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态度后来被孔子的学生曾子进一步表达过。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
什么意思呢?曾子说,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他自己是很有学问的,还向学问少的人去虚心求教;一个人生命中是有格局的,但是他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个人自己本来已经是很充实的了,但是他看起来却是虚怀若谷;一个人保持一种谦逊的、空灵的、虚静的、安闲的状态,就算有人冒犯他,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越是剑拔弩张,凌厉过人,是不是越容易受到冒犯?只有一个宁静的人,才可以做到"犯而不校(较)"。这样好学而又虚心、充实而又宁静的状态,是曾子羡慕的境界。历代《论语》注者都说曾子所说的这个朋友是指颜回。颜回就是一直能够这样做的人。
在这两段话里,都牵扯到一个概念,就是"不耻下问"。其实,什么是"下"呢?我们不去说知识、地位、阶层,简单的"高"与"下"就是年龄,比如说大人就一定有资格、有权力训诫小孩子吗?孩子的视点难道不能够给我们提供另一个坐标吗?在今天,我们可以换一个逻辑起点,未必要叫"高下",不过是换一个思维的角度,换一种思考的方式。
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媒体来采访。其中一个问到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结果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幼儿园。
第三部分 第30节:学习之道(4)
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善于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错事要学会道歉。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
假如让我们回到幼儿园,有很多道理就会很简单,因为那不过是一种朴素的思维方式。
孩子的思想,有时候是直接而简单的,但是它可能最贴近真理。
有一个测试很有意思。一个热气球上面有三个人,它在上升过程中出了故障,必须舍弃一个人才能够确保另外两个人的生命安全。但是,这三个人都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第一个人是环保学家,他能够保障这个世界的生态平衡。第二个人是核专家,他能够去抑止战争。第三个人是农学家,他可以保障我们的粮食供给。那么,这样三个人,你会舍弃谁呢?
按成人的逻辑,一直都在比较环保、和平和粮食哪个更重要。这时候一个孩子喊了一句:"把最胖的那个扔下去!"这个答案是最简单的,但它是最合理的。
孩子有时候也会教给我们另外一种思考的方式。一个孩子跑回家,兴高采烈地跟他爸爸说:你知道吗?苹果里面藏着星星,你想要多少颗就有多少颗。他爸爸想,这又是童话,就支支吾吾说我知道了。孩子说,不,我一定要你看见。他就顺手拿过一个苹果,拦腰切了一刀。
苹果的横切面就是一颗星星的形状。孩子又切了一片,于是出现第二颗星星。孩子横着一片一片切下去,他爸爸瞠目结舌看见眼前苹果里跳出一颗又一颗的星星。孩子的发现是对的。对孩子来说,苹果里藏着星星,并不是一个童话,而是一个事实。
我们成人呢?吃苹果从来都是竖着把它剖开。我们不喜欢切横断面,所以从来不会想到苹果里藏着星星。
什么是不耻下问?有时候,孩子可以是成人的老师。不耻下问不见得一定是说我们向比自己学历浅、地位低的那些人去请教。很多时候,像孩子看世界一样,转换一种思维的方式,也许就会让我们学到更多。
我们该怎么样去学习?学习这件事,不怕联想,要举一反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孔子从来不是一个赶着在学生不耐烦的时候填鸭一样去教育的老师,孔子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他的心思用啊用啊,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老师说,没到这个份儿上我就不去开导他。什么叫"悱"?就是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嘴上就是说不出来,着急。老师说,不到这个份儿上我不去启发他。
第三部分 第31节:学习之道(5)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期待的信息才是最能有效传播的信息,一定要等到人家有那个愿望,传播起来效果才最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到这种时候,老师才跟你说了,启发你。
但是,这时候还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跟你说了这一个叫墙角,不能看到这屋子还有另外三个墙角,那就不再教你了。我点到了,但你要是没有这个领悟的能力,我就不给你多讲了。当然,举一反三,这种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并不容易做到。不过,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更好地去学习。
一个好老师,不见得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才有最好的教育效果。好老师,有时候就是画龙点睛,因为他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那个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孔子还有一样很厉害,就是他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同样的问题在他这儿得到的答案可能会不一样。"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什么意思呢?子路来问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老师说:"有父兄在,你就敢贸然行动?"你还有家长呢,你不请教他们,你上来就做,好像不合适吧?
这时候,冉有又来了,说:"听到一件事,就要做吗?"还是同样的问题,老师却断然地说:"听到了就要做。"
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听见了,说,这俩人问题一模一样啊,为什么跟一个人说他有父兄在不能这么做,跟另外一个说你马上就这么做。我越听越迷惑,老师,为什么呢?
