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智慧背囊全集

_2 膳书堂文化(现代)
当然,当窗外的空气过于浑浊时,我也会把这扇窗关上。
●窗外
从我居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红点点,煞是迷人。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立时,一种“繁花落尽”的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在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几经周折,几度沧桑,又一次次地失落了许多至爱的朋友,生命不正如同这随风而逝的繁花么?!
这件事过了些时日,也就渐渐地淡忘了。一次,我下乡归来,感觉到室内空气有些沉闷,就不经意地打开了窗户,顿觉眼前一亮: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不能自制,我诧异,当初在落英的背后,为什么竟没有发现这萌动着的不屈的生命呢?
是的,芙蓉的最后一叶花瓣凋落了,人们对它的嘉许也遗忘在往昔的记忆里,可是三角梅却成长了,那火焰般灿烂耀眼的红色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更迭与延续。
谁能说,失去与获得不是一曲交响乐呢?
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慈善的方式
有一个非常有善心的富翁,他在盖房子的时候,特别设计了很大的房檐,他想这样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就可以在他的房檐下暂时躲避一下风雨。房子建好以后,的确有很多穷人来到他家周围,聚集在他的屋檐下。因为杂人很多,所以非常嘈杂,搞的富翁一家苦不堪言。这就给富翁一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不悦之下,他的家人和这些人也有过多的口舌之争,彼此闹得很不愉快。
冬天一个老人在房檐下冻死了。那些和富翁家有过口角的人都议论纷纷,骂他为富不仁。富翁一心想做件好事,却遭到了众人的唾骂。
后来,一次刮台风的时候,一般的房子都没有什么事,因为富翁的房子屋檐特别大,结果被掀了顶。那些与富翁心有芥蒂的人有点幸灾乐祸,就纷纷说这是报应。
富翁吸取了教训,重新修理房屋的时候,他就把屋檐盖得很小,并且把省下来的钱建了一间很小的房子。这间房子虽然很简陋,但许多贫苦无家的人都在这里得到了暂时的庇护,临走的时候都对盖房子的人非常感谢。
后来,富翁就因为他的善心,方圆百里都有很好的口碑。富翁明白:施人余荫只能让人感觉这是施舍,让受施者感觉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自卑就成了敌对。而慈善也要以适合的方式出现,让受施者维持自己的自尊,才能够达到恩惠别人,让别人接受你的慈善并且感恩。
●从尴尬开始
他貌不惊人,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而且只有大专学历、在满满一屋子来自各名牌大学、有着硕士博士头衔的应聘者中,他的表现却让人以为他是个哈佛留学生。
尽管他很自信、可是面试官还是很快掂出了他的分量:他在专业能力方面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他的求职申请被拒绝了。
这位应聘者在得知自己已被淘汰出局后,脸上露出了一点失望、尴尬的神情。可是他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起地面试官说:“请问你能否给我一张名片?”
面试官有点冷冷地看着他,从心底里对那些死缠烂打的求职者缺乏好感。
“虽然我无法成为贵公司的员工,但我们也许能够成为朋友。”他坚持着。
“哦?你这么想?”
“任何朋友都是从陌生开始的。如果有一天你找不到打网球的搭档,可以找我。”
面试官看了他一会儿,掏出了名片。
我就是那个面试官,朋友们都很忙,我确实经常为找不到伴儿打球而烦恼。后来我俩也就成了朋友。
有一天我问他:“你不觉得你当时所提的要求有点过分吗?要知道,你只是一个来找工作的人,你凭什么?”
他说:“我什么也不凭,我只知道一点,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什么地位、财富、学历、家世对我来说都没有意义。”
我笑了,笑他的迂腐,笑正是这种迂腐给了他勇气。我说:“如果我根本不理会你,那你怎么下台?”
“其实人最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以后的尴尬。很多人不敢去做一些本来也许可以做成的事,就是害怕丢脸。可是真正丢脸的不是失败,而是甚至不敢想象失败。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从尴尬的,包括交朋友。”
他接着说:“大学时候我曾经非学喜欢一个女孩,可是几年时间里我只敢远远地看着她。我怕被拒绝。我担心如果向她表明心迹,她会用一种冷冷的眼光看着我说‘你也配这么想?’如果这样我会无地自容。就这样,我被自己的想像吓住了。后来我偶然得知,她以前一直对我有好感。我错过了本来属于我的幸福……”
“从那以后,每当怯懦、退缩的念头冒出来时,我都会拿这件事来告诫自己,不要怕可能会出现的任何尴尬。否则,我还是会一次次地错过。”
“你相信吗,我现在已经敢于迎向一切了,不管前面是一个吸引我的女孩儿,还是某个万人大会的讲台,我都会迎上去,虽然我的心在怦怦乱跳,虽然我知道自己可能还不够资格。”
●从那一头吃香蕉
观念(一)
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开会,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次访谈节目,一个美国在华的女投资人说了让我记忆很深的一句话:“我们美国人吃香蕉是从尾巴上剥,中国人总是从尖头上剥,差别很大,但没有谁一定要改变谁的必要吧”她的话,给我启发,世界上许多事,元首间的大事,人与人相处的小事,有许多都是与这个“从哪一头吃香蕉”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各持一端,也许都有道理呢?
一个人也很难让自己改变剥香蕉的方式,如果已经是一种习惯。一个戒烟的人,他戒了一天烟,难受极了,他想:“我才戒了一天,就这么难,天呀,假如我还能活1万天的话。还要受9999天的罪,算了吧”这戒烟者是个失败者。换个想法:“我第一天戒烟就成功了,真不错假若我还要活1万天的话,坚持下去,后面的9999天就从成功开始,多好”这个戒烟者在成就感中,一天天戒掉烟瘾。
阻碍我们改变剥香蕉方式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弱智与近视。遇到难事,先试试换个角度去想。这其实是个最简单的道理:香蕉是可以从两头吃的。
观念(二)
这是一个下岗女工的家,她的家里有三个水瓶。女工很勤劳,也很节俭,平时,只要哪个水瓶没有水了,她总会及时去烧水,把那空着的水瓶注满。女工的家一年四季没有断过开水,可是一家人一年四季都在喝凉开水。原因是什么家人每次倒开水的时候,女工总是说:“先喝先前烧的,这是自家花了煤气的,在家不比在单位,有公司出钱,凉了就倒掉。”家人便顺从地喝了凉开水。于是,女工家天天烧开水,天天喝凉开水。
不改变观念就只有天天喝凉开水,哪怕你再勤劳。
●打开心窗
有好多天了,惠能小和尚独坐寺中,郁闷不语。
师傅看出来其中玄机,自也不语,微笑着引领弟子走出寺门。
门外,是一片大好春光。
师傅依旧不语,打坐于万顷温暖的柔波之上。
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惠能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气,偷瞥师傅,师傅正在安祥地打坐于半山坡上,心中空无一物。
小和尚有点纳闷,不知道师傅的葫芦里到底装着什么药。
过了上午,师傅才站起来,还是一句话也不说,一个手势,领着弟子回到寺内。
刚入寺门,师傅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上两扇木门,把小和尚关在了寺门外。
小和尚不明白师傅的意旨,径自坐在门前,半天纳闷不语。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寺。树林,小溪,鸟语,水声也渐渐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傅在寺中朗声叫他的名字。
进去后,师傅问:“寺外怎么样了呢?”
