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_4 全知麦彭仁波切 (现代)
喜欢忍言之天神此刻说道:“如此恶劣之国王这般残害忍言,而忍言则一直安忍挺过,我想我们天人应降下兵器雨杀死这国王与其眷属以匡扶正义。”忍言得知后却说:“我手、脚、鼻均已被他全部砍掉,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愿让他承担罪过,更何况牵连其他无辜众生。”尊者就这样劝阻天神勿杀死国王与眷属。
不过鹿野苑天神最后还是降下瘟疫,令老鼠、鹦鹉损害此地众生。天人亦不降下雨水,于是居住于此地之众生大多都相继死亡。国王急忙向看相之人打探,看相者均谓此乃迫害忍言尊者、导致诸天人心怀怨恨所致。国王就向看相者询问应对良方,他们回答说:“若国王能对天神做食子供养,并在诸天人、忍言尊者前厉行忏悔,如此才能对缓解国家疫情有利。”国王就开始在城中到处宣布说自己欲行忏悔、供养之事,并将供养天神、布施贫苦人承诺付诸实施,且亲赴忍言尊者脚下顶礼谢罪。
尊者此刻则安慰他说:“大国王,敬请放心,我心依然安忍。”国王略显怀疑,他问尊者:“如何才能令人相信你已无丝毫嗔恨心?”尊者回答说:“若我所言真实,就请将我身上所流落之鲜血立刻变为乳汁。”话音刚落,鲜血即刻变为乳汁。但国王还是有些不大相信,尊者见状就又说道:“尽管你已砍断我四肢,但若我确实未生丝毫嗔恨心,以此谛实力加持,则愿我身体立即恢复如初。”言毕,尊者身躯果然恢复如前。
国王与眷属皆用深感稀有之目光凝望尊者,并在尊者脚下恭敬顶礼后才依次离开。自此之后,国王就经常供养承侍尊者。
依止其他上师之恶行外道一千人,对尊者最终成为国王上师生起强烈嫉妒心,他们竟将不净尘土撒在尊者身上。而尊者却如是发愿道:“以我修行安忍之功德力,待我成佛时愿能以智慧甘露水将这些人垢染除净,清净他们心相续中贪欲等一切障垢。”
当时之忍言尊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争斗生国王即为后来之 陈如尊者;四位大臣则为后来与 陈如同为最初五比丘中另外四人;一千恶行外道则为后来之秋渥迦叶等一千比丘。
甘愿将自己交与怨敌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鹿野苑大势部国王。当时国中百姓各个财富圆满,国土谷稼丰收。大势部以如理如法方式主持国政,并以布施满众生一切所愿,且令大众皆行持善法。以此缘故,众非人亦来保护国家,整个国家都可谓国泰民安。
此时利红国王正以非法治理其国,他经常损恼众生,且素喜横征暴敛。结果手下臣民因苛捐杂税所累,又害怕遭受惩罚,便纷纷逃至大势部国王处请求庇护。利红知道后就纠集起四种军队大举开往大势部治下国土,大势部得到消息后就对众大臣说:“为即生利益我根本不愿造作恶业,如我国与利红大军交战失败,你们恐难以立足,不如你们都投降他。而我绝不愿损害利红国王,我宁可前往森林中身着树皮、以水果为食、与野兽为友,亦不愿毁坏自己来世。对来生谨慎之人,为王位断不会捆绑及杀害诸人。”
大臣们皆认为国王乃因胆怯而不敢屠杀其他人,他们想:如我们全体人员都遭遇打击,以致被摧毁恐不应理,不如牺牲一人以挽救全体。众大臣于是就决定舍弃国王一人以图自保,他们便全部投归利红国王。大势部心中明白左右大臣均已将自己抛弃,他就独自一人前往森林安住下来。
利红则将新占领之地的人们充为自己臣民,他有一日问众大臣:“你们大势部国王现在何处?”臣子们回答说:“国王已逃亡不见。”利红便趁机统治整个国家。
此时,一偏僻村落中有一贫穷婆罗门,他育有众多儿女。而当地又恰逢灾荒,婆罗门已实在无有任何办法养家糊口。此刻他心中暗想:听说有位大慈大悲国王向来以欢喜心饶益众生,我干脆到他那里索要一些财物以解燃眉之急。想到这里,他就开始向鹿野苑进发。到达之后听闻国王已去森林中居住,他就又到森林中寻找,他始终坚定认为:若我能于森林中找到国王,说不定他就会布施我一些财富。
当婆罗门最终在森林中找到大势部后,就将自己困境原原本本向他作详细汇报。大势部闻言为难说道:“你难道未见我已在森林中独处?现在我已身无分文,何来钱财布施与你?”婆罗门听到后顿时感到失望异常,他当下就昏厥于地。大势部急忙扶起他,并往他脸上浇洒凉水。婆罗门醒来后就决定前往密林深处,他准备在树干上以绳子吊死自己。
大势部见到后不觉生起强烈悲心,他想:如此人将我带至怨敌面前,想来他们会对他布施些财物。于是他便对伤心欲绝之婆罗门说道:“你无需这般焦急,我可想办法帮你去除贫困之忧。请将我身体捆绑牢靠,然后押解我到利红国王前,他定会给你大批钱财。”婆罗门急忙回绝说:“我岂敢捆绑国王。”大势部安慰他道:“你不要心存顾虑,将我捆好上路吧,除此之外,你我再无解困良策。”婆罗门只得遵从大势部命令,将他捆起来后带至鹿野苑利红国王处。
很多人见到他俩后都认出被捆者实为大势部国王,他们连忙向利红国王请示。利红不大相信众人所述情况,便特意走下王座亲往察看,结果发现婆罗门所押解者正是大势部。利红便向婆罗门询问:“你如何逮住此人?”婆罗门回话说:“他乃大国王之怨敌,我想尽办法才将之从其苦行森林中抓获。”
利红国王心想:大势部国王身材魁伟,而婆罗门却身体羸弱,他怎可能亲手逮住大势部?都云大势部悲心强烈,肯定是他自己甘愿捆住自身,才能让婆罗门带走。想到这,利红便对婆罗门说:“你必须将如何抓获他之经过如实道来。”婆罗门这才将前后经过和盘托出。
利红国王闻已不由对大势部生出信心,他心中想到:损害像大势部这样的众生太不应理。于是就亲自为大势部解开捆绳,并将之迎请到王宫,还与他热烈拥抱。最后又将大势部迎上狮子宝座,将王冠拿出交与他,并郑重说道:“你理应当上国王,我抢夺王位真不应该。”利红便将自己所拥有之军队、财物、宝库全部拿出供养大势部,在向他忏悔罪过后回归自己国家。而大势部又将大量财物布施与婆罗门,并要求他从今往后也要力行十善。
释迦牟尼成佛后,有次住于舍卫城时,城中有一婆罗门之子精通婆罗门一切学处。他后于婆罗门教法下,四十八年一直行持梵净行。此人娶有一位非常艳丽之妻,而妻子却乃一喜行邪淫之人,她只知喜欢其他男子,根本不爱自家老婆罗门。并且整日欲与其他男人厮混,还因之而要求老婆罗门远赴异地寻找财物。
老婆罗门只得前往外地寻宝,结果在他得到众多银币后返家之路上,却不幸遭遇强盗,被抢光所有财产。痛苦万分之婆罗门一想到两手空空回家必得被妻子痛骂之情景,更是不寒而栗,万般无奈中便前往密林深处准备上吊自杀。正伸脖欲吊死自己之时,释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他全部状况,便从舍卫城出来亲往密林中找到他。佛陀告诉他说:“婆罗门,你不要如此草率结束自己生命,我会令你拥有财富。”释迦牟尼佛随即向其指示藏宝之地,并对他说道:“此为你所有之财富。生命才真正可贵,你最好万勿轻舍。”言毕,释迦牟尼佛才返回舍卫城。
婆罗门将财宝带回后很快富裕起来,他也开始作广大布施以积累福德资粮。他后来想:释迦牟尼佛大沙门对我恩德深厚,我应舍弃自己家庭到佛前出家。随后他就到释迦牟尼佛前顶礼,在闻佛传法后,他现前证得预流果。最终出家后又精进修持,并再获阿罗汉果位。
这位老婆罗门就是上文中那位捆绑大势部国王之婆罗门转世。
另外,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增福国王,在怨敌与他相争时,他不愿与怨敌相斗,就自己前往森林中。此时有一婆罗门之亲戚被关押在监狱中,为使亲戚得以释放,他便前往增福国王那里求助。国王已无可施之物,就对婆罗门说:“你不如砍下我头后将之交给怨敌国王,他肯定会赏赐你钱财。”婆罗门不敢砍断国王头颅,便将增福捆绑起来后交给怨敌国王。最终关在监狱之人获得释放,增福又重新得到王位。其余情节均与前面公案大致相同。
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刹
无量劫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国王名为瓦拉玛达,他有次集合起四种军队率众前往园林游玩。途中遇到一野兽,众人便开始跟踪追击,结果国王单枪匹马就追至密林深处。他从马上下来休息时,一母狮见到他后贪心顿起,就将尾巴翘起紧跟国王。国王心下明白母狮已对自己生起贪欲,他想:这只野兽狂暴凶猛,如我不满足它欲望,它肯定会将我吞食。于是在极度恐怖中,国王与之行不净行。
母狮离开后,手下人追踪前来,他们又将国王接至王宫。
母狮后来怀上身孕,待月数圆满后就产下一人身但脚有斑纹之子。母狮心想此为国王之子,便背驮着小儿将之送往王宫。国王也明了此乃自己太子,就开始精心抚养,并为其取名为斑足。
斑足非常勇敢、坚强,他于父王去世后继承王位,又娶了国王种姓、婆罗门种姓两位王妃。一日,他准备前往花园游玩,就告诉两王妃道:“你俩在我动身后开始追赶我,看谁最先找到我,我就天天与她共同享乐。后到之王妃,我从此不愿再与她接触。”国王于是先行出发赶到花园,两王妃梳妆打扮后也同时骑马出发。
路上遇一天尊像,婆罗门种姓王妃便下马顶礼一番,后又上马赶路。但她最终还是比国王种姓王妃略迟一步,国王就不再与她接触。王妃马上对天尊生起大嗔恨心,她愤愤不平说道:“我对你又是恭敬、又作顶礼,而国王却不愿再接触我。如果真有本领,为何不肯帮我?”她不禁内心暗想:我一定要害死国王。
回到王宫后她告诉国王:“我有一请求,请国王与我享受一天幸福生活,不知国王能否答应?”国王最终同意了她所提请求。王妃当天就派众人将天尊像摧毁并夷为平地。
天尊满怀不悦,他于是就想加害国王。他动身前往国王那里,但保护王宫之天尊却阻止其进入。
此时在一山上住有一仙人,他原是定期接受国王供养,日日飞进王宫享受蔬菜素食,然后再飞回山上。身像被摧毁之天尊得知仙人恰巧今日不前往王宫接受供养,他便变幻成仙人形象来到王宫门口。守门之天尊再次阻拦他进入,他便大喊道:“为何不让我进入?”
国王听到后就让门卫放行,守门天尊只得放其进入。他进入王宫后不享用平日惯用饮食,反而说道:“你们所准备食物太为低劣,我要食鱼、肉等荤腥。”国王诧异说道:“大仙人,因你以往一直食用素食,我才未给你准备鱼、肉等荤腥。”假仙人说:“从今以后,我再不愿食低劣素食,你务必为我准备好荤物。”说完就转身离去。
后当真正仙人来到后,众人便用鱼、肉等荤物供养他,仙人顿时生起嗔恨心。国王也觉好生奇怪,他问仙人:“你昨日不是亲自要求我们供养此类食物吗?”仙人不觉勃然大怒:“我昨日根本未至王宫,何来此等胡言乱语?你纯属捏造污蔑。”他随即咒骂国王说:“愿你十二年中只能以人肉为食。”然后就怒气冲冲离开。
后来有一天,国王厨师在做饭时恰好一时找不到肉,而他又碰巧发现一具刚死婴儿之尸体,他便把尸体手部筋肉割下后混合以种种香料做好供给国王。国王吃下肚去,顿觉此肉味道胜过所有以前品尝过之肉味,他便问厨师:“此为何种肉食?”厨师此刻则因胆战心惊而低头小声答道:“如果国王不惩罚我,我便讲明。”国王鼓动他说:“你照说不妨,我不会惩罚你。”厨师这才敢道出实情:“我找不到其他动物肉,加之时间又紧,恰好发现一具小孩死尸,我便把他身肉做成食物供养给大王。”国王在贪心鼓动下竟然对厨师说:“此婴儿肉非常好吃,日后望你能长期将人肉供养与我。”厨师为难说道:“以后恐再也找不到这种人肉。”国王似中邪一般命令他:“你定要严加保密为我好好做人肉饭食,我有办法,亦有特权搞到人肉。”从此之后,厨师受国王之命,经常于晚上偷偷盗走很多小孩,杀死后做成肉食供给国王享用。不大功夫,城中孩童便相继失踪。众人均感非常痛苦,就请示大臣。大臣们在协商后规定每晚在路口安排专人巡逻,后当厨师再次出动偷窃小孩时,众人将之抓获。
他们将厨师押至国王面前说道:“正是此人偷走前前后后失踪之众多孩童。”国王听到后并不说话,大臣如是汇报、请示三次后,国王还是一言不发。大臣又说:“我们已将凶犯逮住,国王应以法律严惩,怎能如此沉默、一言不发。”国王最终只得说出真相:“是我命令他如此行事。”
听国王如此回答,众大臣不由怒火中烧,他们满怀怨恨互相说道:“我们失踪子女均为他所残食,他乃我们大家共同仇敌,我们怎能替食人肉之国王卖命、效劳?”众人商量后都认为应判国王死刑。
城市外本来有一花园,园中有一水池,国王每日都要前往沐浴一番。大臣们便提前于园中埋伏好军队,等国王赶来正欲洗澡时就将之抓获,并准备杀死。国王被抓后还想负隅顽抗,他问众人:“你们凭什么要在今日趁我洗澡时抓捕我?”大臣们义正辞严回答说:“所谓国王者乃应保护自己手下臣民,而你却将人们儿子杀掉吞食,如此一来势必导致人种全部灭尽。我们怎能忍受这种统治与迫害,故而理当将你处死。”
国王此刻不得不求饶道:“我以前所为确实不对,以后我定当努力改过。祈请诸位现在将我释放,不知可否?”众大臣义愤填膺拒绝他说:“即便空中降下黑雪,或你头顶生出毒蛇,我们也绝不会放你,你还是停止胡说八道为妙。”国王闻言深感自己目前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就向众人请求:“你们既已决定要杀死我,能否稍微等我片刻,容我深思一下后你们再杀不迟?”大臣们便开许他稍稍思索片刻。
国王则趁机在内心发愿道:“愿以我过去所做一切善法,诸如如理如法护持国家、布施仙人等所积福报,能令我马上变成罗刹,飞上虚空。”结果以其愿力感召,国王即刻就变为罗刹飞到虚空。他此时则向众大臣报复说:“你们试图杀死我,但凭我福德力,我现已变成罗刹、飞在虚空,你们又怎能奈何我?从今往后我要让你们好好看看,我如何吃光你们妻子、儿女!”罗刹边说边飞上山去。
从此之后,此斑足罗刹就开始以人肉为食,结果众人越来越畏惧他、躲避他,并开始各处逃亡。他又与其它罗刹互相往来,不久即眷属成群。有部分未成他眷属之罗刹对斑足说:“如你欲令我等也成为你眷属,你应举办盛大宴会款待我们,那时我们自会成为你眷属。”斑足罗刹马上答应下来,他说道:“我会用五百王子人肉宴招待大家。”随后他便前往很多地方去将这些王子逮入山洞,前后共抓获四百九十九名,还差最后一位。
被关押在山洞中之众王子互相议论道:“我等现已沦落至无依无靠境地,如月亮王子能到这里则为再好不过,因他有足够力量解脱我等冲出牢笼。”大家如此议论、商量后便决定以方便法诱使罗刹将月亮王子带至此处。他们告诉斑足罗刹说:“若你欲大摆盛宴,仅靠我们这些王子根本办不成一圆满宴会。我等身肉无甚声望、利益,如你搞到月亮王子人肉方才能举办起真正人肉宴席,因他具有殊胜功德。”罗刹轻松回答说:“这有何难办,我定会手到擒来。”说完便飞上虚空去寻找月亮王子。
当时月亮王子已成为王位继承人,他有一日正与众多眷属前往乐园准备听法,有一婆罗门欲为王子宣说法要。此婆罗门说法目的只为钱财,他一看到月亮王子长相端严,便不由得专注观看起来。此时婆罗门还未开始讲法,但众人却突然哀号、放声大哭起来。王子诧异问道:“到底发生何事?”众人急忙说:“吃人罗刹现已来到此地!”婆罗门闻言顿感恐惧,大家也都在惊恐中四下逃跑。王子平日已了知罗刹恶行,此刻则想以饶益心度化他。他便对众人说道:“如罗刹到我们这里,我愿接待他。”于是他安排王妃、眷属及四种军队先行回去,自己留守观待。
月亮王子在众人一片惊叫声中定睛观看,只见面目丑陋、身披铠甲之罗刹正气势汹汹,手执利剑追赶在王子军队后面。王子大声喊道:“大罗刹,所谓月亮王子就是我!你整日啖食人肉,做此等坏事到底有何意义?请直接过来找我。”斑足罗刹便回转身,他一眼就看出月亮王子行为寂静,于是就对王子说:“我正是特意为找你而来。”然后就无所顾忌地将王子扛上肩飞逝而去。王子心想应暂时随顺罗刹,因还未到度化时机,便也不加反抗,任由他扛走。
最后到一环境恶劣、人骨架四散乱扔、人血到处染污之地后,罗刹才将王子从肩上放下。而月亮王子原本就身相端庄、善妙,罗刹此刻见到后不觉目不转睛仔细观看起来。王子则回想起来:婆罗门刚才欲为我说法,但我却被罗刹半中间劫走,婆罗门对我离去甚是失望,因他未得钱财、愿望未满。想到这里,王子心中深感难过,且因悲伤而落下眼泪。
罗刹则讥讽他说:“久闻你颇具功德、威力,孰料今日却在我手中流下眼泪。你莫非因恐惧死亡而哭泣?或者因留恋其他所爱、所贪之境而痛哭?”“我根本不系挂自己生命,也绝非有其他可留恋之处。”王子斩钉截铁回答道:“只是刚才有一婆罗门本欲为得财富而准备于花园中为我说法,但我却被你抓走,婆罗门当然失望不已,我是想起此事才难过哭泣。如你信任我,就请将我释放,我回去再听他传法,并献上供养,然后我便马上返回,不知你能否允许?”罗刹略显怀疑:“若我放了你,你还会不会再返回?”
