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开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传

_24 《叶剑英传》编写组(现代)
① 叶剑英在军委训练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57 年 10 月。
① 访问周之同谈话记录,1986 年 10 月。
② 访问邓家栋谈话记录,1989 年 10 月。
③ 在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武威、酒泉市委党史征集办,酒泉夜光杯厂,酒泉中学,敦煌研究院、博
物馆等处查阅的资料。访问徐国珍、苟鑫、秦助国、杨廷成等谈话记录,1991 年。
① 叶剑英:《远望集》,人民文学出版杜 1979 年 8 月版,第 16 页。
六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
从 1957 年下半年开始,全军的“反教条主义”运动逐步升级。在这场运 动中,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和主持训总工作的叶剑英都遭到批判。
两位元帅从大局出发,主动承担责任,尽力保护从事军事训练的部门和干部。
1958 年 4 月 8 日,叶剑英来到南京军事学院,在全院教职学员干部大会上发 表讲话。他在讲话中,对军事学院工作中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反对给军事
学院戴教条主义的帽子,并勇于承担责任。他说:“有人说学院是教条主义 的头头,但应该说,全军包括院校和部队都有教条主义的成份,当然不必按
上一个教条主义的帽子。过去军事训练中出现教条主义倾向,主要责任在领 导。训总首先应作自我批评,不要把责任推到底下,因为我们照搬、照翻、
照印、照发,毫无疑问你们底下只好照办,我们四照,你们只一照。”
叶剑英在这次讲话中,怀着崇高的敬意,谈到老战友刘伯承,对这位受 到不公正批判的军事理论家作了高度赞扬,给以深切的慰藉:“我们的刘伯
承同志经历了四十多年战场生活、军队生活,精通俄文,战斗经验丰富。像 他这样的同志是很少的。他很红、很专,就是不健。他八九次受伤,为革命
为人民流了很多血,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宝贝,应该很好地维护他的健康, 以便他能更好地负责国家大事。”①叶剑英这番话,在当时军队反教条主义空
气浓厚的情况下是很难得的,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敢于坚持真理的态度和对 老战友的真挚情感。在场的 2000 多名教职员听到他的发言无不为之感动,报
以热烈的掌声。
叶剑英从南京返回北京不久,即出席中央军委于 5 月 27 日至 7 月 22 日 召开的扩大会议。通过这次为时达两个月之久的、有 1000
多名军队高级干部 参加的会议,把全军的反教条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林彪从会议一开始就煽
风点火、含沙射影,别有用心地攻击军事学院和训练总监部,攻击主持这两 个单位工作的刘伯承和叶剑英。在会议的“高温”下,训练总监部被说成是
“教条主义的司令部”,军事学院被说成是“教条主义的大本营”,毛泽东 对这两个单位也提出了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叶剑英不得不违心地做了“工
作的检讨”。在外地治病疗养的刘伯承也抱病出席了会议,并作了检查。后 来的实践表明, 50 年代,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
设的需要,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全军开展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后来在训练和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向,但并未
形成“教条主义”思想体系,因此,从上至下大规模地反教条主义,造成扩 大化,不适当地伤害了许多同志,这是错误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当年
这场运动遗留下来的问题逐步得到妥善解决。1980 年秋,邓小平代表中共中 央明确指出: 1958 年“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
① 叶剑英在军事学院教职学员干部大会上的讲话,1958 年 4 月 18 日。
第三十章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上)
一创建军事科学院
20 世纪中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军事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系 列新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加以研究和探讨。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建立以
后,虽然已由单一兵种逐步转变为拥有一定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诸军种、兵种 合成军队,但在军事理论指导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叶剑英
作为主管全军军事教育训练的军委领导人之一,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种形势, 深感建立与发展人民解放军自己的军事科学,势在必行。他经过调查研究和 深思熟虑,于
1956 年秋向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提出建立军事科学院,全面系统 地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建议。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立即得到了中
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批准。10 月 31 日,叶剑英主持拟定了《军事科学院 组织机构与建院方案》。12 月 4 日,经军委批准,成立军事科学院筹备委员
会,由叶剑英任主任,黄克诚、张宗逊任副主任,彭绍辉、甘泗淇、洪学智、 余秋里等任委员。创办军事科学院,对人民解放军说来是个创举。叶剑英受
命后,与筹委会的同志一起,立即着手调配干部,组织力量建院。在选择院 址时,他亲自参加勘察。经过多方磋商,选定了香山附近环境幽静的一块地
方作为院址,并与建筑专家反复商量,定下全院的布局和楼房设计。同时, 他召开各种会议,研究制定军事科学院的组织规程和编制体制,明确军事科
研任务和指导思想,并同有关机关协商,有计划地选调干部,以便于建院后 能迅速开展研究工作。①1958 年 1 月 8 日,总政治部批准组成军事科学院临
时党委,叶剑英任临时党委书记,委员有宋时轮、彭绍辉、杨至诚。1 月 11 日,叶剑英主持召开临时党委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点是讨论军事科学