惠能答:“全黑了。”
“还有什么么?”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傅说:“外面还是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还都在。”
惠能突然顿悟,明白了师傅的苦心,所有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也很快一扫而空。
●大路的进头没有宝
传说在浩瀚无际的沙漠深处,有一座埋藏着许多宝藏的古城。要想获取宝藏,必须穿越沙漠,战胜沿途数不清的机关和陷阱。
很多人对沙漠古城了这样一批价值连城的财宝心向神往,却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去征服沙漠以及杀机四布的陷阱。这批珍贵的财宝,就这样在沙漠古城里埋藏了一年又一年。
有一天,一个勇敢的人听爷爷讲了这个神奇的传说,决定去寻宝。勇士都准备了干粮和水,独自踏上了漫长的寻宝之路。
为了在回程的时候不迷失方向,这个勇敢的寻宝者每走出一段路,便要做上一个非常明显的标记。虽然每进一步都充满艰险,勇士最终找出了一条路来。就在古城已经遥遥相望的时候,这个勇敢的人却因为过于兴奋一脚踏进布满毒蛇的陷阱,眨眼间遍被饥饿的毒蛇吞噬。
沙漠再次陷入寂静。
过了许多年,终于又走来一个勇敢的寻宝人。他看到前人留下的标记,心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的,既然标记在延伸说明指路人安全地走下去了,这路一定没错!沿着标记走了一大段路,他欣喜地发现路上果然没有任何危险。
他放心大胆地往前走,越走越高兴,一不留神,也落进同样的陷阱,成了毒蛇的美餐。
……
最后走进沙漠的寻宝人是一位智者,他看着前人留下的标记想:这些标记可不能轻信。否则,寻宝者为什么都一去不返了呢?智者凭借自己的智慧,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重新开辟了一条道路。他每迈一步都小心翼翼,扎实平稳。最终,这位智者战胜了重重险阻抵达古城,获得宝藏。
智者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儿孙说:前人走过的路,并不一定通往胜利。不可迷信经验,已被踏平的大路尽头,绝没有价值连城的宝藏供我们采掘。即使原来真有宝藏,那也早已经被那些更早踏上这条道路的人采掘干净了。
●怠慢
一位到新加坡游览了两个星期的外地朋友,在临别晚宴上,谈起新加坡的名胜,如数家珍。唐城、虎豹别墅、飞禽公园、植物园、中央公园、范克里夫水族馆:室利马里曼安兴都府、光明山普觉禅寺、双林寺、天福宫、鳄鱼园、动物园、圣淘沙、乌敏岛、圣约翰岛、龟屿、晚晴圆,和平纪念碑,等等等等,都印上了他清晰的足迹。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越听、越惭愧。
他眉飞色舞地描绘着的好些名胜,寻幽探密的好些岛屿,都是我足迹未及的。
不是全然缺乏寻访探究的好奇心,只是因为这些名胜地都近在咫尺,就像是握在掌心里的东西一样的安全牢靠。心里老想:又飞不掉,急什么嘛!这样无意识地一日拖一日,一年拖一年。地方慢慢的老去了,人呢,始终没有把脚步印上去。最最糟糕的是;不去、不看,心里居然也没有任何遗憾的感觉。
近读上海女作家查志华女士的散文集“无华小文”,内有一段文字,好似鼓锤一样,狠狠地敲在我心叶上:
“人对一自己初来乍到的城市都有一种寻访探究的浓厚兴趣,而对自己生活其中几年几十年的地方却常常无意中薄视并怠慢了,所以有人写诗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
薄视、怠慢。
对对对,身在庐山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置身于庐山的那个人对于气势磅礴的庐山心存怠慢。
被“怠慢”了的风景,可以等——即使等上十年八年,那风景,依然妩媚如昔。可是。倘若被“怠慢。了的是人才,这人才。可经不起一等再等呀!
●胆汁入水
一位少妇到老中医那里求诊,她已经多日茶饭不思,夜里无眠,身体乏力,日渐消瘦……
老中医给她切过脉,观过舌相,便说:你心中有太多的苦恼事,体有虚火,并无大病。少妇听了如遇知音,于是便倾诉心中的种种烦恼。
老中医又问起她的另外一些情况:丈夫对你感情如何?少妇脸上有了笑容,说:很是疼爱我,结婚十年从未红过脸。老中医又问:是否有孩子?少妇眼里闪出光彩,说:一个女孩,很聪明,也很懂事。老中医又问:种的庄稼年年都遭灾减收吗?少妇赶忙摇头说:已连续三年大丰收了……
老中医边问边写,然后把写满字的两张纸放在少妇面前,一张写着她的苦恼事,一张写着她的快乐事,对少妇说:这两张纸就是治病的药方,你把苦恼事看得太重了,忽视了身边的快乐。说着,老中医让徒弟去来一盆水,一只猪苦胆,把胆汁滴入水盆中,那浓绿色的胆汁在水总淡开,很快就不见了踪影。老中医说:胆汁入水,味则变淡,人生何不如此?
●当机立断
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声称影响他一生的最大教训,发生在他六岁之时。
有一天,王安外出玩耍。路经一棵大树的时候。突然有什么东西掉在他的头上。他用手一抓,原来是个鸟巢。他怕鸟粪弄脏了衣服,于是赶紧用手拨开。
鸟巢掉在了地上,从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他很喜欢它,决定把它带回去喂养,于是连鸟巢一起带回了家。
王安回到家,走到门口,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所以,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后,匆忙走进室内,请求妈妈的允许。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破例答应了儿子的请求。王安兴奋地跑到门后,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一只黑猫正在那里意犹未尽地擦拭着嘴巴。
●德国人与垃圾
许多人都称赞德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一切源于德国人常年的环境意识。
德国环保部门规定,生活垃圾必须分类。德国人家都至少有四五个垃圾桶,分别装生态垃圾(蔬菜叶子、水果皮等)、化学垃圾(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玻璃瓶、废旧纸张等)和普通垃圾(又分可燃与不可燃两类)。这只是粗分类。到了公共垃圾桶,除了把这些垃圾分门别类地装进不同颜色的桶里,还要进一步把不同颜色的玻璃瓶扔进相应的桶里。
这样看来,光是每天倒垃圾,德国人就够累的了。可是,垃圾分类后,可以省下一半费用。这笔钱不光是省到了居民的口袋里,更节约了政府一大笔开支。所以垃圾分类是德国人最基本的环保意识。在马路上常看到,即使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会认真地把不同颜色的一兜瓶子,一个一个地敲碎扔进玻璃专用桶。据说有个在中国工作过的德国妇女,每年都把她用过的废电池带回德国处理,因为她在中国找不到专门回收废电池的地方。
除了生活垃圾外,环卫车还每年4次收集“障碍家具”,其实就是德国人家里淘汰的旧沙发、衣柜、电器等。这些物件占地方大,只能堆放在街道两旁。有的吸尘器、沙发或双人床,只因为样式过时就被扔了出来。有时这样的“垃圾”在环卫车到来之前,也会被人“回收”走的。
各国政府处理垃圾的费用都非常昂贵。德国8000万人口每年“制造”3000万吨垃圾。用德国人的话来形容:把这些垃圾车装在一列火车上,火车头在德国,车尾巴可以到中部非洲。所以德国人想了许多办法来减少垃圾来源。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广告:请您不要用塑料袋购物!(为了减少“白色污染”,德国超市每个塑料袋加收15芬尼。)而德国汉高公司生产的最新洗涤用品,包装袋也是产品的一部分,可溶化后使用。
德国许多天然湖泊禁止机动船行驶,更没有游人往水中丢弃废物,湖水常年清亮。德国南部地区的国王湖、博爱湖碧波万顷,清澈明净,每一根水草都映照得清清楚楚,湖水竟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但由于“水至清则无鱼”,这些湖中鱼类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造成新的烦恼。
德国之所以常年天蓝水碧、花红草绿,从我做起,从垃圾做起,保护身边的环境,乃是根本之所在。
●灯
我们在劳人草草的生活中,的确把“友谊”这件事耽误了许多。平日因为公私两忙而不暇顾及友情之乐,可是偶然碰上清闲的夜晚,又会感到一种“暴风雨前的平静”的寂寞,希望这时闯进两位“不速之客”来,作长夜之谈。
施耐庵说:“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欢,欲止则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人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徒丧唾津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入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常闻也。”这是在承平之世的“道德的谈话”,所以有那么多的限制,在今天看来,未免与“言论自由”有所抵触。
