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经济学210个关键词

业宏 (现代)
经济学210个关键词
作者:业宏、鹰飞、正子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0-01
ISBN:7-80155-917-7/F?612
目录
稀缺(Scarcity)
自由物品(Free Goods)
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经济人(Economic Man)
理性行为(Rational Behavior)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ceteris paribus)
效率(Efficiency)
公平(Equity)
资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
交换(Exchange)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看不见的手”(An Invisible Hand)
经济自由(Economic liberty)
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
合约(Contract,Agreement)
需求(Demand)
供给(Supply)
价格(Price)
均衡(Equilibrium)
市场出清(Market Cleaning)
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
弹性(Elasticity)
边际(Margin)
消费者主权(Consumer Sovereignty)
生产者主权(Producer Sovereignty)
机会集合(Opportunity Set)
预算约束与时间约束(Budget Constraint and Time Constraint)
偏好(Preference)
效用(Utility)
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
价值悖论(&#118alue Paradox)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替代品(Substitution Goods)
互补品(Complementary Goods)
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Normal Goods and Inferior Goods)
吉芬商品(Giffen Goods)
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
闲暇(Leisure)
企业(Firm)
企业家(Entrepreneur)
新经济(New Economy)
小业主制(Single Proprietorship, Sole Proprietorship)
合伙制(Partnership)
股份公司(Corporation, Limited Company)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投入(Input)
产出(Output)
成本(Cost)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沉没成本(Deposited Cost)
固定成本(Fixed Costs)
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s)
销售成本(Selling Costs)
要素成本(Factor Cost)
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
超额利润(SuperNormal Profit)
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市场权力(Market Power)
竞争(Competition)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
垄断(Monopoly)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寡头(Oligopoly)
买方寡头(Oligopsony)
勾结(Collusion)
卡特尔(Cartel)
托拉斯(Trust)
兼并(Merger)
产品差别(Product Differentiation)
劫掠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
公用事业定价(Public Utility Pricing)
引致需求(Derived Demand)
要素替代(Factor Substitution)
工资(Wage)
非竞争集团(NonCompeting Groups)
货币的时间价值(The Time &#118alue of Money)
利息(Interest)
租金(Rent)
时间的价值(The &#118alue of Time)
迂回生产方式(Round About Methods of Production)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
资本(Capital)
固定资本(Fixed Capital)
流动资本(Circulating Capital)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
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
资本利用程度(Capital Utilization)
排队配给(Rationing by Queues)
歧视(Discrimination)
制度(Institution)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激励(Incentive)
产权(Property Rights)
公地的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博弈论(Game Theory)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风险(Risk)
保险(Insurance)
预期(Expectations)
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
搜寻(Search)
信息不对称(Asymmetry of Information)
委托人与代理人(Principal and Agent)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道德陷阱(Moral Hazard)
信号显示(Signaling)
欺骗(Cheat)
外部性(Externalities)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搭便车(FreeRiding)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政府失灵(Public Failure)
管制(Regulation)
寻租(Rent Seeking)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Final Goods and Intermediate Goods)
收入循环流量(Circular Flow of Income)
财富(Wealth)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生活费用(Cost of Living)
生活标准(Standard of Living)
恩格尔系数(Engel Coefficient)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
领先与滞后(Leads and Lags)
总需求与总供给(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劳动力(Labor)
外包(Outsourcing)
失业(Unemployment)
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
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
季节性失业(Seasonal Unemployment)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
通货膨胀(Inflation)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通货紧缩(Deflation)
投资(Investment)
人力资本投资(Investment to Human Capital)
本能冲动(Animal Spirits)
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