老师回答说,冉有这个人生性就是怯懦退缩,他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他老往后退着,所以要鼓励他赶快去做,给他一种下决心前进的力量。子路这个人,从来就是勇猛过人,勇于做事,就要让他谨慎一点,多思考,凡事掂量之后再去做,所以给他往后退的力量,约束一下他。
这就是孔子的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问同一个问题,可以获得不同的答案,原因在于所针对的主体不同。
我们经常会遭遇一些终极追问,比如说人生终极价值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什么样的人生叫做成功?怎么样的生活叫做美好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终极追问如果不和个人的生命相结合,就是伪问题,因为这个世界上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幸福或者痛苦,每个人的生命状态都各有不同。
第三部分 第32节:学习之道(6)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有一个秘诀,就是首先把自己的主体亮出来,根据自己主体的所需去学习。我们知道,医生不会将同一种维生素开给所有的人,因为有的人缺少这种维生素,有的人缺少那种维生素,每一个人都是针对他自己所缺少的部分去进行有机的补充,才能达到生命体的平衡。同样,一个人的心智思想,都需要有这样的综合平衡。
也许我们没有孔子这样的老师,但是这世界上哪里就有常师呢?只要我们善于学习,老师就无处不在。不过,我们先要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自己的心里先有这样的斟酌,就不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探索,我们的生命就会达到平衡。
每一个人,他的生命态度会决定他跟世界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故事说得好:一户人家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一个天性乐观,一个天性悲观。父亲很发愁,就决定用环境改变他们。他把那个特别乐观的孩子关在马厩里,锁上门;把这个特别悲观的孩子放在屋子里,买了许多新玩具把他团团围住。
天擦黑了,爸爸先来看看悲观的孩子高兴了没有。他进去一看,那孩子坐在玩具堆里满脸是泪,一样玩具都没打开。爸爸问他,你为什么不玩儿呢?孩子说,这一下午我越想越伤心,任何一个玩具,只要玩了它就会坏的,所以我都不知道应该先打开哪一个。
爸爸去马厩一看,那乐观的孩子满身马粪,欢天喜地地还在马粪堆里刨着呢。爸爸问他,你找什么呢?孩子说,爸爸啊,我一直觉得这马粪堆里会藏着一只小马驹,我都找了一下午了。
你想想,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是外在的一切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常常是他内心的取向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质。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人,在学习的时候,都需要扬长避短。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完成的就是长处与短处的匹配和制衡。
就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学到太多深深浅浅的知识和感悟。可是,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学习呢?
孔子有一个说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大家知道,《诗经》过去是拿来做教科书的,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人们能从《诗经》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联想能力、观察能力、合群能力和劝谏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近侍父母,远侍君上,还能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他"诵《诗》三百",把《诗经》读得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给他一个事情做,他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他出去办个外交谈判的事情,也不能很顺利地跟人家谈判,那么就算他把《诗经》读得再多,都背会了,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部分 第33节:学习之道(7)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的一个态度,就是要学以致用,做一个行动着的知识分子。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一直在改变着,知识分子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在这种改变中去承担一些责任。
宋代张载说得好,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等《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也就是说,你的心在天地之间要立得辽阔壮大,为百姓民生承担一些使命,将古代圣贤的绝世之学发挥继承下来,然后为"万世开太平",去铺路,去做事。其实,这就是学以致用的态度。
也许有人要问,学到的这些东西真的都能用得上吗?《诗经》里的知识,都带着那个时代的印痕,搁在今天怎么能够使用呢?
