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时间。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充足的自由时间。”
索罗斯的朋友柏荣?文认为这种“从容不迫’,的方法对生活对金融领域都很重要。
文说“他感觉到他不应该依赖于其他人。一些人整天在对经纪人下指示。他认为时间不
应以这种方式去花费,而是要和那些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人交谈,然后去思考、去阅读、去作
出反应。他寻找那些具有哲学敏感性的人,而对那些仅仅赚了许多钱却没有思想的人不屑一
顾。他认为他没有必要在办公室里做这些事情。
“有一次,他对我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柏荣,你的问题就在于:你每天都去上
班,并且你认为,既然我来上班了,就应该做点事情。我并不是每天去上班。我只有感觉到
必要的时候才去上班……并且这一天我真的要做一些事情。而你去上班并且每天都做一些事
情,这样你就意识不到有什么特别的一天。”
第三节 市场游泳,自教育方
索罗斯怎样打发日子呢?
典型的一天是从上午八点或八点半开始。他整天开会或不开会,但是,在任何时候,他
的公司经理们都可以自由进出,谈谈投资股份的问题。
索罗斯采取一对一的谈话方式,他和公司经理们个人交谈。他讨厌开会。有时,听了某
位经理的想法,索罗斯可能会提议他或她给另一位持相反观点的人打电话。从1984年到
1988年与索罗斯共事的阿兰?拉裴尔说:“如果你喜欢某一件事情,他会让你同另一位不
喜欢这件事情的人谈谈。他总希望保持一种理智的摩擦。他会对一项投资的股份仔细思考。
你也不得不对此思考、思考、再思考。情况变化了,价格变化了,事情变化了,作为一个公
司经理,对一项投资你不得不从总体上再三思考。”
接下来,可能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拉裴尔可能会对他说:“这项投资比例已经算出总数。“
索罗斯:“你认为应该抛售一些吗?”
拉裴尔:“不是。”
索罗斯:“你想更多买一些吗?”
前前后后地,又得重新审视这个比例。
拉裴尔说:“索罗斯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把握问题的要害。然后,他会看看表格说行
吧。”
当做出决定的时机成熟,他思考的时间不会超过十五分钟。
像拉裴尔和一些的公司经理一一: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要通过索罗斯,小量的股份,例如
说500万美元,可以不经过索罗斯而直接建立。
拉裴尔说:“不过,和索罗斯去谈话,一定要真正对你有利,因为他太精明了。”
对索罗斯来说,他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补偿性自救的技巧。自救作为一种实践经历,
可能难于理解,但对于索罗斯来说,有助于说明他的成就。例如,在《点石成金》中他写
道:“当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我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训。很幸运的是,
我的父亲有根高的自救技巧,作为一名战争逃犯,他在俄国革命中幸免于难。”
在同一本书中、接下来他谈到了要建立一个套头交易公司,最大限度地检测他的自救本
领,“这种杠杆作用装置如果运行良好,就会产生奇妙的结果。但如果事情出乎你的意料,
那么就会惨遭失败。最难判断的是什么程度的风险是安全的。没有什么整体的行之有效的衡
量标准,每一种情况都必须根据它自身的是非曲直来判别。而最终的分析,你必须依据你自
救的本能。”
采取本能的自救行动的一个例子,发生在1987年10月股票市场的那场大灾难。根据事
后的检讨,索罗斯退出一些项目投资股份为时尚早。但是,在詹姆士?马龟兹看来,乔
治?索罗斯放弃战斗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战斗。当索罗斯由于过早退出蒙受巨大损失时,他
却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对于许多人来说,接受这样一种后果是十分艰难的,”马龟
兹说,“然而,索罗斯却能够做到,因为他坚信他能够弥补这些损失。当然他也做到了,
1987年之后他获得了巨大成功。我认为这对我们大家都是一个榜样。”
第四节 投资跟着感觉走
