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唐彦猷顾亭林韵〔鲁晦之〕
次唐彦猷顾亭林韵〔李端民〕
次唐彦猷顾亭林韵〔张尧干〕
次唐彦猷顾亭林韵〔□□□〕
题李景元画〔苏轼〕
醉眠亭〔李行中〕
醉眠亭寄韩宪仲廷评〔李行中〕
赵明叔未识醉眠亭先贶佳篇〔李行中〕
醉眠亭三绝〔苏轼〕
醉眠亭〔苏辙〕
醉眠亭〔李常〕
醉眠亭〔陈舜俞〕
醉眠亭〔张先〕
醉眠亭〔王观〕
醉眠亭〔秦观〕
醉眠亭〔张景修〕
醉眠亭三首〔韩宗文〕
醉眠亭二首〔苏梲〕
醉眠亭四首〔晁端佐〕
醉眠亭〔晁端彦〕
醉眠亭〔晁端禀〕
醉眠亭二首〔关景山〕
醉眠亭三首〔杨蟠〕
醉眠亭〔僧道潜〕
卷三十
题咏〔四〕
松江府〔三〕
题千山圆智寺〔沈辽〕
云闲
云闲
华亭秋日〔张扩〕
过淀山湖
湖斋〔朱之纯〕
寄题朱氏谷阳园〔蔡肇〕
朱氏天和堂〔黄裳〕
朱氏天和堂〔徐绎〕
朱氏天和堂〔杨杰〕
朱氏天和堂〔赵挺之〕
畲山普照院上方〔朱翌〕
畲山月轩〔朱伯虎〕
超果院见远亭〔李景元〕
超果院亮师假还山〔陈瓘〕
陆机宅〔胡曾〕
机云碑〔沈辽〕
畲山宣妙院上方〔刘正夫〕
风月堂〔张阐〕
风月堂〔曾几〕
湖光亭〔曾几〕
湖光亭〔陈祖安〕
华亭峡道中〔司马才叔〕
朱师实大中燕超堂〔孙觌〕
题县斋〔并序 朱之纯〕
弦歌堂
三山亭
艮阁
题思吴堂〔并序 朱之纯〕
自题三绝〔船子和尚〕
题松泽西亭三首〔船子和尚〕
华亭道中〔僧道潜〕
题三女冈白莲花〔僧惠日〕
题三女冈白莲花〔赵崇森〕
题三女冈白莲花〔高子凤〕
题三女冈白莲花〔僧惠日〕
题三女冈白莲花〔僧善月〕
题三女冈白莲花〔僧居简〕
卷三十一
题咏〔五〕
嘉兴县
嘉禾墩〔张尧同〕
御儿溪
檇李城
何城
徐家庄
马塘堰
刘伶墓
杨姑庙
殳山
严夫子墓
古战场
河内亭
福顺庙
月壕
四城
苏小小墓
穆河溪
天庆观
普济院
兜率寺
高使君庙
韭溪
射襄城
施墓
宣公桥
霍将军庙
卫墓
雪峰庵
昌武庙
杉青堰
胥山
由拳故城
灵光井
目纹观音
徐偃王庙
滮湖
朱买臣墓
真如寺
曹使君庙
云门家舍
天心湖
景德禅院
百步桥
普济上方
周都官墓
白龙泽
泗洲庵
水陆院
菩萨桥
南坞
海棠亭
白莲
桃花亭
红薇径
茶溪
仙鹤亭
芙蓉塘
白苎桥
渔溆
龙舌头
月波楼
列岫亭
怀苏亭
跨塘桥
赵老园
乐郊亭
邦药王庵
村门口
五柳桥
三塔
竹桥
长水乡
贤良隐居
寥阳殿
嘉禾亭
徐长者园
姜庵
符姥瑞竹
嘉禾八咏
披云阁
月波楼
金鱼池
宣公桥
五柳桥
会景亭
苏小小墓
羞墓
和嘉禾八咏
披云阁
月波楼
金鱼池
宣公桥
五柳桥
会景亭
苏小小墓
羞墓
送人尉嘉兴〔王禹偁〕
本觉文长老方丈三首〔苏轼〕
和东坡韵二首〔文及翁〕
本觉三过堂〔王希吕〕
通越门外八九里临水多佳木茂林以便风不得停舟一赏怆然为诗〔苏舜钦〕
城外九里有竹构小桥予十八年前与友人解晦叔饮别于此今过之景物依然而解生已亡悲欢不足复成小诗〔苏舜钦〕
秀州秋日〔存中〕
保圣院〔陈舜俞〕
保圣院〔钱塘契元〕
城南蒋庄四首〔李长民〕
赠嘉兴许明府〔方干〕
真如劝农二首〔吴潜〕
效东坡作醉翁操〔吴潜〕
先福寺二首〔朱士麟〕
烟雨楼〔杨万里〕
烟雨楼〔方回〕
烟雨楼〔叶隆礼〕
烟雨楼〔朱南杰〕
烟雨楼〔唐天麟〕
烟雨楼〔吴潜〕
宣公祠四首〔李曾伯〕
烟雨楼〔林逢子〕
烟雨楼〔许棐〕
卷三十二
题咏〔六〕
海盐县
题南馆〔张佑〕
横山故居〔顾况〕
官舍〔刘长卿〕
南湖送人西上〔刘长卿〕
过横山顾山人〔刘长卿〕
答陆沣〔张九龄〕
寄准上人〔司空曙〕
寄题寿师塔南轩〔何昌弼〕
寿公禅老游宴〔何昌弼〕
