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布雷德利不想冒这个危险。”蒙哥马利又以他那种典型的高傲的绅士
口吻说:“我不得不沉住气带动美军,让他们有时间去作好准备。”
6 月27 日,布雷德利攻克瑟堡,这又将了蒙哥马利一军。这样一来,盟
军将领之间的相互斗争和背后攻击更为激烈。有人说,蒙哥马利所以迟滞不
前,主要是保存实力,让美军承受重大伤亡;其次是,希特勒V—1 飞弹对英
国的神经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六七月间,V—1 飞弹使5000 人死亡,35000
人受伤,击毁3 万多幢房屋。更糟的是,盟军情报机关预料,德军将很快把
V—2 飞弹,世界上第一枚中程洲际导弹,投入使用。盟军对其发射场的轰炸
没有产生满意的结果。要想摧毁德国人的发射场,必须从地面上把它清除掉。
丘吉尔对飞弹非常恼火,以致在7 月初建议使用毒气袭击发射场。艾森豪威
尔回答说,他拒绝成为一个使用毒气的人:“看在上帝的份上,让我们提醒
自己,使用我们的理智。”但是必须立即采取某些措施。
7 月1 日,艾森豪威尔赴诺曼底,看看他能做些什么来激励司令官们。
他对布雷德利说,他只带着一床铺盖,一名副官和一名勤务兵。他“只需要
一条遮着一块油布的战壕”。他待了五天,视察部队和战场,同布雷德利和
军长、师长们交谈。他们都不愿意艾森豪威尔在他们那里,因为他们的军、
师司令部都是德军零星炮火的目标。艾森豪威尔的老朋友、第十丘军军长韦
德·海斯利普,干脆要艾森豪威尔离开。他说,“不要认为我担心你可能死
亡。我只是不想让人说,是我让最高统帅在我这个军的区域内遭到不幸。你
想被打死,请别死在我的阵地上。”
有一次艾森豪威尔征调了一辆吉普车,由他的英国副官詹姆士·高尔特
和一名勤务兵陪同,没有人护送,亲自驾车在乡间转来转去,甚至设法在德
军防线后面转了一会儿。没有发生意外的事情。可是他不知道他曾深入险境,
直到他抵达第九十师师部后,别人才告诉他到过什么地方。美国士兵很高兴
看到他们的总司令来到前线,当艾森豪威尔的汽车经过时,士兵们欢呼跳跃,
大大地激发了战士们的情绪。
总司令来到前线的第四天,在一个战斗机场得悉,空军要执行一次飞行
任务。艾森豪威尔说,他想一道去,从空中青看这个灌木丛生的国家。和他
一起来的布雷德利不同意,但是艾森豪威尔坚持要去。他爬上野马式战斗机
时,最后说了一句:“好,布雷,我不飞往柏林去。”但是他却飞越了德军
防线。《纽约时报》对此写了一篇特别报道,标题是:《艾森豪威尔飞越纳
粹防线》。当他回到布歇公园时,他对灌木丛中没有什么进展感到失望,甚
至感到没有希望从这个可怕的国家中脱身。特德和史密斯两人都对他说,这
完全是蒙哥马利的过错。他们坚持要艾森豪威尔迫使他采取行动。特德埋怨
说,蒙哥马利不公正地把他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空军,他还说:“陆军看来没
有准备自己去打仗。”艾森豪威尔也请丘吉尔“说服蒙哥马利骑上自行车开
始登着走。”巴顿见此情况,意见更大,他在日记中写道:“艾克被英国人
捆住了手脚还不知道。可怜的人!”在远征军最高司令部,普遍不安地感觉
到艾森豪威尔根本管不了蒙哥马利。
然而,蒙哥马利总是不断保证要发动巨大攻势,取得巨大战果。7 月12
日,他对艾森豪威尔谈到另一次代号为“快活林”的攻势。他要求空军予以
全力支援。7 月18 日“快活林”战役打响。在开始阶段,由于空军的大规模
