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之后,他才勃然大怒道:“陛下怎么能这样言而无信呢?之前发行纸币时,他不是颁布了圣旨说自由兑换吗?而且在那‘金山银海’的揭幕仪式上,他还再三强调了这一点,说任何时候拿着纸币去兑换金银,大周朝廷都不会拒绝,一定会足额兑换的!”
“哈哈!穆巴沙夫,你也说了:是任何时候拿着纸币去兑换金银,大周朝廷都不会拒绝,会足额兑换。但皇上可没有说,你拿着金银去兑换纸币,也足额兑换啊!不信你可以去财政部兑换处,仔细看看墙壁上贴的公告!”谢长风哈哈大笑道:“是你自己没看清楚规定,还好意思斥责皇上!这事如果放在以前大隋的话,你还不被马上被治个对陛下和朝廷大不敬的罪。弄不好还会被砍头呢!”
第587章纸币发行的成功
穆巴沙夫被这一连串的打击,弄得有些晕呼呼的了。一直以来,他都只关心纸币能不能足额兑换成金银,从没想过用金银去兑换纸币的事。听谢长风这样一说,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可是一件关系着他百分之十财产的大事啊!绝对马虎不得!
于是,穆巴沙夫立刻就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了财政部兑换处,只见这里已经三十个兑换窗口全开了,而且都换上了年轻漂亮,手脚麻利的小姑娘。来兑换的人虽然比以前他来的时候还多,但排队的现象却是消失了。
他看了一下墙壁上贴的兑换公告,顿时一下子蒙了。原来还真有那么一条:用金银兑换成纸币要收一成的火耗作为成色不足的手续费。
“完了!我这一下子就损失了百分之十的钱啊!”穆巴沙夫顿时有些欲哭无泪了。
不怕,把金条子给三佛齐商人,反正他们那儿是按金子结算,断断不要纸钞的。
但他却是突然想起,之前和一位日本商人谈好了一笔合同,这位叫山本正野的日本人要卖给他一批纸扇和和服。这山本正野就只要真金白银的,自己正好可以把刚刚兑换成的金条用出去。
想到这里,他便立刻叫随从驾着马车去那日本商人住的客栈,早点把这批货物买下来,好将手中的金条出手,以避免损失。
只不过,他才刚刚走进客栈,便见那山本正野穿着武士服,腰间挎着一把日本刀走了出来。
这日本商人一见到穆巴沙夫,立刻高兴地叫了起来:“这么巧啊!亲爱的穆巴沙夫大人,我正想去找你说说咱们这次交易的事,没想到你倒先来了……对了,我就想问问您,这一批货物,你是打算用大周朝最新的纸币结算吧?”
穆巴沙夫一听,也是愣了,他急忙说道:“山本正野,我们也不是第一次交易了,以前一直都是用黄金和白银交易的,怎么你却突然要求我用纸币结算呢?”
山本正野叹了一口气道:“唉!没办法啊!穆巴沙夫,你也是我的老朋友了,我就不瞒你说,这次我将货物交割给你后,便要用这批纸币去朝廷经营的陶瓷厂,购进一批青花瓷器回国销售给京都那帮大名们。”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然后又继续说道:“而那官营的陶瓷厂却是只收纸币,不要金银的。所以,如果你要继续购买我的纸扇和和服,便只能用纸币支付!”
“啊!可我将所有的纸币都兑换成了金银,那咋办呢?”穆巴沙夫一听,顿时一个头大。
山本正野听闻之后,却是鼻中哼了一声道:“如果你不能支付纸币的话,用金银也行,但那就必须将价格上浮百分之十,作为我拿去兑换纸币的火耗。穆巴沙夫大人,您自个儿选择吧:要么您给我纸币,要么您多支付百分之十的价款,我悉听尊便!”
穆巴沙夫这次可是真的气得晕倒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排了一整天的队,好不容易在当天最后一个兑换到金银,结果却是平白无故损失了百分之十的钱。这可都是他好不容易,冒着危险,万里迢迢运送货物,从大食到中原,吃尽了不少苦头才赚到的。
结果现在可好,费时费力,在寒风中排队了一天,换了一个平白无故损失百分之十金钱的结局,这让他如何不晕?
