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_7 张宏杰(当代)
在大屠杀的同时,朱元璋还十分重视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他先后树立了王升、王兴宗、陶
后仲、隋斌、王平等数十名廉政典型,对他们加官晋爵,大加封赏,并且编了《彰善榜》、《圣政
记》等宣传材料,广为宣传他们的事迹。严惩和教育,朱元璋的力度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效果如何呢?虽然一时之间贪官似乎大为减少,然而,力度稍稍减弱,贪污又如雨后春笋,势不
可挡。治理了二十多年,到了晚年,贪污案件仍然层出不穷。朱元璋连声哀叹,前边的死尸还没
41

有收走,后边的继任者又贪污上了。治理越重,贪污的反倒越来越多。
“似这等愚下之徒,我这
般年纪大了,说得口干了,气不相接,也说他不醒!

其实痴迷不醒的,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政治。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用其他办法来治理
腐败,没有人考虑过制度的合理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种缺乏自省精神的文化。在这样一个封闭完足的文化体系包围
下,一切都有现成的正统解释,人们已经丧失了建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海瑞偏执症患者
(5)

从某个角度来说,海瑞的心和朱元璋是相通的。海瑞对朱元璋的残酷惩贪措施完全赞成:
“我
太祖视民如伤,执《周书》
‘如保赤子
’之义,毫发侵渔者加惨刑。数十年民得安生乐业,千载一
时之盛也。

可以说,上有朱元璋这样愚昧的专制者,下有海瑞这样甘于自虐的
“清官”,才造成了中国社
会滔滔不止的贪黩文化。吃着粗粮青菜,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过着城市贫民的生活,海瑞从来
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他甘清贫如饴,清贫有助于他保持气节,而富贵温柔则是道德的陷阱。
海瑞从来没有反思过,开国之初的经济萧条与现在的经济繁荣不可同日而语,以那时的标准作为
现在的俸禄是否现实?要求所有人都像他一样摒绝物欲是否可能?
推崇中庸的中国文化其实总是在走极端。儒家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个相互对立的群体,宣
称一个人
“不为圣贤,即为禽兽
”,为中国文化打下了偏激的底色。凡事都被划为两极,中庸无处
藏身。清官们的一丝不取与贪官们的毫无禁忌,其实也是相同文化基因上生长而成的两极。
“清官”现象,其实是贪黩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官与贪官相辅相成,正如太极之一阴一阳,相互依存。正是清官的
“至清”,才造成了贪官
42

们的“至贪”。换句话说,做清官标准太高了,对人的要求太苛刻了,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这个标
准。达不到清官标准,那或多或少,就是个贪官,既然贪了,何不贪个痛痛快快?
清官在官场中是官员们的反面教材。做清官不仅物质上吃苦,精神上也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每办一件事,海瑞都要严格遵守帝国规定,因而窒碍重重,举步维艰。同僚的讥笑、排挤、不合
作,乡绅们的抵制、咒骂、上访甚至死亡威胁,这些都不算,就是在家里,母亲、妻子、亲戚也
整日抱怨不已,虽然不敢明着指责他,然而,起码不给他好脸色看。因此,做清官,其实是在日
日承受一种常人不能忍受的煎熬。
海瑞把这种煎熬当成了一种考验,一种磨炼,
“超凡入圣
”的必经之途。
嘉靖三十九年(1560),海瑞任淳安县令之后,都御史鄢懋卿巡行浙江。都御史是御史
台长官,相当于中央纪检委书记,所到之处,接待的规格本来就很高。况且鄢氏平时即好排场,
因此,各地官员在接待上都下了不少工夫。连吃喝带
“土特产
”,一个县没有千把银子下不来。鄢
氏所到之处,
“监司郡邑诸吏膝行蒲服,跪上食。携妾偕行,制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仪从
煌赫,道路倾骇
”。
鄢氏将过境淳安的消息传来,师爷愁眉紧锁。府员、道员到来你公事公办还则罢了,这一次
来的可是部级干部,并且是都御史,如果把他得罪了,一个小小县令,官位立刻不保。
海瑞却不信那个邪,面对师爷的劝告,他不耐烦地说:
“充军死罪,宁甘受,安可为此穿窬
举动耶!
”即使充军杀头,也不做这样见不得人的事!
他告诉师爷,不必发愁,且看本县如何处置!
他的“处置”就是给鄢部长写了封信。信的大意是:接到您发来的公文,通知您将巡视我县。
您在公文里说您
“素性简朴,不喜承迎
”,要各地接待上要简朴,不可铺张浪费,以节省国家钱财。
可是我听您所到过的县报告说您所到之地,
“各处皆有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金花金段,一
道汤一进
”,与您在通知中所说大相径庭。是不是各县官员误解了您的意思,把您的要求当成虚
文了呢?
接到了这封信,鄢氏连淳安所属的严州都没有进,绕道而去。严州知府大发雷霆,把海瑞叫
43

