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_6 张宏杰(当代)
,并且姿态潇洒。
海瑞偏执症患者
(1)
32

海瑞:偏执症患者

四十五岁上,鬓角发白的县学教谕海瑞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年近半百才熬成七品,对许多
官场中人来说,得算仕途困顿,然而对于海瑞来说,却是破格提拔。海瑞出身仅为小小举人,三
十七岁中举,四十一岁才分配到福建做教谕,相当于县教委主任。能在四年之内就升为县令,已
经让许多人羡慕。
破格晋升的原因是
“狷介”的名声。和现在一样,另类的举动往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而眼球
的集中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自从
“笔架先生
”的名声传开之后,全省官员都知道了这个脾
气有点古怪的正八品小官。
那是海瑞任教谕的第二年,他的直接领导、延平府视学到南平视察工作,在南平县学官署接
见学官。两名副手在海瑞带领下进入大厅,一见到视学,一左一右急趋上前,叩头拜见。海瑞夹
在二人中间,站而不跪,只拱了拱手。视学先是惊讶,继而羞怒,冷笑一声,对两旁随从说:
“哟,
你们看这三个人,倒是个山字笔架!

两跪,夹一站,可不是活脱脱一副山字笔架的模样。视学觉得海瑞是有意轻慢自己,拂袖而
去。海瑞认为视学缺乏正气,不严格遵守帝国规定。开国之时,国家就规定学官在学校见上官,
拜而不跪,以体现师道尊严。百年之后,士风日坏,学官们为了讨好上级,无所不为,跪迎上官
早已相习成风。所以,海瑞的这一站就站得惊世骇俗。一下子,
“海笔架
”的名声在官场上传开了。
“笔架先生
”的名声越传越大。道员、学宪、按院先后前来视察,海瑞皆揖而不跪,人们想起
了国家规定,倒也无话可说。这些高级官员的涵养当然非视学可比。他们不但不和海瑞怄气,反
倒称赞海瑞恪守礼法,堪为士范。如今的社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成了寻常,一旦遵守帝国规
定,倒反了常,这怎么得了!一番叹息过后,不少人倒对海瑞有了好感。
“另类”行为为他赢得了
通省官员的注意,而他任学官以来,实心任事,把一个最清苦没滋味的教官做得有声有色,种种
实绩也就进入了大员们的视野。县学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成了摆设,学官们大都敷衍了事,学生们
冒名顶替、逃学旷课是常事。而海瑞到任之后,天天钉在学校里,订出教约十六条,甄别学生年
33

龄、身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狠抓学校纪律,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们都称海瑞为
“海阎王
”,纪
律确实大有好转。属下出现了这样的
“模范官员
”,对每个封疆大吏来说都是件脸上有光的事,于
是“巡按监司交章荐之
”,海瑞获得了这意外的升迁。
事实证明,虽然明朝中叶以后,官僚体系已经整体腐化,但是,官僚集团还是希望并且需要
“清官”。虽然大家都在腐化中捞到了好处,然而如果这个社会最终因腐化而崩溃,大家岂不连身
家性命都不保,再多好处又有什么用?
而且,刻苦自砺,赢得
“直声”,积累一定的声誉资本,也是仕途起步时的一种做法。随着历
练增加,人们相信这样的人最终都会融入官场大秩序中去,而且可能比别人混得更
“明白”。海瑞
的上司无疑也希望海瑞早日历练成熟,在仕途上取得更大成绩,早日回报自己的提拔。
谁也没想到,
“海笔架先生
”要把这种
“另类精神
”贯彻到仕途生涯的始终。
海瑞偏执症患者
(2)

