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总ges>的潜在的意象。原始(primordial)指的是最初(first〉或本源(original),原始意象因此涉云南心理的最发展。人从他的祖先(包括他的人类祖先,也包括他的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那儿继承了这些意象。这里所说的种族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他的祖先所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例如,人对蛇和对黑暗的恐惧。人并不需要通过亲身经验才获得对蛇和对黑暗的恐惧,当然亲身经验也可以加强一个人的先天倾向。我们之所以具有怕蛇和怕黑暗的先天倾向,是因为我们的原始祖先对这些恐惧有着千万年的经验。这些经验于是深深地镂刻在人的大脑之中。
对荣格有关集体无意识起源的说法,有一种最常见的批评。我们最好先来讨论一下这种意见。生物学家们对进化的机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前人通过经验而习得的JK西,不需要重新学习就可以遗传给后代,习惯逐渐转变为本能。这种观念被叫做获得性遗传理论或拉马克主义。另一种被生物学家们广泛接受的观点
41
则认为,进化的程序是由胚质(germplasm)中发生的变异(所谓突变)完成的。那些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增加生存机会和繁衍机会的突变,容易—代一代地传续下去,而那些不利于适应生存和繁衍的突变,则会被淘汰和消灭。
遗憾的是,荣格采用的恰恰是不合时宜的拉马克主义的解释,即对于蛇或黑暗的恐惧,由一代人或几代人通过经验学习获得后,可以遗传给后代。但是应该指出,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并不一定要从获得性遗传理论中去寻求解释,它也可以>从突变论和自然选择论中获得解释。这就是说,一种或一系列突变,可以导致一种怕蛇的先天倾向。既然原始人暴露在毒蛇的伤害之下,他对蛇的恐惧可以使他小心警惕着不被蛇咬伤。那么,导致这种恐惧并因而导致这种小心警惕的突变,就可以增加人的生存机会,这样,基因胚质中这种变异也就会传给后代。也就是说,我们对集体无意识的进化也可以象对人体的进化那样来说明和解_释,因为大脑是精神最重要的器官,而集体无意识则直接依赖于大脑的进化
在作了这一番必要的说明交代之后,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继续描述集体无意识。人生下来
42
就具有思维、情感、知觉等种种先天倾向,具有以某些特别的方式来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字孛依赖乎个人的后天经验。正象前面说过的那‘S& ;卩果集体无意识中已经预先存在有恐惧的先天倾向,那它就可以很容易地发展为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在有些情况下,要使这些先天倾向显现出来,只需要很少一点外界剌激就足够了:我们第一次看见蛇,即使是一条无害的蛇,很可能也会被吓一跳;而在有些情况下,这些先天倾向却需要相当多的外界刺激,才能够从集体无意识中显现出来。
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作为一种心灵的虚象(virtualimage),已经先天地被他具备了。”(《荣格文集》卷七,1的页)这种心灵的虚象和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物溶为一体,由此而成为意识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母亲这一心灵虚象,它就会迅速地表现为婴儿对实际的母亲的知觉和反应。这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我们之所以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知觉到某些东西并
43
对之作出反应,正是囡为这些东西先天地存在f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
我们后天经历和体验的东西越多,所有那些潜在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也就越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育和学习上应该有丰富的环境和机会,
这样才能使集体无意识的各个方面都得以个性化,即成为自觉意识。
,1.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archetypes),v这个词的意思是最初的模式,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摹仿这一模式。它与prototype是同义词。
荣格几乎把他整个后半生都投入到有关原型的研究和著述之中。在他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丰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叟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巨人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风、水、火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等。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
44
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學ff亨,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能性而已o”(《荣格文集》,卷九,一分册,48页)
为了正确理解荣格的原型理论,有一点十分重要,这就是,原型不同于人生中经历过的若干往事所留下的记忆表象,不能被看作是在心中已充分形成的明晰的画面。母亲原型并不等于母亲本人的照片或某一女人的照片,它更象是一张必须通过后天经验来显影的M相底片。荣格说在内容方面,原始意象只有当它成为意识到的并因而被意识经验所充满的时候,它才是确定了的。”(《荣格文集》,卷九,一分册,79页)
有一些原型对形成我们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荣格对此给予了特殊的注意。这些原型是人格面具(thepersona).、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以及自性(self)。后面我们将要对它们详加说明。
原型虽然是集体无意识中彼此分离的结构,它们却可以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例如,英雄原型如果和魔鬼原型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残醋无情的领袖”这种个人类型。又如巫术原型
45
如果和出生原型混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某些原始文化中的“生育巫师”,这些巫师为年轻的新娘们履行仪式,以保证她们能够生儿育女。既然原型能够以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相互作用,因而能够成为造就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因素之一。
& ;原型是普遍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继承着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全世界所有的婴儿都天生具有母亲原型。母亲的这种预先形成了的心象,后来通过现实中的母亲的外貌和举止,通过婴儿与母亲的接触和相处,而逐渐显现为确定的形象。但是,因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在不同的家庭中,甚至在同一家庭的不同子女间都是不同的,所以母亲原型在外现过程中也就立刻出现了个性差异。此外,荣格还提到,当种族分化出现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显现出基本的差异来.
