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艾森豪威尔传

_22 (美)
的对外政策,必须保持庞大的和有战斗力的军队,遭到人民强烈的反对。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的老兵,纷纷要求复员回家。
1946 年初,艾森豪威尔痛苦地向国会报告说,在美国国土上没有留下一
支受过良好训练和装备精良的美国部队。
艾森豪威尔在担任参谋长的时候,与国防部长福雷斯特尔经常有接触,
与他建立了非常密切的私交。这位部长看到艾森豪威尔战后在华盛顿官场的
巧妙手腕,发现了将军的“卓越的办事能力”,曾问:“艾克,让你当总统,
你干不干?”恰恰在这个时候,德怀特已经对自己入主白宫的道路进行了认
真思考。正如一些传记作者所写的:“艾森豪威尔开始经历了从不干到干的
历程。”看来,当两党的首脑强求推他为总统候选人,两万选民写信要求他
对此表示同意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对白宫不作考虑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二十五章竞选总统
问鼎白宫搞竞选,财团政客竞相劝;
政治赌博非儿戏,将军审慎二又三。
1945 年11 月至1947 年2 月,艾森豪威尔担任军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这期间,形形色色的政客纷纷盘算着利用这位将军的显赫名字,进行最冒险
的政治赌博,而赌博的筹码是入主白宫。
东部财团的显贵们几乎在他还没有担任新职务以前,就已向他靠拢。例
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托马斯·T·华生,在1946 年3 月初到五角大楼来
会见将军,坚持要请他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去演讲。纽约的其他一些大
公司的头头也各有打算,他们利用自己在团体或大学中的地位来开始接近艾
森豪威尔。在大战以前,他对美国商界的领袖人物几乎一个也不认识;在大
战期间见过少数几个人;到1947 年时,他会见过他们中间的好几百个人,或
者至少与他们有过书信往来,其中包括最有财势的10Q 名大亨中的大多数。
许多人成了他亲密的私人朋友。
当20 年前艾森豪威尔和玛咪住在华盛顿时,他们的社交圈子是些默默无
闻的军官和他们的妻子。然而从1946 年到1948 年,他们的社交生活中几乎
已无一名军人。当他们在30 年代打桥牌时,对手是其他的少校和他们的妻
子;而在40 年代,则对手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总裁,或者美国钢铁公司董
事会主席,或者标准石油公司的总裁。从1946 年起,艾森豪威尔的新朋友,
几乎清一色都是百万富翁。
大多数敦促艾森豪威尔参加竟选的人都认为,如果他竟选的话,他会以
绝对的优势取得胜利。艾森豪威尔没有答应。他不属于任何党派,没有政治
经验或基础,没有从政的记录,没有组织,他怀疑“艾森豪威尔热”的真实
性。他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深罕众望”,或者便是拒绝相信在别人看
来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当布彻写信告诉他,“许多人”对他谈到国家非常需
要艾克来当总统,并预言艾森豪威尔将“被迫作出决定”,艾森豪威尔报之
以嘲笑。他答道:“你谈到的那种情绪是很稀疏地散布着的东西,我对于你
说我将不得不表态的结论,表示怀疑。”他认为这热潮由于得不到未来候选
人的鼓励,将趋于自生自灭。
艾森豪威尔对其处境深感痛苦。他非常讨厌党派政治。请求人们给予支
持的想法,如同搞政治交易、争取提名、参加竞选、封官许愿以及其余一切
属于党派政治的想法一样,都是与他格格不入的。但是,整个国家,从一些
最大的企业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到成千上万名退伍军人,劝他不要推辞。人
们执著地要求他当总统候选人,迫使他意识到想脱身是不容易的,同时也迫
使他考虑当总统是怎么回事。毕竟他很快要从军队退休,他也应该考虑一下
他今后的“前程”了。
形成艾森豪威尔热潮的突出原因之一,是艾森豪威尔从来不表示他喜欢
哪一个政党,甚至连对他最亲密的朋友也没透露过。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
很容易把艾森豪威尔看作是自己党的党员。他的家中唯一与华盛顿政治舞台
有关系的人是米尔顿,他在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府中都工作得相当出色。艾森
豪威尔将军一向小心地绝对避免谈论国内的政治问题,因此谁也不知道他对
这些问题的立场。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不得不避免对国内政治妄加评论,
对赤字财政、福利国家、政府对工农业的调整或者种族关系之类的问题保持
沉默,已成了他的第二天性,对于他自己持有的观点,他执著地坚持着,但
是这些观点在政治上始终是中间路线的。
就竞选总统的问题,艾森豪威尔不止一次地征询不同倾向的人的意见,
麦克阿瑟和马歇尔就是其中的两位。然而,就在那个时候,他的弟弟米尔顿
