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开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传

_10 《叶剑英传》编写组(现代)
伐,继续赶路了。夜黑路不熟,叶剑英和杨尚昆,赶上第三军部队,已是拂 晓时分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样正在焦急呢。见了面,毛泽东高兴地说:
哎呀!你们可出来了,好!好!我们真为你们担心。会齐了队伍,便朝第一 军所在地俄界进发。
9 月 10 日凌晨,中共中央在北上途中发出《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 书》,指出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对于红军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号
召党和红军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区。同时再 次致电张国焘:“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
中央现在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 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
北上方针绝对不应该改变,左路军应立即北上。”中央走后,张国焘于
10 日凌晨 4 时又致电中央说,已得悉中央率第三军单独北上,表示“不以为 然”,公开抗拒中央命令,仍坚持南下,拒绝北上。同日,党中央再次向右
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发出“指令”:张国焘令右路军南下,显系违背 中央屡次之决定及电文。为不失时机地实现自己的战略方针,“中央已令一
方面军主力向罗达、俄界前进。四军、三十军归你们指挥,应于日内尾一、 三军团(第一、三军)后前进。”并指出:由于张国焘不能实行总政治委员
之责任,违背中央战略方针,中央“特直接指令前敌指挥员(党员)及其政 委,并责成实现之”,“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挥之”。
①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1 年 1 月 13 日,1982 年 3 月 12 日、4 月 2 日。
此时身为右路军政治委员的陈昌浩等公然站在张国焘一边。他送信或致 电第一、第三军领导人并转全体人员,要他们反对中共中央,说什么“中央
不经过总部组织路线,自己把一方面军部队及直属机关,昨晚开去”;“中 央在毛周逃跑路线上,已经把一方面军几十万健儿葬送”。信中煽动说:“
胡为乎几个人作恶,分散革命力量,有益于敌”;“吾兄在红军久经战斗, 当挥臂一呼,揭此黑幕”,要求“即率队转回阿西”。他公然挑拨第一、第
三军和中央的关系,妄图拉拢彭德怀等领导人,同时,不折不扣地按照张国 焘的“秘密命令”行事。陈昌浩发党中央单独北上以后,立即召开高级干部
会议,公开造谣说“中央投敌去了”,是“逃跑路线”等等。据当时任第四 军军长的许世友于 1982 年 11 月 24
日回忆,陈昌浩命部队作战斗准备,准备 去追,竟给第四军下令要二十八团追击中央。许世友请示徐向前,徐向前说: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徐向前的这 个决断,避免了两支主力红军的冲突,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的恢宏气度。
由于徐向前、许世友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反对,除昌浩没有派出二 十八团,但他还是派四方面军副参谋长李特带了一队骑兵去追中央,进行“劝
说”。同时还命令几个人拿着驳壳枪去追叶剑英,并交代:如果追不回来就 打死他!据杨尚昆、伍修权、吴烈等回忆,当时李特等人在第三军后尾大吵
大闹,阻挠北上,毛泽东、彭德怀、杨尚昆等同志出来见他们。毛泽东先给 四方面军的同志分发了中央的告同志书,然后向他们分析了北上之利和南下
之弊,说了一段很诚挚很感人的话:你们愿意留下的就跟着我们北上,不愿 意留下的就回。请你们回去劝说张国焘、陈昌浩,希望他们认清形势,执行
中央决定,率部北上。如果一时想不通,过一段时间想通了,再北上,中央 也欢迎。我们先走一步,也是为了整个红军北上开辟道路。我相信,不出一
年之内,你们还要北上的,一定会跟上来的。说罢,告别而去,重新上路了。 但仍留下少数人保护道路、桥梁,准备随时接应四方面军同志北上。
中央北上后,陈昌浩还强行扣留胁迫一方面军的干部南下,不许他们跟 中央北上。如李伯钊等几十名去四军、三十军演出和教歌归来的干部,一到
巴西就被陈昌浩下令包围缴械,软禁起来,迫令南下。陈昌浩、李特、何畏 等人在总指挥部和红军大学对没有得到北上通知而想返回一方面军的干部则
采取了令人无法容忍的歧视态度。
9 月 11 日,叶剑英和大家到达俄界。同日,党中央为了争取张国焘改正 错误,再次电令“张总政委立即命令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
张国焘置若罔闻,抗拒命令,反诬中央逃跑,制造分裂。他公然继续致电一、 三军领导人,恶毒诬蔑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的行动。
9 月 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举行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与张国焘的 斗争及今后的战略方针问题。叶剑英出席了会议。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张国