当然,这也不怪他。古人旧有的思维毕竟不能跟宇文明这个现代人比,哪怕是穆巴沙夫这种精明人,也少了一千四百多年的经验。
这个时代的人,思维还停留在“纸币不值钱,金银才值钱,所以朝廷才要强迫老百姓用纸币”的层面上。所以他们总担心自己手中的纸币,不能和金银铜钱自由兑换,总觉得真金白银拿在手上才保险。
而宇文明却是十分清楚,在后世无论去餐馆吃饭,还是酒店住宿。客人结帐时,如果让店方选择收受金银还是纸币,那没有一个店方会选择接受金银。只要不是这个国家的货币已经贬值到崩溃的边缘,谁都只会愿意接受纸币,而不是金银的。
可为什么店家会选择接受实际价值不值一文的纸币,而不去选择实际价值高得多的真金白银呢?这便是因为真金白银使用不便,就算店家愿意接受,他也得找秤来称重,找刀来切割,找个鉴定师来看看成色好坏。最后即使收了,还得找个保险柜好好保管,实在是不方便之极。
而纸币却是非常方便,面额价值多少,一目了然,真伪鉴别也比黄金容易得多,查看一下水印、金属线、紫光灯照射等等,都能够很轻松地辩别出纸币的真伪。所以,这就是现代社会里,纸币比黄金白银更为通行的原因。
而不管是在哪个时代,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哪种货币能够让人们方便快捷的支付和买卖东西,同时在价值上又能得到保证,那它就是良币。反之,就是劣币。
所以,宇文明的新计划第一项内容便是:规定财政部税务司收税,以及所有官营的产业结算,全部都只收纸币,如此一来,所有的商家和民众,都必须在手中存留一定的纸币,才能上税和买盐、送小孩上学。他们对纸币的需求量便会大增。
而他们开始大量吸纳纸币,便会带动市场上其他商户及民众跟进。毕竟市面上一种东西变得抢手了,自然就会物以稀为贵。不用朝廷强迫,也不用宣传,那些民间商人也会想法设法从普通顾客那里换取纸币而拒绝接收金银。这样便能极大地提高民众对纸币的接收程度。让他们觉得纸币才是良币,金银只是作为补充使用的劣币。
宇文明计划的另一项内容,就更有些歹毒了。他在货币兑换办法中,直接宣布纸币可以足额兑换金银,但金银兑换纸币却要扣除百分之十的成色和火耗作为手续费。这根本就是活生生抢人,同时也让大家心中明白,表面上纸币和金银是等值的,但实际上纸币的币值其实是高出金银一大截。这样一来,谁都会尽量在手中保留纸币,而不是金银了。
这次发行纸币的大动作,终于成功了。尤其是那“金山银海”的十天展示,更是让民众们对新货币有了极大的信心,相信朝廷有着强力的支付兑换能力。
而为了让其他地区的商人和民众了解大周的金银兑换能力,相信朝廷的信用。宇文明索性下令每个月的十三号,作为“金山银海”的展示日。在这一天,国库存放“金山银海”的府库,将对公众开放,让大家可以目睹这一巨大的世界奇观。
“金山银海在,大周朝的货币信用就在!”这是解说员为参观者介绍时所强调的说辞,并称这是皇帝陛下的亲口保证。
周朝在一系列新举措之后,使得纸币的功效完全超过了金银铜钱,在信誉得到保证之后,本身毫无价值的纸币取代金银成为周朝的流通货币,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后来,大周纸币还成为了周朝周边国家的硬通货。日本、南洋诸国、西域诸国、天竺等国,都逐渐接受并使用大周的纸币。而国库中的那座“金山银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部收纳的金银数量增多,慢慢被置换成了真正的黄金白银。
等到永昌三十五年时,周朝国库的“金山银海”完成了替换。原来中空的“金山”和“银海”,其内的最后一块沙石也被替换出来,成为名符其实的“金山银海”。宇文明当年唱的“空城计”,才终于落下了围幕。
随着新货币的发行,国内的财政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财政预算也不象以前那样捉襟见肘了,因为可以发行纸币来冲帐,平衡预算。如果在后世,滥发纸币会引起通货膨胀,但现在纸币才刚刚发行不到一个月,洛阳以外的好多郡县都还没有纸币流通呢。宇文明自然不会担心纸币贬值之事。眼下,他已经把注意力投下了南方,准备一鼓作气,攻占荆襄之地,使东都洛阳的南面威胁得到解除。
宇文明之所以决定先从荆襄之地开刀,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荆襄之地多河湖,更有长江、汉江从中流过,与北方的战争相比,在荆襄之地作战,除了陆上的战斗之外,还要考虑水战问题。
而不管是唐军还是周军,都是北方人居多,原本都不擅长内河水战。
不过对于周军来说,他们有一个有利之处便是:周军虽然以前没有内河水师,但却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水师。而且在攻占了江南之地后,又收编了杜伏威的江淮水师残余人马。这样在水师方面,他们可比唐军要强大得多。
而且,唐军占领的襄阳、江陵等地,从地图上看也是一个凸形。周军的地盘从北面的宛城、南阳,东面的江夏、随州,南面的巴陵、岳阳,三面包围着唐军占领的荆襄之地。
在周军水师占优,且地理位置也处于有利态势的情况下,宇文明自然便选择了先从荆襄着手发起进攻。在他的计划中,如果一旦攻占了荆襄,便可向西攻入巴蜀和汉中,取得对李唐的绝对优势。
而就在宇文明在过年后的第一次朝会上,与群臣一起商讨如何进攻荆襄之时,情报部却是突然传来了消息,称关中发生了变故,李建成被废除了太子之位。
第588章李唐的新动向
“什么?李建成被废了太子之位?”宇文明听闻之后,也是吃了一惊。
“此事也在意料之中,李渊对于李建成没能攻下河北,却丢了已经到手的河东,是大发雷霆。要不是李建成拿下了河套地区,也算有些功劳。他说不定要被废为庶人呢。”红袖这时轻叹了一口气道。对于关中李唐方面的情报收集,历来是她工作的重点,派往关中的探子数量,相当于全国情报部外派人员的三分之一。
“红袖娘娘,李建成被废了太子之位后,难道是李世民上位了?”杜如晦皱着眉头问道。在他们看来,李世民可是比李建成更难对付的对手。