已经是他的主要顾问,艾克对他言听计从。米尔顿认为,政客们需要的是德
怀特风云一时的名字,而不是他本人。艾森豪威尔家族的这个“讲求实际的
自由派”,反对德怀特参加竟选总统。
1948 年6 月,艾森豪威尔当上了全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此之
前,他已拥有世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和称号,但是,周围的人,首先是他
本人十分清楚,他获得这些学术上的荣誉并不是因为他对某一门科学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而是出于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军事贡献的尊敬。
还没有迈入这所驰名国内外的大学门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就面临着
在新岗位上许多他回避不了的棘手问题。一些学术界的代表人物反对新任校
长,他们认为这样的学府应当由学者主持,而不是将军。艾森豪威尔听到这
种议论,心里并不痛快。但是,他有一套处世本领,因而这次他又想出了摆
脱困境的妥善办法。他在和学校教授们第一次见面时就宣布,他不追求学者
的桂冠,因而在处理学术问题时,将主要听取教授们卓有见地的意见。
艾森豪威尔虚心学习,他经常到各个班级和院系去听课,这在一所名牌
大学内几乎是少见的事。他对历史和物理特别有兴趣。他把较年轻的历史学
家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发表讲话,谈他们的职责和任务。他最喜欢的是物
理系,他对原子能极感兴趣。他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西多·拉比建立了亲
密的关系。当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所向拉比提出聘请时,艾森豪威尔使
尽他浑身解数,挽留拉比,艾森豪威尔对拉比说,哥伦比亚需要他,他本人
需要他,如果拉比离开,哥伦比亚大学的声誉会遭到十分沉重的打击等等。
拉比被说服同意留下来。
这对哥伦比亚大学显然是一个收获。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收获。艾森豪
威尔在哥伦比亚大学两年半时间内,实际上在那里工作的时间不到一半,他
开始实行了一连串的计划,给学校带来声誉、金钱和更加活跃的知识气氛。
艾森豪威尔在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期间,也是“全美议事会”的组织者。
这个议事会的宗旨是把企业家、劳工、学者、党派代表聚集在一起研究全国
性问题。这个组织不仅为哥伦比亚带来了基金,也为学校带来了显赫的名声。
艾森豪威尔为世界有名的经济学家埃利·金兹伯格主持的“保持人类资
源”计划筹措款项和开展工作。艾森豪威尔说,他觉得“几乎不可理解,竟
没有一所美国大学长期从事有关战争的原因、进行和后果的研究”。为了纠
正这一情况,他为“战争与和平研究所”筹集基金。他想说服乔治·凯甫任
所长。凯南拒绝后,他说服威廉·福克斯离开那鲁大学担任这一职务。福克
斯使这个研究所不断前进和成功地开展工作。
艾森豪威尔到哥伦比亚大学上任时,正是“冷战”寒风吹遍大学课堂的
时候。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也被宣布为大逆不道。哥
伦比亚大学新校长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虽无好感,但却主张必须对其进行
研究。一些人说:“艾森豪威尔懂得要掌握事实这个道理。因此,他认为应
当研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以便了解它们,从而找到与其斗争的有效
方法。”
为了改善农业条件,艾森豪威尔还创设了一个研究土壤——美国“最大
的资源”——的“侵蚀和浪费”的计划,并利用他的关系,使一些国家的领
导人也参与其事。他还建立了一个新“工程中心”。随着给学校的赠款增加,
教师的薪金也提高了。研究生院朝气勃勃。总之,艾森豪威尔在他的短短任
期内,在开展新的计划方面的成就,比大多数校长在十年中的成就还大。
艾森豪威尔非常善于筹集基金。他从不直接要求捐款,但是,他给他的
有钱朋友和熟识的人们写了很多信,解释哥伦比亚大学各方面计划的情况。
他向他们清楚表明,如果他们捐款“帮助哥伦比亚来帮助美国”,他会认为
这是对他个人的支持。有一次艾森豪威尔专程到得克萨斯,去见一些石油富
豪,他设法为哥伦比亚大学筹集到近50 万美元。艾森豪威尔能够筹集到大笔
的钱,部分地是由于他的介绍和热忱,但主要是由于这些施主们知道,这是
与艾森豪威尔将军建立或保持良好关系的方法。
在哥伦比亚任职其间,艾森豪威尔一面主持校务,一面撰写回忆录。
1948 年,他的《远征欧陆》第一版间世。这部书引起了巨大反响,也给
作者赚得了不小的收入。征税机关考虑到艾克不是专业作家,向他提供了特
殊的征税优惠,作者的纯收入达476250 美元。到1966 年底,《远征欧陆》
一书在美国销售量达170 万册,还被译成了22 种文字。
许多关于他的传记作者都肯定,艾森豪威尔离开军队到哥伦比亚大学任
职只是他要入主白宫的一个跳板。他们指出,按照美国的传统,国家总统必
须具备一定的文职工作经验,而德怀特缺少的正是这个。
