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缓;拖延时间,——
拖延理智的判断,——
会再给纯情感一种希望!
一首桃花
林徽因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象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魂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八月的忧愁
林徽因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
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
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
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
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
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
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无题
林徽因
什么时候再能有
那一片静;
溶溶在春风中立着,
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
什么时候还能那样
满掬着希望;
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
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
才真能懂得
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昨天的静,钟声
昨天的人
怎样又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
哭三弟恒
——三十年空战阵亡
林徽因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瞭——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理想
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
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
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
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1934年,李庄
林徽因的感情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洞里。在妇女解放这条路上,20世纪中国妇女先觉者中相当多的人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从而让我们见识到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今天我们在这里怀念——林徽因。
作品相关 厚颜要票啦……
呵呵,说起来偶的确比较厚颜啊,字没码多少,就跑到这里来向各位要票了,偶刚才看到新书榜,突然发觉自己的作品居然排到了60来位。
不经意间,虚荣心顿时膨胀起来。偶不奢望冲击什么前10,只要进前30就好了。
书友们,请满足偶这个小小的愿望。偶决定了,只要能进前30,偶一定多发。
作品相关 第一卷结束语
从两年前开始构思这个故事到如今第一卷写完,我想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支持我的书友们。我是一个很懒惰的人,也是一个很爱做白日梦的人。说来不怕诸位笑话,我最开始的构思是写一本都市重生的小说,事实上这个构思出现比〈重生传说〉出现在早了很多,因为我02年年底就想写了。可是由于懒惰,只写了一个开头就没有再写下去了。
而这次,因为你们的鼓励,我决定把〈民国往事〉写下去,写完它。说起来这本书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也是由于我的懒惰,为什么捏?因为最开始我只打算单纯的写一个很纯粹的YY架空,设想是带一个军火库回到过去,改朝换代。可是由于我的懒惰,我一直没有动笔,结果在这期间目睹了太多这类型的书由于地球人都知道的原因太监了。我知道,原本的设想不行了,正好和朋友在QQ上聊起这个话题,朋友一句“要是我回到过去,加入黄埔,搞不好就死在惠州城下了。”让我深受启发,于是我决定不再写那种改朝换代的架空,不写参与内战的架空,不写参与党派斗争的架空;写一种不太可能被外力影响的架空。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民国往事〉。
坦白说,我上传第一回的时候想的是如果没有人看,立马太监。可是出乎我预料的是很短时间内就有书友留言鼓励我,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坚定了把这本书写下去的决心。
我要感谢kimbaby网友,因为他是第一个留言的网友。还要特别感谢风中烛影,因为他为了我的书居然放慢了他自己小说的更新,还为我建立了一个群。无以言表的感谢,只能双手合十,嘴里顺念“南无阿弥陀佛,再鞠躬一个了。(玩笑,玩笑)
另外还要感谢的编辑,善意的提醒了我很多注意的事项。(幸亏有这些提醒,不然万一我写了2、30万字,再提醒,我就惨了。)以及给俺配封面的网友或者是编辑。
最后,我决定要用心写这本书,因此本卷结束后闭关到星期二,期间要好好补充一下背景资料。所以,下次更新会在星期一晚上,或者星期二凌晨。
再次谢谢大家的支持!
