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队
空军第二路部队
第七战区 余汉谋
第九战区 薛岳
2.国军反攻南宁、昆仑关
桂林行营以收复南宁为目的,令第四战区于昆仑关、高峰隘以北地区占领阵地,牵制当面之敌,掩护我军主力集中。时桂林行营奉军委会之命组织桂林行营指挥所于迁江,由行营主任亲自指挥。
(1)敌情——敌占领昆仑关、高峰隘后,改取守势,积极加强工事,企图确保邕钦地区,并拟打通邕龙线,切断我国际交通。
(2)我军攻昆仑关部署——将现有兵力分为:北路军,以第五军、第九军之一师属之;东路军指挥一三一师,一三八师;西路军辖第十六集团军,于十二月十八日开始分向昆仑关正面邕宾路、邕龙线之敌攻击。
(3)战斗经过——北路军(第五军)因战车、炮兵协同密切,进展迅速,惟邕宁之敌北上增援昆仑关,守兵有死守之状。我以新二十二师、九十二师于邕宾路之五圹、八圹不断截击敌人,断其昆仑关、南宁间交通,但敌不顾牺牲,拼命钻隙向昆仑关增援,虽其后方为我切断,但敌以空运补充兵员、粮弹,负隅顽抗。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午后,我以一五九师加入昆仑关东北高地作战,因我步炮之密切协同,先后占领六○○、六五三、四一五及老毛岭、枯桃岭、六城等附近重要高地,得收瞰制之利。当时我亲至炮兵阵地观测,命令以重量较轻之法制卜式山炮与俄制战防炮各一连,搬至敌左侧为我占领之高地,向敌阵地侧射,破坏其铁丝网,再由新二十二师、一五九师向阵地正面冲锋,终将敌阵地占领,当时,我空军在五圹、八圹间上空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曾与敌发生空战,我机因性能较差,遭受相当之损失。是役将敌第五师团之第十二旅团长中材正雄击毙,并伤毙敌军约五千人,造成我抗战以来攻坚之首次胜利。
同时西路军第一纵队一七○师,一三五师攻高峰隘亦有斩获,第二纵队之第三十一军(欠一师)于邕江南岸将敌第五师团一加强联队堵截伏击,联队伤亡过半,残敌向南宁溃窜。二十九年一月四日,我下昆仑关后,续攻九圹,敌退八圹凭险固守,我军因伤亡过重,急待整补,只得暂停攻击。
3,敌反攻昆仑关
(1)敌华南派遣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以第五师团惨遭挫败,南宁危急,乃由广东方面抽调近卫师团与第十八师团一旅团,以海运由钦州湾登陆,增援南宁,合原有兵力共约三个师团,编为第二十二军,以久纳诚一任司令官,准备反攻昆仑关。
(2)敌增援部队于邕江南岸与我邕铁路部队对战时,我即把握先机,重新调整部署,攻北岸之敌。
我军战斗序列:
邕江北岸:右翼军总指挥甘丽初,辖第六军(欠一团)、第二军;中央军总指挥徐庭瑶,副总指挥李延年,辖第三六军、第九十九军;左翼军总指挥叶肇,辖第六十六军、第一一八师;邕钦路守备部队韦布,辖地方部队、民团暨第六军一个团。
邕江南岸:西路军总司令夏威,副总指挥韦云淞,第一纵队指捏官周祖晃、第二纵队指挥官韦云淞(兼);东路军总司令蔡廷锴,副总司令邓龙光,第三纵队指挥官邓龙光(兼),第四纵队指挥官何宣;炮兵队指挥官邵百昌,副指挥官黄正成,辖卜式山炮一连、野炮二营、重炮一营、俄式三七战防炮一营、高射炮一营。
(3)恢复南宁目的,应迅速集结兵力,堆备以后攻势。
兹将我军部署简述如下:
邕江北岸:
右翼军以主力集结武鸣县属之葛圩、林圩附近,一部位于阮凭岭、石灯向四圹方面警戒,中央军应巩固八圹以北及以西占领线。
左翼军确保占领阵地,主力集结富兴村、五礼村,对敌不断扰袭。第一纵队于邕武路接防后,由扶南渡江归还建制。
邕江南岸:
西路军以十万大山及左江上游为根据地,主力位置于吴村以南,大圹以北,协同东路军扰袭敌人、破坏交通,阻敌增援。东路军以灵山、陆屋为根据地,协同西路军以向大圹、大寺间敌人攻击,破坏交通,阻敌增援。
(4)战斗经过:
敌第五师团一旅团与第十八师团一旅团,于二十九年一月二十五日沿邕宾路向昆仑关阵地正面攻击,近卫师团沿邕永路向宾阳迂回攻击。我军虽奋勇抵抗,奈因装备较劣,未能阻敌前进。同的第三十八集团军在宾阳总部,为敌机炸中,因其为前方各部联络中心,一时通讯中断,无法指挥掌握,呈独立作战状态。至二月二日,宾阳、思陇为敌攻占,我军虽后路被断,而昆仑关以西之第九十九军仍与敌激战一周,伤亡甚大。此外因守昆仑关正面之第二军、三十六军也与敌苦战中,并不因后路断绝而退缩,后因联络中断,补给不上,迫不得已,乃分向隆山、都安、忻城退却,敌占邹墟,隔清水河与新三十三师对峙。同时,敌进占上林、武鸣。
4.收复南宁
敌自反攻昆仑关得手,占领宾阳、武鸣后,遂将第十八师团调回广州,归还二十一军建制,只以二十一军占领南宁、钦县、防城及其外围据点,增设工事团守。我军以收复南宁为目的,将兵力区分邕江南北两岸布置。三月一日,我南岸西路军夏威所部使用主力于邕钦路以西,以一部分布邕钦路以东,向大圹、吴村方面袭击敌人,并发动民工破路。东路军蔡廷锴所部袭击小董、大寺之敌,并与民团合作,破坏交通,阻敌增援。我东、西二路军于邕钦路以东,不断与敌激战,敌我均有相当伤亡。我西路军、四十六军攻大圹、小董之敌,并切断邕钦路。
邕江北岸于三月十二日始向敌攻击。敌为解除左侧威胁,增派部队向我攻击,近卫师团一个旅团由良庆沿蒲津东进,占永淳、灵山;邕钦路有敌一个联队为基于,附炮骑兵,由牛岗经平吉向我进攻。六月十七日,邕南之敌沿邕龙路再向龙州进犯,当晚占绥渌城,继占明江、龙津。
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德国发动欧战,席卷西欧,法军战败。日军于九月间,以第五师团占领越南,近卫师团与台湾旅团仍固守邕宁、钦州,我第四战区以敌后方联络线延长,兵力较前减少,令各路军发动攻势,三十一军团攻龙津,四十六军扫荡明江之敌。龙州之敌于十月二十六日开始向越南撤退,我军收复龙州。第四战区又令第十六集团军扫荡邕钦路东段残敌,并协攻南宁;并令第三十五集团军分由邕宾、邕武两路向南宁之敌猛攻,另一部渡邕江,截断邕钦路,协同第十六集团军攻邕钦路北段之敌。我各部均奋勇进攻,六十四军占高峰隘、宾阳之三塘,且向南宁挺进,一五五师由永淳渡邕江对敌攻击,时邕江北岸之敌向邕钦路撤退,我三十五集团军于三十日收复南宁。是时敌总兵力约三万多人,我各部继续追击,至十一月十七日,敌四面遭我侧击、尾击,乃沿邕钦路以海空掩护,由海道乘船退却。
(三)柳州会议
我军克复昆仑关,当敌退守南宁时,蒋委员长即于二十九年二月下旬,召集柳州军事会议,检讨此次桂南作战得失,训示今后作战要点:
1.认识敌军精神,我将领应有深切反省与警惕。所谓敌军精神,当时委员长虽未明白解释,但不外“武士道”与“大和魂”。
2,说明敌军战术之优点与劣点:
(1)敌人战术优点:
①快——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②硬——困守阵地,坚强不拔。
⑧锐——锥形突进,勇往直前。
④密——保守秘密,令人莫捌。
(2)劣点:
①小——只能作小兵力之侵扰。
②短——只能为短时间之战斗。
⑧浅——只能作浅距离之进攻。
④虚——无预备兵力,敌后空虚。
3.指示我军克敌制胜之战术与对策:
(1)利用敌人弱点制胜之战术——我应以大部队攻击敌之小部队,应以长时间之周旋,打击敌人短时间之攻击;应以纵深配备,打击敌人浅距离之侵扰;更应以猛力突进,打破敌人空虚之后方。
(2)攻破敌人优点之战术与对策:
①应以“稳定”制敌之“快速”。
②应以“坚韧”克敌之“强硬”。
⑧应以“伏兵”破敌之“锐利”。
④应以“严明”对敌之“秘密”。
4.宣布现阶段之作战要旨——在求各级指挥官全力争取主动,积极进攻。(余从略)
在柳州军事会议后,蒋委员长深以各部队目前一般参谋业务缺点尚多,影响战力至巨,乃于二十九年三月初旬在重庆召集全国各战区参谋长会议;关于参谋长在部队所负之责任与所处之地位,以及个人应有之修养与努力,均有详细指示。而于革命战术之训示,更为明确,其要点如次:
①在战略上需持久坚韧,在战术上要速战速决。
②前进攻击应不顾前后左右,须一意挺进,坚决达到目的。各级指挥官应养成锥形突击之素养与胆识。
③退却时应不拘泥背进之惯例,而要退至敌人后方。
④各级指挥官要具备卓越之指挥能力,以发挥革命军以少胜多的威力,创造光荣的战史。
(四)挂南会战之检讨
1.敌军
(1)敌占领海南岛后,复侵略我粤省及桂南,致我防线辽阔,兵力分散,敌乃乘机以陆海空联合部队于钦州湾之龙门港登陆,以锥形突击战术一往直前,突破我海岸及邕江南岸防线,占领南宁、昆仑关、高峰隘等处。
(2)敌以第五师团中村正雄之一个旅团固守昆仑关,我以第五军三个师附装甲兵一个团,与新九十二师,及重野炮各二营,卜式山炮一连,俄式战防炮一营,高射炮三连围攻之,并将敌人后路切断,而敌顽抗,且以空投补给兵员与粮弹,精神相当倔强。
(3)敌一个旅团附特种部队,兵力共约万人,我军以双倍兵力围攻,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三十一日,历时十四天,残敌方告撤退,可谓顽强之极。
(4)敌据守昆仑关最高要地,为全阵地所有点。敌除构筑坚强壕沟外,且加设游动铁丝网,使我军围攻敌人阵地时因受敌火压制,伤亡极大。当时每次冲锋正面不宽,少则一营,多则一团,而十几次进攻,每次死伤皆达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因敌火力正强,又设有反斜面阵地,布置铁丝网于阵地前,我军牺牲极大代价后,方将昆仑关攻下。
(5)敌退出昆仑关后,曾于战地祭奠双方阵亡将士,并留有祭文,其大意为:钦佩两国军队作战之英勇,并祈祷双方阵亡将士之冥福。
(6)敌再占昆仑关后,第十八师团一个旅团调回广州,第五师团则进兵越南,只留近卫师团与台湾旅团固守南宁外围据点。敌兵力减少一半,备多力分。又因邕钦铁路被我切断,补给困难,且广西民众不与敌合作(敌占领地百姓几乎迁徙一空),不能就地购粮补给,故其势非退却不可。再者,第五师团既已进占越南,西南桂越国际交通自断,南宁已无占领价值。敌于占领海南岛为根据地后,若先占据越南,即不必多牺牲于南宁,此为其战略上之错误。
2我军
(1)昆仑关立于邕宾两地间之高岭,为邕宾公路必经之要隘,地势险绝,为中国战史有名之关塞,故敌我在所必争。
(2)抗战以来,国军曾于台儿庄、长沙二、三次会战,以攻势防御战略击败敌人。若论攻坚胜利,则以昆仑关之役为首次。
(3)我以优势步兵附以特种部队围攻昆仑关,配合劣势空军之支援,故能将坚固之敌工事攻下,由此可证,攻坚必须有步炮空之联合方易奏效。