正因为索罗斯具有如此特征——脑力、胆略、斯多噶学派的禁欲主义和本能直觉,这使
得他不同凡响。他的“反馈”理论是他的测定市场的改革计数器。它不能告诉他精确地脸准
什么目标,或什么时候最关键,但是,这一理论能告诉他,枪应该指向何处,并给他提供抓
住潜在机会的方式。
然后,是他自身的特征发挥作用,使他更精确地指向目标。
接下来,索罗斯会采取行动。他去做,但不是以一种粗枝大叶的方式去做,而是通过测
试、试探,力图决定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事实上是否正确。他会提出一种假说,并以此为基
础,决定投资股份的比例。然后,去观察这种假说是否行之有效。如果有效,他就会增加这
种股票的比例。他对一种股票的自信程度完全决定于他持有的份额的多少。如果这种假说偶
然地无效,他毫不犹豫,抽出他的投资。他时常在寻找可提出某种假说的情势。
正如马龟兹所回忆的:“乔治过去常说‘先投资后观察’。它的意思是,形成一种假
说,进行基础性投资,去检验这种假说。由市场来证实你到底是对还是错。”
索罗斯最喜欢的这种战略,实质上,可以称之为在市场上“找感觉”。索罗斯只是偶尔
使用这种技巧。在80年代,他与马龟兹共事时,他甚至没有告诉马龟兹。
经过充分讨论,这两个人最终决定冒险尝试。
那时,马龟兹设计了一个受影响程度较小的方案,留出了一项股份投资的大量资金。
“好吧,”索罗斯说,“我如果想买三亿美元的股份,一开始,我只会买5000美
元。”
“先投资,然后去观察。”
“我知道,”索罗斯口答说,“不过,我得先感受一下市场情况怎样。我想看看,作为
一个抛售者,我的感觉怎样。作为一个抛售者,如果感觉很好,很容易把这些公债抛售出
去,那么,我会更想成为一个购买者。但是,如果这些公债实在难以抛售,我不能肯定我会
做一个购买者。”
并非索罗斯所有的理论和战略都是不会出错的。有些人却这样看。他们看到了他的投资
业绩,认为象这样一个精明的人,是可以免于犯错的。
索罗斯被那种想法逗乐了:“人们认为我不会出错,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坦率他说,
对任何事情,我和其他人犯同样多的错误。不过,我的超人之处在于我能认识自己的错误。
这便是成功的秘密。我的洞寡力关键是在于,认识到了人类思想内在的错误。”
第九章 我口所在,投资所在
“在股票市场上,寻求别人还发有意识到的突变。”
第一节 敏于行而衲于言 20世纪60年代未,乔治?索罗斯进入了大金融联盟。
为了在这家公司中谋求一个更重要的领导职务,索罗斯想说服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
的老板,在海外建立两个投资公司,并让他来进行管理,他获得了成功。
酋先是第一期海鸥投资公司,始于1967年。这是一家在华尔街享有盛誉的长期投资公
司,顾客作为投资者,当然希望有看涨的行情。
其次是第二期海鸥投资公司,带有套头交易性质,创建于1969年。它是以这样一种形
式组织起来的:为了购买各种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公债和通货,索罗斯可以使用股票、公
债作为辅助手段。起初,索罗斯是用他自己的资金建立此公司的,仅仅只有25万美全,此
后不久,索罗斯所认识的欧洲大款们便倾人了删万美金的巨资。
25万美金。
这就是索罗斯好运的开端。
与柏荣?文首次会晤是在1968年。当时文是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一家客户在华尔
街公司的一名部门经理。文的这家公司与日本过从甚密,在那里,股市行情呈下迭趋势,然
而,却没有人真正掌握了日本经济的状况。文听说有个叫乔治?索罗斯的人,对口本的情况
极为熟诸,于是便邀请他畅谈,准备洗耳恭听。
在早期,这就是索罗斯的最大优势。和美国大公司的其他人相比,他对经济形势的了解
要广泛深刻得多。
特别打动文的是,索罗斯提出了关于建立海外套头交易投资。排斥美国客户的大胆设
想。当然,索罗斯除外,虽然他也是美国公民,但根据投资规则他是能够被允许成为一名成
员的。索罗斯这样做,正像他以往一样,是一种职业性的冒险。因为在m年代未,美国人把
套头交易投资引人海外投资,作为他们业务量的一部分,这仍然是十分新奇的。索罗斯却敢
为人先。
许多美国富豪都极想投资第二期海鸥投资公司,但索罗斯却不需要他们参与。他知道自
己能吸引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客户,尽管他们性情轻浮,而极大的税收利益则取决于他们的
忠诚。果然不出所料,他吸引了大批国际性的追随者,包括欧洲的、阿拉伯的和甫美洲的富
