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

_2 王咏刚, 周虹 (现代)
不知道《天龙八部》里的另一位乔帮主——乔峰在发现了自己的真实身世,并为丐帮乃至武林正派所不容时,是不是也有着和乔布斯当时一样的复杂心情。在金庸笔下,乔峰心中的正、邪两股力量也曾发生激烈的交锋,最终,国恨家仇的矛盾激化到极点,忠孝难全、忠义难顾的乔峰选择的是一死泯恩仇。
处在迷茫和纠结中的乔布斯在1997年上半年做出了许多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事情。一方面,他通过朋友和媒体散播言论,指称阿梅里奥已经不再适合领导苹果,又多次暗示自己才是苹果CEO的不二人选。另一方面,他又显得对苹果的未来毫无信心。随着苹果股票的持续走低,乔布斯在6月份毅然卖掉了NeXT被收购时自己所获得的150万股苹果股份。同一时间,他还告诉皮克斯公司的同事说,他会继续将主要精力放在皮克斯,而不是苹果。
也许,乔布斯当时的心中,正有一黑一白两个武士在激烈争斗。感情上,他一定有重返苹果,用挽狂澜于既倒的功绩证明自己实力的梦想;理智上,估计连他自己也不清楚,这个时候是不是还真有哪位大侠可以将苹果拖离苦海。
回归还是放弃?这,是一个问题。
给我90天时间(1)
苹果公司的董事们可没给乔布斯那么多思考和犹豫的时间。在独立日周末的36小时电话会议中,董事们一致决定阿梅里奥必须下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能接替阿梅里奥?谁能让苹果绝境逢生?
许多人想到了乔布斯。
当时的董事会主席是迈克·马库拉(Mike Markkula)。1985年,正是因为马库拉坚决站在与乔布斯势不两立的斯卡利一边,董事会才做出了放弃乔布斯的决定。马库拉是聪明人,他比谁都清楚,乔布斯不是那种宽宏大量、过往不究的人。12年前的过节,可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一笔带过的。
据一位亲历那次36小时电话会议的董事向我们介绍,在董事会上,马库拉先是试探性地问一位董事,问对方是不是愿意暂时接任公司CEO的职位。这个提议被对方婉言谢绝了。
这时,有一位董事谨慎地问马库拉:“那么,要不要请乔布斯出山,让他来当CEO?”
马库拉陷入了沉默。他曾与乔布斯共事多年,他当然知道,乔布斯在市场和销售方面的天分在这个地球上无人能及,多半能帮助苹果扭转颓势。但同时他也深知,乔布斯在管理上简直就是一个麻烦制造机。12年前,还是同一个乔布斯,在公司内像离了紧箍咒就不受约束的孙行者一样,将产品团队之间的关系搞得乌烟瘴气。那时,乔布斯的任性与狂妄直接导致了他与斯卡利之间的矛盾,为他被公司驱逐埋下了祸根。
这样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怪才、鬼才,是不是真的适合出任苹果的CEO?马库拉没有答案。在离开苹果后的12年里,乔布斯会不会比以前更加成熟了?也许,乔布斯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和肆意妄为了?马库拉也没有答案。
但无论如何,苹果急需一位有市场和销售才干的CEO。股价即将跌破13美元,公司马上就要资不抵债,马库拉这时无暇多想,也不会有几个职业经理人肯在这个时候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对董事会而言,如果这是一场赌博,那至少应该把赌注押到一个对苹果有感情的人身上。在所有可能的人选里,没有人比乔布斯更热爱苹果,更希望看到苹果走出困境的了。
“好吧,”马库拉终于下定了决心,“至少在目前,乔布斯是最好的人选。不过我相信,他和我之间的裂痕很难修补,如果我是董事会主席,他是不会愿意出任CEO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样吧,”马库拉语气淡定,却难掩怅然若失的心情,“你们去找乔布斯,如果乔布斯同意出任CEO,我就主动辞去董事会主席的职务,并且退出董事会。为了苹果,只要乔布斯回来,我就走。”
就这样,一位董事拨通了乔布斯的电话,劝说他回来担任苹果公司的CEO。
电话里,乔布斯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很抱歉,我不觉得我能拯救苹果。苹果已经快完蛋了。现在的苹果,既没有好的产品,管理也一团混乱。除了还剩下一个有点儿影响力的品牌以外,苹果什么都没有了。”
给我90天时间(2)
“你知道吗?”这位董事问乔布斯,“如果你不回来,不做一点什么的话,股票还会继续下跌,马上我们就会资不抵债,就不得不考虑申请破产保护了。而且,甲骨文(Oracle)公司的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一直虎视眈眈,要收购苹果。想一想吧,这是你亲手创建的公司。公司状况再差,也还算是你的孩子呀。你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流离失所吗?”
乔布斯似乎被说动了,他沉吟了片刻才回答道:“我需要想一想。”
“可是,时间不等人呀。”董事在电话里着急地说,“只要你答应出任CEO,公司的股价就一定能回升,我们就有机会、有时间拯救公司。”
“我还是要想一想。”乔布斯依然冷静,“而且,我需要和我太太商量一下。”
第二天,乔布斯在电话里说:“我太太并不认为我出任苹果CEO是个好主意。我自己也还是担心,苹果是不是真的有未来。”
“可是,作为你亲手创建的公司,至少应该尝试一下吧?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热爱苹果了。也许,哪怕先尝试一小段时间?”
“不,我不想当CEO。”乔布斯说。
“那……我们换个方案如何?就临时过渡一下?比如,你来当临时CEO,直到我们找到合适的CEO人选为止,怎样?”
“临时CEO?嗯,这个主意可以考虑。”乔布斯又思考了好一阵子才说,“好吧,请给我90天的时间。我想看一看,苹果是不是还有救。”
“你所说的90天,是说你万一想放弃的话,会提前90天给我们通知对不对?”董事迫切希望进一步澄清乔布斯的承诺,“如果苹果有救,那么,你就始终是我们的临时CEO,对吗?”
“对。”乔布斯肯定地说。
1997年7月9日,阿梅里奥正式从苹果离职。8月6日,苹果公司宣布史蒂夫·乔布斯进入董事会,出任公司董事。马库拉等人辞去董事职位。包括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在内,多名新成员进入董事会。9月16日,乔布斯被公开任命为苹果公司的临时CEO。随着这一系列消息的公布,苹果的股价震荡上扬,公司暂时摆脱了濒临破产的尴尬境地。
曾一手创建苹果公司并缔造个人电脑神话的乔布斯,终于在被迫离开苹果12年后,重新接管了这艘在沉没边缘挣扎的巨轮。请记住1997年的夏天。这一年的夏天,帮主归来,国王归来,皇帝归来!
