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开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传

_27 《叶剑英传》编写组(现代)
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9 月版,第 406 页。
四主持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
叶剑英逆流而上,继续坚持斗争。就在怀仁堂会议的第二天, 1967 年
2 月 17 日,他亲自修改批发中央军委致“成都革命造反兵团”等造反派组织 的公开信。信中说:“你们不要把斗争锋芒指向人民解放军。严重后果由你
们完全负责。”这封信先在成都地区后在全国用飞机散发开来。同一天,叶 剑英还批准发出了《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规定》的电报,严
格制止一些“造反派”到各大军区打砸抢、扰乱部队正常秩序的错误行为, 要求各单位限期把他们押回北京。
1967 年 2 月 23 日,叶剑英亲自打电话向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赵永夫询 问“青海事件”发生过程,并向毛泽东作了报告。但林彪、江青却继续追查,
把攻击矛头对准叶剑英。②此后,叶剑英又以中央军委名义给南京军区下达了 关于军事院校恢复党委领导、停止搞“四大”等四点指示。他还受中央委托
继续帮助解决新疆、内蒙、甘肃等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受到各军区的拥 护和支持,保证了部队的稳定,但却招来了林彪、江青的更大怨恨,一条条
罪状和种种迫害接踵而至。
叶剑英并没有被压倒,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想尽办法,稳定军队,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经过酝酿,2 月 26 日他就召开军级干部会议一
事向党中央、毛泽东作了专题报告。从 2 月下旬到 3 月下旬,他和几位元帅 一起主持召开了军以上干部会议。这次会议虽然名义上着重讨论军队支援地
方春耕生产以及军队对全国大中学校师生进行军训等问题,但真正的目的在 于统一军队高级干部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解决军队在“三支两军”(毛
泽东要求军队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支左、支工、支农”,“军管”、
“军训”)中遇到的困难,维护部队的团结稳定。参加会议的有各大军区、 各军兵种、各总部军以上干部 100 余人。叶剑英在预备会议上动员说,希望
大家打消顾虑,反映部队的真实情况,包括正面教育、军事训练、“三支两 军”、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以及机关被冲击和反冲击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可
以谈谈,有些典型事例可以在会上讲,也可以写成书面材料。叶剑英了解了 部队各方面的情况以后,在大小会议上,有针对性地作了数次发言,就“文
化大革命”应当怎样看,部队如何搞法,怎样处理军队与地方(包括“革委 会”和“造反派”)的关系等一系列复杂棘手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作了
明确指示。他还利用机会,同少数人座谈或个别交谈,使与会的多数同志心 里有了底。①但这次会议进展并不顺利。林彪、江青等发觉这次会议“风向
不对”,诬蔑叶剑英“抓军队反对中央文革”,“搜集黑材料反对文化大革 命”。康生气势汹汹地到会上讲话,手里摇晃着叶剑英批准的军委致成都“造
反派”的公开信,当众指责它充满了“国民党语言”,是“镇压群众”的文 件。3 月 20 日,林彪突然来到会上讲话,大放厥词,说什么“文化大革命”
的“损失是最小最小最小,成绩是最大最大最大”,“要采取主动的进攻”,
“要抓带枪的刘邓路线”!这次会议尽管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干扰破坏, 还是取得了很大成果。有人反映这次会议对稳定军队起到了积极的潜在的作 用。
林彪、江青为了消除这个会议的影响,搞乱军队,刮起了“十二级台风”。