古代的许多知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在今天的生活中激活的。与此类似,现在有很多学生可能学富五车,可能拿到很高的文凭,但是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话,有时候他的学问就不能真正被激活。
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曾经有一个人毕业于名牌大学,数学很好,是爱迪生的得力助手。
爱迪生做实验,忙不过来,顺手拿了一个梨形的玻璃泡给这个助手,让他赶快把这个梨形玻璃泡的容积计算出来。这个助手一时发蒙,可真是犯了大难了。他想,这个梨形的东西怎么算容积?它下半段是圆的,上半段是长的,就是找不到一个公式来计算它的容积。
爱迪生正忙着做实验,过了好长时间,看见助手还在那儿摆弄,拿着许多仪器在测量计算。爱迪生忍不住了,顺手拿过来那个梨形玻璃泡,在里面灌满了水,然后把水倒在一个量杯里,告诉助手,这就是它的容积。
什么是学以致用呢?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最简单的地方。爱迪生的这个故事就是例证。
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学以致用,不仅是要考察你的智商,还考察你的情商,看你怎么样能够去变通。
有一个招聘故事说得很有意思。一个总经理要招聘助理,同时有三个应聘的人:一个人有非常高的学历,是博士,另一个人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个人,显然不如前两者,学历不够高,工作经验也不够多,是刚毕业不久的一个普通大学生。
总经理在自己的办公室,对秘书说,叫他们都进来吧。秘书说,你让他们坐哪儿?你的办公桌前面都空着,没一张椅子。总经理说,就这样吧。
博士第一个进来了,总经理笑着跟他说:"请坐。"那博士特别尴尬,四处看看没椅子,说,我就站着吧。总经理还说,请坐。博士说,我没有地方坐啊。总经理看看他,笑了笑,问了他几个问题,就让他走了。
第二个人进来了,总经理又跟他说"请坐",他就一脸的谄媚,很谦卑地说,不用,我都站惯了,咱们就这么聊吧。总经理跟他聊了几句后,让他走了。
第三部分 第34节:学习之道(8)
学生第三个进来了,总经理说"请坐",他四下看看说,您能允许我上外面去搬一把椅子吗?总经理说,可以啊。这个学生出去搬了把椅子进来,坐下后就跟总经理聊起来。
最后,这个学生被留了下来。
这个故事是什么寓意呢?第一个人可能知识很多,但是他不能变通。第二个人经验很多,但是他又受经验的局限。第三个人介乎知识和经验之间,他知道在当下怎么样做是最合适的。
这里我们要说到,在学以致用的时候,没有哪一个用法就一定是对的,这里面要有变通。在孔子看来,变通是一个很高的层次。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我们看看,这里面讲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可与共学",有些人你是可以跟他一起去学习的。这几乎是个零门槛,很多人都想学习,那就一块儿学吧。再往上一个层次就难了,"未可与适道",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那个道理。如果"可与适道"了,那再往上一个层次还是很难,"未可与立",不见得都能立得起来,有所坚持,有所树立。
大家觉得,要是能有所树立,这个层次已经够高了吧?孔子说,就算这个人学问能立起来了,道理上都想明白,能做成了,还要再上一个层次,就更难了,叫"未可与权"。权,秤锤,引申为权衡轻重,也就是权变。可以在一起有所树立、有所成就的人,但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
当下一件什么事情,不太容易做,怎么办?我们经常说到"权宜之计",就是变通一下,换个方法做,或者换个思路做。一个人坚持容易,变通难。但是一定要先有坚持,如果没有坚持,直接就变通,那是随风倒,没有原则。坚持原则之后还能通权达变,这个层次就很难。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怎么样才能够学到这样一个境界呢?
有一个故事说,兄弟俩带着一船烧得极其精美的陶瓷罐子,去一个大城市的高档市场上卖。一路颠簸辛苦,就在船快要靠岸的时候,遇上了大风暴。一场惊涛骇浪之后,两个人精疲力尽,命是保住了。船靠岸一看,几百只瓷罐一个完整的都没有了,全都碎了。
哥哥坐在船头嚎啕大哭,说,这些罐子每一个都是精心烧制出来的,罐子上面的纹路、图案都漂亮极了,我们所有的心血都白费了。到一个大城市,破罐子可怎么卖?我们就是修修补补、粘粘贴贴,也卖不出去了啊。
在他大哭的时候,弟弟上岸了。弟弟到最近的集市上转了一圈,发现这个大城市人们的审美艺术趣味都很高,不管是咖啡馆、商场,还是家庭,都特别重视装修。他拎着把斧子回来了,叮叮当当把破罐子砸得更碎。哥哥非常恼火,问,你干什么呢?弟弟笑着说,我们改卖马赛克了。
第三部分 第35节:学习之道(9)
兄弟俩把所有的碎片卖到装修材料点。因为罐子本身设计特别精美,所以打成碎片以后特别有艺术感。大家一看碎片非常不规则,又这么漂亮,都很喜欢。结果这些碎片作为装修材料卖了一大笔钱。兄弟俩高高兴兴回家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权变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当完整的陶罐不复存在的时候,就让破碎碎到极致,换个方式去卖。这不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吗?
有时候,思路的转换实在是一种智慧。这是在学问做到极致以后才能获得的智慧,这就是一种权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或错,对于一件事,一定要看时机,一定要看主体,一定要有前提。
孔子也不常常是一个教导者,他也有疑惑的时候。有一次,他不清楚公叔文子是什么人,就跟别人询问。"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孔子曾经请教别人:"听说公叔文子这位老人家,从来都不说话,不笑,也不拿钱财,真是这样吗?"别人跟他说:"这是告诉你的那个人讲错了。他老人家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义的钱财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啊,难道真是这样吗?"
