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_10 张宏杰(当代)
能是此前的几个世纪积累起来的。它的最后一任驭手
——崇祯皇帝竭尽心力的努力看起来更像一
个苍白的手势,于事无补。相反,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垂死挣扎,反而加速了这一进程。
大明朝的问题不在于遍地的水灾、旱灾、蝗灾,不在于四处蜂起的盗贼,也不在于几位奸臣
或昏君。这些只是表象。在这一切的背后,支撑社会正常运转的精神支柱已经腐烂了。
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那样重视名教纲常。半文盲皇帝朱元璋,本质上是一个精明的、
70

讲究实用的农民。他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又以他那典型的农民式灵感发明了八股文,发明了《大
诰》,发明了《皇明祖训》。他的努力指向一个方向:把天下人的头脑装进儒教纲常的保险箱,让
社会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条之下永远平稳运转。
儒教的价值,在明朝被张扬到了极致。孔子在明朝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每个读书人都必须
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每个乡村在朔望之日都必须集会听老人们宣讲圣道。这个朝代的读书人比历
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善于引经据典,这个朝代树起的贞节牌坊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多。每个年
代,总有一批批大臣因为谏举皇帝不符祖训的行为,和皇帝据理力争较劲到底,被廷杖被流放被
杀头,光荣地登上忠臣榜。
可是也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后期那样,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空前低落,人们的精神生命
空前萎缩,社会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之中。
名教纲常的道德约束作用,因为朱氏家族的透支使用而遭到严重损害。事实上,儒教的伦理
规范有着天生的缺陷。它基于人性本善的虚妄假设,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压抑心中活泼的自然欲望,
通过极大的自我克制,服从于僵硬的道德教条。它没有为人的自然本性中软弱的丑恶的一面留下
弹性空间,不承认人的平庸和趋利避害的本能,缺乏对人的基本物质需要的尊重与关怀。它只有
最高标准而没有最低标准。它也许能激起社会动荡时期的某种道德狂热,却不适宜作为普遍意义
上的人性调节器。
在明朝以前,儒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软约束发挥作用,而在明朝,这种软约束越来越硬化,
这就使这一伦理标准陷入了困境。由于操作上的难度,它实际上成了一种伪标准。人们有充分的
智慧,来解决道德高压和自然欲望间的矛盾。他们一方面通过伪饰行为来装点门面,另一方面背
地里则是心照不宣地沉沦在道德禁区里,享受矫枉过正的物质欲念的满足。道德价值的过分张扬,
最终结果却是整个价值体系被削弱扭曲和人欲中卑劣丑恶一面大放纵大宣泄。
随便举几个例,便可以把上述论证落到实处。嘉隆以来,整个明朝陷入奢靡淫纵之中,上至
公卿士人下至平民百姓,每个阶层都沉陷于自然人性的放纵之中。在民间,金粉气息充斥于大街
小巷,狎妓征歌之风遍及每个角落,街道上公然出售淫具春画,色情文学成为民间文学的主流。
71

