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好几个月,连吃肉都不知道滋味。他说:「没想到韶乐居然到了如此感动人的程度。」
〔引述〕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他曾经赞美韶乐为尽善尽美(八佾篇)。韶乐代表舜的精神,充满了禅让的和乐。孔子沉醉在人我统一的和谐气氛中,好几个月吃肉都感觉不到滋味,这才感叹:想不到真的这么美妙!
〔生活智慧〕
(一)孔子吃肉而不知肉味,可见专心欣赏,产生十分深入的感受。从音乐中激发人的高尚品德,孔子做到了。
(二)音乐不但要具备音律、歌舞这些外在的形式,更需要有内在的精神意蕴。内外合一,才能够像韶乐那样尽善尽美。
(三)人的生命深处,必须存有充实的艺术情感,才能够像孔子那样,陶醉在音乐中,听出真正的内涵和价值。
〔建议〕
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而不必急于凑热闹。
〔原文〕
十四、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辨别是非、伸张正义。
〔注释〕
(一)「为」是帮助的意思。
(二)「卫君」指卫灵公的孙子出公辄,也是太子蒯聩的儿子。灵公死时,蒯聩在晋国,国人立出公辄为君。晋国却要把蒯聩送回卫国,而辄拒绝。父子争夺君位,当时孔子正好在卫国。
(三)「诺」是回答好的意思。
〔今译〕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请问老师。」
进去见孔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相互推让,不肯做国君,后来有悔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德而终于得到仁德,又怎么会悔恨呢?」子贡走出来,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
第二部分 第78节:述而第七(7)
〔引述〕
冉有不直接向孔子请教,却向子贡提出问题。可能认为问这样的问题,并不妥当。也可能认为这样的问题,由自己发问,不如由子贡提出,比较合适。当然,还有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那就是冉有故意问子贡,让子贡去问孔子,看看有什么结果。
子贡并没有直接了当地,把冉有的问题,向孔子提问。他拐了一个弯,改口问伯夷、叔齐的事情。这两者是不是相似或相关,实在很难讲。孔子回答以后,子贡又拐了一个弯,自行研判孔子的决定,说是夫子不为也。这样推论,到底是不是符合孔子的原意,也很不容易下定论。
沟通本来就很困难,加上大家喜欢添加许多枝节,当然更难沟通。往往沟而不通,还认为沟通效果良好,产生很多误解。
〔生活智慧〕
(一)有人向我们提问,我们要自行斟酌,能不能解答?若是能力不足,或者缺乏资讯,最好不回答。至于要不要转问别人,也要看当时的情境,做出合适的决定。
(二)问问题,要先弄清楚问题的准确性。问得不清楚,人家怎么回答。若是答非所问,到底是哪一方的失误?会不会问问题,问得恰当与否?会不会引起反感?能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最好在发问之前,先仔细想一想。
(三)鼓励发问,或者禁止发问,都没有必要。问的人和答的人,都事先想一想,想妥当才问,想妥当才回答。这样的问答,才不算浪费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建议〕
不要害怕提问,也不要随便发问。提问题是考验自己的实力,给答案是考验对方的实力,双方都要慎重。
〔原文〕
十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主旨〕
孔子自述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注释〕
(一)「饭疏食」饭,动词,吃。疏食即粗饭。
(二)「曲肱而枕之」指弯曲自己的手臂当做枕头使用。
〔今译〕
孔子说:「吃粗米饭,喝水,弯着手臂当枕头睡,乐趣就在其中。不合义理求得富贵,对我来说,有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引述〕
长寿之道,不外乎粗食布衣,少私寡欲。孔子的人生态度,符合长寿的道理。安贫并不乐贫,是孔子的主张。能富便富,没有拒绝或反对的必要。不能富即安,不怨天也不必尤人。不取不义之财,不求不义的贵,自然心安理得,自得其乐,这才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活智慧〕
(一)富贵并没有限度,一味追求,必然成为富贵的奴隶,不一定享受到富贵的乐趣。富贵人家,照样问题一大堆。不如自己划定一个限度,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
(二)划定富贵的限度,未达成之前,往往全力以赴,甚至不把自己当人。达成之后,欲望变得更高,常常按耐不住。明知是无底深渊,也要奋勇跳下去。结果愈陷愈深,难以自拔。有限度变成没有限度,一时的奴隶成为终生的奴隶,何苦来哉!