你看,公叔文子这个人是非常有分寸的。他话是少,但是他一定要到该说的时候他才说话,所以别人都不烦他说话。他笑得是少,但要真到了快活的时候,比如有人说了一个特别好玩的笑话,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或者一个大欢喜的场面,他也笑,所以没人讨厌他笑。他对钱财不是一概都拿,该他拿的他才拿,所以他拿了,也没有人指责他。
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正确吗?真正的学习,学到的知识一定是带着环境来的。有时候在一个环境里面,你该这样做,但在另一个环境里,你该那样做。就像公叔文子一样,看具体情况,他才说话,才笑,才拿东西。
有一个哲人给学生上课,问过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人非常脏,另外一个人很干净,请问这两个人谁会洗澡。
一个学生回答说,那当然是脏的人洗澡。老师说,不对,因为脏的人他一直就很脏,他不觉得自己脏,而干净的人他到哪儿都要干净。
第二个学生就说,那当然是干净的人洗澡。老师又说,不对,你想啊,干净的人他已经不需要洗澡了,而脏的人需要洗澡。
学生们糊涂了,那到底谁会洗澡呢?
第三部分 第36节:学习之道(10)
老师说,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需不需要,愿不愿意,答案都是不相同的。
所以,很多事情其实就是需要通过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来解决;换一个角度看,结果也许就会大不一样。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一个启发。
有一位修禅访道的人去请示师傅,说,每一个人跟别人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才叫合适啊?他老师跟他说:"我讲四句话,看你能不能懂。"
第一句话说,"把自己当别人"。学生想了想说,我明白,一个人有大欢喜的时候看淡一点,觉得这也无非是别人的一件事;有大悲伤的时候看轻一点,觉得这事别人也会赶上,"把自己当别人",那喜忧都能很快过去。
老师又说了第二句话,"把别人当自己"。学生想了想说,这意思大概是说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老师说:"你很不错了。"他又说了第三句话,"把别人当别人"。学生说,这个话是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所以一定要本着别人的立场出发?老师说:"你说到这些,说明你的悟性很好,很不错了。"
接着,老师又说出第四句话,叫做"把自己当自己"。学生说,这句话太深了,我还需要好好地去悟。
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悟不透的话,以为这不过就是文字游戏,这里面"自己"、"别人"换来换去,先说把自己当别人,再说把别人当自己,再说把别人当别人,再说把自己当自己,这样反反复复,有价值吗?
其实,这些变换的价值就在于你每一次都换了一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一个矿泉水的瓶子,有人说它是长的,这是对的,因为你从纵向看;有人说它是圆的,也是对的,因为你从瓶底看。
当你转换不同角度的时候,学习的境界就通达了,观察世界的维度就广阔了。
孔子还提出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观点,就是世界上一些好的品德也需要通过学习来进行提升,而且要进行制衡。
我们想想,仁爱好吧?智慧好吧?信义好吧?正直好吧?勇敢好吧?刚强好吧?
这六种道德都很好,那么拥有这六种品德的人,他还需要学习吗?
《论语》中说:"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孔子曾经问子路:"仲由!你听说过有六种品德便会有六种弊病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那你坐下来,听我慢慢跟你说。"
孔子就说,一个特别仁爱的人,他如果不学习,不思考,会有一种弊端,就是愚笨,也就是容易受人愚弄。比如说,总做以德报怨的事情,就会被人愚弄。你能说这个人不仁爱吗?但是他没分寸。
第三部分 第37节:学习之道(11)
孔子说,一个人聪明,但是他要老不学习的话,最后的弊端就是这个人会活得太飘忽不定,没有根基。
孔子说,信誉好吧?笃诚守信,像尾生抱柱那样,水来了都不走,这人就未免会愚呆。如果再不好学的话,就会容易被人利用而使自己受到伤害。我们知道,过于诚信而不知权变的人有时候就是容易被人陷害。
孔子又说,我们都喜欢正直的人,但是正直的人有时候说话不好听,说出的话尖刻得直刺人心,让人非常不舒服。就像鲁迅先生写的,给一个孩子做满月,有人来说这个孩子长大能当官啊,有人说这个孩子长大能挣钱,有人说这个孩子肯定会死的。最后这个人说的是真话啊,你能说他不正直吗?但是这个话不好听。
孔子又说,好勇而不好学者,弊端是什么呢?就是你容易被人利用去作乱。他遇事不经过脑子,不问就里,就直接采取行动了,一个一个的乱子就起于这种有勇无谋者。
最后,孔子说,一个人刚强,刚强不好吗?"好刚而不好学",这个人就会极端狂妄。因为他刚愎自用,那就难免有狂妄自大的地方。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过犹不及。人生不是说找到了一块好的基石,就会一成不变地好下去。
我们所有的美好品德,比如孔子所说的这六种美好品德,它为什么会带来六弊?这是因为,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我们要经受社会的挑战、考验,非常复杂,如果不善于去调试,去变通,就很容易产生弱点而造成弊端。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了解自己,跟世界建立有效的联系;即使是"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好品德,都得在学习中完成定位和制衡。
今天的社会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了,但是,我们学没学到真东西呢?