“没有!李渊只是取消了李建成东宫太子的资格,将其降为燕王,并责令其在皇宫好好协助处理政务,一年之内不得领兵。但李世民却依然是秦王,并没有顺理成章地继承太子之位。”红袖详细解释道。
“看来,应该是我爹在大哥和二哥之间犹豫。”这时,一个清脆动听,如银铃般的声音响了起来。
众人向声音来处一看,发现却是李秀宁。
大家这时才想起,李秀宁便是李渊的三女儿,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妹妹。她对于李渊家中的情况应该是最熟悉的。
“我爹爹虽然表面上对几个儿女都一视同仁,但秀宁却是知道,他是最喜欢大哥建成的!”李秀宁幽幽道:“爹一直觉得,大哥最象他,无论是相貌、性格、才能还是为人处事方面,都和他极象。”
“大哥建成不象二哥世民那样张扬,喜欢出风头,展露出自己的才华。他便如父亲一样,做人比较低调,喜欢隐忍。但其实大哥的心机和才能,并不比二哥差多少。”
“当初,父亲进军关中时,曾许诺谁能打败隋军,让唐军入主关中,便立谁为太子。可在二哥世民打败宋老生,迫降屈突通,占领长安之后,父亲却并没有如约定的那样,立二哥为太子,依然立的大哥建成。虽然他表面上说的是大唐初建,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是古往今来的惯例。他立大哥为太子并不代表大哥就能继承他的皇位。将来待统一天下之后,他才会正式册封皇太子,宣布大唐的皇位继承人。但秀宁却知道,父亲心中其实早已选定了大哥建成!”李秀宁侃侃而谈道。
她作为李家的重要一员,对李渊父子三人的情况自然比其他人了解得更深入,象这些内幕,只怕是情报部的探子也很难打听得到的。
宇文明听闻之后,也是眼睛一亮,他这才发现,在自己的后宫之中,竟然有一个对李家情况如此熟悉的人,这可是自己的一笔巨大财富啊!
他这时也不禁忍不住说道:“秀宁,这可真是辛苦你了!因为朕的原因,害得你和父兄反目,让朕心中也一直极为不安……”
“陛下可千万别这么说!”李秀宁连忙打断了宇文明的话道:“当年是臣妾之父先对您起了害心,才导致两家反目成仇的。要追究责任,当属李家不对。只不过……只不过,如若将来陛下打进关中,一统天下,请留他们一条生路可好?”
宇文明听罢表情顿时一愣,他这才明白,李秀宁之所以会供述出李家的这些私密情况,乃是想借此表功,求自己饶了她的父亲和兄长。
说实话,宇文明是不太想放过李渊父子的。因为他可十分清楚,不管是李渊还是李建成、李世民,都是当世枭雄,一旦给了他们可趁之机,这三父子便很有可能东山再起,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
可如果不放过他们吧,从关系上说,李渊又是自己的岳父,李建成和李世民是自己的大小舅子。如果真杀了他们,恐怕李秀宁会伤心难过的,而且百姓们也会认为自己六亲不认。
思忖了片刻之后,宇文明方说道:“秀宁,朕答应你:只要我大周王师杀入关中,唐军崩溃之时,令尊和贵兄不再负隅顽抗,朕便可放他们一条生路!只是他们必须离开中原,到塞外或者西域、南洋等地生活,未经朕的许可,不得随便返回中原!”
李秀宁也知道,自己夫君和父兄如今是争霸天下的死对头,如果宇文明落在李渊手中,只怕下场会更惨。相比之下,宇文明承诺留李渊父子一条性命,只是要求他们离开中原,已经算是宽宏大量了。
“臣妾代他们谢谢皇上了!”李秀宁立刻盈盈拜倒,当众相谢。
李建成被废了太子,以及李秀宁向宇文明为其父兄求情之事,只是朝会中的一个小插曲。紧接着,宇文明和朝廷众臣、以及军中将领又接着商讨出兵荆襄之事。
而这时,徐世绩便提出了南北两线同时开战的计划:“陛下,微臣建议,夺取荆襄是我军此次作战的主要目标,但不能将眼光仅放在荆襄一地之上。因为我军主力一动,唐军也会立刻作出反应,将主力调往此地。如此一来,便会让我大周的主力和唐军的主力皆云集于荆襄。”
“由于双方的军队数量都极多,且均有名将指挥,不太容易犯错。这样便会让战局陷入僵持状态。因此,微臣认为,可以先以偏师在北线发动对河套地区的进攻,声东击西,吸引唐军的注意力。然后我军主力再突然南下,相信便能杀荆襄之地的唐军一个措手不及,夺取荆襄,威胁巴蜀也就容易许多了!”他一脸郑重地建议道。
徐世绩的提议让众人纷纷点头称是。如此一来,周军摆出大举进攻河套的架势,必然吸引李渊的注意,诱导他将唐军主力派往河套防御。毕竟河套位于关中的上方,是草原到关中的必经之地,也是水草丰盛的养马场所。对于李唐来说十分重要,绝不能轻易放弃。
而当唐军的主力到了北方之时,周军主力再大举南下进攻荆襄,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又有水师战舰配合,如果还不能胜,那带兵的周将的确可以抹脖子了。
“徐大人所言极是!河套之地乃是一处战略要地,我军不能放任其落在李唐手中。依朕之见,不如便以罗成为主将、罗士信为副将,徐世绩为军师,领军十万进攻河套。”宇文明朗声说道。
罗成和罗士信都是擅长使用骑兵之将,而河套地域开阔,又邻近草原,适合骑兵作战,以罗成和罗士信为将,的确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两人的长处。而且,在收复河东的战役中,罗成和罗士信也是一同指挥北路军,从两人之间的配合上看,的确十分默契,足以胜任此项重任。
“末将遵命!一定保证收复河套!”罗成和罗士信这时一起出列,向宇文明抱拳行了一礼。
“收复河套倒不是你们的责任,你们主要的任务是要把唐军主力吸引到河套一带。当然,如果荆襄战事起后,唐军主力南撤,你们觉得有机可趁,要趁机收复河套也不是不可以!届时由你们自己掌握吧!”宇文明倒是大大方方地一挥手道。
当罗成和罗士信领旨之后,徐世绩却是眉头一皱道:“陛下,十万大军虽然也不少了,但要吸引住唐军主力,却是显得有些不够。而且万一唐军主力撤退,我军将进攻河套变成假戏真作,还需要一批步兵。因此,微臣认为,再多配备五万步兵为佳!”
