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20530020331872

_2 阿玛斯(A.H.Almaas)(科威特)
人的确可以依照美、优雅和自重的态度而生活,但这种精致的生活极不易达成。人生的目的不是要获得成就、财富、安全保障或慰藉。这些事或许是必要和重要的,但毕竟是人生比较粗钝的面向。当意识出现不平衡或不和谐状态时,我们的价值观就会朝着人性的粗钝面发展。意识的精致化需要的是平衡所有的人格面向。一个人的意识和生活愈是和谐平衡,其人生愈可能变得优美、庄严、有效率。
我们并不是在说一般人的生活不好,也不是说我们要追寻更美好的生活,因为重点是在和谐与平衡。缺少了和谐与平衡,我们往往会发展出某种预期心态和假设,然后意志力就会把某些元素理想化或排除掉其他面向,继而变得坚实不化,导致更多的不和谐与不平衡。这就是意识不平衡的人不懂得平衡自己的原因,因为他总是从不平衡的观点来看事情。其结果是,此人的意识会被既定的观点操控,而深信自己的确需要什么或渴望什么。因此,人的意识首先必须平衡化及和谐化,然后才能认清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不平衡的意识有一种特点,那就是总梦想着神奇的事会发生,而且会以理想化及过度浪漫的观点来看眼前的经验或人,误以为这些人事物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美好。这种幻想出来的情境当然很美,但毕竟是从不平衡的意识中产生出来的看法。现实大多不是这样运作的,事情通常不会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发生,因此我们经常感到失望。渴望事情和人能够奇迹般地出现,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示现成对成就、名望和人的过度理想化,譬如,梦想有一个迷人的王子,能够带我们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第五部分 2.开悟只是和谐及平衡人生的起点
当一个人进入内在工作时,会把这种倾向投射到学校、老师和方法上面,而且不论是心理治疗或灵修,这种事都可能发生。在心理治疗上,你可能期待神奇的疗效;在灵修工作上,你可能会追求开悟之类的神奇经验。从比较平衡的观点来看,这些经验的确存在,但并不像不平衡的意识所认为的那么神奇。这些开悟经验的确存在,但只是平衡的意识需要的起码元素。它们既不是灵修唯一的元素,也不是最终的结果。换句话说,若想活出和谐平衡的人生,只凭开悟是不够的。开悟只是个起点罢了。人若想发展出正确的生活方式,除了开悟经验之外,还需要许多其他的经验。长年投入灵修工作的人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开悟经验不必然能转化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这里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要一再地平衡和再平衡这里的每个人、每个小组以及学校本身。每当成长的方向失衡时,就必须从其他的方向来平衡眼前发生的事。如果事情一直停留在失衡状态,必定会导致恶性成长。
从内在工作的角度来看,涉及成长的平衡性的元素,一般而言总共有三种。这三种元素就是“理解”、“存在”和“做”。大部分的人都比较强调其中的一种。有的人在理解人类经验上面比较能达成平衡,有的在存在和感受经验上面比较能达成平衡,另外有些人则是在做和行动上比较容易达成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连带影响到三种状态,而内在工作就是要发展出一种能力来平衡这三个面向。每当某人或某个小组失衡时,必须即时调整来达成平衡,否则发展的方向就会失衡。虽然每个人的发展都可能有所偏颇,而且是可以接受的,但毕竟还是会导致整合方面的问题,使我们无法真的成熟。
内在工作的某些活动是朝着理解个人情况的方向在发展的,透过这个过程我们会认清现实和真相。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自我了解的一大部分就是要揭露虚假人格,认清这个人格的人生其实是十分空洞的。认清掌控生活经验的正常人格其实是空洞的,往往会使我们意识到存在的圆满本质,使我们开始认清本体的状态。这种状态有许多称谓——开悟、自我了悟、合一境界,或是存在的合一性。然后我们会发现:本体境界虽然十分美好,仍然不是人类意识的全貌;本体境界和随之而至的了悟,必须统合到真实的生活中。
第五部分 3.了悟必须示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举…
这时行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自我了解仍然是不够的。对存在有所体认也仍嫌不足。为了彻底整合人格,这些境界都必须示现在日常生活的行动里。它们必须显现在行为举止里面,才算真的在按照这些境界生活。当然,某些人会觉得对人生有所了解已经很满足了,而且会不断地追求灵性洞见和各种悟境。虽然拥有灵性洞见以及对人生各种情境的领悟,是绝对必要的事,但仍然需要在日常行为里体现存在本身才行,而这是跟本体境界的显现有关的。事实上,“存在”是上述三种发展要素的核心部分;它是这整件事的精髓,而且与心轮的爱有关。虽然存在是其中的重点,但光凭着它仍不足以使我们妥善地活在世上,因为人生还涉及行动和做。活出成熟的人格,意味着不仅仅要活着,还得根据本体的境界来生活。如果不按照对本体的了悟来生活,那么你的体悟或发展就仍然局限在某些经验里面,而无法碰触到灵魂的深处,带来真正的整合。
当然,这三个发展要素都存在于正规生活的层次上。一般未经充分发展的粗钝生活里面,仍然带有存在、做以及自我了解的成分,但本质是造作虚妄的。一般人对事物的理解或是所谓的世智俗慧,只是一些惯常的预设、成见及信念,或是对人格的一般认知。正常人的经验里尽是些情绪、心智和生理活动,因此处在人格层次的行动只是一般的生活方式罢了。当我谈到本体的行动和作用时,指的并不是一般的行动,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行动导向的。人们会有各式各样的行动,但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那种。我们所谓的行动是涵盖本体在内的,是真正的行动,而这真正的行动就是已发展和未发展之人的区别。
换句话说,人的发展有三个要素和三个阶段:一是理解、认知以及发展出洞见和直觉,然后是安住于存在本身,也就是对本体有所了悟;接下来就是去做的阶段,也就是将存在以及对生命的认知结合起来,活出自己的人生。你们有许多人来到这个团体或接受了咨商,而产生了很深的洞见以及自我了悟,或是体认到了爱和无限性等,可是仍然按照旧有的人格模式在活,就好像什么悟境也没发生过似的。对本体的了悟必须影响你们的生活,渗透在每件事里面,直到它的每个面向都整合进来为止。一个成熟的人必须依照体悟和洞见来生活。没有任何体悟或洞见的人,不可能以成熟的方式生活,因此三个发展面向都是必要的。如果只是朝着行动的方向发展,一心一意地追求成功,就可能无法体验真正的存在,也无法真的了解自己。如此一来你的行动就失去了重点,人生也不可能和谐,而只会一味地想满足欲望,达成人格对神奇经验的梦想。
这里的工作就是要让学员的意识有一天能出现对人格、人生、心智活动和过往经验的洞见及理解。这份理解会揭露虚假的面向,让本体显现出来。伴随着洞见和自我了解,这条道路终将使你在各式各样的经验中,体认到自己最深的本质。你会出现各种层次的悟境。这所有的洞见和经验都能带来完整的发展,而且到了某个时刻必须完全整合到你的行动里面。如果这件事不能自然地发生,你就必须刻意按照已经学到和体验到的东西来生活。换言之,把体悟整合到行动里面,这件事并不一定会自然发生。
某些洞见、了悟、甚至是行动,会如同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一样突然出现,但某些仍然要靠努力才会出现,因此你必须下工夫来平衡自己。如果你够开放,对真相确实感兴趣,洞见就会产生,但也不尽然一定如此。就某些事而言,你必须采取行动才行,而且要下很大的工夫。自发的洞见和努力,这两种元素其实都需要。其中的自我了解是最简单的部分,但若想看见存在的意义、允许自己安住于各种不同的状态,则是比较困难的部分。但最困难的任务,还是把本体或存在统合到行动里面。
把自我了解和存在统合到行动里面,乃是整合人格过程中最首要和最有力量的部分。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如果不试着按照你学到的真理来生活,那么人格的不同面向就很难整合到一起。我们总有一种制造分裂的倾向,譬如一部分的你是很美好的,其他的某些部分却一团糟——充满着挫折、问题、抱怨或叛逆倾向。
第五部分 4.转化受制的人格,使灵魂臻于成熟
如果一个人开始按照自己体悟到和学到的真理来行动,不再受制于过往的老旧模式,那么这些洞见和体悟就可能整合到灵魂里面,如此一来,灵魂就能借由消化人格的老旧模式而产生转化,变得更成熟。人格并不是一个需要堆砌或灭绝的东西,它必须透过时间来得到发展,变得更细致成熟,并且要和本体结合在一起。若想发展出完整的人格,整合的过程就是必要的,因为一个整合好的灵魂,其人格和存在本身就不再冲突了。人格其实就是灵魂受制约的部分。若想转化受制约的部分,只有靠着洞见和本体境界,才能够让灵魂成熟和完整,否则便可能搁置人格,一味地发展存在的状态。某些灵修体系就是以这种发展方向为主,亦即让一个人体验到各式各样的悟境,并且维持在那些境界里。其实这样的人并没有真的活在世上,他们可能达成了某种存在的境界,但只有在坐禅时才体认得到——他们无法在进入菜市场的时候,也拥有这种境界。
接下来的步骤就不能靠脱离人群、死死地打坐,或借着老师的咨商来了解自己的某个部分。你必须采取实际的行动,而且必须考量你所学到的一切洞见、认识和体悟,这样才能把人格的所有面向统合起来,变得愈来愈平衡完整。
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样的内在工作有点像是建构及发展自我和现实人生。你不可能只是下了一点工夫,美好的事就自然发生了。这是一般人的期待,但事情不会按照这种方式发生的。你很可能会把洞见和体悟视为奖赏或糖果,但如果你把糖果吃了,就会像一心想借着咨商来得到奖励的幼儿。如果你真想发展出自我了悟,变成完全成熟平衡的人,就得善用真实的生命经验来转化自己。
我发现有件不幸、会带来挫败的事经常发生,而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人们一旦了悟到本体境界,往往会把这类境界看成是食物、奖赏或成就。对本体的了悟的确是一种资粮,但这些了悟是从根本或核心的部分产生的,因此是用来转化你的。它们的出现并不是要供你消费,而是要你吸收消化它们。其实拥有这类了悟还不够,“噢,这个感觉真是美妙极了,我现在觉得非常圆满”之类的感受是不够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质疑这一点。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落入这种模式,但我认为大部分人都会如此。当某个学生有了某种本体经验时(譬如意志力这个面向),通常会出现强而有力的支撑感和稳定性。那种匮乏、不足、缺乏支持的感觉会突然消失。这份体认或许很美,但仍然是不够的。
第五部分 5.“了悟”当中存在着可以滋养灵魂…
通常当我体验到意志力和支撑感时,不会太去在意它,因为还有许多东西需要认清和了解,而且这份体验还会带来其他的利益。这时我会质疑的是:“这种境界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的那种缺少支撑和脆弱的感觉,会突然消失?这是怎么发生的?它意味着什么?它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意义?这个令我感觉强壮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你必须对眼前的状态感到好奇,花些时间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番,试着去探究其中的每个原子:“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以前从未见过它。”我发现人们一旦有了某些新的体悟,譬如,本体的力量,往往会感觉非常强而有力,因此很享受这种感觉,然后就算了。此人只是对消除虚弱感有兴趣,对眼前情况和经验的真相却不感兴趣。当某种境界产生时,其中一定存在着可以滋养你灵魂的真相。虽然这份体悟可能会减少你的饥渴感,但重点并不在此。真相会以很深刻的方式彻底而永远地转化你,如果你真的对它感兴趣的话。
或者某些人会体验到一种个人性之爱,那种感觉是甜美、细致又轻柔的,于是他说:“好极了,我现在感受到爱了。我不再渴望别人来爱我,不再感到被排拒或受伤。”然后他就带着这种感觉离开了咨商室。这是许多人都会做的事,但我认为你应该问自己:“爱究竟是什么?我正在体验一种爱的状态,然而它究竟是什么?”于是你看着它,那种感觉非常细腻:“我的胸中为什么有一种甜美的感觉?这股甜味通常是在口中出现的?”