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深刻地揭发和批判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 反对北上战略方针、退却逃跑以及军阀主义的严重错误,号召红四方面军广
大指战员,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作坚决的斗争。为 了挽救张国焘,争取和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这个决议没有向全军公
布,只发至中央委员。会议还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军委纵队改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叶剑英为参
谋长。第二天,中共中央率领陕甘
支队由俄界地区出发。14 日,中共中央再次致电张国焘,再一次要张立 即取消南下的决心及命令,服从中央电令,具体部署左路军与四军、三十军
继续北进,指斥张国焘“不得中央同意,私自把部队向极端危险的方向(阿 坝及大小金川)调走,是逃跑主义最实际的表现”。
但是,张国焘顽抗到底,一意孤行。他令左路军和右路军的四军、三十 军南下后,对朱德、刘伯承等进行迫害,另立“中共中央”,宣布“撤销”
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工作,“开除”
其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宣布对杨尚昆、叶剑英“免职查 办”,直至狂妄地要求取消党中央。他的反党篡军的罪恶活动发展到了登峰
造极的地步。张国焘早在 1924 年 5 月就出卖革命,叛变了中国共产党。①这 一次反党篡军的罪行,只不过是他叛徒本性的一个十足表现而已。
① 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关于张国焘一九二四年被捕和叛变的记载》。
五“吕端大事不糊涂”
叶剑英在长征途中将张国焘企图危害和分裂党中央、红军的密电送给毛 泽东一事,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张国焘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叶剑英
一生为党为人民立下的一大功绩。②对于这件事的经过,中央和红军的领导人 在当时和后来曾多次谈及。1935 年 9 月,毛泽东在哈达铺,向陕甘支队干部
说,一、四方面军分家时,剑英给我送了电报,立了一大功。 ① 1937 年 3 月,毛泽东在有张国焘等人在场的延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张国焘一到
毛儿盖就反了,他就在这里大开其督军会议,用枪杆子来审查党中央路 线。”接着,在谈到左路军和右路军的问题时,毛泽东说:“叶剑英同
志便将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因为这电报上 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当时如果稍微不慎重,那么会打起来的。”

毛泽东在其他时间和场合也多次谈到这件事,并称赞叶剑英:“诸葛一 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1967 年夏天,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曾与杨
成武谈起此事,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 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
些人。”③1971 年 8 月 28 日,毛泽东在长沙同高级干部谈话时再次谈到:“张
国焘搞分裂,发个电报给陈昌浩、徐向前,里面说,要坚决南下,否则就要 彻底解决。当时叶剑英同志当参谋长,他把这个电报先给了我,没有给陈昌
浩、徐向前,我们才走了的,不然,我们就当俘虏啦。叶剑英在这个关键时 刻是有功劳的。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那时,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那时
军队如果不到西北,那里还有点根据地,那怎么能到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呢? 怎么能在抗日战争时搞那么多根据地呢?”①
周恩来于 1972 年 6 月在批林整风汇报会议上就密电问题讲了很长一段 话。他说:“剑英同志先得到张国焘的命令,一得到,马上就报告毛主
席。毛主席得到这个消息,决心北上。剑英同志先将密电报告了毛主席, 因而脱险,立了大功。这件事情,是毛主席经常讲的,在座的不少同志听到。
不是主席总是拿这个古人的事来比喻吗?宋朝不是有位吕端嘛。古人有两句 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主席拿这个例子多次说这个事。
当时军队就行动了后来陈昌浩看到电报,知道了这件事,要追。据这一 次徐向前同志在小组会上说,他制止了。他反对这件事情,不让追。他说,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我们相信徐向前同志的话,因为总有顾全大局的同志嘛。
② 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7 月版,第 393 页。《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 年 8