宇文明略一思索之后,倒也没有反对,依旧是大开绿灯道:“既是如此,便依徐卿家之言吧!由你们三人领军十五万佯攻河套,朕同时给你们完全的自主决定权!”
“多谢陛下!”徐世绩等三人听闻之后顿时大喜。
在北线的人马和兵将确定之后,众臣方将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荆襄战役上。
经过三个多时辰的紧张商议,宇文明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方终于确定了进攻荆襄的作战计划。
按照群臣商议的结果,周军将兵分三路展开进攻。
左路军,由宇文明亲自指挥,以秦琼和程咬金为副将,斛斯政为军师。从宛城南下,再度进攻襄阳。由于他们面临的敌人数量最多,又是李渊的亲弟弟李孝恭把守,故军队数量在三路军中最多,达到了十五万之多。虽然其中有不少是才应征入伍的新兵。但陌刀军和铁甲骑兵都配备在其中。也算是混合编制了。
中路军,则由李靖指挥,以郭子逸和林子墨为副将,从江夏出发,沿长江进攻江陵。他们的兵力比左路军要少一些,只有十万人左右。但对于进攻江陵来说,却还是足够了。
至于右路军,则是由尉迟敬德任主将,以宋金刚为副将,领兵八万从巴陵出发,向西渡过湘江,进攻长江以南的荆襄地区。他们这一路的兵力,从表面上看是最少的。但工作任务却也是最轻松的,如今除长沙郡还有不少人外,零陵、桂阳、武陵等地已经没有多少唐军驻守了。以右路军的兵力,应该能够轻松攻下。
第589章大战再起
除了这三路军之外,周涛的水军也将随同作战,水师就没有再象去年进攻江淮军那样,单独成军。而是集中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江夏港,随时听候调遣,协同作战。
在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准备之后,永昌二年三月一日,罗成和罗士信便率领十五万大军首先进攻河套。周军在三月三日便攻到了榆林城下。经过五天五夜的猛烈进攻之后,榆林城被攻破,周军打开了通往河套地区的门户。
三月十五日,周军攻到了丰州城下,此处是河套除五原郡之外的最大城池,驻有唐军三万,城池也较为坚固。罗成和罗士信一时难以攻下。于是,他们便将该城团团围困起来。
河套地区的唐军最高将领,便是五原郡留守薜万彻,他率军援救丰州,却在城外被罗成打得大败。然后罗成便命手下士兵,穿上唐军的衣服,冒充五原郡来援的唐军,诈开了丰州城的大门,一举攻陷了丰州。
随后,罗成和罗士信又横扫河套地区的七八个县城,将河套一半的地盘都占领了。让李唐朝野上下十分震动。
薜万彻直到此刻才探听清楚,周军的进攻兵力竟然有十五万之多,如此一来,他也丧失了依靠自己的兵力,独自驱走周军的信心。
当河套告急的求救战报,如雪片般落到了李渊的御书房案头时,他也终于坐不住了,召集李建成、李世民和裴寂、刘文静等商议对策。
在座众人的意见都很统一:那就是河套绝不能丢。该地虽然人口不多,经济落后,但却扼守关中进入大草原的咽喉要道。而且此地位于黄河边上,水草肥美,是极好的养马场所。如果丢给了周军,那唐军便仅剩下陇西一处养马之地,战马的补充来源便会大大减少,使骑兵的战斗力下降。
而且,河套也是战略地位相当重要的要地。从河套南下到关中,仅有六百多里,且全是一马平川,骑兵两天之内便能踏马壶关关外。而一旦壶关被破,关中的北大门便畅开了,长安会受到严重威胁。
所以,不管是从军事上还是战略上,河套都是一个必争之地。
李建成在会上便趁势提出,请求李渊派他再度领兵,前去援救河套。而他的理由也比较充足:之前河套在周军手中时,便是他率军夺回的,有在河套作战的丰富经验,对河套的地形和风土人情也很熟悉。
而属于李建成一系的大臣,如裴寂、段志玄、张宝德等也立刻附和。
不过,李渊却是考虑到,自己刚刚才下令,宣布李建成一年之内不得领兵,如果现在又让李建成单独领兵,就显得有些朝令夕改了。于是,他还是决定,让李世民领兵二十万前去援救。
而李渊对李世民的期待也很高,要求他不但要夺回河套丢失的十余城,还要趁势杀入河东,争取将太原这个李唐起兵之地收入囊中。
……
三月二十七日,李渊为李世民在渭水北岸举行了誓师大会,然后二十万唐军便在李世民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开赴河套。
四月五日,北上的唐军主力已经渡过黄河,进入五原郡境内,而得到风声的罗成和罗士信,则率领周军退到了丰州,他们将步兵留驻城内,骑兵在外围游弋,威胁唐军的粮道。
由于周军的骑兵,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高于唐军,加上罗成和罗士信按照宇文明的布置,在唐军主力到达后,便再也不发动进攻,只以骑兵对脱离大队唐军的小股部队发起突袭,使唐军一时之间也难以歼灭周军主力。
