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贾志刚说春秋第5部-吴越兴亡

_14 贾志刚(现代)
“大王,好剑法。”伯嚭喝彩,按理说,这个时候拍这样的马屁有点不合时宜,可是习惯了,顺口就说了出来。
“杀了他们,就没有人知道越国人袭击了我们。既然来了,我们就当上盟主再回去。”夫差咬着牙说,杀人灭口,就为了当盟主。
“大王,有气魄。”伯嚭说,他原本有点担心,担心吴王夫差会杀了自己,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伍子胥是对的。可是现在看来,自己很安全。
——争霸
七月六日,盟誓的日子终于到了。
除了楚国秦国越国,各诸侯国都已经来到。
歃血为盟,晋国和吴国为谁先谁后发生了争执,因为谁先歃血谁就是盟主。
原本还兄弟兄弟这么叫着,好像大家很亲切,到了这个时候,谁也不认谁这个亲戚了。
“在所有姬姓的国家中,我们的祖上太伯是老大,吴国该先歃血。”伯嚭代表吴王夫差发言。
“不行,历来,只要是盟会,我们就是姬姓国家的老大。”赵简子针锋相对。
争吵开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眼看着天都黑了,还没有结果。
最后谁有理?谁有实力,谁就有理。
“算了,天都黑了。既然谁也不服谁,回去整理军队,明天中午我们决一死战,就知道谁是老大了。”赵简子发怒了,心说这些蛮子跟我们争,打烂他们。
吴国人怕这个?楚国都被我们打烂了,你们晋国有什么了不得?
于是,不欢而散,各自回去,准备战斗。
看来,范蠡当初的预测是正确的。
吴王夫差很愤怒,也很不服。可是回到大帐,禁不住有些发慌了,毕竟家里头被越国人围着呢,如果这一仗打败了,估计连国家带老命就都交待了。
到了这个时候,必须要征求大夫们的意见了。
紧急会议召开,吴王夫差向大夫们透露了越军偷袭吴国的事情,随后问大家:“现在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立即撤军回国,不跟晋国人盟誓;要么不跟晋国人争,让他们当盟主算了,哪个好一些?”
大夫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还好,这个时候,还有一个保持清醒的人。
“大王,这两种选择都不好,都会损坏我们的名声。越国人会认为我们失败了,更有信心对抗我们。齐、宋这些国家也会趁火打劫,在我们回国的路上偷袭我们。而且,如果让晋国当盟主,肯定就要带领我们去朝见周天子。那样的话我们去又没时间,不去又说不过去,岂不是很糟糕。所以,我们一定要盟誓并且当上盟主。”这个头脑清醒的人是王孙雒,分析利弊,说得头头是道。
“可是,晋国人要跟我们争,有什么办法?”夫差问他。
“现在,这里离晋国近,晋国人有退路,而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比晋国人玩命。大王要激励士卒,振奋大家的精神,让大家都不怕死。那样晋国人看见我们的气势,必然害怕,就不敢跟我们决战,而把盟主让给我们。之后,我们就可以专心回国,去对付越国人了。” 王孙雒想得周到,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当晚,吴王夫差下令吴军黄昏前喂饱马,半夜时分全军穿好铠甲,缚住马嘴,以火照明,一百名士卒排成一行,共排成一百行。每十行由一名下大夫率领,竖着旌旗,提着战鼓,挟着兵书,拿着鼓槌。一百行由一名将军率领,竖着日月旗。
一万人组成一个方阵,都穿着白色的战衣,打着白色的旗帜,披着白色的铠甲,带着白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白色的茅草花。吴王亲自拿着钺,身旁树着白色军旗在方阵中间站立。
左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红色的下衣,打着红色的旗帜,披着红色的铠甲,带着红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鲜红的火焰。
右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黑色的下衣,打着黑色的旗帜,披着黑色的铠甲,带着黑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黑色的乌云。
中军“望之如荼”,左军“望之如火”,右军“望之如墨”,《国语》如此记载。
如火如荼,这个成语就来自这里。
吴军左中右三军共三万人,气势十足向晋军营地进发,鸡叫时就摆好阵势,距晋军只有一里路。天还没有大亮,吴王便拿起鼓槌亲自擂鼓,敲响了铜钲、金玦和金铎,三军一起响应,齐声呐喊鼓动,声浪震动天地。
晋军刚刚起床,听到不远处的呐喊声,不禁有些胆怯。晋军急忙加强戒备,修缮营垒,赵简子也有些害怕,于是派大夫董褐前去吴军问话。
“大王,咱们不是说好了中午决战吗?再说了,我们觉得大家都是姬姓国家,还是应该友好协商。你看,你们这么大早就到我们的军营前,这不是违反约定了吗?也不友好啊。”董褐弱弱地问,他也怕。
“别扯了,你们当盟主,还是我们当盟主,今天就要见个分晓。你现在就回去问问你们国君什么意思。”夫差表现得很强横,心里其实也在打鼓。
董褐被吓住了,不敢再说什么,转身要走。
“慢着,你不是说我们违反约定了吗?那是我们行军司马的过错,我让他来向你赔罪。”夫差拦住了董褐,然后命令手下军吏把司马兹和他的五个手下给抓来。
片刻,司马兹和他的五个手下被抓来了,跪在吴王夫差的面前。
“你们得罪了晋国的客人,现在,向他谢罪。”夫差下令,一人发了一把刀。
六个人毫不犹豫,挥刀自杀,血溅当场。
董褐吓傻了,这吴国人真是不把命当一回事啊。
战战兢兢,董褐回到了晋军大营。
“怎么样?”赵简子急忙问。
董褐把过程说了一遍,听得赵简子也有点发懵。
“我看吴王的气色不太好,估计国内出了什么事。被逼到困境的人都很疯狂,不要跟他们斗了,让他作盟主算了。”董褐找个台阶,提个建议。
“嗯,好吧,不过,总不能就这么服软,太没面子了,提个什么要求给他们吧?”赵简子表示同意,可是又觉得没面子。
“那,提什么要求?”
