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索罗斯来了

_4 佚名(现代)
斯首次出现在他家门口的情形。“他走进我的办公室,对我说,‘我是伦敦经济学院的学
生。我能跟您谈谈吗?’他是个聪慧机敏的学生。我写的那本关于开放社会的书,显然对他
影响很大。他时常来与我谈他的看法。我不是他的正式导师。如果现在他把我叫做他的指导
教师,他是很友好的。”
虽然索罗斯曾一度和波普相处融洽,但是这位年轻人并没有给这位教授留下持久的印
象。波普回忆说:“我静听他的想法,但我不向他提任何问题。我没有听到多少关于他的事
情。“
波普对索罗斯最大的影响,在于鼓励这位青年学生去思考世界的运行方式,尽可能地提
出有助于解释世界运行方式的哲学图式。
波普这位著名的哲学家试图把他的智慧传给这位崭露头角的知识分子。他无意去帮助索
罗斯应付现实世界。哲学,不论是波普还是其他人的思想,都不应是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发财
之路的地图。
然而,在索罗斯看来,哲学的功能就在于此。他及时地从抽象转向了实践;他提出了人
们怎样和为什么要以某种方式思维的认识理论:并且,从这些理论中他编造出关于金融市场
运作的新的理论。
在后来的生活中,索罗斯不断引证波普教授的思想作为他在东欧和前苏联进行慈善活
动,以加速开放社会的理论来源。他忽视了波普所作出的贡献,不管他怎样粗心大意,把这
些理论翻新,或用于在华尔街地区积累财富。
第二节 世情冷暖
但是,在那时,他并没有财产。因为贫困,他窘迫,难堪。但是,乔治?索罗斯感觉到
他别无选择。因为他的学业需要财政资助,他去了一趟犹太人救济委员会。但是,救济委员
会将他拒之门外,并称救济金只向有报酬的雇佣工提供,不向学生发放。在索罗斯看来,这
种差别毫无意义。
后来,在一个圣诞节假期,他去当了一种夜间换班的铁路搬运工,不小心折断了腿。他
仍然需要钱。但这一次,他干的是铁路上的工作。现在,他有资格了。“我认为,这种情况
下,可以从那些杂种那里要点钱了。”
重返犹太人救济委员会,他决定提供一些纯属虚构的情况。他说他已陷入绝境,折断了
腿,但是,由于那是不合法工作,他还是得不到国家的资助。事实上,他仍是一名学生。救
济委员会很不情愿地同意给他一点帮助。为了筹点钱,他不得不拄着拐杖,在三层楼的楼梯
间爬上爬下。
然而,救济委员会按时停发了索罗斯的救济金。因此,他写了一封“十分伤感”的信给
救济委员会。他说,他虽然不会饿肚子,但是,他们这样对待一个急需帮助的犹太人,这给
他的伤害实在太大。
他收到了救济委员会的回信。
他的信产生了他所希望的效果,给他每周的津贴又恢复了。而且,最让人高兴的是,现
在救济金通过邮局寄来,不需要他很费力地去办公室领取了。他很高兴地领到了一笔钱。但
是,为了发泄当初饱受侮辱的怨气,在腿上的夹板取下后不久,他便搭乘便车去了法国南部
一一一而没有通知救济委员会可以停止发放他的救济款了。救济委员会对他的态度,使得后
来所有的慈善机对索罗斯造成痛苦。在70年代后期,他建立自己的慈善机构之前,他不得
不克服这种“不可忽视的隐讳”。
伦敦经济学院的智慧帮助索罗索战胜孤独。他依然贫穷,但他似乎更醉心于自己这种生
活了。一个夏天,当他中断学习后,他在伦敦的一个较为贫穷的地区找到了一份室内游泳池
侍者的工作。在那里很少有游泳者光顾,这使索罗斯有充裕的时间去拜访附近大公共图书
馆。他度过了一部分美好的夏日,读书,思考,在思维的世界里漫步。他后来称这段时光是