王子坦诚答言:“从出生到现在,我从未说过妄语。我自己所发誓愿,我根本就不会舍弃。再说若我不回来,你也有能力将我抓获,况且刚才就是我主动送上门来。”罗刹闻言就将他释放,王子离开时感觉就如从罗刹血盆大口中逃脱一样。周围人见到王子回来非常高兴,王子则将婆罗门唤来,在他面前听闻四偈,每一偈都供养一千两黄金,总共四千两黄金,尚有其他许多供养。
父王感觉王子为一些小法就花去如此多财富以作供养太过可惜,他便以温和语气告诉儿子说:“你为听法进行供养亦应合情合理,否则,布施数目过大,再有钱财也会轻易耗尽。王宫、眷属等大小开支都需要财物,故而你平日之上供下施就应适度,以此才能安邦治国。”
王子则回答道:“大父王,若与婆罗门所说善法价值相较,我连王位都可用作供养。听他所讲法后能生起智慧、摧毁无明,世上所有功德中哪有能与闻法功德相比者?听闻如此善法为何不能尽力供养?我根本不欲获取一切祸害之根源——王位,我还要落实我所作承诺前往罗刹那里。”
父王听罢焦急非常:“我为你的利益才好言相劝,你不要心生不悦。太子,有谁会自投罗网,前往怨敌面前?世上哪有这种道理?尽管你已承诺,但我断不会开许。在我们大智者所造吠陀论典中,都宣说为保护自己生命、为上师利益,即便说妄语也无过失。故而你不顾自己,也不怜惜我们,此等恶劣习气理当抛弃。若你不想违背自己承诺,我已准备好四种军队,他们到时可护卫你前往,这样也许能免于你被罗刹吞食。如此一来,你又维护住自己誓言,又能保护好自己。”
王子再次谢绝道:“我已答应之事,就绝不更改。在这世上已入恶道、趋入地狱、无有依靠之众生,谁去度化他们?食人肉之罗刹宽容开许我回来,以他开许之恩德,我才能听闻婆罗门教言。现在我要想办法摄受罗刹,他肯定不会杀害我,请父王放心。”王子谢绝父王所派军队后,独自一人前往罗刹所居之地。
罗刹很远就看到王子正向自己走来,尽管他心性长期都处于丑恶习气包裹下,但他看见王子后还是生起信心。他不禁说道:“奇哉!奇哉!真稀奇。”他心里想:这人真不怕死,竟敢冒死守护真实誓言。而王子见到他后则说道:“我已听闻教言,并作供养,心中非常喜悦,真要谢谢你大恩大德。现在我又特意赶回,请你随便啖食吧。”罗刹生起好奇心说道:“我当然可随时吃掉你,不过我想先听闻你所闻受之教言。”
王子看到时机已降临,就对罗刹说:“你性格凶残,亦无悲心,只知为自己生存屡屡造恶。而我所听闻教言皆属正法,正法与非法怎能结合?对你们这种恶性罗刹宣说圣道有何作用?”罗刹听后不觉冷笑说道:“你们国王为戏耍、玩乐而杀害众多野兽,如果为生存杀食活人与正法相违,那杀害野兽难道就不与正法相违?”
王子对他开示说:“杀野兽之人绝非行持正法,而杀食人肉之行为更是恶劣,特别是啖食种姓高贵者人肉更不应理。”王子尽管为调化他乃用讥讽语气如上宣说,但以王子慈悲力感召,他已成功压下罗刹嗔恨心,因而罗刹还愿意闻受。罗刹此时则面带微笑说:“我已将你释放,你本可在王宫中尽享各种快乐,但你自己却不愿享受,反而回到我这里,看来你并非精通论典之人。”
王子继续说:“我并非贪图短暂安乐之人,我亦舍弃恶劣论典中只知维护自己利益之观点。而且我为信守真谛才回到你身边,这正说明我明了论典,如此之论典才与生活实际意义及客观现实不相违背。一些恶劣论典却处处与之相违,如你修持此种劣论,死后只能堕入恶趣。”
罗刹则说:“将自己最珍爱之生命,以及亲友、王位、种种享受全部放弃,仅仅为得一句真谛到底值不值得?得到一句真谛跑来这里又有何用?”
王子便向他诉说起真谛妙用:“真谛具多种利益,简单说来大致为:一切装饰中真谛最庄严,一切味道中真谛最甘美。不经苦行痛苦,真谛亦可成办福德,希求真谛者名声传遍一切地方。真谛能令众生超离三界,真谛是趋入天界门槛,真谛是渡过轮回江河之桥。”
罗刹听罢竟也开始赞叹起来:“若是其他人落于我手定会恐怖、紧张,而你却表现英勇,似乎不惧怕死亡一样。”
王子以轻松心态回答说:“对无论如何精进努力、最终亦不可能逃脱之死亡,再恐惧又有何用?而且对那些一直未行善业、只知屡屡造恶之人而言,死亡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心里恐慌,但对我来说,我根本记不起自己有任何能令人引生后悔之恶行。我一直依法行持,并广行布施等善举,一想到这些,我就不再惧怕任何死亡威胁。所以你欲以我为供施品请放心去做,想食我身肉亦可。”
斑足罗刹此时已对月亮王子完全生起信心,他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且暂时息灭恶心,一直注视王子说道:“在此世间,谁会故意损害像你这般胜妙之王子?你从婆罗门处闻听之教言能否再传与我?我非常愿意闻受。因你谆谆教导,我现在已深感惭愧,并为自己所作所为万分忧虑。”
王子此刻已了知仙人以前对斑足所咒骂之十二年期限已经圆满,调伏他并使之趋于佛法之因缘业已成熟,就对罗刹说道:“如欲得法,必须拥有与所闻正法相应之威仪。正所谓: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故而你应以清净心,就如病人听从医生教导一样,恭敬闻法。”
斑足罗刹马上脱去上衣铺于大磐石之上当作坐垫,恭请王子端坐于上,然后仰望王子脸孔说道:“大菩萨,请为我说法。”王子便开始用清晰声音将在婆罗门前所听闻之教言向他传授。
王子所说第一首偈颂为:“所有正士前,接触仅一次,无需精勤修,自心获稳固。”罗刹听后点头称赞,又打响指,并非常高兴地再三请求王子继续传法。于是王子又说第二偈:“正士谁亦撼不动,如同天鹅行善法,何人如果亲近他,功德自然能获得。”罗刹听后再生欢喜,他对王子请求道:“你通过供养财物而获得智者教言,行如此供养而得如是教言太有意义,不知你能否再为我继续宣说?”于是王子又宣说第三偈:“国王马车金宝饰,身体衰朽亦丑陋,正士所传法不老,善根功德永稳固。”罗刹听罢再次弹指赞叹,同时内心法喜充满,就如降下甘露雨水一般,身心得以享用无尽。他又请求王子接着传法,王子就开始为他宣说第四偈:“天地之间距离远,大海两岸望不见,东西两山难睹面,俗人佛法相隔遥。”
斑足罗刹此时已是欢喜难言,他恭恭敬敬对王子说:“你为我传授四偈,我欲供养你四种殊胜以报传法之恩,不知你欲何求?”王子正色答言:“你干尽伤天害理之事,连我也被拖累受羁绊,你所积善根全为颠倒错乱,又怎能对别人行四种殊胜供养?即便我开许你可对我行殊胜供养,但你从内心来说就不喜布施,你还是免谈什么供养不供养吧。”
罗刹听后羞愧难当,他低头说道:“你无需担心,我现在连自己性命都可以舍弃,我定能供养你最殊胜之物,请你务必接纳。”王子看时机已到,就对他说:“你既然愿意供养,那就自此之后,一定不得妄语,还得断除杀害众生之恶习,且需释放所有被关押之人,并戒断啖食人肉之丑陋习性,以此为四种殊胜供养,我方才可以接受。”
罗刹面露为难、痛苦之色道:“前三项要求我都可以做到,只是第四条能否替换一下,因我实在难以做到。我不食人肉根本无法生存,这一点想必你以前就已了知。”王子进一步刺激他说:“我就说过你根本不可能供养我四种殊胜,若不能戒除食人肉习气,不妄语、不杀生等项又怎能落实?你刚刚还信誓旦旦说可舍弃生命对我行四种殊胜布施,现在看来岂不又成空话?”
罗刹为自己辩解说:“我现已舍弃王位,于森林中感受种种痛苦,又远离正法,众人围绕我而起之谣言可谓四处飞扬。此种境况下,我怎能舍弃最后一条生存之道?因我已无任何可依靠处。”
王子因势利导说:“你确确实实已将佛法、王位、名誉、安乐尽皆失毁,而所有这些根源全在于你自己贪食人肉。既然如此,那又有何难舍之处?你必须戒除这食人肉劣习。你以前也曾享有王位,后正因吃人肉而成食人罗刹,此乃你自己未调伏自心所致。你从现在起就应力争趋入不违佛法、世间法之光明正道。”
经王子如此循循善诱之教导后,罗刹终于拜倒在王子脚下顶礼忏悔,又发誓愿再不吞食人肉,并落实释放被关押之人等各项要求。
月亮王子来到被关押王子所居山洞中,众人都为自己能获解脱而欢欣鼓舞。王子又要求他们勿损害罗刹,在安慰他们时又让他们发愿。从山洞中获得释放后,五百名王子就将斑足罗刹护送回国,并让他继承王位。从此以后,斑足国王以正法主持国政,众多王子都欢喜承侍他。也有一些王子于其他国家中登上王位。
当时之月亮王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斑足罗刹即为后来之指鬘比丘。任何人如果遇到大正士都能获取极大利益,因正士乃按诸圣者教言行事,他总以善巧方便利益众生。即便他遭遇再大困境也能安忍不动,遇到再大痛苦也不失毁正法,永远都能以稳固信心,不退转地利益自他事业。思维这些道理,人们理应对佛法功德生起恭敬心。
碧绿不生嗔恨
久远之前,鹿野苑中由梵施国王主持国政,当时举国上下人人快乐圆满。梵施王有一婆罗门大臣,此大臣有一子名碧绿,精通十八种学问,且素具信心与善心,恒喜自利利他,对父母双亲亦非常恭敬、孝顺,此碧绿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婆罗门夫妇年老之后,两人眼睛均已接近失明状态。他们对梵施王请求道:“我们现已年迈,请国王将碧绿扶植为大臣,我们二人欲前往森林中苦行。”国王答应了他俩请求:“他可以当我大臣。”但碧绿得知后却表示根本不欲在王宫为官,他说:“我看到可怜、衰老父母无人照顾,就下决心要到森林中承侍二老。”碧绿于是就像吐唾沫一般舍弃舒适家园,前往寂静地安住下来。
他每天早起之后就给父母供养好牙木,又用清水承侍他们洗漱,再作火供等上供下施,稍事休整,便上山采集水果、野菜。从山中回来时,就把水果、树根及凉水带来供养父母,自己则于另一僻静地开始坐禅,每日生活均以此种方式度过。
其后有一日早上起床后,碧绿在父母脚下顶礼后便向他们诉说了自己昨晚梦境:“昨晚我梦到一毒蛇啖食我躯体,在用黑绳捆绑我之后又将我带往南方。如此可怕梦境令孩儿心生怀疑,这是否意味着我要离开上师(指父亲)?会不会出现这等可怕违缘?”
父母好言安慰他一番,碧绿在面向太阳诵过经文后,就又拿着水罐上山挑水。
此时梵施国王正好因打猎而来至苦行森林,国王在森林中听闻到一阵杂沓脚步声,但又未发现发出声音者到底是何种生灵,只是隐约听闻到水罐与脚步交错零乱声,国王以为有野兽出没,便向发出声音地方急忙射出一只毒箭,结果这只箭恰巧射中碧绿心窝。碧绿被射中要害后当即倒地,但他此刻心中所挂念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而是年迈父母。碧绿内心难过不已,他悲伤说道:“一人射来之毒箭已将我刺伤,我之身根已经毁坏。不仅是我,父母与我已全部被这只毒箭射死。”
梵施王听到声音急忙赶上前去打探,他发现是碧绿中箭后便不解问道:“一只箭怎会射杀三人?”碧绿向他解释说:“若我被射死,我那可怜的失明双亲亦会因我而亡。”梵施王听到后十分害怕,他满怀内疚道歉说:“婆罗门子都是我错!我不知你在这里就随便乱射,结果弄成现在这种状况。求你劝阻你父母,让他们千万不要咒骂我。”
碧绿则以恭敬心安慰国王说:“对你这样具有慈心、又对众生具有悲心、且持有今生来世存在之正见的国王,我定会使父母不咒骂你。我只希望国王能将这罐水替我送至我父亲上师那里,告诉他们此为我最后一次为他们打来洗脚水,请代我以我所用之语言在他们脚下顶礼,告诉他们说我们三人可能即将于不久之将来分离。”
国王马上拿起水罐前往碧绿父母所在地,此时四方非人开始阻挠、扰乱国王。
而碧绿之失明父母则正在家中焦急等待。父亲说:“碧绿孩儿出去后可能呆在湖边,但他为何耽搁如此长之时间还不归来?”母亲也忧心如焚:“遍满莲花之湖泊有众多天鹅、野兽,他们可能在一起戏耍、生活。”此时国王已来至家门口,碧绿父母听到脚步声后误以为孩儿已经归来,父亲就兴奋不已又略带责备地说道:“我那可爱非常之碧绿已经回家,不过你父母实在太过可怜,我们已饥饿难耐,不知你为何要在外面耽误那么久?”
