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雅琴《小故事大道理白金纪念版》(全本)

_15 雅琴(现代)
  巴比·路易斯住在意大利的米兰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巴比·路易斯决定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打迷你高尔夫球。他走向售票柜台问道:“一张门票多少钱?”
  “大人1000里拉,6岁以上的小孩也要1000里拉,刚好6岁或小于6岁的小孩免费,你的两个孩子几岁了?”年轻的售票小姐回答说。
  巴比答道:“那个未来的律师3岁,另一个未来的医生7岁,所以,我想我得付2000里拉。”
  那位售票小姐笑道:“嗨呀,先生,你是刚中了彩券还是发了横财?你只要告诉我较大的男孩6岁,就可以替自己省下1000里拉了,我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差别。”
  巴比回答:“你说得没错,你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是孩子们知道那是不同的。”
  大道理:孩子们知道诚实和撒谎是不同的,知道对和错是不同的。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做每一件事都应该慎重,因为孩子是知道评价和效仿的。美丽的种子经你的手中播种出去,最终会在孩子那里得到回报的!
  下雨惹的祸
  友泽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一次,老师准备组织学生去郊游,但不幸的是,天下雨了,因此,这次活动被取消了。
  友泽感到很郁闷,他怒气冲冲地赶回家。一进门,他甩下书包,一头倒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父亲见了,决定和他谈谈。父亲用手拍了一下友泽:“你看上去很不开心,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可以跟我说说吗?”
  于是,友泽把郊游的事跟父亲说了一下。
  父亲听他讲完后说道:“这雨什么时候下不好,偏偏这个时候下。”
  友泽紧跟着说:“是啊,为什么现在下呢?”
  这时,双方沉默了一会,然后友泽说:“哦,这次不行,可以等到以后再去。”显然,他现在平静了许多。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发过脾气。通常,只要友泽气愤地跑回家,他的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全家人,使每个人都不开心。这种情况一直会持续到深夜,直到他睡着后才算结束。没想到,今天父亲的一席话竟使他变得乖巧起来。
  大道理:要善于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打骂孩子只会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
  小水泡簪花
  在很久以前,国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国王十分宠爱她,视为掌上明珠。公主提出的任何要求,国王总是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就这样,公主宛如温室中高贵的花朵一般,被精心呵护,娇生惯养。
  有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屋外凹陷的地方积满了雨水,形成一滩滩的水洼。雨滴落在水洼里,生出了一颗颗圆润剔透、色彩斑斓的小水泡。公主看见这些小水泡,立刻被深深地吸引,心里想:“要是能用这些小水泡做成簪花,别在秀美的头发上,那该是多么赏心悦目的事情啊!”
  于是,公主跑到了国王跟前,请求父王派人用小水泡做成簪花。
  国王听后,哭笑不得地说:“哈!哈!我的宝贝女儿,小水泡是那么柔弱的东西,人怎么能拿得起来,又怎么可以做成簪花呢?”
  公主任性地说:“我不管!如果父王不给我用小水泡做成的簪花,我就马上死在您的面前!”
  国王拿公主没办法,只好募集了全国一流的能工巧匠,向他们下了一道命令:“务必想方设法用小水泡做成簪花,别在公主头上。如果办不到,就立刻斩首!”
  工匠们听了这番话,脸色吓得发白。不过,这时候有一位老工匠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请求完成这个任务。
  国王高兴极了,立刻把好消息告诉了公主:“女儿啊!今天有位老工匠,说能用小水泡给你做成簪花,要不要去见识见识啊?”
  “真的吗?太好了!”公主简直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
  到了老工匠取小水泡那天,国王和公主屏气凝神地在一旁仔细观看。这时候,老工匠说话了:“启禀陛下,老朽的眼睛实在是花得不轻,又不知道公主喜爱什么样的小水泡,可否劳烦公主亲自来选取,以便我加工雕琢呢?”
  公主一听,二话不说,立刻在水中挑选满意的小水泡。可是,她很快发现,每当手指轻轻触碰到小水泡时,小水泡就立刻破灭了。公主不死心,一试再试,最终还是没有捡起一个小水泡。
  耗费了大半天的工夫,公主觉得疲倦了,有所醒悟地对国王说:“父王,女儿终于明白了,小水泡是根本拿不起来的东西。只有像我这般愚痴的人,才会为了得到它而煞费苦心啊!”
  此时老工匠笑了,称赞公主是个知错能改的孩子。
  国王纳闷地问老工匠:“既然你明知道小水泡拿不起来,更做不成簪花,可为什么非要公主帮你选小水泡呢?”
  老工匠说:“解铃还得系铃人。年轻人最有梦想的权利,但除了实践之外,没有任何别的办法可以识别梦想的对错。年轻人成熟的过程,也就是梦想被不断地实现或戳穿的过程。”(蒋光宇)
  大道理:每个孩子都拥有美丽的梦想,但有些梦想是不切合实际,非常幼稚的。这时,惟有让他亲自去实践,才能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幼稚,使他逐渐成熟。
  美好的回忆
  一位父亲问儿子:“你记忆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断是什么?”
  儿子毫不迟疑地说:“是那个晚上,我参加完童子军聚会,你来接我回家。在路上,你停下汽车帮我捉萤火虫。”
  事情如此普通,这位父亲已经不大记得了,却成为儿子最美好的回忆。儿子当时知道父亲很繁忙,满以为不会停车的。这是父子在一起的美妙的晚上,父亲的行动等于在对儿子说:“我爱你。”
  有一次雷电使一个孩子感到害怕,他在黑暗中叫喊:“爸爸,快来,我害怕。”爸爸说:“哦,孩子,上帝爱你,他会保护你。”孩子回答说:“我知道上帝爱我,可现在我需要的是一个摸得着的上帝。”
  大道理: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我们可以做的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让别人知道他们能够爱并且被爱着。在交流中,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起到交流的作用,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一根白头发
  一个男孩的思想非常活跃,他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日记里。
  最近,他发现自己的日记经常被人翻动,于是,他怀疑妈妈偷看了他的日记,但一直没有证据。
  一天,他伏在桌上写了一篇日记:“妈妈,您头上的白头发又多了起来,您这是为我累的呀!妈妈,您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啊!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
  当天晚上,妈妈又去翻动儿子的日记,当她看到这一段字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看完后,她发现本子里并没有白头发,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发,夹在儿子的日记本里。
  第二天,儿子拿出了日记本,发现了白头发,就对妈妈说:“妈妈,昨天您又看了我的日记!”
