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隋末之雄霸天下

_25 幻星辰(现代)
李密见杨玄感犹豫不决,方又劝道:“主公,我们起事与其他人起事不同。虽然在我们之前,也有山东王薄、河南翟让、河北窦建德等人起兵造反。但他们都是些泥腿子,成不了大事。”
“可我们却是世家造反,而主公之父还是大隋昔来第一重臣,门生部将遍及隋朝中央和地方官府。所以,杨广不可能如以前那样,把我们当成普通反贼对待,必将倾全力镇压。我们面临的压力将是非常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尽量想办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方有可能成功。如果在这个时候自立为帝,则将会成为天下之敌,请主公三思。”
李密话音刚刚一落,杨嵘便大声叫道:“李先生此言大大不妥!我们原本就是要反隋夺天下,怎么可能让父亲再称自己拥护隋朝?待起事成功之后,再篡夺皇位岂不是出尔反而的小人行径,让天下人耻笑?”
“是啊!名不正则言不顺,虽然公开叛隋会在开始要困难一些。但只要我们多打几次胜仗,相信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们站在一起。使那个昏君最终孤立无援,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相反,如果依照李先生的想法,先称自己拥隋,立前太子杨勇之子为新皇,然后再废他自立,这岂不是三国时期的董卓所为?必被天下人唾弃。”杨玄感的长子杨峻也如此说道。
李密听闻之后,只是冷笑了一声,他不好直接和杨玄感的两个儿子对吵,但心里却在想,这两个纨绔子弟的心思,难道谁还看不明白吗?恐怕是想尽快当上皇子,而不是想的如何才能起事成功。
“好了,峻儿、嵘儿不要和李先生争了,你们应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如果仓促表明我们的最终底牌,对我们起事大大不利。”杨玄感打断了两个儿子的话,然后他又向李密问道:“李先生,不知你对于起事之后,我们的主攻方向有什么建议吗?”
李密这时方微微一笑道:“主公,密有上中下三策,可供主公选择。如今昏君亲自出征高丽,远在辽东,就是距离涿郡也有千里之遥,南有大海,北面有强大的室韦、契丹、奚族等胡人,中间只有辽西与中原相连,乃是孤军悬于塞外,形势危险。若我们率军出其不意,北上幽州,长驱直入,攻占北平、涿郡等地,据守险要,扼其咽喉,那昏君的归路便被切断了。”
“高丽人得知,必然追踪于其后,昏君的军队和民夫极多,如不从涿郡运输粮草,辽东的粮食仅够吃一月。待昏君的物资粮草全都消耗殆尽之后,我等可再联系高丽、突厥、室韦等族,到时四面夹击,昏君的大军肯定就随之崩溃了,如此一来,我们便可只花极小的代价,覆灭暴隋……”
李密说完这话后,以为杨玄感会十分高兴,然后立即采纳此计。但让他失望的是,杨玄感听闻之后,只是在深思,却并没有答话,看来并不是十分赞成此计。
“李先生,请继续说下你的中策和下策吧!”杨玄感在片刻之后,方沉声说道。
李密叹了一口气,然后继续说道:“关中之地向来肥沃富裕,南有大散关,东有潼关,四面都有险关要隘,自古便有天府之国之称。虽然此处有大将卫文升镇守,但因圣上攻打高丽,所以关中兵马并不多。如主公不愿选上策攻涿郡,则可大军向西挺进,沿途经过城池不要攻打,直取长安城。”
“然后,收取当地英雄豪杰、抚慰关中民众,凭借关隘险要据守关中。到时即使圣上率大军从辽东返回,也只能止步潼关关下,难以平定我们,而主公举旗之后,其他各地世家大族必不甘心,起事造反之举必将如星火燎原一般。届时主公就可以据关中而徐徐图之了。”
柴绍听闻之后,亦是点了点头道:“蒲山公所言极是,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关中因昏君逆天而行,攻打高丽,防备空虚,如果我军真的长途奔袭长安,倒是极有可能得手。如果我们占据关中,则进可攻,退可守,已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没有太大的危险,选这一条计策其实也不错。”
这时,杨玄感面色微微有些动容,但却依然没有说话。
可杨峻这时却道:“李先生此计虽妙,但却有个大漏洞。”
“哦?不知世子认为哪里有漏洞啊?”王信哲亦是有些惊奇道。
“爹爹之所以主动要求到黎阳督办粮草,就是为了取得黎阳粮仓之粮。这样一来我军不再为粮食问题发愁,二来可以开仓济浪,解救饥民,赢得民心。可如果全军向关中进发,黎阳的近两百万石粮食可就无法运走了。那样可对我们起事大大不利。”杨峻嘿嘿一笑道。
李密叹了一口气,这个问题他其实早就想到了,只不过,相对于取得关中之地的紧迫性,那黎阳的两百万石粮食倒并不如何重要了。毕竟天下的粮仓又不只有黎阳一个。
他于是忙拱手作了一揖道:“主公,凡事有得必有失。属下以为,关中之地乃是我们赢得天下的根本,如果不尽快占取,取得立足之地,我军始终如无根之萍,无法进一步发展。而粮食虽然重要,但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可以一路行军途中,收取各地府衙粮仓内的存粮。属下可担保,绝不会让大军饿肚子的。”
“李先生,那怎么行?我军乃是仁义之师,怎可一路劫掠粮食?那岂不是比昏君还不如吗?如此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呢?”杨嵘却是反唇相讥道。
李密听了哭笑不得,暗想都要造反了,你还想什么大义、仁义。那怎么不再谈谈什么忠君爱国啊?真这样迂腐的话,大家不如老老实实的做个忠臣算了。还冒那么大危险起事做什么?
