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一、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主旨〕
孔子勉励子夏成为君子型的读书人。
〔注释〕
(一)「儒」即读书人。
(二)「无」同「毋」字。不要的意思。
〔今译〕
孔子对子夏说:「你该做个君子型的大儒,不要做小人型的庸儒。」
〔引述〕
孔子把读书人区分为君子型和小人型两大类,分别称为「君子儒」和「小人儒」。
君子儒是读书明理,并且进一步活用读来的道理,对社会人群做出贡献的读书人。
小人儒则是死背书本上的知识,考试得高分,却不能实际应用,我们称为读死书的读书人。
〔生活智慧〕
(一)对不喜欢读书的人,要鼓励他培养读书的兴趣,从读书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对喜欢读书的人,要鼓励他活用书本中的道理,对社会人群做出合适的贡献。不论大小,都是善尽读书人的社会责任。
(三)读书人现代称为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应该以孔子所说的君子儒自勉,千万不要成为小人儒,以免过分偏向书本上的知识,成为只会读死书的两脚书橱,没有实际的用途。
〔建议〕
勉励自己,尽力朝向君子儒的目标,做一个对社会人群有贡献的读书人。
〔原文〕
十二、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主旨〕
子游有识人之明。
〔注释〕
(一)「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城邑。
(二)「焉尔乎」是语助辞,表示疑问。
(三)「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后亦为孔子的弟子。
(四)「径」即小路。
(五)「偃」是子游的名。
〔今译〕
子游担任武城的邑宰。孔子问:「你在当地有没有发觉到人才呢?」子游答道:「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不走小路捷径,如果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这里来。」
〔引述〕
人与人之间,最好保持安全距离。因为害人之心不可有,而防人之心却不可无。过分没有距离,实际上就是分出距离的开始。这种物极必反的道理,千古不移。
为人民服务,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必须找到三五个得力帮手,组成有效的核心团队。孔子问子游,有没有发现人才?便是关心他能不能知人善任。
淡台灭明这个人,做人做事都很有分寸。循规蹈矩,不喜欢走门路、拉关系,所以子游很赏识他。而孔子也从子游的答案中,相信子游有知人的能力,可以放心。
〔生活智慧〕
(一)发现人才、善用人才,是身为主管的人,最为重要的工作。把舞台筑好,让好角色发挥长才,好好表演,这才是好主管。
(二)知人很难,必须从平日的言行举止当中,仔细观察,用心判断。最要紧的,还是自己的评核标准,必须正确。
(三)主管的用人标准,决定领导的效果。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这是领导人自己必须承担的后果。
〔建议〕
培养知人的能力,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标准,并且从实践中体会,逐渐加以修正。
〔原文〕
十三、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主旨〕
孔子称许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注释〕
(一)「孟之反」鲁国大夫,名侧。
(二)「奔」即败走。
(三)「殿」指殿后。战败而返,殿后拒敌,掩护先撤退的同仁。
第二部分 第65节:雍也第六(7)
(五)「策」即鞭。用鞭击马叫策。
〔今译〕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在鲁军败退时,他殿后来掩护。快进城门时,他鞭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留在后面拒敌,是我的马跑不快啊!』」
〔引述〕
一般人最喜欢夸大自己的功劳,实际上是内心空虚,不够充实的一种掩饰。有实力的人,根本用不着这样。
明明是勇敢地殿后,却推说是马跑得不够快。这不是欺骗,而是尊重大家。如果改口说:「若不是我胆大殿后,大家能退得这么顺利?」势必引起大家的反感,影响彼此的和谐。夸大自己,等于贬损别人,当然造成紧张的气氛,弄得大家都不得安宁。
功劳是让出来的,大家让来让去,自然都有功劳。反过来,抢来抢去,大家谁也不让,谁也不服,那就谁也没有功劳。
〔生活智慧〕
(一)自夸功劳,是一般人的通病,结果却最吃亏。因为你夸我也夸,难道他就不会夸、不敢夸?这样一来,各夸各的,弄得大家都没有功劳。
(二)夸别人的功劳,别人反过来夸我们的功劳。相当于让来让去,推来推去,大家都有面子,也多少分一些功劳。这是礼让比争取有效的例证,值得大家深思。
(三)事情有正便有反,立场不同,看法也不一样。有没有功劳,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大家说有,远比自己夸大,要好得多。
〔建议〕
先推辞功劳,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真正不公平时,再表示自己的看法,永远不嫌迟。
〔原文〕
十四、子曰:「不有祝鮀(tuó)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主旨〕
孔子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注释〕
(一)「祝鮀」祝即宗庙官。鮀为卫大夫,字子鱼,口才很好。
(二)「宋朝」是宋国的公子,以美貌闻名。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祝鮀那样好的口才,而有宋朝那样的美貌,在今天这个社会,难免要受到祸害!」
〔引述〕
孔子这一番话,至少有两种解释,都说得通。一种是既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又没有宋朝那样的仪表。话说得不好听,令人听不入耳;外表长得难看,叫人看了难过,当然不受大家的欢迎,必须承受很多挫折。另一种则是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却拥有宋朝那样的仪表,使人觉得虚有其表,一开口就惹人厌恶,自然也不受欢迎,要吃很多苦头。这两种说法,都有相当的道理,可供参考。
〔生活智慧〕
(一)人长得老实,口才就不必太好。以免被看成巧言令色的小人,反而不好。老老实实的人,说话实实在在,有时说得不好,甚至于说错了,大家还比较容易谅解。
(二)有好的仪表,最好注意自己的表达能力,务求口才与仪表相配合,才不致不开口给人的印象良好,一开口便令人厌恶,产生更难以接受的印象。
(三)一个人,整体的配合十分重要。某一部分特别突出,其实并没有必要。无论衣着、仪表、礼节,以及使用的物品,都要注意整体的配合,令人看起来很顺眼,才是合适的搭配。
〔建议〕
不要在自己身上,故意标新立异,以免显得唐突,令人看不顺眼,吃亏的还是自己。
〔原文〕
十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者?何莫由斯道也?」
〔主旨〕
孔子勉弟子依道而行。
〔注释〕
(一)「何莫」即何不的意思。
(二)「斯道」指此道,也就是人生的道理。
〔今译〕
孔子说:「谁能出外不经过门户呢?为什么有人不依人生的道理做人呢?」
〔引述〕
出入有门户,指示我们正当的途径。凡是不经由门户出入的人,必然引起大家的怀疑,是不是小偷?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正在发生?