  “怎么会呢,那根白头发不就在你的日记本里吗?”妈妈说。
  “怎么样,露馅了吧。那根白发是您放的,我根本就没放白头发。”儿子笑着说。
  大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尊重孩子的隐私就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
  女孩的选择
  曾有一个三口之家到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点什么,接着问父亲点什么,之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儿:“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女孩说:“我想要热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妈妈非常坚决地说。“再给她一点生菜。”女孩的父亲补充说。
  服务生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仍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女孩问:“亲爱的,热狗上要放什么?”
  “哦,一点西红柿酱和黄酱,还要……”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了一眼父母,服务生一直微笑地耐心等着她。女孩在服务生的目光鼓励下说:“还要一点炸土豆条。”
  服务生径直走进厨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
  “你们知道吗?”女儿避开父母的目光,眼睛望着远处轻声细语地说,“原来我也能够受到他的重视。”
  大道理:让孩子养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习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尊重他们并要求他们用尊重回报我们。
  未上锁的门
  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一个小女孩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父母的管制。
  她离开了家,决心要做世界名人。可不久,她每次满怀希望求职时,都被无情地拒绝了。她只能走上街头,开始出卖肉体。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老了,可她仍在泥沼中醉生梦死。
  期间,母女从没有什么联系。可当母亲听说女儿的下落后,就不辞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个街区,每条街道。她每到一个收容所,都停下脚步,哀求道:“请让我把这幅画贴在这儿,好吗?”画上是一位面带微笑、满头白发的母亲,下面有一行手写的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
  几个月后,没有什么变化。一天女孩懒洋洋地晃进一家收容所,那儿正等着她的是一份免费午餐。她排着队,心不在焉,双眼漫无目的地从告示栏里随意扫过。就在那一瞬,她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会是我的母亲吗?”
  她挤出人群,上前观看。不错!那就是她的母亲,底下有行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她站在画前,泣不成声。这会是真的吗?
  这时,天已黑了下来,但她不顾一切地向家奔去。当她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站在门口,任性的女儿迟疑了一下,该不该进去呢?终于,她敲响了门,奇怪!门自己开了,怎么没锁门。不好!一定有贼闯了进去。记挂着母亲的安危,她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卧室,却发现母亲正安然地睡觉。她把母亲摇醒,喊道:“是我!是我!女儿回来了!”
  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擦干眼泪,果真是女儿。娘儿俩紧紧抱在一起,女儿问:“门怎么没有锁?我还以为有贼闯了进来。”
  母亲柔柔地说:“自打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锁。”
  大道理:父母对于孩子的那扇门永远是敞开着的,孩子也应该向父母敞开理解和体贴的大门。
  狼来了
  从前,一个放羊的孩子在一个离森林不太远的地方放羊。附近有一个村庄。村民们告诉他,如果有危险情况发生,他只要大声呼喊救命,他们就会来帮他。
  有一天,这个男孩想和村民们开个玩笑,给他们制造一点麻烦,以便从中找乐。于是他就一边向村边跑,一边拼命地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狼在吃我的羊!”
  善良的村民们听到喊声,放下手中的农活,便拿着棍棒和斧头赶过来打狼。可是他们并没有发现狼,于是就回去了,只剩下放羊的孩子看着他们气喘吁吁的样子捧腹大笑。
  他觉得这样挺有趣。第二天男孩又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狼在吃我的羊!”人们又来了,不过没有第一次来的人多。他们还是没有看到狼的影子,只得摇了一下头又回去了。
  第三天,狼真的来了,闯进了羊群,开始吃羊。男孩惊恐万分,大叫:“救命!救命!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听到了他的喊声,但他们想放羊娃可能又在耍什么花招。没有人理睬他,也没有人走近他。结果放羊娃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事后,他感到非常后悔。他欺骗了朋友和邻居,由此也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羊。
  如果一个人经常骗人的话,一旦他有时说的是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他了。
  大道理:要丧失我们的好品格,最快的方法是丢弃诚实。说谎的人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使他说实话时,也没有人相信他。
  承担责任
  在法国的一个城市,罗伯特的孩子小杰克在自家花园里玩足球,兴奋之下,把足球踢到邻居花园中,打烂了一盆玫瑰花。小杰克怯怯地告诉爸爸,叫爸爸去拾球,可罗伯特却要小杰克自己去,首先要道歉,还要拿上一盆同样的花作为赔偿。
  小杰克不得已捧着花不情愿地一步一步走向邻居家。邻居是一位70岁的老汉卢克,卢克看着小杰克泪水盈盈的样子,非但没有责备孩子,没有留下花,还从屋里拿了一包巧克力送给小杰克。
  罗伯特见儿子回到家里,小脸蛋泪水未干,可掩饰不住喜悦,又见儿子手里多了巧克力,知悉内情的罗伯特径直去找老卢克,对他说:“卢克先生,我儿子犯了错,我想教育他,请你配合,犯错的孩子不应得到奖励。”然后他又要儿子拿着巧克力和鲜花送给卢克爷爷。
  一天之后,罗伯特才借着一次机会奖励巧克力给儿子。
  大道理:罗伯特的做法似乎有点过火,但他是对的,对孩子明显的错误,明知故犯的错误,性质严重的错误,一定要严肃批评,并让其承担责任,直到他改正为止。
  骄傲的杰克
  杰克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聪明好学,勤奋向上,这次,他又获得了班上的最佳朗诵奖,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回到家后,他把朗诵稿交给女佣,得意地对她说:“安妮,你念一段给我听听,怎么样?”
