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初步

_24 李锦全 (现代)
、“性”相区别.第二,揭示了物质世界是一个进化发展的过程:由“以太”的运动产生电子,电子凝聚形成各种元素,各种元素化合构成物质,物质凝聚形成了地球. 这种动、凝、合、聚的
①《孙中山选集》,第141页.
-- 441
中国哲学初步534
宇宙形成论,是同上帝创造世界的神权论相对立的.第三,阐明了地球形成后产生生元(细胞)
,进而有了动植物,再由动物(猩猩)进化成人的过程. 这就表明:物质进化发展到人类,才产生人的精神,所以,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相反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上述三点表明:孙中山的“以太”观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民生史观”
是孙中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集中和完整地体现了近代中国哲学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历史观.剖析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从中可以认清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历史观的基本特征:它既具有突破封建时代历史观的进步性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性,又有作为唯心史观的许多严重弱点.⒇
一、从理论来源上说,“民生史观”是继承我国“民生”
意识的传统,“规抚”欧美学者威廉的“求生”哲学,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独见”的历史观
1924年1月至8月,孙中山在广州作了“三民主义”演
⒇①②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96页.
-- 442
634中国哲学初步
讲,其中所讲的“民生主义”
就充分反映了他的历史哲学——“民生史观”。孙中山在讲述“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时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①他这里所说的“主义”就包括“民生史观”。笔者认为,孙中山除总结他从事革命40年的经验外,还“因袭”
、“规抚”即综合了他对中西文化的考察,才得出他自己的“独见”。离开这三个因素是无法揭示孙中山“民生史观”的特点的.孙中山所谓“因袭”
,是指继承我国关于“民生”问题的传统思想. 他说:“民生二字,为数千年已有之名词. 至用之于政治经济上,则本总理始.”

所谓“规抚”
,是指从莫里斯. 威廉所著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史观》一书中接受了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原动力”和“定律”的观点.所谓“独见”
,是指孙中山把上述两种观点,综合成为自己的体系,即“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的“民生史观”。
③这一“民生重心”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④从这一“民生史观”内容的规定性上,我们可以看出它既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问题,即物质
①《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12页.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77页.④《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55页.
-- 443
中国哲学初步734
生活和日常生计,也涉及到人类对“生存”
、“生命”的要求和求生的意志问题. 这是评价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关键问题.
二、主张社会经济和社会意志“互为动力”
,这是“民生史观”的基本观点
首先,孙中山主张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具有近似唯物史观的思想要素.孙中山在“民生主义”的讲演中,反复讲了衣、食、住、行是求生存和从事再生产的物质保障. 他说,吃饭是民生的第一个重要问题,穿衣是民生的第二个重要问题. 这里,他把以“养民为目的”的穿衣吃饭等生活问题作为其理论观念之内核,充分表明他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重视. 这正是他具有近似唯物史观重视经济的基础作用的观点的一个重要表现. 他晚年着手研究“建国方略”
,把振兴实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很好的例证.其次,“民生史观”
又把人们要求吃饭、穿衣的物质需要,还原于一般的、抽象的“求生存”的欲望,并把“人类求生存”作为进化之原动力,这就陷入了二重性的矛盾. 他说:“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
①这里的问题在于,“生存”这一含义是属于物质性的生活要求,还是包含如同动物的一般“求生”之本能,这是评价孙中山是属于一元论唯物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69页.
-- 444
834中国哲学初步
史观还是二元论的历史观的关键. 我们认为,就算孙中山属于前者,也不能证明他的历史观是一元论的唯物史观.因为,孙中山明确地说“民生”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
①这就离开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定生产方式而谈“民生”
的一般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生活要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不同阶级、集团各有自己的物质要求,人们的所谓求生意志与动物单纯为了个体“求生”而争斗的状况有本质的不同. 孙中山的主观愿望是善良的,希望全国人民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但是他离开了生产资料归谁掌握的问题,离开了阶级斗争与专政的问题去考察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最终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背道而驰的.孙中山将人类求生存不可缺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资料,与“求生存”的欲望、要求看成是互为体用的“原动力”
,这正是他的“民生史观”属于二元论或唯心论的实质所在. 他不懂得阶级社会中的人,不仅是“群”
,而且是划分为阶级的;他不懂得社会基本矛盾. 人与动物虽都有求生存的要求,但两者不能混同. 人是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生活资料的,这就有一个生产资料归哪个阶级掌握的问题.他不懂得生产决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而谈生活资料的“公平分配”
,必然流于空想.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同封建时代的“民生”观念相比,显然是反映了资产阶级历史观的进步. 但如果与“五四”以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77页.