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他的职业目标尚未确定。但他乐于沉醉在思维的王国,并喜欢写
作。也许他会成为一个社会哲学家或一名记者,只是他不能确定这一切。
他很容易地想象自己可以留在了伦敦经济学院,成了一名学者,也许是像卡尔?波普那
样的哲学家。如果他的思想能拓展得像波普那样,或能以一些深刻洞见超越别的人,像弗罗
伊德或爱国斯但那样,该多好啊!在另一些场合,他梦想成为一个新的约翰蒙纳德?克尼
斯,达到像英国的世界知名经济学家那样的思想境界。
这是索罗斯向智慧进攻的开始,也是他的生活和事业的主题之一。
不幸的是,索罗斯的成绩不够好,他的学术抱负似乎失败了。1952年末和1953年初,
他思索着诸多哲学问题。他特别关注学识和现实之间的突破。在某些观点上,他得出了他认
为是有名的哲理发现:“我认为,从根本上看,所有我们的世界观都有点缺陷或扭曲,尔后
我就专心研究这种扭曲的重要性。”
他开始写一本小册子,名曰《意识的重负》。在书中,他阐述了开放和封闭的社会的概
念。由于信心不足,手稿就被搁置了。在后来的10年里,他希望着重做那个工作,但当他
“摸不到昨日所写内容的头尾时”,渐渐地放弃了它。
索罗斯知道,这不是个好兆头。看来他成为一名教授的可能性不大。索罗斯把他的未能
完成的写作与放弃学习哲学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对金钱的追求。
第三节 初涉股市
无论索罗斯怎样想从教,但他必须去谋生,而且是尽快地去。他22岁了,尽管他渴望
为人类的知识作出巨大贡献,但他必须吃饭。经济学学位对他毫无帮助。他去做任何能找到
的工作,首先是去销售手提袋,地点就在黑池——北英格兰的一个海滨胜地。
买卖十分难做。为吸引顾客,起初他得让人们觉得他与众不同——对一个外国人来说,
操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介绍产品十分困难。向店铺批销商品也很烦恼,他们可能不需要这
些货物。一次他与一位小店铺老板做成了一笔生意。这个店尚有许多未卖完的货物。这个人
买下这些手提袋,就像想在自己头上挨枪子一样,索罗斯想,他告诫自己不要把这种情绪挂
在脸上。最后,他把货物卖给了这个老板,但心里的这种内疚许久拂而不去。
也许人们会说伦敦经济学院对索罗斯这样的人来讲是个完美的培养场所,日后他可以藉
此成为投资商。然而,索罗斯在学校什么也役学到,只知道有金融市场的存在。至于结业,
获学位,他倒感到是投资的资本。为了进入伦敦投资银行的门槛,他给市里所有的投资银行
各写了一封信,以期待机遇降临。当辛哥尔与弗雷德兰德给他提供一个培训生的工作时,他
高兴地接受了。
这是一个股票市场运作十分繁忙的公司。
他着迷于这个工作,成了一名在黄金股票套汇方面很有专长的交易员,尤其是在利用不
同市场差价赚钱方面专长。甚至在他尚未极大地成功之时,在这世界上他已感到十分安逸,
体会了市场中买和卖的狂喜。他也许能成为一名社会哲学家或记者,生活会变得更新奇。但
他得谋生。在这儿,前景似乎还不错。索罗斯发现这世界越来越诱人了。
索罗斯在伦敦的过渡,一般人的估计是个极大的失败。甚至索罗斯本人也不否认这一
点。在爱德卡艾斯泰尔有一个他的辩护者,一个证券经纪人,他了解当时的索罗斯,日后他
们成了伙伴。他说:“索罗斯从未安定过。他只有25或26岁。人们认为,你不能干任何事
情(在那种商业中)。年轻人不允许干任何事。”
无论如何,到1956年,年轻的银行投资者索罗斯认为,是该挪挪地方的时候了。
他去了纽约!