当然,归来并不等于成功。摆在乔布斯面前的,仍然是一个看上去无药可医的烂摊子。就像1815年逃离厄尔巴岛并成功返回巴黎的拿破仑皇帝那样,虽然回归之路无比顺利——只要拿破仑来到阵前,前来堵截他的士兵就纷纷倒戈——但成功的回归并不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东山再起。1815年回到皇帝宝座的拿破仑只重温了100天的帝国梦,就在滑铁卢一败涂地。乔布斯一定熟悉拿破仑复辟和再次退位的故事。虽然乔帮主重新掌管了苹果王国的最高权力,但他该如何拯救苹果,才能避免重蹈拿破仑皇帝的覆辙呢?
苹果之前的电脑长什么样(1)
2 苹果双雄——两个史蒂夫撬动了地球
苹果之前的电脑长什么样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2010年1月,乔帮主在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掏出iPad给全世界看的时候,大家的反应是怎样的?如果用一个词儿来概括iPad相对于此前所有电脑的革命之处,你最想用哪个词儿?惊艳?叛逆?眩目?颠覆?科幻?闪亮登场?震撼问世?还是,让所有电脑前辈变古董?
iPad平板电脑只用一块薄薄的玻璃屏,就囊括了传统电脑上的键盘、显示器、主机等几大部件的功能,还附送神奇的多点触摸体验。只要想想在iPad上“打僵尸”和“切水果”的爽劲儿,没人会否认,iPad是个人电脑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特别是对用惯了鼠标键盘的现代人来说,用手指去操作计算机,真是一件超科幻的事儿。
可如果我说,这样的革命对苹果公司的乔帮主来说,简直是有点儿司空见惯,苹果成立时的看家产品Apple I和Apple II,在革命程度上就远超iPad——你会不会对这样的说法表示怀疑?
也难怪,看看iPad的样子,再看看1976年乔布斯搁在字节商店(Byte Shop)里当配件销售的Apple I,一个像施华洛世奇的工艺品,另一个像不土不要钱的山寨货。这两个东东,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哪一个更具有革命意义呢?
其实,要想知道Apple I在它那个时代有多革命,只要看一看苹果之前的个人电脑长什么样就行了。
许多人说Apple I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这说法并不靠谱。Apple I之前,从1971年开始,已经陆续有不少电脑做到只有一只旅行箱大小,可以放在家里或办公室里供个人使用了。细数起来,在苹果出现前的早期个人电脑里,最早受到当时的电脑迷追捧的,还要算是MITS公司1975年初推出的Altair 8800。
Altair 8800外表是只漂亮的铁箱子,前面板有几排整齐的红色指示灯和金属开关。熟悉Windows操作的现代人一定会好奇地问:这铁箱子怎么用呀?有操作手册没有?
千万别提操作手册,在Altair 8800面前,一提操作手册,估计很多人会当场晕倒。那是一本100页不到的小册子,其貌不扬,里面满纸都是二进制之类的技术术语,几乎就是一本计算机系学生必读的《计算机原理》教程。对普通用户而言,简直就是天书。
为什么1975年的用户在使用个人电脑前非要读这么一大通天书呢?道理很简单,不懂得二进制和机器语言,面前这台Altair 8800就是一堆废铁。
刚买来的Altair 8800既没有键盘也没有显示器,程序的输入输出全要靠前面板上的开关和指示灯来实现。前面板中央每个开关代表一个二进制位,拨到上面是1,拨到下面是0。输入程序其实就是用手连续拨动开关。一段最简单的算数程序,就要拨动几十次开关。要是做个复杂的统计计算,几百次的开关拨动是必须的。程序运行后,前面板最上面的8个红色指示灯就会显示运行结果——当然,那也是一个二进制数字。
天哪,一定有人瞪圆了眼睛。这么个用电脑的方法,岂不要累死个人!这不是计算机,这整个是台弹指神通练习器呀!
想简单些?也可以,不过,你要再破费破费,给Altair 8800配上纸带阅读器、磁带机、电传打字机之类的家伙什儿。就拿当时最时髦的电传打字机来说,你可以用它的键盘输入程序,然后把运行结果直接打印到纸上。不过,这些便利的代价是:当时一台Altair 8800的售价大概在600美元上下,而一台电传打字机的售价却在1500美元左右!
苹果之前的电脑长什么样(2)
知道了“史前”的个人电脑有多简陋,大家就不难理解Apple I的伟大之处了。其实,个人电脑历史上的每一次革命,绝大多数都是为了用户操作电脑更方便。就像iPad把我们从键盘和鼠标中解放出来一样,Apple I最重要的革命只有一个,把人们从要命的前面板、开关和指示灯中解放出来。
Apple I的发明人,乔布斯创立苹果时的亲密战友,电脑奇才史蒂夫·沃兹后来是这样总结的:“在Apple I之前,所有电脑都有一个难懂的前面板,都没有屏幕和键盘。在Apple I之后,所有电脑都有了屏幕和键盘。”
没错,Apple I虽然只是以主板形式销售,但那块主板里已经内置了控制键盘输入和屏幕输出的芯片。用户把Apple I买回家,直接连上键盘、显示器(或电视机)就可以工作,不再有讨厌的二进制开关和红色指示灯,不再需要练习弹指神通。毫不夸张地说,是Apple I最早定义了现代个人电脑的人机交互方式。
在Apple I的基础上,Apple II继续沿着革命的道路大跨步迈进。和Apple I以主板形式销售不同,Apple II有了一个漂亮的、塑料制成的主机箱。可不要小看这个塑料机箱,要知道,苹果之前的所有电脑,绝大多数都在使用冰冷、笨重的金属机箱,更简陋些的还在使用木质机箱。Apple II的塑料机箱第一次让电脑在外观设计上有了个人消费品的味道,拉近了电脑和普通消费者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Apple II内置了BASIC语言解释器。人们可以用语法近似英语的BASIC语言编写程序,而不再需要用二进制的0和1与计算机交流。Apple II之前,Altair 8800和Apple I虽然也支持BASIC语言,但必须从纸袋或磁带上加载BASIC解释器后才能使用。Apple II是第一台开机就能用BASIC语言的电脑。
说几句题外话,还记得为Altair 8800开发BASIC语言的人吗?那一年,有个大学没毕业的小伙子为Altair 8800编写了BASIC语言解释器,并因此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后来,小伙子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小伙子也成了世界首富。小伙子创立的公司叫微软,小伙子的名字叫比尔·盖茨。
让人机交互更简单,让电脑更容易使用,让计算机成为大众消费品——这是体现在Apple I和Apple II身上最为重要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贯穿苹果30多年,直至最新的iPod、iPhone和iPad,这正是乔布斯和沃兹赋予苹果的最独特也最有价值的DNA。
革命的产品自然会受到追捧。Apple II只用了短短6年就成了历史上第一部销量超过100万台的电脑。从Apple I到Apple II,是乔布斯和沃兹真正让普通人拥有了个人电脑,是他们开创了个人电脑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那么,1970年代的乔布斯和沃兹,到底是怎样的两个小伙子,他们又是如何发明了革命性的苹果电脑呢?
