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开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传

_2 《叶剑英传》编写组(现代)
②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0 年 12 月 13 日。
二入云南讲武学校
1917 年夏天,叶剑英冒着酷暑,与同时考取云南讲武堂的伙伴们先坐船 回到香港,后经越南海防、河内,取道滇越铁路前往云南。
云南讲武堂坐落在昆明翠湖西岸的承华圃,创办于清朝末年。辛亥革命 前夕,讲武堂的师生积极策动“重九”起义,挥戈发难,对光复云南发挥了 重要作用。1912
年,民国肇建。云南军政府都督蔡锷扩大学校规模,将讲武 堂改为讲武学校。袁世凯背叛民国后,蔡锷与唐继尧等首举义旗,反对帝制,
组织护国军,出师讨袁,讲武学校也名声大振。
但是,自蔡锷患病去日本后,讲武学校被校长唐继尧一手把持,变成了 他扩充军事实力、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
唐继尧和该校许多教官都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他们完全按照日本士官 学校的那一套来办学,对学生进行“武士道”式的严格管教和训练。全校设
步、骑、炮、工四个兵科,编成若干个区队,每队有学员百人左右。从各地 和海外招收来的青年学生,首先要接受六个月类似预科的入伍训练,然后转
入本科,进行军事科目的正规训练。学制一般为三年。①
叶剑英来到学校,十分兴奋。他在给弟弟道英的信中满怀信心地写道: 当今天下混乱,乃英雄吐气之时。有胆识、有军事技能者为前驱,有文才、
有谋略者为后盾。他决心学得文才武略,将来在疆场上一吐英雄豪气。也就 是在此时,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由“宜伟”改为“剑英”。②
叶剑英是讲武学校第十二期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学校督署的考试和 身体检查。他以各科优良的成绩,再一次通过了考试,然后接受入伍训练。
新生训练极其紧张严格,经常夜里搞紧急集合和野外训练。叶剑英刚转入军 队士兵生活,很不习惯,但他以坚韧的毅力经受着艰苦生活的磨练。
据张猛、周开勋回忆,经过半年的严格训练,叶剑英转为学校的正式学 生。第一学期学习普通学科。第二学期他被分配到炮科。炮科除学习专门的
技术科目外,还进修共同科目军事教程。主要包括战术、筑城、兵器、枪剑 术、地形、交通、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实弹射击、军制、卫生、马
学、马术、战时国际法等。叶剑英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 刻苦钻研基础理论知识,努力学习和掌握军事技术本领。
学校的教官当中,有两个人对于叶剑英的为人和才华,十分赏识。 一个是炮科科长王柏龄。他比叶剑英年长 8 岁。14 岁即开始军校生活,
后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 1915 年毕业回国,两年后,应邀到云南讲武学校 担任炮科科长兼管炮厂。叶剑英刚入校,只知道苦学苦练,尊师重道,对王
柏龄很尊重。王柏龄发现叶剑英为人豁达,敏而好学,也很器重这个学生。 另一个是骑兵科长林振雄。他精通马学、马术,尤其练得一手极好的劈
刀术。叶剑英虽然不在骑兵科,但对林振雄十分尊敬,对他教的劈刀术学得 很用功,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请他个别教练,使自己的劈刀术很快便名列前茅。
① 在云南省参事室、省委档案馆查阅的资料,1984—1994 年。
② 访问叶道英谈话记录,1988 年 1 月。
三 与日本教官比武
当时学校有一个日本教官, 20 多岁,个头不高,身强力壮,也有一手 高超的劈刀术,喜欢同别人比试。他一连打败了几个教官,便趾高气扬起来,
自以为全校无敌。许多同学都不服气。叶剑英也暗暗憋了一口气:“难道中 国人就这样无能,甘拜下风吗?”决心教训教训这个蛮横的日本人。他把自
己的想法向同寝室一个名叫金至顺的朝鲜族同学讲了,得到对方的支持。此 后,一连几个月,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操场上练习对刺。功夫不负
苦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他们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叶剑英找到那位日本教官,要求比武,对方满口应承。正式比武这天, 许多学科的教官和学生都来围观。他们无不希望叶剑英能够取胜。比武开始,
日本教官气势汹汹地向叶剑英猛刺过来,企图以快取胜。叶剑英采取守势, 不慌不忙,左闪右挡,避开他的刀锋。双方经过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叶
剑英待对方力气用得差不多时,突然转守为攻,用熟练的刀法,对准他的要 害部位猛劈,使他一下乱了阵脚,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日本教官试
