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_3 张宏杰(当代)
,寻找借口
,加快屠杀功臣
的步伐
,把有能力的元功宿将基本上都清扫一空。
然而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老皇帝机关算尽
,还是忽略了自己的儿子们。他对诸王没有丝毫防范
,
反而希望他们成为巩固皇孙权力的屏障。
老皇帝最终还是失败在违背了自己的信条
,对他人寄予了希望
,虽然这
“他人
”是他的亲骨肉。既然
有了空子
,朱棣就要利用。从这时起
,他加紧步伐
,招揽人才
,同时对自己的部下迭加厚恩
,以备关键
的时候能为其所用。

洪武三十一年
(1398)闰五月十日凌晨三点
,全国人民多年等待着的那个时刻终于到来了
:朱元璋崩
殂。朱允炆登基。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朱允炆都是帝国最理想的接班人。从外表看
,风度翩翩
,一表人才
;从天赋看
,聪
明伶俐
,智力过人
;从学识看
,勤奋好学
,熟读经典
;再论最重要的品质
——品德,更是出类拔萃。朱元
璋在遗诏中称朱允炆
“仁明孝友
”,殆非虚夸。洪武二十三年
(1390),太子身上长了个疖子
,痛得睡不
着觉。太孙侍候在旁
,含泪抚摩
,昼夜不离。朱元璋看到这些
,感动地说
:“有子孙如此
,朕复何忧
?”太
子去世后
,太孙悲痛至极
,居丧期间
,事事遵古礼
,形销骨立。朱元璋非常心疼
,劝他道
:“毁不失性
,礼
也。尔诚纯璋临终前
,太孙日夜侍候在侧
,衣不解带
,唾壶溺器都亲手提献。这些事传出去
,满朝大
17

臣无不太息感叹。
至于说到能力
,也没有可挑剔之处。立为皇太孙后
,朱元璋就命令太孙跟在身边
,练习政务
,日常奏
章由他处理
,太孙少年老成
,处理结果一般都比较周到。特别是朱元璋处事苛刻
,而太孙常济以宽大
,
群臣无不暗暗高兴
,期盼太孙早点接班。
现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虽然是大丧
,表面上一片悲痛
,实际上满朝文武内心都松了一口气。老皇
帝的残暴终于成为历史
,新皇帝圣明仁孝
,真是天下之幸。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乐观。有那么几个人在满朝太平气象中嗅到了危机的味道。
在专制体制中
,新帝登基
,头等大事是巩固自己的权威
,消灭一切现实和潜在的挑战。现在
,开国武
臣已经被皇祖杀光
,能够对帝位构成威胁的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诸叔父亲王。
中国政治史的背景颜色是相互猜忌。诸王和皇帝之间彼此心怀疑虑
,只能用最大的恶意去估量对
方。这是由中国式的政治规律所决定的必然。
皇帝怀疑诸王垂涎帝位
,而诸王则担心皇帝消灭自己。麻秆打狼
,两头害怕。本来都是出自自我保
护的意图
,然而却形成持刀相向的形势。
新君是一个书生
,然而二十二史熟读之后
,对历史上的权谋智略多有领会。登基之后
,整个心思都集
中在如何消除诸王的威胁。不约而同
,新君的心腹谋臣也都想到了这一点。建文帝即位伊始
,两位
文臣齐泰和黄子澄就秘密上书
,建议皇帝削藩。
而诸藩之中
,最为危险的
,显然就是燕王朱棣。

六百年后回顾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建文帝毕竟是一个书生
,虽然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自
18

