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地密码7

_8 何马(当代)
  胡杨队长接着解释了回来晚的原因,因为肖恩留在那里解剖那头巨蜥,还将解剖下来的东西带了回来。
  在众人注视下,肖恩从背包里取出一截带肉的长骨。
  长骨正中膨大,胡杨队长说看起来有些像一种叫葫芦丝的乐器。肖恩说,这截骨头是那头巨蜥的发声共鸣腔,只要吹奏得法,就能发出那巨蜥的吼声,周围的大型生物听到,必定不敢靠近,除非是以那种巨蜥为食的生物,但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应该不可能有那样的生物存在。
  所有的人都皱着眉头,在肖恩的指导下,很轻易地就吹响了那截骨头。岳阳认为,这和强巴少爷的骨笛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肖恩又取出几瓶棕黄勾搭液体,告诉大家,这是他收集的巨蜥的尿液。“动物进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尿液里就包含了许多资讯,领地范围、发情周期、种群数量、某些生物甚至可以从同类的尿液中分辨出对方的年龄。在关键时候,这些尿液可以成为一种保障,迷惑或者驱赶别的猎食者。”
  他兴致勃勃地向所有的人展示,仿佛手里拿的是能量饮品,完全没注意到唐敏已经掩住了口鼻,远远地退开。
  就在肖恩准备收起这些瓶子时,一直紧盯着他的巴桑葚道:“还有一个小瓶子呢?”
  肖恩露出绅士的笑容,取出一个小小的、青霉素一样的瓶子,里面同样是液体,但是要清澈许多。
  他紧紧压住瓶口,晃了一下,道:“这个……该怎么说呢!应该算是讯息素一类的东西。你们知道,一些昆虫和动物会利用外激素来吸引异性交配,还有些生物,遇到危险时会发出强烈的讯息素,告诫同类切莫靠近。我听你们说,巨蜥刚刚死去,那些小蜥蜴就从四面八方钻出来,说明他们捕捉到了一种讯息,知道那个巨大的生物已经变成一种可食用的东西。经过我的观察和分析,最终在巨蜥的颅腔内找到了这种液体,应该是由于巨蜥死亡发生了自溶变性的一种……类似于激素的东西。也就是说,这种讯息素标志着一个巨大的生物已经转换成一顿丰盛的美餐。我在那些小蜥蜴身上做达试验了,可以引起同类的疯狂攻击。在这里,不知道有多少种生物可以捕获到这种资讯素,我们可以试着用来对付一些大型动物。”
  藏地密码7 之香巴拉之夜 29(2009-05-17 10:19:59)标签:藏地密码7 文化 分类:小说
  “哇哦!肖恩大哥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生物还可以这样利用!”话音刚落,立刻引来张立的赞誉。
  肖恩苦笑了一下,心中想的是:“如果不是为了自保,根本不用做得这么明显。不知道有没有人怀疑到我?不,他们肯定已经怀疑我了,可那又怎么样?我什么都没做过。等等!船上那件事……不,他们没有证据!”
  心念一转,他赶紧岔开话题道:“对了,那巨蜥在这一带活动,却不肯靠近水源,里头说不定藏着我们不知道的危机。”
  “今夜提高警惕就好,到了晚上,自然就会知道。”吕竞男提出建议的同时,看了看亚拉法师一眼,两人脸上都露出不易察觉的凝重之色,在他们看来,肖恩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了。
  可是,该怎么让卓木强相信这件事呢?吕竞男不禁思索着一路上肖恩的所作所为,却没有发现破绽。
  天已经完全黑了,岳阳怎么了无法入睡,索性和张立换防守夜。卓木强知道他心里难过,大多数时间让岳阳一个人独自静坐,他则全力负责监督营地附近的状况。
  没过多久,岳阳喃喃道:“强巴少爷,你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标价?我们都是为了达到那个标价,而不断在努力?”
  卓木强侧头看了一眼,只见岳阳盯着地面,神情落寞。他不明白岳阳的问意,随口答到:“你是说人生的价值吗?呵……”他拨弄起篝火,理了理思绪道:“按照我的理解,人生的价值分为三个层次体现,第一价值即生存价值,那也是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体现为最基础的物质需求,包括保障存活的食物和健康的体格,不管想达成什么伟大的目的,或是做出怎样惊天的事迹,首先得满足第一个条件,活着。就这一点而言,人和动物没有区别。
  “一旦人生最基础目标得以实现,那么,自然而然就渴望实现第二个价值,即社会价值。他们需要对物质进行支配,并通过某种方式让自身的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或许这就是你所说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吧!这里面包括了物质精神需求,人际关系,社会背景,乃至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等等。仅仅存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够的,人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自己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当然,这种价值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体现手段,往往被限定在金钱这个范畴里,用一种数值来代表他所创造的财富,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虽然很多东西是无价的,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一个固定的价位去衡量。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人生标价,也无不可。”
  说着,卓木强看了看岳阳是否在听。就见岳阳瞪着眼睛,怔怔地听着,追问道:“那,第三层价值呢?”
  “最高层次的追求吗?”卓木强淡淡笑道:“那当然是精神价值的追求了。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特别是很多人聚集起来的时候,究竟能创造出多少价值,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创造出价值的满足程度。如果永不满足,就将永久地追逐第二价值。但是,一旦某个人对物质的需求,对社会地位的认可,都达到了他自身满意的程度,就会转儿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那种价值,应该是一种很模糊的东西。有才学的人,将专注于他们的才学之中,比如那些艺术家,思想家什么的。而普通人的这种精神需求,往往需要借宗教或别的表现形式。”
  “其实,第二层价值和第三层次的价值体现,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比如有些人就对第二层次价值体现看的十分淡漠,满足第一层次价值后,直接转而全力追求精神价值的体现。这部分人对物质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认可程度都低于极点,只沉醉在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这也很难说他是对是错,是吧?”
  岳阳将树枝扔进火堆里,难以置信道:“这真的是强巴少爷你理解的?”
  卓木强道:“反正我知道。”
  岳阳笑了笑,随即面色又沉痛起来,再问道:“为什么?强巴少爷,为什么有的人为了实现第二价值而改变,甚至变得…和以往判若两人?第二价值的魔力,真的那么可怕吗?”
  卓木强叹息道:“或许,他太渴望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以承认自身的存在吧!”“其实,很多人潜意识里都有这样的心态,比如那些拼命工作的人,拼命考证的人,还有那些超龄的相亲者,潜意识里,或许多少都觉得自己不是完全被社会认可的,或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有的人,会因此采用极端的形式争取。”说到这,他想起了童方正,不由黯然。
  岳阳颓废道:“极端,真的可以不顾一切啊!”
  突然,卓木强好似想到了什么,抬头问道:“你是说赵祥?”看着岳阳缠着绷带的手臂,续问:“你的手,不是因为不是因为暴龙攻击而受伤的吧?”
  岳阳苦笑,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卓木强。最后,他道:“看来,在利益面前,友谊、承诺,甚至誓言,都可以变调。我记得听人说过,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只是我没想到,会变得这门快、这么彻底。”
  卓木强也陷入了沉思,两人一时沉默,唯有那堆篝火烧得“噼啪”作响。
  过了片刻,岳阳抬起头来,似乎在舒缓心中的压抑,吐息道:“唉!总算过去了,或许,他有他不得已的原因。强巴少爷,这件事,就别告诉别人,好吗?”
  卓木强点点头。
  岳阳昂头望向夜空,天上有几点繁星闪烁,不由叹道:“真好!今晚香巴拉上方的浓云又散开了,又可以看见星空了!”
  “是吗?”卓木强也抬起了头。
  然而,他和岳阳很快就发现,那些星星不对劲!那不是闪烁的星光,移动速度太快了,而且完全不符合星辰的运动轨迹。
  卓木强不禁站了起来,皱眉道:“奇怪…”
  岳阳也道:“怎么回事?是飞机的尾灯吗”
  “不对!”卓木强猛地一惊,和岳阳惊骇的对望着,两人同时想到了——伞降者!是伞降者附在身上是照明装置。
  两人几乎一起行动,岳阳伸手一拉机关,将用于熄灭篝火的泥簸箕翻扣过来,火光顿减,卓木强则跑开,逐一通知那些刚刚睡下不久的队员。
  怎么回事?难道有人敢在晚上攀登那可怕的雪山?岳阳疑惑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那么就只有另一种可能,即香巴拉的外面还是白天!
  想到这里,登时更加了解,那些从雪山上伞降的人,为什么没有一个能活着?外面还是白天,香巴拉内却已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登顶后跳伞的人,身在绝对黑暗之中,只能飘落到海里。
  在漆黑的夜里,九人一起仰望上空,用力捕捉着微弱的闪光。岳阳凭着肉眼分辨闪光的数量,卓木强则举着夜视望远镜调整着,但不一会便失望的放下道:“不行,隔太远,夜太暗了。”
  胡杨队长将望远镜接了过去,卓木强紧紧握住唐敏的手。这批敌人,无疑会成为他们在丛林中最可怕的对手,远胜于食人的原始动物。
  吕竟男心中叹息道:“到底还是被跟过来了,不知是那哪一批人马…”
  肖恩心道:“来的真不是时候!应该等我们发现帕巴拉神庙之后再进来的,如果那时两边打起来…”
  岳阳则一边数一边茫然的想:“怎么会?瘦子安放的电波信号发射器,根本无法穿透香巴拉顶峰的电磁屏蔽。可是,如果对方没有在香巴拉谷底的具体坐标,不可能敢于伞降。难道真的如瘦子所说,我们之中,还有另外势力代表?那人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巴桑、肖恩、老胡、、、”他在心里将自己所观察过的人都暗中过滤一遍。
  藏地密码7 之香巴拉之夜 30(2009-05-17 10:23:01)标签:藏地密码7 文化 分类:小说
  张立也正考虑和岳阳相同的问题:“肯定是镭射发射装置,或许是一次性脉冲、、、不!仅仅靠一次发射,不能保证被卫星捕获,那么,是间隔脉冲式发射镭射信号,需要将发射点对准香巴拉头顶的裂缝。然而,在那夜香巴拉头顶的云雾散去之前,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正上方是怎样的结构,得是在那以后的事情。从那晚到现在,仅仅过了十天,对方却能娴熟地登上雪山,只有一个可能——他们曾今登顶,并和我们一样,在那雪雾面前迷失了方向!”