第六章 瞎子给盲人指路
第一节 奔赴纽约
乔治?索罗斯自己也曾经承认,到了纽约以后,他认真考虑过这种金融职业。做一名哲
学家的梦想仍然只是一个梦想。
无意之中来到纽约,和同伴们相比,他更具有竞争优势。在伦敦,即使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至少,他了解欧洲的金融市场。在伦敦,这方面
的专家很多,但是,在华尔街地区,对欧洲市场有点经验或有所了解的人极少。从他抵达美国的那一刻起,他就被当成这方面的专家。
索罗斯纽约之行,在他的名下只有5000美元。一个亲戚曾经给他1000英镑,并要求把
这些钱代表他进行投资。这5000美元就是从一次投资所获的利润中分配他的一份报酬。
同一年,也就是1956年,狄华达和伊丽莎白?索罗斯离开了匈牙利,搬迁到美国和两
个儿子住在一起。狄华达到康尼岛上开了一家咖啡馆。对于这位了不起的二战逃犯的幸存者来讲,这种经历不可能是令人愉快的。这种小生意实在难以维
持,狄华达便退休了。(60年代早期,狄华达得了癌症,身体十分虚弱,乔治?索罗斯不得不找一个免费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为他治病。)
第二节 静江暗流
抵达美国不久,索罗斯通过在伦敦的一个同事找到了工作。他打电话给F?M梅叶公司
的一个伙伴,为索罗斯说情,索罗斯便成了一名套利商。虽然在朋年代,套利己成为最火爆
的金融赌博形式之一,但是,在30年之前,它却是非常萧条的。没有人愿意投入大额股
份,以期从公司的接收股中赢利几百万美元。这种赌博性投资到80年代才风行。在生活很
单调的50年代,像乔治?索罗斯这样的生意人,只能通过小心翼翼的研究,利用同一种股
票在不同市场的微小差价,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来赢利。
那时,索罗斯成了一个分析家,给美国的金融组织提供有关欧洲证券市场的消息和建
议。不出他所料,华尔街地区几乎元人对此感兴趣,更不用说对欧洲投资倾向有什么高明的
见解了。50年代还远非全球通货贸易时代,远非美国投资者感到大洋彼岸有钱可赚的时
代。那时,欧洲人只同欧洲人打交道,美洲人只同美洲人接触。这种地方观念使索罗斯有利
可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造成巨大破坏,现在已开始慢慢恢复,这给索罗斯助了一
臂之力。
索罗斯是他那个时代的先躯。“乔治在30年前做过的事情到近10年才流行起来。”斯
但莱?德鲁肯米勒说,从80年代以来他一直是索罗斯的得力助手。
“在60年代初,人们对欧洲证券市场一无所知,”索罗斯面带微笑,回忆说:“所
以,我得以把我所想得到的利润寄希望于我所紧随的欧洲公司。这真是瞎子给盲人带路。”
在那时,索罗斯会遇到并同一个有欧洲背景的人结婚,这毫不奇怪。在美国,他初来乍
到,认识的美国姑娘也很少。在紧邻西安普顿的长岛的科古,他遇到了德裔安娜莉,他的未
婚妻。1961年他们结合了。索罗斯仍然在F?M梅叶公司工作,和妻子住在一个小套间里。
(索罗斯夫妇在1978年分居,三年以后离婚。他们生有三个子女。1983年,索罗斯再次结
婚。新娘是苏栅?韦怕,比他小25岁。他们在南安普顿举行了一个非宗教婚礼。后来,在
1985年,苏珊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格利高里——使乔治第四次做了父亲。1987年,第
二个儿子亚历山大出生。)
1959年,索罗斯进入维特公司,继续致力于欧洲证券。幸运的是,维特公司是美国少
数几家从事海外贸易的公司之一。索罗斯仍然是华尔街地区的一小撮套利商人之一,在伦敦
和纽约之间进套利活动。
1960 年,索罗斯第一次对外国金融市场进行了成功的洗劫。索罗斯意识到:由于公司
的股票和不动产业务上涨,德国阿利安兹保险公司从它的资产价值中贴现,抛售股票。他写
信给其他人要他们向阿利安兹公司投资。摩根担保公司和德雷福斯公司都很欣赏他的观点,
并且购买了大量的阿利安兹公司的股份。阿利安兹公司的董事们很不高兴,他们结维特公司
索罗斯的上司写信,说索罗斯得出了错误结论。实事上,他没错。阿利安兹股票的价值翻了
三倍。索罗斯名声大振。
即使在1961年1月,约翰?肯尼迪新政府就职以后,索罗斯仍期望能有好运降临。但
事实证明,对于年轻的索罗斯来说,肯尼迪是一个严重的绊脚石。肯尼迪修改了利润平衡
税,主要就是阻止美国投资者购买外国股票。对索罗斯来说,政策的转变如同地球爆炸。
但是,这还不足以把索罗斯打发回国。1961年12月18 R,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公
民。他仍然呆在美国。
那时,索罗斯已经33岁,他仍然在成为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投资者之间摇摆不定。肯
尼迪的政策给索罗斯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做他似乎是最喜欢的事情——思考和写作关于人
生的基本问题。
从1961年开始,索罗斯把傍晚和周未都用在了《意识的重负》书稿的写作上,他希望