然而,艾森豪威尔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职务的时间并不长。正当他探索
大学生活奥秘的时候,西方帝国主义集团发动的“冷战”席卷了世界。它涉
及到经济、意识形态、政治、外交各个领域。
1949 年4 月,在美国庇护之下,成立了北大西洋的政治军事联盟——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根据参加国首脑们的一致意见,艾森豪威尔将军是领导这
个组织的最合适的人选。
1950 年12 月18 日,德怀特和玛咪舒适地坐在普尔曼式卧车里,经俄亥
俄州前往远方的一个学院。在一个火车站上,一名铁路员工通知艾森豪威尔,
杜鲁门总统正在通过电话找他。到有电话的地方,要走一段积雪很深的荒地。
这是一条走向“冷战”之路。杜鲁门将北约成员国首脑们的一致意见告诉了
艾森豪威尔。将军后来回忆说:“这一要求引起我一种失望的感觉,必须重
新改变已经走上正规的生活习惯,动身去欧洲。”但是,他又肯定他说:“我
对北约的观点是深信无疑的。在我看来,西方文明的前途有赖于它的成功。”
1951 年1 月7 日,艾森豪威尔将军来到巴黎,领导西方大国一北约成员
国的陆、海、空军队,他必须为组建北约武装部队付出较多的心血。艾森豪
威尔聘请蒙哥马利元帅担任最高司令官的副职。这是一项准备战争期间英美
进行政治军事合作的政治交易。在北约组织者们看来,聘请蒙哥马利担任这
个集团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的副职,为的是突出英美在新的政治
军事同盟中的团结。
艾森豪威尔聘请艾尔弗雷德·格伦瑟中将担任他的参谋长。“五角大楼”
对格伦瑟的评价是:他既是一位优秀计划专家,又是一个全军最好的桥牌手。
尽管艾森豪威尔为压缩编制尽了最大努力,在巴黎的北约司令部驻地仍聚集
了来自12 个国家穿着40 种军装的200 名军官。
北约的创建者想尽量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斗传统,使这个“冷战”
的畸形儿仪表堂堂。艾森豪威尔为建立这个政治军事集团的武装部队,倾注
了大量心血。他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仍把所谓大西洋团结、全面加强在美国
庇护下的北约参加国集团的原则,作为其所有外交活动的基础。
像北约所有战略家一样,艾森豪威尔不断重复一个观点:只有西方的政
治军事统一,才能使资本主义世界免遭“共产主义威胁”。在苏联制成原子
武器之后,他宣称:“现在美国人在本国历史上第一次被迫生活在受到完全
毁灭危险的条件下。”“苏联威胁”这个可怕的东西,当时已被利用来混淆
西方国家的舆论视听,并成为帝国主义集团奉行侵略的对外政策的借口。
艾森豪威尔所以叫嚷“共产主义威胁”,主要是在政治上和西方右翼集
团保持一致,这些反对集团正企图联合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阻挠世界
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欧洲地区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过去和当时都异常
重要。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整个面貌。欧洲已成为
两种体系斗争的中心,它在很多方面决定着整个国际生活的发展。
在北约成立之后,两种对立的社会经济体系的利益冲突,在地球上的这
个地区就特别激烈了。艾森豪威尔作为北约武装部队的最高司令官,积极推
行美国侵略性的对外政策,而在这个政策中,欧洲的地位又至关重要。在这
种情况下,身居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要职的艾森豪威尔是怎样理解自己
的任务的呢?最好的办法是用他的私人通信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官方公布的
声明中,有不少关于北大西洋集团“防务使命”、“保卫西方文明”、西方
的二次世界大战盟友间的“战斗兄弟情谊”等言论。在私人通信中却谈到艾
森豪威尔的另外一种重要使命。这位北约武装部队司令官,1953 年3 月8 日
写信对国会议员沃尔特·周以德说:“我作为不分党派的所有美国人的战士
和公仆,在欧洲这里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和加强美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
的投资。”
文森豪威尔本人也清楚,股票持有人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
不是一回事。就连普通美国人也经常提醒他这一点。在他的个人档案中,保
存不少美国士兵和军官、普通老百姓写给他的信。信中很坦率地指出,美国
人民强烈谴责孕育着新军事冒险的侵略政策。一个美国普通军人1951 年8
月在写给艾森豪威尔的一封信中说,士兵们“经常喝着啤酒议论世界大事和
个人的前途”。士兵们情绪忧郁,他们得出结论,在未来的战争中他们的命
运是:“杀人或者被杀,杀人的想法使他们厌恶,被杀的前景使他们感到恐
惧。”写信的人代表自己的伙伴质问艾森豪威尔:“我们这一代人真有必要
成为职业杀人者,就像大家称呼朝鲜战场上的老兵一样吗?”