虽然在四月十五日时,唐军便夺回了丰州,但从五原到榆林的广大区域,却一直有周军骑兵活动,使李世民也不敢放手向河东进发。他也十分清楚:只要自己的主力离开河套进入河东,罗成等人必然卷土重来,河套诸城皆难保。届时,自己将会同时面临河东周军和河套周军的两面夹击,陷入不利的局面。
就在李世民在思索,如何才能将罗成诱出,择一有利地点将其主力聚歼之时,南方却是风云突变。宇文明在洛阳城外举行了誓师大会,宣布三十五万周军将分三路大举南下,收复荆襄。连同原本就在江夏、巴陵等地的留守周军,宇文明投入的总进攻兵力达到了四十万之巨。而荆襄之地的唐军最高指挥官李孝恭,手中的兵力一共还不到十五万,如何抵挡得住?
于是,虽然周军才刚刚从洛阳出发,但预感不妙的李孝恭,便已经将求救之信,派人用八百里急报的方式,送到了李渊的御书房内。
李渊得知周军主力竟然出现在了荆襄之地,也是大吃一惊。如今关中唐军虽然还有三十万,但他却是不敢将其全部调往荆襄。那样一来,关中必然空虚,万一洛阳的周军再进行西征,关中恐怕就难保了。
可如果在保证关中防守力量的同时,再调兵支援,他却只能抽得出十五万军队。
而这十五万大军看似不少,但调往荆襄之后,加上当地唐军也不过三十万。和周军相比,兵力并不占优势。而且,李渊还知道周军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这样一来,唐军想要取得胜利非常困难。
可如果就此放弃荆襄之地,周军便可直抵巴东城下,威胁李唐的大后方巴蜀。而一旦巴蜀有失,则李唐将再无争霸天下的可能。
在这个时候,任何人都看得出,仅仅只有关中一地的李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拥有河东、河北、辽东、山东、河南、江南、荆襄等地的周朝的。
真要出现了这种局面,只怕此时自己身边的大臣和武将们,便会纷纷私下接洽宇文明,商量如何出卖自己,然后投降周朝的事了。
所以,在目前周朝已经在地盘大小,辖区人口,军队数量上占据上风之时,李渊如何还要保持部下对他的信心,就决不能再丢失荆襄这样一块重中之重的要地。
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就算倾其关中之兵,也难以救下荆襄,而且关中也根本不可能不留重兵防守。
想到这里,李渊的头便又痛了起来。
虽然他可以让李世民率军返回关中,再出兵荆襄。但这样一来,河套恐怕便又要丢失了。而且河套距离荆襄远达两千余里,就算李世民马上就从五原郡出发,到达襄阳也是六月份了。这时,只怕荆襄一地早就成了宇文明的囊中之物了。
就在此时,门外的侍卫却是禀报道:“皇上,裴大人和刘大人求见!”
李渊一听,眼睛顿时一亮,忙挥手道:“快快有请!”
片刻之后,裴寂和刘文静方走进了御书房,然后跪下磕头道:“微臣参见陛下!”
“两位爱卿快快请起!”李渊连忙示意二人起来,然后吩咐太监道:“小安子,快给二位大人看座!”
太监应了一声后,便端过来两张椅子,让裴寂和刘文静坐下,然后又给二人倒了两杯热茶。
“裴爱卿、刘爱卿,从太原起兵之后,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象现在这样,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商量事情了!”李渊有些感概地说道。
两人纷纷点头称是,但面色却都有些尴尬。因为他们都知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乃是由于两人选择了不同的效忠对象。
裴寂押宝在太子李建成身上,认为他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
而刘文静却认为秦王李世民有天子之相,虽然目前不是太子,但将来却必成九五之尊。
正因为两人分属******和秦王党,所以便成了政敌,自然较少往来了。这一回,如果不是看到李唐陷入了巨大危机之中,裴寂和刘文静也不会连袂前来。
“对了,裴爱卿、刘爱卿,你们来找朕,可是因为荆襄战事之故?”李渊见两人面色尴尬,也不再多问,对于自己这两位得力属下,分别支持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事,他也早有耳闻。
“正是如此!却不知陛下对此可有主意?”裴寂小心翼翼地问道。
“朕也正为此烦恼,单靠关中的兵力,只怕难以和宇文明的四十万周军抗衡。可如果要将正在河套作战的世民叫回来,恐怕还在路上荆襄便已失守。而且世民若回来,那河套又岂能保得住?”李渊一脸忧虑地说道。
裴寂和刘文静对视了一眼,然后方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调秦王回来是下下策,河套丢失,就算保住了荆襄,恐怕也未必见得更有利。依裴某看来,在河套的周军罗成部未消灭之前,决不能调秦王回来!”