(4)攻昆仑关战役中,我曾亲临炮兵阵地指挥,当时因敌利用反斜面阵地,及副防御,我军冲锋十次以上未能奏功。我于巡视地形后,见敌阵地左侧有高山,可做为炮兵侧射敌阵地之用,遂令炮兵指挥官邵百昌,将卜式山炮一连,俄式战防炮数门,于拆卸后搬上敌阵地左侧之老毛岭、枯桃林、标高四一五等高地,实行侧射敌之反斜面阵地,并压制敌机枪、山炮,毁其铁丝网,支援我冲锋部队,结果一举成功。
(5)现代战争是以火力压倒火力,以速度压倒速度,以纵深突破纵深。此次昆仑关战役的胜利,是我重、山、野各炮威力压倒敌火力,毁其副防御,此乃步炮联合攻击阵地奏功之重要关键。
(6)自抗战以来,敌骑所到省份,当地士绅间有为敌伪利用,组织伪组织,附和敌人者,或为中共威胁,产生共党政权组织者。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敌所占地区,皆有发现上述情况者。惟敌侵略广西以来,当其占领南宁城时,民众除老弱由教堂、医院负责外,其他商人等皆逃避一空。邕钦、邕武两路沿途二、三十华里内之民众皆率相走避,壮丁则纳入民团,有枪拿枪,无枪则提刀荷锄,或与军队一致破路,或扰袭敌人,皆不愿做顺民受敌利用,此为抗战中最特殊之省份,故敌视桂省民众为最可恶。
(7)收复南宁,因为四战区官兵奋勇牺牲之战果,而民众破路之功亦不可没。民众于邕钦、邕武两路,不断阻截交通,使敌后方不能补给,现地无法购买,故敌对南宁能战不能守,能守而不能久。其势非退却不可。
(8)敌既决心南进,占安南南部为根据地,实已截断我国际交通,再占南宁,作用不大,故桂南之战实系多余。
(9)桂省民众有民团组织,省民自十八岁至四十五岁皆纳入组织。民团分常备队与后备队两种,常备队有武装。以常备言,村街有常备中队,乡镇有大队,县有联队,村街长兼任中队长,乡镇长兼任大队长,联队长则由县民团司令委任。民团司令由县长兼任,有军人身份之副县长则兼任副司令,以辅助县长训练壮丁,指挥全县民团。凡编入民团之壮丁皆接受军事训练,各县有督练官(军人)若干人,专以训练民团,各县私有枪支登记后,转借民团使用,若有不足,则由省府或绥靖公署设法筹给之。桂省分为若干专员区,每一专员兼民团区指挥官,指挥该区各县民团司令。省主席兼任全省民团总指挥,另设有副总指挥,指挥仝省民团。当时桂省有一口号为“寓兵于团”。
(10)桂省民团受过政治、军事训练,致共党政权组织无从产生,故于此次会战中,空室清野,破路工作能彻底而迅速,民众确实与军队合作,对抗战发生相当大之效果。
(11)昆仑关战斗时,由各处调来几支军队,粮食之补给,后方兵站一时供应不上,乃临时由桂林行营下令上林、宾阳、贵县、永淳等县,以手车,民伕于两天内运送一千担以上的米粮接济,方渡过难关,足证民力之伟大。
(五)战场杂记:
(1)本会战中,敌空军仍占优势。当时本人奉命亲自指挥桂南战事,先派设营官将行营指挥所设于红水河北岸迁江附近之石岩内。攻昆仑关时,将指挥所推进至宾阳之白岩村。广西省内多山,几乎无山无洞,且洞大可容十至百、千人,若桂林之七星岩可纳万人以上。石岩内滴水,湿气甚太,我因指挥部队故早晚往于此,迨会战完毕后,风湿病大发,夜不能寝,手不能握拳,非常痛苦,后经医生打针电疗,始渐愈。
(2)敌占南宁昆仑关初期,我军委会据谍报敌兵力甚多,因命将红水河以南迁宾路,及速破坏,且须毁倒电线杆,行营遂令四战区照办。当时宾阳、上林、迁江三县民众,星夜点起马灯赶工,而公路刚破坏完毕,军委会又来令:前谍报不确,敌仅有一旅团,就应及早修复道路,以攻取南宁。此来又要百姓点灯修路,因我第五军为进攻主力,附有装甲部队,故须先修复道路,以利进兵。
(3)柳州会战时,敌机群二、三十架曾向会议地点轰炸,当时与会人士皆在场,所幸警报灵活,又幸早备有岩洞可资躲避,且炸弹投中岩洞前后,幸无损伤,由此可知敌人情报之灵敏。
(4)桂南会战参战部队之官兵皆能与民众确实合作,而当时民团部队所在地皆有电话,可资联络,谍报通讯均便,尤其防空情报之灵活,为全国各省之冠,此为当时防空司令黄镇球所推许者。
九、长沙会战
(一)第一次长沙会战
军事委员会设立委员长桂林行营,统一指挥长江以南之第三、四、七、九四个战区,重新部署第二期作战计划,扩大面之作战方略,以作长期消耗战。行营成立不久,即有长沙第一次会战。
1.敌情
敌鉴于我主力位于鄂北、湘北五、九、二战区内,逼近武汉,时感威胁,乃先发动随枣会战,以打击我五战区鄂北守备兵力,其次发动南昌会战,以打击九战区右翼兵力,再发动长沙会战,以打击九战区主力,企图消灭五、九战区我军主力。八月下旬,敌第十一军所辖第一○一、一○六师团主力、由南昌运输武宁一带,向奉新、靖安附近集中;第三十三师团由咸宁(鄂省)向通城附近集中,第六师团由通城向岳阳以南地区集中,奈良支队(以第十三师团步兵旅为主干)由京山、皂市经武昌铁运南移;上村支队(第三师团步兵旅为主干)由鄂北经汉口入岳阳集中;长江舰队也向岳阳湖面集中。
2.桂林行营对第九战区之作战指导
第九战区以一部牵制赣北之敌,主力迎击湘北之敌,以新墙河、汩罗河、捞刀河、浏阳河为天然河川障碍,预设数线阵地;于幕阜山附近构筑侧面阵地,长沙构筑复廓阵地、岳麓山以优势炮兵支援长沙,以备逐渐消耗敌人;并力行空室清野,以困敌人,适时转移攻势,向敌包围而攻击歼灭之。
3.作战经过
赣北方面,我第一集团军、第十九集团军、第三十集团军守备锦江南岸及祥符观、烟港街各附近阵地。九月中旬,敌第一○一、一○六师团由靖安、奉新开始向我阵地攻击,我军采纵深阵地持久抵抗,与敌保持接触于修水、铜鼓以东地区,使敌不能窜入鄂南、湘北夹击我军,保障我主力军右侧安全。由副司令长官罗卓英统一指挥,赣北我军与敌在锦江之线,及高安、奉新、修水、铜鼓各区激战,牵制敌人。
湘北方面,我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指挥第二十军、第七十九军及湘、鄂、赣边区挺进军,在幕阜山附近占侧面阵地,以备侧击南下之敌。第十五集团军关麟徵及第七十九军守备新墙河阵地。第七十军及第九十五师守备汩罗江与湘阴以北沿江岸阵地,第四军主力推进浏阳河南岸之枨市,策应作战。以第五十九师潜伏长沙及东南地区,突击南犯之敌;第七十三军及一九五师于福临铺、桥头驿以北地区潜伏,第十一师占岳麓山。
二十八年九月下旬,鄂南敌第三十三师团及第十三师团之一部攻占麦市、平江;第六师团及第三师团之一部,海军陆战队舰艇百余艘及航空兵团,陆海空军联合由鄂南向新墙河口、汩罗江口至洞庭湖面,水陆进攻。敌渡新墙河,汩罗江续向南犯,进至金井、上杉市,青山市、桥头驿各地附近,战区乃下令反攻,杨森集团军沿汩罗江两岸向长寿街,平江之敌截击,其他预伏福临铺、青山市之各地,伏兵并起,袭击敌人。敌见我袋形阵地,知难而退,不敢深入。我军见敌退却,乃全线追击,于十月八日进到新墙河。敌由优势空军掩护,行有计划之退却,未受多大损失。本会战告终,考日军在中国作战之记录只承认有计划退却,不承认战败。这是事实,然我军精神上得到极大的鼓励。
4.长沙会战检讨
敌军:
(1)敌第十一军主力以长沙为目标,由新墙河南下,其重点置于粤汉路方面,以一部迂回湘东山岳地带,采份进合击迎战。粤汉路两侧,一为洞庭湖沼地带,新龄、汩罗、浏阳三大河流流贯其间;为湘东山岳地带,与江西毗邻,有幕阜、九岭、万洋诸山横其间。敌由此深入我即设袋形阵地,进至距长沙二十里地带,遭我伏兵四出袭击,不敢恋战,乃知难而退。否则,敌愈深入愈陷泥潭,将遭受更大损失,足见战略之部署胜于战术多矣。
(2)敌军作战指导,未能详审战场一般地形,统制各纵队行动,以致于左侧之迂回需经百公里以上之山岳地带,始能到达浏阳河附近,未能适时与主力配合,我军乘其弱点,四出袭击,迫使敌人撤退。
(3)敌颇有勇往迈进,向目标进攻之冒险精神,恃其装备之优势向前突击,惟其主战场两侧之威胁,尤其左侧之威胁未能排除,而竟冒险深入,犯过于轻敌之病。幸其知难而退,可算机敏。
(4)敌至长沙附近,知进入我袋形阵地之不利,毅然全师而退;其退却时,准备充分,部队掌握确实,迅速脱离战场,此为指挥官者所当重视。惟敌之退却却得力于优势空军之掩护,收获最大。
我军:
(1)我战略指导能主动自由,正面之阻击与侧面之截击能配合适宜。捕捉地方过失,能主动反攻,故得到胜利。
(2)各方面指挥官均能把握战机,乘敌分离之际,予以各个攻击。
(3)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适宜。当我正面部队节节抵抗,诱敌深入之际,伏击部队能乘机猛进,而留滞敌后之挺进队亦能袭击敌后,以资策应,此足以困扰敌人,使敌人军心动摇,不战而退。
(4)我军装备太差,未能于追击战时予敌包围歼灭及行使战场外之追击,使敌整然撤退,未免有美中不足之感。敌于攻击中忽然退却,暴露其战斗精神之弱点,在心理战上,我已获得一胜。
(5)中国兵家有“坚壁清野”之军语,意即防者有铜墙铁壁之坚固,搬清野外之粮秣物品,免资敌用。杜林行营指挥长沙之战有“空室清野”之话,命将敌必经之路两旁二十华里左右之民间畜牲、粮食,以及一切食品搬运一空。即磨粉舂米之工具也一无遗留。“空室清野”经济意义多,“坚壁清野”则军事经济兼而有之。民国三十四年于桂北龙虎关截击共军西退,曾用此法取得了使敌损失七千之胜利。
(6)第九战区在湘北之作战,凡敌军可利用之道路,破坏最为彻底,使敌军战车、汽车、炮车均不能通过,敌所使用者仅马拖山炮。当时我野炮、重炮置于衡阳,至会战结束时,法国军事顾问倍尔颜中将至前方视察,返回衡阳,见野炮、重炮弃置不用,甚表惊异,当面他问我理由,我说;“敌重炮、野炮多我十倍以上,我若不破坏道路,敌重兵器即可长驱南下,我若以一对十,损害殊大。今破坏铁路后,双方仅能使用山炮,我山炮虽不及敌多,但杀伤力少,损害即可减轻。”他听完,对破坏道路甚感兴趣,又告他:“法国为近代装备之国家,战车、汽车多,此非有良好道路不可。我以劣势之装备对优势装备之敌,不得已使用破路、清野方法,然于欧洲战场绝不适用此法。”他颇以为然,且记于日记中。
(7)本会战结束,蒋委员长召集军事会议于南岳,会中向长沙以南第三、四、七、九各战区司令长官及各省省主席训示,其大意为:“以敌此次长沙会战士气之低落,战略攻势之顿挫,再加美国废除美日航海通商条约,予日本经济之打击,德苏订互不侵犯条约,肆意瓜分波兰,德日反共协定为之瓦解。其后德攻波兰,欧战随之爆发,凡此种种国际演变,均有利于我抗战。”续勉三军今后应改变战略方针,反守为攻,转败为胜,对于军政尤应密切配合,积极准备,迅速组织民众,训练民众,与国军一致行动。敌进攻时,民众采“坚壁清野”以困扰敌人。敌向我深入,如何展开游击、牵制敌人,敌停止时,如何袭扰敌人。凡此种种,军民应密切配合,展开行动。
以后各战役均能依此训示实施,故奠定第二、三次长沙会战之胜利,维护重庆首都及西南广大政权之安全,直至抗战胜利为止。
5.第一次长沙会战战场杂记