图摆脱困境,使出绝招,再次挥刀劈来。叶剑英以攻对攻,一个箭步冲了上 去,大喝一声,举刀凌空而下,向对方劈去,对方挥刀上挡,叶剑英顺势将
对方的刀按在下面,并加劲下压。这时,只听那位骄横的“武士”上气不接 下气地说:“不要太重!不要太重!”承认比输了。事后,这位日本教官将
他随身佩带的战刀送给叶剑英,表示钦佩。这把战刀,叶剑英后来一直保存 在身边,舍不得丢掉。
四 质问唐都督
叶剑英入学后第二年,尽管护国战争胜利,袁世凯一命呜呼,但中国的 政治形势仍然极端混乱。帝国主义为了争夺中国,各自扶植军阀,充当代理
人。听命于日本人的皖系军阀头目段棋瑞担任国务总理后,承袭袁世凯的反 动衣钵,粗暴地践踏孙中山于 1912 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拒绝召开国会,
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建立独裁统治。于是孙中山掀起了护法运动,进行护 法战争。
这时,盘踞在西南的军阀唐继尧表面上也宣布响应“护法”运动,但骨 子里却反对孙中山。他自任“靖国联军总司令”,把讲武学校作为他扩大实
力的一个重要基地。他在校内实行愚昧统治和奴化教育,竭力培植亲信,打 击那些拥护孙中山的师生。在他一手炮制的学校“章程”中,明令规定,禁
止学生“干预外事”,不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绝对禁止阅读政治书 籍,谈论政治问题。只有一样例外,那就是准许阅读明代王阳明的著作。唐
继尧标榜自己是王阳明的信徒,常常到校进行“精神讲话”,喋喋不休地宣 扬王阳明。
其实,唐继尧对王阳明的学说并不精通。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 要大家埋头钻研王阳明,不问世事,俯首听命,以便为他卖命效劳。
一天,唐继尧又到校训话。他开门见山,讲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 说。他按照事先写好的讲稿念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读一段,讲一 段。最后望望台下,忽然发问:阳明先生的学问深如瀚海,敝人略说一二,
不知诸君领会没有?如有不明者,可以发问!
这时,叶剑英站起来问道:“请问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与孙中山 先生的‘知难行易’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之点?”信仰孙中山的叶剑英,对
唐继尧几次“精神训话”只字不提孙中山,早已不满,所以事先琢磨好这个 问题,趁机发问。
唐继尧当时唯恐学生追随孙中山,所以每次讲话均极力回避孙中山。听 到叶剑英的提问,显得十分尴尬。他支支吾吾,敷衍了几句便勿匆忙忙回他 的都督府去了。①
五“把剑长歌气压轩” 走出承华圃,春城昆明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讲武学校的空气太沉闷了。叶剑英和一些来自海外的华侨学生,视野开
阔,生性活泼,渴望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他们冲破学校的种种陈规羁绊, 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自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借以陶冶性情,锻炼体魄。
昆明城南的马街上,有一个宽敞的院落,这就是有名的“两广会馆”。叶剑 英和南洋回来的同学,以及后来考入学校的许多同乡同学,如张诗教、李明、
侯梅、欧剑涛、梁国材、赵益坚、肖君勉、赖顺成等人,每逢节假日,多要 到这里来聚会。这里是“客家人”的第二故乡,也是同学们高谈阔论的自由 天地。①
两广人爱吃狗肉。青年人吃罢狗肉,热气上涌,便打开话匣子,天南海 北,古今中外,说个没完没了。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毕业后的前途、去向。有
的同学对前途消极悲观,准备毕业后解甲归田;有的同学表示听从学校分配, 在滇军中服役:有的同学准备留校当教官。同学们各抒己见,不时发生争论。
叶剑英始终坚持毕业后返粤追随孙中山,做一个革命军人的志愿。
月满危楼花满园,花前月下宴王孙。 频移杯影浑忘醉,几次琼香对笑论。 兴爽春衣沾露湿,情高秋思落诗魂。 更怜良夜嫌更促,把剑长歌气压轩。②
叶剑英这首七律《夜宴》,就是记述当年同学聚会的情景的。 叶剑英热情豁达,交游甚广。他结识的同窗好友中,不只有广东、南洋
的同学,而且有云南籍的少数民族同学。他对他们一视同仁,推心置腹,同 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位叫佴皇鸟的同学,深得叶剑英信赖。两人常在
一起切磋学问、武艺,感情甚笃。后来,他们曾一起在粤军中共事多年。叶 剑英还有一个很贴心的云南籍同学,就是普小堂。普家是个彝族“土司”,
就住在翠湖西南角(现为翠湖南路四十七号),与云南讲武学校毗邻。每逢 节假日,叶剑英如不去“两广会馆”,就和佴皇鸟等同学去普小堂家作客。①
有一天,叶剑英和佴皇鸟等几个好友正在普家聚餐,忽然听到屋外不远处传来 喊声:“快救人啦!救人啦!有人落水了!”