国王闻听之后非常难过,他惭愧、惶恐说道:“我不是碧绿,我乃国王。”碧绿父母听到后急忙热情迎接:“国王来了那更好,快请坐,不知你现在一切可好?碧绿到山上采摘水果兼挑水去了,他很快就会回来。我家碧绿真正是具有众多功德之人,他心地善良、本性慈悲,正因他慈悲力感召,这里才有众多野兽、飞禽自在生活。”
国王实在难以继续听闻下去,他便泪流满面在碧绿父母脚下顶礼,并用颤抖声音说道:“你们心爱儿子已在森林中被箭射中心窝,可能马上就会离开人间,生命垂危、系于一发。这罐水是他最后一次供养你二老洗脚之用。”碧绿父母听到这可怕、悲惨消息后立即昏倒在地,国王急忙给他们浇洒凉水,他们才清醒过来。二人痛哭哀号道:“大国王,如他死去,我们也会随之而亡。无论如何,请你将我们带往他中箭之地,他未死之前,我们一定要亲手抚摸爱子。”
国王于是将两位老人带往碧绿那里,到达之后,碧绿已气息奄奄。父母抚摸着儿子身体控诉道:“是谁如砍断好树良木一般将我们心爱儿子杀害?”国王在他们脚下顶礼忏悔道:“我真乃罪孽深重,是我到森林中去后,以箭将他射成这样。”
父母悲痛哭泣,他们边祈祷边说谛实语道:“好儿子,愿以你对父母承侍孝养之功德、对天尊进行火供之功德,息灭这毒箭所造成之毒害。”
此时帝释天天界震动,帝释天为观察原因便开始察看,结果得知是贤劫中之大菩萨因心间中毒箭而生痛苦。帝释天知道后就马上降临人间,用天人甘露为碧绿进行加持。最终,以碧绿父母真实语之力,再加帝释天所献甘露,碧绿疼痛当下全部消除。他的伤口很快愈合,毒性也随即消失,终于解脱一切痛苦。
碧绿不仅长时间承侍父母,大尊者在感受如是难忍痛苦时,对他人也无半点嗔恨心,始终都能以稳固之慈悲心对待。
仁慈熊猫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转生为一只熊猫住于山洞中。一次,当地有一贫苦人至山中砍柴,不料当日却遭遇狂风暴雨,整个大地都被大雨浇透。此人慌不择路跑到山洞中避雨时,看见熊猫在洞里便恐惧异常。他正准备逃跑,熊猫则急忙安慰他平静下来,并用自身体温温暖他,又为他取来水果、野菜充饥。
暴风雨之灾持续七日,这期间,此人一直受到熊猫精心照料与保护。第八日时雨过天晴,贫苦人吃罢水果就欲返家。临行前他对熊猫说道:“你对我恩重如山,我该如何报答?”熊猫只是叮咛他说:“切勿对别人提起我居住于此地之事,以此报恩已足够矣。”此人答应道:“我一定照办。”随即就在顶礼后离开山洞。
回家后亲友均感诧异万分,他们纷纷议论道:“大批飞禽走兽都死于此次水灾,你何能冲破巨大困难安全返回?”他便将此番历险经过全部向众人坦白。大家听后急切问道:“此熊猫到底在何处?你能否带我们到其山洞巡视?”此人犹豫说道:“我不欲再前往山林。”众人却怂恿他说:“如你带我们前去,我们杀死那只熊猫后,可将三分之二份熊猫肉送你。”经不住此等诱惑,这人最终便向众人指点了熊猫所在山洞。
这群人赶上山来,用烟将熊猫熏死。熊猫死时虽感受巨大痛苦,但它未生起丝毫后悔及嗔恨心,它深知此乃自己前世业力所致,于是就在平和心态中安然离世。众人则将三分之二熊猫肉送与这忘恩负义之人,而当他正准备接收时,两手却突然掉落于地。其他猎人目睹之后均感恐惧,他们放弃自己所应得份额,全都匆匆逃跑而去。
梵施王与一些对此事深感稀有之人后来全部来到现场,他们将熊猫皮带往一间寺院,并将前后经过告诉僧众。寺中有一阿罗汉比丘感慨说道:“这哪里是熊猫,分明是贤劫中大菩萨,我们实在应对之行供养。”
国王与眷属后将熊猫尸体火化,并在此地为之建造遗塔,且以宝伞等物做各种装饰,长期对其供养。最后,所有与它结缘之众生全部趋入善趣。
另外,有一贫穷之人为卖木材而到森林中砍柴,当时释迦牟尼佛也转生为一熊猫住于此森林中一山洞里。砍柴人在被老虎追赶,走投无路之时,无意中爬上树干,恰巧熊猫亦蹲踞其上。樵夫见之恐惧顿生,而熊猫则将他慈悲拉向自己怀中,好生抚慰一番。
饿虎贪著其食,它告诉熊猫说:“大尊者,这黑头恶人乃忘恩负义之徒,你应将之抛下。”它边说边因贪嗜血腥而一直徘徊于树下。
熊猫后来告诉樵夫说:“我现今稍感疲惫,你来巡视、监看片刻,我欲小憩一会。”因熊猫一直辛勤照料樵夫,此时则因太过劳累而很快沉沉睡去。老虎趁机对樵夫说道:“你为何要苦守此处?不如将熊猫扔下,这样我食毕熊猫就可离开此地,那时你亦可自由离去。”
毫无悲心之樵夫想到:我一直居于树上也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干脆扔下熊猫以图自保。想及此,他便将熊猫从树上抛下。熊猫坠落过程中,嘴里一直嘀咕十个左右、不大清楚之言词,落地之后便被饿虎吞食。
樵夫听到熊猫喃喃自语之后,总感觉熊猫好似在向自己说话一般,他便一直将此事系挂于心。结果他越思虑越理不出头绪,以致渐渐神志不清、头脑恍惚起来。他开始终日四处飘荡,口中不断重复熊猫落地时所发音声,就这么边走边说、一路絮叨不止。亲友们逮着他时,他也经常向他们唠叨这类令众人不明所以之言词。众人便向看相者、密咒士、比丘、婆罗门等人广泛探问原因,但他们也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鹿野苑附近森林中,住有一具五神通之仙人,亲友就将此人带往仙人面前。仙人最终道出此中原委:“这人本性实为凶恶,此恶人竟将对他功德利益最大之大菩萨抛至老虎眼前。大尊者本欲为此人传法,但他却将尊者突然扔下。尊者原想为他传授十偈,结果只来得及念出每偈头一字,此人所絮叨者正是每偈首字之集合。”仙人弟子闻言便问:“上师,你能否为我等宣说这十偈内容?”仙人便将十偈完整宣说道:
“第一偈:悲哉此世间,非法实恐怖,恶劣狡诈者,竟敢害密友。第二偈:若杀自密友,恒时不得乐,坐于坐垫上,行住等皆苦。第三偈:尊者以悲心,低声殷殷道,恶劣之众生,定遭燃烧痛。第四偈:汝造大恶业,来世受剧痛,以此痛苦因,何能享安乐?第五偈:极恶劣众生,堕号叫地狱,感受猛烈苦,大声惨哀号。第六偈:业力深重者,无恶不能做,所做恶事中,竟有杀友者。第七偈:汝已坏正法,自心不善良,对熊猫与虎,所做应能忆。第八偈:愚者对好友,忘恩不报答,即生杀害之,未来定受报。第九偈:汝遇老虎怖,我长时护汝,睡时亦卫护,汝无法行之。第十偈:说法上师语,害友过失大,恶人汝死后,定会堕地狱。”
当时之熊猫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樵夫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大尊者变为旁生时,遇如是苦难亦不忘宣说佛法,对众生开示正道、非道道理;成佛之后,宣讲佛法之行持就更不用多说。我们明了释迦牟尼佛如是功德后,应对佛祖从内心生起恭敬心。
知恩图报与忘恩负义
久远之前,梵施国王当政时,有一人砍柴遇狮子追赶,逃跑之中落一深坑中,狮子因紧逼不舍,结果也同落坑堑。当时有一毒蛇正追赶一只老鼠,而鹞鹰又在蛇后穷追不舍,最终三只动物也跌落坑中。正当他们欲以嗔恨心互相残害时,狮子首先说道:“以我能力,我本可将你们统统杀死。但我们现在都遭遇痛苦困境,实不应再互相损害,大家理当团结和合。”
此时有一猎人恰好路过此处,他随随便便向坑里瞥上一眼,坑中众生立刻以可怜语气向他寻求庇护。猎人立即将狮子从坑中首先救出,狮子被救后于猎人脚下顶礼说道:“我定会报答你救命恩德,不过你最好勿救砍柴人,他绝不会报答你相救之恩。”狮子说完即转身离开,而猎人又将剩余众生全部一一救出。
狮子随后捕杀到一只野兽,就将尸体供养给猎人以为答谢。
后有一日,梵施国王与王妃一起前往乐园赏玩,梵施王玩乐当中先行睡下休息,而众王妃则将装饰品拿出后自行游历起来。结果鹞鹰将珠宝全部衔走,以之奉献与猎人以报答恩德。王妃们丢失饰品后连忙将之呈报国王,国王急令大臣负责调查出谁是元凶。从坑中被救上之人明白猎人身上携有珍宝,于是便急忙向国王告发。国王抓获猎人后问道:“是你偷走王妃所戴饰品?”
猎人就将前后经过完整讲述一番,同时又将珍宝交还国王,而砍柴人最终还是把猎人送进监狱。老鼠知道后就对毒蛇说:“我们好朋友猎人正被罪恶樵夫陷害,他已被关进监牢。”毒蛇就溜进监狱告诉猎人道:“我今日欲咬国王身体,我先教你一解毒药方与一句咒语,到时你即可凭此治愈国王被咬伤之处。”然后毒蛇就咬了国王数口。
猎人则依毒蛇所传咒语与药方治好国王蛇伤,国王便将之释放,还赠与他大量财富。
旁生亦如是知恩报恩,而有些恶人却忘恩负义,此种行为真值得谴责。
释迦牟尼佛如是变为猎人时,忘恩负义者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现在释迦牟尼成佛时,他依旧恩将仇报,但世尊依然像对待儿子罗睺罗那样慈爱待他。
此外,《律本事》中尚有老鼠、毒蛇、吐宝鼠之公案。
另外,久远之前有一卖花之人,采花花园位于河对岸,每日均需过河采集花朵。一次,他于河中捡到被水冲走的一个芒果,就将之送给国王卫兵。卫兵又将之送与国王,国王又再送与王妃。王妃食之感觉味道非常鲜美,便向国王请求说:“望国王能时时赐我此等水果。”
国王就问侍卫:“你从何处得到此果?”如此一一询问下来,最后问到卖花者。卖花人讲明情况后,国王要求他务必再找到这种果实。国王命令他不敢不听从,自此之后,此人就准备好口粮沿河水一路找寻而去。
走过很远之地,他发现一山上有芒果树,但因此山陡峭,除了猴子外,无一敢攀。他为找到芒果,前后耽搁很长时间,已将口粮用尽,此时他想到:如再呆下去,我会困死于此,看来还得攀上悬崖。然后他就手抓岩石奋力向上攀登。结果芒果未得,人倒先坠深渊。
当时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猴王住于此山,看见有人坠崖后便欲搭救。它先试抬一块与落崖之人身量大小相差无几之石头,结果发现尚能抬动,然后它就将此人从深渊中救出。此刻它已非常疲惫,便用人言询问他为何来此。卖花者向其叙述经过、原委,猴王对其为找芒果而遭遇之痛苦艰辛深为同情,便不顾自己劳累,又跃上芒果树去采摘果实。它让这人先食用一些芒果,又将很多芒果为其装入袋中。
此时猴王已精疲力尽,而它对任何众生都非常信任,于是它便在卖花者面前休息起来,临睡前还叮咛他道:“我已非常疲累,欲在你面前休息片刻,请替我巡视一番。”说完猴王就睡着了。
卖花人却想:我口粮已用尽,而袋中芒果又为供养王妃之用,若食之如何向国王交代?不如杀死这猴子,以它身肉当作口粮。想毕,这毫无慈悲心亦不顾来世果报之恶人,就用大石块压死了猴王。
此时诸天人则宣说道:“若为真朋友,利他且报恩,恶人全不记,别人之恩德。”
当时之采花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他对猴王不知报恩,在释迦牟尼成佛后同样不知报恩。但释迦牟尼佛过去就如待儿子一般对他,成佛后就更不必多说。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森林中栖息于悬崖峭壁上的一只猴子。当时有一人为找寻水果而迷路入此山中,他爬上树干采摘水果时不慎掉入万丈深渊,虽侥幸未摔死但因遍体鳞伤而疼痛难忍,他一阵阵发出凄厉哀号、痛苦呻吟。猴子闻讯赶来后先为他送上水果,然后又试抬起一块与堕崖者身量基本相当之石块。发现自己尚能搬动此人时,猴子便拼尽全力将他救出深渊。结果因精疲力竭,猴子放下他不久,自己就于大磐石上进入睡梦。
此愚痴之人尽管已答应替猴子巡视,但他看到猴子沉睡模样后又打起歪主意:我要离开此地必得携带足够口粮,不如将此猴杀死充作粮食。不过猴儿太过伶俐,它醒时我肯定无法取其性命,干脆趁它熟睡时将它击杀。想到这,他便搬起一块大石头向猴子砸去。
结果石块只稍微接触到猴子皮毛,并未将猴子砸死。猴子从睡梦中惊醒后,连惊带怕跳到别处。那人看见后顿时傻眼呆望,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猴子眼见四下无人,心中明白刚才定是这人所为无疑,但它首先所系挂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安危,反而对行凶者生起悲心。它心中想到:这些不知报恩反而还要造恶之人,实在太过可怜。想及此,猴子便流出大悲泪水。它对被救者说:“你生而为人却居然做出这等恶行,到底有何利益、功用?若我有损害你利益之处,你尽可用各种方法对付我,但你却如此行事,以致毁坏今生来世善根,此等作为到底值不值得?不过如我现在不将你送出山,你根本就无法走出这危险森林。”猴子最终将其护送至城市边缘,为他指明道路后,劝说他以后再勿造作恶业,然后才离开此人,返回森林。
这人后来以造恶果报现前而罹患麻风病,身相竟如食肉魔鬼般丑陋,无论前往何处都被众人赶走。他最后只能躲进一森林中,有猎人见到后便询问他何以至此?他便向其详述自己因无慈悲心而致如此境地之经过。
又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转生为一只雌燕,它所居之地有一兽中之王——狮子。狮子有一次食肉时,恰好被骨刺刺中嘴唇、痛苦万分。燕子向它询问原委,同时也看见狮子口中骨头正卡在那里。燕子便趁狮子睡着时探身其中为它取出骨头,然后对它说道:“你为兽王,将来肯定有能力报恩,方便时请多多饶益我。”狮子满口答应下来。
这只雌燕后被鹞鹰抓获,然侥幸又从其爪下逃脱。饥饿难耐时,恰逢狮子刚刚捕杀到一只野兽。眼见狮子正狼吞虎咽,饥肠辘辘之燕子便向狮子讨要肉食。谁料狮子不但不给,反而恶狠狠说道:“你当初能从我凶残利牙下活着出来,皆是我对你施恩所致,现在还来要什么肉食?”燕子听罢无奈说道:“堕入大海不可救,梦中希求无所得,忘恩者前去索取,空耗力气无意义。”说完就伤心飞走,不过心里却并未因此而对狮子生起憎恨及烦恼心。
当时之狮子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此外,久远之前,有四位王子娶有四位王妃。后因他们轻毁国王而被驱逐出境,四王子便带着王妃离开故土前往一偏僻地方。路途中因众人将口粮耗尽,几位王子便商议道:“我们现已粮尽水绝,不如干脆将我们妻子依次杀而食之,吃掉她们才能走出此地,就将她们身肉作我们口粮吧。”
四王子中有一萨嘎王子,他本为一宁舍生命亦不杀害其他众生之人。听到其他王子如此议论,他便想带自己妻子逃离此处。念头刚生,他便当机立断带着妻子踏上逃跑之路。
