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至元嘉禾志

_5 单庆修/徐硕纂(元)
金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周回十里高一十七丈
考证吴地记云有平坡可容二十人坐北有寒穴其泉香甘
畲山在府西北二十四里高八十丈周回一十八里
考证旧传有姓畲者居此因名焉按姓苑畲姓出南昌
干山在府西北二十九里高七十丈周回五里
考证旧图经云昔有干氏居此圆智寺记云兹山后皆干氏所有故以为名
薛山在府西北二十四里高九十丈周回七里
考证吴地记云薛约道居此因以为名
城山在府北二十里高八十丈周回五里
考证旧经云山状周环如城因以为名
细林山在府西北十八里高五十丈周回七里
考证本名神山唐天宝六年易是名
土山在府西北二十五里高二十丈周回一里九十步
秦山在府南六十里高二十八丈周回一里九十步
达岸山在府东南一百六十里海水中周回八里高二十五丈
竹屿山在府东南一百八十里海水中周回六里高五十丈
许山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海水中周回五里高五十丈
簳山在府北三十里周回三里高五十丈
遮山在府东南七十里周回二里高五十丈
浮山在府东南一百里海水中周回一里一百步高十丈
苏山在府东南一百六十里海水中周回一百五十步高二十丈
严山在府西北二十七里周回四里二十二步高四十丈
凤凰山在府西北二十八里
陆宝山在府西二十五里
考证本陆氏家山
  嘉兴县
胥山一名张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一十五丈周回二里
考证旧经云伍子胥伐越经营于此地故名胥山按史记吴太宰嚭谗子胥吴王赐子胥剑因自刭死吴王闻之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水经所载与此略同吴录曰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又曰吴王杀子胥投之于江吴人立祠于江上故名胥山寰宇记曰苏州吴县有胥山在县西四十里吴地记云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死后悔之君臣临江作塘设祭奠百姓缘为立祠故张尧同诗云马革浮尸去君王太忽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又唐杭州刺史卢元辅有胥山铭而言子胥庙貌故今杭州之吴山亦名胥山然则胥山非一矣今此山左有石龟凝望泾水自高而下有欲趋赴之态昔风雨中有老农见其行疑其为怪潜命工凿伤一目右有吴王磨剑石长可三四丈直指西下剑痕在焉宋隆兴元年观察李君有请于朝损已俸以营此山因有之后李氏废守臣复有请于朝拨隶郡学而郡学又以荒山皆石无出产利竟为樵牧之地后乡人士陈氏凿石结庐读书于此名胥山书堂游览者多留题今堂犹存
殳山在县西南五十七里高二丈周回七里
考证昔道士殳基隐居学道于此后尸解焉因以名
  海盐县
故邑山在县东北三十六里高八十丈周回二十里
考证舆地志云山下有城唐志云旧县治汉顺帝二年因县沦陷为湖移置此山下后为故邑巡检司
秦住山在县南一十八里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二十里
考证舆地志云秦始皇游登此山因以名之后魏郦道元注水经云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得名焉晋乐资九州岛志曰县有秦径山秦始皇径此美人死葬于山下有美人庙考旧图经则为秦住今会稽则有秦望始皇刻石纪功之所
望虞山在县东南二十二里高九十丈周回一十二里