李渊点了点头道:“朕也知道这一点。不过若不调世民回来,单凭关中的军队,只怕救不了荆襄啊!”
刘文静听闻之后,却是一拱手道:“陛下,若要保住荆襄,有两个办法,一是打败宇文明的四十万大军;而另一个办法,则是让周军主动退却,回返洛阳!”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第一个方法要做到很难,而且就算真的打败了宇文明的四十万大军,只怕我军付出的伤亡也不是一般的惨重,若再遇上周军的援军赶来,恐怕就会落得全军覆没,主力尽丧的结局。所以,微臣以为,正面与宇文明在荆襄一带对抗,乃是下下策!”
第590章老将出马
“刘爱卿,朕明白你的意思。可第二个办法也很难做到啊!周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却粮草充足,而且他们的骑兵也强于我军,我们是很难截断其粮道,让其退兵的!”李渊这时却有些不解地问道。
“陛下,刘大人的意思,并不是截断周军的粮道,用断粮的方法迫使其退兵。而是采取进攻一处周军不得不救的战略要地,逼其只能从荆襄之地退兵,以保该地……”裴寂这时却突然出言为刘文静解释道。
李渊这才明白了过来,他皱了皱眉头,有些疑惑地问道:“裴爱卿,刘爱卿,那依你们之见,我军应该进攻何处周军必救之地呢?”
“洛阳!”裴寂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他这时喝了一杯茶水,然后详细解说道:“陛下,洛阳是天下三大都城之一,人口众多,既是前隋东都,也是周朝现在的首都。对于宇文明和周军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城市。他们什么地方都可以丢,唯独首都洛阳不能丢。要知道,首都若是失守,不光是周朝的大臣和家眷们会落入我军之手,就连宇文明的老婆和子女,也会在劫难逃。他的威信更会大大降低……所以,若是我军进攻洛阳,周军必会回师救援!”
“陛下,裴大人所言极是!”刘文静这个裴寂的老政敌,也破天荒地站到了裴寂一边,毕竟这是关系着李唐生死的大事,他也不敢因为内斗就葬送掉李唐的机会。
他也连忙为其帮腔道:“洛阳虽然城池坚固,四周又有关隘拱卫,但离关中却是极近,我军从潼关出发,快马一天一夜便可到达洛阳。现在周军的主力都分赴北方的河套和南方的荆襄作战,首都周围纵然还有些人马,也与我军相差甚远。如果我军派出重兵,从潼关出发,强攻洛阳,说不定便能趁机将其攻克,那争霸天下的格局,就将大大改观了!”
李渊一听,心中亦是有些意动,如果真的能攻下洛阳,那对唐军来说,就太有利了。
刘文静这时又道:“而且,就算我军攻不下洛阳,但以重兵将其围困,宇文明辖下的兵将也必心中惊慌,毕竟他们的老婆孩子都还在洛阳城中。届时宇文明也不得不从荆襄撤军,返回洛阳以求击退我军。这时,李孝恭便可对周军衔尾追杀,而我军在洛阳周围也可安排重兵埋伏,来个围城打援!届时,绝对能让宇文明吃不了兜着走!”
李渊听闻之后,不禁站起身,从书架上取过地图,仔细揣摩了起来。
片刻之后,他方终于下定了决心,就照两人的意思办,出兵进攻洛阳。这也是目前唐军唯一的选择了。
“两位爱卿,不知道你们对于领兵大将,可有心中合适的人选?”李渊这时抬起头问道。
裴寂和刘文静心中都是一喜,看来李渊终于被自己说动了。
裴寂立刻便回答道:“陛下,依臣之见,让燕王戴罪立功乃是最佳选择。其实燕王本身能力很强,不然当初在进攻河套和河东时,也不会势如破竹了。他败在宇文明手中,并非自己指挥失误,乃是宇文明太强了……事实上,就连秦王也在宇文明手中吃瘪不少。可如今,宇文明并不在洛阳,而是去了荆襄指挥作战。洛阳已无良将把守。如果让燕王率军进攻。相信一定能给陛下一个满意的结果的!”
李渊听闻之后,微微有些意动,毕竟他废了李建成太子之位也是一时之气,事后也觉得处罚过重了。那宇文明号称大隋双壁之一,自入伍以来,可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连自己也在他手中吃过瘪。让李建成去和宇文明对战,的确有些难为他了。而且之前李建成也攻占了河套和河东,占领了半个河北,虽然后来在宇文明的进攻下损兵折将,但也不能完全抹杀他过去的功劳。
就在李渊想答应之时,刘文静却是抢过话头,反驳裴寂道:“裴大人,你这就错了!常言道:君无戏言!陛下才刚刚宣布燕王一年之内不得领兵,可这才过了不足三月,你想让陛下被天下人指责言而无信吗?”