通过对手稿的千锤百炼地修改,能找到一个出版商。这种经历比坐下来写第一稿更令人困
惑。终于,在1963年,他把手稿寄给了卡尔?波普。赢得这位大师的赞同将是索罗斯值得
夸耀的事情。能赢得著名的波普的赞同,似乎是向出版这本书迈出了一大步。
虽然波普己回忆不起索罗斯何许人也,他仍然对手稿作出了热情的反应。然而,当这位
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弄清楚索罗斯来自于共产党人统治的东欧国家时,波普曾一度表示失
望。他还认为索罗斯是个美国人。这位哲学家感到十分激动,没有经历过极权统治的人,竟
然能理解他所谈论的东西。波普发现索罗斯是个匈牙利人,并且直接地接触过纳粹党人和共
产党人。他对索罗斯的手稿没有再进行过多的思考。他鼓励索罗斯继续考虑他的观点。
索罗斯从来没有承认,是什么原因使他决定再次搁置他的写作计划。不过,波普对他的
手稿的冷淡的反应,可能影响了他,于是做出了这一决定。
对索罗斯来说,写作该书是他喜爱的一项工作。他从没有透露他是否将这些手稿给过某
一出版商。无论如何,他说过他觉得这本书缺乏深度,因此,就从没有出版。
因而,索罗斯又回到华尔街地区继续赚钱。但是,缨斯并没有完全抛弃他。随后几年,
他以这本小小的未能出版的书的思想为主要观点,写成一本书真的出版了。
第三节 精明但不可爱
1963年,索罗斯开始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工作,这是一家主要经营外国证券贸
易的美国公司。对索罗斯来说,爱霍德公司就是他的家。这家公司的总部在德累斯顿(东德
城市),创立于19世纪初期。雇佣索罗斯的人叫做斯蒂芬?凯伦,带一口浓厚的欧洲口
音,公司的其他人也是如此。虽然这条街道叫做华尔街,但是,索罗斯肯定想过,某一天他
会逃之夭夭,再回到欧洲。
从一开始,凯伦就对索罗斯评价很高。“我希望我雇用的任何人都很优秀,不过,他确
实是个很杰出的人。”
索罗斯被雇为分析员,一开始,他主要是从事国外证券分析。由于他在欧洲形成了联系
网络,而且他能够讲多种欧洲语言,包括法语、德语,索罗斯自然而然地成了在这一领域的
开拓者。
套利既需要知识,也需要胆略。但是,大多数的美国贸易商,知识偏狭而又不愿去开阔
视野。二者奇缺。当然索罗斯不是如此。美国人喜欢抛售美国股票。对于美国公司的职员,
能讲出公司名称至少是个能手,但是,对于欧洲的公司名称,他们却不能讲出。而索罗斯不
仅知道这些公司名称,而且知道公司的老板。
1967年,他成为爱霍德公司研究部主管。
为了在美国市场上开辟道路,打上自己的印记,索罗斯在和同事们打交道时表现了某种
不安定。一个坚持不愿透露姓名的同事回忆说,索罗斯很讲究商业信誉,不过,这也遭到那
些信誉很差的人的指责。
艾德格?埃斯塔是索罗斯1994年在伦敦的合作伙伴,他说,在0年代,索罗斯是一个
复杂的隐秘性的人物。“你知道他很聪明,有能力思维清晰——而且很可靠。你可以感觉到
他不像个很特别的人。有些腼腆。你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是个出色的心理学家,他十分
敏感……正因为他害羞,所以他采取低姿丧形象。他不让人了解他的私生活。他常说些相反
的事情来装点门面。他装成绝对正确的样子发表大量的毫无意义的意见。有时,他只为自己
开脱。他不是个可爱的人。”
他不可爱,但在投资分析中却很精明。亚瑟?勒鲁,60年代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
司与索罗斯共享,他还记得那段日子与索罗斯的接触。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1964年,
勒鲁加入了纽约银行研究部。勒鲁追踪的一个产业是证券交易,这刚好是索罗斯在爱霍德公
司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公司经纪人,索罗斯偶尔去拜访幼鲁和他的老板迈克?唐科,讨论购
买哪种股票。勒鲁记得,索罗斯总是把话题从狭窄的交易业转向“世界形势”,时常谈些大
的话题。
在外国证券方面经营有方,这使得索罗斯信心倍增。他开始想建立自己的投资公司——
并且试图为自己赚钱。
第七章 雾里看花
“从根本上说,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缺陷的,被歪曲了的。”
第一节 走近感觉
50年代初,当乔治?索罗斯还是个在伦敦读书的学生的时候。他对世界的运行方式就
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志向不仅在于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思,而且也希望对认识世界作出重
大贡献。
他的指导教师卡尔?波普,鼓励他思考一些大的问题,提出一个宏伟的皙学方式。这种
方式可能不仅对整个人类有利,也可能会给提出这种方式的人带来好处。索罗斯馒馒地开始
信仰他的挚友柏荣?文的一句话:“你越是能把自己的努力限制在一个抽象的领域,你越是
能在实际操作中做得更好。”
索罗斯对抽象物的兴趣,及时地把他引到了金融市场如何运作这一实质性问题上。要去
理解他关于金融市场的理论,最好的切人点是他关于人生和社会的一般理论。他的思想有一