月版,第 130 页。《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版,第 471 页。《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 年 2 月版,第 295 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7
年 7 月版,第 270 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版,第 569 页。《毛泽东选集》第 1 版、第 2
版中“巴西会议”的注释和校订说明。
① 访问杨成武、吴烈谈话记录,1990 年 6 月,1994 年 10 月。
② 毛泽东在延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 年 3 月 30 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毛泽东年谱》 上卷第 666 页。
③ 访问杨成武谈话记录,1989 年 4 月。
① 毛泽东在长沙和丁盛、刘兴元、韦国清谈话记录(汪东兴参加),1971 年 8 月 28 日。
所以那一次是一个很险恶的环境。就是说,没有剑英同志立这个功,要不是 毛主席出来制止那个局势就很坏了。所以就是主席说的,人心,党心,
党员之心,都是要团结的,不要分裂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要分裂是极 少数,那是一个惊险场面,在关键时刻才显出是同志嘛。古话说:‘板荡识 忠臣’嘛。”②
邓小平对张国焘的这一密电事件一直是肯定其存在。他的女儿毛毛记述 这一事件时写道:“过草地后,张国焘一再迟滞,拒绝与中央和右路军会合,
同时无视中央的一再劝告,密电在右路军当政委的陈昌浩把右路军拉出来南 下,阴谋分裂和危害中央。这封密电,幸被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看到,立即
报告了毛泽东。”③
陈毅于 1964 年 12 月 18 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把毛泽东送给叶剑英的 两句赞语,写在叶使用的笔记本里:“剑英道兄正之:诸葛一生唯谨慎,吕
端大事不糊涂。”①
徐向前于 1977 年 5 月 14 日叶剑英八十寿辰之际,赠叶一首“七绝”, 其中写道:“吕端当愧公一筹,导师评论早已定。”②
张闻天和秦邦宪是巴西会议的参加者,也是重要的当事人之一。李维汉 在《回忆与研究》一书中写到了这两位中央领导人当时谈话的情形:“有一
次博古(秦邦宪)、洛甫(张闻天)对我说,两河口会议决定北上,但张国 焘耍两面派,表面上同意,心里是不同意的。他还违背政治局会议的决
定,密电要右路军立即南下。洛甫告诉我,张国焘有电报说,如果毛泽 东、洛甫、博古、周恩来等不同意南下,就把他们软禁起来。洛甫告诉我上
述情况后,叫我负责把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总政治部等单位在次日凌晨 带到巴西,会同党中央一路北上。”张闻天向刘英也曾讲过上述同样的内容。

巴西会议的另一位参加者和重要当事人王稼祥曾向朱仲丽说过这件事:
“叶剑英同志对党很忠诚,很机智,积极维护党的团结,他将张国焘背着中 央下令右路军南下的密电及时报送毛主席,立了一大功。”④
朱德在 1960 年 11 月 9 日的谈话中说:四方面军到阿坝时,“张国焘就 变了,要全部南下,发电要把北上的部队调回,我不同意,反对他,没有签
字。后来电报由叶剑英同志截住,告诉了毛主席,没向下面讲,中央就马上 决定单独北上了。如果调转,中央是很危险的。”①
彭德怀在《我的自述》中写道:“某日午前到前总,还在谈北进。午饭 后再去,陈昌浩完全改变了腔调,这无疑是张国焘来了电报,改变了行
动方针。我即到毛主席处告知此事。向毛主席报告后不到两小时,叶剑 英秘密报告:张国焘来电南进,我和叶剑英商量,如何偷出地图,和二
局在明晨拂晓前到达三军团司令部北进,叶示意想办法。毛主席脱险来到三
② 周恩来在批林整风汇报会议上的讲话,1972 年 6 月 12 日。

② 原件存时剑英办公室。
③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63—364 页。访问刘英谈话记录,1986 年
10 月。
④ 访问朱仲丽谈话记录,1989 年 5 月。
① 朱德谈话记录,成都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整理,1982 年。
军团司令部,发了电给林、聂,说行动方针有变,叫一军团在原地等着。”② 他在 1959 年 8 月的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言,也谈了叶剑英在与张国焘
斗争中的作用。
杨尚昆 1986 年 9 月 30 日,在一次谈话中,再次回忆了当时密电来往, 直属队“打粮”,与叶剑英星夜出走,李特“追兵”,以及毛泽东劝阻,当
众散发传单等具体情景。他说:“当时中央和我们对张国焘发密电给陈昌浩, 分裂党和红军这件事,都是深信不疑的。如果没有时帅获取那份密电,透露
张国焘威胁并企图危害中央,中央为什么走得那样急,那样险呢?那岂不是 发疯了吗?”③当时在潘州镇与杨尚昆同住一室的陆定一也回忆了类似内容。
④1984 年 4 月 3 日,杨尚昆与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谈话,对这段史实作了更 为具体的回忆。
1984 年 6 月 15 日,李先念在与这位美国作家谈话时也谈到张国焘密电 问题,他记得电文里有一句关键的话,指示陈昌浩:“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聂荣臻在 1977 年 5 月 14 日为叶剑英祝贺八十寿辰,曾赠诗一首:“川 西传讯忠心耿,京华除害一身胆。行若吕端识大事,功成绛侯有愧颜。”其
中“川西传讯”即指张国焘密电事件。1986 年,他在《昌端大事不糊涂》一 文中写道:“1935 年 6 月,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川西懋功地区。9