院工作计划大纲。叶剑英对大纲中有关建院工作,如营房建设、组织建设、 制度建设、班子配备、干部学习以及同驻外武官建立科学研究的联系等问题,
发表了中肯的意见。他把即将成立的战理、战术、战史、外军等几个学术研 究部比做是“几个大的车间”,明确要求各“车间”根据大纲拟订具体工作
计划。他指出:“目前重点是战术,其次是战役、战史,最后才是战略。” 他要求全院要深入研究马列主义的军事学说和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以此为武
器解决战役、战术的研究以及编写战史等问题。并且强调军事科学院是“生 产部门”,要出成品。他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一年、两年没有出成品,或
出的净是废品,别人就会认为搞这个机关没有必要,如果开张三年还搞不出 成品或出一些废品,别人会考虑这个机关要改组。”②1958 年 3 月 15 日,中
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召开建院大会。院长兼政委叶剑英向全院人员讲 话,首先提出军事科学院的性质是“学习、研究、生产的三者统一的机关。”
接着,他着重说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总结人民解放军经验,从事军事 科学研究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军事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是研究战争的理
论科学。世界上有很多理论,不一定都是科学,而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却是 真正的科学。这种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毛主席常说的战争的规律和战争指导规
律。我们研究军事科学,就是要解决对战争规律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针对
① 《关于建立军事科学院机构的问题》1956 年 10 月 31 日。
② 叶剑英在军事科学院临时党委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1958 年 1 月 11 日。
当时军队内部有些人不重视总结自己经验的倾向,叶剑英深有感触地说:我 们自己有经验没有?打了二三十年仗,经验多得很,一个小小的战斗,都包
含有真理性。但是这些真理的颗粒还被埋藏着,埋藏在毛主席脑子里头,在 元帅、兵团、军领导同志的脑子里头。为此,必须把各个负责同志脑子里的
东西用什么方法搞出来。原料取出后又如何整理?要像国棉工厂那样,经过 多道工序,把棉花织成布,变成成品。
叶剑英语重心长的讲话,使全院研究人员深受教育和鼓舞,但也有少数 同志不安心搞研究工作。他反复耐心地进行思想教育,说:军事科学研究工
作关系到未来战争的胜败,只要战争危险存在一天,就不能放松这项工作。 大家要“安居乐业”,要有“工作在科学院,死在红山口”的长期打算。
二 确定科研方向
为了把军事科学院办得更好,叶剑英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建院经过,并 对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任务、对象及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请
示。这个报告,可以说是一份军事科学院总的工作大纲,是为全院工作奠基 定向的重要文献。
在报告中,叶剑英首先从部队作战、训练急待解决的问题出发,说明创 建军事科学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其一,部队和学校训
练所采用的各种条令均是从苏联翻译过来的,它不可能与我国我军情况完全 相适应,如我国的经济条件、地形、气候,我军现有的装备、优良传统等等,
与苏军有很大的差别。几年来,许多事例证明,完全采用苏联的一套,很难 避免产生死搬硬套、削足就履的教条主义倾向。有的学院学员反映,教员上
课很少举我军的战例。南京部队反映,他们部队在搜捕匪特的战斗动作中, 竟完全采用正规的战斗方法,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由此可以理解,编写适
合我军的作战条令,已成为当务之急。其二,我军有丰富的战争经验,这是 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可是除了建军原则、军事路线、战争理论、战略问题,
在毛主席的军事著作中作了系统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 事理论外,在战役和战术方面尚缺乏全面的总结。目前如不抓紧时机,采取
老少合作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和总结,因循下去,待老成的凋谢 了,就会有失传之虞。
由此他进一步论证说:“军事科学上,不进则退,‘落后的总是要挨打 的’。为了摆脱我军在现代战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为了适应未来战
争的需要,将目前我军各军种、兵种、各高级院校已经分别建立起来的研究 机构组织起来(一部分是自发性质的组织),以便统一规划,组织协作,交
流经验,建立一个军事科学院,亦属必要。”
关于军事科学院应当遵循的工作方针,叶剑英在报告中初步拟定:以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采取厚今薄古,学习、研究、生产三者相结合
的方法,广泛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从我国、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 研究出适合我军在未来战争中所需要的战术、战役的指导思想及作战方法,
编写出我军的作战条令和我军战史。
叶剑英在报告中进一步确定了工作步骤:第一步,从总结人民解放军经 验开始,使干部了解人民解放军 30 年来光荣传统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第二
步,从研究军队的具体情况入手,使研究人员完全熟悉我军情况;同时了解 敌军的编制装备及作战特点,以便知己知彼,制定出适当的对策来。第三步,
采取批判学习的态度研究苏军的各种条令,吸取其先进经验,编写出军队的 作战条令。①
叶剑英在报告中提出的上述各种意见,得到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 志的赞同。1958 年 7 月间,毛泽东指示说:“我们应该集中一批有丰富经验
和战斗经验的同志,搞出一本自己的战斗条令来。”这是毛泽东直接交给叶 剑英的一项新的任务。
① 叶剑英:《军事科学院筹建经过及今后工作方针问题给主席的报告》,1958 年 2 月 25 日。
三建立全军的科研机构和队伍
为了完成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交给的各项科研任务,叶剑英经过与军委领 导人多次交谈,召集军科院党委多次开会务虚与务实,心里逐渐形成一个蓝 图。1958
年底,他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一次编写条令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粟 裕、宋时轮、杨勇、杨得志、张宗逊、张爱萍、韩先楚、萧华、许光达、许
