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贾志刚说春秋第5部-吴越兴亡

_6 贾志刚(现代)
晋国,已经完全没有霸主的样子了。
楚国呢?楚国趁机雄起吗?
嘿嘿,楚国更糟糕。
——叶公好龙
楚平王这人性格温和,对待大臣和百姓们也都不错。不过,人的性格永远是两面性的,温和换一种说法就是软弱。
楚平王这人性格软弱。
登基之初,楚平王宣布停止对外用兵五年,五年之间,果然没有对外用兵。
那么,五年之后呢?
楚平王六年(前 523 年) 楚平王将阴地的百姓南迁到下阴,(今湖北光化县),随后在郏(今河南郏县)修建大城,以防备晋国和郑国。
对此,鲁国的叔孙(女旁+若,音若)说得一针见血:“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左传》”意思就是:楚国人无心争霸了,他们不过想维持现状,平安度日了。
同年,楚平王下令在州来筑城,以防备吴国。州来此前被吴国所灭,因为不容易防守,吴国将州来人全部迁到了吴国境内,州来就成了一片废墟。如今,楚国人卷土重来,在州来建城。
对此,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也是说得一针见血:“楚人必败。昔吴灭州来,子旗请伐之,王曰:‘吾未抚吾民。’今亦如之,而城州来以挑吴,能无败乎?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而无寇仇。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非抚之也。《左传》”
沈尹戌的这段话,是说尽管楚平王五年没有用兵,但是都在搞拉动内需了,无限制地大兴土木,老百姓根本没有得到休养生机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州来建城,原本是想防备吴国人的进攻,而是事实上却是在挑衅吴国人,招来吴国人的进攻。
楚平王在两地建城,说明了一个问题:楚国已经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退守。
楚国,已经主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霸主了。
既然沈尹戌出场,那么顺便要说一说沈姓的由来。
说到沈姓的由来,就必须弄懂沈尹戌的来路。而沈尹戌还是叶姓的祖先,所以,自古以来沈叶一家。
问题是,沈尹戌的身世历来是个不解之谜。
按照不同记载,来看看沈尹戌的两种出身。
周武王时,封十弟姬季载在沈,又名聃,所以,季载又叫做聃季载。春秋后期,沈国被蔡国(一说郑国)所灭,季载的一些子孙改姓冉,季载就是冉姓的祖先。沈国公子逞逃奔楚国,以沈为姓,沈尹戌就是他的孙子,一开始隐居于零山,后来出为左司马。此一说是最流行的说法,沈姓出于姬姓。
另一种说法,楚庄王的儿子公子贞封于沈,后代姓沈,沈尹戌就是他的后代。
此一说,沈尹戌为楚国王族。
两种说法,都有问题。或者说,都没有什么道理。
首先,据《左传》,沈尹戌出现的时候,沈国还没有被灭,而当时的沈国国君就叫姬逞,所以沈尹戌肯定不是公子逞的孙子。
其次,沈尹戌不一定就姓沈,沈是地名,尹是官职,戌才是他的名字,就像前面说的穿封戍也不一定姓穿一样。沈尹戌应当是从沈尹的位置上提拔到了左司马,而既然当时沈国还存在,他有可能是楚国派驻沈国的官员。
如果沈尹戌早出现一百年,那么他几乎肯定是楚国王族,可是现在出现就很难说了,因为楚国已经大量使用北方诸侯国的人才,而尹这个位置又非常适合外国人才。
说来说去,沈尹戌的出身还是说不清楚。
不过,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略大,因为当时沈国是楚国属国,沈国的执政被楚国任命为沈尹的可能性很大,而沈国执政应该是沈国公族。
综合来说,尊重沈姓自身的记载:聃季载之后。
后来,沈尹戌之子沈诸梁被封为叶公,后代姓叶,就是叶姓的得姓始祖。叶公特喜欢龙,全家上下都画满了龙,整天祈祷龙王大驾光临,于是感动了老龙。
老龙那一天腾云驾雾而来,亲临叶公家中,结果呢?见到了真龙的叶公吓得屁滚尿流。这则故事,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出处。当然,此为寓言。
——朝吴
楚平王为太子建配了两个老师,伍奢为“师”,就是老师;费无极为“少师”,也就是助理老师。
费无极当初跟随楚平王去了蔡国,可以算得上是楚平王的心腹。而伍奢的父亲伍举是楚灵王的重臣,所以伍奢一直在楚国,与楚平王的关系一般。那么,为什么伍奢当了老师而费无极只当了助理老师呢?这事情,跟朝吴有关系。
朝吴的爷爷子朝和伍奢的爷爷伍参是朋友,后来朝吴的父亲声子跟伍奢的父亲伍举又是好朋友,声子还凭借“楚才晋用”那一段帮助伍举回到楚国(见第四部地 155 章),两家的关系就更进一步了。所以,到了朝吴和伍奢这一辈的关系也非常铁,两家算是三世的世交,关系非同一般。
楚平王登基,朝吴的功劳非常大,再加上对朝吴的为人非常欣赏,所以楚平王对他非常信任,于是找他来商量太子建的老师人选问题。
“你觉得费无极怎样?他很有学问啊。”楚平王的第一人选是费无极,说起来,费无极确实很有学问。
“大王,我觉得费无极这人不牢靠,如果大王要我推荐,伍奢更合适。他学问好,人品也好,父亲和爷爷都辅佐过楚王,知道怎样引导太子。 ”朝吴推荐了伍奢,于公于私,都问心无愧。
“可是,我已经答应了费无极了。”楚平王没有想到朝吴会推荐伍奢,他也知道伍奢的才能,可是因为伍奢的父亲伍举受宠于楚灵王,因此根本就没有想到过他。
“那,大王自己决定吧。”朝吴很小心,没有继续发表意见。
楚平王考虑再三,最终任命伍奢为太子建的老师。不过,楚平王感觉有些对不住费无极,倒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此前答应了费无极,而是费无极这些年来跟随自己,鞍前马后没有少出力,而太子建这些年来实际上都是在跟费无极学习,这时候自己登基了,反而不让费无极做老师,确实对费无极有点不公。为了安慰费无极,楚平王给了他一个少师的名义。
在这件事情上,费无极嘴上没说,心里很不爽,非常不爽,换了谁,谁都会不爽。