被迫储蓄(Forced Saving)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节俭悖论(Paradox of Thrift)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凯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
菜单成本(Menu Cost)
财政幻觉(Fiscal Illusion)
预算平衡(Balanced Budget)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 Measures)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
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
免费午餐(Free Lunch)
赋税归宿(Incidence of Taxation)
财产税(Property Tax)
个人所得税(Taxation of Income)
增值税(&#118alueadded tax)
货币(Money)
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
货币需求(Demand for Money)
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债券(Bond)
股票(Stock)
套利(Arbitrage)
期权(Option)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复本位制(Bimetallism)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增长的极限(Limits to Growth)
零经济增长(Zero Economic Growth)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多边贸易(Multilateral Trade)
国际贸易差额(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中国价格(The China Price)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Free Trade and Protectionism)
关税(Tariffs)
关税的消费效应(Consumption Effect of Tariff)
限额(Quotas)
贸易补贴(Trade Subsidies)
自给自足(Autarky)
商品倾销(Dumping)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汇率(Exchange Rates)
世界银行(World Bank)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
欧洲美元市场(EuroDollar Markets)
热钱(Hot Money)
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 Risk Capital)
泡沫(Bubbles)

进入21世纪的经济学在改变自己过去那种“沉闷的科学”的形象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我们已经看到一本又一本语言生动、论理精彩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被介绍到国内来,同时国内的学者也向读者奉献了众多的深入浅出的“经济散文”。本书可以视为这一努力的一部分。
本书力求以较为纯粹的形式让读者享受经济学思考的乐趣。我们选出了200多个经济学中的关键词,以精炼的文字加以解说,再配上相应的漫画。词条的排列采用了一般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逻辑展开的顺序。
我们遇到的困难之一是如何画出经济学,难怪正子女士埋怨上了贼船。好在正子女士想像力丰富,以可爱的酋长、酋长的儿子、酋长的大老婆、酋长的小老婆、现代资本家等等一系列人物之间的对白、戏剧化的场面阐发概念,每每还有言外之意的点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本书终于要付梓出版了,我们非常感谢谭燕女士、袁殿池老师的指导与推荐。
我们还要感谢读者诸君对此书的厚爱,感谢你们有兴趣拿起此书。
书中难免有些不足和谬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稀缺
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总会显得不足,因而我们说资源是稀缺的。稀缺并不意味着难以得到,而仅仅意味着,不付出代价就不能得到。稀缺是每一个人所面对的现实。即使是一个亿万富翁,他似乎可以拥有他想要的一切,但在他的字典里,仍然有“稀缺”这个词:他的时间是有限的,他可以得到一切,却没有时间一一地享受这一切。
自由物品
我们不用花钱就可以得到的物品被称为自由物品。在这个稀缺的世界上,自由物品是一种例外,它们是大自然的恩赐。不幸的是,因为人们不加珍惜,这种恩赐正在一样一样地减少。空气曾经被公认为是自由物品,但是随着污染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自由地呼吸清洁的空气似乎越来越变成人们的一种奢望。
经济物品
一种物品是稀缺的,需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这种物品就是经济物品。经济物品是稀缺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是难以得到的,而仅仅意味着,它是不能自由取用的。“经济物品”前面的“经济”两个字就决定了这种物品绝对不是“免费的午餐”。
经济人
经济学家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但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他们的行为可能大相径庭,经济学家如何克服这个矛盾?很简单,经济学家从不关心具体某个人的行为,他们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共性。在他们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个人都是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满足的理性的人。显然,经济人是自利的,但自利不等于自私。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相信上帝的原因,会充满行善的愿望,他人得到幸福时,他会觉得自己更幸福——他是自利的,但并不自私。
理性行为
人们所追求的行动都是能让他们实现最大满足(效用)的行为。理性行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认为存在着标准的最优化的经济行为,并且可以用理性行为的模型解释和预测实际的经济行为,也是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基础。它是最经常受到抨击的假设之一,这恰恰证明了其重要性。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经济学家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是复杂的,为了专注于要说明的东西,他们常常需要一道将其他干扰隔离开来的屏障,这时,他们就求助于这个术语,尽管有时他们并不明确地指出这一点。因此,如果经济学家断言“苹果的价格下降一定会导致其需求量上升”,他们实际上是指,如果其他条件——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苹果的喜爱程度、其他水果的价格等等——不变,那么一定会有上面这个论断。
效率
效率意味着不浪费: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这样定义的效率被称为帕累托效率,得名于伟大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处境,经济学家就说经济的效率提高了,并将其称为帕累托改进。
公平
在一种分配中,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羡慕另外一个人,那么就可以把这种分配称作是公平的。显然,均等分配一定可以实现公平,但公平却并不一定要求均等。如果亚当喜欢苹果,夏娃喜欢橘子,而上帝只赐给他们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那么均等分配(每个人半个苹果半个橘子)虽然公平,但显然有一点愚蠢。较好的做法是把苹果给亚当、把橘子给夏娃,这样他们两个都会更满意一些。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并不自动带来公平。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公平,政府就要有所举措。
资源配置
