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眨眨眼,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范蠡也眨眨眼,思考着。
“如果向百姓收取二十石粮食以下的税,百姓就不会努力种粮,因为不用努力就够吃了;向商人收取九十石粮食以上的税,商人就无利可图,就不会经商了。
所以,税赋应该在三十石到八十石之间,这样农民就必须努力种田,而商人有利可图,就会经商。那么最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商人的利益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库存也增加了。”计然说到这里,勾践眼都直了,茅塞顿开。
“我怎么就不会这么思考问题呢?”范蠡喃喃自语,对计然十分佩服。
“种地不是傻种,要懂得自然的规律。月亮每十二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周期性循环时,大地万物也会随之变化……自然的周期是每隔六年一次丰收,每隔六年一次持平,十二年一次饥荒。如果处理不好,人民就会对你的统治没有信心,离你而去。古代的圣人由于能早早预知自然界的变化,所以预先做好准备……”
计然侃侃而谈,都是勾践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道理。
“哇赛,从前以为有没有文化都一个鸟样,现在看来真不一样。”勾践在心里说,从此对中原文化有了憧憬。
“越国国土狭小,如果单靠种地,恐怕很难富足。但是,我们越国的位置处在吴国、楚国和百越之间,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我们如果经商,那将是快速致富的方法。”计然说起了经商,范蠡瞪大了眼睛,他也对经商感兴趣。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计然说了一通原理,又举了几个例子,范蠡细心地记录下来。
“先生,那,具体点,我们该怎么做?”勾践探出头去,两眼盯着计然,急急地问。
“好,我有七条经商策略,按照这七条去施行,应该可以帮助大王早日复仇成功。”计然说,还是那么不急不慢的样子。
“先生等等,我叫人来记录下来。”勾践生怕忘了,要喊人来记,旁边范蠡急忙说:“大王,不要叫人了,我在记呢。”
勾践这才发现范蠡在记,笑了笑。
计然七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商法则,按理说大家应该记住。
可惜的是,失传了。
《史记&·;货殖列传》中,计然的出场排在管仲之后为第二位。而以经商而言,计然应该排在第一,中国商学的祖师爷非计然莫属。后来范蠡运用计然的商学原理经商,富甲一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人陶朱公。
计然之术、计然之策是两个应用不太多的成语,意思是发财的办法,这两个成语,就是来自计然七策。
至今,在浙江慈溪县慈城镇黄山村的计家山下,有一计然泉,想发财的人不妨去讨口水来喝。
第一九四章 折腾和被折腾
计然七策,让勾践和范蠡大开眼界。
“计先生,你太有才了,你来替我管理国家怎么样?”勾践这时候已经是计然的铁杆粉丝了,立即发出邀请。
“大王,我这人经商还行,别的不行。行军打仗,外交辞令,设计谋划,当机立断,这些,范蠡最有能力。管理国家,安抚百姓,这些方面,文种最在行。
所以,大王应该跟他们多沟通。”计然很谦虚,也很实在。
计然的话,让勾践想起范蠡当初的话来。从那以后,计然与范蠡和文种成为越王勾践最倚重的三个人。
“计先生,觉得大王怎样?”从勾践那里出来,范蠡问。
“坚忍不拔,一定会成功。不过,长颈鸟喙(音会,鸟兽的嘴),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计然淡淡地说。
范蠡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折腾鲁国
历史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但是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简单。
吴王夫差之所以接受越国的投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全力对付楚国。
就在夫差讨伐越国的同时,楚国人就已经重新向吴国人发起了挑衅。
楚军出动,包围了吴国的保护国蔡国,在蔡国首都四周修筑了高两丈的隔离墙。九天之后,蔡国投降。
楚军命令蔡国迁到楚国境内的长江和汝水之间,由于担心吴军来救,先行撤军了。
吴军从越国回来,夫差决定以牙还牙,于是出兵讨伐楚国的属国陈国。吴国没有能够拿下陈国,只是抢掠了一番,就回国了。
第二年,吴军出兵前往蔡国,将蔡国搬迁到了吴国边境的州来。所以,州来之后改名为下蔡。
吴王夫差七年(前 489 年),释放了勾践之后,夫差再次出兵伐陈。这一次,楚昭王亲自率领楚军救援陈国。不过,楚昭王病死在军营,楚军撤军。而吴军因为粮草不继,也撤军了。
“明年咱们再攻打陈国,一定要拿下来。”回到吴国,夫差发誓要拿下陈国。
“不,大王,不要再打陈国了。”伯嚭提出反对意见,这让夫差有点惊奇,因为伯嚭一向都是无条件支持他的。
“为什么?”
“陈国是个小国,我们拿下他们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而拿不下他们,就会很丢人。所以,没必要再打他们。”
“不打他们,那我们干什么?”
“我们要称霸啊,我们这么强的实力,不称霸对不起自己啊。”
“说得对。”夫差来劲来,称霸是他早就有的想法,不过一向没有多大信心,也没有想太深,如今伯嚭说出来,正中了他心头那块痒痒肉。
“大王,要称霸,就不能跟陈国这种垃圾国家纠缠,甚至没必要跟楚国这类半蛮国家计较。要记住啊,咱们吴国是周朝正宗,咱们要让中原诸侯服气,楚国越国这样的蛮子国家服不服其实没关系。所以我建议,咱们的眼光放到北面,挺进中原。”伯嚭看夫差的表情,知道自己揣摩对了夫差的心思。
“那,先打谁?”