(三)富贵人家,长寿的并不多见。我们常说福、禄、寿三者难求齐全,似乎很有道理。为富贵折寿,未完成之前,也许认为值得。一旦富贵却因而短命,后悔又能怎么样?
〔建议〕
现代科学,证明粗食布衣,对健康有助益。心理学也证明,欲望少一些,烦恼也会减少很多。自己的身心,还是自己妥善照顾,比较安心。
〔原文〕
十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主旨〕
孔子自述求学的意愿。
〔注释〕
(一)「加我数年」即增加我几年的寿命。
(二)「五十」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天命之年读「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易经,当然可以「无大过」。
〔今译〕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去学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引述〕
这一番话,应该是孔子在五十岁以前所说的。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做人的道理,三十岁树立起做为现实人生的行为准则,四十岁找到了行为的本质,也就是仁心,所以不惑。这些志学、而立、不惑,都没有离开现实人生的体验。按照孔子「下学而上达」(宪问篇)的次序,已经要由下学人事进入上达天道的层级,学习易经,就变得十分重要。他当时只自许可以不犯大过失,结果知天命之后,不但耳顺,而且到了从心所欲不踰矩的地步,收获远比预期的为多。
第二部分 第79节:述而第七(8)
〔生活智慧〕
(一)孔子四十岁以后,才开始上达天道。他的自我精进,由外放取向转换为内敛取向。一个人具有相当良好的基础,再来研讨有关性命与天命的事情,应该比较务实。
(二)先对仁心的真实意义,做出深一层的体悟,再来研究易经的道理,比较容易明白,也更加有助益。道理可能是周全的,具有普遍性。实际的生活,却往往是偏颇的,具有特殊性。还是要以当事人为主体,才能合理地应用道理,做出合理的因应。
(三)孔子希望多活几年,是为了求取学问,更加精进。并不是贪生怕死,或者为了多享受几年富贵的生活。这种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建议〕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孔子尚且自己要求不要犯过,何况我们?一天到晚求取功名,不如警惕自己不要犯过失!
〔原文〕
十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读诗、读书、习礼,都采用周室正音。
〔注释〕
(一)「雅言」即正言,指周室的正音。
(二)「执礼」指礼义的进行。
〔今译〕
孔子诵诗、读书时,不用方言,采取周室的正音,赞礼时,也不用俗音,同样采用周室正音。
〔引述〕
孔子是鲁国人,和同乡说话时,说鲁国的方言,应该是人之常情。但是诵诗、读书时,采用周室的正音,也就是当时通用的普通话,以期大家都听得懂。执礼时如果需要说话,这时候为了尊重各方聚集的人士,采用周室的正音,是一种礼貌,所以他不用俗音。
雅言指当时通行的普通话,实际上是周朝的官话。和雅言相对,有很多不同的方言。不是不雅,而是不正。
语言的目的,在表达意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的关系。方言大多是母语,使用起来,最为流利自然。但是和不同方言的人士,沟通起来,就不如使用普通话,显得对人尊重,自己也有礼貌。
〔生活智慧〕
(一)家居生活,大家都说方言,不但自然流畅,不容易造成误会。而且情意相通,多了一份对乡土、家人的感情。
(二)面对大众,有一些不通方言的人,为了尊重,也表示自己的修养,最好说普通话,使大家都听得明白,以免引起怀疑,为什么怕他们听懂这些话?
(三)对不会本地方言的人,说本地的方言,是非常不尊重、十分没有礼貌的事情,务求提高警觉,尽力避免。
〔建议〕
注意自己的沟通习惯,合理使用普通话或方言,以增进沟通的效果,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原文〕
十八、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主旨〕
孔子自述与平常人无异,只是好学不倦。
〔注释〕
(一)「叶公」姓沈名诸梁,为楚国大夫。
(二)「奚不」是「何不?」的意思。
(三)「发愤」即勤奋。
〔今译〕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孔子说:「你为何不说:『他这个人嘛,发愤起来,连饭都忘了吃,快乐起来,连一切忧愁都忘了,好像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引述〕
孔子的为人,在当时是大家好奇的对象。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又生性直率,不善于谦让,自然成为大家打听孔子的方便途径。想不到叶公这么一问,子路却一时答不上来,可能是对孔子十分敬重,又自觉还没有弄清楚,所以才不敢回答。孔子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描述一番,今天的话,叫做塑造自己的形象,以便统一向外界介绍。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自我奋发,不向外祈求神的助力。用意在表示孔子和常人一样,凭自己的努力和修养,并无特别的神力加持。孔子做得到,大家也都做得到,带给我们莫大的鼓励!