费无极把这笔账记到了朝吴的身上,他暗下决心:你让我吃苍蝇,老子也不让你好过。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着。
被费无极这样的人惦着,绝对是一种灾难。
——费无极
按照楚平王最初的意思,是要留下朝吴在楚国担任令尹,不过朝吴宁愿回到蔡国家乡,于是楚平王派朝吴回了蔡国,算是代表楚平王监督蔡国。因此,尽管朝吴是蔡国公族,却是代表楚王,在蔡国的官僚体系中没有位置。
如果朝吴留在了楚国,费无极是没有机会的,问题在于朝吴不在楚国,费无极就能找到机会。
楚平王二年,费无极来到了蔡国。
“老朝,大王很想念你啊。”费无极先来看望朝吴,而且是大张旗鼓地,而且还带着不少礼品。
说起来,两人也算是老同事,尽管两人的私交很一般。
不管怎样,朝吴热情接待了费无极,共同回顾了当年在蔡国时候一起吃喝玩乐的旧时光。
客套话说得差不多了,费无极靠近了一些说:“老朝啊,大王很信任你,所以让你代表大王回到了蔡国,可是您这职位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楚国驻蔡国办事处主任,级别太低了。依我看,干脆我帮您去大王那里请求请求,您就当了蔡国的上卿算了。”
“多谢你了,不过不用了,我老了,这样就挺好的。”朝吴婉拒了,其实,他要当蔡国上卿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自己对楚平王开个口就解决问题,不需要费无极的帮忙。
不过,朝吴还是挺感激费无极,毕竟人家是一片好心。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费无极完全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临走,朝吴将费无极送到了大门外,一口一个多谢,送走了费无极。
费无极来到蔡国,按着规格,蔡国国君设国宴招待,之后,六卿再设宴招待。
在六卿招待会上,酒过三巡,费无极就开了话头。
“各位,大家都是老朋友了,有句话我本来不想说,可是大家太热情了,我要是不说出来,良心过不去。各位,大家知道,朝吴在大王面前很受宠,可是为什么当初没有让他回来当上卿呢?我透露下,大家不要到处去说。当初大王继位的时候,朝吴立了大功,原本他想当蔡国国君,可是大王没答应,于是他就不肯做蔡国的卿。如今他想做蔡国上卿了,让我替他去找楚王。各位,以他的能力和在楚王面前的面子,他要当上卿实在不是一件难事,而在座各位恐怕就要倒霉了。”
“啊。”蔡国的卿们都吃了一惊,大家都知道朝吴是头大鳄,他要是当上了上卿,肯定安插他自己的人,兄弟们的日子恐怕都不好过。“那,那怎么办?”
“嘿嘿,我们楚国有句话:蜂刺入怀,解衣去赶。我只是把情况告诉大家,该怎么办,大家自己去想。哎,对了,千万别说是我告诉你们的。来来,喝酒喝酒。”费无极当然不会再提什么建议,他知道大家会怎么做。
当晚的宴席有些沉闷,因为大家都有心事。
费无极又盘桓了几天,回楚国了。
回到楚国三天之后,蔡国传来消息,说是广大蔡国军民对朝吴非常不满,因此全体出动攻打朝吴,朝吴狼狈出逃郑国。
“怎么回事?”楚平王很恼火。
第二天,楚国驻蔡国办事处的线报就到了。基本上,办事处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了解得很清楚,最后得出结论:都是费无极搞的鬼。
“费无极,太不像话了。朝吴是我信任的人,所以派他回蔡国,要是没有他,我也当不上楚王,啊,你说,你为什么要想办法赶走他?”楚平王把费无极找来,当场痛斥。
费无极没有害怕,因为他太了解楚平王了。
“大王,其实我也希望朝吴留在蔡国啊。可是,朝吴这人的能力大王您也知道,他要是留在蔡国,蔡国迟早会强大起来,那时候他们一定会背叛大王。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才不得不想办法赶走朝吴啊。 ”费无极说得很坦然,似乎他真是这么想。
楚平王没说话了,他觉得费无极说得也有道里。
“唉。”叹了一口气,楚平王挥挥手,让费无极走了。
——又是儿媳变夫人
搞走了朝吴,费无极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可是,现在费无极又恨上了伍奢和太子建。
伍奢是老师,费无极是少师,伍奢和费无极素来也没有什么交情,现在也没有什么交往。而太子建自从跟了伍奢,对费无极冷淡了很多,这让费无极失落而且恼火。想想在蔡国的时候,自己把太子建当儿子一样,太子建对自己也很尊重。
“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兔崽子。”费无极暗骂太子建,随后加了一句:“一定是伍奢在中间捣鬼。”
就这样,费无极决定实施下一个报复计划。
第一步,挑拨楚平王和太子建的关系。
不过费无极知道疏不间亲的道理,人家楚平王和太子建那是父子关系,怎么才能挑拨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费无极开始研究历史,看到晋国历史的时候,他突然眼前一亮,有了办法。
楚平王六年,太子建十六岁了。
“大王,太子该成亲了。我听说秦侯的女儿十分美貌,不如去秦国求亲。”
费无极提出建议,作为太子的少师,倒也显得在情在理。
“嗯,秦国好。”楚平王也觉得秦国是个不错的亲家选择,当即同意,就派了费无极去了秦国求亲。
楚国为太子求亲,秦国没有理由拒绝,秦哀公选了一个最漂亮的女儿嫁了出去。
“太子,秦国公主漂亮死了,你艳福不浅啊。”回到楚国,费无极去太子建那里先吹了吹风。
到期,迎亲的依然是费无极。
费无极率领的迎亲队伍悄悄地回到了楚国,抵达郢都的时候,费无极命令所有人留在城外,自己进城汇报。
“大王,我们把秦国的公主迎娶回来了。”费无极向楚平王报告。
“为什么还不送到后宫?”楚平王问,按着规矩,就该准备婚礼。
“大王,我有个想法。这秦国的公主那叫一个漂亮,咱们楚国是找不到一个的。太子还小,娶个这么漂亮的老婆不是件好事。而大王为了国家昼夜辛苦,就应该享有天下最好的东西,是不?我想着,大王干脆自己留下算了,太子还小,以后再给他娶一个也行啊。”费无极说,这就是他的算盘了。
费无极从晋国历史中得到的结论是:父子要翻脸,除非为女人。如果让楚平王当上晋献公,太子建就逃不掉申生的命运。
那么,楚平王上套了吗?