两个史蒂夫(1)
乔布斯和沃兹的名字都叫史蒂夫,却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年轻人。乔布斯在认识沃兹之前,是个我行我素的嬉皮士,长发、胡须、流浪、毒品、汽车、流行音乐乃至参禅悟道,这些年轻人用来显摆个性的东西一样不缺。沃兹则正好相反,是个内向、腼腆、闷骚、古怪,一门心思只愿意鼓捣电器元件的超级宅男。相貌上的差别也非常明显,乔布斯潇洒、倜傥,风度翩翩,沃兹则敦实、壮硕,憨厚可爱。
IT史上,双雄会的组合方式并不罕见。例如惠普公司的创始人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谷歌公司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但在硅谷所有二人组中,很少有像乔布斯和沃兹这样反差如此明显的联合创始人了。这种反差甚至从他们小时候就可以看出端倪。
乔布斯生于1955年2月24日,双鱼座。喜欢“天才转世论”的人不难发现,1955年正是爱因斯坦去世的年份。但乔布斯生下来,可没有表现出任何在基础物理学或宇宙学方面的敏锐直觉。他一出生,就被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无力结婚并抚养孩子的亲生父母送给旧金山的保罗·乔布斯(Paul Jobs)一家收养。没几年,保罗·乔布斯就带着全家搬到了后来的硅谷核心区——山景城(Mountain View)。
在山景城的蒙塔洛马(Monta Loma)小学,乔布斯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绝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恶作剧是他的拿手好戏。在他眼中,做作业纯属浪费时间,听老师的话也完全是大人的无聊说教。他屡屡因为调皮捣蛋而被学校勒令退学。他还是个爱哭的,不合群的男孩子,被同学戏弄后,他会悄悄躲到角落里流眼泪。一位老师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居然用钱来贿赂他,只要他做完作业,就给他5美元。
初中第一年,乔布斯是在山景城的克里腾登(Crittenden)中学度过的。和蒙塔洛马小学相比,这所学校简直就是地狱。小混混成群结队,无赖学生惹是生非,警察经常因为学生打架而光顾校园。乔布斯虽然顽劣、孤僻,但绝不是无赖,又没有《逃学威龙》里周星星的本事。忍无可忍时,年仅11岁的乔布斯毅然找到父亲保罗·乔布斯,告诉他说:
“这学校糟透了。我要是再读下去,非要混到监狱里不可。”
“可我们住在这里,按就近的学区,上这所学校最方便呀。”
“我不管,”少年的乔布斯已经显露出了个性上的倔强和坚持,“宁肯不上学,我也不要在无赖扎堆儿的地方读书。”
无奈之下,为了能靠近一个好学区,让乔布斯读一所好学校,保罗·乔布斯只好选择搬家。一家人搬到了洛斯阿尔托斯(Los Altos)的克里斯特路(Crist Drive)11161号。苹果迷们应该记住这条街和这个门牌号码。乔布斯一家搬到这里差不多八九年后,苹果公司就诞生在这所房子的一间卧室里。后来,大约在1983年,这所房子的门牌号被换成了2066号——如果今天去膜拜的话,记得不要找错了地方。
搬了新家,乔布斯也如愿以偿,进入了更好的学校。他先后在位于库比蒂诺(Cupertino)的两家中学——库比蒂诺中学和霍姆斯泰德(Homestead)高中读书。在中学,乔布斯参加了电子学兴趣班,接触到了不少电子学方面的知识,也跟着老师做了许多电路实验。
乔布斯的邻居拉里·朗(Larry Lang)是惠普的工程师,他经常带着乔布斯和一班小孩子到惠普,给孩子们讲电路原理,教孩子们用电脑。12岁的乔布斯在惠普第一次看见了电脑。他觉得,电脑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
有一次,乔布斯想组装一个电子设备,却又缺少元件。小小年纪的他居然想起,既然惠普是最好的电子产品制造商,那惠普的老板一定有办法帮他解决问题。乔布斯从公共电话本上查出惠普创始人威廉·休利特(就是HP两个字母中的那个H)的电话号码,抄起电话就直接打给休利特。
两个史蒂夫(2)
没想到,休利特居然真的接了电话。当休利特知道,电话那一头是个慕名求助的毛头小伙子,还是一个小小的电子爱好者,他有些哭笑不得。但善良的休利特还是耐心地跟乔布斯聊了20多分钟,最后,休利特不但给乔布斯提供了元件,还为他安排了一份暑期在惠普实习的工作。这让乔布斯大喜过望。
“那年夏天,我在惠普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乔布斯后来回忆说。
说来神奇,乔布斯进入霍姆斯泰德高中时,另一个史蒂夫,史蒂夫·沃兹刚刚从同一所高中毕业。两个同为霍姆斯泰德高中校友的史蒂夫,就这样擦肩而过。
史蒂夫·沃兹比乔布斯大5岁,狮子座,住在紧挨着库比蒂诺的森尼韦尔(Sunnyvale)。沃兹有个神秘的老爸,从记事时起,沃兹就只知道老爸是工程师,在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工作,负责高度机密的军事项目。沃兹小时候凭着自己的聪明劲儿,偶然侦察出老爸当时从事的项目和著名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有关。军事迷们一定知道,“北极星”在潜射弹道导弹发展史上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Apple I在个人电脑历史上的位置。有这么牛的老爸,沃兹从小就受益匪浅。他至少从老爸身上学到了两样东西:一,极度忠诚、守信的价值观;二,对工程技术的热爱。
一生对家人保守秘密并不容易。沃兹的老爸做到了。他告诉沃兹说:“我是个信守诺言的人。”他还告诉沃兹说:“撒谎比做错事更可怕,甚至和谋杀差不多。”这些话从小就在沃兹心里扎下了根。沃兹后来在自传中回忆说:“直到今天,我从没撒过谎,一点儿都没有。当然,善意的恶作剧除外。为了娱乐而开的玩笑不能算是撒谎。”
的确,沃兹一生心胸坦荡,既没有欺骗过别人,也没有因别人(包括乔布斯)的欺骗而怀恨在心。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善意的恶作剧除外——这是因为,沃兹虽然从小就害羞、内向,却像乔布斯一样,是个整蛊搞怪的大师。
沃兹在霍姆斯泰德高中读书时,就用废旧电池自制过一个看上去像是爆炸装置的圆筒,然后把它放进同学的衣帽柜。那个圆筒不但带着几根花花绿绿的导线,还会滴答滴答乱响。这起恶作剧的结果是,当时的霍姆斯泰德高中校长冒着“生命危险”捧着沃兹的杰作,把它丢到开阔的操场中间,然后打电话叫警察来甄别“炸弹”的真伪。
即便上了大学,沃兹也天性不改。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上大学一年级时,老师在课堂上用闭路电视教学,沃兹就自制了一个可以直接干扰闭路电视的遥控器藏在课桌里。结果,老师讲课时,闭路电视的图像总是不清楚,老师以为是电视信号的问题,就去调试电视机。没想到,老师只要抬起一只胳膊或一条腿,信号就恢复正常。沃兹的小把戏骗过了一位天真且富有奉献精神的老师,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竟站在讲台上辛苦地悬空抬着一条腿,坚持把课讲下去。
玩闹归玩闹,因为有老爸的言传身教,沃兹从小在电子学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天分可不是盖的。他七八岁时就了解了电流、电阻、电压之类的基本知识,在老爸的指导下弄懂了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的物理学原理。据沃兹自己说,他六年级时做过一次智商测试,结果是惊人的200+!