“你看着办吧,现在就去。”赵简子把这个艰巨任务又派给了董褐。
董褐又去了吴军阵地,不过这回没有那么害怕,毕竟是来服软的。
可是,提什么条件呢?如果条件太苛刻,吴国人不答应怎么办?如果条件太虚,回去赵简子责备怎么办?
眼看走到了夫差的战车前,董褐眼前一亮,有了主意。
“大王,您的部队太牛了,我们国君根本不敢出来。他派我来告诉大王,你们就是盟主,我们承认了。可是呢,既然做了盟主,就要守周礼啊,那么,怎么能有两个王呢?您应该是吴伯而不是吴王,如果您不自称吴王,而是自称吴公的话,那我们真就没话说了,我们就心甘情愿让您先歃血了。 ”董褐的主意不错,这样晋国也有面子。
“那行,我就吴公吧。”吴王夫差顺坡下驴,答应得爽快。
当天,诸侯们歃血为盟,吴王夫差第一,晋定公第二。
现在,吴王夫差成了联合国的盟主。
盟主的第一道命令是:大家都回国去吧。
各国虽然困惑,但是都挺高兴,谁愿意呆在这里?
吴军第二天撤军,但是撤军之前,越国侵略吴国的消息已经传了过来。
“大王,现在各国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了,我担心齐国和宋国趁机拦截我们。”
王孙雒提出担忧。
“没关系,你和勇获率领步兵先走,假装路过宋国,吓唬吓唬他们。”吴王夫差是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王孙雒和勇获率领步兵先行,在宋国焚烧了宋国国都外城,吓得宋国人不敢出来。吴军大部队随后通过,进入吴国后,顺邗渠南下。
等吴军回到都城,越军早已经带着战利品回越国了。
回到阖闾城,大家都感觉踏实了些。从实际情况看,越国人也就是抢掠了外城,烧了姑苏台,抢走了夫差的大船,其余的,倒说不上太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人,太子死了。
夫差有些气闷,召集大臣们来商讨对策。
“狗日的勾践,原来一直在忽悠我们,我们去讨伐他们怎样?”夫差问大家。
大夫们中,有支持的,有反对的。
“大王,我们连年灾害,百姓们连饭都快没得吃了。我看,我们还是先整好自己再说吧。” 伯嚭提出反对意见,他怀疑吴军已经不是越军的对手。
“唉。”夫差叹了一口气,有气无力地说:“算了,怨怨相报何时了啊。我们也欺负越国十多年了,也差不多了。再说,现在我们已经是盟主了,何必再跟他们计较呢?和平吧。”
夫差心里也明白,如果真的跟越国开战,吴国是消耗不起的。
于是,出乎越国的意料,吴国人没有来报复,竟然派人来讲和。
“也好,我们现在也没有把握战胜他们,那就和平吧。”范蠡建议。
于是,吴越两国签署了互不侵犯协议。
和平了,和平来得很意外。
——楚昭王
吴越之间的仇恨似乎在一夜之间敉平了。
可是,仇恨在另一个地方发酵、膨胀。
哪里?楚国。
这段仇恨,与吴国有关,与伍子胥有关。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思索的,譬如太子建。
太子建很冤枉吗?如果我们对比太子建和他的弟弟们,就会发现,太子建没有当上楚王或许是这个国家的幸运。太子建的性格贪婪而不顾后果,忘恩负义而不择手段,结果被郑国人杀死。
太子建有四个弟弟,按照排行,分别是子西、子期、楚昭王和子闾。楚平王薨之后,囊瓦曾经准备废掉太子,让子西继位,被子西严词拒绝,结果才是太子继位,也就是楚昭王。后来吴军侵入楚国,子西和子期全力辅佐楚昭王,楚国得
以复国(见第五册第 187 章)。
到吴王夫差六年(前 489 年),吴国讨伐陈国。作为陈国的保护国,楚国由楚昭王亲自率军前往救援。抵达前线之后,那一天天上有两块鸟状云彩,在太阳的两侧飘过。楚昭王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听说周王太史很灵,于是派人去问。
周太史确实很有学问,告诉楚国人:“这是楚王的凶兆,不过,我有办法把这个灾难转移到楚国的令尹和司马身上。”令尹是谁?子西;司马是谁?子期。
“不行,他们是我的哥哥,怎么能害他们?”楚昭王拒绝了。
之后,楚国人占卜,占卜的结果是黄河河神作祟,应该去祭祀黄河。
“怎么可能?我们楚国只有长江和汉水,我怎么可能得罪黄河河神?”楚昭王又拒绝了。
对此,孔子赞不绝口:楚昭王通大道矣。
不过,通大道的楚昭王还是死在陈国前线。
临死,楚昭王请来三个兄弟交待后事。
“我的儿子太小了,担当不了楚王的重任。子西哥哥,你来当楚王吧。”楚昭王要把宝座传给哥哥。
子西拒绝了。
“子期哥哥,那么你当楚王吧。”
子期也拒绝了。
“子闾,两个哥哥都不当,你当吧。”
子闾也拒绝了。
楚昭王再次提出要求,到第五次的时候,子闾答应了。
当天,楚昭王薨了。
现在,该子闾当楚王了。
“两位哥哥,当初之所以答应大王,是因为不这样他就死不瞑目。现在他安心而去了,我们就共同扶立太子吧。”子闾不肯当楚王。
兄弟三人于是隐瞒了楚昭王的死讯,悄悄撤军。回到楚国,立了楚昭王的太子熊章为楚王,就是楚惠王。
看看这四兄弟,再看看太子建,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回想当年楚平王废太子建,恐怕并不就是费无极从中挑拨这么简单。苍蝇不叮没有缝的鸡蛋,大致就是说的太子建这样的人。
——白公胜
楚惠王二年,子西突然想起哥哥太子建还有个儿子在吴国,也不知道混得怎么样了。一打听,混得一般。
子西和沈尹戌的儿子叶公沈诸梁关系很好,于是跟沈诸梁商量: “我想把公孙胜从吴国召回来,觉得怎么样?”