时剑英和几个同学急忙推窗望去,只见翠湖西南角的洗马河里,有几个 孩子在河边喊叫。叶剑英水性极好,也在洗马河游过泳,知道那河水虽然不
太深,但是水流很急,小孩掉进去是十分危险的。他毫不犹豫,从窗户跳出 去,跑到河边,连衣服也顾不得脱,就一个猛子扎进了河里。他快速游近落
水儿童身边,费了很大劲,才将那名儿童救上岸。
原来,落水的孩子正是普小堂的大侄儿。普小堂和他的父母,从叶剑英 手里抱过奄奄一息的孩子,千恩万谢。众人齐口称赞叶剑英的胆子大,水性
好。叶剑英甩甩身上的水珠,谦虚地说:这算不了什么。
事也凑巧, 16 年以后,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有个叫普梅夫的人千里迢 迢赶到南京,去八路军办事处找叶剑英。叶剑英听说他姓普,是昆明人,就
① 访问张诗教、卜一鸣、欧剑涛、侯梅、李明、陶任之谈话记录。1984—1991 年 5 月。
① 访问杜毓芳(佴皇鸟妻)谈话记录,1984 年 11 月。
问他知不知道有个叫普小堂的人。普梅夫回答说,他就是普小堂的小弟弟, 过去在家里曾见过时剑英。两人忆起往事,感慨万千。后来,叶剑英送他到
延安学习,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86 年,叶剑英逝世后,普梅夫特赋诗 哀挽:“正是中原危急时,钟山一谒感相知。荐书陕北求真理,受命江南倚
战旗。匡国勋高公望重,献身力薄我悔迟。难忘四十九年事,堕泪碑前无尽 思。”①
1919 年 12 月 22 日,叶剑英以最优秀的成绩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两年 半的时间虽然只是弹指一瞬间,但叶剑英经过奋发努力,学得了丰富的军事
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军事技术,为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鉴 于他学业优秀,又来自南洋,曾要派他返回南洋去做宣抚特使,招收新的学
员。叶剑英不愿从命,踏上了回广东故乡的归途。②
① 《萦思录——怀念叶剑英》,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380 页。
第 三 章追随孙中山革命
一投奔“援闽粤军”
1920 年初,叶剑英从昆明回到梅县雁洋堡,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事做, 在家闲住。他常常到丙村培基学校,借阅《孙文学说》等革命书籍和报刊。
一些东山中学的校友听说叶剑英回来了,纷纷来看望他。大家在一起畅叙友 情,纵论时事,不禁感慨万端。“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叶剑英想到
国难当头,壮志未酬,心中十分焦虑。
梅县丙村培基学校有位教师,与潮梅镇守使刘志陆的副官是旧交。他极 力向那位副官举荐叶剑英。那位副官将叶剑英的情况禀报刘志陆后,刘为之
心动,很想见一见这个年轻人。叶剑英得到这一消息,心情比较矛盾。他早 听说过那位镇守使是梅县人,云南讲武堂出身,曾拥护过孙中山。但他又是
当时占据广东的桂系军阀莫荣新的下属,不知道他的政治倾向如何。叶剑英 决定去试探一下,并想到那里继续打听孙中山在福建组建粤军的情况。①
叶剑英到达汕头,很快受到刘志陆的接见。刘志陆见叶剑英仪表堂堂, 举止稳重,谈吐风雅,内心已有几分喜悦,但他故意摆出老资格和官架子,
大吹大擂自己当年参加护国靖国之役的战功和镇守潮梅的政绩,然后转入正 题说:“眼下莫督军有令,要扩充人马,我这里参谋处正缺人手,你来得正
好,楚材楚用嘛!”