月,张 国焘背弃中央北上的决定,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野心达到顶点。张国焘居心险 恶,竟企图危害中央,电令陈昌浩带领右路军,包括原一方面军的一、三军
团全部南下。在此党和革命处于万分危急的时刻,剑英看到这份电报,火速 报告了毛泽东同志,并设法提供了一份军用地图。中央决定立即率一、三军
团北上,脱离了险境,使张国焘危害中央的图谋落了空,也使红军日后有了 北上的胜利和抗日战争的发动。在俄界,剑英详细地向我讲述了这惊险的一
幕。我由衷地敬佩剑英的机警和对党中央的无限忠诚。”②
1981 年,邓颖超在接受爱泼斯坦、刘洪、曾淑芝采访时说:“他(张国 焘)给四方面军陈昌浩发电报,要他武力解决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
古等人,就是要把这些人抓起来。结果这份电报被参谋长叶剑英得到了,马 上报了毛主席。毛主席英明果断,带领一方面军,连夜赶路七八十里,摆脱
了四方面军。”③
薄一波在谈到叶剑英一生中两件最大的贡献时说:“一件是长征途中获 悉了张国焘要陈昌浩南下的电报,及时报告毛主席,保证了中央和中央红军
按原定方向北上。记得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毛主席指定我把北戴河会 议上的发言,修改后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讲一次,当我讲到旧戏中王佐断臂
‘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几位同志插话,毛主席突然站起来讲:剑 英我送你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大事不糊
②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 1981 年 12 月版,第 202—204 页。
③ 访问杨向昆谈话记录,1986 年 9 月。
④ 访问陆定一谈话记录,1991 年 4 月。
①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 1986 年 5 月版,第 318—325 页。
② 原载 1986 年 11 月 1 日《人民日报》。
③ 邓颖超:《坚定的信仰,不懈的奋斗》,载《中国建设》1981 年第 8 期。
涂’,剑英足以当之!我想主要指这件事,当然还有其他的事!”①
当时曾受叶剑英之托保管甘肃地图的萧向荣和接到叶剑英电报立即从包 座返回总指挥部的刘志坚,以及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叶子龙、陈昌
奉、黄有风、范金标等回忆密电事件和中央脱险的经过,都证实了密电确实 是迫使中央突然率领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徐海东将军当年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张国焘密电事件,但他听毛泽东亲自 向他谈过这件事的经过和叶剑英的功绩。徐文伯回忆说:“父亲生前非常敬
重叶剑英,常常告诫我们要好好向叶伯伯学习,毛主席多次夸他大事不糊涂, 当年张国焘闹分裂时,多亏他把张要右路军南下的密电送给毛主席。主席说,
好险啊,差一点脑袋就搬家了!”
此外,还有一些与张国焘密电事件有关的当事人、知情人,以及许多参 加过长征,了解同张国焘斗争情况的老同志,如凯丰、成仿吾、萧劲光、何
长工、黄克诚、伍修权、罗瑞卿、耿飚、杨成武、宋任穷、许世友、宋时轮、 李聚奎、王平、陈士榘、李伯钊、余秋里、欧阳毅、孔石泉、莫文骅、孙毅、
方强、叶楚屏、吴烈、何廷一、曾希圣、童小鹏、钱益民、石敬平、贺俊桢、 周涌、钱江、戴镜元、李质忠、颜太龙、范希贤、徐国珍等著文、谈话,回
忆张国焘的密电事件,都有同样的记述。他们认为,叶剑英获取张国焘密电 这一功劳已载入史册。当年,张国焘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是张国焘错
误路线发展的必然结果。党中央同张国焘这场斗争,不仅关系到当年参加长 征同志的个人命运问题,更主要的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①
1982 年 3 月 12 日,叶剑英看过吕黎平回忆的电文抄件后说:“意思是 这样。”其后,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负责人杨尚昆、胡乔木要了解这方面
的情况。10 月 6 比叶剑英办公室工作人员摘录了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等 关于密电的谈话材料,并整理一份《关于吕黎平回忆长征途中张国焘“密电”
事件的一些情况》。他们把这些材料呈报叶剑英。叶剑英看后,当即报给杨 尚昆、胡乔木。②
1984 年 9 月 7 日,曾在长征途中任前敌总指挥部作战科副科长的吕黎平 在军事科学院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说:张国焘的电文内容以前我回忆的只是
大意,事过五十多年,不一定记得一字不错,但有几点是肯定的:(一)坚 决反对北上;(二)要右路军回头南下;(三)如中央不同意南下就要监视
其行动,要“彻底解决”。此后他又有专著论述这一问题。③
中共中央对叶剑英在长征途中同张国焘的斗争,作了高度评价和明确的 结论。1985 年 9 月 16 日,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在写给叶剑英的致敬信中说:
“长征途中,您同张国焘企图危害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阴谋进行勇敢机智的斗 争,为党立了大功。”叶剑英逝世以后,经邓小平审阅、中共中央书记处讨