“嗨,不一定就要先打谁啊。鲁国就在咱们北面,一向跟咱们关系也不错,这样,咱们先去趟鲁国趟趟路。”
“那,你安排一下吧。”果然,夫差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
所以,提反对意见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投其所好。
安排这样的是事,伯嚭很在行。
吴王夫差七年夏天,吴国大军北上,驻扎在吴国北部边界。随后,伯嚭派出特使前往鲁国。
“邀请我们大王来做客吧?”吴国特使对鲁国国君鲁哀公说。
“那,那就邀请吧。”没办法,鲁哀公只好邀请吴王夫差在曾地会面。现在哪个国家都能得罪,只有吴国得罪不起。
吴王夫差就这么被邀请到了曾地。
“你们要用百牢的享礼招待我们大王。”伯嚭提出要求,牢就是祭祀用的牛、羊、猪,百牢就是牛羊猪各一百头。
鲁国人一听就傻眼了,因为即便是周天子,也只能享受十二牢的享礼。
“那,超标了吧?”鲁国人解释了一遍,他们为吴王准备的是十二牢,以为已经够意思了。
其实,不用解释,伯嚭早就知道。正因为知道,他才要求百牢,要让夫差高兴。
“超什么标?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啊?当年范鞅在你们这里享受了十一牢,以为我不知道?他能享受十一牢,我们大王怎么不能享受百牢?”伯嚭强词夺理。
没办法,鲁国人答应用百牢来招待吴王夫差。
这就够了吗?伯嚭还要继续耍威风。
“那什么,你们的执政季康子怎么不来啊?瞧不起我是吗?”伯嚭还要让夫差看看吴国的威力。
“那,那什么,他,害怕。”孔子的弟子子贡回答,他是季康子的家臣,替主人找了个借口。
“我们又不是蛮子,怕什么怕?叫他来。”伯嚭不依不饶。
没办法,季康子也只好来了。
吴鲁之会,吴王夫差感觉很爽。
“太宰,还是你博学多才,要不然,就算咱们实力强,也要被他们忽悠了。”
回到吴国,吴王夫差夸奖伯嚭。
“大王,这不算什么,咱们慢慢折腾他们。”伯嚭很得意,他在想,要是我祖爷爷我爷爷我伯父像我这样把国君哄得高高兴兴,何至于被杀啊?
——折腾齐国
吴王夫差从鲁国回来仅仅两个月,就找到了继续折腾鲁国的借口。
原来,鲁国出兵攻打了邾国,邾国人前来求救。
“现在晋国不行了,也就是吴国能主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了。”邾国人找了两顶高帽给夫差戴上。
夫差有些犹豫,毕竟刚刚去人家鲁国那里作过客,还享用了百牢。
“大王,讨伐鲁国。”夫差犹豫,伯嚭没犹豫。
“为,为什么啊?”夫差问。
“为什么?大国欺负小国,就要打。”
对这个回答,夫差没有想太明白,那吴国打鲁国不算大国欺负小国吗?
第二年春天,吴军出动,攻打鲁国。
以吴军的战斗力,鲁军自然不是对手,吴军连续攻占武城和东阳两城,并抓获了两名鲁国大夫。
这个时候,鲁国全国震恐。
“不要再打了,吓唬吓唬他们就行了。”伯嚭又提出建议,他担心再打下去,齐国和晋国会出手救援鲁国。
于是,吴国主动提出讲和,鲁国自然求之不得,双方结盟之后,吴军撤军。
“太宰,咱们这不是白折腾一趟?”夫差有点想不通。
“称霸不能急,要多折腾几次,他们才会真正服气。”这是伯嚭的理论。
问题是,折腾别人,实际上也就是折腾自己。
第二年春天,吴军出动,攻打鲁国。
以吴军的战斗力,鲁军自然不是对手,吴军连续攻占武城和东阳两城,并抓获了两名鲁国大夫。
这个时候,鲁国全国震恐。
“不要再打了,吓唬吓唬他们就行了。”伯嚭又提出建议,他担心再打下去,齐国和晋国会出手救援鲁国。
于是,吴国主动提出讲和,鲁国自然求之不得,双方结盟之后,吴军撤军。
“太宰,咱们这不是白折腾一趟?”夫差有点想不通。
“称霸不能急,要多折腾几次,他们才会真正服气。”这是伯嚭的理论。
问题是,折腾别人,实际上也就是折腾自己。
好像老天有意要帮助吴国称霸,所以两个月以后,吴国又找到了折腾鲁国的借口。
这次的借口是齐国人帮着找到的。
原来,当初齐悼公还没有继位的时候到了一趟鲁国,结果跟季康子的妹妹一见钟情,发生了一页情,季康子就把妹妹许配给了他,两人就非法同居了。现在齐悼公即位了,派人到鲁国接老婆回齐国,可是季康子发现妹妹竟然跟自己的叔叔搞乱轮,季康子怕事情被齐悼公发觉,于是就没有让妹妹去齐国。
齐悼公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以为是大舅子故意刁难,因此发誓要把老婆抢回来,这才派人来吴国,请求吴国出兵,南北夹击鲁国,帮他把老婆抢回来。
“家务事,不好管吧?”夫差又有些犹豫。
“咱要当霸主啊,家务事更要管。”伯嚭说,实际上他就是想折腾鲁国,炫耀武力。
双方商量好,明年开春出兵,就这么定了。
到了第二年春天,齐国又来特使了。
“大王,不用麻烦你们了,我们自己解决了。”齐国特使来通知吴国不用出兵了。
原来,秋天的时候,季康子把妹妹送到齐国去了,齐悼公倒是个情种,对季康子妹妹的绯闻一点也不在乎,十分宠爱。
按理说,人家的家务事解决了,你这帮闲的也就可以歇着去了。可是,吴国人不这样。
“什么?去年请我们出兵,今年又变卦了,以为打发叫花子啊?不行,我要亲自去向你们国君问问清楚。”夫差大怒,言下之意,你们不让我们打鲁国,我们就打你们。
齐国特使有点发懵,这是什么逻辑啊?