② 访问张江林、刘思起谈话记录,1991 年 9 月。
4 月 6 日,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布有关军队“文化大革命”的“十条”,否 定了军委的“八条命令”、“七项规定”。4 月中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
批判“带枪的刘邓路线”等罪行,逼迫叶剑英等元帅作“检讨”。紧接着制 造了一系列事件:首先,改组全军文革小组,宣布徐向前不再管全军文革的
事,全军文革工作由萧华主持:然后,炮制“五一三事件”,打倒萧华,砸 烂“总政阎王殿”,撵走“阎王”,赶跑“小鬼”;与此同时,重新挑起“青
海事件”背后两派的矛盾,追查“罪魁祸首”赵永夫的“黑后台”叶剑英; 随后在武汉制造“七二○反革命事件”,揪斗陈再道,公开提出“打倒军内
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带枪的刘、邓路线不打倒,不带枪的 就打不倒”等反动口号。
7 月 23 日,江青又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煽动武斗,造成全国武斗升 级、“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各地掀起了冲击军事机关的新高潮,“造反
派”到处“揪斗陈再道式的人物”。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江青突然发难,诬 陷叶剑英“要搞政变”。叶剑英当场予以反击。会后不久,江青一伙竟派人
抄叶剑英在北长街 81 号的家,抄走了叶剑英大量手稿、记录稿、讲话稿和中 央、军委机关的来往信件以及其他的机密文件。还挖开地板,检查有无武器、
电台。北京街头贴出“打倒叶剑英”、“斩断叶剑英的黑手”等大标语。中 央戏剧学院成立“揪叶联络站”,先后将叶剑英的几个子女、亲属,甚至保
姆关进监狱,并成立“专案组”,搞逼供信,罗列罪状,栽赃陷害叶剑英, 必欲打倒而后快。他的小女儿文珊被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保护起来,当
电话守机员。江青知道了,说她“泄漏机密”,要把她抓起来,傅崇碧连夜 通知她离开,后到福建去当兵。①
他们不仅从政治上制造种种骇人听闻的什么“兵变”、“逆流”、“冲 击事件”等谣言,恶毒攻击叶剑英等元帅和高级将领,而且从组织上改组最
高统帅部,成立“军委办事组”,让黄永胜取代叶剑英主持军委工作。1968 年 3 月,又制造“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诬蔑几个
老帅是“黑后台”。他们组织人员专门私整各位元帅的黑材料,造谣诬蔑叶 剑英曾“被俘”、“企图投敌”,直到毛泽东亲自批示这是“老一套谣言”,
下令禁止,并在天安门城楼上当面向叶剑英澄清此事,他们才被迫罢休。
① 访问傅崇碧、李新民、李永悌、张延忠谈话记录,1986—1994 年。
五忍辱负重,坚持斗争
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位开国元戎,受尽了屈辱和摧残,处于被打倒 和“半打倒”的状态。贺龙被扣上“二月兵变”的罪名,首受其害。朱德被
诬为“旧军阀”。彭德怀则“新老帐”一起算,再次被批斗。陈毅被打成“老 机”、“老右”。聂荣臻主管的国防科委,被“九一五”、“九一六”两大
群众组织纠缠得不可开交。徐向前领导全军“文化大革命”招来横祸,被迫 靠边站,勒令检查。刘伯承身患重病,仍不免受刁难。叶剑英虽然受毛泽东
一再保护,说他长征路上获取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密电有功,但仍然处 于被“半打倒”状态。有一段时间,黄永胜一伙不给他看文件,不准他打电
话,不准与外界联系,甚至不准与子女联系,过着与世隔绝的孤寂生活,但 他仍然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坚持斗争。他的亲属、子女十分担心他的生活
和健康。他这个“逆流的老爸爸”以慈父之心关心爱护子女们,常常写信或 面谕,告诫他们要“洁身自爱,奋发图强”,“挺起胸膛走路,夹着尾巴做
人”。他曾书“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与女儿楚梅、女婿邹 家华共赏警勉。他在给远在外地的文珊的回信中写道:“你信中问到二号楼
(叶剑英在军事科学院的住地),且听吧:二号楼前果木多,一间古庙一头 陀(和尚)。如有假日归来看,你的窝儿照样呵!”他在信中语重心长地嘱