  这个善良的女人拿起朗诵稿来,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结结巴巴地说:“杰克,我不认识这些字。”
  杰克更加得意了,他快速地冲进客厅,得意忘形地对父亲喊道:“爸爸,安妮不识字,可是我这么小,就得了朗读奖状,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再看看安妮,拿着一本书却不会读,我不知道她心里是什么滋味。”
  父亲看了看杰克,没有说一句话,他走到书架旁,拿下一本书,递给他说:“你看看这本书,就能体会到她心里的滋味了。”那本书是用拉丁文字写的,杰克一个字也不认识。
  杰克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次的教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想在别人面前吹嘘的时候,他就马上提醒自己:“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大道理:骄傲自满容易使孩子迷失自己,而父母过重地表扬更会让孩子忘乎所以。为了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适时诱导孩子走出这种误区。
  狠心的电报
  亚里克刚上大学时,爸爸和他约定:每月15号给亚里克寄500美元的生活费。
  亚里克用钱既无计划也不节制。三天两头与同学到校园餐馆挥霍。结果第一个月还没过完,亚里克的口袋里就只剩下几个钢繥儿丁当响了。第一个月,爸爸容忍了儿子的无节制做法,提前把第二个月的生活费寄了过来。然而亚里克却不知悔改。第二个月、第三个月还是一如既往。
  终于,在离第四个月的收款日还遥遥无期的时候,亚里克又捉襟见肘,身无分文了。万般无奈之下亚里克只好拍了一封电报回家,内容简短明了:“爸爸,我饿坏了。”爸爸很快回了电报,也非常简短:“孩子,饿着吧。”
  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后只有20美元的10天里,亚里克绞尽脑汁节衣缩食,出手之前必会细细打算,竟然也把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了。
  从此以后,亚里克开始精打细算,并且发现,其实只要稍稍节制一下不必要的支出,每月400美元生活费就足够了。这样一来,每个月亚里克甚至可以积攒下一些钱。亚里克用这些钱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书、磁带、唱片,做了一些比如旅游、捐款等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没有忘记偶尔和朋友们到餐馆聚聚。
  亚里克的大学生活比以前过得充实而丰富多了。
  大道理:教育孩子有多种方式。有时应该温和,有时必须严厉甚至狠心。“严是爱,松是害。”一味娇宠孩子,容忍孩子的恶习,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所以该狠心的时候就狠心。把孩子逼到很为难的境地,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
  要不要试试看
  有—天,一个被祖父母娇纵惯了的孩子和家人一起去逛百货公司。
  当他们走到游乐区时,孩子一看到有旋转木马,便立刻一跃而上。游戏已经结束时,这孩子却像脚底粘了胶水一样,死活不肯下来。
  正当父母和服务人员都无可奈何,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位游客对另外一位游客说:“你不是儿童心理学的博士吗?现在全看你的啦!”
  就在众人的怂恿与期待下,博士走到孩子旁边,附耳向他说了些悄悄话,孩子二话不说乖乖地下了木马。
  大伙儿在钦佩之余,纷纷向博士请教:“你究竟对那孩子说了些什么呀?怎么这么有效?”
  “也没什么,我只是小声地对他说:‘如果你还不下来,我就狠狠打你一顿屁股,你要不要试试看?’”博士平心静气地说。
  众人一片愕然。
  大道理:吃惯了蜜的孩子对于蜜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来一点辣的才能对他的味觉起作用。培养健康的味觉需要在平时尝各种味道,同样,培养孩子从一开始就不能一味顺着他,应刚柔相济,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父子偷梨
  一个孩子溜到果园去偷梨,被守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管理员带着守园的狗跑了过来,对着树上的孩子喊道:“快下来,再不下来我可要告诉你爸爸了。”
  “您告诉他也没用。”孩子笑嘻嘻地说。
  “怎么会没用,你爸爸会打烂你的屁股。”管理员说。
  孩子听后笑得更厉害了,他用手指了一下前方,原来在不远的一棵树上,他爸爸也在偷梨。管理员非常吃惊。这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呀!
  大道理: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能够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行得正,站得直,这样才不会对孩子起到负面影响。
  学会谅解
  一天,一个年轻的犹太妈妈带着儿子去拜访朋友。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背着大包的青年挤进了车厢,妈妈被大包撞到了一边。
  儿子关切地问:“妈妈,你没事吧?”同时,他恼怒地看了那位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
  年轻的妈妈看着儿子,说道:“可不能这么说,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这时,那位青年也连连向她道歉。儿子听到这些,惭愧地低下了头。
  几天以后,妈妈早早下了班,她骑着车子来到学校,准备接儿子回家,结果发现儿子的手破了皮,血一滴滴往下流。妈妈心疼极了,赶快找来一些纱布,将他的伤口包好。然后就去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也很纳闷,因为她既没有看到他来报告,也没有听到他哭过。
  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
  他笑着说道:“妈妈,小朋友不是有意弄伤我的呀!为这事,他已经深感不安了,如果我再去告诉老师,他会更加自责的。”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他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孩子,你已经学会了谅解别人。”
  大道理:谅解是良药,它能化解矛盾,使人和谐相处。
  梨的轮回
  有一个叫桑迪的孩子,父母经常教育他要尊老爱幼。当家人每次买回梨后,父母都要教育桑迪,要把最大最好的梨留给奶奶吃。桑迪领会了父母的意思,每次都会把最大的梨送到奶奶跟前,奶奶笑着夸奖孙子:“桑迪真是个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着,他又会把梨送到爸爸和妈妈面前,他们都有不吃梨的各种理由。最后,经过了一个轮回,梨又回到桑迪手中,于是,桑迪拿着那个最大的梨坐在椅子上独自享受。
  一天,爸爸的朋友来家做客,懂事的桑迪马上从装水果的盘子里挑出了一个大梨,送给客人吃。家人见了都非常高兴。那个朋友高兴地说:“你们家的孩子真懂事。”虽说这个朋友不是很喜欢吃梨,但出于对桑迪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梨子。谁知,他刚咬了一口就惹来了麻烦,只见桑迪生气地冲着客人喊:“你怎么这么贪吃呢?太不要脸了!”那位朋友感到很尴尬,咬在嘴里的梨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他脸上露出了迷惑不解的神情,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桑迪恼怒地坐在一旁,不停地盯着客人手中的梨。这最大的梨向来是虚晃一枪,最终会落到他手上,他这次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再说也没遇到过这种事,于是跟客人急眼了。
  桑迪的父母自然更是尴尬万分,他们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于是赶紧向朋友解释,说这大梨向来是谦让一番,最后必定又会回到桑迪的手中。那位朋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于是赶紧起身告辞。父亲看着朋友离去的身影,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大道理:父母不能只教孩子在形式上做出某些动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伟大的母爱
  一名小男孩邀请他母亲参加他小学的第一次家长会。母亲同意去参加,却让小男孩感到很不安,这将是他老师和同学首次见到他母亲的机会,但她的出席会让他很难堪。虽然她长得很美丽,可惜她右半边脸几乎全被一片严重伤疤覆盖住。小男孩从未听母亲谈过她为何有那道伤疤。
  家长会时,大家并不在意她母亲的疤痕,都对她美丽、自然、和蔼的气质留下深刻印象。但小男孩还是感到很尴尬,尽量向没人的地方跑。无意间他听到了他母亲跟老师的对话。
  “你脸上的伤痕是怎么来的呢?”