在社会上层,这种风气更为炽盛。宪宗成化年间,内阁首辅万安因进献房中术而得到宠信,朝中
执掌风宪谏诤的大臣,居然也争献媚药秘方。
有人说,明中后期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阶段。这是一种善意的误解。明朝社会的晚期,
人性的约束实际上固然已经废弛,但人们并没有公然宣称人的觉醒。人们生活在犯罪感中,虽然
狂纵不羁,但是正统的社会价值依然是心中的认同。这只能导致人们精神的委顿,导致人们强烈
的务实倾向,回避任何实质上的崇高。
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恐怕还是末代皇帝崇祯在诏书中亲说的: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如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征收钱粮先
要克扣),完正额又欲羡余(帝国规定之外又要私自征收)。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
修,辄乘机自润(一有建设工程,就乘机中饱私囊)。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
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判案)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不给贿赂),则敲扑任意;囊橐既足,
则奸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餍足,纵贪横于京畿;乡宦灭弃
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
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清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十三)
不得不佩服这位末代皇帝的清醒、洞察力和勇气,还有不错的文笔。可惜仅仅描述症状无济
于事,没有哪位名医能挽回大明朝的抽心一烂。
在三纲五常的覆盖之下,整个社会成了一盘散沙。由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人格标准,在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关系表象之下是人们之间的深刻不信任。人们因为对自己不抱信心,所以
对他人也失去了信心。皇帝信不过大臣,上司信不过下属,朝中大臣信不过外面征伐的武将。一
遇大事,廷议经常是经月不决,大家都怕承担责任,都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来敷衍。
即使是忠心自矢的人,也总笼罩在人们的怀疑目光之中。
整个明王朝后期最杰出的军事领袖袁崇焕,因为满洲人一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被崇祯皇帝
活活剐死。继袁崇焕之后,又一个最有才干的将领洪承畴,也是因猜忌怀疑被推进了身败名裂的
厄运之中。
72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按正规途径升入社会上
层。不过和一般读书人不同,教条化的儒教灌输模式并没有毁坏他的思维能力。他通达权变,冷
静务实,办事能力极强。崇祯初年,陕西农民军震动天下,官军望风而逃,洪承畴受命前往镇压,
六破李自成军,俘获起义军首领高迎祥,给农民军以毁灭性打击。陕西战事初平,关东形势吃紧,
崇祯皇帝又征洪承畴总督辽东军事。洪承畴总结前几任辽东军事长官屡战屡败的教训,制定了稳
扎稳打的战略,针对满洲人羽翼已成、实力颇丰的现实,决定采取屯田久驻、步步为营的策略,
逐步把满洲人赶回老家。应该说,这是当时情势下唯一现实的策略,也是明朝在明清角逐中最大
的一个胜机。可惜洪承畴这个战略构想遭到朝廷的激烈反对,性格急躁的崇祯和那些精通小楷和
八股的官员们一致主张速战速决,他们认为天朝大国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异族,实在是一件奇耻
大辱。指责洪承畴怯懦畏缩、糜饷老师的奏章一件接一件地递到皇帝面前,皇帝则派出一个又一
个太监到前线监军,谕旨里流露出愈来愈明显的怀疑和杀机。被逼无奈的洪承畴仓促出战,结果
是全军覆没。洪承畴不是败给了满洲人,他败给的,是自己的同胞。
吴三桂是洪承畴辽东遭遇全过程的见证人之一,他亲眼目击了洪承畴在内外夹击下走向覆
灭,这令他胆寒不已。和每个处于历史大情节之中的人们一样,他并不能清晰洞见情节的转折点,
但是他每时每刻都能感到充斥帝国的死亡气息。这个帝国就像一艘庞大而破烂的大船,在风雨飘
摇之中,不知还能支撑多久。
他吴三桂,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吴三桂,为什么非要用自己的新鲜亮丽的生命去做这艘破船
的殉葬?
吴三桂无处收留
(3)