作品相关 关于更新
大家放心,绝对不是太监。电脑昨天我也已经购买了,只是我们小区的长宽出了一些问题,要到3月1号(也就是星期三)凌晨才能恢复。所以,更新时间只能顺延到明天。
不过大家放心,第二卷(12回)我保证在7天之内更新完毕。(3月1日开始计算),而且之后也会保持每天更新的。
再次说声SORRY!请大家继续支持我,支持《民国往事》。
孤行这里向书友鞠躬致歉了。
作品相关 回答西域di狼网友的疑问
回答网友问题:
看着在广州街头公然撒尿、拉屎的同胞们,单于都会觉得羞愧,为自己同胞羞愧,可是看多了以后,单于对于这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不认同感”总觉作者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写这本书的,这些人在我们的眼里没有什么文明,可他们可能可以为了抵抗侵略而牺牲生命,这又该如何评价呢?人是如此复杂,可总有那么些人自以为是精英,在旁边指手画脚,其实他们什么也做不来……幸亏作者让主角回到是那个年代,要是回到古代甚至是远古,还不马上自杀?……
上面是ID西域di狼的网友的质疑,认为俺把主角放在神的位置上高高的俯瞰众生,这简直是冤枉我了。实际上我这样写是来源于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我以前读书的中学传达室的大叔,这个人,爱喝酒,一喝醉就打他老婆。我们高三放学晚,我曾经在一个星期看到了4次。而且据说还偷看住校女生洗澡。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有女生反应到学校。估计不是空穴来风。
我上大学后有段时间很爱上军事网站,对新中国成立后各种人民英雄崇敬的不得了。可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从我大学GF的父亲(现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大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那里了解到原来我们传达室的大叔就曾经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货真价实的英雄,立功无数。但是按照我GF的父亲的话来说“这个人,除了打仗行,一无是处!”他也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很不光彩的退役的。
我大三的时候回中学看望老师,大叔已经不在了,原因是他在出入某种场所时被我公安机关给怎么样了,而且据说是多次出入。之后学校就把他开除了。
对于这样的人民功臣,我实在没有办法尊敬。同样道理,我们现在回过头看1924年的人们,他们习以为常的某些行为,我估计现在的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反正我自己是接受不了当街撒尿、拉屎。所以主人公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认同是非常正常的。
再说难听点,大家都认为民工应该尊敬,我也很尊敬这些我们城市建设的功臣,但是如果有一个民工不刷牙,不洗脸,走到你面前和你亲切交谈,你是觉得他口气难忍呢?还是你毫不在意,不是表面上的,而是你从心里就根本不在意。
我这个人不太喜欢说大话,我比较实在。当然你的质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我也犹豫过要不要这么直白,不过最后我还是决定真实的反应一个现代人回到过去后的某些情绪上的波动。
当然,如果把我放在三国时期,我至少要半年时间才能够适应。因为丛林时代的确不适合现代人,也包括他们的生活习惯。
作品相关 军校特别党部5执委之金佛庄
北伐名将金佛庄
今天的人们对于金佛庄这个名字不会很熟悉,但是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时期,他可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他还是早期的中共党员,一位杰出的革命者。可惜在北伐战争中,惨死在军阀孙传芳的屠刀下。
文武兼备人才难得
金佛庄,字辉卿,1897年生于浙江东阳县横店良渡村一个杏林世家。其父金本兰望子成龙,六岁时的金佛庄即被送入私塾读书,十年寒窗,打下了浓厚的国学基础。1915年金佛庄以优异成绩考入东阳县立中学,与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的严济慈同窗。1918年从东阳县中毕业。他愤于中国贫弱不振,“眼见国家将亡,不应徒作书生,默默以终也”,决心投笔从戎,报效祖国,遂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0年,保定军校因军阀混战一度停办,金佛庄不愿混迹于社会,虚掷岁月,于是辗转南下,考入福建厦门大学。