“我听说公孙胜这个人奸诈而且喜欢惹祸,只怕他回来会引发动乱啊。”沈诸梁反对,公孙胜的事情他大概知道一些。
“我倒听说他这人说话算数,而且非常勇敢。把他安置在吴楚边界,不是可以保卫国家?”子西的看法又不一样。
“令尹,周仁之为信,率义之为勇(《左传》。切近仁爱才是信,合乎道理才)
是勇。说了什么都要去做,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不是信,也不是勇。公孙胜就是这样的人,他还四处招募亡命之徒,一定是在图谋不轨。把他召回来,您一定会后悔的。”沈诸梁说。
看来,对一个人的性格,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论是不同的。
“不,再怎么说,他也是我侄子。”
最终,子西没有听从劝告,派人悄悄去吴国接公孙胜。
公孙胜过得怎么样?
不爽,很不爽,非常不爽。
自从奶奶来了之后,祖孙二人也算是相依为命。不过,与伍子胥的关系变得非常冷。为什么与伍子胥变得疏远?说起来,原因不少。
当初吴国讨伐楚国,公孙胜就曾经私下找到伍子胥,请求让自己回去作楚王,被伍子胥以吴王不同意推脱了,实际上公孙胜知道,伍子胥要灭掉楚国或者摧毁楚国,根本不考虑公孙胜的问题。后来吴军拿下郢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公孙胜非常不满,毕竟那是他的亲爷爷。
公孙胜有一点跟伍子胥非常像,那就是把仇恨记得很深,他始终记得当年怎样逃出郑国,当然,不是伍子胥一路上照顾他保护他那一段,那是恩,他不在乎。
他记得的是父亲太子建被郑国人所杀的那一段,这个杀父之仇他一直记在心间,发誓要报。
所以,当吴军拿下楚国之后,公孙胜派人去向伍子胥请求讨伐郑国,为太子建报仇。可是,伍子胥拒绝了,这让公孙胜伤心透顶,也绝望透顶。
“伍子胥,不靠你,你看我能不能报仇。”公孙胜发誓,从那之后,再没有去找过伍子胥。
而伍子胥也感觉到公孙胜的不满,于是,基本上不再往来。
两年前,奶奶死了,公孙胜更加感到孤独无助。于是,公孙胜开始在吴国招纳亡命之徒,准备报仇,他要刺杀郑国国君。
就在这个时候,楚国来人了。
“太好了,我回去。”公孙胜毫不犹豫,他早就不想在吴国呆了,他恨这个国家。
“那,要不要先跟伍子胥道个别?”使者问,毕竟,这是人之常情。
“不用理他,走。”公孙胜用很不屑的语气说,连使者都有些惊讶。
就这样,公孙胜悄悄回到了楚国。
后来公孙胜偷偷回楚国的事情被伍子胥知道了,伍子胥大骂公孙胜的良心被狗吃了。而夫差知道之后,对伍子胥再添不满。
公孙胜回到楚国,子西非常高兴,对这个侄子也很照顾,把巢地作他的封邑,级别为公,称为白公。从现在开始,公孙胜就成了白公胜。
“叔,我有一个要求。”白公胜只高兴了一下,就开始提要求。
“你说。”
“郑国人杀了我爹,我要为我爹报仇,请求讨伐郑国。”白公胜的脑子里只有报仇,对别的不感兴趣。
“这,你也看到了,国家现在百废待兴,还没有走上正轨,等等吧。放心,你爹也是我哥哥,哥哥的事情我不会忘记的。”子西没有答应,但是也没有拒绝。
就这样,白公胜到了巢地,这里是楚吴边境,白公胜率领着楚军防御吴军。
看来,朋友变敌人和敌人变朋友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过,在白公胜的心里,想着的始终是向郑国人报仇。
没多久,白公胜又去去找子西,要求讨伐郑国。
这一次,子西答应了,但是说要看时机。
实际上,这个时机是很难等到的,郑国可不像蔡国那么简单,以楚国现在的实力,打郑国没有什么胜算。何况,只要楚国打郑国,吴国就几乎可以肯定会救郑国。
又过了一段时间,恰好是晋国内乱,郑国支持中行家和范家,等到中行家和范家战败,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只得向楚国求救。
救,还是不救?当然要救。理由很简单,首先,如果晋国灭了郑国,对楚国非常不利;其次,如果楚国不救,郑国会向吴国求救,吴国出兵,楚国当然不愿意见到;第三,从国际道义出发,也应该救。
子西率领楚军救郑国,晋国撤军了,于是,楚国和郑国顺势结盟。
从国家利益来说,子西的做法完全正确。
——谁是仇人?
