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简明世界通史(上)

_12 李纯武、寿纪瑜等(现代)
圣马丁的行动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支持。山区的居民很贫困,却尽一切可能来支持他,许多黑人都加入了他的队伍。经过三年的艰苦工作,圣马丁终于组成了一支四千人的队伍。
圣马丁
1817年初,圣马丁带着他的远征军(其中三分之一是黑人)开始了翻越安第斯山的壮举。勇士们踏着皑皑白雪,冒着严寒,经过几星期的艰苦行军,终于如神兵自天而降出现在智利平原上,在圣地亚哥附近屡败西班牙殖民军。1818年4月5日在沃依金斯为首的爱国军的协助下,他们在迈普①大败殖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818年智利宣告独立。
圣马丁在进军智利以前就制定好了直捣殖民者老巢——秘鲁的计划。1820年8月,圣马丁为了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率军从智利经海上前往秘鲁。北上军队顺利登陆,占领秘鲁总督区首府利马。1821年7月,秘鲁独立,圣马丁被授予共和国“保护者”的称号。但是圣马丁前面还有两万多名武装①1830年又分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
①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之南。
得很好的殖民军尚待消灭。他认识到,要从动荡的拉普拉他取得更多的援助是不可能的,只有和在南美北部胜利进军的玻利瓦尔联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最终解放敌人顽强据守的秘鲁。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会合见图版(49)
1822年7月下旬,南美独立战争的两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终于在瓜亚基尔港会面了。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谈,它并没有留下什么记录,因此谈些什么只得由人们去猜测。会晤后圣马丁写信给玻利瓦尔说:“我已经作出决定。我已经请求秘鲁第一届国会在下月 20 日开会,在开幕的次日我将乘船去智利。我确信我的在场会成为你和你指挥下的军队进入秘鲁的唯一障碍。对我来说,在美洲的自由赖他而获得的一位将军的号令之下打完独立战争,将是最大的愉快。……”后来圣马丁如他所说的那样,离开了秘鲁,最后隐居到欧洲。他这种以独立大局为重、激流勇退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称赞。
圣马丁隐退以后,完成全部解放秘鲁的任务落到玻利瓦尔肩上了。1823年9月,他率领的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军六千人进入秘鲁境内。他们同阿根廷和智利军四千人联合起来,于1824年8月6日在胡宁平原一举击溃敌人。同年12月9日,在阿亚库巧展开了“一次最终保证了西属南美洲独立的会战”,玻利瓦尔的战友苏克雷以少胜多,大败秘鲁总督属下的九千名政府军,①
俘虏了秘鲁总督、四个元帅、十个将军和二千名官兵。秘鲁获得解放。苏克雷接着进军上秘鲁。1825年上秘鲁独立。为了纪念玻利瓦尔,改名玻利维亚。
1815年后,墨西哥的局势保持了相对的平静,但人数不等的游击队一直活跃在各地,“土地和自由”的口号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1820年西班牙发生革命,墨西哥政局出现了生机。掌握兵权的伊都维德将军乘机出来活动,提出“宗教、联合和独立”的口号,在1821年宣布了墨西哥的独立。伊都维德怀有个人的政治野心,竟乘宣布独立之际发动政变,自称奥古斯丁一世,把墨西哥改为帝国。这个短命的伊都维德王朝只维持到1823年,便被人民推翻了。1824年墨西哥共和国终于宣告成立。
在墨西哥革命的影响下,中美洲也在1821年宣布独立,并在1823年成立“中美联合省”。①
1826年1月23日,西班牙国旗在秘鲁的卡亚俄港黯然下降。
三百多年的黑暗统治结束了,西属美洲大陆殖民地取得独立,在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巴西脱离葡萄牙  和西属美洲殖民地不一样,巴西没有经历长期的流血战争,但是它取得的独立同样是人民艰苦斗争的结果。
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后,摄政王若奥带领整个王室连同他母亲国王玛利一世,在英国海军护送下仓皇逃到了巴西。为了缓和巴西人民和葡萄牙统治之间的矛盾,若奥不得不放宽对外贸易;取消对采矿和工业活动的限制;1815年又宣布成立葡萄牙和巴西联合王国,在名义上把巴西置于与葡萄牙同等的地位。他还企图用对外扩张的办法来转移人民的视线,第二年公然进犯乌拉圭。
1816年,若奥成为“葡萄牙和巴西联合王国”的国王,称若奥六世。由于对外贸易萎缩,加上侵犯乌拉圭战争引起的新的经济困难,巴西的状况日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172页。
①1838年又分为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
益恶化,人民对葡萄牙王室的统治更加不满。1817年3月6日,在北部的伯南布哥省,爆发了巴西独立斗争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起义。人民振臂奋起,高呼“独立万岁”、“自由万岁”的口号,并且纷纷武装起来,在三天内控制了整个伯南布哥省。起义者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在经济领域也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许多黑人奴隶得到解放,参加了起义军。在重重围困的情况下,起义军坚守阵地,抗击万余敌人达七十六天之久。伯南布哥省的起义说明独立的浪潮势不可当。
1820年8月,葡萄牙本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消息传来,巴西局势顿时沸腾,独立情绪弥漫全国。甚至反动地主、教会及殖民地官吏也不愿受葡萄牙议会的统治。1821年,若奥六世返回葡萄牙,把王子彼得罗留在巴西摄政。为了把巴西抓在王室手里。若奥临行前对彼得罗说:“如果巴西走自己的路,与其让它随许多冒险家,不如让它随你。”
若奥六世离开以后整个巴西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遍及全国,不少地方成立了革命洪他。另外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又尖锐起来,新成立的葡萄牙议会企图剥夺殖民地已经得到的各种权利,并且把巴西划为许多独立的将军辖区以加强控制。迫于这种情势,彼得罗遂在1822年9月7日宣布巴西为帝国,脱离葡萄牙而独立。对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说,这样的独立只意味着换了一个主人。但是,巴西毕竟自此摆脱了葡萄牙三百年来的殖民统治。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伟大意义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是在比欧洲还要大得多的辽阔土地上进行的,从海地开始前后持续了三十六年,席卷了整个大陆,在美洲以及在人类的历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独立战争摧毁了殖民统治,新独立的国家摆脱了落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控制,这就为它们以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独立战争的过程中,开放了对外贸易,取消了对工农业的限制,不少地方还宣布解放奴隶,统一赋税,归还印第安人被剥夺的土地。这些措施有利于新独立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在当时说来是进步的。
打碎了殖民枷锁,拉美各国就取得了和世界其它国家平等往来的权利。这样的情况对拉丁美洲,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由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大都出身于上层克利奥尔人的家庭,他们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和被压迫的印第安人以及黑人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所以独立战争在改善人民处境,进行社会改革方面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落后的封建势力得以在拉丁美洲长期保留下来,加上欧美列强的侵略和干涉,拉美各国还得继续从根本上挖除贫穷落后的根子。
第八章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中期,首先发生在英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世界许多国家。“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个革命开始是生产技术上的革新。但是,它终于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深深地影响了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如果说,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许多国家的政治状况,工业革命则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在工业化国家里,城市象雨后春笋一样地勃兴,财富神话般地在资产阶级手里增长。那里的“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造成了“农业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①的局面。历史进程说明,工业化是近代文明和富强的基础,而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非劳动人民的天堂。
①本段引文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2、255页。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的成熟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为它首先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十八世纪中期,世界上唯有它拥有那些条件。
英国资本家若干年来通过对内对外的剥削集中了大量的资本。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政府常常向资本家借债,十八世纪中期国债达到一亿镑以上。国债利息高,政府付息还本都靠税收。税收取自人民,通过政府之手大都落到资本家手里了。在国外,英国在十六世纪打败了西班牙,十七世纪打败了荷兰,十八世纪中期最后打败了法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它对遍布世界的广大殖民地进行血腥的掠夺,举例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57—1766年间,仅在印度孟加拉一地的敲榨所得就达六百万镑;1757—1815年间,在印度掠夺的财富多达十亿英镑。同时,英国利用它的海上霸权建立了世界贸易市场。十八世纪,它的进出口贸易增长了六倍,给它带来了大量的利润。在这中间,英国殖民者从贩卖黑人奴隶的肮脏交易中又得到了大量的金钱。形形色色的掠夺手段,使财富源源不绝地汇集伦敦。资本的积累一年多一年,给发展工业提供充足的资本。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以后,英国的圈地运动加速进行起来。议会以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十八世纪下半期,自耕农在英国完全消灭了。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是沦为资本主义农场的雇工,或是流浪到国外,绝大多数流入城市,做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当时,英国人口急剧增长。1730年,大不列颠岛的人口总计六百万,1851年增加到二千一百万。人口的增长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人手,为工业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增大了提高生产的压力。英国具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给发展工业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