-- 445
中国哲学初步934
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我国的传播相比较,则它的观点显然仍然属于唯心史观的范畴.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取代“民生史观”是历史的必然. 至于今天有人想用“民生史观”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民生主义吞没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倒退而不是前进. 任何观念形态,都会伴随着历史和阶级斗争的发展而发展,都不可能是永恒的真理.“民生史观”
作为在近代史上形成的一种历史哲学,它的产生和衰落,是近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真正实现了历史哲学的根本变革,并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三、错误地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不是反对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接受了威廉的唯心论影响,的确曾经多次批评马克思主义,其中包括下列几个理论问题:关于阶级斗争问题. 孙中山认为,阶级战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战争是社会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
①. 由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把阶级斗争作为“因”
,社会进化作为“果”是一种“倒果为因”的理论②. 其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不认为阶级斗争在人类一开始就存在,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仅仅同物质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在近代,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①②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09、371页.
-- 446
044中国哲学初步
孙中山本人在进行民主革命时,也不自觉地采取了阶级斗争的形式,以期推翻清朝,建立民国. 显然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直接动力,它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不可能作全面理解,他把它作为一种“病症”
,说是“倒果为因”
,这恰恰说明,孙中山是以“互助”的“社会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孙中山过分强调社会分配的社会化,以为这样就可以消除资产阶级的中间剥削.在孙中山看来,剩余价值不是工厂内工人劳动的结果,而是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的分子共同作出的贡献.他虽然认识到,“世界一切之产物,莫不为工人血汗所构成,故工人者,不特为发达资本之功臣,亦即人类世界之功臣也”
①. 但是,他又认为,“所有工业生产的盈余价值,不专是工厂内工人劳动的结果,凡是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的分子,无论是直接间接,在生产方面或者是在消费方面,都有多少贡献”
②. 这里,孙中山在一个关键问题上,混淆了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性.商品价值中自然包含着原材料、劳动力及管理等价值,但剩余价值则是指产品价值大于其他所有价值之和.正由于孙中山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所以他主张采取“分配公平方法”来解决民生问题. 他说:“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
①《总理全集》第2集,第15—156页.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70页.
-- 447
中国哲学初步14
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
①. 他把“互助”作为人类文明进化之动力.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不推翻剥削制度,是不可能做到“分配公平”的.关于如何达到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 孙中山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他说:“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政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应;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②他的结论是,“用马克思的办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的”。他幻想以“民生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关于“民生史观”的历史作用和评价问题
“民生史观”作为一种历史观在近代的出现,是否如台湾一些学者所一再声明的那样,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总批判呢?还是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但又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批评了马克思主义呢?
台湾的大量著作,都认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既是对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69页.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2页.
-- 448
244中国哲学初步
“资本主义的批判”
、“贫富不均的批判”和“政治垄断的批判”
,又是对“共产主义的批判”
、“唯物史观的批判”
、“阶级斗争的批判”和“剩余价值论的批判”
①. 台湾学者以“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为题来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但他们没有看到孙中山思想的变化发展,硬是说孙中山“只有革命的三民主义,从来没有不革命的三民主义”
,更没有“新三民主义”。
他们这是表面上承认三民主义,实际上是否定三民主义的发展,妄图以旧的三民主义吞没革命的新三民主义.他们称:“三民主义的原则是不能修正的”
,不能把“民生主义修正成资本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 这与戴季陶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中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说成是一个天才的思想,是儒家孔孟之道的复活的说法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对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应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首先,必须历史地区别“民生史观”同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历史观的不同点,从而细心分析“民生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进步的政治、道德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发展着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给予评价,从中肯定“民生史观”中反映新“三大政策”的积极思想.其次,必须从理论形态上区分作为资产阶级历史观的“民生史观”
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根本界限.既要看到
①《现代中国思想家评传》第四辑,《孙中山》一章,台北巨人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②《现代中国思想家评传》第四辑,第166页.
-- 449
中国哲学初步34
“民生史观”
有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批评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既要看到它为了说明中国革命问题而提出了一些合理主张,又要看到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革命诸课题,即关于革命前途以及动力等理论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则体现了唯物史观取代“民生史观”的历史必然性.第三,“民生史观”
不能吞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其他各种学说.“民生史观”
既是一个历史的精神产品,它就不可能像台湾一些学者所宣称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旗帜,其“民生史观”所阐发的民生主义具有合理之处,有不少地方来自于马克思的学说. 如他十分赞扬马克思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观点,认为民生主义就包含着“一切经济主义”
①;他又赞扬“马克思所著的书和所发明的学说,可说是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之大成,所以他的学说一出来之后,便举世风从,各国学者都是信仰他,都是跟住他走”
②. 由此,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论,认为马克思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原理”
是建立在“全凭事实,不尚理想”的基础上,这表明孙中山已不单从道德心和感情来说明社会问题,更从“讲到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说明社会问题③. 这是科学的态度. 故当孙中山谈及社会主义问题时,虽然由于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①《孙中山选集》,第809页.②③④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60、362页.