  亚拉法师有意无意的看了一眼巴桑,巴桑的表情很淡漠,看不出什么来。
  “七至十一盏灯。”过了很久,岳阳才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将他肉眼能分辨的极限数字报了出来。
  要知道,这可不是寻找七颗星星那样简单,他是在浩渺的夜空中寻找针尖大小的闪光点,而且那些光电还在闪烁移动,有时光亮一下就灭了,再亮起来时,已变换了方位。
  吕竟男道:“好吧!十一作为底数,只会更多,不会减少。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商量一下对策了,有些计划需要改变。”
  她望向卓木强,卓木强叹息一声。在这个时候,他最不愿意面对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同类——同样具有智慧的人。
  感觉到惊恐的,不只有处于第二层平台上这些人,还有那些漂浮在半空中的伞降者们。他们虽然没有想到,外面太阳还未落坡,雪峰顶端尚且金碧辉煌,一穿过那厚厚的雾区,居然就陷入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境地。
  西米冲着对讲麦克风吼道:“雷波,后面还有人吗?”
  雷波答道:“没有了,我是最后一个伞降的,我下来的时候,冲顶的最后两百米已经起了大风,他们上不来了,被困在山腰了,如果不是我跳的快,恐怕早被风吹走了。”
  西米转而问道:“那么,和外面的联络那?”
  雷波道:“完全中断!在下降的过程中,起码有一千米距离没有任何信号,现在我们只能相互通讯,与外界处于隔绝状态。”
  西米道:“知道了。胡子,统计已经伞降下来的人数,每个人报上自己的编码。听着,现在我们与世隔绝,在这里,我说了算。我不管你们以前是那部分的,想活命就得听我的,报数吧!”
  只听一个懒洋洋的声音道:“编号00001。”
  西米的三角眼一跳,楞道:“马索!怎么?你老板还不放心我们?”冲锋队全带着面罩,根本无法分辨有那些人在里面。
  马索马上换了献媚的语气道:“不是这样的,西米老大,我也不知道算是幸运还是倒霉,冲顶的时候我速度比较快,就提前跳了下来。唉!没想到后面的人被风吹阻断在了山腰,看样子多半得暂时撤退,恐怕要过好几天才能再次攻顶。这和老板完全没关系,你相信我,我现在只是你手下的一个小兵。”
  西米哼了一声,以他对马索的了解,自然知道那家伙多半是为了邀功才爬的那么快。自己跟着也报道:“编号00002。”
  “编号00035。”
  “编号00107。”
  最后统计出来,目前一共有十七名伞降者。
  西米熟知那些编号数值的代表,他以前的老部下十人全在,莫金的手下,包括马索在内共三个人,雇佣兵四个。
  目前自己还是拥有绝对指挥权的,只是马索的身份特殊,这个没有什么本事,只会吹嘘拍马的家伙,让他异常憎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偏偏又是那个人的亲信,如果出了问题,恐怕……
  西米决定先不考虑以后的事情,多年的舔血生涯已经让他习惯了只过好今天。“雷波,你还记得你登顶时候看到的吗?冲锋队是否全部登顶了?”他最后问道。
  雷波的回答让所有人揪心:“是的,冲锋队全部登顶。”
  也就是说:“四十七人组成的冲锋队,只有十七人安全伞降,其余的人,不是被狂风吹走,就是在下跳的过程中失去了联络。”
  西米舔着嘴唇,真是一次亡命之旅呀!这种刺激的感觉,他喜欢!不过同时,他也为莫金那锐利的眼神而感到害怕。那个人,实在是太能了解人的内心了,知道什么人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总是在不自觉之间就让他人陷进去,难以自拔,
  明知道自己是在为他卖命,却又甘心情愿。
  莫金的弱点在哪里哪?”如果真要说,就是他的多疑了。又是什么,养成了他那小心谨慎的性格?背后一定有原因。
  想着想着,西米无声的笑了。
  几盏晃悠的小灯并没有严重扰乱卓木强他们,毕竟这本来就是曾经设想过的。在考虑了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况,并制定下相应的对策之后,一切又回到了正常,该睡的睡觉,该守夜的守夜。
  观察显示,那些灯落在了他们的右方,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这让岳阳不禁怀疑,对方的坐标是在工布村。
  这样一来,双方就有了差不多十天的距离。他并不认为在这种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里,敌人能走的比自己更快。而且要熟悉这个地方的环境,适应这个地方的生存方式,还需要一段时间,十天的距离,有可能被进一步拉大。然而也不能排除,他们拥有的尖端武器更利于在丛林生存。
  总之,若能一直保持十天的距离,就是最好的情况。
  谁也没想到,事情并未完结,这个夜晚注定不平静,伞降者的突然出现而耽误了大约两个小时睡眠的人,刚刚进入梦乡,又被卓木强和岳阳唤了起来。
  这次的敌人并非来自空中,而是近在身边。看着显示屏幕上的光点,显然是被什么东西包围了,虽然以前也有过被神秘的动物群起攻击的情况,可从来没有碰到过一次又这么多的。
  卓木强立即启动防御措施,营地周围的火障被点燃,所有人都站在直径五米的火圈之中,火墙高度可随汽油的量来调节。
  “是什么?”唐敏问道,显得有点紧张。
  岳阳道:“不知道,但很显然,他们正朝这里过来,数量多极了。现在离我们已经很近了!”
  他的话刚说完,密林之中响起了整齐的“嗡嗡”之声。
  这种声音让卓木强、巴桑等人本能地竖起了汗毛,身体曾经收到过的严重创伤,此刻又被回忆起来。美洲杀人蜂!虽然不确定来袭的是不是那种东西,但声音的确惊人的相似。
  岳阳紧张的举起了望远镜,看着看着,把望远镜丢给了旁边的肖恩,惊呼道:“是蚊子!我从没见过那么大的蚊子!”接着开始检查身边的武器,可是选来选去,怎么也找不到适合用来消灭蚊子的武器!
  肖恩的脸色也白了,将望远镜递给卓木强时,手腕甚至有些抖。卓木强接过望远镜一看,整片密林,由近及远,好像被淡淡包裹着的烟雾,那便是成群的蚊子大军!而飞在最前面的先锋部队,已经非常清晰的出现在望远镜的视野之中。
  骤然看见体长超过一米的蚊子,相信无论是谁,都会毫无疑问的认定,那是一种怪物。这些怪物有一个布满网球眼的脑袋,大约有婴儿头颅大小,后面拖着一个好似牛皮水袋的腹部。浑身上下,包括翅膀都布满钢刺一般的硬毛。在绿色视野的夜视镜下,随时都有灰白相间的条文变成黑色和白色相间隔。脑袋和腹部之间,好似被绳子勒过,随时都有断掉的危险,真不知道这两部分是怎么连接到一起的。
  真正让人颤栗的,是那标志性的吸血口器。这些怪物的头上,全张着足有一尺长度的口器,就像一只超大号的注射针头。不难想象,为了吸到暴龙的血,这些口器必须锋利。而那双触须,则在针头上方挑逗似的上下挥舞。
  这样的生物,只能被称作飞行的怪物!
  [藏地密码7之香巴拉之夜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部]
  香巴拉之谜(2009-04-28 19:47:30)标签:藏地密码 文化
  “香巴拉”译作藏语是“香格里拉”,它是一片绝尘净域,美丽得让人一见倾心,神圣得让人顶礼膜拜的地方。可是,这一片人间净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到底在哪里?有什么神秘的风情?不同的观点也许有着不同的解释。
  “香巴拉”译作藏语是“香格里拉”,英文写作“Shangrila”。“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其意为“极乐园”,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也称“坛城”。
  传说香巴拉是一片绝尘净域,美丽得让人一见倾心;是一方旷古秘境,神奇得让人如入梦境;是一座七色乐土,神圣得让人顶礼膜拜。总之,香巴拉是人神向往的世外桃源。但是,香巴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又在哪里呢?
  关于香巴拉,藏文史籍中有很详细的记载: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央的西端,圆形如同莲瓣,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各种鲜花和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个国王的寝宫宝座,王们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
  那么,香巴拉这样一个有着史籍记载的美妙的极乐世界是否真正存在呢?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众说纷纭。
  据说,香巴拉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风光秀美、空气清新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散居着几个隐士国:不丹、锡金、尼泊尔。隐士国中的居民分属不同的国家和种族,生活方式却是一样。他们与世隔绝,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小小而宁静的石造小屋,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这里没有任何运输工具,他们常常要背负四五十千克重的物品步行一二十千米。平常要忍受物资缺乏和疾病侵袭,甚至地震、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争斗啊!然而,面对着喜马拉雅山云气撩人的绮丽风光,没有人会厌倦的!重重叠叠的山峦,浓淡远近的气象,是任何画家都难以描绘的。
  现在,随着登山风气的逐渐盛行,喜马拉雅山区已渐为大众所知。但是,这里的隐士生活仍丝毫未变。数十户石造小屋集成一个村落,每一户人家屋外都种满了高茎圣诞红;老人们在门边劈竹编篮,孩童裸身在小河里玩耍,而健硕的壮年人就荷锄到梯田里去干活。在农闲之时,大伙儿便坐在小庙前的广场上闲话。这种淳朴、与世无争的生活,正是人们所描绘的理想生活!
