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艾森豪威尔传

_10 (美)
英美军队出奇制胜,登陆相当顺利。只是由于美国飞行员缺乏两栖作战
的训练和经验,在朦胧的月光下把一些海上沙洲误认为海岸滩头,过早地投
下了一些伞兵战士,使他们葬身海底,作了无谓的牺牲。
盟军登陆以后,岛上德意军队的抵抗加强了,尤其是德军拚命抵抗,以
掩护他们的主力撤退到意大利本土。在东海岸,英军遭到德国法西斯军队的
猛烈抵抗,进展缓慢,到8 月5 日他们才攻克卡塔尼亚。此后,整个英军战
线向前推进到埃特纳火山南面和西面的山坡。在中部和西部,美军进展较快。
7 月23 日攻下巴勒莫以后,巴顿将军挥戈东进,于8 月16 日先于英军占领
了西西里首府墨西拿城。第二天,8 月17 日上午10 时,最后一名德军已被
驱逐出西西里。在这次攻占西西里的战役中,英、加、美官兵伤亡和失踪者
共为31158 人,其中美军损失7445 人。意德军的损失共165000 人,其中被
俘132000 人,逃亡意大利本土的有100000 人以上。
在巴顿进入墨西拿的当天,艾森豪威尔的军医递交给他一份医生的报
告。报告说,一个星期前,巴顿在视察一所野战医院时,大发脾气。当时他
看到一名青年士兵,显然没有病。巴顿想知道为什么他来住院。那个士兵回
答说:“我神经有毛病。我再也受不了炮弹的爆炸声。”说完便哭泣起来。
巴顿又叫又骂,打了他两个耳光,骂他是胆小鬼,命令医生们不准他住院。
艾森豪威尔读了这份报告,给巴顿将军写了一封长信。他在信中开头就
说:“我清楚地懂得,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时采取坚定和断然的措施是
必要的,但是不能原谅粗暴,不能辱骂伤员,也不能在下级面前控制不住自
己的脾气。”艾森豪威尔命令巴顿写深刻的检查,并向挨打的士兵道歉,向
医院里的护士和医生道歉。艾森豪威尔为了保护这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将医
生的检举报告没有交军法部门,而保存在自己的秘密档案中。巴顿按照艾森
豪威尔的要求道了歉,随后写信给艾森豪威尔:“我无法用言词来表达我使
你很不愉快的悔恨和忧伤。你是我感激不尽的人,我心甘情愿为你献出我的
生命。”
西西里战役结束后,在丘吉尔的要求下,接着向意大利本土进军,艾森
豪威尔心想:进攻发动得越早越有利。按照和达尔朗达成的协议的方式,若
预先和意大利作出安排,便可能减少、甚至不必经过艰苦的战斗。 1942 年
11 月,在“火炬”行动刚开始时,艾森豪威尔错过了不需要付出大的代价、
趁热打铁攻占撒丁岛和突尼斯的机会。如果在意大利出现这种机会,他说他
一定要抓住。
7 月19 日,盟军对罗马进行首次空袭,对其军事目标和铁路车站造成了
严重破坏。本来,意大利在北非、地中海、西西里岛接二连三的惨败,就早
已加深了墨索里尼政权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危机。这样一来,人心更加慌乱。
意军兵员缺乏,士气低落,兵力分散。在国内担任防御的47 个师战斗力
很差。在苏德战场上作战的意军在第八集团军的22 万人,只剩下8 万人。在
法国和巴尔干担任占领任务的意军,在当地游击队的打击下,已不能自拔。
它的“盟友”纳粹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无力对意军进行大规模的支
援,反而对意大利横征暴敛,意大利人民怨声载道。
由于连年战争,经济日益恶化,1942 年意大利的工农业生产分别比战前
下降了35%和20%。进口额减少了78%。国债从1460 亿里拉增加到4050
亿里拉。国家预算赤字大增。
1939 年是120 亿里拉,1943 年上升到870 亿里拉,收入只敷支出的36%。由于严格的控制,物价形式上只上涨了一倍,但全国各地黑市猖厥,食
品匮乏,民不聊生。早在1943 年3 月,米兰、都灵等地的工人就举行了大罢