裴寂听闻之后,也是气得满脸通红,他反唇相讥道:“现在秦王还在河套无法脱身,李孝恭将军在荆襄苦苦挣扎,李神通将军在陇西与吐谷浑对峙……除了燕王之外,你说还有谁有资格为此大将?你该不会想让齐王再次领兵出征吧?”
这两人刚刚一起合作,说动了李渊出兵洛阳。现在见达到了目的,便又恢复了政敌之间的关系,相互拆台起来。
“裴大人,齐王早已被陛下宣布,不能再单独领兵,自然是不能秋考虑的。”而刘文静显然早有准备,他并没有被裴寂问倒。让李元吉去领兵,那是铁定要败的。而他心中的人选却是另有其人。
刘文静这时正色道:“启禀陛下,我大唐人才济济,除了两位皇子和两位皇室宗亲之外,还有一员老将可用!此人在大隋时便名声显赫,作战经验丰富。在军中也颇有威望,微臣以为,可命此老将为三军主帅,进攻洛阳!”
“哦?那这老将是谁呢?”李渊听闻之后,也有些好奇地问道。
刘文静一个字一个字地说道:“屈突通!”
“什么?你说他?”李渊听到这个名字,也是吃了一惊。
屈突通生于北周初建之时,长安人,是隋朝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之子。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大业年间曾参于平定杨玄感叛乱,数次镇压农民起义,为隋朝立下赫赫战功。
在隋炀帝杨广南巡江都时,委任其镇守长安。而不久之后,李渊便在太原起兵反隋,并打入关中,屈突通坚守潼关,兵败被俘,开始一直不肯投降,后来李渊命人拿住他的家眷之后,让其子劝其投降,才极不情愿地降了李渊。并在唐朝正式成立后,出任兵部尚书一职,封蒋国公。
李渊对于屈突通其实是比较欣赏的,认为其是一名忠义之士,而且也有相当的军事指挥才能。
只不过,屈突通此时已经六十五岁了。而且听说身子骨最近不太好,让他出任主帅,远征洛阳,却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
当李渊把自己的忧虑说出来后,刘文静却认为不是问题。他称屈突通只是偶感风寒,现在吃了几副药后,早已无恙。而这员老将无论是以前在隋军中,还是现在在唐军中,皆是德高望众之人。
且他还是兵部尚书,对于军中将领、部队情况皆十分熟悉。
屈突通在降唐之前,在潼关镇守多年。对于从潼关到洛阳一路上的地形十分熟悉,由其出任主将,不管是从兵员粮草的调度,还是指挥作战,皆是上乘人选。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刘文静没说,那就是屈突通在属于秦王李世民一派的武将。如果他真的出任主帅,攻克洛阳,或者逼得宇文明从荆襄退兵,那便为唐朝立下了大功,更深得李渊信赖。如此一来,李世民在朝中的支持者声势便更为浩大。将来被立为新的太子可能性也大增。
“好!既是刘爱卿极力推荐,那便让屈老将军领兵出征吧!”李渊摸了摸自己颌下长须,思忖了片刻之后,便点头同意道。
刘文静肚子里的小九九,他其实早就看出来了。但如今李渊也认为,让屈突通出征,也是唯一的选择。
虽然他也可以硬着头皮同意裴寂的意见,改以李建成为主帅。但那样便是成了自己打自己耳光,刚刚颁布的圣旨就马上作废。如此一来,朝中群臣如何看自己?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儿子又会如何看自己?朝令夕改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威信。
裴寂虽然对于李渊没有接受他的建议有些不满,但让屈突通担任主帅,也是现在最合适的人选。而且他对于唐军能否攻下洛阳,也有些心中无底。毕竟以宇文明之能,主力大举南下之后,洛阳的防御就算有所削弱,也决不会让唐军轻易攻克。此战必然是一场恶战,而鹿死谁手还真难说呢。
君臣三人又商量了一个多时辰,方定下了出战的兵力为二十万,粮草辎重等等一应俱全。
随即,李渊便唤太监将屈突通召来,告知他打算出征洛阳,以行围魏救赵之举,迫使宇文明率军北返,放弃进攻荆襄。而如果宇文明不肯北返,或者唐军见有可趁之机,顺势攻下洛阳也可以。
屈突通之前就已和刘文静商量过此事,自然应答起来头头是道,让李渊也十分满意。
而屈突通便趁机提出,让刘文静作他的军师,又让他的两个儿子屈突寿和屈突诠在帐下为将。
对于屈突通的要求,李渊都一一满足。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重创洛阳守军,迫使宇文明不得不从荆襄撤军。不然就必须攻下洛阳。
“请陛下放心,屈突通一定竭尽全力!如果不能解荆襄之危,且攻不下洛阳,屈突通便会提头来见圣上,以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屈突通倒是雄纠纠气昂昂地说道,颇有几分老将之风。
“好!朕就等老将军的好消息了!”听了屈突通的话,李渊亦是大喜道。
永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二十万唐军便从长安出发,东出潼关,向洛阳方向黑压压的扑来,这座旧隋的东都,周朝的新都,便又被战云笼罩了……
第591章李孝恭的烦恼