等齐国特使走了,夫差问伯嚭:“太宰,我这么对齐国人说对吗?”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大王的霸气越来越重了。”伯嚭一边笑,一边拍马屁。
“我知道了,霸气就是不讲理,哈哈哈哈。”夫差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伯嚭也跟着大笑起来。
——折腾吴国
这边,吴王夫差在想着办法折腾北方诸侯。
那一边,越王勾践也在想办法折腾吴国。
在计然七策的指导下,越国很快恢复了元气。
“我要报仇。”越王勾践咬了一口苦胆,然后对自己的几个心腹大臣说。
谁是越王勾践的心腹大臣?范蠡、文种、计然。
“各位,现在我们用了计然的方法,国家已经富裕起来,老百姓也都很亲和,我想向吴国人报仇了,大家看怎么样?”勾践说。
一致反对。
理由很简单:吴国还很强大,我们还不够强大,而且,需要更好的机会。
“那我们就这么等着?”勾践有些失望。
“不然,吴国人现在正在北上与齐鲁争锋,想要雄霸中原,这样,必然招来晋国、齐国的不满,而楚国是吴国的世仇,我们不妨暗中与楚国晋国齐国勾结,寻找时机,三面夹击吴国。”范蠡提出一条建议,从外交的角度。
勾践没有说话,他显然还是不满意。
“大王,我听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川之鱼,死于芳饵。’要讨伐吴国,恐怕要先投其所好,折腾他们,然后乘虚而入。”文种终于说话了。
“哦,说说看。”勾践看看文种,表情轻松了一些。
“我想好了,一共是七条。第一是尊天地敬鬼神,以祈求它们赐福;二是用奇珍异宝迷惑夫差,用贿---赂收买他们的大臣;三是想办法拉高他们的物价,让他们的老百姓一门心思追逐利益;四是选取美女让夫差荒淫无度,不思进取;五是选取能工巧匠,帮他们建浩大工程,消耗他们的财富;六是帮助没有本事的吴国人担任吴国重要的官职,削弱自身;七是离间吴国有见识的大臣,让吴王远离他们。这七条做到了,就可以攻打吴国了。”文种的办法很具体,显然思考了很长时间。
一致同意。
既然一致同意,那就开始实施。
第一件事简单,在东郊建了一个庙祭祀太阳,给太阳神取个名字叫东皇公;西郊建了一个庙祭祀月亮,给月亮神取个名字叫西王母。在会稽祭山神,在江州祭水神。
第二件事比较麻烦,按《吴越春秋》:越王乃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师无所幸。作士思归,皆有怨望之心,而歌木客之吟。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阳为文梓,阴为楩楠,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砻,分以丹青,错画文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彩生光。
翻译就免了,就是出动了三千木工,满世界找了两根巨木,然后精工制作。
木头收拾好了,然后勾践收拾了些金银珠宝,在范蠡文种的陪同下,率领五百随从,由水路浩浩荡荡前往吴国进行国事访问。
当然,两根木头同时从水上拉过去了。
这时候,正是吴国人准备攻打齐国的时候。
越国人的到来让吴王夫差非常高兴,这证明自己的对越政策是多么的成功,自己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无敌。
越王勾践以臣下的礼节拜见了吴王夫差,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当年养马的马厩和住过的石屋,表示:吴越两国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子子孙孙友好下去。
两国领导人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事务进行了交流,勾践表示,越国人民支持吴国人民的争霸事业,世界只有在吴王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吴王夫差对越王勾践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重申:吴越两国一衣带水,和睦相处。两国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作为友谊的象征,越王勾践代表越国人民向吴王夫差赠送了参天巨木两棵,希望吴国就像这两根木头一样屹立于世界的最高端。
吴王夫差表示,吴国人民不会辜负越国人的厚望,这两根象征两国友好关系的木头将会成为吴国标志性建筑姑苏台的栋梁。
“我们要修建一座姑苏台,要修成世界第一高台,代表我们吴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有力气。”吴王夫差非常高兴,真的非常高兴,当即作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决定。
“我们越国全力支持,我们还会再运木头过来。”越王勾践也非常高兴,也是真的非常高兴,他看着吴王夫差,心中暗想: “修吧,折腾死你们,这两根木头就是你们的棺材板,姑苏台就是你们的坟墓。”
狡猾的越国人给吴国这两棵木头的目的就是让吴国人修建楼台,超乎他们预料的是,吴国人不仅要修,还要修世界最高。
标志性建筑,往往就是坟墓的代名词。
夫差高兴,所有吴国的高层都高兴,因为礼物人人有份。
只有一个人不高兴,很不高兴。
不用猜,这个人是伍子胥。
“是豢吴也夫?”伍子胥自言自语,什么意思?这不是要养肥我们,然后再宰了我们吗?