工,参加者达30 万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身患胃溃疡病、性情暴躁且有神
经质、意志颓丧、反应迟钝的“领袖”墨索里尼,还决定动员100 万人,强
迫14 岁到70 岁的男子和14 岁到60 岁的妇女为国家服役。但人民厌倦了,
军队士气涣散,反战情绪普遍增长。贫穷的意大利帝国已无法继续进行战争
了。在这种形势下,意大利统治集团内部决定抛弃墨索里尼来摆脱危机,维
护资产阶级政权。
早在1943 年5 月初,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意大利国王埃曼努尔就在估
计形势,伺机行事。他暗自作了如下的笔记:“德国在进入战争的第五年时
是疲倦而沮丧..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是军心颓丧..南斯拉夫处于全面暴动
状态..丹麦和挪威的全体人民都是反德的..俄国看来很强大,有丰富的
资源和人力,有很好的军事和民政领袖。”“盟国无疑是了解意大利军队的
可怜状况的,除了几辆德国坦克以外,没有装甲部队。”他还说:“我们决
不要忘记对英美政府领袖作出各种有礼貌的姿态。”现在国王觉得时机已到,
便同总参谋长安布罗西奥将军和巴多格利奥元帅等人联系,成为酝酿推翻墨
索里尼的政治势力的核心。同时,在法西斯党内,一些元老也对墨索里尼不
满,准备召开从1939 年以来就一直没有举行过的法西斯党的决策机构——最
高委员会会议,以此作为向他们的领袖提出最后通牒的手段。随着败局的发
展,两个密谋集团加紧了他们推翻墨索里尼的活动。
这时盟军的进攻和希特勒的要挟又加速了事态的发展。
1943 年7 月17 日,盟国飞机轰炸了罗马等城市,并散发传单,号召意
大利人民抛弃法西斯和纳粹“领袖”,向盟军体面投降。7 月24 日下午5 时,
法西斯最高委员会开会。这是一次与墨索里尼摊牌的会议。该党的元老、前
外交部长和驻英大使迪诺·格兰迪提出了一项决议案,内容包括要恢复宪制,
国王应掌握更大的权力,指挥军队;墨索里尼只是党的领袖,不应再主持国
务等。经过激烈的讨论,7 月25 日凌晨2 时30 分通过了决议案,19 票赞成,
8 票反对,1 票弃权。投赞成票的包括墨索里尼的女婿、外交部长齐亚诺。这
时墨索里尼站起来说:“你们挑起了政权的危机。简直糟糕透了!”他愤怒
地宣布会议到此结束。但是墨索里尼没有想到,不仅会议到此结束,他在意
大利21 年的独裁统治也在这一天结束了。
7 月25 日下午5 时,国王埃曼努尔在萨沃伊宫接见了墨索里尼,宣布废
黜他的一切军政职务,由巴多格利奥组织新政府。国王说:“事情再不能这
样继续下去了。军队反对你,阿尔卑斯山轻步兵在唱一支歌子,歌中说他们
不再以墨索里尼的名义去打仗。”然后国玉继续说,在他看来,巴多格里奥
可以应付局势,并将组成一个新的政府。墨索里尼争辩说,军队将在最后考
验中支持他,他的去职将是“丘吉尔—斯大林集团的胜利”。但是,国王非
常坚决,一再重复说:“我很遗憾,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只能如此。”墨索
里尼就这样被拘禁了。虽说后来他被希特勒解救,当了一个时期的傀儡,但
是大势已去,法西斯的末日就要到了。
次日,巴多格利奥在电台上宣布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并声明“战争在
继续进行。意大利..信守它的诺言”。但是这一声明既不能使德国人也不
能使盟国相信,只是把意大利人民弄糊涂了。大家都希望意大利脱离战争。
如何利用“意大利的背叛”成为艾森豪威尔将要考虑的问题。他想急于
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谈判,但是罗斯福不想采取主动。罗斯福电告丘吉尔,他
认为应当使意大利人接受“尽可能接近无条件投降”的条款。如果这一方案
起作用,就不会再有达尔朗协议,而已多格里奥是意大利的达尔朗,美国总
统对英国首相说:“没有你和我的批准,我们的战场指挥官绝对不能规定任