英国本土具有相当的煤铁资源,这是当时发展工业需要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英国的地理有利于开凿运河,不列颠岛上的任何地区距海和距可以通航的河流都不超过九十公里。从1750年开始,那里掀起了兴建运河的热潮,四十年间,运河纵横,沟通了主要河流,通过水上运输,可以把原料运送到各个地区。便宜而又有效的运输,也为发展工业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此外,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商品的供求关系很紧张,要求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提供充足的商品。
工业生产的革命已经是迫在眼前的需要,而英国又具备了这方面的前提条件。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开展起来了。
珍妮纺织机
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它的成就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新兴的棉纺织工业开始的。早在1733年,英格兰中部兰开夏的一个工匠凯伊发明了飞梭。这个小部件借助于一条特别的绳索带动织梭,代替了双手交替抛梭的劳动,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感到棉纱荒。据当时人记载:“一个织工早上走三、四公里路,跑五六家纺户,收买到的纱只够他当天其余时间织布用。这种事是很普通的。”就在这样的需求之下,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叫做“珍妮机”。“珍妮机”同时可以纺十几根纱,提高了纺纱效率。但是它纺出的纱不够结实,又要用人力转动机器。1769年,钟表匠出身的理查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它借用水力推动,生产的纱质量也较好。后来,经过赛米尔克隆普顿的继续改进,综合了上述纺纱机的优点,造出了功效很好的“骡机”。纺纱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织布技术的改进。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牧师爱德蒙卡特莱特设计出第一台动力织机,它每天的产量相当于四十个手工织工织出的布匹。接着,棉纺织工业中还相继发明了一系列成龙配套的机器,毛纺和麻纺工业也开始机械化了。
机器相继发明,动力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水力推动机器运转是一个进步,但是工厂只能建在河边,很受限制。十八世纪初,英国已经使用蒸汽泵在煤矿里排水,但是那种机械消耗的热能多而功率低。六十年代初,格拉斯哥大学的机械制造工詹姆士瓦特(1736—1819年)钻研改进蒸汽泵的技术,吸收前人和当时人的经验,结合他们的成果,经过一再改进,终于在八十年代制成改良蒸汽机。这种蒸汽机解决了机械运动和热能的关系问题,是第一个把热能转化为有效率的机械运动的装置。1785年,改良蒸汽机首先用来带动纺纱机。后来随着机器的扩展,它推广应用到其它需要动力的机器中去了。布尔顿—瓦特合股公司制造蒸汽机,在1800年之前总计达五百台,有的销到英国以外。蒸汽动力先用于机器生产,接着用于交通运输,打下了工业革命的基础。有人强调它的重要作用,说人类从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瓦特
机器的发明、使用和推广,影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从前英国用木炭炼铁,十八世纪中期,木材资源枯竭,铁的产量低落。但是制造机器又增加了铁的需要量。在这种条件下,英国改进和推广了用煤炼铁的方法。冶金业的发展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进了采煤业。为了运送煤铁和其他物资,四通八达的运河网也不能满足要求了。交通运输的继续改进又提上了日程。
上述状况逐渐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从前的手工生产慢慢为机器生产所代替,作坊和手工工场慢慢为使用机器的工场所排挤。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1788年,这种水力纺纱厂就有一百四十二座了。九十年代初,使用动力织机的工厂开始兴建。工厂资本雄厚,生产效率高,对手工业生产起了摧毁作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经济地理开始发生变化。以前,东南地区人口稠密,手工业发达。从工业革命开始,英格兰中部和北部成了新兴工业区,大量劳动者向那里汇集,新的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物浦崛起。整个兰开夏成了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忙于对法作战,但仍保持了工业革命的势头,对外贸易增长了三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不久,由于铁路的兴建,工业革命受到新的推动。
工业革命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1764年英国加工棉花三百八十万磅,1789年激增到三千二百万磅。铁的产量1800年为二十五万吨,1850年激增到二百万吨。煤的产量1800年突破一千万吨,1816年到1856年,从一千六百万吨激增至六千五百万吨。机器制造业发展到借助机器来制造机器。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1850年前后,英国的生铁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半数;它的棉纺织业雇用了四五十万工人,整个纺织业雇工超过百万人,纺织品行销世界各地,成了英国工业发达的标志之一。
英国的工业发展,结合它的海上霸权,在十九世纪前半期又奠定了它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原料产地、市场、海上交通都抓在它手里。世界海洋运输吨位的百分之六十都是英国的;从1834年到1847年,在英国港口卸载的吨位从六百万吨增加到一千四百万吨。这生动地说明,英国的繁荣又是多么依赖于海外贸易。在金融方面,1815年以后,伦敦已经取代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银行的中心; 1819 年以后,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在欧洲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1850年左右,英国不仅胜利地成为“世界的工厂”,而且是世界范围的船主、商人和银行家。
1851年夏天,伦敦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在海德公园里,建造了一座玻璃大厦,里面陈列了一万三千多件展品。从5月到10月,有六百万人参观了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显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将近百年以来欧洲的工业收获。
第二节  工业革命的扩展
工业革命在欧洲和北美的扩展  工业生产技术上的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英国由于具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但是这个进程不会局限于英国,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扩展了。
西欧的法国本是大陆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重新当权的贵族和教士推行反动政策,却无法使历史潮流逆转。法国的经济依旧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着。已经开始的工业革命继续进行。1830年革命以后掌权的“七月王朝”,以路易菲力浦为首,建立了金融贵族即工商业和银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统治。“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它同英国一样,工业革命开始于轻纺工业。1831年加工的棉花为二千八百万公斤,1845年增加到六千四百万公斤。在那以后的一、二年间,动力织机达到一万台,纱锭一百七十万支。用氯漂白棉布的技术,织造复杂图样的织布机都是法国人的发明。法国缺乏煤铁资源,1815年,它的煤产量比起1789年的产量没有显著的增加,1847年才达到五百万吨,铁的产量近六十万吨。四十年代,法国也掀起了建筑铁路的热潮,但它的煤铁一部分需从英国进口。1846年左右,产业工人受雇于大工业的刚达百万。他们拥挤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和工业区:亚尔萨斯、诺曼底和北部的纺织工业区,洛林和卢瓦尔河流域的冶金工业区,里昂周围的丝织工业中心。法国的工业多半还是小企业。在生产服装和奢侈品的巴黎,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主雇用十个人以上的工人。
同欧洲大陆各国相较,比利时的工业革命的进展是首屈一指的。在拿破仑和荷兰统治时期,它的工业都在高速度发展。1830年即它争得独立的那一年,煤产量就达到六百万吨,多过法国。列日是比利时的冶金中心。比利时的机器销行荷兰、德意志和俄国。比利时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成为西欧商业货物的集散地。英国一个考察团在报告中说到比利时的经济发展时指出:“按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的比例说,比利时的发展,超过了世界上的每个国家。”
德意志联邦政治上四分五裂,统治阶级推行反动政策,都严重地影响它的工业革命的开展。但是,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德意志一些地区的工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了。在莱茵河上兴起了科隆、爱北菲特、巴门等工业城市。在萨克森,纺织工业发展很快。普鲁士所辖的西里西亚,有大量工人从事亚麻布的生产。德意志象比利时一样,富有煤矿资源。鲁尔和萨尔地区的煤矿和铁矿,有利于这些地区工业的发展。1815年以后,这些地区矿藏开始加速采掘。到1846年,仅普鲁士的煤产量就有三百二十万吨。在莱茵区,克虏伯等工厂兴建起来了。在工业技术方面,德意志的农业化学占有突出地位,对于煤的有价值的副产品的利用,也首先闯出了路子。
马拉收割机(1862年)