即使隔了三百年的历史烟尘,吴三桂的生命光芒依然能穿透文字的覆盖,明亮我们的视野。
73

这是一个充满激情、欲望、才华、能量的生命,上天赋予这个生命那么多优越之处,似乎并
不是为了让它满载着遗憾消殒。
吴三桂堪称美男子。祖籍江苏高邮,弥漫着水气的杏花春雨的江南,吴三桂本人却是在风霜
凛冽的辽东长大。江南的水气和塞外的长风同时融进了他的气质。吴三桂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
在白皙的面庞上,两道爽朗的眉毛和一条挺拔的鼻梁,十足地挑起了男子汉的英风飒气。更引人
注目的是,眉宇间那股端凝沉稳之气,竟如深潭静水,潋滟袭人。
三百年前的文字是这样记载的:
三桂巨耳隆准,无须,瞻视顾盼,尊严若神。
延陵将军美风姿,善骑射,躯干不甚伟硕而勇力绝人。沉鸷多谋,颇以风流自赏。
年少成名的吴三桂曾在北京短暂逗留。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有着传奇经历而又风姿俊逸的
他几乎引起了轰动。名公巨卿乃至文人雅士们都以结识他为荣。他兼粗豪与文雅的气质,使名动
京师的大诗人吴梅村十分倾倒,为他留下了
“白皙通侯最少年
”一句。
从儿童时期起,吴三桂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品质。膏粱子弟的他当然同样贪玩调皮,但是在练
武场上,他却表现出一般儿童所没有的自律能力和吃苦精神。在长时间单调而艰苦的练习中,吴
三桂异常投入,从不偷懒。另一个突出的品质就是争强好胜,从不服输。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吴
三桂的神经类型极好,智商很高,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均为一流,天赋极为突出。祖大寿很早
就发现了这个外甥身上的不凡素质,对他极为宠爱,广延名师,悉心栽培。才十几岁,他的一身
骑射本领就已十分出众,校场上常常夺魁,在关外军中已小有名气。
唯一遗憾的是吴三桂对读书不太感兴趣。一心望子成龙的吴襄在培养儿子上不惜工本,曾叫
吴三桂投在董其昌门下读书,无奈吴三桂实在不是此道中人,吴襄也只好由他去了。好在当时对
武将的文化素质要求并不高,武功骑射是衡量武将才干的主要标准。
但是,出众的武功和传奇般的孝勇之名,并不足以解释吴三桂令人目眩的升迁步伐。吴三桂
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世能力。他属于多血质类型,社会协调性极强,善于感知别人的情绪
反应。不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吴三桂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
74

军人的尊重;而在社交场合,吴三桂的沉稳风度使他能永远成为人群中心。吴三桂城府极深,精
明机敏,和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成熟许多。年纪轻轻的他在关外上层人物的圈里就有着
“轻财好
士”的美誉。虽然年纪轻轻,又是名门之后,可吴三桂身上见不到一点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
都是一派和颜悦色,彬彬有礼,从无疾言厉色。尤其是对那些地位较低的人,他同样和蔼可亲,
一脸坦诚,让人大有受宠若惊之感。吴三桂热衷于广泛交游,人有所长,他总是千方百计要与之
结识,别人遇到困难,他经常主动慷慨解囊,一掷千金。对于那些身居高位于他的前途大有关碍
的人物,吴三桂更是善于攀附,不显山不露水之中每每赢得他们的好感。天启年间,高起潜代皇
帝总监辽东兵马,初出茅庐的吴三桂就认这位位高权重的太监做了义父。大学士方一藻巡抚辽东
以后,吴三桂很快和其子方光琛成了结拜兄弟。洪承畴经略辽东之后,他又和洪的亲信幕僚谢四
新结为至交。所以历任边关大吏无不对吴三桂宠眷有加,他不发迹,还有谁能发迹?
在谦恭谨慎八面玲珑的背后,是他那深藏不露的强烈欲望。在内心深处,吴三桂是一个极为
自负、极为自傲的人。自身的出众素质和不断的成功使他对自己的能力极为自信,吴三桂深知自
己是个欲望强烈的人,包括功名欲和享受欲。他绝不会把这一生白白放过,他要居高位,享大名,
得到天下最美好的女人。他还要封妻荫子,光宗耀祖。读《后汉书
·皇后纪》时,吴三桂不觉掷
书长叹:
“‘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汉光武帝刘秀语),余亦遂此愿足矣!
”而只要向
社会上层攀升,生命价值、个人欲望,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得到解决。这真是一幅简洁而绚丽的
人生图景。
武人吴三桂也许不会去更多地思考诸如生命的终极意义之类的问题,也不会体验到困扰着我
们笔端(有时仅仅是笔端)的存在的荒谬之类的后现代痛苦。吴三桂兴致勃勃地沉醉在他的世界
中,他的痛苦和欢乐都是古典的、沉重的、全神贯注的,有着埋头走路不抬头看天的性质,因此
也具有某种朴素动人的意味。他存在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在大明朝这座巨大的山体上尽力攀登,
海拔的上升就意味着幸福的临近。但是,就在吴三桂兴致勃勃地攀到半山腰的时候,他突然发现,
脚下所踩的原来是座冰山,正在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缓慢消融。即使攀爬到最高处,最后的结局依
然是毁灭,而不是达到永恒的幸福之源。
75