他原本以为杨玄感也会喝斥一下杨峻和杨嵘,却不料杨玄感并没有任何反驳之意,在沉思了一会儿之后,反倒是继续向李密问道:“那李先生的下策是什么?”
李密听到这里,已知杨玄感对他的上策和中策都不是很赞同。
于是,他叹了一口气,叹息道:“属下曾任洛阳县令,对东都洛阳的情况十分熟悉。朝廷的官员,圣上的后宫嫔妃和皇室成员都在城内,前线军队将领的家属也多在东都。如果我们挑选精锐士卒,日夜兼程,偷袭占领东都,便可掌握朝廷,号令天下。不过,一旦我们占领黎阳,起事的消息便会很快传出去,东都肯定便会加强防守。”
“虽然御林军已经调往辽东前线,但城中禁军仍有五万。而朝中官员都养有一批家将私兵,多则数千,少则也有几百。这些人聚集起来也有好几万人。加上东都是天下最坚固的城池之一,城中又粮草充足。没有两三个月绝难以攻克。而这期间,大隋各地的军队都将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圣上也会亲率大军返回东都。其结果实难预料!”
李密一边说着,一边还轻轻摇头,显然他也极不看好这下策。因为他觉得,在前面有坚城,后方有隋军的情况下,杨玄感军要强攻洛阳取胜的可能性极小。所以他才说要偷袭。可这偷袭的成功率也着实不大,作为担任过洛阳县令和宫中侍卫的他,可是非常清楚洛阳的防御有多严密的。
不过,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玄感听闻之后,却是精神大振道:“我倒是觉得,李先生的下策才是上策。如果能将朝臣的家眷和军中将领家属控制在我们手中,何愁他们不从我?且洛阳是首都,占据东都之后,我号令天下才能名正言顺。虽然城中有五万禁军,但他们的战斗力却哪能和那些百战精锐之师相比。我看好这下策!”
杨玄感一表态,他的弟弟和儿子也纷纷附和,赞同此计。他们也主张稳扎稳打。而且东都和黎阳极近,进攻东都用不着放弃黎阳,他们可以用黎阳之粮来招兵买马,开仓济粮,收买人心。这样远比北上涿郡和西取关中稳妥得多。
李密听了却是直翻白眼。禁军的战斗力是不行,但他们的装备精良,而且对隋室忠诚度极高,而且知道叛军攻下东都之后,自己家人必将受害,岂有不拼命的道理?况且城中守将还能发动城内民夫上城墙防守,而东都又城墙坚厚,哪是这么容易攻下来的?
而更让他沮丧的是:就连柴绍和王信哲竟然也认为攻打东都是上策,认为取天下只有循序渐进,先打下周围的地盘才是正着,劳师袭远容易被人截断粮道。
李密无可奈何道:“既然主公执意先取洛阳,那属下也没有意见。只是必须尽快攻克才行,不然洛阳久攻不下,四周隋军勤王之师又到,则我军危矣!”
“李先生放心!如果两月之内仍不能攻下洛阳,那杨某便率兵直取关中,不再与东都隋军纠缠。”杨玄感这时方正色道。
李密听后一阵无语,暗忖真到了那时,只怕关中隋军早已严阵以待,守得有所铁桶一般,哪这么容易就让你打进去的?
“好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正式起兵了!”杨玄感说完之后,一拍桌子,长身而立,一派意气风发的气势。
第九十八章杨玄感起兵
当日下午,杨玄感便亲率军队抵达了黎阳县。
而大名鼎鼎的黎阳仓就位于县城东面十五里外,是一座比县城还要大数的粮食仓库,里面存放着近三百万石粮食,这些都是要送往辽东前线的军粮。
这时,黎阳县令已经接到杨玄感派人送来的通报,声称他接到了紧急军情,翟让率领瓦岗乱匪即将进攻黎阳仓,他率军前来帮忙守护。
黎阳县令吓了一大跳,连忙下令城内兵马与他一起出城迎接。
待见到杨玄感果然率领大批兵士赶到后,他亦是心中大喜,连忙上前拜倒行礼道:“杨巡察大驾光临,实在让本县蓬壁生辉。黎阳县令刘子舟拜见杨大人!”
杨玄感嘿嘿一笑,还了一礼,不置可否。
刘子舟却是依然不敢怠慢,他只道高官大都脾气不小,曾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官职可比他大多了,尤其是他这个七郡巡查使一职,可以调动河南七郡内的物资和兵士,虽然没有先斩后奏之权,但也有监察和督促权,不可小视。
他这时又一指自己旁边的两名官员,向杨玄感介绍道:“这两位是本县主薄胡渝和黎阳仓监范原。下官已经在府衙备了酒席,给杨大人接风!”
杨玄感这时却是哈哈大笑,他正想入城之后再派人抓捕黎阳仓监范原,没想……到这家伙竟然自己送上门来了。如果拿下此人,便可知道黎阳仓守军的口令和防御漏洞。他便可轻而易举拿下黎阳仓。
“这三人勾结乱匪,给我统统拿下!”他大喝一声道。
杨嵘和杨峻立刻率领几名士兵一拥而上,将三名官员按倒在地,并掏出绳索捆了个结结实实。
县令刘子舟吓得大叫道:“杨大人,你误会了!我们乃是大隋忠臣,怎么可能去勾结乱匪,这冤枉啊!”