两个史蒂夫(3)
很小的时候,当沃兹看到老爸在一堆电子设备前工作,努力使示波器显示某种特定波形的时候,他就很认真地想:“哎呀,老爸生活在怎样一个神奇的世界里呀!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知道如何把这些小元件组装起来,让它们协同工作,实现某种功能——这些人一定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沃兹自己就是这群最聪明的人中的一员。
小学四年级时,沃兹从父母那里收到了一份圣诞礼物——一套业余电子爱好者的工具和电子元件套装。有了这些电线、晶体管和开关,沃兹不但学到了更多电子知识,还拥有了人生第一个宏伟的工程计划——帮自己和邻居小伙伴们开发一套房屋到房屋间的“远程”通讯装置。他和小伙伴们一道,集齐了所有必要的装备和工具,自己设计电路、搭接电线、调试信号。项目完成的那天,沃兹和小伙伴们兴奋得彻夜难眠。他们在午夜拿起话筒,相互拨通,然后对着话筒说:
“嘿,这玩意儿真酷!你能听见我吗?”
“嘿,按你那边儿的呼叫按钮,让我们看看那个按钮好使不。”
“试试我的蜂鸣器,呼叫我一次!”
“……”
一群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在沃兹的率领下,第一次体验到了工程师完成一个项目的满足感。很快,他们就把这套通讯系统改装成了和家长捉迷藏的工具。沃兹把蜂鸣器换成了闪烁的灯泡。午夜时分,小伙伴们互相用这套无声的通讯装置发暗号,一起爬窗户溜出家门,去外面骑自行车、聊天或是搞恶作剧。
双雄会(1)
乔布斯即将开始霍姆斯泰德高中的最后一年学业时,两个曾经在这所中学擦肩而过的史蒂夫终于有机会完成他们人生第一次相遇了。在不久的将来因为电脑而名声鹊起的两个年轻人,第一次见面的机缘竟然也是电脑。像苹果电脑一样,这台促成两个史蒂夫会面的电脑,也有一个好吃的名字——奶油苏打水电脑。
当时,沃兹只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读了一年,就回到了老爸为他推荐的、更便宜且离家更近的德安萨(De Anza)社区大学读大学二年级。那个时候,沃兹在工程技术上的兴趣已经聚焦到了电脑设计和制造上。读书及暑期打工期间,他有机会深入观察、研究了通用数据(Data General)公司的Nova小型机。他尝试着用电器元件组装自己的Nova克隆机。为此,他甚至给通用数据公司写信,要回了几百页的内部文件。沃兹贪婪地学习着电脑设计和制造知识,梦想着有一天能造出比当时所有计算机都好得多的电脑。
沃兹的邻居比尔·费尔南德斯(Bill Fernandez)也是个电脑迷。没多久,两个小伙子就开始在费尔南德斯家的车库里设计和组装电脑。连续几个星期,两个人通宵达旦,猫在车库里挥汗如雨。最终的成品电脑比后来的Apple I原始不少,因为内存和计算能力有限,既不能玩游戏也不能做复杂的数学计算。但那的确是一台可以工作的、真正的电脑。造电脑的这几个星期里,两个小伙子喝的最多的饮料是克莱蒙特奶油苏打水。于是,两个人干脆将这台纯手工打造的电脑命名为“奶油苏打水电脑”。
为了炫耀自己的电脑设计功力,沃兹通过妈妈的关系,邀请了附近一家报纸的记者来参观奶油苏打水电脑。记者来到车库的时候,沃兹与费尔南德斯完全沉浸在幻想中,憧憬着自己可以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没想到,记者刚提完问题,拍完照片,就一脚踩在了电源线上,一股浓烟从电脑里冒了出来。
费尔南德斯当时还在霍姆斯泰德高中上学,和乔布斯同校。费尔南德斯和乔布斯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不大合群,属于孤零零站在人群外冷眼旁观的类型。正因为如此,两个人相互成了难得的知己。费尔南德斯知道,乔布斯对电子学、电路、电脑之类的玩意儿也很感兴趣,就请乔布斯到自己家的车库参观奶油苏打水电脑,以及电脑的主设计师沃兹。
苹果双雄的第一次会面并没有传说中风云际会的场面。据沃兹的回忆,费尔南德斯有一天对他说:“嘿,有个小伙子你必须见一见。他和你一样喜欢恶作剧,也和你一样喜欢鼓捣电子元件。”于是,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白天,费尔南德斯把沃兹和乔布斯叫到自己家,两个史蒂夫就坐在费尔南德斯家门口的人行道边,聊了很久很久。聊的主要内容,是他们两个各自如何调皮捣蛋、整蛊搞怪的“劣迹”。当然,也聊了些如何设计电子电路之类的问题。
沃兹当时觉得,乔布斯和自己有不少共同点,至少,在整蛊搞怪上完全是同一类人。但很明显,乔布斯也有着沃兹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比如,沃兹能亲手打造复杂的电路,但拙于言辞,很难把自己的设计明明白白讲给别人听,也很难告诉别人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好处。乔布斯似乎天生就有展示和推销某个物件的本领,任何一个设计只要被乔布斯弄懂了,他就能用最浅显、明白的话,把这个设计的原理、用途、优点讲出来,而且,他总是能第一个发现某项技术对普通人有什么用。
乔布斯觉得,沃兹是个典型的宅男。自己虽然孤僻高傲,但绝对算不上宅。而沃兹就像一只生活在电路板上的爬虫,除了电路设计和恶作剧,对其他东西毫不关心。当然,宅男通常都有超能力,沃兹的超能力不用说,就是设计和组装电子元件。即便高傲如乔布斯,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在此之前,乔布斯虽然也自己鼓捣过电路设计,但和沃兹亲手组装电脑相比,乔布斯玩儿过的所有技术活儿都变成了小儿科。
双雄会(2)
后来,乔布斯谈起两人相见的故事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他说:“沃兹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比我还懂电子学的人。”
这句话本身并不一定有什么错,但被媒体传播得如此之广,以至于大家都多少误会了其中的意思。乔布斯说沃兹是他见过的第一个比他还懂电子学的人,言外之意,自己的电子学水平,距离一个能亲手打造电脑的天才并不是很遥远。可事实上,这多半是出于乔布斯自负、孤傲的天性。