(1)会战前,我曾至第九战区岳麓山附近视察驻军战斗演习,承薛长官伯陵招待住于岳麓山新建招待所。时为冬天,天气甚冷,住房内,以火盆盛木炭升火取暖。晚就寝时,我方回房休息,但见火盆面上尽是白灰掩盖着,门窗关闭,方上床睡觉。当天因演习之故,身体疲困而成酣睡。直至午夜二点左右,因小便下床,忽然头晕而跌倒地,半晌起身不得,此时心中明白因房中氧气被炭气吸收为氧化碳,因身体缺少氧气,故不能支持。此时急想将房门打开,但力不从心,试起几次皆告失败。只得奋力爬至房门口,以手勉强打开门栓,门开后,即将头倚靠门槛上呼吸外面空气,约过一、二十分钟,情况好转,即可站起。遂叫勤务兵将盆移出,又打开窗户,直睡至天亮。此次若非小便起床,恐怕生命早休,由此得一教训,凡事不可疏忽。
我平生有一习惯,无论天气多冷,皆不烧火就寝。抗战期间,我到西北兰州,朱一民是战区司令长官,谷正伦(纪常)为甘肃省主席,招待我睡炕床,床下升火,我叫熄火才能入睡。有一次我与胡宗南由西安乘车到兰州,至半途华家岭地方,因天雨路坏不能继续前进,宿当地一地主家,因床下烧火,一夜皆不能成眠。
(2)演习完毕,顺观赏岳麓山风景。岳麓山位于长沙对岸,不仅风景美丽,为古迹所在地,且形势险要,为军事之重地,是最好之炮兵阵地,可用以支援长沙。就军事上言,守长沙,必守岳麓山。山上又有革命历史古迹——黄兴(克强)、蔡锷(松坡)二位先生之墓。黄兴辅助国父推倒满清,创造共和,蔡松坡于方南揭护国之旗,推倒袁世凯帝制,再造共和。二位先生革命事业足可垂诸千秋万世,故其墓园皆有当代名人许多宝贵之题词与挽联,可谓美不胜收。其中最哀艳令人注目者当属名妓小凤仙挽蔡松坡联,联云:“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岂知忧患余生,萍水相逢若一梦;数年北地粉脂,自伤零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也千秋。”英雄美人不仅风传当代,且留芳百世。
(二)第二次长沙会战
1.会战前国内外形势
民国三十年元月上旬,德于进攻波兰后,继攻苏联,德苏大战遂爆发。根据日人判断,德攻苏,战争必将延长,乃放弃其攻苏政策(日关东军原对付苏联),安心实行南进,以争夺太平洋霸权。七月下旬,日军进占越南南部,为其南进根据地,且对我各战区加强攻势,轰炸我后方都市、工厂,并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企图消灭国军实力,使我不能反攻,以免妨碍其南进政策。
2.敌军部署
民国三十年八月中旬以来,敌抽调鄂北之第三、四两师团与第十三师团一联队,独立第十旅团一部,及赣北之第三十三师团一部,独立第十四旅团一部,先后向临湘、岳阳集中,会伺守备鄂北之第六师团,鄂南之第四十师团,及兵舰二十艘,汽艇二百余艘,配合航空兵团,总兵力约十二万多人,由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向长沙作第二次进犯。
3.我军部署
第九战区本第—次作战部署要领,以主力分布新墙河以南,至浏阳、捞刀河地区,凭既设阵地,阻止抵抗,诱敌深入,并适时由平江、浏阳、株洲等地区向敌转移攻势,包围歼灭之。
军委会令第三、五,六战区同时发动攻势,牵制当面之敌,使九战区作战容易。赣北方面,第十九集团军守备梁家渡;靖安方面,第三十集团军守备武宁、九宫山一带;湘北方面,第二十七集团军守备杨苦林、通城等地;第九十九军守归义、营田、湘阴;第三十七军守长乐街、瓮江;第二十六军集结浏阳、金井一带;第十军集结衡山;第九军守长沙。
4.作战经过
敌军十一军之第六师团,有一旅于三十年九月十七日为掩护其主力之集中与展开,由忠坊、西塘向大云山阵地攻击,其主力则分由港口、潼溪市向新墙河强渡,经我第四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军于杨林街、汩罗江北岸猛烈截击后,敌转至汩罗江岸。三十日,敌由黄棠、浯口、长乐,新市、归义等处分路强渡,经我守军第三十七军及增援之第十军、二十六军奋力阻击,敌消耗甚大。后敌强渡汩罗河,且以一部经瓮江迂回我右翼向金井前进,同时正面之敌向福临铺、三姐桥主阵地猛攻,我诱敌深入,经过逐次抵抗后,敌向捞刀、浏阳河地区预设决战地带转移。至二十六日晨,敌右翼由长沙街迂回东南,另一部迂回长沙东面,主力向长沙猛攻。敌便衣队一部窜入长沙市,另一部快速部队则向株洲流窜,且以伞兵降落第一线后方扰乱均经我军先后歼灭。同时我调集第四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军、第七十二军、第二十六军、第七十四军、第三十七军、第十军、新编第二军、第七十九军,共十个军,先后赶至指定地区,将敌四面包围,双方伤亡很重。敌在平江方面后路为第四军、五十八军截断,补给困难,势难持久,同时我第三、五、六各战区,各将当面之敌牵制,使其不能转用。敌于九月三十日开始向北突围退却,被我军于汩罗河以南、捞刀河以北分段截击、侧击、尾击,伤亡很大,我虏获敌步枪一千三百四十七支、机枪五十八挺、山炮六门、步炮九门、骡马八百七十一匹,击落敌机三架,毁汽艇七艘,其他军用品不计其数。敌退向鄂南原防,会战告终。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会战前国内外形势
敌大本营实行南进政策后,于三十年六月上旬派兵占领海南岛、安南南部。十二月八日,日奇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抗日战争遂成为世界战事之一部分,国军单独抗战四年,至此遂进而与盟军并肩作战。当时我战略以争取盟军共同胜利为目的,故令第四战区向港九增援,并派远征军增援缅甸,以打通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争取美援。同时令各战区发动攻势,牵制当面之敌,声援盟军在太平洋之作战。敌军第十一军为牵制我军增援港九及缅甸,遂再度侵犯长沙,形成第三次长沙会战。
双方兵力:敌军兵力为陆军第三、六、三十四、四十等四个师团,与独立第九、十四旅团,加上炮工特种兵及海军,共五个半师团,总兵力与前次约略相等。我军兵力共约四十个师,十八万人(特种兵在外)。敌指挥官仍为阿南惟畿,我军为薛岳与罗卓英、杨森、王陵基三副司令长官。战斗序列与前大致相同。
2.敌军作战部署
第六师团集中新墙,第四十师团集中筻口,第三师团集中龙湾,于十二月中旬开始活动。敌军一部于赣北发动攻势,以牵制我军,其主力则强渡新墙、汩罗诸河,沿平江通长沙大道,经金井、福临铺向捞刀河直追长沙。敌第三师团由长沙东南,第六师团由长沙东北,围攻长沙。敌并以其优势空军支援陆军,猛攻长沙,且突进长沙左家塘、军储库、林子冲、长沙岭等处。敌因连日猛攻长沙,弹药消耗太大,至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三日,敌开始以空投补给弹药,后方补给线被我截断且尸横遍地,攻势顿挫,遂于一月四日决心退却。
敌此次退却部署,以第四十师团主力由金井向林华山接应退却之部队,独立第九旅向麻林市,外援支队由岳阳向界头市三部接应,第三、六两师团由长沙附近经麻林市始向新墙,汩罗逐段退却,至一月十五日,敌退至新墙河以北。
3.我军作战部署
第九战区第三次会战与第二次大略相同,以第十九集团军、第三十集团军守备赣北,牵制敌人;湘北方面,以第二十七集团军分布于新墙、汩罗河上游紧要地区;以第三十七军守汩罗江沿河,长乐街;新市等处,第九十九军警戒归义、营田、湘阴一带;第二十六军控制浏阳附近,第十军军备长沙。
第九战区秉第二次长沙会长要领,于新墙河节节抵抗,逐次消耗敌人,诱敌深入捞刀、浏阳河既设阵地。敌第三、六师团围攻长沙,屯兵坚城,攻击不下,虽有少数部队攻进长沙若干据点,然均被消灭,仅于白沙岭有少数之敌仍存在。敌以航空兵团支援陆军攻城,步、炮、空联合进攻长沙,我以第十军、第七十三军之第七十七师死守长沙,七十三军主力及炮兵第一旅第四、五、六炮兵团固守岳麓山,支援长沙,尤其重炮发挥威力,压制敌炮兵,增强长沙守备士气。一月三日,敌仍猛攻,但见其使用空投,知其粮弹欠缺,后敌攻势顿挫,遂决心退却。敌退,我分途追击截击。此次追击部署,较上次周密,罗副长官卓英,由赣北调来任南方追击军总司令,指挥所部由南向北追击;杨森为北方堵击军总司令,指挥所部(二十军、五十八军)由北向南堵截;王陵基为东方截击军总司令,指挥三十七军、七十八军于枫林港以北、长乐街以南地区自东向西截击;傅仲芳(九十九军)为西方截击军总司令,指挥所部于石子铺以北、新市以南地区,自西向东截击。敌军经我各方追击,截击,伤亡很大,幸赖其优势装备与空军,否则伤亡将更重。据战史记载,此次会战伤毙敌军万人以上,联队长四员,俘敌三百六十名,步枪一千一百三十八支,机枪一百五十五挺,炮十一门,手枪二十六支,掷弹筒二十具,及其他军品甚多。结果敌退原阵地,会战告终。
(四)第二、三次长沙会战检讨
第二、三次长沙会战,关于敌情、地形、敌我双方兵力、敌我攻守方略、相同者甚多,故将两次总合检讨。
1.敌方
(1)二、三次长沙会战,敌方每次总兵方十二万人左右,装备相同。
(2)用兵方略,以一部牵制赣北我军,以主力强渡新墙河,汩罗河,沿平江,长沙大道直迫长沙。第二次会战稍有不同,敌曾以伞兵降落第一线后方,企团扰乱,结果被我歼灭,未收实效。
(3)二、三次长沙会战,敌军劳师远袭,屯兵壁城,进入我捞刀柯、浏阳河地区之袋形阵地,被我反包围,平江方面后路为我完全截断,补给困难。第三次会战,敌攻城部队曾以空投补给,因兵力过大,无济于事。二、三次长沙会战,敌主力遭我包围,分段截击、侧击、追击、伤亡极大,两次均遭同样失败。
(4)二、三次会战,敌军兵力均同为十二万人,我军皆在十八万人左右,数量上,我稍优于敌。敌因劳师远攻,兵力有限,不能排除其左侧伏兵之威胁。敌左翼为湘赣交界地,修水、铜鼓一带皆崎岖山地,且面积很大,其侧面要地皆有我伏兵,无法排除,又不能保护此纵长交避线,故敌二、三两次皆受我侧击,后方均为我截断,因而补给不上。敌攻坚不下,遭我反包围,其势非退却不可,中国古时兵法有云:“倍则分之,五则攻之,十则围之。”今敌使用兵力较我为少,而距其鄂南基地又辽远,故“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敌违背此原则,故两次会战均告失败。
(5)假令敌增加三个师团(合约九个师团),于左侧位置,仍由平江朝长沙前进,一面前进,一面修路,而以野炮、重炮、战车跟进,稳扎稳打,不求速效,步、炮、空联合攻击长沙城,或较为有效。二、三次会战,故战车,野炮因道路被破坏不能前来,攻城利器无用武之地,仅以山炮攻城,破坏力不大,故长沙仍屹然不动,敌攻城部队遭我内外夹击,故两砍皆败北。
2.我军
(1)二、三次长沙会战,其战场布置及作战要领,均依第一次长沙会战蓝本,并无多大修改。