在厦大,金佛庄开始接触各种新思潮和新学说,思想逐渐突破传统的藩篱。1921年秋,保定军校复课,金佛庄重返军校。此时的他已今非昔比,精神面貌为之一变。在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的同时,开始涉猎并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作《金佛庄日记》详细记载了他这一时期寻求真理的心路历程。为了实践自己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理想,他和校内40余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成立了“壬戎社”,广罗“各省革命军人同志,以谋中国之革命”,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从保定军校毕业后不久,文武兼备的金佛庄被分配至浙军第二师陈仪部下任排长。在排长任内,其聪明睿智即已初露头角。他做事果断干练,善待士兵,深得官兵拥戴和上司器重,很快升任连副,旋又被破格提升营长。
1922年秋,中共上海地方负责人徐梅坤前往杭州开展建党工作,对金佛庄进行了详细考察和了解,非常满意,亲自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金佛庄成为浙江最早的三名中共党员之一,并于1923年夏同于树德一起被指派为中共浙江代表列席了在广州举行的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期间,金佛庄同样引起了中共中央领导层的注意。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只有两年,像金佛庄这样科班出身的专门军事人才,且又担任一定军内职务者并不多见。1923年8月初,中共中央委员毛泽东赴上海指导当地党组织活动,徐梅坤特别向毛泽东推荐金佛庄。认为人才难得,应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5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出席指导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会上提议并通过密令“金佛庄同志相机作反对战争之宣传,应随营上阵,不可失掉原有位置”,并设法掌握住军队,以便今后为革命所用。
1924年春,黄埔军校创办,这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也反映了中共想要建立一支正规革命武装的愿望,因此国共双方均投入了大量精力和人才。尽管当时金佛庄在浙军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但中共中央依然决定将其调出,以加强黄埔军校内中共方面的力量。
金佛庄在人才迭出的黄埔岛同样做得有声有色,并且迅速脱颖而出。根据他的资历,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学生队上尉队长。金佛庄原本就在基层带过兵,又是科班出身,可以说理论与实践兼备,因此这项工作对于他无疑是驾轻就熟,加之他待人诚挚谦逊,做事扎实可*,吃苦耐劳,第三队被他管理得井然有序,英才辈出。如后来鼎鼎大名的陈赓、曹渊、杜聿明、关麟征、周士冕等人,均出身该队。1924年7月,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正式成立,金佛庄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这一时期,作为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对金佛庄也非常欣赏。一是因金佛庄颇有才华,又具备实干精神,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带兵官,正在组建中的黄埔军最需要这样的人才;二者金佛庄是浙江人,而蒋介石用人是一贯以浙江人为优先的。因此,蒋介石对金佛庄十分器重,并有意加以栽培,“党军”刚一建立,金佛庄即被任命为教导二团第三营营长,与后来成为黄埔八大金刚的顾祝同、陈继承等平起平坐,不久又升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党代表、团长等职。这一切,都表明了他在军界发展的巨大潜力。
金佛庄在平定商团叛乱,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特别是第一次东征期间,棉湖之战,蒋介石、何应钦率领的第一团遭遇强敌,王柏龄第二团动作迟缓,导致蒋何陷入孤军苦战的窘境。金佛庄毅然排除王柏龄指挥失误的干扰,率第二团三营及时杀到,扭转了战局。这给蒋介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战斗结束后,王柏龄受到了撤职处分,金佛庄第三营受到了嘉奖,且蒋在内心已暗暗将第三营升格为主力营,在以后的战斗中,常在关键时刻派用。
指挥若定救蒋脱险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驱除共产党人的态度已经很公开,陈延年、周恩来等最初都曾提议向蒋介石展开有力反击。周恩来很有信心地指出,中共在黄埔军中掌握相当的实力,第一军共三个师,下辖九个团,其中两个师的党代表是中共党员,九个团党代表中有七名共产党员,尤其还有金佛庄、郭俊两位握有实权的团一级指挥官,只要有决心,未必不能与蒋介石一较长短。可惜这一建议遭到了中央的否定。