很多年后,双雄会的另一方,沃兹是这样评价乔布斯的电子学水平的,他说:“乔布斯不大懂电子学。”
不大懂电子学的乔布斯和精通电子学的沃兹在青年时代,难得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恶作剧。两个人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作剧——蓝盒子(Blue Box)。
两个史蒂夫见面后不久,沃兹已经靠暑期打工赚到了足够的学费,可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大学三年级了。估计已经有细心读者发现了,沃兹因为学费问题,大学的头三年换了三所不同的学校。在中国大学里,即便是在今天,这也是件很难想像的事情。美国灵活的教育体制,为那些家庭并不宽裕的天才们提供了足够的宽容度和成长空间。更有趣的是,后来沃兹没有读大学四年级就去惠普公司工作,直到创立了苹果公司后很久的1981年,才又回到伯克利,用化名洛基·克拉克(Rocky Raccoon Clark)继续读完了大学的最后一年。我们不能不感叹,硅谷的天才们真的拥有世界上最好、最人性化的教育环境。
去伯克利读大三之前,沃兹在厨房里无意间发现了一本《时尚先生(Esquire)》的杂志。他信手翻开杂志,看到了一篇题为“小蓝盒子的秘密”的文章。文章从第一段开始,就一下子吸引住了沃兹。其实,那篇文章是以猎奇的口吻,介绍美国当时一群盗打电话的黑客。按照文章中的说法,这些神出鬼没的黑客只要在某个公共电话亭里摘下电话,拨出一串800或555的免费号码,然后用口哨或哨子模拟某种特定的电话拨号音,就可以控制电话交换系统。用这种神奇的方法,分布在美国各地的黑客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免费拨打国内或国际长途电话。文中提到,有一位叫咔嚓船长(Captain Crunch)的黑客使用了一个名叫蓝盒子的装置,可以准确地发出不同频率的哨音,而且能在美国各地的电话机上使用。
既喜欢恶作剧也喜欢工程技术的沃兹一下子着了迷。直觉告诉他,这篇文章里介绍的盗打电话方法可能是真的。文章所说的蓝盒子,应该是一个能稳定发出不同频率声音的电子装置。从文章里的描述,甚至可以推断出盗打时需要使用的每种声音的频率和周期。沃兹心动了,能制造一个如此酷的电子产品,然后用它来盗打电话,这简直就是给自己和乔布斯量身定制的最佳恶作剧项目呀!
沃兹在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乔布斯。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协同工作。他们一起研读文章,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学习电话交换和音频电路原理。两人搭建了基本的音频电路,尝试着寻找电话号码和不同频率声音之间的对应关系。终于,沃兹和乔布斯发现,《时尚先生》杂志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声音频率数据都是准确的:号码“1”被调制成700赫兹与900赫兹两个音调的组合,号码“2”是700赫兹与1100赫兹的组合,号码“3”是700赫兹和1300赫兹的组合,等等。
“哦,我的天!这玩意儿是真的!”
两个人兴奋莫名,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他们一起完成了蓝盒子的最后组装工作,并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一个555免费电话,然后用蓝盒子播放预先设定的音频。很不幸,第一次试验没得到任何结果,他们的蓝盒子没能骗过电话交换系统。开学时间已经到了,沃兹只好赶到伯克利上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边上课一边琢磨如何改进蓝盒子。几个星期后,沃兹得意得把第一个制作完成并可以工作的蓝盒子带回来给乔布斯看。
两个人用蓝盒子盗打的第一个电话是个随机选出来的号码,区号714。实际上那是加州橙县(Orange Country)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号码。但乔布斯以为电话打到了另一个州。电话一接通,年轻的乔布斯高兴到了极点,他对着听筒大叫:“我们是从加州打来的!从加州打来的!用蓝盒子打的!”当年那个橙县的陌生人如果知道,打骚扰电话的是后来发明苹果电脑的史蒂夫双雄,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双雄会(3)
其实,沃兹并不想用蓝盒子做违法的事,只想通过设计蓝盒子证明自己和那篇文章里的黑客一样棒。但乔布斯显然对盗打免费电话很有兴趣,他还敏锐地发现,可以通过卖蓝盒子赚钱。乔布斯甚至几经周折,联系上了《时尚先生》杂志里提到过的著名黑客咔嚓船长,给咔嚓船长演示了他们的蓝盒子。
一天,和咔嚓船长分别后,乔布斯开车带沃兹回自己家,因为沃兹把车停在了乔布斯家里。在高速公路上,乔布斯的车子出了毛病,发动机动力全无。乔布斯凭着高超的车技,居然在车子完全停下来之前,机敏地将车停在了路边的安全地带。两个人走进路边加油站,想用加油站里的收费电话向朋友求助。这时,乔布斯又想起了蓝盒子。他尝试着用蓝盒子拨打朋友家的电话,但连续两次都没有成功。突然,一位警察不知从什么地方跳了出来。事情发生得太快,乔布斯甚至没来得及把手里的蓝盒子藏起来。
警察指着蓝盒子问他们俩:“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音乐合成器。”两个人一边说,一边按动蓝盒子上的按钮,播放出几个不同频率的声音。
“那……这个橙色的按钮是做什么用的?”警察警觉地看着两个人。
橙色的按钮用来发出2600赫兹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劫持电话线路的关键。沃兹正不知如何作答,乔布斯抢先说:“这是校音用的。”
这时,又出现了第二位警察。他从第一位警察手里接过蓝盒子,仔细端详了半天,问了和第一位警察同样的问题后,进一步问乔布斯:“这盒子是怎么工作的?”
“电脑控制的。”乔布斯回答道。
“电脑?电脑在哪里?”