豪。他在纽约总部建立了这家投资公司。和其他许多海外投资公司一样,第二期海鸥投资公
司以荷兰统治下的安的列斯群岛中的库拉索岛为基地,在这里可以逃两种税:证券与汇兑委
员会的复查税和资本增殖税。
套头交易投资,在20世纪60年代未还鲜为人知,更没有人理解。在1957年,沃
伦?巴菲特踌躇满志地实施他的套头交易投资。但是,到1969年索罗斯着手套头交易投资
时,世界对这种投资几乎还是一无所知。当然,到本世纪90年代情况已发生了变化。
乔治?索罗斯因此成了所有套头交易投资者中最大的领袖。
索罗斯是套头交易投资领域的先躯,这个领域利润的潜力是极为可观的。他也是首先使
用所谓派生物的有争议的金融证券的人,这些派生物与套头交易投资群体紧密相关。
套头交易投资是1949年由亚历山大?温斯诺?琼斯发明的。琼折曾是新闻记者和大学
教师。因为注意到一个组织的某些部分运行得很好而另一些部分运行较差,琼斯设计了投资
限度。一个股市行情看涨的投资者可能会增加他原有80%而资产的投入,而缩减对其余20%
资产的投入。一个股市行情看跌的投资者可能会缩减对原有75%资产的投入,而增加对其
余25%资产部分的投入。减少投资风险是十分重要的。
一开始,套头交易投资仅限于股票,买进或抛出类似的证券,以朋全面赢利。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残存的套头交易投资在其他领域四处寻找自己的投资机会。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套头交易投资引起了宣传媒介的注意,但是1970年以
后,利润开始减少。随着1971年允许汇率浮动决定的作出,利润又开始回升。但是,许多
套头交易投资公司在1973一1974年跌风笼罩下的市场中夭折了。此后的十年,套头交易投
资一直处于低谷。
在80年代未和卯年代初,使得套头交易投资突飞猛进的原因,也使得乔治?索罗斯上
升为世界级投资者地位——就在于增加美国的出口。以及1985年欧洲银行作出的降低美元
汇率的决定。(美元下跌使得美国出口品更为便宜)。美元被压低,给流通领域的贸易以新
的刺激。索罗斯和其他套头交易投资的经理很快从中受益。
如果索罗斯缠住欧洲不放,很可能他只不过是一个目光敏锐。槽明能干的金融家,而不
会成为一个杰出人物,一个特别的专家,只不是众多的在金戳市场拼命赚钱者中的一员。但
是,在美国,索罗斯是极为出类拔革的,关于欧洲金融的渊博背景知识使他如虎添翼。他的
极大优势便在于他在欧洲和其他地方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他运用这些资源来分析金融和
政治事件与世界金触市场的密切关系。
在60年代末期与索罗斯共事的亚瑟?勒鲁解释说:“乔治很早就指出,人的思维必须
带有全球性而不能带有狭隘的地方性,你必须了解此地发生的事情将会给其他地方带来什么
影响。国此,通货并不那么至关重要。他需要的是以不同渠道得来的基本信息和在头脑中对
它们进行加工,然后,他会提出一套在长时间内行之有效的方案。
纽约银行的分析家勒鲁,在1967年和1968年曾经是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大献殷勤
的对象,可是他一开始就否决索罗斯的两个提案。直到1969年初,他才最终同意。在爱霍
德公司里,他起初是索罗斯的助手,协助他管理这两个投资公司。此后两年多时间,他们一
直并肩工作。
为索罗斯工作是十分紧张却又使人着迷的,在那两年中,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增
添紧张和戏剧色彩。勒鲁国忆说:“乔治是个严厉的监工,迫使你很投入地工作。他能控制
让我限花燎乱的世界。他甚至可以从发生在A地事件中预料它在B 地的影响。我不能把握
它们的内在联系,因为我和他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人。在宏观上,他是我所见过最优秀的投
资家,至于微观领域,他并不十分投入,似乎没有发挥他的潜力。
再谈谈索罗斯的其他方面。在公司里他与众不同。甚至在华尔街地区,他也独具特色。
他总是处于思考之中,思考一些重大问题,使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大多数同事捉摸半天才能
明白他的意思,甚至勒鲁也不得不略加思索。他的文风也别具一格,“我没有料到是乔治那
个性突出的文笔,我们风格各异,我习惯于写关于总消费量的报告,而乔治的文风是很书面
化的。
乔治?索罗斯是杰出人物,是办公室的知识分子,见多识广,给人印象深刻,但谁能理
解他呢?