个关键词:
感觉。
许多人间过同样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事物一一一大的物体
如宇宙、大脑、人类一一一是怎样运动的?
仔细思考过这些问题之后,人们又回到自己的生活,回到更为实际的问题,如负担家
庭、谋生、记得倒垃圾等。
然而,哲学家把这些问题作为他们终生的研究课题。乔治?索罗斯渴望成为一名哲学
家。
虽然没有任何事件激发索罗斯的哲学兴趣,但他却长时间地保持着这种热情。“自从我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1987年,在他出版的《点石成金》一书的导言中,他写道,“我就
有去理解它的强烈激情。并且我把我自己的理解作为需要被理解的中心问题”。
然而,年轻的索罗斯所作的说明仅仅是一个开头,要解决人生的奥秘这一任务几乎是不
可能的。
理由很简单,即使开始研究我们是谁或我们是什么,我们也必须客观地看待我们自己。
困难就在于我们不能。
这就是索罗斯的伟大发现:
“一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是他的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一个人的思想缺乏可以彼判所为独
立的参考点——缺乏客观性。”
索罗斯在他的《点石成金》中这样写过。这一个单独的句子形成了他的理论分析的核
心。由于不能达到独立的参考点,因此,人们不能把握本质,不能透过没有被歪曲的七色光谱来看待世界。在50年代初,索罗斯得出结论:“从根本上说,
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缺陷的,被歪曲了的。他注意的焦点变成了这种扭曲怎样形成了事物。
第二节 奇思异想
以世界如何运行的总体观念为武器,索罗斯关注华尔街地区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观点都是有缺陷的或彼扭曲了的。”
问题在于,那些力图作股市分析的多数人已经得出结论,说在决定股票价格中必定会有
某种逻辑。这太扰乱人心,更不用说,在市场操作中,想这样做,会给人大多的承担风险的
精神压力。
同意这种理性思维的人论证说、因为投资者可以完全认识一个公司,所以,每一股的价
值都可以有一个精确的价格。以这种认识为武器,每个投资者就会有理性地自动地行动,当
一大批股种出现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最好的。而且,股票的价格也可以通过估计公司赢利而
保持合理。
这就是高效率股市假说,也是有关股市运行的最流行的一种理论。这假定了一个完美
的、理性的世界,也假定所有的股票都反映了可得到股息。
然而,当古典经济学家在讲授均衡观念、假设作出完美的竞争和达到完美的认识时,索
罗斯相信自己理解地更透彻。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从假定完美的认识中可以获得的任何理
论,都是有缺陷的。在现实世界,买或卖的决定的依据——不是古典经济学家的理想——而
是人们的期望。并且,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完全的。
“我总体地理解事物的主要洞察力在于,在形成对事物的看法时,是不完全理解在发生
作用。传统的经济学家以均衡理论为基础,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但是,如果你意识到
不完全理解发挥的重大作用,你就会意识到你处理问题所运用的是不均衡理论。
同样,在另一个场合,他写道,他是“沉迷于混乱之中。这便是我怎样赚钱:在金融市
场中理解革命发生的过程。”
在巴岛的那些夏天,乔治?索罗斯进行类似垄断资本的赌博,从此,他完全陷入了金钱
世界。不过,他还时而在知识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实践迫使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
然而,使他失望的是,他发现这门学问似乎很浅薄。
教授们想使他相信,经济学是——或者至少力图成为——一门科学。你可以提出理论和
发现统治经济世界的规律。
但是,乔治?索罗斯看透了这一切。他得出结论说,如果经济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它
应该是客观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不彤响它的活动范围而观察它。但是,索罗斯得出结论
说,这是不可能的。
当人类一毕竟是所有经济活动的中心——缺乏客观性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怎么可能认为
它是客观性的呢?当同样是这些人类,从品性来看是包含在经济生活中,不能不影响经济生
活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又怎么能认为他们是客观性的呢?