咐女儿说:“人要成才,就要千锤百炼,才能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你要刻 苦锻炼,‘马大哈’气味要大大压缩一点。”他在另一封信中写道:“人生
是多么短促,宇宙是多么无限,人们以短暂的时光完成悠远的事业,只有代 代相承,蝉联不断,愚公式地干下去。亲爱的珊儿,勇敢地坚毅地准备
好接起前一辈的班来吧!”①
在极其艰难复杂的境况中,叶剑英表现非常沉着冷静,应付自如,他告 诫办公室的同志:“大事多请示报告,小事要沉着思考,遇事与群众商量。”
他忍辱负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极大的耐心和克制,同林彪、江青一伙 周旋,机敏巧妙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斗争。同时,想方设法保护几位元帅和
老将军、老干部。他看望病中的聂荣臻元帅,两人谈到林彪、江青一伙把跟 随毛主席多年的老帅和老同志列为“老机”,开会坐在右边或台下,动辄批
斗,非常愤慨:“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徐向前元帅回忆当年的情景,对 叶剑英曾作过这样一段评述:“他在自己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关怀
着军队的稳定,关心着其他受冲击的同志。一次他听到风声,造反派要抄我 的家。他一面严令保护我的安全,一面亲自打电话给我,安排我转移到西山
去住。这种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使我难以忘怀。1967 年‘八一’建军节前 夕,由于林彪、‘四人帮’一伙捣乱,朱德同志和我们几个受冲击的老同志,
能不能出席建军四十周年招待会,竟成了问题。在出不出席还没最后定时, 剑英同志亲自带着一名战士理发员,来到了我的住处,要我先理个发,作好
出席招待会的准备。当时他的意见十分明确:这次招待会,军委的一些老同 志应该出席,这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军队的安定与团结,关系到国内外
的影响,也是向‘四人帮’一伙的斗争。当毛泽东同志批示朱德同志和我们 几位老同志都要出席的电话通知打来时,剑英同志喜形于色,十分高兴!”①
① 《萦思录——怀念叶剑英》,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版,第 259 页。
① 徐向前:《功勋卓著,光辉一生》,载 1986 年 10 月 31 日《人民日报》。
叶剑英身处逆境,犹念念不忘向党内外的一些知名人士、革命先烈及其 亲属,给以爱心,送去温暖。他不但亲自写信表示慰藉,还派秘书和子女了
解他们的处境和困难,尽力相助。当他得知宋庆龄变卖衣服和书籍时,特修 书安慰,以后又设法接济 5 万元人民币,解决燃眉之急;对李立三、黄琪翔、
蒋光鼐、司徒美堂、邹韬奋、赵世炎的夫人及子女等都曾给以亲切关怀。叶 剑英遭难这一时期,广东和家乡以及外地来京的许多老战友、老部下、老乡
亲、老朋友想方设法,冲破阻拦去看望他,他表现出十分乐观豁达的态度, 告慰大家,再难也能挺得住,闯过这一关。同时非常关心老熟人和各地区的
情况,问东问西,了解甚详,深切关注。①
① 访问李坚真、钱益民、柯平、杨资元、祁锋、寇庆延、罗湘林、杜襟南、曹冰、陈传照等谈话记录,1991—1993
年。
六“二月逆流”实为“二月正流”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以后,毛泽东亲自找几位元帅谈话,并于 1969 年 1 月 3 日在一份简报上批示:“所有与‘二月逆流’有关的老同志及其家属,
都不要批判,要把关系搞好。”周恩来也为“二月逆流”的平反问题做了很 多工作。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 1971 年 11 月 14
日,毛泽东接见参 加成都地区座谈会的李大章、张国华等,当叶剑英走进会场时,毛泽东对到
会的人员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二月逆流’了。”接着他又对大家说:“‘二 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力)、关(锋)、戚
(本禹)。那个王、关、戚和’五一六’,要打倒一切,包括总理、老帅。 老帅们就有气嘛,发点牢骚。他们是在党的会议上,公开的,大闹怀仁堂嘛!”
