍施与夫人直接交易,珍品成交甚多。施君深感之,乃介绍庄于工部局打样处供职以报之。”
(载《邮典》第一卷第二期)
李辉堂如何恋上集邮,而后又成为邮商,陈志川在其《国粹邮刊》中有较详记述:“李辉堂,粤之四会人,县在三水县西北,位
于北江支流龙江水与绥江会流处,产乳柑,甚著名,堪与新会之橙相伯仲。君年七岁,随父经商于沪。其翌年海关邮政开始,发行一
次大龙票。越十九年,连续发行红印花加盖票及日本石印票,是时君年二十七,司绘图事于玛礼逊洋行,每星期六辄乘自由车出游。
一日遇西人名杜比(Dobie)者,车损停路侧,君下车为之修理,乃同游张氏味莼园。杜比询所业,君以告。杜遽探怀出示国邮若干枚,
问能以此相惠否。君言此废物也,得之易,何不可,约期而别。君归检字篓,一一剪裁贮藏,如期与之,其人大喜,酬以饼干糖果之
属,并奉十金为媵,谦辞者再,乃受之。君至是始知向视为废物者,固西人之所珍视也。无何,君亦开始集邮,且于报章登收买“人
头”广告,一时传为笑柄。尝托美客邮局中稔友留意变体,得二元复盖一全张,计百枚。今西商年鉴每枚标价英金三十余镑,君当年
售价不逮甚远,每言及,犹有余慨。君轶事,赓伯先生志之甚详,散见新光杂志《无尽藏室邮话》及本刊《邮海沧桑录》中,兹但略
述其一鳞半爪云尔。”
(载《国粹邮刊》第九期)
张赓伯在《邮海沧桑录》中写道:“李氏得风气之先,早年为打样师,后专营邮业。先后经营,垂五十年,珍品经手虽多,惟平
时对于邮票不喜加以研究,票品到手辄尽。自信力太强,亦为后来营业不振之原因。二十余年前,鲁意师摩拍卖,每有一老者道貌岸
然,手御钻戒,口衔雪茄,据前排坐,每遇罕贵票,辄与碧眼儿竟购甚力。某次与一西人争购临时中立一角六分、五角票两枚,出价
高于市值一倍以上。此时国人高等集邮家颇少,人均为之注目。时余方弱冠,求学沪滨,亦时至鲁意师摩拍购廉价西票,见此老者,
亦以为奇,私询于人,始知即老邮商李辉堂也。”
李氏经手邮票珍品虽多,但自己很少保留。1922 年,棉加义的中国邮集在鲁意师摩洋行分期拍卖,李氏拍得红印花小字当一元新
票一枚,万寿大样票三枚。“小一元”后归霍雪侯所有,三样票被收入周今觉邮集。
《邮乘》第一卷第二期,“珍品披露”专页曾刊出周今觉珍藏的“1922 年美国在华客邮二元复盖票四方连”珂罗版影印图样,此
四方连就是从李辉堂手中购得的。
1927 年,袁寒云购得名贵的布许邮集,是由李辉堂介绍成交的。在《寒云日记》中曾多次提及:“(1927 年 2 月)十九日,李辉堂
来,邀过布许家观邮券。”“(3 月)初五日,李辉堂来,邀至布许处观邮券,有佳品甚多,索值四千元,署约而返。”“十四日,雨中
偕辉堂访布许,商邮集事。予先返,辉堂、布许携邮册继至,遂以册归予,值四千金,珍券累累:最罕贵者有汉口、南京临时中立用
过者全七八枚。福州中立欠资全六枚。二元宫门倒印、四分暂作三分倒盖、海关加盖四分及一角棕色两倒盖、伦敦加盖四分倒盖等品,
或久已名著,或未见谱录,皆希世品也……”该年袁寒云还从李辉堂手中购得不少国邮名贵票。
《寒云日记》载:“(二月)二十六日,辉堂来。为予以三百元易得中华三分券暂作二分倒盖一品。厥券存世者不逾二十枚,亦奇
宝也。”
“二十八日,辉堂来,以光复、共和纪念券两全部贻我。”“(三月)十二日,辉堂以新行限吉黑贴用邮券全部见让。”“(四月)
二十五日,辉堂为余求得限新省贴用新票,已销印者全部,值七十元。”“(五月)初八日,辉堂携示临时中立中华民国二分邮券一品,