(2)作战部署:以一部于赣北牵制敌人,掩护主力右侧背,以主力位置于湘北之新墙河以南捞刀河以北;于新墙河、汩罗河、捞刀河、浏阳河布置数线阵地,以守军固守长沙为阵地核心,岳麓山居高临下,俯瞰长沙,为良好炮兵阵地,水陆洲为连接中心,于长沙城构筑复廓阵地,捞乃河、浏阳河一带地区筑袋形阵地,以备与敌决战。
(3)破路工作,两次会战均相当彻底,使地战车、牵引车、野炮、重炮均不能通行,敌军只能似山炮攻城,破坏力不大,且被我岳麓山重炮压制,敌攻城不能奏效,其原因在此。
(4)“空室清野”使敌不能沿途取得粮秣,其人马均需携带粮秣,而携带工具仅有马匹与民伕,数量有限。查第一次长沙会战,由民国二十八年九月十八日,敌主力披新墙河进攻起,至十月一日敌退却止,为期共十三天(敌未攻城,知难而退)。第二次长沙会战,敌主力于三十年九月十七日渡新墙河,至九月三十日退却,共计十四天。第三次长沙会战,由三十年十二月十九日敌主力渡新墙柯起,至三十一年一月四四日却止,共十七天。总合三次长沙会战,敌主力开战起至退却止,平均日数共约半个月,敌之携带粮弹已成缺乏,再加后路断绝,不能补给,更因“空室清野”就地无法取得补给,而空投有限,故其势非退却不可。我乘敌退却,军心慌乱之际,四面包围追击、截击。第一次长沙会战,敌由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第二、三次则改由阿南惟畿领兵,冈村知己知彼,知难而退,保全了实力;而阿南则损兵折将,比冈村稍逊一筹。
(5)二、三次长沙会战,守备长沙之官兵有坚定之决心。第三次会战,岳麓山以德制十五榴重炮支援,且压制敌山炮,此亦制胜原因之一。二、三次长沙会战,战果辉煌;第一次长沙会战,则精神致胜,此均为薛长官指挥若定,与罗、杨、王三副长官及其他官兵精诚团结,互助合作之功。
3.战场杂记
1.第一次长沙会战,冈村至距长沙二十华里左右,警觉而退,当时我军宣传长沙大捷,而敌方则解释为战略退却。平心而论,敌兵战场上虽未失败,而心战上则不可不承认失败。今在台与日本教官谈及此事,均赞成此说法。
2.第二、三次长沙会战,虏获许多战利品,此固由第九战区全体官兵奋斗之结果,而破路“空室清野”,得力于湘省民众合作,故能彻底破路,使敌各种车辆、粮秣不能人湘继续补给,其势非退却不可。此为民众莫大之功劳。
十、抗战期间全面攻势中之冬季攻势
(一)冬季攻势之概要
抗战八年,国军发动之全面攻势有四次,即民国二十八年的四月,七月秋季与冬季攻势,目的在发挥消耗战略作用,以消耗敌人力量。其中以冬季攻势最称规模,故特提出加以概述。
1.敌情
敌军于本年度起改变编制,以前一师团为二旅团,一旅团为二联队,特种兵在外。自民国二十八年起,敌之陆军每一师团改为三联队制,旅团步兵二联队改为五大队制,总兵力约三十个师团,改编后增加八旅团,其训练与装备亦皆有变动。
2.我军
二十八年冬季攻势之时,我国军业已整训完成,各战区战略较前增强,乃策定大规模冬季攻势,包括第一战区,至第十战区以及冀、察苏鲁两游击战区,总兵力约二百个师,特种兵在外。
3.我以第二、三、五、九四个战区为主攻战区,以第一、四、八、十、冀察,苏鲁为助(佯)攻战区,牵制当面之敌,分别赋予任务,向指定之有利目标进攻,第一战区攻击开封、博爱,牵制敌人;第二战区切断同蒲、正太二路,且扫荡晋南三角地带之敌;第三战区任务为切断长江交通,向由鄱阳湖口起沿马当东下,至获港沿途要点攻击,以大炮水雷封锁长江;第四战区一面扫荡广九路,一面攻南宁之敌;第五战区扫荡平汉线南段(北自信阳南迄武汉)之敌,切断敌所占之襄化、汉宜公路;第六战区向岳阳、临湘佯攻,牵制敌人;第八战区以主力攻占归绥,以一部协同三战区之作战;第九战区向粤汉路北段之敌进攻,以蒲圻、咸宁为主要目标,同时攻击南浔路之敌;第十战区担任黄河防务,相机支援二战区进攻晋南三角地带;苏鲁战区攻津浦路南段两侧广正面之敌,向泰安、临城、铜山、滁县等要点进攻;冀察战区切断保定至石家庄(平汉路北段)及沦州至德州间(津浦路北段)交通。
自二十八年十二月上旬,各战区展开对敌攻势,直至二十九年三月底攻势始停止,共历时三月有余。所获战果:计俘敌四百余人,伤毙敌三千七百余人,掳获步枪二千余支。此次冬季攻势我军已达消耗敌之目的。
(二)冬季攻势之检讨
1.敌方
(1)此次冬季攻势,敌自改变编制作战以来,其火力与部队活动力似较前减低。
(2)敌虽处于内线作战(守势),但仍控据我全国水陆交通便利地区,故兵力转用尚很灵活。
(3)敌因装备优势,复掌握制空权,加以内线作战运动较便利,故能应付我冬季攻势,其重要战略要点,我未攻下一处。
2.我军
(1)我军在冬季攻势之发动,精神上为主动。军队作战,贵能主动,能主动始能充分选择攻击点,此为攻势优势之处。
(2)冬季攻势规模较前增大,可谓各战区皆已发动。我方鉴于敌军第一次进犯长沙中途退却,不敢攻城,是其精神沮丧,敞此次发动攻势,在消耗敌军实力,及打击敌人精神。
第十六章 后期作战
一、枣宜会战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
(一)会战前形势
于民国二十八年以前,我国军游击部队已遍布于敌占领区,嗣复于敌后成立冀察、苏鲁两游击战区,不断扰袭敌人。在冬季攻势后,我各战区更加强游击活动,随时破坏敌铁路交通,袭击敌补给路线,敌因遭受重大威胁,为欲扫荡游击部队与打击我五战区野战实力,故发动枣宜会战
敌方由第十一军司令官圆部和一郎,指挥第三、四、十三、三十等四个完整师团,与第四十师团一部及独立十三、十八两旅团,合共六个帅团,兵力约十四万人左右,另有航空兵团。
我军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第二集团军孙连仲(辖二军),第十一集团军黄琪翔(辖二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孙震(辖二军一师),第二十九集团军王缵绪(辖二军),第三十一集团军汤恩伯(辖二军),第三十三集团军张自忠(辖三军)。归战区直辖者有两个军及郭忏之江防军(原辖二军一师,另指挥三个军),另有王赞斌之第七军与游击师合共二十一军五十一师,兵力约二十六万人。
(二)战斗经过概述
敌以六个师团与两个独立旅团之兵力,于二十九年四月在湖北之钟祥、随县,河南之信阳集中,向我襄河西岸之枣阳进攻,拟再进兵宜昌。敌采分进合击战略,十路由随县取道襄化公路前进,右翼由信阳西进,左翼由钟祥北上,企以左右两翼形成包围枣阳态势,拟于枣阳附近我部决战,我军本持久消耗战目的,以一部发动游击战,扰袭敌人,并以主力(二十一个军五十一个师)分防各地。其布置为:以中央地区第十一集团军担任随县以北、高城以南地区守备;第二十二集团军担任桐柏以东、明港一带守备;右翼地区以三十三集团军担任襄河守备;江防军担任宜昌、荆河一带守备;第二十九集团军控制于大洪山;第三十一集团军控制于确山、叶县间为机动兵团。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上旬,敌军分路由信阳、随县、钟祥向我军进攻,沿途各路与我守备军发生激战。我第十一集团军一七三师师长钟毅奉命于枣阳持久抗敌,掩护第十一集团军脱离枣阳包围圈。敌攻陷枣阳后,一七三师师长钟毅奉命于枣阳持久抗敌,掩护第十一集团军脱离枣阳包围圈。敌攻陷枣阳后,一七三师于奋勇突围中,牺牲惨重,钟师长亦壮烈殉国。敌本拟将第十一集团军包围于枣阳,因一七三师之坚强抵抗,使我主力得先脱离,此时我外翼部队反将敌左右两翼压迫于中央地区,将敌大部反包围于襄东平原地区。此时我第五战区转移攻势,令第二、三十一集团军与九十二师由此向南,第三十三、二十九集团军由南向北,第三十九、七十五军由西向东进攻,且以第九十四军进出汉宜路,深入京山、皂市,应城、云梦攻击敌后方联络线,同时我鄂东游击部队第七军占领乎汉路上之鸡公山、李家寨与柳林车站各据点。至五月十六日第三十一集团军克复枣阳。此时战果,计伤毙敌军二万五千人以上,掳获炮六十余门,马二千余匹,战车七十余辆,汽车四百余辆,及其他战利品不计其数。
我襄河方面第三十三集团军张自忠将军,为歼灭退却之敌,亲率总司令部特务营与七十四师主力,赶至南瓜店堵截,适敌大股转回,反攻枣阳并反击张之截击部队,张军因兵力薄弱,为敌反噬。五月十六日,张将军于南瓜店英勇阵亡。翌日,敌再占枣阳,我五战区部队撤向塘白河西岸,于新野、唐河地区集结。
敌重占枣阳后,于襄河东岸集中,拟进攻宜昌。此时由东北抽调第四师团,由赣北抽调第十八旅,增援鄂北,乃以第四师团接替襄河以东之防务,以第三、三十九师团由襄阳、宜城分别渡岸,于六月上旬陷襄阳,继占南漳。敌第六、十三师团则在汉宜路由汩口,沙岸分渡襄河,与南下之敌会合,向我进攻,连陷荆门,江陵进迫宜昌。我军退守宜昌外围,敌以步炮空联合猛烈进攻,我军伤亡重大,乃主动放弃宜昌,改取外线态势,于宜昌、当阳,随县、枣阳以北地区布防,监视敌人,本会战告终。
(三)枣宜会战之检讨
1.敌方
(1)敌第一次进攻枣阳,采分路合击战略,虽分五路进兵,因通信灵活,其动作皆能联络确实。
(2)敌占领枣阳后,我军处于外线,被我反攻包围,敌当时曾遭挫折,伤亡很大。事后敌反攻又重占枣阳,将我军压迫于唐河,新野以北地区,且扫荡襄河东岸各据点。敌不仅装备优于我,训练也较我精练,且有优势空军掌握制空权,故无论敌处于外线内线,我攻守二次,均皆失利。
(3)敌进攻宜昌时,以锥形突击方法一往前进,其前后左右虽遭我堵击、侧击、追击,皆悍然不顾,终将宜昌夺取。敌战力较我为优,由此可得充分证明。
我在印远征军,因得美式优良装备和训练,且掌握到制空权,故于缅北战役,连战皆捷,新一军与新六军之战力显然高敌一筹。以驻印军在缅北之作战与枣宜会战之绩之比较,同属一国之军队,而有此优劣之差别,可知现代战争对装备、训练,制空权皆很重要。特于此提出以供参考。
2.我军
(1)我军于襄河以东会战开始,采内线作战,敌分五路进攻,因我不能将敌之一路或数路击溃,使欲合围枣阳而占领之,致钟师长阵亡,一七三师官兵也伤亡很重。
(2)敌占枣阳,我由内线转为外线作战,形成于我有利之态势,故将敌主力反包围于随枣平原,颇有斩获,且将枣阳克复。迨敌反攻,我战力不能抵抗敌军攻势,故退回唐河、新野。枣阳之役一得一失,从敌我之一进一退,充分可衡量出敌我战力之强弱。
(3)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于襄河东岸南瓜店附近,因奋勇截击退却之敌,被敌反噬,忠勇殉国,甚为可惜。中央为纪念张自忠将军之忠烈,特将宜城改名自忠县。张将军在徐州会战之临沂战役,与庞炳勋将军将敌精锐第五师团(坂垣师团)击溃,减轻徐州战之压力,使台儿庄获得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于战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