世友、唐亮、廖汉生、陈再道、洪学智等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 的领导人。他虚心向大家请教,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充分酝酿准备, 1959 年 1
月 12 日至 28 日,全军第一次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彭德怀等 军委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叶剑英介绍了全军科学研究的组织状况和工
作状况,充分肯定了过去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并提出全军科研工作要“统 一规划、全军动手”,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和研究体系。建议在全军范围之
内,成立一个军事科学研究委员会,各个主要军区和军种(海军、空军)成 立分会,各兵种司令机关成立相应的军事科学研究部门。 ①
要做到统一规划,全军动手,必须首先统一思想。叶剑英通过这次会议 和以后连续召开的几个会议,不断解决指导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如何确定军事科学的分类体系和研究范围?这是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1958 年初,叶剑英指出:“人类知识有两大类,一是自然科学,一是社会科 学,综合的是哲学。现在又有个技术科学。自然科学认识自然,技术科学改
造自然。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军事科学又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他认 为,军事科学应当是研究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的科学,战争和战略的理论是
军事科学的骨干。1960 年 2 月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他更明确指出:“军事科 学研究包括的范围很广,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大体上可划分为:理论科学
与技术科学两个部类。理论科学包括:军事思想,主要是研究战争基本理论, 如军事与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关系、建军路线等;军事学术,主要包括战略
学、战役学、战术学、军制学、战争动员学、军事历史学、军事地理学、军 队训练学等。技术科学主要是军事技术,研究各种武器与装备的构造、原理、
性能和使用等。”这一科学的阐述,是叶剑英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结合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独创见
解,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它明确了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的体系构成,对推 动军事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进行军事科学研究?这也是在军事科研 方针上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无论编教材,写条令,钻研每个专题,都要
有依据。依据什么?叶剑英提出:“一定要以我为主”,这就是“以毛泽东 军事思想为指针;以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总结我军经验为主,有
选择地吸收苏联及其他国家的经验;认真地研究敌人;从我国我军现时情况 出发,照顾到今后可能的发展。”叶剑英解释说,这五条是个统一体,不能
孤立与分割。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们进行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统帅和灵魂。 总结经验、学习友军、研究敌人都必须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作指导。人民
解放军的经验是我们研究与发展军事科学的宝贵基础。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立 足点。照顾将来就是要看到发展。总起来贯穿着一个“以我为主”的精神,
就是要“在我军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独立自主地考虑
① 叶剑英在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开幕时的讲话,1959 年 1 月。
问题,解决问题。”叶剑英强调指出,“以我为主”,有主就有次,主次是 对立的统一。“我”不是孤立存在的,“我”的对立面是“敌”,我的旁边
是“友”。因此,“以我为主”还要有选择地学习苏联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 验,认真研究敌人。“我”本身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要在总结过去经
验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将来。由此可见,上面提到的各点互相之 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其中主导的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只有掌握了毛泽东军
事思想才能正确的解决我、友、敌和过去、现在、将来的关系。
为了贯彻军事科研方针,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叶剑英还提出要处理 好两个关系:一是研究工作同教学、“生产”工作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指出,
这三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说,研究人员要参加 到院校的教学和部队的训练中间去进行研究,特别要到基层连队里去,同他
们一道进行教育,一道进行训练,一道进行实验。然后才能鉴定自己的研究 成果,是否合乎客观实际的需要。二是研究工作与战备、训练之间的关系。
写条令贯穿着以战备为纲,训练也是为了战备,要把研究的成果提供给部队, 改进训练,改进技术兵器。研究是为战备服务的。”①
叶剑英经过一段实践探索,制定了《两年军事学术研究工作规划纲要》, 并在全军各大单位进行了明确分工和安排。全军军以上单位普遍建立了军事
科研机构,组织起一支 7900 多人的研究队伍,出现了全军动手搞科研的新局 面。①
① 叶剑英在全军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59 年 11 月。