“冤枉?先押下去,慢慢审问!尤其是要把黎阳仓的情况好好拷问出来!”杨玄感一挥手道。
他这样一说,那主簿胡渝却是突然明白过来了,他立刻大喊道:“杨玄感,你想打黎阳仓的主意?莫不是要造反了?”
“哈哈哈!”杨玄感大笑了三声,然后冷然道:“今上无道,逆天而行,强攻高丽,以致民不聊生,我已经决定另立新帝,不再效忠那昏君。尔等如若明事理,归顺于我,我会以国士之礼相待,如若顽抗到底,也就休怪我翻脸无情了!”
刘子舟和范原顿时吓得战战兢兢,嘴巴张了两下,却没有吭声。
而那胡渝却是破口大骂道:“圣上待你不薄,不但让你世袭越国公,还封你作了礼部尚书、七郡巡查使,没想到杨玄感你食君之禄,未报君恩,却行那谋逆之事!你如何对得起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可怜杨素一世英明,竟然生了一个当叛贼的儿子,以致死后蒙羞!”
杨玄感听闻之后,怒不可遏,他立刻对杨嵘喝令道:“嵘儿,将这个不知好歹的混蛋拖下去斩了!”
杨嵘狞笑一声,举起手中之刀,手起刀落,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便滚落在刘子舟和范原的面前。
杨玄感这时一指地上那胡渝的人头,对刘子舟和范原狞笑道:“你们降还是不降?我不在乎多杀几个人!”
刘子舟和范原早就被眼前这血腥的一幕吓得魂不附体,两人双腿发软,不由自主地一起跪下道:“我等愿为杨大人效命……”
大业九年五月初二,杨玄感在拿下黎阳之后,正式宣告起兵反隋,他也号召天下人共举义旗,推翻昏君杨广,拥戴他立的新君——前太子杨勇之子杨秀。
紧接着,杨玄感在范原的带路下,未伤一兵一卒拿下了黎阳仓,守将赵怀义投降。他随即开仓放粮,解救饥民,附近的饥民感激涕零,将其视为再生父母,纷纷踊跃参加他的叛军。
不到十天时间,杨玄感的部队便从不到三万人发展到十余万人,而其一路打过来,更是所过之处,望风而降。他很快便控制了二十余个县城,声威大振。
紧接着,杨玄感便按之前草拟的计划,分兵三路,从东、北、南三个方向朝洛阳浩浩荡荡杀去,隋军几乎一触即溃,不堪一击。
而受杨玄感的影响,原本已经躲在深山之中的王簿再度起事,攻打附近县城,山东一带顿时鸡犬不宁。
翟让的瓦岗军也开始攻打东平郡,连下十余县城,声威大有和杨玄感不相上下之势。
而江淮的杜伏威,也在其结义兄弟辅公佐的支持下、起兵反隋,号称江淮军,打败了前来剿灭的隋军将领陈棱,连克江北淮南的七个县城。
不过,中原的风云突变,消息却还未传到辽东的前线去。隋军依旧在准备继续和高丽军作战。
在辽东隋军的大营北部,耸立着一座直径二十丈的圆顶大帐蓬。从帐蓬门口旗竿上飘扬的两个“宇文”大字,便可知道,这是隋军北路军主将宇文述的大帐。
只不过,如今三路隋军已经会师成一路,北路军的指挥权也重新回到杨广手中。
此刻,大帐内宇文述正和其孙宇文明倾谈着。一天前,他们已经得到消息,渡江之船已经快完工了,杨广也通令全军,做好渡江准备。
“明儿,这次进攻黑石城,你和成都立的功劳很大,一个打援,一个攻城,军中一致认为,你们二人立下的乃是首功和二功。估计此次远征高丽结束后,你们两人便可升为鹰扬郎将了。”宇文述这时笑呵呵地说道:“你大哥也不过二十一岁,你更是只有十六岁,人人都夸我宇文述有了两个好孙子,是将门虎子!”
“爷爷过奖了,孙儿只是侥幸胜利而已,而且多用了计谋,不象大哥,乃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武勇拼出来的战功。”宇文明讪讪道。
“明儿,你这样说,是笑话你大哥只有匹夫之勇吗?”宇文述听闻之后,哈哈大笑道。
宇文明一听,吓了一大跳,连忙正色道:“大哥无论是武艺还是人品,以及对兄弟的义气,家族的责任心,皆是我们这代子弟中最佳的!大哥一直是我最敬重的人之一!”
宇文述这时方微微一笑道:“明儿别激动,爷爷只是和你开个玩笑而已。我当然知道你和成都之间的感情了。”
说到这里,他收敛了笑容,叹息道:“唉,如果我宇文家的子弟都象你们兄弟那样团结友爱就好了。”
宇文明知道爷爷说的是宇文承、宇文杰等人,他们在两次远征高丽时都没立什么功劳,但偏偏野心又大,想当以后的家主。两人自知在战功方面无法和宇文明和宇文成都兄弟抗衡。便把主意用在了学文上,参加了科举考试。
虽然他们考试的成绩不算太好,但在其父的帮助下,依靠宇文家从北周时代就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宇文杰捞到了华阴县令的职位,宇文承因为是皇帝的外孙,更是捞到了一个太府寺司染给事的职位。也算是步入了官场了。
只不过,两人的野心太重,都窥视着家主位置,以至于心思都用在讨好宇文述和结交朝中大臣上面了,反而对于自身的武功修炼和兵法学习忽视了,这也是让宇文述忧心的地方。
宇文明只是笑了一笑,不置可否。现在宇文承、宇文杰已经没放在他眼里了。这两个人如今已不够资格算他的敌人了。他也根本不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宇文家家主这个位置上。
“这次远征,似乎圣上表现得要正常一些了。”他随口说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杨广要恢复成了二十四年前远征陈朝,四年前远征吐谷浑的那个英明统帅了。
这时,宇文述微微叹息一声,宇文明的话又勾起了他的心思:“其实人非圣贤,哪有不犯错的时候。圣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听别人劝谏,别人劝他,他就要杀人!”