人类对付稀缺,考虑最多的就是资源配置:如何在不同人之间配置有限的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经济学公认的研究领域也是资源的配置。在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也要强于其他方式——毕竟它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而生存了下来。
交换
经济学公认的研究领域是稀缺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不外乎生产与交换:前者是商品形态的改变,后者是商品控制的转移。交换可以是直接的以物易物,也可以通过货币进行。人们在交换中常常有种吃亏感——他们总抱怨价格“太高”或“太低”,但是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这种抱怨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觉得吃亏,他就会退出交换;如果他自愿地接受一笔交易,这说明这笔交易即使不是完美无缺的,也至少比不接受要好。因此,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自愿的交换使双方都受益。
市场经济
是指这样一种经济制度,在其中,消费者与企业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首先,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决定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其次,如何生产也将遵循价格信号所指示的方向,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使用哪些生产要素、采用什么技术来进行生产。最后,为谁生产是由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这里的供求决定了要素价格:工资率、地租、利率和利润。各种要素的所有者、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便根据其拥有的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取得相应的收入份额,完成社会收入的分配。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世界,并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在每个经济中,总能看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动作。
“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关于经济自由的譬喻,描述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如何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增进公共的利益:“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在这个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斯密之后,经济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他的观点仍然具有非凡的魅力。虽然在实践中,肯定存在着例外。但是,在一个又一个国家里,给予个人较大的自由确实导致了生产的巨大增长,而这种增长即使不是使每一个人,也至少是几乎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
经济自由
经济自由意味着个人选择的自由——作为消费者,他可以在预算约束内自由选择想要的商品;作为要素供给者,他可以自由地把所拥有的要素投入到与其他人(或组织)的竞争中。自由主义者认为,除非危害他人,否则个人的经济自由不应受到限制;个人也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行动向社会负责,因为这种自由行动本身就会给社会福利带来额外的好处。批评者则指出,尽管自由是有效率的,但它并不自动地带来公平。经济自由很可能会导致财富的集中,而这种集中是极其危险的:它不但使某些人在同其他人交易时更有优势,而且可能会扼杀自由。
自由放任
古典经济学的政策药方。在这张药方中,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古典思想认为,个人的自利行为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最终会促进社会的利益,政府对自然秩序自由运行的干预将会导致错误的资源配置并减缓财富的增长。因此,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而政府则应只做个经济的“守夜人”。对于政府而言,“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计划经济
一种以计划为基本调节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计划经济中,主要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而是由贯彻社会主要经济目标的经济计划机关决定的。
这种制度比起纯粹市场经济,其优越之处在于:减少可能导致资源无效使用的活动,解决失业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问题,减少污染和产品的过分差异等。一个不发达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会把它的资源集中于某些关键部门,从而取得较快的增长。
然而,集中化的计划经济制度由于必须协调大量的计划活动成分和每个经济活动层次上的独立决策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种制度的僵化和没有活力,由于需要高度组织化和必然带来的官僚主义成分而加剧了。
合约
一般指一份法律上认可和会被法庭强制执行的平等主体间的协议,包括人、事、时、地、物五大要素。当代有学者认为“合约原则既是一个古老的价值追求,它内涵有人的主体性、平等性、自由意志、自主选择、合意、合作、正义、自然秩序等多种理念,也可视为是博弈论引入经济理论分析中所带来的一个成就。由于博弈论的引入,那种过去认为只能依靠市场实现的瓦尔拉斯均衡现在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调整等来解决市场问题。经由历史的长期发展,现在合约(原则)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
需求
需求描述的是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价格与在这些价格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消费者”与“能够”尤其值得注意。消费者既可以指一个,也可以指消费者的全体,同前者相对应的需求是个人需求,同后者相对应的是市场需求。而“能够”是决不能被忽略的,它表明了需求与需要的差异。你可能需要大一点的房子、好的音响、山地车、漂亮的背包……但是当你买不起它们的时候,它们仅仅是你的需要,而不会构成你的需求。
供给
供给描述了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价格与在这些价格上企业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其要领与需求的定义如出一辙。这似乎表明,供给与需求在经济学里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事实上正是如此。供求分析是经济学家的看家本事,供给和需求就像一把剪刀的双刃,是经济学家手中不可多得的锋利武器。
价格
当供给和需求可以自由发挥作用时,价格衡量稀缺的程度。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因为它们传递关键性的经济信息。假设国家遭受了旱灾,谷物供给大幅减少,人们必须因而减少对谷物的消费。但是他们怎样才能了解这一点呢?一种可行的办法大概是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登载一篇报道,通报人们不得不少吃一些谷物。但它会被看到吗?即使它被看到,人们会重视它吗?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它呢?作为替代报道的办法,谷物价格的提高似乎更为有效。家庭不需要知道价格为什么提高,人们不需要知道详细的灾情,人们需要知道的全部就是,在高价下明智的做法是减少对谷物的消费——价格传递了谷物短缺的信息,鼓励家庭减少谷物消费。经济学家以外的人在价格中看到的东西要丰富得多。
均衡
在经济学中,均衡指一种均势状态,在此状态下,经济内部不存在变动的力量或原因。这或者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状态,每个人都乐于接受它;或者是一种作茧自缚的状态,每个人都被迫选择它。但不管人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种状态,这都是他们能够作出的最好选择,因此没有人愿意改变它。