轰炸,进展顺利,但是蒙哥马利在损失401 辆坦克和伤亡2600 人之后停止了
进攻。英国第二集团军已经攻克卡昂,占领了几平方公里土地,根本不像一
次突破。艾森豪威尔对此甚感不快,大发雷霆。他说:“花了7000 多吨炸弹,
才占领7 英里。每英里要付出1000 吨炸弹的代价。像这样,盟军很难有希望
越过法国。”特德指责蒙哥马利要对“英军这次失败”负责,而远征军最高
司令部的军官们嚷嚷着,为什么不把蒙哥马利封为贵族,送进上议院,或者
让他当马耳他总督。
在史密斯和特德的敦促下,艾森豪威尔写了一封信给蒙哥马利。他说:
“时间就是生命。”他催促蒙哥马利恢复进攻。许多美国军官认为蒙哥马利
之所以踌躇不前,是由于英国人力紧张。英国不再能补充第二集团军的人员
损失,因此承担不起一次全面进攻的伤亡。文森豪威尔认为,现在发动进攻
从长远来看会减少伤亡,并指出美国在欧洲的部队最终会比英国多,“但是
在我们部队的数量上相等时,我们必须并肩前进,共享荣誉和分担牺牲”。
实际上,艾森豪威尔已把突破前沿阵地的任务,寄希望于布雷德利身上。欲
知战局如何发展,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六章全面突破
滩头阵地一突破,千军万马如穿梭;
进军矛头指前方,比赛杀敌看谁多。
诺曼底战役的一个首要的紧急任务是,在瑟堡和奥恩河口之间的地区建
立一个有适当供应线的可靠滩头阵地,然后向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事
推向前进。
原来艾森豪威尔希望在6 月23 日,或者说在进攻欧陆开始日之后的第
17 天,控制住敌人在格朗维尔—维尔—阿尔让唐—法莱士—冈城的主要侧
面,并使这个地区牢牢地掌握在盟军手中。结果这一计划,由于天气恶劣和
德军的顽抗,连连受挫。
“这虽是事与愿违,”艾森豪威尔说,“但必须承认,打仗不是一厢情
愿的事。这是战斗,是一再反复的互相较量,因为作战双方都想占领阵地和
夺取其他有利条件,从而使各自的对手遭受最大限度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冈城地区在敌人看来是重要的,所以敌人便用重兵防
御。因此,要夺取这个地区暂时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定要夺取,那么至少要
进行一场代价非常高的战役。”艾森豪威尔进一步指出:“自然,形势的发
展造成了困难。如果我们在突击一开始就成功地取得了冈城南部的广阔地
带,那么,美军向阿弗朗什地区的进攻,将仅仅是一场对德军的追击战,而
不像当时那样成为一场艰巨的战斗。这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在我们左翼取得
较大的胜利,那么在右翼就能较容易地取得一条满意的冲击线,从这里发动
这个大旋转进攻。”
7 月20 日,希特勒总参谋部的一些人员企图谋杀希特勒,可他幸免一死。
于是,希特勒立即命令部队发射他的“复仇武器”——V—1 型飞弹。他们准
备用双倍数量的飞弹袭击伦敦,以便不使任何人认为希待勒当时地位虚弱。
当晚,逼近伦敦的飞弹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使盟军总部的参谋人员直
到次日凌晨5 点才入睡。艾森豪威尔感到很烦恼。他让那些他喜欢的将军们
在掩体中睡上一觉,就像休斯把几箱威士忌分给了他那些在非洲的老朋友们
一样。7 月21 日,艾森豪威尔给他的妻子玛咪写信说:“炸弹,炸弹,还是
炸弹啊!”
