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伍的启示:论语的生活智慧》
第一部分 第1节:前言(1)
前言
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选取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称为「四书」。
论语是四书中的一部分,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平日所说的一些道理。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孔子语录。
全书分为二十篇,并没有一定的次序。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阅读,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由于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有一些针对当时某人、某事的特殊论说,由于时空的变迁,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符合现代的实际状况。在这些部分,我们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二岁。他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十八岁时守寡,到了四十二岁,也就是孔子二十四岁时,就去世了。在这么一个孤儿寡妇的家庭里,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母教的伟大,实在令人钦敬。统一与和平,是孔子学说对于国家极大的贡献。
孔子学说的重心在“人”,并不在“神”,所以不重视宗教,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说成“儒教”,相信孔子不能同意。
孔子学说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说”。说一大堆,不如亲自去做,所以读《论语》,最好把论语的道理,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
只有真正做一个论语人,才是确实了解《论语》的人。
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几乎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共同掀起一场人类不分东西、不分种族的道德自觉活动。现代人重物质生活而轻忽道德修养,重新了解《论语》的真意,应该可以归根复命,走出光明的未来。
学而第一(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原文〕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主旨〕
孔门子弟的三大乐趣,分别为:不断学习和实践;交几个好友;向君子看齐。
〔注释〕
(一)「说」字同「悦」,表示内心欣喜。
(二)「愠」是稍微有些生气,不高兴的样子。
(三)「君子」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今译〕
孔子说:「把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引述〕
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直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所以这个习字,应该解释为习惯。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同道好友,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最好的理由,便是来到我们这里,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处。譬如赢几盘象棋、喝几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会当主人,把主人当好,客人才愿意来。同道好友常来往,彼此才有机会互助,共同为未来而奋斗。最难能可贵的修养,便是自己很有名气,满肚子学问,有一套独门功夫,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居然看不出来。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仍然丝毫不觉得难过,完全不会生气。应该怎么样?就如常地表现。
有些人完全相反,学到的东西,只是挂在口头上,说得十分动听,实际上却全无表现。亲友想来就头疼,根本不想来往。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便大发雷霆,至少也要表示不满,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大家都不得安宁!
第一部分 第2节:前言(2)
〔生活智慧〕
(一)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官能上的刺激。
(二)要获得内心的快乐,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早日获得孔门三乐。
(三)内心的悦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生活。
〔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孔门三乐的情趣,使自己更受欢迎,也更加有价值。读《论语》却得不到生活的乐趣,那就白读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原文〕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hào)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主旨〕
人与人间相处的道理,叫做仁。孝悌是仁的根本基础。
〔注释〕
(一)「有子」名若,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二)「孝」指善事父母,「弟」指尊敬兄长。
(三)「犯上」意即冒犯长辈或上位的人。
(四)「鲜」是少的意思。
(五)「作乱」即不守规矩,做出没有道理的事情。
(六)「务本」就是「专心致力于根本」。
(七)「道生」的道,指的是「仁道」,也就是人与人相处的道理。
(八)「与」同「欤」,是语尾助词。
〔今译〕
有子说:「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会去冒犯长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会去冒犯长上,竟然喜好作乱,那更是不会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产生。孝弟是行仁的根本,实在十分明显。」
〔引述〕
中华文化的基础,在一个「孝」字。我们不习惯使用单名词,所以在孝的后面,加上一个字,变成复名词。因此出现孝心、孝道、孝经等名词。有人加上顺字,成为「孝顺」,引起很多争论。到底要不要顺?各有不同的看法。不合理的顺,显然是不孝。而存心不顺,同样是不孝。只有顺到合理的程度,才是正当的孝顺。
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不会对不起上司。历来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便是由此推论出来的道理。
对得起上司的部属,有资格称为君子。根本的修养,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础。这样看起来,仁道的根本,即在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但是,真正的道,必须掌握合理的「度」,才算中道(合理的道路)。过与不及,都属于偏道。
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并不是盲目顺从和过分的敬重,务求以合理为度。
〔生活智慧〕
(一)孝是不忘根本的表现,忘本的人容易冒犯长上,那是常见的现象。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代仍然如此。
(二)合理顺从父母,才是孝心。不合理的指示,不能够顶撞,更不应该反过
来教训父母,却不可以盲目顺从。
(三)对兄长要尊敬,同样以合理为度。过与不及,都不是应有的态度。兄长
对弟妹,也要有合理的爱护。
〔建议〕
在自己家中,由自己做起,把孝道发扬光大。以孝道传家,对人类的贡献最大。
〔原文〕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主旨〕
修养良好的仁者,大多直言正色。
〔注释〕
(一)「巧言」指不切实际的花言巧语。
(二)「令色」指不诚恳的嘻皮笑脸。
〔今译〕
孔子说:「专说动听的话,嘻皮笑脸讨好别人,这种人很少有仁心。」
〔引述〕
说话最好说到对方听得进去,但是合理的「度」十分重要。过分动听,不是存心讨好,有拍马屁的嫌疑;便是有口无心,虚伪而不实在。不及的话,就会忠言逆耳,引起听者的不悦,产生反效果。嘻皮笑脸,让听者搞不清楚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很可能丧失或减低沟通的效果。
说话时态度不正经,内容不切实际,基本上已经不是正人君子,谈不上什么品德修养。
第一部分 第3节:前言(3)
但是,说直话,表现出正经的态度,也应该合理。在这些方面,度仍然很重要。太直了,对方受不了,听不入耳。过分正经,弄得大家都很紧张,未免破坏了沟通的气氛。正直的人,太直的话反而听不进去。不正直的人,听直话也无所谓,结果大家都认为这种人很正直,岂不可怕?