考证旧经云以隔海望会稽上虞县因名
长墙山在县南三十五里高八十丈周回一十九里
考证按旧经云秦始皇东游登山望海以其孤耸遥望势如堵墙因名
泊橹山在县南三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四十里
考证舆地志云秦始皇东游候潮渡海泊橹此山下因名
金粟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高九十八丈周回六里
考证一名六里山按吴地志云有石篆书三十八字天册元年刻碑旧在知县厅后废山有广惠禅院
白塔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海中
考证山上有白塔因名旧有港通鲁浦名曰白塔潭海舟多泊焉浦塞舟皆归澉浦北户录曰唐至德初徐正字嶷于海盐县白塔山沙渚之上得桃核片可容一升则知草木在山海闲有瑰形殊状者多矣宋建炎四年春贼将徐大刀
舣舟山下见林木茂盛有两道人弈碁登岸就之不见遂不扰海邑而去
夹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高七十丈周回七里
考证旧图经云山居金牛金粟二山之闲因名
金牛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一百三十六丈周回四十里
考证吴地志云昔有牛粪金村民皋伯通与弟随之牛穴此山而入二人凿山欲入山崩兄弟皆死遂名金牛洞寰宇记云亦名会骸山九州岛要记古有金牛入此山皋伯通兄弟入凿此山取牛山颓二人同死穴中因名会骸山
沈山在县西南七十里高三十五丈周回七里
考证旧图经云宋临海南阳二郡太守沈景葬于此因名唐属苏州海盐县昭宗大顺中割归杭州今沈山即盐官县峡石镇之东山
陈山在县东北四十里高八十一丈周回一十五里
考证按旧经云有龙潭显济龙王庙是也百姓祷之随有感应郡中每遇旱暵取水祠之雨即(上雨下滂)霈宋建炎初加封是名
横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考证顾况所居唐县令刘长卿有过横山顾山人诗山有寺曰禅寂院
雅山在县东北三十六里高五十丈周回六里
考证山多怪石俗呼为惹山地中得砖记云雅山
紫云山在县南三十二里高八十丈周回九里
丰山在县南一十八里高一百三十丈周回十二里
考证耆老相传云秦始皇屯兵于此山有石屋三所昔有发之者蜂虿蛇虺不敢近
  崇德县
陈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一十三丈周回一里
殳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一十三丈五尺周回二里
 江海
  松江府
松江在府北七十里
考证其原始于太湖口而东注于海书曰三江既入震泽厎定韦昭以为三江者松江浙江浦阳江也今浙江浦阳江与震泽不相入韦说非也续吴郡图经据郦善长云松江自湖东北径七十里江水分流谓之三江口吴越春秋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谓此也庾仲初扬都赋注云大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今松江自吴江县过甫里径华亭入青龙镇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若夫有新江旧江之别者宋嘉佑闲吴中水灾时李兵部复圭为转运使韩殿省正彦宰昆山闻松江之白鹤汇如盘龙之法其后崇宁中漕使郏亶又浚治之遂为民利尝询之父老所以然者松江东注地曲折自白鹤汇极于盘龙浦环曲而为汇不知其几水行迂滞不能径达于海今所开松江自白鹤汇之北直泻震泽之水东注于海略无迂滞处是以吴中得免水患