-- 450
44中国哲学初步
的社会主义学说,也可以说是由于不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因而错误地接受了假马克思主义威廉之流的观点,错误地批评过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孙中山并没有否定马克思. 他在谈及社会主义问题时,曾一再说,“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也没有哪一个不是崇拜马克思做社会主义中的圣人”
④. 孙中山晚年在政治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正是他并未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明证.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来说,不是一个封闭的思想体系,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又是他的发展变化的观念在政治上的反映. 因此,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发展,将有助于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它与政治实践的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谈几个问题.
一、三民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三民主义是指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主义,是孙中山于1905年12月10日所写的《民报发刊辞》一文中提出的政治纲领. 他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
-- 451
中国哲学初步54
民权,曰民生.“
①这是孙中山早期的三民主义理论. 他认为这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这种观点继承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而更主要的是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三民主义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政治纲领. 我们从孙中山对三大主义的说明可以看出这一特色.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排除了单纯的种族革命的狭隘意识,把推翻封建政治与“排满”分开来;二是建立联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而形成统一国家.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孙中山认为:“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之后,现在恶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那恶政治之根本,不可不去.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要去这个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②. 这里,孙中山卓越地看到,单纯的民族革命不可能改变长期封建政体,如明太宗驱逐蒙古族建立明朝,结果仍然如汉、唐的帝制一样,并没有改变政体的性质. 因此,民族革命必须与政治革命相结合,才算是真正的革命.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强调“民权者,民众之主权也”
③,这种突出民权反对帝王的思想,是历史的创见.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8页.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5页.③《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88页.
-- 452
644中国哲学初步
民生主义是指社会革命,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以期改良资本主义,这是取资本主义之“富”和传统的“均”相结合. 孙中山后来把民主主义赋予社会主义的解释,又表现了他在进行民主革命的同时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前途寄予了热情的期望.正如他在1912年所作的《社会主义派别和方法》的演讲(又作《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中所说的:“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富民之神圣,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产物,归为公有,而收其利. 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我中华民族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 予言至此,极抱乐观.”
①这里,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同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
和西欧的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表现出一个伟大民主革命者同社会主义者之间并没有不可超越的鸿沟. 故尽管孙中山以民生主义遮没社会主义,那是一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但他期望中国富强而又避免贫富不均,主张实行土地国有,防止垄断,以达到“社会永远之幸福”
②,却是一种向前看的思想.可见,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自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孙中山曾说过:“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则不是我的本意”
③.而三者的结合,可以说既表现了彻底的民主革命思想,又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既反映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23页.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14页.③《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9页.
-- 453
中国哲学初步74
也接触到了对中国传统合理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二、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发展变化
旧民主主义适用于旧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政治,辛亥革命证实了这一点. 从推翻封建帝制这一点来说,辛亥革命宣布封建君主专制的终结体现了没有皇帝的“无君”思想,这有它不朽的历史功绩;|Qī-shū-ωǎng|但从反帝反封建的整个历史使命来说,它却并没有真正完成,孙中山也一再声明革命尚未成功. 他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③有鉴于此,孙中山专门写作《孙文学说》,以破除革命党人思想之大敌——对三民主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
④. 然而,旧的民主革命阵营的分化说明依靠资产阶级自身的力量,不能完成孙中山所提出的革命任务,而“五四”新民主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给他带来了希望.他希望能够从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中吸取力量,扫除中国土地上孳生的三种“陈土”
——官僚、武人和政客,并认为这是“改造中国的第一步”
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孙中山经过反复总结革命教训,晚年终于提出了要从中国共产党人中吸收新的血液的联共政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 他认为,民族主义是“承认中国内部各民族之自
③④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59页.④《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25—126页.