何一般性的条款。”丘吉尔倾向于不提任何条件与意大利谈判。他给罗斯福
回电说:“现在墨索里尼已经垮台,我愿意与能履行诺言的非法西斯的意大
利政府谈判。”但是他也坚持要限制艾森豪威尔的权力。7 月28 日,罗斯福
在电台发表广播演说,强调说:“我们对意大利的条件仍同我们对德国和日
本的条件一样不变,这就是无条件投降。我们将不同法西斯主义以任何形式
打交道。”
就在罗斯福和丘吉尔商谈时,希特勒行动了。墨索里尼垮台的当天,德
国人立即赶调部队进入意大利北部,其中包括从法国调来的两个师,计划占
领罗马以甫的意大利。此间,艾森豪威尔也想立即采取行动,脑子里装满了
计划和打算,要利用墨索里尼垮台所造成的有利局势。如果协议能帮助他迅
速地、不付出多少代价就占领意大利半岛,他愿冒个人风险和另一名欧洲的
反动将领再做一次交易。
在此之前,丘吉尔就抱怨他的进攻计划过于小心谨慎。“雪崩”行动(进
攻的代号)计划在那不勒斯以南的萨莱诺登陆。丘吉尔希望更往北,更靠近
罗马。艾森豪威尔曾向丘吉尔解释,进攻部队要有以陆地为基地的战斗机掩
护,这是非常重要的,而萨莱诺是以西西里为基地的战斗机最大航程的极限。
艾森豪威尔向丘吉尔保证,他要避免零敲碎打,以便直接扑向敌人的要害,
但是部队的上空必须要有战斗机。现在墨索里尼垮了台,只要能对意大利采
取适当措施,使艾森豪威尔部队在德军大批部队进入“不朽之城”(罗马)
之前赶到那里,就使奔袭占领罗马有了可能。这将如八个半月前在突尼斯一
样,又是一场竞赛。
抓住这个时机,艾森豪威尔想通过无线电直接地向意大利提出建议,答
应让他们得到体面的和平,并强调盟军是作为解放者来到意大利,“使你们
摆脱德国人,并从战争的恐怖中拯救出来”。在墨索里尼垮台的那天晚上,
他起草的投降条款上,就“准许意大利得到和平,和允许萨沃伊王朝和巴多
格利奥继续执政”。这些条款比无条件投降优厚得多。因此,所有艾森豪威
尔的上级都不高兴,每一封电报都说艾森豪威尔必须在投降条件上增加这一
条或那一条。麦克米伦指出:“可怜的艾森豪威尔在受到折磨。”夹在两国
政府之间、左右为难的艾森豪威尔向玛咪承认:“在我年青的时候,我常常
阅读关于军队将领们的书,我羡慕他们享有我以为是行动上和决策时的自
由。多美的想法!而对我提出的这些必须予以满足的要求,使我成为奴隶而
不是主人!”但是,等到艾森豪威尔拟订出他的上级可以接受的协定时,德
军已把19 个师调进意大利。耽误战机的这笔帐,是用鲜血来偿付的。
艾森豪威尔原想利用意大利人的合作,加速战争的进程。9 月6 日他决
定派第82 空降师司令泰勒少将秘密前往罗马,同巴多格·利奥作最后安排,
视情况需要作些变动,并要巴多格利奥遵守诺言。后来,泰勒安全抵达罗马,
结果发现意大利军队吓得要死。他们坚持认为,派来罗马的盟军力量太小,
抵挡不住德军的进攻,意大利不能给盟军第82 空降师提供机场,他们也不能
公开发表与盟军合作的声明。当艾森豪威尔看到这一电报时,非常愤怒。他
满脸通红,嘴绷得紧紧的,两眼闪光,全身肌肉收紧。他抓起一支铅笔,把
它折断,又拿起另一支,又折断。咒骂,喘了口气,接着开始口述给巴多格
利奥的答复:
“我要按原定时间广播停战协定。”这一时间就是当天晚上6 时30 分,
离当时不到12 个小时。“如果你不能按原先同意的那样合作,我要向世界公
布这件事情的全部记录。你们不执行已签署的协议所规定的全部任务,将对
你们的国家造成最严重的后果。你们今后的任何行动都不能恢复对你们的信
任,因而结果将是你们的政府和国家的解体。”
在晚上6 时30 分,艾森豪威尔按计划在阿尔及尔的无线电台上发表广播
演说。“我是盟军总司令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意大利政府已经使它
的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我以盟军总司令的身份,已批准军事停战协定。”
“停战立即生效。”他敦促意大利武装部队“帮助盟军把德国侵略者从意大
利本上驱逐出去”。当他讲完后,在阿米尔卡的无线电技术人员立即收听罗