“在里面,电脑连在盒子里面。”乔布斯一边回答,一边浑身哆嗦。
最终逃过一劫的两个史蒂夫浑身直冒冷汗。但恶作剧的天性并不会被警察吓跑。不久,他们两个就开始在伯克利的学生中间推销蓝盒子。乔布斯负责采购价值40美元的元件,沃兹负责生产组装,然后用150美元的价格卖出。每次在学生“客户”面前,乔布斯总是像个职业推销员那样,激情洋溢地介绍蓝盒子的优点。沃兹的技术,加上乔布斯的营销天分,蓝盒子的销路居然不错。
不过,蓝盒子毕竟是违法的勾当,乔布斯和沃兹一直对这件事可能引发的后果忐忑不安。1972年,和两个史蒂夫见过面的黑客咔嚓船长东窗事发,因线路欺诈罪被警察逮捕。两个史蒂夫只好放弃了持续将近一年的蓝盒子生意。这之后,乔布斯去里德大学(Reed College)读书,沃兹则在大三毕业后到惠普公司上班。两个人暂时分开了一段时间。等史蒂夫双雄再次聚首,苹果电脑就已经呼之欲出了。有追求的嬉皮士(1)
1972年,高中毕业的乔布斯“必须”上大学读书。这个“必须”是有来历的。乔布斯本人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第一次亲口向公众讲出了其中的原委。
1955年乔布斯出生时,他的亲生父母阿卜杜勒法塔赫·江达利(Abdulfattah Jandali)和乔安·辛普森(Joanne Simpson)本来想把他寄养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家庭。没想到律师临时改了主意,希望收养一位女孩儿。保罗·乔布斯幸运地得到了收养这个旷世奇才的机会。但乔布斯的亲生父母很快得知,保罗·乔布斯和他的妻子克拉拉·乔布斯(Clara Jobs)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这让乔布斯的亲生父母很为难,他们拒绝在收养合同上签字。最终,保罗·乔布斯郑重地向乔布斯的亲生父母承诺,将来一定让这孩子上大学,双方这才达成了收养协议。
里德大学是乔布斯自己选的学校,位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此前,乔布斯曾去里德大学探望过一位朋友。显然,那次大学之旅一定有什么地方吸引了这个桀骜不驯的小伙子。他从里德大学回来后,就再也不把其他大学放在眼里。他直接告诉父亲保罗·乔布斯说:“我必须上里德大学。”
保罗·乔布斯被里德大学高昂的学费吓住了。
“咱们能上个便宜点儿的大学,或者,离家近点儿的大学吗?”父亲试着和儿子商量。
“可我只想上那所大学。要是上不了,我就哪儿也不去。”乔布斯又摆出当年要求父亲搬家给自己换中学时的执拗劲头。
保罗·乔布斯再次妥协了,也许是因为当年收养乔布斯时对乔布斯亲生父母的承诺,也许是因为他对乔布斯的爱,总之,父亲开车把儿子送到波特兰,乔布斯得偿所愿。
天知道乔布斯当时为什么喜欢里德大学,反正绝不是因为这里的教学环境。事实上,乔布斯只在学校里听了一个学期的课,就干脆利落地办了退学手续。老实说,乔布斯到里德的第一天起,他的心思就没放在读书上。
里德大学以思想开放著称,校园本身就是各类流行思想和叛逆行为的集散地。乔布斯上学的那个年代,美国刚刚经历思想大解放的洗礼,嬉皮士、垮掉的一代、迷幻药、先锋艺术等五花八门的思潮正在大碰撞、大融合。
1999年,一部讲述乔布斯和盖茨的创业历程,名为《硅谷传奇(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的电影在一开头就为我们再现了乔布斯和沃兹所处的那个时代。电影里,还在上中学的“乔布斯”和正在伯克利读书的“沃兹”在大学校园里亲历了学生们的示威游行和警察的干预和抓捕。两个大孩子在混乱的人群中一边奔跑、躲避,一边兴奋地叫喊。
《硅谷传奇》这部电影本身充满了艺术加工和杜撰的成分,但电影所反映的时代氛围和情感是真实的。现实世界里的沃兹后来评价这部电影时说:“尽管电影里的人物、时间、地点经常出错,但人物性格很准确。当看到电影开头的催泪瓦斯和混乱场面时,我惊呼道:‘天哪!那时就是那个样子的!’”
在里德大学,嬉皮士们甚至找到了一处名叫“苹果农场(Apple Orchard)”的地方,把那儿建成了叛逆文化的乐园。年轻气盛、特立独行的乔布斯一到里德,就像青苗发现了沃土,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生活。
和所有那个年代的嬉皮士一样,乔布斯听着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民谣和披头士(Beatles)的摇滚,读着“垮掉的”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嚎叫主义诗篇,吟诵嬉皮士教父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的名言,在校园里穿着满是破洞的衣服闲逛,交结些趣味相投的狐朋狗友,和男孩子们一起泡妞、酗酒,尝试迷幻剂等毒品带来的邪恶快感……他只用了一个学期就发现,他来里德的目的不是读书,而是体验。他坚决退学的时候可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不知道养父曾对亲生父母有过什么承诺。
有追求的嬉皮士(2)
里德大学的开放不是白来的。即便像乔布斯这样上了几天学就办退学手续的人,校方也不排斥。他们居然允许乔布斯在学校里赖着不走,如果哪天心血来潮,还可以到教室里旁听课程。
乔布斯后来说:“我决定要退学,而且觉得这行得通。我当时确实非常害怕,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曾经做过的最好的决定之一。在我退学的那一刻,我终于可以不必去读那些根本提不起兴趣的必修课了,我开始去旁听更有意思的课程。”
当然,退了学就没有了宿舍住。吃、住都成了嬉皮士乔布斯必须考虑的问题。他先是在附近的居民区租房,手头紧的时候就干脆在同学宿舍的地板上凑合睡。吃饭则更是有上顿没下顿,他有时不得不去捡可乐瓶子换钱填饱肚子,或者在星期天走大约7英里远,到一处寺庙吃每周一次的免费餐。在里德,乔布斯过上了真正的流浪汉生活。
通常的乔布斯传记在讲到这一段时,总是刻意渲染乔布斯的嬉皮士特征,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乔布斯和那些只知道无原则叛逆和追求另类生活的嬉皮士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是个有追求的嬉皮士。
“我喜欢那种生活,”乔布斯说,“我追随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当时经历的许多东西后来都被证明是无价之宝。”
在里德大学,当大多数小混混沉溺于酒精、毒品和色欲的时候,乔布斯找到了思想上的依托——禅。没错,就是佛教里的禅宗。当然,乔布斯在里德大学修习的禅宗,虽然勉强算是从六祖传承下来的禅宗支脉,但离我们熟悉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中土禅宗,已经有了不小的距离。
乔布斯学禅的入门读物是日本禅师铃木俊隆用英文写的《禅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追源溯流,铃木俊隆算是禅宗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在日本的传人。1959年,铃木俊隆禅师抵达美国,凭着六祖“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一句话,立志教授全无佛学根基的美国人修习禅道,以弘扬佛法。《禅者的初心》就是铃木俊隆禅师为那些对佛学一窍不通的美国人写的英文入门读物。
教美国人学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铃木俊隆禅师自有一套通俗易懂的教学法。有一次,一个美国学生问铃木俊隆禅师,为什么日本人的茶杯做得这么纤细精致,很容易被大咧咧的美国人不小心打碎。铃木俊隆禅师回答说:“不是它们做得太纤细,而是你不知道如何去掌握它。你必须因应情境来调整自己,而不是要环境来配合你。”