① 叶剑英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发言,1960 年 2 月。
四发扬“攻关”精神
攻城不怕坚, 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
这首著名的“攻关”诗,是叶剑英几十年战斗、学习的经验概括。在军 事科学研究的领域,他同样倡导和发扬这种求知若渴、知难而进的攻关精神。
他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的准备和积累,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学术准备的 重要工作是理论准备,就是刻苦攻读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特别是军事著作。
在他的指导下,军事科学院先后编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和毛泽东的军事文选,还编辑了一些文摘和专题论述,供院内外研究人员学
习。叶剑英在出席军事科学院的各种会议中,几乎是逢会必讲,动员大家下 苦功夫读书学习。他指出,学习不仅是从事共产主义事业,改造世界观的需
要,而且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特殊需要。只有认真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特 别是马列和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才能进行正确的军事研究,同时
也只有如此,才能把解放军的宝贵经验系统化,上升为理论。他形象地说:
“理论好比是一条红线,老同志一脑子珍珠玛瑙。再好的一箩珍珠,不用红 线穿起来,还是一箩珍珠。”①
在学术准备方面,叶剑英首先从自己做起。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座右铭:
“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他在那翠柏红枫、藏书 数千卷的“二号楼”里,孜孜不倦地攻读各种书籍。文史经哲、诸子百家、
诗词歌赋,无所不读。“书丛藏醉叶,又是一年秋”。他这位早在大革命时 期就有“儒将”之称的“书迷”,年复一年,刻苦钻研马列著作,反复学习
《自然辩证法》和军事辩证法,特别用功精研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深刻领会 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思想。他把读书的零星心得集中起来,写
成笔记和文章,他的许多著述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他深感自己知识不 足,除了学习政治理论书籍之外,还聘请院内外“老师”,帮他攻读历史、
地理和自然科学,学习外文。他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尊师重道,重新补课。② 他经常用“力戒骄傲”四个字要求自己、教育别人。他引证古语说,“满招
损,谦受益”,“良贾深藏如虚,君子盛德若愚”。一个人不骄傲自满,才 能把人家的一点一滴的水珠加进自己罐子里去,时刻感到不足,才能欢迎人
家的批评与建议。他非常谦虚地说:“我这个院长,实在惭愧,脑子里的科 学也不多。怎么办,要末爬上琅琊山,要末退休,解甲归田。还是要爬山,
科学的大山要爬。马克思五六十岁才学俄文,干到老,学到老。人生就要干, 要斗争,要战斗,前进的人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叶剑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 志和军事科学院研究人员的学习。他经常向大家推荐新出版的著作,并提倡
“一人读书,众人受益”的办法,组织身边工作的同志,作出计划,分头读
②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第 47 页。
① 叶剑英在编写合成军队战斗条令概则专业会议开幕时的讲话,1959 年 7 月 14 日。
② 访问沈捷、郭雅兴等谈话记录,1986 年 10 月。
书,然后集体汇报内容,同大家一起议书评书,谈学习收获。不论在院里或 到外地,一有机会他就督促检查大家的学习效果。据高锐回忆,一次在武汉,
他突然“考”起身边的军科研究员,问他们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 没有?读懂没有?他和大家重温恩格斯的《步枪史》,颇有感慨地说:“恩
格斯在那样的年代,条件那样差,还写了那么多军事著作。他甚至花费那么 大精力,对步枪的历史作了那么系统的研究,时至今日,我们从事军事科学
研究,还写不出那样的作品,说来真是惭愧!”他严肃而又诚恳地教育大家, 要以革命导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挤出时间下苦功夫读书,钻研学 问。
叶剑英提出,做好学术准备,还要向实践学习,向部队学习,向老同志 学习。他同几位副院长多次组织研究人员深入部队取经“探宝”,陆续整理
出人民解放军著名战例、战役战斗经验和战史资料数万件,并邀请老红军、 老八路座谈体会,撰写文章。叶剑英还提出向外军学习,向敌军学习。在他
的倡导下,军事科学院还专门举行军事学术讲座,规定每星期五开课一次。 第一次讲座,他和宋时轮等到会带头讲演。他强调指出,举办讲座,不仅要
学马、恩、列、斯著作和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学习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等 外国著名军事著作,也需要学点我国古代的东西,接受古人的经验。在方法
上,他提出“一是自学,二是互教”,不管是谁,只要对某一问题有研究, 就让他当先生。叶剑英还领导军事科学院建立起了资料处和图书馆,出版了
古代兵法选辑等书籍。此外,他还积极促办学术《通讯》、学术《动态》等 刊物,使军事科学院有了一个“瞭望台”和学术交流的阵地。
五群众冷暖挂心头
叶剑英在创建和领导军事科学院期间,不但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学 术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而且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注
意干部生活福利的保障。建院时,他就提出院内设立门诊部、幼儿园和合作 社。还建立了几个生产基地。在 60 年代初的生活困难时期,他特意组织人员
到外地打黄羊,搞豆子,想方设法保证大家渡过难关,专心致志从事科学研 究工作。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的女儿向真回忆这
一段生活时说:记得六十年代初,我在大学读书时,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 肿病。父亲见我面孔苍白浮肿,什么话也没有说过。上大学后,和父亲在一
起的时间不像儿时那样多了。能和父亲聚一聚,见见他慈样的面容,成了一 件经常盼望的美事。正巧一天下午没课,中午我就回了家,和父亲共进午餐。
桌上的菜虽然简单,但对我来说也是“久违了”,心想可以饱餐一顿了。我 端起饭碗大口吃起来。过了一会儿,才发现,父亲根本没动筷子,只是用一
种异样的神情望着我。
“爸,您怎么不吃呀?您不舒服?”