一路走来已无吃无喝,妻子有气无力说道:“我已体力难支,可能马上就会饿死。”王子闻言心中暗想:我定要救其性命,不让她死去。想毕就将自己大腿肉割下喂与妻子,又割破手腕脉管令其喝足自身鲜血。
待她体力恢复后,二人就居住于一山脚下,以净水、水果等饮食享受清净生活。
山下有条河流蜿蜒而过,河中有一盗匪整日凄惨哀号,因他遭受刑罚,手脚均已被砍断。被人扔进河中后侥幸大难不死,但因痛不欲生故而放声惨叫。
王子听到后心生悲意,他将盗匪从水中救出后,匪徒便将自己境遇向王子滔滔倾诉。王子就日日以水果、野菜精心调养盗匪身体,后又将照顾此人之责任交予妻子。在二人调养下,盗匪身体渐渐复元,王子对他非常关心,经常与他互相交谈,询问他身体状况。
因大尊者从本性说来就无多少粗大且猛厉之贪欲,故而除偶尔与妻子行不净行外,王子从不沉溺于情欲。因大尊者威力感召,当地野菜、水果生长茂盛,且富有营养。这几人享用后,盗匪和王妃便日益滋生出贪心。王妃对这位手脚已成残疾之人似乎多少产生些爱慕之意,她有一日竟欲令其与自己行不净行。盗匪不安回绝道:“你丈夫将我从死亡边缘救出,如我对你有不轨举动,他定会将我杀死。”而王妃则一直再三怂恿、请求,最终因自烦恼难以调伏,盗匪便与王妃做下不净行。
孰料王妃竟因此而贪心大长,盗匪一直想让王妃回到王子身边,但王妃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去。残疾盗匪对王妃说道:“所有仇恨中,因女人而起之感情上的仇恨最强烈。我们如此行为不轨,后果恐怕不堪设想。”王妃亦觉此人所说言之有理,但在贪心鼓荡下,王妃还欲为发泄贪欲另觅途径。
一日,王妃上山后便用衣服蒙住头,睡在王子回来必经之路上。王子看她以衣裹头,便为其拿来水果,同时问她原委。王子妻子此刻撒谎道:“我今日头痛欲裂、痛苦万分。”王子急忙问她有甚良药可治愈,王妃回答说:“我曾见崖窠内有一石蕊,以前我头痛时,医生说石蕊对治愈头痛有利益,得到它就能治好头痛顽疾。”王子急忙说:“既然石蕊能治愈头痛,那我们就快去寻找。”
这女人就以诈行将王子吊在绳子上,自己则拉住绳子一端,将王子慢慢向崖窠放下去。结果至一定高度快要接近石蕊时,她突然松开绳子,王子立刻坠入河流中。
王子后被水流冲至另一国家,当地国王虽已去世,但却无太子继承王位。众大臣便商议道:“具有福德之人才能继承王位。”众人便去一婆罗门看相者那里询问,看相者即通过占卜看到萨嘎王子正处于其国之中,萨嘎王子似乎显现为整个国家之庄严一般。婆罗门看相者马上了知此人乃有福德之人,于是便将详细情况告诉诸位大臣,让他们迎请此人当国王。
王子随即当上这个国家之新国王,登上王位后,众大臣、其他国家国王、富裕之人等等都将各自以珍宝装饰之女儿一一送来,请求能做国王王妃。但国王已对女人心生厌烦,他一个都未接受,并一直对女人持轻毁态度。
那忘恩负义之王妃在将丈夫摔下河中后,当地野菜、水果等食物便日渐萎缩。王妃与残疾盗匪因饥饿所迫便到别处谋生。王妃身背残疾者到处漂泊,后至一路口时,有人问她:“你背上是何人?”她回答说:“我背着我丈夫,对自己丈夫我一直如是精心照料。”二人不管走到哪里,众人都多少给他们一些布施。两人后来也漂落到王子当国王之地,有人看到一女人背着丈夫深觉稀有,便常常围观,且议论道:“我们国王轻毁所有女人,大概是未见到对自己丈夫如此疼爱之女人所致。”
此种议论渐渐传至王宫,国王便对手下说道:“如真有这种女人,请将她带过来。”于是二人就被带至国王面前。国王一见不觉微笑说道:“食我大腿肉,喝我身上血,现背残疾者,真爱丈夫否?为采集石蕊,将我抛下山,又背残疾者,汝真爱丈夫?”国王说完后,女人羞愧地低下头。
大臣不解此中缘由,国王就向他们解释一番,大臣听罢就用粗重言词将二人驱出城门。
当时之萨嘎王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王妃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善愿恶誓
久远之前,在大海边住有一双头共命鸟,它们共用一个躯体,却长有二首。一只名为有法,一只名为非法。有次当非法睡着时,有法在巡视中捡到一甘露果。有法想到:是叫醒非法一起享用,还是我独自吞下?既然我俩共用一个躯体,干脆我就将之食用,反正都为滋养共同身躯。有法便未叫醒非法,自己独自吃完甘露果。
非法醒来后知道甘露果已被有法吃掉,因有法打嗝时呼出阵阵甘露果气味,非法气愤问道:“为何打嗝?”有法回答说:“我吃了甘露果。”非法紧追不舍:“你从何处得来?有法向非法讲述了全部经过,非法听后愤怒异常,它说道:“我以后也会仿效你如此行事。”
后有一次当有法睡着时,非法看到水中漂来一只水果,它不知有毒便将之吞下,结果立即昏死过去。
神志不清时,非法发愿道:“生生世世但愿我都能将有法杀死,并且永远与它对立,成为它的怨敌。”而有法则发愿说:“无论我转生何处,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以慈悲心对待非法。”
当时之有法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非法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其他经论中所述双头天鹅之故事也与此公案大致相同。
此外,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后成诗学家之渔夫之子;他还曾转生为日轮国王、珍宝师、施主之子、婆罗门之子等,而提婆达多也常常转生为与释迦牟尼佛同一种姓之众生,他对释迦牟尼佛制造违缘、挑起争斗之情况,在《律本事》第一百零三回中有详细记载。
安忍求和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东胜身洲一国王时,当时有个梵施王因不具备如身洲王一般威力,故而常常对他所拥有之荣华富贵生起嫉妒心与嗔心,而身洲国王则一直以慈悲心爱戴他。有次梵施王率四种军队向身洲王大举进犯,身洲王本来拥有强大力量,但他不欲将梵施王及其军队当作怨敌,于是就在二由旬半之地陈设各种装饰、饮食,率臣民齐来迎接梵施王。梵施王看到后自然从内心远离嗔恨之意,且对身洲生起欢喜心。他暗自想到:身洲王既如此待我,我还是撤军为好。
于是他便来到身洲王面前,身洲王将他带往王宫,供养他食物、满足他所需,并说道:“梵施王请宽恕我,我恒常对你恭敬,我欲成你诚挚友,请多慈悲关照我。”梵施王则回应说:“你张安忍弓,手执功德箭,坏我傲慢心,摧毁我嗔恨。”两人关系自此更胜从前,梵施王后回到自己国家。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具亲国王,有一名为凶天之国王对他心生怨恨,便纠集起军队妄图抢夺具亲国王王位。具亲召集诸位大臣商量对策,有大臣说:“我们理应勇敢应战。”也有大臣言:“我们还是送其财物以求和为贵。”还有大臣说:“最好让大臣出面解决。”另有部分人说:“应率军抗击。”此时有一长官名水天者,财富圆满无缺,他出于善良心愿说道:“我愿献出自己资财,国王可以之派人前去劝说凶天国王。”
具亲最终采纳水天所提建议,他便派人携带礼物送往凶天国王处,但此举并未制止凶天出兵企图。具亲又令人传信给凶天:“我们分别拥有各自国家,本该好好保护自己国家领土、臣民,随意享用本国资财与种种妙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已,已具足衣食、卧具、妻子等生活条件后应知足无求。有智之士岂能互相争斗?有人已具有金银财富仍不知餍足,如此敛财除致增上贪心外又有何真正利益?好朋友,你应仔细、审慎考虑,切勿挑起我们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智者实在应该少欲知足、清净常乐。”具亲如是劝告,但凶天仍不放弃进攻计划,他给具亲去信说道:“无论如何我都要与你宣战,我定要杀死你,你之王位必须归我所有!若我战死,则我所拥有之国家亦可奉献与你。”
具亲清楚了知若对世间任何事物生贪心都必感召痛苦,如有国家需众生牺牲财物、若无国家则也无需众生资财的话,具亲甘愿舍弃王位。于是他便丢下烦恼之源——王位,出家为道,苦修四梵住,并终在死后转生梵天天界。
又无数不可思议劫之前,普见如来出世说法。当其教法步入形象期时,印度鹿野苑有一具智、品行高洁之国王正统治六十小国。王子名为安忍,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安忍性喜布施,恒时具有强烈慈心悲意。
当时国王手下有六位狡诈大臣,经常莫名其妙惩罚无罪之人,他们因自己行为恶劣而对安忍王子时时生出嫉妒心。国王后得一种严重疾病,当王子向六位大臣询问父王病情时,他们说道:“国王因病情严重,不久就会撒手人寰。”王子惊问道:“为何会出现此种现象?”这几位大臣就回答说:“因好药实在难觅。”王子听罢竟因哀伤过度而致昏厥于地。
六位大臣秘密商议说:“不处死安忍王子我们行动都不得方便、自由。”其中一位面呈困惑之色:“奈何王子从未造下任何罪业,我们又如何定罪杀之?”另一位大臣则心生一计:“杀他自有办法。”
六人随后便来到王子面前说道:“我们已前往六十小国、八百城市中寻找能治愈国王顽疾之药,怎奈皆无任何收效。”王子赶忙问:“到底需要何种药物?为何如此难觅?”大臣们说:“此药乃需从出生至现在,始终无嗔无恨之人的眼珠与脚部骨髓方能制成,但要找到这种人谈何容易?国王看来怕是没有生存希望。”王子听罢心如刀割,他边想边说道:“我应能具备这项条件。”大臣们假装为难说道:“你虽具足此条要求,但实行起来实在困难重重。”安忍王子救父心切,他对六大臣坚定说道:“只要能令国王摆脱病痛,我舍弃千百次肉身也不足为惜。”下定决心后,王子来到王妃面前说道:“我已准备用自身躯体为父王制药,也许会因之而丧身失命。故而今日特来向母亲顶礼,希望母亲万勿伤心。”母亲闻言即刻昏倒于地。王子急向母亲身上浇洒凉水,待母亲醒来后,王子又安慰她说:“父王也许不久于人世,但切盼母亲能长久住世。”
王子随后又于众大臣、小国国王、眷属前顶礼道别,恶心大臣则命令一屠夫迅速砍断王子双脚、取出骨髓,又挖出王子双眼,然后用这些东西配制药物,献与国王。国王吃下后很快即开始复元,他惊喜问道:“将我从死亡边缘拯救之妙药从何而来?”大臣们就如实相告:“是用安忍王子身体制成。”国王闻已不觉昏厥倒地。醒来后,他急忙问左右:“安忍王子现在何处?”左右回答说:“王子现正在外面接受治疗,想来已无存活希望。”国王听到后一边起身一边哭诉道:“真令我惭愧,我怎能吃亲生儿子之身肉?我一定要探望王子。”
但国王还未来得及看上王子一眼,安忍就已先行逝去。国王、王妃、眷属们齐聚在王子尸体周围,王妃则趴在儿子尸体上放声痛哭。国王与小国之人将安忍遗体以檀香木火化,并用七宝做成遗塔。
当时之国王、王妃即为后来之净饭王与摩耶夫人。
安慧狮子恭敬袈裟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安慧狮子,遍体金色、光洁闪亮,它经常以水果、树叶为食,从不损害任何众生,对出家人尤为恭敬。
有一猎人妄图杀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献与国王后能免除自身贫穷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着袈裟,伪装成僧人,手持弓箭来到狮子面前,并最终趁它熟睡时向其射出一只毒箭。狮子惊醒后本欲追赶猎人,但见他身着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着三世诸佛胜幢袈裟,若将其损害,则如已对三世诸佛生起恶心。于是它便放弃了追杀猎人之意。毒箭毒性随后发作,当狮子生命垂危之际,它口中自然发出“呀啦啦瓦夏萨梭哈”之音。时大地震动犹如翻天覆地一般,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目睹猎人杀害狮子相菩萨后,均降下天人花雨供养狮子尸体。而猎人则将安慧金色皮肤剥下,到国王面前试图索取奖励。
国王则想到:古代论典中皆言,任何旁生若皮为金色,则都为大菩萨。既如此,我为何还要奖励眼前这位屠夫?对他奖赏,与对大菩萨生杀心又有何种区别?国王心意已定,就拒绝了猎人赏赐之祈求。但猎人再三恳请,国王最后便送与他些微财物。国王又问他:“你杀害狮子之时,有无现出种种瑞相?”猎人恬不知耻回答说:“当时狮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时开始震动,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也降下花雨。”
国王闻听之后,内心非常不悦,他对狮子立即生起信心。随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们询问这八字内涵,但无一人知晓。此时于一寂静地住有一具智夏玛仙人,当国王问到他时,他解释说:“‘呀啦啦’意谓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脱生死;而‘瓦夏萨’则指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全都具足圣者相,已接近获得佛果;‘梭哈’则言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间众生均应对之恭敬承侍。”国王听罢顿生欢喜,他集中起八万四千小国民众,将金色狮子皮放于七宝马车上令大家恭敬礼拜。众人皆用香花供养,并顶礼承侍,还将狮子皮置于金箧中,为之专门建造佛塔,有很多众生最后都依之转生天界。
释迦牟尼佛变为狮子时,对身着袈裟之人无不生起坚定信心。以此缘故,他于十万劫中都转生为转轮王,赐予众生安乐,自己亦积累下广大福德。国王也因供养狮子皮功德,而于十万劫中享受人天福报。当时之国王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当时之夏玛仙人即为后来之舍利子;当时之猎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另外,久远之前,印度梵施王本性慈悲,素喜布施,而王妃却凶狠、刁蛮。二人后育有一子名为法护。法护太子心地善良,具足信心,恒喜行自利利他之事,以爱心关爱、照顾所有人,他与其他孩童在上师面前共学文字等学问。