②1972 年 1 月初,毛泽东又对周恩来、叶剑英说:“‘二月逆流’经过时间 的考验,根本没有这个事,不要再讲‘二月逆流’了。现在我有事,请你们
去向陈毅同志传达一下。”为了慎重起见,周、叶当场核对了记录。1 月 6 日 16 时 20 分,叶剑英匆匆赶到医院向重病的陈毅作传达。据当时在场的保
健医生卞志强教授回忆,叶剑英泪流语塞,用颤抖的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 纸,上面抄着毛泽东为所谓“二月逆流”平反的一段话。他说:“毛主席、
党中央要我来看你,你要安心养病,会好的。”他把纸条上的内容读了一遍, 再交给守坐床头的陈毅女儿姗姗,让她再念给陈毅听。姗姗伏在床头轻声对
陈毅说:“爸爸,刚才叶伯伯的话,如果你能听见,就闭一闭眼睛。”这时 说话已经困难的陈毅闭了闭眼。当日深夜 11 时 55 分,陈毅与世长辞。叶剑
英悲痛异常。在陈毅患病期间,叶剑英多次去医院看望他。“毅公卧病,诗 以慰之”,他在《慰陈毅同志》诗中写道:“君子坦荡荡,于人曰浩然”。
“斯人有斯疾,闻道可闻禅。信回天有力,前路共巨艰”。①他希望有回天之 力能医好陈毅的病,好再并肩战斗,继续完成艰巨而重大的历史使命。以后,
又写信安慰陈毅:“望宽心医治,老英雄定能战胜顽疾,祝早日恢复健康。” 他在诗和信中高度赞扬了陈毅的大将风度和高尚品德,表达了对老战友的深
切关怀。陈毅辞世,他去悼念,特书《悼陈毅同志》诗:“鬼蜮含沙射,元 良息仔肩。儿曹当鹤立,接力竞无前。”②赠给陈毅子女,对晚辈提出了殷切
的慰藉和希望。他借用曹植《洛神赋》“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的 诗句,勉励陈毅子女,当“鹤立”成才,挑起重担,继承父志,接力向前。
叶剑英和陈毅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是肝胆相照、同声 相应的知己和诗友。人们赞道:“叶陈二公,屹立青松,抵制错误,二月抗
争。”①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宣布为”二月逆流”平反。1981 年 3 月 18 日,邓小平在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
组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所谓‘二月逆流’,不是逆流,是正流嘛,是同林 彪、‘四人帮’的反复斗争嘛。”②
② 毛泽东接见成都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记录,1971 年 11 月 14 日。
①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第 53 页。
②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第 55 页。
① 访问廖盖隆谈话记录,1986 年 6 月。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0 月第 2 版,第 303 页。
七到新华印刷厂“蹲点”
1968 年底,毛泽东亲自抓北京的“六厂二校”作为指导“斗、批、改” 的试点单位。1969 年春节,毛泽东找几位元帅谈话,要他们到工厂去蹲点,
作点调查。叶剑英被指定去新华印刷厂。
叶剑英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二里沟车公庄的新华印刷厂,同陈云、谭启 龙一起学习、劳动。他在装订车间,一面参加学习、劳动,一面接触工人搞
调查研究。在车间里,他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工人群众中间, 和工人同吃同劳动,尽自己最大努力干些体力活,同时参加学习班的批判会、
讨论会,虚心向工人学习。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还在厂里的安排下,到 别的车间去参观访问,详细了解生产的每道工序,并同工人们座谈劳动经验
体会,支持革新创造,关心群众疾苦。厂里的干部和工人知道他是军队元帅 和中央领导人, 70 多岁了,身体又不好,就主动照顾他,劝他多休息,单
独开伙吃饭。但他一再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都婉言谢绝了,始终遵守工 厂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坚持同工人们一起作息,一起到大饭堂就餐。工
人们很感动,亲切地叫他“老叶”,愿意同他说心里话。普遍反映,“老叶” 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和咱们心连心。①这期间,叶剑英常给在自己身边的子
女和侄儿选钧等谈自己在新华印刷厂劳动的情况和收获,说自己“每天向工 人学习,受到教育很深”。周恩来对他十分关怀,特意派杨德中几次去看望
他,并带话嘱咐千万注意身体。叶剑英给周恩来写报告,谈自己在工厂锻炼 学习的体会。报告中赞扬工人的革命品质,谦虚地表示自己“落后了,要赶 上去”。②
① 访问任常青谈话记录,1986 年 3 月。