  关于香巴拉隐秘历史的记载和传说,大量存在于现在西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当中。藏经、西藏口头文学、诗歌、流浪说唱艺人等,都对香巴拉的隐秘历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藏传佛教徒更在藏经中查到,早在12世纪的《时轮经》就有香巴拉这个词;16世纪吉达王子曾用藏文写成香巴拉史诗;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根据大藏经中的经典,写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王国指南》。除此之外,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很多关于怎样前往香巴拉的类似指南。根据“指南”,要想在香巴拉圣境入境,要经过许多高山和沙漠,克服无数的雪山险峰和江河湖泊,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保护神的青睐和帮助,以降伏路途上阻挠行者前行的恶魔,才能最终顺利到达。
  很久以前印度就已流传着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边,也即在西藏附近的昆仑山脉,有一个圣人居住的神秘王国。有一部印度佛教的典籍是这样记载的:“香格里拉在一个会涌出美酒的湖中央的浮岛上,那儿建有被神圣森林围绕着的王宫,要前去该岛必须乘坐‘金鸟’才行。”
  中甸的仲巴活佛讲过一个故事,康巴地区曾有一个孩子到过香巴拉王国,他看见了车轮大小的莲花,因为走路走累了,他便在那朵硕大的莲花瓣上打了个盹,醒来后却满身清香。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已经过世,围着他的竟是一群老头,他仔细辨认,才看出围着他的那些老头全是孩提时的伙伴。
  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者来说,他们相信香巴拉王国至今仍然存在着,它是作为人间唯一的一块净土而保存着。但是,关于香巴拉的具体位置,至今无人能够说清楚。
  找寻香巴拉
  那些富有探险精神的西方人不相信香巴拉仅仅是一个理想王国,他们为找出现实中的香巴拉,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1924~1927年,苏俄人尼古拉?雷里西经过艰苦搜寻,终于在印藏边境一带遇上了来自香巴拉王国的僧侣。僧侣告诉他,香巴拉王国是居住在地下的王国,他们有着超人的能力,掌握着某种地下的隧道,这些隧道向世界的四面八方延伸。在香巴拉王国还有一个巨大的魔镜,他们将其用来观察人类的生活和行
  香巴拉大草原
  踪,魔镜可以旋转,用于看清不同地方的景象。后雷里西神秘失踪,据说是被香巴拉人接走。
  香巴拉的来源之处
  有不少人认为,香巴拉是一个时髦的传说。但是这个传说是有源头的,它的来源就是《时轮经》。在藏传佛教中,香巴拉的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核心,它是藏传佛教维护统治的政治指导。
  群山环抱的香格里拉地区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传授给香巴拉国王Suchandra《时轮经》的原文。此原文有12000首歌谣。后来《时轮经》的原文已经散失,流传下来的是一个精简本。按照《时轮经》的时间换算,释迦牟尼与Suchandra的会面是在公元前878年,会面的地点是在南印度Rajagriha的秃鹫山附近的Dhanyakataka。当Suchandra请求佛祖传授时,释迦牟尼化身为时间之神Kalachakra,由众菩萨环绕着,坐在狮子宝座上讲经。
  Suchandra的王国香巴拉传说在印度以北,他带着96个手下将领官员来见佛祖,并受密宗灌顶后回到香巴拉王国将藏传佛教定为国教。Suchandra根据自己的记忆将佛祖的传授写成了《时轮经》的原文并加上很多注释。
  香格里拉真的在云南吗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书中创作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这个山谷是位于山谷高崖处的名叫“香格里拉”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书中这个隐秘的小世界后来被人们统称为“香格里拉”。
  1995年,云南迪庆地方政府在接待新加坡科学探险考察团时,他们一致认为这里是遗落在人世间的“香格里拉”。这一说法,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云南省先后组织了多次科学调查和论证,得出结论认为:詹姆斯?希尔顿先生是根据美籍学者兼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绘出香格里拉的,小说中的卡拉卡尔山就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小说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赞林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藏区)的一个偏僻的雪域县城——中甸。
  1997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的藏区——迪庆藏族自治州。2001年国务院批准迪庆州州府所在地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而迪庆被认为是香格里拉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迪庆有着《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切人文自然景观:雄伟奇崛的壮丽峡谷,金字塔般熠熠生辉的雪峰,明亮如镜、气象万千的高原湖泊,碧如绒毯、辽阔无垠的高山
  松赞林寺草甸,金碧辉煌、种类繁多的喇嘛寺庙,安静质朴、历史悠久的古道老城,还有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和平共处,无不显示出远在东方雪峰下的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香格里拉理想王国的神圣魅力。
  然而,当世人纷纷涌入迪庆的香格里拉时,有人表示,云南怒江州经过考证,认为香格里拉是怒江州贡山县的丙中洛。它地处滇藏交界的怒江大峡谷深处,境内层峰叠嶂,江河纵横,大小雪峰绵延盘亘,四周是一片冰清玉洁的冰雪世界。境内的卡哇卡拉峰海拔5128米,直插云霄,呈圆锥形金字塔状,银光闪闪,神圣平和,被列为藏区十大神山之一。其最著名的景观为怒江第一弯——千里怒江从雪域高原拾阶跌宕而下,流经丙中洛的王箐大绝壁,由于大绝壁的阻挡,猛然西拐,又被丹拉大山的陡坡挡回,在崇山峻岭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大转弯。江弯的两岸树木葱茏,桃花竞开,风光绮丽,景色诱人。丙中洛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所以现在仍然有典型的喇嘛寺庙、别具一格的基督教堂、道观等人文景点,这些景观也与希尔顿小说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一致。
  云南香格里拉
  而现在,专家们在丽江也找到了证据。被西方学者誉为“纳西学之父”的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人类学家、探险家的约瑟夫?洛克博士,旅居丽江长达27年之久,以毕生精力研究纳西族的文化和丽江的文化地理和动植物,写成了《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在该书中,他认为丽江比起其他地方更像“蓝月山谷”——这里有着蓝蓝的湖泊、宽阔的草甸和喇嘛庙。这里的雄古村被人认为是香格里拉的原型:林中农舍参差有致,有葱茏的翠竹、成片的桃李,一派田园景色。在该村还发现清光绪年间刻的石碑,上面“香各格里拉”的字迹仍十分清晰。境内的玉龙雪山,巍峨蜿蜒的雪峰如玉龙游动,绵亘35千米,积雪终年不化,雪山中的峡谷、湖泊、草甸,无不流露着小说中香格里拉的神韵。
  但是,香格里拉是否到底在云南,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答案。
  稻城与香格里拉
  正在各地争吵香格里拉的归宿时,四川稻城县也爆出新闻,说香格里拉在此处。有专家发现,这里与小说中香格里拉有十分一致的人文地理景观。
  稻城风光
  这里的雪峰、峡谷、草甸、湖泊、寺庙、恬静的村庄,以及稻城境内的小贡噶雪山,被称作“雪域神峰”,它们山势挺拔,直插蓝天。其主峰为“仙乃日”,即观音菩萨之意,海拔6032米,为四川境内第五高峰;南峰为“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海拔5958米;东峰为“夏诺多吉”,意为金刚菩萨,海拔5978米。
  据称以上山名都是五世达赖所封。三座神峰冰雪皑皑,一尘不染,恬静明阔,摄人心魄。峰顶交错着条条冰川,峰腰长着茂密的森林,峰脚铺垫着肥美的草甸。在雪峰之间,还有一个闪耀着七彩光韵、色泽变幻无穷的美丽湖泊,清澈剔透如一块碧黛的翡翠,又像天空中一弯月牙儿镶嵌在雪峰之间。旖旎的湖光山色,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村落里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平相处,也如香格里拉圣地一般。
  香巴拉在喜马拉雅山中吗
  喜马拉雅山素有“第三极”之称,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我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国境内。传说中真正的香巴拉就在喜马拉雅山之中。
  喜马拉雅山东西绵延2400多千米,南北宽约200~300千米,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我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是它的主干部分。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这些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
  喜马拉雅山脉自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带:南带为山麓低山丘陵带,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带为小喜马拉雅山带,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带是大喜马拉雅山带,是喜马拉雅山系的主脉,由许多高山带组成,宽约50~60千米,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数十个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势结构上并不对称,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湖滨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它们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峡谷内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可是,我国西藏境内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真的存在香巴拉?