寄题慧云大士夜讲堂呈子仁子渐子智昆仲〔何昌弼〕
寄题慧云大士夜讲堂呈子仁子渐子智昆仲〔何昌弼〕
海月亭〔李正民〕
丞厅清节轩〔李正民〕
县学〔李正民〕
天寍灵山堂示住山祖仁〔李正民〕
鹿苑寺一击轩二首〔李正民〕
鹿苑寺一击轩二首〔李长民〕
海盐道中〔李长民〕
崇德县
题椿桂堂〔范成大〕
题椿桂堂〔叶适〕
题椿桂堂〔王信〕
题椿桂堂〔倪思〕
题椿桂堂〔张伯垓〕
题椿桂堂〔袁说友〕
题椿桂堂〔林大中〕
石门〔黄干〕
甲子语溪闵雨四首〔黄干〕
喜雨用前韵四首〔黄干〕
蔡氏怡堂
题莫寺丞足闲堂〔陆(峻去山改土)〕
次长官周开祖见寄韵〔苏轼〕
题清乐亭〔钱师悦〕
题寍师西阁〔赵善应〕
闻虏归我河南地喜而作〔赵善应〕
次韵李长卿〔赵善应〕
广福西庵夜坐〔陈与义〕
怀叶天经西庵智老因访之〔陈与义〕
奉使郊劳船过崇德三首〔杨万里〕
崇德道中望福严寺〔杨万里〕
题常乐寺五云堂〔韦谦〕
题常乐寺五云堂〔姚舜陟〕
题资福院平绿轩二首〔陈炳〕
题资福院平绿轩〔蔡开〕
题资福院平绿轩〔莫若拙〕
题资福院平绿轩〔辅广〕
题资福院平绿轩〔王用亨〕
题资福院平绿轩〔江表祖〕
题资福院平绿轩〔张掞〕
题资福院平绿轩〔王益祥〕
题资福院平绿轩〔曾揆〕
题资福院平绿轩〔莫柯〕
题资福院平绿轩〔陆德舆〕
赵仁父宴邑官平绿见招〔莫若冲〕
过崇胜院〔莫若冲〕
题石门张氏园〔莫若冲〕
丑(上□下木)出邑之东貌虽恶风味绝胜闻尝进御因赋五言〔陆(峻去山改土)〕
送奚宰二首〔陆(峻去山改土)〕
和奚宰春风楼即事〔赵汝龙〕
题崇福寺罗汉阁〔赵汝龙〕
题梵竺卿蓬居〔钱文〕
记
序
图志之书古史笔也成周职方掌天下之图外史掌四方之志事亦重矣嘉禾为志何昉乎犹记袁似衢为郡治中其家富有古书江浙图史无不备独禾兴阙然非阙也禾兴经邑为州才三百载五代至宋初皆倥偬不暇真宗景德四年尝诏诸道修图经仅得海盐一志而已淳熙甲午郡守张元成始延闻人伯纪为郡志此作古也前乎伯纪所谓旧经虽博览之士无所见其简略可知后乎伯纪郡守岳珂尝命乡先辈关表卿重修且遍檄诸邑搜访古迹可谓劳于用力书未成而倦翁改调上而无纪录之册可参次而无老成之士可质又次而无贤子弟可询其家世其欲正伪补阙岂不难哉仰惟皇帝考图数贡自北而南此不容于浸废往者郡经历单君庆因请重修郡博士徐君硕承命属笔搜罗散亡其纲正其篇目加多既完矣而毋邱之板则未也莱山刘公杰来殿是邦路推翟公汝弼启其议诸路官又相其成可谓是书之幸夫图志重事也其存亡夫岂偶然雷次宗非无豫章纪洪驹父求之不得见范石湖非不(艼去丁改汇)吴郡志以妄议而不得刊今嘉禾志阙而全绝而续郡侯其有功矣哉昔窦德元不能对帝邱之问人到于今陋之今郡人得是书可以不为德元矣余故喜为之辞至元戊子孟夏里人郭晦序
郡有志仿九邱遗意也书以志名凡一郡之事皆在所当录岂特土地所生风气所宜而已哉嘉禾在春秋为檇李至吴黄龙三祀以禾生由拳野故名自春秋距今千七百余年其闲有沿有革有废有置世道污隆之故人物盛衰之由与夫山川风景之所以殊郡邑事迹之所以异其可纪者何可胜数而旧志多简略弗载宋嘉定甲戌郡守岳侯珂悼前闻之遗阙尝命乡先辈关表卿 【栻】 任行人子羽之事编(艼去丁改汇)将上而岳侯去乡论惜之越六十三载皇帝抚有江南寸天尺地无一不入板图内乃至元甲申克斋单公庆来佐郡幕公余过从辄清谈竟日每喟然叹曰图志三岁一上法也此邦自总府开藩亦既数年而郡志未备非阙典欤遂创议檄委郡博士徐君硕重加修纂君承命惟谨网罗散失扶剔幽眇考古订今裒集会粹曩之为卷者五今之为卷者三十有二曩之为门者二十有五今之为门者四十有三镳分胪列此志得为全书徐君之用功亦劳矣编成而莱山刘侯杰实来一日哕鸾戾泮路推良佐翟公汝弼以是白侯侯喜退而谂于同列同列亦喜亟命工刻诸梓时与人会事与机投莫不庆是书之遭昔张茂先志博物士歆其才萧相国收图籍史韪其识向非侯有相国之识思以具知户口为急务则此志编而不刊与不编等徐君虽有茂先之才其何以自见是举也侯既能俾创议者不至为岳之中沮又能俾修纂者不至为关之徒劳侯亦贤矣哉侯不鄙属余序奚敢以老钝辞虽然此一郡事也侯赋政于外屡殿名邦入坐庙堂将以均四海为己任他日志舆地志九域必有能纪侯之勋业者侯其勉之至元者雍困敦孟夏朔日里人前进士纳轩叟唐天麟书