此时的蒋介石也同样意识到了中共在黄埔军中的力量和影响,故采取了一系列紧急防范措施,其中一个大动作就是将第一军中的共产党人全部驱逐,手握兵权的金佛庄自然是最受关注的人物之一。很快,正在汕头驻防的金佛庄被解除了军职,脱离了第一军。当时,所有被赶出第一军的中共党员,均安排在一个所谓的高级训练班集中受训,由周恩来任主任,该班的所有人员其实已被蒋介石打入“另册”,成了防范的对象,危险人物。数天以后,训练班结业,其中大多数人都被分配到其他各军,永远也无法再重新迈入第一军的大门。
惟有金佛庄的去向让人寻味。蒋介石居然将其调回自己的武装重镇黄埔岛,担任步兵第一团军事主任教官,兼改组委员会委员长及法规编审委员长。蒋介石之所以如此安排,其原因不难理解,由于被驱逐的共产党人大都是部队的骨干,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一时间,部队的管理、作风、战斗力皆急剧下降。加之金又是浙江人,人才难得,蒋介石弃之不舍。因此他采取了一种圆通的办法,将其留在军校,既方便对其继续争取,又便于重新启用。
果然,金佛庄在黄埔岛并未闲赋多久,北伐战争即全面展开,蒋介石成立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金佛庄被任命为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兼第三科科长。与此同时,张治中也趁机向蒋介石推荐周恩来到总司令部工作任政治部主任,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由此可见,蒋介石对金佛庄仍然抱有收归己用的很大希望。很快,金佛庄又升任为总司令部警卫团少将团长,成为地地道道的“天子近臣”,统率着蒋介石的“御林军”。这份信任,这份器重,非同寻常。蒋介石等于将自己的生命安危一古脑地交给了这位公开的共产党员手里。
实际上在这一阶段,蒋介石也有理由对金佛庄放心。因为北伐战争本来就是国共双方共同发动的,志在打倒一切军阀,统一中国。所以金佛庄也将警卫团工作视为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尽心、尽力、尽责,对蒋的命令、指示,落实彻底,贯彻到位,特别是在二打南昌之役中,金佛庄临危不乱,在总司令部突遭敌人夜袭情况下,沉着冷静,指挥部队就地还击,掩护蒋介石撤出危险地带,使蒋介石安全躲过这一劫。
为国捐躯国共同悼
江西战场获胜后,北伐军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东南其他诸省。蒋介石的策略历来是招降纳叛,因为浙军首领陈仪早与北伐军暗通款曲,所以他特别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商讨对浙军策反问题。在会上,金佛庄主动请缨。他列举了自己的优势:本身为浙江人,又在浙军供过职,很得陈仪欣赏,与浙省军政两界都有关系,因此是完成策反工作的最佳人选。
金佛庄的提议得到了与会者包括蒋介石的一致同意。由于前不久浙江省省长夏超宣布脱离孙传芳未果,反遭到镇压,因而与夏超始终保持联系的陈仪一时举棋不定。孙传芳为防范北伐军继续游说、策反,特别加强了对长江的封锁,其中驻守南京的卫戍司令孟昭月和宪兵司令汪其昌都是性格凶狠残暴的杀人魔王,故金佛庄此举无疑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为了保证金佛庄的安全,蒋介石曾专门写了一封亲笔信交由金佛庄转给在上海的陈果夫,希望他能妥为关照金的安全。但是世事难料,百密一疏。1926年12月上旬金佛庄奉命化装成洋行买办,与助手顾名世一道从九江乘船赴南京时,因有4名卫兵送行,也许是动静太大,反而引起了孙传芳部下的注意,遂被跟踪,认定其是北伐军之要人,以致行动泄密,被孙传芳逮了个正着。金佛庄被捕伊始,北伐军便展开了积极的营救活动。蒋介石曾发专电给陈仪,谓金佛庄为南京政府代表,应本着两兵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请其设法营救,并公开表示可以用交换战俘的方式救出金佛庄。“当时我蒋介石得到金团长被捕的消息,我想孙传芳一定不敢枪毙他,因为他的部下在我们这里的很多,不仅是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很多,就是他自己从前的上官,在我们这里的也不少。如果孙传芳还能够想到他的部下,爱惜他的部下,他一定拿金团长同我们来交换他的部下,这我是一定答应的。”
但此时的孙传芳已经丧心病狂,以金佛庄为战时间谍为由,不经审讯,即予杀害,导致各方营救活动流产。国民党全党震惊,为金佛庄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挥毫泼墨手书“为国捐躯”的大红呢轴以寄托哀思。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全国性日报《汉口民国日报》也同时刊发“金佛庄同志追悼会筹备处启事”,以志悼念。金佛庄之死,引起蒋介石极大愤怒,连发数电,谴责孙传芳之残忍,并威胁说,“彼不思其所部官长一千余人、军长三人,尚在此受我优待,彼杀我部下,即自杀其部下也,可痛。”蒋介石的这份悲痛不是装出来的,他甚至有点怒不可遏,做出一些不理智行为,先是将孙部南昌三守将唐福山、张凤歧、蒋缜臣开刀问斩,接着命令邓演达,将投诚的孙部三位军长王良田、李彦青、杨庚和中挑选两位,执行枪决,为金佛庄报仇。白崇禧曾为此专门晋见蒋介石,希望他不要落下滥杀俘虏的恶名。