叶剑英从他的话语中,明白了他与莫荣新的真正关系,知道他是“人在 粤上心在桂”,便没有轻易应允。他在心底已拿定主意,不跟随刘志陆,准
备继续去寻找粤军。他了解到,粤军是三年前孙中山在广州时重新组建的, 后以护法援闽名义开入闽南,部队迅速扩编为两个军,总兵力已发展到 2 万
余人。孙中山对这支军队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期望着依靠这支武装力量打垮 桂系军阀,夺回广东这块曾多年苦心经营的民主革命根据地。叶剑英弄清了
“援闽”粤军的历史和现状,决定前去投军。于是,便离开汕头前往福建。 叶剑英到达福建漳州粤军驻地,粤军司令部兵站总监张醁村接待了他,
并很快把他安排在粤军总司令部任见习参谋。过了些日子,叶剑英要求到基 层部队去,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于是,他被派往熊略支队担任见习教官,
训练士兵操炮。
叶剑英于 1920 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入党后,他更加努力辅导熊略部队 进行炮兵训练。这期间,他日夜盼望粤军能打回广东去。然而,他却没有料
到,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貌合神离,处处设置障碍,阻挠孙中山的革命步 伐。孙中山于 1920 年 6 月 29 日,派朱执信、廖仲恺赴漳州,敦促陈炯明率
军返粤驱桂。陈炯明却拒不从命,他希望与桂军军阀妥协,同时与北洋政府 暗中勾结,迟迟按兵不动。后来,桂系军队准备向闽进犯,粤军直接受到威
胁。粤军参谋长邓铿等人强烈要求立即返粤驱桂。在这种情况下,陈炯明才 决定于 8 月 12 日誓师回粤。
这次回粤作战,分左中右三路行动。叶剑英随熊略所部参加中路作战, 由平和、饶平、丰顺、紫金一线进军,并担负策应左右翼的任务。8 月中旬,
中路粤军攻入粤境。桂军的第一道防线守军恰好是刘志陆部队。叶剑英根据 自己对刘志陆部队的了解,建议熊略充分利用桂军中有许多粤籍官兵的特
点,广泛宣传“粤人治粤”、“广东人不打广东人”的口号,以分化瓦解敌 军。熊略采纳了他的意见。特意找来叶剑英,面授机宜,要他到刘志陆那里,
做策反工作。叶剑英化装成归国华侨模样,只身来到汕头。刘部的一名炮兵
连长赖顺成是云南讲武学校十二期炮科学生,与叶是同学。叶剑英首先找到 他做通了他的工作。接着,赖又找到另一个要好的炮兵连长与叶剑英接头,
叶剑英与他们几次密谈之后,约定他们反正举事,并迅速将情况向熊略作了 报告。当粤军向汕头发起进攻的时候,叶剑英和赖顺成一起指挥桂军的两个
炮兵连,调转炮口向刘志陆的司令部猛烈轰击,迅速攻占汕头,然后带上两 个炮兵连,回到粤军部队。①
打下汕头之后,叶剑英又奉命先后赴香港、江门等地策反桂系护国军二 师师长陈得平。陈师倒戈后,即抄桂军的后路,向高鹤、顺德、番禺、石滩
方向进军,接应粤军,夹击桂军,围攻广州。在陈得平师的影响下,其他一 些桂系部队相继反正。护国军第五军军长魏邦平、广惠镇守使李福林所部 2 万余人,也于
9 月下旬在珠江三角洲和广州近郊一带宣布独立,江防舰队亦 为魏邦平控制。魏、李等人要求莫荣新“解除兵柄”,还政粤人。在粤军强
大的军事进击和政治攻势面前,桂系军阀部队被迫向西江、粤北撤退,莫荣 新于 10 月 26 日逃出广州。29 日,粤军攻克广州。
广州收复之后,叶剑英继续留在潮汕做起义部队工作。到了 1921 年春 天,他突然接到一封告知父亲病危的家信,便立即赶回梅县雁洋堡老家探望。
待他迈进家门时,父亲已经去世。叶剑英顺从母意,借了一笔钱,办理了父 亲的丧事。不久,他又返回粤军,到工兵营任职。
①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2 年 2 月 5 日。
二 随孙中山出巡广西
1921 年 5 月 5 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 政府。6 月,第二次粤桂战争爆发。9 月,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打败桂系军阀部
队,占领广西。桂军头目陆荣廷经越南逃往上海。两广统一后,孙中山决定 乘胜北上,讨伐北洋军阀。10 月 15 日自广州乘“宝壁”舰西上赴桂,经梧
州、桂平、南宁等地, 12 月 4 日,抵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叶剑英被吴 铁城、陈策等荐举为大总统随员,跟随孙中山到达桂林。大总统行辕和大本
营驻扎在桂林风景秀丽的王城。叶剑英被分配在幕僚处供职。这个处根据《大 本营条令》,负责作战军令参谋事宜。
桂林一时成了一座大兵营。驻扎在市内及其附近的军队,有粤军、滇军、 湘军、黔军、赣军等。这些军队名日“北伐”,实则各怀异志,要钱要饷,
争夺地盘,扩充势力。孙中山领导大本营三令五申,整顿军队,好不容易才 把各路兵马组成 7 个军团,共 4 万余人,准备取道湖南北伐。孙中山召集大
本营官佐开会,根据北伐军队的现状,决定对各路军队采取三种办法进行整 训:第一,将各省军队团长以上官佐集中到大本营,由孙中山亲自训导;第