马电台。巴多格利奥没有发表声明。过了十分钟后,艾森豪威尔将巴多格利
奥声明全文通过阿尔及尔电台广播出去。声明命令意大利武装部队停止一切
对盟军的敌对行动,敦促他们去同德国作战。一个小时后,巴多格利奥才被
迫在罗马电台广播了同一内容的声明。艾森豪威尔才勉强感到满足。他“耍
了一点手腕,可是他赢了”。但是,他不知道他赢了多少,因为没有人能说
出意大利的帮助起多大作用。现在艾森豪威尔处于进攻前的等待时期,这是
很使人恼火的时期,而他只能祈祷。
英美联军在向滩头阵地进发。德军准备控制罗马。9 月8 日,当盟军司
令部和巴多格利奥政府公开发布停战宣言后,驻意大利的德军,奉希特勒的
命令立即包围了罗马,解除了意军武装,占领了意大利大部分领土。意大利
王室和巴多格利奥内阁阁员,仓皇乘坐两艘潜艇于9 月10 日清晨从罗马逃往
布林的西避难。以后在盟军占领区成立了一个反法西斯的意大利政府机构。
10 月13 日,巴多格利奥政府对德宣战,同时英、美、苏三国政府发表
宣言,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
由丘吉尔起草的后经罗斯福和斯大林同意的英美苏三国联合宣言如下:
“英国、美国和苏联三国政府,承认巴多格利奥元帅所声明的意大利王
国政府的立场,并且接受意大利国家和武装部队的积极合作,将它们看作在
对德战争中的一个共同交战国。9 月8 日以来的军事事件,以及德国人对待
意大利民众的残暴行为,终于导致了意大利对德国的宣战。事实上,这已经
使得意大利成为一个共同的交战国。美、英、苏三国政府,将要在这个基础
上,继续同意大利政府一道工作。三国政府承认意大利政府关于把德国人驱
逐出意大利以后,服从意大利人民的意志的诺言。不言而喻,意大利人民通
过宪法手段,来决定他们最后所希望的民主形式的政府这一绝对的和充分自
由的权利,决不容许遭到任何损害。
“意大利政府和联合国家各国政府之间的共同交战国关系,不能自行影
响最近签订的条件,这些条件仍然保持充分的效力,而只能由盟国政府根据
意大利政府对于联合国家的事业可能提供的援助,在彼此间取得协议后进行
调整。”
墨索里尼的垮台和意大利退出战争并对德宣战,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的
解体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又一伟大胜利。酝酿已久的横渡英吉利海峡的“霸
王”行动(前称“围捕”)就要提到议事日程了。但就在这时候,艾森豪威
尔的私生活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议论。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二章将军与情人
将军风流爱美女,战场结下情和谊;
有朝一日凯旋时,上帝拆开两情侣。
就在艾森豪威尔向意大利进军时,他和妻子已经分别整整一年了。玛咪
一个人被留在美国的家里,感到孤独、苦闷。她怀念在军校的儿子,但更牵
挂在前线的丈夫,她弱不禁风,常常生病卧床不起。她的胃口不好,体重掉
到112 磅,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过着无头绪的生活,整晚阅读惊险小说,
在日以继日、月以复月地等待着。”
其实,玛咪所真正关切的是凯·萨默斯比,她是艾森豪威尔的司机,也
是艾森豪威尔的私人秘书。玛咪似乎觉得,凯总是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站
在他的旁边,或紧靠将军的后面。特别是她听到丈夫和凯的流言蜚语后就更
加不放心了。她忧心忡忡,在写给艾森豪威尔的信中也流露了自己的不满。
她认为丈夫不再是她“个人的财产”。但艾森豪威尔在信里却一再向她保证。
“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写道,“你说我不再属于你和约翰,那是十分错误
的..作为一个人,至今我仍牢记在心,我是这个家庭里(你的、约翰的和