沪渎江在府东北一百一十里
考证吴郡记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谓之沪渎广韵沪水名也白虎通发源而注海曰渎陆鲁望渔具诗序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皮日休吴中苦雨诗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净渗漉即此地也江侧有沪渎垒盖虞潭袁崧防海之处两旁有东西芦浦泻于渎江
海在府东八十里南九十里
考证是郡东南并距海自柘湖(烟去火改)塞遂置堰以御咸潮往来宋政和中提举司官兴修水利欲涸亭林湖为田尽决堤以泄湖水是郡地势东南益高西北益卑大抵自三泖五浦下注松江以入于海虽决去诸堰湖水不可泄咸水竟入为害于是东南四乡为斥卤之地民流徙他郡中闲州县官虽知其害复故堤堰独留新泾塘以通盐运海潮汐冲突塘口至阔三十余丈咸水逆入苏湖境上干道七年八月右正言许公克昌请于朝时太傅邱公(上宗下山)除秀州陛辞之日因奉孝宗圣训亟来相视以运港水势较新泾为稍缓遂移筑新泾堰于运港后堰外随潮沙涨牢不可坏三州之田始得免咸潮浸灌之患
  海盐县
海在县东五里南纔二里
考证与明越二州相对耆老云深夜籁寂时越土鸡犬之声相闻海濒旧有镇海楼海月亭龙王庙有岗十八条为海潮之限因潮汐漂荡日久今皆为鱼龙之宫无复存矣岗仅存一在县学南五十步南抵澉浦三十六里番舶萃焉东北抵乍浦商舶闲至
 湖泖〔水附〕
  录事司
天心湖一名天星湖在县东五十步
考证旧经云其池东西二十四丈南北阔五十四丈池口阔五十四丈旧传亦系秦始皇掘地为水之所水草不生亦一异也旧有文宣王庙在其前今已废易
  松江府
薛淀湖在府西北七十二里
考证湖之中有山湖之西曰小湖南接三泖其东大盈浦其北赵屯浦盖湖所以受三泖及西南诸港之水自二浦以泻于松江也旧图所不载止有小湖在西北六十里周回三里吴郡图经云西北有白蚬马腾谷(王毒)瑁四湖旧图谷湖在县西北五十三里马腾西北六十里白蚬西北七十里今白蚬湖在长洲界所谓马腾谷(王毒)瑁相去五七里闲淀湖周回几二百里茫然一壑不知孰为马腾湖孰为谷湖也此湖古来锺水之地近者如白蚬湖皆成围田湖之四傍亦有筑堤为田者岁有水潦则潴水者益狭矣
锜湖一名洋湖在府西北三十五里周回二十里
考证旧经云湖有陆锜宅因以为名又府东南六十里亦有洋湖经十余里后皆为芦苇之场
莺窦湖在府东三十里周回五里
来苏湖在府南七十里周回一十七里
唳鹤湖在府南四十五里周回五十六里
永兴湖在府南四十里周回三里
考证右三湖载之祥符旧图今未详所在
三泖
考证按广韵泖水名华亭水也陆龟蒙诗云三泖凉波鱼蕝动注曰吾远祖士衡对晋武帝三泖冬温夏凉盖谓此也祥符图经谷泖县西三十五里周回一顷三十九亩半古泖县西四十里周回四顷三十九亩今泖西北抵山泾南自泖桥出东南至广陈又东至当湖又东至捍海塘而止朱伯原续吴郡图经曰湖在华亭境泖有上中下之名泖之狭者犹且八十丈又按海盐之芦沥浦海盐即武原也行二百余里南至于浙江疑此即谷水故道水经以为入海而由浦入江盖支派之异也俗传近山泾为下泖近泖桥为上泖或者其与陆士衡朱伯原之论合按县图又以近山泾泖隘而圆曰团泖近泖桥泖益阔曰大泖自泖而上萦绕百余里曰长泖此三泖之异也或以须顾泖谢家泖为三泖此二者在县之东南一陂泽尔与古所谓三泖者相去五七十里殊不知泖自有上中下之名也
须顾泖在府东南二十里
谢家泖在府东南二十里泖北有泖泾
谷水在府南长一百五十步
考证陆士衡诗髣佛谷水阳婉娈(山昆)山阴陆道瞻吴地记云海盐县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陆逊陆凯居此谷水东二里有昆山父祖葬焉水北曰阳山北曰阴则此水在昆山之北也寰宇记谷名华亭谷水下通松江祥符图经华亭谷水东有昆山元和郡国图志在县西三十五里朱伯原续吴郡图经本之郦善长云松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南接三泖陆士衡诗所云即此水也