二,举办军官教导团,分批轮训下级军官;第三,在各连队普遍开展三民主 义教育。叶剑英被分配到军官教导团,担任教官,参加训练下级军官。
1921 年 12 月上、中旬,孙中山在桂林王城大礼堂里,向上千名北伐军 官佐发表了以《军人精神教育》为题的三次演讲。叶剑英每次必到,认真仔
细地听课。孙中山在演讲中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的精力、深邃的思想、渊博的 知识,深深地打动了叶剑英的心。他后来在一篇回忆孙中山的文章中这样写 道:
“要领导这些军队,要团结这些军队,去和北洋军阀进行坚决的战争, 就必须给这些军队的将士以政治上的教育,使他们知道革命军队与普通军
队,在政治立场上,在战略战术上,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给他们注射一些 新的血液,树立新军队的精神。孙先生在桂林对各军将领所进行的精神讲话,
是每一个统帅所当服膺的。”①
叶剑英在军官教导团任教了一段时间以后,又接到一项新的使命。孙中 山为了保障抚河上运兵船舶的航行,令陈策任抚河航务管理局局长,并从大
本营抽调叶剑英担任护航第二营营长。叶剑英随即以主要精力投入紧张的护 航任务和部队整训,随时准备参加北伐,同时仍然兼顾着军官教导团讲授未 了的课程。
1922 年 2 月 3 日,孙中山发布北伐动员令,命令各军出师北伐。北伐军 前锋部队很快进入了湖南境内。但是,早已从广西返回广东的陈炯明,阳奉
阴违,千方百计破坏北伐。他不但与湖南督军赵恒惕结成联盟,阻止北伐军 假道湖南北进,而且与直系军阀吴佩罕暗中勾结,准备夹击北伐军。3 月 21
日,陈炯明在广州暗杀了支持孙中山北伐的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孙中山发 现陈炯明居心叵测,遂变更北伐计划,督师回粤。4 月中旬,他在江防舰队
护卫下,率领大本营由桂林沿西江到达梧州。他电召陈炯明至梧州商讨北伐 大计,陈炯明不但不去,反而以辞职相威胁。孙中山十分气恼,下令免去陈
炯明的广东省省长和粤军总司令职务,但仍保留其陆军部长职务,以冀其悔
① 叶剑英:《忆孙先生在桂林》,1938 年 3 月 21 日。
悟。这期间,孙中山令海军司令温树德和陈策接管驻黄埔的北洋舰队,扩充 海军陆战队。4 月 12 日正式任命陈策为海军陆战队司令,叶剑英为海军陆战
队营长。
陈炯明听说孙中山要回广州坐镇,便提前离开广州,躲进惠州的百花洲。 他决心与孙中山对抗,并策划叛乱,谋害孙中山。
三 护卫大总统脱险
5 月上旬,孙中山决定改道江西继续北伐,并赴韶关设大本营。中旬, 陈炯明指使其部将叶举从广西回窜广州,再次控制了省城。6 月 1 日,孙中
山自韶关返回广州坐镇。16 日,叶举等在陈炯明策划下在广州发动武装叛 乱,以 4000 人围攻观音山(即越秀山)前的总统府,炮击孙中山住所越秀楼。
孙中山的卫队只有 50 人,他们顽强抵抗。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孙中山的秘 书林植勉和参谋林树巍不顾一切,强架着孙中山,走出越秀楼,冲出叛军的
包围,向长堤天字码头奔去。
叶剑英随陈策在码头上迎接孙中山,接着护送孙中山乘小艇登上了停泊 在江中的“宝壁”舰。这是一艘内河浅水军舰,武器装备较差,攻防能力较
弱。孙中山于是转登“永翔”舰,后又改乘“永丰”舰。“永丰”舰,后来 改称为“中山”舰,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一艘有名的炮舰。孙中山登上“永
丰”舰后,命令舰队移驻黄埔,并召集海军司令温树德、海军陆战队司令陈 策以及各舰长官开会,决定亲率海军各舰讨伐叛逆,炮击省城叛军,以示“正
义之不屈,政府威信之犹在”。由于有人向叛军告密,叶举迅速调集多门大 炮,布置在珠江两岸,准备阻击。孙中山得知这一情况,决定先发制人,率
领“永丰”、“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宝壁”、“广 玉”等舰,立即向白鹅潭挺进。
叶剑英在“宝壁”舰上,同舰长李芳指挥“宝壁”舰炮手对准岸上叛军 据点进行炮击。叛军则不断向舰队开枪开炮。“永丰”舰首先被炮弹击中。
跟在后面的“宝壁”舰也中了炮弹,甲板起火。叶剑英和李芳坚定地立在甲 板上,指挥士兵一面灭火,一面向叛军猛烈还击。
一连数日,孙中山率领舰队,与叛军顽强作战。一天,叶剑英看到一艘 悬挂英国国旗的白色小艇驶近“永丰”舰,从艇上下来几个英国人,登扶梯
上了“永丰”舰。叶剑英后来得知,这几个洋人竟以白鹅潭为通商港口和毗 邻沙面租界为借口,向孙中山提出无理要求:舰队驶离白鹅潭,孙中山离粤,
以平息事态。孙中山当即给予严词驳斥。但孙中山毕竟因兵力不足,难以控 制广州。
陈炯明叛变后,在广州市区纵兵抢掠,激起了广州人民群众的极大义愤。 叶剑英找到警卫团机关枪连连长张国森,并与旅粤的云南讲武学校华侨同学 曾其清、曾俊伟等
10 余人多次到小马站曾家祠秘密集会,商量声讨陈炯明。 叶剑英亲自起草了讨陈电文,由张国森带到香港发出。电文中历数陈逆“粤
土自私,包藏祸心,阻挠北伐,称兵叛乱”的罪行,号召同学“誓为前驱, 歼灭逆贼”。港澳和华侨各埠报纸,纷纷转载此电,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当