索罗斯着手写作《点石成金》大概是此时。1969年,他要求勒鲁读读其中的五章。
“我一个字也没有读懂。”勒鲁解释道,他认为这并不是由于他智商低下,而是由于索罗斯
文字表达能力的问题。他想从书中找到索罗斯这种理论的概要,结果让他大失所望。
书中“反馈’”一词很让他费解,他特意去翻过字典。25年之后,也就是1994年春,
勒鲁承认:“对这个词我至今不解,我不知道他试图引伸出什么意思。”
由于和索罗斯关系亲密,勒鲁给他提过一些友善的建议。“如果你给一个不如你的人提
建议,大多数人总会接受。乔治也不例外。
勒鲁知无不言,他很率直地对索罗斯说:“你要准确表达你的思想总得费九牛二虎之
力。”
和亚瑟。勒鲁一家的交往,也许对索罗斯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他们不象他那样
声名显赫,但他不可避免地要同他们交往。而要和他们交往,他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表达
得更为清晰。这正是亚瑟?勒鲁试图告诉他的,这是一种很坦率而又友善的信息。乔治,找
一个编辑。找一个人把你那些思想用通俗的英语表达出来。
乔治?索罗斯不愿意听到这些话。正因如此,那些应邀参加索罗斯作品评论的人,大多
回避。他们很清楚。既然他不愿听,又何必自寻烦恼,惹得他生气呢?
不管是否有人能象亚瑟?勒鲁那样,领会“反馈”一词的确切含义,乔治?索罗斯认为
已经是在市场中检验自己理论的时候了。这些理论能让他在竞争中取胜,他对此满怀信心。
“我在有把握的地方投资,我不会改变投资计划。我充分运用我的聪明才智。令人十分
惊喜的是,我发现那些抽象的理论,操作起来竟然得心应手。如果说这些理论说明了我成功
的原因,或许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它鼓舞了我。”
索罗斯在第二期海鸥公司仔细观察的第一家分公司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
1969年,在一份广为流传的文件中,索罗斯分析了进行房地产信托投资的优势,这为
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感觉到了由急速发展而后衰落这一进程,索罗斯把房地产信托投资业
的运行周期比作一部三幕剧,正确地预料了它将经过暴涨,然后较长时期的保持,直至最终
破产。他得出结论:“第三幕至少要在三年之后,我买进这些股票很保险。这表现他极强的
预测力。果然,他赢得了丰厚的利润。正如他所料,到1974年,房地产信托投资已度过了
它的鼎盛时期,索罗斯开始抛售股票,获利100万美元。这些早期用以验证他市场理论的活
动,极大地鼓舞了索罗斯。
在60年代未,索罗斯把他的理论也运用于市场繁荣的集团公司,他承认:“在上升阶
段和下滑时期”他都赢利。起初,他注意到高科技公司狂潮迭起,利润膨胀,对社会事业性
投资者很有吸引力。索罗斯认为那些“赌博性投资经营者”的偏见可能会抬高集团公司的股
票价格。他大量购进。后来,当狂热过后,他抛售集团公司的股票,利润相当可观。
第二节 开天辟她
1970年,索罗斯和吉米?罗杰斯携手合作。罗杰斯是那鲁大学1964年的毕业生。他是
在阿拉巴马州的德马波利斯地区发迹的。
索罗斯和罗杰斯。多好的一对投资合作伙伴,甚至是华尔街地区最好的一对。
罗杰斯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学。给索罗斯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亲
英分子和自诩的哲学家。服军役的三年时间里。罗杰斯获得了炒股专家的声誉。他甚至掌管
了他上司的股票业务。
1968年,罗杰斯在华尔街贝奇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仅仅靠600美元的本钱,罗杰
斯在股票市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两年以后,他开始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为索罗斯做
事。然而在那时,新的经纪业条例实施,不允许索罗斯或罗杰斯从公司的股票经营中得到好
处。尽管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不想让他们离开,但索罗斯和罗杰斯都很想成立独立资产
的经营者。他们辞职并建起了自己的公司。
1973年,他们建立索罗斯资金董事会。办公室设在纽约的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三间房
子里。
远离了华尔街地区。
在那时这是多么奇怪的观念。一个人为什么会对投资感兴趣而使自己远离权力中心呢?