“快带来给我看看先。”楚平王眼前一亮。
女人不改变历史,只是历史常常因女人而改变。
太子建翘首以盼的漂亮老婆没有了,成了后妈了。
太子建有意见吗?当然有。
就算没有,费无极也会让他有。
楚平王感到内疚吗?有一点,肯定有一点。
父子之间,隔阂和猜疑已经形成。
之后,费无极也安排了几场类似优施“卫急子”的戏给楚平王欣赏,看得楚平王那叫一个难受。
楚平王正月娶了儿媳妇,到五月,费无极就又给他出主意了。
“大王,晋国人为什么能够称霸呢?因为他们离中原诸国近啊,而我们太远,因此不能与他们相争。我想啊,咱们可以在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修建大城,让太子建镇守以收服北方,大王您镇抚南方,这样咱们不就拥有天下了吗? ”费无极提出这个建议,核心思想就是把太子建派到外地。
“好啊好啊好啊,有道理有道理。”楚平王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其实这个建议根本没有道理。
有没有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了把太子建支开的借口。
——又是亲爹杀儿子
历史有的时候在简单重复着。
所以,学习历史真的很重要。
这是费无极的心得。
太子建派驻城父仅仅半年,费无极就实施了下一步的计划。
“大王,根据多方综合情报判断,太子建和伍奢不满大王您抢了他的夫人,正在联络晋国齐国吴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燕国等十多个国家,准备叛乱,从此之后占据方城山以外,另立中央,分裂祖国。据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二年三月的一天,费无极急匆匆来向楚平王报告。
“啊,真的?不会吧?”楚平王吃了一惊,不敢相信。
“大王,这可不是我瞎编的,我们驻晋国齐国的地下办事处都有线报来到。
这样的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疑其无啊。”费无极说,他早已经买通了驻齐国和晋国办事处的人。
“那,那,伍奢不是还在这里吗?我派人去问问。”楚平王还不肯相信,于是派人去问伍奢。
不一会,派去的人回来了。
“伍奢怎么说?”楚平王忙问。
“他说大王抢了儿媳妇已经很过分了,不应该再听信谗言。”
楚平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抢儿媳妇的事情是他最不愿意听到的。
费无极笑了,伍奢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他在想伍奢这么傻的人竟然作了太子建的老师,而自己这么聪明的人只能做个助理老师,这不是很可笑吗?
“大王,看见没有,为了夫人的事情,太子建师徒时时刻刻怀恨大王,事情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费无极抓住了楚平王的痛处,他真的很聪明,他知道楚平王在想什么。
“那,那你说该怎么办?”楚平王相信了太子建谋反的事情,可是不知道怎样处置。
“先抓了伍奢,以免走漏消息,之后嘛,大王,有句话叫做大义灭亲。”费无极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了。
楚平王完全走在了费无极设计的节奏之中,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在费无极的掌控之下了,所以一切也就顺理成章地按照费无极的设想进行了下去。
“来人,”楚平王一咬牙一跺脚一闭眼一声令下,把奋扬找来。他决心下手了。
奋扬是谁?城父司马,也就是城父这里的警备区司令。奋扬这个时候恰好也在郢都,楚平王把他找来,派他回城父诛杀太子建。
奋扬领了命令,立即上路。同时,悄悄地派了心腹火速赶往城父,干什么去了?通风报信。奋扬也是读过晋国历史的人,他也知道杀国君的儿子是比较蠢的做法。
等到奋扬来到了城父,太子建早已经逃亡到了宋国。
奋扬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却没有想到费无极神通广大,竟然把一切了解得清清楚楚。很简单,在太子建的身边有费无极的卧底。
当奋扬从城父回来复命的时候,立即被捉拿,并且带到了楚平王这里。
“命令出于我的嘴,进了你的耳朵,旁边没有第三个人,你告诉我,谁通风报信放走了太子?”楚平王很生气,质问奋扬。
奋扬知道,这个时候再抵赖是没有意义的,怎么办?在那一瞬间,奋扬想起了解扬(见第三部第 96 章),想起了子躬(第五部第 170 章),也想起了费无极。
他突然明白,只要自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地说出自己的理由,就一定会毫发无损。
“大丈夫敢作敢当,”奋扬先说了这句话,是我放他走的。偷偷看楚平王一眼,发现他的怒火似乎消了一点。“当初大王让我辅佐太子建的时候,对我说要像效忠大王一样效忠太子。后来您又让我杀他,两个命令自相矛盾,权衡之后,我还是先执行了最早的命令。后来执行最新的命令时,我就后悔了,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嗯。”楚平王一听,有道理啊。“那,你为什么还敢回来?”
奋扬一看这情景,知道没事了。
“大王,我已经办了一件错事了,怎么还能再错下去呢?”