联一残函,乃元年三月二十日自汉口寄往上海者,其文字与他品无殊,惟华民二字相离较狭,人遂疑为伪,或恐别有此版式,若万寿
券大字加盖之有长短距离然,不得遽目为伪且邮印真确无疑,非作伪者所能办。厥品海内仅存二枚,一归今觉,一即此也。”“十二
日,耀宗、辉堂来,为余易得清红印花暂作二分邮商倒盖一品,其上钤卦形邮印,值七十元。”“十五日,辉堂为余以一百九十元易
得珍邮二品:一海关第一次阔边五分新券;一红印花加盖当五元新券。”
李辉堂热心奔走于集邮家之间,为集邮家提供票品,很受集邮家欢迎。中华邮票会的会员都乐于与这位交换部主任交往,李辉堂
对中华邮票会做出了不少贡献。
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二十五)
我国早期集邮团体成员之间,邮票需互通有无,拾遗补缺,其方法除传阅邮票交换簿外,还有邮票拍卖。一般情况下,低中档的
邮票可入邮票交换簿,在会员之间互相传阅选购,而高档珍罕邮票则交拍卖会竞购,几乎所有的邮票会都热衷于邮票拍卖活动。
中华邮票会一贯重视邮票拍卖活动。1925 年 12 月 6 日召开的第四次常会上,即提议创设拍卖部,以陈复祥为主任。在 1926 年 4
月 4 日,于银行俱乐部召开的该年第四次常会上开始试办邮票拍卖,据《会务报告》载:“拍卖罕贵邮票甚多,内有会长送来一部分
重复品,皆寻常拍卖场所难遇见者。外埠亦有多人来函委托代拍。盖拍卖目录于会期前一星期寄出,外埠会员若通信限价,委托代拍
某种邮票,尽来得及也。”此后,该年 5 月 8 日、6 月 6 日、10 月 24 日、12 月 19 日常会皆有拍卖,其后两次,先后拍卖 120 余号、1
00 余号。当年的上海邮票会,会员多是富有的西方侨民,拍卖出价,比他处为高,所以每次拍卖成绩甚佳。而中华邮票会尚处于起步
阶段,加上与会者购买力较低,所以拍卖成绩远不如上海邮票会。周今觉会长对此感触颇深,曾屡次为文在会刊发表,认为一个是热
气腾腾,一个是毫无生气,深佩上海会团结力之佳,而叹国人无合群之力。
拍卖成绩除与参拍会众的购买力关系重大外,其邮识水平、鉴别能力也很有关系,缺其三项则买不起、不识宝、不敢买矣。此外,
严谨的拍卖规则、良好的环境气氛、正确无误的拍卖目录、公正无私和口语准确的拍卖主持人都会直接影响拍卖效果。中华邮票会试
办时期的邮票拍卖,还没有制定拍卖规则。其拍卖办法主要是参考鲁意师摩洋行和上海邮票会的拍卖办法。为规范拍卖程序,提高拍
卖成绩,中华邮票会董事会于 1927 年 2 月制订了拍卖部章程,并印刷公布执行。这是我国集邮团体制定的最早的成文的邮票拍卖章程,
现照录如下:
中华邮票会拍卖部章程
“本会为鼓助会员兴趣起见,除有特别事故外每逢会期,举行拍卖一次,特订简章数则如下:
买方
一、凡为本会会员,或非会员,在拍卖时,俱可当场拍购。外埠会员不能到会者,可委托拍卖部主任代购。
二、凡购买者,本会概不取佣。惟外埠会员委托购买者,则来往邮费等,俱须由购者自理。
三、本会每次拍卖,备有目录。本埠会员连开会通告一同发出。外埠会员须向本会书记处函索,并附回信邮资。
四、拍卖时,每号价目起码一角,以后递加,亦以一角起码,逾—元,则须二元递加,
五、拍卖时,购者须将邮票当场取去,并将款项付清。
六、拍卖时二人同时出价相同者,由主任处理,不得争执。
七、拍定之票,不论价之低昂,不能反悔,或重拍等情。
