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天读懂心理学

_2 彭浩川 (现代)
谈话中,没有人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投入过多的热情,而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常常会情绪激昂地参与进来。因此,在与对方谈话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对方的这种心理,从而实现进一步的交流。
把话说到他人的心坎上,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与人交谈时要“投其所好”“避人所忌”。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言逢知己千句少。要想打开交际的大门。就要学会对着对方心窝说话,让美好动听的语言走进对方的心田。
找准话题,就会与对方产生共鸣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物,是深刻了解人并与人愉快相处的交往方式。
据说每一个拜访过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人,都会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惊讶。哥马利尔•布雷佛写道:“无论是一名牛仔或骑兵、纽约政客或外交官,罗斯福都知道该对他说什么话。”他是怎么办到的呢?很简单。每当有人来访的前一天晚上,罗斯福都翻读这位客人特别感兴趣的话题的资料。因为罗斯福知道,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是:找准话题,与对方心灵产生共鸣。
心理学家卡耐基也告诉人们,如果想要交朋友,并成为受人欢迎的说话高手的话,就要用热情和生机去应对别人。接触对方内心思想的妙方,就是和对方谈论他最感兴趣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只想让别人注意自己,让别人对我们感兴趣,我们就永远也不会有许多真挚而诚恳的朋友。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他的一生困难最多,对别人的损害也最大。
当然,有的时候不是为了交朋友,而是商业性的交际,这一点同样重要。小林是保险促销员,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大客户,某公司的经理王先生。见面之后,小吴先对自己公司的险种做了大体说明,使王先生有所了解。但是,王先生在听的过程中几次哈欠连连。
就在这时,小林发现王先生背后的书橱里放着许多关于《论语》方面的书,并且办公桌的案头也有一本《论语》。于是小林眼前一亮,找到了突破口。小林说:“王先生是不是对中国的古典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论语》,您应该有高妙的见解吧?”
本来昏昏欲睡的王先生听到小林谈到《论语》,一下又有了精神,说:“嗯,我对《论语》非常感兴趣,对于丹讲的《论语》有的地方是赞同的,有的地方也是有保留意见的。”
小林顺势说:“其实,我也看过‘百家讲坛’于丹讲的《论语》,但是我研究不多,听不出她讲的还有不对的地方!如果有时间还希望王先生您能不吝赐教。”
王经理马上被吸引了过来,一下子有了兴致,和小林讨论开来。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两个人简直就是相见恨晚,保单也顺利地签了,小林还和王经理成了朋友。
趣味心理:抓住对方感兴趣的话题(2)
这个故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容易解释,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投入十二分的热情;但是,如果对话题没有丝毫兴趣,即使对方热情高涨,自己也会昏昏欲睡。
在与别人谈话的过程中,也要将心比心,说一些能够抓住对方兴趣的话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吸引过来。这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化解心理上的隔阂,使交流顺利进行。
心理学认为,发展和实现人的潜力,是人贯穿一生的活动,生活的中心任务,就是找出尽可能充实的生活方法。不幸的是,就人们的经验或经历而言,由于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却常常感到和人相处不好,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群体或其他机构之中。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的每一个部分往往都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方式来行事处世,但是,当你说话时,别人对你的话题感兴趣而且很乐意参与到这个话题当中时,就意味着你们接下来的谈话可能会很愉快。
用眼睛注意对方的手势、姿势、表情以及当时的整个反应,用头脑分析其情况的真实程度,体会对方话语的意义。对方说话时的感受,是高兴、是愤怒,或是焦虑,这些情绪状态有时比话语本身更重要。体会对方谈话时的心情是与他人谈话和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恰如其分地关心对方,缩短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世上有种人总认为滔滔不绝的言谈就是沟通,他们自以为能够说服麻雀从树上下来。他们以为沟通就是说话,而忘了沟通的真义是疏通、拉近彼此的关系。沟通的是人,不是语言,言谈只是一种途径。
沟通就是为了彼此建立关系。沟通时,应以关系为重,对方情绪低落时,就不要再滔滔不绝地说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的语言就是不断地翻译。你倾听他人说的,翻译成他人所想的;同样,他倾听你的话,把它译成你想的。
因此,在谈话中,如果对方明显地反映出对你的话题参与不多,言语不多的时候,他可能对你的话题漠不关心,也可能是因为害羞或者是不感兴趣。此时,你要尽量让他的热情高涨,这样才能让你们之间的气氛尽快变得融洽起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故事中的小林那样反应灵敏,就需要我们在与人说话时,先要多掌握别人的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到一个人的基本性格习惯和心理特点,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就不会触礁,反而会谈笑风生,让人如坐春风!
巧拍“马屁”:奉承别人也要懂技巧(1)
巧拍“马屁”:奉承别人也要懂技巧
凤凰卫视节目中,有位心理学家说她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同样的米饭分别放在两个保鲜盒里。跟着的几天里,对着其中一个盒里的饭说一些“赞美、欣赏、呵护”的话,对着另一个盒里的饭则说“仇恨、辱骂、难听”的话,甚至把它当作自己最憎恨的人去骂。如此这样连续几天,不可思议的奇迹就出现了,被欣赏、赞美的那盒饭保鲜得好好的,而被仇恨、辱骂的饭就变味了。心理学家说这是她亲自做的实验。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这应该是拍马屁的最坚实的人性和心理学理论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五种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从层级上看,“尊重的需要”属于人类第四级的高级精神需要,也就是人类在吃饱穿暖之后开始追求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造成就、优势、用途等自身内在因素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和独立。外界对自我尊重需要的满足又叫“他尊”,表现为地位、声望、荣誉、威信、赞美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
由此看来,巧妙地运用奉承手法,让你的上级欣赏你,让你的同事帮助你,让你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每个人营造一种和谐的办公室气氛,同时不失去自己做人的尊严和修养,事业的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尤其是在办公室里, “功力”有高有低,如果你以为拍马屁就是说点甜言蜜语那么简单,那就低估了拍马屁的学问了。拍马屁大致上可以分为“阿谀奉承型”和“恰到好处型”。
前者的表现是嘴上涂蜜,脚底抹油;后者则深谙心理学,他们往往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由衷赞美。无论对象是你的上级、同事,还是你的下级或客户,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动气发怒。
相比之下,前者比较直接,让人一看就明白,这类马屁“功力”都较浅,容易被人识破,若碰上不吃这套的人往往会适得其反;后者的“道行”则比较高,往往不露声色,但效果却奇佳。这就像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两种练武境界,前者用的是你一拳我一脚的蛮力,后者则靠内力修炼,“杀”人于无形。
与之相反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把接近领导看作拍马屁的另一种可能,就是过分强调个性。个性过强的人,往往唯我独尊,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更不能容忍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哪怕这个人是领导。这样的人会把领导看成阿斗,自己则有诸葛亮的能耐,把接近领导等同于拍马屁,而拍马屁就是没能力。有能力的人当然也就用不着拍马屁,领导反而要“三顾茅庐”来洗耳恭听他的“隆中对”。很明显,这种人更加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来自情商,只有20%来自于智商。这时请记住犹太人的这句谚语:“唯有赞美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人。”
巧拍“马屁”:奉承别人也要懂技巧(2)
赞美的语言对人际沟通、维系良好关系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调整心灵的润滑剂,而且,让别人听了舒服之余,还不会让你降低身份。所以如何适当地赞美他人,也是与人沟通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韩信在年轻时受过“胯下之辱”,后来,他追随刘邦,屡建奇功。于是有人断言,如果汉高祖刘邦没有韩信,根本无法统一天下。因此,汉高祖对韩信日益强大的力量有所畏惧,并开始有意无意地罗织韩信谋反的罪名,企图以此将其捕而杀之。
此时,韩信并不为自己辩护,只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韩信只有被烹、被杀了!”刘邦听后,也觉得韩信是开国第一功臣,不能要杀便杀,于是将他贬王为侯,以观后效。韩信受此打击,终日忧心忡忡,日子过得很不愉快。
久未谋面的君臣二人终于有了一次见面谈话的机会,于是韩信抓住这个机会,适时地把刘邦赞美了一番,暂时保全了自己。
当时两人的话题是从评论将士开始的。刘邦问韩信:“你看我有率领几万大军的能力呢?”韩信答:“陛下最多只能率领10万左右的大军吧!”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笑答:“臣当然是多多益善!”刘邦此时也笑着问:“那你又为什么被我所用呢?”这时韩信开始巧妙地赞美道:“陛下虽然没有‘将兵’的才能,却具有‘将将’的才能,而臣之所以被陛下所用,道理也在于此。而且陛下的此种才能是天生的,绝对不是普通人所能具有的。”
韩信的这番赞美令刘邦心情大好。至于刘邦之后又是如何作答,史书虽未作记载,但从日后韩信的复出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你想在生活或工作中赞美别人,怎样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呢?