我的)三分之一的成员。因此你没有必要对目前这种状况感到烦恼,至少我
还没有因政治工作而头脑糊涂。”
当时有关艾森豪威尔和凯·萨默斯比的流言,在伦敦,在华盛顿,可以
说是满城风雨。但是,艾森豪威尔和这个英国女士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个
谜底后来在凯·萨默斯比所写的一本回忆录里,才算彻底揭开了。书名是《难
以忘怀——我和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的恋爱故事》(PAST FORGETTING 一
My Love Affair With Dwight D·Eisenhower)。这本书1976 年出版后,昔
日这位盟国远征军统帅的罗曼蒂克故事,也就愈传愈远了。
1941 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艾森豪威尔将军以美国陆军代表的身份来英国
考察,一见钟情地爱上了给他开车的这位美貌动人的英国女士。随着岁月的
推移,在战争的环境中,他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日益建立了亲密真挚的
感情。后来,作为欧洲盟军最高指挥官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曾想方设法
让凯参加美国陆军妇女队,并授予少尉军衔,旋即当了他的秘书和私人副官,
并使她加入了美国籍。
战争结束时,艾森豪威尔开始考虑和凯结婚,并着手做了一些准备。关
于这件事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他的口述传记中曾经提到,当时曾在美国报刊上
掀起轩然大波。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在艾森豪威尔凯旋回国,青云直上,
最后登上总统宝座后,一切都变了。他们之间的真挚爱情只在双方的心灵上
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凯不得不沉痛地感叹:艾克为了他的事业而牺牲了爱情。
凯·萨默斯比撰写她和艾森豪威尔的恋爱史,是在她生命的晚年、医生
对她宣判死刑后写成的。
1973 年下半年,她被诊断只能活6 个月,但凯的生命延续了一年多。她
每天照常兴趣盎然地生活着,直到生命的最后的一瞬。她说:“生命没有停
顿的时刻。”
她始终不断从事各种工作。她最后的工作是为电影《后妻》当服装顾问。
每当周末,她常驾着破旧的沃尔克斯车去汉普敦斯,同老朋友们打桥牌,偶
尔也打高尔夫球。她还写作。她写这本书是为了把事实真相公之于世。
“我一向非常谨慎。”她说,“现在将军过世了,而我也活不长了。一
旦我死后,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澄清事实。我希望世人了解我和艾森豪威尔爱
情的真相。”
“漫漫长夜,追忆往事,历历在目,犹如昨天的事使我难以忘怀。我谨
向将军——艾克,我所钟爱的人致以真诚的告别。”凯·萨默斯比在书中写
道,“我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大事,有时发生了大事也往往要很久以
后才领悟。我遇到艾森豪威尔将军就是这样的。那时他是少将,两颗星没有
给我什么印象。”
当时凯是英国汽车运输队的成员。运输队是在对德宣战后由初出茅庐的
已参加工作的妇女志愿组成的。在美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宣战后,成批的美国
高级军官经常到英格兰和苏格兰活动。有的看飞机场,有的视察海防,还有
的整天整夜地同英国军政领导人会谈。大使馆需要司机及时把这些军人送往
他们要去的地方,这在当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德国飞机经常狂轰滥炸。伦敦,实际上整个英国都处于高度保密状态。