  母亲答:“在我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有天他的房间失火了。当时火烧得很大,没人敢进去救他,于是我冲了进去。就在我看见他的那一刹那,一支横梁迎面倒下,为了让他不受到伤害,我扑到他身上挡住火,结果我就失去了知觉。幸好有位消防员及时赶到,把我们母子俩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她摸摸那侧烧伤的脸说:“这伤痕虽然会永久存在,但直到今天为止,我从没有为此事后悔过。”
  听到这里,小男孩满脸泪痕跑向他母亲,他紧紧抱住她,为他母亲曾经为他所做的牺牲感动不已。那天其余的时间里,他一直紧紧握住他母亲的手不放。
  大道理:母爱是最伟大的,它能让孩子得到永恒的呵护。
  新年
  新年的第一天早晨,天气很好,兴奋的爱德华早早就从床上爬了起来,迅速穿好衣服,洗了脸。他想第一个去给人们拜年。他先是欢快地跑到各个房间,对家人说了新年好,然后又跑到街上对每一个他见到的人道新年好。
  回家后,他父亲给了他2美元的新币,作为给他的新年礼物。
  爱德华高兴极了。他在书店曾看到过一些非常精美的书,他早就想买了,有了这些钱,他就可以如愿以偿了。于是,他便兴高采烈地离开了家去买书。
  来到街上,爱德华碰到一家德国人,他们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看起来似乎经历了长途跋涉。
  “新年快乐!”爱德华喜气洋洋地说。
  “你不是这里的人吗?”爱德华好奇地问。那人却对他摇了摇头,很显然他是听不懂爱德华的话。
  接着,这个人拍了拍他的嘴,又指了指他的孩子,好像在说,这几个孩子已经有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爱德华很快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看到他们的可怜境遇,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他毫不犹豫地取出了手中的钱,一枚给了那个男人,另一枚给了他的妻子。
  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边用自己的语言不停地说着什么,一边向爱德华深深地鞠躬。毫无疑问他们是在说:“我们太感激你了,我们会永远记得你是我们的恩人。”
  爱德华告别了他们,直接回家了。父亲问他买了什么书,爱德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我没有买书。”接着他解释说:“我把钱给了几个穷人。他们又饥又饿,太可怜了。我可以等到下一年再买书。对了,爸爸,你知道他们接到钱时有多高兴吗?我一点都不后悔把钱给他们,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孩子,”父亲高兴地说,“这里有许多书,我把它们送给你,作为对你做好事的奖励。”
  “我看到你把钱给了那个可怜的德国人了,一个小男孩能这样给予别人,真的是很可贵的。”
  “如果你能时刻准备帮助那些穷人以及那些无助的人们,你以后每年都会很幸福的。你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教育哲理:帮助别人比接受别人的帮助更使人高兴。
  荡秋千
  为了让儿子的身体得到良好的锻炼,也为了让他多一种娱乐活动,塞德兹在院子里专门安放了一个秋千。虽然荡秋千是大多数孩子喜爱的一项运动,但把它安放好之后才发现小塞德兹很害怕。
  当塞德兹第一次将他抱上秋千的踏板上时,小塞德兹吓得哭了起来。
  “不,不。” 小塞德兹站在踏板上紧紧地抓住绳子,他的动作狼狈极了,不停地哀求爸爸把他放下来。
  “这没有什么,很多孩子都会玩,你不用害怕。”塞德兹一边说一边将他稳稳地扶住。
  “爸爸,我不想玩这个,我会摔下去的。”小塞德兹哭着说道。
  “你不会摔下来的。只要抓住绳子,这是很安全的。”
  “不,我害怕。”儿子仍然坚持。
  见到他那副害怕的样子,塞德兹知道再劝说也没有用,便把他抱了下来。
  “这样吧,爸爸先给你作个示范。等你见到爸爸玩得很高兴的时候,你一定会改变主意。”说完,塞德兹就上了秋千开始摇荡起来。
  “爸爸,你真行!”见爸爸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小塞德兹高声欢呼起来。
  “那么,你也来试试好吗?”他问儿子。
  “好吧,可是我不要荡得那么高。”儿子终于同意试一下。
  这一次,儿子仍然很害怕,但他毕竟有了一个开始。他站在秋千的踏板上扭来扭去,样子难看极了。不仅如此,他几乎没有把秋千荡起来。
  这时,女佣莱依小姐走了过来。她见到小塞德兹的模样顿时大笑起来:“威廉,你是在荡秋千吗?怎么一点也不像呀。”
  “不,莱依小姐,你不应该这样说,威廉做得很好。”听见依莱小姐那样说,塞德兹担心会由此而打击小塞德兹的自信心,连忙出声制止了她。
  莱依小姐是个很机灵的人,她立刻明白了塞德兹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忘了,在我第一次荡秋千时还不如威廉呢。”
  “是吗?”儿子听见莱依小姐这样说,便立刻来了精神,用力在秋千上摇荡了几下。
  “是这样的。据我所知,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时都害怕得要命,爸爸也是这样的。” 塞德兹趁机鼓励小塞德兹,“我第一次上千秋的踏板上时比你还要害怕,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根本不敢晃动。你比我好多了,我相信用不了几天你就会荡得很高很高。”
  “真的?!”小塞德兹听见塞德兹和莱依小姐都这样说,恐惧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塞德兹下班后回家,还没有走近住处便听到了花园中传来的欢笑声。小塞德兹和莱依小姐正在高兴地荡着秋千。
  教育哲理:孩子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来源于没有自信心。只要建立起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那可恶的恐惧心理自然会消失掉。
  判若两人
  一个孩子在外婆家和奶奶家判若两人。
  每次在外婆家,外婆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外婆!”
  可到奶奶家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进门奶奶就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还整天搞恶作剧。”
  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什么原因?
  外婆总夸他,于是,越夸越好,在外婆家,他就是好孩子;奶奶老是训斥他,越骂越糟,在奶奶家,他就是坏孩子。
  教育哲理:未成年的小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
  快乐重来
  下课的铃声刚响过,孩子们就兴高采烈地在阳光下玩起了游戏。只有可怜的戴维闷闷不乐地从教室里最后一个走出来,脸上没有一点笑容,显然他遇到了烦心事。
  小鸟在树上唱歌,阳光尽情地撒在地上,但是戴维并没有注意到,他满脑子都是别人对他穿着破旧的嘲笑,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了下来。
  可怜的戴维失去了父亲的照顾,母亲为了能让他上得起学,已经没日没夜的劳作了,但
  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至于穿什么样的衣服就无法顾及了。
  他一直在树林里闲逛, 直到天黑才走上了回家的路。那条路是那么长(因为他走得很慢),当他累了的时候,就在一块大青石上躺了下来。
  老师恰好从这里经过,看到天已经黑了,而戴维还在这里不回家,就温和地问道: “戴维,你遇到麻烦了吗,能不能告诉老师?”