第三节 杀手锏
那些假定经济生活有理性和逻辑性的人论证说,金融市场总是对的,对的意义在于市场
价格倾向于贴现——或者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即使这些是不明确的。
索罗斯说,这是不正确的。
他曾经解释说,大多数的投资者相信,他们可以先扣除市场将来的利息,也就是说,在
事情发生之前就考虑到了将来的发展。在索罗斯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关于将来会
是什么样子的任何观点,肯定都有带有们见,是片面的。我并不是说事实和信念自发地存
在。相反地,我详细地阐述反馈理论,所要论证的是信念所做的会改变事实。”
“市场参与者不仅在操作中带有们见,而且这种们见影响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市场价格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们忽略了将来发展的可能和即将带来的影响。
市场价格一般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提供的不是关于将来的理性的观点,而是带有偏见
的观点。
“不过,这种歪曲会沿两个方向发生作用,”索罗斯坚持认为“不仅仅市场参与者们是
带着偏见操作,而且,他们的这种偏见也会影响事情的发展进程。这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
市场精确地参与了将来的发展。但是,事实上,市场提供了一种不是对将来事情负责的当前
期望,是由当前期望所产生的将来的事情。参与者的感觉是有着内在的缺陷的,而在有缺陷
性的感觉和事件真实过程之间存在着双边联系,这种双边联系在二者之间是缺乏对应性的。
我把这种双向联系称之为‘反馈’”。
“投资者对一种股票的们见,不否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引起股票价格的上升成下
降。”
这种感觉和现实之间的双向反馈——索罗斯称之为“反馈”——成了他的理论的关键。
索罗斯坚信,能够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不是高效率市场假说,而是存在于投资者们见和他
称之为事件的事实过程二者之间的反弹关系。事件的真实过程是公司的经济基础的另一个格
言。
索罗斯认为,投资者对某一种股票的们见,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引起股票价
格的上升或下降。这种偏见在操作中作为一种“自我加强因素”,与“基础性倾向”相互作
用,彤响投资者的期望,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运动,这可能导致经营者去购买更多股份或进
行吞并、获取,或购空存货,依次影响股票的基础。
那么,一种股票的价格并不是通过对获得的信息敏锐地作出反应来决定的。而是和硬件
一样多的感情产生的感觉的结果。正如索罗斯在《点石成金》中所写的:“当事件中有能思
维的参与者。主观事物就不再局限于事实,而且包括了参与者的感觉,因果链不是直接从事
实到事实,而是从事实到感觉和从感觉到事实。”
索罗斯的理论包含了这样一个论点,投资者所付出的价格不是对于?价值的简单的消极
反应而是考虑了股票价值的积极组合。
索罗斯理论的第二个关键,在于把握错觉在形成某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锗觉,有时,
索罗斯把它们称之为参与者的思想与事情的真实状态之间的差异,是经常存在的。
有时,这种差异很小并且能够自我修正,索罗斯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准平衡。
有时,这种差异很大但能自我修正,这种情形他称之为远离平衡。
当这种差异很大,感觉和现实彼此远离时,不存在使二者拉近距离的技巧,实际上,外
力只能使二者分离。
这种远离平衡的情形有两种形式。一种极端是,虽然感觉与现实是远离的,但形势是稳
定的。稳定的形势对索罗斯这样的投资者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另一种极端是,不管怎样,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