论通过、由胡耀邦于 1986 年 10 月 29 日代表中央在叶剑英追悼会上致的悼词
中,再一次肯定了这一历史事实,说毛泽东同志后来屡次称赞这是叶剑英同 志在关键时刻为党为革命建立的一个大功。
① 簿一波接见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等谈话记录,1994 年 7 月 5 日。
① 各该同志的著作、回忆、访谈录,1937—1994 年。
② 访问王守江、张燕谈话记录,1986 年 10 月。
六北上到吴起
1935 年 9 月中旬,陕甘支队在北上进军中,叶剑英协助毛泽东、彭德怀 指挥部队斩关夺隘,越过岷山,于 17 日攻克天险腊子口。18 日占领甘南的
哈达铺。陕甘支队在哈达铺进行休整。9 月 2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 定,红一军团改编为第一纵队;红三军团改编为第二纵队;中央军委纵队改
编为第三纵队,叶剑英任司令员。休整后,叶剑英率领第三纵队继续北进。9 月 27 日,红军占领榜罗镇和通渭县城。在这里。叶剑英和几位同志从国民党
报纸上看到有关陕甘苏区的消息,遂向中央提出北上陕北的建议。①其时,中 央也正在分析全国局势,对陕甘苏区和西北军的情况尤为关注。在榜罗镇,
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会议,根据陕北尚有相当规模的苏区和红军等情况, 决定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进至陕北,和当地红军一起,保卫和扩大陕北根据
地。会后,陕甘支队分三路北上,于 10 月上旬翻越六盘山主峰,在铁角城附 近,与敌骑兵遭遇,发生激战。当时,彭德怀、叶剑英站在一个山头上的破
庙里用望远镜观察敌情。突然,彭德怀一把将他按倒,一颗子弹从头上呼啸 而过。叶剑英对这件事一直铭记心头,曾多次对孩子和身边工作的同志说:
“彭总救过我的命!那一次好险啊!”①
陕甘支队继续向吴起镇前进。在吴起镇何连湾一带,彭德怀、叶剑英指 挥部队消灭了一股敌军。10 月 19 日到达吴起镇。叶剑英协助彭德怀指挥部
队击溃尾追的敌骑兵 2000 余人。22 日,叶剑英出席了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 召开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的苏区,
领导全国大革命”。
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历时 1 年、途经 11 个省的 2.5 万里长征。长 征在中国和世界人民面前高高矗立起一座丰碑。它铭刻着红军男女战士们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战的壮丽史诗。叶剑英以对党的耿耿忠心和殷红鲜 血为这首史诗谱写的光辉的篇章,永放光华。
①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2 年 3 月 18 日。
① 访问叶剑英亲属谈话记录,1990 年 4 月。
第十四章初到陕北
一东征战役中的中路指挥
冲央红军陕甘支队在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城)进行短期休整后,于 1935 年 11 月初到达甘泉地区同红十五军团(由陕甘红军和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
组成)胜利会师。
11 月 3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 军事委员会,同时决定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
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8 日,叶剑英被任命 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参谋长。
11 月下旬,叶剑英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直罗镇战役,歼敌一个师又 一个团,俘敌 5300 余人,缴枪 3500 余枝。这次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
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了陕甘苏区,有力地配合了全 国红军的行动,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札”。
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日益加紧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继攫取中国东北之 后,又制造了华北事变。国民党政府却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
策,整个中国面临着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危险。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急剧 上升为主要矛盾,促使国内各阶级、各政治集团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新的变化,
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势不可当。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始终站在抗日救国的前列。1935 年 10 月至