那一刻你首度体认到了心中的甜美感,但是你不去质疑为什么心中会出现甜美感,为什么以前从未感受过。你觉得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爱。因此何不问问自己:“这种体验似乎是非常根本的真相,而且和我对事物的假设是冲突的,但我竟然连看都不看它一眼?”为什么你以往从不认为人会体验到心中的甜美滋味,而且这个假设和你的体验是矛盾冲突的。这整件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会为你的信念、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什么启示?
除了探究、感兴趣和投入眼前的经验之外,你还需要去感觉并了解它,看看它带来的是什么滋味,如何影响着你的心智,以及该如何把它带到生活里面。任何一个简单的经验都有许多东西需要消化。五分钟的经验很可能得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从中获得养分,否则我们就可能会认为:“我已经有了某种体验,下周我还要来得到另一种体验。”但前面的经验还未彻底消化,一段时间之后,就可能导致自我膨胀或因心理便秘而感到挫败。其实这些体验都可以从根本上转化我们的意识。
很不幸的是,这些局限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的意识都有不平衡的倾向。不平衡的意识只对能带来快乐和保障的经验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说灵魂的视野是非常狭窄的。灵魂会集中焦点在经验的某个面向,然后排除掉其他面向。这么一来我们很显然会忽略真正的益处,以及这些体验带来的全面性影响。灵魂转化必须借由全然浸润于意识的根本状态来达成。意识所有的状态都在灵魂里面,当深层境界出现时,你的灵魂就会被它们转化。如果某种境界一出现,你就对它产生好恶反应,那么意识就无法彻底转化了。意识必须任由这些本体境界尽情地燃烧一番,否则是无法彻底转化的。
从我的经验来看,这些体验带来的影响会因人而异。某些人因为经验到个人性本体,而发现自己的意识和人生起了重大改变;某些人却觉得什么也没发生。你可能觉得很奇怪,其实我也觉得很奇怪,但我就是发现某些人虽然经验到了本体的根本状态,却觉得那不过是日常生活里的另一件事罢了,就像是吃了另一种汉堡或看了一场电影似的。这不代表他们有抽离倾向,而是对本体十分缺乏认识。
那些因为有所体悟而彻底改变人生方向及观点的人,往往是对本体有期待或者很重视本体经验的人。因此每个人寻找的东西都不同,但也跟一个人对真相的兴趣和爱好有关。有许多人对真相根本不感兴趣,他们只对获得安全感有兴趣,或是对这些体验带来的慰藉和快乐有兴趣。在传统的古老灵修学派里,老师并不允许修行人去经验这些本体状态,因为老师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浪费时间还算是好的,最糟的是可能会造成不平衡的发展。
第五部分 6.根本实相是需要被了解、消化和吸…
如果我们把自我了悟看成是一种变得愈来愈平衡的发展,就必须意识到爱和实相的重要性。了悟或存在指的就是对实相的体验,这是修行人必须一再学习的事。事实上当你处于存在状态时,就是在体验实相了:有关你是谁的实相。你的了悟并不是得到一颗糖或美好的奖赏。你了悟到的是根本实相,而它是需要被了解、消化和吸收的,然后行动自然会从实相之中产生出来。
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下很大的工夫。若想创造出美妙、优雅而诚实的人生,就必须在许多层面下工夫。你必须付出很深的诚意和承诺。这样的人生的确可能出现,但只有那些真的渴望它的人,才能够拥有它。如果你想要的是别的东西,它就不会发生,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不代表不追求这样的人生会遭到惩罚。但是你不下工夫的话,是不会得到它的。
从实相的角度来思索成熟之人的生活,你会发现心理真相就是最基本的元素以及串联一切的那根线,因为它就是整件事的核心。如果你不想面对心理真相,就看不到实相。实相的本质就是不对自己说谎,如果你不想要它,是没办法借着假装想要而得到它的,因为你得到的一定是虚假的东西。一个能证入实相的人,必定是值得拥有它的人,这种人往往是爱真相超过一切的人。反之,你得到的就是别的东西。一个不计一切要看到真相的人,才可能证入实相,否则合理化的预设就会带来幻觉和障碍。但是谁会花时间、精力和努力,怀着高尚而慷慨的心,毫不抱怨地去探究真相呢?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证入实相,缺少了这种程度的努力,悟境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它没有必要出现。
没有人主张人人都必须为追求实相而活。对许多人来说,这并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也不是他们想要的。如果一个人最感兴趣的是获得安全保障、达成某种事业成就或得到社会认可,那都没什么问题,但并不是内在工作要达成的目标。这样的人也许应该到别的学校、找别的老师来协助他。我们这样的学校是为了特定目标而设立的,它的目的不是要让一个人追求享乐、安全保障、声望或爱情之类的事。我们不是在批判这些事,只是这些并非我们的目标。
第五部分 7.内在工作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相
你们在这里能够获得的就是真相,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探求真相。我所谓的有三个面向必须达成平衡,并不是说这三个面向是分开来的,因为自我了解会涉及存在,存在会涉及行动——它们都是息息相关的。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把焦点集中在三个面向的某一面。每个人都需要检视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在这三个面向上达成了平衡?会不会忽略了某些面向而自动朝着其中之一去发展?我们会发现每个小组都可能聚焦在特定面向上,这跟不平衡的发展有关,因此平衡这三个面向是很有益的事。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这个小组就必须以各种方式来纠正自己的发展方向。
小组成员若想得到平衡的发展,就得按照学校提出来的方式。有些学员偏好其中的某种方式或架构,譬如只喜欢小组聚会,因为可以在里面探讨和理解某些事情;另外有些人则喜欢周日晨间的坐禅活动;还有的人喜欢周日午后的工作坊。但是从平衡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愈是觉得困难的部分,愈需要下工夫。如果你发现周日上午的坐禅最困难,那就必须在这方面下更多工夫。如果你最不喜欢小组聚会或周日下午的聚会,就必须在那方面下工夫。由于个人和团体的问题是相同的,所以我在团体聚会上面更正了一些做法——我会谈些新的东西或做新的事,目的就是为了达成平衡。有时一个团体朝着特定方向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每个人都觉得很高兴而认为那个活动很好,这时我却改变了做法。学员们会因此而失望、受伤或觉得遭到了抛弃。他们认为我是在惩罚他们、生他们的气或不想满足他们,但真相是我观察到这个团体的发展有点失衡了,所以试着让它平衡,因而把重点放在其他的活动上面。
如果你从各个面向来看我们在小组聚会里的活动,你会发现它们都涉及前面所说的三个面向。譬如,小组聚会是以自我了解为目标,团体和个人的坐禅练习,则是以存在和体悟为导向;另外像周日下午的活动,则是以做或行动为导向。有些人不喜欢周日下午的活动,因为感觉上比较像是反其道而行,然而这就是必须下工夫的方向。你可能会讨厌它很长一段时间,但这可能就是对你最有利的事。你会发现这个面向的工作令你看到自己和他人的许多真相。人们经常会说:“我喜欢大型聚会,因为我喜欢其中的洞见。洞见、自我了解以及人际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事。”你当然会这么认为,因为你的意识是偏向那个方向的。还有的人会说:“不,我们必须有行动,否则修行就不会生效。”这个想法也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这个人一向重视的面向,因此他或许不需要再强化自己的行动力了。他也许应该加强别的面向,让自己朝着发现真相的方向去进展。
第五部分 8.意识愈平衡、统合、圆满,愈喜欢…