林语堂先生在一篇《谈友谊》的文章里说过:“谈话的适当格调,也就是亲切浪漫不经心的格调,这种谈话的参加者已经失掉了他们的自觉,完全忘掉他们穿什么衣服,怎样说话,怎样打喷嚏,把双手放在什么地方,并且也不注意谈话的趋向如何。谈话应是遇见知己,开畅胸怀,一个人两脚高置桌上,一个人坐在窗槛上,又一个坐在地上,由沙发上拿去一个垫子做坐垫,却使三分之一的沙发空着。因为只有当你手足松弛着,身体位置很舒服的时候,你的心灵才能够轻松闲适。到这时候‘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夜谈之乐,大抵在此。
这种种友情之乐的境界,我们完全明了而且乐于享受。只是在人世多忙的今日,碰上赶写稿子的夜晚,如有“不速之客”的闯入,也许会使主客局促不安。客人会进退维谷,后悔他今晚剩余的时间分配得不恰当。主人也有留客既难,逐客更不像话的感觉。
某年曾在洋杂志上读过一篇《寂寞的蓝灯》的小文,作者意思是说他提倡每个家庭的门前装上一盏蓝色的小灯,如果这个家庭在寂寞的夜晚欢“不速之客”来聊天、打牌的话,就把小蓝灯亮起来,好像一个“呼救”的信号,他的寂寞的朋友散步经过门前,看见了灯,就可以登门拜访。反之,如果这盏灯不亮,就证明主人今夜无暇,不必去打搅,可以再到别处去找灯光。
这种主张很新颖,假定台北市家家门前有这样一盏灯,不晓得每天晚上有多少盏在亮着?是晴天多呢,还是雨天多?是冬天多呢,还是夏天多?这准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统计。
●灯芯将残
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不但热心救人,并且收费低廉,远近的居民都喜欢找他医病。
一天,来了一位半身不遂、气息奄奄的白发老翁,他躺在轮椅上,由儿子推着走。
“无论如何,拜托你救救我父亲……”四十多岁的大男人,哭得像婴儿一般。“看了好几位医生都没有起色,我只想让他多活些日子。千万拜托,大夫。”
医生仔细量脉搏、血压,做了心肺检查后,开了一张药方,并仔细叮咛:“回家以前,不妨上三楼佛堂坐坐。”
男人听了一头雾水,只当医生是在安抚患者情绪,没放在心上。
过了两个月,男人又推着老父来看诊。仔细检查、开药方后,医生再度嘱咐他陪父亲去三楼佛堂坐坐。
但男人依旧没在意,拿了药便推父亲走,心想,这个医生还挺嗦的。
直到第三次看诊,开完药方后,医生拦住他,按下电梯按钮,和一同前往三楼的佛堂。
三人默默浏览素雅的茶几盆栽和书架上的善书佛经,八平方米大的空间里,除了清水和两碟笑香兰之外,橙黄的酥油在供桌上无烟焚烧,沉睡在火焰的梦里……
“我请你们上来坐的原因,是看看油灯里的灯芯……”医生指着前方说:“每一盏油灯都需要灯芯,有最好的油却没灯芯,还是无法燃烧。每当油快要烧光,灯芯剩下一小截时,我就会想:再添些油到容器里,应该可以延长灯芯的寿命吧,于是我真的这么做了,结果你们猜怎样?”
望着满脸疑惑的父子二人,他缓缓道:“我总是贪心地倒进太多的油,结果不是火焰变得极微弱,就是灯芯根本烧不起来。试过好几次以后,我才明白:要让灯芯发出最自然的光芒,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容器内注满油,让灯芯一路烧完,油尽灯枯,再重新添入新油,换上新灯芯,这才是点灯的正确方法。”
男人恍然大悟,默默点头,含泪推着轮椅上的老父离去。
容器是命运,油仿佛我们身处的世界,而灯芯就像是肉体躯壳一样。一个生命终止,另一个新生命诞生……有死才有生,生生不息。
油灯将残,就让它残吧,花之将萎,任它枯萎吧,残败枯萎只是一种游戏,灵魂却在不凋不残的文化时空里,穿梭旅行。
●第一百封信
有位小伙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他壮着胆子给姑娘写了一封求爱信。没几天她给他回了一封奇怪的信。这封信的封面上署有姑娘的名字,可信封内却空无一物。小伙子感到奇怪:如果是接受,那就明确说出;如果不接受,也可以明确说出,干吗干脆不回信?
小伙子鼓足信心,日复一日地给姑娘写信,而姑娘照样寄来一封又一封的无字信。一年之后,小伙子寄出了整整99封信,也收到了99封回信。小伙子拆开前98封回信,全是空信封。对第99封回信,小伙子没有拆开它,他再也不敢抱任何希望。他心灰意冷地把那第99封回信放在一个精致的木匣中,从此不再给姑娘写信。
两年后,小伙子和另外一位姑娘结婚了。新婚不久,妻子在一次清理家什时,偶然翻出了木匣中的那封信,好奇地拆开一看,里面的信纸上写着;已做好了嫁衣,在你的第100封信来的时候,我就做你的新娘。
当夜,已为人夫的小伙子爬上摩天大厦的楼顶,手捧着99封回信,望着万家灯火的美丽城市,不觉间已是潸然泪下。
●点亮心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多云黯然的午后。
英国小说家西雪尔-罗伯斯照例来到郊外的一个墓地,拜祭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去时,竟意外地看到文友的墓碑旁有一块新立的墓碑,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炭火般的语言,立刻温暖了罗伯斯阴郁的心,令他既激动又振奋。罗伯斯迅速地从衣兜里掏出钢笔,记下了这句话。他以为这句话一定是引用了哪位名家的“名言”。为了尽早查到这句话的出处,他匆匆地赶回公寓,认真地逐册逐页翻阅书籍。可是,找了很久,也未找到这句“名言”的来源。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又重新回到墓地。从墓地管理员那里得知:长眠于那个墓碑之下的是一名年仅10岁的少年,前几天,德军空袭伦敦时,不幸被炸弹炸死。少年的母亲怀着悲痛,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墓,并立下了那块墓碑。
这个感人的故事令罗伯斯久久不能释怀,一股澎湃的激情促使罗伯斯提笔疾书。很快,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几天后,文章发表了。故事转瞬便流传开来,如希望的火种,鼓舞着人们为胜利而执著前行的脚步。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还在读大学的步雷克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从中读出了那句话的隽永与深刻。布雷克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几家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随一个科技普及小组去非洲扶贫。
“到那里,万一你觉得天气炎热受不了,怎么办?”
“非洲那里闹传染病,怎么办?”
“那里一旦发生战争,怎么办?”
面对亲友们那异口同声的劝说,布雷克很坚定地回答:如果黑暗笼罩了我,我决不害怕,我会点亮自己的蜡烛!
一周后,布雷克怀揣着希望去了非洲。在那里,经过布雷克和同伴们的不懈努力,用他们那点点烛光,终于照亮了一片天空,并因此被联合国授予:扶贫大使“的称号。
蜡烛虽纤弱,却有熠熠的光芒围绕着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这样的蜡烛。当一个人在气馁、失败,甚至感到有些绝望时,不妨激活自己,点亮心烛。黑暗消失了,留下来的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点石成金
战国时宋国有户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染为生,他家有一个治手皲裂的祖传秘方,这个秘方使这户人家手足免受了皮肉之苦。
有一个游客途经宋国,听说这个秘方,愿出高价把它买下来,以漂染为生的这家人世世代代合起来也没有挣得几两黄金现在居然有人出资百两黄金,于是他们很快就把这个秘方卖给了游客。
后来游客南下姑苏,说服吴王,把这个秘方用于水军训练。不久,越国侵吴,吴王任游客为将军。时值隆冬,寒风凛冽,风刮水侵,越国将士个个手皲足裂,皮开肉绽,鲜血直流,举戈划船,十分艰难,战斗力大大削弱。而吴军将士由于事先涂药,肌肤润泽,手脚灵便,杀敌奋勇,结果越军大败而还。
凯旋后,吴王特别高兴,论功行赏,大大赏赐了游客,他得到比购买这个秘方成本多百倍的回报。
美国的希尔顿也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五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治成马蹄掌,它就值十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三千五百五十点八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摆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二十五万美元。
同样是一个秘方,在漂染人家的手里仅仅使他们的手足免了疼痛,而在游客手里,不但用它击败了敌人,而且为他带来了巨额的赏赐。
同样是一块普通的钢板,由于使用方式的不同,制成不同的东西,就会使它的价值不断飞涨。
●电话号码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记忆力特别好,他记数字有独特的技巧。
一次,他与一个朋友交谈后,让这位朋友把电话留下来,以便以后联系。友人高兴地告诉他:“我的电话‘243621’,比较复杂,不好记。”
“这有什么复杂的,不就是‘两打’和‘19’的平方吗?”