宇文明沉默了片刻道:“圣上有时心太狠,这样把一些原本不会反对他的人,也逼到了非反不可的地步。”
宇文述叹息道:“是啊!前太子杨勇的几个儿子都被杀了,在五年前北巡时,当时的相国高颍因为修长城之事劝谏他,结果也差点被他所杀。想到先帝辛辛苦苦建立的大隋王朝,我们这帮从大隋建立开始,就一直殚尽竭虑的老臣,想到如今好不容易出现的盛世年华,竟然被圣上这样糟蹋,眼看大厦将倾,我也于心不甘啊!”
宇文述用充满了悲愤的语气道:“明儿,修长城时你还年幼,不知道是怎么个修法。但我可是亲自参加了督促修长城之事,太清楚其中过程了。你知道他怎么修长城的吗?”
“从榆林到涿郡,长达千余里的长城,他征发了一百多万民夫,要求三个月内必须修筑完成……才这么点时间,仅仅九十天啊!你知道最后死了多少人吗?修长城的一百多万民夫死了五十万,接近一半的数量!”
“另外,他还挖掘通济渠和永济渠,同样要求两年挖通,虽然修运河我没参加督工,是杨素干的,但死了多少人,我也算得出来,绝不会比长城少死多少。还有,一登基他就要修新都洛阳,要求在十个月将东都修建完工……此外,他还喜欢南巡江南,你说你巡就巡嘛。还非要地方献食。他就没考虑过会给地方造成多大的负担吗?这样会惹来多大的民怨?他似乎就从没考虑过这些事。”宇文述一脸愤懑地说道。
宇文明没有说话,但他能体会到自己爷爷心中的忧愤,体会到一个大隋老臣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沉吟了片刻之后,他方缓缓解释道:“其实圣上很多事情本意不坏,但他做事的手段和方法不对,造成了恶果,就象修长城,那是为了防御突厥。不过圣上在一些细节上没有处理好,太过急功近利,以至于引来大家的愤恨。比如运河开凿,可以说功在千秋,可他却要求只用两年时间就要完成,弊就落在了当代。”
宇文述听闻之后,却是冷笑了一声道:“是的!他开凿运河,迁建东都,修筑长城……我可以理解圣上有雄才大略,但他如此视民如芥、挥霍无度,又强横霸道,当年暴秦不就是这样二世而亡了吗?我只怕他会走秦二世的老路。你不信看吧,我看已经有好多有野心之人,已经密谋起事了!”
宇文明亦是无语,他当然比宇文述更清楚隋朝是怎么亡掉的,有哪些人造反。如今连他爷爷宇文述这种大隋铁杆忠臣都如此不满,就更不用说别人了。
大隋,看来真是危在旦夕了。
就在这时,营门外却传来一名传令兵的急报:“大将军,陛下通知,令所有主将以上将领,到大帐开会,说有紧急军情商议。”
“好的!老夫马上就去!”宇文述点了点头,然后起身对宇文明苦笑道:“想必是渡江之船已经造好了,但愿这次灭了高丽之后,陛下会收敛一下对外用兵的想法。大隋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第九十九章八百里急报
杨广的大营占地面积最广,所有的帐蓬尖顶上都系有一条金黄色的绶带,在此驻扎的都是御林军。他们的装备也是最精良的,且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兵,个个武艺高强,普通的士兵三五个人也未必能胜得过他们中的一个。
宇文明跟在宇文述的身后,与左翎卫军的其他将领一起进入了大帐。此时,帐蓬内已经坐齐了来自各军的将领,大家按照职位和次序一一坐好,静待杨广的到来。
虽然诸将都没有说话,但任谁也猜得到,如今圣上召集大家前来,十有八九便是讨论如何强渡鸭绿江,一举消灭高丽的事了。
宇文明坐了片刻之后,杨广便在一群太监的簇拥下,进入了大帐。随行的还有一大批文官,如裴矩、裴蕴、虞世基等人。
这时,原本还在窃窃私语的众将方一起拜倒行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杨广面带微笑,一挥手道。他今天心情大好。因为昨天工部尚书裴蕴向他禀报,称所有渡江船只已经建造完毕。这样一来,鸭绿江天险便不再是阻隔隋军前进步伐的障碍了。而据探子回报,对岸的高丽军仅有不足十万,且多为临时征调的民壮充军而成,战斗力与隋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在众人均一一入座之后,杨广方在上首的龙椅上坐了下来。
他已经下定决心,争取一个月之内便攻克平壤,结束战争。再用一年的时间来安抚当地百姓,重新任命地方郡县官员。然后将当地的民众大批迁往内地,再将中原的百姓迁来高丽与高丽人杂居。
如此一来,便可将辽东之地稳稳收入囊中,成为大隋新拓展的领地。
这时,杨广面带笑容,环顾了一下在座的诸将后。方开口说道:“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济和新罗都已经派了使者拜访朕,他们表示愿意与我大隋一道,出兵进攻高丽。而如今我军渡江之船也已全部造好,即日便可渡江。在与百济、新罗南北夹击之下,高丽军必然崩溃,此次远征即将凯旋而归,将士们也可在八月之前返回中原,与家人团聚,好好过个中秋节了!”