琼山海氏是海南望族大户,历来以诗礼传家。史载,海瑞父
“警敏不羁,不事家人生业
”,应
是个性很强的家庭叛逆,不务正业,致使家道中落。海瑞四岁,父亲即去世了,全部家庭重任都
落到了海瑞母亲,年仅二十八岁的谢氏头上。
孤儿的性格往往是相似的,特别是那些早年丧父的人,母亲们会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
上,对其严加管教。由于母亲的日夜灌输,他们的道德感比常人要强烈,异常孝顺。王莽、王安
石、蒋介石、胡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胡适为例,他四岁丧父,自述母亲
“虽不知书识字,
却把她的全副希望放在我的教育上
”,“每天天还未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在床上坐起。
然后把对我父亲所知道的一切告诉我。
……她说我唯有行为好,学业科考成功,才能使他们两老
增光;又说她所受的种种苦楚,得以由我勤敏读书来酬偿
”。一旦稍稍贪玩,立刻是一顿痛打,
34

打了之后,又是一场痛哭,哭自己命运的悲惨,守寡的艰难,让屁股疼痛的胡适脸上发烧。在母
亲的教诲期望下,胡适小小年纪就成了老夫子,终日苦学。长大以后,终生克己,并且极为孝顺,
甚至为母爱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海瑞的经历如出一辙。只是他的性格较之一般孤儿,尤为刚强固执,甚至不无刚愎色彩,这
就要进一步从他母亲身上找原因了。浪子的妻子往往是节妇。海太夫人的严守妇道,刻苦度日,
是非常有名的。她
“先后苦针裁,营衣食,节费资,督瑞学
”,直到海瑞入仕多年之后,还是每天
从早忙到晚,不稍歇息。她本是个严厉无生趣的人,加以青年守寡,心态难免有些失常,视儿子
如生命,海瑞都三四十岁了,还是和母亲同住一个房间。海瑞在《乞终养疏》中说:
“母之待臣,
虽年当强壮,日夕相依,不殊襁褓。

可以想见,谢氏对海瑞要求之严厉。海瑞刚刚懂事,粗识文字的母亲就教他读《孝经》、《尚
书》、《中庸》,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海瑞的童年被取消了。谢氏不许他和别的小孩子一起玩游
戏,
“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
”。谢氏把死去的丈夫当成反面教材,反复教育海瑞,长大了不能
像他父亲那样叛逆流荡,而务要刻苦勤学,做一个正人君子。
海瑞的耿介、顽强乃至偏执,早已深深植入了血液之中。而从小所受的儒学教育,又强化了
这些倾向。
在学校里,海瑞是个遵守规矩的模范学生。在《规士文》中,他追忆自己当学生时的情景:
“我做小秀才时,见年纪比我大的同学十分恭敬,不敢在旁高声言笑,不敢在班乱序先行。路逢
长者,让道一旁;同席年高,叨陪末座。从来没有越礼的时候。

如此谦恭有礼,并非仅仅是他家教良好,更主要的,是一种道德自觉。青年海瑞真诚地折服
于儒学揭示的煌煌盛美的天理人道,并且在一举一动中尽力遵循。
儒学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极富诱惑力的远景理想。对社会来说,只要人人都遵守圣人的
教化,这个社会就会井井有条,臻于大同。对个人来说,如果你刻苦自砺,就会达到
“圣人”的境
界。
当然,在自我砥砺的路上,你会遇到许多诱惑和挑战,然而,应对这些,只需要一样品质:
35

毅力。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是磨炼自己的毅力。在作文《严师教戒》中,他这样拷问自己:将来
入仕之后,自己有信心抵制住金钱的诱惑吗?能坚持住自己的操守吗?会不会出现言行不一?会
不会做有愧于心的事?见了高官大人,能保持自尊吗?见了别人鲜衣骏马,能不起羡慕之心吗?
“小有得而矜,能在人而忌,前有利达,不能无竞心乎?
”生下来时,是清清白白的,死的那一天,
能保证自己一尘不染吗?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清白,怎么对得起祖宗天地?
他从自己的一举一动一个念头抓起,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不能偏离圣人的教导。他言必信,行
必果,在学校里,就得了
“圣人”的称号。
他给自己起了个号:
“刚峰”。他希望自己能像海边的岩石一样,在日夜不息的世俗大潮前坚
定不移。
天下士人读的都是圣贤之书,为什么读出了那么多乡愿小人?每位帝王都尊崇圣人之道,为
什么却很少有政治清明的时候?海瑞真的很奇怪,全世界的人都不明白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只要不折不扣地践行圣人之道,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圣人已经把解决一切问题的钥
匙交到了读书人手中,人们却弃如敝屣!满世界都是昏昏终日的不幸的愚人!一想到这一点,海
瑞就心绪难平。学生海瑞发下弘誓大愿:以自己的生命来接续圣人的火把,再次照亮这一世界!
这个誓愿其实应该很容易达到,秘诀只在于坚持。然而,这一点为什么只有他海瑞知道呢?
海瑞偏执症患者
(3)