友人听后放心地走了。
●丢失的小花伞
一天早上,天下着蒙蒙细雨。她穿着一身裁剪得十分得体的藏青色套裙装,脚蹬一双乳白色半高跟皮鞋,打着一把有蓝白色花纹的小花伞,向菜市场款款而行,心里一边盘算着为今天的菜谱所需采购的配菜。不一会儿,她已来到一处排档前,并看中了上面摆着的风尾菇。那鲜蘑菇朵朵白嫩,处处成形,煞是喜人。经过——番讨价还价,她终于称了一斤。可在付钱找钱中,她好像觉得小贩少收了她的钱。当时她心头一热,赶快收起钱包,拎起篮子,故作若无其事状地匆匆走了。慌忙中她又来到一个摊位前,那是一担青菜萝卜,新鲜干净。此时的她还在为刚才少给了人家的钱而窃喜,同时又很有些为拿了亏心钱而惴惴不安。于是稀里糊涂之中她拿起挑好的菜,付过钱起身就走。刚走出两步路,就听见身后一声清脆的喊声:“大姐,我还没找你钱呢!”她愣了,顿时觉得一股暖流通遍全身,同时更为了不如眼前这位卖小菜的大嫂而羞愧不已。在菜场转悠了半天,她终于满载而归了。往回走的途中,天上的细雨又下得紧了些,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的蓝白色花纹的小伞已不知去向。那可是她花十几元钱新近刚买的喜爱之物啊!她返身往菜场找去,当她气喘吁吁地一摊一点地问到最初买鲜蘑菇的地方,她的小花伞正端端正正地摆在菜摊上,小伞与剩之不多的几朵白嫩嫩的鲜蘑菇躺在了一起,特好看。她急忙走上前,还未张口那摊主便说道:“你刚才走得那么急,我叫都叫不应,知道你会回来拿的。”此时的她就差没流出眼泪来了。
●东方的沉默
在法国读书的时候,同学中除了法国本国人,还有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据我观察,上课时有这么一个现象挺有意思,不论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还是来自非洲、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争相发言、讨论或提问,唯独来自中、日、韩的学生正襟危坐,闷头记笔记。遇有不明白的问题,总是选择课间或下课以后与老师个别讨论。记得有一次我课下向老师提问,法国老师略带责备地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怎么不早些在课上提出来,也好让所有同学都受到启发。”后来,我到了国际组织工作,同事更是来自世界各地。国际组织条条框框多,有文山,也有会海,大事小事都要开会讨论。每次开会,绝少冷场,特别是来自印、巴、孟南亚次大陆的职员发言满嘴里跑舌头,滔滔不绝,好像生怕别人把他们当哑巴卖了。只有我们东亚中、日、韩的职员沉得住气,轻易不打开话匣子。有时我们自嘲地说:幸亏我们不像他们一样嗦,否则这会什么时候才能开完呢?
我把这种现象戏称为“东方沉默”。扪心自问,东方人为什么喜欢沉默呢?首先,我们语言能力明显不如人家,毕竟英语也好,法语也好,都不是我们的母语。一个韩国同事就说,我们东亚人舌头偏硬,发音不准,所以没有准备不轻易发言,以免出错尴尬。这就牵扯出“东亚沉默”的另一个原因:保全面子,而且不仅是要保全自己的面子,老师和上司的面子也跟着一起保。就拿上课提问来说吧,万一老师答不出来,岂不有失人家师道尊严。另一位日本同事看得更深刻,把“东亚沉默”与孔子学说联系起来,特别是那部可以用来治天下的《论语》。这部著作三番五次地提到“君子欲呐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也就是说做个“君子”说话要小心谨慎。孔子身体力行,一次与弟子们在一起开会时就冒了一句:“予欲无言”(我不想说话了)。弟子们不解:如果您不说话,我们还传述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天不说话,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意犹未尽,孔老夫子后来还上纲上线地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把花言巧语的人都打入不大仁义的另类。虽然说我们中间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读过《论语》,但是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也懂得了“闷声发大财”的道理,这恰又与孔子所说:“言寡,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谋求官职的机会就在其中了)不谋而合。
不过,孔夫子学说不免会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局限性。就拿《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古训来说吧,在西方就行不通。比如你在美国求职,面试的时候老板问你会不会干某项工作,你万万不可摆出东亚式的谦逊,说自己虽然没有经验,但经过努力一定可以胜任这项工作,云云。相反,你一定要拿出“舍我其谁也”的架势,会是会,不会也要说会,如此这般工作方能到手也。
说到底,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咱们东方人切不可沉默,该开口时就开口。
●懂得放弃
很久以前,一个人愈来愈感到生活的沉重、压力,眼看无力支撑,只得去请教智者。
智者将他带到一条五彩石铺就的小径,然后交给他一只背篓,要他顺着小径一路走下去,把认为喜欢的石头都捡进背篓里。
这人依然而行。红色的,他感觉热烈奔放,绚烂似水;白色的,他认为晶莹剔透,纯洁无瑕;黑色的,他认为庄重严肃,闪闪发亮,一一捡进去......渐渐地,背篓里的石头越来越多,双肩越来越沉,后来,终于支撑不住,一跤跌坐地上。
智者见状,又吩咐:从现在起,你把最喜欢的石头留下,其余的统统扔掉,再前走试试。这一来,他顿时感到轻松无比,很快抵达了尽头。
●对镜梳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问他的朋友:两个少女,一美一丑,哪位更爱照镜子?他的朋友不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漂亮的那一位。朋友笑着直摇头:“不,她们是一样的喜爱。正如美和丑带给一个女人的烦恼同等地多一样。”
过后沉思,觉得不全对。对者,是因一个人的容貌是先天的,而爱美之心既是天性,却受着后天的影响。一位作家曾说过:人在镜子面前,最崇拜自己。不全对者,是因为她们在方法上应该有种层次和程度的区别。模样不好,不能简单的叫丑,而要结合她的内心世界、气质修养,给予中肯的评价。
一个女孩,她很是标致可爱,但她弄破或丢失了公物拒不认账而连累他人。时间一长,大伙儿不觉她那么“可爱”,而是非常“可恶”。因为她缺乏做人的原则:诚实。
又有一位女孩,相貌平平,却温柔纯朴,她交了一位高大英俊的男士为友。众口皆交口称赞,又不免为那位男士抱屈。她察觉之后,到了美容院垫了鼻梁、割了双眼皮,当她以姣美的容颜回到男友面前时,男友先是一愣,接着遗憾的说:“你现在是漂亮,但我爱的那个人却死了。”“Goodbye”。她失去了那份真实和自然。
有一首歌唱得真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相信每个人爱的是心,而不是随意可以组装的模子。应该学会避免“美丽的误会”。
“其貌不扬”的姐妹们让我们不要因为丑陋而“丑陋”,在镜子面前的我需要梳理,但那不能在镜前显露的那一面更加的梳理好。让我们记住纪伯伦老先说过的一席话: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所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显露的那一面。
既然我们在美与丑的中间,选择了“丑”,那么就让我们在“这把椅子”上坐稳,不去起身追逐美丽,美丽会自然靠近我们。曾经的我因为不漂亮而自卑,懊恼,咒骂上天的不公平,整日心烦意乱。但是,自己的读书习惯,和在书中漫游的过程中,才发现丑陋的表面对我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只要让我天天坐在“这把椅子”上就足够了。有人曾向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帕瓦罗蒂请教成功秘诀,他说:在他毕业时有两种职业可选,一是当教师;二是做个歌唱家。他的父亲对他说:“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其实,命运真正如此,所以,不要因为得不到美丽而唉叹苍天,不要因为拥有丑陋而自卑自弃。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朋友,要知道,镜子中你的发型向左,而现实中你的发型是向右的,当你举右手对某个事物表示感兴趣时,镜子里却在举左手表示反对呢!
●多看了一眼
有一回,一位老人对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在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是一个荒凉破落的庄园,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散混日子的味儿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煺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成了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多一句赞美声
几天前,我和一位朋友在纽约搭计程车,下车时,朋友对司机说:“谢谢,搭你的车十分舒适。”这司机听了愣了一愣,然后说:“你是混黑道的吗?”
“不,司机先生,我不是在寻你开心,我很佩服你在交通混乱时还能沉住气。”
“是呀!”司机说完,便驾车离开了。
“你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不解地问。
“我想让纽约多点人情味,”他答道,“唯有这样,我城市才有救。”
“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怎能办得到?”