以为懂厚黑之学
,通王霸之道
,一上台就开始雷厉风行地削藩
,其实正说明他没有读懂历史。他即位
时,政局稳定
,天下太平
,没有哪个亲王有能力和理由主动向他发起挑战。因此他完全有时间和空间
,
用更隐蔽更高明的手段
,把他和诸王之间的紧张状态化解于无形之中。比如
,他可以借鉴汉武帝的
推恩令
,让诸王的权力越分越小。他也可以不动声色地找借口逐步收回诸王的军事指挥权
,只给他
们一个空头帽子。现在
,他迫不及待地主动下手
,既迅速激化了矛盾
,又明显违背了朱元璋的遗嘱
,
在道义上处于被动。
而更致命的错误尚不在此。即使主动削藩不够高明
,如果他厚黑到底
,也有能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
势打诸王一个措手不及
,从而一举消灭潜在的危险。而他却又爱惜面子
,拖泥带水
,举动错乱
,从而
铸下不可挽回的大错。
因为他想做一个符合儒家教条的完美君主
,一举一动要讲究名分。要削藩
,就要找到冠冕堂皇的借
口。在诸王中
,最大的威胁是燕王。然而燕王平时举动谨慎
,没有道德上可指责的地方
,拿他开刀名
不正言不顺。其他诸王则平时作恶多端、名声很坏。建文君臣商议多次
,决定先拿其他诸王开刀
,
并且把这个策略命名为
“先除枝叶
,再除根本
”。
因此,从即位后第三个月起到第二年六月
,建文帝利用诸王平日里的诸多劣迹
,先后削了周、湘、齐、
代、岷五王
,废去爵位
,贬为庶人。并且每削一人
,就公布他们的罪状
,以安天下。一年之内
,就连废
了五个亲王
,建文帝看上去还真有些魄力。小皇帝又以边防紧张为名
,把燕王护卫中的精锐调到塞
外驻守。又派了两名亲信
,管理北平地方的行政事务。看起来小皇帝的考虑不可谓不周到
,布置不
可谓不严密。然而
,张牙舞爪、气势汹汹了半天
,却没有触动燕王的根本
,反而把自己的意图完全暴
露在燕王的面前。
朱棣静观小皇帝的种种表演。百般举动
,虽然眼花缭乱
,却越发显示出优柔寡断和底气不足。小皇
帝越是搞小动作
,朱棣就越老老实实、规规矩矩
,以静制动
,让小皇帝越来越尴尬。
建文帝的两大谋臣齐泰和黄子澄都是儒生出身。齐泰是洪武十八年
(1385)的进士
,应天府乡试第
一;黄子澄则是洪武十九年
(1386)的探花。君臣三人经纶满腹
,遂自认为通阴阳之道、怀管葛之术
,
有定国安邦之才略。然而
,事实上他们毕竟是一群书生。其实
,真正的英雄人物
,做大事并不需要认
19

真的借口
,有借口要做
,没有借口制造借口也要做。做成之后
,自有人来擦屁股。
“一位机敏的君主
从来不乏正当理由使他的背信弃义显得冠冕堂皇
”(马基雅维里语
)。像他们这样面不够厚、心不够
黑,绝不是成大器的气象。

这一年朱棣
40岁,正是一个男人生命中的巅峰时段。脑力和经验结合得恰到好处
,时刻等待着什么
大事去宣泄蓄满身躯的力量。
燕王和小皇帝在气质上截然相反。朱棣身材高大、体格魁梧
,说话一副高腔大嗓
,快人快语
,雷厉风
行,说上三句话就打一个哈哈
,经常说个粗口
,讲个笑话
,更让人感觉毫无架子。他十分注意维护部
下或者朋友的利益。燕兵的军饷水平在全国最高。部下有事求到他
,不管事情大小
,只要不太违反
原则
,他都会痛痛快快地给办了。想要升官的
,他积极帮着找路子
;没法用官位报答的
,他赏赐起财
物来手笔很大。
体恤小民更是有口皆碑。燕王喜欢微服私访。有一次
,一个小税务衙门的衙役在市场上强行要
“借”
小贩的羊肉
,小贩不肯
,衙役把小贩打得满头是血。恰好燕王微服路过
,见此情形
,一时火起
,一剑把
衙役劈了。平时在路上遇到乞丐
,燕王一定要停下脚来
,让身边人扔下几个钱。在北平府
,关于燕王
疾恶如仇为民除害惜老怜贫的逸事不一而足
,流传很广。
燕王在自己的统辖地面
,深得人心。凡是在北平待过的地方官和军将
,大部分都被燕王收入羽翼之
下。所以
,建文元年
(1399)七月五日凌晨
,当朱棣率领他的
800名亲兵起来对抗建文的时候
,他底气
十足。从表面上看
,那一刻的形势确实千钧一发、惊险万状
,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北平四周的要塞
都已经由朝廷委任的亲信重兵把守
,军队加起来达
10余万之多
,而朱棣所能支配的
,只有府内
800
名亲兵。然而朱棣却不这样看。
10多万人之中
,他真正的敌人不过建文派来的那么几个人而已。
只要把建文那几个亲信除掉
,他相信他的老部下们还会云集到他的麾下。人情大于法
,这是万古不
易的真理。他多年豢养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
,要比朝廷的一纸诏书有力得多。果然
,在他用计除掉
20