在前面有关情结的讨论中,我们提到过情结所可能有的几种起源。现在,原型应该被看作是所有这些起源中的一个。因为事实上原型乃是情绪的f心。原型作为核子和中心,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原型只有作
46
为充分形成了的情结和核心,才可能在意识和行动中得到表现。
让我们考察一下上帝情结是怎样从上帝原型中发展起来的。同所有的原型一样,上帝原型最初也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当一个人开始接触世界的时候,那些与上帝原型相关的经历和体验就逐渐附着于这一原型并由此而形成上帝情结。这一情结通过不断地积累新的内容和材料而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最后有足够的力量使自己强行进入到意识之中。如果上帝情结在一个人身上占据优势,'那么这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所作所为都主要为上帝情结所统治。他感觉和判断一切事物都带着善与恶的标准;他宣传邪恶的人将要下地狱,圣洁的人能够进入永恒的天堂;他诅咒那些在罪恶中生活的人并要求他们为自己的罪恶仟悔;他相信自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或者甚至就是上帝本人,因而只有他才能向人类启示获得拯救的道路。这种人会被人们看作是妄想狂或者精神病患者。他的情结已经统治和控制了他的整个人格。当然,这是情结以极端的和无限制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例子。如果这个人的上帝情结不是吞噬了他的f部人格,而只是作为他人格中的一个部分,他it
47
很可能会较好地为人幻菔务。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四种原型。
(1)人格面具(thepersona)人格面具这
个词的本义是为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一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由同一词源演化而成的词还有person(人,个人)和personality(人格、个
性)。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面具的作用与此类似,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也可以被称为顺从原型(conformityarchetype)0
一切原型都必须是有利于个体也有利于种族的;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固有天性。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说来也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试想有这样一个在大公司里工作的年轻人,他为了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首先弄清公司对他有什么期望,他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很可能包括某些
48
个人特征如修饰、衣装、风度等;当然肯定包括他与上司的关系,或许也包括他的政治见解,他的寓所和邻居,他所驾驶的汽车的型号,他的妻子,以及许多被认为对公司的形象十分重要的事情。正象俗话所说的那样,如果他手腕高明,他就会稳操胜券。当然,他首先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圩,他应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积极可靠,但这些品质也不过是人格面具的一部分。一t年轻人如果不能够扮演他所在的公司要他扮演的角色,那他就注定了不可能提职加薪,甚至还可能被解雇。
人格面具的另一个好处是,它所换得的优厚的物质报酬,可以被用来过一种更舒适,或许也更。& ;——自然的f人生活。一个公司的雇员一天只需要戴八小时的面具,当他下班以后,他就可以从事更能满足他愿望的活动。人们不禁会想到著名作家弗兰茨& ;卡夫卡。他白天在国家保险公司里勤勉工作,夜里却在写作,从事文学活动。他多次说他讨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但他的上司从他的工作态度上却根本无法想象他对自己的工作深藏着厌恶之情。许多人都象这样过着双重生活Jt一种受人格面具的支配,另一种则用来满足其它的精神需
49
要。
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只一个面具。上班的时候戴的是一幅面具,下班回到家里戴的是另一幅面具,当与朋友一道玩高尔夫球玩扑克牌的时候,他很可能又戴上另一幅面具。但不管怎样,所有这些面具的总和,也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面具”。他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情境罢了。诚然,人们早就把这种适应看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但在荣格之前,却没有任何人提到,这种适应机制实际上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原型的表现。
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份地热衷和沉-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象这种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夭性相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份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时,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膨胀”(inflation)。一方面,这个人会由于自己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而骄傲自大。他常常企图把这种角色强加给他人,要求
50
他人也来充当这样一种角色。如果他有权有势,那些在他手下生活的人,就会感到痛苦不堪。有时候父母也会把自己的人格面具强加给子女,从而导致不幸的结局。雙些与个人行为有关的法律和习俗,_实#上乃是寒体人格面具的表现。这些法Z律和习俗企图把一些统一的行为规范强加给整个集体,而根本不考虑个人的不同需要。这些都说明,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那些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人本身也是受害者,当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时,他会受自卑感的折磨,也会自怨自艾。其结果他可能感到自已与集体相疏远,并因而体验到孤独感和离异感a