德怀特给寄信人复了信。他搬用“冷战”理论家和实践家创造的一切论
据,在信中写道,在他看来,只是因为“共产党实行无神论,才迫使美国武
装起来”。艾森豪威尔清楚地感觉这些道理不能令人信服,在信中最后便老
实他说:“我知道,您和您的伙伴不会把这封信看作是对强烈引起你们不安
的问题给予了准确的或者是稍令你们满意的答复。”真是不打自招了!
坚定地主张为了北约的政治利益,可以利用西德的军事经济潜力,这一
方针是美国“大西洋政策”的基础,而这个政策在大西洋两岸舆论界眼中是
声名狼藉的。美国将自己的政策建立在这种急剧的政治变态上,因而它事先
就估计到不仅会遭到舆论界的强烈谴责,也会遇到北约盟国的强烈的反对。
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中,曾任西方盟国欧洲武装部队最高
司令,现在又是北约武装部队第一任最高司令官。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预
料到,接纳联邦德国参加北约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强烈反对,首先是欧洲国家
的反对。他的预料和担心很快得到了证实。在70 年来的三次大战中,深受德
国侵略之害的法国,拒绝批准关于建立欧洲防务集团的协定。
艾森豪威尔像在战场一样,对此反应迅速而果断。在华盛顿的谈判中,
他同丘吉尔协调了步骤之后,便要求法国政府刻不容缓地“结束含糊不清的
态度”,因为“继续拖延将是对大西洋国家团结的一个打击”。在这次外交
行动之后,立即成立了英美“研究小组”,研究一旦法国拒绝批准条约应采
取的具体制裁措施。在美英威胁面前,法国政府最终还是表示同意重新武装
德国,让它加入大西洋集团。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应聘就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这是他政治生
涯中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活动巩固了他在美国右翼政治集团中的地位。北
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这是政治上可靠的高标准。美国政客们确信,这样
的职务能为艾森豪威尔轻而易举地开辟通向白宫之路。
当文森豪威尔在巴黎忙于北约事务时,在美国国内狂热的政治活动正紧
锣密鼓地进行。
1952 年的竞选运动看来将要达到少有的激烈程度。在华盛顿政治交易所
里,对杜鲁门总统的评价不高。在1952 年竞选运动开始前,杜鲁门实际上是
个政治破产者。经济已转入和平轨道,但却不裁减军备,因而恢复平时生产
进行得相当吃力。
1948—1949 年经济危机的伤疤也还没有痊愈。在朝鲜,美国被迫承担侵
略战争的主要负担,战争虽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但也没有因此受到普通美
国人的欢迎。美国的盟友在这场军事冒险中只是出了最小的力。共和党向民
主党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击,声称美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困难,是由于杜鲁
门领导无能和民主党的总的政治方针所造成的。
许多政治领袖认为,艾森豪威尔的时刻已经到来。要执行新的政治方针,