在工业革命最早扩展所及的国家中,美国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1790年,美国人仿照英国的式样建立了第一座纺纱厂,二十五年以后,美国的纱锭合计有十三万支。1814年,波士顿一个商人和一个机械工人合作建立了第一座织布厂,使用新的动力织机是经他们改进的。工厂在美国发展很快,十九世纪头几十年里从纺织工业发展到其他各种工业,遍及东北部各州。1816 年,在匹兹堡建立了炼铁厂和轧铁厂,冶金工业兴起来了。1860年,美国的铁产量近百万吨,匹兹堡成为著名的冶金中心。1820年以后,采煤工业开始发展,1860年的产量已经达到一千四百万吨以上。185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并且早已由入超国家变为出超国家。在工业革命同时,大量人口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进而向密西西比河以西迁移。虽然人口有很大的增长,加上外国移民的涌入,人口总数从1800年的五百余万增至1850年的二千三百多万,但是劳动力仍感不足。这就促使许多经济部门加紧技术改造,采用机器。十八世纪末,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一天为原棉脱籽的工作量相当于五十个人用手脱籽的工作量。轧棉机的发明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有利于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而且使美国南部新兴植棉业兴旺起来。惠特尼在康涅狄格州创立了武器工厂,他在那里试制步枪的标准部件成功,为大量生产机器部件开创了先例,打下了基础。有人说,大量制造标准部件是近代工厂制度的开端。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发明了很多机器,如造纸机、缝纫机、制鞋机、轮转印刷机等等。1834年,马克科尔米克发明收割机以后,美国相继创制了许多农业机械。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美国展出的农业机器模型,数量最多。发明机器和广泛使用机器以补劳力的不足,是美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点。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北大西洋世界组成一个经济体。那里,英国为首。1850年以后,比利时、法国和美国都处在工业起飞的进程中,使英国日益敏锐地感到它们的竞争压力。至于德意志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工业革命进展很慢,其完成有待于统一之后。东欧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到十九世纪晚期才真正纳入工业革命的轨道。
交通运输的革新  工业革命的势头,不仅表现在向一国之外的工业领域扩展,而且同交通运输、农业互相促进。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西欧和北美的道路很差,往往不过是长年累月人们践踏出来的便道罢了。雨天泥泞,晴天尘积,到处是车沟、马迹,坎坷不平。载客的驿车一天行车百里,就算是不错的速度了。载运货物多靠马匹,运输能力很受限制。由于工业发展需要便宜而又便捷的交通,十八世纪晚期,英国除了大量开凿运河之外,又在改进陆路。私人集资修筑大道。沿途设栅征税,因此称为税道(turnpike)。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光滑。这种路因此取其最初设计人的姓,简称马路。至于运河,由来已久。从1775年到1850年,欧美修运河风行一时。在英国,河流和运河构成水网,1790年左右,经由河道可以到达英格兰的各个地区。运河便利了运输,又带来了大量利润。例如英国牛津运河,在三十多年里每年为投资者提供百分之三十的利润。在美国, 1817 年开凿伊利运河,沟通了五大湖和哈得孙河。这条运河给纽约提供了一条通达五大湖的水道,便利了它同中西部的商业交往,促进了它的迅速兴起。伊利运河的成功,掀起了美国开凿运河的热潮。
《克莱蒙号》在航行中
快帆船
在欧美修建运河的热潮中,汽船发明了。一种发明常常是许多人对同一问题独立钻研和试验的结果,汽船的出现也是这样。十八世纪末,有好几个 发明家试验用蒸汽动力推动船只航行,但是到1807年美国富尔敦试制的汽船才获得真正成功。他的《克莱蒙号》汽船,用蒸汽机推动船两侧的明轮①破浪前进。这条船第一次试航,由纽约至阿尔巴尼,溯哈得孙河而上,三十二小时航行二百四十八公里。从它试航成功以后,汽船成了内河的便利交通工具,许多城市之间都有定期航班汽船往来。《克莱蒙号》试航之后的十二年,美国轮船《萨凡那》横渡大西洋,航行二十九天,帆和蒸汽机并用。1838 年,美国的《大西号》轮船,单用蒸汽机推动,横渡大西洋,只用了十五天。1840年,一个苏格兰人在大西洋上开办定期轮船航班,运送旅客,来往于英国的利物浦和美国的波士顿之间。由于推进器的功效不高,耗煤量大,燃料往往占去舱位的一半,很不经济,因此轮船还不能排除海洋上的帆船。1850年左右,螺旋桨代替了明轮,钢铁船壳开始代替木结构的船壳,水上交通才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大西号》轮船
陆路交通的决定性的变化,起于铁路的兴建。十七世纪,英国铺设木轨,从矿场运送矿产到河边码头。十八世纪晚期,铁轨代替木轨。但是仍然是用马在轨道上拉车。也有人试验在道旁设置牵引机械,用缆绳拉车行进。蒸汽机在工厂使用以后,英国有人试制蒸汽机车。1814 年,一个矿工的儿子乔治史蒂芬孙(1781—1848 年),经过长期钻研,制成了蒸汽机车。1825年,从达林顿到斯托克顿的铁路通车,史蒂芬孙驾驶他设计的蒸汽机车,拖带三十四节小车厢试行。1830年,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正式使用蒸汽机车牵引列车。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创造了每小时二十九公里的速度。火车载运旅客速度快,费用省,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兴建铁路①
的热潮不仅在英国而且在欧洲大陆和美国勃起。1848—1850年,不列颠已建铁路六千多公里,法国二千公里,德意志三千公里,五十年代,铁
运煤的木轨道(十八世纪、英国)
史蒂芬孙和他的“火箭号”机车路越过了阿尔卑斯山,显示了筑路技术。在美国,铁路更有大发展。1869年横贯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建成。1870年,全世界铁路长度已经超过二十万公里,发展如此迅速是大出当初倡导者的意料的。
铁路的兴建对煤铁工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铁路本身需要迅速沟通沿线情况,这又直接推动了传递信息方法的改进。十八世纪,科学家们经常论及用电传递信息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制成传导工具。1833年,两个德国教授才在一千码的长度内建立了有线电讯联系。不久,美国人莫尔斯成功的制出了电报机,1844年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建立了有线电报,开辟了电讯途径。1851年在英吉利海峡敷设了海底电缆,沟通了英法间的电讯交通。在大西洋底敷设电缆,沟通欧美,几经挫折,也终于在1866年办成。
世界大小依旧。但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人们的交往频繁了便利了,而世界也似乎缩小了。
①明轮又称蹼轮(paddle-wheel),借它开动的船称为轮船。后来改用螺旋桨代替明轮。
①有的书说在五十三分钟内行驶了十二公里,详见《西方文明史》,英文版第 527页。
工业革命与农业技术革新  1770—1870年这一百年间,工业与农业在欧美并肩进行变革。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迅速成长和对粮食与原料的大量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业得生产出大量的农产品。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农具和运送农产品的便捷手段,大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提高。农场与工厂在一系列变革中结合起来造成了近代物质文明。
欧洲农业一向落后,中世纪的农业耕作制度如三圃制一直保持不变。十七八世纪,荷兰人首先改进耕作方法,英国人起而继之。十八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条播机,废弃了撒播方法;还提倡使用马拉耕耘机,粉碎田垅间的土壤。作物轮作是耕作方法上另一个革命性的发展,那是在一块土地上每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几年重复一次,而不是年复一年地在那里种植同样的作物。轮种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采用轮种法就不必每三年休耕一块土地了。十八世纪,英国人试验在科学的基础上饲养牲畜。为了鼓励科学种田,1793年英国设置了农业局。
欧洲的农具还是古老的农具,以犁说,使用的还是木犁。这种犁只是尖上有点铁,不能深耕,直到十八世纪末,铁犁才代替木犁。比起我国战国时代使用的铁犁铧来,木犁就落后了二千年左右。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欧美的农具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收割机器首先出现在英国,但是最省力的农业机器是美国的发明。马克科尔米克发明了收割机。这个人既是个巧匠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1847年,他在芝加哥创办农机厂,他相信芝加哥将成为谷物产区的中心。他在那里制造了多种农业机器,奠定了农业机器这一大工业的基础。至于打谷机本是英国人创始,十九世纪早期,美国从英国输入,经过仿制改进,成了重要的农业机器。农业机器的发明、使用和推广,给近代资本主义大农业创立了必要条件。
农业机器是节省农业劳动力的手段,提高产量除了改进耕作方法以外,还需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休耕和轮种只起到保持土壤肥力的作用,采用肥料才是新的突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意志的化学家来比宣传有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他指出,植物的生长依靠三种基本元素,即氮、磷、钾,土壤中的这些基本元素要靠肥料来补充。这就从科学上说明了施肥的道理。为了提高产量,自然肥料不够使用,化学肥料成了农业的一大支柱。
第三节  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
近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工业革命不仅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而且影响到人们经济地位的改变,是社会关系上的革命。
新兴的工厂使用机器生产。建厂房,买机器,需要大量资本。工厂大量生产商品,雇工人,买原料,又需大量投资。从这个意义说,近代工厂是资本的产物,资本家就是这样占有生产资料的。在工厂制度下,工人进行生产。他们受雇于资本家,凭出卖劳力而取得工资,没有资本,不占有生产资料,是无产者。随着工业的发展,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他们处境相同,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相同,作为一个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主要的和对立的阶级。对立的根子在于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英国煤矿中的女工和童工(1842年前)
在工厂制度下,生产上的分工比工场手工业时期更细致,更专门。工人们分别在生产过程中一个小环节上工作,生产一个小部件,或者仅在一个小部件上加工,因此只掌握那一部分技术,而且工作单调。工人们操纵机器,却往往又是机器的附属物。资本家常常因此大量雇用童工、女工,排挤成年男工,加重剥削。工人在政治上不同于奴隶和农奴,人身是自由的,但是在经济上仍处在依附地位,资本家可以雇他,又可以使他失业,劳动权没有保障,而又仰仗着受雇来生活。
饥饿不饱的童工见图版(51)
工人的苦难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劳动的时间长,往往一日十多小时;工资低,常常不能养家活口,在饥饿线上挣扎;工作条件差:厂房空气污浊,人多拥挤,没有安全设备,经常发生伤亡事故;生活环境恶劣:大量的人聚集在贫民窟里,肮脏、拥挤、嘈杂,病疫流行,秩序混乱。