因为文化不同,很少有美国人能真正理解禅的奥妙。但毫无疑问,乔布斯属于极少数的例外。禅宗不看重经文,不讲究繁文缛节,不提倡繁琐思辨,“一切唯心、万法唯识”,讲究发自内心的顿悟。这种思维方式正合乔布斯的心性。从《禅者的初心》里,乔布斯读到了一个清净、澄澈、可以任由思维自由行走的理想世界。
因为有追求,乔布斯在里德大学期间,总是根据兴趣到教室旁听对自己有用的课程,例如英文书法课。他后来说:“如果我在大学里没有旁听过英文书法课,Macintosh电脑就不会有那么多漂亮的,比例匀称的字体。”
不得不说,乔布斯后来在苹果体现出的各种天才,包括慧眼独具的战略思考、艺术唯美的产品设计,多少都有一些他此前参禅悟道的影子。正如《禅者的初心》所说:
“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惟一目的。”
也许,乔布斯终其一生,都是在实践铃木俊隆禅师的这句话。
乔布斯在里德大学一边学禅一边游荡的时候,沃兹已经在伯克利结束了自己的大学三年级课程。1973年1月,沃兹找到了一份当时所有工程师都梦寐以求的工作——在惠普公司设计计算器。
在沃兹心中,惠普是一个完美的工作场所,有漂亮的办公环境,有无数技术天才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有最酷的电子设备和最好的计算机。他进入惠普公司时就告诉自己,这里是一个值得为之工作一辈子的地方。
有追求的嬉皮士(3)
无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在惠普,沃兹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嬉皮士文化并不感冒。他觉得,自己和那些嬉皮士根本不是一类人。他从没碰过毒品,30岁以前甚至没喝醉过。个性上的腼腆和内向,让他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工程技术上。
1974年初,乔布斯终于离开了里德大学,回到了洛斯阿尔托斯的家。这倒不是因为他厌倦了嬉皮士和禅宗并行的生活,而是因为他脑子里冒出了更大的理想——他想筹到一笔钱,然后去印度朝圣,研习更深奥的佛法。
为了筹钱,他必须找一份工作。可是,谁会要一个只在大学校园里鬼混了两三年,根本没好好读过书的嬉皮士呢?从一份报纸广告里,乔布斯找到了一家他喜欢的公司。这家公司叫雅达利(Atari),是美国最早开发电视游戏机的公司。1970到1980年前后的许多经典街机,都是雅达利公司的手笔。
乔布斯走进雅达利公司,对该公司的工程师撒谎说,自己正在参与惠普公司的计算器研发。那语气,就好像他正在惠普工作一样。雅达利那会儿正缺人手干活儿,他们没有核实乔布斯说的是真是假,就直接为他提供了一份每小时5美元工资的临时工职位。
乔布斯虽然没接受过正规的电子学教育,但凭着聪明的头脑,他居然胜任了雅达利公司的工程师工作,像模像样地在雅达利负责游戏机出厂前的调试。等攒到了足够的钱,乔布斯就向公司告了假,和自己大学时的铁哥们儿一起,去欧洲和印度游历了。
印度之行给乔布斯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他第一次看到无数穷苦人在城市里、在田间辛勤劳作。满街都是和嬉皮士打扮类似的流浪汉。不同的是,美国嬉皮士是自己追求叛逆的生活方式,而印度的穷苦人则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乔布斯发现,那些在田间劳作的人使用的还是几千年前的原始农具。除了参禅求佛之外,这恐怕是乔布斯在印度之行里的最大收获。乔布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好用的工具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帮助。他觉得,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脑海里正有一个梦想慢慢浮现出来:
“我要改变世界。”
打砖墙骗局
从印度回来,乔布斯继续在雅达利打工,和沃兹也有了更多在一起的机会。那时,雅达利公司最有名的产品是电视游戏机乒乓(Pong)。和雅达利没有半点儿关系的沃兹完全凭着自己的钻研劲儿,宅在家里生生克隆出了一台乒乓,而且,沃兹的版本比原版游戏机用的芯片少得多。当然,沃兹做这个不是为了卖钱,完全是为了显摆技术和好玩。
一天,乔布斯很兴奋地找到沃兹,告诉他雅达利的老板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想做一款比乒乓更好的小球撞击类游戏——打砖墙(Breakout)。
“嘿,这真让人激动。”乔布斯对沃兹说,“单人玩的游戏机,不像乒乓那样必须要两个人玩。而且,可以从不同方向打落砖头,这个游戏肯定更好玩!”
“嗯,听上去不错。”沃兹曾经给布什内尔显摆过他自己克隆的乒乓。当时,布什内尔被沃兹只用很少芯片就实现了一模一样的功能惊呆了,当即要给沃兹一份工作机会。沃兹只喜欢在惠普做工程师,婉言谢绝了布什内尔的邀请。
“老板说,这游戏得由你来开发,你是最佳人选。”乔布斯说。
“我?”沃兹嗫嚅着问,“为什么是我?”
“当然是你呀!”乔布斯抢着说,“你是专家,你能用更少的芯片做出功能更强的游戏机。诺兰看过你的克隆乒乓。你知道吗,诺兰都快要疯掉了,现在雅达利的游戏机,动辄要200多个芯片,成本越来越高。他知道你是行家,点名要你来做呢。”
“喔,诺兰的确看过我做的东西。”
“对呀,只有你能干出这个活儿呢!来吧,来帮忙吧!”
“好啊。”沃兹没多想就答应了乔布斯。
“好,”乔布斯说,“不过,有个要求,这游戏机必须在四天内开发出来。”
“我倒!”沃兹恨不得把乔布斯打一顿,“你疯了?谁能在四天内开发一台新的游戏机?游戏机可全是芯片拼出来的,每条线、每个触点、每快芯片都要小心设计。这怎么也是两三个月的活儿吧。”
“你不一样呀。我知道你行的!要不然,诺兰哪里会点名要你来做呢?”乔布斯使出了激将法。
“好吧,好吧,真拿你没办法。”
就这样,两个史蒂夫躲在屋子里连续工作了四天四夜,几乎都没有合过眼。大多数时候,两人坐在同一张长凳上并肩工作。沃兹负责设计电路,乔布斯则根据沃兹的设计组装面包板。有时候,在等乔布斯组装面包板的时候,沃兹就到旁边一台游戏机上玩计时赛车游戏Gran Trak 10。
四天四夜,两个史蒂夫真的设计出了打砖墙游戏机,而且,仅仅用了45块芯片。
“这个项目的报酬是750美元。”乔布斯对沃兹说,“这是你的一半,375块。”
沃兹对报酬没有任何异议,他本来也不是为了钱来干这个活儿的。可沃兹怎么也没有想到,好朋友乔布斯在这里狠狠骗了自己一道。
雅达利给乔布斯的开发费用的确是750美元,但乔布斯向沃兹隐瞒了一个事实:这项目还有附加奖金。雅达利的老板为了鼓励工程师减少芯片使用量,在这个项目上承诺,与此前一个用了95块芯片的参考设计相比,每少用一个芯片,就另外奖励100美元。沃兹最终只用了45块芯片就完成了任务,额外的奖金足足有5000美元。这5000美元奖金,居然在沃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乔布斯一人独吞了。
直到12年后,沃兹才从雅达利的朋友那里听说了事情的真相。乔布斯对沃兹的这次欺骗,是两个史蒂夫几十年的友谊里最耐人寻味的一件事。很难讲乔布斯当时憋了多坏的心眼儿,也许,他只是一时贪财,或者,只是想在好朋友身上搞一次恶作剧。
得知真相的沃兹跑去当面质问乔布斯时,乔布斯只是耸了耸肩膀说:“那时,我们都是孩子,你懂的。”
沃兹后来回忆说:“他骗了我,我很受伤,但我并没有太介意。??你知道的,人和人是不同的。我没必要为了和乔布斯在雅达利的合作而感到后悔。”
的确,那时两个史蒂夫还都是20岁上下的孩子。无论那一次是过火的玩笑还是恶意的欺骗,在两个人并肩战斗的岁月里,都只是一个小插曲。沃兹并没有因为这个小插曲而对乔布斯怀恨在心,乔布斯也没有因为这个小插曲而觉得自己和沃兹之间有什么隔阂。
自制电脑俱乐部(1)
1975年时,除了少数报刊,还没有多少人把南湾区的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叫做硅谷。那一年的春天,苹果还是一种水果,视窗还是一扇窗户,因特网的名字还只有实验室里的少数几个人知道,比尔·盖茨还在哈佛大学为是否退学创业而烦恼??