街上没有路牌,公路上没有标志,一切都没有了。德国伞兵不可能得到援助
和启示(德国人的进攻令人惶恐不安)。夜间实行全部灯火管制。公路上的
汽车只准使用前灯最微弱的灯光,加上伦敦讨厌的雾,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美国人每次参加晚会总是不能正点到达。白天的情况也不好。美国陆军的司
机很不熟悉伦敦,经常迷路,坐他们汽车的美军高级军官的血压常常升高。
凯·萨默斯比被选中为美国在伦敦的军官开车。那时,她和一个名叫理
查德·阿诺德的美国军官在搞恋爱。他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长得非常漂亮,
是个上尉,有人说他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当时战争条件还不允许他们结婚,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地为战争服务。他们约定打败法西斯后再举行婚
礼。理查德对凯说:“只有全世界赢得和平,我们才能过甜蜜生活。”
一天,凯奉命将到车站去接一位美国将军。那天,别的女司机已经抢了
好差事。负责分配运输任务的中尉军官抱歉地对她说:“凯,我希望你不要
介意。这位艾森豪威尔是仅仅剩下的一位了。”分配任务的军官知道凯想要
一位地位显赫的将领,而不是一位微不足道的两星将军。于是,她做了一个
鬼脸,说:“好吧!”
几天后,将军们到了。他们的飞机因天气关系在普雷斯特韦奇受阻,两
天之后,他们从苏格兰改乘火车来伦敦。不料火车也晚点。最后,在五月的
一个明媚的早晨,将军们终于抵达了,井同约翰·怀南特大使同住在格罗斯
文诺尔广场。下达给司机们的.指示是等候命令。汽车排列在穿军装的人群
中。他们等了又等,时过中午,凯饿极了,就偷偷地溜出去吃了一个三明治。
当她闲逛回来,看见大使馆的其他两部汽车都已开走,不禁大吃上惊。路旁
只孤零零地剩下一辆军用“帕卡德”汽车,两个美国军官站在车旁等候。这
时,凯丢掉女人的自尊心,跑过去抱歉地说:“哪位是艾森豪威尔将军?我
是你的司机,先生。”
“我们去克拉里奇旅馆,请开车吧!”艾森豪威尔说。从此,凯就与这
位美国将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他们始终工作、
战斗在一起。
艾森豪威尔身为远征军的总指挥官,他承担着千钧重担。为了完成这一
使命,他加快节奏安排他的生活,除了建立了一个短小精干的司令部,还给
自己建立了一个“小家庭”。他知道他需要的不是五光十色的社交生活,而
是一个家,一个充满温暖欢笑和富有感情的家庭。他临时凑了一个战时之家,
那是一个和谐的小群体,其中有布彻、特克斯和米基,以后凯也加入了这个
小群体。
哈里·布彻,才华横溢,是艾森豪威尔多年的朋友。他们两家关系非常
密切,艾森豪威尔夫人和布彻夫人在华盛顿同住一套公寓,而布彻在伦敦又
住在将军的旅馆套间里。布彻富有魅力,长得十分标致,微笑起来使人入迷,
朋友遍布各地。他是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副经理,现为艾克掌管公共关系事
务。更为重要的是,他协助将军保持头脑清醒。艾森豪威尔曾多次对别人说:
“有时我只想像一只病狗似地蜷缩在角落里休息,而布彻不让我那样,这就
是我离不开他的原因。他不让我干蠢事。”布彻是个轻松、愉快的人,在他
不同意将军意见时,说起话来也是直截了当的。他是艾森豪威尔不可缺少的
“家庭伙伴”。
特克斯上校,是负责将军办公室的一位副官,他工作效率极高,责任心
很强。他一天不到办公室就会坐卧不安。有人认为特克斯冷酷,而事实上他
非常腼腆。除了他的嗓门粗外,他平时非常沉默。特克斯与将军的关系不像
布彻那样亲密。
米基军士是艾森豪威尔的勤务兵,米基给将军刷鞋,擦铜纽扣,系鞋带,
换刮脸刀片,把牙膏挤在牙刷上,帮他穿衣服脱衣服,整理和收拾行装,并
认为做这些事是他的荣幸。米基为长官效劳是不遗余力的。他每天在将军的