自7 月初以来,奥马尔·布雷德利就在潮湿的乡间小树林里顽强战斗,
但进展甚慢。真是寸步难行!德军猛烈抵抗,美国第一集团军的伤亡已达
62000 人,其中死去的近11000 人。露天墓地上停放着一长排一长排的尸体,
正等待着穿黑衣服的收尸队来埋葬。这就是僵局的含义。大约在7 月10 日,
布雷德利告诉柯林斯将军,他为打破这种僵局有了个主意。他计划用饱和轰
炸来为柯林斯的第七军团通过敌人的防线开出一条路来。这一想法使他的参
谋人员不以为然地挑起眉毛,因为英军最近已作过类似的尝试,结果发现他
们的炸弹坑给坦克的前进带来了麻烦。柯林斯却同意冒险干一下。
就这样,一个“眼镜蛇”行动的计划产生了。7 月20 日,下达了决定性
的战斗命令。他们计划投入4 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进行地面攻击,并将
得到大量的美国空军支援。在部署作战计划的那些日子里,在北面乔治·巴
顿将军带着一支实力雄厚的部队正在待命,这些兵力将用来在德军防线内扩
大缺口。布雷德利对柯林斯将军说:“乔,此事如按期进行,一周后我们就
可到达阿弗朗什。”
布雷德利和他的战术空军司令彼蒂·奎萨达一同飞往伦敦,以便同盟军
空军指挥官们商议轰炸事宜。具体说,布雷德利的计划是以2000 架飞机的炸
弹量连续对7000 码宽、5000 码长的矩形阵地进行轰炸,把德军战线炸成一
片血红地毯。这个矩形的边缘离美国部队阵地最近也有2000 码。三个步兵装
甲师将穿过这个矩形阵地和美国阵地之间形成的空隙地带进行强攻。他们可
以加固两侧兵力,来对付敌人的反攻,而两个装甲师则齐头并进穿越那个空
隙地带,向南驰骋进入法国的开阔地区。这个计划听起来不错,但气候条件、
保密情况、时间选择和轰炸目标的精确程度都必须无懈可击。然而,这四个
条件很难同时具备。进攻的时间,原定7 月19 日,但因天气恶劣而推迟了。
就在当时,空军将领特德正在伺机指责蒙哥马利。代号“赛马场”计划
的失败,为他提供了指责蒙哥马利的炮弹。那天晚上,他打电话给艾森豪威
尔,汇报了他刚获悉的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蒙哥马利非但没有加紧进攻,
实际上却阻止了装甲师的继续推进。当艾森豪威尔还在朴次茅斯之际,蒙哥
马利就为“赛马场”计划给他打过一份很乐观的电报。凯·萨默斯比就艾森
豪威尔对此事的反应写道:“迄今为止,英军那边的大进攻颇为顺利。”“艾
克只希望蒙哥马利继续往前推进。”当特德把事实真相告诉艾克时,由于蒙
哥马利自吹自擂的战报而产生的愉快心情顿时变成恼怒。“赛马场”计划受
阻于德国人。受阻和僵局之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正当蒙哥马利感到难受之
际,丘吉尔给他发来了一份电报,脱要来视察。蒙哥马利立即给艾森豪威尔
打了一份语气很果断的电报,说他不想让首相来此。蒙哥马利知道,他指挥
的这次进攻不顺利,所以他不需要望而生畏的目击者。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在视察了瑟堡的美国部队后,
就战局的发展同艾森豪威尔商谈了半个多小时。从史汀生未公开的笔记里可
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视察有其潜在的意图。那年是总统选举年,他必须想办
法来对付美国民众的下列看法,即美国现在被迫承受着不必要的损失,甚至
是在孤军作战,或者说主要是在为英国利益而战斗。他本人一到欧洲就觉察
到,美国人对英方的努力不能抱有幻想,并对计划把未来的第九军置于蒙哥
马利的指挥之下深感优虑。他也注意到,布雷德利和艾森豪威尔对此也颇感