“我只是起带头作用。我相信一句小小的赞美能让那位司机整日心情愉快,如果他今天载了20位乘客,他就会对这20位乘客态度和善,而这些乘客受发司机的感染,也会对周围的人和颜悦色。这样算来,我的好意可间接传达给1000多人,不错吧?”
“但你怎能寄望计程车司机会照你的想法做呢?”
“我并没有寄望他,”朋友回答:“我知道这种作法是可遇不可求,所以我尽量多对人和气,多赞美他人,即使一天的成功率只有30%,但仍可连带影响到3000人之多。”
“我承认这套理论很中听,但能有几分实际效果呢?”
“就算没效果我也毫无损失呀!开口称赞那司机花不了我几秒钟,他也不会少收几块小费。如果那人无动于衷,那也无妨,明天我还可以去称赞另一个计程车司机呀!”
“我看你脑袋有点天真病了。”
“从这就可看出你越来越冷漠了,我曾调查过邮局的员工,他们最感沮丧的除了薪水微薄外,另外就是欠缺别人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但他们的服务真差劲呀!”
“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没人在意他们的服务品质。我们为何不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呢?”
我们边走边聊,途经一个建筑工地,有5个工人正在一旁吃午餐。我朋友停下了脚步,“这栋大楼盖得真好,你们的工作一定很危险辛苦吧?”那群工人带着狐疑的眼光望着我朋友。
“工程何时完工?”我朋友继续问道。
“6月。”一个工人低应了一声。
“这么出色的成绩,你们一定很引以为荣。”
离开工地后,我对他说:“你这种人也可列入濒临绝种动物了。”
“这些人也许会因我这一句话而更起劲地工作,这对所有的人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但光靠你一个人有什么用呢?你不过是一个小民吧。”
“我常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泄气,让这个社会更有情原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我能影响一个就一个,能两个就两个……”
“刚才走过的女子姿色平庸,你还对她笑?”我插嘴问道。
“是呀!我知道,”他答道,“如果她是个老师,我想今天上她课的人一定如沐春风。”
●儿子的雕像
公共汽车驶离车站不远又停下来,路口上来三个人:一个70多岁的老人和他的两个儿子。老人几乎是被抱着上来的。我猜一定是他们陪老人到县城医院看病后回乡下去的。
父子仨坐在车厢前面机器突起部位搭起的座位上。往乡下的路是坎坷的,而车厢的空气又是浑浊而让人窒息的。老人渐渐地吃不消了,他软软地瘫在由两个儿子的背拼起的“床”上,花白的头搁在其中一个儿子的肩上,很是显眼。本来,两个儿子为了老人坐得舒坦点,并不宽阔的座位,他们只是用一点屁股象征性地完成了“坐”这个享受型的动词。
车的颠簸,让那些坐在大座位里的人也不时地发出几句很有质量的骂娘声。背上突然增加的重量,使两个不很结实的身板向前倾,如一棵大树不堪重负的前倾,更像一张拉得满满的弓……让人看到了一种具体的力!老人其中的一个儿子衣服整洁,有点蓬乱的头发还挺顽强地保持着原有的发型,那种村里的体面令人想起村干部的身份。他两手抓住座位的边,两脚一前一后如章鱼的吸盘“咬”住车皮,睁圆的眼睛望着前方——迷茫、困倦、沉重——一种饱和状态下的内涵。另一个戴着一顶旧黑的草帽,压得低低的,几乎把他整个的头部罩住。他的衣服是不新鲜的,并不白的白衬衫上明显地散布着污渍。他是瘦小的,一只手抓住座位边缘,另一只手抓住旁边的一个大果筐,随之皱起的衣袖因力度让人感到一种钢铁的硬度。
一切是默默的,无声的……
只有含混不清的引擎声,以及因颠簸车厢板单调的碰撞声。
一种倾斜的力撑起车厢寂静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有哪一位雕塑家能够雕出这个造型——车厢前面机器突起部位架起的座位上,两个沧桑的中年男子的两个拼起的背上软耷耷地躺着须发皆白的老父亲,并能塑出那倾斜中的力——满弓的力,以及那双不明亮眼睛里饱含的迷茫、沉重、疲惫,那他无疑是伟大的,站在所有的艺术家之上的!
其实,那何尝不是一幅雕塑呢!那是力——正默默地,无声地,细致地完成着每一个细部——乃至完善!那是不可复制的,是唯一的,是永恒的!
我想到黄河古道的纤夫!虽然,拉纤已成为一种沉重的历史。但是,每一个中年男人——每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哪一个不是纤夫呢!哪一个中年男人的背上,不!心上!——不紧紧地勒着一根无形的纤绳!每一颗中年人的心上定然有着深深的绳沟!
嗨唷,嗨唷,嗨唷……
浑厚却又是凄厉的号子声响彻我们父辈的白天与黑夜……
●发现是简单的,过程是艰难的
葡萄酒酿造成后的变酸问题,一直困扰着酿酒的业主们。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研究证明,酒质变酸是发酵液体中的细菌在捣乱。如何既消灭细菌而又不影响酒的质量,这是一个难题,巴斯德试用了好几种抗菌药物都达不到预想目的。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他发现把葡萄酒加温到55摄氏度,既消灭了细菌,又保持了酒的美味不变,一个困扰酿酒业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今天看起来,巴斯德的发现真是太简单了。是的,一切发现都是简单的,但发现过程都是曲折的、艰难的。一般人总是只看到结果,看不到过程,因此容易看轻了科学家的劳动。巴斯德的发现不仅挽救了酿酒业,同时也挽救了食品饮料业。
巴斯德的研究结果使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使他个人并未因此得到什么收入,这事让拿破仑三世都深感惊讶,但巴斯德却平静地说:“如果仅仅为个人的利益而工作,那就有失科学家的身份。”
●反思的力量
朋友应聘一家独资公司。
该公司把前来应聘的人安排在会议室分三天做三次考核。
第一次考试,朋友便以99分的好成绩排在第一。一位叫小米的女孩以95分的成绩排在第二。
第二次考试试卷一发下来,朋友感到纳闷,当天的试题和第一次的试题完全一样。开始她认为发错了试卷。但监考人员一再强调,试卷没有发错。既然试卷没有发错,朋友也懒得去想,自信地把笔一挥,还不到考试规定时间的一半,试卷便全填满了。朋友把试卷一交,其他应聘的考生也陆陆续续地把试卷交了上去。人人脸上都春风得意,显然,个个都认为自己胜券在握。第二次考试考分一出来,朋友仍以99分不动摇的成绩排在第一。而那位交卷最晚的女孩小米以98分的成绩排在第二。
第三天准时进行第三次考试。“这次该不会拿同样的题目给我们考吧?”
进考场前,应聘的考生们议论纷纷。
试卷一发下来,考场上顿时开了锅,因为试卷和前两次完全一样?
“安静,安静,大家听我说,这次考题和前两次一样,都是公司的安排。公司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执行,如有谁觉得这种考核办法不合理你可以放下试卷,我们随时放你出考场。”
监考人员把桌子拍得“啪啪”响。
众人一看招聘人员发怒了,只好老老实实低下头去答卷。
这次考试更省事儿,绝大部分考生和朋友一样,根本用不着看考题,“刷刷刷”就直接把前两次的答案给搬上去。不到半个钟头,整个考场都空了。只有那位叫小米的考生仍托腮拍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时而修改,时而补充,直到收卷铃响才把答卷交了上去。
第三次考分出来,朋友长长舒了一口气。她仍以99分的成绩排在第一。不过这次没有独占鳌头。考生小米这次也以99分的好成绩和她并列第一。但朋友一点也不担心被她挤下来。
第四天录用榜一公布,朋友傻眼了:上面只有小米的名字,她落选了。朋友当时就找到总经理办公室,理直气壮地质问他:“我三次都考了99分,为什么不录用我,而录用了前两次考分都低于我的考生呢?你们这种考核公平吗?”