嘉禾志卷第一
沿革
嘉兴路九域志曰上秀州古扬州之境也周时为吴国释名曰吴虞也即太伯避季历之地吴伐越越子御之檇李檇李即今嘉兴也旧有檇李城鲁定公十四年春秋书越败吴于檇李至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也按此则知檇李者吴越之战地也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尽取其地至于浙江之北故此地亦名曰楚杜佑通典云吴灭属越越灭属楚是也又吴录地里曰吴王时此地本名长水故嘉兴亦名长水秦始皇东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始皇至令囚徒十万人掘污其地表以恶名改之曰由拳又按寰宇记云始皇东游至长水闻土人谣曰水巿出天子从此过则人乘舟交易应其谣遂改由拳县又曰故由拳县在今县南五里始皇见其山上有王气使诸囚凿此山囚倦并走因号为囚倦山置囚倦县后人讹为由拳水经云秦始皇改为囚卷亦曰由卷西汉属会稽东汉属吴郡吴黄龙三年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志瑞也赤乌五年因立太子和改为嘉兴晋宋齐梁因之隋平陈陈置苏州废嘉兴入杭州唐武德七年复置属苏州八年废入吴贞观八年复置属苏州晋天福四年钱元瓘病支郡多阙而右藩强大始更邑为州遂奏以嘉兴为秀州绝其华亭海盐二地同附于州乃以境西义和聚为崇德宋政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改秀州为嘉禾郡宁宗庆元元年以是郡为孝宗毓圣之地升嘉兴府嘉定元年十一月因守臣赵希道奏请赐嘉兴军额圣朝至元十三年正月改为嘉兴府安抚司至元十四年三月改为嘉兴路总管府领府一县三司一录事司城以内隶焉宋置南北西三厢圣朝至元十三年废遂置兵马司至元十四年改为录事司
松江府旧华亭县也唐天宝十年置华亭县属苏州治按新史寰宇记以为本嘉兴县地舆地广志以为本昆山县地元和郡国图志云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为之今四境与三县接郡国图志为不诬矣唐僖宗入蜀时群盗盘结王腾据华亭其后吴越王钱镠遣顾全武拔之自此地入吴越按通鉴干宁四年钱镠遣顾全武取苏州乙未拔松江戊戌拔无锡辛丑拔常熟华亭是也晋天福五年以嘉兴县为秀州而割华亭隶焉通典寰宇记云地有华亭谷因以为名舆地志云吴大帝以汉建安中封陆逊为华亭侯即以其所居为封谷出佳鱼莼菜又多白鹤清唳故陆机叹曰千里莼羹未下盐豉及临刑叹曰华亭鹤唳不可复闻又按陆逊传云逊初封华亭侯进娄侯次江陆侯汉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万户以上或不满万户为县凡封侯视功大小初亭侯次乡县郡侯以逊所封次第考之则华亭汉故亭留宿会之所也昔县有华亭镇印或者遂谓自镇为县不知所谓镇者唐因隋制置镇将副以掌捍防守御之事县之冗职耳祥符图经载镇在西南二百步而元丰九域志则废矣如自镇而为县则新史舆地志诸书不应略而不言也若夫云闲之名则自陆士龙对张茂先所谓云闲陆士龙一语得之也华亭民物稍蕃庶圣朝至元十四年升为华亭府至元十五年改为松江府领县一 【华亭】