烦恼,但都极力忍耐和克制。他们期待蒙哥马利进行一场能经受考验和带动
未来战局的进攻。史汀生指出:“我告诉艾森豪威尔,这决非是恐英者对英
国的批评,而是由于英国限制兵力而产生的实际问题。”他还谈到了“在总
统选举年里可能因此而产生的与美国民众的关系问题”。史汀生劝艾森豪威
尔尽快把他的指挥部迁到瑟堡半岛,以防止国内对蒙哥马利这个角色份量产
生过激的批评。
这天晚些时候,艾森豪威尔获悉,参加“赛马场”行动的英国坦克,袭
击了德军的一支曾经狙击过他们并使其遭受重大伤亡的反坦克武器的掩护部
队。蒙哥马利以一个戏剧性的记者招待会来掩盖他过去的行动。他在会上宣
布,自登陆日以来,德国兵死伤已达156000 名,但他没有提及他在“赛马场”
行动中只俘虏2500 名德国兵,或者说,他没有提及自己以对每英里扔下1000
吨炸弹的代价只推进了7 英里这一情况。事实上,“赛马场”行动已告失败。
对目前的战局,艾森豪威尔伤透了脑筋,他千方百计想突破德军防线,
加快战事发展。其实,当时总的形势对盟军是非常有利的。到1944 年7 月初,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士兵已集结到100 多万人。其中包括13 个美国师,11
个英国师和1 个加拿大师。在同一时期,他们把566000 多吨物资和171500
多车辆运上了岸。这虽是一项非常困难和耗费精力的工作,但一旦完成,将
使盟军对敌人发动全面进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盟军力量相比,此时,德军在诺曼底布置了26 个师,其中6 个是装甲
师,用来抗击盟国远征军陆续到达的30 多个师。由于盟军处于攻势,他们在
地面上的优势是有限的。另外,德国第十五集团军由于“坚毅”行动的牵制,
在加来海峡按兵不动。但是到了7 月下旬,“坚毅”行动趋于暴露,这使德
军的增援能力大于盟军。对艾森豪威尔较为有利的方面,是继续掌握了制空
权。布雷德利计划利用这一点,在“眼镜蛇”战役中突破德军防线。一旦突
破,艾森豪威尔便打算立即将部队从英国调来,正式成立巴顿的第三集团军,
并派该集团军急赴布列塔尼,打开那里的港口。
空军受制约的是天气。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才能使用这一武器。“眼
镜蛇”战役第二次推迟于7 月21 日开始。艾森豪威尔将在该日飞往诺曼底,
亲自观看战役的开始。天阴,空中只有他这架B—25 在飞行。在他抵达时,
雨下得很大。布雷德利告诉他,进攻已经取消,并且狠狠地说:“在这样的
天气还飞行,简直不要命!”艾森豪威尔扔掉湿透的纸烟,微笑着说,他担
任最高统帅的唯一乐趣是,没有人能不让他飞行。眼看一刻不停的大雨,他
接着说:“当我牺牲的时候,你们应该在雨天保存我的尸体,然后在暴风雨
中把我埋葬。这样的鬼天气真要我的命!”
第二天雨还在下,空战不可能进行,他又飞回伦敦。到了24 日,他还在
等待晴天。他打电报给布雷德利,催促他当天气许可时,全力出击。他说:
“在这个时机突破,会使总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说,他要第一集团
军“以几乎不顾一切的干劲去寻找一切有利战机”。如果突破成功,“战果
将是无法估量的”。
战役开始时,艾森豪威尔要求第二集团军率先进攻。他给布雷德利的电
报发出后,就飞到蒙哥马利的司令部。正如参谋长史密斯所指出的,艾森豪
威尔所要求的是,“整个盟军协同行动,全线出击,这将最后把我们的部队
投入具有决定性的行动中去。他在整条战线上跑上跑下,像一名足球教练一
样激励队员进攻”。这一切使蒙哥马利和英军总长布鲁克十分反感。蒙哥马
利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要进攻,无人再有力量来进行决定性突破,或扩大战