就在李渊出兵洛阳的同时,在襄阳城头上,李孝恭也正在唉声叹气着。
“大哥还真是怕了宇文明了!知道这小子在我这里,便不再援救荆襄,而改攻洛阳了!说是搞什么围魏救赵,引宇文明撤军,我看明显就是让老子在这里等死!”李孝恭气呼呼地说道。
虽然现在的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阳光照耀在汉水的江面上,显得碧波荡漾,但李孝恭却是一点好心情都没有。
相反,如今他心中十分烦躁巅狂。他知道,现在自己已经面临背水一战的境况,襄阳一战,再不能输,一旦再输,荆襄之地也就全部失去了。
本来,周军在之前的一段日子里,一直都是和李孝恭处于僵持的阶段,他们想要灭了李孝恭,有心无力。李孝恭想要攻占江夏、巴陵,更是绝无可能。李孝恭对于这种情况也算是比较满意了。
如今江淮军已灭,杜伏威和辅公佐都做了周军的刀下鬼。天底下敢和宇文明叫板的势力,已经只有李唐一个了。
如果他李孝恭不是李渊的弟弟,只是一员普通的唐军将领,说不定也会考虑顺应形势,投降周军了。只可惜,他的身份不比寻常武将,就算他肯投降,也要别人相信才行。可又有哪个人会相信他这个李渊之弟会背叛李唐呢?
在隋末这种门阀世家观念深厚的时代,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就算他真的投降了,宇文明也信了。恐怕天下人的唾沫也会把他淹死。
所以,李孝恭无奈之下,只能期盼着奇迹发生。期盼北面的李建成在占领河东后,能再创奇迹,一举占领河北,将周朝分割为南北两块,那样李唐还有一线胜机。
只可惜,奇迹没有发生,李建成先胜后败。在宇文明到达战场后,连战连败,不但河间郡丢了,连河东也一并丢了。
这个时候,李孝恭便估计周军下一个进攻目标便是自己了。毕竟周军有水师之利,不进攻荆襄有些说不过去。
但过年之后,周军却先向北面的河套发起了进攻,这让李孝恭心中不禁一喜,认为宇文明是打算先北后南了,自己还可以再过一两年安稳日子。
不过,就在他自鸣得意之时,周军主力却是突然杀来。宇文明的四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荆襄,从北起襄阳,东到江陵,南到湘江两岸的上千里战线上,烽火再起。
李孝恭不得不仓促接战,由于他的水师比周军水师差得太远,尤其是在战舰的速度和攻击力上,完全不能相比。再加上兵力只及周军的一半不到,因此六战六败。一个月内折损了数万精兵。
虽然宇文明每次发起进攻的时候,兵马也不算太多,与李孝恭的迎击部队数量相仿,但他就是对宇文明无可奈何。
第一次输的时候,李孝恭是觉得时运不济,是周军装备太好,而且擅长骑战。第二次输的时候,他是觉得宇文明太过阴险,偷袭他的大营得手。可到了第六次输的时候,李孝恭已经明白了一点:那就是想要在野战上胜过宇文明,对于他来说,难比登天。
而且,最糟糕的还是:宇文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分了三路大军进攻,无论是尉迟敬德这一路,还是李靖那一路,都不是李孝恭可以抵挡得住的。
李孝恭以前觉得领兵打仗也不算难,只要有善于指挥的将领,勇敢作战的士兵便足矣。尤其是在进攻萧铣时,更是助长了他心中的这些想法。
就凭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作战方法和带兵经验,萧铣和萧岩父子就拿他毫无办法,连战连败,让他一举占了荆襄之地。这就让李孝恭觉得,率兵打仗也不过如此,他能打败萧铣,足见其领兵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决非李渊才起兵时那个吴下阿蒙可比了。
于是,在得知宇文明三路大军攻来的时候,他便把对付萧铣的那套作战方法又拿了出来。但他却没有想到,遇到了宇文明、李靖、尉迟敬德等率领的周军主力之后,自己手下的唐军勇士竟然和纸糊的一般。
不仅是水师作战不力,江陵一战,唐军水师损失惨重,被周涛一艘艘送入了江底。就连步战也是连战连败,周军铁甲骑兵的杀伤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李孝恭这时才明白,虽然他的指挥水平或许是进步了不少,但那也只是和过去比。跟宇文明、李靖、尉迟敬德等周军名将相比,那还差得太远。
即使有的时候,对方的领军大将也许水平只是胜过一筹而已,但是这仅仅一筹的差距,便让他一辈子也追不上!
如今,南线周军主将尉迟敬德早已渡过洞庭湖,占领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郡,唐军原本占领的长江以南之地几乎全部失守。
中线的周军主将李靖,在水师的配合下,也攻克了江陵,然后沿长江北岸向西进攻,攻克了公安、赤壁、天门等城池,渐渐逼近了宜州。
而北线的周军则是宇文明亲率的大军,横扫了襄阳以外的所有唐军城池。如今,襄阳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让李孝恭守也不是,逃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