众将听闻之后,也是大喜过望,毕竟他们来辽东也有四五个月了,早就想回家了。而且上次远征高丽的惨败和随之而来的凶猛瘟疫,也让他们心有余悸。
“下面,便由裴大人将渡江作战的计划宣布一下,大家有什么异议可马上提出来以供讨论!”杨广这时一边说道,一边冲旁边的裴矩使了个眼色。
裴矩忙站起身,干咳了两下,然后朗声说道:“此次强渡鸭绿江,我军将兵分五路,从上中下游一起过江,让高丽军顾此失彼,第一路……”
他将渡江作战的计划缓缓道来,这个计划十分详尽,将每一路军该如何行动,每一位将领该率多少军队从哪里过江,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说起来倒是精细无比。
不过,在座的将领们都默不作声,因为他们都知道,杨广表面上说要和大家商量,实际上是他早已经作好的决定。就算有人提出异议,不但不会被他采纳,恐怕反而会遭到猜忌。
裴矩说了近一个时辰才把渡江计划说完。然后他再向各军主将分发了一份作战计划,以供他们观阅,免得有人记不住计划,导致执行时出现问题。
杨广这时又再问道:“作战计划大家想必也都心中清楚了吧?有异议者可以马上提出来!”
他连问了两次之后,见众将领皆无人回应,方满意地说道:“既是无人有异议,那便是通过了。从明日开始,我军便按作战计划开始执行渡江的……”
而就在此刻,帐外却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随即一名风尘仆仆的骑士风风火火冲到门口,手中还扬着一份红色的信件,以急促的声音大叫道:“急禀陛下!急禀陛下!!东都急报!!!”
坐在帐内的众大臣和将领们都吓了一大跳,因为他们都看清楚了,那红色的信件是最紧急的八百里急报。而且又是来自东都,莫非是洛阳发生了什么紧急重大之事?
甚至有敏感之人在猜测,难道是东都有人叛乱,或者发动宫廷政变了?
杨广这时脸上肌肉也不禁跳动了几下。他强作镇定道:“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曾省,把信件给朕拿过来!”
早在一旁恭敬的岳曾省,这时忙上前去,将那红色的信件从信使手中接了过来,然后一脸恭敬地递给了杨广。
杨广不紧不慢地打开信件,不过才看了片刻,便脸色大变,原本漫不经心的表情也消失地无影无踪,眼瞳中露出震惊不已的惊惧神色。
大帐之中已经云集了隋军中战功最显赫的一群名将,以及朝中的大多数重臣。但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敢交头接耳,现在鸦雀无声。
虽然每个人都十分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没有人敢先发问,生怕触了杨广的霉头,成了皇帝的出气筒。
帐中异常的沉闷和安静。过了好一会儿后,杨广方怒不可遏地大吼道:“众位爱卿,杨玄感这逆贼竟然反了!”
杨广此话一出,真是让帐内众多大臣们都吓了一跳。
杨玄感是谁啊?那可是越国公杨素的嫡长子啊,而杨素纵横大隋官场数十年,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官拜尚书令,太子太保,达到人臣的巅峰。
他最风光的时候,在隋朝几乎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门生和部下遍及中央和地方的官场。这里坐着的将领和大臣们或多或少和杨素有过一些交情。
现在杨素虽然死了,可是他的儿子谋反,他们也不得不担忧起来。谋反历来是大事,特别是朝中重臣世家谋反,一不小心最后就会成为一个牵连众多的案子,特别是关陇门阀之间,或多或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不小心就会被拉下水,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样的大清洗例子,在以前也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开始提心吊胆起来。特别是一些当年靠杨素提拨上来的官员。或者,和杨素、杨玄感等人交情较深的将领更是如五雷轰顶一般,心中考虑的,已不再是明日渡江之事,而是想着自己该怎么跟杨广解释。撇清和杨素、杨玄感的关系。
当年汉王杨谅谋反之时,朝中不知道有多少跟杨谅有关联的大臣受到诛连,被杨广罢免和杀头,如今杨玄感也起兵造反了,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倒霉的人是谁,会有多少人遭到杨广的处置。
杨广这时恨得咬牙切齿道:“杨玄感这逆贼借筹集军粮之机,在黎阳起兵叛乱,占领了黎阳县城。现黎阳仓中存粮已全落入他手。他为了收买人心,下令开仓放粮,以此招揽了大批饥民加入叛军,并开始兵分三路进攻洛阳。据东都留守裴仁基送来的急报,杨逆已经聚兵近十万。看来,朕是不得不回师了!”
他也是好不容易才从牙缝里迸出这句话来。
这时,宇文述便立刻站起身,双手抱拳说道:“陛下,杨玄感一家世受皇恩,其父杨素更是位列人臣之巅,恩隆自大隋立国以来无人能与其相比,可如今这厮竟然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来,实在是人神共愤!微臣愿率军十万人,南下剿灭杨逆乱匪。”
宇文述话音一落,右侯卫将军屈突通也随即起身道,“末将也愿率右侯卫军为先锋,讨伐那杨逆,还请陛下恩准!”