从你对心理真相的态度,往往可以看出你是不是愈来愈平衡。这不代表真相能带来平衡,而是平衡通常能导向真相,使我们和真相产生正确的关系。你的意识愈平衡,就愈喜欢看到真相。你喜欢看到它并不是因为如此才是正确的,也不是因为这么做很有用,看上去比较属灵或实事求是;你只是比较喜欢看到它罢了,而这就是平衡的意识以及灵魂的本质。当灵魂正常而又自然地运作时,就会喜欢看到真相,因为灵魂和实相的本质便是真相本身。意识愈是平衡、整合及圆满,愈是喜欢看到真相,以及爱那些喜欢看到真相的人。
你会发现你对他人的爱、体恤和尊重,全都仰赖对真相的发现。当你发现某个人喜欢看到真相时,你自然会更爱他们一点。你禁不住会这么做,因为这是非常自然的事。同时你会发现,愈喜欢面对真相,就愈尊重自己,而且会禁不住地去爱那些愿意面对真相的人。当你达成平衡时,自然愿意面对真相,但并不是从道德批判的角度去看事情。真相会让事情变得优雅、美以及高尚,而且意识的平衡性也会自然出现。因此,真相之中包含了上述三个面向。让事情变得美好的,就是个中的真相;让事情变得优雅的,也是个中的真相;让事情变得高尚的,同样的也是那真相。虚假则会带来丑陋、懦弱、自我耽溺,以及缺乏自尊自重。
一个人愈是喜欢面对真相,愈是能自动自发地按照真理来生活。真理不再是头脑所了解的东西,它会开始影响和掌理你的人生。按照对真理的爱来生活和行动,就能为人生带来美、优雅和高尚的品质。看看你在生活中做了什么,就可以了解自己有多平衡、多诚实、多细腻。你会不会按照真理来生活呢?在这方面你能做到什么程度?或者你只是按照既定的概念来生活?你会不会按照自己已经察觉的既定模式来生活?你会不会按照只需要一点觉知就能认清的耽溺倾向来生活?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耽溺倾向而非按照真理在生活,那么你就得认清自己应该为此负责;你不能怪罪任何人或任何事。
某些人会认为开悟是在所有问题结束时才出现的,但开悟其实是发生在你问题的起点上。开悟就是认清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是唯一必须活出它的人。上帝不会为你生活,因为从最终极的角度来看,你就是上帝。你不能说:“也许上帝会帮助我。”但上帝究竟是谁呢?当你认清真相时,你就会发现上帝与你是没有分别的。你不能说:“我将等待上帝来解决我的问题。”因为上帝与你是没有分别的,恩宠就在你心中,当你认清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时,真正的内在工作就开始了。
当然,如何生活是由你决定的,在这上面没有任何通则。这完全取决于你所处的情况和你的特质,以及你想要在人生中完成的事,因此要不要亲密关系、婚姻、事业或财富,完全取决于你的需要。把这所有的事都纳入考量,认真地过生活,恩宠和美就会出现。你必须了解何时该采取行动,何时该按照你已经明白的真理来安排生活。如果你的内在工作需要采取许多行动,也需要许多力量,你就得如此活出你的人生。如果你的内在工作需要细腻而精微的觉知,那么该如何生活,才能让这件事变得愈来愈可能呢?它是不会自动发生的。当一个人开始想体现他所领悟的真理时,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心态。这种抗拒倾向会以许多方式显现,尤其会以沉溺于制约反应的方式显现,即使有觉知也一样。
第五部分 9.活出本体的境界,活出真理(1)
人一旦有了某种程度的自我了解和体悟,就必须采取行动。那份体悟必须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否则不平衡的情况就会增长、被夸大,而导致更大的不满足和挫败感。虽然你曾经有过美妙的洞见和体悟,但仍然继续从不平衡的角度来生活,那么这些体悟和洞见也只会使你变得更不平衡。如果你没有从这些体悟中学会一些事情,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期待来求取自己想要的部分,也会强化自己的不平衡。你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强化自己的不平衡,即使是自我了解、存在、开悟和洞见都一样。
你体悟得愈多,自我了解就愈深,于是就更需要按照这些体悟来生活。到了某个阶段,你会拥有许多层面的洞见、理解和领会。你的生活必须把这所有层面的领悟都纳入考量,包括行为和做事的方式。如果你已经证悟到精微次元、本体次元以及至上的次元,就不可能从头脑的次元来生活了。因为这么做等于不符合现实。一旦了悟到这些次元,它们就会影响你的行动,如果这件事没有自动发生,就必须问自己:“为什么它没发生?”然后要试着去弄清楚如何让它发生。你已经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独立自主,但仍然按照虚假的方式和伴侣相处,这种作风代表什么?代表你没有按照你已经体悟的真理来生活,如此一来你就强化了自己的不平衡。
洞见和了悟可能会被用来强化不平衡的状态,但也可能为意识带来和谐与平衡,这种平衡状态最主要的内涵就是行动。自我了解也非常重要,因为你也可能在缺乏自我了解的情况下体验到存在。许多人都体验过各式各样的悟境,但他们都不知道那些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对了解自己并不感兴趣。这跟无法在生活中体现本体同样不利,因为你会阻碍自我了解的发生。如果某种存在的境界没有被彻底了解,你就必须试着去了解它,然后化成行动。本体状态必须渗透你的生活,才能转化整个生命。
人类没有理由不能活出真理、爱、力量、完美无瑕和自尊自重。你不需要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体悟这些境界。任何一个过渡期都可以活出它们来,只要你能看见生命的恩宠与美。
学生:你可不可以谈一谈如何才能善用内在工作,把本体和自我了解带到行动中?
第五部分 10.活出本体的境界,活出真理(2)
阿玛斯:我们已经知道劳动体力的工作坊就是为了让这件事发生。在这些活动里,学员会涉入各式各样的任务来实际地做一些事,而且应该带着觉知来进行。执行这些任务时学员必须保持纯然的觉知,不过当然,过程中或许会有很多东西冒出来,供你观察、了解和放下执著。一段时间之后,你所有的体悟和了解都应该结合在一起,而且应该体现在行动上面。光靠思想是无法体现的,因为一个人可能有成千上万的洞见。你无法靠头脑来弄清楚这些洞见,弄清楚如何将它们与生活联结在一起。你不能单靠思想将其统合到生活里面,也不能期待有更多的洞见出现。
只要能尽力安住于当下,维持着觉知,全然投入于行动之中,你的觉知就会变成一种理解以及行动中的存在。在过程中你会遭遇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你无法在行动中保持觉知,但学习面对障碍,就是真正的实修。然后从其中又会产生一些后续的心理议题,而且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厘清。借由不断维持在当下以及了解自我,就能克服这些障碍,并促使你将体悟统合到行动之中。你可能无法在一个周日的下午就学到这些事,但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困难、障碍、偏好、偏见以及不平衡是怎么出现的。
如同我常说的,我们可以把周日下午的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从真实的洞见来执行每日的任务。这项练习就是一种实修,也是内在工作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周日下午的内在工作应该是带着觉知的,而且要安住于当下,行动则必须有效率和节省能量。如果你心里想的是:“我如果能带着觉知安住于当下,那么做不做这些事就不重要了。”这种想法就是不正确的,因为行动和在静坐中无所事事地进行觉察不太相同。我们必须试着在行动中保持觉知,然后行动就能体现出美、优雅与庄严。你必须以最佳的方式来做这两件事,但不是按照世俗成就的标准,因为“做得好”,反映的就是你的意识和存在的卓越性。你如果是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在做某件事,这里面就包含着本体境界和清醒的特质。这两种状态都是同一种体悟的表现。人格的整合就是如此达成的。人格和存在会因此而彼此渗透,变成一个运作中的整体:一个练达的灵魂。
第五部分 11.把事情做好,同时也要和行动联结
学生:我觉得我做的事大部分都还不错,而且够精确,但仍然是从人格出发的。
阿玛斯:没错,这就是我会强调自我了解和体验存在的理由。许多人都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变得很成功,但仍然没有和自己的行动联结。
学生:内在工作有个阶段可能会觉得很窘迫?
阿玛斯:当然,这种事的确会发生,尤其是匮乏和无助感。有时你会处在一种窘迫状态:“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成年人的工作,而我只是个小孩。我的手指还不够长”,这所有的感觉都会出现。
学生:这项内在工作的目的,是不是要把某些体验带到日常工作之中?