时,马来亚芙蓉埠华侨巨商蔡质三(广东梅县人)素与陈炯明交好,陈曾赠 与照片并聘他为参议。他听到陈叛变消息,开始还不相信,后来读到这封电
文,又接到他儿子蔡公武(云南讲武学校第十五期学生)的信,才明白了真 相,当即大骂陈炯明该杀,并把陈所赠的照片和参议聘书掷入厕坑,以示鄙 弃。
在孙中山广州蒙难 55 天的日子里,叶剑英始终忠于职守,率领士兵护卫 着这位民主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临危不惧,威武不屈,为了革命事业,丝毫
不顾及个人安危的高尚品德,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教益。
四 香港筹款
8 月 9 日,孙中山离开广州,转道香港乘轮赴沪。陈炯明把持了广州军 政大权,勒令海军舰队官兵缴械,与孙中山脱离关系。叶剑英遂与同事商议,
决定暂避香港。
到香港后,叶剑英首先找到先期赴港的谢良牧。在谢的支持下,同粤军 华侨陆军学生救国会的同志一起,四处奔走,在粤籍同学、海外华侨以及社
会贤达、爱国人士中间进行串连,揭露陈炯明叛变真相,宣扬孙中山坚持平 叛的正义立场。
这时,张国森也来到了香港。时剑英、谢良牧与张国森等人经过商议后, 派张国森去上海晋谒孙大总统。9 月初,张国森从上海返回香港,传达孙中
山对香港革命工作的意见。孙中山要求他们设法向南洋华侨筹款,以支援北 伐正义之师,讨平叛逆,统一中华,特别要求他们迅速与老同盟会员、著名
侨胞邓泽如取得联系求助。叶剑英和梁国材当即起草致邓泽如函:“务恳先 生指示迷途,惠以臂助,并请将南邦各埠同志团体通信地点见示,以便修书
前往着手进行,以付元首托之仕殷,不胜厚幸。”
邓泽如一向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接到叶剑英等人的信后,当即捐赠 一笔款项,并将南洋爱国华侨数十人的名单和通讯地址寄给叶剑英等人。叶
剑英等逐个发函募捐,同时还给海外各埠云南讲武堂同学写信求援:
“学长无恙。迹者,陈逆竟存,数月以来劫杀奸淫,惨无人道,近 复包藏祸心,窥窃公器,忽然以吾粤市政各局抵押自肥,作外人监督财政之
俑,陷粤人于万劫不复之灾。凡有血气之伦,对兹逆贼当手刃其胸,生食其 肉凡我侨胞,或还海外,或职军营,当本爱国之忱,建成义成仁之举。
侧然悯前线战士征伐之苦况,毅然续汉代卜式输财之美谈,则作战无饷糈之 忧,转运有萧何之助,行见义师所至,秋叶疾风,藐尔么魔,瞬将消灭,吾
辈负航留滇之初衷,三年鸡剑之夙愿,于心为不负,干事为有成。兄等才长 识卓,为侪辈所推崇,区区义务,维兄等任之。对于侨胞热心同志,恐海山
远阻,国势不明,务恳竭力宣传,以资鼓吹。弟等日前赴沪禀承元首命,召 集海外同学组织华侨陆军学生救国会,俾吾辈精诚团结,更向海外各团体,
劝解义囊,以纾国难,裘成集腋,不计巨微。务望兄等在外努力进行,则国 家幸甚,吾党幸甚。”①
海外同学收到叶剑英等人的信,纷纷响应。一笔笔捐款由海外寄到香港, 叶剑英等人细心登记,然后转送至北伐部队,支援作战。
1922 年 10 月中旬,北伐军许崇智部打垮了北洋闽督李厚基,攻克福州, 革命局势出现转机。身在上海的孙中山,立即派廖仲恺等赴闽慰劳北伐军。
接着孙中山将入闽粤军组成东路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 谋长。又将驻广西的桂军、滇军及驻西江一带的粤军组成西路讨贼军。叶剑
英在香港听到讨贼军组成的消息,立即赶赴福州,投效东路讨贼军,被委任 为总部参谋。东路讨贼军第八旅旅长张民达,是广东梅县人。他听说时剑英
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就向许崇智提出,要叶剑英到八旅当参谋长。得到许 崇智的批准后,叶剑英于是到第八旅赴任。
① 《云南讲武学校华侨同学旋粤记》,1925 年 9 月。
五 参加驱桂战役
1923 年 1 月 4 日,孙中山在上海发出讨陈通电,号召讨贼军“为国家除 叛逆,为广东去凶残”。孙中山令西路讨贼军出梧州沿西江东下,于 16 日占
领广州。陈炯明通电下野,逃回老巢惠州。孙中山随即由上海返回广州,第 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设立大元帅府,复任陆海军大元帅。
陈炯明不甘心失败。他将部将叶举、杨坤如等部部署在东江、惠州一带, 令林虎、洪兆麟等据守潮梅,伺机东山再起,夺回广州。
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以肃清东江陈炯明叛军为急务,并瞩望于许崇智 的东路讨贼军来完成此重任。东路讨贼军于 2 月 1 日自福州、泉州经漳州分
路入粤。许崇智亲率先头部队攻打潮汕。由于中了叛军的“假降计”,潮汕 得而复失,先头部队在向揭阳退却途中,与叛军在揭阳县城附近的言岭关激 战,损失惨重。
时剑英听到言岭关失守,主动请命,率第八旅开抵关前,准备反攻,同 时报告此刻正在广州养病的张民达。张旅长闻讯,抱病返前线督战。经过一
天一夜激烈战斗,终于挫敌破关,夺回要地。守放大部投降,小部逃窜。言 岭关大捷,使粤军士气大振。张民达、叶剑英由于打赢了这个硬仗,成为名 震一时的战将。