12 月,中共中央连续发表宣言和决定,号召全国人民和各党派、军队团结起 来,抗日救国,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2 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在陕西省
安塞县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讨论党的战略方针与策略路线问题。会议通 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总政策,同时确定党的战略方针是:在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 义进攻中国的总任务之下,首先须在一切政治的、军事的号召上和实际行动
上,“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猛烈 扩大红军”,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以山西和绥远等省为主要方向。
在瓦窑堡会议讨论党的战略方针过程中,叶剑英拥护党的正确主张,并 提出积极的建议。1935 年 12 月 19 日,毛泽东特复电叶剑英等:“对战略方
针的提议均收到,我完全同意兄等的意见。洛甫同志及中央各同志在大会上 均无不同意见,政治局已开了三天会,很好的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力量与任务。
后天讨论军事问题,详情后告。”
根据瓦窑堡会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所确定的渡河东征的 方针,和国民党军企图阻止红军发展、围困陕甘地区红军的新情况,西北革 命军事委员会于
12 月 24 日下达了《四十天准备行动的计划》。叶剑英根据 这一计划,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东渡黄河作战的具体准备工作之中。据程子华
回忆,叶参谋长亲赴前线组织调查由延安、甘泉、左铺各地到黄河西岸临真 镇的交通道路,同部队指挥员察看渡河地点,提出部队作战行动方案和建议,
协助各部队收集和制造木船、皮筏等渡河器材,征调造船和划船民工,组建 工兵部队进行造船、划船、架桥等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1936 年 1 月底,毛泽东来到陕西省延长县,与在这里的彭德怀、叶剑英 等召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进一步研究了东征作战的问题。会后,彭
德怀到黄河岸边详细侦察地形,了解敌军兵力部署、工事构筑、火力配备等 情况,选择渡河点。叶剑英留在延长,组织地方党政机关,继续做渡河的各
种准备工作,并对渡河先锋队和船工进行政治动员和技术训练。2 月 2 日, 叶剑英致电毛泽东、彭德怀,提出应立即派人到延水南区黄河边,动员 60
名水手备用,并对渡河器材的筹备、部队集结待命等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 的建议。
毛泽东、彭德怀接到叶电后,于 2 月 5 日电示各部移动驻防位置,要求 由叶剑英具体部署,并指定叶剑英将所准备的渡河器材,尽快交给一军团。
叶剑英根据军委的指示,立即制定出行军、宿营计划,调整部署,组织部队 向前沿阵地运动,并认真检查落实。2 月 8 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叶剑英,
询问渡河准备情况,要求立即秘密征集皮筏水手;确定随军东征的地方干部、 警卫连等今后归叶剑英指挥调动,并由叶剑英派山西游击队到延水城同另一
独立营及两个游击队集中训练。叶剑英即命赖传珠、杨森率山西独立营及延 水第一游击支队、延长第六游击支队开往延水城待命,并将 30 个渡河笺子交
赖传珠带给一军团。随后,叶剑英将一方面军直属队带往川口镇集结待命。
2 月 18 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下达了东征作战 命令。20 日 20 时,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在毛
泽东、彭德怀指挥下开始东渡黄河作战。
夜幕沉沉,河水滔滔。第一、第十五两个军团冒着凛冽寒风,利用夜暗 从陕北绥德县沟口、清涧县河口开始强渡。叶剑英亲临渡口,检查渡河情况,
并随时向毛泽东、彭德怀报告。21 日 10 时,叶剑英致电毛泽东、彭德怀: 十五军团己渡河,一军团约下午 16 时才能过完。一方面军直属队拟本日 17
时开始过河。同日,叶剑英还将从前线接收的 400 余名晋绥军俘虏官兵的安 置情况报告了毛泽东。21 日晚,叶剑英最后率领一方面军直属队渡河。部队
渡河后,按预定计划迅速向纵深发展。至 23 日,占领了三交、留誉、义牒各 镇及其周围地区,完成了战役展开,取得东征战役的第一个胜利。①
东渡黄河后,叶剑英协助彭德怀指挥部队,在中阳县关上村、孝义县兑 九峪等地区打退了晋绥军的反击,控制了石楼、中阳、孝义、隰县、永和等
县,并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得到山西人民群众热情支持。阎锡山仓促应战, 惊慌万状,一面急电向蒋介石求援,一面调动部队向抗日先锋军反扑。红军
将反扑之敌全部击溃,在上述数县广大地区建立起临时根据地。为了发展胜 利,军委决定以这一地区为作战枢纽,分兵南下北上,组成右、中、左路军。
以红十五军团主力为左路军,在徐海东、程子华指挥下,向北进攻;以红一 军团主力为右路军,在林彪、聂荣臻指挥下,向南急进;以红十五军团的一
个团又一个营、一方面军直属队和新成立的红三十军、山西游击队等部为中 路军,由叶剑英直接指挥,以牵制和吸引晋绥军主力,支援左右两路军的进
攻行动。左右两路军分南北两线向晋绥军进攻,迅速进抵侯马和太原近郊, 占领了晋西南广大地区。
阎锡山为阻止红一方面军继续东进,集中 14 个旅,编为 4 个纵队,再次 向石楼方面实施反击。蒋介石应阎锡山的请求,从 3 月上旬开始,先后派遣 约