桌上要放巧克力、口香糖,准备好大量的“新西方”香烟,以及消遣的读物。
此外,米基每周还给艾森豪威尔夫人写一封信,汇报将军的身体状况。
凯·萨默斯比,自从进入这个“小家庭”并变成“正式成员”后,每天
进进出出,除给将军开车外,还帮助将军守电话,处理信件和安排约会。凯
同艾森豪威尔在一起的时间,实际上比别人都多。清晨要送他去办公室,他
做完一天的工作后要接他回旅馆。
艾森豪威尔对他的“家庭成员”们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明确规定布彻、
特克斯和凯只能为他工作。“特别是你,凯,”将军意味深长地说,“我知
道机关里有的军官经常要你去干这干那,我不同意这么做。你们是我的工作
班子,任何人都不得支使你们。”
凯与将军相处的时间越长,交谈越多,彼此的了解也就越深。有一次艾
克说:“凯,我听说了你母亲的这么多事,我真想见见她,你为什么不找一
个晚上请她来同我们一起吃饭呢?”于是,凯的母亲同将军一起度过了一个
美好的晚上。艾森豪威尔希望知道她的家庭成员的情况,而凯的母亲也非常
愿同他交谈。她把凯的姐姐埃维和她丈夫的情况告诉了他,还谈到凯死去的
妹妹希拉。她还向他谈到凯当工程人员的弟弟谢默斯,眼下他正在温盖特将
军麾下进行战斗。
晚宴结束时,将军用双手握着凯的母亲的手说:“我们后会有期,我还
想多听些你们爱尔兰的故事。”这次相会,彼此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凯高
兴地对人说:“那次宴会后,我真觉得我好像成了将军家庭的一员,或者说
将军成了我的家庭成员了。”
有一次凯出车回来,艾森豪威尔对她说:“凯,你知道吗?我们生活中
缺少乐趣。怎样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快乐?我知道,你一周工作七天很累,
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近来很少看你的未婚夫理查德。”
“哦,理查德和我还能凑合。”凯说,“这毕竟是战时,我们不得不这
么做。”
就在这天晚上,将军约凯和他一起打桥牌,这是他们夜生活的开始。无
论在北非,以后在意大利,在法国,在德国,一直贯穿在整个战争期间。晚
上只要将军有空,他们就打桥牌。经常凑足四个人,布彻是打桥牌的能手,
克拉克将军、戴维将军也是艾森豪威尔打桥牌的常客。他们还在一起骑马,
打高尔夫球。
沉浸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的男女,不论是打仗、恋爱、绘画、怀孕,都
是人生具有的特征。凯和艾森豪威尔开始踏上穿越战争隧道的行程。这场战
争是正义之战,是一场十字军反对邪恶的战争。战争加深了司机和将军的友
谊,凯时时刻刻都感觉到将军在关注她,而艾森豪威尔也感到,盟军最高指
挥部,特别是在他身边,有这样一位美貌活泼的女性,打破了他和妻子长期
分离后的孤独和寂寞,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他们彼此心心相印。这是将军和凯都知道的事情。他自己的家离得很远,
他很少提到家人。这倒不是他不关心家,而只因为他们生活在另外一个环境
里,局外人是不了解这些的。战争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催化剂,势不可当,加
深了相互间的关系,因此平时需要几个月发展的亲密关系,在战争时期几天
之内就成熟了。
晚上打桥牌,使艾克和凯有许多机会碰到一起。一开始打牌就配合得很
好,不久就达到了心领神会的程度,成为配合十分默契很有战斗力的一对。
凯从来没有与别人有过这样直接的感情交流。作为打桥牌的搭挡,使他们超
过了长官与司机的关系。一天早上去伦敦,文克对她说:“真怪,我和你想
的完全一样。你知道,即使在打完牌后回想叫牌的情况,我相信也不会有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