  香巴拉的入口在布达拉宫
  传说,前往香巴拉圣地的入口,就在布达拉宫的神殿之下。这种传说有一定道理,因为布达拉宫本身就是喇嘛教的圣地,其选址和设计必然有其独特的地方。而且布达拉宫结构复杂,地道、暗门众多,如同迷宫一般。可惜的是,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通往香巴拉的真正入口,也没有找到关于香巴拉入口的记载。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布达拉宫除了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外,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这里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形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它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关于《香巴拉王国指南》
  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写了一部《香巴拉王国指南》。对此,祈竹活佛在《生死自在》一书中介绍说:香巴拉国是位于凡俗地球上而却是净土的一个奇妙地方。香巴拉实际上是一个有君主、有臣民的国土,而且它拥有极为先进的科技。居住于其中的居民乃至牲畜,其实都是有缘往生的修行者。香巴拉虽然是与我们同时处于同一地球上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但由于它拥有比我们更先进的科技,它的国民有办法用科技隐藏整个国度,令我们去不到、见不到,也不知其存在,连我们最先进的雷达及卫星系统亦无法察觉。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藏獒(2009-04-29 12:54:48)标签:藏地密码 文化
  为何说藏獒是上天的使者
  在西藏,高耸的群山覆盖着常年难融的冰雪,海拔4000多米以上常年寸草不生,
  藏獒
  加上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特殊的地理造成了高原缺氧的特定环境。但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常年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藏族。他们一年四季以放牧为生,祖祖辈辈的生活孕育出自己的语言文化,他们有着强悍的身体。为了生存,他们日日夜夜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上天赐给他们强壮的身体、广阔的草原和牛羊,同样也赐给了牧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藏獒。
  獒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犬,它能看透鬼,能辟邪,是西藏藏族人的保护神。
  藏獒又名蕃狗、多启、大狗,古称苍猊犬等。据记载,藏獒距今已有800~1300万年历史。2000多年以前藏獒便活跃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海拔3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
  关于藏獒的来历,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游牧民族——藏族。有一年冬天山洪暴发,大地被冰雪覆盖,瘟疫横行,正当藏族人民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牲畜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忽见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坐在高大凶猛的坐骑上的活佛从天而降,而那些坐骑就是藏獒。活佛和藏獒的到来,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瘟疫消除,解救了善良的藏族人民。故在青藏高原,藏民一提起藏獒,无不对它崇敬有佳,认为藏獒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神犬,是牧民的保护神,被称为天山神犬。因此,在广阔的西藏,勤劳善良的藏族牧民们从不杀犬。
  藏獒头大而方,额面宽,眼睛黑黄,嘴短而粗,嘴角略重,吻短鼻宽,舌大唇厚。它颈粗有力,颈下有垂,形体壮实,听觉敏捷,视觉锐利,前肢五趾尖利,后肢四趾钩利,犬牙锋利无比,耳小而下垂,收听四方信息,尾大而侧卷。藏獒全身被毛长而密,身毛长10~40厘米,尾毛长20~50厘米,毛色以黑色为多,其次是黄色、白色、青色和灰色的藏獒,四肢健壮,便于奔跑,动如豹尾,搏斗助攻,令敌防不胜防。一只纯种成年藏獒重60千克左右,长约四尺,肩高二尺半余,强劲凶猛,即使休憩,其形凶相,常人绝不敢靠近。藏獒对陌生人有强烈的敌意,但对主人却极为忠诚、亲热至极,是忠实可靠的护卫犬。神奇的藏獒被藏民们喻为“天狗”,而西方人则称其为“东方神犬”。现在,藏獒已成为安全与富贵的象征,每个爱犬之人都为能有一只纯种藏獒而自豪。
  标准的纯种藏獒多见于广大牧区,有狮头型、虎头型之分,有安多系、康坝系、青藏系的类别区分。但多年来由于草原的特殊生活环境以及牧民薄弱的血统保护意识,造成原始藏獒与当地牧羊犬的血统融合,使纯种藏獒越来越少。
  藏獒因为生活地区不同,在外观上也有差别。目前品相最好的上品藏獒出于西藏的河曲地区。这种藏獒有典型的喜马拉雅山地犬的原始特征:茂密的鬃毛像非洲雄狮一样,前胸阔,目光炯炯有神,含蓄而深邃。喜马拉雅山脉的严酷环境赋予了藏獒一种粗犷、剽悍美、刚毅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赋予藏獒王者的气质,高贵、典雅、沉稳、勇敢。
  雪地中的藏獒
  藏獒的性格和气质与中国古典哲学相吻合: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藏獒的目光很典型:总是微微闭着双眼,眼神之中含有一种蔑视的神态,那种处事不惊的沉稳气度颇具王者风范。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敲门,藏獒只是机警地把头朝向门的方向,像往常一样眯着眼睛,一种蔑视的目光等待着事态进一步发展。开门后,如果进来的人一边高声说话一边往里走,藏獒才会用低沉的、浑厚的、具有无穷穿透力的、轻轻的呜呜声,警告来人到别人家里说话声音不要太高!就是这种轻轻的声音,完全可以让那些冒失的人突然变得有礼貌。
  人工饲养的藏獒
  藏獒不仅在遇到野兽时会表现出雪域神犬令人惊奇的凶猛,更令人惊奇的是,藏獒在经过殊死搏斗后,如果是生命垂危,决不回家求助,而是独自远远避开,默默地死去。那曲县门堆乡牧民洛珠养了一只怀孕的母藏獒其米,一天傍晚,洛珠一家发现其米迟迟没有把羊群赶回来,便去牧场寻找。结果洛珠在牧场发现三具狼尸,却没看到其米。他沿着一些断断续续的血迹寻找,终于在很远的一条河边找到其米的尸体。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世界名犬还特别适应艰苦的高原生活。据牧民说,藏獒怕热不怕冷,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高山牧场上,它也能安然入睡。它也不像许多牧羊犬那样一定要吃肉,在提取过酥油的奶渣水里拌上一碗糌粑就是它的主食。
  据说藏獒还有一个奇特的功能。牧区若是碰到大雪暴,牛羊因寒冷和缺草而尽殁,人也因缺粮而快撑不住时,一头哺乳期的同样缺吃少喝的藏獒,以它的乳汁,几乎可以供出三五人每天的吃喝。一个寒冬下来,半人高的藏獒,因其巨大的消耗,足足会矮下去尺余。但它仍能生存下去,且会迅速地得以恢复。这让我们联想到沙漠中的骆驼,在缺水之时,数日不喝,仍能于体囊内储存一定数量的水。驼善储水,獒竟能生奶,也堪称为一种奇迹了!
  藏獒是一种天降的神犬,是一个忠心护主的伙伴,是一种众人向往的传奇物种。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被世界公认的犬种已经濒临灭绝,所以还需要我们努力去保护。
  古格王国之谜之一(2009-05-01 19:28:19)标签:藏地密码 文化
  古格王国曾是一个拥有灿烂的文明、盛极一时的强大王国。但是,这个王国却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仅留下空空的王城、荒废的寺庙与居住的房屋和洞窟。那么,这个王朝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而灭亡?它存在于什么时期?它的文化到底怎样?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人深思。
  距今1000多年前,有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盛极一时的强大王国——古格王国,诞生在有“阿里江南”之誉的扎达县。
  古格遗址在距象泉河南岸的札布让村的一座高约300米的土岗上,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由300多间房屋、500多孔洞窟和50多座碉堡、20多座佛塔组成。另还有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在里面还有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这一座座宫殿,一座座寺庙,顺着逶迤的山势,由下而上,直抵山顶。
  在古格王国建筑群遗址中,最为显眼的建筑多数是佛教建筑:山顶上突兀而出的坛城殿,山坡台上两相辉映的红庙和白庙,高低错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侧高耸的佛塔。这些风韵犹存的佛殿建筑在山顶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然而,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突然之间由盛而衰,一夜之间消失于茫茫沙海,让人迷惑不已,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古格国王消失的几个世纪之后,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甚至到现在它还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
  不但如此,我们对于古格王国还是知之甚少,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古格王朝兴起于何时
  古格王国和王系,是吐蕃赞普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是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
  古格王国遗址
  9世纪,曾经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发动政变上台之后,在吐蕃推行了毁佛灭法的政策,他捣毁寺院,焚毁经书,强令僧侣还俗,使吐蕃各地陷入了一片混乱,又加上接连不断地发生自然灾害,一时间民怨四起,人心动荡。公元842年,一直对朗达玛怀恨在心的一名僧人在拉萨大昭寺前伺机刺杀了朗达玛。
  朗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借助吐蕃贵族的支持,在王位继承权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夺。当时大妃琳氏当权,没有儿子,而次妃却正怀身妊。琳氏唯恐次妃生子会继承王位,于是便以布缠身,伪称有孕,后来又找来她哥哥的儿子冒充为亲生子,名为“云丹”,意为“母坚”;次妃生下儿子以后,为严防遭到暗害,夜里也点烛加以守护,故起名为“维松”,意为“光护”。这两支势力各自称王,混战持续了近30年,其他贵族也纷纷拥兵自立,天下大乱。
  公元895年,维松的儿子贝科赞被暴动的乱民杀死,但他的儿子大大小小的土王仍统治着这里。其中一名象雄布让土王名叫扎西赞,对落难的吐蕃王子吉德尼玛衮所具有吐蕃王族的高贵血统满怀敬慕之情,他不仅收留了吉德尼玛衮一行人,而且还慷慨地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吉德尼玛衮,并让其继承象雄布让国的王位。从此,古老象雄王国的血脉与吐蕃王国的血脉合流在一起,在象雄王国的母体上诞生出新生的古格王国,揭开了西藏西部文明史上新的一页。
  兴盛时期的古格王国的统治中心在扎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城札布让位于现扎
  远眺古格王国遗址
  达县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其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
  古格王国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
  古格王朝为何以佛法作为国策
  资料显示,古格王朝一度将佛法作为立国治邦的国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古格国王的这个选择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