阿玛斯:没错,随时随刻。否则又有什么意义呢?行动的训练就是要锻炼灵魂的肌力。从惯常的角度来采取行动,通常会跟存在本身分开。人格虽然在做一些事,但存在感不见了,它们之中有一道缝隙。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让“存在”和“做”连在一起。存在的能量会流入行动中,这样行动才会有效而优美。
学生:我发现当我专注地行动时,我会想借由对存在的体验以及自我了解,来找到进行的方向。但刚才听起来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
阿玛斯:不尽然如此。本体知道如何以优雅、美、力量、效率和精确性来行动,但本体并不知道如何修一扇窗户。你的“真我”和修窗户这类事毫无关系,它对窗户一无所知,它也不知道该如何为植物浇水,这是人格应该负责的事。但是当你在浇水时,你的本体很清楚什么是最佳的方式,包括你的感觉、你付出的力量、你如何去做才有统合感等。本体会帮助你把美显现于外。这一切都必须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我们探讨的不只是本体境界,而是真实的生活,亦即在生活中实践内在工作。当我们还未诞生之前,早已是存在本身了,重点就在于如何将存在带到生活里面。这就是我们此生的任务:学习活在地球上以及活在身体里面,去做一些和享受一些本体不关切的事。换句话说,本体如何能显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人生的任务就是活出本体,此即我们的进化所处的阶段。本体早已存在,但你必须进入本体里面。你的确会忘掉它,是因为你仍然在学习如何把它带入生活中。在我们的主流生活里面,这种必要的生命智慧和引领是不存在的,所以人才会分裂。当人格和本体分裂之后,有一部分的意识就会自顾自地去做事和生活。其结果是,我们必须回来重新拥抱本体,让本体融入人格之中。重拾我们的本体就是一种悟境,但开悟并不是结尾而是起点。我们真正要学的其实是变成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
第五部分 12.真正的整合就是彻底结合灵性与物质
学生:如果你的工作会造成不平衡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对治它呢?
阿玛斯:如果你的工作会使你的人格发展得不平衡,那当然可以去找一份不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工作;或者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觉知,看看不平衡是如何产生的;你也可以投入其他的活动来跟这些力量抗衡。或许还有其他的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只能想出这些对策。许多人没有能力选择足以带来平衡感的工作,这类人由于无法脱离自己的工作,所以必须借着其他的活动来保持平衡。譬如某些人的工作必须久坐办公室里打字,那么他们就需要另选一段时间来运动。
这种使生活保持和谐平衡的观点,是很实际而符合常识的,也就是要看见背后的真相。人格总是试图模仿真人的生活,但因为和本体脱离了,所以做出了许多虚妄的事。不过人格还是想活出真正的生活,它想同时拥有成就、关系及工作——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可是人格无法正确地生活,因为某个要素不见了。平衡的生活涉及人际互动、关系、工作、创造力的展现,以及各式各样的活动和享受。人格发展出了运动、艺术、文学、娱乐、哲学以及科学:这一切都是真人的日常活动,但这些活动里必须注入本体的存在性,才能变得真实。真人的生活不需要把这些事情排除掉,而是必须以真实的方式去做每件事。你可能以真实或虚假的方式结婚,也可能以真实或虚假的方式工作。由于缺乏真正的智慧和体悟,所以人们无法以真实的方式去做这些事。我并不主张弃世修行,或者撇开生活里必须做的事去过简约的苦行生活——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你仍然可以拥有世间成就,以舒服精致的方式过日子,享受地球上美好的事物,而仍然百分之百地属灵。真正的统合就是彻底结合灵性与物质。当物质面与精神面的努力彻底结合时,人格就完整了,这时两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否则的话,你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你只活出了一半的面向。
一个完整的人并不是没有性生活或不喜欢性爱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会以真实的方式进行性爱活动。所谓的真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仍然喜爱美食,而且会以达人的方式品尝美食。
因此当我谈到平衡与整合时,我指的并不是把你生活的某个部分抛弃,去拥抱另一种东西。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你的弃世是虚假的,拥抱一切才是真实不虚的。抛弃生活里的某些东西以便拥有某种体悟,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事。譬如:“我要到寺庙里生活。我只想打坐,这样才能开悟。”你当然可以做这种选择,但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这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过你当然可以这么做,而且有许多人都在做这件事。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当然没什么问题,但这毕竟不是完整的人生,因为它偏向的是本体或存在的生活方式。那行动这部分又该怎么办呢?你仍然得去商店买东西,为自己做饭,第二天早上仍然得去工作,这些都是另一半的人生啊。当你在寺庙里打坐时,有人会为你做饭,把你的食物放在你的门前,因为你一天只能做一件事。但这决不是完整的人生。可是工作、追求成就、赚钱和结婚等,也不是完整的人生。前者倾向的是内在生活,后者倾向的是外在生活。其实内在与外在都应该兼顾,否则人格就无法完全整合,而且分裂也会因此而产生。但整合是相当不易的事,而且是非常非常罕见的。
第五部分 13.成熟的人有能力结合施与受
遇见一个真正成熟的人相当不容易,这跟遇见一个开悟的人是不一样的。从真正成熟之人的角度来看,开悟虽然必要,但仍嫌不足。开悟只会让一个人看见以往未看见的可能性。一个人愈是成熟,愈是完整,就愈不会偏向自私或无私。属灵的人是无私的,永远在为他人奉献,世俗之人则永远是自私和贪得无厌的。但成熟的真人却能结合施与受,变成一种完整的行为。有些东西要给自己,有些东西要给别人,中间没有任何冲突矛盾。
因此这和道德无关。你不会说给予是很好的事。没错,给予的确很好,但接受也很好啊。你的确应该服务人类,但如果每个人都在为人类服务,那真实的生活又该怎么办?如果你为你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人生,你的孩子又为他的孩子牺牲奉献,那么谁又能真的生活呢?因此施与受之间一定要达成平衡,而平衡往往是最自然的事。当一个人在给予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给予,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施舍。当他在接受时,也不觉得自己在接受什么。他只是做必须做的事罢了。当情况需要你去做某些事时,一个真正整合的人就会去做它,至于这件事是为谁做的,却不重要,因为他的行动会从每个层面、每个面向去考量,包括生理、情绪、人格、本体、存在、现在和未来。
这样的行动并不是从算计的态度产生的。只有平衡的意识才能有平衡的行动,在这样的行动之中,本体的能量会自然流动,而流动的本体能量就是行动本身。本体的智慧能够从所有面向产生作用力,并且能整合到一个行动里面。它的智慧是超越头脑和觉知的。如同我说过的,这样的行动有可能出现,但必须下许多工夫才能体现出来。你或许要花一辈子才做得到。这是一件不断在发展中的事,你可以成长、成长、再成长,因为成长是没有止境的。
你的内在工作不会因为这个团体的结束而结束。你的内在工作将会持续一生,就好像学习做画家一样:人有可能到了某个阶段突然变成一名完美的画家,然后就到此为止了?优秀的画家永远可以变得更优秀,你不能说:“现在我已经会画画了,我已经是个优秀无比的画家了。”因为你的技术永远可以变得更卓越,这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认为人格的发展有止境是个不合理的想法。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和进化。或许不和谐的状态会停止,但人格的发展本身是没有止境的。这意味着一个完全整合的人在30岁的整合状态和40岁是不一样的,而且20世纪的一名在30岁达成整合状态的人,跟21世纪的一名在30岁达成整合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类一直在成长。
因此,我希望这次的谈话,能帮助你们去除想要达成某种境界的预设心态,发展出更成熟、更平衡的认识。
第六部分 1.一体性与人生
认为自己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而且是从单一个体的角度在生活,乃是人格所有的问题、心理议题和误解的主因,因为这两种状况根本不存在。它们是集体和个人想象力的产物。
内在工作的目的不是要帮你找工作、求偶或解决其他世俗问题。社会有许多资源——学校、训练计划、专业机构——都可以支持一个人的外在生活,帮助人谋生和追求成就,但内在工作绝不是要帮你谋生的。如果进行内在工作的过程中你的效率增加了,某些人生问题也获得了解决,那其实是内在工作的副作用。它真正的作用是要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为我们带来更高的价值感,诸如友善、温柔、感恩、尊重、体恤、爱以及享受生命的能力。
不过当然,学生如果面临内在工作和关系的困境,老师还是会尽其所能地帮助学生了解他的困难。但解决困难并不是我们的首要目的,也不该把它当成首要目的。我们探索眼前的情境为的是转化生命品质;我们观察自己的关系、工作和兴趣,为的则是认清自己是怎样的人,生活里的真相是什么,生命的最高品质究竟是什么。解决生存问题,显然不需要动用像内在工作这么精细深刻的方式。
我们感兴趣的是去发现一些方式,让人活得更像个人。我们要寻找更深的价值、更细致的生活方式,而这意味着变得更像个人。人的本性是爱、温柔、感恩、有能力享受生命等,因此内在工作就是要揭露我们最人性的部分。这些能力不是别人赋予你的,也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它们本是你的一部分。其实内在工作只是要把你最深的本质揭露出来,使你更能按照它来生活。当你理解和了悟自己最核心的价值时,你的人生意义就改变了,而你的工作、关系、家庭也将改观。你会从截然不同的角度来生活,虽然表面上看来你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