  戴维的眼泪不争气得流了下来,然后他把自己遇到的麻烦全都告诉了老师。
  听完他的叙述,老师说:“我想,有一个计划可以让你重新快乐起来。”
  “哦,什么计划呢?”他坐了起来,泪水从他脸上滑了下来,掉在地上的紫罗兰上。
  “我们可以把这片树林里的花收集到一起拿到城里去卖,这样我们就能赚钱了!你看,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城里人没有这样宝贵的财富,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
  从此,戴维就和老师一起采集野花,然后拿到城里去卖,他们的花既新鲜又好看,很受大家的欢迎,一个月下来他们就赚了很多钱,这下戴维可以穿上新衣服了,另外还可以给妈妈一些。
  阳光更明媚了,小鸟的歌声更好听了,戴维也重新快乐了起来。
  教育哲理:当孩子遇到麻烦时,我们应该努力帮他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重新找回快乐。
  失败的原因
  小塞德兹不到7岁就完成了小学教育,这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事。然而,他在学校的经历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尽善尽美,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一次由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中,小塞德兹得了倒数第一名。
  那一次的比赛,是同年级中的比赛,也就是说一年级的孩子们就仅限于一年级,比赛在不同的班之间进行。二、三、四、五年级也是相同的比赛办法。这样一来,小塞德兹首先就在年龄上吃了亏。小塞德兹报名参加了50米短跑,他当然不是别人的对手。
  事后, 小塞德兹难过极了。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很重。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儿子仍然闷闷不乐。见他这样,父亲塞德兹认为有必要帮助他摆脱那种失意情绪。
  “儿子,你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塞德兹问他。
  “我真是太笨了,竟然得了倒数第一名,太丢脸了。”儿子难过地说。
  “是啊!得最后一名是不怎么光彩,可是你想到过其中的原因没有?”塞德兹问。
  “是什么原因呢?”儿子问。
  “因为年龄。你想想看,你的对手都是比你大的孩子,这个很正常……”
  “可是我不能因为年龄小就比他们差呀。”儿子不服气地说,“虽然我比他们小,可我的功课比他们都好,只有体育一样不行,这多丢脸呀。”
  “不,你这样说并不正确。智力是能通过教育和勤奋得到发展的,但年龄却是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他们跑得比你快完全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个子高。他们的腿都比你的长许多,如果跑得还没有你快,那不是太糟糕了吗?”塞德兹说。
  “这也有道理,可是我毕竟是最后一名。同学们都在嘲笑我。”儿子还是很难过。
  塞德兹知道儿子的性格,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而从不服输的人。正因为如此,他固执得往往去钻牛角尖。于是塞德兹进一步对他进行开导:“虽然你现在是最后一名,我想这并不能表明你的体育不行,因为这完全是年龄造成的。我敢肯定,等你长到十一二岁时一定会比那些孩子跑得快。”
  “真的吗?”儿子问。
  “当然是真的。因为那天我问过你们的体育老师。他说你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那场比赛对你不公平;他还说你的体育成绩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最好的。他还专门给我看了成绩单,年龄与你相仿的同学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你差。”
  小塞德兹似乎在眨眼间得到了一个真理,顿时从失意之中走了出来。
  教育哲理:在一个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在身体方面慢慢长大,心理上也在一天天地变化。当他们失意的时候,父亲应该耐心劝导,帮他们摆脱失意的困扰。
  小男孩搬书
  父亲正在仓库里的搬藏书,小男孩见了,赶忙过去帮忙。他觉得能够帮父亲做这件事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虽然他没有帮上什么大忙,有时还起负作用,使工作进行得更缓慢。但这男孩的父亲是有远见的,他知道让儿子参与工作的意义,远比搬一大叠书的效率重要得多。
  不过,在这些的藏书当中,有几本书又厚又重。对小男孩而言,要把这些书搬到仓库外面去,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有一回,他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上的书都散落在地上。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他难过得哭了起来,觉得自己笨手笨脚,什么事都不能做好。
  父亲看在眼里,一言不发,他捡起掉在地上的书,将它们放回小男孩的手中,用一种鼓励的眼神看着他。儿子得到了鼓励,他擦干了眼泪,继续帮父亲搬书。
  教育哲理: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需要得到鼓励,这样才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小明的绝招
  小明家兄弟姐妹四个。姐姐是独女,哥哥长子,弟弟最小。他觉得他们的称谓含金量都很高,惟独他排行老二,为次子,好像是次要的儿子,不被父母重视。
  有时父母开玩笑说他是马路上捡来的,他还将信将疑。马路上哪位年长的妇女多看他一眼,他马上浮想联翻,她会不会是我妈妈?
  长期得不到关注,会形成“赏识饥饿”。为了得到赏识小明想尽了办法,但往往并不奏效,最后他使出了绝招。
  数九寒冬的一个夜晚,他独自来到院子里,悄悄解开棉衣,让寒风吹了几小时,第二天只要一发烧,温度计超过38度,关注就会立刻来到身边。父母工作再忙,生活条件再艰苦,也会下一碗鸡蛋挂面,拿出几块苏打饼干,母亲坐在他的床边,摸着他的额头,问寒问暖。那个感觉,发再高的烧,他也认了。
  教育哲理:父母给孩子许多身体上的照顾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赏识自己的孩子,因为一句由衷的赞美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信心与快乐。
  母亲的鼓励
  崔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母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经常鼓励他。
  一天,她把崔健叫到跟前,问道:“在学校里的情况如何?”
  “数学得了零分。”他低着头说。
  母亲停顿了一会儿,坚决地说:“你的老师不了解你,将来有一天他们会后悔的。你的名字将要用金字刻在他们那个鬼学校的墙上的,这一天会来到的。明天我就去学校,把这些话告诉他们。我还要给他们读读你最近写的几首诗。你将来会成为达农佐尔,成为维克多·雨果。他们根本不了解你!”说完,她满怀希望地注视着儿子,然后出去干活了。
  母亲干完活儿回来后,坐在椅子上,点上烟,两腿交叉着,脸上挂着会意的微笑望着崔键。然后她的目光越过崔健的肩膀,望向远方,憧憬着某种神秘美好的前景,而这个前景她只在充满美的奇妙世界里才能看到。
  “你会成为一名法国大使。”她深信不疑地声明。崔键一点也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行啊。”崔健漫不经心地说。
  “你还会有小汽车。”母亲常常空着肚子,在结冰的气温下步行回家。
  “但是目前还要忍耐。”她说。
  教育哲理:在孩子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父亲算的帐
  高考前的第一次模拟考试,女儿的成绩不理想,她愁眉苦脸地对父亲说,老师让她根据自己成绩在班里的排名计算一下自己在全校的排名,在全区的排名,在全市的排名,孩子说这样一算,她可能上专科都悬。父亲马上说:“我的女儿百里挑一。”女儿疑惑不解。
  父亲于是算了一笔账:初中毕业时全市近14万人参加中考,只有3万多人能上高中,能上市重点中学的只有几千人,我女儿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保持在班级人数前三分之一内,这样算下来不是百里挑一吗?经父亲这么一算,孩子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脸上也绽开了笑容,扑上来搂着父亲:“爸爸,你的账跟老师的账不一样。”
  教育哲理:每一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人没有绝对相同的。因此“人与人相比”毫无意义可言。对孩子的缺点,不去谈论或指责,这是上策。懂得孩子心理的父母就会用积极态度进行比较。
  亚达的心事
  今天亚达的学校发成绩单。她回家后高兴地走到妈妈跟前,将成绩单递给他,笑着说道:“妈妈,这是我的考试成绩。”
  妈妈转过头去,看了看上面的成绩,有两个B,四五个C和数个D,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很平淡地说:“哦,我已经知道了,你把成绩单放在桌子上吧,等爸爸回来给他看。”说完就回头继续做她的事,
  亚达很不开心,一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当天晚上吃饭时没有理妈妈,妈妈感到很奇怪,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这样,亚达持续两个星期没有和妈妈说话了,就连做作业也开小差。这下妈妈可着急了。有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问亚达:“亚达,在这两个星期里,你为什么一直不理妈妈啊,是不是有什么事令你不开心?”