  第一,是出于对吐蕃盛世佛教盛行的深切怀念。第二,从朗达玛灭佛以来的几百年间,已经有一些佛教僧人开始在康区和卫藏复弘佛法,期待佛教在西藏死灰复燃。第三,宗教作为一种工具,总会被统治阶级的需要所利用,古格王朝也不例外。同时,古格的君王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为了便于统领庞杂的部落。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古格王朝在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系中,突出了恢复佛教,弘扬佛法这一政策,而且下苦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另外,从建筑与布局上来加以考察,古格王国时期的城一般都选择在有险可据的高山之上。坚固高大的碉楼、城墙组成具有军事意义的防卫体系。同时,这里又是这一社区内宗教文化的中心,佛寺与佛塔往往建筑在城内显要的位置。城内的居民区规模都很大,成百上千处窑洞与房屋有条不紊地分布成各个群落,显然,城的设计与建筑者们事先曾根据居民的人数和社区的功能进行过周密安排。一切都显示出古格王国已是一个具有相当成熟形态的佛教国家。
  何谓古格银眼
  札布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如今仍然是扎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
  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无接缝似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
  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因为只有古格人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长期以来,无人知晓其究竟为何物。
  直到1997年夏季,国家考古队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才终于揭开了“古格银眼”之谜。这尊头戴宝冠、4臂各执法器、头生3眼的佛像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所谓“古格银眼”。
  古格的黄金白银
  古格的富强与它盛产黄金白银有着很大的关系。除了“古格银眼”之外,在托林寺、札布让、皮央东嘎以及众多的古格时期佛寺、洞窟当中,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在阳光下金银闪烁,富丽堂皇。如果没有充足的黄金白银,恐怕不敢如此奢侈。
  吐蕃王朝时期,与唐王朝的交往多以金银器作为贡品。许多书中曾有过记载,如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遣使献黄金千斤以求婚”;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吐蕃赞普曾向唐王朝赠送金胡瓶、金盘、金碗等宝器;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遣使贡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皆形制奇异”。制作这些金银器的原料来源,象雄与古格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产地。
  1715年,意大利传教士德希德里从北印度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古格,他听说在当年古格山脚下的河谷中以及在靠近江河的地方,土著人发现过不少的黄金,这些黄金不是很大的天然金块,而是呈金粉状。冈底斯山下的“神湖”玛法木错两岸和沙滩上,每年的暴雨和融雪从阿里琼噶尔山上也要冲下来大量的黄金,吸引着西藏和各地的商人不时前往古格采集金砂。他认为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很贫瘠荒凉的地方,正是由于盛产大量黄金和优质的酥油,而让佛寺的僧侣有着很好的收入。
  古格为什么灭佛
  从1627年春天开始,由古格国王亲自领导的一场打击并最终企图消灭佛教势力的运动席卷古格大地,前后持续了3年之久。
  古格国王之所以会灭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西方传教士的传入。1624年3月,一位葡萄牙籍的神甫安东里奥?德安德拉和修士玛奎斯来到了古格都城札布让,他们对古格王大肆宣扬基督教。他们的到来,使古格国王认识到,传教士们传播的这个新的宗教,可以作为打击日渐强大的佛教僧侣集团势力的有力精神武器。于是,他们下定决心,为西方天主教打开大门,以此反对以他的弟弟、叔父以及叔祖为首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集团。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由此开始。
  干尸洞之谜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600多米远的一处断崖上,有一个阴森恐怖的“干尸洞”,也有人称它“万人坑”。
  关于干尸洞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古格兵败,拉达克人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斩去头颅,而尸骨则弃于洞中。
  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1.2米。这个洞是一组三室洞窟,主室平面是不大规整的方形,面积约10平方米。后室和南侧室都很小,各有一个小洞口与主室相通,主室后壁上还挖有小龛。这两个洞室内都叠压着二三层尸体,踩在上面软软的,让人心里发毛。
  主洞室和两个小洞室内横七竖八地堆放着30厘米厚的散骨骼、破衣、碎布、绳子和小木棍等。骨骼非常杂乱,根本无法辨识每具尸体。有人粗略统计了残肢,估计洞内堆有30多具尸体。据传洞的最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
  洞里的尸骨没有一具是完整的,都是身首异处,奇怪的是洞内没有发现一个颅骨,只找到两件下颌骨,更奇怪的是,洞里虽然看不到一具头颅和头骨的痕迹,但却找到许多发辫和绑扎着的发束,说明尸体本来应当是带着头颅被堆进洞内的,后来这些头颅却神秘地不翼而飞。在一些腿骨、脊骨上面,附着已经干枯的人皮和人肉。所以这些尸体骸骨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完全脱水干化的干尸。
  有近10具尸骨用藏式无领粗布长袍和毛质粗呢包裹,腰部紧系毛织绳,绳两端绕长袍将尸骨曲折捆绑成团。
  根据乱骨堆中夹杂大量破衣、布块和多节毛织绳以及捆绑迹象分析,堆放到此的尸体最初全都是穿着衣袍,有些还裹着大块毛织布,用绳子捆绑成屈肢状放入洞中的。
  据说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但干尸洞内发现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对于这一结论,让人不由得思考,这些尸体究竟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份是贵族、战士,还是一般的平民?这些疑问,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而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今天的我们无法寻找到答案,唯有等待考古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古格保存的寺庙
  在古格遗址中,唯有寺庙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几座寺庙分别为度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寺庙飞檐上雕饰的图案多为狮、象、马、孔雀等动物,这种雕饰大概与从冈底斯山脉分流的四条神水——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的传说有一定关系吧。
  “擦擦”与古格王朝有何联系
  “擦擦”一词是藏语对泥模浮雕佛像梵语名的音译,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擦擦”是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中的一个种类,藏语意为“脱模泥塑”,即指用模具制成的各种小型泥佛像、佛塔等宗教艺术品。
  众所周知,吐蕃晚期由于朗达玛的灭佛,致使藏传佛教几乎濒于灭绝。从藏族文化史的发展角度看,藏传佛教的再次复兴和藏传佛教艺术的西藏化过程,几乎都是在藏传佛教后弘期以后才逐渐完成的。从这个意义讲,后弘期时期的仁钦桑波大泽师、阿底峡尊者、益希沃国王等对藏传佛教的再次复兴与发扬光大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古格王朝在这场佛教文化的复兴运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角色。
  就目前的藏文史资料看,古格王朝时的托林寺、古格王宫以及后藏的夏鲁寺、叶尔巴寺等是后弘期的主要佛教道场。这几个著名的寺院在当时都制作了大量的“擦擦”作品。
  近年来的西藏考古发掘也证明古格出土的“擦擦”,是目前所见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擦擦”制作地区。
  相传阿底峡大师就是一个制作“擦擦”艺术的高手,据说他在引进“擦擦”入藏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阿底峡大师在西藏传法的12年中,与上述几个寺院都有极深的法缘关系。他是托林寺的住持,又曾在叶尔巴寺驻锡7年,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阿底峡大师传记中曾讲道,他从印度带来了“擦擦”的印模,在西藏各寺院讲经说法期间还制作“擦擦”。在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创始人布顿大师的传记中曾说:“在夏鲁岩窟有小佛龛,内有誓愿法力的泥‘擦擦’,阿底峡曾驻锡于此。”
  在古格王朝的“擦擦”中,艺术水平最高、制作艺术较精美的还是佛、菩萨、护法神像类。佛像类“擦擦”有6种,比较典型的是一佛二弟子、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六尊像。一佛二弟子泥像,外形呈圆拱形。佛陀结跏趺坐于双狮须弥座的覆莲座上,佛西侧为弟子,须弥座以上的外周饰草叶纹、火焰纹双重背光,背光内有不太清晰的藏文经咒,背面捺印八塔纹。
  古格王国之谜之二(2009-05-01 19:31:15)标签:藏地密码 文化
  在古格的菩萨“擦擦”中,托林寺出土的观自在菩萨像算得上是精美的杰作。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一书中收录有三枚,编号分别是103、104、106。菩萨半结跏趺坐于莲花上,右手搭于右腿膝上,施手印,头戴宝冠,饰项链、璎珞,上身半裸,头部有背光,右手上方刻有小佛塔和藏文经咒。杜齐将“擦擦”的年代断为11~12世纪。画家巴荒在她的《西藏古文明之旅》中收录了两枚造型风格一致的坐式观音“擦擦”。其中一枚的腿部和左臂姿势有所变化,坐式看上去随意而优雅,头部向右倾斜,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态,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面带笑容、静默不语的思维菩萨来。
  古格壁画有何内容
  古格王朝的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格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
  走遍古格王国遗址,发现古格壁画中,最珍贵也最有研究价值的是一批直接反映古格王室、贵族、僧侣、平民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壁画。人们从画中可见当时古格王室、贵族、僧侣朝拜佛像、高僧说法讲经、喇嘛辩论、庆典乐舞、杂技表演、商旅运输、外邦贡物等一系列生动的场面,这也是其他地区寺院壁画所不见或少见的。
  除了释迦牟尼、古格王、王妃等壁画内容外,在山顶的护法神殿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强烈泼辣。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狱之苦,各式刑罚惨不忍睹。边饰则是一长排数十位裸空行母,她们妩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
  在一幅画面中,上下看各有两人和两个动物图案,而从左右看每边又都是两人和两个动物,可见当时人们已具备相当高深的艺术水准。还有一幅描绘女性的画面中,隆乳丰臀,腰肢婀娜,姿态各异,客颜甚佳,身上佩有各种极小的装饰,堪称绝妙的人体画像。
  古格遗址的防卫线
  从古格的遗址上来看,依然能够看出古格王朝当年的三道防卫线。
  第一道防线是外围防线,以那布沟以东土峁上的3座碉堡和一道曲尺形防卫墙作为故城东部的防守据点,以掌握小范围的制高权。都城北部的扇形开阔地上分布着东西和南北两条防卫墙,横向拦阻北面的侵犯之敌,并可以与那布沟东据点形成互为掎角之势,有效控制那布沟。城堡土山西南山下有3座小碉堡和两段短防卫墙,扼守西侧的努日笼沟,崖壁还有一条暗道通向山顶。
  第二道防线布置在城堡东北部和东部建筑密集区的外围,临崖建造的碉堡、防卫墙与其他建筑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东北部分上下两层,西北部因坡坎较多分为5层,对城中建筑最密集的地区形成多层次主体防卫,并控制着各区间的通道和上山的主干道。
  对于现代人来说,神奇的古格王国遗址仍有许多谜团需要解释。
  第三道防线设在山顶,是全城的核心和最高点,它四面临崖,只有一条隧道与北侧山坡台地相通,另一条暗道通向西南侧山下。山顶周围的防卫墙使本来就险不可攀的王宫区更加易守难攻,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个全城的制高点协调指挥各区防守,并对山坡和山下的入侵者实施强有力的俯攻。