武人吴三桂在宁锦战役之后,在接连听到关内官军连连战败的消息之后,突然发现了自己原
来是站在冰山上。此刻他体验到了存在的荒谬。当然,吴三桂不会用这个词去表述。他只是觉得,
他心中那个完整坚固的世界破裂了,名誉、尊严、社会成就和生命欲望,个人价值被割裂成不同
的两半。他必须有所取舍。而任何一种选择对他都是一种不能负担的残酷。
一种无可逃避的残酷。
吴三桂无处收留
(4)

和烂熟的大明王朝相比,那时候的满洲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伦理构架。满洲人更多的
是凭借体内原始的热情和冲动生活着。他们大致知道些《三国演义》的故事,知道些忠孝仁义的
粗浅概念,可是宋儒的高深理论却不是他们野性未除的头脑所能理解的。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更
自然,更直接,更灵活,所以这个民族显得朝气蓬勃,锐气十足,效率很高。他们的征服需要汉
人的引导,所以他们竭尽全力争取那些有才干的汉人,执著而真诚。
祖氏三雄一直是他们争取的目标,满洲人因为受到祖氏兄弟的有力打击而敬重他们。满洲人
听不懂忠干天地义动云天的神话。在部落的争战中,狡诈、残忍、背叛都不是罪恶,而是生存的
方式。弱的服从强的,失败者归顺胜利者是理所当然的事,投降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应该说,
他们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诱降给这些汉人带来的心理伤害。
崇祯四年(1631),皇太极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祖大寿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他赐给
他们房屋土地,并以此为诱饵招降祖大寿。祖大寿不为所动。
崇祯五年(1632),皇太极围祖大寿于大凌河城。三个月后,城中粮竭,祖大寿和皇太
极订下城下之盟,率队出降。皇太极大喜过望,厚赏祖大寿,为了表示对祖大寿的充分信任,命
祖大寿为前导,带兵攻取锦州。不料在锦州城下,祖大寿甩开大队人马逃入城中。皇太极的胸襟、
76

气度和精明借此机会表现出来,他
“命达海传谕慰诸降将(和祖大寿一起投降的其他将领),大寿
诸子孙赐宅以居,厚抚之
”。
七年之后,皇太极又一次俘获祖大寿。这一次,祖大寿自度不免一死,皇太极却依然不屈不
挠地争取他。出于对明朝的失望,对子孙前途的考虑,还有对这位满洲首领人格力量的屈从,这
一次,祖大寿低头了。
皇太极明白他的成功不仅仅是招降了祖大寿,更重要的是,他用这一举动在汉人将领中建立
了信任。他知道他的付出将会得到巨大的回报。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后来越来越多的汉人的归降,满洲人夺取天下将是一个虚妄的
梦幻。
洪承畴刚刚被俘的时候,也曾经一门心思尽节殉国,在满洲人的监狱里蓬头赤脚,日夜大骂,
只求速死。可是皇太极一点也不生气,供给洪承畴精衣美食,细心照顾,不断派人去劝降,做耐
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过了一段时间,他亲自到监狱中去看望,看到洪衣服单薄,解下自己的貂裘
大氅给他披上,并且问道:
“先生得无寒乎?
”洪承畴瞠视久,叹道:
“真命世之主也!
”乃叩头请
降。
洪承畴不是腐儒,清和朱明之间的上下优劣,明眼人一目了然。在和满洲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他亲身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大有前途,必将取朱明而代之。而使他最后下了投降决心的,还是这个
满洲统治者不可抵御的个人魅力。
吴三桂无处收留
(5)

吴三桂简直不能相信洪承畴会投降。而相信之后,他却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轻松。
洪承畴是在朝衮衮诸公中吴三桂真心敬重的人物之一。对于读书人,吴三桂的心理一直很矛
77