强烈的责任感让伍子胥无法保持沉默,他要发言。
“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左传》 ”伍子胥开门见山,)首先贡献了一个成语“心腹之患”,之后继续:“他们表面上顺服,实际上在悄悄地做准备,我们要早一点下手才行。我们攻打齐国有什么用?那块土地也不适合我们。如果我们不灭掉越国,越国就会灭掉我们。《盘庚》之诰说:‘对于叛逆,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如今大王反其道而行,还想称霸,怎么可能呢?”
夫差本来很高兴,看见伍子胥发言,就有点不高兴,又听到这些陈词滥调,更加的不高兴。
“伍子胥,总说这些,自己不烦吗?这样吧,就派你去趟齐国,如果你能说得齐国人主动臣服,我们就不讨伐他们,怎么样?”夫差干脆给伍子胥派了个活,算是眼不见心不烦。
伍子胥叹了一口气,一片忠心不受待见,还给自己揽了个活。
越国人在吴国受到热情招待,临走,吴王夫差为他们设宴送行,别说,真有点依依不舍。
送行宴非常盛大,吴国的高层们都应邀参加,只有一个人没来,那就是伍子胥,他也是眼不见心不烦。不过,他不来,夫差也高兴。
酒肉、歌舞、自吹和互吹,国宴基本上就是这样。
酒酣肉饱,吴王夫差开始谈起自己的称霸大业,说到了要讨伐齐国。
“大王,外臣范蠡有个问题想问问。”范蠡弱弱地问。
“请讲。”
“大王,吴国称霸,今后少不了北上中原。可是,路途遥远不说,中间还是山水相隔,辎重粮草运输不便,不知大王有何良策?”范蠡提问,很专业。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确实是个伤脑筋的问题,这次讨伐齐国之所以一再拖延,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范蠡,你有什么好建议?”夫差问,他一向欣赏范蠡,心想他或许有办法。
“大王,我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啊,快说。”夫差很感兴趣,所有人都很感兴趣。
“我们吴越人擅长水运,如果挖一条大沟,连通长江和淮河,那么,岂不是南北贯通,如履平地?今后要出兵中原,轻而易举,雄霸天下,不费吹灰之力。”
范蠡说完,整个宴会厅一片寂然。
“啪。”吴王夫差用力地一拍桌子,大声说道:“好主意,好主意。”
“好主意,好主意。”一片附和声。
真的是好主意。
吴国人很高兴,真的很高兴。
越国人也很高兴,也是真的很高兴。
第一九五章 伍子胥的悲哀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唐&·;李白《乌栖曲》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西施醉舞花艳倾,妒月娇娥恣妖惑。
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
伍胥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寂寞千年尽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江浦回看鸥鸟没,碧峰斜见鹭鸶飞。
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闲官不闲散。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馆。
吴乡越国旧淹留,草树烟霞昔遍游。云木梦回多感叹,不惟惆怅至长洲。
——唐&·;李绅《姑苏台杂句》
南宫酒未销,又宴姑苏台。美人和泪去,半夜阊门开。相对正歌舞,笑中闻鼓鼙。星散九重门,血流十二街。一去成万古,台尽人不回。时闻野田中,拾得黄金钗!