〔生活智慧〕
第二部分 第80节:述而第七(9)
(一)忘食忘忧,用来求取学问,或者做正经事,当然很好。若是用来打球、下棋、玩电动玩具,那就不好了。
(二)人总会老,一天到晚担心,说不定老得更快。老是年龄的增长,心永远可以保持年轻。只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真正用在正事上面,自然不知老之将至。
(三)这一番话,最好和下一章所说的好古敏求,合起来看,更加明白孔子为什么能够这样生活的真正秘诀。
〔建议〕
专心贯注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在职怨职,站在这边,却一直在羡慕那边,苦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现实生活不免有苦痛、难过的地方,必须不断地超越,不断地克制,不能有丝毫的悲观。
〔原文〕
十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主旨〕
孔子说明自己求学的态度。
〔注释〕
「敏」指敏捷勤奋。
〔今译〕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下来就知道许多道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的文物制度,勤快求学而得来的。」
〔引述〕
生下来就有的,是智慧,如果后天不好好开发,也没有什么作用。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的,不可能来自先天的遗传。孔子首先指出,他不是天生就带来很多学问,不是一般人所羡慕的先知。他是爱好古人所遗留下来的文物,以古人为师,自己则勤勉学习,才有一些心得。
孔子认为他的人生智慧,得自好古敏求。不求神助,不依赖他力,所以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既没有幸运,也没有不幸,这是一条人人都走得通的大道。
〔生活智慧〕
(一)一切靠自己,不要老是想着求神求人。自己的学问自己求,求到了别人也拿不走。自己的智慧自己开,遇有高人指点,当然最好。但是指点过后,仍须自己努力。
(二)无论任何人,都不可自恃聪明,以免聪明反被聪明误。世间没有不学自然会的事情,多学多想、多看多做,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代替不了。
(三)是不是真正的先知,我们没有能力判断。把先知的话当做参考,还是要自己亲自去印证。其中有经得起检验的,也可能有经不起检验的部分,自己小心谨慎,不可乱信。
〔建议〕
以古人为师,实在比以现代人为师,要安全、妥当得多。孔子既然是大家公认的至圣先师,学习他的道理,应该相当可靠。
〔原文〕
二十、子不语:怪,力,乱,神。
〔主旨〕
孔子很少谈论难以证实的事情。
〔注释〕
(一)「力」即暴力。
(二)「乱」指悖乱。
〔今译〕
孔子很少谈论怪异、暴力、悖乱、鬼神的事情。
〔引述〕
不语并不是绝对不说,而是相对地很少谈论。因为怪异、暴力、悖乱、鬼神这些事实,说多了并没有益处。依孔子的标准,认为最好不说。
山妖水怪,是一种传闻,当做观光的题材,或者偶尔拿来当做消遣,就可以了。暴力、悖乱,不但不正常,而且具有传染的倾向。原本没有这种念头,看多了、听多了,也会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爆发出来。这些事情,少谈无害,多说则无益,所以不必多说,尽量少说为宜。
至于神鬼,既不能证实,也无法否认。属于信者恒信,不信的恒不信,各人自己选择,自行决定,也用不着大家多说。
孔子肯定神的存在,同时尊重各人的选择。他说:祭神如神在(八佾篇)。如在如不在,全凭各人的感觉。因为鬼神的形状,我们难以描述,而鬼神的情感,却比较容易有所感通。
孔子这一句话,也可以解释为:不谈论怪神、力神、乱神,或者整个连接起来,成为不谈论怪、力、乱的神。我们尊重各人的感受,但是用“神”来代表难以证实的事情,应该是更为宽广的说法。
〔生活智慧〕
(一)把鬼神当做具有无比威力的主宰,那就是心甘情愿,做为鬼神的奴隶,等于自暴自弃,放弃了应有的自主性。
第二部分 第81节:述而第七(10)
(二)透过和鬼神的交往,想借重鬼神的力量,来助益自己,至少补自力的不足,同样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有损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庄严。
(三)祭拜祖先,表示不忘本。要发扬家风,使祖先的理想,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和祈求鬼神,意义大不相同。
〔建议〕
怪、力、乱、神,既然不宜多说,不如警惕自己,从现在开始,尽量少说。