嘉兴县唐史九域志云望嘉兴县舆地广记叙秀州以为春秋时吴越分境于此杜预曰嘉兴县南有檇李城今之嘉兴县境吴之南境也秦为由拳县西汉地理志注云柴辟又云就李水经云辟塞皆旧名也
汉以后中闲沿革详见本路所载矣晋天福五年升嘉兴为秀州寰宇记云嘉兴监者今秀州嘉兴县煎盐之所宋升为监后并为县而隶秀州焉其先三十二乡熙宁中析五乡隶崇德止二十七乡今仍旧
海盐县舆地志云上海盐县唐地理志曰苏州海盐紧九域志曰望海盐秦郡县天下粤二十年甲戌置县属会稽郡汉因之地理志云武原有盐官寰宇记云广斥盐田相望即海盐盐官之地吴王濞置司盐校尉居马嗥城故水经云吴王煮海为盐于此县也王莽时改为展武后陷为湖是为柘湖湖中有山生柘树因名焉今在松江府南七十里金山北移治武原乡为武原县后汉复为海盐顺帝时又陷为湖是为当湖遂移治故邑山为故邑县晋成帝咸康七年复为海盐县又移处故马嗥城至陈武帝割属盐官唐高祖武德七年复属苏州太宗贞观元年省入嘉兴睿宗景云二年复置先天元年废二年百姓以应奉涂远艰于往来又请置明皇开元五年苏州刺史前黄门侍郎张廷珪奏是年五月敕置郡于旧海盐县吴御越城西北立定集而置县今县治也昭宗大顺中割归杭州晋天福五年置秀州县隶焉宋因之今仍旧
崇德县九域志云崇德县古越地也舆地广记叙崇德云有语儿水亦曰御儿越之北境也鲁定公十四年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 【杜预曰吴郡嘉兴县南有檇李城今御儿接界】 吴越春秋云句践五年入臣于吴群臣祖道至淛江上是淛江之西皆入吴境句践七年既释囚反国厚献吴王夫差夫差悦之赐书增封于是御儿复为越之北境国语曰句践之地西至句无北至御儿 【韦昭注今嘉兴语儿乡是也】 句践之报吴也徒舍至于御儿大夫种曰吾以御儿临之 【韦昭注御儿越北鄙言吴边兵若至吾以御儿之民临敌】 魏明帝时王景渊谏营宫室亦曰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馘夫差于姑苏释之者谓御儿吴界边戍地名斯可验矣 【太平寰宇记叙杭州云越国之西境西北至御儿分界在吴郡嘉兴县南乃指斯时也】 句践灭吴传六世为楚威王所并地属楚秦郡县天下总吴越旧地置会稽郡御儿为由拳县之西鄙介于钱唐乌程之闲汉武帝时伐东粤东粤使徇北将军守武林楼船军卒钱唐辕终古斩之元封元年闰四月封语儿侯 【孟康曰越中地也今吴南亭是颜师古曰语或作御其音同】 考之唐干符中所立崇福寺二石经幢一云嘉兴县语儿乡一云语儿巿然则语在唐其名如故黄巢之乱豪杰起义兵保护乡井遂升为义和镇余杭吴公约随董昌御巢于西鄙奏置都额于硖石兼授义和镇遏使后其子重裕袭拜西佳镇遏使兼义和镇事 【见罗隐撰吴公约碑】 吴越有国废镇止称义和巿塘左则语儿巿三朝国史云有语儿亭故地名语儿按水经载万善历曰吴黄武六年正月获彭绮是岁由拳西乡有产儿便能语云天方明河欲清鼎脚折金乃生因诏为语儿乡非也又嘉禾百咏载旧传西施产儿于此至能语方去尤可笑也盖语儿当为御儿晋天福闲始析崇德七乡置县于义和巿因乡以名县五年春三月敕嘉兴县为秀州以崇德县隶焉宋因之熙宁十年又割嘉兴县梧桐永新清风保宁千金五乡以益之总十二乡今仍旧
星野
周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岛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故志郡邑者必考焉西汉地理志曰吴地斗分野也又曰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晋天文志曰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为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费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又列州郡躔次云丹阳入斗十六度会稽入斗一度