即便不叫硅谷,南湾区也从来都不缺少热爱电脑的极客。其实,从1960年代起,硅谷就是全美国最有工程师氛围的地方。在乔布斯和沃兹小的时候,几乎每个买了电视和收音机的人都大致懂些电子管或晶体管的电路原理,硅谷大多数城镇都有电子元件商店。洛克希德、仙童半导体等老牌公司里的资深工程师们,为硅谷赋予了最浓郁的科技色彩,也为那些喜欢工程技术的小伙子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模仿对象。
青春满溢,激情与智慧无处收纳的年轻人从收音机玩到电视,再从电视玩到电脑。他们不仅自己玩,还组织了各式各样的小团体,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术、比试高低……这是一个属于乔布斯、沃兹这样的技术侠客的黄金时代。
3月,硅谷的一群年轻人,在戈登·弗伦奇(Gordon French)和弗雷德·摩尔(Fred Moore)的号召和组织下,像武林侠士发英雄帖开英雄会一样,正式贴出海报,广招电脑DIY高手,定期召开自制电脑技术讨论会,他们管自己的组织叫自制电脑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武林侠士开英雄会多半是为了扶危济困、拯救世界,自制电脑俱乐部的极客会员们也有着自己的共同理想:学习并制造电脑,让每个人都买得起、用得起电脑。
让每个人都用上电脑。这几乎和乔布斯与沃兹的理想一模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制电脑俱乐部孕育了苹果,也孕育了个人电脑的第一次辉煌。
很多年以后,微软试图使大家相信,是比尔·盖茨最早提出了“让每个人都用上电脑”的伟大理想——显然,这不是事实,自制电脑俱乐部的先驱们才是这个理想的版权所有人和最早实践者。
两个史蒂夫很快就被这家俱乐部吸引,一道参加技术讨论会。不过,乔布斯很快发现,俱乐部的成员大都是技术极客,长相稀奇古怪,说话口音各异,讨论起技术细节来喋喋不休,却很少关心一项新技术会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沃兹则一下子就被俱乐部里的技术讨论氛围所吸引。不过,与其他技术极客不同的是,沃兹只是倾听别人讨论,他在心里默默地做着计算和评估,却几乎从不发言。
自制电脑俱乐部(2)
有一天,俱乐部里出现了一台刚问世不久的Altair 8800。大家被Altair紧凑、精妙的设计所吸引,整个屋子里充满了赞叹和艳羡。
“瞧,这就是我们心中那台理想的个人电脑呀!”
“瞧它的电路板,设计得多巧妙!”
“我们俱乐部的目标,不就是这样一台电脑吗?”
“它的面板也很棒!懂机器语言的人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是啊,是啊!我们应该造一台像Altair 8800一样的电脑!”
“没错,自制电脑俱乐部的目标就是和Altair 8800一样好的电脑!”
在武侠小说里常见的英雄会上,总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英雄们在聚义厅内大吵大嚷,为了在拳脚技艺上分个高下而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也总有那么一两个真正的大侠,一言不发,眼皮都不抬地坐在角落里,不到最后紧要关头,绝不显山露水。自制电脑俱乐部的会员们围观 Altair 8800并试图仿制时,情形大抵如此。大多数会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有两个人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大家一定猜得出,这两个人一个是乔布斯,另一个是沃兹。
乔布斯心想:“真是一群只知道崇拜时髦技术的宅男。像Altair 8800这样,必须会机器语言才能用的电脑,就是免费赠送,普通家庭也不会要。真正的电脑一定要易用,一定要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沃兹心想:“Altair 8800算得了什么?它用的CPU就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它的主板设计太复杂了,满是开关和灯泡的面板更是最大的败笔。一台个人电脑,怎么能没有键盘和显示器呢?”
“你能造出比Altair 8800更好的电脑?”乔布斯看到沃兹若有所思的样子,预感到他一定在酝酿着什么惊世骇俗的计划。
“为什么不呢?”沃兹轻描淡写地说,“个人电脑应该更小,更紧凑,应该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方式,比如键盘和显示器。”
“听上去不错!”乔布斯清楚他这个老搭档的实力,“动手吧,做出来,拿过来给他们看看,保管让这些人羡慕到死。”
说动手就动手,沃兹回到家就闷头工作。选芯片,设计电路板,调试控制电路,编写机器语言程序。1975年6月29日,星期日,计算机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沃兹将制作完成的主板与键盘、显示器连接,在键盘上键入一个字符,那个字符实时地在屏幕上显示了出来。这是历史上第一台拥有这种实时输入、输出功能的个人电脑。
这台尚在设计开发中的电脑当时还没有名字。半年之后,当乔布斯和沃兹创办苹果公司并开始销售这台电脑时,他们管它叫Apple I。
沃兹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电脑参加自制电脑俱乐部的讨论会,给大家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随后,沃兹又亲自为这台电脑编写了BASIC语言解释器。到了10月份,沃兹的电脑已经具备了Altair 8800的所有功能,同时比Altair 8800更小、更便宜,在使用的方便程度上更是有了革命性的提升。
也许是因为沃兹的技术理念过于超前,也许是因为俱乐部其他成员只顾沉迷于Altair 8800,沃兹的电脑在自制电脑俱乐部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大家只是客气地说他的设计很酷,仅此而已。至于沃兹引以为豪的新人机交互方式,这些技术极客们则不大以为然,他们觉得,人机交互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儿,还是0和1组成的机器语言更玄妙些。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