赞美他人时,必须对对方的年龄多加留意。面对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时,如果你能列举几点来说明他将来会大有成就,他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果你称赞他的父母如何了不起,他未必感到高兴。你说他是将门之后,并把他与他的父母一起称赞,才能赢得他的欢心。反观老年人,也许他历经几十年的沧桑,人生仍未达到他预期的理想。对于自己,他已不再有过多的自信和希望,只能将他希冀的一切寄托于子孙身上。因此,你如果说他的子孙无论学识或能力都是难得的优秀,他一定会相当欢喜,甚至认为你慧眼识英雄!
此外,你应先了解对方的职业之后,再做出适当的赞美。如此一来,将为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对于商人,你如果称赞他学问好、品德好、或是清廉自守等,他可能会无动于衷。当你称赞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生财有道等,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对于文人,你应称赞他学有根底、笔下生花,或者是思想恢弘等。
需要注意的是,赞美他人也要掌握好尺度。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刻意堆砌一些不适当的敬语,过度地赞美,反而会造成他人的反感。
常言道:“语言是衡量沟通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因此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赞美和奉承的话,不仅会在无意中拉开彼此的距离,更有防范他人侵犯的意味。如果反复滥用或过度赞美,就会显得肉麻而令人不舒服,至于言不由衷的奉承话,自然更是毫无良好的沟通效果了。
心理共鸣:运用“情感共鸣”来说服对方(1)..
心理共鸣:运用“情感共鸣”来说服对方
由于人与人之间,很难一开始就产生共鸣,所以必须先诱发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再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谈,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当你尝试说服他人,或对他人有所请求时,也同样适用。你不妨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并且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等对方一步步赞同你的想法后,他们便不自觉地认同了你的观点。
所谓心理共鸣,是指运用心理学中“情感共鸣”的原则,归纳出来的一种说服方法。它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初级阶段;转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中级阶段;正题阶段,即心理接触的高级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和不熟悉的人,或有对立情绪的人进行谈话时经常使用此方法。
有一位老师,担任差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他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有人说我们是放牛班、垃圾班,这是没有道理的!拿体育成绩来说,我们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成为优等班!”
短短一席话,使同学们迅速从低落的情绪中振奋起来,从自卑感中树立了信心。为什么他的话会产生如此大的效果?因为他的话充满信任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在见面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置于这个被人瞧不起的集体之中。他左一句“我们”,右一句“我们”,让这些内心充满自卑感的学生,感受到温暖和亲情。总之,由于心理上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共鸣,老师的话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鼓舞作用。
由于人与人之间,很难一开始就产生共鸣,所以必须先诱发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再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谈,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当你尝试说服他人,或对他人有所请求时,也同样适用。你不妨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并且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等对方一步步赞同你的想法后,他们便不自觉地认同了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立志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因此,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你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父亲说:“因为你的母亲十分吸引我。”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父亲说:“没有,孩子。家人曾经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是我只对你母亲钟情,况且她当时可是一位风姿绰约、令人倾慕不已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而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可是您知道吗?我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其他事物对我而言,都毫无用途与吸引力!难道我要去追求财富或是荣誉?科学是我唯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就如同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心理共鸣:运用“情感共鸣”来说服对方(2)..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会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却从没想过。因为别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当终身伴侣,我却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听。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可是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达成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并能获得教授身份。如此,我便能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为难地说:“可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伽利略激动地说:“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能领取奖学金,这些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所以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许多朋友,交情也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处理这件事,我们只需要请他们去问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开心地说:“父亲,求您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保证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最终说服了父亲,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伽利略之所以能够说服自己的父亲,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共鸣”的说话法,慢慢地让父亲不但理解了他的想法,而且支持了他的想法。由此可见,“心理共鸣”法在现实的沟通中是非常管用的。第三章社交心理学--让你的社交如鱼得水
亲和效应:真诚的微笑温暖人心(1)
亲和效应:真诚的微笑温暖人心