当然,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经过生活的磨练又成了一个勇于斗争的阶级,为了生存不能不进行斗争。起初,工人认为机器的使用是他们痛苦的根源。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初,工人常常捣毁机器。据传这是英国的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卢德首先发动的。因此,捣毁机器的斗争被称为卢德运动。曼彻斯特、里兹等工业城市都发生过卢德运动,十九世纪初特别炽热。1812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以死刑来威胁卢德运动的参加者,但是并不能把工人斗争的烈火扑灭下去。
法国罢工工人
在斗争的过程中,工人们认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认识到组织起来的必要。为了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八世纪晚期就组织了工会。但是,工会组织一开始就遭到反对。在英国,企业主运用他们对议会的影响,使议会通过法案,禁止所谓的“工人非法结社”。1800年,议会通过的最后一个这类的法案,规定对要求提高工资、缩短工时和改善工作条件而结社的人实行严格的监禁。法国的《列沙白里哀法》也禁止工人结社。由于工人坚持不懈,在英国,1824年工人终于迫使议会废止了禁止工人组织工会的法案。此后,他们继续斗争,迫使统治阶级通过了许多改善工人境遇的“工厂立法”。
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给无产阶级造成的苦难作辩护。例如英国一位教士出身的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把贫穷归咎于人口的增长。他在1798年出版的《人口论》一书里说,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16,…)增长的,粮食是按算术级数(1,2,3,4,5,…)增长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的速度,虽有天灾人祸都不足以阻止人口的增长。马尔萨斯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强调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而在于企图说明人类的贫困是不可避免的。这无异说,无产阶级的贫困同资本主义制度无关。另一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虽然同亚当斯密一样坚持劳动价值论,阐明了交换价值规律,但是他也认为工人的贫困无可避免。在 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里,李嘉图说,劳动力也象其他商品一样,受供求法则的支配,多则便宜,少则昂贵。他认为人口象马尔萨斯预见地那样在增长,这意味着工资将不可避免地降低到工人仅足糊口的最低的水平。如果工资增加,工人将生更多的孩子;增加了劳动力的供应量,又会迫使工资再降低。这就是他所谓的“铁的工资法则”。有所谓的“铁的工资法则”,等于说无产阶级争取改善生活的斗争,结果也是徒劳的。
资产阶级尽管说教,无产阶级还是走自己的路,而且一天天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他们的斗争也将从自发的变为自觉的有组织的,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
工业资产阶级崛起  工业革命对发达工业国家的政治影响在于它把财富和力量赋予了企业主和工业家。1815年左右,他们在英国、法国、尼德兰都不是很多,但是他们是资产阶级中的新兴一代,正在发展壮大取代资产阶级旧世家的地位。他们反对政府为农业利益而加于工商业上的限制,要求取消过时的法令,特别要求取得更多的参与政治的权利。结果产生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成为十九世纪中期欧洲要求改变现状的强大力量。这在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反映得十分明显。
英国议会
经过十七世纪的政治革命,英国成为资产阶级的立宪君主国家,但是远非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就议会说,它的产生和组成都不民主。议会的上院议员都是主教和世袭贵族,还有由国王任命的新贵。下院议员固然由选举产生,但是他们并不是按选区人口比例由选民普遍选举产生的。在各郡,只有地主有选举权;在自治城镇,只有一小撮有产者有选举权。议席不按人口比例分配,按旧办法,每郡和每个自治城镇一律两个代表。由于剧烈的变迁,许多新兴的大工业城市出现了,如曼彻斯特、里兹、伯明翰等等,但是它们都还没有代表占有下院的议席。相反,一些选区早已荒凉,或者已经没有人烟,或者已经消逝,但是原先据有它们的大贵族或者控制那些选区议席的贵族,仍旧指派代表,占有下院的议席。这些选区被称“腐败城镇”或“腐败选区”。
十八世纪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改革议会的呼声四起。对法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人民坚决要求实行议会的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特别积极。辉格党赞成改革,托利党反对。托利党首脑威灵顿公爵认为现存制度只有“人的智慧”才能设计出来,勿须改革。他的顽固态度导致了他的内阁垮台。1830年,辉格党人格累爵士组阁,他们答应提出议会改革法案。
1831年,辉格党内阁提出的议会改革法案,在下议院被否决。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英国的习惯法,不是内阁辞职,就是由内阁提请英王解散议会,举行大选。1831年的大选,辉格党得胜。内阁的改革法案在下议院通过,但 是两次遭到上议院的否决。当时,实行议会改革是人心所向的事。上议院的行为引起了普遍的愤慨,形势紧张,经常有暴动发生,英国处在内战边沿。首相格累请求国王加封倾向改革的人为勋爵,使他们进入上议院,以便改革法案能在上议院通过。几经斗争,议会改革法案终于在议会通过。这就是英①
国历史上著名的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根据这个法案,调整了选举权,各郡的富有农民和城镇的有产者取得了选举权,成年男子的选举人数从1830年的四十七万八千人增为1832年的八十一万四千人,在英国二千四百多万人口中仅占三十分之一。居民中的大多数包括城市工人、广大农业劳动者和妇女,都被排斥在外。法案规定中普遍受到欢迎的是取消了五十多个“腐败选区”,减少了许多选区的代表席位。空余下来的代表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城市和某些人口增加的郡。因此,这个法案在英国造成了重大的政治变化,其实质是工商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上日益取得重要地位。而且,这次改革为以后英国的政治、社会的改革打开了大门。
由于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成为拥有权势的阶级。他们在英国取得的地位,预示着其他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资产阶级的命运。
①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的产生过程,完整反映了英国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当它们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正常程序来解决的。这些办法相沿到 现在。
第九章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
工业革命先在英国而后在西欧和北美造成了社会面貌的变化。工厂制度的兴起,人口的增长,人口大量流往城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严重社会问题:贫民窟、失业、工矿的童工女工、恶劣的工作条件、工时长、工资低、工人境遇悲惨等等,日益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造成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了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25年,发生了第一次巨大的经济危机。此后的一定时期内,大约每隔十年,资本主义就受到一次经济危机的袭击。为什么社会财富迅速增长起来而创造财富的人却摆脱不掉贫困?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能消除那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广大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不受剥削?又通过什么手段才能导致那个社会产生?这些问题引起了多少有识之士的思考,出现了许多改造社会的蓝图,形成了一股时代思潮。这股强大的时代思潮统名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十九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中期诞生了科学共产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苦心孤诣,企求改造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的代表人物,在法国有圣西门和傅立叶,在英国有欧文。
克劳德昂利德圣西门(1760—1825年)出生在法国一个贵族家庭里,十六岁当军官,曾经以志愿兵身分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他始终同贵族断绝交往,并且放弃伯爵爵位。他利用自己的资财同学者们交往,掌握了当代的科学思想成就。他晚年一贫如洗,有时靠偶然的进款生活,有时靠朋友们的接济为生。他的著述正是在这段生活艰苦的时期写成的。最早的著作是1802年写成的《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书信》,①最后的一部著作是1825年写成的《新基督教》。
圣西门深切了解法国特权等级的寄生生活,目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又看到当权的资产阶级投机取巧的行为。他理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同贵族的斗争,又是贫苦大众同有产者的斗争。他能够看到阶级的对立,恩格斯说“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圣西门在他著名的《寓言》里指出,皇室、贵族、高官、教士、财主都是社会的寄生虫。如果失去他们,不会造成任何损害。给予法国力量的是从事科学、从事劳动、从事商业的人。如果失去他们,整个民族就会失掉灵魂。在他看来,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增加财富,“一切人都应当劳动”,未来社会应当属于劳动者。圣西门不是单把工人看作劳动者,还把工厂主、商人和银行家包括在里面。他不能看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但是他首先关心的是“人数最多和最贫穷的阶级”。
圣西门
圣西门所向往的社会没有生产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按计划进行;没有寄生集团,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在那里,政治就是有关生产的科学。对人的政治治理,将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的指导。圣西门希望克服生产无政①它通称《日内瓦书信》。