张系国民军冯玉祥部下,治军严明,作战忠勇。日本为使华北特殊化,乃发动卢沟桥事变,继在平津一带挑衅。当时中央决策有“和平未至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故对日本在华之挑衅,尽量容忍,为使后方有更充裕之时间准备抗战,故令宋哲元将军为冀察政务委员会主任,与日本军阀周旋。当时张任天津市长兼警备总司令,旋宋为敌逼迫,退出北平,改由张应付,当时张对敌遇事迁就,因此谣说他勾结日本,俗言“三人市虎”,“曾参杀人”,使张几无地白容,幸我蒋委员长明察秋毫,辨别是非,不信谣言。
迨第五战区成立后,李长官宗仁清调张之第五十九军至该战区服务,且对之开诚相见,张由是感激,故在临沂奋战图功,于襄河奋战殉国。其中因有此段渊源,故在此特表而出之,以慰忠魂,而励来兹。
张与前国民军高级将领数人,皆有抽大烟之不良习惯,当时我兼军训部长,出巡自第五战区,李长官与我说及此,表示曾告诉无效。我得李之同意,遂自告奋勇、分别与张等之人私谈。“劝人为善”古有名训,尤其回教戒条有云:“劝人为善,止人为恶。”兼有消极积极两种意义,故我牵诣良心,与之相谈,希望彼等在半年内戒绝,否则半年后中央将轮番调训,届时恐有不便之处。不料半年未到,彼等皆以戒绝,并感谢我劝告之感,五战区袍泽皆以此传为美谈。当时五战区有一中将黄建平,身任执法分监总监,亦抽大烟,故我建议李长官将他另调别职,之后,他本人也戒绝鸦片。
张自忠将军,山东馆陶人。为前清第二十镇学兵,时冯玉祥任营长,以后冯官阶越高,张也随之腾达。至抗战期间,因功擢升为集团军总司令,治军极严,从冯处衣钵相传,对不法官兵行打军棍之处罚,张常亲自执行体罚,打得皮破血流,故部下称为“张剥皮”。
(4)枣宜会战第十一集团军第一七三师之师长钟毅忠烈殉闷之简单经过:钟毅,字天任,广西扶南人,民国前十二年生。广西省第三师范肄业。民国九年毕业于韶关讲武堂,校长为李根源。后于陆大特训班第二期毕业。民国十五年随军北伐,以战功升上校团长。民国二十三年,调充广南第四高中上校军训主任,后改调广西大学军训主任。民国二十六年抗日军兴,调充一三八师四一四旅之长,至徐州第五战区成立时,率部参加抗日战争。二十七年升一七三师中将师长。二十八年奉令御守襄阳,于鄂北襄化公路随枣一带与敌搏斗。二十九年,四十八军于鄂北豫南遭敌猛攻,逐次转进,而一七三师奉令掩护全军退却,于唐河苍河镇遭敌几万包围,因众寡悬殊,所部伤亡殆尽,钟师长见无法突出重围,遂于二十九年五月九日下午三时举枪自找,壮烈殉国,享年四十一岁。忠骸由当地乡保长代为棺殓埋葬。唐河县杨虎镇设有钟毅纪念中学,西点湾有其衣冠塚,上竖纪念碑,由李长官宗仁题词:“钟毅将军殉国处”。当时政府曾明令褒扬,一次恤金五万元,年恤一次,为期二十年。子女教育费则由广西省府供给,至每人大学毕业为止。
(5)五战区所指挥部队多为国民军(冯部),如第二集团军孙连仲,第三十三集团军张自忠,及徐州会战时孙集团相莹,皆冯玉祥部下,官兵纪律良好,尤能刻苦耐劳,其构筑野战工事,全国闻名,尤以第二集团军为擅长。故台儿庄之役,孙连仲部能久守,殆与此有关。国民军之战斗力亦强,临沂、台儿庄两役之胜利,孙连仲与张自忠两人奋战之功不可没,足可与其他友军媲美。一次,我于重庆遇李宗仁、冯玉祥二将军时说:“冯先生善于练兵,李先生善于用兵。”两人听罢皆欢笑不止。当一良好指挥官,必须要能带兵、练兵,而后方能用兵。带兵要能“亲爱粘诚,赏罚严明”,练兵要能“技艺纯熟,指臂相助”,用兵之妙,在能“出敌意表”。具此三种能力,则可当良将。古人有云;“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将材之难,古今相同。
二、常德会战
(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上旬——十二月下旬)
(一)战前形势
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冬季,盟军为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共推蒋委员长为中印缅军统帅。蒋委员长于民国三十二年就职,即抽调国军精锐七个军转用于滇缅,敌知我此意图,为牵制国军入缅与打击我野战军实力,遂发动常德会战。
(二)战斗概要
敌军兵力约六个师团及四个伪军师,共约十六万人,配属航空兵团,由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我军以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连仲指挥十二个军三十一个师,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四个军—卜一个师,总兵力共约二十一万人,并飞机百余架。
敌军自三十二年十月下旬开始集中于华容、石首、弥陀市、荆州、监利等处附近,于十一月初旬开始分路进攻,以常德为主攻目标,曾一度攻占常德。我军联合六、九两战区兵力与敌作战,以第七十四军之五十七师固守常德,以第四十四军固守太阳山、盘龙桥,其余主力向占常德之敌反攻。时我空军集中驱逐机、轰炸机共百余架,以芷江、衡阳、白市驿、粱山为基地,协同陆军作战。此后我先后出动轰炸机二八○架次,驱逐机一四六七架次,对敌轰炸扫射,使其人马、物资、船舶及其他军事设施,均受相当损害。并在空战中击落和毁伤敌机数架,可能击落十四架,击伤十九架,击毁地面之飞机十二架(此为中美空军之联合作战)。
我陆军部队为争夺常德外围据点,激战甚烈,我五十八军新十一师先攻入常德,敌包皇退却,我先后克服南县、安乡、监利、安等处,十二月三十日,战争遂告结束。
常德会战,无论空战地仗,皆相当激烈。敌军官兵伤亡总数在万人以上,我守城军五十七师官兵大部牺牲,师长许国璋、彭士真、孙明瑾等三员皆忠烈殉职。
(三)常德会战检讨
1.敌方
敌为牵制我军调入滇缅,并打击我野战军,故发动此次会战,但其占领常德不久,因见我军兵力优于彼,集中奋勇反攻,为恐遭受更大打击,敞自动退出,不敢长久盘踞。由此证明敌士气渐往下坡,不似前强硬。
2.我军
此次会战,我六,九两战区官兵均极奋勇,再加中美空军健儿之支援作战,故能予敌重创。师长许国璋等三员力战殉职,典范永存,其他官兵亦均极忠勇,令人感佩。
三、豫中会战
(一)战前形势
敌为打通平汉路南段(黄河以南)并打击我豫境国军,特占领邙山头为据点,以掩护抢修黄河铁桥:同时将平汉路北段通车至黄河北岸。由三十三年一月起至四月为止,敌抽调陆军约五个师团,与两个独立步兵旅,一个骑兵旅,一个战车旅,炮兵四联队,工兵六联队,并配属第五航空兵团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总兵力约十六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开封、新乡地区,一部于黄河北岸之晋南,另一部于豫南,信阳与皖西正阳点,分路向豫中进攻。企图打通平汉路南段,以利军运,此次敌兵力专对平原作战,故使用战车、炮、骑等快速部队,配以修路之工兵部队。
我军委会于豫中会战时,曾抽调第一战区步兵三十八个师,骑兵三个师,由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分别指挥。另调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指挥九师、第五战区的六师参战,总兵力为步兵五十三个师,骑兵三个师,共约二十八万人左右,并有一部空军支援。
(二)国军作战指导方针
我军拟于河南嵩山附近与敌决战,以扶沟、汜水及其以西为河防,极力阻敌渡河,于许昌、长葛、淆川、新郑、郑州、荥阳一带构筑工事捎耗敌人,并于密县至汜水间山地构筑守势地带,于襄城、禹县、密县、登封、临汝等纵深地区构筑防御地带,统由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指挥。
(三)会战概要
会战时,敌恃其武器装备之优良,与装甲骑兵之快速,及空军之支援,由河南北、东、南三面向豫中分进合击,于民国三十六年四月上旬由中牟附近强渡黄河,击破我河防部队。豫北之敌于四月中旬占领邙山头阵地,皖西之敌为策应豫中会战,同时占领颖上,各方之敌分头向我进攻,因豫中地势平坦居多,敌充份发挥快迅部队之威力,装甲部队与骑兵驰骋于豫中平原,且以优势空军为支援。我军在守势地带既不能阻止敌军,于攻势地带又无空军支援,故平坦地区遭敌战车与骑兵袭击,各部联络中断,不能协同,敌快速部队曾向函谷关猛扑,并攻占灵宝。
平汉线正面及信阳之敌,至五月上旬曾打通平汉线,嗣为占领铁路两侧广正面之我军,于克复漯河、西平、遂平、确山后,将其截断,后敌复调增援部队二次进攻,再度打通。敌打通平汉线,在使华北、华中交通联成一气,然因我主力仍在,于豫西皖北各重点继续袭击敌人,使敌始终不能顺利利用,其贯通华中,华北之目的,亦未能完满达成。
(四)豫中会战检讨
1.敌方
(1)敌以十六万以上兵力,且有多数战车,骑兵与优势空军支援,企图打通华中、华北,使之紧密联系。但因敌只占点线,铁路两侧之面随时遭我袭击妨碍,无法克复,故始终未能有效利用。豫中会战,敌以装甲、骑兵为前锋,且有优势空军支援。故作战于无险可守之平原,所向披靡。
(2)此次会战,为冈村宁次指挥,视其部队编组,完全针对平原作战,古时兵法有云:“不知天时地利,不可为将。”论日军在华北指挥官中,冈村是此中佼佼者。当日本投降时,冈村能贯彻命令,约束部队,听命缴械。
胜利后我到南京,一日,于军训部五次长家下围棋,适冈村亦在座,因此相识。此位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名将,却原是一位温文儒雅的人。以后遣俘时,冈村正有病,身为最高统帅的他,我们未依战犯处理,极力宽赦,将他随二百万战俘遣送回国治病。冈村感激之余,自思无以为极,曾亲告我,他日若到日本,将亲迎于机场,随侍身边代提皮包。
2.我军
(1)就数量言,我军兵力较敌为优,而于质量上,则不若敌精练,装备方面更逊敌一筹。
(2)制空权操于敌手,且缺乏平原作战之利器,故于平原地形之作战,遭遇困难。
四、长衡会战
(民国三十二年)
(一)战前形势
敌因太平洋制空权为美军掌握,致海空军损失很大,当时盟军有越岛攻击战略,将敌海上补给截断,因此驻守各岛之日军也渐失利。敌舰于海洋交通日渐危迫,遂想打开粤汉路北段,湘桂路、桂越路,冀强由平汉、粤汉、湘桂、桂越以通安南,补海上补给之不足,故于豫中会战后,继续发动长衡会战。
此次会战,敌军兵力由各方抽调九个师团,四个独立旅团,一个联队,二个野战补充队,共约七十万人,于民国三十三年开始发动,以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担任指挥。