可是,白公胜不这么想,他在想什么?
“狗日的子西,他在忽悠我,楚国没有一个好东西。”这是白公胜的想法,他认为子西骗他回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利用他对抗吴国。
“郑人在此,仇不远矣。原来郑国人就在我身边,仇人就在眼前。”白公胜认定子西就是郑国人一伙,所以,他就是仇人。不仅子西,子期也是郑国人一伙的,也是仇人。
既然确定了子西和子期就是仇人,而且就在眼前,那报仇的第一个目标重新锁定:子西和子期。
白公胜开始准备,除了从吴国带来的一帮亡命之徒以外,又继续招纳勇士。
按照白公胜的计划,只需要找够五百名亡命之徒,就能动手了。
“怎么样,有没有信心?”白公胜有一个得力助手,这人叫石乞,是从吴国带来的勇士,招人的任务主要由他在负责。
“很难,这年头,谁不怕死?不过呢,市场有一个杀猪的叫熊宜僚,这人厉害,如果他肯来,顶得上五百人了。”石乞推荐了一个人,基本上,这人属于专诸级别的。
白公胜一听,石乞对这人这么推崇,一定是个能人。
于是,白公胜和石乞就来到了市场,找到了熊宜僚。随便一交谈,白公胜就发现这个人确实厉害,气质不俗,心理素质非常好,而且还很聪明。
“怎么样,跟我干,事成之后,楚国的司马就由你来干了。”利诱。
“不干,我觉得杀猪就挺好。”拒绝利诱。
“不干?那我先杀了你。”威胁。
白公胜的宝剑就放在了熊宜僚的脖子上,冷冷地散发出寒气。
熊宜僚没有看那把剑,也没有说话,只是用眼斜视着白公胜。
拒绝威胁。
白公胜有点傻眼。
“主公,算了,放过他吧。他不贪图利禄,不怕威胁,也就不会出卖我们去获得好处,我们走吧。”石乞建议。
借坡下驴,白公胜走了,不过,他真的很喜欢这个人。
这一天,白公胜正在磨剑,子平来了,他路过这里。
“胜哥,磨剑干什么?准备对付吴国人?”子平问,子平是谁?子期的儿子。
“我这人一向以直率闻名,如果不告诉你,那就徒有虚名了,所以告诉你吧,我要杀你父亲。”白公胜毫不掩饰地说,一点不像开玩笑。
可是,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越是说实话,别人就越认为你在说假话;你越是说假话,别人就越相信你。所以,为什么有的时候骗子不用高明的骗术就能成功,那是因为他说了被骗的人想听的话。换言之,受骗的多半都属于自己骗自己。
“胜哥,说笑吧。”子平笑了,他当然不相信,世上哪有这样傻的人?
“爱信不信,反正我告诉你了。”白公胜又说,懒得搭理他。
搭讪了几句,子平很没趣地走了。
回到郢都,子平把这事情告诉了子西。
“哈哈哈哈,他就像个蛋,在我的羽翼下孵化成长,等我老死了,楚国的令尹、司马还不随他挑?”子西觉得很好笑,一点也不怀疑。
后来白公胜听说了子西的话,咬牙切齿地对石乞说: “兄弟,我要是让这老东西善终的话,我就不是我娘养的。”
——恩将仇报
转眼,伍子胥被杀;转眼,黄池会;转眼,到了吴王夫差十七年(前 479
年)。
夏天的时候,楚国和吴国的边防部队发生了冲突,结果白公胜率领的楚军取得了胜利。
机会来了。
白公胜派人向楚惠王提出请求,请求把缴获的吴军装备献给楚惠王。楚惠王很高兴,于是同意了。
白公胜率领三百搬运工,带着缴获的吴军的装备,来到了郢都,然后上朝廷进献吴军装备。对于这件事情,从楚惠王到子西和子期都很重视,毕竟这么多年来没有在楚国人身上占过便宜了,确实值得庆贺。再说了,这是白公胜的功劳,大家都为他高兴。所以,那一天,子西子期都到场了,要给白公胜捧场。
可是,白公胜的三百搬运工来到朝廷,迅速换上了吴军的装备,变成了三百精兵。
变起突然,没有人有准备。
白公胜轻而易举占领了朝廷,楚惠王被劫持为人质,子西子期被杀。
子西临被杀,仰天长叹:“我真是瞎了我的狗眼啊,怎么弄了这么个白眼狼回来啊。”
白公胜不是白眼狼,而是中山狼,子西就是现实版的东郭先生。
子西死的时候用衣服掩住脸,表示死后没脸见人;子期是个武将,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杀了子西子期,下一步怎么办?白公胜没想好。
白公胜的座右铭是:摸着石头过河。
“主公,杀了楚王,烧了仓库,然后你自己当楚王。”石乞的方案比较简单,属于土匪风格。