到州上拍案大骂了一顿:
“你多大一个破官,还反了你了!
”知府詈不停口。海瑞唯敛容长跽,无
一语辩。
严州知府终于受不了了,浙江官员的忍耐也达到了极限,他们联起手来,要把海瑞弄走。然
而海瑞居官行政,处处以太祖祖制为依据,不逾规矩一步,挑他毛病还真不容易。
这难不倒官场中人。罢不了你的官,我还升不了你的官吗?府道官员联合建议,像海瑞这样
的道德高尚的清官,应该晋升到中央去任职。
海瑞的清廉,北京高层时有耳闻。既然浙江省官员也认为海瑞应该升官,那么就提拔他一下
吧,也反映出干部选拔中的公正清廉。然而,到北京任职不大合适,既然地方官做得好,还是留
在地方做贡献吧。于是三年知县任满,吏部预备提升海瑞任浙江嘉兴府通判。
这一下,弄巧成拙的浙江省官员紧急动员,找到了受海瑞羞辱的鄢懋卿,买通了御史袁淳,
网罗罪名弹劾海瑞。经过一番紧张的官场运作,海瑞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被一纸调令调出了浙江,
转任江西兴国知县。
兴国是个
“苦”县,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历来是没有人愿意去的地方。然而,海
瑞毫无怨言。到了兴国,下车伊始,他就雷厉风行地针对当地大户隐瞒土地严重的状况,开始重
新丈量土地,核实帝国赋税。清丈土地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豪强大户千方百计阻挠,暗地里
又用尽手段,买通工作人员,弄虚作假,致使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
就在海瑞到兴国一年零八个月,土地清理还没有完成之际,吏部又下来一纸调令,海瑞因
“工
作出色
”,升为户部主事,级别为正六品。很显然,是地方上的乡绅通过地方势力,买通了省里
京里,终于把海瑞清除出去了。吏部也认为海瑞这样的人虽然方正,却少变通,看来更适合在条
条上工作,而不适于块块。户部主事主要的职掌是各地的财政税收监管工作,实际上不过是签签
公文,专业性较强,和其他部门发生关系较少,相对安静。这一回,海瑞应该能够安分工作了吧。
没想到,在这个
“相对安静
”的岗位上,海瑞却闯了个塌天大祸。
44

海瑞偏执症患者
(6)