——五代&·;曹邺《姑苏台》
——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工程
越国人回去了。
吴国人开始动工了,举世闻名的两大工程。
第一大工程,姑苏台。
姑苏台,建在阖闾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今江苏吴县境内)。姑苏山上原本有台,不过是烽火台,吴王阖闾所建。现在,吴王夫差要把它建成吴国的标志性建筑,快乐的家园,淫荡的乐园。
《吴越春秋》记载: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不绝嗟嘻之声:民疲士苦,人不聊生。
姑苏台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巍巍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内湖光山色,其景冠绝江南,闻名天下。高台四周还栽上四季之花,八节之果,横亘五里。
标志性建筑的建造,苦了吴国的老百姓。
姑苏台成为后人凭吊的绝佳所在,后世咏姑苏台的唐诗宋词极多,以上几首不过顺手拈来。
第二大工程,邗(音含)沟。
夫差在邗地(今江苏省扬州市)修建邗城,以此为南端,开挖运河,南起邗城以南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江苏高邮附近)等一系列湖泊,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全长四百余里。
邗沟至今依然在,不过已经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
四百里邗沟,耗时三年完成。
作为标志性工程,邗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
伟大的标志性建筑和伟大的标志性工程让吴国人民痛苦万端,越国人民暗自高兴。
所以,当有人赞扬我们的标志性建筑或者标志性工程的时候,他很可能不怀好意。
——伐齐
吴王夫差十二年(前 484 年)夏天,邗沟建成。吴王夫差迫不及待,率军由邗沟北上。抵达淮安,弃船登车,讨伐齐国。同时,派遣大夫徐承率领水军由海上入侵齐国
鲁国此前与齐国交恶,因此与吴军会合,共同讨伐齐国。
吴鲁联军一举攻占了齐国的博地(今山东泰安市南),随后进军艾陵(今山东莱芜市东部)。在这里,齐军主力严阵以待。
吴鲁联军与齐军展开了决战,齐军由国书率领。
吴鲁联军的中军和下军都是吴军,把上军留给了鲁国人。
齐国人知道吴军十分生猛,战前唱挽歌写遗书,准备战死。
战斗开始,齐国人非常勇猛,结果鲁军根本抵挡不住。但是,吴国人比齐国人更猛,中军和下军先后获胜,随后前来支援鲁军,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
这一仗下来,吴军缴获战车八百乘,杀死齐军三千人,俘虏包括中军主帅国书在内的齐军将领六人,其中就包括那个所谓的孙武的爹陈书。
吴军一点没客气,将俘虏全部杀死。
随手,吴军将缴获的战车全部送给了鲁国。
正面战场获得全胜,但是,侧面战场上,吴军水军被齐军击败,但是船头一掉,向南侵入莒国,拿下了琅琊。
夫差并没有乘胜追击,他也没有乘胜追击的意思,很简单,他要的只是齐国人服气,而不是灭掉齐国。
于是,夫差主动派人前往齐国进行和平谈判。齐国人这时候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于是只得接受吴国的条件,与吴国盟誓,承认吴国的盟主地位。
吴国撤军。
吴王夫差高高兴兴回到吴国,发现范蠡早已经在等候自己。
“哦,范先生在?”吴王夫差有些意外,同时也有些高兴,他很喜欢范蠡这个人,甚至把他当成了半个吴国人来看。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齐国服气了,大王的霸业就在眼前啊。”范蠡先拍了一个常规的马屁,直接送到了吴王夫差的心坎上。
“这里也有越国人的功劳啊。”夫差说,他怀疑范蠡是不是专门来拍马屁的。
“我家主公时刻记念着大王的恩典,因此特地搜寻了两个绝色美女派范蠡给大王送来,也算是锦上添花吧。”原来,范蠡是送美女来的。
“送来看看。”夫差说,兴致不算太大,因为后宫的越国美女已经不少,审美有些疲劳,再加上这一趟鲁国和齐国也都送了美女,还没有来得及一一临幸呢。
不过,夫差的眼睛很快就睁得很大了。
他看见了谁?西施。
——西施
三年前,勾践派人在全国搜寻美女,结果在诸暨苎萝山下找到两名美女,两个美女的家里都是砍柴为生,这两个美女则是帮扶父亲,在江边浣纱。两个美女,一个姓施,因家住村子的西头,因此叫做西施,另一个美女叫做郑旦,跟西施同一个村。
又是两个天仙妹妹。
不用说,两人是天生丽质,纯洁美丽,不过有点土里土气。为此,勾践特地在土城修了别宫,派出后宫最好的宫女去培训她们,床上床下,屋里屋外,言谈举止,都作了严格培训。
整整三年,培训结束。
这时候再看这两个美女,举止大方,谈吐得体,妖娆中不失单纯,娇嗔里暗含风骚。举手投足媚力发散,嬉笑怒骂秋波乱颤。让你看一眼想两眼,看两眼想三眼,看三眼就想入非非。
勾践不敢去看,他怕看了就想亡国。所以,他让范蠡直接送到了吴王夫差这里,让她们来亡夫差的国。
“哇噻,伙计。”吴王夫差看傻了眼,禁不住一边流口水,一边情不自禁把刚从鲁国学来的口头禅用了出来。
“勾践,够意思,够意思。”吴王夫差不绝口地说。
从那之后,西施和郑旦成了夫差的宠姬。
有了这样的两个美女,夫差什么也不想干了。他在姑苏山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与西施和郑旦玩鸳鸯浴;又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
从美貌来说,西施和郑旦各有风采,不相上下。不过,西施更有心计,伶牙俐齿,更能讨吴王夫差的欢心,再加上跳舞跳得好,因此比郑旦更要受宠。对此,郑旦有些忧郁。
时间不长,郑旦忧郁而死。这下,西施更加受宠。
关于西施,自然有许多传说。
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西施排名第一。所谓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沉鱼的就是西施,说她在河边浣纱的时候,鱼儿看见她都自惭形秽,只能沉到水底玩偷窥。
如今的杭州西湖,就得名于西施,原名西子湖。
关于西施的唐诗宋词更是海了去,是个诗人都要写上几句,随便附上几首。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罗隐《西施》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唐&·;王维《西施咏》
苎萝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后庭恃宠,尽使绝嫌猜。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 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夜夜姑苏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
——宋&·;柳永《西施》
——杀胥
夫差现在的心情超级好,穷兵黩武之外,还有美女可以夜夜笙歌,纵情声色。
算得上是事业有成,爱情有就。
可是,有一个人心情很不好,谁?
不用猜,还是伍子胥。
他又来了。
“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吴越春秋》”太直接了,伍子胥太直接了,直接把西施说成了亡国的女人,把吴王夫差比成了商纣王周幽王。
夫差很不高兴,心说你屎壳郎钻到牛粪里,不活动活动显不出你来是吧?我事业这么好,泡几个小妞你也要来管?你老了泡不动了嫉妒了是吧?