“嗯,好,你走吧。”楚平王让奋扬走了,依然做他的城父司马。
楚平王这人,有点弱。
第一七六章 伍家父子
赶走了朝吴,又赶走了太子建。但是,费无极还觉得不解恨,因为他最恨的还不是他们,而是伍奢。
费无极要杀了伍奢,可是,他觉得这样太便宜伍奢了。
“我要杀你全家,让你断子绝孙。”费无极说,他不是一个爱忽悠的人,他是个有办法的人。换句话说,他说到的,一定能做到。
——斩草除根
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伍尚,小儿子伍员,又叫伍子胥。
当初伍奢被抓之后,两个儿子就逃到了许国。一年前楚平王刚刚把许国搬到了偏远的析地(今河南西峡县)。
按照春秋时期的规矩,就算伍奢有罪,并不牵连到两个儿子,即便杀了伍奢,也该放两个儿子一条生路,何况人家已经跑了。
可是,费无极不愿意,他不仅要杀伍奢,还要杀他的两个儿子。那么,怎么才能捉拿到伍尚和伍子胥呢?派军队去抓太不现实,因为许国偏远,逃跑容易追逃难。何况,伍家兄弟这时候一定有了防备,听到消息就会逃跑。
那么,怎么办呢?
没有什么能难得倒费无极,报复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王,伍奢的父亲是灵王的宠臣,原本就对大王心怀不满。如今,又要跟太子建谋反,这种人罪不可赦。”费无极又来忽悠楚平王了。
“对,那就杀了他。”楚平王跟往常一样,从一开始就掉进了费无极的节奏中。
“可是,不能杀。”费无极来了一个转折。
“为什么?”楚平王有些吃惊,很自然这样问。
“因为,伍奢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是被窝里放屁的人物。”
“怎么讲?”
“能闻能捂(能文能武)啊。”费无极搞了个歇后语,把楚平王给逗笑了,看着楚平王笑,费无极却故意不笑:“如果我们杀了他们的父亲,他们一定逃去吴国,那可就是楚国的心腹大患了。”
“那,那不能杀伍奢了?”
“要杀,但是必须连他的两个儿子一块杀。”
“那就抓来吧。”
“可是他们在许国呢。”
楚平王皱了皱眉头,他知道这样就不好抓了。
“不过,我有办法抓他们回来。”费无极看到楚平王皱眉头,暗自得意。
“什么办法?”
“派人去给他们送信,就说他们回来的话就免除他们父亲的死罪,他们一定回来。”
“好主意。”
费无极来找伍奢了,当然,在牢里。
“伍老师,没想到会有今天吧?”费无极看见伍奢,皮笑肉不笑。
伍奢看他一眼,没有理他。
“关于你和太子建谋反的事情,大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按照大王的意思呢,直接就把你正法了。可是念在同事一场的分上,我还是帮你据理力争。哪,现在大王同意了,只要你写信让你的两个儿子回来,就免了你的死罪,从轻发落。
怎么样?我这人很够意思吧?”费无极没有在意伍奢对自己的藐视,因为现在他是主宰。
“费无极,其实说这些干什么?你是什么人,我还不知道吗?我们伍家从庄王时代就是楚王的近臣,你那点花花肠子我能不知道吗?我只是不屑于像你那样做,否则你哪里还有机会在这里跟我说话?你的主意,无非就是把我的儿子们也骗回来,好把我伍家斩草除根而已。”伍奢终于还是说话了,尽管身陷囹圄,依然保持对费无极的藐视。
“嘿嘿,聪明,看来,你当老师,我只能当少师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嘿嘿。”
费无极说,隐隐有股醋意。
看来,要让伍奢自觉自愿写信给他的儿子们是没有可能了。费无极在想办法,骗的方法不行了,是不是要试一试来硬的?
可是,让费无极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我知道,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如果他们知道我被害了,一定会逃到吴国,之后,楚国恐怕就没有安生日子过了。唉,谁让我是个忠君爱国的人呢,就算我冤枉死了,也不能让我的儿子危害楚国啊。 ”伍奢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然后对费无极说:“老费,说吧,怎么写?”
费无极有点发愣,世界上还真有这么傻的人?看来杜原款不是个传说啊,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啊。
“觉悟啊,什么叫觉悟?”费无极强忍住笑,带着讽刺夸奖伍奢。
不管怎样,伍奢按照费无极的想法,给两个儿子写了一封家书。
——一封家书
费无极拿到了伍奢的家书,读来读去,读去读来,每个字都是按照自己的话照写的,看不出有什么暗示来。
“看来,伍奢是真的那么傻。”费无极高兴了。
那么,伍奢真的那么傻吗?当然不是,伍奢不傻,他比费无极聪明得多。
伍奢为什么毫不犹豫地就写了这样一封家书?
伍奢对形势有清晰的判断,他知道费无极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同样也一定不会放过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捉拿自己的两个儿子,实际上有两个办法。第一是让自己写信骗他们回来,第二是暗中派兵捉拿他们回来。二者的危险性哪一个更大呢?第二种。
伍奢对自己两个儿子的智商是坚信不疑的,他知道一封家书根本骗不了他们,相反,会提醒他们赶快逃亡。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写这一封家书呢?
一封家书很快被楚平王的特使送到了伍家兄弟的手中,来看看这封家书是怎么写的。
“父以忠信慈仁去难就免,大王内惭囚系忠臣,外愧诸侯之耻,反以父为令尹,封二子为侯,尚赐鸿都侯,胥赐盖侯,相去不远三百余里。父久囚系,忧思二子,见字速归。《吴越春秋》”这就是伍奢所写的家书,大意是楚平王不仅释(放我了,还让我当了令尹,还封你们兄弟两个为侯。我很想你们,赶快回来吧。
看了家书,伍尚一脸凝重,伍子胥则面带冷笑。
“兄弟,回去吗?”伍尚问弟弟。
“这显然是个陷阱,为什么要回去?”伍子胥说,他怀疑哥哥是不是没有看出来。
“兄弟,虽然我的才干不如你,我也能看出这是个陷阱。但是,如果回去能让父亲免于一死,这是孝;估计能取得成功才行动,这是仁;根据不同的能力而选择相应的任务,这是智,明知回去必死无疑也要回去,这是勇。兄弟,你的能力比我强,所以我选择勇,回去陪伴父亲;而你选择智,逃到吴国,今后为父亲报仇。”伍尚冷静地说,事实上,即便没有这封家书,他也准备回去与父亲共生死。
“哥哥,明知要死,为什么还要去呢?”伍子胥有些急了,他不愿意眼看着哥哥回去送死。
“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坚持着,他说了什么?