  亚达看了看妈妈,低声说:“你不关心我的成绩,我努力了你也不知道,我再努力不也是白费吗?反正你一点都不在意我的成绩啦!”
  这一句话可把妈妈急坏了,心想,“我怎么会不在意他的成绩呢?”细问才知道,原来亚达很介意交成绩单时妈妈冷淡的反应,因为他认为自己最近已经很努力了,这次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高兴,原以为妈妈会称赞他一番,谁知妈妈反应平平,最让他不可理解的是妈妈还在继续做事。
  听完儿子的话,妈妈愣了,心想:“我觉得这次的成绩并不特别好,我应该有什么反应呢?”
  教育哲理:当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时,父母不能对孩子不理不睬,甚至打骂,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对他进行鼓励。
  名次与奖赏
  阿亮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差,全班五十六人,他考第四十八名。爸爸为了激发他的读书动力,就对他说:“下次考试你要是能够考到十名以内,我就送给你一部最新型号的游戏机。”
  爸爸原以为送游戏机给这个游戏机迷会让他努力学习,谁知这一招不起任何作用,考试成绩依然排在后面。
  这个结果让阿亮的爸爸很生气。他说,连游戏机都起不到作用,以后不理他了。阿亮爸爸的朋友了解了情况后,建议不如把目标定得低一点,如四十名。阿亮爸爸摇了摇头说:“四十名太靠后了,还不到全班的一半,为什么要给他奖励呢?”
  教育哲理:给孩子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好的目标能够激发孩子的斗志,帮助他取得成功。
  牙刷的位置
  在洗手间里,妈妈看见儿子布朗的牙刷被扔在漱口杯外面。
  妈妈非常生气,把布朗叫到身边,不满地说:“布朗,你的坏习惯怎么老是改不了。看,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
  布朗正在想问题,听见妈妈的话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妈妈见儿子反应平平,知道刚才说的话并未引起他的重视,于是冲他喊道:“听着,布朗,你必须把牙刷放进漱口杯里!”
  布朗极不情愿地走进了洗手间,放好了牙刷,转身就走。
  “记好了,以后再也不要忘了。”妈妈再次强调。
  “知道了。”
  第二天,布朗在刷完牙后,将牙刷认真地放到杯子里了,但这并没有引起母亲的重视。到了第三天,牙刷又被扔到杯子外面。
  “喂,布朗,怎么搞的,你又忘了把牙刷放回去,?”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以为你忘记了。”布朗说道。
  “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儿子。
  “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
  教育哲理:当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时,我们要及时为他指出来。在孩子改正后,我们要及时予以肯定。
  母亲的珠宝
  在几百年前的罗马城,两个孩子正在清晨的阳光下快乐地玩耍,他们的母亲康妮黎亚过
  来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今天有一位富有的朋友要来我们家做客,她还会向我们展示她
  的珠宝。”
  下午,那个富有的朋友来了。金环在她手臂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手指上的戒指闪闪发
  光,脖子上挂着金项链,发髻上的珍珠饰品则发出柔和的光。
  弟弟感叹地对哥哥说:“她看起来如此高贵,我从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人。”
  哥哥说:“是的,我也这样觉得!”
  他们羡慕地看着客人,又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外套,身上没有任何
  珍贵的饰品。但是她和善的笑容却照亮了她的脸庞,远胜于任何宝石的光芒。她金棕色的头
  发编成了一条长长的辫子,盘绕在头上像是一顶皇冠。
  “你们想看看我其它的珠宝吗?”富有的女人问。
  她的仆人拿来一只盒子并放到桌上。这位女士打开盒子,里头有成堆的像血一样红的红
  宝石,像天一样蓝的蓝宝石,像海一样碧绿的翡翠,像阳光一样耀眼的钻石。
  这对兄弟呆呆地看着这些珠宝:“要是我们的母亲能够有这些东西该多好啊!”
  客人炫耀完自己的珠宝之后,自满而又怜悯地说:“告诉我,康妮黎亚,你真的这么穷
  吗?什么珠宝都没有吗?”
  康妮黎亚坦然地笑道:“不,我当然有珠宝,我的珠宝比你的更贵重。”
  客人睁大了眼睛:“是吗?快拿出来让我看看吧!”
  母亲把两个男孩拉到自己的身边,她微笑着说:“他们就是我的珠宝。难道他们不比你
  的珠宝更贵重吗?”