府状态,却没有提出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思想。同时他还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创造社会的力量,并且幻想着帝王将相来实现他的改造社会的理想。
另一个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查理傅立叶(1772—1837年),出身于一个中等商人家庭,很早就到一家商店当店员。他一生中有很长的时间靠当店员、推销员、交易所经纪人谋生。他的实际生活使他深刻地了解到商人的诡诈和投机,认识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竞争和危机,认识城乡的对立和劳动者的无权地位。
傅立叶
傅立叶作为“自古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之一”,辛辣地嘲讽了和淋漓尽致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他指出,一小撮游手好闲之徒蔑视广大的劳动者。七个不幸的家庭为一个享受幸福的家庭而劳动。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和消费是不合理的。分配的不合理反映在贫富的两极化上。消费的不合理表现为生产者消费少、寄生虫消费多。傅立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却没有找到它的根源。
怎样改造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呢?傅立叶幻想建立合作公社——“法郎吉”。他设想的“法郎吉”是生产和消费的合作组织,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每个法郎吉拥有成员一千六百人到二千人,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其次。每个成员都能找到他爱好的工作。为了使劳动变成愉快的事,他设想每人每天可以更换几种工作。建立法郎吉需要资金,傅立叶建议吸收资本家作股东,并且给投资者以优厚的利息。他象圣西门一样,希望国王、大臣实行他的计划。他宣布每天中午在家,等候慷慨之士送钱来建立“法郎吉”。他每天中午赶回家,望眼欲穿,始终没有人来敲门。
欧文
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年),出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早年当过学徒,二十岁时就在曼彻斯特一个工厂里当经理。1800年到1819年,他在苏格兰的纽拉纳克,以股东兼经理的资格,管理拥有二千多工人的大纱厂。
欧文洞悉资本主义的剥削,他发现纽拉纳克棉纱厂二千五百人给社会生产的实际财富,在不到半个世纪以前还需要六十万人才能生产出来。因此他问:“这二千五百人所消费的财富和以前六十万人所应消费的财富之间的差额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明白的,那都落到资本家手里了。欧文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病。他企图发现一种方法,借以改善贫苦人民和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同时又有利于企业主。在纽拉纳克,欧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他把工人的工作日缩减到十个半小时,又付给较高的工资。他为职工子女修建了学校和托儿所,为工人组织了伤病储蓄会,改善了工人的住宿条件。虽然为工人的福利增加了支出,工厂的财富还是不断增加,股东们仍然获得优厚的红利。当时欧文只是一位慈善工业家,英国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倾听他的意见,并且赞扬他。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欧文突破了慈善工业家的局限,梦想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他主张建立由劳动者组成和管理的公社。在那里,生产资料私有制度将被废除,资本家和工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他多次向欧洲许多国家的君主呈献他的计划,希望得到赞助。为了试验他的理想, 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新哈姆尼地方,买下三万英亩土地,建设“共产主义公社”。接着他又在纽约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其他地方,建立了十八个公社。在资本主义的大海里,欧文的公社到1828年完全覆没了。他回到英国以后,统治阶级把他看作共产主义者,尽力排斥他,打击他。
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安立的公社见图版(53)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在三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欧文同傅立叶一样,相信合作制的公社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灾害。欧文胜过傅立叶的,是在他设想的公社里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他们同圣西门一样,都怀着善良的愿望,希望人类将造成一个平等、美好的没有剥削的社会。他们的设想中处处闪烁着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毕竟是不成熟的理论。“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①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改造社会的蓝图愈是制定得周密详尽,就愈是陷入空想。
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对创造社会财富的无产阶级抱着深切的同情,但是他们只看到这是一个被压迫的受苦的阶级,看不到他们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更看不到他们所负的历史使命。他们憧憬美好的未来,用圣西门的话说:“人类的黄金时代不在过去,而在未来。”他们中间的傅立叶把社会历史到他那时为止的全部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很有发展观点。但是他们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不能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他们都希望用和平方式改造社会,指望依靠剥削者的自愿来消除剥削制度,这特别突出地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当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开始进行独立政治运动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就显得落后了过时了,是不足以作为锐利的理论武器来武装无产阶级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9页。
第二节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新近取得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①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在菲力浦的“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劳动者本来指望这个由革命产生的政权会给他们改善生活状况。这个指望很快落空了。工人愤慨地说:“我们摆脱了世袭贵族的束缚,却沦于金融贵族的压迫之下。我们赶走了有称号的暴君,却遭受着百万之富的暴君的统治。”工人们产生了初步的阶级意识。1831年和1834年里昂工人两次起义,标志着法国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里昂是法国中南部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一向是丝织业的中心,十九世纪早期,在那里的丝织工业中,工场手工业占主要地位,家庭手工业同时大量存在。丝织工人多半是小作坊主和帮工。他们给资本家订货加工,按件计酬。他们深受剥削,生活状况不断恶化。
1831年,里昂有三万多帮工和八千多作坊主。他们反对资本家任意压低工资,要求订出标准工资。资本家开头被迫答应,马上又背弃了诺言。11月21日晨,丝织工人们离开作坊,四人一排,挽手向市中心进发。他们的旗帜上出现了这样的战斗口号:“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他们手持长矛、腰刀、棍棒和步枪,打退了军队。23 日,起义工人完全掌握了里昂市。他们恢复了里昂的秩序,却没有建立政权,进一步把里昂的抵抗力量组织起来。反动政府的军队就在市郊,增援军队又源源而来。12月初,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下去了。
从1831年起义以后,工人物质条件毫无改善。他们的阶级意识提高了,开始认识到“劳动者只有组织起来,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才能改善他们的命运。”工人们积极酝酿建立工人团体,遭到政府压制。1834年4月,里昂工人再次起义。这一次不仅要求提高工资,而且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在里昂城里,工人同军队激战四天,最后失败。法国许多城市的工人,在里昂斗争的影响下也举行了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连资产阶级的报纸也说,这是在同一社会里有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发生的斗争。从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历史上开始居于首要地位。
法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里昂工人起义被镇压了,但是法国的群众运动仍在广泛发展,罢工运动,粮食风潮,抗税斗争时伏时起;秘密革命团体不断产生,在工人阶级中影响很大,有的逐渐成为工人团体。广泛的群众运动促进了各种社会学说的产生。
政府军在里昂镇压起义
在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秘密团体的活动中,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1805—1881年)起了很大的作用。早在二十年代,布朗基就参加了秘密革命团体,从事活动,反对复辟的波旁王朝。七月革命中,他在巴黎同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页。
人并肩战斗,为推翻波旁王朝而负伤。新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所作所为,使布朗基大失所望。他积极参加学生的示威游行,因此1831年初被警察逮捕入狱。这是他第一次入狱,以后多次被监禁,一生中有三十七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他先后组织和领导了“家族社”(1835—1836年)、“四季社”(1837—1839年)和“中央共和社”等无产阶级秘密革命组织,多次起义,多次失败,但是仍然坚持“不断地斗争”。