  古格王朝有些什么兵器
  从故城的遗存来看,既有近距离格斗所有的刀、矛、剑、盾牌、人用甲胄、马用甲胄,也有远距离作战所用的弓箭、火枪等,可谓一应俱全。由此,也可见古格地区战争频仍,武器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
  古格的玛尼石墙
  札布让所在的土山脚下还残存着一道长长的“玛尼石刻墙”。在这道高低不平的断壁残垣上,镶嵌着4502件雕刻在天然卵石上和石板上的线刻造像,上面精心雕刻出各种佛、菩萨、天王、度母、高僧、法王等形象,线条流畅而富于弹性,造型生动而各具个性,显示出很高的石刻艺术水平。
  庞大的东嘎-皮央石窟群
  在托林寺北面约40千米处的东嘎乡境内,考古学家发现了东嘎-皮央石窟群以及象泉河南岸的吉日、岗察、芒扎等石窟地点,这是古格王国佛教考古的一个新的重要收获。
  东嘎-皮央石窟群是西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石窟遗址,也是国内年代最晚的一处大规模石窟遗存。石窟群现存石窟总数近千座,包括礼佛窟、禅窟与僧房窟、仓库窟与厨房窟等不同类型的石窟。测量与观察表明,洞窟的平面形状有单室、双室、三室以及多室联建等不同的形制。
  礼佛窟内绘制有精美的壁画,内容题材有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佛传故事、说法图、礼佛图、各种密宗曼荼罗以及动物、植物和不同种类的装饰图案等十余种,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色彩。这些壁画多是用当地所产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当中还含有大量的动物骨骼胶质,虽经过高原长年的风水侵袭,仍不失其艳丽的色泽。
  东嘎石窟群现存洞窟150座,可分为两个地点。第一地点位于东嘎村北面断崖上,石窟分布由西向东分为三区。第一区洞窟分布略呈“U”形,由50座洞窟组成,依据各窟之间相对关系可分为第1~11号和第12~50号两组;第二区洞窟共有51座洞窟,依其相对位置关系可分为第1~28号和第29~51号两组;第三区洞窟系东北方向的后山区,共由第1~39窟组成。
  东嘎第二地点位于东嘎东面山沟中,两地点直线相距约30千米。洞窟开凿在山崖北面峭壁上,从西向东共有9座洞窟,编号为第1~9号窟。
  东嘎第一地点一区第1、2号窟及第二地点第1号窟均是较大型的礼佛窟。其中,东嘎第一地点一区1号窟平面形制为方形,单室,进深与面阔均为6.65米,通高5.64米,其外缘近于方形,窟内未开凿佛龛塑像。东嘎第一地点一区2号窟平面形制亦为单室,方形窟,进深与面阔均为7.3米,顶部式样为一多重同心圆形套顶,通高5.51米,顶部外缘为方形,中套四重圆形,向上隆起呈圆形的窟顶,呈一坛城状。窟内北、东、西三面壁上开设长条形佛龛,其中北壁佛龛设在后壁距地表高1.85米处,高1.6米,与后壁等长,龛内原有泥塑佛像8尊,今残存头光与背光贴塑。在窟内还发现泥塑残佛头像2尊,系原塑像的残部。窟内中央有两座方形塔基,表明原来在窟内还建有佛塔供养,今塔身已残。东嘎第二地点1号窟的平面形制是近方形的单室窟,进深3.7米,面阔4.2米,窟门前设狭长甬道通向窟室,甬道宽4.1米,长2.2米。窟室顶部做成覆斗形,高5.3米。在窟内中心设一圆形坛,未开凿龛室塑像。在东嘎石窟群礼佛窟中还发现有一些形制较小的洞窟,基本特点也是方形单室窟,一般均绘有壁画,有的在窟内两侧壁或后壁上开设有龛。其中,东嘎第一地点一区3号窟为一近似方形的单室窟,进深4米,面阔3.2米,穹隆形顶,中间部位向上隆起略呈半球形,窟内四壁原遍绘壁画,今仅残存若干局部图案。
  皮央石窟群位于东嘎第一地点西北部。皮央,汉语中亦译为培阳、皮旺、其旺等,系一处由寺院建筑、城堡遗址与石窟群组成的规模宏大的佛教遗迹。皮央石窟共有四区,编入洞窟872窟。
  皮央石窟分布大体上可划分为前山区与后山区。前山区为第一区,洞窟基本上呈由北向南直线分布,其编号顺序从沟谷北端开始向南,共编为第1~433号窟。后山区编为第二区和第三区,其中第二区洞窟的走向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略呈“U”形分布,共编入洞窟145窟;第三区从谷底部折向西侧,直至皮央遗址的最西端,共编入洞窟247窟。
  在皮央遗址的山顶,还分布着一些洞窟,编为第四区,包括第1~37号窟。此外,还有若干位置分散的洞窟未全部编入。皮央第一区第90号窟平面近似方形,窟门后接甬道,甬道宽1.4米,长1.6米,窟室进深4.85米,面阔5.15米,顶部式样为穹隆顶式,高3.8米,窟内两侧壁的前壁上各设一立像龛,龛内绘制千佛像等。在窟内后壁上原塑有佛像3尊。第79号窟也是在侧壁上设有龛室的洞窟,洞窟平面为方形单室,前设甬道,窟室进深4.2米,面阔3.52米,甬道凿成斜坡式样,甬道顶比窟顶低平,在门楣处形成转折的线条相连接,门楣下方绘制壁画。窟内左、右、后三壁上均开有龛,其中后壁龛内残存供置佛像的圆形穿孔,说明该处曾供置佛像。在该区较晚期的洞窟中,还出现了一种窟顶呈两面坡式样的洞窟,如第351号窟,平面形制为方形单室,进深2.35米,面阔3.4米,窟高2.5米,顶部做成两面坡式,上绘各种图案。
  独一无二的古格王宫
  古格王朝的古格王宫是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王宫。
  王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顶,有房屋40余间,均为土木建筑结构,平顶。但除了夏宫、冬宫、国王的集会议事大厅和寺庙,所能见到的全是坍毁了的场院和房基。夏宫建在地面,规模很小,面积勉强及得上城里一室一厅的房间,由于年久失修,仅留断壁残垣。冬宫修在地下,现保存完好。它是地道式建筑,盘旋通往山下,其间有一连串地穴式房屋,有了望孔、小窗,室内套室,洞中有洞,颇为复杂。山顶上有一些开式暗道通往冬宫宫区,宫区中间是廊道,两边各有数十间居室,大小不一,都是窑洞。
  王宫内每间房屋的面积在12~18平方米之间,多数是一层建筑,但也有两层或三层的。这一部分的建筑物多已残破,但从格局看,仍透出当年颇具匠心的设计理念。王室成员居住的宫室在山顶南部的东面,面积虽然不太大,但却小巧别致。在王宫的西部,有一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建筑残迹,是王室建筑中最大的建筑物,估计这是王国用来议事的大厅堂。厅内地面是石子和沙泥夯打处理过的,这也是藏族人常用于处理室内地面及屋顶的建筑工艺,目前在许多藏区依然保存着这一方式。
  古格王国的王宫
  古城的围墙,当年虽是作防御之用,但却是战争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结晶,墙上有4000余件线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经咒的玛尼石刻,经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使得大部分已脱落于墙脚。多少年来,大自然给它印上了五颜六色,更丰富了画面的艺术魅力,像是一个大型玛尼石刻展。另一种石刻是刻在椭圆形的鹅卵石上,因这里离狮泉河很近,河里卵石应有尽有。
  整个王室建筑都在山顶上,四周全部是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只有一条长约50米的曲折幽暗的登山隧道连接半山腰与山顶王室区。立于山顶纵览全城,东西两侧的山沟、北部开阔地带以及象泉河谷地全都尽收眼底。
  古格王宫的佛堂为什么能保存下来
  为什么古格王朝的王宫、民居、军事设施均被破坏殆尽,独独留下几个佛堂呢?据说,因为拉达克人原也是佛教徒。事实上,拉达克王与古格王谊属同宗,他们的开国君主分别是吐蕃末代王孙吉德尼玛衮所生的兄与弟。在毁灭了古格的一切之后,拉达克人心存敬畏地止步于神佛之前。这样,不曾遗下国史的哑迹般的古格王朝,才有如沧海遗珠,将独特的佛教艺术保存到了今天。
  古格时期的达巴遗址
  达巴遗址是一处规模十分宏大的遗址,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分布在两座山脊之上,两山之间有山谷相隔,地势十分险要。
  以山谷为界,遗址分为A、B两区,由数个群落构成。A区包括佛殿、民居、碉堡及防卫墙,集军事、宗教、聚落于一体;B区则是居民区,山体朝南的一面从上至下开凿有5层以上的洞窟,总数有200多眼,远远望去,密如蜂巢。
  达巴遗址的洞窟形状有单室、双室以及三室以上的不同式样,洞内用土坯砌出灶台、壁炉,洞窟的壁上开凿出灯龛和壁龛,不少洞窟的壁上都遗有一层厚厚的黑色烟炱,表明这里曾经有人长期居住过。遗址中有一处位置最高、保存最好的碉楼,残高达10米,原有5层,墙体上开设有射孔,碉楼的每一层都不设楼梯,只在石墙上留出几个脚窝以供上下,而一旦有敌来犯时,每层都有盖板石,可以逐层退守。古格人的英勇善战由此可见一斑。
  在古格王国遗址里,昔日的建筑仍然依稀可辨。
  军事性强的多香遗址
  多香遗址地处古格故城西南约30千米处的多香河东侧台地小山上,通高120多米,建筑遗址73处,碉堡16处,佛塔15处,洞窟170多孔,另有防卫墙2道等。整个遗址呈南北西分布,山腰部是大量的民居、僧舍、窑洞,可供200多户人家生活起居,山脚下的台地和山坡上,主要是佛教建筑群,包括佛寺与佛塔,佛寺中还残存壁画痕迹与残破的塑像。
  这些碉堡就是古格王国的军事设施。
  多香遗址具有很明显的军事性质,出土了大量古格时期的兵器及器物等。
  古格王朝为什么衰落
  有资料记载,在公元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初近60年的时间里,古格已经日渐衰落。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内部古格王赤扎巴德为首的古格王室与僧侣集团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
  而外部又战事不断,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资财,尤其是古格与邻国拉达克之间的边境冲突时断时续,这更让古格王朝深受打击,据《拉达克王统记》记载,17世纪初年,年轻的拉达克王森格朗杰曾发兵攻打古格,从边境一直攻打到古格的腹部地区,从古格掠走的马匹、牦牛、羊只不计其数。
  此外,古格周边的一些小邦国如加瓦尔等地也经常联合起来,举兵反对古格王国。连年战火使古格的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古格王国到底有多少人
  古格王国的疆域,基本是现在扎达县的范围,它也曾经兼并过现在属普兰、日土县的一些土地。现在的扎达县,有5000多人口。那么,鼎盛时期的古格王朝,究竟养活了多少臣民?
  葛健雄教授在《走近太阳》一书里推断,古格王朝拥有数十万臣民,依据是古格曾经击退过印度号称十几万入侵的雄兵。
  古格国王死亡之谜
  我们无从解释古格王朝的消失之谜,但同样我们对于古格国王的死亡之谜也同样得不到绝对的答案。
  据资料记载,对于古格国王的死亡之谜有两种说法:一说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摔死了,另一种说法是古格国王投降了。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似乎后一种情况更可靠。杨公素在《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中及伍昆明在《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中的记载是,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全家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
  古格王朝的消失
  古格王朝的消失至今仍是个谜,但有史料记载,古格王国的覆灭缘于战争。
  古格王国的居民都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后来,葡萄牙人到了印度果阿,又从果阿来到扎达的古格王国。葡萄牙传教士首先说服了王后,接着说服国王改信天主教。正在这个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寺院的喇嘛偷偷和拉达克人取得了联系,克什米尔人打了进来,与喇嘛们里应外合,古格王国就这样被推翻了。
  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
  也有人说除了战争以外扎达地理环境的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十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但是问题还是那十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其历史。
  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现在是否还有古格人
  随着古格王国的灭亡,古格人似乎真的从此在这个世界上也失去了踪迹。据传古格国朝破灭之时,从王宫的秘密通道里曾经逃出了200多人,生活在距今天古格故都札布让遗迹几百千米一处叫做“曲龙”的地方,这些古格遗民在此建立了自己的秘密据点,准备力量,以待复国。
  在考古调查中,确实在阿里高原西北部日土县境内,找到过地名为上、下曲龙的两个小村子,并在村子边上的河滩阶地上发现了打制石器。不过,这两个村子里的居民,却谁也说不清楚他们是否与古格后裔有关,而且已经是单纯的游牧民族,没有人自称是古格人。
  比较可信的记载还有学者们的研究著述,据说退守到城堡里的那一部分古格卫队在坚持战斗一段时间之后,最后撤出城堡,转移到了后藏的藏巴汗那里,融入到卫藏居民当中。
  喜马拉雅山红雪之谜(2009-05-05 14:26:56)标签:藏地密码 文化
  雪通常是白色的。然而,有一次,当中国登山队员登上喜马拉雅山时,却发现在5000米以上的冰天雪地中,点缀着玫瑰色的红雪。那么,这些红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只有喜马拉雅山才有红雪呢?对这种现象,科学家又做出了什么样的解释?