攻克言岭关以后,第八旅于 6 月初乘胜进军,沿老隆、河源一线,直捣
“陈家军”老巢惠州。部队到达惠州新村后,向增援惠州的叛将熊略部发起 突袭。敌军毫无准备,仓惶溃逃。八旅乘胜追击。敌军被追到一条河边,正
赶上河水暴涨,退路断绝,于是纷纷缴械投降。这次战斗俘获熊略部 3000 余人,缴枪千余枝,取得全胜。大本营对这一仗非常满意。孙中山于 7 月间
在《复邓演达函》中写道:“敌人来援惠州之军已被张民达完全击灭,我宜 乘胜速下惠、潮,则广东从此可告太平,而此敌亦不敢再犯广东矣!”①
8 月 23 日,孙中山迁大本营于石龙,亲自督师东征。叛军总指挥叶举趁 东征军立足未稳之机,命熊略、陈修爵等部,集中 5000 兵力,先行袭击博罗
城。许崇智率部在博罗坚守,抗击叛军的进攻。这时,适逢连日大雨,东江 水涨,洪水侵入博罗。许崇智率部坚守十余日,伤亡很大,连连向孙中山告
急。孙中山遂命第八旅前去解围。张民达、叶剑英接到命令后,率部星夜驰 援,击退叛军,使博罗转危为安。张旅乘胜追击,配合友军,攻取博罗以北
的重镇河源,从而截断了固守惠州之敌的水上交通。
接着,张民达、叶剑英奉命率部围攻惠州城。在历时数月的攻坚战中, 八旅打了许多苦仗硬仗,特别是在惠州外围争夺柏唐,泰尾的战斗中,八旅
多次与敌激战,连挫强敌,受到许崇智的嘉勉。许崇智特意报请孙中山批准 给张民达旅长记大功两次。可惜,由于讨贼军其他各部心怀异志,进攻不力,
结果在叛军反击下,节节败退。孙中山的大本营又不得不从石龙移设于石滩 车站。11 月 12 已叛军攻占石龙。讨贼军向石滩退却,溃兵如潮。孙中山见
此情景,心急如焚,亲自出面阻止败军退却。他在石滩车站竖起一面大旗, 上面写着八个大字:“我在石滩,退者枪毙!”尽管如此,仍然阻止不了败
兵的溃退。孙中山的专车停在桥上,溃兵们向专车开枪,车上的玻璃都被打 破了。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孙中山仍坚持督师不退。最后,左右参军无奈,
①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8 卷第 71 页。
只好假传命令,命司机把专车开走。孙中山无奈,被迫退回广州。
孙中山返回广州后,下令东路讨贼军各部集结整编。他特别嘉勉张民达 的第八旅。第八旅从进军福建,攻克水口,到转战潮汕,大战言岭关,解围
博罗,克服泰美,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这是旅长张民达正确指挥的结果, 同时也是与参谋长叶剑英的谋划辅佐分不开的。1924 年初,叶剑英与医务工
作者冯华在广州结婚。1924 年 3 月 10 日,孙中山特意召见了东路讨贼军第 八旅所部长官,并发表了讲话。他说:“诸君是许总司令和张旅长的部下,
许崇智同张民达都是我们革命很热心的同志。”他表彰说,第八旅是一支真 正的革命军队。孙中山的召见和讲话,给了张民达、叶剑英和第八旅官兵极 大的鼓舞。
第四章执教黄埔与练兵香洲
一在黄埔军校筹备处
正当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之际,迅速崛 起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新兴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 之手。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 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共同进
行国民革命,并提出了国共合作的目标和办法。这次大会以后,国共合作的 步伐大大加快了。1924 年 1 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 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
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正式形成,揭开了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叶剑英作为孙中山的一个忠实追随者,一个普通的国民党员,热烈拥护 大会的决定。他为孙中山和共产党人的言论所吸引,怀着追求真理的渴望,
阅读列宁的著作和介绍俄国革命的书籍以及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书刊。他开始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反映了时代的潮流,真正代表了工农大众的
利益,必将受到工农群众的拥护。国民党“一大”前后,在中国大地上发生 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特别是香港中国海员工人大罢工、京汉铁
路工人的“二七”大罢工,以及发生在广东的工会、新学生社等 70 多个团体 联合举行的示威,这些声势浩大的群众革命运动,使叶剑英受到了实际而深