“女儿,你知道不知道,这几天,毛主席都不吃肉了。他对炊事员讲: 全国人民都没有肉吃,为什么还要给我肉吃?每次端上肉来给他,他都让端
回去,他不是别人哟,连他都不肯吃肉了。”父亲的声音开始颤动, 说不下去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表情忧伤而痛楚,眼圈都红了,我作为
女儿在他身边,心里说不出地难过。我知道自己是无法排遣他的沉重心情的, 因为在他心里,正想着暂时困难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痛苦。
第三十一章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下)
一对现代战争特点的新认识
在充分进行学术准备的基础上,叶剑英以一个军事理论家的学识和魄 力,同军事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道,集体“攻关”,研究解决一系列重大学 术问题。
探讨现代条件下的未来战争的规模和样式,并适应这一战争的特点来进 行人民解放军的训练和战备,这是军事科研首要的重大课题。叶剑英认为,
这是个大前提,一切军事科研项目,都离不开这个课题。为了解决这个前提, 就需要了解和研究外军和敌军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研究世界范围内新科学技
术迅猛发展给军队和战争造成的影响。叶剑英提出,要“抬头看世界,埋头 钻学术”。“要经常按住地球的脉搏,按住苏美战略的脉搏”,他不但亲自
翻阅大量外军资料,还指导外军部集中力量翻译苏联、美国、日本、英国、 联邦德国、法国等军队的资料,编辑《外军动态》,同时要求把外军的军事
思想、战略、战役、战术以及著名战例,汇编成书,发给本院研究人员、军 委总部各机关和各部队进行学习参阅。外军部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国军事学术
动向的“侦察兵”。据王前、蔡祖铭、蒋树兴、鲍世修等回忆,叶剑英非常 重视苏军、美军的经验,告诫大家,不能明于知己,暗于知彼,要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他在分析研究 1959 年美军的“黑狮子”演习以后,说:“美 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战术以及军队编制装备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作战是
为了打垮敌人,如果不适应敌人情况的变化来研究我们的战略战术,就会成 为无的放矢,也就不可能战胜敌人。”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叶剑英对现代条件下的未来战争逐步形成了较为系 统完整的理性认识, 1960 年 1 月,他在全军训练会议上,对这一重大学术
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从五个方面概括了现代战争的特点:(一)战争规模 巨大。战争将在广阔的空间进行(空中、地面、海洋),双方投入的人力物
力空前巨大,战争具有残酷性。(二)总体战争。战争除武装斗争以外,在 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还继续着极其紧张而广泛的斗争。所以,现代战争是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斗争的总和。(三)战争通常由突然袭击开始。 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使用,为突然袭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增大了袭击的效
果。(四)战争可能先从后方开始。敌人可能利用其战略基地使用各种空袭 兵器,首先集中突击我们后方。有时也可能前方后方同时开始。(五)诸军
兵种合同进行的战争。需要有装备着各种尖端和常规武器的各军种、兵种协 同一致的努力,才能夺得战争的胜利。在充分认识现代战争特点的基础上,
叶剑英进一步揭示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他精辟地指出:“就 我们来说,未来战争,第一是人民战争;第二是现代战争。把这两点用逻辑
联系起来,就是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就是我对未来战争的总概念。” 他解释说,时代不同,给未来战争带来许多特点,但未来战争的性质仍然是
人民战争,是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战争、人 民军队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于未来战争,但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人
民战争是在全民战、持久战、运动战、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的战争。人民军 队是革命化、现代化的军队。这些未来战争的问题,都是建筑在现实物质基
础之上的。不考虑这些问题,就不能真正了解未来战争。①
① 叶剑英在军事科学院、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常委会和全军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59 年 11—12 月。
叶剑英认为,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国防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必须 从这些现代战争的特点出发,研究解决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事后勤、军
事训练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现代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的作战指 导规律。
他还指出:在研究未来战争时,必须考虑到国际条件,但基点应放在自 力更生上面。在未来战争中,可能使用尖端武器,也可能不使用尖端武器,
但基点应放在我以常规武器战胜使用尖端武器的敌人上面。未来战争,既有 速决因素,又有持久因素,但我们的基点应放在持久方面。
二开展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
正确地对待中国历代军事遗产,开展古代近代军事学术的研究,这是军 事科学领域里的另一个重要攻关项目。叶剑英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他经常教