  这两个男孩,特贝瑞斯和卡尔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母亲当时脸上骄傲的表情以及深深的
  爱意。数年后,他们成为罗马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们仍然常常忆起当年的这一幕。
  教育哲理:孩子是母亲最珍贵的珍宝,是母亲最引以为骄傲的珍宝。这种亲情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东西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够激励孩子不断取得进步。
  漂亮的孩子
  华明从来就没想到自己能了解奶奶,他觉得自己离奶奶很远。华明当然很爱自己的奶奶,打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他们就彼此相爱。
  当华明降生到这个世界时,由于妈妈生产困难,他的四肢的形状非常奇怪,头也变了形。家人朋友看见这么畸形的婴儿,心里非常失望,都禁不住皱起了眉头。他们都说他像个被人打得鼻青脸肿的足球选手,可是只有奶奶不这么认为。她认为华明长得非常可爱,看着手里的丑小孩,奶奶的眼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
  7年前,经医院诊断,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因为这个病,她离一家人越来越远。
  华明初三期末考试的第一天,奶奶就过世了。
  在这之前,奶奶说的话总是支离破碎。时间在一天天流逝,她的话越说越少,到最后连一句话也不说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奶奶至少还说了几个不寻常的字。她把那些字说出口后,家里人就知道她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奶奶过世前一个星期左右,身体就完全不听使唤,医生决定把她送进“招待病房”。所谓“招待病房”就是进去之后就永远出不来的病房。
  面对着奶奶的病情,华明心里感到非常难过,她决定去医院看看奶奶。
  两天后,妈妈带华明到医院去看奶奶。两个姑姑和爷爷都在那儿。但是华明进病房时,他发现他们都待在走廊上。奶奶无精打采地闭着眼睛,坐在床边一张又大又柔软的椅子上。医生帮奶奶打了麻醉剂,所以她一直在睡,醒来的时候非常少。华明绕着整个房间看,从窗户、花,再到她的眼睛。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的心里非常矛盾,知道那是他最后一次看到活着的奶奶。
  华明在奶奶的床前慢慢坐下。他握着奶奶的左手,心情沉重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奶奶。华明张开嘴,想要对她说说话,可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看着奶奶那张憔悴的脸,他的心就像被刀绞过一样。现在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坐在她身边陪她。
  突然间,奶奶一把握住华明的手,越握越紧,奶奶想要说话。一开始,她说起来很吃力,样子非常痛苦。后来,她终于把话说出口了。
  “华明。”她清清楚楚说出这几个字。这让华明很感动,因为她的亲人很多,可是她知道是华明在她身边。
  那一刻,华明的脑海里好像在播一部家族幻灯片。他看到奶奶参加他的教会洗礼仪式,他看到她拿着玫瑰花来送他,笑容十分灿烂。他看到她来参加他的十四场独舞表演会。他看到她指着她满是皱纹的脸颊告诉他,他脸上的酒窝是来自她的遗传。他看到她在家里的厨房里跳踢踏舞。他看到她和他们这群孙子在玩,却不去和其他的大人一起吃感恩节大餐。他看到她在圣诞节的时候,和他一起坐在客厅里,他们一起欣赏圣诞树上那些漂亮的灯饰。
  华明看着奶奶,难过地哭了。
  他知道她再也无法来看他的足球比赛,不能为他加油。她再也看不到他初中三年级最后一场独舞表演会。她再也不能和他一起坐着欣赏那棵漂亮的圣诞树。他知道她再也无法看着他去参加三年级的舞会。她没办法看到他从高中或大学毕业,也看不到他的结婚典礼。她永远也看不到他的第一个孩子。
  想到这儿,他更加难过了,眼泪顺着眼颊慢慢流了下来。
  他之所以哭,因为他终于知道他出生那天她的感受。她看到的是他的心、他的内在,而并不是他的外表。
  他慢慢放下奶奶的手,帮她,也帮自己把脸上的眼泪擦干。他站起来,弯下身,吻了她的额头,对她说了一声:“你很漂亮。”
  华明看了奶奶最后一眼,这一眼持续的时间很长,然后转过身,离开了那间病房。
  教育哲理:有时候,赞扬也是一种爱,它能够抚平孩子心灵的伤痛,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一小块面包
  在一个小镇上,饥荒让所有贫困的家庭都面临着危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小镇上最富有的人要数面包师卡尔了,他是个好心人。为了帮助人们度过饥荒,他把小镇上最穷的20个孩子叫来,对他们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篮子里拿一块面包。以后你们每天都在这个时候来,我会一直为你们提供面包,直到你们平安地度过饥荒。”
  那些饥饿的孩子争先恐后地去抢篮子里的面包,有的为了能得到一块大点的面包甚至大
  打出手。他们心里只想着要得到面包,当他们得到的时候,立刻狼吞虎咽地把面包吃完,甚
  至都没想到要感谢这个好心的面包师。
  面包师注意到一个叫格雷奇的小女孩儿,她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每次都在别人抢完以后,她才到篮子里去拿最后的一小块面包,然后她总会记得亲吻面包师的手,感谢他为自己提供食物,然后并不吃那块面包,而是拿着它回家。面包师想,“她一定是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那一小块面包,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第二天,那些孩子和昨天一样抢夺较大的面包,可怜的格雷奇最后只得到了昨天一半大小的面包,但她仍然很高兴。她亲吻了面包师的手后,拿着面包回家了。到家后,当她妈妈把面包掰开的时候,一个闪耀着光芒的金币从面包里掉了出来。妈妈惊呆了,对格雷奇说:“这肯定是面包师不小心掉进来的,赶快把它送回去吧。”
  小女孩儿拿着金币来到了面包师家里,对他说:“先生,我想您一定是不小心把你的金币掉进了面包里,幸运的是它并没有丢,而是在我的面包里,现在我把它给您送回来了。”
  面包师微笑着说:“不,孩子,我是故意把这块金币放进最小的面包里的。我并没有故意想要把它送给你,我希望最文雅的孩子能得到这块金币,是你选择了它,现在这块金币是属于你的了,算是对你的奖赏。希望你永远都能像现在这样知足、文雅地生活,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一件事。回去告诉你妈妈,这个金币是一个善良文雅的女孩儿应该得到的奖赏。”
  教育哲理:诚实善良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发扬这种品格。
  上帝的钟爱
  彼得从小双目失明,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失明的后果。当他长大的时候,他知道后将永远
  看不到世界。
  “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彼得常常这么问自己 。”我看不到小鸟,看不到树木,看不见颜色。失去了光明,我还能干什么?”