一春暖花开之日,国王与其他王妃一起在园中享受欢乐时光,此时刁蛮王妃则心生极大嫉妒,她心烦意乱、暴躁不安。国王此时恰好又派人将自己喝剩之一半饮料送与王妃品尝,王妃一见更是怒发冲冠,她派人给国王捎口信道:“要我喝下你剩余饮料,还不如让我喝自己儿子鲜血。”
因贪心增上之人无恶不作,尽管梵施国王本为一修行佛法之人,但因尚未远离贪欲,再加众王妃从旁怂恿、离间,结果国王嗔恨之火越燃越炽盛,意至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派人欲砍断法护头颅,并要令那刁蛮王妃喝下亲生儿子鲜血。其他王子得知后纷纷议论、传播国王命令,法护最终也得到消息。他平静说道:“轮回中之争斗实在可怕,以自身嗔恨心增上缘故,连自己亲生儿子都能杀害。”法护穿好衣服先去顶礼父亲,并说道:“天下父亲皆疼爱儿子,我又未做错任何事,望父王勿杀害我。”结果梵施王却说道:“如你母亲能宽恕你,则我也可收回成命。”
法护便又到母亲脚下顶礼道:“请母亲原谅我,不要令孩儿被别人杀害。”王妃尽管听到儿子那可怜祈求,但她却在嗔恨怒火催动下,完全丧失理智,竟对儿子请求置若罔闻。刽子手后将法护头颅以利刃砍下,并将王子鲜血拿给恶性王妃喝下。这女人既已喝下自身骨肉鲜血,但仍未生后悔之意。而法护太子则在对刽子手、父母无有丝毫嗔恨心之欢喜状态中安然死去。
当时之法护太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恶性王妃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喜洋洋化干戈为玉帛
久远之前,有一国王名为山王,他有次率领军队前往森林中打猎。在树荫下休息时,从北方来的商人在向山王供养财物时,顺便赞叹了他们金刚棒国王种种功德。山王闻已生起极大嫉妒心。
回宫后,山王便派人传信给金刚棒国王说:“如你不到我这里向我顶礼,我定要派大军扫荡你国。”金刚棒国王也为一位凶狠、好斗之国王,他听到后不觉嗔心大长,即刻率领四种军队开赴山王治下国土。两国人马针锋相对、残酷厮杀,结果双方都有大批人员伤亡。
大臣则趁机对山王国王进谏道:“二位国王势均力敌,不如就此放弃互相讨伐,如此征战对两国都无任何利益,团结和合方为相处秘诀。”山王国王采纳了大臣建议,主动放弃了这场无谓厮杀。
金刚棒国王眼见自己军队也损失惨重,心里对战争自然就生起厌烦心,他最终也撤军言和。
山王国王又以恭敬心送给金刚棒国王一批财物,几天后,还将自己如天女一般美丽之女儿嫁与他为妻,金刚棒国王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山王之女名为那玛,嫁与金刚棒后不久即怀身孕,而胎中婴儿正为释迦牟尼佛所转生。以此之故,王妃一日心生一念:我欲使国王为我亲执宝伞,还要释放监狱中所有囚犯。国王果然按其意愿如是照做。
那玛后生下一太阳般光明灿烂且身上具足如意宝花纹之太子,太子降生后逐渐精通一切论典,又非常长于忍耐,不久即成世间众生无偏亲友。金刚棒年迈之后扶植太子当上国王,自己随后老死归西。太子登上王位后依佛法治理国家,他有次心中暗想:愿我王宫中能降下天人饮食、衣物、宝饰等物。结果终遂其愿,一切所求乘愿而来。因新国王对所有亲友都欢喜承侍、恭敬对待,故而众人都唤他作喜洋洋国王。喜洋洋国王以自己福德力令鼓声地方民众受用圆满、如天人一般。
当时有一奸臣名为恶意,性情暴虐,他时常内心作意:若能杀死喜洋洋,则国民皆可归我统治。于是他便给山王国王去信离间道:“喜洋洋实为你敌人之子,如能将之杀死,你即可统领整个世界,我那时也可成为你手下大臣。”山王听信恶意一派挑拨之语,他于是派人前往喜洋洋处传口信道:“你父亲曾抢走我财产,令我感受巨大痛苦。现在,我要用我大势力向你报复。”喜洋洋闻言想到:如果山王率军到我这里,我治下民众可能会被其伤害,不如我亲自前往劝解。他就派人回复山王说:“我历来恭敬、佩服你老人家,大王不用亲赴我国,我当送上门去。”随后他就率大军奔赴山王国中,并在离其国家不远处之恒河岸边驻扎下来。
喜洋洋又派恶意奸臣捎口信说:“我爷爷乃我长辈中最受我恭敬者,我何不到你脚下顶礼问安?”而奸臣却将原话歪曲说成:“不畏惧你的国王让我告诉你,叫你山王前去他脚下顶礼。”山王听后怒火万丈,奸臣趁机又煽风道:“喜洋洋力量微弱,加之人又愚笨,怎能伤害如你这般的大国王?”山王就率领四种军队欲与喜洋洋部下一决高低,人马于是向喜洋洋驻地开拔而去。
喜洋洋国王此刻正趋入一艘如天宫一般之大船里,船上众人载歌载舞将其围绕,国王则欲在恒河中沐浴。待其在恒河中尽情游乐、沐浴后,又往全身涂抹上油脂。当他正欲吃饭时,军队开始擂响战鼓,一时鼓声浩大、声震如雷,山川大地尽皆震动不已。山王闻已心中不悦,他问奸臣道:“擂鼓为何?”奸臣回答说:“此种鼓声响起之后,天人饮食就要现前,喜洋洋他们即将进餐。”山王听到后不禁咋舌:“喜洋洋国王既具有如此福德威力,我们若伤害他,恐怕会遭雷击等报应。”他又想到:我这孙儿真有大安忍力。
喜洋洋此刻已了知山王国王开始有些踌躇不决,他想:我应以方便法摄受山王国王。主意一定,他就故意对已到跟前之山王国王说道:“众人多有谣传,言你欲与我相斗。如你真要挑起战争,那我也只得放弃安忍。我会令天炸惊雷,将你与你眷属统统杀死。”
山王国王立即瘫软下来,他因恐惧而主动要与喜洋洋握手言和。山王请他前往自己那里,按规矩对他恭敬礼敬又多加赞叹。喜洋洋则以佛法令山王趋入正道,随后回到自己国家。
喜洋洋之所以能获取天人般财富,原因在于:
久远之前,喜洋洋曾转生为鹿野苑一婆罗门,名为根具。根具曾供养一生病缘觉以粥混合之药,又持宝伞为缘觉提供荫凉。以此异熟果报成熟,根具后才转生为财富圆满之喜洋洋国王。
当时之恶意奸臣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象王恭敬出家相
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转生为一只大象,与众多飞禽走兽住于密林中,森林环境优美。优雅如白云般大象乃象群之王,它以悲心护持所有大象。象王拥有两头雌象,一名贤姆,一名极贤姆。
有一日天空乌云密布,不大功夫即开始电闪雷鸣。一些持明者与他们美丽贤惠之妻及眷属在虚空中飞行时,手中落下一花瓣,此花乃为这些人于无热恼湖中所采撷的一朵大如车轮之金莲花,其香味可谓芬芳扑鼻。此花最终落在象王面前,它心想:两母象谁先赶到就将此花送与谁。结果极贤姆先来,象王就将金莲花交与它,极贤姆以恭敬心将之戴在头上。
贤姆看到极贤姆额头上佩戴有金莲时不禁想到:象王把如此胜妙之莲花送与极贤姆而不给我,实在令人气愤。它内心生起极大嫉妒心,随即就舍弃象王,前往另外地方独自生活。刚开始时它不吃不喝、心烦意乱,只知自生闷气。后来看到布喜山岩洞中有一身披袈裟之缘觉正在坐禅,它就将从大海中所取睡莲供养此缘觉。贤姆自己则于布喜山近旁发恶愿道:“以我今天供养缘觉善根,愿我将来转生为王妃,并能将象王杀死。”它边发愿边走上山顶,并从山崖纵身跃下。
贤姆后来转生为一位国王之公主,她不仅能回忆前世且长相秀美。她最终嫁与另一位国王为王妃,其后有一日便开始伪装生病。国王因担心而内心不悦,王妃则打妄语道:“我所患病以檀香等药物都无法治愈,只能用布喜山中象王之牙及骨骼为我制成床铺,并用象牙珍珠装饰我身体才能将此病医好,除此之外,再无良方。”国王则想:我王妃可能前世见过或听闻过象王之名,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要尽力照办。国王于是找来猎人命令道:“你们中有谁能得到象王牙齿,我即赐予他大量钱财。”猎人们回答说:“如能办到,我等定当尽力而为。”
王妃又向他们面授机宜:“你们若欲捕到象王,我这里倒有一条妙计:你们均应打扮成出家人模样,然后用毒箭射死它。”等猎人到达布喜山后,其它大象看见猎人均起疑心,它们就将情况告诉象王。象王安慰它们说:“这一点无需怀疑,他所着僧衣乃为具惭愧心,代表寂灭道之象征,他必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大家理应前往拜见。”
猎人此时则躲在树下向象王瞄准,结果射出一只毒箭后恰中象王要害,它马上血流如注、疼痛倒地,象群与极贤姆均痛苦万分。待它们将毒箭拔出来后,象王心想:我命绝矣,但象群从今往后将无依无靠,这可如何是好?于是它就宣说谛实语道:“我对害我之猎人无有丝毫嗔心,反对其生起欢喜心。以此话语真实力,愿能息灭毒箭毒性。”
结果以其谛实力感召,它刚刚言毕,伤口即刻愈合,象王瞬间就解脱一切痛苦。猎人目睹之后深觉稀有,他对象王生出信心,并对其顶礼,且将国王、王妃之命令及其来由全部汇报给它。象王听到后对猎人再次生出悲心,它将自己两根象牙拔出后交给他,并最终以谛实语之力令象牙再度长成。
猎人手捧两根象牙前往王宫,国王不爽前约,赐予其大量奖励。而王妃看到象牙后不禁生起后悔之意,她向国王坦白了自己前世以嫉妒心发下恶愿之全部经过,并忏悔道:“我太不应该将在寂静山林中、以寂静行为苦修之象王因嫉妒心而杀害。”她后悔不迭,并伤心哭泣。
猎人安慰她说:“王妃不用伤心难过,大尊者以其谛实语加持,现仍安然存活,且两牙又复生如初,还继续保卫象群。”听到此话,王妃也从内心生起欢喜之意。
又久远之前,印度鹿野苑一河边,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野兽之王,它腹部呈现白色,背部皮毛又为黑色,非常美丽庄严,兽王恒以慈心保护野兽。与此兽王肤色基本相同,另有一兽王名为天施者也统领着另一群野兽。
梵施国王有次与眷属一同前往森林中打猎,众人看见群兽后便各个手执兵器欲将之全部猎杀。兽王则从容走到手执弓箭之国王面前说道:“大国王,你今日将如此众多之野兽同时尽数杀死,恐怕利益并不大。不如我每日供养你一只野兽,你看如何?”梵施王答应了兽王所提建议:“如你真能履行诺言倒也不妨日日送来,否则我定要将你们统统杀死。”根据兽王所作承诺,梵施王率众归国。
兽王则集中起全部野兽后说道:“为避免所有野兽同时被杀,我和天施商量后决定每日为国王送去一只野兽。”按两位兽王吩咐,接下来每天便有一名野兽被送往国王处。后轮到一母兽时,不巧它正怀有身孕,而当天恰好又逢到它应被送往屠宰场。母兽便请求天施道:“我腹中小兽明日即将降生,能否容我生下它后再死?我怎能忍心让它与我一道葬身屠宰场?”天施回绝说:“明日就是你大限之时,谁会替你前去?我实在无法安排。”眼见天施不同意,母兽便去找大悲野兽王请求说:“我命该绝,但我想生下孩子后再死,我欲用舌舔舐其身、以乳汁喂养它,待把它交与我妹妹后,我定主动赴死。为保护我腹中胎儿,我今日能否不去国王那里?”
兽王见它对子甚怜,不觉对它生出强烈悲心,它安慰母兽道:“你好好看护自己孩子,长期享受安乐生活去吧,我来代你赴死。”为获无上菩提,兽王一边安慰母兽,一边发下替它牺牲之大愿。
当兽王动身前往国王那里时,众野兽皆以痛苦心情依依惜别。兽王告诉它们说:“你们不要跟我前来。”然后又向它们宣说佛法,随即便独自前往梵施王处。众野兽一直目送它直至再也寻觅不着踪影,大家都如与父亲分别一样伤心难过。
当兽王来至满地血污、骨架四散之屠夫所居地时,屠夫们并未立即杀害它,他们将它带到国王跟前。国王惊讶不已:“你拥有如此多之野兽,为何还要亲自前来?”兽王便将原委详细告之,国王惭愧感叹道:“你真正是利益众生之大士夫,我等才似真正旁生一般。”国王对它赞不绝口,又让它坐于宝座上,兽王则趁机向众人宣讲佛法,国王非常满意。
从此之后,国王也施予其它野兽无畏布施,并不欲令其返回继续当兽王。兽王则说道:“山中野兽无依无靠,它们痛苦非常,我一定要回去。”梵施王马上开许。而当兽王回至山林中时,所有野兽均欢喜迎接。
母兽最终顺利产下小仔,大家皆欢喜问讯,兽王则将两兽群都保护起来。
对大尊者代受别人痛苦时之安忍精神,我们理应生敬。
月亮王子平静受死
久远之前,有一具有强大势力、功德圆满之国王,名为嘎乐嘎者一直未育有子嗣,为此他一直多方向天神祈祷。后有一欲蓄婆罗门大臣为帮助国王早生太子,就向国王建议说:“国王应与王妃同居一处,国家大事可让臣下替你主持。”欲蓄不唯如此建议,还亲自为国王祈祷天尊。
其后一王妃终于怀孕,并降下如明亮鲜洁月光一样的太子,众人也因此而称其为月亮太子。这月亮太子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不久之后,又有三十四位王妃各自产下一子。
月亮太子八岁时开始依止国王上师,每当众王子在从事打猎等活动时,月亮太子却总流露出与众不同之悲心,他之威严远胜其他王子。国王就将他作为王位继承人,其他王子则统治其余诸城市。
后当月亮与其他王子前往众多国家观光时,他们亲眼目睹了一持节婆罗门所拥有之巨大财富。此婆罗门之财富真正堪称圆满、富庶,而且他还将自己名字一一写于很多财物上以为标志。月亮王子一见不觉内心想到:看来我父王也仅仅只拥有国王头衔而已,此人家财才真正是大国王气派。众王子也议论纷纷:“我们以后不如把财物上‘持节’字样全部抹去,换上‘月亮王子’名号才为善妙。”结果众人不单单如是说,最终亦如是实行。
持节婆罗门立刻嗔心顿起,他召集其他婆罗门商议道:“月亮王子欲夺我地位,你们均应明白此中利害得失,故而我们必须除去王子。”这些婆罗门对持节只知应声附和,他们随顺他说:“你来想办法,我们照办就是。”持节便将自己毒计全盘托出:“如大国王梦中出现什么境相需人解梦的话,你们均应向国王吹风,言只有持节方知如何解析梦境。”
国王后感得一梦,梦中他被人捆住自身,随后又被扔进一屋中。当他向这些婆罗门询问此梦到底有何密意时,他们全都向国王推荐持节,说他通晓各种释梦窍诀。国王就向持节打探,持节恶意解析道:“国王之梦实非吉兆,此表两月同时出现,争夺王位,意味着你将王位不保。如此一来,你要么失去王位,要么失去性命。”嘎乐嘎闻言心痛不已,他急忙问:“你有何解救良方?”持节此时则献上诡计:“大国王,你应把月亮王子及其他王子全部用来火供,以他们鲜血造池,你还要亲赴池中游弋,如此才能摆脱一切危害。”