“别说这些了,自古英雄爱美人,这有什么啊?人家勾践为了我好,到处找美女给我,你呢?还是别说了,回家休息去吧。 ”夫差也没给好脸,挥手打发了伍子胥。
气哼哼,伍子胥回家了。
没过几天,夫差在文台设宴庆功,全体大夫参加,不得请假。
酒过三巡,大家高兴,于是,夫差开始行赏。
“寡人闻之,君不贱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为寡人有功,吾将爵之上赏。《吴越春秋》”夫差把一等奖颁给了伯嚭,并赞扬他就是自己的管(仲。
大家一同叫好,都说这是实至名归。
伯嚭清了清嗓子,准备发表获奖感言。还没等他说话,有人大声开口了。
“于乎,哀哉!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谗夫在侧;政败道坏,谄谀无极;邪说伪辞,以曲为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宗庙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荆棘。《吴越春秋》”说话的又是伍子胥,大意是忠臣受压抑,奸臣受奖赏,吴国就要完蛋,宗庙都将不保。
肃静,惊人的肃静,大家用惊诧的目光看着伍子胥,再用迷惑的目光去看夫差。
夫差的脸色气得铁青,猛地一拍桌子,喝道:“老臣多诈,为吴妖孽。乃欲专权擅威,独倾吾国。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行法,今退自计,无沮吴谋。《吴(越春秋》”夫差的话也是毫不留情,大意是你这个老东西专门说我们吴国的坏话,想要独掌大权。看在我爹的面子上,今天不跟你计较,你自己回去好好反省吧。
伍子胥站起身来,说道:“我都是为了吴国好,可是你不识好人心。你要是杀了我,你就是夏桀商纣这一类昏君了。你好好反思吧,我,我辞职不干了。”
说完,伍子胥转身就走。
庆功宴的美好气氛被伍子胥破坏了,吴王夫差早已经没有了好心情,早早地散了宴席。
伯嚭没有走,他有话要对夫差说。
“大王,伍子胥这个人刚愎自用,好猜疑,不知道报恩。他现在对大王怨气很重,很可能要成为祸患。这次大王讨伐齐国,他极力阻拦。现在我们得胜而归,他又很恼火很羞愧,结果是恼羞成怒。现在大王在中原争霸,而他在吴国,自以为是先王的老臣,如果外面勾结诸侯,内部串联同党,大王,恐怕要有所防备啊。”
伯嚭的话象一颗颗钢针,插在夫差的心头。
说实话,夫差也有这样的顾虑。不过,当初自己能够立为太子,伍子胥出了不少力,因此夫差一直在忍着,总是下不了决心。
见夫差下不了决心的样子,伯嚭又说了。
“大王,我听说上次伍子胥出使齐国是带着他儿子去的,之后把儿子就留在了齐国,托付给了鲍牧。这件事情,说明他已经在做准备了。 ”这件事,伯嚭倒没有冤枉伍子胥,他确实把儿子留在了齐国,因为他认定吴国将要灭亡。
关于这件事,夫差也是知道的。如今伯嚭这里说出来,他才感到事情确实有些严重了。再想想宴会上伍子胥的恶言相向,夫差终于下定了决心。
“伍子胥,你不仁,休怪我不义。”夫差一咬牙一跺脚一拍桌子一瞪眼。
伍子胥的面前是一把宝剑,这把剑的名字叫做属镂。伍子胥很熟悉这把剑,因为这是吴王阖闾的剑,吴王阖闾爱剑,常常拿出来给伍子胥欣赏。
后来,吴王阖闾死后,这把剑就成了吴王夫差的。
现在,吴王夫差派人把这把剑送到了伍子胥这里,同时带了一句话: “子以此死。《史记》”
“什么?”伍子胥惊诧,他不是怕死,他只是没有想到自己会这样死。
伍子胥手握宝剑,光着脚站在院子里,撩起了衣服,对天狂呼。
“苍天啊大地啊,我帮助你父亲当上了王,雄霸天下。当初你爹立太子的时候,我以死相争帮你争取。可是如今你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信任奸佞小人伯嚭,反而要赐我死,天理何在?哈哈哈哈。”伍子胥大骂之后,放声狂笑。
笑完,伍子胥对家人说:“我死之后,一定在我的坟墓上种一颗梓树,等它长大了,越国人就来了;把我的眼睛抠出来,挂在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人怎样攻陷吴国。”
说完,伍子胥横剑自杀。
吴王夫差知道了伍子胥的临终遗言,勃然大怒。于是,派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运来,割下头颅,挂在高楼上,诅咒说:“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吴越春秋》)”
吴王夫差,真够狠哪。
随后,把伍子胥的身体装在鸱(音赤)夷(皮口袋)中,投到了江里。
后来,吴国人为伍子胥建词,祠所在的山改名为胥山,在今无锡境内。
据传说,吴国人为了不让伍子胥的尸体被鱼吃掉,因此划着船,包了粽子扔进江中喂鱼,后来在江浙一带每逢五月初五就划龙舟包粽子。至今,这成为端午节风俗的来源之一。