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任户部主事一年后,海瑞上了那道使他留名千载的
“骂皇
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嘉靖皇帝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
“昏君”。他个性很强,行事荒唐且固执己见,从不与大臣妥协。
他酷爱方术,为了炼出长生不老药,竟然摧残宫女,以获原料。宫女们走投无路,趁他睡着之时,
企图用丝带勒死他,然而慌张中丝带打成死结,嘉靖得以大难不死,此为明史上有名的
“宫婢之
变”。然而,他并没有从此事中汲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干脆搬出皇宫,不再上朝,专心修炼。
大臣们起初也曾拼死相争,然而争不过这位
“性刚”的皇帝。要知道,这位皇帝即位之初曾一怒之
下廷杖一百八十人,其中十七人被活活打死。在多人被罢官免职甚至处以重刑之后,非议皇帝的
声音消失了,
“无敢言时政者
”。更多的大臣投皇帝所好,向皇帝献祥瑞,写给皇帝作法用的青词,
朝廷上弥漫着一股请仙设坛的香烟味道。
然而,海瑞进京了,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注定要被打破。他做地方官时,天高皇帝远,无缘
关心朝廷之事。而现在,来到了帝国的政治中心,关于皇帝无道、朝政日非的桩桩件件呈现在他
面前。他的道德观、责任感使他无法保持沉默。海瑞只认天理,不认形势。皇帝
“性刚”,他的
“性”
更刚。皇帝无道,臣子直言,这对海瑞来说,就像左右手各有五指那样简单。
当然,海瑞并非不懂世事之人。他完全知道这封奏疏的后果,那可不仅仅是丢官罢职,而很
有可能是杀身之祸。纵然自己甘于舍生取义,堂上还有八十岁的老母,膝下尚且空虚,作为海家
的单传之子,无后之罪尤大。
这应该说是海瑞入京一年后才递上这道奏疏的原因。关于海瑞的这一段彷徨犹豫,从来没有
史家提及。然而,可以想见,这一次定然是海瑞一生中
“天理人欲
”“交战胸中
”最激烈、最残酷、
最旷日持久的一次。通观海瑞一生,性格火暴易于冲动的他还没有哪一次抉择进行得这样艰难。
海瑞的京官做得实在是不容易。首先是每天的工作大都是虚应故事,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坐
45

在办事堂上,大部分时间是白白浪费。回想起来,他还是留恋在县里忙得脚打后脑勺的日子。再
一个,他和同僚们也处不来。这些人都是些混日子的高手,一杯清茶泡上,他们就开始扯闲话,
东西南北,天上地下,聊个昏天黑地。海瑞从来插不上话,总是在一边落落寡合。其实他是打心
眼里讨厌这些人。办事的时候,他们是油滑惯了,顺水推舟送人情,该办不办吃要拿,而海瑞则
坚持必须按规定来。所以,许多环节到海瑞这里就卡住了。渐渐地,海瑞就变得非常孤立。
正是在做京官的日子里,海瑞对帝国的政治状况有了整体性的了解。这个帝国已经整体腐烂
掉了。在他看来,问题的根子出在皇帝,解决的办法也自然在皇帝。皇帝为天下之本,是天下之
表率。
“一人正,天下无不正。

历来谈到海瑞上书,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海瑞直言皇帝无道一段,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
无财用也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屡屡被人引用,而很少有人注意奏折最后一段里面的话:
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
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
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如果不读这一段,就不能读懂海瑞,也不能读懂嘉靖皇帝对海瑞的优柔态度。在这一段里,
海瑞向嘉靖帝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人的精神决定一切,天下治乱,只在皇帝一念之间。只要
皇帝一振作起来,按圣人之言去处理每一件事,那么天下很快就会变成传说中的大同盛世,百姓
很快就会安居乐业,皇帝也自然成为尧舜那样的伟大帝王。
这个不可能实现的神话,支撑着海瑞一生,也支撑着中华民族度过了几千年的艰难岁月。海
瑞这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天真得烂漫,天真得透明,天真得让人无法不感动。嘉靖皇帝之所以
不杀海瑞,就是因为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海瑞的真诚,看到了海瑞高举着的一颗拳拳之心。海瑞
写此疏,并不是为了泄愤,也不是为了沽名,他是实实在在地为了皇帝为了天下。他骂得激烈,
是因为他爱得深沉。海瑞所言,其实在皇帝看来,也是完全符合圣人之道,气势滔滔,不容辩驳。
所以,皇帝的反应才这样矛盾: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
46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走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
耳。”
嘉靖把海瑞关进监狱里,却一直下不了决心杀掉。
海瑞偏执症患者
(7)