很多时候,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我们应该怎么样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让我们回到刚开始的那个命题,一个人的生命格局究竟有多大?有一个弟子问师傅,你看我们每个人,身高也差不太多,活的年头长短也差不出多少,为什么有些人心大,有些人心小?心大到能多大,小到能多小?
师傅跟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用你的心造一座城池。
弟子就闭上眼睛,在那儿冥思苦想,想了一座巨大的城池,有万仞宫墙,有深深的护城河,有花草树木,有楼台亭阁,整个城池里面,各类东西纤毫毕现,一切都安顿好了。他张开眼睛说,我造了一座巨大的城池。
师傅又说,你现在闭上眼睛,用你的心造一根毫毛。
他又闭上眼睛,想啊想啊,想了一根细细的小毫毛。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
第三部分 第38节:学习之道(12)
这个时候,他的师傅问他,你刚才跟我说造了那么大一座城池,有那么多东西,这座城池是用你自己的心造的吗?弟子说,是啊。
师傅又接着问,你刚才跟我说又造了那么细的一根毫毛,在造这根毫毛的时候,你用的是全部的心吗?弟子恍然大悟,他说,是啊,我造一根毫毛也想不了别的事了。
这就是人心。我们都是要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格局。有些人终其一生,造的城池很大,那里面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无边无际,你可以有这样的计划,有那样的梦想,你可以去安置自己的人生,经营一生的事业,调适自己跟朋友、社会的所有关系。
也有的人,心思就绊在一根毫毛上,可能是一级工资,一个职称,夫妻间的一次口角,朋友间的一场误会-这都是一根毫毛,你有可能就被绊住过不去,因为那也是你全部的心所用力的地方。
我们会看到,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人手里,他的思维方式不同,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不同的。
1954年,美国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叫克罗克,他推销的是奶昔机。他发现,有一家快餐店居然一下子订了八台奶昔机。他一般都是一家一家、一台一台地去推销,所以他认定这是个大主顾,就一定要上门去考察一下。
到了这家快餐店,他发现,他们经营的产品、管理的方式,都非常有意思。他了解到,这家店年盈利额很大,稳稳当当超过二十五万美金。他跟这家店的店主商量,说你能不能办成连锁加盟店,把这家店的品牌商标推广出去,我来帮你做这个事。
店主同意克罗克成为该店在全美唯一的特许经营代理商。这个时候,克罗克早已把他的奶昔机扔到九霄云外了。克罗克于是在1955年开设了该店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许经营店。此后,他创建了一套极其严格的特许经营制度,使该店的加盟店不断扩大,到1960年,居然达到了二百二十八家。
但是,克罗克知道,他还不是这家店的主人,无法真正做大这项事业。1961年,克罗克又想买下这家店。他想尽了所有的办法,筹到二百七十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他盘下了这家店。
克罗克就这样大展拳脚。他在美国,然后在世界,从1955年开始,把这家店一间一间地开下去,缔造了一个饮食帝国。他只是沿用了原来老板的姓氏,原来姓麦克唐纳,这家店的标志就是这个姓氏的第一个字母:M,麦当劳。
麦当劳为什么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地位?就因为克罗克不是站在自己只卖奶昔机的角度去经营,而是转换了一种经营思路。这种思考,就是一座无边的城池。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既然没有常师,既然无处不学,既然死记硬背这种呆板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抛弃了,那么,我们就要对学习进行一番认真的思索,从而开始真正的学习。
在今天,如果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用自己的心去完成一种激活,开始真正融会贯通的学习,都站在通权达变的大智慧上,那我相信,古往今来所有的知识都会活在我们的经验体系里,所有圣贤的智慧都可以成为照亮我们自己生命道路的火把。
第四部分 第39节:诚信之道(1)
诚信之道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
不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不讲诚信,却都似乎活得很自在。
难道,诚信竟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念吗?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
作为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论语》提出了"信"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走起来呢?