-- 454
844中国哲学初步
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
由此,孙中山正式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民权主义是“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是团体或个人,均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里,孙中山实则重新划分革命与反革命的集团、个人之政治界限.民生主义是必须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地权和防止资本主义垄断的“节制资本”的政策. 这就是新的三民主义. 当中,孙中山对农民土地问题虽然还缺乏具体措施,但他希望实现近代化,其进步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实质上即表现为“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这标志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展,达到了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之光辉顶点.中国国民党“一大”以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这应归功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首次合作与共同努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之所以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与孙中山的哲学认识有密切关系. 他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时所写的唯一哲学专著——《孙文学说》就强调他虽处于逆境中,但是他还是站在对革命完全负责的坚定立场上,宣誓要把“去旧更新”作为战斗任务. 要“去旧更新”
,则必须从认识论上破除“心理大敌”——“知易行难”论,确立勇于进行革命的新的观点——“行易知难”说. “知”既为“难”
,则“知”必为一长期、发展的过程.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孙中山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态度,他并不认为它一
-- 455
中国哲学初步94
提出就是终极真理,它是可以发展的. 同时,又决定了他能够接受新事物,而不固步自封. 他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在政治上前进,可以说正得力于他的认识论. 晚年的孙中山把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曾引起国民党内“左”
、右派两种势力的分歧. 以冯自由为代表的右派由于反对共产主义,故坚决拒绝“联共”政策,而孙中山、廖仲恺等则在不同程度上真诚向往社会主义. 孙中山于1924年2月16日晚,曾严正地对冯自由说:“反对共产党即是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即是反对本党之民生主义,便即是破坏纪律,照党章应当革除党籍及枪毙”
①. 此即可见晚年孙中山政治上的巨大进步. 由此也可见,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并非是封闭式的思想体系,它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三民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之上的. 孙中山的进化论虽承认自然进化是人类进化的客观规则,但他在阐述社会进化的法则时,并不完全合乎科学.他的唯物主义的“以太”
物质观虽然承认物质的不断进化,却把这种变化归结为“太极”的运动,这仍然无法解开宇宙之谜. 尤其是他以“互助进化”代替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那仅仅只从主观上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未来社会主义美好前途的向往,却无法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
①冯自由:《致孙中山函稿》,载《档案历史》1986年第1期.
-- 456
054中国哲学初步
和动向. 孙中山说:“宇宙之大观”
,只能是如离心力与归心力之“两力相等,两势调和”
①. 他以这一理论来说明“自由与专制两个潮流,要调和他,使不各趋极端”
②. 这表面上似乎是批评无政府主义,实质上正是“互助论”在政治上的运用. 事实证明,进化论不可能从自然观的唯物主义走向社会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而最终只能走向反面. 马克思主义虽然承认社会的进化论,但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要采取社会阶级斗争的方式,而社会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孙中山以互助进化作为历史重心或动力,当然不可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这正如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最后阶段所写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指出的,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
,最终只能是“宣告破产”。
当然作为三民主义者中的真正民主主义者的孙中山,虽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在政治方向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等问题上,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其一致性. 如孙中山后来发展了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就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建设独立富强的近代化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孙中山无愧于革命先行者的光荣称号.
①② 《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91页.
-- 457
中国哲学初步154
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对近代进程的冀望与失望
1906年6月初五,因“苏报案”