伍子胥死得很冤吗?可以说是,因为他是为了国家好。但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是这样的命运。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问:夫差可以放过杀父仇人勾践,为什么却不放过恩人伍子胥?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想想伯嚭的那句话:我们家连续三代被杀,也许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伍子胥的能力不需要多说,伍子胥的毅力也不需要多说,伍子胥的直率也不需要多说,伍子胥的忠诚也不需要多说。因为,说得够多了。
说说伍子胥性格。
恩将仇报不是夫差的专利,伍子胥也未尝不是如此,吴王僚如果在天有灵,也会这样骂伍子胥的。
俗话说世道循环,报应不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受到普遍谴责,而自己的尸体也与楚平王一样荡然无存。
其实,伯嚭对伍子胥的性格评价是很准确的:刚暴、少恩、猜贼。他很多疑,很强暴,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并且很自我。在对夫差和对伯嚭的态度上,总是以恩公自诩,说话不留余地,不讲策略,这一点令人难以忍受,这也是伯嚭讲他坏话,夫差要杀他的主要原因。
对于吴国的贡献,不用说伍子胥是巨大的。但是,所有这些贡献,主要基于他向楚国报仇的需要,而确实不是为了吴国。譬如,吴国的官制一直没有记载,吴国人从夫差开始才戴帽子,才开始向中原文化靠拢。显然,伍子胥对于吴国经济文化的贡献不足一提,他的能力都用在了帮助吴国消灭楚国上了。吴国在楚国的种种暴行,导致吴军在大好形势下败退回吴国,伍子胥难辞其咎。
吴国的穷兵黩武与伍子胥有很大关系,因此夫差穷兵黩武本身也是受到了伍子胥的影响。
伍子胥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就,但是也造成了他自身的悲剧。如果方法得当,他原本可以帮助夫差遏制越国,可是他的性格却恰恰促使了夫差掉进越国人的陷阱。
至死,伍子胥还没有反思,还在抱怨。
第一九六章 夫差争霸
伍子胥死了,越国君臣暗中庆贺。
就在伍子胥自杀的当年,越国遭遇天灾,粮食歉收。
“计然,这个时候我们都该感谢你啊。虽然收成不好,可是我们储备足够,能够自力更生渡过难关,都是你的功劳啊。”这天上朝,勾践当众表扬计然。
散朝之后,文种留下来没有走。
“文大夫,有什么事?”勾践问。
“大王,你不该表扬计然。”文种说。
“啊,为什么?”勾践有点糊涂了,还有点不高兴,难道文种嫉妒既然了。
文种笑了。
——前期准备
越国人来向吴国求援了,说是越国粮食歉收,老百姓食不果腹,恳请吴国发扬爱心和霸主的慷慨大方,支援越国一些粮食。来年丰收,一定归还。
其实,吴国收成也就一般,余粮也不多。
夫差召集会议,讨论这个问题。
大臣们各自发表意见,有说给的,有说不给的。
“太宰,你怎么看?”夫差还是犹豫,所以问问伯嚭。
“我听说‘邻国有急,千里驰救。’这才是霸主的风范,不就一点粮食吗?我们自己勒一勒裤腰带也就过去了。”伯嚭暗中收了不少好处,所以建议借粮,反正,也不用他勒裤腰带。
“好,借给越国一万石。”夫差决定了,反正,也不用他勒裤腰带。
就这样,越国从吴国借到了粮食。
为什么越国要向吴国借粮食?
一切都是文种的计策。
文种要掏空吴国。
从吴国借来了粮食,文种发给了百姓。实际上,仓库里有的是粮食。
第二年,越国粮食丰收,而吴国歉收。
“该把粮食还给吴国人了。”文种说,于是,越国也准备了一万石粮食还给吴国。
吴国人很高兴,看来越国人很讲信用。
在越国人还来的粮食里,有一部分米粒非常大,看上去颜色透亮而且颗粒饱满。
“这些粮食好,我们用来作种子吧。”吴国人于是把这些大颗粒的粮食发给大家作种子。
这下,吴国人上当了。
原来,这些大颗粒的粮食并不是什么高产粮杂交稻之类,这是越国人蒸过的,然后在石粉里过了一遍,看上去跟普通粮食没有两样。
可想而知,当年,吴国依然歉收,因为很多地里什么也没有长出来。
吴国遇上了饥荒。
原准备向越国人借粮,可是越国人先跑来借粮了,说越国也遇上了饥荒。
谁也没有借给谁。
但是越国人吃得很好,因为他们又丰收了。
这一年,是吴王夫差十三年(前 483 年)。
吴国饥荒,民怨沸腾。
而越国正在热火朝天地练兵。
范蠡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个少女,这个少女别看年纪轻轻,可是剑术高明,据说是从一个老猿那里学到的。范蠡请她来为越军教授剑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越女剑”。
关于“越女剑”,见于《吴越春秋》,应是最早关于剑术的记载。越女,应该就是剑术的祖师奶。
同时,范蠡还从楚国挖来一个射箭的高手,此人名叫陈音,箭法十分高明,就在越军中教授箭法。
后来陈音死后,勾践十分伤心,将他隆重安葬,所葬之地,叫做陈音山。
除此之外,排兵布阵,统一号令等等,都是范蠡亲自操练。
越军,已经操练合格,随时可以战斗。
“各位,转眼,离我们被吴军击败已经十一年了,多蒙大家的努力,我们现在的实力应该能够报仇了。”越王勾践按捺不住,准备出兵了。
没有人反对,实际上大家早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
这个时候,大家都看范蠡,因为他是军队的主帅。
“大王,现在打固然可以,不过,要等到明年夏天更好。”范蠡说。
“为什么?”