② 叶剑英写给周恩来的报告,1969 年 8 月 26 日。
八对国际新战略的建议
1969 年 3 月,苏联军队悍然入侵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 这时叶剑英虽然被迫离开军委领导工作岗位,但对“文化大革命”中发
生的这一重大事件极为关注。3 月初,他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指示,同其他 几位在北京“六厂二校”蹲点的元帅一起讨论国际形势。3 月 18 日向中共中
央、毛泽东写了报告,提出了 7 条具体建议。3 月下旬,他同其他几位老帅 一起多次研究了珍宝岛反击作战问题,并根据研讨的意见由他负责整理了一
份《从世界的森林看一棵珍宝岛树》的报告,呈报毛泽东主席。报告站在世 界全局高度分析了苏联军队突然入侵珍宝岛的原因、目的及其发展趋势,进
而揭示了美苏称霸全球的战略企图、与各国之间的矛盾斗争。报告最后对民 兵建设、军事训练、军工生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③“珍宝岛事件”
以及由此加剧的中苏关系紧张局势,一直压在叶剑英的心头。在这一事件一 周年之际,叶剑英身处外地,肺病复发,犹念及苏联百万大军压境的威胁,
以《珍宝岛》为题赋诗一首:
病阅聊斋事可伤, 恒娘读罢又庚娘。 敌军压境魔侵肺。 心在边疆身在床。
1969 年 4 月,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际国内极其紧张的形势下召 开。在这次大会上,由林彪作的政治报告中再次批判“二月逆流”。叶剑英
在会上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珍宝岛事件,在发言中强调要保持军队 的稳定,争取时间加强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准备打败敢于来犯的任何敌
人。而林彪、江青一伙则鼓吹国际“中心转移论”,强调军队要“突出政治”, 对叶剑英继续进行围攻。但是,德高望重的叶剑英,却受到大会绝大多数代
表的拥护和爱戴。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周恩来等提议,他当 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九大以后,叶剑英和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几位元帅,接受周恩来总 理交代的任务,从 6 月 7 日开始,多次在中南海武成殿聚会,在陈毅主持下,
全面深入讨论国际形势和战略问题。在会上,叶剑英作了几次很有见地的发 言。他在发言中,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强调要利用美国、苏联和欧洲各国
之间的矛盾,尽快打开中美之间的僵持局面,恢复中美会谈。他说,现在美 国不得不从南越逐步撤军,苏联在大力推动建立“亚洲安全体系”,尼克松
访问亚洲五国,是怕苏联接管“真空”。美国国务院宣布“两个放宽”,步 子虽然不大,但表明尼克松想拉中国的新动向。后来由参加会议作记录的熊
向晖等根据元帅们讨论的情况,整理成一份书面报告《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 计》,于 7 月 11 日由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签署,上送周恩来总理
转呈毛泽东主席。①在这份报告中,四位元帅对中、美、苏“大三角”的战略 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全面地分析了“中、美、苏三大力量之间的斗争”,
③ 叶剑英:《从世界森林看一棵珍宝岛树》,1969 年 3 月 29 日。
①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第 54 页。
① 访问熊向晖谈话记录,1989 年 10 月。
着重地对苏美矛盾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并判定: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 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报告全面地勾画了国际战
略新格局,为打开中美关系局面提供了依据,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制定 重大战略决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②
这一年 9 月,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逝世。叶剑英作为副团长陪同周恩 来率中共代表团于 9 月 4 日乘专机前往河内吊唁,并与越南领导人举行会谈。
② 《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1969 年 7 月 11 日。
九“流放”湖南