其它一众将领均连忙起身附议,争先恐后表态,他们的表达意思都是一致。即想领兵南下剿灭杨玄感逆匪。
他们都是久经官场之辈,如今皆看出征兆,圣上现在对杨玄感可是恨之入骨。主动请战,必能投其所好。而且杨玄感虽然本人文武双全,但却手下无甚良将,且所聚之兵多以饥民为主,能有多强的战斗力?只要辽东的隋军主力班师回朝,则杨玄感军必然战败崩溃。
而宇文明眼看着爷爷等一干将领和大臣们纷纷表态,都要南下攻打杨玄感。却是轻轻摇头,感觉遗憾。眼下隋军只要再加一把劲,就能把奄奄一息的高丽灭了,但却偏偏出了这挡子事。看来高丽还真如百足之虫一般,死而不僵。
杨广这时将手中的信件扔给了岳曾省,然后厉声说道:“那杨玄感虽然有些才气之名,但不过是仗着其父的一点余萌罢了,朕也是看在杨素的面上,才一直对他提拔重要的……”
“不过朕可真看走眼了,没想到这家伙包藏狼子野心,居然也敢起兵反朕。只不过,杨玄感志大才疏,做事瞻前顾后,成不了大事,不足为惧。真正让朕心忧的是,情报上说,蒲山郡公李密竟然辞了官职跟了杨玄感,还充当其幕僚。这家伙却是有些本事。”说到这里,杨广却是眉头微皱。
宇文明听到李密这名字,心中也是一亮,暗忖历史发展的轨迹果然没有改变,李密终究还是跑出来跟着杨玄感造反了,哪怕是他当了洛阳县令,算是出仕了。却也没有改变决定。看来,这位枭雄果然还是耐不住心中的寂寞啊……只不过,无论他如何了得,这次他跟随杨玄感叛乱,却是注定要失败的。
一听到李密居然成了那杨玄感的谋士,在场的大臣们却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第一百章大营廷议
这李密虽然只是袭了祖上的蒲山郡公爵位,官职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并不是什么有影响力的大官。但是在场的大臣们却对这个人十分熟悉。
李密,乃是西魏时期的八柱国之一,名将李弼的曾孙,他跟着宇文泰南征北战,打下了西魏和北周的基础。乃是绝对正宗的世家大族子弟。李密的父亲李宽,也为当时名将,因功被封为蒲山郡公。李宽死后,李公子袭父爵位,小小年纪便成为了令人羡慕的蒲山郡公。
而他的长相也比较奇特,“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是一个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的人,用看相的说法就是天生异相。
李密从小爱思考、喜读书,才气逼人,长大后更是在关陇门阀圈中有很大的名气,后来在科举考试中也取得优异的成绩,当上了洛阳县令。在座的不少大臣都与他很好,便可想而知,他的反叛让众大臣们如何惊讶了。
“陛下,就算李密也从了贼,但还有我等在啊!臣等愿率军杀回中原,拿下杨玄感和李密等逆贼的首级献给圣上。”听见杨广说李密也叛乱了,在场的众将军们也马上起身请令,争着表忠心。
杨广这时却恨恨道,“那两个逆贼在朕眼中不过是如蝼蚁一般,只要朕的大军南返,必然能够平定叛乱,他们是掀不起多大的风浪的。可恨的是,这杨玄感居然选了一个如此紧要的时机,坏了朕征服高丽的大计。原本此次远征辽东形势一片大好,鸭绿江天险眼看便能一战而下,高丽全国也将被朕的大军踏平……”
“可恨杨玄感居然占领了黎阳仓,断了我军粮草。怪不得前些日子粮食迟迟不到,他却总是推脱找借口,朕没有想到那厮竟然是打的叛乱主意。幸好我军这一两月来**兼捷,攻占了高丽多处城池,夺得了城中存粮,不然就早已溃败了。”杨广心有余悸地说道。
不得不说,杨玄感的这招的确很狠,杨广的大军约有五十万,此外还有近百万民夫。他们在辽东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而杨玄感却在后方故意拖着不发。要不是这次隋军进攻较为顺利,缴获了大批粮草。大军一旦面临断粮的危险,再被高丽反攻,则极有可能重演一年前远征高丽大败而归的场面。
裴矩也起身道,“杨玄感本是弘农杨氏子弟,其父杨素当年更是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加之当今乱匪四起,如果不及早剿灭,万一等他在中原站住了脚跟,再联合了各地叛匪,可就麻烦大了。”
虞世基也附和道,“裴大人说的没错,如今我大军俱聚集辽东,中原空虚,如果不速加剿灭,恐怕后患无穷啊。”
他们这些大臣看得很清楚:那些饥民乱匪造反,哪怕聚集了十万甚至二十万人,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也往往难成大气,朝廷大军一到就能剿灭。所以这也是之前杨广一直没把农民造反之事看得有多严重的原因。
但是那些世家大族,甚至是朝中大臣谋反,可就完全是两个性质了,一个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毕竟这些人可是具有很高的声望,文治武功都非那些泥腿子可比的,能量比农民起义军大多了。
杨广这时点了点头道:“两位爱卿说的有理,那就由宇文述为主将,李靖为副将,统十万骑兵连夜出发,务必将那杨玄感一党反贼火速平定。另外,通晓河南、山东等地地方郡守,派出勤王之师援救东都。帐中诸位将军回去后,马上清查自己军中之人,凡有涉及杨玄感逆贼一党之关连者,一律拿下,以免为祸大军!”
“末将遵旨!”宇文述和李靖忙出列拱手接令。
裴蕴这时却起身问道,“陛下,那如今我大军今夜是否继续按原计划强渡鸭绿江呢?臣以为不必所有军队都撤回去,应留部分军队牵制敌人。”
杨广沉吟了一会道:“暂时休兵吧,如今高丽已经元气大伤,恐怕几十年都难恢复,已是朕案板上的鱼肉,朕想什么时候取就什么时候取。而且如今我军粮草短缺,也无法长期在此驻扎了。等平定了杨玄感一干叛匪,到时再一鼓作气,踏平平壤。”
这时,裴矩却是眉头一皱道:“陛下,虽然我军的确非撤不可,但高丽军见我军撤退,必然追击掩杀。我们得留下一支人马断后才行!”