大车、小车,分别指牛车和马车。大车、小车车辕前面都有驾牲口用的横木,这横木要怎么铆住呢?就是用木销包了铁以后插在小孔里,才能把横木固定住。和,就是牛车和马车上的木销。如果车上没有这样的木销,就无法套住牛马,它又怎么能行走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讲,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颠扑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速度。就是因为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立得起来。要是没有信誉,就缺少了安身立命最根本的条件。
孔子关于"信"的阐述都很简单,但这是他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文,行,忠,信,这些东西就是孔子教导学生的基本内容。"忠"和"信",占了很大的比重。
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一个人要想坦坦荡荡走过一生,凭的是他为人的正直。正直的人就能安身立命,这个人的一生理所应当走得远。但是,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用的人,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他们不是也活下来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这叫"幸而免",他们是侥幸逃脱了很多本应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地活下来的,他们迟早要摔跟头。
第四部分 第40节:诚信之道(2)
人要凭着正直去生活,如果是靠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那只是侥幸躲过了灾祸。
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中国儒家提出的诚信的道德理念,放到今天,它还有价值吗?
在今天的这个社会中,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也许信誉并不直接写在你的档案里,但是,信誉是一个人的口碑,一个人做事如何,为人如何,这都会反映在口碑中,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掂出信誉的分量。
江西德兴市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村里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叫王云林。2007年4月,村里发生了一场山火,他帮助别人去救火,不幸牺牲了。他走后,留下一笔糊涂账。这债务怎么办呢?他的遗孀叫陈美丽,三十一岁,一个普通的农妇。陈美丽上有年迈的婆婆,下面带着两个女儿,一个七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丈夫走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的肩上。陈美丽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村子里面贴了一张还债告示。
她说,云林生前在村子里口碑很好,他为欠债的事情一直心不能安,我不希望他走得不踏实,所以我要把这个债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债,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要吧。
还债告示贴出去以后,很多人来找陈美丽讨债。整个债款,前前后后加起来金额超过五万,而其中将近四万没有任何凭据。陈美丽全都认了下来,她就替丈夫一点一点还着这些良心债。
这个故事引起很大的轰动。我当时担任"感动中国"节目的评委,给陈美丽写评语,我说了一句话,叫做"债务有凭,良知无价"。我不知道来找她的这些人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债权人。陈美丽的还债告示就像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是高尚,还是卑微,是贪欲,还是无欲。
我看到这个故事很感动。一个像追着别人讨债一样去追着还债、而生活在如此境遇中的农妇,什么力量让她这么做?按说她丈夫为了救火而牺牲,就算他欠债,他的这条命已经把他的债务还上了,但是她一定要去还债,因为她不愿意让自己良知不安。她这样做,就是为了一个字:"信"。这个"信"字不仅仅就是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内心的。
我想,社会在不断地更迭着制度,变化着环境,但是人性中一定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价值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们心里真正的火种。我们看到,诚信不仅仅是传统经典中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它也成为了普遍的民间信仰。
大家也许都熟悉关羽归汉的故事吧。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破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关羽被俘。曹操对关羽惺惺相惜,一直希望这样一个忠勇之人可以来辅佐自己,但是他也看出关羽不会久留,所以他一方面诚意相待,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大将张辽去探听关羽的口风。
第四部分 第41节:诚信之道(3)
关羽跟张辽说,我知道曹公待我恩重如山,但是我已经跟刘备有兄弟之约,生死结盟,我对他的忠心绝不会改变。我一定不会留在这里,但是我会报答了曹公之后才走。过了几个月,机会终于来了,关羽斩杀了袁绍军中大将颜良。这时候曹操知道,关羽已经报恩了,非走不可了。于是曹操对关羽厚加赏赐,而关羽呢,把所有的赏赐都封存起来,并不带走,留书告辞,去找刘备了。关羽走的时候,曹操的部将要去追,曹操把他们都拦住了,说:"各为其主罢了,不要追了。"
为什么舞台上的关公永远是红脸的忠勇形象?就是因为他笃诚守信。从正史到小说,都记载或流传着关羽心恋故主的忠勇故事。现在看三国戏,大家觉得很热闹,但在那些政治纷争之外流传最久远、最深入人心的还是道德价值。