心理学家研究表示:如果你决定提高你的社交技巧,决定结婚(自愿的)或者至少跟一个人住在一起,决定追求有意义的目标并且在过程中、在小事上享受快乐,那么,你的幸福感就能提升10%~15%;如果你能不吝惜自己的微笑,亲和地对待他人,那么,你的幸福感就能提升20%~25%。
从我们稍懂人世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与微笑结了缘。高兴的微笑使人身心放松;得意的微笑使人倍感自信;善意的微笑使人温暖、幸福……微笑--这一生命的自然悸动,是那样的淳朴、平静,使人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体验欢愉的情感,超越悲伤与失落。
众所周知,小王是一个有着一身臭脾气的年轻人,他平时深锁眉头,脸色严肃,可以用凶神恶煞来形容。街坊邻居,谁都不敢招惹他。小王家门前有一大片诱人的玫瑰花,鲜艳欲滴。但是,邻里邻居都知道,他家的鲜花可摘不得,哪怕是掉在地上的一朵也不能去拾。因为,如果被小王发现你摘他家的花儿,他就会拿着笤帚,大吼一声将你轰走。据说,如果笤帚吓不住你,他还会从屋里抓起一把菜刀就冲出来。
不少人都说,为了守住一簇花,犯得着这样吗?还有人认为,小王精神有问题。总之,知道小王脾气的人,都不敢多看他们家的花儿一眼。
一个假日,温柔的阳光抚摸着大地,小王家门口那一片玫瑰花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在阳光的抚摸下,越发迷人。这时候,一个10岁的小女孩走了过来,她是偶然从这里路过的。
小女孩一下子停住了脚步,她低头看着鲜艳的花朵,好美的花儿,真想摸一摸。小女孩正欲伸出手,一个阿姨走了过来。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告诉她,这家主人小王很不友好。恰好小王走了出来,满脸怒气,气势汹汹,只一个横眉就将邻居阿姨给吓丢了魂儿。但是,小女孩并不害怕,她纯真地向小王有微笑着,即便小王满脸的杀气。
此后,小女孩每两天就来小王家门口一次,每一次都会冲着小王微微地笑,以此来表达友好。一周后,小女孩又来到玫瑰花旁边,这时已经有不少鲜花凋零了。小女孩正为此而伤心,突然发觉一只温暖的大手正轻轻拍着自己的肩膀,她回过头一看,小王正冲她微笑。
原来,小王的妈妈非常喜欢玫瑰花,于是在家门口种了一大片。妈妈去世后,小王极度伤心,这一片玫瑰花几乎成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寄托,不准任何人打扰。直到小女孩的出现,仅仅是那几次微笑!小王才发现,花儿的美丽是要有人欣赏的。就像人的感情,必须要相互交流,才会更加美好和永久。
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交场合,微笑是最好的“润滑剂”。就好比故事中的小女孩,她用纯净的微笑换来了小王的信任。因此,心理学家还指出,正面的、积极的、友善的情绪有“传染效应”:对陌生人微笑,表达出善意,不仅能给对方带来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一个正面情绪的回馈,从而得到快乐,缓解烦躁情绪。
亲和效应:真诚的微笑温暖人心(2)
阿汤是一家IT公司的职员,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除了工作时间,他基本上都待在家里玩网络游戏,几乎从来不去户外郊游,也从不购物逛街。如果有必需的东西,就直接网购。小至一盒洗发露,大至冰箱、空调、洗衣机……粗略算下来,阿汤也算是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了不小的贡献了。这个宅男,走的最远的路,恐怕就是和同事一起去参加公司的活动了。
时间长了,人们就给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阿汤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宅男汤。
凑巧的是,宅男汤的女朋友优优竟然也是他从网上“淘”来的!两人已经网恋一年多,今年,优优特意从外地来到宅男汤的身边。
初来见宅男汤时,优优十分开心,因为宅男汤长相俊美,工作也勤奋。可是时间一长,优优便发现,宅男汤竟然连袜子也要网购,平时基本上不出门!这下可大事不妙了,优优是个爱美的女子,也是一个爱浪漫的女子,她渴望宅男汤陪她出去走走、逛逛,但是一个月里,宅男汤仅仅陪她去了一趟附近的超市,且目的只是为了让她认路。
渐渐地,优优还发现,宅男汤似乎很吝惜笑容,俊朗的脸庞终究缺少幸福。“哎,可惜了这张脸!”优优心里暗暗地叹气。为了让宅男汤更加有幸福感,也为了让自己更加快乐,优优决定拿出自己的撒手锏。
优优在大学期间选修过心理学,她自己认为,对付忧郁型宅男的最好方法,就是微笑!
从此,每天清晨,优优总是和太阳公公一起起床,为宅男汤做上早餐。待宅男汤醒来,她会首先绽放出甜美的微笑,然后耐心地告诉宅男汤,你吃的这些东西,是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即便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没有的卖。
每一天、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有趣的话题,两个月的光阴,优优竟然让宅男汤变得出奇的开朗。他不仅愿意陪优优外出,还会对别人微笑,袜子也不再网购了。宅男汤,又变成了当初的阿汤哥!
优优幸福地说:“阿汤,并不是你不懂幸福,而是你藏起了自己的微笑。其实,美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才会更有价值,微笑也一样。你冲人微笑一次,他的心里就温暖一次,而你就幸福一次。”
生活中,我们忙忙碌碌,好像总有做不完的事。稍不留神,我们就会陷入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琐碎之中,从而无形地藏起了微笑,忘记或者忽略了把快乐带给别人和自己。其实,给别人一个微笑就是给别人一份温暖,也是给自己一份幸福。心理学家说得对:当你用微笑换来对方会心一笑,或者换来对方的好心情,你其实就是在用微笑换来“双赢”。
礼貌效应:以礼待人才能结交知心朋友(1)
礼貌效应:以礼待人才能结交知心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的基本礼貌存在问题时,立刻会引起别人的敏感。甚至产生误会,从而造成社交上的障碍。礼貌是最高贵的心灵沟通。它不仅能帮助你提升社交能力,找到知心朋友,还能帮助你提高自信心、得到幸福。
能够拥有一位好友,便拥有了一生的情感需求,一副心灵的良药。最最孤独时,无论相隔千里、万里,好友都会如期而至,默默支持你。那时即便是默默相对,不说一句话,心里也是甘甜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至少一个至交好友,人生路上才会没有忧愁。如果你总是交不到知心朋友,那么,别怨天尤人,先从自己身上找一找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出现障碍,总是交不到知心朋友,经常误会连连,那这个人很可能在基本礼貌上出现了问题。这里所指的基本礼貌,就是一些看似细微却容易让对方敏感的日常细节。
多数男生应该有过一两次与女友约会的经验,在约会之前,男生一般都会耐心地等待女友,即便在女友家门口站上一个钟头的岗,也义不容辞。但或许和女友约会得太容易了,太快乐以致忘乎所以,竟然忘记定时送女友打道回府这一茬。或许男生会想,你晚回十几分钟又怎么了,我又不会吃了你。但恰好就是这十几分钟,很容易引起女方的误会和反感。她会认为你缺乏基本的礼貌,至少在心理上,你给不了她梦寐以求的安全感。
实际上,女孩子一般都比较腼腆和羞涩,也比较遵从家长的意见。家长为了女儿的安全,大都会制定一个晚归时间,比如,在晚上八点以前必须回家。如果因为约会而迟迟不归的话,女孩不仅会让家长担心,还会让家长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想法。这些对女孩来讲,非常重要。
因此,在与对方约会之前,最好是先打听清楚晚上回家的时间。在打听的时候,也必须要注意礼貌。你如果开门见山地问:“今天必须几点回去?”那么女孩还没有享受约会的快乐就已经被你劈头盖脸泼了一盆凉水,这约会又怎么继续下去?而假如你委婉地问:“咱们今天可以玩到几点?”那女孩一定会很高兴地告诉你时间,而且她的心里一定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礼貌、很懂礼节的绅士。最起码,这句话不仅代表了你对她的关心,也透露出了对与她相处时间的不舍。这样的人,不爱你,算她吃亏了。
可见,礼貌是结交知心朋友的前提。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他的两个有社交心理障碍的朋友甲、乙分别去和他的另一好朋友丙见一次面。见面只有五分钟,见面内容随意。
甲见到丙,首先称呼了“您好”。接下来埋头聊了一些自己都不清楚的话题,丙无从回应。五分钟还未结束,甲就提出了提前离开。
乙见到丙,看着对方,首先称呼了“您好”。谈了自己目前的真实情况和一直苦于无处诉说的心里话。五分钟时间即将到,乙起身邀丙去见他们共同的朋友--心理学家。
礼貌效应:以礼待人才能结交知心朋友(2)
这个实验结果是,甲在礼貌上出了问题,他在交谈时不注意观察对方,自顾埋头讲一些无厘头,听者呆若木鸡,交朋友无从谈起。因此,甲的心理障碍依然存在。而乙却不一样,乙的礼貌赢得了丙的热情,没有多久,两人还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乙的心理障碍很快就消除了。
可见,以礼待人对交友是多么的重要!