荣格有充分的条件和大量的机会,研究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所造成的不良影晌。因为他的许多病人就是这种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受害者。这些人通常都是些有很髙成就的社会名流,但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异常空虚和没有意义。在分析治疗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欺骗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兴趣完全是虚伪的,自己不过是对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
51
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罢了。经常,他们都已人到中年时,才突然感到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所带来的危机。治疗的宗旨是不言而喻的: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必须受到抑制,以便使一个人天性中的其它部分贏得自己的地位。当然,这对于一个多年来一直以自己的人格面具自居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因难的事情。
从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教训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正象欺骗自己比欺骗他人更愚蠢一样,做一个糊里糊涂的伪君手也比做一个自觉的伪君子更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当然最理想的是,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虚伪和欺骗,然而,不管是好是坏,人格面具的存在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事实,并且还必然要寻求表现,所以最好还是采取一种较为有节制的形式。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正因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荣格才把它称为精神的“外部形象”(outwardface),而把男性的阿尼玛(anima)和女性的阿尼姆斯(animus)^为“内部形象”(inwardface)/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
52
质,这倒不仅伩因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男人和女人都同样既分泌男性激素也分泌女性激素,而且也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
千百年来,男人通过与女人的不断接触而形成了他的阿尼玛原型,女人也通过同男人的接触而形成了她的阿尼姆斯原型。通过千百年来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男人和女人都获得了异性的特征。这种异性特征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因而,与人格面具一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也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仅只是他的男性气质,他的女性气质就会始终遗留<在无意识中而保持其原始的未开化的面貌,这就使他的无意识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正因为这样,所以那些表面上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却往往十分软弱和柔顺。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展示其女性气质的女人,在无意识深处却十分顽强和任性,具有男人通常在其外显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气质。
53
“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这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的形象,而是一个确切的女性心象。这一心象根本是无意识的,是镂刻在男性有机体组织内的原始起源的遗传要素,是我们祖先有关女性的全部经验的印痕(imprint)或原型,它仿佛是女人所曾给予过的一切印象的积淀(deposit)……由于这种心象本身是无意识的,所.以往往被不自觉地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它是造成情欲的吸引和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荣格文集>,卷十七,198页)
荣格这里说的是:男人天生就禀赋有女性心象,据此他不自觉地建立起一种标准,这种标准会极大地影响到他对女人的选择,影响到他对某个女人是喜欢还是讨厌。阿尼玛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母亲,正象阿尼姆斯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总是父亲一样。在这之后,阿_尼玛原型被投射到那些从正面或从反面唤起其情感的女人身上。如果这个人体验到一种“情欲的v吸引”,那末这女人肯定具有与他的阿尼玛心象相同的特征。反之,如果他体验到的是厌恶之感,这女人一定是一个具有与他的阿尼玛心象相冲突的素质的人。女人的阿尼姆斯心象的投射也是如
54
此o
尽管一个男子可能有若干理由去爱一个女人,然而这些理由只能是一些次要的理由,因为主要的理由存在于他的无意识之中。男人们无数次地尝试过与那些同自己的阿尼玛心象相冲突的女人结合,其结果不可避免地总是导致对立和不满。
荣格说阿尼玛有一种先入之见,它喜欢女人身上一切虚荣自矜、孤独无靠、缺乏自信和没有目的的东西,而阿尼姆斯选择的则是那些英勇无畏、聪明多智、才华横溢和体魄健壮的男人。
我们前面说过,许多人因为人格面具过度发达而受害,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情况则往往正好相反。这两种原型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文明似乎过份重视性格的一致性,因而歧视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和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这种歧视早在童年期便-已开始,那时所谓“假妹子”和“假小子”就经常遭到嘲笑。人们总是希望男孩子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男人,期待女孩子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女性。这样,人格面具当然就占据了上风,并因而压抑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55