布朗基不仅是许多秘密团体和密谋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受到了圣西门和傅立叶学说的影响,接受了巴贝夫的“平等思想”,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努力探索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深信“文明的最高峰必然是共产社会”,而那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特权,消除了贫困、混乱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社会。他一生写过许多著作阐明他理想的社会图景。他倡导的思想,通称工人共产主义。比起空想社会主义来,这种思想表明了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但是,布朗基更主要的是一位“实干家”。他相信用秘密的方法、严格的纪律把少数人组织起来,举行突然的武装起义,就能够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少数革命家的专政。布朗基是一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他那种靠少数人的密谋活动进行革命的观点却是错误的、有害于革命的。他多次起义失败,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与布朗基同时,对法国工人运动有影响的社会主义流派,还有以布朗和蒲鲁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①
路易布朗(1811—1882年)是法国的记者和作家,常用锋利的文笔指责“七月王朝”政府,在民主集团中获得了声名。他是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之一,断言工人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境遇。他坚信每个人都有劳动权。他无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相信政府的干预对工人是有益的。1839年,他写的《论劳动组织》一书里说:“无产阶级所需的是生产工具,提供这些工具是政府的职能。如果我们给国家下个定义,我们的回答是:国家是穷苦人的银行家。”他认为,政府要资助和监督生产设备的购置和“社会工厂”的组成。一旦工人站稳了脚跟,政府就不再进行干预了。他相信,“社会工厂”逐渐在法国普及之时,社会主义企业将取代私人企业,工人将成为社会上的唯一阶级。他的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是一种不懂阶级斗争实质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
蒲鲁东
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1809—1865年)出身于手工业者的家庭,1840年出版了《什么是财产?》一书,在国内外博得了盛名。在回答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时,蒲鲁东沿用了法国前人的一句话:“财产就是盗窃。”这本书以尖刻的讽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判,从而激动了读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46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二本重要著作《贫困的哲学》。①蒲鲁东从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出发来观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果。资本主义给手工业者和小农带来了破产和贫困,作为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蒲鲁东表达了小资产者的愿望:保护小私有制,反对大私有制。他主张建立这样一种①在《共产党宣言》里,蒲鲁东主义被列为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在《论蒲鲁东》一文里,马克思说蒲鲁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资产者”。
① 它的全名是《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
社会,那里人人独立生产自己独特的产品,可以把产品拿去交换等价产品。他认为,交换的不公平是万恶之源,要消灭这一罪恶,就必须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平等交换,消除中间剥削。他主张把小生产者联合起来,建立互助会,建立手工业者合作社,成立交换银行向他们提供无息信用贷款。企图通过公平交换来消灭资本主义的罪恶,这种思想是行不通的;不要求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也就根本上谈不到消灭资本主义的罪恶。
蒲鲁东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反对任何国家政权,包括无产阶级政权在内。他主张建立“无政府状态,没有国君,没有元首,这就是我们日益接近的政府的形式。”在《贫困的哲学》里,他以极端仇视的态度攻击共产主义。
英国宪章运动  1832年的议会改革法案,没有给工人带来选举权。1834年,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实际上剥夺了失业者和贫民得到社会救济的权利,如果要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在济贫院里,得接受监狱般的纪律、繁重的但又是非生产性的劳动,家庭得拆散,生活极为艰苦。这种做法,目的在于迫使失业工人贱价就雇。积极参加议会改革斗争的工人阶级认识到他们受到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欺骗,看到了议会立法的资产阶级实质。英国无产阶级觉悟的提高,产生了宪章运动。工人相信,不取得选举权,就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他们展开了新的改革选举的群众运动,要求按民主原则改革议会的下议院。工人的要求写在《人民宪章》上,这运动遂以“宪章运动”的名称载入史册。
《人民宪章》是由“伦敦工人协会”草拟的。这个协会在1836年6月,由木工洛维特为首的一些工人和手工业者所创立。1837年6月,《人民宪章》以议会法案的形式提出。它要求:(l)成年男子享有普遍选举权;(2)议会每年改选一次;(3)议会议员支薪;(4)选举采取秘密投票方式;(5)设立平等选区,保证平等的代表权;(6)废除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
宪章运动的一次群众集会(速写)见图版(52)
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宣传由伦敦开始,迅速遍及全英国。各地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到会的人常常数以万计。演说者发表具有战斗性的演说。有人更把争取选举权的要求同无产阶级的生活联系起来,说“宪章主义并不是为你们争得选举权等等的政治问题,宪章主义是饭碗问题。”有人公开号召起义。起初,参加宪章运动的不仅有小资产阶级分子,而且还有资产阶级分子,成份庞杂。在运动的当前目的和最终目的上,在达到目的手段上,都有不同的意见。以洛维特为首的一群人成为运动中的右派,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用和平方式达到改革的目的。左派的代表人物有鄂康诺、奥布雷恩、哈尼等人,代表工人阶级的要求。他们主张,如果议会拒绝《人民宪章》,就运用一切手段斗争,直到总罢工和武装起义。他们的口号是:“如果可能,我们和平解决;如果必须,我们武力解决。”
1839年出现了宪章运动的第一次高潮。7月间,要求实施《人民宪章》的请愿书提交议会,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一百二十五万人。当议会拒绝请愿书的时候,宪章主义者准备号召举行总罢工。由于缺乏团结,总罢工没有能够实现。英国政府采取了严厉镇压手段,逮捕了鄂康诺和奥布雷恩等领导人物,判处他们十八个月徒刑。许多地区的起义刚一发生也被军队镇压下去了。
但是,宪章派很快地恢复了力量。1840年,全国宪章协会成立,这是英国的一个工人党。它成长很快,不久就拥有四万会员。1841—1842年,英国遭遇到新的经济危机,促进了宪章运动的第二次高潮。那时候,宪章运动已经摆脱了同路人,具有更纯粹的无产阶级性质。1842年,宪章派向议会送交了第二次请愿书,在上面签名的有三百万人。这一次,宪章派除了要求实行《人民宪章》以外,还要求实行十小时工作日制,保障工人不受资本家的迫害,实现合理的工资等等。这些要求再度为议会拒绝的时候,许多城市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有的地方发生了起义。英国政府再次残酷地镇压。成百的宪章主义者被法院审判,鄂康诺又被判徒刑。运动再一次转入低潮。1848年,宪章运动又出现了一次高潮,但是随后就完全消沉了。
鉴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威力,英国统治阶级不得不作一些让步。1847 年,它被迫实施对女工和少年男工的十小时劳动日法案。在宪章运动的旗帜下,英国工人阶级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政权。这标志着英国工人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开端,突出地反映了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者否定阶级斗争,不能给无产阶级指出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进展,特别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在历史上,以科学的斗争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把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的任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
马克思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于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律师。青年时代,马克思享受了家庭的欢欣。他的辉煌的天赋,在父亲心里唤起了将来有功于人类的期望。同时,父亲又觉得儿子的性格里含有坚如岩石的东西,反倒常常为此暗里担忧。1835年,马克思在特里尔高级中学毕业。毕业证书上的评语说他的作文流露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同年秋天,马克思进波恩大学,按他父亲的意思学习法律。第二年,他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习法律,不过更多的时间是用于研究历史和哲学。1841 年,他在耶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①他的博士论文是讨论古代希腊哲学问题的,论文里充满了斗争精神。他引用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说:“不怕神威,不怕闪电,也不怕天空的惊雷。”
自到柏林以后,马克思深深感到,不论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还是由于思想斗争的需要,都得学习哲学。柏林大学是当时思想斗争的中心,1818—1831年黑格尔在那里讲过学。他逝世以后,许多讲座仍由他的门生主持。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黑格尔的哲学,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结识了布鲁诺鲍威尔、阿尔诺德卢格等人。
黑格尔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年)早年欢迎法国革命,赞成政治改革,到柏林大学以后开始转向反动。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认为一切事物的根基都是“绝对观念”的发展,物质世界仅仅是观念的反映。但是黑格尔深入而广泛地试图论证历史有其内在联系和必然的发展过程。他详细地探讨了以发展思想为出发点的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是存在着的,同时又是不存在着的,因为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不断地产生、变化和消逝。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地形成着的、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黑格尔的哲学里,马克思和恩格斯采取了辩证法的“合理的内核”,摒弃了唯心主义的外壳,后来又向前发展了辩证法。