是这样的:兄弟,父亲不能丢弃不管,家族的名声也不能受到损坏,你努力去干吧,听哥哥的话。
伍子胥没有再劝哥哥,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伍子胥的选择是什么?报仇。
——二胥
伍尚随着楚平王的特使回到了郢都,直接被投进了关押父亲的大牢。
看到伍尚,伍奢笑了。为什么笑了?
该来的来了,不该来的没有来,两个儿子都没有让自己失望。为什么不笑?
看见父亲,伍尚也笑了,为什么笑了?
能够陪伴父亲,生死与共,伍尚觉得很幸福很充实。
“楚君、大夫其旰食乎?(《左传》)”伍奢说道,旰食就是晚食的意思,伍奢的意思就是楚国人恐怕今后吃饭时间都要推迟了,因为伍子胥不会让他们安生的。
伍奢为什么这么有把握?因为伍子胥能力超众,更重要的是心黑手狠不择手段,而更更重要的是他坚忍不拔的个性。
可惜的是,伍奢看不到那一天了。
费无极杀了伍奢和伍尚,并且立即下令追捕伍子胥。
伍子胥不是坐以待毙的人,甚至不是逃命的人,他是要报仇的人。
逃命的人和报仇的人是不同的,逃命的人会逃往最安全的地方,而报仇的人不是,他不是逃,而是去寻找最适合报仇的地方。
在许国这个位置,逃命的最好方向是向北,逃到晋国就万事大吉了。
可是,伍子胥不是逃命的人,他是报仇的人。
报仇的人会去哪里?吴国。
伍子胥知道,只有在吴国,才能找到报仇的机会。
伍子胥知道的,费无极同样知道。因为他是一个报复的人,报复的人与报仇的人有很多共同点。
费无极一边派人去捉拿伍子胥,一边在从许国往吴国的道路上安排缉拿。
捉拿伍子胥的人自然是晚了三秋,不过伍子胥一路向东往吴国的路上则是越来越凶险。来到汉水的时候,伍子胥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于是决定前往宋国,会合太子建。
于是,伍子胥转而向北。还好,这一边倒比较安全。费无极不是没有料到伍子胥有可能去宋国,而是他认为只要不去吴国,伍子胥就没有办法回来报仇。
伍子胥一路向北,临出楚国的时候,遇上了一个人。谁?申包胥,伍子胥的朋友。
申包胥是什么人?申家的人,而申家的人都很有才能。
“子胥,你去哪里?”好友相遇,申包胥问。
“我,去宋国。”
“去宋国干什么?”
“去,去,呜呜呜呜。”伍子胥哭了,看见朋友,就像看见了亲人,父亲和哥哥冤死之后的悲痛在这个时候再也忍不住了。
申包胥还不知道伍子胥的遭遇,不过他大致猜了出来,这世界上能够让伍子胥流泪的事情并不多,一个如此坚韧的人流泪,一定有巨大的冤屈或者仇恨。
果然,伍子胥擦干了眼泪,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我要报仇,我一定要让楚国成为一片废墟,你一定要帮我。”伍子胥咬牙切齿地发誓。
申包胥摇了摇头,他很同情自己的朋友,但是,仅此而已。
“子胥,我帮不了你。如果我帮你向楚国报仇,那就是对楚国的不忠;但是,如果我劝你不要报仇,那就不够朋友。你赶快走吧,咱们不要再多说了。 ”申包胥是带着从人的,这个时候他可以捉拿伍子胥,可是他没有。既要对得起国家,又要对得起朋友,他只能让伍子胥快走。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申兄,即便你不帮我,我也一定能够报仇。”伍子胥略有些失望,不过这不影响他的信心。
“子胥,那你努力吧。不过我告诉你,如果你能灭亡楚国,我就一定能让楚国恢复。”申包胥说,他也很自信。
“那你也努力吧。”伍子胥说完,头也不回,去宋国了。
来到宋国,伍子胥很容易就找到了太子建。太子建在宋国过得还不错,按照国际避难通行准则,在这里享受卿的待遇。
从前,是伍奢辅佐太子建;如今,伍奢死了,他的儿子伍子胥来辅佐太子建了。太子建明显能够感受到老伍老师和小伍老师的不同,老伍老师斯文稳重,教自己小心谨慎,避免犯错;而小伍老师孔武有力,声如洪钟,教自己要锐意进取,敢于冒险。
“公子,要报仇,宋国不是我们应该呆的地方。”伍子胥劝说太子建离开宋国,前往吴国。
“不,宋国是中原大国,背靠晋国,有机会的。”太子建拒绝了,其实他心里的算盘与伍子胥完全不一样,伍子胥是要报仇,要毁灭楚国,而太子建是要等待机会重回楚国,譬如父王突然良心发现或者费无极突然脑膜炎发作等等,自己就有机会了。可是,如果自己去了吴国,就等于宣布与楚国为敌,就再也没有可能回到楚国了。
道不同,不与谋。
虽然同是费无极的受害者,伍子胥和太子建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还是去吴国吧。”伍子胥一再地劝告。
“不。”太子建一再地拒绝。
伍子胥有些后悔来到了宋国,因为在道义上说,他现在是不可以抛下太子建而独自前往吴国的。
郁闷,非常的郁闷。
——太子建搬家
也许是伍子胥报仇的决心感动了上帝,也许是某一天出门踩上了鸡屎而改变了命运,总之,突然有一天,太子建提出来:“老师,咱们离开宋国吧。”
为什么太子建同意离开宋国了?想通了?还是改变策略了?都不是,是形势所迫。
来看看宋国的形势。
就在伍子胥来到宋国的当年,宋国发生了内乱,宋元公和华、向两家发生争执,于是双方互相抓了对方的儿子做人质。有一段时间,宋元公和夫人每天吃饭之前要先到华家,看自己被扣押在华家的儿子吃了饭,这才放心地回宫吃饭。
后来宋元公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就把自己手头的人质都给杀了,然后进攻华、向两家,结果那两家都逃到了吴国。