育大家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去解剖古代的东西,整理古代的东西,给以批判的总结,用以为国防建设服
务。他亲自下达任务: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要编辑《古代兵法选辑》,译 注《武经七书》、《投笔肤谈》等;在古代战史方面,要编写《中国历代战
争战略问题》、《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历代战争地图集》等。此外, 还规定了许多专题研究项目,如关于河西走廊的兵要地理、我国沿海岛屿作
战、古代突然袭击战例,以及兵器学——从戈矛到火器的演变、古代官吏致 仕问题,等等。据高体乾、吴如嵩等回忆,在赋予这些研究任务时,叶剑英
每次都交代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一再指出,研究历史要本着“厚今薄古” 的原则。要用历史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
究问题,避免钻到古书里搞材料的堆积。他特别强调研究历史要为现实服务, 把立足点放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用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军事历史学研究中,叶剑英尤其注重解放军的军史和战史的研究。他 指出:“我们还要抓紧研究和编写我军的战争史,把我们丰富的建军经验、
作战经验,加以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对我军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采取妄 自菲薄的态度是不对的。要通过编写战争史,把我党我军的历史经验和优良
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据沈宗洪、仲肇良等回忆,叶剑英对如何编写战 史,也作过多次指示,要明确编写的目的和指导思想;要在中共中央和中央
军委指导下进行;要处理好史学分类的几个关系,即战史与党史、战史与军 史、通史与简史的关系,还要确定编史的科学程序。他还亲自主持会议,研
究解决人民解放军战史编写中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在他的主持下,军史研究 人员很快整理出一个《我军三十年大事记》初稿和史料汇集,为编写解放军
战史打下了基础。
如何研究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以及其他各科军事学术的课题,叶剑 英也作过许多明确具体的指示。他要求尽快研究撰写出充分体现毛泽东军事
思想,反映现代战争特点的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制学、军事地理学 和其他军事学术著作,不断完善各种条令条例,并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适
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在谈到如何撰写这些学术著作时,叶剑英主张要分主次 先后,进行科学安排。他和彭德怀都曾设想先编写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作
战纲要》。为编写战略学的著作,叶剑英认为,可以考虑先编写出一部高质 量的战役学著作,这不仅对指导当前的战役训练和今后的战役作战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军高级干部传经交班、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工作之一, 使我们目前的高级战术指挥员迅速成长为战役指挥员。1964 年 5 月,在南京
召开全军编写战役学会议,他亲自定下编写纲目。经过全军积极努力,终于 编成了一本战役学初稿。
编写条令是军事科研的一个重要课目,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 程。叶剑英全力以赴,为在一两年内完成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赋予的此项重大
任务,同全院全军专业人员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条令起草、汇稿和修改工作。 他规定编写工作一定要经过“定目、定稿、汇稿、审稿、合稿”等 5 道工序,
在文字上要求准确、明快、简明,避免艰涩难懂。
根据叶剑英的要求,承担编写条令的各大单位陆续写出人民解放军战斗 条令概则初稿。叶剑英先后在大连、南京主持编写战斗条令专业会议,南京
夙有“大火炉”之称,适逢炎夏,挥汗如雨。叶剑英组织大家进行审修书稿。 他白天主持会议,晚间躲在地下室里,穿着裤衩,审阅稿子,亲自动手起草
和修改条令。6 本概则,上百个条文,数十万字,他边看边改,逐字逐句推 敲,经常熬到深夜。
1959 年 4 月 24 日,彭德怀出国访问,叶剑英到飞机场去送行,彭总交 代要尽快把战斗条令搞出来。据蒋顺学、郭树枋等回学、战术学、军制学、
军事地理学和其他军事学术著作,不断完善各种条令条例,并随着情况的发 展变化,适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在谈封如何撰写这些学术著作时,叶剑英主
张要分主次先后,进行科学安排。他和彭德怀都曾设想先编写一本《中国人 民解放军作战纲要》。为编写战略学的著作,叶剑英认为,可以考虑先编写
出一部高质量的战役学著作,这不仅对指导当前的战役训练和今后的战役作 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军高级干部传经交班、培养接班人的重
要工作之一,使我们目前的高级战术指挥员迅速成长为战役指挥员。1964 年
5 月,在南京召开全军编写战役学会议,他亲自定下编写纲目。经过全军积 极努力,终于编成了一本战役学初稿。
编写条令是军事科研的一个重要课目,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 程。叶剑英全力以赴,为在一两年内完成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赋予的此项重大
任务,同全院全军专业人员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条令起草、汇稿和修改工作。 他规定编写工作一定要经过“定目、定稿、汇稿、审稿、合稿”等 5 道工序,
在文字上要求准确、明快、简明,避免艰涩难懂。
根据叶剑英的要求,承担编写条令的各大单位陆续写出人民解放军战斗 条令概则初稿。叶剑英先后在大连、南京主持编写战斗条令专业会议。南京
夙有“大火炉”之称,适逢炎夏,挥汗如雨。叶剑英组织大家进行审修书稿。 他白天主持会议,晚间躲在地下室里,穿着裤衩,审阅稿子,亲自动手起草
和修改条令。6 本概则,上百个条文,数十万字,他边看边改,逐字逐句推 敲,经常熬到深夜。