人格面具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之间的这种木平衡,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激发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报复,在这种情形下人可能就会走向极端。年轻的男子可能会过份突出其阿尼玛原型以致使他显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某些男人之所以有易装癖①或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原因也正在于此。以阿尼玛心象自居的男人甚至可以走到这样的极端,以致他愿意通过激素治疗或生殖器手术来使自己在体态上显得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轻女子也可以完全彻底地以她的阿尼姆斯心象自居,以致改变其女性性征,从而显得更象男人。
(3)阴影(theshadow)如同我们讲过的那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心象总是投射到异性身上,并决定着两性之间关系的性质。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原型,这种原型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这个人和与他同性别的人的关系。荣格把这种原型叫傲雙f。
阴影比任何長長原型都更多地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由于阴影在人类进化史中具有极
①喜穿异性服装并有异性蓽仿欲的一种病态心理。~^译
56
其深远的根基,它很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最危险的一个。它是人身上所有那些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而这些东西特别表现在同性间的关系中。
为了使一个人成为集体中奉公守法的成员,就有必要驯服容纳在他的阴影原型中的动物性精神。而这又只有通过压抑阴影的显现,通过发展起一个强有力的人格面具来对抗阴影的力量,才能够得以实现。一个成功地压抑了自己天性中动物性一面的人,可能会变得文雅起来,然而他却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他削弱了他的自然活力和创造精神,削弱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直觉。他使自己丧失了来源于本能天性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很可能比任何学问和文化所能提供的智慧更为深厚。一种完全没有阴影的生活很容易流于浅薄和缺乏生气。
然而阴影是十分顽强的,它不是那么容易就屈服于压抑。下面的例子很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农夫可能受到灵感的召唤,要他去成为一个诗人(灵感往往是阴影的产物),但这个农夫根本不认为这种灵感的召唤是能够实现的,很可能正因为他作为一个农夫的人格面具过份强大,所以他
57
总是一再拒绝这种内心的呼声。但由于阴影施加顽强的压力,这种内心的呼声不断地扰乱他的心情。这种情形一再发生,他总是不予理睬。直到最后有一天,他终于不得不作出让步,拿起笔来写诗。当然,肯定还会有一些次要的环境因素推动他作出这一决定,但最强大的影响却必须归功于阴影,因为正是它一次又一次地在这种召唤遭到拒绝时仍然顽强地坚持。甚至那些次要的环境因素也主要是阴影的产物,阴影为它们奠定了基础。就这一点而言,阴影是十分重要和值得重视的原型,它始终坚持某些观念和想象,而这些观念和想象最终将证明可能是对个人有利的。正是由于阴影的顽强和韧性,它可以使一个人进入到更令人满意,更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
当自我与阴影相互配合、亲密和谐时,人就会感到自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时候自我不是阻止而是引导着生命力从本能中释放和辐射出来。意识的领域开拓扩展了,人的精神活动变得富有生气和活力;而且不仅是精神活动,就在肉体和生理方面也是如此。因此,也就毫不足怪,为什么富于创造性的人总是显得仿佛充满了动物性精神,以致那些比较世俗的人往往把他们视为古里古怿
53
的人。在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极富于创造性的人,他的阴影随时可能压倒他的自我,从而不时地使他显得疯狂。
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存在于阴影中的“恶”的因素。人们很可能以为,一旦恶的因素从一个人的意识之中消灭清除干净以后,它们也就一劳永逸地被消灭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恶的因.素只不过是撤退到了无意识之中。只要一个人意识中的自我仍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些恶的因素就一直以潜在的状态停留在他的无意识中。但只要这个人突然面临人生困境,发生精神危机,阴影就会利用这一机会对自我实施其威力。那些本来已经摆脱了坏习惯的酗酒者,又突然旧病复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他戒酒的时候,那些使他成为駟酒者的因素被迫撤退到无意识之中,与此同时却随时在伺机反扑;一旦他遭遇逆境,遭受巨大精神打击,面临他所不能驾驭的冲突,这些潜在的因素也就有机可乘。这时候,由于自我的软弱,几乎完全不能抵抗阴影的入侵,而这个人也就又重新变得嗜酒成瘾。阴影具有惊人的韧性和坚持力,它从来不会彻底地被征服。阴影的这种韧性和坚持力,无论在促使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的时候,都
59
是同样有效的。
当阴影原型受到社会的严厉压制,或者,当社会不能为它提供适当的渲泄途径时,灾难往往接踵而至。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荣格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当阴影遭受压抑的时候,“我们身上的动物性只可能变得更富于兽性。”接着他又说,“之所以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象基督教这样被无辜者的鲜血横流所玷污,之所以世界上从未看见过有比基督教各民族所进行的战争更为血腥的战争,原因无疑就在于此。”荣格文集>,卷十,22页)这些说法含蓄地表明,基督教教义过份地压抑了人的阴影原型。同样,这些说法也适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甚至比第一次更为血腥),以及这之后的若干战争。在这些战争以及历史上所曾进行过的无数次战争中,受到压抑的阴影进行了猛烈的反扑,把许多国家卷入到毫无意义的流血牺牲之中。
我们在前面说过,阴影决定着一个人和与他同性别的人的关系,至于这种关系是友好的还是敌对的,则取决于阴影是被自我§受容纳,和谐地组合到整个精神之中,还是被自我排斥拒绝,放逐到无意识之中。男人往往倾向于把自己受到排斥60
和压抑的阴影冲动揸射和强加到别的男人身上,因而男人与男人往往处不好。女人的情形也是如此,所以女人与女人也往往处不好。
如同我们在前面说过的那样,阴影中容纳着人的基本的和正常的本能,并且是具有生存价值的现实洞察力和正常反应力的源泉。阴影的这些性质在需要的时候对于个A来说意义重大。人们往往面临某些需要人们作出迅速反应的时刻;这时候人们根本来不及分析估计形势和考虑作出最适当的反应。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自觉意识(自我)被形势的突然变化搞得措手不及,而无意识(阴影)就会以自a特有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如果在此之前,阴影有机会获得个性化,它就可能对各种危险和威胁作出有效的反应。但如果在此之前,阴影一直遭受压抑,始终未能个性化,这种本能的汹涌渲泄就可能进一步压倒自我,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而堕入无能为力的境地-