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新任知县海瑞由福建抵达浙江淳安。在奔赴淳安的路上,
他又一次背诵了自己做学生时写的《严师教戒》。现在,那篇文章中所说的诱惑分明地摆在了自
己面前:
入府县而得钱易易焉,宫室妻妾,无宁一动其心于此乎?财帛世界,无能屹中流之砥柱乎?
36

将言者而不能行,抑行则愧影,寝则愧衾,徒对人口语以自雄乎?
联想到那么多同窗、先生入仕前慷慨激昂,入仕后却无一不变成贪污纳贿的赃官,他不觉悚
然而惊。淳安县衙的官椅,将成为拷问他灵魂的刑具。他能不能经受这严峻的考验呢?虽然初次
做父母官,但是和大明王朝的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海瑞知道地方官不是靠帝国俸禄吃饭,他们
的主要收入是种种
“常例”。所谓常例,就是土政策、乱收费。史称,明朝
“官俸最薄
”。那时的官
员,并不享受帝国提供的福利待遇,不但不享受别墅、小车、年终奖,也没有地方报销吃喝费,
用一千余元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城市贫民水平。然而,再看看各种
陋规,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们热衷于奔走仕途了。海瑞一上任,就命师爷把淳安县政府成员的常例
收入列出来看,其中在县令一项下是这样写的:
夏绢银一百六十两
……夏样绢八匹(样品绢,收绢时额外收取用来评定品级的样品,评定后
就作为福利分掉了)。秋粮长银二十
两……农桑样绢四匹。折色粮银四两。军匠每里银一两。农桑绢银十两。审里甲丁田每里银
一两。盐粮长银十两
……审均徭每里银一两。造黄册每里银二两。经过盐引每一百引收银一钱,
共计五十两
……催甲每里银一两。柴薪
……每一百两收银二两
……出外直日里长供应并店钱人情纱
缎。起送农民罚纸二刀,纳银五钱。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收五两。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即使不算最后一项
“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收五两
”,诸项收入加
起来,每年也约有一千两银子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现值二十万,是工资收入的近二十倍。而最
后一项
“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收五两
”,数目应该更为惊人,最低限也在一千两。这样合计起来,
一个知县即使不贪污不受贿,每年的常例收入也有两千两,折合人民币现值四十万元,国家俸禄
真可以
“基本不用
”了。
当然,这些收入县令不能全装入自己的口袋。准确地说,这些额外收入应该算
“小金库
”,每
年的招待费、公关费、送给上级的
“礼金”都要从这里出。这些支出要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
私设小金库,制定土政策,是开国之初明令禁止的。然而,太祖去世以来二百年,这些常例
陋规已经成了公开的政策,帝国一千多个县,以及建立在县制之上的整个官僚系统都是在这些常
37