市场出清
当价格确实能使需求等于供给,以至于任何人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或者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这时,市场就是出清的。市场出清意味着供求均衡。如果市场没有出清,那么一定存在着短缺或者过剩。短缺意味着在现行价格下,人们想要买某些东西却买不到,这是与为了一张火车票而排长队这样的经历相联系的;过剩则恰恰相反,当今商品房的广告满天飞但鲜有人问津就是对过剩的最好诠释。
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认为,除去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信息成本,一个给定商品的价格,用相同的货币来标价,在不同的地点将是相同的。这是因为总会有人在价格便宜的国家买进商品,在价格较贵的国家卖出,从而价格趋向同一。但经验调查证明,此假定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
弹性
在1881—1882年冬季的某一天,经济学家马歇尔一定非常快乐,因为他刚刚把“弹性”引入到经济学里。这个概念描述了因变量相对变化同自变量相对变化的比率——若价格上升1%将导致需求量下降2%,那么需求的价格弹性就是2。这个概念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已经被经济学家们广为使用并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它绝对是新颖的和激动人心的。那时,经济学家们已经注意到需求(或供给)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幅度常常并不一致,但进一步的研究却需要把这种不一致明确地表示出来。弹性概念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边际
边际是在“增加的”或“额外的”这一意义上来使用的。比如说,当你吃一个额外的蛋卷冰淇淋时,就会有一个增量,而这个增量就被称为边际效用。经济学家们非常热衷于使用边际这个词,似乎离开边际分析他们就会一事无成。
消费者主权
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每花出一元钱就是一张“选票”,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多,就表明那种商品越应该生产,生产者就按消费者的意旨安排生产;反之,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少,就表明那种商品已经超过了需求,应该缩减生产。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决定权,完全是因为消费者的偏好是生产能否取得最大利润的关键因素。因为产品只有有需求,才能够销售出去,也才能实现其最大利润。
生产者主权
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常常迷失在广告的丛林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听信生产者的广告宣传,投出自己的“货币选票”。消费者仍具有决定的权利,但是,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生产者的傀儡。于是,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具有社会生产的最终决定权,这就是生产者主权。
机会集合
稀缺告诉我们:你不可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你得有所选择。然而,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可行。那些在实际中可行的全部选择就被称为机会集合。比如你想要一杯果汁,而冰箱里只有苹果和橙子,那么你的机会集合就包括苹果汁、橙汁、苹果汁加橙汁,或者没有果汁。桃汁是不可能的。你尽可以向往桃汁或其他的什么,但是到了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只有机会集合内的选择才有意义。
预算约束与时间约束
在大多数情况下,限制一个人选择的不是果汁的配方,而是金钱和时间。因金钱而受到限制的机会集合被称为预算约束。一个亿万富翁可能觉得钱不是问题,真正束缚他的是时间;而一个流浪汉有的是时间,限制他选择的正是囊中羞涩。
偏好
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件物品而不是另外一件?经济学家回答,因为他对前者的偏好甚于后者。偏好表明了消费者的态度:相对来说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偏好是稳定的,正是这种稳定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在机会集合内的选择。
效用
人们为什么要消费一种物品?所有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一点:它能给人们提供满足。这种满足被称为效用。效用这个词在经济学里的命运颇为坎坷。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计量效用,就像长度可以用米、时间可以用秒计量一样。这种努力失败之后,他们甚至宣称,选中效用是一个不幸。后来,经济学家们注意到,问题并不像前人说的那样糟:当一个人选择苹果而不是橘子时,我们只需要知道苹果带给他的效用比橘子高就足够了,至于高多少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在这个意义上,效用与偏好殊途同归。
网络效应
某种产品的使用者越多,对某个消费者的价值就越大。而当大众消费者习惯了某种技术产品后,在转用其他新技术时,便需要支付与过去学习和习惯相联系的成本。最简单的例证便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键盘。它的布局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不合理的,但在最初,它却可以很好地解决打字机卡字问题。10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使用这种布局的键盘,原因很简单:旧键盘附着了几代人集体学习的成本,而新键盘效益与集体转变成本相比,显得得不偿失。
价值悖论
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水是不可或缺的,钻石却并非必不可少。那么,为什么水如此便宜而钻石却如此昂贵?难道水的价值还比不上钻石吗?这是个不是悖论的悖论。水的总价值当然很高,毕竟没有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但关键的一点是,决定水的价格的不是它的总价值,而是它的边际价值,也就是最后一杯水能够带给我们的效用。为什么?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决定买不买这最后一杯水。如果水的价格高于它的边际价值,那么,最后一杯水就卖不掉。因此,水的价格必然下降,直到它恰好等于最后一杯水的价值时为止。在人们居住的大多数地方,水是容易得到的,最后一滴水带给人的效用微不足道,所以它几乎一文不值。
替代效应
如果CD唱盘的价格上涨了,音乐爱好者们会怎么办?他们或许还会继续买CD唱盘,但恐怕不会像以前买的那样多。他们会被迫以磁带、电台的音乐节目,甚至现场的音乐会等等这些东西来替代CD唱盘,这就是CD唱盘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消费者最不愿看见的事情是什么?每个人凭着直觉都会回答:涨价。这个直觉没错。如果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没有变,那么这些收入能够买到的东西就会减少——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了。这就是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因为收入效应存在,消费者当然不喜欢涨价了。
替代品
火柴和打火机有什么关系?显然,它们的用处差不多。如果火柴的价格上涨了,人们就会更多地购买打火机,打火机的需求量就会上升。经济学家说,具有这种关系的商品互为替代品。替代品的存在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福音:他们至少可以不必“从一而终”。
互补品
有新闻报道说,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电价大幅下调之后,不但农民高兴,连电视机的生产厂家也跟着喜出望外,因为农民纷纷进城把电视机一台一台地抱回家。这个结果恐怕是许多人都不曾想到的。但经济学家说,这不足为奇,因为电视机与电是互补品:它们必须同时消费,其中一种的价格下降必定会导致另一种的需求量上升。