“不行,杀了楚王,会激起公愤;烧了仓库,怎么防守啊?”白公胜反对,想了想,想起一个办法来。
白公胜率领着手下那点人马,出其不意闯到了子闾家里,把子闾给抓来了。
“你当楚王。”白公胜下令,连商量都免了。
“我不当。”子闾不干。
“不当,不当就杀你。”
“杀我也不当。”
白公胜一刀把小叔叔又给砍了,就这么简单。
砍了三个叔叔,可是问题还没解决。
白公胜命令把楚惠王给关进了后宫的仓库,石乞亲自看守大门。
自古以来,仓库看似安全,实际上最不安全,因为不知道有多人想尽办法要进入仓库。宫里的太监们早就挖了一个地道,平时进去偷点东西方便。此时楚惠王被关在里面,太监们挺高兴,一个叫做公阳的小太监下半夜悄悄顺着地道钻了进去,楚惠王还小,公阳把他背了出来,悄悄地送到楚昭王夫人那里,藏了起来。
第二天给楚惠王送饭的时候,才发现人丢了,白公胜非常恼火,下令立即搜查,哪里去搜?宫里藏人的地方太多了,白公胜的手下又不熟,再加上人手不多,多数人要守宫门。所以,找了一天,杳无踪影。
这下麻烦大了,人质没了。
“那什么,现在除了被杀的这几个,谁的官最大?”白公胜问,一打听,令尹和司马都死了,现在是左尹管修的官最大。
管修是谁?说起来,是管仲的后人,因为齐国内乱,来到了楚国避难,被楚昭王封在了阴地,所以是阴姓的的得姓始祖,因为人品能力都不错,被子西提拔为左尹。
白公胜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把管修给抓来了。
“你,现在开始是令尹了,给我召集军队,准备讨伐郑国。”白公胜不管别的了,要召集军队讨伐郑国,报杀父之仇。
“你是谁?你有什么资格命令我?”管修不买他的账。
“你不听我的?我杀了你。”
“杀了我也不听。”
白公胜又杀了管修。
白公胜就在朝廷里折腾,也折腾不出个名堂来。
楚国的公卿们逃的逃,看热闹的看热闹,竟然没有人来讨伐白公胜,这三百多号人就占领了朝廷一个多月。
终于,有人率军杀到了。谁?沈诸梁。
沈诸梁正在蔡国,听说白公胜占了朝廷,他并没有行动。等到听说白公胜杀了管修,这才决定动手,因为他知道管修的人品好比当年的伯郤宛,杀管修是要引发公愤的。
沈诸梁在方城山外召集了人马,然后杀奔郢都。
来到郢都北门的时候,有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呢?你要是被叛军一箭射死了,岂不是要让大家绝望?”
沈诸梁一想,有道理,于是戴上了头盔。
刚穿好,又来一个人,对他说:“你为什么要戴着头盔呢?百姓看见你,心里就踏实了,可是你用头盔把脸遮起来,好像很怕死的样子,不是让老百姓失望吗?”
沈诸梁又一想,这话也有道理,于是把头盔又摘了下来。
进了郢度,遇上了箴尹固,也带着人马去朝廷,一问,竟然是去支援白公胜。
“喂,没有子西和子期,楚国早就完蛋了。如今白公胜造反,你不去平叛,还去帮他,你不想活了?你全家都不想活了?”沈诸梁质问他。
箴尹固一听,有道理啊。
“那,那我跟你。”箴尹固变主意了。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
沈诸梁和箴尹固都能听人劝,跟白公胜形成鲜明对照。
两路人马杀到,总兵力超过三千,而白公胜还是那几个死党。战斗时间不长,白公胜的人马就抵挡不住了,于是逃到一座山上,沈诸梁率兵团团包围。
“爹啊,我给你报仇了。”白公胜对天长啸,觉得杀了子西和子期就算是给爹报了仇,随后,找了一棵歪脖树,上吊自杀了。
白公胜死后,石乞把他的尸体藏了起来。
沈诸梁的队伍很快攻上山头,石乞被活捉。
“快说,白公胜的尸体藏到哪里了?不说的话,把你煮来吃了。”沈诸梁审问石乞。
石乞笑了,能跟白公胜干的人,当然不是寻常人。
“嘿嘿,造反这活,成功了就是卿,不成功就是死,这是当然的结局,招不招有什么区别?烧开水吧。”石乞眼睛都没眨一下,想得够明白,骨头够硬。
这个道理沈诸梁也懂,所以没有再威胁他,直接烧了开水把他给煮了。
平定了叛乱,沈诸梁找到楚惠王。
“叶公,你当令尹吧。”楚惠王虽然小,也知道自己能重新当上王是靠人家沈诸梁。
“不当。”沈诸梁拒绝,让子西的儿子子国担任令尹。
“那,当司马?”