刻的教育。他由此更加相信孙中山联合共产党、扶助农工政策的正确,尤其 敬佩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全力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事
业向前发展的大智大勇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孙中山逐渐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他先后在桂林、上海、广州与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越飞、鲍罗廷等人多次会谈,采纳了他们提出的创办军
官学校、建立革命军队的建议,并派遣蒋介石、王登云、张太雷等组成的“孙 逸仙博士代表团”去苏联学习考察。
创办黄埔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后孙中山的一个重大决策。叶剑英对此 曾作过这样的评述:
“1921 年至 1924 年,是中山先生一生思想的最高峰。1922 年,中 山先生回到广州后,根据自己研究和苏联革命经验,以及和加伦将军在一起
研究了苏联建立红军的经验之后,深深感到要实行革命非得有革命的军队不 可。这支革命军不仅要每一个成员具有革命思想,也必须有革命的军事制度。
所以,后来下决心办黄埔军校,在军队中实行党代表制度,建立军队政治工 作制度,形成了中山先生那个时期的比较完备的建军思想。”①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孙中山即着手筹办陆军军官学校, 军校设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人们称它为黄埔军校。孙中山指派蒋介石为
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任命王柏龄、李济深等七人为筹备委员会委 员。
2 月 6 日,黄埔军校筹备处在广州市南堤 2 号正式成立,分设教授、教 练、管理、军需、军医等部,李济深、王柏龄、林振雄等为各部门临时主任。
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暂未到职,由邓演达代理。
蒋介石虽被委派担任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的委员长,但他态度并不 积极,也不做实事。真正负责实际筹备工作的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廖仲恺。
孙中山在筹备军校之始,就委任廖仲恺为大本营秘书长,协助筹划军校开办 事宜。廖仲恺不但日夜为筹措办校经费操劳,也为物色办校的人才费心。他
听说粤军第八旅参谋长叶剑英是文武兼备的将才,便邀请他来参与办校。
叶剑英从八旅来到筹备处报到,被分配到教授部给王柏龄当助手,分管 教学方面的事。筹备处刚刚成立,千头万绪,事如乱麻。叶剑英刚开始接手
工作,就遇到不少困难。筹备处不仅资金缺乏,人手紧张,而且常常碰到各 种阻力。他逐渐感到,有些阻力来自国民党内部。当时在创办军校问题上,
真心拥护孙中山主张的只有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等左派。而国民党内有 些右派分子,不但不予支持,反而阻挠破坏。孙中山、廖仲恺依靠苏联和中
国共产党的帮助,以极大的耐心和魄力克服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困难,为建 校铺平道路。邓演达、叶剑英等奉命奔走于粤军各军、师之间,想方设法抽
调人员、借款借枪,以应急需。
二 军校停办风波
正当邓演达、叶剑英等人为筹备工作日夜奔忙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 事件。
2 月下旬的一天上午,蒋介石的英文秘书王登云来到筹备处,突然宣布 了蒋介石的停办军校的命令。叶剑英和在座的人听了,感到莫名其妙,纷纷 提出质问。
王登云避开正题说,现在蒋委员长已经离开广州。军校不办是肯定的了, 没有什么好议论的,筹备处马上解散。委员长走前交代,参加筹备处的同志,
一律发给遣散费。接着,他从皮包里拿出名单念起来:“邓演达先生二百二 十元,叶剑英先生一百五十元”
邓演达和叶剑英等提出抗议,反对不明不白地停止办校,遣散人员。 原来,蒋介石对孙中山不让他过问党务和军政大事的安排不满,借口经
费拮据,停办军校,辞职返回家乡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去了。 停办军校、解散筹备处的消息传开后,一时人心惶惶。邓演达、叶剑英
等人经过商量,觉得此事颇为蹊跷,决定去请示廖仲恺。不巧,廖仲恺去了 香洲,不在广州。廖仲恺回来以后,听到蒋介石下令停办军校的消息,立即
到筹备处召集大家开会。他恳切地说:应该了解,办黄埔军校是党要办的, 而且一定要办。你们中间有人是蒋先生邀请来的,你们应该以君子爱人以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