吉米?罗杰斯喜欢这样解释,他和乔治?索罗斯不具有典型的华尔街人士的思维方式,
似乎没有什么理由非得置身于华尔街管区不可。对索罗斯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办公室只仅
仅是他在中央公园西部社交合作社的一部分。
在索罗斯资金董事会里,工作的气氛要比节奏感很强的华尔街其他公司轻松得多。夏天
里,职员们穿着网球鞋上班,有时候,包括罗杰斯本人,骑自行车上班。索罗斯和罗杰斯喜
欢办公室这种和谐随便的气围,他们希望能长期维持。不管能够赚多少钱,他们每周都工作
80小时。
公司创办之初,仅他们两个人,索罗斯是经纪人,罗杰斯是市场调研员。尔后,三个人
一一一加了一个秘书。
办公室似乎大小。他们有大多的事情要做。规模小有小的好处。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做手
头的活,不必担心群体的失误,不必处理大多的文件,不必处理因办公室扩大而产生出来的
无数的零碎琐事。
然而,他们赢得了顾客。他们做股票投资。利用期货交易或贷款,在日用品和证券市场
上下赌。在经营的范围上是空前的,索罗斯资金查事会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包括证券、日用
品、公债和股票。从1970年开始到1980年他们分道扬镳.索罗斯和罗杰斯没有哪一年亏
损。华尔街管区的人谈到他们,总是充满敬意。他们似乎比其他人更了解经济状况的变化。
1971年,公司资产为1250万美元,一年后,达到2010万美元。从1969年12月31日
至1980 年12月31日.索罗斯公司的赢利是3365%,而同一时期一般的公司和经营较差公
司的复合指数,只有47% 。
1980年底,公司资产达3.81亿美元。
因为是私人合伙,公司比其他公司多一些优势,更为方便。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卖空,
这对其他投资者来说,承担的风险太大。
卖空。
这似乎是一种没有害处的方法,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没有同情心。
他们会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一个人怎么还能存侥幸心理下赌注呢?你究竟是怎样一
种人,难道你不忠实于你的经济么?利用别人的不幸发财,你能做这种人吗?
索罗斯却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在他看来,技巧能发挥神奇的效力,国内和国外市场给他
带来巨额利润。公司可以用保证金购买股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规模较小给索罗斯的公司节
省了资金,可以避免难于负担的官僚机构,可以比大公司更容易抽出或投入购买股份的资
金。
索罗斯和罗杰斯二人紧密配合。罗杰斯解释说:“一般地,如果我们意见不一,我们不
会轻举妄动。然而,也有例外,如果谁强烈地想做某一生意,他可以去做。事情做完了,这
笔生意做的对与不对,就显而易见了。经过仔细考虑,我们就会看法一致。我不喜欢使用这
个词语,因为看法一致的投资是一个灾难。然而,大多数憎况下我们却能达成共识。”
在独立思考方面他们引以为荣。
正因如此,也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瓦解。他们都如此独立不羁,以致彼此都觉得对对方误
解太多。
但是,他们短暂的配合得却十分戳契,象一台上了润猾油的机器。他们都认为,从华尔
街地区的分析家那里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罗杰斯认为,那些人只知道人云亦云。因此,他
们两人都亲自选择股种。
“在股票布场上,寻求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
他们喜欢看书。他们订阅30种商业报刊,包括《化肥浴解》和《纺织周报》。他们熟
读那些一般人感兴趣的杂志,寻找那些可能有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的内容。数百家公司的通
讯录上都有索罗斯资金董事会的名单。而董事会也存有与国内外1500家公司发生业务往来
的记录。罗杰斯每天都要细心研究20或30份年度报告,以期发现一些有趣的公司发展的材
料或感知一点别人不能清楚地看到的较长时间内股市走向。
他们百折不挠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突变。