费尔巴哈
1842年,马克思接触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年)的哲学思想。他怀着由衷的激情读了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在这本书里,费尔巴哈指出,世界和人的存在既不需要上帝,也不需要什么“绝对观念”。二者是“由于自己本身并通过自己本身而成为必然的”,并且是“可以感觉到的、物质的”。人的存在只能归功于自然界,并且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① 马克思认为柏林大学充满了为反动势力服务的御用思想,把论文呈交这所大学进行答辩有损于荣誉,因此把论文送交耶拿大学,申请在那里取得博士学位。
自然界、存在是第一性的,并且不依附于人和人的知觉而存在。在自然界和人以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也没有上帝。宗教是人的产物,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不久,马克思就指出,费尔巴哈只是从生物方面的性质,而没有从社会方面的性质去理解人,这
《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反对封闭《莱茵报》的一幅漫画)
就妨碍了他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采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的内核,把它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
1842 年,马克思移居波恩,开始为科伦的《莱茵报》①写稿。他的稿子讨论时事,切中时弊。几个月后,他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编。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公开为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辩护,反对普鲁士的专制统治和德意志的封建势力。《莱茵报》越来越具有明确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性质。马克思任主编前,它的订户只有八百多户,到1843年猛增到三千多户。普鲁士政府对《莱茵报》既恨又怕。不久,马克思被迫离开主编职位,《莱茵报》也被封闭了。
马克思离开《莱茵报》以后,同燕妮封威斯特华伦结婚。当时,他决定到国外编辑和出版革命杂志,1843年11月举家迁往法国巴黎。巴黎的生活是马克思一生发展的转折点。在那里,他热心研究唯物主义哲学,研究法国的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根据办报的经验,根据他开始探索而遇到的问题,例如什么因素、什么原因制约着各个阶级的产生,促进或阻碍他们的发展又最终使它们消灭呢?究竟什么力量影响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将导向什么目的呢?他又开始研究经济学,首先致力于研读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这两位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
马克思在巴黎同卢格合作,创办了《德法年鉴》杂志。马克思要求杂志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竭力向被压迫的人民指明他们“究竟为什么而斗争”。1844年2月,《德法年鉴》出版了第一、二期合刊号,其中刊有马克思的重要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他在论文里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批判,不仅用批判的武器,而且用武器来批判。他认为革命必须彻底,而具有革命彻底性的无产阶级已经形成,这是一个有力量把人类从资本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阶级。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的论文表明,在哲学思想上,他的青年黑格尔派时期已经结束;在政治思想上,他的革命民主时期也走到终局。他已经逐步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德法年鉴》一出版,就遭到普鲁士政府的仇视。普鲁士政府下令缉捕马克思,严禁《德法年鉴》入境。《德法年鉴》因遭受迫害夭折了。马克思受到法国当局的驱逐,在1845年1月移居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恩格斯(1845年)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于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那里是当时德意志最发达的工业区。他的父亲① 1842年1月创刊,是资产阶级创办的。青年黑格尔派在该报起作用,使它逐渐有反普鲁士专制统治的色彩。
是一个工厂主,思想保守,虔信基督教。青年时代的恩格斯对工厂工人和手工业者的困苦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对他们怀着深切的同情。他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信仰上帝的父亲深感不安。中学还没有毕业,他父亲就让他弃学从商。恩格斯尽量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扩大了自己的眼界。1839年,他就认为宗教同科学是对立的,他说他的宗教信仰已经像海绵一样漏洞百出了。1841年,他到柏林服兵役,细心研究军事学,很快地成为一名熟练的炮手。服役期间,他抽空到柏林大学去旁听哲学课,也信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服役期满以后,他父亲派他到英国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纺纱工厂”实习商业。
恩格斯到英国的时候,英国的工业革命接近完成。当时,在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象在英国那样清楚地认识无产阶级。恩格斯漫游过英国的许多大城市,观光热闹的街道,访问工人栖身的贫民窟。他在英国的大部分时间住在曼彻斯特,公余的时间常到工人住宅区观察工人生活状况。他也积极地参加过宪章运动。恩格斯根据研究所得,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这一经典著作中,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一系列现象,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失业后备军的形成,工人和劳动群众所受剥削的日益加深等等。他以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描写了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同时他又清楚地看出,无产阶级是这样的一个阶级,它能够团结和组织起来,去完成消灭资本主义的伟大使命。
恩格斯也给《德法年鉴》写了论文。在论文里,他指出社会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科学日益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类。但是,只有在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利用无穷无尽的生产力,为一切人服务。文字上的交往把马克思和恩格斯联系起来。1844年,恩格斯在回国途中路过巴黎,访问了住在巴黎的马克思。那时候,他们已经是共产主义者了。他们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一致,对无产阶级的未来抱有同样的信心。巴黎的会晤和探讨,为他们之间的终生战斗友谊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居住下来,不久恩格斯也到了布鲁塞尔。他们合作,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初次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指出,历史过程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条件和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种社会制度必然被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真正的历史创造者是人民群众。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出发,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从事理论的著述,而且给自己提出了组织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他们结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于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他们同英、法、德各国的革命团体广泛联系,又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
那时候,西欧有一个革命团体“正义者同盟”。它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流亡工人在巴黎组织起来的,后来它的组织扩展到英国、瑞士和德意志。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正义者同盟的许多组织建立了联系。当时,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的思想在正义者同盟中广泛传播,很有影响。
威廉魏特林(1808—1871年)出生于德意志的马格德堡,当过裁缝工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他在巴黎,参加并领导正义者同盟。1842 年,他的主要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这本书的内容有对资本主义制度 的激烈批评,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它的战斗性的言论对当代人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中的论述已经接近于达到这样的认识:工人阶级只能自己解放自己,并且要通过革命行动解放自己。但是,用什么手段和走什么道路来实现这一解放,魏特林的认识依然是空想的。他还不理解无产阶级需要的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单纯诉诸他们的感情和朴素阶级本能的宣传;需要的是由一个政党领导的政治运动,而不是自发的起义和宗派主义的密谋策略。马克思曾对魏特林给予高度评价,1846年魏特林到布鲁塞尔时又竭力帮助他放弃空想,争取他成为同盟者。但是,魏特林固执己见,以致陷于孤立,对正义者同盟的影响也迅速衰退。
魏特林