必须有新的领袖。民主党也好,共和党也好,都同样希望艾森豪威尔上台。
而要搞清楚他属于哪个党派,是不可能的。他一生中没有投过票,从没有公
开发表言论对两党中的一党表示好感或反感,尽管他的父亲一贯投票赞成共
和党的总统候选人。还有一个与提名将军为总统候选人有关的麻烦问题。北
约参加国领导人担心,一旦他辞去这个集团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的职务,将
发生这个同盟是否还存在的严重问题。例如,蒙哥马利就把战争时期同艾森
豪威尔的争吵置之脑后,对他宣称:“如果你要回国竞选总统,我也要去你
们那里进行反竞选。”
艾森豪威尔虽然领导北约的时间不长,但是,就在这有限时期内,他已
表现出是妄想统治世界的美国垄断集团意志的一个出色执行者。对华盛顿实
现侵略性对外政策的路途坎坷,他的心中是有数的。可能从他未来的政治前
途来考虑,艾森豪威尔不是口头上,而是行动上表现出了他利用自己全部威
望和才能,去实现美国统治集团提出的侵略性对外政策目的的决心。
提名艾森豪威尔作为总统候选人的运动日益展开。堪萨斯城的出版人罗
伊·罗维尔特斯肯定他说,他还在30 年前就知道,艾克是“堪萨斯的优秀共
和党人”。参议员约翰·斯巴克曼在亚拉巴马宣称,他将争取让德怀特作为
民主党候选人。但是艾森豪威尔,他从自己的政治生涯一开始就表现了一种
“善于控制自己的重要品质”,从不轻易表态。
杜鲁门总统两次派遣原驻苏联大使约瑟夫·戴维斯去见艾森豪威尔。这
位外交官肩负着一个难以完成的使命:说服德怀特以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总
统。尽管杜鲁门向将军保证,在未来的选举中将全力支持他,艾森豪威尔仍
然回答说:“我不能接受以民主党候选人参加竞选的建议,因为我好像是共
和党人的成分比民主党人的成分多。”僵局打开了。艾森豪威尔第一次相当
肯定地暗示,他打算竟选总统。
1951 年11 月4 日,共和党有威望的领袖之一、参议员亨利·凯波特·洛
奇飞抵巴黎。艾森豪威尔的这位从战争年代以来的老友告诉他,在美国有很
多组织在发动提他为总统候选人的运动。德怀特说:“您在政界享有盛名,
为什么您自己不参加竞选呢?”洛奇毫不踌躇地回答说:“因为我不可能当
选。”在交谈中洛奇强调:“您是唯一能被共和党选作总统候选人的人,您
必须同意在即将到来的预选中利用您的声望。”艾森豪威尔答应他将“认真
考虑这件事”。
艾森豪威尔本人对自己在选民中的威望只是看了在纽约拍摄的15000 名
选民集会支持他竞选总统场面的影片之后,才深信不疑。2 月11 日,为了推
动德怀特参加竞选,金融家洛伊德·奥德伦的妻子杰奎琳·科克伦,带了一
部长达两小时的影片飞往巴黎。片中记录了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一场拳击比
赛后,在午夜举行的拥护艾森豪威尔集会的实况。这部影片是由艾森豪威尔
的朋友们和“拥护艾森豪威尔公民协会”精心导演的。据科克伦说,尽管完
全得不到这个城市的官员合作,还是大约有15000 人参加。影片显示了人群
一边齐声高喊:“我们要艾克!我们要艾克!”一边挥动着“我喜欢艾克”
的标语牌的场景。艾森豪威尔和玛咪在他们的起居室中观看这部影片,深深
受到感动。
当影片结束时,艾森豪威尔给科克伦斟上一杯酒。当他们举起酒杯时,
玛咪不觉脱口而出,“为总统干杯!”她后来回忆当时情况说:“我是第一
个对他这样说的人,而他突然哭起来..泪水从他眼中涌出,他太激动了..