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当人们的口袋越来越鼓时,他们就越来越在意消费商品的档次:在有能力“鸟枪换炮”的时候,人们通常不会浪费这种能力。据此,我们可以把商品分为两种: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对前者的消费会随人们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对后者的消费则恰恰相反。
吉芬商品
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怪事?答案在于,土豆在当时爱尔兰农民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土豆价格的急剧上涨使得人们的处境迅速恶化。为了填饱肚子,人们不得不大大减少肉、奶酪这些相对来说仍然很贵的商品的消费,把省下来的钱花在还算便宜的土豆上。后来,经济学家就把像爱尔兰土豆这样价格上涨反而带来需求量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消费者剩余
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曾对商场中的货架打过自己的算盘。“这双鞋还不错。要是价格低于200元,我一定会买。当然,要是80元就更好了。”然后,找到价格标签看一眼,180元。尽管有点遗憾——180比80高出了整整100——我们仍然会欣然买下,毕竟180比200还低了20。这时,经济学家会说:“你所期望的80元没有什么意义,你甚至可以期望价格为0;但是那个200元就大不一样,你肯花200元,就说明你认为这双鞋值200元。实际上你少花20元就买到了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从购买中你一定得到了一种满足的剩余。而这 20元就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它叫作消费者剩余。”
闲暇
在传统的分析中,闲暇是作为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来运用的,它被视为一种消费品。人们选择闲暇,是因为他们认为闲暇能比工作带来更大的效用。后来,经济学家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消费需要消耗时间。因此,消费商品的行为与时间的结合才是创造效用的源泉。在这里,闲暇不再是消费品,它被还原为时间——个人完成消费行为所必需的时间。
企业
也叫厂商,是市场经济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生产组织和单位。根据其所有权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在现实中通常可能采取单人业主(或独资经营)制、合伙制、股份公司几种形式。它的基本经济职能是通过一系列有关购买和配置生产资料及劳动力、选择技术进行生产、组织销售等决策经营活动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进而将投入转化为产出。厂商从事上述经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即实现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差额的最大化。这是它与其他社会经济单位,例如作为消费者的居民家庭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家
能抓住机会引进一种新产品、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者一种改进了的组织机构的企业所有者。通常同创新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有些企业家,如爱迪生,是一些将科学突破转化为金钱的发明家;有些企业家,如比尔·盖茨,是一些幻想家,他们以新的方式关注今日的世界,然后改变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在美国,创办公司的人数大于结婚人数,也大于孩子出生人数。
新经济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一个经济体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许多经济学家相信,美国已经实现了一个生产率增长较快、经济增长率较高的“新经济”。其基础是以微型芯片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快速技术变革,报酬递增和低单位成本,以及抑制物价的全球竞争的深化。拥护者认为新经济有着比传统经济更低的自然失业率,能够在不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更快地增长,并且由于个人收入的增加带来更多的税收。怀疑者则认为,要断定新经济是一种持久的长期趋势,抑或是短暂的现象还为时尚早。
小业主制
小业主制是企业组织的最简单的形式,指单个人为获取利润而单独所有和经营一个企业,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的厂商的具体形态之一。在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下,单个所有者既负责增加企业资本、组织和管理企业,又独自承担风险。在英美等国,此种经济组织形式在销售和服务行业占很高比例。
合伙制
为获取利润而共同拥有一个企业的两个或更多的人的结合,主要特征有:第一,合伙成员对于其企业具有无限的责任(有限合伙制除外),即所有成员的私人资产都当然地成为其债权的担保品;第二,单个成员的所有权非经其他合伙人同意不能转移;第三,因死亡或其他事件能够终止合伙,故其存在具有不稳定性。合伙制企业在零售等行业较为普遍。就其规模而言,合伙制企业一般大于独资企业或单人业主制企业,而小于公司制企业。
股份公司
亦称股份有限公司,为从事工业、商业等经营活动而依法建立的股东联合,是作为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的厂商的具体形态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组织最普通的形式之一。其资本分为若干股份,由其股东持有。股东在原则上通过他们在年会上的投票权和选举董事会来控制公司,公司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份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作为法人完全同单个股东相分离。除此之外,股份公司还具有如下特点:(1)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的责任;(2)公司的存在具有连续性;(3)所有者的股份具有易转移性。公司企业可以最有效地筹集资金,实行大规模生产、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及有效率的管理,它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已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公司治理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说:“公司治理就是限制针对事后产生的准租金分配的种种约束方式的总和,包括所有权的配置、企业的资本结构、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公司接管、董事会制度、组织结构等等。”哈佛大学的施来福(Shleifer) 和魏施尼(Vishny)说:“公司治理就是要解决出资者应该怎样控制经理,以使他们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话绕来绕去,意思就一个:不让经理们胆大妄为。谁如果想胡来,自然有家法侍候。
生产可能性边界
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当一个社会作出将资源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选择时,就必然有另外一种物品被放弃。在稀缺的世界上,这种替代乃必然规律。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描述当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可供社会选择的各种做法的清单。在这张清单上,通常既有面包也有大炮。当一个国家选择太多的大炮时,它的人民就要勒紧腰带了——这也是人们厌恶大炮的部分原因。
投入
也叫生产要素,是用来生产其他东西的东西。经济学家一般把林林总总的生产要素分成三类:自然资源、人类劳动资源与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而资本则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产品,只不过它们没有被消费掉,而是又投入到生产中。人们也许有兴趣问:哪一类投入对生产的贡献更大?对此,经济学家的反问是:在裁剪中,剪刀的哪半边起的作用更大?