例的支持下运转。没有这些收入,官员们就没法维持日常生活,没法编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没
法养活手下的人。可以说,这些常例一日不可无。
大明王朝后期的腐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腐败侵蚀到社会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上至皇
帝,为了自己的私库加收矿捐;下到小小的衙役,通过把持官府,家资上万。居官如同贸易,读
书只为敲门。办一件事需要多少贿赂,有公开的明码标价。
在早年读书的时候,海瑞就多次在文中叹息:
“纷纷世态,其不当予心有日矣!
”这个世界,
实在是太不称心了!更让海瑞气愤的是,在沧海横流之时,饱读圣贤之书的士大夫们没有几个人
以圣贤自任,挽此颓风,反而和风同尘,竞相逐利。即使那些口碑尚好的公卿大臣,也不过是手
伸得不太远,钱捞得有节制而已。在他看来,举国上下,已经没有一个人称得上正人君子。
“世
俗称僻性,称太过者,多是中行之士。而所称贤士大夫善处事者,或不免乡愿之为。乡愿去大奸
恶不远。今人不为大恶,必为乡愿。
”那些特立独行的孤介之士,在他看来做得远远不够,而贤
士大夫则都是些污秽之人。他恨这些模棱两可的乡愿甚于大奸大恶,因为他们盗用了圣人的名义,
对圣人之道为害更大。
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能要求这个世界适应你,而是你应该去适应这个世界。海瑞恰恰
反其道而行之。他要做这滔滔世界的中流砥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使是与整个世界为
敌,他也毫不退缩。
其实,海瑞所向往的世界,也并非遥不可及。明朝开国之时,太祖朱元璋已经为这个世界制
定了蓝图,他制定了一系列祖训家规,对帝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了详尽得无以复加的规定,定
下了万年之基。其中,就包括这低薪制。在海瑞看来,这些规定尽善尽美。他认为,所有的错误,
所有的丑恶,都是因为人们不能严格遵守圣人和祖宗的教训,一任私欲发展造成的。
上任十天后,海瑞公布了一个决定:革除所有常例。
在别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在海瑞看来,是天经地义。如果全世界都默认常例存在,那
只能说明全世界都错了。错了就要改过来,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虽然没上任之前,那些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把
“笔架先生
”的名声传播到了全县,大家对这位新
38

县令的怪脾气有了心理准备,可是没有人想到海瑞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是革除常例。这简直是疯狂,
是政治自杀,是天方夜谭!人们估计,不出三天,海瑞就得改口。
然而,海瑞说到做到。他把所有的
“不合理收费
”一刀切,不光是自己的常例,还包括县丞、
主簿、典吏、教谕、师爷、衙役、门子,全县大小官吏的全部额外收入!
这一举动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不但全县官吏如遭晴天霹雳,通省官员都目瞪口呆!震惊过
后,大家都屏息静气,准备看这个初入官场的愣头青的笑话:看他吃什么,穿什么,拿什么养活
家口,拿什么招待过往官吏,拿什么孝敬上司?看他能坚持几天,坚持不住了怎么收场?
“海笔架
”还真坚持下来了。靠一个月五两银子,他真就养活了一大家子。当然,生活水平和
别人无法同日而语,而且还要想一点别的办法来维持生计。海瑞在官署后院的空地上开了一片荒,
约有二分大小,种上了黄瓜、豆角,每天下班,就换上粗布衣服,扛上锄头干上一阵。全家人每
天都吃粗粮,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入仕之后,海家的生活水平反倒不如以前了。海瑞本人一
身官服穿了六年,穿得四处补丁,看不出颜色,用手一扯就是一根线头。每天烧饭用柴,都是老
仆到山上打来的。有一天,海瑞发现老仆打来的山柴枝叶枯干,不像是新砍的,遂把老仆叫来讯
问。老仆不敢隐瞒,只好交代说是街上有人巴结他,替他打好了背回来的。海瑞立刻叫他把送柴
人找来,当场给了他五十个铜钱作了柴价,回头关上院门把老仆打了一顿。
淳安的县丞、主簿纷纷要求调离,衙役、门子也都回家不干了。海瑞不为所动。你走你的,
你不干自有别人干。县丞主簿走了,他把业务接过来自己做。衙役不干了,他从贫困地区再招。
别人做得很清闲的县令,他做得东奔西跑,灰头土脸,一年没有几天休息的时候。
上司生日、红白喜事,正是下级们
“表示”的最佳时机,别人都是成百上千银子地送,他只写
一封贺信。上级来检查工作或者路过,招待住宿都是国初太祖时定下的标准。渐渐地,淳安成了
官员们的危途,万不得已,谁也不愿出差到那里。
“海笔架
”的桩桩件件,逐渐成了浙江官场上日不可少的新闻,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连
浙江总督胡宗宪都成了热衷的传播者。一天,在全省的高级官员会议开会之前,胡宗宪神神秘秘
地告诉大家:
“我昨个儿听说
‘海笔架
’给他母亲做寿,居然上街买了二斤肉!淳安县的肉贩子都说,
39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做上海县令的生意!
”全会场哄堂大笑。
海瑞就这样成了全省官场上的
“海怪物
”。
海瑞偏执症患者
(4)