综上所述,关于阴影原型,我们可以说,它使—个人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和丰满性。这些本能使人富有活力、富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排斥和压制阴影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平庸苍白。
(4)自性(theself)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
61
格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正如我们前面讨论人的糌神时指出的那样,人格或精神的统一体,并不是象七巧板那样把各个部分拼凑起来组成的。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把它叫做自性在集体无意识中是一个核心的原型,就& ;象& ;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一样。
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f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以一种稳定感和“一体”(one-ness)感。当一个人说他感到他和他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种和谐状态之中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正是因为自性原型在有效地行使其职能。反之,如果有人说他感到不舒服、不满足,或者内心冲突激烈,感到自己的精神即将崩溃,那就表明自性原型未能很好开展I:作。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实现。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漫长的事业。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成就这一事业。伟大的宗教领袖如耶稣和释伽牟尼,
不过是最接近于这一最终目标而已。正如荣格指62
出的那样,在中年以前,自性原型可能根本就不明显,因为在自性原型以某种程度的完整性开始显现之前,人格必须通过个性化获得充分的发展(参看第四章)。
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的合作。因为如果自我对来自自性原型的各种信息置之不理,一个人就不亩能达到对自性的认识和理解。一切都必须成为自觉意识,这样才能使人格获得充分的个性化。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自己的梦来获得对于自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真正的宗教体验来理解和把握自性。在东方宗教中,那些用来达到自性完善的宗教仪式,例如瑜珈术的凝神冥思,使东方人能够比西方人更容易知觉和把握到自性。当荣格谈论宗教的时候,他所涉及的仅仅是精神的发展而不是超自然现象。
荣格忠告我扪,不应该过多地强调自性的完满实现,而应该更多地强调对于自性的认识。对于自性的认识才是获得自性完善的途径。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分,因为许多人一方面渴望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对自己又缺乏起码的了解。他们想一跃而就,立地成佛,渴望有什么奇迹发生,使他们能
够转瞬间就达到自性完善的境界。实际上,人格的自性完善,是一个人一生中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不断的约束、持久的韧性、最髙的智慧和责任心’
通过使本来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一个人就可以与他自己的天性保持更大的和谐。他很少有刺激和挫折的体验,因为他知道挫折和刺激的根源就在他自己的无意识之中。一个并不真正了解其无意识自性的人,会把他自己在无意识中受压抑的因素投射到他人身上。他谴责4他人的过错,实际上这正是他自己未能意识到的自己的过错。因此,他一面批评指责别人,一面也就在把他自己无意识中的某些东西投射和渲泄出来。对自性的了解可以揭穿无意识的投射作用,他就不再硬要去找一个替罪羊来进行谴责和批判。这样他也就不再同别人闹别扭,就会感到与他人与自己都能相处得更加和谐。
我们可以把自性原型描述为一位内心的向& ;导,它与意识中外在的自我有很大的不同。自性原型可以影响、调节和制约一个人的人格,促使人格的成熟,使它更为灵敏豁达。经由自性的发展,
人会更加自觉地发展自己的感觉、知觉、理解力和
64
生命的向度。
自性原型的概念,是荣格研究集体无意识的最重要的成果。在对所有其它原型的研究和写作都已完成以后,荣格才最后发现了自性原型。他这样总结说……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individuality〉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荣格文集》,卷七,238页)
五、人格诸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一个一个地分别讨论荣格的结构概念,似乎意味着它们是彼此分离,相互区分的。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在人格诸结构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一种结构可以卜另一种结构的不足,一种要素可以反对另一种要素,两种或更多的结构则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 、
互补作用可以用外倾与内倾这两种相反的心态来说明。如果在自觉意识中外倾心态是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心态的话,那么无意识就会以压抑的内倾心态来补偿。这意味着一旦外倾心态遭到某种方式的挫折,在无意识中处于劣势的内倾心态
65
就会跑出来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中。正因为如此,
所以有的人在一段时期紧张的外倾行为之后,通常紧跟着就变得内倾。无意识总是补偿着人格系统的不足。
互补作用也发生在各种心理功能之间。一个在自己的自觉意识中过份强调思维和情感功能的人,在无意识中却是一个直觉型和感觉型的人。
同样,男人的自我与阿尼玛,女人的自我与阿尼姆斯,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互补关系。正常男子的自我是男性的,而他的阿尼玛则是女性的;正常女子的自我是女性的,而她的阿尼姆斯则是男性的。互补原理给相反的心理要素之间提供了一种平衡,它避免了人的精神陷入病态的不平衡。