产出
就是我们在生产中得到的产品。尽管我们生产是为了得到产出,但是产出却不一定都是我们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有一些产出是我们不得不忍受的东西,比如工厂烟囱里冒出的黑烟。产出也并不一定是有形的,我们在一场音乐会上所购买的小提琴家的产出就是那飘荡在空气中的琴声。
成本
企业把商品提供给市场所支出的全部费用即为成本。这个定义与会计学里的成本概念似乎有所不同。如果你打算开一家服装店,在计算成本时,你可能会考虑到店面的房租、进货的费用、借款的利息、付给雇员的工资和水电费、税金等等。在扣除这些费用之后,你认为自己还会赚到钱。但经济学家会说,你的计算是不完全的:你漏掉了该付给你自己的工资,你垫付的资金也应该得到利息,它们是你开服装店的机会成本。只有把这些成本也考虑在内,你才能决定开这个服装店是否值得。
机会成本
我们为什么会“难以取舍”?我们为什么会有“痛苦的抉择”?因为每一种选择都有其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对在选择中被舍弃的机会的最高估价。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如果你选择吃鱼,那么不能吃熊掌就是你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
假设你狠心花4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但是你很怀疑这个电影是否真的值这个价钱。看了半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这时,你应该怎样做?是离开影院还是继续看下去?也许你会觉得,既然已经花钱买了票,不看下去就是一种浪费。但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经济学家会告诉你,仅仅为了钱已经花出去而继续看下去是不明智的。钱已经花出,决定买票是过去的事了,无论你是否离开影院,钱都不可能再被收回,它是沉没成本。这时惟一有意义的选择是如何度过剩下的90分钟,是继续忍受这个糟糕的电影,还是去干点别的。
固定成本
总成本中用于购买固定生产要素的部分,其数量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故名固定成本。在短期内,厂商的一些生产要素是不能改变的,例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等,与它们相关的成本便属于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厂商或行业的总成本中随产量水平变化而发生变动的成本。例如,劳动成本便属于变动成本。此外,原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的成本也随产量规模而变化。在短期内,一些成本是变动的而另一些成本是固定的。就长期一般而言,所有成本都是变动成本。
销售成本
市场不是没有成本的。把买者与卖者集合到一起并促使他们交易,会产生相当的成本。如果这类成本由卖者承担,它便叫作销售成本。销售成本的量因交易性质不同而变化。在通过中间人例行地将买者与卖者联系起来的有组织的交易 (例如证券、粮食)中,这类成本相对较低。反之,则可能比较高。就一般制造品而言,有关消费者物品或中间产品的销售成本,诸如广告和其他各种推销费用,通常要大于生产者物品或中间产品的销售成本。此外,实行零售交易比批发交易显然要支出更多的销售成本。然而由于这方便了消费者,从而减少了他们寻找理想商品和排队购买的社会成本。最后,推广新产品也会导致较高的销售成本。
要素成本
企业是用生产要素——土地等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来进行生产的。这些要素不能凭空得到,为了得到它们,企业必须向其所有者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就叫作要素成本。因此,所谓要素成本不过是从购买生产要素角度来看的厂商成本。厂商支出的要素成本从另一方面看也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土地所有者得到租金,资本所有者得到利息,而劳动所有者得到工资。显然,要素收入与要素成本是恒等的。
正常利润
厂商为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利润水平,也就是当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时的利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正常利润被包括在总成本之中),此时超额利润为零,厂商只能获得对于各个厂商来说都一样的利润水平。在长期内,竞争性行业的均衡状态便属于这种情况。正常利润在古典学派那里被称为一般利润,它通常包含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个部分。正常利润与资本量的比率便是一般利润率,它是古典理论体系中的长期均衡位置。在新古典派那里,正常利润通常与利息相等同,故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利润率(排除折旧率以后的净比率)恒等于利息率。
超额利润
实际获得的利润水平超过正常利润水平以上的部分。当某一厂商或因为领先采用新技术,或因为拥有某种市场权力,或因为其他原因而使其成本低于其他厂商,或其产品价格高于其他厂商时,它便有可能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即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在竞争性行业中只可能在短期内存在,而在垄断性行业中,它则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都可能存在。
利润最大化
正如个人被假定为始终追求效用最大化一样,经济学家假定企业始终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事实上,企业可能并非只受利润的驱使,并且在决策中不一定能够成功地使利润最大化。但另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是:长期不能赚取利润的企业将不复存在。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它们就必然要处在赚钱的压力之下。因此,这个假定还是很有道理的。
范围经济
如果一家炼油厂还出售沥青,你会感到奇怪吗?其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提炼石油时不但可以得到汽油,同时还会产生沥青。显然,让炼油厂既产汽油又产沥青的花费比让它只生产汽油而让其他企业单独生产沥青的花费要小。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就称存在着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意味着同时生产几种产品的支出比分别生产它们的支出要少。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一家企业会从事一些特定的经济活动。