果。布鲁克抱怨说,艾森豪威尔“显然..有某种在整个战线上进攻的思想,
这想必是美军的教条”。
为了推动战局的发展,以及他希望好好地看一下“一次巨大胜利”的开
始,艾森豪威尔再次飞往诺曼底。大规模的空袭——将近2500 架轰炸机投下
4000 多吨炸弹——这一场面令人难忘。但艾森豪威尔当晚回到伦敦总部时情
绪低落。投弹不准造成好几百名美国士兵的伤亡。在前线视察的美国地面部
队司令菜斯利·麦克内尔将军不幸遇难。此外,地面进攻看来进展缓慢。唯
一令人鼓舞的消息来自布雷德利,他说他确信第二天部队将有重大进展。他
把柯林斯的第七军摆在关键的地方,因为他认为柯林斯“有胆识,有雄心”,
并且柯林斯不留一手,把他的预备队在第二天全部投入战斗。空袭已经把敌
人打得晕头转向,摧毁了敌人交通线。临睡前,艾森豪威尔写信给布雷德利
说:“你已经得到堆积如山的物资,我们必须使敌人一刻也不能喘息,直到
我们达到目的。然后,将他们粉碎。”到了7 月27 日,柯林斯已推进到古当
斯,而在柯林斯右翼的第八军,在特罗伊·米德尔顿的指挥下,攻克了格朗
维尔和阿弗朗什。
布雷德利的部队已经切入敌阵,很快就将取得完全突破性的胜利。布鲁
克继续埋怨艾森豪威尔缺乏战略意识,但是艾森豪威尔坚持到处发动进攻,
使法国之战进入关键时刻。如果德军不能恢复他们的防线,美军将通过缺口
蜂拥而入,在他们后方自由活动。艾森豪威尔完全意识到关键时刻已经到来,
把巴顿的部队紧急调到欧洲大陆准备扩大战果。他还继续对蒙哥马利施加压
力。7 月28 日,他告诉这位傲气十足的英国将军:“时间对我从来没有这样
重要。我们不应等待天气或诸事齐备..我强烈地感觉到,现在用3 个师进
攻比5 天后用6 个师进攻更为有利。”他催促蒙哥马利一个小时也不要浪费。
蒙哥马利开始也有了迫切感,命令丹普西要不顾一切,“不怕伤亡,加紧活
动”。他说:“必须随时随地尽可能骚扰、攻击、袭击敌人。”
为了推动战局发展,乘胜扩大战果,艾森豪威尔决定在8 月 1 日组建巴
顿的第三集团军。到了那时,考特内·霍奇斯将军将接任美国第一集团军司
令,而布雷德利将升任由第一、第三两个集团军组成的第十二集团军群司令。
直到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在欧洲大陆设立前进指挥所为止,布雷德利将继续接
受蒙哥马利的作战命令。但实际上是艾森豪威尔在直接指挥陆上战斗。
8 月1 日,巴顿出动了,并开始横扫布列塔尼。死水一潭的前线恶梦结
束了。艾森豪威尔十分高兴地说:“这是了不起的好消息。”8 月2 日,就
在午餐前,布彻在布歇公园的大厅里见到艾森豪威尔。最高统帅笑容满面。
他说:“如果截听到的情报是可靠的,我们要席卷布列塔尼并在诺曼底把德
军分割开来。”于是他作出重大决定。在“霸王”行动前所作的计划,非常
强调布列塔尼和它的港湾的重要性。巴顿的部队原来准备集中在布勒斯特,
但是,由于德军左翼空虚,艾森豪威尔决定只派巴顿集团军中四个军之中的
一个军,向布列塔尼挺进,而使“部队的主力,集中力量去完成消灭德国的
任务,并尽可能扩大战果”。像布雷德利,巴顿不需要去特别催促,蒙哥马
利却需要这样。因此,艾森豪威尔要蒙哥马利务必使所有的指挥官都知道,
“在紧急情况下,我们会用飞机空投大量物资给他们”。艾森豪威尔强调,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许失去进攻势头。他在8 月2 日打电报给蒙哥马利:
“只要你还有一颗子弹,我知道你就会继续打击下去,”
当英国的第二集团军和美国的第一集团军继续进攻、牵制和消灭诺曼底
的德军时,巴顿的第三集团军快速前进,在8 月3 日攻占雷恩,并在五天以
后推进到离巴黎差不多只有一天路程的勒芒。空军尽力支援第三集团军,战