  红雪之谜是一件令人相当匪夷所思的事情。据发现者人描述,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上,经常有一种灿若彤云的红雪出现,像玫瑰一样艳丽,又像血染的红绸,是西藏特有的神秘现象。
  那么,这些红雪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人发现的呢?
  据科学家分析,喜马拉雅山上的红雪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藻类是低等植物,它们具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它们所含的色素比例不同,能呈现不同颜色。这些雪藻含有特殊的色素——血色色素。当白茫茫的冰雪被这些雪藻染成血红色后,在阳光的照射下,使瑞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更加绚丽多彩,红若丹霞。
  至于红雪之谜的发现,则要感谢我们的科考队员。有一年,他们在喜马拉雅山考察。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们从一座5000多米的山峰上下来,抬头一望,发现喜马拉雅山的主峰变成了火一样的色彩,往日的白雪全披上了红色的外衣。从此,红雪之谜便传了开来。
  高山上的雪衣藻
  对于红雪之谜的产生,读者也许会产生疑问。那些含有色素的藻类植物一般都生长在湿润的地方。为什么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也会有它们的存在呢?原来,在藻类植物中,有一种雪衣藻,它们不仅耐寒,而且还具有发光的作用。尤其是在永久性冰雪中,它们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也不至于死亡,但在4℃以上反而难于生存。
  这些雪衣藻类生长适宜温度是0℃左右,常常在夏季冰雪融化时生
  在高入云端的喜马拉雅山上,能产生色素的雪衣藻在那里顽强地生存着。
  长最好。那么,它们又是怎样获得养料和抵抗低温而生活的呢?据植物学家们分析得出:雪衣藻周围的湿气是它们得以生存的主要源泉。由于它们含有特殊的血色色素,能吸收短波长的紫外光和蓝色光等,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制造大量可溶性糖,降低细胞内含物的冰点,使细胞的肢体结构在低温下不起剧变或被破坏,从而提高了抗寒能力。有的含有较高的脂肪。这些都可能是雪衣藻类在低温的冰雪中能生活的原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们获得了这一特性,成为高山冰雪的征服者。
  在终年积雪的环境中,雪衣藻的白色小球一动不动地躺在雪里,虽然已经冻僵了,但仍活着。它们就这样沉睡着,当雪的表面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微有一点融化时,才从梦中醒来。
  当白天充足的光和热使雪衣藻的红色素迅速积累起来后,雪衣藻便
  在喜马拉雅山,红雪与白云相互映照。
  大片大片地展现出红色的“雪”来。其实,这是由无数的雪衣藻聚成的。每一个雪衣藻都是静止的小球体。它的内部充满了红色素,外面是半透明的外壳。这样的球体生长缓慢,它们成熟后开始分裂,一个球体里的东西先分成两半,而后,这两半再照样分成两半。新生的小雪衣藻从破裂了的外壳中蹦了出来,开始其独立生活。
  雪衣藻的这种繁殖方式叫做营养繁殖,单细胞的种类经细胞分裂后,分成2个或4个子细胞,各成一个新个体,此时母细胞不再存在。就这样,在喜马拉雅山上,每当太阳下山的时候,雪上开始时出现鲜红的斑点,以后这些斑点占的地盘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一大片红雪。
  神秘的绿球藻
  在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上的红雪主要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形成的。虽然红雪构成的主体是雪衣藻,但溪水绿球藻也有同样的功劳,而且民间还有许多关于绿球藻的传说。
  远眺喜马拉雅山,经常有神秘的藻类植物闪闪发光。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的部落中,有位美丽的女子,是酋长的女儿。酋长要女儿与一名男子结婚,但是她早已与另一位部族勇士相爱,酋长仍执意要女儿与他中意的男子结婚。
  婚礼之夜,酋长女儿远远听到勇士吹奏的草笛,依循着笛声到了阿寒湖畔,就在淡淡的月光下,两人乘着木舟划向湖中,约定来世结缘,然后就一起投入湖中。酋长和村人感受到两人的深情,转而为他们祈求永远的幸福。
  巍峨险峻的喜马拉雅山上,是高原藻类植物生长的最佳之地。
  两人相恋的魂魄在湖中化成了由两人名字合称的绿球藻,世世代代在阿寒湖底继续着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因此绿色的绿球藻也象征了坚定不移的爱情与执著于幸福的努力。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实中的溪水绿球藻只是绿球藻的一种,刚出生的绿球藻非常细小,一年的绿球藻也只有0.3毫米,一般是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成长。绿球藻的生长期极长,要150至200年才能长得如棒球大小,世界上至今为止发现最大的绿球藻直径为30厘米,推估已有近千年的寿命。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线
  说到红雪之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线,虽然它们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红雪的产生自然离不开长年累月的积雪,如果没有积雪,自然也无法看到红雪。
  那么,什么是雪线呢?其实,所谓雪线就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
  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北坡大约6000米左右,南坡约为5500米,北坡比南坡约高500米。从气温分布分析,南坡暖于北坡,为什么南坡的雪线反而比北坡低了呢?这是因为雪线高度是由温度和降雪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南面迎风坡接受从印度洋来的潮湿西南季风,空气温和湿润,降雪比背风的北坡要多得多;北坡雪少,加上空气干燥,蒸发大。到了夏季,在阳光照耀下积雪容易融化,于是,就出现了北坡雪线比南坡高的现象。
  另外,从卫星云图上不难发现,喜马拉雅山山脉雪线以上不是处处地方天天都有雪的。这是因为在一些较陡的山坡上积雪薄,容易融化。此外,还有风的影响,珠穆朗玛峰地区冬春季节西风特别强劲,高山积雪常被吹落后岩石裸露。
  一般来说,喜马拉雅山的红雪大都产生在主峰的顶端,这是因为主峰离太阳最近,光线产生得最强,雪衣藻产生的色素也最多,所以看起来最红。
  珠峰旗云(2009-05-06 17:03:18)标签:藏地密码 文化
  珠穆朗玛峰是世人向往的圣地。它不仅有着复杂的自然环境,美妙绝伦的冰川,更有着世界奇观之一的“旗云”。然而,旗云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天气有什么关系?“旗云”可以预测到暴风雪吗?由于我们对这种奇观还缺乏深入的认识,所以珠峰旗云便变成了一个自然之谜。
  珠穆朗玛峰,她有着最复杂的自然环境,有着奇幻的旗云,有着美妙绝伦的冰塔林,是世人所向往的圣地。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
  珠穆朗玛峰旗云的形状千姿百态,时而像一面旗帜迎风招展,时而像波涛汹涌的海浪,忽而变成袅娜上升的炊烟,刚刚似万里奔腾的骏马,一会儿又如轻轻飘动的面纱。这一切,使珠穆朗玛峰增添了不少绚丽壮观的景色,堪称世界一大自然奇观。由于旗云的变换可以反映出高空气流的变动,因此,珠穆朗玛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外国探险家称之为“圣母的面纱”。
  “旗云”是如何形成的
  珠穆朗玛峰旗云的形状姿态万千,堪称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珠峰旗云的产生,与太阳的辐射有很大的关系。
  是什么原因促使珠穆朗玛峰产生旗云?珠穆朗玛峰北坡和西南坡7500米以下为冰雪覆盖,7500米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因此,下垫面多为碎石表面。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每当日出后,受太阳直接的照射,各地受热状况也就不均匀。在碎石面附近,地面吸热快,表层气温高于同一高度自由大气的温度,形成沿山坡向上的气流;海拔7500米以下,冰雪表面受太阳加热升华,给上升气流输送水汽,为成云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在冰雪面上,反射掉的热量较多,地表气温要比自由大气的温度低些。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就产生两个方向不同的局部环流,使峰顶附近常有对流性积云形成,所以白天常能观测到形如旗状的云挂在峰顶。随着高空风、上升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不同,旗云的形态也就不断变幻着。
  晚上,碎石表面强烈的辐射冷却,使其邻近气温比同高度自由大气温度低,空气向下运动,即吹山风,所以,夜里很难发现珠穆朗玛峰峰顶有旗云。下午三四点钟之后,由于对流旺盛,积云迅猛发展,致使山顶常被云遮蔽,也就谈不上什么旗状云了。
  旗云真的可以预测风雪吗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曾8次到珠穆朗玛峰地区,并观测、记录和拍摄下了珠峰“旗云”变化,揭示出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奥秘。
  观测研究表明,珠峰顶出现的“旗云”绝大部分是自西向东飘动,但当特殊天气来临时,“旗云”也会自东向西飘动。高登义认为,从珠峰“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珠峰峰顶附近的风向;从“旗云”顶部波涛起伏的状态可以估算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还可以判断之后几天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
  如果“旗云”自西向东飘动,云的顶部平而光滑,并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下降时,高空西风风速在每秒17米以上,当日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如果“旗云”自西南向东北飘动,云的顶部起伏波动大,且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上升,表明高空风速不超过15米/秒,当日可以在7000米以上进行登山活动,但一天后会有高空西风槽来临,大风伴随降雪发生,2~3天内不宜于7000米以上进行登山活动。
  正在形成的珠峰旗云
  令人叹为观止的珠峰山麓
  如果“旗云”自东向西飘动,表明高空有偏东风气流,未来1~3天内会有印度低压来临,带来大雪伴随小风的天气,一般不宜进行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如果珠峰顶部的云量很少,没有形成“旗云”时,有两种情况表示当日和未来1~3天内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其一,若珠峰顶部的云慢慢向东南方移动,表示高空有弱的西北气流,珠峰地区受西风带高压脊控制;其二,峰顶及其附近的云垂直上升,宛如炊烟袅袅,表明高空风速极小,珠峰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史前生物大揭秘之一史前生物大爆发之谜(2009-05-07 18:59:12)标签:史前生物 文化
  史前生物的概念为:自地球形成以来至第四纪更新世末(约一万年前)存在过的一些生命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以严格意义上的化石为时间依据的生物。
  地球属于生活在其上的一切时代的生物。它们对人类及人类智慧的形成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物种,我们有权利和义务爱护好我们的地球,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就是要重视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