做人也是一样,有正当的道理。凡是不按正当道理做人,必然是不正当的人,后果如何,当然可想而知。
第二部分 第66节:雍也第六(8)
〔生活智慧〕
(一)仁就是做人的正当道理,把仁爱的精神发扬出来,是一切人应尽的本分。人人有这样的自觉,就会走上正道。
(二)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合理的同情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共同目标。可惜大部分的人,目标都偏离了,学不好。
(三)用学问和道德来调节自己的七情六欲,便是做人的道理。人人都学得会,完全决定于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决心。
〔建议〕
把人做好,再用来好好做事,不要舍本逐末。
〔原文〕
十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旨〕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文质均衡。
〔注释〕
(一)「质」指未经雕琢的本质。
(二)「文」为外在的文采。
(三)「史」指浮跨、虚假。
(四)「彬彬」是物相杂却配合适中的样子。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内在的实质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像个粗鄙的野人;如果外在的文采多过内在的实质,就会显得浮夸虚假。实质和文采调合适当,便成为君子。」
〔引述〕
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十分重要。前者指学问、道德,后者即口才、仪态。学问好,道德修养高尚,却拙于言辞,表达能力欠佳,态度也不好,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并不良好。反过来,口才好,仪表也堂堂,却是缺乏内容,品德也不好,给人的印象,还不是浮夸、虚假?
只有内外兼修,双方面配合良好,才算是君子。
〔生活智慧〕
(一)忠厚老实,却不知礼节。常常闹笑话,被人讥笑为乡下佬,是不是很失礼?口若悬河,却空洞无内容,徒然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是不是令人厌恶呢?
(二)实至名归,表里一致,才是名实相符的君子。文质彬彬的意思,是内在和外表配合得很恰当,值得大家努力,做好自我调整。
(三)现代社会,到处可见这样的人,他们口若悬河,貌似口才良好,实则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甚至于宣扬一些毫无依据的东西,错得离谱,还自以为是,必须提高警觉,用心筛选资讯才好。
〔建议〕
信息发达时代,应学会慎选信息。自己也要特别小心,不要道听途说,便信以为真。或不经求证,便任意传播。
〔原文〕
十七、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主旨〕
孔子训勉弟子不要罔曲偏私。
〔注释〕
「罔」即不直。
〔今译〕
孔子说:「人生来都是正直的,后来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侥幸,才能免于祸害。」
〔引述〕
人与人相处,最要紧的,莫过于诚信,彼此互相信任。诚信的先决条件,是正直。大家都实实在在,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彼此互信,社会自然和谐。
问题是什么叫做「直」?孔子在子路篇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直,值得我们深思。
直的学问很深,直的功夫并不容易,千万不要凭字面来认识直,才不致由于自己的粗浅而受害。
〔生活智慧〕
(一)一般人认为自己很正直,而别人不正直。务请冷静想一想,果真如此?还是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标准不一致,所产生的偏差?
(二)实际上,我们重视内方外圆,内心诚实、正直,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却一定要圆通。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却只能看到别人的行为、态度。换句话说,只看到自己的直,看不见别人的直,才有这样的误解。
(三)别人的圆,我们可以解释为圆滑,也可以解释为圆通。可惜大多数人,两者分不清楚。以致所见到的,都列为圆滑,这才苦了自己,也误解了别人。
〔建议〕
不但自己要圆通,也应该仔细分辨别人的言行,究竟是圆滑,还是圆通?