国王此刻则自私想到:只要我能活在人世,具功德之太子日后定能重新孕育。于是他就将其余太子全部用镣铐捆缚起来交与持节以作供施。持节满怀歹毒之意又说:“如果缺少月亮身肉,此供施定不会圆满。”国王便派人传语太子道:“月亮,你应听从父王教导,不要违背我之教言,现在你务必马上前来受死。”送信人一路哭泣来到月亮王子面前,当时他正于一暖暖春日在花园中赏玩。
送信人向王子说明情况后,王子眷属皆劝阻王子道:“这都是那持节婆罗门设下诡计妄图杀死你,我们真应该马上将他击杀。”月亮王子安抚大家说:“我自己亦明了此乃持节所做手脚,但我们不应对他生起嗔恨心。如我父母能够长久住世,我舍弃生命也是理所当然。我一定要去,望诸位万勿憎恨持节。”
王子来到父王眼前说道:“若父王开许,孩儿愿直接前往供施之地。”国王闻听后不觉也流出伤心眼泪。而持节则命令火供师道:“你首先烧死月亮,然后再烧其他王子。”当时众王子均非常恐惧,他们凄惨说道:“我们如今就如旁生一般要被毫无悲心之婆罗门杀害,难道月亮兄长也对我们不慈悲、定要舍弃我们吗?”月亮此刻对他们全都平等生出慈悲心,结果以其慈悲力感召,众王子手脚镣铐竟全部自行解脱。正当持节等诸婆罗门恶人惊讶之时,天人开始对其所做所行生出强烈不满,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太阳光辉被完全遮蔽,炸雷滚滚,摧毁山林树木。其后又降下石块雨,砸毁大地之上众多事物;而猛厉雨水则浇灭火供之火。
这些恶性婆罗门头发全部掉光,头顶光秃秃一片。最后,如此猛烈之石块雨将国王、持节婆罗门等人统统砸死,众王妃在得到消息后也纷纷死亡。至于王宫则大多被石块雨砸毁,大多数人也因此而被消灭。
黎明时分,月亮王子将父母尸体火化,一边点火,王子心中一边哀叹道:“呜呼!诸如来皆宣说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迁灭、毁坏无常,看来的确所言不虚。”同时王子亦对其他兄弟宣说心生厌离之语,然后就前往寂静苦行山林中潜心修道。
顶宝承受诸苦难
久远之前,有一城市名为夏嘎巴,行持佛法之国王叫金顶。当时释迦牟尼佛入于金顶王妃胎中,当其住胎之时,王妃总想如理布施以满众乞讨者愿望,而她布施愿望最终皆得以实现,并且还向众生宣讲佛法。国王也心甘情愿安慰这些贫苦众生,众人都争相做此等善事。王妃后将太子诞下,那太子身相就如天人一般庄严善妙,且头顶长有如太阳般明亮之如意宝,天人随即也降下花雨,种种瑞相纷然呈现。太子用头顶如意宝接触铁块时,铁块马上变成黄金,太子就以此满乞讨者愿望。众人便因之而称其为顶宝。
金顶国王离开人世时,让顶宝继承王位,顶宝便成为乞讨者所依赖之如意宝树,使此地从此再无贫穷之人。顶宝王有一头大象,此象如同维护国王事业之太子一般,顶宝为其取名贤山;顶宝还拥有一匹似天人乘骑般的金鬘骏马,诸如此类能与天人比肩而立之财富,顶宝样样具足。
国王娶有一持基王妃,美丽、贤善。后来有一布够种姓之富人带着莲花姆来到国王面前,此莲花姆美女真如天女般艳丽、秀美,富人在国王面前赞其功德道:“此美女乃从莲花中降生,我一直用火供所剩供品养育她,现在将她带来送与国王为妻。”
顶宝接纳她后又与她共育一子,名为莲顶,不仅可爱非常,而且极其勇敢无畏,并具相当其他功德。后当国王举行大供施法会时,布够子等众多仙人与各地国王,诸如歌日地方国王难忍等都纷纷参加。火供时,帝释天在火中幻化成罗刹形象向国王索要食物,顶宝送与他种种饮食,但他全不接受,只对国王言:“我欲以血肉为食。”
顶宝闻言心中暗想:将别人血肉布施与他实不应理。于是他就答应罗刹向其布施自身血肉。众人虽多方制止,但都无法阻挠国王布施决心。在他正行布施之时,莲花姆因痛苦而昏厥倒地。幻化成罗刹之帝释天见国王发心如此清净便现出身相,且对他赞叹不已,并用天人甘露妙药又令国王身体恢复如初。
当供施圆满时,国王对所有圣者、仙人都行广大供养,又将美女、大小城市、种种珍宝、骏马等人、财、物全部布施尽净,包括一日能行一百由旬之贤山大象也送与梵天车大臣,这让难忍国王羡慕不已,因他十分贪执此象。结束供施后,国王准备将王位交与莲顶。
此时巴哈嘎为供养上师玛热泽前来索要莲花姆与莲顶,国王慷慨允诺,巴哈嘎便将二人带走供养自己上师。而难忍国王又派人前来索求贤山大象,顶宝已将此象布施,故而实在无法再布施给难忍。难忍立即生出嗔心,他迅速召集起军队欲与顶宝开战。
顶宝本来拥有足够打败难忍之强大军事实力,但他此刻则以慈悲心想到:众生实在可怜!难忍虽为我朋友,但仅仅因贪执大象就与我瞬间形同陌路,真太过可怜、太过愚痴。他根本不欲与人相争,一心只想前往寂静森林。
后有四位缘觉飞到国王面前,也劝他放下一切,遁入森林。国王便与四位缘觉一起趋入山林,并独自前往自己最终栖息地。他后于雪山下树林中安住。
顶宝手下大臣最终又将莲顶从玛热泽处要回,而玛热泽也方便开许。众人将之接回国拥立为王,莲顶国王则与众大臣齐心合力率军与难忍一决高低。难忍最终失败而返,而他治下城市中则正爆发瘟疫、灾荒,大众生活困苦不堪。难忍回来后急忙与左右商议对策,大臣献计道:“如我们能获取顶宝头上具甘露湿气之如意宝,瘟疫、饥荒都会马上消失。”
他们听说国王现已舍弃王位住于雪山下森林中,而且凡有人向其索要物品,他无不一一满足,难忍随即也派出五位婆罗门前往讨要。当时顶宝住地与玛热泽所住森林相距并不遥远,而莲花姆正巧有一日也在附近山林中享用瓜果。在这片无人森林中,有几名猎人欲逮住她,莲花姆闻风而逃,她边浑身颤抖边惊恐不已地叫喊:“顶宝国王快来救我。”
顶宝听到呼救声后迅疾赶来,一望才知是莲花姆。猎人见状四处鼠窜,莲花姆见到漂泊于森林中之国王也是又痛苦又高兴,一时真可谓悲欣交集。魔王则在此时以人形现身,他对国王说:“这位美女独自游荡于森林,你也舍弃王位,如此行事实不应理。”
顶宝知其本为魔王,就微笑说道:“寂静调柔之人岂能被贪欲、愚痴束缚。”魔王闻已刹那消失不见。莲花姆此时也向顶宝哭诉了一些心生厌离之话语,顶宝劝慰她道:“你应努力修法,再勿沉溺痛苦之中。”他又向她宣说了无常法门,并要求她再回玛热泽身边。
难忍国王派来之五位婆罗门最终找到顶宝,并向他索要头顶如意宝,国王慨然应允:“你们可随意砍下我顶上宝物,并将之带走。”此时大地震动不已。五人便用利刃割下这具光珍宝,而当天人从虚空中前来探查时,只见顶宝已浑身鲜血淋漓。但他以对轮回众生所生之悲心,完全压制住自身痛苦感受。他最终发愿道:“以我布施宝珠之福德力,愿所有众生皆能离苦得乐。”他并且亲手将宝珠交与五位婆罗门。
他们在将宝珠带给难忍国王后,终以之而灭除国家一切灾荒、瘟疫、痛苦。
布够子、郭达木、玛热泽等仙人听到国王布施顶上宝珠消息后,纷纷前往森林中看望顶宝,莲花姆也随同玛热泽一同前来。当她看到国王割下如意宝之惨相后,立即昏倒在地。此时虚空中诸仙人则将顶宝功德、美名四处传扬,莲顶与诸大臣也来到顶宝面前。众人一见顶宝遍身鲜血淋漓、无力倒地之景象,均感痛苦、哀伤,他们赞叹道:“为他人舍弃自己宝贵生命之行持,实属难能可贵。”
玛热泽仙人则泪流满面望着顶宝说:“你不顾惜身体、甘愿舍弃生命,这样做到底有何希求?你有无生后悔心?”顶宝挣扎着坐起身,抹去脸上血迹后说:“大仙人,我别无所求,只欲救度轮回中受苦众生。在乞讨者面前舍弃自身后,我无任何后悔心。若我所言真实不虚,则愿我身体即刻恢复。”刚刚说完,顶宝头顶被割下之如意宝就恢复如初。
帝释天、梵天此刻异口同声祈请顶宝能重当国王,但顶宝并未应允。玛热泽、莲花姆又令诸太子劝请顶宝回国登上王位,以前引导顶宝入山苦修之缘觉也从虚空飞临此处,他们自身光芒遍照整个地区。众缘觉诚恳说道:“你为利益众生而情愿舍弃身体,但现在你自己国家内之众生正长时间感受痛苦,你怎能将其舍弃?”顶宝听罢深觉言之有理,便马上从虚空中飞往自己国家王宫,并与王妃、太子等人重享以前快乐生活。顶宝国王自此以后长期护持国家,并广行弘法利生事业。
又久远之前有一大众自在如来应世说法,于其教法下,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光音比丘,恒时宣说甚深空性法门,且身相庄严、戒律清净,具有远超凡夫等持、智慧之功德,太子等众人都对他恭敬爱戴。
光音比丘后得知有一千比丘对自己生起嫉妒心,而王子又劝说五千余人在光音比丘前听法,光音比丘就对这五千人宣讲甚深空性法。一千狡诈比丘则愤愤乱言道:“此人为宣说非法比丘,我们应将其杀害。”于是众人就手执兵器喧嚷而来。光音顶礼诸佛后发愿说:“一切法均为空性,以此空性谛实力,愿众人手中之箭全部变成曼达 鲜花。”言毕,这些人所拿弓箭果真变为曼达 鲜花,且大地亦开始震动。
手执兵器之比丘都感恐惧,同时亦觉稀有,他们都不敢再靠近光音比丘,并用上百匹布供养他,还要求他为他们传讲空性法门。光音满其所愿,为他们传授了相应佛法。
此时又有一千比丘时常毁谤光音,但他以安忍力根本不为所动,亦不为其毁坏,且长时间为众生传法。
旁生亦行持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鼓龙王,它有一弟名为近鼓龙王,也即后来之阿难尊者。二龙有次前往鼓声龙王处,鼓声龙王对它们心生不满,嗔心生起后便向二龙施放毒气,且以粗暴言词诋毁它俩道:“你们实乃假扮龙王。”鼓声还再三妄图赶走二龙。
近鼓此时略微生起嗔心,它欲破坏整个鼓声龙王辖区。而妙鼓则以善妙言词断除它俩嗔心,近鼓对其所言终于生信。而妙鼓当时所宣教言,至今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些偈言均记载于《龙王请问经》中,其他本师传中,妙盛、近盛龙王之故事,亦与此公案大致相同。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六牙大象,有一穿着袈裟之猎人用毒箭向此大象射击。母象本欲踩死猎人,六牙大象制止住它,还将自身象牙布施与猎人。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森林中一犀牛,因身具极大威力而成为犀牛王。当时有一顽皮猴子非常顽劣,它看到犀牛王富有大慈悲心、从不怀有嗔恨、具有高深等持力与无畏精神后,便常常以种种方法、手段对犀牛王加以损害。当犀牛王睡觉时,猴子会突然跃上牛背,有时又跨骑犀牛身上;当犀牛寻觅饮食时,它就在路上进行拦截;有时又用木棍掏挖犀牛耳朵;当犀牛于河中行进时,猴子又跳到它头上以双手蒙住它双眼;骑在犀牛背上时,又用木棒击打它,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总之,猴子想尽办法,以种种恶行损害犀牛,为它带来麻烦。
尽管犀牛承受如此花样繁多之危害,但它从未生起丝毫嗔恨或不欢喜心,似乎猴子正在利益自己一样,犀牛以此方便而恒修安忍。
后有一夜叉看不惯猴子所为,为观察犀牛发心清净与否,当猴子再次骑在犀牛背上时,夜叉便于路上拦住犀牛说道:“请稍等片刻,你是否在此野蛮猴子前犯下错误?或者你因赌博告负而不得不受它欺负?或者你本身就非常恐惧猴子?又或者你认为自己特别虚弱,以致不敢面对它?为何你要承受它如此欺侮?你两只犄角力能摧毁石山,一旦你生嗔心,你四蹄亦可踏平岩石山峰。你身体如此强健有力且硬如磐石,连狮子都恐惧不已,既如此,你却仍慈悲待猴,它倒反而要伤害你。你原本用犄角或四蹄就能轻易踩扁它,为何如今反要受它戏弄?”
犀牛用温和语气回答说:“正因猴子身无大力,而我也已了知它行为不合理,故而我才更要对其安忍行事。有些众生心有迷惑,有些众生身弱无力,在此等众生前,我们更应行持真正安忍行为。所以当此体小力弱之猴子欺负我时,我才能安忍不动,不坏忍辱心行。”
夜叉闻言说道:“如这样行事,在猴子永无停息之损害中,你将始终得不到解脱。于野蛮众生前修安忍,它只会变本加厉损毁你。”
犀牛平静回答说:“我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厉行安忍,决不损害我忍辱对境。我尽管也用方便法进行劝导,但它还要如此行持,我也只能听之任之。不修忍耐之众生当然存在,不过他们也许会从邪道歪门中获得解脱。若我们受到其它众生轻毁,我们还能坚持安忍行为,这些持恶见众生慢慢看到、了解自己行为所产生之过失后,往往会放弃恶行,以后不敢再如此行事。这样一来,这些人岂不也能从中得到解脱。”
夜叉闻言打响指赞叹道:“善哉!善哉!旁生里竟有如此善良心地!”如是赞叹后,夜叉将猴子从牛背上拽下,并要求它今后只能保护犀牛王,再也不能随便欺负,然后就消失不见。
另外,久远之前一寂静地里,有众多野兽共同生活在一起,夏 巴在其中非常有力量、势力强大,且走路、奔跑迅疾。不唯如此,它心性所具有之力量亦非常强大,以其悲心之故从不损害任何众生,自己亦靠野草与清净水过活。
一次,有一国王率众多射箭好手与四种军队一同前往森林,众人手执弓箭,看见野兽后便穷追不舍。国王也骑马驱驰,结果在碰到一巨大坑堑后,兽王自然一跃而过,而当国王逼近时,跨下之马不敢再往前行,紧急停步之时,国王却被甩了下去。
兽王听不到马蹄声后急往回看,结果发现马背上已空无一人,而马则徘徊在坑堑旁来回走动。兽王心下思量:国王肯定已堕坑中。尽管明知国王前来此地是要将自己杀害,但兽王依然心生悲意想到:“国王本可以安享快乐生活,奈何今日却因我而坠入深堑、感受难忍痛苦。若国王尚未死去,我决不应将他舍弃。”兽王边想边来到坑边。
此时兽王发现国王已是满面尘土、半死不活,且在坑中辗转反侧、痛苦不安,兽王不觉流下伤心眼泪。它问国王:“不知国王伤势是否严重?我乃居住于你治下国土中之野兽,是你为我提供生存所需水草。请国王放心,你所命令之事,我一定尽量照办。”国王对这种场面深感稀有,他一时不知兽王所言是真是假。他满面疑惑问道:“我本想杀害你,你为何还要对我如此慈悲?看来我与野兽还真有缘分。我所着披风甚为厚实,故而身体未严重受损,皮毛痛苦我自可忍受。但我妄图损害像你这样的善良众生,此刻骨铭心之痛已远超我堕入深坑之苦。我自己铸下大错,请你一定宽恕我。”
兽王则仔细观察、衡量与国王身重相同之石块,发现自己尚能背动时就跳入坑中,然后让国王趴在自己背上,以恭敬心从坑中一跃而出。出得坑口,兽王又为国王指路。当其准备返回森林中时,国王抱住它说道:“在此寒热森林中,是你赐予我第二次生命,我抛下你独自回王宫太不应理,不如我们一起回到宫中?”