总经理笑呵呵地说:“我们的确很注重考分。但我们公司并没向外许诺,谁考了最高分录用谁。考分的高低对我们来说只是录用职员的依据,并非最终结果。你次次都考了最高分,可惜你每次的答案都一样,一成未变。如果我们公司也像你答题一样,总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去经营,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吗?我们需要的职员不单单要有才华,他更应该懂得反思,善于反思,善于发现错漏的人才能有进步,职员有进步公司才能有发展。我们公司之所以分三次用同一张试卷对你们进行考核,不仅仅是考你们的知识,也在考你们的反思能力。这次你未能被录用,我实在抱歉。”
●放下就是快乐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沮丧地坐在山道旁。这时一位农夫背着一捆柴从山上走下来,富翁就说:“我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富翁,但我并不快乐,请问我如何才能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捆,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总是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算,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以慈悲为怀,他终于找到了快乐。
时下,人们成天名缰利索缠身,何有快乐?成天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快乐从何而言?成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快乐又在哪里?成天小肚鸡肠心胸如豆,无法开豁,快乐又何处去寻?
因此,“放下就是快乐”是一味开心果,是一味解烦丹,是一道喜禅。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白云飘荡,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绽放?
●分苹果的故事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着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有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我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大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一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作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分享甜蜜
赵慨与李升两家相邻,只有一墙之隔。赵家种了一棵枣树,挂着红红大枣的枣枝伸进李升院内;李升种着一棵苹果树,结着红艳艳大苹果的苹果枝也“越境”伸进赵慨院中。
实际上,各家只要将果树的枝条往自家院内撇一撇或用绳子将果枝勒住,果枝就不会“自由发展”。但赵想:李家很爱吃枣,就让他家尝尝鲜吧!李也想:赵家喜食苹果,就让他家尝尝苹果的美味吧!
于是两家互告邻居,过墙的果子随便吃。
由于互送甜蜜,两家都品尝到了滋味鲜美的水果;由于都惦着邻家,两家便亲如一家。
智者说:“将一份痛苦分给别人,便得到两份痛苦;将一份快乐分给别人,便能得到两份快乐。”
当你无私地给予,你便会加倍地得到精神的欢愉!
●风雨中的万寿菊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别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光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吧,我三天没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地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小孩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对社会成为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黑手:“先生,可怜可怜我吧,我三天没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了洗澡的时间。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买花姑娘认出是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看点什么?”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在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个公墓,他手中的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抚琴的女子
临窗,一张古色的琴横在案上。香炉里的檀香似有似无、袅袅娜娜地飘向窗外,便融入鸟语花香之中。
女子又独自坐在案前,长发松松地绾着,眉峰微蹙,眼底眉间笼着淡淡的轻愁,使她的美丽看起来高贵而迷离,像一支盛开于十丈红尘之外的百合。
她抬起手开始弹奏。手指纤长白皙,一触琴弦,美好的音质便若高山流水倾泻而出。急时如百鸟争鸣,缓时如夜莺独歌;婉转如彩蝶绕树,起伏如浪涛拍岸;高亢如清啸越云,柔美如情人私语。
弦上的手指灵活多变,拨、挑、抹、按、划;如果单看这手指,像是一株染了仙气的兰花在乐曲上翩翩起舞。
一曲终了,四周静谧无声,惟有余音绕梁不止。
女子又恢复了静坐的姿势,刚才在弹奏时脸上专注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落寞和茫然,她的美丽看起来也似乎更遥远了,是觅不到知音吗?是感怀飘零的身世吗?还是——思念逝去的情人呢?
我——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旁观者,不由得在脑海里为她杜撰了几个没有根据的故事,然后像每次一样悄然离去,不惊动这位抚琴的女子。
●负重,才不会跌到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
惊慌失措的水手们,急得团团转。
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仓,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们担忧:“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
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是没有根基的小树。”
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仓里的水越来越满,货轮渐惭地平稳了。
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在船上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何尝不是呢?
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着人生的坚稳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的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没有盛水的空木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给我们自己加满“水”,使人们负重,这样才不会跌倒。
●富人是这样赚到钱的
耕自己的田
曾是美国首富的石油大王保罗·盖蒂,年轻时家境并不富裕,家里耕作着一大片收成很差的旱田。有时为了挖水井,田里会冒出黑浓的液体,后来才知道是石油。
于是,水井变油田,旱田变油田,保罗·盖蒂开始雇工开采起石油来。
保罗·盖蒂没事便到各油井巡视,每次都看到有浪费现象且有闲人游逛,他总要把工头找来,要求消除浪费和闲人。然而,等下次再去时,浪费现象和闲人依然存在。保罗·盖蒂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我不常来,都看得出浪费和闲人,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视而不见?而我再三告知,为何始终不见改善呢?
后来,保罗·盖蒂遇到一位管理学家,便向他请教:专家一句话点醒了保罗·盖蒂。他说:"那是你自己的油田。"保罗·盖蒂醒悟了,立即召来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此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25%由各位全权支配。"
从此,保罗·盖蒂再到油井去巡视时,发现不仅浪费现象和闲人绝迹而且产量大幅增加。于是他也依约行事。由于如此高效率的经营,他才在后来的兼并风潮中未被收购,反而兼并了许多经营不善的油井,建成了自己的石油王国。
视文凭为“废纸”
日本“经营神童”、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在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时,曾写过一本《让学历见鬼去吧》的书。书中明确提出要把索尼的人事档案全部烧毁,以便在公司里杜绝学历上的任何歧视。在索尼公司1.7万名雇员中,科技人员有三千五百多人,相当部分的人并不是“科班出身”。在工作中,大家不论学历高低,只比能力大小。从而使得“世界第一”的新产品不断问世且畅销世界。
日本西武集团的主席堤义明,也是一个不重视学历,只重视真才实学的人。他认为,学历只是一个人受教育时间的证明,不等于一个人有实际才干。西武集团中2/3的高层职员,不仅没有可以炫耀的学历,而且都是从低微的小职员做起的。“西武”没有人会拿。读过什么大学来夸耀自己,甚,至从不提自己的学历,而是视文凭为“废纸”。
经商固然需要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才,然而一纸文凭并不是人才的标签。凯奇是以色列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他曾对中方经理说过一番中肯的话:“一次高考和短短的四年大学教育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企业任人唯贤必须要面对公司的所有员工,就连那些根本没有进过学校的人,也要给他们以平等的竞争机会,而不应在观念上有厚此薄彼的看法。”
信函促销
吉拉德是世界上有名的营销专家。在商业推销史上,他独创了一个巧妙的促销法,被世人广为传诵。
吉拉德创造的是一种有节奏、有频率的“放长线钓大鱼”的促销法。他认为所有已经认识的人都是自己潜在的客户,对这些潜在的客户,他每年大约要寄上12封广告信函,每次均以不同的色彩及形式投递,并且在信封上尽量避免使用与他的行业相关的名称。
1月份,他的信函展现的是一幅精美的喜庆气氛图案,同时配以几个大字“恭贺新禧”,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署名:“雪佛兰轿车,乔伊·吉拉德上。”此外再无多余的话。即使遇上大拍卖期间,也绝口不提买卖。
2月份,信函上写的是:“请你享受快乐的情人节。”下面仍是简短的签名。
3月份,信中写的是:“祝你圣巴特利库节快乐!”圣巴特利库节是爱尔兰人的节日。也许你是波兰人,或是捷克人,但这无关紧要,关键的是他不忘向你表示祝愿。
然后是4月、5月、6月不要小看这几张印刷品,它们所起的作用并不小。不少客户一到节日,往往会问夫人:“过节有没有人来信?”“乔伊·吉拉德又寄来一张卡片!”
这样一来,每年中就有12次机会,使吉拉德的名字在愉悦的气氛中来到每个家庭。
吉拉德没有说一句:“请你们买我的汽车吧!”但这种“不说之语”,不讲推销的推销,反.而给人们留下了最深刻、最美好的印象。等到他们打算买汽车时,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吉拉德。
●富翁的眼睛
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花很多钱请人装了一只假眼。这只假眼装得真好,乍一看,谁也不会认为是假的。这百万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
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就问道:“你看得出来么,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
马克?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百万富翁十分惊异,说:“你怎么知道的,根据什么?”