八、拍卖票之真伪,本会概不负责,惟本会董事会,推举有经验之主任主持之,当尽力鉴别选择,以期伪品不得参入。
九、拍定之票,如与说明书不符者,可以退回;
卖方
一、凡为本会会员,或非会员,有邮票愿付本部拍卖者,俱可交本部主任。
二、本部拍卖之票,不论自购或售出,俱须抽取佣金,照售价百分之五。非会员者倍之,惟每枚价值在五十元以上者,则佣金减
半。
三、凡付本部拍卖之票,须每号贴于一清洁之纸上,并用墨水笔注明英文说明,说明须使人明了,不可太长。号码由主任编列。
说明与票不符者,须退回本人。
四、凡破损及伪票,皆须说明,否则伪票察出,须罚每枚大洋五角,泫款充本会经费。
五、凡付本部代拍卖之票,每号价值须在一角以上。
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二十六)
1926 年 12 月 11 日,中华邮票会在上海银行俱乐部召开邮界联合聚餐会,中外集邮家 30 余人出席,其中有上海邮票会的外籍集
邮家 7 人。中华邮票会会长周今觉作为聚餐会主席发表演说,首先报告纽约国际邮展已顺利结束,本会选送的会刊《邮乘》荣幸获得
特别铜牌奖,可喜可贺。奖牌已于昨日寄到,现请诸位观赏。随后周今觉提议,希望上海邮票会能与中华邮票会合作,在上海举办远
东邮票展览会。此举如能实现“则吾人之大希望也。”
上海邮票会来宾斯蒂芬致答词,表示支持周会长的倡议。他说现在上海集邮界,已拥有世界第一的邮集 7 部。这就是周今觉先生
的《中国邮票集》、《中国商埠邮票集》、《上海邮票集》和《香港邮票集》;邬德华德的《日本邮票集》以及斯蒂芬本人的《西比
利亚邮票集》和《远东共和国邮票集》。如果能在上海独立举办国际邮票展览会,日本、香港、暹逻及南洋各埠都会响应,“必有闻
风而加入者”。斯蒂芬的演说博得了与会集邮家的赞同。
但是,两会集邮家只是把筹办国际邮展的事挂在口头上,会后并未见诸行动。当然,要举办国际邮展,单有集邮家的热情是不够
的,重要的还应有政府的赞助和邮政部门的支持。而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政府根本无暇顾及集邮,筹办国际邮展成为空谈,也就
成了历史的必然。
当时周今觉是否已确实拥有了 4 部世界第一的邮集,因其邮集未曾在大型邮展上公开展览,斯蒂芬之言仅是个人看法。但周今觉
此时收藏的中国早期邮票,无论在数量上和价值上已属中国第一,应无疑义。一个集邮经历才三年的中国集邮家,有如此神速长进,
令中外集邮家刮目相看,佩服叫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帮助周今觉集邮发展的道路上,有三个有功之人不得不提,一是邮商区甘源;二是年轻的集邮家陈复祥;三是英国集邮家兼邮
商施开甲。区甘源是周今觉集邮起步的引路人,并介绍周氏与陈复祥认识。陈复祥劝周今觉缩小收集范围,专攻华邮,并介绍周氏认
识了施开甲。施开甲帮助周今觉鉴别华邮珍品,并协助周氏购得了数部名贵华邮,使其名气大增。
施开甲和德铿是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集邮界的两位著名英籍集邮家,同是 1912 年上海邮票会的发起人。两人长期共事于上海工部
局。因搜罗华邮心切,两人常有明争暗斗之事。施开甲任职于上海工部局工务段,负责管理租界内建筑设计制图等事务。业余广泛收