我军由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调集十六个军,四十八个师,兵力共约二十四万人。以第四军张德能守长沙,第十九军方先觉守衡阳,以第三十七集团军、第二十四集团军务一部利用既设阵地抵抗敌人,其主力则分别集结于有利地区,采取攻势以击破敌人,阻敌打通粤汉路。
(二)战斗概述
敌于民国三十三年二月以来开始调动兵力,以五个师闭于华容、崇阳、岳阳之线集中,以一个师团集结于湘江西岸,四师团展开于湘江东岸,为敌第一线兵团。第二线之三个师团分别于监利、崇阳、蒲圻附近集结,每处为一师团。五月下句,敌开始分三路进犯,左路二师团攻占通城,迫趋沅江、益阳,行广正面之攻占。
我军采取攻势防御,分别阻止敌人,相机转移攻势。自六月上旬至中旬,敌左中两路越汩罗江南岸进迫长沙,第四军团伤亡很大,且岳麓山及长沙外围据点黄土岭、红山头为敌所占,受敌火胁制,遂放弃长沙突围永丰。敌占长沙后,续沿湘江东西两岸向衡阳进攻,先将外围部队击破,进围衡阳。我第十九军方先觉在此固守,曾多次将进攻之敌击退,苦战四十八天,伤亡很大,阵地工事为敌炮兵、空军轰毁,乃于八月八日突围,衡阳陷敌手,长衡会战告终。
(三)长衡会战检讨
1.敌军
(1)敌鉴于第一次长沙会战,不战而退,精神失利,第二、三次长沙会战则又损兵折将,锻羽而归。故于此长衡会战前,先行发动常德会战,以打击我六、九二战区野战军,消耗我军实力,为发动长衡会战之能本。
(2)敌鉴于第二次长沙会战,所用兵力不够充份,故此使用九个师团、四个猕立旅团、一个联队,二个野战补充队,且区分为第一、二线兵团,保持联络,故能稳扎稳打,按步前进。
(3)敌攻长沙,衡阳两据点时,皆先击破我外围野战军,使两城陷于孤立,后再以炮兵空军火力攻陷我城防工事,再占核心,故能立于不败之地。
2.我军
(1)以人数言,我军兵力约四十八个师,共二十四万人,数量上稍较为优。
(2)我军处于防守,备多力分,精神上已输敌一着。
(3)我空军、炮兵处于劣势,步兵装备训练亦不及敌人。
(4)第二、三次长沙会战之胜,皆断敌后路,使敌补给困难,故敌不得不退,此次因敌有二线兵团,无法断其后路,只得与之打硬仗,故难于取胜。
五、桂柳会战
(三十三年九月上旬——十二月下旬)
(一)战前形势与双方兵力部署
敌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先占平汉路继占长衡路,控制粤汉路北段后,继续发动桂柳会战,企图打通湘桂、桂越二线。敌以冈村宁次为第六方面军司令官,指挥第十一军横山勇(辖第四十、五十八、三十、十三、三十七、一六一等共六师团)及第二十三军团中久一(辖第一○四、三十二两师团),另两个独立旅(十二、二十三),与第五航空军,兵力共约十八万。敌于九月上旬,以第十一军主力集中于湘桂路沿线,一部于湖南道州,第二十三军主力沿西江向肇庆、都城集结,以二十三旅团集中于雷州半岛,对我第四战区桂柳、邕方面分进合击。
我第四战区先后调集第十六集团军夏威,第三十五集团军邓龙光,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与副司令官汤恩伯,兵力共十六个军,四十个师,约十六万人。四战区因兵力之劣势,装备训练较敌为差,(有若干部队经长衡会战后)未得补充即抽调入桂参战,战力甚低。)故乘取内线作战方案。
军委会以敌主力集结湘桂方面,一部于西江与雷州半岛,遂训令四战区先击破湘桂之敌,确保桂柳。张发奎长官乃命第十六集团军之第三十一、四十六军集中桂柳,构筑城防工事。
(二)战斗概述
湘桂路方面之敌第十一军,拟向广西全县进攻,我第九十三军原奉命于全州要隘屯粮储弹,阻止敌人,不意九十三军与敌一接触后,未能激战,即放弃黄沙河,粮弹亦全部丢弃。敌占全州后,即沿桂黔路进迫桂林,另一部由龙虎关经灌阳直趋桂林,时我一三一师、一七○师担任守城,敌以五个师团兵力,先将桂林外围阵地击破。于三十三年十一月四日占领桂林城南外围阵地,遂即以炮轰城,并使用燃烧弹将城内房屋大部焚烧,因桂林木屋居多,致到处酿成大火。至十一月七日,敌由定桂门,中正桥,马龙洲强渡漓江,攻入桂林城,发生激烈巷战。至十一月十一日,守城军奉命突围,桂林城遂陷敌手。此役一三一师师长关维雍于风润山指挥所为敌包围,因恐被俘受辱,遂以枪自戕,壮烈殉国。防守司令部参谋长陈济垣因负伤不能行动,也举枪自戕,另三十一军参谋长吕旃蒙,一七○师副师长胡厚基亦皆阵亡,其余守城官兵亦伤亡大半。
敌攻占桂林后,张永福、中渡、黄冕、雒容进攻柳州,并占领之。后经宜山、河池,进占贵州之独山,旋自动撤退,仍回桂境。雷州之敌强于十一月下旬攻占南宁,西击龙州,北攻迁江,企图打通桂越路交通,敌我伤亡很重,呈对峙状态,会战告终。
(三)桂柳会战之检讨
1.敌方
(1)敌为打通湘桂,越桂二路,第六方面军使用二军九师团二独立旅团,一航空兵团,较我四战区为优之兵力,故将桂、柳、邕、龙占领,于短时间内将湘桂,桂越二路占领。惟敌仅控点线,铁路沿线两旁仍由我有组织之民众所占据,经常破坏其路线或轰炸其铁桥,使其不能顺利使用。
(2)敌于太平洋战场,首先是空战之失败,空战之失败影响海战之失利,海空之失利则又影响岛屿陆军之孤立,致兵源物资补给困难,故而拟打通平汉、粤汉、湘桂、桂越四路,直通安南,由陆路之补给以减少海上之威胁。但此路线太长,不易控制,两旁又有我游击队与民兵随时袭击其点线,致敌无法利用。
2.我军
(1)豫中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几乎纷至沓来,敌为打通此回路,不惜调集重兵,以打击我野战军。我军实力经此几次会战后,损坏不少,每师兵力损失有达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者。
(2)我军名为征兵制,实际户口未清,几无一省能完全合乎征兵之要求。不过彼善于此而已,中央当时在军政部兵役署策划征兵,于各省设有军管区,各省主席兼军管区司令。军管区下分设若干师管区,师管区下分设若干团管区,各设有师、团管区司令。这些机构,专司征调之责,但因户口未清,不能完全实施兵役法,有若干半征、半募。例如:军政部分配兵额于各省,尚规定某一省应征十万人以上,若此省有一百县,一军管区,四师管区,则每一师管区(二十五县)应分配二万五千人。若一师管区辖五团管区,则每一团管区由五县分摊五千人,即平均每县一千人。县再分各乡镇村街,若一县为二十乡镇,则每乡镇应摊五十人。设一乡镇有五村街,则每一村街分配五名,设一村街有五十户人家,则每十户抽出一人,何人中签即由何人应征。若不抽签,或用轮流办法。而有钱人家皆不愿让自家子弟当兵,凡中签后,常以金钱雇人代替,因此兵贩子应时而起,当时得钱,报到之后,随即逃之夭夭,准备下回“卷土重来”。当时征兵机构只要凑足数目,即算了事,不管兵源之年龄,体格如何,致兵质不佳,加以入营后待遇差,有不堪其苦者,或半路而逃,或入营而逃,逃风很盛,无法阻止。故部队常有缺额,战斗兵不仅质量差且数量亦经常欠缺,此亦战斗力削弱之一大原因也。
国军每经营一次会战,损失很大,补充极其困难,虽勉强有征兵机关输送壮丁,则未经训练,遇有战事即持枪而战,武器使用未曾熟练,无法发挥战斗效力。是即“不教而战”,亦无异驱市人而战,故战力之低可以想见。
(3)近代战争因武器进步,伤亡重多,不仅求精兵,且要多兵,故需全国总动员。为达全国总动员之目的,需要实行完全之征兵制度,为实行征兵制,除严密之户籍外,又必须有普及之政治教育,使人人皆知服兵役乃国民应尽之义务,如此征召而来之兵始有民族意识,国宏观念,始能发挥战斗力,为国牺牲。
(4)按兵役法,兵役有现役、预备役、国民兵役之分。国家征兵机关依法征调所需要之壮丁,平时,适龄壮丁之征调,入预备师受新兵训练相当时间后,令其退役。凡中签之牡丁,更番入营,以储备受训壮丁,于乡镇为预备役,遇国家有事,征调入营补充一线战斗,或充二线补充兵。每一会战后,缺少之兵源,皆以受过训之壮丁补充,如此可维持原编制人数,保持原战斗力,抗战时,日本全按此法办理,故战力得永久保持。
(5)桂柳会战前,第四战区原有兵力仅第十六集团军与桂省团队一些特种兵。迨战事起,始由湘粤七、九二战区调来增援部队,即多半参加长衡会战损失很大,而未强补充之部队,故战力很低。以质量差,我兵力不如敌,就数量而言,也不较敌为多,故难望有多表现。
六、湘粤桂边区作战
(一)战斗概述
敌为打通粤汉路南段,故于桂柳、长衡会战后,继续发动湘桂粤边区战事,以将沿线国军部队派出。敌第二十军司令官牢西一郎指探第二十七,六十八,四十、一○四等四个师团与独立第八、十四、十丸三个旅团,以主力由耒阳、茶陵、与粤海地区分向湘、粤、桂边区进攻,以打通粤汉路。此边区属我三、七、九三个战区作战境地。当时已使用兵力有十个军,三十一个师,以第九战区为主力,由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及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派第二十五军黄伯韬、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指挥六十三、六十五两军共同作战。
自湘桂为敌攻占后,我抗战根据地——重庆与三、七、九三战区之联络,乃告中断,补给、通信、交通均感不便,只得由各战区自己设法整补。军委会训会七、九两战区采持久战方案,阻敌打通粤汉路。
沿湖南境内铁路方面之敌,于一月十—日开始向粤汉路沿途重点进攻,至一月二十六日,乐县、坪石、临武、柳州相继沦陷。广东省内之敌,于一月下旬沿北江进攻,英德、九蜂、乐昌同时失守。过去我所控制之四五○公里铁路至此完全放弃,我部转进于粤汉路两侧山地,使敌不能安全利用。粤沿海岸,敌陆战队于一月下旬由新城登陆,攻陷海陆丰,于惠术沿岸着手海防设备,本会战告终。
(二)湘粤边区作战检讨
1.敌方
敌本打通粤汉路计划,虽将四五○公里铁路线占领,而该路两侧山地与面为我军所占,使敌海防布置与太平洋南进部队相联系之顾,未能达成。
(2)我军
我军以三、六、九三个战区联合作战,以九战区为主力,奈固长衡会战,九战区损失过大,由湘桂路被占后,补给困难,战力未复,故此次边区战绩平常。
民国三十三年冬季我军之战斗序列:
陆海空军大元帅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总参谋长何应钦。
①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代),兵力:六个集团军,十八个军,四十一个师(特种兵在外)。
②第二战区司令团官阎锡山,兵力:四个集团军,八个军,二十四个师(含二骑兵师)、另第十八集团军朱德辖三个师。