规模经济
企业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会追问:当企业将所有的投入同时增加一定的比例,产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显然有三种可能。其中一种是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这时经济学家就说存在着规模经济,他们也会说企业再大一点也无妨。
市场权力
在市场上,如果参与交易的某一方——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能够影响价格,经济学家就说它具有市场权力。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再到垄断,卖方的市场权力越来越大,垄断企业或勾结的寡头甚至可以完全操纵市场——欧佩克就曾经让石油价格在一夜之间连翻四番。
竞争
竞争系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竞争就会产生。竞争至少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所以达尔文从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那里借用了这个概念,将它应用于自然物种。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主要是市场上的竞争——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现存企业根据市场状况改变价格或产量——正是这种竞争带来了市场效率。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经济自由——交易者按其意愿使用资源的自由,以及按其希望的价格交换资源的自由。没有自由,也不会有竞争。
完全竞争
经济学家最乐于看到的市场结构。因为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才能充分体现“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或者说,只有完全竞争才能保证市场是充分有效的。它的存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的参与者,没有任何人(或企业)在整个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大到使其能对市场价格施加影响的地步,他们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没有差异;他们具有完全的信息;他们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完全竞争所要求的条件是如此严格,以致人们在谈起它时往往会想到萧伯纳对基督教所作的评价:它惟一的毛病是它从来没有被实施过。
垄断
垄断处在与完全竞争完全对立的位置上。当只有一个企业供给整个市场时,我们就说存在着垄断。垄断是对竞争的彻底背离:在垄断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竞争。也正因为没有了竞争的约束,垄断企业在市场上就具有绝对的权力,它可以操纵市场,自行决定价格和产量。唯我独尊的地位加上吞噬利润的驱使,垄断企业就会以较高的价格提供较少的商品,使广大消费者遭受损失。因此,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各国政府往往都要采取措施来对付垄断。
?自然垄断
如果由一家企业供应整个市场所需支出的成本要比由几家企业同时供应所需支出的总成本还低,我们就说这个市场是自然垄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个城市里通常都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让两家公司在同一城市的每条街道下面同时铺设管道,其中一家为一个用户供水,而另一家则为其隔壁供水,这无疑是缺乏效率的。自然垄断给我们的教训是,有时垄断并不能通过引进竞争来消除——这种垄断是自然的,没有人能够想出使竞争成为可行的方法。
垄断竞争
这种结构很像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很多企业,它们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而且每个企业在行动时都不必考虑其竞争对手可能作出的反应。区别是什么呢?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产品是有差别的。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其他企业能够销售这种产品,因而每个企业都可以被视为它自己的产品的垄断者。但是,每个企业的产品同其他企业的产品又非常接近,因而每个企业都不能排除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垄断竞争的批评者声称,产品差别的存在使竞争偏离了完全竞争,因而会发生效率的损失。而辩护者的辩护看起来同样有道理:正是产品差别的存在,才使消费者可以在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自由地作出选择,如果刻意地消除这种差别,消费者将再也享受不到产品多样性带给他们的乐趣——毕竟很多人认为真维斯的休闲装与堡狮龙的并不相同,他们更喜欢其中的某一种品牌。
寡头
在这一结构中,仅有少数几家企业为市场提供产品,因而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竞争。寡头的有趣之处在于市场上的企业是如此之少,以致它们中的每一家都会在行动时,不得不关注其竞争对手的反应。每一家企业都会想到,或者从经验中认识到,当它试图为了抢夺顾客而削价时,它的对手往往也会这样做,而且削价的幅度往往会更大。因此,如果没有外部的限制,寡头市场上的企业通常都会化干戈为玉帛,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来增进它们共同的利益。
买方寡头
少数几个买主面对大量销售者的一种市场情况。在这种类型的市场上,少数买主常常联合起来压低价格,给卖方造成损失。在现实中,特大型连锁超市在采购中的优势就是买方寡头的例子之一。
一般说来,当你听到“三大”、“四大”或者“六大”这样的词语时,你就可以确定它所指的是一个寡头垄断产业。
勾结