1959 年 4 月 24 日,彭德怀出国访问,叶剑英到飞机场去送行,彭总交 代要尽快把战斗条令搞出来。据蒋顺学、郭树枋等回
部队广大科研人员,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他亲自主持军事科学院党委会 议并作出决定,强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民解放军条令的统帅和灵魂,不要
提以林彪的战术思想为指导思想,继续坚持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取得新的 学术成果。他向军委提出了“组织检验我军战斗条令试验性演习的建议”,
确定在甘肃或内蒙指定一个师和一个军的架子进行演习,但后来由于遭到林 彪反对没有搞成。尽管如此,军事科学院还是根据叶剑英的建议,与部队协
商,使步兵战斗条令经过 83 个连队和 4 个步校的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又 进行了反复多次的修改。
1961 年 4 月,叶剑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条令验收会议,由军委条 令验收委员会验收三本条令:《合成军队战斗条令概则》、《连以下步兵战
斗条令》、《空军飞行条令》。会前,林彪对条令本来是肯定的。但会议一 开始,他就变了调,妄图全盘否定。他暗中组织一个班子,重新编写条令,
强行塞进他的私货。结果使会议出现了大的争论,造成思想混乱,拖延了时 间。在这种情况下,叶剑英亲自进行大量艰苦细致工作,说服到会的同志,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结合实际进行审修并验收条令。凡是合理的正确 的意见,尽量吸收进来,使条今日臻完善。在会议总结时,他针对林彪妄图
推翻原稿的阴谋,对上述几本条令作了充分肯定,指出:“大家都承认原稿 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这个看法是对的,不看到这一点是不完全的。”他联系
条令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说明条令是中国人民及其军队同国内外敌人打了几 十年仗的基本经验总结,并同国际上一些军队的条令加以比较,肯定我们的
条令是有特色的。①
忆,叶剑英回来后,立即找军事科学院有关领导商量,决定组织力量,
“兵分三路”来突击进行:一路搞军师条令;一路搞团营条令;一路搞连以 下条令。各路“兵马”立即按照计划行动起来。到年底陆续拿出了初稿,随
后,他亲自在武汉、吉林、北京等地主持审修专业会议进行修改,并印发到 部队征求意见。
在叶剑英指导下,各军区、各军兵种、各院校分工负责编写各种条令和 教材的工作进展也比较快。截至 1959 年年底,总共编写出空军、海军、炮兵、
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铁道兵战斗概则和条令,以及司令部、后方勤务 条令等 20 余种,编写出各种专业的条例、教程、教范、教材等 1.5 万余份。
有些条令和教范在完成初稿后,还送到部队,通过训练、教学和试验性的演 习,检验效果,再进行审修,使之符合实战要求。编写各种条令和教材等,
是一项庞大的艰巨的工程。在这项工程里面,凝聚着叶剑英和广大科研人员、 指战员的无数心血和辛勤劳动。叶剑英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
这些条令和各种教范、教材,基本上体现了毛主席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 的思想,反映了现代战争的特点,尽管还有某些缺点,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
值,更重要的它是我们军队自己创作的第一批成果。
三排除林彪的干扰但是,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军事科学领域, 也充满着尖锐复杂的斗争。1959 年庐山会议以后,林彪开始主持军委工作,
直接插手军事科研,把持审修条令工作。他撤销了各军区的军事科研机构, 并以“反对教条主义”为名下令收书、烧书、多方进行干扰。叶剑英在十分
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军事科学院和在叶剑英亲自主持下,经过军事科学院和 全军共同努力、反复修改的《合成军队战斗条令概则》、《合成步兵战斗条
令》、《合成军队军师战斗条令》、《合成军队团营战斗条令》以及《内务 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政治工作条例》等,从 1961 年至
1964 年先后经军委批准颁发全军试行。但叶剑英并未满足,他认为编写军队 战斗条令和其他条令、条例是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一项经常的长期的重
要工作,并对进一步编写各种条令工作做了新的部署,要求各种条令能够统 一配套,争取早日完成。
四摸索符合科研规律的研究方法
研究军事科学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叶剑英一贯重视军事科研的方法问 题,他曾多次引用毛泽东关于“桥”和“船”的比喻,来说明掌握正确的科
研方法的重要性。1959 年 1 月,他在全军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开幕式上说:“我 们要用科学的方法,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思想方法,自然
科学试验的方法,来整理我们几十年斗争的经验,整理成为科学。”他在长 时期领导军事科学院工作中,同大家一起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符合军事科
学研究规律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他强调最根本的是要树立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掌握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方法。
(一)“不孤不空”。叶剑英反复告诫大家,研究机关有两怕:一怕孤 立,孤立起来研究;二怕空洞,连篇累牍,没有物质的东西。他指出:“研
究军事学术最根本的方法是不断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学术研究是为了 谋求真理。真理来自实践。离开了实践,离开了群众,把自己封在‘象牙塔’
里去研究学术,那就会变成‘无的放矢’、‘闭门造车’的老学究,对革命 非但无益,甚至是有害的。”他要求一切做研究工作的同志必须严格地遵循
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到军队训练实践和各项战备实践中去,去开发军事科学 理论的源泉。