10 个师进入山西,同时命令西北军、东北军等部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左右两路军从南北两线向中路军靠拢,集中兵力准备歼 灭敌人。
为了加强中路军的武装力量,中革军委于 3 月 11 日电令:“一切在石楼
① 访问刘惠农谈话记录,1987 年 10 月。
机关、部队、游击队工作人员,归叶剑英统一指挥。”3 月 21 日,毛泽东、 彭德怀又进一步明令:“为保障后方交通,赤化石楼全县、中阳南部、永和
北部,猛烈扩大上述地区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并达继续包围石楼之目 的,所有上述地区内一切武装、部队统一归叶剑英指挥。”
叶剑英根据军委指示,指挥中路军与敌军巧妙周旋,钳制敌人,尤其注 意控制石楼通往水头、石口镇、隰县、永和、留誉五条道路,充分发动群众,
坚壁清野,阻截敌军的物资供给。
4 月 10 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办事处命令,任命叶剑英、聂荣 臻、刘志丹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4 月中旬,敌军集中兵力进逼石楼。叶剑英一方面命令马家站兵站暂停 向河西运送缴获的物资,一方面请示毛泽东、彭德怀同意,集结中路军主力 在石楼城北 30
里处阻击敌人,同时在永和一线打击北进之敌。这样,石楼地 区的紧张形势得以缓和,黄河渡口继续控制在红军手中,从而保证了前后方
的交通运输和伤员的转运工作。与此同时,叶剑英组织部队大力开展地方工 作,建立和发展抗日游击队,建立中共地方组织和政权,征集兵员,筹粮筹
款。有一次,游击队在石楼县县长家炕里挖出六大罐银元。叶剑英命令部队 将这些银元运回后方,用作红军的经费。
叶剑英领导的中路军兵力虽然不多,但他果敢机智,巧于用兵,吸引和 钳制晋军主力,圆满地实现了军委的战略意图,受到毛泽东的赞许。
中共中央鉴于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和晋西敌军变化的态势,于 4 月 28 日决定撤回河西,结束东征。5 月 2 日,一方面军开始有计划地西渡黄河, 至 5
日全部回师至延长、延川、永坪地区。叶剑英率部尾随十五军团西渡回 师,胜利完成了东征任务。
红一方面军东征是在毛泽东指挥下一次胜利进攻的战役。这次作战虽然 只有 75 天,但在战略上却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使经过长征,刚刚立足于陕
北的红一方面军在政治上、军事上由被动转入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经济困难。
东征战役共消灭国民党晋绥军约 7 个团,俘 4000 余人,缴获各种枪 4000 余枝,炮 20
余门;取得了强渡江河作战的重要经验,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迫使“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晋绥军撤回山西,打击了蒋介石、阎锡山的
反动气焰,使陕北革命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红军吸收新兵约 8000 人,筹 款 30 余万元,并在山西 20
多个县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 日主张,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
二 参与筹划西征
红军回师以后,蒋介石仍然坚持其“剿共”政策,调集军队准备对陕甘 根据地发动新的“进剿”。在根据地东北面,有蒋的嫡系汤恩伯的一个师两
个旅、阎锡山晋绥军的一个师又一个旅渡河入陕,协同陕北的井岳秀、高桂 滋两个师,采取堡垒政策,步步进逼。在根据地西部,蒋介石将宁夏马鸿逵、
马鸿宾的一部,部署于陕甘宁边界地区,防堵红军西进。在根据地周围的国 民党军队中,只有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与共产党秘密建立
了初步统战关系,不愿再同红军作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红军向 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西部出征,以巩固和发展陕甘根据地,扩大红军,争取
西北抗日力量的联合。叶剑英在西北军委参谋部,积极投入了西征战役的准 备工作,参与制定了《西征战役计划》。 1936 年 5 月 18 日,军委下达了
战役计划。计划确定:以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第八十一师、骑兵 团共 1.3 万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第二十九军主力、第三十军和陕北地方部队、游击队,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开 展游击战争,钳制入陕的蒋介石中央军、阎锡山晋绥军和原在陕西的敌军,
努力保卫陕甘革命根据地;红二十八军准备出陕南,会同在该地坚持斗争的 红七十四师,在鄂豫陕三省边区开展斗争,吸引蒋介石中央军主力于自己方
面,以策应西方野战军的行动。
但是,西征却遇到了盘踞在宁夏境内的马鸿逵、马鸿宾军的抵抗。他们 凭借一些厚实坚固的“土围子”阻止红军前进。一方面军总部领导指示部队
干部、战士献计献策,自做炸药,炸毁“土围子”。叶剑英致电在西安的李 克农等,要他们设法从国统区购买硝药。同时动员部队能工巧匠自己动手制
造炸药。他在驻保安的总部机关和直属队大会上进行动员,希望凡在家熬过 硝、做过炸药的同志,都积极报名参加,并从总部抽调人员到盛产硝土的一