嘉禾志卷第五
 浦溆
  松江府
顾会浦在府西北七十里
考证按宋庆历重开顾会浦记直县西北走七十里趋青龙镇浦曰顾会南通漕渠北达松江因簳山之阳地形中阜松江潮至半道辄回簳山之旁沙涂壅积故自庆历辛巳绍兴乙丑干道乙酉一再开通未几辄淤滞绍兴乙丑因浚塘又于北门筑两堤依旧基为闸以时启闭复于浦之东辟治行道石梁四十六以通东乡之渟浸
盘龙浦在府东北四十五里
考证自府东北达于旧江以其委蛇曲折如龙之盘得名续吴郡图经有盘龙汇者介于华亭昆山之闲步其径纔十里许而回穴迂缓逾四十里江流为之阻遏盛夏大雨则泛滥沦稼穑坏屋庐殆无宁岁自宋干兴以来屡经疏决未得其要范文正公守平江尝经度之未遑兴作至元元年太史叶清臣按漕本路遂建议浚为新渠道直流速其患遂弭
崧子浦在府东北五十里
考证按旧图经崧子浦在东北五十里崧子塘在北一十五里分而为二者盖北一十五里崧子浦之口东北五十里者亦下注于旧江口宋庆历开顾会浦记以为崧塘盖此浦与顾会浦同流而异派皆泻水于松江
大盈浦在府西北七十里
考证南接淀山湖自白鹤汇以达松江浦阔三十余丈宋庆历开顾会浦记论华亭浦溆五而大盈居其一王介甫诗云徒嗟大盈北浩浩无春秋即此浦也
赵屯浦在府西八十里
考证南接淀山湖北达于松江浦阔五十余丈即王可交遇仙处
内勋浦在府西七十里
直浦在府西北七十五里
南澥浦在府西北六十八里
梁纥浦在府西北八十里
艾祁浦在府东北六十五里
华潮浦在府东北六十五里
郭港浦在府东北六十五里
小来浦在府东北三十五里
新泾浦在府东北八十里
上澳浦在府东北八十里
西芦浦在府东北八十五里
大芦浦在府东北八十五里
上海浦在府东北九十里
南跄浦在府东北一百里
下沙浦在府东北九十里
考证宋绍兴乙丑通判曹泳开
  海盐县
澉浦在县南四十五里
考证水经云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元熙元年有毛人三人集于县盖泛于风也今蕃舶皆辐辏焉
横浦在县东二里阔一十二丈
考证东北通故邑西通贲湖南入海
石亭浦在县东北八十里
考证通华亭东一十五里入海
芦沥浦在县东北七十里
考证宋元佑八年本路提刑罗适开地中得古尼寺碑移置松江白牛寺
乍浦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蓝田浦一名鲁公浦在县南三里长一十八里
考证浦有蓝田庙宋咸平六年知县鲁肃简公宗道重开特利于农至名桥为思鲁桥其浦为鲁公浦面阔一丈七尺绍熙三年县令李直养重浚又自蓝田庙开浦一十八里南至鲍郎盐场以便盐运以灌农田
 溪潭〔湫附〕
  松江府
白龙潭在府西北三里
考证世传有龙蟠伏于中岁旱尝祷雨焉
  嘉兴县
韭溪在县南八里
考证寰宇记载虞仲翔川渎记云太湖东通长洲松江水南通乌程霅溪水西通义兴荆溪水北通晋陵隔湖水东通嘉兴韭溪水凡五通谓之五湖故嘉兴有韭溪焉
穆河溪在县西北三里
考证此水接上谷湖入太湖
白龙潭在县西南五里
考证景德禅院前以白龙穴于此故行舟飘溺居人作塔埋舍利以镇之后遂无害今寺之伽蓝神乃顺德龙王也宋淳熙改元秋大旱知县李时习知龙潭在此遂以太平广记载南中搅龙事请于知州张元成而张又验之苏文忠公徐州起伏龙行雨颍滨先生邢山潭诗听之不疑随车雨滂霈岁果丰稔李作记镌之石搅龙之法无他以长绳系虎头骨投有龙处耳既得雨偶取虎头稍迟雷电绕于郡治听讼之所移时不止张速遣人取旋即晴霁今婺州图经亦载搅龙之事则此法果不诬矣
  海盐县
秦溪在县南三十六里
考证溪通丰山港接运河法喜寺有碑镌秦溪二字
龙湫在县东北四十里
考证陈山之颠有水极澄清洞见须发大旱不涸大水不溢县有水旱令躬至灵湫请水至县厅祷祈无不感应宋绍熙闲六月县令李直养祈雨得小龙子归既得雨送小龙连四龙子归灵湫径入石罅四龙子亦不见