第六部分 2.做个真人,就是要超越求生的层次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做个真人,而做个真人显然得超越求生本能。如果活着只是为了谋生,那么进化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只需要停留在鳄鱼的层次就够了。如果你认为活着只是为了求生存,那就完全没掌握住人生的要领。求生存,在我们的文化里虽然不是多数人最关切的议题,但是在其他国家这仍然是最重要的事。做个真人,意味着以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方式活在世上。我们人类的演化有很大一部分是要精微化——让知觉精微化,令心智活动细腻化,使我们的能力变得更精练纯熟。因此,你来这里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找工作、找伴侣、生儿育女,那么就没抓住要领。大部分的人早已在做这些事了,他们不需要我们这种学校来协助他们。我并不是在说这些事不重要,它们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又必要的,但我们今天主要想探讨的是真人的生命品质。究竟什么才是真人的互动品质、存在品质、关系的品质、经验的品质,以及在家庭、工作和朋友圈子里的交流品质?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关切的事,也是内在工作能带来利益的部分。
我们的成长并不是要脱离正常生活,投入于特定的心灵领域。我们的教诲是要引导人们活出最真诚的生活。愈是能体悟生而为人最真实的本质,就愈能了解和认清如何才能活得像个真人。在未达成这种状态之前,我们只是听说有这样的境界,但从未体验过。此外,内在工作也不仅仅是要看到心理议题,以便了悟某些高层境界;我们的重点是如何过日子,也就是如何把你的了悟和能力用在日常生活中。譬如,你正在学习有关“爱”的议题,而你参与的那个工作坊使你体验到了爱的感觉,但是一离开那间屋子,你和别人的关系又回到了原先的愤怒或怨恨状态。这代表你的内在工作并没有成果。你来这里学会了如何过得平安,回家之后却活得混乱不堪,这么一来你的人生还是充满焦虑,不论你对平安有多少认识都没用。这是因为你没抓住要领,你的学习只是一种娱乐活动罢了。一个人的成长或精微及细致化的程度,会显现在他的生活方式中,以及他和别人的关系里面。
同时,在这里的学习也不是要让我们看上去“像”某种状态。社会教导我们的大部分是很表面的事:看上去像个人、很慷慨、很强壮。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把这些状态活出来,而不是用它们来求取别人的肯定,让自己变得更成功。重点是要活得更像个人。
第六部分 3.自我感(我是谁)+个体感(我的…
借由清明地检视人格或自我,就能了解人的价值观。一般人的生活方式或未发展之人的生活方式,往往是从人格或自我的角度在运作。如果把人生看成一个圆圈,它大概可以划分成两个主要的元素:外围与核心。这是比喻自我本质的一种巧妙的方式:圆圈的中心点就是所谓的自我感或“我”。当你说“我要做这个,我要做那个”的时候,你指的就是人格的核心部分,而不是整体人格。另外一个人格的元素则是圆圈的外围,它代表一种单独存在的个体感。因此核心部分是自我身份认同,外围的部分则是我们的个体性。检视一下你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你会发现自我的确有这两个面向:你要不是在考量自己是谁、自己的身份认同是什么,就是在考量自己的界线在哪里。你总觉得自己是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而且你的某种特质造就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人格或自我就像是带有某种色彩的个体,而且是有名字,有特性的。这两个元素最肤浅的层次,就是名字带给我们的身份感,以及长相赋予我们的独特性。我们会护卫自己的名字与独特性,因为这两个元素是自我结构最主要的部分,它们构成了我们的经验及灵魂的模式,而且是彼此纠结在一起的。
认为自己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而且是从单一个体的角度在生活,乃是人格所有的问题、心理议题和误解的主因,因为这两种状态根本不存在。它们是集体和个人想象力的产物。如果你永远是从自我的核心在运作和自保,就会形成自我中心和自私倾向。你考量的只有自己。如果是从外围的部分来定义自己,那么你考量的就是自己的版图有多大,以及它包含或排除了什么,等等。
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并不容易,我们必须下很多工夫,才能揭露人格的结构和幻觉的各种成分。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究,穿越接二连三的经验,觉察这些经验的不同层次,并且揭露各种情境的真相。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发现自我结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你也会发现什么才是真实的,而人格的结构根本是头脑创造出来的。这样的体悟可以转化我们的生命。只有当我们真的按照这份体悟来生活,转化才会出现。转化自我感——认为有个“我”在那里运作、论断、选择、排拒和接纳——比转化外围的自我疆界感要容易一些。自我的活动就是那个核心部分的内在经验:排拒、希望以及渴求的种种周期循环——它构成了核心部分的身份认同。对本体的了悟往往能揭露我们对这个核心部分的认同。当我们了悟到本体才是自己真实本质的那一刻,我们会突然觉得:“这才是我,本体才是我真正的成分。”那时核心部分的地基就崩解了。在这之前我们会一直深信那个核心部分就是自己真正的身份。因此当本体显现时,当我们了悟到本体的某个面向时,我们才突然发现:“我原来是由别的东西构成的,我并不是这些疯狂的活动。我不是这个不断在接受、排拒,想要又不想要,不断在恐惧和愤怒的东西。我的本质是另一种东西,譬如爱、和平与存在。”而这便是我们所谓自我了悟的过程。但是对本体的了悟并不能立即去除对自我的认同,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我执到底有多严重。
第六部分 4.从了悟开展对本体的探索之旅
从我们了悟自己真实本质的那一刻开始,对本体的探索之旅就展开了——这个旅程会让我们愈来愈了解那个核心部分,继而有能力消除它、换上我们真正的身份——也就是本体。到了某个阶段你会发现,你只是单纯地存在于世上——没有任何思想、感受、批判或选择——一种永恒的存在感。钻石途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踏上这个旅程。我们的途径十分完整,而且有效。但处理了核心部分,并不代表我们能去除对外围部分的认同。只要外围仍然存在,就会把核心部分的身份又带回来,这么一来,疆界感仍然没有消失。也许你会以为不再需要外围的部分来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但你仍然需要有自己的版图。换句话说,你经验的内涵或许已经改变,但仍旧认为自己和宇宙的其他部分是分开的。
如同我早先说过的,这个旅程的前半部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经历和理解。把这份了悟实现出来是内在工作比较容易的部分,另一个部分要处理的则是外围的疆界感,并且要理解分别意识是怎么形成的,这才是比较困难的部分。当前半段的旅程完成时,个体的独特感就变成要处理的焦点了。众人皆知美国是最重视人的个体性的国家,在这里个体性最受到支持以及被合理化。每个人都渴望独立自主,靠自己来建构人生。其他国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在美国,这是社会共同的理想。
事实上,转化这种个体性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困难的事,因为整体人类都认为:成为一个人,就意味着从其他的存有之中独立出来,变成一个独特的个体。这是人格的基础比较深层的部分,随着时间它建构出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这种独特的个体性是大部分人最不容易放下的部分,因为我们不认为还有其他的存在方式了。可是具有这层疆界感,又如何成为真人呢?因此对核心的部分有了洞见之后,内在工作就必须倾全力面对和消除这层疆界感。
但是达成了自我了悟,就能了解真人的生活是什么状态吗?悟到本体还不够,你还得放下那份单独又自主的身份感。显然每个人都会对这种观点产生强烈反弹;因为听起来像是一大损失。这么一来,剩下来的还有什么呢?听起来我们好像从未存在过?那种状态又有什么了不得?接下来我又该如何吃东西,转动我的手臂呢?如果我根本不存在,又为什么还要吃东西?在没有真的彻悟之前,这种境界一直是个谜。深思这一类的问题,将会带来更进一步的了悟,继而粉碎那份个体的实存感。这种经验和一开始的经验一样会震撼我们的脑袋,因为我们的头脑活动就是奠基在这份个体感上面的,我们无法想象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了。
第六部分 5.合一经验会去除疆界感
因此,这段旅程起先是从经验本体开始,最后则会与本体合一。旅程的第二部分则是朝着另一个次元去发展,它通常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层次,也就是纯然的存在。事实上本体就是存在本身;不过是一种带有高层品质的存在,而且是在有肉身的情况下经验到的。至于涉及无边界的存在境界,则是所谓的至高无上的存在,它是没有任何属性的。对这种无上境界的体悟,势必会修正我们对现实的观点,让我们看到疆界感的虚妄,此即所谓的合一经验。
合一经验能够去除疆界感,但不代表你这个人从此就没有领域感了,那比较像是你的存在变成了一个完整的领域。你失去了疆界感却获得了完整性。我们早已假定自己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这是我的东西,那是你的东西,我和你是不同的;如果你是个好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我也可以有我的生活方式。这种带有分别意识的观点,并不是最客观的。
处在合一境界中你则会发现,你看到的疆界其实是头脑制造出来的。它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制造了一些概念和意象,然后告诉自己说:“这里是我的界线,那个人的界线是从那边开始的。我的领域到此为止,那张椅子的范围是在那边,你的范围则是从这里开始,到那里结束。”这便是我们经验自己的方式,但真相如果不是这样呢?由于你的想法是这样,所以你就会以这种方式看现实。若是按照这样的领域观去看现实,当然就会以这种方式生活,如此一来,别人的兴趣很可能不是你的兴趣,你的兴趣也很可能和别人的兴趣起冲突,于是就出现了“谁拥有什么”的议题——譬如,“我是否能拥有我的这一份”、“你拥有你的那一份”之类的议题。伴随着分别意识又会产生施与受、爱与被爱、拥有和获取等的问题。因此人类所有问题的肇因,全都是源自于对自我疆界的假设。