夏 巴告诉国王说:“大国王,你日后应学习多多从事善行。若你真欲报恩,则望你从今往后对那些愚笨、可怜旁生定要以慈悲心对待,再勿进行狩猎活动。所有众生均欲得到快乐,不想感受痛苦,这一点毫无例外。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应舍弃毁坏自己名声之举,再勿造作智者谴责之业。应成为一切功德来源之国王,你应继续保有王位、实施仁政,以积累福德资粮。我不可能在宫殿中生活,我只能生存于森林中,野兽与人自有不同之生活习性,故而我不会前往王宫。你回宫后务必以饶益心利益自他,勤行布施,并严守清净戒律,还要修持安乐法门,不忘增上名声、多积福德。”国王以欢喜心闻受兽王夏 巴教言,然后一边依依不舍地望着它,一边向王宫走去。
在一寂静森林中,住有猛兽等众多野兽,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曾示现为一只身呈金色、相貌美丽之日日野兽。日日聪明异常、富有智慧,它能清楚知道哪里有猎人所布罗网,经自己观察后就能远离此地。对跟随自己之野兽,日日一直就如父母待儿一般慈心相向。
一日,于一水流湍急大河中,有一人正被急流挟裹而下,他因濒临绝境而惊恐哭叫。日日立即跃入水中将其救出,此人千恩万谢道:“你是我救命恩人,我该如何报答?请你尽管吩咐。”日日野兽则对他说道:“不要将此事对外宣扬就已是对我最大报恩,因我身肉会被人贪著吃掉,而皮毛亦会有人欲据为己有。你若要报恩,就千万勿对人提及此事,如此才能保护好我生命安全,这世间实在乏少值得信赖、依靠之人。”被救之人爽快应允道:“我一定照办。”然后就顶礼告别。
当地国王之王妃历来以梦兆准确而著称,她有一日感得一梦:梦中,吉祥野兽日日正坐于宝座上向国王及其眷属传讲佛法。王妃将梦境汇报与国王后,国王下决心道:“看来我们必须找到此兽。”国王随即鼓动众猎人说:“谁能得知此野兽之准确信息,便奖励他四十座城市及众多美女。”
国王如此宣布后,那被救之人闻之不觉贪欲大增,他急忙向国王表功说:“我曾亲眼目睹过这只野兽。”那人随后就在前领路,国王率大军一同跟随前往。
众人将野兽所居森林团团围绕,被救者则带国王等人马深入森林。当他发现日日踪影、正举手要为国王指点时,右手忽然断掉、坠地。国王愈发想捕获这头野兽,他就一边张弓搭箭,一边逐渐接近日日。
野兽此刻心中想到:整个森林到处喧嚣人马杂沓音声,想必此处已被这些人全部包围,看来已无处可逃。想及此,它便用人言向国王说道:“大国王,你不必焦急冒进,我现已是你囊中之物。只是我想知道我在此地之消息是谁向你透露?”国王对其所言深感稀有,他就用弓箭一指那人。
野兽马上辨识出此人,它向此人陈述了他所作所为不合理之处,并将前后经过也向国王讲明。国王问那人:“这野兽所说是否正确合理?”那人不好意思地惭愧说道:“它所言确实真实无谬。”国王听罢对他忘恩负义之举亦深表义愤,于是就一边讥毁他背叛行为,一边欲用箭将其射杀。
日日野兽赶忙上前劝阻:“大国王,现在杀他又有何益?他乃受贪欲——这众生共同之大敌所驱使才来至此地。由此而起之坏名声已将他今生全部毁灭,非福德之过亦会毁坏他来世。你实在应对他生起悲心,万勿射杀他。如果国王今后对我有何要求,我定当依教奉行。”
国王闻已不禁以恭敬心连声赞叹,又将之迎请到王宫。于是日日便在王宫为众人宣讲佛法,国王、大臣、王妃、城市中人都对它生起信心,并精进修持它所传教法,众人也发愿从今往后一定对所有飞禽走兽广行无畏布施。
多生累劫修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为行境仙人,魔王波旬就幻化出五百位精通种种害人技巧之恶人,于五百年中日夜不停地紧随仙人身后妄图加害他,从早至晚、不舍昼夜。这五百人于仙人行、住、坐、卧之时,不放弃分分秒秒地在仙人面前说不悦耳言词,对其进行恶语中伤。但仙人始终以慈心对待他们,从无生出半点恶心,并且只观这些人功德。他心中暗自发愿:为难以调伏之众生利益,我誓修无上菩提,一定要首先度化此等众生。仙人即如是以慈悲心对待所有恶性众生。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外道仙人,名为忍力,他自己发愿永远不对任何众生生嗔恨心。当时有一恶意魔王为摧毁忍力安忍,就幻化出专门毁坏别人安忍功德之一千人,用咒语诅咒忍力,用妄语肆意对忍力横加诽谤,还在大庭广众之中用常人难以启齿之言词羞辱他。这些人还于忍力行、住、坐、卧之时加害他,此等非法行持竟长达八万四千年之久。
当仙人前往城市中去时,这些恶性众生竟用不净粪浇洒在仙人头上、所捧钵盂中以及衣服上,还用扫帚猛击忍力头部。但他根本未生丝毫嗔恨心与报复之意,不管别人如何待他,他从未想过以牙还牙,从未怒目相向,从未恶口相加,甚至诸如“我到底做错何事”之类言词都未曾说过。
忍力长久发菩提心,最后诸恶人实在无法毁坏他之安忍力,众人便对他生出信心,并在他面前忏悔各自所造罪业,又对其行供养及承侍。忍力对这些人无私传法,无有任何贪欲心,如此行持更令众人生起大信心。他们真诚在其面前忏悔业障,并行供养,大家最终全部跟随忍力仙人发无上菩提心,并共同趋入真正佛道。
这些人久远之前均已成佛,并示现涅槃。而恶意魔王则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如是受无边损害,但仍坚持安忍行持之事例为数尚多,他为求法而苦行精进、不舍安忍之事迹,下文《精进品》中还要广宣。此外,他对甚深空性之安忍,后面《智慧品》中再行叙说。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多生累动当中,实已修持举不胜举之安忍度。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广行安忍之种种公案。
目 录
六 精进品 461
70. 劝人学佛求道 461
71.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 465
72. 流水拯救万条鱼 484
73. 清净发心 488
74. 具乞要回如意宝 492
75. 猴王不忘下属 496
76. 宝喜以身满众生愿 500
77. 妙喜苦行寻宝 505
78. 金铠逐步统领四大洲 514
79. 世尊教化法政 517
80. 云驰代龙被啄 519
81. 莲面调化恶见众生 529
82. 常不轻比丘得名由来 534
83. 诸多精进行迹 537
七 寻法品 550
84. 为半偈舍身 550
85. 为得妙法能舍一切 558
86. 身做千灯 561
87. 寻法志坚 不惧万难 563
88. 舍物舍身而求法 571
八 禅定品 581
89. 具蹼救弟 581
90. 不当国王装哑跛 584
91. 永不希求世间利乐 595
92. 远离散乱 方成禅定 603
93. 普行菩提制止邪见 612
94. 喜求禅定 成办二利 624
95. 苦行得禅定 方便度众生 634
九 智慧品 641
96. 镜面国王具超人聪慧 641
97. 大药妙智解疑难 653
98. 以智慧力选择出家道 720
99. 不随波逐流 729
100.革夏巴救度沉迷情欲者 738
101.以善说遣除恶行 749
102.旁生说妙法 758
103.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 768
104.智光处处显 787
105.方便度众不可数 802
106.心善则一切皆善 816
十 净心品 825
107.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 825
108.供养无量佛 838
109.未得授记不丧气 841
110.最终得菩提授记 848
十一 修行品 861
111.佛法功德不可思议 861
112.佛刹广大清净 佛陀寿量无边 867
113.究竟观想佛陀之法 882
114.以观佛而修止观瑜伽 894
115.日常观修佛陀法要 905
六 精进品
劝人学佛求道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之前,有一世界名为寂灭世界,正处喜爱劫中,净现如来应世说法。人民生活快乐幸福、财富圆满,寿量可达八万四千年。当时有一王子名为吉祥宝,相貌端严、财富广积、为人傲慢,他从未拜见过净现如来,也从不供养、承侍世尊。净现如来早已了知王子根基,觉其应有成佛之善根,只是因贪著财物故而不来礼敬佛陀。若有人愿持之以恒对其进行劝请,王子想必应能亲近、拜访佛陀。
净现如来于是对众人说道:“在我们八万四千菩萨中,有哪位心地善良、能以无有厌倦心态、于八万四千年中在吉祥宝王子门前甘愿承受痛苦,忍受诋毁劝其发心?如此漫长过程中,他不会听闻悦耳言词,亦无有坐垫,整日饱受恶语中伤、粗言讥毁。如此境遇面前,有谁自愿前往?”如来言毕即用筹码 开始点将,但八万四千人中竟无一人愿意接受。如来三次以筹码唤人,但均无人愿意领取。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名为精进力菩萨,闻听如来多次恳切召唤后,即从诸眷属中离于坐垫、趋于佛前。他将法衣披于肩上,右膝着地,恭敬合掌顶礼净现如来正等觉后说:“世尊,我愿于八万四千年中远离一切快乐享受、不生厌烦心、承担一切痛苦与不悦意言词,前往吉祥宝处劝其学佛。”精进力言毕,大地即六次震动,虚空中成千上万天子也啧啧赞叹:“奇哉!大菩萨精进力誓披精进铠甲真乃善妙。”
精进力于是就前往王子宫殿,当他坐于门外后,众人见之马上即开始用种种污言恶语对其加以伤害。有人还扬起灰尘向他抛洒,兼以拳脚、木棒、粪便痛击。精进力尽管饱受如是令人耳目不悦之对待,身体亦遭受各种痛苦,但他内心从未被其扰乱,也从未生起嗔恨心与仇恨之意。他既不退转心志,也不落荒而逃,反而因之更加精进不懈。精进力即如此以大悲心在其门外静等一千年。
当精进力随后进入大门时,又开始遭受众人诋毁、谴责、辱骂、殴打,但他依然未生嗔恨,一呆就是一万年。精进力又开始进入王子宫殿二门,至其离开时,已于其中度过两万年难捱岁月。精进力又依次进入第三门,至此,七万年时光已悄悄流逝。接下来,精进力再继续往里深入,过得第六门,又入第七门,此时已过八万四千年时间。吉祥宝王子终于开口对他说道:“比丘尊者,你欲何求尽管提出,我尽量满足。”
王子此刻对精进力菩萨生起强烈好奇心,他心想:此人居留于此长达八万余年,竟然还未生厌离心真是稀有。精进力看到王子情绪尚好就回答道:“我根本不为饮食、衣物等财物而来,我以清净心欲劝你学道,故而才奔赴此地。世间大怙主净现如来现正为众生宣说断除烦恼痛苦法门,若错失听法良机则太过可惜。无数百千万亿劫中,如来出世稀有难得,而如今正因有具圆满功德之佛陀应世说法,此黑暗世界才被光明充满。但你却一直贪著世间妙欲,沉湎于财色酒气之中,如一直这样陶醉于王位及王宫幸福生活,你始终也不会拜见如来,这才真正令人痛惜。因你所为实在了无实义,如来说过财富无常,王位生命亦都如草上露珠一样无常消逝。你虽已听闻并且了知如来出世,但仍一直沉迷于世间享乐,这太不应理。你应趋入菩提道,并劝化你能调伏之众生亦趋入佛法。如你自己尚且为欲望奴仆,那又如何调化其他众生?真希望你能断除我慢烦恼,立即前往净现如来座前,以精进心对世间众生生起悲心。若不如此行事,你未来定会生后悔心。”
王子听到精进力发自肺腑之劝告后,自然灭尽傲慢心。他以恭敬心顶礼精进力双足道:“我现在诚心诚意忏悔以前对你所作之伤害,我愿把自己王位及一切妙欲、受用统统舍弃以断除傲慢心,并立即前往拜见如来。”说完就携带八千万众生眷属手捧鲜花、妙香、甘美饮食前去拜见如来。
吉祥宝见到如来后即恭敬顶礼,并献上供养,又坐于如来法座下说道:“多亏精进力菩萨劝请,我方才来至如来面前。我本该早行供养,但却从未如此行持,现在我于世间怙主前至诚忏悔,忏悔以前对精进力菩萨种种非理、不恭敬言行。我真是愚痴众生,请如来垂怜救护,对我等众生以大悲心慈悲摄受。我愿趋入殊胜菩提道,及至取得殊胜佛果之前,永不行持放逸行为。”王子随后就舍弃王位,与八千万众生一道开始希求无上菩提道,并最终于如来脚下出家。
如来了知众人不同意乐,就为他们宣说殊胜菩提道法门,众人最后均获得与各自根基相应之安忍境界。
当时之吉祥宝王子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
又久远之前有一王宫名为雄狮王宫,国王名为狮髻,财富丰饶,且如理如法治理国家。他手下有一狮子商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一般。商主娶有与他同一种姓之妻子,释迦牟尼佛当时即转生为二人之子,名为桑嘎拉。桑嘎拉外相俊美、可爱,长大后开始学习文字,不久即精通八种观察法等一切学问。父亲为他能安享四季美妙生活,就给他建造了多处不同房舍以供春夏秋冬之用。桑嘎拉妻子所居屋室亦分上、中、下三等,桑嘎拉与妻子在上等屋室中尽度美好时光,两人还经常以美妙乐音愉悦身心。
桑嘎拉后来在父亲面前请求能去海中取宝,父亲劝解道:“儿啊,我财富如此圆满,大米、芝麻等物永远不会被你耗尽,你尽可随意享用。我只希望能在自己健在时与你共度快乐时日,等我死后你再去求财也不为迟。”但桑嘎拉不为父亲劝说所动,他仍再三祈求能得父亲开许。父亲深觉儿子可能正被业力催动,最后只好说道:“既如此,你就出发吧。”同时又对儿子提出希望:“你必须承受种种痛苦、危险。”
桑嘎拉便集中起五百人欲赴海中取宝,并且带有施资者、善游水者、张帆者等五种特殊人才,准备妥当后就欲开拔启程。因桑嘎拉想到此次航行能否顺利归来尚难料定,他便备齐大量海上救生设备,诸如木板等各种应急物件一应俱全,桑嘎拉全部收拾妥当后便率船出发。
结果众人不幸碰到一条大鲸鱼,船只被它彻底摧毁。幸亏众人备有木板等救生物,便争先恐后游向岸边。借助业风吹动,大家最终被刮向南方海岸。那里有一铜洲,聚集有众多罗刹女守护,整个地区被划分为胜幢欢喜地与贫乏痛苦地两块区域。
当他们即将接近岸边时,胜幢欢喜地之吉祥幢开始震动,众罗刹女立刻明白赡部洲有一商船已被损坏,船上众人均已漂流至此。罗刹女急忙赶往岸边,结果发现这些人正往此处游来。她们连忙把自己装扮成美丽漂亮之女人,梳洗打扮一番后,这些罗刹女说道:“诸位好哥哥,请上岸与我们一同生活,我们大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岂非再好不过?我们已带来饮食、衣物、卧具、各种珍珠、蓝宝石、右旋海螺,有生之年,这些物品能令我们尽享美满幸福生活。但你们无论是谁都不要前往南方,精神疯癫也不得前往。”
男人原本就易受美女美色吸引,她们美丽诱惑能束缚住任何男人。听罢罗刹女所言,众商人开始一一与她们各自组建安乐窝,不唯快乐生活,还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而桑嘎拉商主则一直在思索:为何她们不让我们前往南方?为何翻来覆去强调不已?有次等妻子睡着后,他就悄悄起床,腋下夹着一把宝剑就直奔南方而去。结果走到后来,桑嘎拉听到一片哭诉声,还有人言道:“悲哉!我等现已远离父母妻子及所有赡部洲众人与国土。”桑嘎拉听到后稍感恐慌,他屏住呼吸又静听片刻,然后鼓起胆子继续向前走。
不久即来到一座铁城前,铁城四周有高大铁墙围绕。桑嘎拉想:这铁城想必应有城门吧。他于是开始四下打探,但仔细搜寻半天,竟连一老鼠洞都未发觉。此时他发现北方出现一株高大树木,随即他就直奔而去,且爬上高高树干,结果竟发现一铁屋。
桑嘎拉问屋中人:“为何在这里痛苦哀嚎?”那些人一看来人急忙回答说:“我们本是赡部洲商人,前往大海取宝途中碰到鲸鱼,它毁坏我们所乘船只,我们依靠船上救生设施才游至岸边。铜洲罗刹女以美色诱惑我等,用甜言蜜语令我们与其共同生活,还育有子女。但她们一旦找到新上岸之赡部洲商人后,就欲将我们全部吞食干净。我们中已有多人被其吃光啃净,她们吞食时甚至连头发、指甲都不放过,连落于地上之一滴鲜血亦会被其用手捧起吃掉。现在我们已被吃剩至十人左右。”
桑嘎拉急忙向其中几人打探道:“具智者,你们是否通晓前往赡部洲之方法?”
这些人无奈说道:“大智者,我们自身已无任何方法解脱,我们若欲逃跑,此铁城上下左右便会层层生出无穷铁墙将我们团团围困,不过你们可能尚有逃脱希望。以前听天人在虚空中说过:‘每月十五日,赡部洲商人可直接前往北方,北方有一骏马王名云行力,它日常均以自然成熟之庄稼为食,享用过后身体就会力大无穷,且将马背靠向欲离开此地之商人,并向他们说:你们有谁欲回返,我会把他们顺利送至赡部洲。骏马王会将此话连说三遍,此时大家可径直走到它面前说:我们欲往赡部洲。骏马王便会将你们平安送抵赡部洲。’我们即如是听闻,故而料想你们应能返家。”
桑嘎拉商主得到信息后便悄悄返回住地,此时罗刹妻子还在入睡,他也就满怀心事地躺到床上。
第二日早,商主起床后依次悄悄告诉众商人道:“不远处有一寂静花园,希望大家都前往集会,我有秘密、重要话语要与诸位商量。不过请万勿携带妻子儿女同来,即便再贪恋、喜爱他们也勿拖儿带女。”众人最终均按商主要求集中起来,桑嘎拉便把所听讯息告诉他们,大家为摆脱罗刹女控制,便约定十五日前往北方。
十五日这天,众人一起来到地处北方之岛,随后果然看见骏马王正享用自然成熟庄稼。大家正准备开口请求,商主劝阻道:“据我知道的被关押之人所言,现在请求时机尚未成熟,待骏马王吃饱后,于其心情舒畅、力气倍增之时,它自会开口讲话,那时我们再提出自己要求。”等骏马王吃饱后,身躯陡然增大,并且将脊背靠拢众商人问道:“你们当中有谁欲返回赡部洲?”结果所有人均上前恭敬合掌道:“我们皆欲返回,请你务必护送我等圆满、顺利抵达赡部洲。”
骏马王则殷切叮咛说:“你们既要返回,那就必须牢记:返程途中,罗刹女们会打扮得特别艳丽,且携儿带女对你等祈求:‘诸位大哥,你们理应与我们继续生活,继续做我们怙主、依投处。这些饮食、妙衣、住处、乐苑、森林、泳池,你们自己家乡赡部洲所有之珍宝、珍珠、蓝宝石、白水晶、珊瑚、金、银、石精、红冰石精、右旋海螺,统统尽属你们私人财富,请千万勿回赡部洲,赶快返回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美满生活。若你们已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无论如何将儿女一同带走。’这些罗刹女到时即会如此哀恳。你们如果认为‘此乃我之妻子、我之饮食……’等等等等,直至‘我之右旋海螺’,一旦有此种念头生出,那尽管身还在我身上,但就如成熟果实必堕于地上一般,你们亦不可能再安住我身之上,必会自然坠地,被这些罗刹女吃光,连一根头发都不会剩下,一滴鲜血也会被她们与土一起搅和吃尽。你们当中若有谁不产生我、我所之念,那他即便没抓牢我也不会落下,他必定能顺利、吉祥返回赡部洲。”
骏马王说完即将脊背转向他们,众人便翻上马背,或坐于马脖颈之上,有些则抓住马鬃,骏马王则渐渐腾空升起。此时于众罗刹女所居之地,胜幢开始不吉祥地发生震颤,她们马上明白这是商人们欲返回赡部洲之信号。罗刹女急忙打扮好,并携带儿女前往骏马王处。她们一见众商人便高声喊道:“诸位大哥,恳请你们能将我等当作家属,我们已无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做我们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此乃你们所有饮食、妙衣……右旋海螺。”众罗刹女所说果如骏马王所言。
商人们听罢,有些开始生出“我之妻子”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则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类商人全部相继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将他们全部吃光,连落于地上之一滴鲜血亦被含食于口中。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其余人众全被残食。
释迦牟尼佛后来曾告诉诸比丘道:“诸位比丘,所有骑于马上但却贪执自己妻子、儿女、饮食、财富等人全部堕于马下,并被罗刹女吞食;不对诸种人、财、物生贪之人则顺利回至赡部洲。你们诸比丘中如是贪执眼、耳、鼻、舌、身、意,或色、声、香、味、触、法,或地、水、火、风,或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或色、受、想、行、识等我及我所者,均会感受无边痛苦,并堕入轮回深渊;而无有我与我所此等执著之众生,则如返回赡部洲之人一般,必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任何具智慧且对佛法生信者,均会如云行力骏马王一样顺利走出轮回大海,登上解脱彼岸;任何愚痴、不信佛法者,则如同堕地于罗刹女前感受痛苦者一样,永陷轮回深渊中。”
桑嘎拉商主如是获得解脱后,众罗刹女便纷纷对他的罗刹妻子说:“我们均已将自己丈夫吃掉,唯独你却让丈夫漏网逃脱。你必须将其捕回,否则我们就要吃你。”此罗刹女恐惧万分地央求道:“请你们务必为我延长期限,我一定将他抓获带回。”罗刹女们最终开许了她所提要求。
此罗刹女随即幻化成一令人非常恐惧之形象来到赡部洲找到桑嘎拉商主,而商主则挥舞宝剑吓唬她,她不敢近身,只得仓皇逃窜。一从中部地区前来此地之商人恰好路过,罗刹女便在他面前现身,并于其脚下顶礼道:“我乃铜洲国王公主,桑嘎拉商主之妻,他所乘商船在大海中遇到鲸鱼攻击受损,当时他对我说‘你是不吉祥女人’,随后就将我舍弃。不知你这位商主是否有办法能令他再重新接纳我?”