“最新线报,夫差已经定下明年夏天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境内,时属卫国)
与晋国人相会,决定谁是盟主,吴军主力必然北上。吴晋之间可能有一战,如果有,那将是两败俱伤,我们从后乘虚而入,与晋国人灭掉吴国;如果没有,我们也可以乘虚而入,抢掠一番。”范蠡果然是个帅才,练兵和情报工作两不误。
勾践点点头,从现在开始,他要倒计时了。
——黄池会
越国人已经悄悄地举起了刀,只要机会来到,便会毫不犹豫地砍过去。
吴国人全然不知,他们现在想的,就是争霸。
鲁国人很讨厌吴国人,他们觉得吴国人就是一群蛮子;鲁国人也很讨厌晋国人,他们觉得晋国人就是一群骗子。
突然有一天,鲁国人觉得如果让蛮子和骗子在一起的话,是不是会发生什么很有趣的事情?于是,鲁国人来忽悠蛮子和骗子了。
“大王,吴国的实力那是没得说,可是要当霸主,还要让晋国人服气。晋国人服了,那大家就都服了。我们帮你们约会晋国人,谈一谈这个问题怎么样? ”
鲁国人来忽悠吴国人。
“好啊好啊,他们不服的话,打一仗也行啊。”吴王夫差允诺。
之后,鲁国人又去了晋国。
“晋国大哥,别怪我们这么多年没来进贡了。不是我们不想来,不敢来啊。
不是怕你们,是怕吴国人啊,这些蛮子很不讲理啊,连齐国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他们派我们来约你们见面,说你们要是不敢见面就是孙子。大哥,你们的实力比吴国强多了,不用怕他们。你们要是也不敢碰他们,那没办法,我们就真不敢再认你们这个盟主了。”鲁国人又来忽悠晋国人。
这时候的晋国,智砾已经死了,赵简子为中军帅。
“谁怕谁啊,去。”赵简子说,他是打狼出身的,怕谁?
之后,鲁国人又去忽悠王室,结果把王室也给忽悠进来了。
吴王夫差十四年夏天,黄池。
周敬王的大夫单平公、晋定公、吴王夫差、鲁哀公在黄池相会了。
这次会议,被称为世界权力峰会。
不出意料,吴军主力和晋军主力都来到了黄池,随时准备战斗。
这次会见,鲁哀公出任相礼,也就是主持人,临时充当东道主的角色。单平公作为王室代表,主要是监督会谈过程,做一个见证人。真正会谈的主角,是晋定公和吴王夫差。晋定公的助手是赵简子,吴王夫差的助手是伯嚭。
首先,鲁哀公致欢迎词;随后,单平公代表王室预祝这次峰会圆满成功,同时表示这次峰会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周朝正宗,所以希望叔叔大爷们今后匡扶王室,共建周朝大业。
晋定公和吴王夫差也都讲了话,假惺惺地表达了对王室的尊重以及对对方的敬仰,希望大家兄弟今后多多走动。
鲁国人搞了一整套周礼给大家玩,结果过了将近十天,还没进入正题。
眼看六月下旬来的,现在已经是七月初了,大家还在缅怀过去,憧憬未来,就是不说说谁才是老大。
夫差有点呆不住了,吴军的粮草快没有了。
“这中原人怎么这么默默唧唧,难道放个屁也要等三天?”夫差呆得腻了,尽管这次出来是带着西施来的。
“是啊,赶明我催催老鲁,这又不是联欢会,告诉他再不进入正题,咱们就到鲁国去做客了。”伯嚭急忙说,他要去威胁鲁国。
两人正说话,突然有使者从国内来到,紧急求见。
“进来。”夫差下令。
噩耗,使者带来的是噩耗。
“报大王,越国人偷袭我国。”使者的第一句话,就让吴王夫差眼前一黑,差一点摔倒在地。
“什么?越国?勾践?偷袭我国?”夫差瞪大了眼睛,也瞪大了嘴巴,似乎不相信使者的话。
“什么情况?快说。”伯嚭也很紧张,大声问。
原来,吴军主力随同夫差北上以后,越军出动四万七千人,兵分两路偷袭吴国。吴国由太子友镇守阖闾城,兵力不多。太子友建议固守待援,而王孙弥庸主张出战并且擅自出动,太子友只得随后出动,结果首战吴军大胜越军第一路人马。
越军第二路由越王勾践亲自率领,范蠡指挥。受首战大胜的鼓舞,太子友率军出击,谁知这一次他们遇上了越军主力,遭遇惨败,太子友和王孙弥庸均战死。
随后,越军攻占阖闾城外城,焚烧了姑苏台。
“啊。”吴王夫差几乎崩溃。
“大王,立即撤军吗?”伯嚭问,他有点慌乱。
夫差拔出了剑,一把好剑。
“不。”夫差坚决地说,随后,剑挥出。
自杀?他才不会自杀。
剑影之中,七个人倒在地上,七个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