事实上所有的人格理论家,不管他抱有什么样的信念,坚持什么样的主张,都认为人格同时容纳着可以导致相互冲突的两极倾向。荣格也不例外,他深信人格的心理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对抗和冲突原则的基础上。因而,由彼此冲突的要素所f导致的紧张(tension),正是生命的本质。没有紧张,也就不会有能量,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人格。
在人格中,对抗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阴影与人格面具之间,存布于人格面具与阿尼玛之间,
66
存在于阿尼玛与阴影之间。内倾与外倾相抗銜、思维与情感相抗衡、感觉与直觉相抗衡。自我就象一个来回奔忙的人一样,游移于社会的外在需要和集体无意识的内在需要之间。男人的女性性质与他的男性性质相竞争,女人的男性性质与她的女性性质相竞争。理性的精神力量与非理性精神力量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冲突是生命的基本事实和普遍现象。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冲突最终将导致人格的崩溃,还是能够被人格所承受。如果是前一种情形,这个人就成为精神病人或神经官龍症患者,他变得疯狂或半疯狂。如果是后一种情形,如果冲突能够被人格所承受的话,这些冲突就可以为创造性的成就提供动力,使一个人在生活中显得精力充沛。
那么,一个人的人格就必然是发生冲突与争端的场所吗?荣格不这样认为。荣格著作中的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对立面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结成统一体。荣格一再提出证据证明:对立的双方可以以各种方式统一和综合起来。对立面通过荣
格所说的寧學亨孽(参看第四章而实现其统一。正是这一aa忐ro有之的天赋功能,将导致形成一种平衡的、整合的人格^
67
现在我们就要结束关于荣格人格结构理论的讨论了。不难看ffi,在荣格看来,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其所以复杂,不仅因为这一结构由无数的要素(原型和情结的数量是不可胜数的)所组成,而且因为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错综复杂的。当然,事实上任何有头脑的人也从未把人格看成是一种简单的结构。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正是试图给那些显得复杂混乱的人类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提供一种秩序和模式。
如果有谁想要知道,在具体的个人身上,人格的各种要素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那么我们只能回答要做到这一点将是极其困难的。其所以困难,原因就在于他既要估计人格各种要素在某一特定瞬间所具有的力量,也要考虑这些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人的精神并不象岩石或者树木那样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东西,可以在描述一次之后便一劳永逸。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要讲到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
68
第三章 人格的动力
第三章人格的动力
为了使我们在前一章中描述过的人格结构发挥其职能,就必须使它们获得能量。这能量从哪里来?其性质如何?怎样利用这一能量?能量在人格诸结构间怎样分配?所有这些问题,将在这一章中讨论。
一、精神:相对闭合的系统
首先,荣格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f所谓相对闭合,是说我们必须二i锁闭在自身之内的完整的系统。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能量系统,而且不同于任何别的能量系统。尽管精神也要从外部世界,包括从肉体中获得能量的来源;但这些能量一旦为精神所吸收也就完全属于精神能量而不再是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了。换句话说,这
69
些外来能量的命运,取决于一个已经先行存在的能量系统即精神的性质,而并不取决于其外部来源的性质。人的精神领域具有不可渗透的性质,它只有向内输入能量的通道,经由这些通道,来源于外部世界的新的能量被吸收到精神系统之中。
来源于外部世界的能量,主要通过我们所触、所见、所感、所闻的一切事物而获得。所有这些内外感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断的刺激来源,经由这些刺激,精神得到了滋养,其情形正如我们享用的食物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一& ;样。正因为如此,人的精神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的状态,而只能获得相对的稳定。外部环境和来自身体内部的不断刺激,在精神系统内造成了能量的不断转移和重新分配。人的精神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它亨亨f僉#绝对平衡的状态,因为它不会遭受来^
世界的干扰。在这种情形下,精神就象一池死水,由于缺乏源头活水而很快腐臭干涸。
这一点用不着过份强调,每一个读者肯定都多次体验过这种情形:一开始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但突然却被某种事先未能预料到的突发事件破坏了精神的平衡。最轻微的刺激也可以对一
70
个人精神的稳定造成巨大的破坏。这表明重要的不是外来能量使整个能量在总量上增加了,而是这种新增加的能量在精神系统中造成了扰动效果。这种扰动效果是由于精神系统内能量的全面再分配造成的。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草,极小的压力就可以触动扳机,击发枪炮,致人死命。同样,对一个不稳定的精神系统说来,往往只需要一点点新增加的能量,就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一句无关紧要、微不足道的评语,往往可能在它所评论的那个人身上引起极其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荣格看来,人不可能时刻准备着应付一切可能的偶然事件。新的人生经验会强行进入人的精神并破坏系统的平衡。正因为如此,荣格主张人应该周期性地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恢复精神的平衡。返回内心世界的方法之一是冥思或内省。另一种更为极端的方法一荣格并没有推崇这种方法——则是完全地和持久地返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方式在专业性术语中被称之为孤独症(autism)或紧张症(catatonia)。具有这种
精神症状的人是能够彻底抵御一切形式的外来刺激的。
71
与此同时,人本身有对于刺激和新鲜事物的需要。一个人的生活会由于缺乏新鲜体验而变得单调乏味、沉闷懈怠。在这种情形下,来自外部世界的震荡会激发人的精神,唤起一种新鲜活泼的感觉。
如果精神是完全开放的,其结果将是无穷的混乱;如果精神是完全封闭的,其结果则是停滞与僵化。健康而又稳定的人格介乎于这两种极端之间。
二、心理能