军团所在地宁夏豫旺堡,组建一个小制硝“工厂”。经多次试验,终于制成 了雪白的纯硝。他们再在硝中加上其他成分,制成炸药,送到前线。前线指
战员用这些炸药,摧毁了敌人许多“土围子”。
三争取东北军与十七路军
这一时期,全国抗战出现了新的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东北 军和十七路军中有了很大的进展。叶剑英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参与指挥西
征战役的同时,以主要精力投入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
东北军原是以军阀张作霖为首领、封建割据色彩极其浓厚的地方武装集 团。这支军队,一方面与占领东北的日本帝国主义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另一
方面又与企图兼并和消灭这支武装的蒋介石集团存在着尖锐矛盾。因此,在 东北军中,存在着由来已久的抗日反蒋的积极因素。日本关东军炸死张作霖
后,其子张学良易帜归蒋。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 策之下,张学良只得流亡关内,蒋介石又把这支队伍推向反共的第一线,阴
谋在内战中消灭之。东北军 1935 年入陕时有 5 个军 1 个师,号称 20 万人, 在与红军作战中,被歼灭 3
个师,损失严重。蒋介石非但不给补充,还取消 了几个师的番号。东北军官兵此时背井离乡,怀念故土,厌恶内战,不愿当
亡国奴,迫切要求打回老家去,同时又深受蒋介石嫡系军队的歧视,反蒋情 绪日益强烈。家仇国恨集于一身的张学良,受到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和
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早有抗日救国、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要求。为了适 应并推动这种有利形势, 1935 年 12 月,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
大会议上,就决定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叶剑英为副书 记。并确定彭德怀、李克农、朱理治、萧劲光、欧阳钦、聂洪钧等参加此项
领导工作:朱理治、萧劲光负责日常领导工作。1936 年 1 月下旬,党中央指 示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释放直罗镇战役中俘获的东北军团长高福源,并要
高为红军与东北军开展和平谈判事宜进行联系。当时,对东北军俘虏的管教 工作统由叶剑英负责。高福源在红军中生活两个月期间,叶剑英曾耐心地开
导教育他,向他分析抗日救亡的形势,告诉他蒋介石利用东北军、西北军打 红军,实际上也是企图消灭这两支队伍,让他回去劝告张学良,都是中国人,
不要自己打自己。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刘 志丹等红军将领名义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
书》,提出:中华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愿意与任何抗日的武装队伍联合起 来,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同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收复失地。并表
示:我们愿意首先同东北军来共同实现这一主张,为全中国人民抗日的先锋。 接着,李克农与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王世英分别到洛川、西安,与东北军六
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谈判,达成初步协议。4 月 9 日 晚,周恩来亲赴延安城一座教堂内,与张学良就抗日救国问题举行会谈,双
方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协议。
6 月中旬,叶剑英同李克农等奉命去蟠龙、琉璃坡、石家砭等地,了解 中央军、东北军的兵力部署、进军动态,及时向毛泽东、周恩来报告敌情。
并尽一切可能,利用各种关系,向东北军一○七师、一一七师官兵进行政治 宣传,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对如何防止敌军进攻瓦窑堡提出许多建议,并根
据毛、周指示,进行了大量救护伤员、保障供给、修补道路等方面的工作。 从 6 月 15 日至 22 日,一周之内,叶剑英亲笔给毛泽东、周恩来写信 14
封, 并派卢伟良等专人送去。这些信忠实地记录了当时时剑英辛勤工作的情形, 内容涉及敌、我、友各个方面,不仅反映了当时抗战与统战形势任务的复杂
与艰巨,也反映了红军内部机构、人事和教育以及协助延安地区干部开展工 作等诸多问题。他在 6 月 20 日 7 时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信中写道:
“刘惠农及政治部派来两个人,昨日均到宋家川布置一切,准备接收刘 家坪伤病员(约 150 人),并由省一级机关派人动员伏子,续向榆树坪运搬。
但本日伏子能有多少来,尚未得报,已催刘赶办矣。这两天王辉正拟帮 助特务队整顿队伍,而主要负责人都跑了。昨天,王辉问该队政委:特务队
近来进行过什么教育?他答:军事、政治都是我一人担任。又问:那么你进 行过什么教育?他答:我队尽是新战士。王问:你上过政治课没有呢?他说
没有。像这个政委和斯大林同志所引证过的那一位不可救药的说空话的人, 实在没有什么分别,建议撤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