盾。一方面,他对这些人嘴里那些深奥的道理敬畏有加;另一方面,这些说起话来头头是道的人,
办起事来却往往让他诧异不已。这些人办正事迂腐天真,可是捞起钱来门道比谁都精,钻营起来
脸皮比谁都厚。遇到树名邀誉的机会争先恐后,到了拿章程做决断的时候却言不及义,纷纷推诿。
满朝大员,率多此类,吴三桂以为,帝国就是在这些人手里败坏了。
不过,洪承畴和他们不一样。这位大帅外表也一样的文弱,可眼神中却有股通透沉静之气,
那是胸中有城府有见识有块垒有操持的沉静。这位文章学问名满京师的学士,并不是那种只能纸
上谈兵的书呆子,他放下毛笔跨上战马,就把大名鼎鼎的李自成打得只剩下十八骑败走商洛。吴
三桂觉得,书上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就应该是这样,内圣外王,下马能文,上马能
武,这才是受了圣人之教,得了圣人之道。对这样的人,吴三桂从心底里佩服,他们才是天地正
气之所钟,帝国希望之所在,虽然满朝昏昏,但只要有几个这样的大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明朝就有希望,老朱家的气数就不会尽。
松锦陷落之后,人父都做好了悲痛的准备,等待着洪承畴殉国的消息传来。毫无疑问,又一
个崇高的身影将走进祭坛,做孔孟之言的悲壮殉葬,和苏武、岳飞、文天祥们一起享受后代的崇
敬眼光。也许还会有《正气歌》之类的作品留下来,成为千古名篇。崇祯皇帝甚至已经在北京为
洪承畴立了祠堂,设了祭坛。
可洪承畴居然就投降了。道德文章的这位光辉代表转眼就成了丑恶的叛徒,一夜之间,就从
高耸入云的道德殿堂坠入精神地狱。这个角色转换也实在太迅速了,实在叫人难以适应。
还有舅舅祖大寿。吴三桂和他情同父子。这个曾经威名凛凛后来又身败名裂的将军,其实就
是一个既慈祥又威严的老头。这个老头曾为大明江山出过死力,也曾大义凛然在生死之际多次拒
绝满洲人的利诱。只是最后一次,身家性命和儿孙前途使他作了另一种选择。
这一次选择就扼杀了自己的精神生命,以往所有的功绩、忠贞,全都被泯灭。大忠大奸,大
善大恶,竟然是一念之间判然分野。做人难啊!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竟然不是自我所能左右,而是常常受到你所连属的社会粗暴而蛮
横的威胁。一个人,常常会突然陷入外部情势所造成的精神陷阱之中。比如,所依附的王朝灭亡
78

了,无辜的生命会面临尽忠还是求生的考验;比如,一个妇女的丈夫死了,她面对的是苦苦守节
还是忍辱再嫁的两难选择;再比如,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会在突然之间因为自己的亲戚犯罪而被
株连入狱,虽然自己和这个亲戚可能根本不通音信。
在苛刻的道德伦理标准之下,一个人很容易被推入冰炭相激的两极选择之中,承受自然人性
和社会伦理两方面同样强烈的撕扯,而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王朝板荡,你不想做忠臣就只能选择
做贰臣,不成君子只能成为小人,不成为天使就只能狠狠心做魔鬼,不进入圣祠就只能跪在历史
的耻辱柱前。这里,只有道德教条的严酷压力,没有为现实人性的软弱和不完美预留一点弹性空
间。
在这种情况下,死亡甚至是最简单最轻松的选择。而活下来,却需要勇气。你必须承受社会
舆论和内心负罪感的双重挑战,这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力不是足够强健,
肯定要在这种重压之下委顿,再也难以发出热量。
《清史稿
·祖大寿传》共四千余字,其中关于祖大寿降清之后六年之内的事迹记载仅寥寥三
十二字:
明年,世祖定鼎京师,大寿从入关。子泽溥在明官左都督,至是亦降。十三年(1640),
大寿卒。
这枯燥平淡的几十字,从一个侧面明确传递出祖大寿生命中最后六年生活的压抑、灰暗:那
是一种苟活。
明初有这样一个故事:元朝末年的礼部尚书危素,在元朝覆亡之后曾投井自杀却被救出。虽
然他是个汉人,可是从一而终的原则却高于民族分野。朱元璋听说此事,认为其人忠义可用,把
他招来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侍从文官。朱元璋此时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举动使自己也使危
素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境地。他因为欣赏危素的忠义而把他救了上来,却使危素陷入了不忠的窘境。
他出于利用危素的品质而信任他,却使自己成了鼓励贰臣的人主。在危素尽心尽力地为他服务了
一段时间之后,朱元璋突然省悟到了这一点,当然,他是不会错的,那么只能是危素错了。于是
这个危素在他眼里,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起来。有一天朱元璋在便殿屏风后闲坐,危素从门口进来,
79