“不当。”沈诸梁又找到子期的儿子子宽担任司马。
之后,沈诸梁回到封地叶,当他的叶公去了。
叶公好龙的故事说的是沈诸梁,似乎叶公是个废物;其实恰恰相反,叶公绝对是个人物。
此次白公胜叛乱,只不过三百号人,而且没有内部策应和外部支援,就能够轻易杀死令尹和司马,并且占据朝廷一个多月,而首都没有人出来讨伐。由此可见,楚国已经是一盘彻头彻尾的散沙。
衰落啊,衰落得不成样子了。
第一九八章 灭吴
楚国内乱,吴王夫差有了想法。
“我要趁楚国内乱讨伐他们,各位看怎么样?”夫差提出来,吴国已经很多年不打仗,又想起来了。
“好啊好啊好啊。”伯嚭为首,一致通过,大家只管拍马屁。
事情就这么定了。
吴王夫差养了一帮各国来的人,叫做舍人,暂时没有安排工作,都住在王宫附近一个院子里。
这天早上,夫差去这个院子看望大家,看见一个叫少孺子的舍人手拿弹弓在那里转,衣服弄得很湿。
“喂,你过来,衣服怎么弄这么湿?”吴王夫差觉得这人太不注意个人卫生了。
“我早上打鸟,被露水沾湿了。”少孺子回答。
“打着了吗?”
“刚要打,结果发现一个现象,我正思考呢。”
“什么现象?”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少孺子说了这样一番话,意思是:蝉在树上饮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后面;螳螂准备捕蝉,却不知道黄雀就在旁边;黄雀准备吃螳螂,却不知道我在后面用弹弓瞄着他。我说的这三样,都是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危险。
“善哉。”吴王夫差说了这两个字,然后决定不攻打楚国了,因为他知道越国也许正惦记着吴国呢。
这一段,出自《说苑》。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
——笠泽之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明白这个道理当然很好,但是,螳螂没有捕蝉的时候,黄雀就不在后面了吗?
黄雀要吃螳螂,和螳螂捕不捕蝉没有关系。
吴王夫差显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从黄池回来之后,吴王夫差实际上作了反思,他并不认为自己当初放过勾践就是错误的,自己的错误在于对外战争太频繁了,国家没有休养生机的机会,这才给了越国人机会。
“休养吧。”夫差决定休养生机,于是马放南山,士兵们都放回家种地去了。
《吴越春秋》记载:吴王还归自池,息民散兵。
那么,夫差自己干什么?跑马打猎,享受西施并且和西施一同享受。
他不担心越国吗?不担心。
根据驻越国地下办事处的情报,越王勾践现在也在跑马打猎,耽于酒色。
于是,夫差安心地享受生活。
跟夫差一样,吴国的大臣们也都开始享受生活。
穷兵黩武,固然是不对的;忘记战争,也是危险的。
可是,夫差又一次低估了勾践,低估了越国人。
一切都是范蠡的诡计,他让勾践跑马打猎,但不要真正沉缅在狩猎上;让勾践饮酒寻欢,但不要真正沉缅在酒色上;让勾践和臣僚们大吃大喝,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正事。所有这些,都是做一个假象给夫差。
与此同时,范蠡让计然想办法,通过越国的商人在吴国买空卖空,哄抬吴国的粮价,攫取吴国的财富。
所以,尽管吴国不打仗了,却依然无法恢复元气。一来是吴王夫差缺乏具体的办法,二来是越国人在暗中搞鬼。
黄池之会之后四年,吴国竟然年年闹饥荒,到吴王夫差十八年春天,也就是白公胜叛乱的第二年,越王勾践决定讨伐吴国。
吴越大军在笠泽(今吴淞江)隔水扎营。
这是吴越两军主力在夫椒之战后的首次对决,双方都很小心。这一场战争,很可能决定今后的命运。
吴军在失去孙武和伍子胥之后,战术水平明显下降。
而越军由范蠡指挥,战术水平在吴军之上。
黄昏时分,范蠡派出上下两军分头去上游五里和下游五里,悄悄渡河。到下半夜,上下两军打着火把,擂鼓前进,夜战吴军。
吴军什么时候夜战过?多年不打仗,大家都心慌。
“越军两路夹击我们,赶快,我们分两路迎击。”吴王夫差下令,也是慌了,深更半夜的,本来应该固守大营,等待天亮。
吴越两军两侧开战,完全靠火把照明,根本看不清人。因此,虽然吴军人数多,可是有劲使不上。
这个时候,范蠡命令越军中军悄悄过河,之后派遣五千敢死队袭击吴军中军。
为什么说袭击?因为没有擂鼓,完全出其不意。
吴军中军受攻,一下子乱了阵脚,这等于被越国人分割包围了。
吴军一乱,越军中军擂响了战鼓,随后冲锋。
黑夜之中,吴军被冲得七零八落,也不知道来了多少越国人,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包围。
崩溃,吴军崩溃。
天亮的时候,满地的死尸,都是吴军士兵。
“撤军。”勾践下令。
这一仗,吴军主力大半被歼,不过按照范蠡的说法,这时候越国还不具备灭掉吴国的力量。所以,越军撤军。
——最后的忽悠
吴王夫差二十年(前 476 年),越军入侵楚国。不过,这只是范蠡的计策,用来麻痹吴国人。等楚军救兵一到,越军主动撤退。
这一年,从时间上算,已经不是春秋,而是战国的第一年。不过,要把吴越之间的恩怨讲完,需要占用战国几年时间。
第二年,吴国再受天灾,的百姓竟然到了吃野菜和到海边捡牡蛎等充饥的地步。别以为那是海鲜,古时候没人爱吃那个。
“可矣。”范蠡知道已经到了和吴国人清算一切的时间了。
秋收结束,越军全军出动,讨伐吴国。这一次,吴军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五战连败。到十一月,越军包围了阖闾城。