①被清政府监禁三年的章太炎(公元1869—1936年)在孙中山的帮助下第三次抵达日本. 此前,他曾两次亡命日本,一次是追随康梁变法,一次是支持唐才常侧清. 但是,那时他的思想尚未成熟,他的反满行动影响不大,因而他的东渡并未在旅日华人中引起太大的反响. 而此时站在旅日爱国志士面前的章太炎,则是已与改良派彻底决裂而完全走上革命道路的章太炎,是盛名誉满海内外的章太炎. 因此,章太炎甫临日本,即在爱国志士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成了英雄,成了革命的功臣,成了革命者的偶像.但是,当时很少有人知道,章太炎在长期投身反满革命而几经磨难后,面对黑暗的现实和渺茫的前景,他的身心已
①1903年,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写了宣扬革命的《革命军》一书,章太炎奋笔为之作序,且自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推波助澜.《苏报》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刊登了章太炎的序言,发表了一系列评介《革命军》的文章,且摘要刊出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大大扩展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腐败的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利用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于1903年6月30日逮捕了章太炎. 邹容不愿章一人承担责任,于次日自动投案.经过审理,章被判监禁三年,邹被判监禁两年.这就是近代史上的“苏报案”。
-- 458
254中国哲学初步
经疲惫不堪,他的革命意志已经悄然动摇,他的整个思想也已由于他在狱中醉心于佛学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发展观上. 章太炎目睹世界上最先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对待异族的残酷和暴虐,深知时人趋之若鹜的代议政治代表的只不过是少数豪门富族的利益,痛感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犯罪作恶手段的完善和精巧. 所有这一切都使他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迫使他全面地反思他早先深为倾折的进化论. 结果,他在佛典(主要是唯识学)中发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识”缘生的名相,是虚假不实的,只有破除虚妄的名相,回归真如本体,才能消除世间万物的差别,进入“众生平等”的境界.于是,他刚出狱不久,就猛烈批判“进化论”
,而自创“俱分进化论”
,为他后期思想建立了一个基础和出发点.“俱分进化论”是章太炎在1906年9月5日出版的《民报》上刊出的同名论文中专门论述的. 此论甫出,立即遭到蓝公武的批评. 章太炎于《民报》第十号发表《与人书》加以反驳,从而使他的“俱分进化论”发展得越加全面和精细.所谓“俱分进化”
,就是说,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 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 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景. 非有他也,智识愈高,虽欲举一
-- 459
中国哲学初步354
废一,而不可得“
①. 人们谈论进化,不能专举善、乐的进化而不列恶、苦的进化,因为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 善与恶进化了,恶与苦也随之进化,“曩时之善恶为小,而今之善恶为大!曩时之苦乐为小,而今之苦乐为大”
②. 譬如,在道德上,人既能够爱己爱人,组织团体并禁止群居乱伦之事,这比动物善大. 但是,动物再恶,也比人之恶小,因为动物不会残食同类而人类则时时同类相残. 而且,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其恶也愈益昭彰.同样,在生活上,章太炎说,人的乐比动物大,苦也比动物大. 例如,阿米巴、毛奈伦等低等动物,它们的享乐仅为感官肉体所接触,及至人,“始徒以形质现前为乐,其后则又出于形质以外,由饱暖妃匹而上思土地,由土地而思钱帛,由钱帛而思高官厚禄”
②,等等. 这诚说明动物之乐不如人之乐,但是,反过来说,动物失去了这些感官享乐,并不会很痛苦. 至于人则不一样了. 为了追求更多的欢乐,他不惜劳精竭神、卑躬屈膝、含垢忍辱,甚至“杀身灭种”。
“此其为苦,盖一切生物所未有也.”
③这又说明动物之苦不逮人之苦.因此,其乐愈进化,其苦也愈进化.写作《俱分进化论》时,章太炎尚主张人的知识是能够单独进化的,社会越发展,人也越聪颖. 后来,他进一步认
①《俱分进化论》,载《章太炎全集》第4卷. 第38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②《俱分进化论》,载《章太炎全集》第4卷,第386—387页.②③ 《章太炎全集》第4卷,第388页.
-- 460
454中国哲学初步
为,连人的知识也不可能单独进化了,它也是与愚蠢齐头并进的. 例如,在《国故论衡. 辨性下》一文中,他就分别从神教、学术、法论(国家制度)
、位号、礼俗、书契六个方面说明文明人比未开化的野蛮人愚蠢,并得出了“见与痴因相依,其见愈长,故其痴亦愈长. 而自以为智者,诚终身不灵哉”
④之结论.那么,人类出现善恶、苦乐、智愚并进的根源是什么呢?
章太炎认为,善恶之所以并进,其原因有两个,一为熏习性,二为我慢心. 按照佛教唯识宗的理论,人有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其中,阿赖耶识是无善无恶的真如本体;末那识常执阿赖耶识以为自我;第六识则为意识,意识之性有善有恶,它常常熏染阿赖耶识. 在意识的熏染下,无善无恶的“本有种子”就变成了善恶兼备的“起始种子”。
“一切生物,无不从于进化之法而行,故必不能限于无记(无善无恶)
,而必有善恶种子与之杂糅“
①,由此,“种种善恶,渐现渐行”
②,“种子不能有善而无恶,故现行亦不能有善而无恶. 生物之程度愈进而为善,为恶之力亦因以愈进”
③. 这就是由熏习性导致的善恶并进. 所谓我慢心,是指由末那识执阿赖耶识以为自我而念念生出的好真、好善、好美、好胜四心. 其中,好善是全善,好美无善无恶,好真半善半恶,好胜由执我而起,纯是恶性,是我慢心之最.“其所好者,不能有善而无恶,故其所行者,亦不能有善而无恶.生
④《国故论衡. 辨性下》,见该书石印本卷下.①②③ 《章太炎全集》第4卷,第389页.
-- 461
中国哲学初步554
物之程度愈进,而为善为恶之力,亦因以愈进“。
④而智愚之所以并进,是因为阿赖耶识在意识的熏染下既生我见也生我痴的结果,“以无不自识如来藏,执阿罗耶以为我,执此谓之见,不识彼,谓之痴. 二者一根,若修广同体而异其相. 意识用之,由见即为智,由痴即为愚. ……痴与见不相离,故愚与智亦不相离”
⑤.既然所谓进化只是人之意识、末那识习染阿赖耶识的结果,那么,“所谓进者,本由根识迷妄所成,而非实有此进”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