 陂塘
  松江府
沈泾塘在府西五里
考证南接运河北接大盈浦盖自檇李城下水流东北则此塘所以泻上流之水也往时岁旱浚之还淖涨则亦可以引松江之水以资灌溉
古浦塘在府西
考证行二十七里以达于泖岁旱亦可引三泖之水以资灌溉
盐铁塘在府东南长三十里
考证世传吴越王于此运盐铁因以为名
旧捍海塘在府东南
考证西南抵海盐界东北抵松江长一百五十里
杜浦塘在府东八十里
  嘉兴县
广济陂在县南八里南北三十五丈东西一里一百步
运河塘在县西南九十里通崇德县三十里北接吴江县界
汉塘在县东一十五里
考证新唐书地理志海盐注云西北六十里有汉塘大和七年开然此塘自海盐西北直通嘉兴故总为汉塘
华亭塘在县东一十五里
考证通松江府华亭县故名
横塘一名海盐塘在县南五里
考证自南湖转路马塘庙而上南至海盐县谓之横塘故刘文房诗云家住横塘曲是也
章恋塘在县东北七十里东通长泖 【有章姓世居此故名】
长水塘在县南六里通硖石巿
考证吴录地理曰吴王时此地本名长水故嘉兴亦曰长水又始皇东游至长水闻土人谣曰水巿出天子从此过见人乘舟交易应其谣遂改为由拳县
冬瓜湖塘一名宋郭湖塘在县北三里
  海盐县
贮水陂在县东南五十里
官塘在县西二里半
考证自天宁寺桥至常丰闸计三十三里二百七十四步宋淳熙九年守臣赵善悉重浚
招宝塘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考证宋淳化三年开淳熙九年守臣赵善悉重浚
乌坵塘在县西三里
陶泾塘在县西
考证二塘并宋淳熙九年守臣赵善悉重浚
太平塘旧名捍海塘在县东二里
考证西南至盐官县界东北接华亭县界防海水涨溢故名捍海塘圣朝至元甲申县尹顾泳重修改今名立扁于上
横塘在县北四十里
考证即常丰闸北通南湖详见嘉兴县横塘注
汉塘在县西北六十里
考证唐大和七年开接嘉兴县界
  崇德县
范蠡坞
考证旧经云坞水陂也在顾村范蠡曾游于此因名旁有洗足滩
运河塘在县东南接盐官县界北接嘉兴县界
 河港〔滨湾附〕
  松江府
运港在府东
西运港在府东
沸井滨在沪渎
考证东西有芦浦中闲一水相通有数尺许特深如井然水腾涌昼夜不息或云海眼也尝有戏浴于中者二三尺以下其气稍温
  嘉兴县
运河在县西南通崇德县北接吴江界
考证隋大业六年敕开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里面阔一十余丈拟通龙舟乐天诗云平湖七百里沃壤两三洲谓此水也
支河
考证旧经云父老谓支家掘河因名
明河在县北二里
死亭湾在县北
考证寰宇记云朱买臣妻初见夫贫遂弃夫改嫁杉青堰吏买臣为内史衣锦还乡其妻羞死于此故号死亭湾
  海盐县
清通港在县西五十里
 泾沟
  松江府
(乌□)泾 黄姑泾 张恋泾 老儿泾 何家泾 善泾 张泾 徐家泾 邵家泾 新开泾 招贤泾 管家泾 戚家泾 丫叉泾 吴塔泾 蒋家泾
  嘉兴县
车沟在县西七十三里二百步阔六丈深四丈
考证连接乌程县入震泽
  海盐县
古泾
考证三百一所唐长庆中县令李锷开通小舟
  崇德县
语儿中泾一名语溪自县东五十里达嘉兴南谷湖
考证御儿之名尚矣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书皆然史记中独年表字作御逮西汉则易为语而年表又作蓹后人疑之附会其说水经载万善历曰吴黄武六年正月获彭绮是岁由拳西乡有产儿便能语因诏为语儿乡殆枝辞也宋元丰中乐圃朱长文续吴郡图经又举俚俗之言曰范蠡献西子于吴道中生子至此而能语既辨其妄并以语字为讹然朱亦未之思也班孟坚诸君子岂徇俗以言者窃意汉人以其名言之匪顺类曾子回车之嫌故取其音相近者易之耳若或御或蓹亦此意也今俗多称语儿溪
长营泾自县西一十五里达德清及乌程县界
 堰闸
  松江府
运港大堰阔三十丈深三丈六尺厚二十一丈九尺
乌泾堰阔一十五丈深三丈五尺