因此他接着开始谈起他的母亲,他的父亲和他的家庭,但主要谈起他的母亲,
他谈了一个小时。”接着科克伦对他说,他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回到美国去。
“就像我坐在这里,看着你一样地肯定,假如你不表明你的态度,塔夫脱会
得到提名。”艾森豪威尔沉思了一会儿,最后表态说:“你回去可以告诉朋
友们,我准备参加竞选。”
第二天上午,艾森豪威尔口授了好多封信给他最亲密的朋友们。他的每
一位朋友都表示惊奇和激动。例如,他在给斯韦德的信中说,影片“使我第
一次深感,美国人今天要求变革的深切愿望..我无法向你表达,一个人突
然意识到他自己成为迫切期待和希望的象征时,是多么激动”。在另一封信
中,他谈到人民的“委托”,他看到人民需要他,他是如何感动。“如果任
何美国人竟对这种信任不感到无比骄做,我可以说,他几乎是缺乏人的感情
的。”
到了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候了。
1952 年4 月11 日,将军得到了白宫同意,从1952 年7 月1 日起,解除
他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职务和从军队退役。在北约主要成员国首都进行
告别拜会之后,艾森豪威尔于1952 年6 月1 日返回美国,以共和党总统候选
人身份参加总统竞选。采取这样的一个步骤,显然是从实际出发考虑的。一
般说来,美国大多数选民都把自己看作民主党人,但对这位有名望的将军同
佯也会给予广泛支持的。以共和党候选人竞选,能保证他能得到有势力的垄
断资本集团的帮助,垄断资本集团对共和党的倾向大大超过民主党。这就是
他竞选策略的总轮廓。在美国正全力以赴地为他筹备竞选运动。这项艰难而
又麻烦的事,由参议员亨利·凯波特·洛奇主持。
在1952 年6 月7 日至12m 在芝加哥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开展
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因为艾森豪威尔虽然是一个最有希望的总统候选人,但
却不是唯一的。代表大会上,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位将军作为候选人的呼声
也相当高。他就是德怀特的上级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党内的各集团中,
曾就“大西洋英雄”和“太平洋英雄”之间的竞争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谈判。
有一个共和党的领袖曾考虑组成这样一个两驾马车:麦克阿瑟竟选总统,塔
夫胁作为副总统候选人。
在芝加哥代表大会上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政治赌博中,艾森豪威尔是手握
王牌的:“头号”战争英雄的威望和工商界的积极支持。大企业家的头面人
物通常不亲自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而在幕后左右风云,并以此自得其乐。
在艾森豪威尔问题上却是个例外。“汽车大王”福特二世和“通用汽车公司”
董事长查尔斯·威尔逊等垄断集团的头目,都出席了共和党代表大会,积极
支持艾森豪威尔竟选总统。
第一轮投票的结果,艾森豪威尔获得595 票。离取得胜利,他还差9 票。
他的主要对手塔夫脱获得500 票,沃伦获得81 票。但是,没有经过重新投票,
事情就得到了解决。因为明尼苏达州代表团团长突然站起来宣布,该州代表
票的19 票改投艾克。竞选运动中的第一道重要壁垒被顺利攻克。芝加哥代表
大会后,艾森豪威尔立即精力充沛地投入竟选斗争。他身边有经验丰富、善
于运筹的竞选运动指挥,其中洛奇和亚当斯成了他最有力的竞选助手。
但是,艾森豪威尔仍遵循美国的老习惯,对这项新的事业的一切细节考
虑得尽量周到,并像对待军事活动一样组织得“天衣无缝”,有一次他说:
“将军的工作归结一点,就是纠正外交家们造成的混乱局面,以便让外交家
们能够将局面重新搅乱。”而这一次,德怀特既是将军,也是外交家,他亲
自组织和主持自己的竞选运动,而没有完全依赖由于政治阅历而变得练达的
助手们。
共和党代表大会提出加利福尼亚州年轻的参议员理查德·尼克松为副总
统候选人。尼克松没有卓著功勋,但以他的全部政治倾向,特别是以他在众
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时的种种表现,证明了他是个狂妄的反共分子。共
和党打算在反共口号下开展竞选运动。该党的战略家认为,艾森豪威尔所需
要的副总统候选人正是一个有这种名声的人。
艾森豪威尔在竞选运动过程中面临严重考验。按照计划,为了竞选,他
将乘飞机和火车行驶五万英里,还不包括乘汽车的路程。
这相当子绕地球两圈以上,按照计划,他将访问45 个州的232 个居民区。
会见、演说、答记者间、谈话、数千次握手,所到之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到了晚上,艾森豪威尔脸上的一道道皱纹更加明显可见,身体感到异常沉重,
嘴唇不断抽搐,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到了日未,如果告诉他还有一次约好的
谈话,他常常咬牙切齿他说:“全国委员会的这些白痴!他们想以选举一个
死人才高兴吗?”但是,他稍事休息后又说:“走!他们想叫我干什么,我
就干什么!”
6 月4 日,他在阿比伦首次向全国发表电视政治演说。总的来说是不热
闹的。天下着雨,大看台上一半是空的;他穿着平民的雨衣,看起来有点奇
特;他无表情又口齿不清地念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他的话来回重复,是人
们所熟悉的。但是他所得到的效果比他出现在电视机前更重要,因为他使共
和党的保守派放心。他说,他是通货膨胀的敌人,是高税收、政府集权、欺
骗和腐败等等的死敌。尤其是,他对雅尔塔秘密协定和丢失中国表示痛惜。
虽然他也确实谴责了“任何孤立政策之毫无益处”,但是他强调雅尔塔和中
国,正是那些没有表态的代表们想听的。这篇演说也为以后的竞选定下了调
子。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