集远东地区的邮票。约在 1909 年开始着重收集中国邮票,对中国商埠邮票特别感兴趣。
施开甲既是集邮家也兼营邮票买卖,为人忠实和蔼,有刻板的英国人性格,与在上海的中外集邮家相处和谐,对各国集邮界人土
颇为熟悉,交友广泛。民国初年,李辉堂的徒弟庄梁立在上海虹口开店买卖邮票。庄梁立与费拉尔遗孀熟悉,其对费夫人手中拥有大
批名贵华邮,由庄氏经手贩售,获利不少。施开甲因常在庄氏店中购票而相识。此后,庄梁立介绍施开甲与费夫人直接交易,由此,
施开甲获得了不少华邮珍品。施开甲为了感谢庄粱立,乃介绍庄梁立到工部局打样处任职。此乃上海邮坛早期佳话也。(见朱世杰《老
邮商李辉堂略传》)
陈复祥在上海邮票会结识施开甲后,便介绍周今觉与施开甲认识。此后两人往来亲密,相互观摩邮集,切磋邮识。仅在 1924 年,
施开甲就致函周今觉 34 件。此批函件原为英文,周今觉曾将其译为中文。其最早的一件写于 1924 年 2 月 2 日,当时周今觉集邮起步
不及半年。施开甲致周今觉函中写道:
“兹寄上论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大龙票短文数则,君据此可以知所以鉴别真伪矣。
至于 CANDAREEN 或 CANDAREENS 宇后之小点,余知亦有漏点之变体存在。
余甚望此短文能为君购票之臂助,盖赝品甚为充斥也。附录:上海工部书信馆大龙票真票鉴别法:票中图案完全连接为一整体,
帷边框则以 12 直线构成,不相连接。在 SHANGHAI
L.P.O 字样下横线右端往往向下微弯。诸票在 CANDAREEN 或 CANDAREENS 之后,皆有一点。上格 L 之后之小点,则与 L 甚为接近,
几与之连接矣。
票中龙图下须有须 7 根,左右上须各以曲须 3 根组成,而最外之须长出二内须甚多。
龙头有尖齿形之须 4 根,皆触及上框之线,然不越出。下须之 7 须皆垂直,须梢甚为整齐,故若在须下画一平线,必与诸梢接触。梢
皆钝而不尖。”
1924 年 2 月 7 日,施开甲又在给周今觉的复信中写道:“关于中国邮票,余随时皆可将余所知者告君。余喜集中国邮票已 15 年
于兹矣,虽不谙华语,不能识华文,然于华邮则敢言知之甚谂,具颇能鉴别真伪也。
来函所询各节,兹奉答如下——
万寿加大字短距三角,此票有玫红色者。目录载此票仅有上海版,余殊疑之。盖刷色颇有近似普通日本版。余曾获一旧票,为玫
红色,新票则从未见有此色,仅见他色者,然不论何色,此票诚极罕也。
余识一华邮专家,其人即助吉本司编制吉氏邮目者,当修函询其何所据而列此玫红色票为上海版。余或可此君将其暹罗票之复品
寄下备选,因余知其集暹邮甚精也。
香港
余或可请此君亦将其香港票选择若干寄下,因其所藏素丰,且价亦不昂。当然,票价与品相之关系甚钜,污损之票多为值至微,
品相极佳之票则每每售至目录价以上也。”
施开甲在函中对邮票鉴别问题,作了细致具体的指点,耐心解答,使周今觉受益匪浅,深为佩服。而在此之前,周今觉写信请教
陈复祥如何鉴别邮票真假,陈复祥回信仅说不知鉴别真假不要紧,只须多看看就会了。这对迫切搜罗华邮珍品的周今觉来说,甚感失
望。邮票鉴别仍周今觉当务之急,施开甲在关键之时,供其所需,犹如雪中送炭。由此,周今觉与施开甲往来日益密切,关系愈来愈
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