王露是一家电脑城的一个小职员,说起和朋友的关系,她满脸兴奋。一次,她在进入电梯时,微笑着跟电梯里的朋友打了招呼,但是,并没有请靠近电梯按钮的朋友帮他按上楼的键,而是自己伸长手,跨过前面同事的头亲自去按。
这个小小的举动立刻引起了朋友的注意,事后朋友问她:“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王露诧异地说:“没有啊!”突然,她想到了自己刚才的举动的确不够礼貌,在平时,请靠近电梯按钮的人帮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自己今儿个却把胳膊伸那么长,越过朋友的头去按……想到这里,王露急忙礼貌地跟朋友说了自己的疏忽。
这件事情以后,只要是社交场合,王露都十分注意礼貌问题。由于王露的彬彬有礼和坦诚相待,与她交朋友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她和知心朋友的关系也处得十分融洽。每每谈到这里,王露总是洋溢着自信和幸福。
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的友情是要用心去经营的,而礼貌则是用心的直接表现。著名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曾说过,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礼貌是最高贵的心灵沟通。它不仅能帮助你提升社交能力,找到知心的朋友,找到情感的寄托,还能帮助你提高自信心、得到幸福。
豁达效应:心胸开阔才能广交益友(1)
豁达效应:心胸开阔才能广交益友
豁达的人有着惊人的免疫力,他不会文过饰非,不会暗箭伤人,不会被讥讽、中伤、打击、陷害。因此他们是幸福的。豁达是生存的艺术。通常人们交友,更愿意寻找那些豁达的人。
美国著名的健康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博士最近公布了他对幸福的最新分析和看法。他认为幸福的十大要素是:
1 必须拥有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幸福的基石。吃食不挑剔,说话有条理,走路稳健。
2 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这是幸福的内在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追求,幸福的河水就会在懒散中干涸。
3 自尊,这是幸福的支架,也是幸福的赐予。
4 控制感情,这是幸福的规则。过分地压抑或放纵自己的感情,会和幸福相悖。
5 乐观,是幸福的源泉。保持乐观,就能繁衍幸福。
6 豁达,是幸福的开阔地。
7 益友,是幸福的开心果。
8 合群,人缘好,幸福自会来。
9 挑战性的工作和活动性的消遣,这样的一张一弛,才会有幸福交替出现。
10 团队意识,这是幸福的蓄水池。
我们可以看到,在戴维•迈尔斯博士列出的这十大幸福必备要素中,豁达与益友、合群占据了相当的分量。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豁达与益友、合群是密不可分的。心胸豁达才能广交益友,广交益友就能合群,三者必备,才能在社交领域呼风唤雨,朋友成群。
秋高气爽的九月,阿美女士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参加了一个朋友的生日Party。在这次聚会上,阿美拿出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热情和自信,与每位朋友打了招呼。这些人中,不乏一些生僻的面孔。当阿美把迷人的微笑抛给一个陌生的男士时,这位男士出于礼貌,僵硬地伸出了手:“女士,您好。”他的“好”字分明采用了抑郁者独有的生硬风格,且面部表情沿袭了心胸狭隘者那种愤世嫉俗的狰狞。阿美在回礼之后,仔细打量了这个“从冰山上来的客人”。瞧,这小伙儿也正斜着眼打量着她呢!大概是因为偏胖的缘故,小伙儿眼睛越发显得狭小,眼神中透露一丝轻蔑,这算是什么?冷漠?还是不屑?
带着疑问,阿美旁敲侧击地向朋友打听了这个神秘小伙儿。档案如下:杰克,男,独生子。身高1 85米,体重168斤;喜好玩网游;性格比较偏激。
圈内好友纷纷告诉阿美,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朋友,请避而远之!他随心所欲,不遵守纪律,约会时不好好听对方讲话,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此恶性循环,每每与人剑拔弩张,难以相处。此次邀他参加聚会,全然在于他是今日小寿星的堂兄,不得不来。
阿美是学心理学的,听完友人的描述后,一种心理学家独有的敏感和好奇,促使她对这个“冰山小伙儿”产生了交朋友的冲动。
阿美认为,首先应该帮助杰克打开心灵的窗户,培养豁达的心理。
豁达效应:心胸开阔才能广交益友(2)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豁达的对立面就是狭隘。狭隘的人何以变得豁达呢?首先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少去理会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玷污举止的画面;其次要善于原谅他人,多和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许多为人之道。而且,对于生活中许多糟糕事,要有盲者、聋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
于是,阿美开始尝试接近杰克,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找他谈心,尝试了解他的一些想法和感受,询问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甚至在街上遇到他的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阿美也会笑着和他打招呼,让他感觉到有个好朋友正在关心他。虽然,阿美也遭到了无数次的冰雹袭击,但她有着豁达这块热情似火的护身符来免疫,丝毫没有被冰雹所砸伤。她知道融化一块冰山绝非一日之阳光,她始终坚持着。
多少次,她对杰克说:“当我们闭上双眼,即看到心中无限的世界美轮美奂;当我们掩上双耳,即听到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勃发之声。心境变宽了,并且纤尘不染!”