〔原文〕
十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主旨〕
孔子告诉弟子从学习中可以获得很大的乐趣。
第二部分 第67节:雍也第六(9)
〔注释〕
(一)「知之者」指了解学问的人。
(二)「好之者」指喜好学问而未能有得的人。
(三)「乐之者」指陶醉于学问乐趣的人。
〔今译〕
孔子说:「对于学问,了解它不如喜爱它,喜爱它又不如乐在其中。」
〔引述〕
从学习中获得内心的悦乐,是孔子学习理论的独特之处。从经典和历史当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大自然的现实,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仅仅把知识当做外在的东西,无法转换成内在的悦乐,顶多了解和产生一些爱好。有的不能持久,有的甚至于形成一种负担,很难做到终生学习。只有把知识和自己的生命,真正结合在一起。从实践中体悟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产生无比的乐趣。
“好之”和“乐之”,同样是一种热烈的情绪反应。但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乐之”比“好之”更为强烈。我们有正面的情绪,应该促使其愈热烈愈好,使喜爱能够坚强持久,养成了解学问的良好习惯。
〔生活智慧〕
(一)勉强自己去读书,或者居于需要而求取知识,或者为了父母或其他的人而读书,最多成为一个了解学问的人。其效果,一定不如从心里头就喜欢读书的人。
(二)原本喜欢读书的人,很容易为其他的乐趣所转移,而变成不喜欢读书。要全心投入,贯彻终生学习,必须从心里头深爱读书,才有资格称为陶醉在学问之中的人。
(三)扩大来说,我们从事任何工作,最好能够培养兴趣,乐在其中,以期有更好的成果。快乐地读书、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这样的人生,该有多好。
〔建议〕
培养自己的兴趣,使自己生活得更愉快。
〔原文〕
十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主旨〕
孔子说明因材施教的原则。
〔注释〕
「语」即告诉。
〔今译〕
孔子说:「中等资质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
〔引述〕
孔子把人区分为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三种。不是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天生资质的不相同。
但是,孔子把中人和中人以上的资质,都当做中人看待,用意在提醒大家,最好把自己当做中人,不要将自己视为中人以上的人,以免自大自满而阻止了成长。因为孔子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篇),一旦自己认定是上人,岂不是和下愚一样,不可能再成长了吗?
中人可以接受诱导而成为上人,所以高深的道理,对中人十分有用,只要听明白了,又能尽力实践,当然很有助益。中人以下,属于不容易改变的下愚,高深的道理,根本听不懂,因此不必多费口舌,白白浪费时光。
〔生活智慧〕
(一)以中人自居,将自己看做尚有成长空间的人。对于高深的道理,必须用心学习,务求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自我提升。
(二)依据年龄、生长背景和生活体验,推测对方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教材,才是因材施教的主要原则。
(三)说话时最好因人而异,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活用,并不是不诚实的表现。
〔建议〕
用心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力求做到适人、适事、适时,又适地。
〔原文〕
二十、樊迟问知(zhì),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yuàn)之,可谓知(zhì)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主旨〕
孔子教导樊迟如何求知与行仁。
〔注释〕
(一)「知」同「智」。
(二)「务民之义」指专心致力人所应当做的事。民即人。
(三)「先难而后获」指遇到艰难的事争先去做,有获利的事则退居人后。
〔今译〕
樊迟问怎样才算明智?孔子说:「专心努力做好该做的事,尊敬鬼神但远离鬼神,就不会被迷惑,算是明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有仁德?孔子说:「遇到艰难的事,争先去做,遇到能获利的事,就退居人后,这算是有仁德了。」
第二部分 第68节:雍也第六(10)
〔引述〕
明智的人,必须「尽人事,听天命」。专心把应该做的事做好,而且上天赋予人类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人有行道、弘道的可能。人拥有自己做主的庄严,在敬畏天命的前提下,不能够将责任推给鬼神,最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以免受到不必要的迷惑。
樊迟原本是冉求的武士,表现英勇,却自知有勇无谋。季康子派他到陈国迎接孔子回鲁国,他在归国途中,拜孔子为师,成为孔子晚年的弟子。
樊迟的求知欲很强,经常抓住机会,一连串地提出问题。有时候不管孔子累不累,还是不停地发问。这一次孔子用「抢先做艰难的事,获功享乐时不妨落在人后」来解释仁德。大家应该心知肚明,是相对浅显一些。
“先难”指先解决难的,因为难的不先解决,易的也无从着手。虽然想舍弃难的,图谋易的,也无济于事。“后获”即比别人晚一些获得。结果一样,何必争于一时呢?
但是考试时先把容易的答案写好,再逐一解答难的部分,这是例外,不能当做通例来看。
〔生活智慧〕
(一)先难而后获,也可以解释为先努力劳动,然后便有了收获,同样可以提高品德修养。中国话的弹性很大,解释起来,灵活性很高。
(二)樊迟只知道问的重要,忽略了思的必要。为政篇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不用心思索,终究无所知。孔子赞美颜回,也说他从不反问,好像是一个愚蠢的人。问并不是不好,但是时机、对象、事项都要合适,才能提问。
(三)问得好,大家十分欣赏。问得不好,自己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我们的习惯,是私底下请问,很少公开提问。先想一想,再深一层想,实在想不通,才问。
〔建议〕
学问不是一天做出来的,连珠炮式的提问,并不是做学问的方式。避免一连串地发问,才能学会慎重地提问。
〔原文〕
二十一、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