杨广听闻之后,也是连连点头道:“断后军的确很有必要。只不过,哪位将军愿意为朕分忧呢?朕可拨军一万六千精锐部队于他!”
众将一听,只拨这么点人断后,都不禁摇头叹息,高丽军可是还有十余万人的。虽然他们追击倒不至于全部都来,但只留这点人断后,而军中又粮草所剩不多。士兵们见主力都撤退了,必然也心中惊慌。想要不全军覆没可太难了。
杨广连问几声之后,却都无人答应。这让他顿时火冒三丈道:“怎么了?断后对于你们来说就那么艰难吗?竟然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承担此重任?”哪位将军肯站出来,我直接升他一级!待我军顺利返回之后,还另有重赏!”
杨广说完之后,虞世基却是突然阴霾一笑道:“陛下,微臣倒是想起一人,适合当这断后军的主将!”
“哦?虞爱卿想推荐何人啊?”杨广饶有兴趣地问道。
虞世基摸了摸自己胡子,皮笑肉不笑道:“微臣想推荐许国公之孙,宇文明任断后军主将。宇文小将军出身将门世家,不但武艺超群,而且文采也非常不错,曾在四年前的东都元宵节赛诗会上力拔头筹。可见是一位文武双全之良将。”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不仅如此,宇文小将军还在去岁的远征中,大破高丽潜入我大隋境内的偷袭部队,击毙敌酋朴正昌。今趟远征也再接再励,打败了契丹军的进攻。为北路军成功占领黑石城立下了汗马功劳!足见其年岁虽小,但作战经验已经毫不逊色于一般大将……”
宇文述一听虞世基这样说,便暗叫不好,虞世基原本就深得杨广信赖,而且又向来喜欢用新人。哪有不顺势就让宇文明担任断后军主将的道理?
于是他急忙反对道:“陛下,臣孙宇文明虽然立有薄功,但论智谋机变,运筹帷幄,离真正的大将之才还差之甚远。尚须好锤炼一番,才有可能成长起来,现在就将他安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担任主将,恐有拔苗助长之害。如今微臣的左翎卫军也缺将领,依臣看来,不如就让其随老臣南下,攻那杨玄感逆贼吧。”
不过,宇文述的话立刻就遭到了裴矩的反对:“宇文大人此话差矣,有志不在年高,战国时期,神童甘罗也是十二岁为相,六国君臣不一样服服贴贴?至于宇文大人所忧心的身边将领缺乏之事,更不用担心。如今剿灭杨玄感逆贼乃是头等大事,宇文大人手下差将,只需向兵部报批,从其他几路军中征调即可,难道还会有谁捏着握着不肯借将给宇文大人不成?”
裴矩说的话也很有道理,乍一看,的确是非常公正的。但宇文述却知道,裴矩和自己明面上貌似没什么矛盾,但暗地里的小动作不少。毕竟他们二人眼下可说是朝中权力最大,皇帝最宠幸的两位大臣。自然都想把对方踩下去,然后自己成为百官之首。所以,他自然会在此紧要关头,落井下石,企图让自己最宠爱的孙儿成为那人人畏之如虎的断后军主将,然后趁机送命。
宇文述正待再辩护时,杨广却是已经被裴矩和虞世基说动,他点了点头道:“左翎卫军乃我大隋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部队,此次退兵,事起仓促,所以必须有智勇双全的大将和精兵断后,以防高丽军趁势追袭。宇文小将军既然之前便有上佳表现,又屡立战功,说明其军事才华的确非常出众。朕以为,对于这种智勇双全,年轻有为的小将,就应该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说罢,他方正色道:“现在传朕命令:三军拔营起兵,向涿郡撤退。任命宇文明为左备身府折冲郎将,率军三万断后,掩护大军撤退!务必将高丽军阻于辽河以东一月以上!不得有误!”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不管是宇文述还是宇文明都不好再说什么了。要知道左备身府折冲郎将可是正四品的军职了。只比十二府的大将军低一级。以宇文明的岁数和资历,只怕再有十年能不能达到这个级别都是问题。
宇文明也是无可奈何,只得上前一步,单膝跪下道:“末将领命!一定按陛下的吩咐,完成掩护大军撤退的重任!”
宇文述见状,不禁唉声叹气,而其余众臣都已经用一种看死人的目光看着宇文明。高丽军现在还有十余万人,可杨广却只肯拔给宇文明三万人殿后,就算这三万人全是精锐之师,也是好汉敌不过人多啊!而且大军主力都撤了,留下的士兵不人心惶惶才怪。
裴矩和虞世基这时却相互交换了一个满意的眼神,他们对于宇文阀的强势早就不满了。特别是见宇文成都和宇文明屡立战功,成为隋军中公认的后起之秀,更是忧心仲仲。因为他们的家族在文官方面还有不少人才,但在武将上,除了裴家有个裴仁基之外,完全无法和宇文家抗衡。所以,在削弱宇文阀实力这一方面,两人是非常有默契地达成了同盟。
第一百零一章留下断后
深夜的鸭绿江畔下,月光如水般倾泄在平静的江面上,照耀在隋军的大营内往来奔走的士兵身上。
原本此时隋军士兵都应当陷入了沉睡,因为他们原本打算第二天就要强渡鸭绿江,打到高丽的老巢平壤去。
可是此时,隋军的大营却无半分平静的样子。虽然来来往往的士兵没有人敢大声说话,可是那匆匆忙忙的身影,却让整个大营都陷入到了一种莫名的慌乱之中。
宇文明和宇文述两爷孙并排着走出了皇帝的御帐,看着这灿烂的星空,看着这宽广的辽东大营,两人的心情却是差别甚大。
宇文述心中沮丧不已,自己虽然争到了剿灭杨玄感大军的主将之位,但最心爱的孙子宇文明却被裴矩和虞世基联合陷害,任命成了断后军主将,而且圣上给的军队也太少了点,才三万人。
虽然杨广是下了命令,要从各军中抽调精兵组成,但才这点人数,能够挡得住高丽的大军吗?