足声橐橐。朱元璋问:
“来人是谁?
”危素答道:
“老臣危素。
”朱元璋对危素泰然自若的语气十分
反感,冷冷地说:
“老臣危素,我还以为是文天祥呢!

不久,朱元璋举行朝会,廷臣牵来元宫廷驯养的一头大象来表演节目。不料,这头大象可能
是到了新环境不太适应,死活不肯表演,让满朝文武大为尴尬。朱元璋一怒之下,命人把这头大
象杀了。可是事后一想,却认为大象是忠于故主,应该褒扬,遂命令予以厚葬。然后,他又让人
做了块牌子,上面写上
“危不如象
”四个字,挂在危素身上,来奚落这个不幸的老头。不久,朱元
璋找了个借口,把危素流放到了边远地方,让他在屈辱中郁郁而死。
我们不知道武人吴三桂是否知道这个故事,但是,对于投降之后的精神代价,他必然比我们
认识得深刻痛切。
吴三桂觉得自己生不逢时。
吴三桂无处收留
(6)

历史上那座有名的宁远城,现在叫作兴城。
当年祖大寿亲自督建的古城墙依然雄踞,墙顶那些青灰色的古意斑驳的城砖,曾经印上过祖
大寿和吴三桂的足迹。
游荡在古城之中,城中心的那两座巨大的石头牌坊吸引着所有来到这里的人的目光。这两座
建筑依然以三百多年前刚刚矗立起时的那种目空一切的神气,雄赳赳地俯视着过往人群,不过现
在这种神气却显得有点自作多情。因为三三两两的游人们只是抬头看看牌坊上面那些依然精美的
浮雕,然后摸摸下面那两个石狮子的头,没有几个人去认牌坊的主人费尽心思刻在上面的那几个
繁体字。那几个字刻得极高,要认清楚,必须费老大的劲抬头才成。
前面的那座牌坊上的几个字是
“忠贞胆智
”,后面更为高大的那座上的四个大字是
“登坛骏烈
”。
80

这些字的意思是表彰当初守卫这座城池的将军,表彰他们的忠贞和英勇。它们要表彰的人就是祖
大寿和祖大乐。这两座牌坊是祖氏兄弟在皇帝的批准下自己修建的。后来,这两位热衷于自我表
彰的将军同时背叛了他们的皇帝。
看着这两座石牌坊,最先想到的是它们为什么要建得这么高大,以至于经过其下的人会体验
到一种压迫感。而且,下面还要放两头狰狞的狮子来保卫?
这里面体现了一种与世俗拉开距离的努力,一种俯视一切凌驾一切的意味。而这种俯视一切
凌驾一切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这个社会的道德观念的核心。
基本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作为凝聚人心整合全社会意识形态的精神支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
精神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每个社会总是竭力高扬这种价值观,巩固这种关系社会向心力的精神
制高点。
在祖大寿投降之后,这两座牌坊已成了两座具象的讽刺。作为继任者的吴三桂,几乎每天都
要经过这两座建筑。不过,他却从来没有提议拆掉它们。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当宁远继任
守将吴三桂三百多年前再次穿过这两座建筑之下时,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吴三桂无处收留
(7)

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王朝终于要咽下最后一口气了。
这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开朝改元,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这时,明朝的精兵良将
已经丧失殆尽,吴三桂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成了最后一张王牌。正月十九,崇祯帝在德政殿召集
大臣,正式商讨调吴三桂入关事宜。这其实是饮鸩止渴的一步棋,吴三桂入关,就意味着撤去了
满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大明朝用吴三桂挡住了前胸,同时也把后背裸露给了敌人。面对这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