我们的警觉性,普遍显得很高。换句话说,也就是怀疑心很重。既不容易被讨好,也不容易被感动。所以巧言令色,大多不受欢迎。
〔生活智慧〕
(一)巧言令色,目的在于讨好别人。动机不纯正,所说的话通常很不确实,这
种人大多不是君子,要特别小心。
(二)自己不能够巧言令色,以免被视为小人。他人巧言令色的时候,如果对自己,要提高警觉。若是对他人,我们要小心应对。
(三)够交情的人,可以善意提醒。但是不能过分强调,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
如果不够交情,最好默不作声,当做没有这回事,让对方自行处置。
〔建议〕
注意自己的沟通态度和方式,不巧言令色;也不能太直,令人承受不了。
〔原文〕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主旨〕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的三个重点。
〔注释〕
(一)「曾子」名参(shēn),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二)「传」可以当做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三)「习」指即知即行,及早养成习惯。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自我反省:替人做事有不尽心的吗?与朋友交往有不信实的吗?老师教我的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引述〕
西方人以神为本,十分重视忏悔,表示对神的尊敬。中国人以人为本,我们最好每天留下二十分钟,好好反省,以求修治自己,使自己不断地精进。
反省时要掌握三个重点,这是曾子对我们的建议:
(一)替人家想事情,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有没有趁机从中为自己寻找一些好处?
(二)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信实的地方?故意隐瞒某些事实,或者存心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
(三)每天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不能即知即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去运用,以期养成习惯?是不是知而不行,只用来骗取考试的分数?或者用来炫耀自己,甚至于欺骗别人?
〔生活智慧〕
(一)人类和一般动物最大的差异,即在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反省之后,还
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改善自己,以提升自我。
(二)反省的时间,至少每天要花费二十分钟。否则形式上如此,实际上却很
容易放松自己,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三)反省不是后悔,也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反省的目的,在于找出自己的缺失,
加以改善。只要日有寸进,天天有改善,成果必然很好。
〔建议〕
不论怎样忙碌,每天至少留二十分钟给自己,养成天天反省的习惯。
〔原文〕
五、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主旨〕
治国必须遵循正当的道理。
〔注释〕
(一)「道」同「导」,意思是领导、治理。
(二)「千乘之国」拥有千辆以上的兵车,在当时算是大国。
(三)「敬事」指做事谨慎专一。
(四)「使民以时」的「时」指农闲时候。使唤人民做事应当选在农闲的时候。现代可以解释为适当的时间。
〔今译〕
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处理政事要谨慎专一,才能取信于民。要节省财用,表示爱护人民。使用人民的时间和力量,要选在适当的时候。」
〔引述〕
治理政治的事务,当然要遵循正当的道理。
一般的国家,治理时要掌握三大要则:
(一)处理大小事务,都应该认真负责,丝毫不能苟且。对人民要讲求信用,务求言出必行,获得大家的信任。
第一部分 第4节:前言(4)
(二)财政的支出,要合理。当省不用,而当用不省。政务官要节省自己的用度,尽力爱护人民的财力和物力。
(三)要人民出钱、出力,应该力求合理。在适当的时间,做出合理的要求。不但不扰民,而且不引起民怨。
〔生活智慧〕
(一)大学之道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的道理。一个人先把自己修好,把自己所属的家族治理好,才有能力来治国。治国的时候,要站在平天下的立场来设想。用现代话来说,便是以全球化的眼光,来促使自己的国家,能够现代化和国际化,却不失去原有的立国精神。
(二)有志为国出力,最好先把修身做好。只有品德良好的人士,大家才放心把重大的责任交付给他。
(三)治国时应该以百姓的幸福为目标,全心全力为民众服务。为人民做出良好的贡献,必能获得全民的拥戴。
〔建议〕
不要好高骛远,从修身做起,一步一步向外推展。凡事不强求,量力而为。
〔原文〕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主旨〕
孔子主张修德为先,除此之外,还要利用时间求取学问。
〔注释〕
(一)「弟子」指为人弟妹或子女的后生晚辈。
(二)「泛」是广泛、普遍的意思。
(三)「文」指诗书六艺。
〔今译〕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恭敬长上,言行谨慎有诚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实践之余,还要尽量利用时间来学习诗书六艺。」
〔引述〕