但是,林彪一伙并没有放弃对叶剑英等的迫害。1969 年 10 月,他们借 口所谓“紧急战备”需要,迫使叶剑英等许多老同志离开北京奔赴外地。年
过七旬的叶剑英被“下放”到长沙,以后又辗转流徒于岳阳、湘潭、广州等 地,含冤受屈,受尽林彪及其追随者们的冷遇、刁难和折磨。同时也受到许
多领导人和基层工作人员及群众的关怀和爱戴。周恩来曾亲自打电话慰问。 下放到江西的王震特地赶到湖南看望。湖南省军区的一些好同志对处在困境
中的叶剑英尽力给予关心照顾。叶剑英和这些同志相处甚安,经常说古谈今, 启发他们读书明理,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①他在外地的弟弟和子女偶尔来
看望,或捎信来问候,他表示感谢:“千里寄书能慰我,似逃空谷听人声”, 在给选宁的复信中写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施人慎勿念,受
施慎勿忘”。在“战备疏散”期间,叶剑英虽然身处逆境,年老多病,儿女 失散(有的在监,有的致残),但仍胸怀开阔,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旺盛的
斗志和乐观情绪。每天坚持读马列、毛泽东著作和古典文学,学习外语,坚 持锻炼身体,坚持收听广播,关心天下大事,为国为民忧心。他利用各种机
会,经常出外走一走,转一转,参观工厂,看望群众,向有关部门领导反映 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他登临岳阳楼,极目八百里洞庭,览物动情,反复
吟诵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爱国利民,其志更坚。心有所感, 则吟诗填词以明志。1970 年端午节,他遥望汨罗江,凭吊屈原,作诗一首:
泽畔行吟放屈原, 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 一读骚经一肃然。
叶剑英平生十分敬佩屈原的诗品和人品。他设身处地,想起屈原当年的 放逐生活,以“行廉志洁”来鞭策自己。他默默地忍受着不公正的待遇,不
提任何特殊要求,经常告诫身边人员,不能给人家添麻烦,不准搞特殊。他 在岳阳招待所,亲自下厨房感谢炊事员陈炳生给他做的可口的饭菜。有一次,
他与陈聊天,看到要把剩下的藕汁倒掉,便劝阻说:“陈师傅,这是好东西, 丢了太可惜。替我留下来,下顿饭给我喝!”使在场的同志很受感动。①
① 访问胡家虎、赵宴宏、赵福和、萧振西、萧根如、王润泉、阳新明等谈话记录,1986—1993 年。
②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第 54 页。
① 访问陈炳生、陶敬业、钟友情、方震等谈话记录,1986 年。
十揭穿陈伯达的真面目
1970 年 7 月 6 日,叶剑英突然被告知,由长沙乘机返回北京。刚到住地 二号楼,周恩来即打来电话,表示欢迎和慰问。紧接着,到京西宾馆连日开
会,为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作准备。
从此,叶剑英结束了长达 300 天的“流放”生活。
8 月 23 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叶剑英同中央其他领导人于
8 月 20 日飞上庐山,参加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会上,林彪、陈伯达一伙 早有预谋,搞突然袭击,抛出“称天才”的材料,坚持设国家主席,迫不及
待地进行抢班夺权。当即受到毛泽东、周恩来以及与会多数同志的揭发批判。 叶剑英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实事求是地与
林彪、陈伯达进行斗争。
中共中央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庐山住地同周 恩来、叶剑英连日研究“批陈”问题,确定逐步开展“批陈整风”运动,并
把调查陈伯达反革命历史和政治面目的任务当面交给周、叶。11 月,叶剑英 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参加调查小组的人员和中央办公厅及有关部门负
责人会议。会上,他明确交代了任务,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实事求 是,重证据,调查研究,严禁逼供信。会后,他亲自带领工作组,奔赴陈伯
达家乡福建惠安县陈安大厝和厦门鼓浪屿、集美等地调查。然后又去广东、 广西等地找有关人员座谈,提审在押人员,查阅敌伪档案报刊,进行反复查
证。为了弄清问题,他亲自我人谈话,掌握第一手材料,有时谈到深夜一、 二点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他及时与中央联系,亲自给中央写工作进展情
况报告。①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查清了陈伯达这个政治骗子的反 动历史,比较系统地揭露了所谓“红色理论家”的真面目,为中央清除林彪
与陈伯达等反革命集团做出了重大贡献。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