黄姑泾堰阔五丈深一丈五尺
张恋泾堰阔一十二丈深三丈
老儿泾堰阔二丈深一丈
何家泾堰阔一十一丈五尺深二丈
善泾堰阔九丈深一丈六尺
张泾堰阔三丈深一丈
徐家泾堰阔九丈深一丈八尺
邵家泾堰阔九丈深一丈八尺
新开泾堰阔九丈深一丈八尺
招贤泾堰阔一十一丈深二丈八尺
管家泾堰阔三丈深一丈四尺
盛家泾堰阔六丈深二丈五尺
丫叉泾堰阔五丈深二丈二尺
吴塔泾堰阔一十丈三尺深二丈六尺
蒋家泾堰阔七丈五尺深一丈六尺
考证旧有堰一十八所宋政和中兴修水利尽决诸堰而巨海咸潮竟入为害于是东南四乡民流徙干道七年守臣太傅邱公(上宗下山)以新泾塘潮势湍急运港距新泾二十里水势稍缓议移新泾堰入运港遂募夫经始于九月二十六日毕工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堰成并筑堰外港一十六所港之两旁塘岸四十七里二百八十五丈有奇明年正月二十二日上遣监察御史萧之敏相视又蠲四乡民租九年以招复流民又明年正月遣中使宣谕守臣张元成增筑二月特置监堰官一员招土军五十人置司顾亭林巡逻以防盐运私发诸堰之患自是三州之田始得免咸潮之害矣
竹冈堰在府东六十里
砂冈堰在府南七十里
张泾闸在府东南四十八里
考证宋隆兴甲申八月本路漕臣姜诜奏请于张泾堰增庳为高筑月河置闸其上甃巨石两址相距常有四尺深十有八板板尺有一寸以时启闭故咸潮无自而入月河之长三千三百五十有五尺广常有六尺许尧昌为之记
咸塘岸
考证运港东塘岸自运港堰至徐浦塘计二十四里一十七丈西塘岸自运港堰至柘湖二十三里
  嘉兴县
杉青堰在县北四里
冬瓜湖堰在县北二里
考证旧堰官张祜死后时裴洪庆命其子领之张祜之子守冬瓜湖此事详见于金华子杂记
栅堰在县西北三里
六里堰在县东五里
白苎堰在县东南三里
学秀堰在县西南九里
考证旧传西施学绣于此故名学绣今为学秀讹也姑两存之
马塘堰在县南七里广四丈高二丈五尺长七十步
考证旧经云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至此改长水乡为由拳乡遏水为堰以厌水巿之谣其堤既立斩马祭之而去九域志同
杉青闸在县北四里
  海盐县
张泥堰 新朱堰 钱泾堰 周大堰
许家堰 徐泾堰 落汇堰 朱泾堰
右隶开济乡
二泾堰 钱家堰 丁汇堰 朱泾堰
练浦堰 陶泾堰 白塔堰 孔家堰
右隶永宁乡
徐泾堰 铁城堰  黄泥堰  高峰堰
大王堰 小华家堰 大华家堰 东吴巿堰
西吴巿堰
右隶长水乡
北横泾堰 彭村湖堰 八楞庵堰 马家堰
滕家庙堰 倪家堰  庞家堰  杨家堰
卫港堰 六里堰 三里堰 孙家堰
汤家堰
右隶德政乡
十八里堰 白马堰 李家堰 孙堰
沈驼堰  孙三堰 马厩堰
右隶武原乡
玉山堰  小山泾堰 锺矾堰  湖口堰
小黄泥堰 代(土夆)堰  清水墓堰 李塔堰
沈墓堰  东裴塔堰 西裴塔堰 邱沈堰
马(上扔下木)堰 杨渎堰 东闸堰  墓(土夆)堰
右隶齐景乡
西闲堰  祗园堰  俞家堰 大芒塘堰
麦塔堰  西黄泥堰 朱洞堰 杨荡堰
俞家堰  夏角堰  姚星堰 翁庄堰
沈福庄堰 志公堰  大孙堰
右隶华亭乡
戴堰 钱家堰 许洞堰
月河堰
右隶大易乡
常丰闸在县北四十里闸口阔一丈三尺两堍各高丈六尺五寸
考证海盐海奠其东水无源流独藉官塘一带以灌十乡之农田十日不雨车戽之声一动则其涸可立而待而又下通大湖松江水倾注而去犹居高屋之上建瓴下也是以堰闸之设视他邑尤为急务自宋嘉佑元年县令李惟几置木为闸及置乡底堰三十余所后亦渐废元佑四年何清源公执中为令恐闸之木不可久遂易以石淳熙九年守臣赵善悉兴修水利增筑乡底堰共八十一所每岁二月筑(土余)九月开通淳熙十五年县令李直养重盖闸屋易闸版自是农被闸堰之利频岁得稔后闲废
嘉禾志卷第六
 户口
嘉兴路总计四十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七户