《明史
·海瑞传》中,最富戏剧性的描写无过于下一段了:
海瑞在狱中等死。一日,牢子给他送来了一席丰盛的酒席。他以为明日要行刑了,遂开怀大
嚼,神态自若。吃完了,牢子问他:
“知道为什么送先生酒席吗?
”海瑞说:
“想让我当饱死鬼吧。

牢子说:
“错了,皇帝今天驾崩了,先生您要出狱了,而且早晚得大用!
”海瑞闻听,
“即大恸,尽
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
第一次读《海瑞传》至此处,深觉不可理解,以海瑞六品之微,可能连皇帝天颜都没见过,
哪里来这样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哭昏在地?当时只觉得海瑞矫情做作。
然而,随着对中国士人心理了解的加深,我
“理解”了海瑞。君为政本,从伦理上讲,君臣重
于父子。旧时代的士人对皇帝,真有一种如夫如父的感觉。忠君观念的进一步演化,变成了中国
士人特有的恋君情结。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
”,其心理真像失恋的状态。而孟子则认为恋
君是人的一种本能: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
得于君则热中。
”人小的时候,爱自己的父母;长大了,则爱女人;而入仕之后,就会爱君主,
如果君主没有注意到自己,就会因单相思而受煎熬,是所谓
“热中”。海瑞怒皇帝的无道是真实的,
哀皇帝的崩逝也是真实的。在海瑞那里,皇帝就是他的
“天”,他的主人,他生活的目标,他无条
件尽忠的对象,他的希望所在。不管皇帝如何对待臣子,从伦理上讲,都是恩典,臣子唯有欢喜
47

承受,不应有丝毫怨言。忠君观念由于不断内化,在海瑞心里达到了高度情愫化的境界,以至超
越了理智的范围,喷发为感情的激流。皇帝去世,于他,就是儿子失去了父亲,老马失去了主人,
怎么能不有恸于心?
海瑞偏执症患者
(8)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二十六,隆庆皇帝朱载登基。每一任新皇帝上台,王朝总
会有一段短暂的振作期。皇帝早就听说了海瑞的大名,对这个骨鲠之臣倾慕已久。在即位的当天,
就释放了海瑞。不久,在内阁首辅徐阶的推荐下,又一年三迁,升为大理寺左丞。海瑞遇到了政
治生涯上最温暖的一个春天。
度过了狱中十月,复出的海瑞已经今非昔比。他在帝国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化。这时的海瑞,已经不复是当年那个让人嘲笑的
“海笔架
”。他一骂成名,举国皆知,从一个部
门里默默无闻的古怪小官僚变成了代表社会正义的楷模。在狱中的时候,就有官员不顾生命危险
为他鸣冤,嘉靖皇帝一去世,重用海瑞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已经把海瑞当成了这个黑暗乱世
中唯一的光亮,不管是拥护还是反对,谁都无法不正视这个政治现实:海瑞已经成了一面旗帜,
一种象征,成了帝国政治清流力量的总代表。
隆庆三年(1569),在徐阶的推荐下,海瑞被任命为位高权重的应天巡抚,登上了他政
治生涯最辉煌的顶点。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了。
应天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辖地包括苏州、常州、镇江、松江等十余府,
“赋
甲天下
”,“仕宦之渊薮也
”,朝廷里的许多高级官员家乡都是这里,包括首辅徐阶。由于吏治不清,
贪污的风气最盛,积累的问题也最多。徐阶希望海瑞能够凭其一身正气,刹刹此地的歪风,收拾
一下混乱的局面,为新一任朝廷班子创造出些令人瞩目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48