(二)“上山采药”。叶剑英劝导大家要重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收集 资料。他说,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是实际,书本则是次要
的。我们要以李时珍上山采药写《本草纲目》的精神深入到连队的士兵群众、 下级干部中间去收集资料。同时,要有目的地收集整理历史的现实的有关研
究资料。只有充分占有资料,才能发现问题,说话才能有根据。否则所研究 的东西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空想的东
西了。(三)深钻探宝。叶剑英形象地说:“从事研究工作,就好比地质学 家的钻探一样,从一点上深入,针对一点,深入钻研下去,取得我们所需要
的宝藏。钻,就是对占有的大量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不仅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一个侧面一个侧
面地去钻,还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有选择地进行分析研究。把问题一 个一个地排列起来,找出关键,否则就会陷入复杂的资料迷雾中,一无所得。”
他强调不能孤立地钻,要“一抓,二钻、三产”。“抓”,就是抓资料,这 是钻的前提;“产”,就是创造新产品,这是钻的结果。要把调查研究、刻
苦钻研、加工制造几个环节结合起来。并要切实把好学术成品质量的关。
(四)发扬学术民主。叶剑英强调指出,学术民主、学术争鸣是开展科 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学术研究上要贯彻群众路线,造成一种钻研学术
的空气。如何处理好学术研究中的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他主张“七分民主, 三分集中”,要有“科学研究的民主”,“坚持真理的集中”。他参加讨论
学术问题时,总是耐心听取各种意见,耳听手记。对那些有价值的意见,注 意吸收采纳,并给以鼓励。对于有争论的问题,他主张作“冷处理”,要求
大家查资料,找根据,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他经常告诫身边的同志做到
“守常应变”,坚持原则性,注意灵活性。(五)“牵骡子过桥”。为解决 学术研究和编写条令中遇到的困难,叶剑英专门组织了“学术组”,并请粟
裕、廖汉生、李夫克等担任正副组长,负责领导。他风趣地用骡子过桥来打 比方,说:“你们不是行过军吗?过桥时,所有的骡子都要过桥,可是中间
有匹骡子死也不肯过桥,如果不把它拉开,让别的骡子走,一天也走不过去。 所谓难题就是不肯过桥的骡子。不把它拉开,老在你们组里啃,十天半月也
啃不烂。现在要把这些不肯过桥的骡子拉到粟裕、廖汉生同志那里去处理, 其他的就好一一通过了”。他提出先把所有的难题集中,然后把有关这些难
题的各种论点集中起来,进行讨论,以求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通过这 种办法,多年来积起来的难题,就逐步得到了解决。此外,叶剑英还指出,
“有计划地生产”、“分工协作,合力攻关”、“建立‘找岔子’小组”、
“开展学术比赛”等方法,有效地推动了军事科研工作的进展。
五建立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
如何适应人民解放军合成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迅速提高全军高级干部 的现代军事科学技术水平,并将研究、生产、运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
军事技术的发展?叶剑英经过较长时间的考虑,提出在军事科学院建立一个 包括各军兵种、各专业的技术教研馆。他设想,在这个馆里,把各军兵种最
新的装备和样品摆起来,让全军各级干部和研究人员随时参观见学,有时间 可以住下来学习研究,工作中遇到什么技术问题也可以来馆研究解决。1959 年 12
月 7 日,叶剑英正式向军委提出建立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的建议,得到 了军委的批准。1963 年,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基本建成。教研馆总面积 5.5
万平方米,分 10 个所,即海军所、空军所、炮兵所、装甲兵所、工程兵所、 通信所、防化所、军事交通所、后勤所和综合所等。筹办展出教具、器材 1.3
万件。1964 年至 1965 年,接受了军委直属院校学员和其他师以上干部 8 批
(包括部分外宾),共 1618 人的参观和见学任务,还组织了军师干部 160 人的集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参观、见学、集训的人员普遍反映,成立军
事技术直观教研馆很有必要,这是加强战备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在教研馆 的学习,增加了军兵种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协同动作的知识,开阔了眼界,看
到了祖国国防工业建设的发展面貌,受到了鼓舞,增强了保卫祖国的信心。 但是,这个深受全军广大干部欢迎的学习场所,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林
彪一伙指令压缩军事科学院而砍掉了。
六.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军事科学
1971 年,叶剑英在林彪叛逃的“九一三”事件后,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 常工作,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仍然十分关心军事科学院,不断给予指示,赋
予新的任务。有些重大任务,是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完成的。以撰写《批判林 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若干问题》为例,在短短 3 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 3
次主持军委办公会议,讨论、审查、修改这个材料。在文件内容上,他逐段 逐句逐字地推敲,反复修改。在文件的写法上,他也精心指导,严格把关。
通过这个文件的产生过程,使军科的同志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叶剑英忘我的工 作精神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