由此观之嘉兴乃斗之分野而崇德处吴越之闲则独在斗牛躔度之交按五代史载豫章人有善术者望牛斗闲有王气语钱唐分也宋建炎初国步艰虞是秋占者望斗牛闲有紫气既而移跸维扬谓其已验暨冬十月戊寅孝宗虹渚之祥实在嘉兴非明验欤故备载之以俟知星者
道里
嘉兴路
东西三百一十八里
南北九十一里
至上都
陆路四千三百八十四里
水路四千一百里自大都登陆路至上都四千九百里
至大都
陆路三千五百八十四里
水路四千一百里
四至
东至大海二百一十里 【旧经云一百九十七里】
西至杭州路二百一十九里
南至杭州路硖石镇界六十里
北至平江路吴江县界三十里
八到
东南到海九十二里 【旧经云东南到海盐九十里】
西南到杭州路盐官县界一百里
东北到平江路吴江县界六十里
西北到平江路吴江县界四十二里
陆路
东至松江府一百二十里
西至崇德县九十五里五十步
东南至海盐县九十里 【旧经云八十里一百步】
西北至平江路吴江县一百十二里一十步
水路
东至青龙镇一百九十五里
西至湖州乌程县界七十里
南至海盐县九十里 【旧经云八十里一百步】
东北至平江路吴江县一百一十二里一十步
松江府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
东至海八十里
西至平江路长洲县八十里
南至海九十里
北至平江路昆山县界八十里
八到
东南到明州界九十里 【在海中】
西南到海盐县界六十里 【两县相去一百二十里】
东北到平江路昆山县界一百二十里 【两县相去一百三十二里】
西北到平江路昆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两县相去二百里】
陆路
西南至嘉兴县界六十里
东北至青龙镇五十四里
水路
东北至青龙镇入吴江五十四里
西南至嘉兴县界六十里
西北至吴江六十里
嘉兴县
东西七十里
南北八十里
四至
东至松江府华亭县风泾界六十里
西至崇德县官窑铺五十里
南至海盐县莫泾铺四十五里
北至平江路吴江县界二十里
八到
东南到海盐县界四十五里
西南到崇德县界官窑铺五十里
东北到平江路吴江县界七十里
西北到崇德县乌青镇五十四里
陆路
东南至海盐县界莫经铺四十五里
西南至崇德县界官窑铺四十五里 【旧志云至崇德县九十里】
东北至松江府华亭县界风泾铺六十里 【旧志云至华亭县一百二十里】
北至平江路吴江县界递铺三十里
水路
与陆路同
海盐县
东西一百五十九里 【旧志云一百九里】
南北一百三十三里 【旧志云一百三十二里】
四至
东至海五里 【旧志云三里】
西至杭州路盐官县六十三里
南至杭州路盐官县界四十八里 【两县相去九十五里】
北至嘉兴县界七十三里
八到
东南到海二里
西南到杭州路盐官县界五十里
东北到华亭县八十九里
西北到嘉兴县界松杨泾四十五里 【旧志云八十里】
陆路
西南至澉浦三十六里
西北至嘉兴县界四十五里
水路
东北至当湖五十五里又北行至华亭县九十里
西南至澉浦镇三十六里
西至杭州路盐官县六十三里
西北至嘉兴县界四十五里
崇德县
东西五十四里
南北三十五里
四至
东至嘉兴县灵宿乡界六十里
西至湖州路德清县金鹅乡界十五里
南至杭州路盐官县昌亭乡界五里
北至湖州乌程县移风乡界三十里
八到
东南到杭州路盐官县元吉乡界一十里