如果你没有任何疆界感,这所有的考量就不见了,你不会再说“我要你爱我”。因为“我要你爱我”意味着这边有个人、对面有个人,对面的那个人爱这边的人。然而真相是,这个界线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一个整体。处在这一体性之中,你还会渴望某个人来爱你吗?你还有可能去爱某个人吗?把某样东西送给别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宇宙里得到一些东西,又意味着什么?其实你就是整体宇宙。但是对这种合一境界的体悟,并不是一种深层的“认知”,事实上你能够看见和觉知到的一切事物,全都包容在你的意识里面。
处在这种合一境界里,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身体的一部分,这时你才明白“这个小小的身体是我的,那副身体是你的”其实是出自于你的想象。这件事并不存在,我们真实的身份是无限量的,外在的一切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也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真实的身份能够包容一切。我们跟外在的环境并不是分开的,我们和别人也不是分开的,我们全都是一体。你所觉知到的分别性,在客观层面上是不存在的。这就像一个人在做梦时梦到一些人、城市、天空或飞机等;或者你结婚、离婚、工作,过了一段愉悦的生活或是不幸的日子……对不对?做梦时的感觉绝对是真实的,但梦醒时一切都消失了。梦境中的一切从未存在过,它们全是你的脑子制造出来的意象罢了。然而在做梦时你是不会质疑这一切的,你不会说这是一场梦,你十分确定这一切都是真的。现在我看到的你很确定梦境就是现实。你认为自己在这边,那个人在那边,而你正在和那个人说话。但是当你觉醒之后,却发现所有的人都活在你的心内。那些人都不存在,而且世界跟我们一般所认定的状态截然不同。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人是活在幻相中的。”
我说你从梦中醒来、发现过往相信的一切都是假的,这句话并不意味你从此看不见任何人了。你仍然能觉知到眼前的人,可是你会发现存在的只有一个人。并不是我的里面有一个本体,你的里面有一个本体,而是我们彼此是联结的。但这种对本体的经验还只是第一个层次罢了。我的意思是,不但你里面和我里面的东西是相同的,而且我们的身体结构也是相同的,因此根本没有所谓的界分。我们全是一体的,根本无法分割。当我们彻悟到自己最真实的本质时,就会产生这种了悟。
第六部分 6.合一经验就是发现万物本质的一种…
如果你的自我了悟非常彻底,就会自然体悟到这种合一性,这时你不但会发现“我是自由的,我是纯然的存在”,而且会发现众生都是纯然的存在。这张椅子和我是同一种东西;事实上,它就是我,我就是它。现在我所指的是我们最根本的状态,其实我们全是由同样的意识能量构成的。所有的不同都只是表面的现象,就像涂上漆一样,有些是乳白色,有些是蓝色,但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因此,合一经验就是发现万物本质的一种体验。
同时,这种合一经验也跟你偶尔出现的美好经验有所不同。你会发现它就是实相,不是一闪而逝的经验,甚至没有一个人在那里经验这种合一性。其实你就是合一性本身,而且总有一天你会察觉到这个真相。当那天来临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么久以来我竟然相信自己是个单独的个体,而且我有我的东西,别人有他们自己的东西。”那时你会发现这真是天大的谎言。你悟到了实相是无法切割的。当你体悟这一点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才是最正确的真相。一旦体悟到合一性,你就会察觉自己根本没有心理议题,也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跟自我有关,如果连自我都不是真实的,又有什么问题呢?你甚至发现自己根本不会死,而且没有任何事会在身上发生。最糟的情况可能是颜色和形状变了;某一天你觉得自己像个人,另一天却像棵树,但是你真正的本质始终如一——它就是万物的合一性。其实说某一天你像个人,另一天像棵树并不够精确;我们应该说,你身上的某些细胞在某个时刻感觉上像个人,另一天像棵树,其余的你则是整体宇宙。
从这个观点来看,认为自己会死,根本是个荒唐的概念。那个会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死就像表面的漆换掉了。你把某个画面擦掉了。因为不再有死亡的感觉,所以也就没有恐惧、得失或痛苦了。你不再需要被爱,也不需要去爱任何人;你不需要获得什么,也不需要给予什么。说你想要某个人来爱你,就像你的鼻子对自己说:“我希望我的膝盖能来爱我。”鼻子抗议膝盖不爱它,试想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或者你的耳朵对自己说:“我不关心我的腿。从现在起我要跟我的腿分开,因为我是耳朵,我的听觉比较好,所以让腿去做它自己的事吧。我只要过我的日子,让自己壮大起来就够了。”当你体悟到合一性时,如果看到人们彼此对抗,就会有上述的感觉,而那是极其荒唐的。
人一旦体悟到自己最深的本质,万物的本质,便无法再按照以往的方式生活了。但这并不意味从此不再工作或没有任何关系了,其实一切仍然照常运作,只是不再有想要独立自主、不喜欢某人、渴望某人来爱自己、害怕穷困、恐惧死亡等感觉。这一切都不再有任何意义。你会发现,“我恨这个人,因为这个人不爱我”是个非常奇怪的想法,那就像是在做梦,梦中有某人在恨另一个人,醒来时却觉得“我才不在乎呢。我要去吃我的早饭了”。这场梦就像电影一样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你知道吗?我们一直活在这样的谎言里面。我们一直都认为自己的怨恨是真实的,对别人的渴望是真实的,而且最好能变成一个理想的人,等等。我们一向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而且总是根据这种信念在生活。因此,觉醒就是如实看到生命的一体性以及合一性。
第六部分 7.合一带来真正的爱、仁慈、感恩以…
若是能从合一境界来看人生、心理议题及烦恼,就不会再把事情看得那么严重。从这份洞见之中会产生真正的爱、仁慈、感恩以及面对真相的能力。过往你所爱的并不是某个人,其实你爱的一直都是自己。你从未爱过其他人,其他的人也从未爱过你。大家都是一体的,同属一个实相,而这实相的一部分就是爱。这实相的其他部分则是仁慈、温柔、美以及真。实相不属于你我,它不属于任何人。
实相即是本体,它不是我们能拥有的一种东西。认为自己可以追求到本体,或“借由内在工作能得到本体的某个部分”乃是一种误谬的想法。我们也许会逐渐对它有所觉知,如同开始觉知到身体的某个部分,但另一部分还不能意识到。这时如果你说:“我不该把本体放在我的左腿上面?我不该把它放在心脏的部位?也许我应该让我的两条腿都感受到本体。”这不是非常荒唐的想法吗?一旦发现本体就是身体的一部分,你难道不想在全身上下都经验到它吗?你的腿不可能说:“本体是我的,我不该和手臂或头分享本体。”因为本体是无所不在的。事实上,自我了悟不只是为自己,也是为所有的人以及众生,因为众生皆有本体。认为自己有个本体,是不正确的想法;认为本体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美好,也是不正确的想法,因为你的生命是跟众人的生命连在一起的。宇宙里只有一个实相,而且所有人的生命都属于那个实相,若是从这个观点来看事物,爱心自然会出现。因为别人就是你,他们都是你的一部分,所以自然会对他们慷慨地付出。
如果我不把你看成是与我有别的一个人,那么你的收获就是我的收获。我们就像是同一副身体上的不同细胞,因此内在工作是不能孤立进行的,而本体也不是你独自拥有的。内在工作或许可以靠自己进行一段时间,但长久下去一定会出问题,因为这么做就是在对抗实相。事实上,没有人的本体比别人更多或更少;本体一直都在那里,它属于每一个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得到的本体比较多,或另一个人得到的本体比较多,就等于在做梦。看待本体的角度如果错了,势必会制造出许多麻烦。
对实相的觉知——比分别意识更客观的觉知——一定会让我们洞察到宇宙的一体性:我们会直接体悟那无分别而又永恒的合一境界。如果我们没有体悟到这一点,没有按照这种洞见去生活,就仍然是在相信某种谎言。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面,都有许多未经穿透的幻觉,导致我们对实相认识不清。因此一个真正在进行内在工作的人,必须把目标设定在一体性与合一性上面,这意味着它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它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
合一性的本质就是绝对的良善,它是爱、仁慈、色彩、美与和平等的源头——合一性就是本体不同面向的源头,也是万事万物的源头,或者可以说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因此认为自己可以得到实相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本体,就等于脱离了无限量的实相,使自己变成了一个渺小、贫穷、无足轻重的生命。
第六部分 8.合一就是最彻底的自由、解放与喜悦
合一性并不是我们有一天终将达成的目标,它一向都在那里,而且早已是我们的一部分。你只需要觉醒,如实地看事物,不再透过扭曲的镜片去看世界,就对了。合一性是最彻底的自由、解放与喜悦,它永远是焕然一新的。不论你走到哪里,合一性永远都在眼前;不论你在看什么,看到的其实都是自己的本体;不论你在接触什么,接触到的都是自己;不论你在跟谁说话,本质上都是在跟自己交谈。
我并不是在说这是很容易达成的洞见。由于长年来累积了一些奠基于分别意识的无明观点,所以我们很难随时保持这种洞见。虽然这种对至高实相的洞见很难维持,但我们仍然得认清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达成这种境界,因为运用任何一种方法,就是在暗示有一个自我,而且这个自我正试图达成某个目标。方法本身就蕴含着分别意识,因此试图达成某种境界,势必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倘若按照这种分别意识去行动,然后又企图拥有合一性——这显然是不可能办到的事。虽然如此,合一性仍然会出现,因为它是最终极的实相。我们一旦放松下来,弃绝所有的信念、概念、防卫反应以及恐惧,不再需要保护自己或排除外来的威胁,也不再忙着考量或强化自己,本体就出现了。
一旦真的放松下来,自然会发现你是无所不在的,甚至会发现万物都属于一个完整的东西。看到这一体性会让你脱离旧有的窠臼。你的心一辈子都卡在这个窠臼里,误以为自己是个单独的个体、有一天会达成或得到某种境界,然而一旦放松下来,却发现这根本是个误解。因此你不需要达成任何一种境界,只要放掉对自己的认知就够了。你只需要放松疆界感带来的紧张,持续地进行内在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只有活出自己的人生,才能洞察到合一性或一体性,而且生活必须对合一体验有所帮助,使你不再抗拒这份洞见。