多次的亲密接触,阿美渐渐了解到:他是块好材料,仅仅是有一点突兀的瑕疵。而产生这块瑕疵的原因,竟然是当年一个失败的求爱。
高中时的杰克,还是一个人缘不错的男孩。那时,他深深地喜欢上了邻班女孩妮妮,懵懂的爱情很快在杰克的胸中燃烧。可没想到,他的足以让别人感动得泪水滔滔不绝的赤诚表白,却遭到妮妮令人抓狂般的严词拒绝。更糟糕的是,之前那帮哥们儿不仅没有替他惋惜,反而将这件事情传开来。对此,杰克恼羞成怒,至今仍耿耿于怀。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阿美清楚地意识到:只要帮助他树立起豁达的心理,找回友谊的感觉,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阿美向他透露了自己深藏多年的秘密,原来,阿美曾经也被别人拒绝过,甚至被别人嘲笑过。但是她相信,豁达是一种美德。有了开阔的心胸,人就会自信、快乐、健康,就会受到尊重,就会交到知心朋友,就会被人仰慕。心理豁达的人在遇到困境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他还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利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情绪与心境的明亮与稳定。当你遭遇别人的拒绝时,你要勇敢接受这个现实;当你遭遇别人的嘲讽时,你要善于趋利避害,用一颗豁达的心去包容他们。比如,你爱慕的人拒绝你的时候,你要想这是她的损失,你将会做得更好,终有一天她会来投怀送抱;你的朋友们无情地嘲讽你的时候,你要想他们还年少无知,还很幼稚,还没有资格谈论高尚的友谊,同时你要庆幸,你告诉他们的秘密还很微小。
阿美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真诚一点一滴地融化着这座冰山,两个月后,这座冰山终于融化开来。杰克,奇迹般地恢复了他梨花般灿烂的笑容。
第二年朋友的生日Party上,阿美再次遇见了好朋友杰克,不同的是,杰克此次带着一个可爱的女朋友,两人的相互爱慕之情溢于言表。这个聚会中的人,不仅再也没有人对捷克避而远之,反而有不少还成了他的好朋友,或是生意伙伴。
可见,豁达乃交际场合中不可缺少的一副心灵良药。
前不久,有心理学家提出,观察分析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你往往会发现,他的思维习惯中有一种自嘲的倾向。这种倾向,有时会显于外表,表现为以幽默的方式摆脱困境。自嘲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许多无法避免的缺陷,这是一种必然。不够豁达的人,往往拒绝承认这种必然。为了满足这种心理,他们总是紧张地抵御着任何会使这些缺陷暴露出来的外来冲击。
朋友们,其实人生是美好的,它像一首诗,有甜蜜的浪漫也有残酷的现实;它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它更像一个大舞台,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这个时候,你就得有豁达的襟怀。
豁达的人有着惊人的免疫力,他不会文过饰非,不会暗箭伤人,不会被讥讽、中伤、打击、陷害。因此,他们是幸福的。豁达是人活着的一种因素,是生存的艺术。通常人们交友,都会寻找那些豁达的人。
宽容心理:与人交往要学会宽容(1)
宽容心理:与人交往要学会宽容
一位心理学家说:“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做‘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一;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人生在世,就应该胸怀宽广,要学习有气量,不能为些小节斤斤计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做到心胸宽广,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
历史中很多成就大业的人都是有着宽广胸怀、不计前嫌的人,齐桓公就是一例。
齐襄公是个无道的昏君。当时的齐国,有两位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人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鲍叔牙。他们两人商议说:“国君如果再这样昏乱下去的话,必然会丧失政权。齐国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辅佐的,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我们各侍奉一人,先得志的一个就招揽另一个。”
他们说的公子纠是齐襄公的长子,是鲁国女子所生;公子小白是次子,是莒国女子所生。于是,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到了莒国,管仲跟随公子纠到了鲁国。
齐襄公的昏庸终于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发动兵变,杀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随后,公孙无知也被刺杀了。众大臣派人去鲁国迎公子纠为君,公子纠就带着管仲,在鲁军的护送下向齐国进发。
却说公子小白在莒国听说齐国国乱无君,就与鲍叔牙计议,向莒国借得兵车百乘,也回齐国争做国君。
这样,兄弟两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恶战。战斗中,管仲亲手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使他受了伤。但最终还是公子小白杀死了公子纠,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功臣,很受桓公信任和敬重,桓公任命他做了军队统帅。他没有忘记管仲,找机会向桓公推荐管仲。起初,桓公不肯任用管仲,因为他曾经与自己为敌,还差点儿要了自己的命。鲍叔牙向他解释:管仲和我当初是各为其主,并没有错;要想干大事,就必须心胸开阔。
于是,桓公不计前嫌,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宰相,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应当有广阔的胸怀,宽大的气度。大海里生活的鱼,不会因遇到一点点风浪就惊慌失措;而小溪里的鱼就不同了,一感觉到有点异常动静,便立刻四处逃窜。人也是这样,胸怀狭窄的人没有一点气度,常常争先恐后地与他人争夺蝇头小利,但这点小利到手后,却又发现丢了大利,如同人们所说的,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胸襟坦荡、广阔的人不是这样。他们不为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团团转,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他们是做事稳重、态度从容不迫的人。
一位心理学家说:“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做‘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一;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有位很大度的保险行销人员,上门推销保险时遭到客户的拒绝,他站起来,拎着公文包向门口走去,快走到门口时,他转过身来,向客户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你,你让我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
宽容心理:与人交往要学会宽容(2)
客户深感意外,心想:“我把他拒绝得那么干脆,他怎么还要感谢我呢?”好奇心驱使他,叫住那位小伙子,问到:“我拒绝了你,为什么你还要对我说谢谢?”
那位行销人员微笑着说:“我的主管告诉我,当我遭到20个人的拒绝时,下一个就会签单了。你是拒绝我的第19个人,再多一个,我就成功了。所以,我当然要谢谢你。你给我一次机会,帮我加快了迈向成功的步伐。”结果,客户思考了片刻,于是买了一份保险。
只有如此豁达大度的人,才可能在逆境中取得成功。
美国有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议员康农,刚刚上任时就有一位代表嘲笑说:“这位从伊利诺伊州来的先生,你的口袋里恐怕还有燕麦吧!”这是在讽刺他还没有摆脱农夫的气息。虽然这种嘲笑很让人难堪,但康农并没有生气,只是从容不迫地答道:“我不仅口袋里有燕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屑。我们西部人难免有些乡村气,可是我们的燕麦和草屑,却能生长出最好的苗来。”当时与康农一道随行的人要求康农去找那位议员,康农说:“算了吧!像他这样的人,不必与他争论。”
这里,康农面对羞辱并没有恼火,而是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并且顺水推舟,做了绝妙的回答,不仅没有受到损失,反而显示了他博大的胸怀。而事后的事实更说明了康农的高明,后来他们成为一对政治上的伙伴。
美国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也有一件这方面的逸事。在他青年时为了谋生,在斐拉岱尔斐亚省开了一家小小的印刷所。有一段时间,他被选任为宾夕法尼亚议会的书记。
在选举之前,有一个新的议员,对他发表了一篇很长的反对演说,把富兰克林批评得一文不值。遇到了这样一位出其不意的敌人,该怎么办才好呢?我们听听富兰克林自己的描述就知道了。
“对于这位新议员的反对,我当然很不高兴,不过,他是一位有学识、有修养的绅士,他的声誉和才能在议院里有一定的地位。尽管如此,我也绝不会对他表现一种卑鄙的阿谀,以取得他的同情与好感,我只在隔了数日之后,运用了一个适当的方法。”
“我从一个朋友口中了解到,他藏书室里有几部很名贵、很罕见的书,于是我就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他,说明我想看看这些书,希望他慨然答应,借我数天。当他收到信以后立刻就把书送了过来。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我就将那些书送去还他,另外附了一封信,很热烈地表示了我的谢意。”
“他以前从不和我谈话,自从借书后,当我们下一次在议院里相遇的时候,他竟然跑上前来和我握手谈话,而且非常地客气,他对我说,他乐意在一切事情上帮助我,于是我们成为知己,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友谊。”
这个故事,初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但仔细想想,在富兰克林成功之路上,大度是多么重要!