马克?吐温回答说:“我看,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富翁和妓女
孙中山先生一生渴望祖国强盛,经常用生动易懂的故事,激发中国同胞的爱国热忱和民族精神。他从朋友那里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又深沉地告诉自己的同胞:
在南洋爪哇,有一位财产超过一千万元的华侨富翁。一天下午,他到一位当教师的好友那里聊天。二人谈得高兴,忘了时间。直到深夜,富翁忽然想到该回家了,但自己离家时却忘了带夜照(夜间通行证)和夜灯。按照当地法令规定,华人夜出,身边如果没有夜照和夜灯,给荷兰巡捕查获,轻则罚款,重则坐牢。这位富翁自然不敢冒这个风险;但他又总想当夜赶回家去。
富翁和他的朋友左思右想,总找不到好的办法,只得偷偷站在门口了望。富翁发现离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一间日本娼寮。他计上心来,便对朋友说:“我有办法回家了。”这位教师正在愕然,富翁已经直朝日本娼寮走去。
富翁到了娼寮,给一块钱叫了一个日本妓女,让她陪伴自己散步。妓女得了一块钱,也自然很愿意。他们挽着手散步,一直走到富翁的自家门口,富翁才让妓女转回娼寮,他自己也达到了回家的目的。
孙中山接着给听众分析:假如不是那个日本妓女,这位中国富翁在那夜便不能回家去。因为他有一个日本妓女同行,荷兰的巡捕以为他是日本妓女的客人,便不敢动问,所以他能够安全回家。由此可见,拥有一千万元的中国富翁,竟还不如日本的一个穷妓女。
那又是为什么呢?
孙中山感慨地说:“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却很强盛,所以她的国际地位高,行动也就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连走路也没有自由,地位不如日本的一个娼妓。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单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
●富翁投宿
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有名的大富翁,可是他在日常开支方面很节省。
一天,他到纽约一家旅馆去投宿,要求是住一件最便宜的房间。旅馆的经理说:
“先生,你为什么要住便宜的小房间呢?你的儿子来住宿时,总是挑最豪华的房间呀!”
“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父亲,可我没有啊!”
●该死的人类
这题目可真灼人,也吓好心人一跳。这是马克·吐温的文题,他说得有理,人类中真有比毒蛇还毒的,毒到在池边洗手也会把鱼毒死,这种人该死不该死?
马克·吐温写道,一个英国伯爵为一顿饭让仆人捕杀了七十二头牛,他们只吃了不到一头,其余的都烂掉了;把七头小牛放到南美蟒蛇的笼子里,蟒蛇吃了一头就心满意足地躺下,对其他小牛毫无兴趣。这试验表明:伯爵与蟒蛇的区别在于伯爵残忍而蟒蛇不残忍,伯爵会胡乱摧残对他根本无用的东西而蟒蛇不会。这也就是杜甫指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外皆然,这类人“该死”吧?
晚清薛福成的《庸庵笔记》中有一则《河工奢侈之风》,记载河道总督衙门的腐败。清政府每年拨经费银数百万两,实际用于治河工程的十不及一,其余均被文武员弁挥霍和用于大小衙门应酬了。只说饮食斗奇竞巧,就令人心惊肉跳。且不说一道“鹅掌”杀数百只鹅,每鹅只取两掌,全鹅皆弃;且不说一道“驼峰”杀三四驼,每驼只取一峰,全驼皆弃;且不说一道“鱼羹”杀十数尾鱼,只取其血,全鱼皆弃;且不说一道“猴脑”,选俊猴,衣锦绣,凿孔于桌以纳猴头,热汤灌顶,破其颅,客在活猴哀叫声中用银勺探脑嚼之,每客所吸,一两勺而已———报载,近年中国华宴也上鹅掌、驼峰、鱼羹、猴脑了,是不是这种吃法呢?
放下以上诸端,现转述其吃“豚脯”,文中写道:“其法闭豚于室,每人执竹竿追而扌失之。豚叫号奔绕,以至于死。亟划取其背肉一片,萃数十豚,仅供一席之宴。盖豚被扌失将死,其全体精华,萃于背脊,割而烹之,甘脆无比。而其余肉则皆腥恶失味,尽委之沟渠矣。”宰夫说,他数月扌失杀数千豚,委之如蝼蚁。朱门的酒肉香醇无比,腥臭都扔到劳动人民的生活空间了,何止是“富人一席饭,穷汉十年粮”呢?从古到今的这类人也“该死”吧?还要赞美他们“创造美食文化”吗?
人类中的“该死”者暴殄天物,率兽食人,古今皆然,中外皆然。所不同的是,外国的“该死族”大多是对自己的私财挥金如土,其恶果多是倾家荡产;中国的“该死族”家累千金,一毛不拔,而对国家财物巧取豪夺,一掷千万,其恶果是祸国殃民。
人类中的“该死”者本来就绵绵不绝,幸逢好时代,公款消费,就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了。这几年,满汉全席、孔雀全宴、天鹅全宴、梅花鹿宴以及红烧果子狸、清炖红地图都摆上台盘了,还开发出佛跳墙、杨妃乳、西施舌,推陈出新。南宋吕本中曾作诗抨击这种“该死”现象,说:“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生命一杯羹。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起妄情。”可是嘲讽了千余年,有什么用呢?
●敬畏小人
好人一生,注定会遇到坏人的。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武将能象关羽一样,被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强盗共同礼膜拜。唐朝礼部尚书虞世南称颂关羽,利不动、爵不禁、威不屈、害不折;心耿之、义烈之、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有人用“忠、信、勇、义”四字概括关羽,而这四个字为古今中外所有利益集团推崇。于是,关公庙不仅遍及华夏大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也处处可寻。
这样的伟丈夫一生最悲凉的是败走麦城。酿成这一悲剧的不是敌军强大,而是自己阵营里出了叛徒——糜芳、傅士仁。
关羽无论如何也难料到糜芳回背叛蜀汉。糜芳是糜竺之弟。刘备在徐州败于吕布之时,糜家兄弟助军资帮他度过困境,并嫁妹于他,糜竺得封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诸葛亮之上。糜芳被任为南郡太守,拱卫荆州,绝非偶然。
糜芳本事不大,但倚着国舅的身份,先言赵云长板坡投敌,后又与关羽时有磨檫。关羽看在兄长刘备的面子上毫不介意。患难知人心,关羽一失荆州,糜芳即投敌孙吴。气得关羽怒气充塞,疮口迸裂,气绝于地。
此前,关公在政取襄阳风头正健之时,随军司马王甫曾提醒他说,糜芳、傅世仁两人恐不用心竭力。关功大大咧咧地说,“汝勿多疑,只与坐烽火台去”。好人的悲剧就在于此,对坏人缺乏必要的防备。
关公温酒斩华雄,诛言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临江亭单刀赴会,捉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何等英雄豪迈,不料却栽在只会拨弄是非的小人手里。
关公其弟张飞虽有“于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勇技,也被帐下两个人范疆、张达所刺死,好人打不过小人的悲剧再度重演。
君子与小人不两立,而小人与君子不同谋。君子坦坦荡荡,用心于正,疏于防备;小人长戚戚,用心于邪,暗施诡计,让人防不胜防。
君子布阵鸣号角出去,小人用夜战施烟火突袭;君子是打不过小人的,如果小人毫无天地良心。
因此君子要敬畏小人,敬则及敬而远之,畏即是畏而防之。
●感动馈赠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结伴到外地旅行。火车上的时光很是难以打发,幸好列车播音室不断地播放着一些很好听的乐曲,听着这些乐曲,倒是一种很有情调的享受——这些乐曲都是朋友们点播的,在点播词里,有人是献给一同旅行的朋友的,有人是献给在火车上刚刚认识的朋友的,还有人是献给乘务员的,更有甚者是献给共同乘坐这辆列车的所有旅客朋友们的。
“其实,听着这些乐曲,我的心里常常十分感动。”朋友忽然说。
“感动什么?”
“为这些点播者啊。”
“你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吗?”我笑到。
“不论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我觉得自己都有理由感动。”朋友说,“如果他们是为了献给我们祝福,那么我们应当感动;如果他们是为了让我们和他们共同分享快乐,那么我们也应当感动;如果他们并不快乐却想给予我们一些快乐,那么我就更应当感动。不是吗?”