第六部分 9.成就真人的四种美德(1)
你的生活不能再仰赖分别意识了,虽然你还无法证悟合一性。中国的老子曾经描述过生命的四种美德,如果能按照它们来生活,便是在成就真人的慧命,使我们提早了悟合一性。这意味着不只要了解自己,不只要体悟某些东西,同时还要以某种方式来行动以及整合自己。
第一种美德就是要爱惜和尊重本体。我们要活出一种生活,能够爱惜和尊重自己或他人之内的那个真实的东西。如果你的生活令你无法尊重和爱惜本体,那么你所有的理解或体悟都是徒劳无益的,它们不可能带来任何成果。因此,第一个美德就是要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让你始终能够与本体或真正的本质联结。你的生活方式不该侮辱或贬低你以及他人的存在。虽然我说这是你必须发展出来的美德,但其实它早已埋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当我们最终愈来愈接近本体时,会禁不住地感受到这份爱与尊重。那时一体性会变成你最主要的关怀对象,而且你会发现这才是你最重视的东西,其他的事物都比不上它。即使你现在无法真的觉知到它,也必须努力培养出一种爱和尊重本体的态度,因为你如果不爱也不尊重那最真实的东西,就不可能证悟一体性了。缺少了这种态度,就等于在对一体性说“不”,如此一来你就是活在分别意识和谎言之中。
第二种美德是诚实。对生命、对自己诚实。诚实意味着不断地披露自己的自欺倾向,觉知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感觉和无法感觉的、害怕和不害怕的,以及内心和外境之中真实发生的事。你必须对揭露真相保持最高的诚意和努力,而且必须把生活奠基于这种诚实和坚定的态度上面,才能活出真诚和爱真理的生活。当我说你必须对揭露真相抱持坚定态度时,我指的并不是对别人说出实话,而是你必须认清真相,不对自己说谎,也不欺骗自己。这种发展的方向,需要对人生的每个面向都保持诚恳的态度。如果你想要某个东西,就要让自己知道:“是的,我想要这个。”如果你对某件事非常火大,也要让自己知道:“没错,我的确对这件事很火大。”你要认清每一刻的实相,因为一体性就是终极实相的显化。当你彻底诚实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体性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状态。根本上你其实是个宇宙人,这才是最深的实相。如果你对自己够诚实,而且不企图变成别的东西,便自然能了悟实相;如果对自己不够诚实,是无法彻底做自己的,因此发展出诚实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事。
第三种美德就是所谓的细腻觉知。人格或自我的本质是坚硬、粗糙、迟钝以及不灵光的。这种状态造成了你和其他人以及宇宙的隔阂,因此你必须变得愈来愈细腻,愈来愈精微。你的温柔、易感、穿透性和被动的接纳性必须增强。你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更加温柔体贴。如果你对待自己或他人不友善、粗糙或鲁莽,就是在让自我的疆界变得更厚重。这么做不但是在伤害别人,也是在伤害自己,因此你愈是温柔,就愈单纯,愈是细腻,就愈敏感、愈接近一体性。
第六部分 10.成就真人的四种美德(2)
细腻意味着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有价值,一样美好,而且要以这种态度来待人。你不能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竖起一道厚厚的屏障,也不能把别人看成是敌人或对手。你要把他们看成是你的一部分,和你有同样的本质,就像同一只手上的指头一样。你不会想以粗暴的态度对待你的手指,你会以温柔、体恤和细腻的觉知去对待它们。因此我们会发现,温柔和细腻的态度在消弭疆界上是极为重要的,其实这就是在放下坚实的分别意识。所有的迟钝、粗鲁、坚实与攻击性,根本上都是在企图护卫自己的疆界。因为你误以为有个东西必须得保护,所以才筑起了一道又一道的墙,直到自己变得厚重、坚实、不敏感、冷漠、烦乱以及粗鲁为止。生活应该能支持你揭露内心的真相:你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吃东西的态度、居住的环境,都应该让你产生细致、温柔、敏感及精微的觉知。你可以下工夫去发展和欣赏这些品质。你必须很坚定地留意实相的这些面向,试着以敏感的觉知来接收和反应,让这些更精微的元素影响你整个生命。因为一体性就是事物最精微的面向,也是最细腻的觉知状态,因此你必须变得温柔、细致、有伸缩性,才能发展出必要的敏感性。
第四种美德是助人的意愿。很显然,助人的意愿是奠基于一体性之上的。因为你觉知到内在工作不只是为自己,也是为众生在做,所以自然懂得去帮助别人。如果只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就不是真的在做内在工作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而且在自己身上下工夫,是不可能不帮到别人的。但助人并不代表要跟他们一起做些什么,而是要觉知以及关怀别人的烦恼、心理议题以及困难。事实上,这意味着一直保持慷慨的心胸,因为别人和你是没有分别的。如果内在工作的目的只是要解脱自己,甚至认为这跟解脱别人是不一样的,那么出发点就错了,而且结果一定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反之,我们也无法借由助人来了悟一体性。我们所谓的助人,指的其实是认清别人和我们一样有价值,一样需要帮助。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自动敞开,愿意去协助和体贴别人。但如果助人只是达成一体性的伎俩,那么反而会助长自己的分别意识,无法认清别人或众生和我们同属一种本质。
第六部分 11.成就真人的四种美德(3)
因此,助人对你自己有利,也对别人有利。你去做这件事是因为它对你和别人都有利,但是在本质上做这件事还是利他的。你慷慨助人,并不是因为这么做对你有利,你只是想提供协助而非考量自己。你随时随刻都尽可能地付出,尽可能地提供协助。这项美德的发展,意味着尽量学习和拓展各种助人的能力,保持客观,随时觉知他人的状态,对人慷慨大方。你的人生可能会因此而转向助人方面去发展。但是成为一个慷慨大方的人,并不是为了助人带来的快乐,你只是真心诚意地想帮助人罢了。你是否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感觉呢?有时你是否真的对一个人的问题感兴趣,因此很乐意去帮助他、改善他的人生?
助人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你必须在这上面多下工夫,把人生导向这个方面去发展。你的人生目的不该只是让自己变得愈来愈富有,而是要变得愈来愈慷慨,但这不意味你必须忘掉或牺牲自己,因为你也是全体的一部分。你跟别人一样重要,别人和你一样有价值,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这四种美德代表的是真人的品质及其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尊重和爱我们的存在,如果我们对实相和真相抱持诚实及坚定的态度,如果我们的觉知细腻而精微,如果我们慷慨大方乐于助人,那么遮蔽住一体性的障碍就会逐渐消失。当我说无分别性以及一体性就是真理的时候,我指的并不是你在了悟这一点时会消失不见。你可能以为证入一体性就代表失去了自我,因此很害怕自己会消失。其实你本身就是全体众生,一个无可分割的至上存在,或者说你是与至上的一体性无可分割的独特个人。换句话说,你仍然保留着个人性,但你的个人性与整体性是合一的。你会发现你是一副巨大身体里面的一个细胞,而这个身体又是另一个更大的身体里面的细胞。你的身体不会消失,你这个人也不会从此不见。你仍然是独特的个体,而且是从整个宇宙显化出来的,是受到宇宙支持的,犹如大宇宙的某个细胞一样。因此你和其他的人事物完全平等,既没有多一分,也没有少一分。
第六部分 12.疆界感消失,爱自然会流露
疆界感消失以后,爱、富足以及慷慨的心胸就会自然生起,因为障蔽住爱的就是这层疆界感。那并不是一种想要爱某人或渴望某人来爱你的感觉。你就是你,你只是很自然地过自己的日子,但内心里自然存在着爱。你不会说:“因为我有爱,所以我要去做这件事。”你只是很自然地展现出爱,而没有去思考什么。提供帮助,也不需要有慈悲的感觉。不论有没有想要助人的感觉,你都会去帮助人。那时慈悲心或许会显现,但你可能根本不在意它,你只是提供帮助罢了。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内在工作没有一样是为你自己做的,但同时也是为自己在做,因为你就是万事万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现这些东西并非脑子里的概念或观点,而是一种事实。当你的心不再诠释任何事物时,你就是处在这种状态里面。
我们看待实相的一贯方式,通常是由我们的概念、信念和思维模式决定的,因此当心念活动停止、自我的活动静止时,你的觉知就会变得清明和单纯,这时就能看见实相。其他的状态都只是你的诠释,而诠释是有许多层次的。意识有许多层次,实相也有许多层次,最终当你放下诠释以及诠释的欲望时,就有可能如实看见自己的真相。
一体性并不是一种头脑里的概念,头脑对一体性的认知和真实的了悟是不同的。一体性指的是不再觉得自己有疆界,而开始与万事万物融合。处在自我的惯常状态里,你会有一种疆界感,但意识到一体性时,就不再有这种感觉了。那就像疆界化成了空气一般,你觉得自己不断在延展,穿过空气、穿过其他人、穿过墙壁,也穿过山川大地。这时万事万物都同属一种本质,而这就是你的本性。当你最终发现自己的实相时,你又是谁呢?当你有了最深的体悟时,万物突然变成了一个整体。每个存在的原子都属于同一种本质,而这不再是一种概念或观点,所以不会再改变了。目前你可能察觉不到它,但并不代表它不在那里。
了悟一体性,能治疗“单独存在”的创伤感
当你思索这一体性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内心深处埋藏着非常深的哀伤、非常深的创伤感。那是一种脱离了一体性的创伤感。因此你的心中有一种极深切的渴望——想要停止那种单独存在的感觉。因为一体性才是我们最终的本质,所以我们深切地渴望与众生再度融合。一旦失去了这种一体性,势必会出现巨大而深幽的创伤感,而且是很难治愈的。从其中又会出现一种深切的渴望,因为你不论经验或感受了什么,里面总是有一种不满足感。你的心不允许自己真的快乐,因为一体性才是你最深的渴望,其他的事物都只是对一体性的投射罢了。你可能以为自己想要的是这个或那个,这些东西你虽然都想拥有,但它们毕竟是非常表面的东西。真正能够让你的心快乐的,只有对一体性的洞见,也就是直接了悟你与众生本是一体。
学生:我们一旦有了觉醒的经验,或者自认为有了这种体悟,似乎又会回到沉睡状态。举个例子,你如何在看电视的时候,也能够有直接的体悟?你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有它吗?