宽容心理:与人交往要学会宽容(1)
仪表效应:诚心、自信--非语言**际技巧
英国心理学家米谢尔•阿盖依儿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当信号和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而且非言语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语言的43倍。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发现,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所传递的信息中,占到55%,而言语仅占7%。
仪表是个人、组织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仪表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是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一大通如何做人的道理,可是台下的学生却呆若木鸡,仅仅有几个碍于面子或是真与教授惺惺相惜的人,才拍起了犹如星星之火的巴掌。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位教授没有注意到:在他讲话时,学生们那昏昏欲睡、不屑一顾的神态?
其实,要有效与人交往,语言表达力固然重要,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对方非语言的信号。这里所说的非语言的信号,主要指我们常说的仪表,包括眼神、姿态、手势、穿着,等等。显然,那位教授在讲座的时候,就一味自我陶醉,忘记了观察听者的仪表神态。
心理学家指出,不善交际者在非言语交际上所存在的交际障碍有两点:一是对非言语信号的译码差,即不能灵敏地感受到或了解对方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比如,那个教授;二是对非言语信号的编码差,即不能用非言语信号(如眼神、躯体语言等)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会用非言语信号来辅助言语交际。比如,腼腆的人,腼腆会使一个人尚未开口就心跳加快、脸色发红,原本想对他说的话也会因为一时的着急而飞到九霄云外,更谈不上用眼神、姿态、手势去打动对方了。
阿呆是一个很诚恳的人,熟悉他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说他是物质时代难得的老实人,不修边幅、直肠子、好心眼。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不说赚了多少钱,至少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笼罩下,还能有心思旅游消遣。不过,阿呆并不是走到哪里都收到鲜花赞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到外地旅游。途径某地时,朋友约他去见一个重要人物,据说这个人物对他们的生意很有帮助。临行之前,朋友特意搭理了一下行头,不说西装革履,至少穿着得体大方,看上去气质不错。可是阿呆呢?却依然穿着一条不知从哪里淘来的蜡笔小新大裤衩,一件黑色的T恤,脚上穿了一双运动鞋,头顶那刚在旅途中被风沙骚扰过后的头发……朋友见了极力要求他换一身行头,至少把头发洗洗吹吹,再把那蜡笔小新的大裤衩给换了。可阿呆就是不在意。
结果那个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个很注重仪表的人,他虽穿得不招摇,但端庄得体,也称得上是仪表堂堂。尤其是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成功人士专有的成熟、稳重。见阿呆第一眼,他就没有谈下去的念头,他认为阿呆很不重视这次谈话。
接下来的处境更尴尬。这个阿呆啊!拿出直肠子的招牌特征,开门见山就进入了谈话的目的,也不观察对方那种不耐烦的表情。整个谈话,简直就是阿呆一个人在发表,在收尾。幸好朋友在一边偶尔插上几句,尽力揽回了点面子。
宽容心理:与人交往要学会宽容(2)
这次糟糕透顶的谈话也给阿呆提了个醒,他问朋友,为什么自己以前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没有像今天这样无厘头呢?朋友告诉他,场合不同,对象不同。以前的都是一些从小就和你认识的人,或者一些和你一样的小生意人,不会太注重仪表。可现今咱们见的是陌生的大人物,仪表当然应该注意一点。并不是你打扮得要多洋气,至少咱们得穿着得体,看上去干净利落。比如,澳大利亚国防部组织参观访问活动的时候,曾有这样的规定:凡是到军人食堂或者军人餐厅与军人一起用餐的时候,除规定随行的夫人们不可以穿裙子外,还规定她们一律不得穿露出脚趾的鞋子。
可见,虽然现今以貌取人的人不多了,但注重仪表和修养的人却多了起来。场合不同,仪表也就应该有所不同。要想结交更多的朋友,就必须注重仪表。因为仪表是一个人诚心、自信的直接表现。
心理学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仪表,尤其是服装和表情,不仅对意识形态有着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性格及心理状况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比如,服装,蓝色的衣服能对人起到一个平静心理的作用,有效地削弱烦乱的情绪;红色的衣服能煽动人的热烈情绪;黄色衣服显得高贵有气质;黑色衣服则显庄重……
囡囡是个大美女,一次,有个她暗恋已久的奶油型男孩子主动提出与她约会。无比激动的她在约会前一天就开始琢磨着怎样打扮自己,穿什么衣服,化什么妆,还有是穿有蝴蝶结的鞋子还是穿性感一点的靴子……最终,囡囡因太注重这次约会,而选择了传说中男人们都喜欢的性感“V”字露背装,以及平日里走T台的美眉才穿的狂野高跟鞋。就这样,囡囡浓妆艳抹、妖艳过市。
有趣的是,准时到了约会的地方,囡囡满脸喜悦地走到奶油王子面前时,这位王子一脸无辜和懵懂,且略带羞涩地冲她说:sorry,我不需要服务。
看着王子头也不回地离开,囡囡蒙了:“他把我当成什么了?(赶紧掏出小镜子)真的没认出我来?”
事后,囡囡总结了经验,她知道王子对她的爱是纯洁无瑕的,自己也应该以本色对待。在这种场合,越是浓妆艳抹,越表现出自己的不自信,越无法给别人带来好感,更谈不上打动人心。
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受到别人的言谈比受到别人的外表的影响要大得多,其实并不尽然。我们会不自觉地以衣冠取人。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穿着打扮不同的人,寻求路人的帮助,那些仪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边幅的人有更多的成功可能。
冷热水效应:准确把握他人心中的秤砣(1)
冷热水效应:准确把握他人心中的秤砣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不能直接端给他人一盆“热水”时,不妨先端给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给他人一盆“温水”,这样的话,这人的这盆“温水”同样会获得他人的良好评价。
假若我们面前摆放了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当我们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抽出放入温水中,会感到明显的温水热度;当我们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觉到温水明显凉很多。实际上这就是冷热水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大小不一致,也不固定。秤砣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主要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要善于运用这种冷热水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运用冷热水效应去获得对方好评,是赢得人脉的基础。人生在世,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难免有误伤他人的时候,也难免有批评别人和被人批评的时候。遇到这些情况,假若处理不当,就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仅妨碍交际,还得不到友情。但如果我们巧妙运用冷热水效应,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小张在一家电脑公司做销售,基本上每月都能卖出20台以上电脑,深得销售部领导的赏识。但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小张预计到这个月只能卖出10台电脑。于是他对销售部领导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最近市场不景气,我估计这个月最多卖出5台电脑。”领导听后虽然有些不满意,但也认同经济危机对市场冲击大的观点,就默认了小张的观点。没想到一个月过后,小张竟然卖了11台电脑,这让公司领导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不由得对他大大夸奖一番。实际上,小张在这里正是运用了冷热水效应。假若他一开始就说本月可以卖15台电脑或者事先对此事闭口不谈,结果只卖了11台,那公司领导肯定会非常失望,甚至说他当初大言不惭或者言而无信。总之,领导会强烈地感到小张的营销失败了,后果可以想象。但小张一开始就把最糟糕的情况--顶多卖5台,报告给领导,使得领导心中的“秤砣”变小,因此,当业绩出来以后,领导心中的“秤砣”变大,对小张的评价自然就提高了。
王小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草根写手,写的都是一些烹饪美食的东东,虽然文字了了,但因图片精致,且内容步骤简练易学,很受网友的喜欢。她平时很少演讲,一次迫不得已,她做客某网络频道,接受专访。她的开场白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煮’妇,自然不会妙语连珠,因此,恳请各位专家对我的发言不要笑话……”经她这么一说,听众心中的“秤砣”变小了,许多开始对她怀疑的人,也在专心听讲了。听完她与主持人的简单朴实的对话后,听众十分高兴,一致认为王小姐的讲话是成功的,他们认为她的口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由此可见,冷热水效应还是获得良好评价的重要手段。
冷热水效应:准确把握他人心中的秤砣(2)
心理学家还指出,运用冷热水效应,可以促使对方同意你的建议。这一点,用鲁迅先生的话来形容最贴切不过。鲁迅先生曾说:“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