“可是,你看看车厢里的这些人,谁像你这么容易感动?”我环视周围,说道,“说不定还有人嘲笑他们,说他们既幼稚又神经呢。”
“所以我为这些人感到悲哀。”朋友说,“在今天,当人们满耳朵听到的满嘴巴讲出的都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时,却不曾想道:有许多人连这种最起码的感动都会迟钝都会麻木都会吝啬都会熟视无睹——甚至还会失去。也许只有到了有一天,当人们都能够珍视感动、习惯感动,并且常常互相馈赠感动时,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真正美好起来吧。”
感动。看着朋友的面庞,我忽然想:感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是不是对生活的感恩?是不是灵魂里的触动?是不是一颗敏锐的心最温暖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也许这些都是,也许还不仅仅是这些。
然而无论如何,我知道我都不会再忽略感动轻视感动了。人们常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感动也是如此啊。
我为自己对感动的感动而深深地感动。
●感谢
结束了当天的教学内容后,老师看了看表,还剩那么十分钟,于是决定在课堂上随便问点儿问题,锻炼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感恩节快到了,孩子们,你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你们将要感谢什么呢?”老师提完问题后,让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开始点名。
“林达,你感谢什么?”
“我的妈妈天天很早起来给我做早饭,我想,我在感恩节那天一定要感谢她。”
“嗯,不错。彼得,你呢?”
“我的爸爸今年教会了我打棒球,棒球简直是太好玩了,所以我特别想感谢他。”
“嗯,能打棒球了,很好!玛丽。”
“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学校的守门人总是微笑地看着我们来来往往,我想,她是个无私的人,虽然她自己很孤单,没有多少人关心她,但她却把关怀的微笑送给我们每一个孩子,我要在感恩节那天给她送一束花。”
“嗯,很好!汤姆,轮到你了。”
“我们每年感恩节都要吃火鸡,大大的火鸡,肥肥的火鸡,大家见着都想吃,也都非常爱吃。他们只是大口大口的吃火鸡,却从不想一想火鸡是多么的可怜,感恩节那天,会有多少只火鸡被杀掉呀!……”
“能不能简短一点,直接一点,恐怕你跑题了。”对于一向调皮的汤姆,老师感觉有点儿不妙。
“我要感谢的是,幸亏我不是一只火鸡。”
●感谢童年
小时候,一直梦想着能有一个会动的玩具,那种上了发条之后能驶出很远的小汽车,哪怕很小很小。可是始终没有。唯一能动的玩具是爸的学生给我逮的一只小老鼠、灰灰的、怯怯的,一副惹人怜爱的样子,我给它的尾巴上系条绳,便牵着它满地乱跑,那兴奋的感觉着实让我快乐了很长时间。
上学后,是从不敢奢望父母接送的。那时,我们的学校在山上,每天必须早早地爬起来就走,尤其是下雪天,天刚蒙蒙亮就得深一脚浅一脚举步于寒风中了。山上的梯蹬是人工开凿的,走的次数多了,便成了一个光亮亮、白晃晃的雪坡,如公园里的滑梯,我穿着又笨又重的大棉袄总是爬了几蹬便溜下来,擤擤鼻涕,跺跺冻僵的双脚,小心翼翼贴着边再上,又滑了下来,再上……满脸泪水地出现在教室门口。
生活的艰辛使忙碌的父母很少顾及到我,便渐渐学会了照顾自己,照顾亲人。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做饭的恐慌与自豪。那是我七岁上一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见父母还没有回家,天已经黑了,于是决定动手做一顿丰富的晚餐给他们一个惊喜。擀了几张薄薄的饼,然后学者妈妈的样子点火,放上油纸、劈柴、煤块,程序没错,可火就是烧不起来,烟呛得人又流眼泪又咳嗽,我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同样动作,终于那可亲可爱的火苗出现了。放上锅,倒油开始烙饼,火是愈燃愈旺,糊饼是越烙越多,待再往锅里添油,烧红的锅底“呼”地一声蹿起了一尺多高的火舌,出于本能的反应,我慌忙舀了一瓢水浇上去,没想到,火焰更加猛烈起来。张牙舞爪的火舌似乎要把眼前这个目瞪口呆的小姑娘给吞掉。来不及害怕,我凶狠地拽过盛水的大盆扣在了炉子上……妈妈回来时,见满脸满嘴漆黑的我正挑最糊的饼往口里送呢,见到亲人,再也禁不住满肚子的恐惧与委屈,扑到妈妈的怀里,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回想起来,也很感谢童年。正是那时的困苦与磨炼才使我养成了从不依赖别人的心理。困难面前,害怕没有用,哭泣没有用。与其等待,不如拿定主意,依靠自己的力量度过难关。
●高贵

盛夏的一天,天热得出奇,我正坐在电扇前躲着酷暑,一个乞丐敲响了我家的房门。恹恹的我实在懒得动,就随手拿起厨房里的一只米口袋,说:“还有几斤米,连米袋子一起,拿去吧!”乞丐挺感激,挺虔诚地接过米袋子走了。当时的我一点也不知道,就是在这只米袋子里,恰好有妻子的一枚金戒指――那是她头天掏米时掉进水池,顺手拣起来暂放在米袋子里的!
一枚上千元的戒指,就这么完了!我叹着气,挺无奈地听着妻子的数落――我成了天底下最不幸的丈夫,而那位乞丐却成了天底下最幸运的乞丐!
可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第二天,顶着火辣辣的大太阳,那乞丐又敲响了我的房门:天!他把戒指送回来了!
我一把握住了乞丐的手,鼻子里酸酸的,他却什么也没说,笑笑,走了!
他那坦然的笑容也就使我想起了一部名叫《哈巴狗!》的美国电影,那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乞丐,但绝不是那种低声下气行动猥琐的乞丐,而是一个举止优雅、言谈得体的乞丐,他的神情呈现着一般人所没有的孤傲与自尊。后来,一个富翁的女儿疯狂地爱上了他,情愿用自己的汽车、别墅、存款去换取他的爱情,但他依然无动于衷,还对那位得不到他便要发誓杀他的小姐说:“普特琳小姐,放下您手中的枪吧!我虽然穷困,但我的爱情绝不是乞丐,您错了!”愤怒的小姐果然大窘,开枪打中了他的胸脯。他倒在了沙滩上,留给小姐的最后一句话是:“真正的乞丐不是我,而是你!”
这话太深刻了!有人拥有金子,却偏偏没有金子般的心!有人一贫如洗,却偏偏拥有金子般灿烂的笑――自然,这位把金戒指还给我们的农民大哥是高贵的,他看着我坦然一笑的那个时刻,也就成了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刻!

一天,一个长辫子的时髦姑娘刚挤上公共汽车,就觉得自己的长辫子被后边的人拽住了,她使劲拉了拉,拉不动,感觉还被后边的人拽着,于是猛地转身,给了后边那人一记耳光——天!那居然是个穿着军装的小战士!但小战士没吭声,只是红着脸笑笑,于是长辫子更气,骂了句“流氓”,挥手又给了小战士一个耳光,小战士仍然没生气,只是红着脸指了指车门——原来,姑娘的长辫子是被车门夹住的。姑娘的脸突然间红了,可一时语塞,偏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战士只是看了看她,微微地点点头,表示谅解。而且,仿佛是为了不让姑娘难堪,车刚在下一站停下来,小战士就小心翼翼地挤下车,走了。看了看小战士离去的身影,姑娘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我不知道此后这位高傲的姑娘会发生什么变化,但可以肯定,即使一直走到天涯海角,地老天荒,她也不会忘记刚才那一幕!
记得纪伯伦有句名言:“需要证明的真理只是半个真理!”
是的,有一种高贵是不声不响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格外惊心动魄!
●高贵的补鞋匠
他是个上了年纪的补鞋匠,铺子开在巴黎古老的玛黑区。我拿鞋子去请他修补,他先对我说“我没空。拿去给大街上的那个家伙吧,他会立刻替你修好。”
可是,我早就看中他的铺子了。只要看他工作台上放满了皮块和工具,我就知道,他是个巧手的工艺匠。“不成。”我回答说,“那个家伙一定会把我的鞋子弄坏。”
“那个家伙”其实是那种替人即时钉鞋跟和配钥匙的人,他们根本不大懂得修补鞋子或配钥匙。他们工作马虎,替你缝一回便鞋的带子后,你倒不如把鞋子干脆丢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