〔原文〕
二十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主旨〕
孔子认为学无常师,随处可以求进步。
〔注释〕无
〔今译〕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以他们的短处作为自我改正的借镜。」
〔引述〕
西方人说三人,大多指三个人。我们说三人,表示多数人。不过这个多,并不是很多,而是很小数目的多。
这里所说的师,也不是我们常说的老师。值得我们学习、仿效的,也叫做师。任何人都有优点,也都免不了有缺点。我们把值得仿效的,拿出来当作榜样,必须改善的,拿出来当作错误,便是随时随地学习、反省的有效方式。
在这里所说的善或不善,只是表面上观察所得的结果。因为时间短促,很难深入分析和理解。这一番话,是针对一般的言行态度的。主要用意,在提醒我们,随时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他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失。
〔生活智慧〕
(一)人是群居的动物,大部分时间与他人相处。这时候他人便成为我们的外在环境,如果能够从中学习一些长处,也改善自己的缺失,岂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
(二)人对人是一面镜子,我们看人,人家也在看我们。彼此学习,互相切磋,才是善用镜子的方式,不看可惜,看了没有效果,等于没有看,徒然浪费宝贵的时间。
(三)欣赏别人的长处,才会自动仿效学习。不必厌恶别人的缺失,因为我们自己也有缺失,为什么要厌恶呢?拿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就好了。
〔建议〕
培养欣赏别人长处的习惯,能够学的赶快学,不能学的,也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
〔原文〕
二十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úi)其如予何!」
〔主旨〕
孔子自述依道而行,所以无忧无虑。
〔注释〕
「桓魋」是宋国的司马。姓向名魋。因出于桓公,所以又称为桓氏。
〔今译〕
孔子说:「天既然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引述〕
孔子经过宋国,司马桓魋有意加害。弟子催促赶快离开,孔子则冷静地说出这一番话来。他的用意,无非在安定弟子们的心,要大家不要慌乱,以免自己吓自己,反而不知道如何安全脱离险境。他这一番话,充分表示对上天的信心,意思是像他这样的好人,上天不保佑他,还能保佑谁呢?这不是迷信,而是稳定大家的情绪。
〔生活智慧〕
(一)对自己有信心,不如对上天有信心。前者容易变成自大自满,后者则由于敬天、顺天,仍然十分谦虚。
(二)同样一句话,用来自炫、自夸,已经对大家不敬。用以鼓励士气,对大家有助益,当然受到大家的欢迎。
(三)对上天有信心,是大家都做得到的事情。对自己有信心,无知的人往往更加胆大,务必小心谨慎才好。
〔建议〕
遇到危险,自己必须冷静。还要设法稳定大家的情绪,以增强应变的能力。
〔原文〕
二十三、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主旨〕
孔子表明大道为公。
〔注释〕
(一)「二三子」指诸弟子。
(二)「乎尔」是句末语助词,无义。
〔今译〕
孔子说:「各位以为我还有隐匿不告诉你们的吗?我实在没有任何隐瞒啊!我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的为人。」
第二部分 第82节:述而第七(11)
〔引述〕
孔子对求教的人,一定要求自行束修以上,表达求学的意愿。面对这样的弟子,他自己也表现最大的诚意,言教身教并重,完全没有保留地倾囊相授。然而,弟子们总觉得再怎么学,也学不像。再怎么用心学习,也赶不上孔子。因此孔子才告诉大家,要重视他的行为,从「行」当中来体会孔子的身教,而不是专门注重他的言教。
〔生活智慧〕
(一)言教比较容易觉察,学识理论也比较容易学习。身教散布在态度、行为方面,必须随时随地,凭着各人的警觉灵敏,用心加以体悟,才能够深切领会,而有所得。
(二)孔子对弟子们无所隐瞒,是最大的诚意。弟子们能不能从孔子的言行当中,完全体会他的言教和身教,同样是弟子们最大的诚意。真正达到双方深切契合的,恐怕只有颜回。可见连做学问这样的事情,都无法强求。
(三)经师难求,人师难得。我们如果有幸遇到难得的人师,最好注意身教,多多学习行为规范,以免失之交臂。
〔建议〕
不但要学习理论,而且要重视实际的行为。对于言行不一致的人,要特别提高警觉,小心为是。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