  他的亲人和朋友,还有许多好心人都来关怀他,照顾他。当他坐公共汽车的时候,常常有人为他让座。当他过马路的时候,会有人来搀扶他。但彼得把这一切都看成是别人对他的同情和怜悯。他不愿意一直这样被同情怜悯。
  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情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那是莱恩神甫讲给他的一句话: “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
  “我真的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吗?”他问莱恩神甫。
  “是的,你不是上帝的弃儿。但是上帝肯定不愿意看到他喜欢的苹果在悲观失望中度过他的一生。”莱恩神甫轻轻的回答道。
  “谢谢你,神甫,你让我找到了力量。”彼得高兴的对神甫说道。从此他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若干年后,当地传诵着一位德艺双馨的盲人推拿师的故事。
  上帝知道了这件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而睿智的比喻。我从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苹果。”
  教育哲理:当孩子有某个方面的缺陷时,鼓励能够给他们前进的动力。
  乔治的晚餐
  乔治家非常穷。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乔治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家里人干活。他们没有好的干柴用来生火,于是乔治经常从树下捡干树枝当作干柴。
  7月晴朗的一天,母亲让乔治去拾柴,乔治欣然答应了。他要去离他们居住的村子两英里以外的树林里才能拾到柴。乔治要在那里呆上一整天,这样才能拾到更多的柴。
  那天天气真好,乔治干活也很卖力。随着太阳越升越高,乔治感到越来越热,汗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似的不断在乔治的脸上流淌,嗓子干得仿佛都要冒烟了。于是他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然后去吃晚餐。
  当他来到小溪边的时候,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原来他在苔藓中间发现了许多熟得通红的野草莓,这些野草莓上面还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看起来非常诱人。
  “它们加上我的面包和奶油味道一定好极了!”乔治想着,高兴极了。于是他用树叶将自己那顶小帽子垫好,小心翼翼采摘着熟了的野草莓,然后坐在了小溪边。
  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溪水哗哗地流淌着,为炎热的天气带来了一些清凉,此时乔治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他禁不住想,如果妈妈在这里而不是在村子那阴暗的屋子里,这样他就可以和妈妈一起分享这诱人的美味了,那该有多好啊!就在乔治要将一颗草莓送到嘴里的那一刻,他想到了这些。他自言自语地说:“如果妈妈在这里该有多好啊!”想到这里,他突然停住,将那颗草莓吐了出来。
  “我还是把它们留给妈妈吧!”他说,“这会使妈妈非常开心。”不过他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草莓,那些草莓实在是太好了。
  “我可以吃一半,把另一半留给妈妈。”他最后决定。于是他把草莓分成两堆。但是,这样做后,他发现每一堆看起来都很小,他便又将它们放到了一起。
  “我只尝一个。”他想。就在他把那颗草莓送进嘴里时,他发现那是最好的一颗,于是便又吐了出来。
  “我要把它们全都留给妈妈。”他始终挂念着亲爱的妈妈,说着他将它们精心地包好,一颗也没有吃。
  太阳要落山时,乔治得往家赶了。他把草莓留给了他病重的母亲,他为自己的举动感到非常高兴。因此,离家越近他也越不想吃那些草莓了。
  就在他放下干柴时,他听见屋里传来了妈妈那微弱的唤他的声音:“是你吗,乔治?你回来我很高兴,我有点渴了,给我倒杯茶,好吗?”
  乔治拿着他的野草莓高兴地走到妈妈跟前。“那是你给妈妈留的吗?”妈妈高兴地用手抚摸着他的头说。此时她的眼中已充满了泪水,妈妈继续赞扬他:“上帝会因此而保佑你的,我的孩子。”
  想想看,如果乔治吃了这些草莓,那么他肯定就感受不到此刻的幸福了。
  教育哲理: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一课。
  “谎言”的力量
  一天,五岁的约翰在大街上玩耍,由于疏忽大意,被飞驰而来的卡车撞倒了。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他的命算是保住了,但双手和胳膊却都被截掉了。
  两年以后,约翰到了该上学读书的年龄。但是,由于肢体残疾,他不能像其他同学们那样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被学校拒之门外。
  每天早晨,约翰看着伙伴们高兴地从他家门前经过去学校时,便感到十分伤感,他用一种求助的眼神问妈妈:“我的胳膊和手都没了,怎么办呀?”妈妈拍拍孩子的肩膀,关切地说:“孩子,不要着急,只要你坚持锻炼,你的胳膊和手还会再长出来的。”听完母亲的话,约翰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于是在妈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开始了艰苦的锻炼过程,学着用脚洗脸、吃饭、写字,以及做一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约翰心中充满了希望,他坚信只要努力练习,失去的胳膊和手又会再长出来。他牢牢地记住了妈妈的话。
  好几年过去了,约翰发现胳膊和手还是没有长出来,袖口依然是空荡荡的。他感到有些疑惑,禁不住问妈妈:“怎么回事呀,我的胳膊和手怎么还没有长出来呢?是不是我不够用心?”
  这一次,妈妈的眼神充满了希望,温柔地说道:“孩子,你好好想一想,别人用胳膊和手做的事情,你不也都会了吗?”
  “是的,我用脚代替了胳膊和手,而且,有的事情比其他小伙伴做得还要好呢!”约翰自豪地说道。
  “你自己说,你的胳膊和手有没有长出来。听着,孩子,每个人都有一副坚强的臂膀和一双强有力的手。而这些东西都装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能帮助你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
  男孩终于明白了,妈妈确实没有骗他,经过不断训练的胳膊和双手是永远也不会断的!从此,男孩更加刻苦学习,那无形的胳膊和双手帮他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最终考上大学,并拥有了美满幸福的人生。
  教育哲理:鼓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使一个不幸地孩子从新站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在美国洛杉矶一带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一个年轻的父亲在混乱中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在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现在已是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止住悲声,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快步如飞地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谁愿意来帮助我?”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一声不响地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这可以理解,但这样既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位父亲仍然这样问。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而这位父亲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坚持不懈地挖呀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兴奋地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大家开辟出一个安全的小出口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儿子一脸幸福而又坚定地说。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这场巨大灾难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教育哲理:父母几句关爱孩子的话很可能就会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父母说过的一些话,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多给孩子些关爱吧,他们需要你的爱。
  世上最幸运的人
  这是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家人相依为命。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养活一家子,儿子也知道生活的艰辛,一直都很懂事。
  有一天,儿子眉头紧锁,郁郁不乐,显得心事重重。父亲把一切看在眼里,关切地问儿子,儿子怎么也不肯说,他不想为难父母,后来才吞吞吐吐地说:“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只有我没有……”
  父亲沉默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
  过了几天。儿子惊喜地跑回家,对父亲说:“爸爸,给我两块钱吧。我要玩转盘游戏,转盘上有自行车。”
  父亲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睛,没说什么,把钱递给了儿子。
  儿子欢天喜地地去了,不久便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我是世上最不幸运的人。”儿子忧郁地嘟囔着。
  父亲意识到自行车对儿子的重要性,若有所思地转身走了。
  第二天,父亲让儿子再去试一次运气。儿子有点迟疑,但在父亲鼓励下,还是拿着钱去了。这回,大喜来临,儿子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对父亲说:“我中了,我中到自行车了,我是世上最幸运的人,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了……”
  若干年后,儿子事业有成,拥有了不薄的家产。只是那辆自行车他一直保存着。每当他受到挫折时,他都会想起自行车,想起他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而那位父亲呢,一直保守着一个秘密。
  父亲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边:“儿子,你知道那辆自行车是怎样中到的吗?”
  儿子困惑地看着父亲。
  “这辆自行车是爸爸买的。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买了那辆自行车。因为,我不想破坏你的感觉,让你觉得是世上最不幸的人……”
  有这样一位懂得如何给孩子心灵激励的父亲,他的确可称得上是“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了。
  教育哲理:受到激励的孩子,能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而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就有了消极的人格特征,成了一群失败者,怀着一种灰溜溜的心情走上社会,使他们成为社会惰性群体的一员。
  给心灵吃点冰淇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