1847年,正义者同盟伦敦委员会派人到布鲁塞尔,正式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并且表示倾向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宣传的共产主义原理。6 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代表大会,恩格斯前往参加。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同盟的章程上规定:“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的文献——《共产党宣言》  1847 年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亲自参加。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发表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在这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的文献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简明扼要地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封面)
《共产党宣言》一开头就指出,共产主义已被欧洲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了。“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的时候了。”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阶级斗争学说。指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个旧的社会制度,不是和平的,而是在阶级斗争中完成的。因此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历史过程的基本内容。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在同封建主阶级的斗争中,壮大了经济力量,并且取得了政权。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曾经大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的迅速增长和扩大,必然会引起商业萧条,生产停顿,形成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克服这些危机,终于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宣言又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壮大起来了。这个阶级从它开始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阶级在斗争中团结起来,并且将在工人政党的领导之下,起着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作用。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最先进最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72页。
有觉悟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为的是“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就在宣言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这里也指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必须废除的。
为了夺取政权,改造社会,消灭贫困,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没有自己的政党,就不能达到这些目的,就不能获得解放。宣言强调,无产阶级要用暴力推翻现存的全部社会制度。宣言显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它的结尾说: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①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斗争武器。后来“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布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②
① 本目引文未另注出处的都引自《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244页。
第十章  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至1849年,在欧洲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是继十七、十八世纪英法革命之后的欧洲第三次革命大风暴。在这场革命中,法国革命的任务是要推翻金融贵族的独占统治,实现民主改革;多民族国家奥地利革命则是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一系列独立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德意志革命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灭国家的分裂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匈牙利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对匈牙利的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各个国家的革命任务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1848年革命》(油画)(德米耶作Daumier)
1848年欧洲革命具有明显的历史特点。这次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发生的。在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为争夺政权而斗争的时候,西欧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这次革命的主要动力。资产阶级在领导这次革命时,由于害怕站在他们身旁的无产阶级,表现出畏首畏尾、动摇、妥协、甚至背叛革命。1848年欧洲各国革命虽均以失败告终,但是,“在这些失败中陷于灭亡的不是革命。陷于灭亡的是革命前的传统的残余。”①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3页。
第一节  1848年法国革命
巴黎二月革命  革命前夕,统治法国的是以路易菲力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这个王朝的政权不是掌握在整个资产阶级手中,而是控制在金融贵族手里。这个资产阶级集团只实行有利于自己的对内对外政策,成了“剥削法国国民财富的股份公司。”①
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工业革命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加强,但是,在法国,除金融贵族外的各阶级、各阶层仍然处于无权的地位。工业资产阶级受排挤,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日益陷入贫困与破产,无产阶级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七月王朝的统治激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与反对。苏尔特内阁(1840—1847年),特别是基佐内阁(1847—1848年)统治时期是七月王朝最反动、最腐败的时期。弗朗斯瓦基佐(1787—1874年)是法国政治舞台上的老政客。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他以温和自由派的面目出现,同银行家拉菲特结合在一起,作为波旁王朝的反对派。七月王朝时期,他成了路易菲力浦的忠实走卒,从温和自由派变为凶恶的反动派。1840年入阁,是苏尔特内阁中的实力人物,1847年出任内阁首脑。1840年以来,基佐实际上代表法国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操纵了法国的内政和外交。对内,他执行独裁政策,反对任何的革命变革,对外,他仇视各国的革命运动。基佐内阁时期,各阶级、各阶层与金融贵族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广大人民反对七月王朝的声浪日益高涨;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建立共和国的宣传遍及全国;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反税收、反饥饿的斗争此伏彼起,工人的罢工斗争和革命运动层出不穷。1845年和1846年马铃薯病虫害和农业歉收造成的饥荒以及1847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法国革命的爆发。
1847年夏,君主立宪派和共和派结合起来,利用有利的革命形势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发起了反对七月王朝的聚餐运动。国王路易菲力浦认为要求进行选举改革的聚餐运动对自己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命令基佐政府拒绝任何改革要求,严厉镇压全国各地的群众运动,下令禁止资产阶级反对派预定在1848年1月19日在巴黎举行的聚餐活动。资产阶级反对派决定把这次例行聚餐会改在2月22日举行,同时准备在这一天组织一次和平的示威游行,抗议政府破坏集会自由。基佐政府再次下令,禁止一切政治集会和游行,还准备在必要时使用武力。资产阶级反对派开始屈服。但是,巴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决不甘心退却,于2月22日向聚餐地点集合,然后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示威群众高呼“打倒基佐!”“改革万岁!”的口号,冲向基佐住宅,军队几乎都保护不了。窗户玻璃被打得粉碎。傍晚时分,示威游行者分散到附近各条街道,开始动手构筑街垒。第二天(2月23日),大批国民自卫军不仅不执行镇压群众的命令,而且公开支持革命,宣布“打倒基佐、改革万岁!”
亚眠的聚餐会(速写画)见图版(54)
路易菲力浦听到起义越发高涨和国民自卫军要求撤换内阁首脑的消息时,惊慌失措,决定把基佐免职,授命素有自由主义声望的莫尔伯爵组织新政府,企图以此作为缓兵之计,阻止革命继续发展。基佐下台的消息传出后,资产阶级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准备和七月王朝妥协,共同执政。但是,巴黎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6页。
的无产阶级决心彻底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制度。他们坚守街垒,继续战斗。23日夜,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高举火炬,喊着“建立共和国!”的口号,举行了通宵的全城示威游行。
起义迅速地扩大了,到24日晨,巴黎的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座占领了巴黎所有的兵营和武器库。革命群众高呼“打倒路易菲力浦!”“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向王宫进攻。路易菲力浦看大势已去,不及整装就逃往英国去了。工人群众占领了王宫后,把国王的宝座搬到巴士底狱广场的烈士纪念柱前烧毁,并冲入波旁宫,驱散了立法会议,粉碎了资产阶级保留立宪君主制的阴谋。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