虽然须发斑白,虽然受过多次挫折,
“海青天
”五十六岁的棱棱风骨没有丝毫改变,
“刚峰”一
如其刚。听到任命,立刻轻车简从,迅速赴任。
海瑞的行车尚未出北京,应天地区已经人心骚然。官员、乡绅、士子、平民,有兴奋者,有
盼望者,有失望者,有恐惧者。无论如何,人们都意识到,这个人的到来,一定会引起应天地区
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那些对海瑞行政作风早有耳闻的人纷纷提前行动,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
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那些贪名卓著的人干脆
辞官而去,免得受到新任巡抚的惩处。豪门大户,把自己的红漆大门刷上了黑漆。在应天监管皇
室织造事务的太监,原来坐八抬大轿,现在也改坐了四人抬的小轿。
贪污者闻风而逃可以理解,不过,海瑞的到来,跟大门和轿子什么事呢?
在专制社会,百姓如何穿衣戴帽都必须由专制者来做主。在海瑞眼里,在明朝读书人眼里,
大门、轿子,包括衣服、宅第,并非小事,而是关乎
“贵贱”的大节。朱元璋说:
“礼立而上下之分
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
”明朝开国之初,他就用相当大的精力制定了帝国人民的房
舍衣冠制度,规定十分详尽。具体到几品官可用红漆大门,几品官可做八抬大轿,在明太祖的诏
令里规定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是时间过去二百年,社会富庶,纪纲废弛,人们把这些烦琐
的规定几乎忘了。然而,海瑞的到来,却让大家悚然惊醒,自己原来是生活在错误和罪孽之中。
坐在南下的小车上,海瑞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没想到在有生之年,他终于遇到了明主,遇
到了贤相,终于成了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而且所辖是帝国最重要的一个地区。他在乎的倒不是
官位的升迁,而是终于有了全面施展自己政治理想的空间。他平生所学所思,终于可以充分体现
在政治当中,他变天下风俗,致皇帝尧舜的梦想真的有可能实现。他怎么能不激动!
海瑞的行政方针非常简单,那就是,按太祖的规矩办。还没有到应天,他就已经宣布了自己
的执政方针:
除积弊于相安,复祖宗之成法。不循常,不变旧。
就是说,要全面恢复旧法,坚决不向人的惰性妥协。只要严格按祖宗的规定去办,则
“天下
无不定,万事无不理
”。
49

他决心竭尽全力,排除任何艰难险阻,把应天治理得海晏河清,给全天下官员做个榜样。如
果应天治理好了,那么,必然会影响帝国其他地方,各地都会借鉴他的经验,那样,整个天下大
治,岂不指日可待了吗?在他看来,做到这些,其实只需要一个字,就是
“刚”。虽然还没有踏上
应天地面,但凭多年的遭遇和经验,他知道,他遇到的将是一生中最大的挑战。
然而,他对自己的
“刚”有充分的信心。
在他看来,现在天下之所以这样千疮百孔,正是少了一个
“刚”字。
“我朝公卿稍陟高位,便是
全然模棱养望,因因循循,度日保官。
”“今天下事靡靡不立,病坐当事人因循苟且,日挨一日。

只有守住
“刚”字诀,
“虽千万人吾往矣
”,则一定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毅力能解决一
切问题,因为真理已经昭示。
海瑞的政治倾向,应该是极端保守主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称为极端激进主义。
时间过去二百年,人口增长了数倍,社会、政治、经济的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明初的
许多规定其实已经无声无息地废止了,代之以在社会运转中自然生长起来的规则。而海瑞的原则
就是对新规则一律
“更张”,全部扫荡,片瓦不留。在海瑞的身体里,在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体里,
总是汹涌着激进主义的热血。他们总是认为,有那么一种终极真理,可以解释整个宇宙,可以解
决一切问题。如果你找到了这种真理,坚定不移,大刀阔斧,就可以粉碎一个旧世界,换来一个
光辉灿烂的新世界。所以,他们做起事来,总是那么唯我正确,总是那么激烈绝对,总是那么一
步不退,总是那么缺乏建设性空间。而他们的失败,也总是脆败。王安石如此,海瑞如此,康有
为也如此。
隆庆三年(1569)七月二十二,海瑞单车入巡抚官署。当天颁布了《督抚条约》三十六
条,详细规定了应天府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详细琐碎、严格刻板与朱元璋《皇明祖训》如出
一辙。这三十六项的要点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