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帷裳」为上朝或祭祀时所穿的礼服。
(十四)「杀」即减少。
(十五)「玄」指黑色。
(十六)「吉月」即月朔,每月初一。
第三部分 第113节:乡党第十(4)
〔今译〕
孔子不以深青色、红色做领口和袖口的滚边,也不用红色、紫色做居家穿着的便服。夏天穿葛布单衣,里面一定穿内衣。冬天外面穿黑上衣,里面就配黑羊皮的袍子;穿白上衣,里面就配白鹿皮的袍子;穿黄上衣,里面就配黄狐皮的袍子。在家穿的皮袍要长,右边的袖子短,方便做事。盖的被子为身长的一倍半。狐貉的皮毛厚,用来做坐垫。丧服除去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除了祭祀穿的裙子用整幅布做,其余的一定用斜幅缝制。不穿戴紫羔皮袍和黑色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必定穿朝服去上朝。
〔引述〕
这里所记载孔子的穿着,大抵和当时的习俗一样。孔子不会在穿着方面标新立异,或者比别人更加考究。
〔生活智慧〕
(一)衣着以俭朴、保暖、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为原则,任何奇装异服、名牌、华丽、奢侈,实在没有必要。
(二)衣着最好配合季节的变化,和当地的气候,还有自己的身份和职业的需要。以合理、合适、合法为宜。
(三)在不同场合,穿着不一样的衣着,以符合礼节的要求。如果有失礼的地方,要表示歉意,并尽早离开。
〔建议〕
注意自己的衣着,是不是合理、合适、合法?
〔原文〕
七、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主旨〕
孔子斋戒时,十分恭敬谨慎。
〔注释〕
(一)「明衣」指斋戒前先沐浴,再换上明洁的布衣。
(二)「变食」相当于现代的吃素。
(三)「迁坐」指改变居处。
〔今译〕
斋戒沐浴后,要换上明洁的衣服,用布做的。斋戒时一定要改变日常的饮食,不与妻室同房。
〔引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儒家主张不二过、善补过,同时提供天做为人忏悔、救赎的途径。这和基督教的「原罪」并不相同,只是表示以天为道,人应该依天道来反省、改善自己的言行。
要和天对谈,最好斋戒以示恭敬。祭祀时也应当如此,以表示祭神如神在。这时候衣、食和起居作息,都应该有所规定,来加以约束。
〔生活智慧〕
(一)斋戒是一种恭敬、谨慎的表示。要么不斋戒,若是认为有必要,就应该遵照礼俗,不得虚假或自行变更。
(二)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除非重大事宜,不应该常问鬼神。祭祀要定期,也是敬而远之的意思。
(三)命在天也在我,祷自己便是向神明祈祷。凡事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先好好检讨,思虑周至,尽力而为,才是正道。
〔建议〕
如果真的要斋戒,就应该确实在衣、食、起居作息方面,做出合适的改变。
〔原文〕
八、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
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xì)。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
(fǔ),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主旨〕
孔子对于饮食相当节制。
〔注释〕
(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指吃米饭不嫌精白,吃肉不嫌切得细小。
(二)「食饐而餲」指食粮放置过久而腐臭变坏。饐即腐臭。餲是味恶的意思。
(三)「馁」即腐烂。鱼烂称「馁」,肉腐为「败」。
(四)「不时」指不是三顿正餐的时间。
(五)「割不正」指宰杀猪牛羊的方式不当。
(六)「不使胜食气」即不使食肉多过饭的份量。
(七)「祭于公不宿肉」指助祭于君分得的胙肉,回来后立即分赐,不要等到隔日。
(八)「必齐如也」指必定要恭敬祭拜。
〔今译〕
米饭不嫌舂得精白,肉不嫌切得细小。食粮放置过久变坏或变味就不吃,鱼类、肉类腐败了也不吃。食物跟平常的颜色不同、味道变了不吃。煮坏了不吃,不是三顿正餐时间不吃。宰杀方式不当的肉不吃,没有适当的酱不吃。肉虽然多,不使吃肉比吃饭还多。喝酒依照酒量,不喝醉而惹事。街上零卖的酒、肉怕不干净也不吃。桌上生姜不可撤走,食物不可吃太多。
第三部分 第114节:乡党第十(5)
帮助国君祭祀,分回来的祭肉,当天就分送给人。祭肉不能留着超过三天,超过三天便不能吃了。
吃的时候不交谈,睡的时候不讲话。虽然是粗饭、菜汤、瓜类,临吃的时候也一定要先祭拜,而且要有诚意。
〔引述〕
孔子当时,对于营养学的研究,远不如现代发达。譬如饭食愈精愈好,便不符合科学的研究结果。这一段描述,仅供参考。主要是吃得合理,不影响健康,也不吃得难看,或者引起他人的非议,也就可以了。
〔生活智慧〕