比关羽归汉这个故事再早几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起兵去攻打扬州刺史刘繇的根据地曲阿。刘繇这边刚好有一个老乡太史慈来投奔。太史慈骁勇善战,有人劝刘繇重用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不干,只是派他侦察敌情。太史慈只带着一个骑士,结果和孙策在神亭这个地方不期而遇,孙策却带了十三个骑兵,其中有韩当、宋谦、黄盖等厉害的角色。太史慈一点不畏惧,拍马就冲上去跟孙策交手。两人打得难解难分,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夺得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正当他们生死拼搏之时,双方的救援部队同时赶到,两人都被救回。
接下来,孙策大军步步深入,终于生擒太史慈。抓住太史慈之后,孙策亲自上前给太史慈松绑,握着他的手问:"还记得神亭的事吗?如果那时我被你抓住,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可不好说。"孙策很欣赏太史慈的耿直,朗声大笑,说:"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共事吧。"孙策迅速给太史慈任命了官职。
后来,刘繇在豫章郡去世,他的部将士卒还有一万多人,尚未归附,孙策就派太史慈前去招抚。孙策身边的人都说:"太史慈这一去,一定不会再回来。"孙策却很放心,说:"子义(太史慈的字)抛弃我,那么他还会去投靠谁呢?"孙策在昌门设宴为太史慈饯行,问他:"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太史慈回答:"不会超过六十天吧。"
果然,两个月到了,太史慈如期归来,顺利完成孙策交待的任务。
太史慈的信,关羽的忠,已经深深嵌入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之中,反映了人们对诚信的呼唤。
我们看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诚信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人品的高下。真正的诚信,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个人有诚信,则不仅立于社会,也能安顿自我。
第四部分 第42节:诚信之道(4)
孔子看到当时礼崩乐坏的世象,所以他有这样的感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要说我能见到多少圣人,那我见不着;我能见着君子就可以了。要说我能见到多少善人,我也没见到;我能见到恒定如常保持好品德的人,就很不错了。
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呢?孔子对"君子"有过这样一个界定,叫做:"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你要做什么事,先把这个实事认真做了,让言论跟在后面出来,而不要先说后做,这就是君子了。所以孔子说,我只要能遇到这样的君子,能遇到恒定如常、享有信誉的人,就已经不错了。
这种恒常之心,其实应当是一个人立于当世的基本依托。孔子说,怕就怕有些人生活在很多的假象里,他在迷惑世人的时候,其实也迷惑了自己的心。孔子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本来自个儿什么都没有,却要装作有;本来是空虚的,却偏偏要装出饱满富足的样子;本来很困顿,却装作很奢华,这样的人是难于保持始终如一的,也就不会有好品德了。
在自己的生命中保持恒常之心,需要坦率的勇气。也就是说,一个人接受自己的现实,真诚面对自己,这是信誉的起点。我们今天说,诚信诚信,诚是信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都不忠诚,没有了一份真切的诚意,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对他人守信呢?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比诚信还要简单的标准,就是能够有恒,保持平常心。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梦之中,总是幻想要去完成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那么他会始终做不到脚踏实地,很难进步。
一个人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恒常之心,不轻易改变,这是对于自己的诚意。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保障对别人的信义。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么你就会常常陷于迷惑之中,就会缺乏一种真实的自我估价。
有一篇寓言故事说得有意思。有一只山羊,它早上起来想出去吃点东西。它本来想去菜园里吃点白菜,这时早晨初升的太阳把它的影子投射得很长,山羊一看,天啊,我原来如此高大,我还吃什么白菜啊?我改去山上吃树叶得了。
它转身往山上跑,等跑到山上的大树旁边,天都到中午了,太阳照在头顶上,这时山羊的影子就特别小。山羊一看,我原来就这么渺小啊?我还是回去吃白菜吧。
等它跑到菜园的时候,已经到傍晚了。这时候夕阳西下,它的影子又拉长了。山羊一看说,好像我还真能吃树叶。它就再往大树那儿跑。
第四部分 第43节:诚信之道(5)
一天的时光,这只山羊就在太阳投影的迷惑下,一口东西没吃着。
这不就像我们的人生吗?有时候一种外在的投射,一种虚幻的假象,在某一个瞬间让你觉得比真实的自己要高大很多,又在某一个瞬间让你觉得比真实的自己要渺小不少。
一个人的心怎么样能够保持着恒常的判断呢?这需要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保持一颗平常心。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的答案是这样的:"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
老师说,你不是想提高道德吗?我就告诉你两条原则,第一叫"主忠信",要以忠诚、信用作为你内心的依据,能够立住这一点,就不错了。第二点叫"徙义",就是你可以有改变,但是必须要合乎道义。内心主于忠信,合乎道义去改变,做到这些,那不就提升品德了吗?一个人品德提升之后,才能够辨惑,不至于像山羊那样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无所适从。
孔子又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个情况我们现在都有吧?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觉得他好得不得了,希望他长长久久,千年万世,一直这样活着才好呢。这就叫"爱之欲其生"。突然之间,又恨上这个人了,就恨不得他马上消失,希望他短命。这就叫"恶之欲其死"。孔子说,你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难道不是迷惑吗?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应该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就会活得很明白,而如果感情用事的话,就会陷于无穷的迷惑之中。