娜姐和秀姐是一家大公司的谈判高手,这对黄金搭档一出马,几乎没有谈不成的业务,她们也因此深得公司员工的尊重和信赖。一次新员工培训大会上,两位珠联璧合的搭档向大家公开了多年谈判成功的秘诀。原来,她们都十分擅长运用冷热水效应去说服对方。一般情况下,娜姐总是提出苛刻的要求,令对方惊慌失措,灰心丧气,一筹莫展,也就是在心理上把对方压倒了。而就在对方感到困惑时,秀姐就出马了,她会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供双方选择,当然这个方案也就是他们谈判的目标方案。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斡旋者的宝贵提议,对方很愉快地就表示接受。这个过程中,娜姐预设的苛刻条件大大缩小了对方心中的“秤砣”,而当秀姐提出一个“折中”时,对方便毫不犹豫地接受,因为此时,他心中的“秤砣”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原。
此外,心理学家还认为,运用冷热水效应,可激起对方高兴。
一次,某歌星开演唱会,由于粉丝过于疯狂,插队情况很是悲壮,卖票口十分拥挤,售票员几乎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只得通知大家,售票推迟进行。顿时,售票窗口一片抱怨之声,粉丝们在等待着这难熬的时间。5分钟后,售票员宣布,再过20分钟,售票将继续进行,但是现在大家必须排好队。粉丝们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两分钟便排好了队伍。又过5分钟,售票员说,现在开始售票。粉丝们瞬间便疯狂起来,但再也没有人插队,她们纷纷尖叫撒欢儿,等待着拿到票与偶像近距离接触。在这个事例中,售票人员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冷热水效应,首先使粉丝心中的“秤砣”变小,当排好队后,又让粉丝们心中的“秤砣”变大,从而异常兴奋。
可见,假若首先让对方尝尝“冷水”的滋味,就会使他们心中的“秤砣”得以缩小,因此,他会对获得的“温水”感到高兴。人际交往中,如果让对方在关键时刻甚或平常日子里高高兴兴,还有什么事办不成,还有什么样的硬仗打不赢呢?
的确,冷热水效应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使他人心中的“秤砣”变小,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如果使对方心中的“秤砣”变大,就会出现反作用了。人与人交往中,我们应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人内心的感受。
适度原则:对朋友也要把握分寸(1)
适度原则:对朋友也要把握分寸
对于朋友,我们只能建议,只能提供我们的想法让他参考,但无权替他作出任何的决定。凡事皆有度,过分强为,是不明智的。这是忠言,也许有朋友会觉得不以为然。客观地来讲,我们只是他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感同身受者,所以,我们劝告的出发点并不一定适合于他,也许并不符合他实际的生活状况,所以只能由他自主选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把握“适度原则”,“适度”就是指跟某个人交往不过于亲密也不过于疏远。“适度原则”不仅适用于同普通人的接触,也适用于朋友。不要认为是好朋友就可以“随便”,朋友之间也是要把握分寸的。
朋友之交在于信、在于义,但是之所以为朋友,在于保持适度的距离,不要以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是唯一,别人就必须听取。我们的意见可以坦诚提供给朋友参考,我们有义务为朋友提供帮助,但是,我们没有权力要求朋友一定服从于我们的意而强人所难,是谁也不愿接受的。适可而止,是维系友谊以至于一切社会关系的艺术。凡事总有一定限度,朋友之谊、同事之道,取决于我们的真诚胸襟。
人们都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都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都有自己的主见。朋友只是相互勉励,坚定其志向,并不是相互依从与服从的关系。
古人说:“盖未信而谏,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谁也不能代替别人思考,谁也不能代替别人选择什么!我们只能将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委婉地告诉他,至于是否听取,取决于他自己,应当由他自主决定。不要凌驾于他人之上,替他人设计。任何人都是独立的,都具有独立的人格,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其对生活的感受都是独特的。不必强人所难,也不要自以为是。
由于生活的经历不同、体验不同、感受不同,因而,他所做出的行为应当说都是符合自己需要的。谁也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谁也无权干涉别人的生活。谁也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框定别人的行为。谁的行为也并不唯一地正确,而否定别人的生活。谁的生活中都有别人无法感受的隐痛,任何的决定都是基于自己生活的经验和感受而作出的抉择。不要以自己的幸福观苛求别人遵守什么教条或规范。谁也无权要求别人按不合于他的方式处世。
事不过三,物极必反。对于朋友,我们只能建议,只能提供我们的想法供他参考,但无权替他作出任何的决定。凡事皆有度,过分强为,是不明智的。这是忠言,也许有朋友会觉得不以为然,我们只是他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感同身受者,所以我们劝告的出发点并不一定 适合于他,也许并不符合他实际的生活状况,所以只能由他自主选择。
友谊的维护就在于共同的珍惜,维护的方式并不是强求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我们应该明白“人各有志,不能勉强”这一道理。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会走向真正的和谐。所谓“远香近臭”,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
适度原则:对朋友也要把握分寸(2)
比如说,作为下级、作为朋友,你当然有义务劝谏你的上级、你的友人,但如果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采纳你的意见,那也就算了。如果你硬要一厢情愿地强迫他们接受你的意见,非要显示自己的忠心,显示自己的友情不可,总是在他们面前唠唠叨叨,情急辞切,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其结果往往是上级讨厌你,朋友疏远你,效果适得其反,弄得不好,还会自取其辱。
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就是魏征那样杰出的大臣,又遇到唐太宗那样宽宏大量的皇帝,不也好几次因为劝谏唐太宗而差点丢掉性命吗?一些忠臣遇到那些平庸顽固的皇帝,依然冒死一谏,结果不外乎是白丢一条性命罢了,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还是保持点距离为好。能行则行,不行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一见如故”是很多初次见面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
的确是有“一见如故”的情形发生,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少掉“试探”这个过程,而可直接进到“交心”的层次。可是以人性丛林里的法则,“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当一个人和你初次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表示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但你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思索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因为这可能纯粹是一句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裹上糖衣的毒药,他是要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的身上获得某些利益。如果这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对对方产生效用,自己也会为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暴露自己,反而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对方吓跑了。如果对方真的另有所图,你的热切回应正好自投罗网,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
首因效应:重视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1)
首因效应:重视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式,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但是,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必须要重视首因效应,因为大多数个人,都十分重视你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心理学家指出,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张淼应朋友的邀请,参加了一个派对。派对上,大家都互相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疯狂地欢声笑语,张牙舞爪地跳舞。张淼在此次派对中,打扮很正式,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似乎并不是很受欢迎。朋友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也不是很好。在后来,张淼其实遇到了好几笔生意单子,客户都是此次派对上见过面的朋友,可惜人家对他的第一印象不好,生意硬是没谈下来。
张淼找到了当初邀请他参加派对的朋友,很诚心地问道:“那天我的行头差吗?说话哪里有不妥吗?为什么他们对我第一印象会那么差呢?要知道我几笔生意单子的客户都是他们,竟然一笔也没签成。”
面对张淼的疑问。朋友笑了笑,说:“你那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其实我并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知道他们对你的第一印象的确不是很好。因为那天那样的派对,完全是为了放松而开,去参加的人都抱着释放心情的心态,但你却一如既往地彬彬有礼、言谈儒雅,对于疯狂的他们来说,你的出现,似乎把一幢大楼快给掰歪了,你去参加派对似乎是别有用心。”
张淼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终于认识到了那天不受待见的原因,原来是自己的心态根本没有与派友们融到一起。可是,大家也不能凭一次相逢,就完全否定一个人吧!张淼随即又对友人询问:“难道大家都用第一印象看人吗?难道一次派对上的对我的偶然看法,就形成对我永久的必然排斥?”