华、向两家从吴国借兵攻打宋元公,宋元公急忙向晋国齐国郑国等国求援,于是联合国军队前来救援,与吴军交手,吴军大败,华向两家就被包围在城中。
眼看吴军不行了,华向两家又向楚国求援,于是楚国军队前来援助。
这下热闹了,世界大战又要开始了。
不过,此时的楚国和晋国都不愿意开战。于是楚国向宋国提出请求,说是华向两家在宋国犯了罪,楚王很担忧,因此希望让这两家到楚国接受惩罚。楚国人的话说得很客气,宋元公竟然拒绝了。
宋元公拒绝了,楚国人就很没有面子了。联合国一商量,觉得楚国人的建议挺好,大家都有面子,于是晋军主帅中行吴下令,解除包围,让华向两家逃亡楚国。
最终,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楚平王九年(前 520 年),太子建和伍子胥在宋国已经两年时间。
那么,为什么这件事情让太子建决心离开呢?
来看看太子建最初的得意算盘是怎样的。
太子建从来没有想过要靠武力回到楚国,他所想到的最佳的途径就是外交途径,这就是他为什么逃到宋国的原因。
在所有中原诸侯国中,与楚国关系最好的就是宋国,而宋国的向家尤其与楚国的卿们私人关系良好,所以太子建就希望通过宋国,特别是向家来与楚平王沟通,期望说服楚平王让自己回到楚国继续作太子。
所以在宋国期间,太子建和向家走得很近。
可是,如今一场内战过去,楚宋两国关系恶化,而向家仓皇逃奔楚国,太子建在宋国的处境也变得非常尴尬,再呆下去不仅毫无意义,更且充满危险。
到了这个时候,太子建是不得不走了。
去哪里?伍子胥强烈建议去吴国。
“不,去郑国。”太子建决定去郑国,按照自己既有的策略,去郑国是最好的选择了。
于是,太子建去了郑国,伍子胥无奈,也只好跟着去了郑国。
此时的郑国国君是郑定公,由于子产已经鞠躬尽瘁,游吉担任执政。
太子建在郑国受到热情的接待,郑定公甚至给了他上卿的待遇,给了一块非常不错的封邑,以此来表明郑国比宋国更仁义更慷慨。
与宋国人死要面子不一样,郑国人很直率。在宋国,向家人每次都哼哼唧唧地答应太子建“等机会”;而在郑国,游吉直接告诉太子建“我们真是帮不上忙”。
游吉说得很明白,郑国是个小国,眼下是跟着晋国混,跟楚国已经没有什么来往,当年有交情的人也都死光光了,现在郑国在楚国还有人,可是是个仇人,那就是子革。所以,郑国在楚平王面前根本说不上话。
“那,那给指一条明路吧?”太子建有些失望,不过也说不上太失望,因为在这里的日子过得也挺好。
“要不,你们去晋国,看看晋国人有没有兴趣?”游吉想了想,出了这么个主意。不过在心里,他对晋国人不抱希望。
事到如今,也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了。
在郑国住了一段时间,太子建决定去晋国。
“那就是一帮大忽悠,别被他们忽悠了。”伍子胥劝太子建,他根本就不相信晋国人。
“是不是大忽悠,去了才知道。”太子建坚持要去。
第一七七章 过昭关
太子建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全世界都被晋国人忽悠,他凭什么不被晋国人忽悠?
晋昭公早已经薨了,此时已经是晋顷公的时代。不过对于晋国来说,晋什么公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军元帅是谁。所以,我们说,现在还是韩起的时代。
韩起非常热情地招待了太子建,耐心地听太子建哭诉自己在楚国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随后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和愤慨,并且慈祥地询问自己可以怎样效劳。
“我,我想回国当太子,然后,当楚王。”太子建说,他觉得韩起是个好慈祥好体贴的长者,绝对值得信任。
“太子,你放心吧。当年楚成王帮助我们的文公回国,我们这么多代人一直想着要感恩报恩,人嘛,要有感恩之心。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帮你回楚国,当上楚王。”韩起甚至连眼皮子都没有眨一下,答应了。
晋国人可以答应你任何事,但是,任何事你都不要当真。
记住,大国是没有信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失信的成本非常低,他们骗了你,你也不能去找他们算账。
——感恩的心
太子建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的个人魅力难道强到了这种地步?他听说过晋国人能忽悠,可是看上去慈眉善目的韩起不像是一个忽悠别人的人啊。
不过,太子建还是决定再问一问。
“韩元帅,我感激不尽啊,请相信,我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定会报答您的。”
太子建说,首先表达感谢之意。
“应当的应当的。”韩起微笑着说,像姜太公一样慈祥。
“那,那什么,我可不可以问一下,元帅准备怎样帮我?”
“嗯,我有一个计划,太子看看行不行。”韩起说着,收起了笑脸,让旁边的侍卫统统走开,只留下他和太子建两个人。“我听说你在郑国很受欢迎,结交了不少朋友,郑国国君也很信任你。而郑国最近这些年来对我们很不敬,我们早就想灭掉他们。不如这样,你还回到郑国,在郑国作内应,我们悄悄出兵,一同灭掉郑国,之后郑国就归你。等到机会合适,我们两国联军讨伐楚国,帮你当上楚王,然后把郑国一分为二,我们各得一半,如何?”