③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兵力:三个集团军,七个军,十九个师。
④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兵力:二个集团军,五个军,十二个师。
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兵力:四个集团军,九个军,二十二个师。
⑥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兵力:一个集团军,二个军,七个师。
⑦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兵力:五个集团军,十三个军,三十个师(骑十二师)。
⑧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兵力:二个集团军,七个军,二十个师。
⑨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兵力:三个集团军,八个军,十八个师(骑二师)。
⑩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兵力:一个军,二个师。
⑾驻印军总指挥索尔登,副总指挥郑洞国,兵力:新一军孙立人,辖新三十、三十八师。直属部队:第五十师,炮兵四个团,工兵两个团,战车二个营。(新六军此刻调归陆总直辖)
⑿为联系盟军,对敌转移攻势,国军乃于三十三年冬设立陆军总司令部于昆明,负西南各战区指挥及整训之责,总司令由现任参谋总长何应钦兼,辖二十八个军,八十六个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此时中印公路业已通车,美方之武器及物质,大量输入,预计有三十六个步兵师,可得美械装备及充分之炮兵,火力加强,同时后勤之设备亦大加改善。为适应将来攻势作战,特将所辖兵力改编为四个方面军,其序列如下: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兵力:三个军,九个师(炮工特种兵在外,以下同)。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兵力:三个军十个师。第三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兵力:五军十四师。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兵力:四个军,十一个师。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杜聿明,兵力:二军八师。陆军直辖部队,兵力:四个军,十四个师、炮兵四个团,尚有通信、工、宪等特种部队。
⒀地方绥靖部队,兵力:四个军,十三个师。
⒁军委会直辖部队,兵力:三军十师。
甲、由第一战区至冀察战区,兵力共七十八个军,一九三个师,每师以千人计,共约一百一十五万八千人。
乙、陆总直辖兵力共二十八个军,八十九个师,每师多半经过整补,战斗兵以每一师八千人计,共约七十一万二千人。
丙、三十三年冬我军之战斗序列,总兵力共二八二个师,约一百六十九万二千人。
七、湘西会战
(三十四年四月上旬至六月上旬)
(一)战斗概述
敌为保护粤汉、湘桂二路之安全,并破坏我反攻准备,拟占领湘西芷江我空军基地,遂发动湘西会战。
敌军兵力为第二十军司令官牢西一郎,指挥四个师团(第三十四,四十七,一一六等三整整团,及六十八、六十四师团各一部,共合一师团)、一独立团(八十六),共约八万余人。
敌以邵阳为进攻基地,自三十四年四月下旬以来,即作战略布置。采分进合击战略,以第三十四师团集中于邵阳附近;第四十七师团集中衡山、衡阳间;第六十八师团一部集结于邵阳、永丰间;第六十四师团及伪和平军集中于宁乡、益阳间。
我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第二方面军汤恩伯之第二七集团军李玉堂的三个军,及第四方面军王耀武的四个军,另第十集团军王敬久的二个军,共八个军十九个师,战斗兵约十一万人,采取攻势防御战略,以主力位于新化、装岗间,拟与故决战。以一部守新宁、益阳,以二十七集团军一部守龙胜、城步,阻止桂穗路之敌,使我主力作战容易。新编第六军廖耀湘部则空运芷江为总预备队,预期在武岗——新化间将敌歼灭。
四月上旬,全县、东安之敌分三路进攻,至四月中旬,攻陷新宁,继续进犯。邵阳方面之敌,分四路向湘西进攻,益阳、宁乡二方面之敌各一部进攻该两县城。敌自四月中旬发动攻势,分进合击,经我各方面军分别阻击,逐次消耗敌人,诱敌于有利地带,以待全力反攻。此时我陆军经美械补充调整后,火力加强,复有中美联合空军支援,故将各路进攻之敌各个击破,予敌相当损失,芷江基地亦已确保,可说有相当胜利之收获。计伤毙敌人二万八千一百七十四人,俘敌官十七员,士兵二百三十名,马三百四十七匹,大小火炮二十四门,其他战利品二十吨。
(二)湘西会战之检讨
1.敌方
(1)湘西地形险阻,易守难攻,在地理上,于敌方不利。
(2)敌采分进合击,因分路太多,兵力不足,故遭我各个击破。
2.我军
(1)我陆总所辖四个方面军,得美械补充居多,故战力可与敌相等。
(2)我有中美联合空军支援,空军战力较为优,故采攻势,易于奏效。
八、桂柳反攻作战
(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下旬)
(一)战前形势
敌自湘西会战后,自知战力日减,战志消沉,无力控制所占之广大地面,曾缩短防线,其中兵力,以防我反攻。我军委会乘敌战志衰退之际,乃令陆军总部转饬所部二、三方面军迅速反攻桂柳,收复广西,以为反攻广州之张本,进而实行总反攻汁划(按此时我美械装备三十余师)已整编完毕,且有中美联合空军可掌握制空权,是总反攻条件已具备,故由广西开始,先打通海口,以接受美国海上军援。同时可藉此壮盟军攻打日本之声势)。
(二)双方兵力
敌于桂境兵力为第十一军司笠原幸雄,指挥第三、第十三、第二十七(一部)等五师团及独立第八、第十八两旅,共约十万人。分布于桂林、柳州、南宁、龙州等要点。我陆军总部使用于桂柳反攻作战之兵力,为第二方面军张发奎指挥之第四十六军与第六十四军及第三方面军汤恩伯指挥之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九十四、第七十一等四个军。
(三)战斗概述
第二方面军于三十四年四月下旬攻占桂境都安后,即向都阳山脉进出,进迫南宁。是时,桂境民团及绥靖部队(属绥靖公署,以独立团为单位)纷起响应,凡我军所至之处,敌莫不望风披靡。五月二十七日,我第六十四军攻占南宁,敌主力向柳州退却,我军主力同时跟进,一部向龙州追击。我派遣一师与地方团队协同于七月三日克服龙州、凭祥,驱敌于国境之外。我第三方面军汤部于五月上旬向河池,黎明关攻击,迭将河池、宜山攻克。是时,各部均向柳州反击,至六月二十九日,四十六军克复柳州,敌向桂林溃退,我部沿桂柳公路向桂林攻击前进。第三方面军主力进出越城岭山脉后,分向全县、兴安进攻,并先后占领之,向桂林近郊推进,协同友军围攻桂林。于七月二十八日进占桂林,敌向湘境逃窜,伤亡甚多,战事结束。
(四)作战检讨
1.敌方
(1)敌总兵力不过十万人,采取守势,分布于广西全省桂、柳、邕、龙各要点。备多力分,自湘西会战失败后,敌士气颓丧,加以太平洋战事节节失利,更足以动摇敌人军心,故于精神上已注定失败地位。
(2)敌空军在此战役中,其质量与数量至多与中美空军相等或较劣,因未能掌握制空权,故影响陆军战力之减低。
2.我军
(1)此次反攻桂柳作战,我采攻势,精神上已胜敌一筹。自湘西会战胜利,我士气更增加百倍。
(2)我陆军多数得美械装备,火力增加,后勤改善,补给充实,诚所谓“士饱马腾”。
(3)中美联合空军在战役中,支援陆军攻势,此亦制胜之一大原因。
(4)广西全省民众,凡适龄壮丁均加强军事训练,故国军发动攻势后,各地民团与绥署部队,均能密切与国军共同作战,发挥全面战之威力,增加声势与势力不少。
九、反攻广东作战计划
(民国三十四年春拟定,此计划未及实施,敌已投降。若敌不降,此计划与反攻桂柳作战一样,当可克敌制胜。)
(一)反攻计划的制定
民国三十四年,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为适应军事形势之发展,与我邻接战区协同作战,故策定总反攻计划,其中之一即为反攻广东作战计划,此计划代名为冰人及白塔,预定于三十四年秋,对在华日军断然实行总反攻。在实行总反攻之前,先夺取西南海岸港口,以增加陆空军物资之供应,并谋对日最后决战发生更大之贡献。
民国三十四年六月,轴心国之意、德两国于欧战场先后战败,意国早己投降,而德国有组织之抵抗亦已停止。同时,日本南进至太平洋各岛屿之部队,由于海空军日渐削弱,陆军也渐失利。是时,史迪威公路敷设油管已达昆明,每月运输之物资达六万吨以上,而中国陆军总部半年来所编之阿尔发部队有三十六个步兵师,已大部分完成,兵源火力较为强。中国陆军总部为达成最高统帅所赋予之重大任务,遂依据总反攻计划策定反攻广东计划,并立即完成一切部署。兹将敌我兵力概述如下:
1.敌兵力
以长江以南及珠江流域,越南等地区之敌军而判断之。敌兵分布于越南、雷州半岛、海南岛、长沙、汉口及其外围地区,共为十二个师团、十七个独立旅团,约三十三万二千人,另一航空兵团,海军在外。
2.我军兵力
陆军总部所指挥反攻广州作战兵力为第一、二、三、四方面军以及直辖部队,共十九个军、五十八个师,约三十四万八于人,特种兵在外。此为主攻兵力。其他邻接战区助攻部队不计。
(二)作战方针
以打通广东之海口为目的,先须夺取雷州半岛,再分别进攻衡阳、曲江,我滇南部队则牵制越北兵力,主力则沿西江流域东下,攻取广州。
(三)作战指导
1.第一方面军固守滇南原阵地,阻止越北敌人出击,保障我向东作战之安全。
2.第二方面军先以一部夺取雷州半岛,以为我补给基地,主力沿西江东下,进攻广州西正面。
3.越北之敌若以主力北向云南,或西向广西进攻,破坏我向东作战时,我第一、二两方面军应挥军入越,攻敌侧背,将河内、海防占领。
4.第三方面军以一部进攻衡阳,以主力由广西贺县攻取广东之曲江,再会攻广州。
5.第四方面军攻取衡阳、宝庆后,继攻长沙,进出汩罗江,使我进攻广州、香港之友军不受敌威胁。
6.第三、七、九各战区各以有力部队会攻衡阳、曲江、郴州、翁源之敌,各抽一军集结于长沙,以空运补给后,向东江推进,以加重广州敌人在东方之压力。且选择一通内陆港口占领之,俾接受美援潜艇装备,增强战力。