斗机和战斗轰炸机保护两翼,而重型轰炸机则继续在德军防线后方封锁敌人
的交通。法国抵抗运动的活动大大增加了德军的困难。德国人只能在夜间调
动部队。他们的补给严重不足。
为了加强对盟军的反击,希特勒给接替隆美尔的根瑟·冯·克鲁格元帅
增派部队(隆美尔在他的指挥车遭空袭时受伤)。希特勒亲自指挥,这迫使
他使用无线电报,因此“超级”就能截听到全面计划和大部分具体细节。所
以当克鲁格于8 月6 日夜进行攻击时,艾森豪威尔知道他有多少兵力和他的
意图。六个德国装甲师攻击美国一个步兵师,即第三十步兵师,这个师的部
队很快被包围了。如果没有超级情报,这个规模的进攻,如此微弱的抵抗,
又是在这样的关键地区,会在盟军最高统帅部引起恐慌。然而相反,由于截
获“超级”情报,艾森豪威尔把这次进攻看成是歼敌的一次好机会,根据他
的看法,德军正在钻进他设计的圈套。
8 月7 日,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设立了前进指挥所,这是在苹果园中用
帐篷架起来的司令部,靠近格朗维尔,离莫丹不到25 英里,几乎就在敌酋克
鲁格的通道上。艾森豪威尔指示布雷德利用少量部队固守莫丹,而将能调动
的每一个作战师都火速调往南面。他们用美军炮兵支持突击部队的两侧,并
调来战斗轰炸机。艾森豪威尔对布雷德利说:“如果德军暂时从莫丹突破到
阿弗朗什,从而切断向南穿插的部队,我们将用空军每天给先头部队空投
2000 吨补给。”第二天上午,艾森豪威尔电告马歇尔:“敌人的反攻,使我
们看来有极好机会包围和消灭大量敌军。”
8 月13 日,艾森豪威尔以盟国远征军总司令的名义,向全军发出通报,
号召他们英勇顽强,坚决歼灭敌人。命令说:
“由于只有用最大限度的热情、决心和快速行动才能抓住这个机会,所
以我向你们提出最紧急的呼吁。
“我要求所有飞行员担负起自己的直接责任,日夜不停地打击敌人,不
能使他们安全地作战或逃跑。
“我要求所有水兵保证不让任何一部分敌军从海上逃跑或从海面取得增
援,并且保证供给我们陆地上的战友所需要的枪炮、船只和船员。
“我要求所有步兵,下定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决心向指定目标前
进。土地一经占领,一英尺也不能放弃,战线一经建立,一个德国兵也不让
逃跑!”
敌人面临全歼的危险。于是拼命地为保持行将封闭的包围圈缺口的畅通
而战斗,企图尽可能免遭溃败的灾难。德军司令官特别注意解救他们的装甲
部队,而当德军几个装甲师的一小部分逃回塞纳河彼岸时,损失了大部分装
备。德军8 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几乎全部被歼、被俘。
法莱士战场,无疑是德军最巨大的“死亡阵地”之一。所有的道路、公
路和战场都被击毁的装备以及死亡的士兵和牲口所阻塞,所以要通过这个地
区特别困难。在这个包围圈封闭后的48 小时内,艾森豪威尔巡视了整个战
场。他说:“那里的景象只有但丁才能形容。你完全在死尸和烂肉堆上一气
行走几百码而没有踩到别的东西。”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艾森豪威尔知道,德军不到完全丧失抵抗力时,是
不会放弃战斗的。他知道德国在1944 年将比以前任何一年生产出更多坦克、
大炮和其他武器,因而远征军要进行艰苦的战斗。在他给妻子的信中,一再
提起这个问题。8 月11 日,他告诉她:“不要轻信报纸。胜利虽然是美好的,
但是,只有彻底消灭残暴的德军,战争才能结束。”法莱士战役之后,当人
们更加盼望德国崩溃时,艾森豪威尔说:“我真不明白国内的人怎能这样自
我陶醉于结束我们这里的战斗,我们还要经历很多苦难。上帝啊,我恨这些
德国人!”