  中国云南澄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包。5亿多年以前,那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然而,在经过漫长的沉寂之后,澄江这块貌不惊人的山包,如今被古生物学家视为一块圣地。在这里,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惊人的秘密正在逐渐被解开。在距今5.3亿年前,这里的浅海上演了一个重大无比的事件—生命经历了一个革命性的大规模深化,绝大部分仅次于“界”以下的最大的生物分类单位—“门” 一级动物一瞬间出现在地球上,这些动物的突然光临,给这颗蓝色的星球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我们用“一瞬间”来描述这一颗爆发过程的短暂,然而它的实际时间是200万年左右,但相对于35亿年的地球历史来说,200万年相当于一天中的一分钟。在这“一瞬间”里,众多从未在地球上露过面的动物一下子出现在海洋里,古生物学家甚至用“爆发”这个字眼来形容这种突然性。这些动物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从只有几毫米的微型动物到长达2米,长着带柄巨眼和恐怖粗爪的大型怪物,几乎涵盖了所有现有动物的门类。也就是说,如今地球上所有一切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海里游的动物的祖先,差不多都在那个时代出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很多细胞动物很可能就是从这里起步,开始了各自的演化历史。这一发现使国际古生物界振奋不已。最有权威的德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阿·塞拉赫称这一重大发现“就像是来自天外的信息。”它证实了大爆发的演化事件在5.3亿年前确实曾经发生了。
  1985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发表了在澄江帽天山出土的娜罗虫—古老节肢动物化石(这种动物曾存在于5.15亿年前加拿大伯吉斯动物群),揭开了澄江生物群研究史上的重要一页。1995年,世界各国科学家汇聚中国,第一次以“寒武纪大爆发”为议题进行了国际性的学术大讨论。
  在昆明,在许多孩子的收藏中,你会找到侏罗纪的恐龙,泥盆纪的鱼,克留纪的珊瑚石燕和寒武纪的三叶虫。昆明西部的一所学校的孩子几乎每人手里都有寒武纪海洋里的动物化石,因为他们的学校就建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海底。
  在澄江“早期生命研究中心”的陈列室里,陈列着形态各异的化石标本。以或卷曲或斜躺或平直姿势埋藏的娜罗虫化石,完好地保存着它们的软躯体构造,甚至连肠道中充满的食物也清晰可见,显示着其在临死之前还曾经饱餐一顿。具有网状骨片的网虫,即使活着时保持站立的姿势就已经很不容易,有的竞然可以在死后仍然保持立姿,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那具有纤细的触手、细腻的体表和环肌的水母,还有成群埋藏在一起的帽天小虫、海口虫,让人想到它们一定是在一次聚会中突遇灾难。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精灵的化石,95%以上是世界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带软躯体构造的化石。5亿年前生物的软躯体构造居然能成为化石陈存在岩层中,这是澄江化石最为独特之处。
  从1990年以来,科学家在帽天山等化石产地进行了多次发掘,收获的化石总数已达数万枚。他们在那此橙黄色的岩层中,几乎找到了所有现生动物祖先的足迹,另外还包括许多早已灭绝的生物种类。现在地球上热闹非凡的上千万种生物归纳起来总共才35个门,而我们在澄江化石中已经发现了20多个门一级系统。这说明在寒武纪早期,动物我样性的基本体已经建立了。
  在这些古生物的化石中,你可发现有一种化石带着红红的小点,这是海豆芽的化石。我们现在在海洋里见到的海豆芽还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它从古到今一点也没有变化。然而有些动物的变化则大得惊人,如脊索动物的始祖—云南虫,它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化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包括后来灭绝的恐龙)、鸟类及哺乳类(包括人)。
  从同一起点起跑的生物,有的走过几亿年还是老样子,有的则演化出差异巨大的不同种类的生物,同样的时间对它们起了迥然不同的作用,难道达尔文的均变进化论不适应于寒武纪动物群?
  面对着这林林总总的生物化石,人们不禁要问,寒武纪大爆发是否曾经发生过?在大爆发前,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项疯狂的进化?这一系列拉历史之谜,正等待着考古学家的生物学家去探索、去揭开。
  史前生物体型巨大之谜(2009-05-09 10:38:04)标签:史前生物
  从广义上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史前,是指自地球形成以来至第四纪更新世末(约一万年前),但是实际上太古代和元古代这40多亿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生命,只有一些藻类生物生活在海洋中。
  而真正意义上的动植物,都是从古生代开始的。这一时期虽然只有不到4亿年,然而地球上的动植物却有了飞速的进化,开始出现鱼类,两栖类,脊椎类动物。这一时期,海洋越来越拥挤,于是动植物开始向陆地发展。此时,还没有体型巨大的动物出现。
  中生代是地质年代的第四个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按先后次序可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
  随着植物在陆地的不断繁殖,到达中生代以后,地球气候潮湿温暖,地球上的植物异常繁盛,当时的陆地上几乎都被植物所覆盖。随着植物的繁盛,就为那些食草性动物的繁盛创造了条件,而食草性动物的繁盛,又为食肉性动物创造了条件。
  中生代的生物演化最为特殊,主要是爬行动物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此外,箭石、腹足类和瓣鳃类等其他软体动物也颇发展,逐渐显示现代种类的初步面貌。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后期已有被子植物出现,至白垩纪后期更为显著。中生代后期的地壳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种类(特别是恐龙)趋于绝灭。
  三叠纪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德国地质学家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地层,发现这一日寸期的沉积物,明显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本纪早、中、晚三个世的时代,故称为三叠纪。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1.95亿年前。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瓣鳃类为主,脊椎动物中的爬行动物开始发展。在我国云南禄丰三叠纪末期的地层中,曾发现有兽齿类卞氏兽化石。裸子植物松柏、苏铁和蕨类植物繁盛。
  侏罗纪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二个纪。“侏罗”一词来自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Jura Mt.)。开始于1.95亿年前,结束于1.37亿年前。本纪陆上的真蕨、苏铁和棵子植物针叶树繁盛,大型爬行动物恐龙繁盛,故称恐龙时代。后期原始鸟类发生,海中无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鱼龙和蛇颈龙等也极为繁盛。
  白垩纪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三个纪,也是中生代最后一纪。白垩一词来自欧洲西海岸白垩沉积层。开始于1.37亿年前,结束于6.7万年前。恐龙历盛而衰;被子植物出现,硬骨鱼类和软体动物繁盛。本纪末,恐龙等均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结束。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大为增多,鸟类和高等哺乳类陆续出现。
  而我们所说的史前巨型生物,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古生代和中生代。
  当时的生物体型巨大的什么程度呢?可以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来看看:
  1、哥伦比亚煤矿发现最大的蛇化石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根据哥伦比亚北部出土的蛇类骨架化石推测,5500万年前生活在南美洲热带地区的一种巨蛇可能是研究者已知蛇类中最长的物种。研究人员将这条巨蛇命名为Titanoboa cerrejonensis。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巴拿马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推测,这种远古巨蛇身至少长13米,体重能达到1.135吨。目前,绿水蚺(Green anaconda)是世界上最重的蛇类,但体重也不过250公斤。该巨蛇化石出土的地点还挖掘出了巨龟和远古鳄鱼的骨骼化石,研究人员推测,它们可能是这种巨蛇的猎物。研究人员指出,蛇是一种冷血动物,其体形大小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上述远古巨蛇体形如此之大说明,南美洲赤道地区在5500万年前可能比现在更热。研究人员推测,6000万年前,南美洲赤道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能达到约32.8摄氏度。
  2、公牛大的老鼠――最大的老鼠
  目前遍布世界的各种鼠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啮齿动物,但它们体重通常不到1公斤。乌拉圭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显示,距今约400万年前,南美地区生活着的一种啮齿动物全长3米、高1.5米及重约1吨,是迄今已知最大的啮齿动物。据推测,这种动物生活在水边的森林中,具有较长的门齿用于防卫或进攻,还有较小的臼齿用于吃水生植物或果类。这种巨型啮齿动物学名“Josephoartigasia monesi”,它与人们熟悉的老鼠完全不同,从进化角度来看可能与豪猪等更为接近。
  3、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从尾巴稍到鼻子尖的总长度为22米,其中11米是它的脖子。它是到目前为止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长的动物。马门溪龙若站在地面上,它的头会很容易的伸进三层楼上房间的窗户内。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马门溪龙和一个网球场一样长,但它的身体却很“苗条”。
  其实在史前时代,像这样体型巨大的动物数不胜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的呢?
  我们前面说过,那是时期,地球上植物繁茂,所以地球大气层中氧含量远远超出了今天的标准。例如石炭纪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浓度高达35%,比现在的21%要高很多。如此之高的氧气含量,使得史前动物对于氧气的吸收非常容易,可以很容易的获得身体生长所需的能量。在逐渐的进化过程中,体型巨大的动物往往可以获得更高的生存几率,免遭其他动物的袭击。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和先天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史前的生物们越长越大。
  而到新生代后,地球逐渐开始进入冰河期,地球上的气温逐渐降低。这样使得一些植物开始慢慢消失,地球上不再是湿润温暖的环境,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降低,直到降到今天的含量。由于地球上的动植物都无法再轻松的获得氧气和能量,自然环境的限制使得一些大型动物无法获得能量来源而都逐渐灭绝。反而是一些小型生物开始逐渐繁盛起来。
——藏地密码7完——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