中国人说天,含有地在内;说男,也包括女在内。弟子即弟妹或子女,是一种通称。在家里合理孝顺父母,出外时应该尊敬长辈或年龄较大的长者。做起事来,务求慎始善终,有头有尾地谨慎小心。待人接物,必须讲求诚实,以建立良好的信用。对一般人和蔼、有礼貌;对品德修养良好的人,要多亲近、多请教。为了增进上述这些素养,还应该尽量利用时间,多读书、多明白其中的道理。知行合一,才能够合理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所作所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不是“文”比“行”不重要,而是真正的有效学习,应该是“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一边实践仁德,一边学习其中的道理,自然有更为深入的领悟。“文”指诗、书六艺等较为艰深的学问,最好在学会一般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能之后,才来学习。现代人在这方面的次序,有很多是颠倒过来,以致有一些知识,却反而缺乏常识。
〔生活智慧〕
(一)生活的方式可以变,生活的原则不能变。孔子所说的孝悌、谨信、亲仁、
学文,基本上都不应该加以改变。
(二)谨慎和诚信,是一个人在人群社会立足的必要条件。只要有一样出现偏
差,便会产生很大的遗憾。最好从小培养这样的习惯,终生不要稍有疏失。
(三)只要有时间,就应该用来学习,以增进自己的实力。现代倡导终生学习,
最好是学习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学那些增加官能刺激的新奇事物,反而害己也害人。
〔建议〕
把修养自己的品德,当做终生不渝的原则。德本财末和德本才末,最好细心加以体会。
〔原文〕
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主旨〕
子夏教人务本重实。
〔注释〕
(一)「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二)「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为动词,是尊重的意思。下一个贤字为名词,指贤能的人。「易色」指好比爱好美色的心态。
(三)「致其身」即献身于职守。「致」是委的意思。
〔今译〕
子夏说:「将爱好美色的心态,推广到敬重贤能人士的心情。奉事父母尽心尽力,对待君主忠于职守并不惜牺牲性命,与朋友交往言谈信实。这种人即使自谦说未学,我必定说他已经学过了。」
第一部分 第5节:前言(5)
〔引述〕
古人所说的读书,主要目的在于明白道理。古人所说的学习,主要用意在于即知即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般人大多爱好美色,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性。经过读书明理,学习后即知即行,如果能够用敬重贤能人士的心态,来扩展原先爱好美色的本性。在对待父母、长官、朋友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表现。这样,虽然说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的读书明理。
现代人的专业知能,大多超过古代的人。可惜在修养品德方面,却往往不如古人。最好在这一方面也加强起来,成为有品德、有价值的人,更令人看得起。
〔生活智慧〕
(一)爱好美色,原本是人的本性,没有必要伪装或隐藏。只要好德如好色,尊重贤能人士,好比爱好美色那样。就很了不起,值得我们尊敬。
(二)侍奉父母,为什么不统一规定标准?便是各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各自尽心尽力就好,不能够设置标准,来加以严格的要求。对长上也是一样,能够在必要时不惜牺牲宝贵的性命,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
(三)和朋友交往,有信用、靠得住,即使没有读什么书,受什么高深的教育,也真是懂得道理的正人君子。
〔建议〕
不要看不起没有读书的人,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做人做事,都合情合理?只要明理,不必计较学历的高低。
〔原文〕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主旨〕
孔子指出君子的修为要领。
〔注释〕
(一)「重」是庄重。
(二)「威」即威严。
(三)「固」是坚固。
(四)「主」有亲近的意思。
(五)「惮」就是「害怕」。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便没有威严,令人不加以敬重。多多学习,才能够不固执。要让人家看得起,最好亲近忠信的人,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过失也不用怕没有面子,马上下决心改过。」
〔引述〕
一个人不自爱,容易引起他人看不起,因而不加以敬重。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出合理的态度,便是自爱的一种表现。应该庄重的时候,如果显得轻佻、搞笑、好像小丑的模样,当然就没有足够的威严,令人不加以敬重。这时候自作自受,就不应该责怪他人缺乏修养。
我们希望被人家看得起,必须多多学习,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以免由于见闻不多而固执己见。多多亲近忠实、有信用的人士。向比自己高明的人请教,不要浪费时间到处吹嘘和炫耀自己。反省自己时,发现有任何过失,都应该下定决心,不犯第二次。
〔生活智慧〕
(一)有很多人,以为即学即用的意思,便是学到了东西,马上就要付诸实践,在生活中运用。这种念头相当可怕,因为学到的东西,未必正确合用,怎么可以如此匆促决定,立即要活学活用呢?
(二)孔子告诉我们「学则不固」的道理,希望我们把学到的东西,当做多一种参考,多一种选择,使自己更加不固执。运用的时候,因时、因地、因人、因事,把所有的参考答案逐一筛选,选出一种合理的方案才能够择善固执地,加以合理地运用。
(三)用过几次,觉得合理有效。这才放心地多加运用,以期养成习惯。但是仍然不要忘记执经用权,也就是持经达变地,做出合理的调整。
〔建议〕
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家看得起。把握自己的修为要领,不断精进,才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