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恒常之心,失去自己内心的判断标准,就会出现很多的迷惑。我们现在总说世象纷纭,希望哪个神灵借我一双慧眼,让我好看清复杂的世象。真正的慧眼何在呢?它不仅关乎智慧,还关乎一个人的自我判断和内心恒常的力量。要想对世界守信,对他人守信,先要看看能否对自己的生命忠诚守信。这是你辨惑的前提。所以孔子把崇德、辨惑连在一起分析,在他看来,提高道德是分辨迷惑的一种方式。
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忠信的论述很多。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我们看,孔子提到忠信,不是孤立地提一个标准,而是把很多标准放在一起,包括了仪态的庄重威严、热爱学习、忠诚守信、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方方面面。
孔子说,一个真君子,如果他的内心不厚重,不庄重,那么他就没有威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怎么显得那么没有分量,那么轻薄,见风就倒,听到点什么风声就容易改变判断,其实那是因为他内心本身就不厚重啊。
第四部分 第44节:诚信之道(6)
但是,内心的厚重是怎么来的呢?这不是先天得来的,而是要靠不断的学习。一个人如果不断地提升修养,不断地去学习思考,他就不会浅陋,就不会固守在他的局限上。
怎样做到君子,还有两条很重要的原则。"主忠信",就是他内心要有一种立命之本,以忠、信这两种道德为主。"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也就是说,如果你结交的人在道德上、在能力上都比你强,你就会有压力,你要见贤思齐,这样你就会得到提升。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不跟不同道的人交往。道不同不相为谋,只跟同道中人来往,以便保持人生方向的单纯性。不论哪一种解释,都是说交友要慎重。
一个人如果按照以上原则做了以后,这个人会不会就不犯错了?不是的,没有谁会永远不犯错。不过,犯错也没关系,一旦错了,不要固执己见,要赶快改正过来,这还是君子。
以上这些就是孔子对于君子道德的描述。这里提出的"主忠信",它不是孤立的,一定是跟其他的原则相辅相成的。
经常有些朋友问我,《论语》里面我记住哪一句话就够了?或者是问,对我现在的生活哪一句话能有直接的引导?我觉得,经典的东西需要融会贯通,它不会只靠某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就让一个人安身立命。虽然孔子也说"恕"这一个字可以终身行之,但是我们想想,在这种宽恕的背后,那需要多少信念来支撑啊?需要多少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孔子提出来的东西都是微言大义,说出来看似简单,但是都有广博的文化积淀,都有一些内在的理念在支撑。
关于信,还有很多表现在孔子学生的言论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说了三句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说话,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做得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兑现的可能性就会高一点,这就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义,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之人,那么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我们看,这里又是一组关系。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出现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
第四部分 第45节:诚信之道(7)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就是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镌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崔浩和高允两人依据实录作史的精神,对北魏早期的历史多秉笔直书,有些史实在后人看来是很不堪的。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说史官真不好,为什么把这些事都写出来了?
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偏偏太武帝的儿子,就是当时的太子拓跋晃,曾经跟高允念过书,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想保护自己的老师,就把高允请到东宫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拓跋晃和高允一起进宫朝见。
二人来到宫门前,太子对高允说:"我们进去见皇上,我自会引导你怎么做。一旦皇上问什么话,你只管按照我的话去说。"高允问:"殿下,这是为什么啊?"太子只是说:"我们进去就知道了。"
先是太子进去跟他父亲说:"高允做事一向小心谨慎,而且地位卑贱,《国书》中的一切都是崔浩写的,与高允无关,我请求您赦免高允的死罪。"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他是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他只不过领衔总裁而已,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得要比崔浩多得多。"
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太子慌了,非常害怕,赶紧对他的父亲说:"您的盛怒把高允吓坏了,他只是一介小臣,现在说话都语无伦次了。我以前问过他这件事,都说是崔浩一人写的,真的与他无关。"
拓跋焘又问高允:"真的像太子说的那样吗?"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太子因为我长期给他讲书而哀怜我,想要救我一条命。其实,他没有问过我,我也没有对他说过这些话。我不敢瞎说。"
拓跋焘回过头去对太子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第四部分 第46节:诚信之道(8)
高允临死不说假话,这在北魏历史上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