越军并没有攻城,按照范蠡的策略,就是两个字:围城。
越军没有攻城,吴军来约战了。
“回去,我们不打。”范蠡拒绝。
一天之内,吴国使者来了五次,要求决战。范蠡毫不动摇,拒绝了五次。
“范先生,打吧,难道还怕他们?”勾践有点沉不住气了,他想决战了。
“大王,出兵之前咱们不是商量好了吗?只围不打。怎么到了战场上就变卦呢?得到了时机就不能怠慢,时机一失就不会再来。上天赐予而不接受,灾难反而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进退变化之中如果拿不准主意,一定会后悔的。 ”范蠡还是很坚决,《国语》原话是这样的: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时不再来,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天予不取,反受其害。这句名言,同样来自这里。
“好吧。”勾践同意范蠡的看法。
范蠡的策略是非常有道理的,从当时的情况看,吴军尽管连败,但是战斗力还在,此时背城一战,一定死拼,越军未必就能取得胜利。再则,吴国比越国大,越军拿下阖闾城,很难避免当年吴军在郢都所作的事情,反而会激起吴国人的愤慨,逼迫吴国人团结起来驱逐越国侵略者。
所以,范蠡一面包围阖闾城,用时间来消磨吴军的士气;另一边,阖闾城以外的地区,赈济吴国百姓,来感化他们,用时间来同化他们。
以时间换空间,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范蠡不担心吴国人向其他国家求救?
当时天下有能力救吴国的其实只有三个国家,楚国秦国和晋国,楚国和秦国都是吴国的敌人,自然不会救他们。那么,晋国呢?
吴王夫差知道,这样被包围下去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因为越国人耗得起,自己耗不起。
到了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援了,求谁?算来算去也只有晋国,其余的大国楚秦齐都是仇人。
于是,吴国特使前往晋国求救。
“哎呦,盟主有难,八方支援啊。”赵简子当场表态,可是,随后说了:“可是,实在不好意思,你看,我们国君刚刚去世,国家还在丧期,不能打仗啊。”
一个可是,葬送了吴国的希望。
其实,就算晋定公没死,晋国人也不会来救吴国的。
“那什么,这样吧,为了表达我们对盟主的敬意和我们不能救盟主愧意,我把饮食标准再降低一档。”赵简子假模假样很惭愧的样子,因为国君死了,饮食标准已经降低了。
“元帅,您这样惩罚自己,让吴王知道了,一定很感动啊。”一个叫楚隆的手下急忙拍起了马屁,其实他知道赵简子每天晚上躲在暗室吃好东西的秘密。
“真的?那你去趟吴国,跟他说说。”赵简子挺得意,于是派楚隆跟着吴国使者去了吴国。
到了阖闾城外,到处是越军包围,吴国使者偷偷溜进了城。楚隆不怕,他去找到了勾践。
“大王,吴国这样的流氓国家,早就该收拾他们了。听说贵国讨伐他们,中原各国欢欣鼓舞。我国特地派我来看看这里的情况,看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再看看吴国人有多悲惨,好让大家更高兴一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那行,你进去看看吧。”勾践一听挺高兴,放他进了包围圈里。
于是,楚隆来见吴王夫差。
“大王,您受苦了。”楚隆说着,眼泪都快下来了。之后,把赵简子怎样自责,怎样降低伙食标准等等说了一遍。
夫差不是傻瓜,听他忽悠,心说:“你就忽悠吧,忽悠死我们,看你们今后忽悠谁去。”
不管怎样,夫差还算客气地接待了他,临行,送了他一小盒珍珠,让他带给赵简子,算是补偿他降低饮食标准的损失。
吴王夫差绝望了。
说起来,这也是晋国最后一次忽悠吴国了。
——夫差之死
越军围城,转眼围了三年。
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前 473 年),阖闾城终于崩溃了,城中的军民不顾一切,开了城门,蜂拥出来投降。
不投降没办法了,城里早已经断了粮,别说老鼠,就是死人都给吃光了。
吴王夫差带领着一帮亲信近臣,逃上了姑苏山。
从会稽山到姑苏山,造化弄人。
到了这个时候,吴王夫差也只能投降了。
“太宰,太宰呢?”夫差想派伯嚭去,他跟越国人关系好。
伯嚭还在吗?还在就不是伯嚭了。
没办法,夫差只好派王孙雒去向越国投降了。
“大王,过去我们在会稽得罪了贵国。现在越王如果肯赦免我们的话,我们愿意臣属于大王,永永远远不敢背叛。”王孙雒说得很悲凉很诚恳,让文种想起自己当初在吴军大营恳求吴王夫差的场景。
看见王孙雒,勾践突然有点心软,他跟王孙雒还比较熟,很喜欢他。
“这个。”勾践有些犹豫,似乎想要答应他。毕竟,仇恨已经过去很多年,而三年围城消磨掉的不仅是吴军的士气,也包括勾践心头的仇恨。
“大王,我听说圣人的成功,由于他能利用天时。得了天时还不成功,上天就转到相反的方面去了。现在大王迟迟不能决断,难道忘记了在会稽蒙受的耻辱吗?忘记了在吴国的三年了吗?”范蠡一看勾践要犯糊涂,急忙阻止。
“好吧,你回去吧,我们不接受投降。”勾践于是拒绝了王孙雒。
虽然被拒绝了,王孙雒还是从勾践的犹豫中看到了希望。
于是,一次又一次,王孙雒往返于姑苏山和越军大营。
王孙雒的措辞越来越谦卑,礼节越来越恭敬,勾践真有些受不了了,文种则早已经走开了不忍心去看,要不是范蠡在旁边盯着,早就答应了吴国的求和。
“范先生,你看他们怪可怜的,答应他们吧。”勾践把范蠡拉到了内室,跟他商量。
“大王,这时候别犯糊涂啊。我问你,谁让我们一早就上朝,很晚才下班?