索罗斯为了验证他的理论,在股票族中,他密切注视着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正如
罗杰斯所说:“对于公司最近能赚多少,或1975年铝的载运量怎样,我们并不那么关心,
因为我们正在考虑的是: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会怎样改变将来的产业和股票族的命
运。如果我们所预料的和股票的市场价格差异很大,那一切都好了,因为那时我们可以大赚
一笔”。
70年代初,索罗斯在银行业中发现的“突变”就是其中一例。
1972年,索罗斯敏锐地感觉到在这一领域将要发生突变。那时,银行业信誉最槽糕,
银行职员被看作是庸俗而又呆笨的。几乎没有人相信银行业能从酣匠中觉醒,自然,投资者
对银行的股票毫无兴趣。
然而,索罗斯经过独自的研究,他发现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新一代的银行
家,他们将对银行职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银行业正俏然而又明显地发生变化。这些新银行经
理们正寻找银行业陷入低谷的原因。这就有助于改变银行股票的前景,他们正采用新的金融
措施,银行的赢利在上升。因而,银行股票实际上不可能超出票面价值。许多银行都已把他
们的平衡能力发挥到了极限。要想持续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资本净值。
1972年,第一国家城市银行举办了规模空前的股市分析家展览活动,并为他们设宴招
待。使乔治?索罗斯大力恼火的是,他没在被邀请者之列。但这次宴会却刺激他采取行动。
他写下了题为“发展银行之事实” 的经纪报告,提出了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
为:当银行股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股票将会降价。这篇报告的出版和宴会的举行是同时
的,索罗斯的观点是通过对银行股票透彻分析后提出的。他曾向一些经营较好的银行提出忠
告。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上涨,索罗斯从中获得了50%的利润。
银行业的转变标志着走向70年代大繁荣的开始,大繁荣加速了80年代美国公司的扩大
和合并。根据反馈理论,索罗斯把赁荣作为羹荣与萧条循环周期的起点。
为了在国外经济方面同样取得迅速进展,索罗斯寻找在国外股票市场中投资。哪些国家
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市场呢?哪些国家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新的政策呢?哪些国家将进行市场
改革呢?
索罗斯希望能获得规模效益。一个曾给索罗斯当助手的人说:“和任何精明的投资家一
样,索罗斯总希望用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大的利润。”索罗斯喜欢瞄准那些不成熟的市场,如
法国的、意大利的和日本的。他希望比其他投资者早6至18个月进行投资。
因此,索罗斯购买了日本、加拿大、荷兰和法国的证券。在1971年一段时间里,索罗
斯资产的1/4用于购买了日本的股票,这场赌博使他的资金翻了一番。
索罗斯和罗杰斯选择股种很精明。1972年,索罗斯的一个熟人们然向他提及,根据商
业部的一份私人报告,美国的发展依赖于外国的能源资源。因而,索罗斯基金查事会大量收
购了石油钻井、石油设备和煤炭公司的股票。一年之后,即1973年,出现了阿拉伯原油禁
运,引起能源业股票的飞涨。
1972年,索罗斯和罗杰斯也预见了食物危机。因为购买了化肥、农场设施和粮食加工
业的股票,他们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而且,他们的超人之处继续显露出来。与此同时,索罗斯和罗杰斯很狡黠地把军事防御
工业作为一个大有潜力可挖的投资场所。
1973年10月,当埃及和叙利亚武装部队大规模进攻犹大国家时,以色列十分震惊。那
场战争开战之时,以色列处于防御状况。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损失了众多飞机和坦克。种
种迹象表明:以色列的军事技术已经过时。这使索罗斯想到了美国的军事技术很可能也已过
时。如果美国国防部意识到了自己武器装备的过时。他们有可能会花大量经费去进行更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