“好主意,好主意。”太子建这次也没有眨眼,直接就叫起好来。
韩起笑了,他在笑太子建这个人,刚才还在说自己有感恩之心,现在就要对郑国恩将仇报了。
“奶奶的,看来不要脸的不仅仅是我们晋国人啊。”韩起暗说。
“太子,你被忽悠了。”伍子胥同样没有眨眼,听太子建介绍完情况,当即就这样说。
“哎,你怎么这样说话?人家可是诚心要帮我们啊。”太子建不高兴了,他怀疑伍子胥在嫉妒自己的能力和成功。
“太子,据我所知,晋国人对郑国人不满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始终没有借口讨伐郑国。这一次,他们一定是想让我们先在郑国发动内乱,然后他们就有借口来平叛,趁机吞并郑国。你想想,就咱们这几号人,在郑国能掀起什么波澜了?
那只能被镇压啊。退一万步,就算咱们成功了,晋国人会让你拥有郑国?才不会呢,他们一定会来剿灭咱们,咱们就成了他们的替罪羊了。再者说了,楚国是晋国的敌人啊,晋国人怎么会真心帮助楚国人呢? ”伍子胥说得很清楚,分析得也很到位。
“伍老师,你嫉妒我。晋国人为什么要帮我?我告诉你,那是为了感恩,因为我们的成公曾经帮助他们的文公。”太子建的脸色很难看,说话也就很不客气。
“感恩?郑国人对我们这么好,这么现实的恩我们都不感,几百年前的恩晋国人要感?”伍子胥用鼻子哼了一声,对太子建的话表示不屑一顾。
“好吧,既然你不相信晋国人,那这件事情你就不要参与,我自己来,你只需要照管好胜儿就行了。”太子建干脆不用伍子胥了,让他做自己儿子的保姆。
胜儿是谁?太子建的儿子,仅仅六岁。
太子建哼着流氓小调又回到郑国,郑国人对他依然不错,还是上次的待遇和封邑。
从那之后,太子建开始疯狂地活动起来。他拿出自己的储蓄,走街串巷,频繁拜会郑国政要,与对社会不满者促膝交谈。
太子建很努力,但是成效很微小,谁会相信这个落难来投的楚国人呢?谁会愿意追随这个恩将仇报的人呢?
外面的努力没有成果,家里出了麻烦。
郑国人给了太子建一块封邑,封邑里的人也就都归了太子建。可是太子建对自己的封邑的人非常暴虐,引起了公愤,于是就有人去游吉那里控告他。要知道,郑国是最早公布刑法的国家,那是个法治国家。于是,游吉派人去他的封邑调查。
无巧不成书,派去调查的人恰好在这里碰上了晋国来的人。一盘问,晋国人吞吞吐吐,慌里慌张。于是,派去调查的人也不调查了,直接把晋国人捉拿了回来。一审问,什么都招了。
“狗日的楚国人,太没良心了。”郑定公愤怒了,游吉也愤怒了,立即召请太子建前来。
后面的事情可以想象了。
“太子建,我们郑国对你这么好,你竟然狗咬姜太公,不识好心人,不仅粗暴对待封邑里的百姓,竟然还勾结晋国人从事颠覆活动,你的良心被狗吃了? ”
游吉大怒,再也不像从前说话那么客气。
“我,这,误会啊。”太子建到这个时候才知道伍子胥的话是对的,事到如今,也只好抵赖。
“带证人。”游吉下令,晋国人被押了上来。
这下,没得抵赖了。
“我,我,我改还不行吗?饶命啊。”到现在,求饶成了唯一的选择。
郑国人会给他这个机会吗?郑国人恨不得杀他四回。
——过昭关
就在太子建被游吉召走的时候,伍子胥已经嗅到了危险的信号。所以,太子建前脚出门,伍子胥带着公孙胜后脚就上了车,一路向南狂奔。
去哪里?楚国。
为什么去楚国?因为要从这里去吴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什么原因?