把海瑞变成
“海怪物
”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所崇拜的太祖朱元璋。
明朝初年,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居官简朴,为人老实,人称
“老实罗
”。一天,朱元璋忽然动了
念头,要调查
“老实罗
”是真老实还是假老实,到罗家私访。罗家在城外边一个小胡同里,破破烂
烂东倒西歪几间房子,
“老实罗
”正扒在梯子上粉刷墙壁,一见到皇帝来,着了慌,赶紧叫女人抱
一个小杌子请皇帝坐下。朱元璋见他实在穷得可以,老大过意不去,说:
“好秀才怎么能住这样
的烂房子!
”即刻赏给了城里的一所大邸宅。(吴晗《朱元璋传》)
其实,使
“好秀才
”不得不住这样烂房子的人正是朱元璋自己。开国初年,正是他为官员们定
下了历朝以来最低的俸禄。
之所以规定低薪制,一是因为开国之初,财政困难;二是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心底对官员们总
有一种仇恨的潜意识,他不希望这些人被自己养肥;三是读书人都是孔孟之徒,他们入仕,出发
点应该是行孔孟之道,并不应为一己私利。所以,薄俸正好有利于他们砥砺节操,保持正气。正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低薪制其实是中国基于儒家学说的一种政治传统,只不过其他朝代没有
低到这样让人吃不饱饭的地步。
一方面是官俸低得不足以维持正常开支,另一方面是官本位,官万能,各级官员权力不受约
束,制定各种土政策,进行各种乱收费几乎没有任何障碍。这种制度的荒悖,正如同
“渴马守水,
饿犬护肉
”,导致官员们的整体腐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做清官,一丝不取,结果就是甘于正常人无法忍受的
40

贫穷。明朝的著名清官轩
“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
”,秦“廉介绝俗,
妻孥菜羹麦饭常不饱
”。在清官的传上,这种窘状笔笔皆是。另一种就是遵照官场惯例,通过土
政策来维持开支,支撑关系网的建立。而一旦越限,人们的欲望往往一发不可收拾。就像遇到了
适合环境的细菌,贪污不可抑止地疯狂生长。
对于制度性腐败,历朝以来对付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
“杀”,从肉体上消灭贪官;另一个
就是“教育”,通过树立典型,大力表彰,提倡正确的导向,来感动人教育人转化人。
这两种办法都如水中捞月,无济于事。历朝以来,以明太祖朱元璋惩贪最为坚定,对官员要
求最为严苛,然而,偏偏是他定下一系列惩贪祖制的明王朝,腐败得登峰造极。
在朱元璋看来,别的罪过都可恕,只有贪污,一个也不能饶过。他制定了残酷的惩贪法律,
规定凡贪污六十两以上者,均枭首示众,而且还要把人皮剥下来,里面填上干草,摆到官府公堂
对面,用来警告继任者。后来,见此举仍不能制止贪污,又规定:
“今后犯赃者,不分轻重皆诛
之!
”只要是贪污,即使只有一两银子,照杀不误!除了杀头之外,朱元璋还制造出抽肠、刷洗、
锡蛇游等骇人听闻的酷刑来惩罚贪污犯。洪武皇帝的治下如同地狱再现,几乎帝国每个县的县衙
里都摆着一个皮人,举国杀掉的官员十数百万。上自朱元璋的义子干儿、皇亲国戚,下至无品级
的胥吏,只要稍涉贪污,一个也不放过。
在这样的严刑峻法下,明帝国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地方官员,从洪武元年(1368)
到洪武十九年(1386),十九年里,或者任中被杀,或者任中被罚,竟然没有一个做到任满
的!有些衙门,因为官吏被杀太多,居然没有一个人办公。为了政府运转,朱元璋只好开恩,叫
那些官员死刑缓期执行,带着镣铐在公堂办公。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