7.其他第一、二、五、六各战区应进攻当面之敌,阻敌兵力之转用。
8.中美空军应协助地面作战,夺取战场上之制空权,以一部轰炸敌在海面活动。
9.在进攻雷州半岛、广州及香港时,希望美国海军协同作战,阻止敌人增援,使作战容易。
此计划拟定后,正准备攻击部署,何应钦上将除将总部推至柳州外,并设一指挥所于海宁,一时士气大振,大有“灭此朝食”之气概,适日本于八月十五日宣布投降,否则我军必能依此计划将敌摧毁,圆满达成此任务。
第十七章 远征军作战
一、战前形势
敌自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八日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且预先占领安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为南进之军事基地。敌又续占缅甸,切断我滇缅路交通。此外,敌更企图策动印度叛英,以坂田祥二郎为第十五军司令官,指挥第十八、三十三、五十五、五十六四个师团及特种部队于仰光登陆,向我滇西边境前进。我为争取盟军胜利与打通滇缅路国际交通起见,遂应盟军英国之请,编组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路司令官罗卓英,指挥第五军、六军、六十六军,于三十一年二月下旬由云南进缅境,协助英军作战。
远征军战役,分滇缅路、滇北,滇西三方面作战。
双方战斗序列:
1.敌军
第十八师团
十五军司令 坂田祥二郎
第十八师团
第三十三师团
第五十五师团
第五十六师团
战车
野战重炮三联队
山炮一联队
高射炮二联队
工兵三联队
铁道兵一联队
自动车三大队
2.我军
罗卓英
第五军 杜聿明
九十六师 余韶
二○○师 戴安澜
新二十二师 廖耀湘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榛
汽车团 洪世寿
第六军 甘丽初
四十九师 彭壁生
九十三师 吕国铨
新五十五师 陈勉吾
第六十六军 张轸
新二十八师 刘伯龙
新二十九师 马维骥
新三十八师 孙立人
二、我军部署
以第五军由正面进攻缅甸之同古及其以南地区,第六军由昆明经保山沿缅泰边境前进,三月中旬到达毛奇、孟畔地区,六十六军进驻腊戍、曼德勒。而在此之前,敌已攻占仰光,正北进中。
英国有第一军团于缅境普罗美布防,第五军担任仰曼路(仰光——曼德勒)正面守备,六十六军控制腊曼路(腊戍——曼德勒)机动使用。三月十八日,第五十五师团、五十六师团、十八师团先后向我鄂克春、同古、平满纳等阵地攻击,激战甚烈,双方均有相当伤亡。此时右翼英军忽撤,阵地凸出,我军乃放弃平满纳,转进至梅茵纳河继续作战。敌三十五师团突破英军阵地,进占普罗美,续向北攻,再占仁安羌,将英军第一师及战车包围于以北地区,我守曼德勒之六十六军派出新三十八师一部援美,与敌激战二昼夜,将敌三十三师团击溃,克复仁安羌;敌向南溃退,遗尸一千二百具,解英军七千多人之危,救出驮马一千多匹,美国教士与新闻记者五百人。国军扬威异域,以此次首开新纪录,英朝野上下均感谢异常。英皇并赠勋章给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将军。
敌第十八师团主力与第五十六师团之一部,自占同古后,续分路进占毛奇、雅多、罗衣考,棠吉、雷列姆,继占腊戍,乘势北进,五月三日占畹町,继陷龙陵,主力经八莫进占密支那,敌由卡萨上游渡河,与守军发生激战,我军以迅速脱离敌军为目的,向猛缓、太洛转进。当时人马通行困难,二○○师戴安澜过西保向缅北转进时,遭敌阻击,发生激战,戴师长阵亡。此后二○○师与九十六师经威西向怒江东岸转进,其他部队陆续经加林、太洛、新平洋,向印度之列多转进,于八月三日始抵达。沿途给养不继,饥寒交迫,死亡颊多,然官兵誓死不屈,直至印度未有投降者,由此足证,革命军人精神之伟大。
在五月初,敌陷腊戍、碗町,长驱北上进犯我滇西。我为阻敌深入计,乃将滇缅路交通要津之怒江惠通桥破坏,以暂时阻止敌人。我滇西军三十六师于五月四日由保山推进至惠通桥,与敌隔江对峙。敌一部强渡怒江,为我击退;我预二十一师与八十八团由惠通桥上下游渡怒江袭击敌人,阻攻腾冲之敌,且截敌之增援,其后腾冲、龙陵亦陷,我军仍退怒江西岸既设阵地与敌隔河对峙。
三、滇北缅西和滇西缅北之作战
(1)镇北缅西之作战(三十二年九月——十月)
盟军自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一月至十一月间,曾先后于卡萨布兰加、华盛顿、魁北克、开罗等处召开几次军事会议,协商盟军作战战略,曾讨论滇缅方面之战争,决定盟军由印度方面反攻缅北,我远征军由滇西方面会攻缅北,打击滇北,缅西之敌,并扫除之,以打通中印公路交通。
1.驻印远征军第一期缅北作战
敌在缅甸方面军为切断我中印通路,策动印度叛英,乃于三十二年九月,以第十五军主力向缅西推进,拟进攻印度之伊姆法尔,此为敌以攻为守战略。第十八师团主力集中密支那、孟关地区,在此地区以北对我驻印军行持久战。第五十六师团与第十八师团之一部进攻怒江西岸,企图夺取该岸反攻据点,阻止我远征军之反攻。三十二年十月下旬,我驻印军新三十八师与新二十二师,由列多向缅北之敌反攻,拟将敌歼灭,收复密支那,俾便我滇西远征军与美印缅军会师,以打通中印国际交通线。我新三十八师与新二十二师于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下旬,协同向盘踞缅西之敌第十八师团作战,曾攻占新平阳、于邦、太洛等地,后会攻孟关而占领之,将敌第十八师团主力击破,敌损失约一联队,造成反攻缅北序战之胜利。
我军自占孟关后,敌拟在瓦拉本集结主力向我反攻,敌此次反攻计划为我掳获,我乃迅速向敌穷追。此刻美军一部于三月四日进抵瓦拉本东北地区,向敌攻击,因敌反攻甚猛,美军退后八公里,我新三十八师一部支援友军,且将放击溃,占领瓦拉本,新二十二师附战车营向敌追击,将胡康河谷之敌肃清。三月二十八日,攻占沙杜渣(缅北天险)继向孟拱河谷攻击,敌第十八师团得第五十六师团与第二师团各一部之增援,于约七十五里之河谷继续抵抗。我新二十二师与新三十八师附战车营,在盟军飞机掩护下,扫荡沿途之敌,向加迈进攻并占领之。敌第十八师团向南逃窜,我军继向孟拱攻击,当地之敌为第二、十八、五十三师团各一部,固守阵地以抗,唯对于达孟拱南约二哩英军五百人攻击甚猛。我军为占领孟拱并解英军之围,乃渡南高江包围孟拱,经三昼夜之血战及二昼夜之巷战,遂于六月中旬占领孟拱,歼敌殆尽。
我军为打通中印公路,必须攻占密支那,乃编成突击队,以新三十八师一团、五十师一团及美军两营,另重炮一连为基干,于四月初由胡康河谷出发,经原始森林,崎岖山路,历月余之艰苦,孤军挺进,开辟道路,深入敌后百余里,于五月十五日进至密支那城附近。敌惊为天降神兵,匆促应战,我军出其不意先占领密支那机场,以掩护空军部队之着陆。当日史迪威将军率新三十师主力,十四师与新二十二师各一部,立即空运至密支那机场增援,英军一部也同时由孙布拉板南下协同作战。敌守城军为第十八师团一联队、工兵队与宪兵队,及第五十六师团一大队,共约三千多人,凭险固守。五月十七日,我军始攻城,敌军死守两个月余,始终不退,至八月三日,我尽歼敌军并将密支那攻占。
2.驻印远征军第二期缅北作战
我军为早日打通中印公路,乃乘缅北雨季时期,将驻印远征军整顿补充,并改编为新一军,辖新三十师、新三十八师,新六军辖十四师、新二十二师。当时马队区分以新一军为东路军,新六军为西路军,由密支那、加迈分向八奠、瑞古前进。敌第二师团一部由缅南增援南坎,以搜索队为基于,另附第二、第十八师团各一部编为一支队,由搜索队长源好三大佐指挥,守备八莫。三十三年八月中旬,敌军到达防地构筑工事,并以一大队以上兵力任庙堤外围守备,企图固守八莫,阻止我军,以待十八师团到达时转移攻势,第二师团主力则于八月二十日向芒市推进增援五十六师团。敌军司令部误判盟军将由芒市、密支那进攻曼德勒,乃令第十八师团向芒市转进,第二师团也逐渐向曼德勒转进。我新一军由密支那附近沿密八公路向八莫前进,连续攻克庙堤、莫马克、曼茜等要点,进围八莫,激战至二月十五日将八莫占领,守城指挥官源好三被击毙,敌除六、七十人乘黑夜泅水逃脱外,余皆被歼。新六军由加迈经和平向瑞古前进,新二十二师于十月一日到达伊略瓦底江北岸,将敌据点叫支?摩首、丁八佛因等处占领。新六军得美军渡河材料,渡过伊洛瓦底江南岸,击溃敌第二师团及伪缅军各一,随即占领瑞古。新二十二师于十一月十四日将防务交由五十师接替后,以一部控制于曼大,主力沿曼大、当瓜线前进,攻占当瓜。新六军有切断腊戍、畹町之任务,当令所部向河西敌后迂回,以阻止滇西及南坎敌之退却,并截击腊戍方面来援之敌。十二月一日,新六军奉命集结待命,当瓜防务由美军担任,当时新二十二师、十四师奉令空运回国入滇,归陆总部直辖。
新一军为争取战略主动,乃不待八莫攻占,即以新三十师主力绕道对南坎进攻,于十一月底区分三纵队,沿密八公路两侧山地挺进,沿途将南于、劳支及其附近机场,茅塘等处先后占领。我迂回部队星夜突进,至三十四年一月十五日,袭占南坎,敌几全部被歼。当我占南坎后。为使中印公路早日通车计,乃乘胜对敌继续猛攻,至一月十六日,新二十二师主力沿芒友公路前进。新三十师团歼老龙山之敌。一月十七日,新三十八师主力将盘踞南坎东北河套之敌肃清后,沿公路进击,攻占色南、般鹤。敌退老龙山核心阵地继续抵抗。一月二十一日、新二十二师主力将闹阳、苗西占领,与滇西我远征军取得联络,继续进攻,占领摩塘。二十七日占芒友,与我滇西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此时据守老龙山之敌,经三十师五天继续围攻,终于伏首歼灭。我军以占领腊成为目的,继续推进至新维市之部,二十日将敌歼灭,占领新维。惟新维至腊戍一带,为道路险阻之绵延山地,易守难攻,敌以第五十六师团一联队及炮兵大队,战车队凭险固守,我仍以新三十八师作正面反攻,新三十师与三十八师一部沿公路两侧前进,先后将拉秀、芒利、明朗、温塔等要点占领,再渡南育河围攻腊戍,先占火车站,八日再占腊戍城,敌守备部队完全就歼。我军继占西保、孟岩,五十师攻占南图,于三月三十日与英军会师乔梅,第二期缅北作战终止,驻印军在腊戍集绪整顿补充。
(二)滇西远征军在滇西缅北之作战(三十三年五月——三十四年一月)
敌第三十三军司令部以本多政财为司令官,指挥第十八,五十三、五十六等三个师团,及独立第三、三十四混成旅等部,对缅北盟军,滇西之远征军作战,企图阻止国军援缅,及截断中印联络。三十三年(1944年)四月,敌以五十六师团主力及五十三师团之一部,占领腾冲、松山、平戛、龙陵,芒市等要点,加强工事,阻止我远征军西进入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