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之为$、¥¥,荣格有时用學字字来命名这种心理能。里所说的里比f女定义却不能与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定义相混淆。荣格不象弗洛伊德那样,把里比多仅仅局限为性力。实际上这一点也正是他们两人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分歧。在荣格看来,里比多究其本质而言是欲望(appetite),它既可以表现为食欲、性欲,也可以是情绪的欲望。里比多在意识中显现为努力、欲望和意愿。
心理能不能象物理能那样作定量的测定和计
72
算。电能可以用伏特,放射能可以用拉德来计算和测量,心理能却没有计算和测量的单位。心理能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实在的力,也可以是潜在的力,但都是做的心理功。知觉、记忆、思维、感受、希冀、愿望、意欲、努力是心理活动,正象呼吸、消化和排泄是生理活动一样。人格的潜力是诸如先天倾向、潜在趋势那样一些东西。所有这些隐蔽的和潜在的力量都可能随时被激发出来。
我们说过,心理能来源于一个人所曾有过的那些体验。正象食物被我们的身体所消耗并被转化为生物能和生命能一样,人的经历和体验也被精神所“消耗”,并被转化为心理能&
除了极其罕有的大脑休克,人的精神也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始终在不停地运转。即使当我们进入酣睡状态的时候,精神也仍在不断地制造着梦境。我们可能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知觉到所有这些精神活动,就象我们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意识到所有那些生理的活动一样,但这却丝毫不等于说这些心理活动就没有发生。我们能够回忆起的只是我们所做之梦的极少的一点片断,然而现代科学的证据却表明我们整夜都在不停地做梦。精神不断活动的观点很难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
73
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精神活动等同于意识的洁动。荣格同弗洛伊德一样,始终致力于纠正这一错误的观念,然而这种错误的观念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荣格指出,要科学地证明物理能和心理能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他相信,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这也就是说,心理能可以转变为物理能,物理能也可以转变为心理能。一个不容置疑的例证是:能够对身体产生化学影响的药物,同时也能够导致心理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思想和情绪也似乎能够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心身医学就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而荣格则应该被看作是这一重要的新医学理论的前驱者之一。
三、心理值
令理寧(psychicvalue)是荣格最重要的动力学。所谓心理值,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计量尺度。当很高的心理值被投入一种观念或情感时,也就意昧着这种观念或情感拥有相当的力量以左右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一个赋予美以很高的心理值的人,
74
会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美的追求,他会用美的东西来装点他周围的环境>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旅游、喜欢美丽的动物、竭力同心灵高尚相貌美好的人交朋友,如果他有才能的话,他会致力于创作美的艺术作品。而一个并不重视美的价值的人则根本不会做上述事情。他可能在审美享受上投入极少甚至根本不投入任何心理能量。与此同时,他可能赋予权力以很高的价值,并在可能使自己获得权力的活动中投入大量的心理能。
投入某一心理要素的心理能量值不可能绝对.地测定,而只能相对的测定。我们可以拿一种心理值同另一种心理值进行衡量和比较,从而决定其相对程度。我们可以反躬自问,究竟我更爱美还是更爱真理,更喜欢权力还是更喜欢知识,更热、衷于财富还是更愿意交朋友,如此等等。更好的办法是我们不妨对自己或他人作一观察,看看我们自己或别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分别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如果某人每周用于挣钱的时间达四十小时,而用于欣赏大自然之美的时间才一小时,
也就不难判断这两种活动分别具有的相对心理值。测定相对心理值的另一种方式,是让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的事物中作出选择,注意他最后究竟
75
选择什么。再一种办法就是在他通往某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并观察他在设法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中能够坚持多久。一个在某一目标上只投入了极少能量的人将很快地放弃克服这些障碍的努力。通过对自已的梦所作的记录,一个人可以相当准确地发现自己的心理值集中的方向。如果他的梦大多与性有关而极少与权力有关的话,那末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他那里性比权力有更髙的心理值P
人的精神作为一个动力系统是在不断地作出判断和评价,这就是说,不同量的心理能被分配到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去。被分配给不同心理活动的心理能,在量上是随时发生变化的。今夭我们可能以大量的精力准备功课以应付考试,明天我们可能会以大量的精力用于打网球或骑马。任何一个人,他的心理值的比例都不会永远保持一种恒定的模式。
用来测定心理值相对强度的观察方法,只能用来说明自觉意识所具有的心理值,并不能说明存在于无意识中的心理值。如果某一意识活动的心理值突然消逝不知去向,而又没有相应地出现另一种意识活动,那么,根据系统内能量守恒的设
76
想,这一失去了的心理值肯定是跑到了无意识之中。而既然对无意识领域不能作直接的观察,那么为了确定无意识中的心理值,也就有必要采用一些辅助的方法,方法之一就是测定某一情结的聚合力。
正象我们在第二章中说过的那样,情结由一个居中的或核心的心理要素所组成,围绕着这一心理因素而聚集着一大批次要的联想。这些联想的数量,即是测定这一情结的聚合力或吸引力的尺度。聚合力越大,这一情结所拥有的心理力或心理值就越大。例如,如果某人具有做一个“铁腕人物”(strongleader)的情结,那么这一情结的
核心,即统治他人的需要,就会把许多相关的经验和联想聚集拢来。这一聚集起来的心理丛将包括象英雄崇拜,以名人自居,承担别人不愿承担的责任,作出使别人认可和赞同的决定,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竭力获得别人的尊敬与羡慕等等。每一新的经验都要被这一领袖情结所同化。荣格认为:“如果某一情结有比另一情结更强的同化力,这一情结也就拥有较高的心理值。”
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测定某一情结的聚合
77
力所拥有的能量值呢?荣格建议釆用三种方法:1.