西南到湖州路德清县金鹅乡界二十里
东北到嘉兴县灵宿乡界六十里
西北到湖州路归安县太原乡界三十里
陆路
南至杭州路盐官县界五里
东北至嘉兴县界五十里 【旧志云六十里】
水路
东北至嘉兴县界南谷湖五十里
西自县西长营泾至德清县界苎里泾一十五里
南至杭州路盐官县界五里
北自县北长营泾至湖州乌程县界三十里
风俗
旧经云罕习军旅尤慕文学不忧冻馁颇勤农务题名记云惟秀介二大府旁接三江擅湖海渔盐之利号泽国(禾亢)稻之乡土膏沃饶风俗淳秀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百二众技与苏杭等 【方舆胜览】
前汉地理志云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上此下□)窳偷生而亡积聚 【(上此下□)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给而无储偫也(上此下□)音紫窳音庾】 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又曰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江东一都会也海外鳀人岁时来见
叙吴郡志者曰有太伯辞逊之遗风
志会稽郡者曰有夏禹勤俭之余习
嘉禾志卷第二
城社
嘉兴路
路城按旧经云罗城周回一十二里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五尺子城周回二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宋宣和年闲知州宋昭年尝更筑德佑元年守臣余安裕重修咨议刘汉杰董其役且增筑堡障圣朝至元十三年罗城平子城见存罗城元有四门东门旧曰青龙后改春波西门旧曰永安后改通越南门旧曰广济后改澄海北门旧曰望京后改望云续改望吴而门又分为水旱门门各有楼惟澄海水门楼因徐(王民)作乱遂废圣朝至元十三年后门楼亦闲废
路社坛旧经云子城西北一里八十步今在澄海门内西北一百步
松江府
府城旧为县城周回一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厚九尺五寸后无之宋绍兴乙亥岁酒务凿土得唐燕冑妻朱氏墓碑以咸通八年窆于华亭县城西一里乡名修竹是唐之置县固有城矣废兴之由莫得而详焉县境内西南称南城亦不可晓
古城在华亭县西六十里按祥符图经所载也今未详所在
府社坛旧为县社在华亭县西北二里
嘉兴县
县城按旧经云周回二百二十五步宋淳熙闲仅余一百步今皆无之矣
檇李城在县南四十五里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后废按旧经故战场在县南四十五里夹谷中即秦长水县古檇李城也史记载吴王伤指卒于此吴记曰谷中有城故由拳县治也即吴之柴辟亭神异传曰由拳县秦长水县也始皇时县有童谣曰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老妪闻之忧惧且往窥城门门侍欲缚之妪言其故妪去后门侍杀犬以血涂门妪又往见血走去不敢顾忽有大水涨欲没县主簿令吏入白令令见吏曰何忽作鱼吏又曰明府亦作鱼遂乃沦陷为谷矣因目长水城水曰谷水也
射襄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后废
何城去县一百里吴王所筑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