当寡头们意识到他们的利益是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会放弃两败俱伤的竞争而寻求合作,这种合作被称为勾结。勾结的方式从默契、一个秘密电话、餐桌旁的会谈到正式组成卡特尔,不一而足。勾结的寡头会像一个垄断者那样行动,其结果是他们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扭曲了市场的效率。一时的勾结非常普遍,以至于亚当·斯密在200年前就指出:同一行业的人即使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而聚在一起,他们的聚会也会以对付公众的阴谋或抬高价格的计划而结束。但是,长期的有效勾结并不容易。首先,勾结在当今世界的大部分国家是非法的。其次,参与勾结的各方是信息不对称的,它们可以通过欺骗对方或背叛协议来谋取额外的利润。因此,勾结的寡头们常常是在信任与猜疑之间徘徊,他们的勾结是脆弱的。
卡特尔
正式地勾结在一起共同运作的一群企业被称为卡特尔,它谋取利润的通常做法是限制其成员的产量以抬高价格。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当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卡特尔。
托拉斯
最初是指一种委托管理的协定。我把我的资产交给你保管,你可以实际地支配它们,类似这样的协定就被称为托拉斯。出于种种原因,托拉斯曾经在许多地方被许多人使用过。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托拉斯在美国被用作在某些行业建立垄断的一种手段。托拉斯从此便与垄断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垄断的代名词。时至今日,美国的反垄断法仍然被称作反托拉斯法。
兼并
指两家或更多的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其他企业。为什么会发生兼并?兼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经济学家对此作出的解释并不一致。一些人认为企业进行兼并是为了追求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一些人则认为是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企业进行兼并,进一步用企业这种组织来替代市场;一些人甚至认为兼并仅仅是那些经理们为了追逐更大的权力所玩弄的把戏。对兼并原因的不同认识也导致对兼并后果的认识的大相径庭。一些人看到兼并有可能提高企业内部的效率;另一些人则看到兼并减小了市场上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造成效率的损失。经济学家惟一能够达成广泛共识的是,兼并会使企业变得更大,因此对于已经很大的企业而言,兼并应该受到限制——大企业再这样做就有谋求垄断的嫌疑。
产品差别
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权力或垄断地位,在竞争中,众多厂商生产和销售同种但有差别的产品的一种情况。这里的产品差别既可以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方面(叫作自然差别),也可以表现在包装、商标以及销售服务态度等方面(叫作人为差别)。实行了产品差别后,便可以减少其他产品的替代性,加强自己在市场中的垄断性。在现实中,实行产品差别的不仅限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厂商,一些生产多种产品的厂商特别是大公司也在推行产品多样化,尽管它们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垄断地位。这是因为在消费者的嗜好多种多样的情况下,厂商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越大,他从既定总产量中得到的总收益便越大。
劫掠性定价
如果一企业在某些面临竞争的地方市场上,将其产品价格削减到使自己和竞争对手都不能赚得利润的水平,那么该企业所进行的价格削减就被称为劫掠性定价。劫掠性定价把定价者自己和其竞争对手都逼上绝境,总有一家企业会熬不下去而退出市场。所以,通常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敢有如此“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举动。
公用事业定价
公用事业是指通过政府立法授予经营特权而举办的事业,如供应居民煤气、电力的公司,公共交通事业(公共汽车、电车)等。这些事业根据立法要受到某些义务的约束,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它有责任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和对各服务对象一视同仁。公用事业定价即指这些事业对其提供的服务规定价格的规则。
引致需求
消费者为什么需要面包?因为面包能够提供直接的效用。面包商为什么需要面粉?显然,他并不期望从面粉中得到直接的效用,他盘算的是,用面粉来生产消费者需要的面包以获取收益。正是消费者对面包的需求引致了面包商对面粉这样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因此,经济学家就把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
要素替代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一定会竭尽全力地节约成本,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一种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于其他要素价格的增加将导致企业以其他要素来替代这一要素。在某些情况下,替代是容易进行的。一个农场主可能会发现,在收割季节雇佣短工昂贵,而租一台收割机却相对便宜。而在另外的情况下,替代不但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也要困难得多。人们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石油的努力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然而这种努力的结果并不显著。但无论如何,要素替代应该是对那些只管提高价格而不顾后果的要素所有者提出的一种警告:提价是你的自由,使用与否却是我的自由;你尽可以提价,但最终吃亏的并不一定是我。
工资
是支付给劳动的报酬,单位时间的工资(即工资率)就是劳动市场的价格。工资单上的工资被称为货币工资,它们是能放入口袋里的钱。这些钱在商品涨价时能买到的东西就少点儿,在商品降价时能买到的东西就多点儿——它们的购买力在不同时候是不同的。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称为实际工资。相对于货币工资,我们更应该关心实际工资,后者才真正决定了我们的日子是好过一些还是难过一些。
非竞争集团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