(一)坐有坐相,睡有睡相,吃也有吃相。太过难看,就不够体面。有碍观感,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二)吃得营养均衡、分量恰当,最好按时用餐,少吃零食,对健康有保障。遇有特殊状况,要合理加以调节。
(三)饮食习惯,要自己用心调整。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状态不同。所处环境变动,最好及时调整应变,以求合宜。
〔建议〕
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及时加以改进。
〔原文〕
九、席不正,不坐。
〔主旨〕
孔子对坐席相当重视。
〔注释〕席指坐用的坐席。
〔今译〕
孔子看坐席摆得不端正,他就不坐。
〔引述〕
孔子当时,流行席地而坐。铺在地上的坐席,有双重的,也有三重的。铺在地上,若是摆得不端正,或者移动而导致偏斜,坐下去便会影响到邻近的坐位,造成不便。孔子在坐下之前,先把坐席端正好,是一种礼节。
〔生活智慧〕
(一)坐得正,对身体健康有助益。许多人喜欢斜着坐,翘腿、半躺半坐,对健康都有害处,最好及早改变。
(二)坐得正,才不致影响别人,是一种良好的礼节。有些人喜欢东倒西歪,甚至于倚靠在别人身上,令人厌恶。
(三)把椅子放正,才就坐。不要先坐下去,再来移动椅子。椅子放得不合适,最好顺手调整一下,使别人也能够好好安坐。
〔建议〕
坐之前,先看看坐位,起立离开时,再回头一望。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受益无穷。
〔原文〕
十、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
〔主旨〕
孔子居乡,事事守礼。
〔诠释〕
(一)「乡人饮酒」为古时乡党蜡祭饮酒的礼仪。
(二)「杖者」指老人。
(三)「傩」即迎神驱逐疫鬼的仪式。
(四)「阼阶」指东阶,主人站立的所在。
〔今译〕
乡里举行饮酒礼的时候,等老人都离席了,孔子才离席。
乡人举行傩礼驱鬼逐疫时,孔子就穿上礼服站在宗庙的东阶上。
〔引述〕
居乡的意思,现代称为参与社区活动。若是有老年人参加,应该先让老年人离开,年轻人才可以离去。从事各种活动,先搞清楚、弄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位置,然后依礼而行。
〔生活智慧〕
(一)敬老尊贤,是一种美德。人人都会老,敬重老人便是看重自己。贤明的高士,往往有很好的意见,如果加以尊重,就会自动说出来,对社会做出贡献。
(二)不同的活动,有不一样的内容。事先明白自己的角色,参与时把应有的角色扮演好,才会普受大家的欢迎。
(三)能够服务的,不惜出钱出力。接受服务的,要表示谢意,并且提供良好的回馈。共襄盛举,使社区活动多彩多益,促进和谐发展。
〔建议〕
尽量参与社区活动,扮演好应有的角色。
〔原文〕
十一、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主旨〕
孔子与人交往,都有真正的诚意。
〔注释〕
(一)「问」即问候,慰问。古时向人问候时,致送礼物以表情意。
(二)「康子」即季康子,鲁国的大夫。
(三)「馈」即馈赠,送物予人。
(四)「未达」即未明药性。
第三部分 第115节:乡党第十(6)
〔今译〕
孔子派人探访他邦友人,一定再拜然后送他上路。
季康子派人送药给孔子,拜谢后接受,告诉使者:「我不完全明白这药的用法,不敢试服。」
〔引述〕
拜送被指派的使者,是向所访问的人,表示敬意。看不起使者,实际上也等于看不起自己。
药是良药,同时也是恶药。服药之前必须明白药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否则随便服用,实在十分危险。
〔生活智慧〕
(一)药品必须经过临床试验,证实有效,才能够问世。服用药品,应该问明药性和服用方法,以免误用而引起后遗症,反而遭受伤害。
(二)不要随便赠送药品,增加受赠人的困惑,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最好征得受赠人的同意,才能赠药。
(三)送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衡量双方的身份、地位和交情,以及旁人的观感,做出合理的判断。否则礼是送了,有时反而弄得双方都不愉快。
〔建议〕
不要随意赠送药品,也不要随便服用不明白性质和使用方法的药品。
〔原文〕
十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主旨〕
孔子重视人命,爱物次之。
〔注释〕
「厩」即马房。
〔今译〕
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有人受伤吗?」不问马有没有烧伤。
〔引述〕
仁人爱物,是孔子的主张。但是人重于物,则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假若马房失火,孔子问马而不问人,大家有什么感受?关心马的安危,不应该优先于人,所以孔子暂时不问马。要问也可以,隔一下再问,急什么呢?