儒一千八十八户
僧四千二百二十八户
尼三百三十七户
道一百五十二户
民四十五万三千四百二十九户
急递铺一百四十三户
录事司总计六千五百八十户
儒四百八十三户
僧四百三十四户
尼五十二户
道一百八户
民五千五百四户
松江府总计二十三万四千四百七十户
儒一百九十二户
僧一千三百七十二户
尼七十户
道一十二户
民二十三万二千八百二十三户
此至元十三年报省民数也中更兵难户口减半今实管仅一十二万余户而已
嘉兴县总计一十二万七百四十二户
儒一百五十户
僧九百九十一户
道一十六户
急递铺八十五户
民一十一万九千四百八十户
海盐县总计四万二千二百五户
儒一百五十三户
僧五百三十户
尼四十九户
道一十户
民四万一千四百六十三户
崇德县总计五万五千四百户
儒一百一十户
僧九百一户
尼一百六十六户
道六户
急递铺五十八户
民五万四千一百五十九户
考证按三朝国史户凡五万一千八百六十三按九域志主户凡一十三万九千一百三十七客户无旧经则云主户四万九千八百五十九主丁九万八千三百九十五旧图则云户一十六万三千四百一十五口三十万二千八百八十五今民数已蕃息矣兹非生聚涵育之明效欤
 物产
谷之品
稻   (禾亢)   糯   黍   粟
麦   麻      豆   穄   稗
油麻
帛之品
丝   绵   绡   绫   罗
纱   木棉  克丝  绸   絺
绮绣 【以上多出崇德】   绤 【海盐者佳】   布 【松江者佳】
货之品
盐 【出松江海盐】
药之品
枸杞  蛇床  瓜蒌  牵牛
菊花  香附子 菖蒲  瞿麦
薄荷  薏苡  车前子 紫苏 【海盐者佳】
天南星 麦门冬 忍冬藤 荆芥 【松江者佳】
半夏  草乌  泽兰  良姜
茴香  艾   夏枯草 火炊草
茆香  葛
果之品
桃   李   梅   杏   橘   橙
柚   枣   柿   梨   枇杷  林檎
石榴  莲   藕   菱   芡   芋
荸荠  茨菇  山药  葡萄  甜瓜
菜之品
菘   芥   葱   韭   薤   蒜
荠   芹   苋   蒿   生菜  甜菜
莴苣  芦菔  波菱  葫芦  冬瓜  苦(芹去斤改买)
稍瓜  茭白  茄   笋   胡萝卜
木之品
松   柏   桧   杉   杨   柳
榆   槐   椿   朴   楝   桑
楮   冬青
草之品
茆   茭   蒲   荻   苇   蒹葭
竹之品
淡竹  筀竹  紫竹  箸竹  篾竹  桃枝竹
笋竹
禽之品
鸡   鹅   鸭   鸿   雁   鹳
燕   雀   鸽   乌   鹊   鸠
鹑   鸥   鹭   鹰   鹞   雉
野凫  黄雀  啄木  鸲鹆  鸪(打去丁改鸣)  
兽之品
牛   羊   猪   犬   猫
鱼之品
鳜   鲫   鲤   白   鲈  (鱼占)   
鲭   鲦   鳗   (鱼单)   (鱼酋)   (鱼扁)   
蟹   虾   龟   银鱼  黄颡 (上敝下黾)   
蚌   蚬   勒   鳖   鲳 【此以下出海盐松江路】  
石首  海鲈  海鲻  蛏   蛤   梅鱼
蝤蚌  蛎   青虾  白虾  黄虾  蟛(虫月)  
白蚬  水母  白蟹
是郡号为泽国原野衍沃田宜麦禾陆宜麻豆地有资于生民日用者煮水成盐殖芦为薪地饶蔬茹水富鱼蟹而已至若草木禽兽果实药品之类亦他郡所有丝(帛系)绢帛视苕霅则次之
 赋税
  嘉兴路
额管
粮六十八万一千五百五十二石一斗六升六合一勺
米六十八万一千三百三十五石八斗六合八抄七撮
豆一百三十一石六斗九升五合
小麦八十四石六斗六升五合一勺
岁减公田二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