而宇文明的心情却是相反,虽然他最开始也很焦虑,但只过了片刻时间就冷静了下来。他意识到这断后军的主将对自己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虽然人人都不看好宇文明,认为用这么点人是不能够挡住高丽军的反扑的,但宇文明本人却不怎样看。
在他看来,高丽军在之前的几次战役中,损失惨重,精兵猛将大多战死。如今的高丽军虽然还尚存十余万人,但多数却是临时征招的新兵,好多都是当地的农民,临时穿上了盔甲,拿起了武器,然后就被高丽的官员和将领们,迫不及待地赶他们上了战场。这样的部队,战斗力必然非常低下。
而且,高丽军还有一个不利的情况就是:他们的船只也大部损毁,如果要渡江追击隋军,他们也得重新造船,这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干成的事。只要自己多想一些防御办法,利用鸭绿江天险阻击敌人,未免就没有希望挡住高丽人的反扑。
现在自己才年仅十六岁,就成了正四品的左备身府折冲郎将。如果真的完成了杨广下达的任务,挡住了高丽军的追击一月以上,则自己的仕途将会一片光明。
虽然宇文明也知道,这大隋朝的运数已经不过五年了,它已经命不久矣。但眼下却还是为中原正统王朝,就连杨玄感这等牛人也无法推翻它。自己只有在它灭亡之前,掌握更多的实力,才能在将来的隋末乱势中取得先机。
“明儿,这次断后你可得多加小心!此事也怪我,没有想到裴矩和虞世基这两个老匹夫,竟然把主意打到了你头上,意图陷你于绝境之中!爷爷待回到东都之后,一定会找机会报复他们,跟他们好好算一下这笔帐!”宇文述怒不可遏地说道。他可是气得胡子都吹了起来。
宇文明听闻之后,却是轻叹了一口气,然后安慰宇文述道:“其实爷爷不必太过忧心,虽然高丽军是有十多万人,而我手中只有三万人,但圣上交给我的士兵都是精兵强将,且拒守鸭绿江天险,背后又有辽东者这样的坚城以为后盾。他们想要攻过来,甚至灭了我……只怕也未必那么容易……说不定最后我能给您和圣上一个惊喜呢!”
听宇文明这么一说,宇文述倒是神色缓和了不少,他于是正色道:“明儿,既然你已经有所准备,那爷爷也不多说了。此次回军中原,对战杨玄感,我打算把你大哥宇文成都带上,让他和我一起南返,毕竟我还是一家之主,不能让你们两兄弟都陷在辽东,以免万一有个闪失。”
宇文明听闻之后也点了点头,他也理解宇文述不把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的想法。
“不过,爷爷会调一千最精锐的铁甲骑兵给你!那是我亲自训练出的精锐。另外,罗成和长孙无忌也主动请缨,表示想和你一起留下防御,我便打算让罗成作你的副将,长孙无忌作你的参军!”宇文述正色道。
宇文明心头大震,他没想到爷爷竟然将他最精锐的铁甲骑兵也拔给了自己。他可十分精楚,这些铁甲骑兵人马皆身披铁甲。能挡普通弓矢和刀剑,但弱点就是行动不便,而且只能冲刺三轮,就无法再战了。
不过他们用来阻击敌人却是最佳的部队,尤其是对付敌人的骑兵和步兵,那就是大杀器。
至于长孙无忌就更不用说了,他是自己的大舅子,会主动留下来不足为奇。
可罗成的主动请缨却让他有些意外。要知道罗成也是一员智勇双全的武将,而且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只不过没有自己那样抢眼,加上罗家只是河北世家,跟宇文阀这种关陇大族在朝中的影响力不能比。所以他的升迁反而落在了自己后面,如今只是鹰扬郎将。
不过罗成和自己因去年一起抵御高丽军偷袭部队之故,关系相当不错,两人在军中也常一起切蹉武艺。可宇文明也万万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要和自己一起断后。
“谢谢爷爷了!没想到罗成兄和无忌哥竟然如此重情重义!”宇文明这时紧紧握住爷爷的手,眼中也不禁浮现出些许泪花。
“明儿,爷爷等你平安归来!”宇文述亦是老泪纵横道。
……
杨广的御前会议一结束,所有的统兵将领便将连夜撤退的命令传达了下去,此时整个军营都在准备着撤兵。虽然有令不必拨营,也不必带上那些沉重的军械辎重,得是出来这么久了,一路上要带走的东西不是很多。士卒们都在打着包袱,各种衣物盔甲,长短兵器,粮袋毛毯,这些都是不能遗失的。
宇文明的部下很快就发现了异状。在重新进行整编之后,他们便看到旁边的友军都在收拾东西了,而自己却没有收到撤退的命令。这让他们十分奇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