不是吴国吗?谁跟我们争夺三江五湖的利益,不也是吴国吗?我们辛辛苦苦谋划了十多年,大王卧薪尝胆,现在却要前功尽弃,怎么可以呢?不能答应他们。 ”
范蠡都说得急了,生怕勾践出了岔子。
“那,我都不好意思拒绝人家了,你去跟他们说吧。”勾践知道范蠡是对的,可是怕控制不住自己。
说起来,勾践也算是性情中人了。
范蠡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出来见王孙雒。
“过去上天给越国降下灾祸,让越国落在吴国的手中,而吴国却不接受。现在上天叫我们报复吴国。我们大王怎敢不听从上天的命令,而听从吴王的命令呢?不好意思,你回去吧。”范蠡说话可不像勾践那么犹犹豫豫。
“尊敬的范先生,古人有句话说:‘不要助天作恶。’现在我们吴国的稻和蟹都被我们吃得绝种了,您还要助天作恶,不怕遭厄运吗? ”王孙雒急了,他恨死了范蠡,可是还要竭力地压抑住。
“尊敬的王孙啊,越国在周朝连子爵都混不上,所以只能住在东海岸边,和鼋鼍鱼鳖相处,同水边的虾蟆共居。我们虽然看上去像个人,实际上跟禽兽没什么区别,您说的道理,我们听不懂。”范蠡懒得跟王孙雒纠缠,干脆这样说。
“那好吧,范先生一定要助天为恶,想要遭受厄运,我也没有办法。请让我再见越王一面,向他告辞。”王孙雒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跟范蠡再说下去毫无意义,所以想找勾践作最后的努力。
“别介,大王已经把这事情委托我了,你要再纠缠,那我就要得罪了。”范蠡发出威胁。
绝望,王孙雒带着绝望,回了姑苏山。
王孙雒一走,范蠡没有通报勾践,立即下令准备攻打姑苏山。
战鼓响起,勾践才知道越军要进攻了。
尽管从前勾践的脑海里都是在吴国受屈辱的画面,可是到了这个时候,望着姑苏山,勾践却有些感伤。他想起夫差不管怎样还是放过了自己,而且后来对自己也不错,自己回越国之后,吴国也并没有欺负过越国,可以说还是真心与越国友好的。
“唉,夫差其实是个好人哪。”勾践心想,他动了恻隐之心。
吴军就要开始进攻,勾践知道,一旦战斗开始,结果就是玉石俱焚,姑苏山上将是一片尸体,有夫差的,也会有王孙雒的。
“请范先生。”勾践突然作了一个决定,派人去请范蠡。
“大王,要不要亲自指挥?”范蠡来了,他问,他已经准备好了。
“范先生,不要进攻。虽然不准他们投降,可是我决定给夫差一条生路。”
勾践说。
范蠡没有说话,其实他料到了。
“给他一块地,给他几百家百姓,让他善终吧。”勾践说,这是他决定的事情,即便范蠡反对,他也不会听从了。
范蠡并没有反对,这是可以接受的方案。
姑苏山上,充斥着绝望的气氛。
山下的战鼓声越来越密。
要么战死,要么自杀,没有第三个选择。
夫差是准备自杀的,绳子已经准备好了。
就在这个时候,勾践的使者到了。
难道,绝处逢生了?夫差的心头又燃起一点希望,大家的心头都燃起了一点希望。
“大王,我家大王心怀慈悲,决定在甬东(今浙江定海县境内)给大王一块地,享受三百家的税赋,安度晚年。”使者说话还很客气。
夫差笑了,苦笑,这不是他的希望。
“多谢越王了,我老了,不能为大王效力了。”吴王夫差拒绝了活命的希望,他决定去死。
临上吊之前,夫差哭了。
“如果死了也就死了,那还好;如果死后有知,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伍子胥呢?”
夫差放声大哭,到了这个时候,他终于明白伍子胥是对的。
临死才明白,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所有人都哭了,所有人都想起伍子胥来。
可是,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吴王夫差自缢身亡,吴国大臣们下山投降。而越王勾践也很感伤,隆重安葬了吴王夫差。
至此,越国灭亡了吴国。
吴国,从轰轰烈烈征服楚国,到窝窝囊囊被越国所灭,仅仅三十三年。
第一九九章 勾践称霸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