直接观察和分析推论;2.情结表征;3.情绪反应。
1.直接观察和分析推论
一种情结并不总是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来展示其特征。它可以通过梦的形式来显现,也可以通过伪装的形式来显现。因此有必要注意搜集有关的旁证以便揭示其真实意义。分析推论的意义就在于此。例如,某人在与他人相处时可能显得非常卑微恭顺,但人们不久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人却似乎总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属于那种口头上说“不要为我操心”,其结果却是让大家都来为他操>心的人;或者他总是说:“要是不可能都去的话,那我就呆在家里,你们去。”其结果却是人人都极力让他去而把其他人留了下来;或者象这样一位母亲,她先是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接着就因为自己健康不好而受到家人的照顾和迁就。这些人以微妙的方式达到了控制别人(权力情结)的目的,而又可以不遭致任何批评指责,因为他(她)们总是
富于自我谦让和自我牺牲精神。
一个人大喊大叫地对某一事物表示强烈反对时,很可能恰好隐藏着对这一事物的强烈兴趣。一
78
个口头上说“我最讨厌背后说人闲话”的人,很可能自己正是最爱背后说人闲话的人。那些口头上说“我不计较报酬,我只是喜欢这工作”的人,很可能也正是首先抱怨薪水太低的人。分析心理学家懂得,不能完全听取那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话,而应该看见隐藏在背后的东西。
2.情结表征
任何行为的反常都可能标志着某种情结。例如有人可能会把一个他非常熟悉的人的名字叫错。当一个人错用母亲的名字来叫自己妻子的时候,这就提示我们,他的母亲情结已经吞噬和同化了他的妻子。情结也可以表现为对某些非常熟悉的事情丧失记忆。被压抑的记忆因为同一种无意识情结有某些联系而沉没在无意识之中。此外,对于某种情境的过份夸张的情绪反应,也标志着这一情境与某种情结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
正象我们在前面讲过的那样,荣格运用语词联想的测验,试图在实验条件下,诱发出情结的表征。通过对某一语词的迟缓反应,根据这一反应的特点,就可以推算出某种情结在心理值上的强度。
荣格说,如果一个人出现过度补偿,这时候要
79
发瑰其隐蔽的情结就比较困难。所谓过度补偿,是说一种核心情结,被另一种暂时拥有更高心理能量值的情结所掩盖。而这种情结之所以拥有更高的心理值,是因为这人故意把他的心理能从“真正的”情结转移到另一种“伪装的”情结上。例如,
一个人因为自己缺乏男性气概而有一种自卑情结,为此他可能产生一种过度补偿,这种过度补偿表现为锻炼和展示自己强健的肌肉,夸耀自己的男子汉气质,吹虚自己的性爱功夫,以及对任何在他看来显得女人气的东西表示反感。这个人属于、那种因自己身上的女性气质而自卑,因此就对别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非常敏感和过份指责的人。
过度补偿的另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因为有强烈的内疚情结而故意去犯罪。这种人总是渴望被人惩罚和逮捕,甚至为此而精心策划,以便最终能被逮捕并受到惩罚。这神惩罚的意义在于缓解他的内疚情结,至少是暂时地使他那种犯罪感得到缓和。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孩子们身-上,他们故意做错事情惹大人生气,但真实的动机与其说出于好斗挑衅,不如说出于一种受惩罚的需要。
真正的情结一旦被确证,也就不难得以治愈。
80
如果始终着跟于治疗那个“伪装的”情结,那当然
I不会有什么成效。
t
3.情绪反应
我们已经讲过,过份夸张的情绪反应往往标志着一种潜在的情结。荣椹在实验的条件下研究过这些情绪的表现。结合语词联想的测验,他同时还作了脉搏变化的测验、呼吸波动的测验,以及由于情绪性出汗而造成的皮肤导电率改变的测验。当上述变化在给出一个词的同时被测出,这就表明这个词已经接触到某种情结。这时候,测试者就会用属于同一范畴的其它词来继续进行测验,看看是否也能唤起同样的情绪反应。
4.直觉
除了上面讲过的那些测试、实验、分析和观察,还有另外一种发现情结的方法。这是一种天生的和自发的能力。这种能力每个人都具备并用它来察觉别人身上发生的哪怕是最轻微的情绪变化和波动。这种能力就是直觉。直觉在某些人身上特别发达,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可能很不发达。我们同一个人的关系越亲密,对他的直觉也就越
敏感越准确。两个人之间如果存在着一种紧张热.烈的关系的话,那末,当其中一个人陷入某种情结,另一个人马上就可以发觉。
四、等值原则
4
心理动力学关心的是心理能在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分布配置,以及从某一心理结构向另一心理结构的转移。荣格的心理动力学在这个问题上运用了来自物理学的两条基本原迤,这就是等值原
& ;#& ;
则(theprincipleofequivalence)和均衡原则
& ; ■摯& ;肇
(theprincipleofentropy)0
等值原则要说明的是:如果某一特定心理要'素原来所固有的心理能减退或消逝,那么与此相等的心理能就会在另一心理要素中出现。也就是说,精神能量是不会白白丧失的,它不过是从一个位置转移到了另一个位置。当然实际上,它也可能是同时分散到几种心理要素之中去了。学物理的学生会立刻发现,所谓等值原则,其实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原则的效应,我们可以作一个类比。如果一个人因为买一双鞋而付出了82
十元钱,显然,这十元钱本身并没有消逝,它不过是转移到了另一些人的手中。这些人是:商店老板和他的雇员、批发商和他的雇员、工厂主和他的雇员、制革工人以及各种收税人员……与这种情形完全一样,一定的心理能可以从一种值转变为另一种值,或者转变为许多不同的值,转移本身并不消耗任何能量,正象顾客把十元钱递给商店职员时,这十元钱本身并不因此而贬值一样。
其实,问题本来是十分明显的,并不需要借助任何类比。精神活动是不会停下来的,如果它没有做这件事情,那末它就是在做另一件事情。我们都知道,男孩子如果对玩具飞机、连环画和警察与小偷的游戏都不感兴趣了,那么这意味着,他的兴趣和注意力将要转移到汽车、小说和姑娘们身上。某种兴趣的丧失总是意味着新的兴趣的产生。即使当我们已经十分疲倦和沉入梦乡的时候,心灵也在不断地制造着种种复杂的幻觉。白天我们用于思考、感受和行动的心理能,一到夜晚就转移到梦境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