如果这匹马特别重要,大家也会主动提出来,用不着孔子询问。
〔生活智慧〕
(一)先人后动物,未必就以人为重而以动物为贱。对被询问的人,也是一种尊重。先后次序,最好不要颠倒。
(二)如果只问动物而不问人,便是有意侮辱,认为人不如动物,对被询问的人,也是一种不敬的表示。
(三)特殊情况,可以询问人和马有受伤吗?至少人马并提,而且先人后马,才显得对人的关心,仍然高于对马。
〔建议〕
有任何事发生,先关心人,然后才关心事物。
〔原文〕
十三、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
于君,君祭,先饭。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主旨〕
记载孔子对于国君的礼敬。
〔注释〕
(一)「腥」即生肉。
(二)「荐」指进奉祖先。
(三)「君祭先饭」古时临食前必祭,君祭则己不祭而先吃饭,好像为国君先尝一下的意思。
(四)「东首」指古时卧病者常居北边窗下,国君来探视时,则暂迁南边窗下,头部在东边。国君临榻前,正好是南面。
(五)「加朝服拖绅」指卧病不能着衣束带,又不可着睡衣见君,所以盖朝服于身上,又加大带于朝服上,大带的一端还要垂下来,看得很明显。
(六)「俟」即等待。
〔今译〕
国君赏赐煮熟的食物,必定将席位摆正,坐下来先吃。国君赏赐生肉,必定煮熟,然后祭于祖先。国君赏赐牲畜,必定要蓄养着。陪国君吃饭,在国君食祭时,先为国君尝饭。
卧病时,国君来探视,头向东边卧着,身上盖朝服,拖着大带。
国君有命令召见,不等待仆人备好马车,立刻动身前去应命。
〔引述〕
先吃长上所赐的食物,是一种恭敬的态度。就算要和别人分享,也应该先吃一口,表示赞美的意思。
祭拜祖先,按理要用熟食。所以生肉要先煮熟,才可以祭拜祖先。祭神,可以全猪全羊,又当别论。
活的动物要饲养着,表示不忍心的意思。等待祭祀时再杀,是居于实际的需要。
陪长上吃饭,要有一定的礼貌。长上来探视病情,也应该表示敬谢的意思。
第三部分 第116节:乡党第十(7)
〔生活智慧〕
(一)对长上,对平辈和对晚生后辈,各有不同的礼节,这是伦理的要求。做到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一视同仁,没有上下之分。
(二)古代流传下来的礼节,有很多已经产生很大的改变。我们不可能保持古礼,却应该明白本来的用意,以维系原有的精神,才是继旧开新。
(三)现代人仍然不应该没大没小,使长上不愿意谆谆赐教,以致失去良好的学习机会。对长上有礼貌,并且时常请教,对自己有助益,千万不可错失良机。
〔建议〕
对长上恭敬,表示自己所受的教养良好,等于增加父母的光彩,一定要努力学习,养成习惯。
〔原文〕
十四、入太庙,每事问。
〔说明〕这一句已见八佾篇,请参阅。
〔原文〕
十五、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主旨〕
孔子交友,特重义气。
〔注释〕
(一)「殡」指死者入殓后,停厝待葬。
(二)「馈」即馈赠。
(三)「祭肉」为祭拜祖先所供奉的肉。
〔今译〕
朋友死了,没有家人处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料理一切丧葬事宜。」
朋友赠送礼品,即使是马车这样贵重的东西,都不必拜受;除非是祭肉,表示敬重朋友的祖先。
〔引述〕
为朋友料理丧事,是一种义气。不拜谢贵重的物品,是居于朋友有通财之义。至于接受祭肉时必须拜谢,则是表示对赠送的人,感谢他的祖先。因为祭神之后,祭肉在情理上已经属于他的祖先,现在拿来分享,当然要拜谢。
〔生活智慧〕
(一)为无主的尸体做丧事,一直到现代,都是一种善事。朋友死亡,若是没有亲近的人主办丧事,居于友情,当然应该主动出来帮忙。
(二)朋友赠送物品,并不一定不能拜谢。而是看交情、论关系,有时不谢比谢还要令人感动。因为大恩不言谢,对父母不能谢,朋友的交情有如一家人时,也不必谢。
(三)太贵重的礼品,原则上不能接受。如果可以接受,必然有特别的原因。好像已经不是拜谢就可以表示内心的感觉,所以反而不拜谢。
〔建议〕
不要随便接受过于贵重的礼品,以免引起误解。
〔原文〕
十六、寝不尸,居不客。
见齐(zī)衰(cuī)者,虽狎(xiá),必变。见冕者与瞽(gǔ)者,虽亵(xiè),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zhuàn),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主旨〕
孔子居家生活时时诚敬、事事诚敬。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