金佛庄烈士的陵园,座落在横店镇南的水碓山上,内有纪念碑和纪念馆。金佛庄是文武全才的北代名将,被害时才29岁。虽然英年早逝,可他短暂的青春却焕发出眩目的光芒。
作品相关 军校五执委之严风仪、陈复
严风仪(?-1931)
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支部第一届执行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1931.春被捕后就义。
陈复:
陈复,字志复,化名陈志文。父为国内外享有盛誉之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母居若文。因其父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曾任孙中山国府秘书长等职,其母亦与宋庆龄、何香凝有往来,故自幼受到家庭革命思想之影响。民国元年(1921)入广州南武小学,1915年跟随父母东渡日本,转入横滨市华侨小学。1920年归国,并进广州南武中学就读。1922年赴上海进复旦中学后,开始阅读马列主义书籍,接受无产阶级思想启蒙。
1923年,他毅然深入黄包车工人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在此期间与其父通信时发表不少对国民革命有见解之主张,深得其父及广东革命政府工作人员之赏识。是时苏联建议广东革命政府选送一批青年赴苏学习,以加强革命干部队伍建设,陈复遂于1925年与廖承志等人一起进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并在学习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9年毕业回国后,被派到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下之香港《工人日报》社任副社长。任职期间多方筹集经费,艰苦经营,使该报成为向群众宣传革命斗争的有力阵地,在社会上颇有影响。
1930年,受党派遣化名为陈志文到天津开展地下工作,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长,行前母亲担心其出险,有劝阻之意;陈复态度坚决,表示为工农翻身牺牲自己亦在所不惜,且以道理开导其母,终于成行。在白色恐怖下的天津,不顾艰难险阻,出版刊物,传递进步书报,不久被敌人发觉,被捕入狱。在狱中,历尽各种酷刑而不屈,严守党纪,保守秘密,敌人虽多方审讯亦无法取得口供。后经党组织及家人营救,于同年秋出狱,旋回广州,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长。
回穗后,居住在东山私宅樗园(今铁路文化宫附近),以富家子弟身分为掩护,表面闭门读书,实际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宣传革命思想。不久被反动当局觉察,指令警察当局秘密盯梢。1932年8月10日下午外出时于东山署前路公共汽车上被两名侦缉跟踪,至仓边路口下车后即被绑架,并秘密监禁于维新路市警察局(即今起义路市公安局)。同日午夜,又被秘密押至河南南石头“惩戒场”惨遭杀害。牺牲前,他对反动派严正抗议,忠贞不屈,大义凛然。该处一位杂工深受感动,遂冒生命危险将烈士被害真相及烈士遗物秘密送至樗园。反动当局为逃避罪责,曾大肆造谣谓烈士系被土匪绑架杀害,此时,真相大白于天下,反动派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
陈树人对爱子被害至感悲痛,将遗体埋葬于今广州河南新港路美术学院后面,以坚厚之三合土封闭其穴及建造墓亭,虽经多年沧桑,至今犹存。
(不知道这个陈复是不是黄埔军校那位,我再找找。今天晚点更新,大概11:50)
作品相关 冯玉祥与西北军—转贴
成败之鉴;北洋人物与民国风云1】冯玉祥与西北军特辑
作为源出北洋系的军人,冯玉祥(1882—1948)民初以所部中央直属第十六混成旅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庞大军力,在昔又被称为“西北军”。
然而提到“西北军”这一称谓,虽在中华民国两京政府时期更多的时人会想到冯玉祥部,但因军界后起之秀杨虎城所部也曾在后来一较短时期内被称为“西北军”,故间或亦有人混淆不能辩其谁何。依传世文献,贵为中共首脑的毛XX,却也是此中人之一。
据后率部投共并与毛XX结为亲家的杨虎城旧部孔从洲(1906——1992),在《孔从洲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中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第一次与从未谋面的毛XX在北京会面时,曾记毛XX在此次闲聊中问其:
“为什么有两个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叫西北军;杨虎城的部队也叫西北军。究竟那个西北军是准确的呀!”