游吉杀了太子建,立即派人前去斩草除根,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孙胜。可是他们发现,公孙胜早已经逃走。
“追。”游吉下令,于是郑国人向北、东、西三个方向追去,因为他们断定公孙胜一定不敢也一定不会逃到楚国。
可是他们忘了,带公孙胜跑的是伍子胥。
一直逃到了楚国境内,伍子胥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候,他不敢再驱车南行,因为那样目标太大。于是,带着公孙胜弃车步行。
在楚国境内,伍子胥才得到太子建被杀的消息,他不禁为自己的果断和明智叫好。不过他知道,郑国人猜不到自己会去吴国,可是费无极一定能猜到,所以一路上必须要倍加小心。
伍子胥的判断再一次正确,太子建被杀以及伍子胥和公孙胜失踪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被楚国驻郑国地下办事处报告到了费无极那里。
“赶快通知楚吴边境,严加提防伍子胥和公孙胜过关逃往吴国。”费无极下令,命令又是以最快的速度到了楚吴边境各个关口。
伍子胥带着公孙胜,一路上是晓行夜宿,不敢走大道,专拣着小路走。
这一天,过了巢地,来到了昭关(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过了昭关,就出了楚国,再渡过大江,就是吴国。伍子胥知道,一路上都有楚军盘查,到了这个关口,一定盘查得更严。于是伍子胥加了个小心,让公孙胜先在一处隐蔽的所在等候,自己到关口看看形势。
来到关口,只见楚军戒备森严,关上贴着伍子胥的画像,虽然不是十分像,也有六七分了。而官兵见到身材高大的青壮男子,都是不由分说直接拿下,然后仔细盘查。确认不是伍子胥的,当场释放;稍有些嫌疑的,押到山下大寨继续盘查。
伍子胥一看这样的场景,倒吸一口凉气,如此严密的盘查,要想过关是绝对没有可能的。怎么办?伍子胥一面向回走,一面想。
伍子胥想要看看是否能够绕道过去,可是四下里探看了一回,发现都是崇山峻岭,根本没路不说,更且虎狼出没。
没办法,伍子胥带着公孙胜,找到一处偏僻的所在,找了一个山洞先躲起来再说。
随后,一连几天,伍子胥都凑近关口观察,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可乘之机。可是,每一天他都失望而归。
伍子胥很发愁,他知道,如果再耽延下去,迟早会暴露行踪。
怎么办?伍子胥绞尽脑汁,却终于无计可施。
愁啊。
第四天早上醒来,伍子胥就觉得嘴唇十分的痛,用手一摸,满嘴的燎泡。
伍子胥见公孙胜还在熟睡,可是自己再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出了山洞,来到溪边洗把脸。
一把脸洗完,再要洗第二把的时候,伍子胥却突然惊呆了。
他在溪水中看到了一张陌生的脸,这张脸上布满了暗疮,嘴唇上都是燎泡,眼有些发红,头发蓬乱,更可怕的是,蓬乱的头发竟然是斑白到了几乎全白。
“啊。”伍子胥惊叫一声,这个又老又丑的人就是自己啊。
通常的说法是伍子胥一夜白头,其实不然,一路逃亡都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因此一路上都在发愁,再加上此前在宋国和在郑国为报仇发愁,伍子胥的白发是早就应该有了,只不过在昭关的三天愁得更厉害,白发急剧增多,而伍子胥一直没有注意到,到第四天偶然发现,这才大吃一惊。
“老了,大仇未报,我却已经老了?!”伍子胥对天长叹,随后号啕大哭。
哭声吵醒了公孙胜,他小心翼翼地走出洞来,不解地看着伍子胥在那里痛哭。
在他看来,伍子胥并没有什么变化。
伍子胥看到了公孙胜,于是停止了哭泣。
“老师,你为什么哭?有人欺负你了吗?”公孙胜问,他只能理解这么多。
伍子胥没有说话,他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公孙胜,盯得公孙胜心里发毛。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突然,伍子胥放声大笑起来,嘴唇的燎泡因大笑而破裂出血,而伍子胥依然大笑不止。
“老师疯了?”公孙胜更加害怕。
老师并没有疯。
老师刚才也并没有盯着公孙胜看。
老师是在思考。
老师意外地想到了办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不是来自这里,可是用在这里却最恰当。
“孙子,走,咱们过关去。”伍子胥大声对公孙胜说。
“老师,你,你不是疯了吧?”公孙胜战战兢兢地问,如果不是疯了,怎么竟然这样称呼自己?
昭关,中午时分。
每天的这个时候是过关人最多的时候。
昭关守军认真地观察着每个出关的人,但凡有一点特征与伍子胥相近的,都会仔细地盘查,而弓箭手就在不远处,任何试图逃跑的人都会被毫不留情地射杀。
一个大个子走了过来,不仅高大,而且面露凶相。
“站住,说你呢。”守关军士注意到了他,将他叫住。
大个子很不情愿地站了下来。
“你,说话,什么地方人?过关干什么?”开始盘问。
“我,我,我本地人,我老、老婆家在关那边。”
“你的口音有点怪啊。”
“我,我,我就是结、结巴,口、口音不怪、爱、怪。”
军士们又盘问了几句,突然抓起大个子的手来,把大个子吓了一跳。
“嗯,走吧。”军士们放走了大个子,因为大个子满手的老茧,显然不是伍子胥。
大个子惊魂甫定,灰溜溜地走了。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一个满头白发、满脸肮脏的老人,佝偻着腰,拄着拐棍,带着自己的孙儿从旁边走了过去。
一个军士注意到了他们,因为他们得到的命令是伍子胥带着公孙胜,所以对于带孩子的男人都要注意。可是,没等他发话,那个小男孩对着老头叫了一声“爷爷”。
“嘿嘿,怕是没有这么老的伍子胥啊。”军士暗笑。
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老头就是伍子胥,而这个孙子就是公孙胜。
——渔丈人
伍子胥与公孙胜过了昭关,急匆匆向前赶路,看看天色将近黄昏,前面是一条大江,江的对岸,才是吴国。
看来,高兴得早了一些。
正在不知道怎样过江,远处有一队楚军士兵巡江过来,伍子胥急忙和公孙胜躲了起来。要是被他们发现,事情恐怕又会麻烦。摸摸身边,伍子胥只带了一把短剑,弓箭都没有敢带过关。
楚军过去之后,伍子胥急忙又带着公孙胜来到江边,看看怎样渡江。沿江而行,江上看不到一条船。
“谁说天无绝人之路?这难道不是绝人之路吗?”伍子胥极度失望,自言自语。
就在这个时候,从下游撑上来一只小船,船上只有一个老渔夫。
“渔父渡我!”伍子胥高声喊道。
老渔夫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
“渔父渡我!”伍子胥又喊了一遍。
老渔夫张张嘴,似乎要说话,恰好这时岸边又有行人过来,老渔夫于是又闭了嘴。
伍子胥要崩溃了。
然而就在他行将绝望之际,他听到了歌声。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老渔夫在唱歌,歌声难听至极。伍子胥眼前一亮,在他听来,这是一首最动听的歌了。
这两句歌词啥意思?太阳要落山,月亮要上天,咱们在前面芦苇荡见面吧。
上游不远处,有一处芦苇荡。伍子胥带着公孙胜,沿江而走,急匆匆到了芦苇荡中,从中穿行到了江边。
果然,老渔夫也将船撑到了这里。
老渔夫又唱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兮,当奈何?”歌词大意是:天快黑了,快上船吧。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