此商主答应了罗刹女请求后便来到桑嘎拉面前说道:“你将铜洲国王公主娶为妻子,那就勿将其舍弃,你们共同生活岂非善妙?”桑嘎拉闻言回答说:“聪明商主汝应知,她非公主乃罗刹。”商主惊讶问道:“那她何以至此?”桑嘎拉便将前后经过向其详述一番。
等桑嘎拉回到自己家中后,罗刹女又带着儿子来到他家门口。此时有许多人都看见一女人呆在商主门前,她所牵孩童长相与商主几乎一模一样,一望便知是其亲生儿子。正当众人纷纷称其为桑嘎拉之子,并沸沸扬扬议论之时,罗刹女则趁机说道:“想必你们都已清楚,此乃桑嘎拉儿子。”众人便向她询问:“你如何到达此地?你又是谁?”罗刹女就将编撰情节再次复述一遍:“我乃铜洲国王公主、桑嘎拉商主之妻,他所乘商船在大海中遇到鲸鱼攻击受损,当时他对我说 ‘你是不吉祥女人’,随后就将我舍弃。不知你们有无办法能令他重新接纳我?我们已从海上归至此处。”
那些人连忙将此信息告诉桑嘎拉父母,二老便找来儿子说道:“国王公主你怎能舍弃?你应该接纳妻儿,真不知你何以做下此等不近人情之事!”
桑嘎拉辩解说:“二位老人,她根本就不是人,她乃铜洲罗刹女。”父母不满指责道:“你不要胡言乱语,女人原本就为罗刹女。”桑嘎拉坚决说道:“你们二位老人若喜欢她,可将其直接领进家门,我肯定不会接受她。她若进家,我立即离家。”父母无奈又略带气愤地说道:“我们本是为你着想,若你不愿接纳她,我们何苦还要将其领进家门?”二老于是又将罗刹女赶往他处。
罗刹女不甘心,她最终又找到狮髻国王。当她来到王宫门口,并要求拜见国王时,大臣向国王通报说:“有一青春貌美女子欲与国王约定见面时间。”国王闻言不觉心中一动:“她若有事,现在就可进来。”待罗刹女被领进来后,国王一见立刻对其生起贪心,因女人美色一般说来非常容易就能将众人吸引。国王不由自主脱口而出:“你来得正好,不知美女从何而来?”罗刹女便再次重演一番所撰谎言:“我乃铜洲国王公主、桑嘎拉商主之妻,他所乘商船在大海中遇到鲸鱼攻击受损,当时他对我说‘你是不吉祥女人’,随后就将我舍弃。现在我们已寻至这里,请大国王让桑嘎拉照顾我们母子。”
国王便派大臣唤来商主询问,并告诉他说:“你不要舍弃妻儿,应与他们好好生活。”桑嘎拉坚定说道:“大国王,她根本不是国王公主,而是铜洲罗刹女。”国王面露不悦之色:“女人原本就为罗刹女,你应立即接纳她。若你实在不欲与她重新生活,不妨将她送与我。”桑嘎拉无奈答应道:“国王,她确确实实是罗刹女。不过我也不会勉强国王,请国王自己斟酌。”
国王则将其当作王妃一般看待,并最终立其为王妃。某日深夜,国王与眷属均已睡熟,罗刹女则自行回到铜洲罗刹国。她告诉众罗刹女道:“诸位姊妹,桑嘎拉实在无用,我已把国王及王妃等眷属全部想办法收入囊中,你们要尽快随我前去,我们大家共同吞食他们。”
众罗刹女听罢就气势汹汹地幻化成恐怖魔女前往赡部洲。于半夜时分,她们来到王宫,随后就将所有人众,包括国王与眷属统统吃光。
第二日天亮时,王宫大门无人打开,而食人肉之鹫鹰却在王宫上方盘旋往还。所有大臣、长官等臣民纷纷聚集在王宫门口,待消息四散传开后,商主也听闻到种种议论。他就将宝剑夹于腋下,对围观众人中所有智者说道:“诸位智者,国王定是被罗刹女吃掉,我们应想办法挽救局面。”众大臣均问:“你有何良策?”“你们去拿梯子,我上去看看。”桑嘎拉对大臣们说道。
待他借着梯子爬进王宫后,便挥动宝剑奋力吓唬那些罗刹女。此时有罗刹女手拿人头,有罗刹女怀抱手脚,看到桑嘎拉后便四处逃窜。商主下来为众人打开宫门,众人这才发现所有宫内人众均已被罗刹女吃光尽净,大家只得把王宫里外洗涤一番。
众人随后集中起来议论道:“国王、王妃均已被吞食,国王又无太子,谁来继承王位?”此时有人建议说:“谁具备智慧、力量,谁就应当国王。”有人紧接话头说:“除桑嘎拉外,还有谁具备智慧与力量?”于是众人纷纷应和说应举桑嘎拉为国王,并请求他能接受王位。
桑嘎拉则说道:“我为商主种姓,理应以商主身份存世,要王位有何用处?”众人鼓动说:“将王位交与别人都不适宜,大商主,你一定要接受王位。”“既然你们都这样认为,我也只得顺从民意,但从今往后你们均需按我教言行事。”桑嘎拉最终应承下来。众人则爽快答应说:“只要你同意当国王,我们定会依教奉行,不违你教言。”国中民众随后就开始装饰城市,并以极大恭敬心为新国王行加冕大典。
桑嘎拉国王则开始召集其他地方咒士,让他们学会明咒;又聚集别处精于射箭之人,令其精进演习且广泛传授技艺与众人。然后国王便对这些人说:“你等大智者应准备齐四种军队,我们要前往铜洲驱赶罗刹女。”随即便率领四种军队登船前往铜洲。
即将接近岸边时,众魔女所居贫乏痛苦地之胜幢开始动摇,罗刹女议论纷纷:“此种不吉祥之征兆表明赡部洲人肯定要来此与我们作战,我们不妨先去探察一番。”众罗刹女便来至海边,结果发现许多船只正向她们开来。罗刹女急忙应战,而桑嘎拉手下念咒之人立即依靠咒语威胁她们,射箭勇士也开始万箭齐发。不大功夫,大多数罗刹女都已被降伏,剩余诸罗刹女便在桑嘎拉国王脚下顶礼道:“恳请国王能饶恕我等。”国王则命令说:“我可以宽恕汝等,但你们从此就得离开此处前往别地生存,且自此之后永远不得损害众生,如此才能得我赦免。”罗刹女连忙答应说:“我们可以离开此地。”说完就匆匆逃离此岛,前往别处求生。桑嘎拉国王于是重新规划、建设此城,这个地方从此以后就被称为斯里兰卡。
当时桑嘎拉商主之罗刹女妻子,在释迦牟尼成佛后,便成为一名为玛得之人的女儿,叫无喻姆。无喻姆长相妍丽、身材苗条,整个世间堪称无与伦比,故而众人才将其唤作无喻姆——她之美丽已无法以喻名之。玛得心中盘算道:“不管对方种姓如何高贵、财富多么圆满,或者如何广闻博学,我都不欲把女儿嫁与此类人为妻。如此人长相与我女儿一样,端严善妙、无人可比,这人方才够格做我女婿。”
玛得一日看见坐于树下之释迦牟尼佛,顿觉此人煞为庄严俊美,不禁立即生起欢喜心。他心中想到:此人应为整个赡部洲尊主,若能娶我女儿真乃我们莫大荣幸,将女儿交与他定无后顾之忧。玛得回家后便告诉妻子说:“我今日已为女儿相中了丈夫。”随后就让女儿梳妆打扮一番,带着妻子便赶赴释迦牟尼佛所居之地。
玛得妻子名为乌尔玛,她以前曾见过世尊,此次相见后便对丈夫说道:“我曾见过大仙人(指释迦牟尼佛)去城中化缘,他若向下压,则可压垮高山;他若向上举,则可抬低为高,这种人看来不会接受任何美女,我们还是打道回府为妙。”玛得愤愤阻止她道:“乌尔玛,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如我们能以方便法令其接受,他日后定会慢慢习惯享受男女妙欲。”
当时释迦牟尼佛恰好从一森林正前往另一森林,他们看见释迦牟尼佛所用坐垫及住处后,玛得又对妻子说:“好妻子,此乃我们女婿所用垫子及住处。”而妻子则清醒说道:“具贪之人,住地零乱;具嗔之人,住处破烂;具痴之人,住处混乱。这住地看来乃离贪者享用,他想必不会接受我家美女,我们还是回去为好。”玛得闻言内心不悦:“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玛得言毕又看见地上所留世尊脚印,他就又沾沾自喜对妻子说:“好妻子,此乃我们女婿所留脚印。”
妻子再次打断丈夫痴心妄想:“具贪之人脚印不明;具嗔之人脚印深厚;具痴之人,脚印模糊。这脚印看来定是离贪者所留,他想必不会接受我家美女,我们最好赶快返回。”玛得闻言心生不悦:“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
此时他们又听闻释迦牟尼佛清晰声音,玛得再次自以为是地说道:“贤妻,此乃我们女婿所发音声。”妻子又一次冷静说道:“具贪者声音温柔;具嗔者声音粗糙;具痴者声音混浊不清。此音声乃如天鼓妙音一般,是佛所出音声,发出此声者又怎会接受我家美女?我们最好赶快返回。”玛得继续批驳妻子说:“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
释迦牟尼佛在距他们全家很远之地已望见三人,玛得看到后不觉心花怒放:“贤妻,我们女婿正在观望我们。”妻子依然给丈夫泼冷水道:“具贪之人眼珠乱转;具嗔之人眼如毒蛇;具痴之人眼如暗夜一般混沌无光。此人眼望一木轭许之地,此乃离贪者所发视线,他断不会接受我们女儿。”玛得此刻对妻子言行已非常不满,他批驳妻子道:“你真是不吉祥女人……”
当世尊开始行走之时,玛得一厢情愿感叹道:“贤妻,此乃我们女婿在行走。”妻子便对他分析说:“此人行动庄严、如法,身躯稳固,脸色及目光均清净透亮。他何能接受无喻姆,我们还是返回为妙。”玛得此次则机械地反击妻子并宣说一偈:“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昔日有内角金色,厄达拉三婆罗门,终被贪欲蒙住眼,生下儿子享欲乐。我们若以方便法,向其奉献无喻姆,此女美貌定使他,生儿育女享安乐。”
玛得言罢即到世尊前请求道:“我家女儿青春靓丽、貌美如花,对希求世间安乐之人而言,她乃非常善妙、合适之生活伴侣。现今我欲将其奉献与你,请你接纳。她就如虚空明月一般,定会令你生欢喜心。”
释迦牟尼佛此刻则想到:若我对她说能令她自己贪心增盛之话语,她可能会因贪欲炽盛、增上而死亡,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看来我应对其宣说打掉妄想、令其生起愤怒情绪之话。想到这,释迦牟尼佛便冷漠说道:“婆罗门,我对乐女、嬉女等魔女既不喜欢,亦不希求,我从未对之生起过欢心爱意。对她们装满大小便等秽物之臭皮囊,我脚都不愿触碰,又怎会喜欢、贪执?”
玛得又气愤又疑惑:“我女儿是否是残疾,还是你已远离贪心?为何众人如此贪恋她,唯独你却不愿接受?”
世尊非常冷淡地对他说:“如有人愚痴到会喜欢你女儿,那你尽可将女儿交付他们。除依赖女人,并因之而生贪心、痴心之愚笨徒众外,有谁会接受你所谓如花美女?我乃如来,是整个世间尊主,我已获无上菩提,就像莲花不著水一般早已远离贪执世间之心。青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亦同样离于世间妙欲染污。”
无喻姆听闻释迦牟尼佛将自己称为盛储大小便之臭皮囊后,立即抛下对世尊贪著之意,她对世尊之嗔恨烈焰顷刻就升腾起来,一时间无喻姆杏眼圆睁、身躯气鼓鼓地增大不已。而有一年老沙门此刻竟来至释迦牟尼佛前请求说:“普见外道都能接纳女人,世尊不如干脆将她交与我,如此丽人定可与我随意、舒心度日。”
释迦牟尼佛闻言怒斥他道:“你这愚痴之人再勿坐我近旁,即刻离开此地。”老沙门听后怒火万丈,他竟恶狠狠诅咒道:“愿你袈裟、钵盂等资具全部耗尽损坏;我所受戒律愿如将孩子扔给姨母一样统统再还给你,我要立即舍戒,玛得应将无喻姆速速交与我。”
玛得不觉嗔心大起,他恶口痛骂道:“你这糟老头看上一眼都令人作呕,又怎能触摸?更何谈娶我家美女!”老沙门这下怒不可遏,马上便因气愤至极而吐血死亡,死后直堕地狱。
诸比丘纷纷请求世尊为众人宣说他以前未接受铁匠之女的故事,世尊便向众人宣说:“这老沙门以前亦因依赖无喻姆而令国王自己及众多眷属蒙受痛苦。”世尊接下来便向众人叙说了桑嘎拉商主之故事,并向他们解释说:“当时之狮髻国王即为现今之老沙门。”
玛得最后只得带着无喻姆来到郭兴巴城市,当地国王夏瓦一见无喻姆就对她生起贪心,于是就将她娶为王妃,又赏赐给玛得以鲜花装饰之宫殿一半,还将五百仆人也一并赐予玛得,又日日用妙香及五百印币奉送。玛得也趁势变为夏瓦国王大臣。
无喻姆后有一次用火焚毁一蓝色王妃所居宫殿,尽管造下此等烧尽房舍恶事,国王还是将她留在身边。蓝色王妃妹妹吉祥姆后来亦成王妃,舍利子比丘为其传法后,吉祥姆现见真谛。以此缘故,释迦牟尼佛说:“有七种人之话语不得违背:圆满正等觉如来之语;无垢阿罗汉之语;僧众长老之语;管家之语;堪布之语;阿阇黎之语;国王之语。”
又释迦牟尼佛以前为大商主时,曾到罗刹女国。观世音菩萨则变为瓦拉哈儿骏马,将大商主带回赡部洲,此公案在《宝箧经》中有记载。
流水拯救万条鱼
无量劫前,宝髻如来佛法进入形象期后,有一天自在光国王仍以佛法如理如法主持国政。国中有一商主名为持髻,精通一切医药知识,亦娴熟掌握吠陀学问。他有一子名为流水,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流水相貌端严殊胜,兼以精通文字、艺术等所有学问,且辩才无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