“我说:“杨虎城的西北军,从靖国军开始转战关中,成员人都是西北人,是就地域而言的。尤其是东北军进关(指潼关)以后,人们就都叫东北军、西北军。冯玉样一九二四年发动北京政变失败后,被段棋端的政府赶出北京,任命他为‘西北边防督办’。以后他问直、奉联军作战失败,部队到绥远西部集结。一九二六年,他从苏联考察回来,在绥远五原誓师,经宁夏、甘肃,到达陕西解西安之围,他这个西北军,是就行军方向而言的。”
果如是记,则孔从洲之说不可不审。
首先,直至中华民国十九年冯玉祥部倾巢东出潼关参与“中原大战”前,冯玉祥部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一直支配着除新疆之外的甘肃、陕西、宁夏、青海等西北省份政局。冯部不但在西北诸省驻军,西北省府主席一职亦多为冯部高级将领(刘郁芬、宋哲元、吉鸿昌、孙连仲等)把持,冯部基本处于主导彼时西北军政大局之地位,绝非仅是“行军方向”而已。且较之冯部,杨虎城部势力甚弱,曾依附于冯部求存,且仅在“中原大战”后数年间奄有陕西大部、甘肃陇右一部,其他西北省份均无力染指,用左右西北政局的能力有控制的地域范围为衡量标准,以“西北军”名杨虎城部,并不副实。
其次,杨虎城部官兵大多是陕西省人,其他西北省籍人士甚少,省籍明显单一,实不足以为西北地域之代表。而冯玉祥军次西北时,麾下并非皆为与西北无地缘关系之冀鲁豫人,也曾广招西北省籍人(甘宁陕等)入伍扩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授将衔之中共高级军官——少将最甚,凡渊源冯部者,多即冯部当年西北招募之新兵。),故较杨部反更具跨省域代表性。孔氏以畋域为别,有悖事实。
再者,“西北军”之用于冯玉祥部与杨虎城部称谓,有沿用时效之别。远在杨虎城尚非军界闻人时,中华民国媒体已使用“西北军”一词指代冯玉祥部。而坊间以“西北军”呼杨虎城部则时间甚晚(孔说“尤其是东北军进关(指潼关)以后,人们就都叫东北军、西北军。”,近是。),且使用空间有限,沿用时间亦较名冯部为短——“西安事变”后随杨部逐步离析,坊间称杨部为“西北军”日鲜。而冯部虽在“中原大战”后四散,但余脉实力甚强,仍为军界不可忽视之存在,不似杨部余绪之孱弱——直至戡乱战争,以“西北军”为冯玉祥旧部渊源之代,尚在军界人事分析之时文史论中沿用不绝。
孔氏虽为时人,但其臆说之非,后人不可不察。
要之,作为中华民国特定历史时期之语汇,“西北军”一词,彼时更多的时候是冯玉祥部之谓,杨虎城部虽间亦分有其名,但徒有其名而不副之实。
以下《冯玉祥部基本派系述略》标题为HGC所拟,全文摘自《石敬亭将军口述年谱》(台北:中研院)。《谈西北军的冯玉祥与张之江》原题为《从徐树铮注定难免一死:谈西北军的冯玉祥与张之江》,是以《春秋》杂志总第461期(1976年)同名内容全文为发布底本。《冯玉祥的性格与事业成败》一文标题为HGC所拟,发布内容摘自《口述历史》第2期(台北:中研院)收入之《征战西北——陕西省主席熊斌将军访问纪录》。
■■其中原发杂志之文,敬请转发者转贴时务必保留刊载原文之刊名与期数,以便他人。■■
■■■■■■■■■■■■■■■■■■■■
冯玉祥部基本派系述略
作者:石敬亭
【第十六混成旅为后之冯记西北军肇兴之基础;此期人事关系冯记西北军影响甚大,欲论冯玉祥部则不可不知此期冯部之人事渊源。兹录石敬亭述民国七年(西元1918年)十六混成旅屯浦口时之编制与派系如下】
十六混成旅(乃至日後国民军)之基本派系亦附述於此:
甲、娘家派(清末民初与冯同在二十镇之同志,其中不少参加「武学研究会」者。)
赵席聘孙福田陈毓耀吴静斋张之江张树声张振扬鹿锺麟李鸣钟石敬亭李忻王冠军乜玉岭谷良友张维玺韩复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