继法莱士战役之后,盟国远征军席卷法国。蒙哥马利的第二十一集团军
沿着海岸线向比利时长驱直入,而第一和第三集团军向东直指巴黎。各路大
军奋勇杀敌。巴顿将军的部队一马当先。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七章虎将巴顿
猛打猛冲多立功,巴顿虎将扬威名;
横冲直撞入敌阵,摧枯拉朽众称颂。
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一到诺曼底,死水一潭的前线恶梦结束了。从
此,巴顿威名传遍欧洲,传遍全世界。
乔治·S·巴顿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勇将之一,1885 年11 月
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09 年6 月毕业于西点军校后,被调往美国第一集
团军骑兵第十五团任少尉。1917 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顿任美国
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的随从到法国。他曾负责组训美国的第一支坦克部
队,并指挥一个坦克旅参加作战,获“优异服役十字勋章”。1918 年11 月
11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顿回到美国,致力于坦克战的研究与训练工
作。但随着美国孤立主义思想抬头及裁减军备,巴顿又被调回骑兵部队。
1920 年到1940 年的20 年期间,巴顿多次调动,担任过十几个不同的职
务,并被送入骑兵学校,指挥参谋学院和陆军大学深造。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总参谋部改组,马歇尔任参谋长,
起用巴顿担任装甲旅旅长,后升任装甲第二师师长,负责组训装甲坦克部队。
1941 年12 月8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1942 年
3 月,巴顿奉调到因迪奥训练中心,负责坦克部队军官的培训工作。
11 月11 日,率部下在北非摩洛哥登陆。攻占摩洛哥后,担任驻摩洛哥
总督。1943 年3 月,调到突尼斯,接任第二军军长,扭转了战争危局。同年
7 月,调任美国第七军团司令官,在英国亚历山大将军指挥下,配合蒙哥马
利的第八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登陆,攻占巴勒莫,夺取墨西拿,取得显
赫战功。
巴顿虽然英勇善战,但作风粗暴,曾因两次殴打士兵引起美国军内和国
内的舆论指责。在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保护下才幸免撤职。
1944 年春,在诺曼底战役开始前,经艾森豪威尔的推荐,出任美国第三
集团军司令官。
巴顿接到命令后,在巴勒莫只用了一天时间来结束工作、举行告别和整
理行装。他奉命只能带一名随从参谋,因此他挑选了查尔斯·科德曼中校。
在那些阴暗的岁月里,科德曼中校成为巴顿的知己。科德曼是地道的波士顿
人,他具有性格开朗而老练的波希米亚人血统,在知名人士中交游甚广。他
的那种四海为家的气派和见识,正如他的冷静和精明的意见一样,在“打人
丑闻”达到高潮时,对巴顿是颇有助益的。他不仅是一个随从参谋,而且是
巴顿的大管家、礼宾官、社交活动中的指导人、知识顾问和患难时期分忧解
愁的朋友。现在,科德曼的任务就是在米克斯中士的帮助下整理巴顿的行装
运往伦敦。
巴顿的这次赴英之行是“保密”的。但是,这并不是出于纯粹的军事原
因。实际上,他到英国一事最不需要向敌人隐瞒。巴顿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涉
嫌很大的人物,艾森豪威尔觉得在这个时候公布他的新的任命将会引起“不
仅是美国、而且还有英国的新闻界的批评”。但是,艾森豪威尔,力排众议,
他对负责调查各方意见的体斯少将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已决心把第三
集团军交给巴顿指挥,而且最多再过几天或一个星期就公布他的任命。”
巴顿一来到伦敦就向艾森豪威尔报到。
“乔治,我猜想你知道你要干什么。”艾森豪威尔带点开玩笑的口气对
他说。
“艾克,我确实不知道你要我干什么。”
“乔治,就是我自己的老部队,第三集团军,要交给你来指挥。”艾森
豪威尔严肃地说,“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军队,乔治。霍奇斯即将
离任去华盛顿等待新的任命,计划还在拟定之中,到适当的时候就会让你知
道你的主要任务的。顺便说一句,据我了解,第三集团军的一支先遣部队已
乘‘玛丽皇后’号在前来英国的途中。该部队预计在明天或后天到达,其他
的部队也将陆续到达。”
就年龄和正式军衔来说,艾森豪威尔都低于巴顿。他对这一点是很清楚
的。他同情而又严峻地望着他的老朋友说:“乔治,我想,我们应该好好谈
一谈。”
“说吧,艾克,可要客气点,老伙计。我的伤疤还没长好呢。”
“我这儿有你的信,乔治,”艾森豪威尔说,“就是你从西西里给我寄
来的那封。我要告诉你,我珍爱这封信,特别是其中的一段话。你说:‘我
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悔恨和痛心,因为我使你感到不快,而你给了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