建文派来的几位大臣之后
,他的旧部很快就纷纷倒戈
,北平城内的朝廷命官纷纷投降
,建文帝费尽
心机调遣布置成了一场空。

一旦跨上马背
,朱棣立刻感觉到一股莫名的战栗从身体最深处升起。他是一个天生的军人
,一踏上
战场
,就好像优秀的演员走上舞台
,马上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万虑皆消
,满脑子只剩下了对于种
种军事信息的分析、判断、计算、运筹。这是一种令人感到极大愉快的智力活动。只有在战争中
,
在巨大的危险笼罩下
,在瞬息万变的形势的刺激中
,他的智力、判断力、勇气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
发挥。战争是他最大的享受。
八月十二日
,满朝唯一一个逃过朱元璋大屠杀的老将耿炳文率领
30万大军北上平叛。作为硕果仅
存的百战元勋
,耿炳文已经
65岁,经验丰富
,老谋深算。而燕王所部不过
10万人
,胜负之势似乎不
难判明。然而朱棣却底气十足
,率兵南下迎敌
,并且趁南军立足未稳
,打了一场闪电战
,消灭了南军
先头部队一万人。紧接着
,燕军以少击多
,在河北正定城外与南军展开大战
,一举斩首三万余级
,吓
得耿炳文把剩下的部队撤回正定城内
,坚守不敢出。
虽然身经百战
,耿炳文还没有见过战斗力这样强的军队。燕军的战斗力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个是燕
军都是北人
,且与蒙古铁骑周旋多年
,习于战争
;而南军多年没有经过战争
,初上战场
,自然心虚气
弱。二是燕王对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
,多次发布公告
,反复阐述自己起兵的正义性。这一点是他
和一般武人最大的不同之处。朱棣绝对不承认自己的目的是篡逆。在中国
,做事一定要在真实的
意图外包上一层光明正大的道德外衣。所以
,朱棣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
“奉天靖难
”,即帮着皇帝讨
伐奸臣。第三个重要原因是朱棣平素以
“义气王爷
”自居,特别地重感情
,深得部下爱戴。
由于以上诸种因素
,燕军战斗力非常强大
,每次往往血战到底
,少有降者。而对于投降过来的敌军
,
燕王严令不虐待
,更严禁杀俘
,往往是进行宣传教育之后
,愿意留的留下
,愿意走的给路费。燕王仁
慈之声
,不久就遍闻遐迩。
21


回顾整个
“靖难之役
”,朱棣成功的迅速让人有些难以理解。毕竟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而朱棣
是叛逆之师
,以八百人起兵
,以一隅对抗全国。然而
,短短三年时间
,天翻地覆
,拥有正义、名分、全
国财力和军事资源的建文帝败给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
,这真让人大惑不解。
其实
,这也是理之必然。确实
,从表面上看
,朱棣发动叛乱
,大逆不道至极
,人人得而诛之。然而天下
大义的道义力量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利益做后盾
,任何道德戒律都只能是空洞的
口号。朱棣和建文之间的争夺
,既不是民族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
,也不是整个社会范围内利益格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