友人笑了笑,说:“对呀!第一印象很重要。比如,咱们都爱看83版的《射雕英雄传》,并且因为它的经典形象先入为主,所以我们看到后面翻拍的那些,都觉得无法接受或是根本不能与83版媲美,而对那些山寨版的东东也是嗤之以鼻。这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叫首因效应。”
一般来说,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张淼遇到的这种情况便是典型的例子。
凤丹是一个典型的啃老族,成天不务正业,就知道花家里的积蓄品美食、穿名牌,到各大论坛冒泡……她从来不听朋友们的劝说,对找工作没有一个概念,仿佛也没有男人愿意要这样慵懒的她。渐渐地,身边的朋友都对她失望了。
一次,凤丹见物长草,随即拿着信用卡冲向了商场。逛呀逛呀!该扫荡的都扫了,该试穿的也试了。正准备打道回府时,突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脚给崴了。正当她一瘸一拐地走出商场门口准备开车时,遇到一位前所未有的型男!长期被金钱和网络堵塞的心仿佛一下子敞开来,眼前阳光明媚、青草白云……
首因效应:重视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2)
型男微笑着朝凤丹走来,看着她大一包、小一包的东西,不由地主动打了个招呼:“嗨!我看你逛了很久了。需要我帮忙吗?”
这看似调侃的招呼在凤丹心里,不知怎的就成了最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凤丹露出灿烂的笑容,以一个极其妩媚的“甫士”走到型男跟前,说当然不用。谢谢。然后,径直打开自己的车门,钻了进去。
不料型男又跟了上来,说道:“脚都不灵便了,还怎么开车,不为自己想,也为马路上那些无辜的车主想想,人家的车可是血汗钱换来的,被一个瘸子撞坏了多心疼啊。”
听到型男的话,凤丹乐呵呵地笑了,是呀,自己的车是爹妈买的,撞坏了哪知心疼,再买一辆便是了。转而一想,又觉得型男此话极具讽刺意味,莫非知道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啃老族。不行,得找他说说。
于是,凤丹同意让这位型男开车送她回家,并且与型男谈了不少。通过谈话,凤丹得知,此人乃自己闺密特意为自己挑选的结婚对象,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海归。今天的偶遇看来早有人策划好了。
几个月后,慵懒的凤丹竟然真的与那位型男成婚了,两人经营起了甜蜜美满的小家庭。回忆从前,凤丹忍不住问:“全世界都知道我懒,你为什么看上我。”
型男回答:“因为对你的第一印象不错,我之前没有见过你懒惰,我第一眼见你的时候,是你在商场精挑细选,看上去就像一个会精打细算的小主妇。那你呢?全世界都知道我花心,你怎么看上了我。”
凤丹同样回答:“因为对你的第一印象不错,我之前也没有见过你花心,我第一眼见你的时候,你很热心、很幽默。”
看来,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交谈技巧,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我们不仅要学会一些技巧,同时,我们要知道,与人交往是件天长地久的事,无论什么人都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为了保持这份长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应有一颗真诚的心。
定式思维:别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1)
定式思维:别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思维定式的人,时间一长,将会内心烦躁、身心疲惫、精神沮丧。比如,现在使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通常的电脑操作大多是采用会话形式,只要对电脑下达指令后,电脑便会言听计从。习惯了与电脑交流的人,往往很难体谅朋友,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要么执意坚持、要么全盘放弃,陷于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之中。以至于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交友时经常碰壁,最终对社交失去信心。
所谓思维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当然,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
在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年轻时,曾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修理工向他出了一道思考题:
“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结果汽车修理工一听后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没要必要做手势。”
聪明的作家,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傻瓜”,陷入了思维定式的泥潭。
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就反而会变笨,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越多,就越有可能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前不久,有这样一组新闻:某知名大学拟破格录取38岁车夫读博士。原因是,这位38岁的车夫,多年来一直怀着对古代典籍和古文字学的真心热爱潜心自修,其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甚至是许多教授不能比的。而在新闻播出前,人们对他还只停留在老眼光中:高中毕业,严重偏科导致高考落榜,下岗后为谋生计蹬三轮车。看来,生活中潜伏着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我们决不能被思维定式所困。
定式思维:别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2)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然而,人们被思维定式所困,如此简单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心理学家迈尔于1930年研究过定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认为定式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小艾与大明称得上是青梅竹马,如今两人结婚已三年。大明一直想要个小孩,无奈小艾铁定心要做丁克,一次一次地用“有了小孩好吃的就都被他吃去了”的荒唐理由?倒众生。夫妻俩青梅竹马、关系和睦、相互尊重。谁都不想强迫对方做不愿意的事情,但是,生孩子毕竟是大事,也不能完全任由小艾说丁克就丁克。于是,两人决定用一种古来而有效的博弈方式 --抓阄。
公证人是双方的老人。实际上,老年人哪一个不想抱孙子的?为了劝服小艾放弃做丁克的打算,他们做足了功课。今日,小两口决定抓阄,他们私下决定瞒着两人,做点手脚。他们认定了一向万事我为先的小艾会先去抓纸团,于是把两个纸都写上“要小孩”三个字。激动人心的一刻到了,果不其然,小艾一马当先,要求先抓阄。结果令老人们大失所望的是,小艾竟然抓起一个纸团给吞了,并说:“大明,你抓,要是你抓到‘要小孩’的纸团,那我吞掉的这个就是‘不要小孩’了。”
结果显而易见,老人们的思维定式决定了自己将抱不上孙子,而小艾对思维定式的突破则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其实,现实生活中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但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由我们固执的定式思维所致,只要勇于重新考虑,开拓思维,就一定能够找到至少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