阿玛斯:如果你仍然认为自己是个单独存在的人,就会失去这份体悟。但如果能认清一体性乃是万物的真相,而且彻底被这个洞见说服,那么这份体悟就不再消失了。但若是企图达到这种状态,它就永远不会出现了。如同老子说过的,你只能老老实实过着有美德的生活。
学生:如果这份体悟无法持续下去,是否代表此人没有被彻底说服。
阿玛斯:没错。这代表你认同了那个自我,视其为你真实的身份。如果仍然把自己体认成一个单独存在的人,就会对这份错觉深信不疑。目前你也许察觉不到这份错觉,但它显然是存在的。你知道吗?说自己脱离了某种状态,就代表你已经从一体性之中出来了。处在合一境界时,根本没有一个人在那里经验着一体性,也没有一个人脱离了一体性,万事万物全是一体的。那不是一种“噢,我悟到了众生一体”的感觉。如果我们这么认为,就代表里面还有二元对立性。其实疆界感和局限感并不是由自我创造出来的,早在你拥有自我的身份之前,这种疆界感就存在了。基于这个理由,我们才可以不带有任何自我感地觉知自己,并且以个体性的方式存在着。
第六部分 13.概念制造了分别意识
学生:我们是从何时开始脱离一体性的?你说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一体的,那么必然有过脱离的动作。
阿玛斯:脱离一体性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发生的,大约在一岁左右。婴儿诞生的时候并没有分别意识,分别意识是由心智制造出来的。当你的心智和概念开始发展时,就建构了一个奠基于肉体的身份感。在这之前你一直是处在一体性之中的。如果没有概念和心智活动,一体性就是我们的实相。但概念又是什么呢?概念就是自我疆界感。一旦制造出某种概念,疆界感就出现了。这是一个人,那是一棵树,这是一栋房子,那是一种感觉——这些全都是概念。当你不再制造概念时,所有的界分感都会消失,那时便可能照见到实相。这就是我们不能企图达成一体性的理由,因为企图去做某件事,就是在按照头脑的概念去做。这么一来,合一境界就成了你的一个概念。按照心中的概念来生活,会强化头脑的活动,于是就无法赤裸地照见实相了。合一性和一体性是在彻底放松时出现的,只要有追求之心,就看不见它了。自从我们发展出心智活动以后,一直在追求某些东西。处在合一境界里是没有任何追求活动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化自我,因为自我就是一个追寻者。当自我安静下来的时候,才有可能觉知自己的疆界,继而认清疆界本是障碍所在,然后才能按照无疆界的真理来生活。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这一体性的概念为你的心带来了一些影响,这个可能性是你的心从未设想过的。现在请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境界。人愈是悟到一体性,愈有可能产生一些问题:怎么可能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譬如,你正在吃东西,这时你可能会问自己:“我正在吃什么,我是不是正在吃我自己?”你的心完全无法了解这种境界,它必须花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和明白:“耶!我真的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去思考。我真的不需要按照以往的方式生活。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你会发现一体性并不是存在于某处,与它相关的富足感和良善是无所不在的。
学生:分别意识和一体性似乎同时存在着,但却属于不同的次元。观察一下别人和自己,你会发现我们经验到的都是分别意识。只要一面对人,分别意识立即出现,因此当你谈到如何去经验一体性时,我所能想到的只有痛苦和挣扎之类的事。
阿玛斯:让我们换个方式来说吧——你的心脏和肝脏是不是分开的?我指的是,如果你的心脏有它自己的思想的话,它可能会说:“耶,我在这里,我的肝脏在那里,我们两个是分开的。”虽然这也是一种观察的方式,但这个方式正确吗?或者你可以更贴切地去观察这件事。假设你能觉知身体里的细胞,而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细胞壁,它和其他的细胞是分隔开来的,因此每个细胞都可以对自己说:“我是单独存在的。”从细胞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你可以说细胞是各自独立的。可是当你觉知到整个身体时,就不再把细胞经验成单独存在的东西了。或许某些细胞过得很苦,或许身体的某部分正在开派对,而另一部分正在经验死亡或停滞不动的情况,但整副身体仍然是个整体。你不会说:“那些细胞正在死亡,但这个部分的细胞很快乐。”一体性比细胞的联结要紧密多了,我们可以说事物之间并没有什么东西阻隔着,因为存在于中间的那个东西和它两旁的东西是一样的。
学生:你早先说过,世界如果全炸毁了,一体性仍然存在着,对这一点我不十分了解。
阿玛斯:有许多古老的教诲都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已经毁灭许多次了。世界有一天可能会全部毁灭掉,但其他的世界还是会取代它的位置。当你看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本质或整个世界的本质都带有一体性。世界和人类一样有生有死,但人类这个族群会继续繁衍下去,人类的本性也会继续存在。万物的本性是比人类更完整的,就像某个人是人类的一部分,而人类是一个整体一样。因为人类是另一个东西的一部分,因此即使人类消失了,那个更大的东西仍然存在着。
第六部分 14.一体性是爱和良善的源头
学生:所以本体是一体性的一部分。
阿玛斯:本体的确是一体性的一部分。一体性指的就是: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脱离它的。万事万物都是它的一部分。不论好坏,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不包含于其中。一体性本身不会去区分好坏。这个至上的存在是最纯粹的,它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万物都具有一体性。
这一体性不会特别去关切某个人,它不会说:“噢,这个人在受苦,那个人在享受,让我来改变一下这种状况吧。”一体性或合一性是什么都不造作的。关切不是它的本质,但它却是爱和良善的源头。合一境界里面的爱与良善,就跟阳光一般会自然升起。
太阳决不会语带关切地对我们说:“人类需要更多的热能,让我再加点温吧。”一体性的本质里就带有爱、温柔和慈悲等的特质,它不需要特别关怀什么,因为它比关怀的状态宏大多了。
事实上,整个宇宙都是一体性之爱的展现。你看到的世界就像一体性身上的袍子一般。这件袍子非常优雅华丽,它是由爱和本体制成的,但仍然只是一体性的某个部分罢了。一体性是很难设想的概念,因为思想会牵涉到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但一体性没有可以对比的事物。它也不排除任何事物,因为只要把某个东西排除掉,就不是一体性了。
学生:刚才你谈到助人和慷慨大方,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什么状态,该怎么办?你不知道什么事对人真的有帮助,该怎么办?
阿玛斯:这时你就要去弄清楚。
学生:在你尚未帮助他人之前?
阿玛斯:助人有许多面向。譬如,你看见某个人病倒在路上,你显然知道该如何帮助他。那时你自然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帮助这个人。助人和慷慨大方,意味着要增加你的理解程度,以便提供更真实更有效的协助。助人意味着你关怀另一个人,同时也代表你和那个人是没有分别的。助人意味着周围的人都是你的家人,但不代表你该盲目地把所有东西都送人。这种做法也许并不能帮助任何人。其实你必须善用所有的能力和智慧,才能以最佳的方式助人。发展助人的能力,也意味着要自动自发地协助别人,那不是“我想要帮助人,因为这是件好事”。你必须拓展自己,以便自动产生想要助人的意愿。一旦有了自发的愿力,接着要拓展的就是助人的能力,其中的一种能力显然是温柔的态度和细腻的觉知。
你可能已经发现,当人们更爱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时候,自然会愿意帮助别人。人愈是跟自己的爱联结,就愈想到外面去协助别人。本体会按照客观的律法运作,它是属于万事万物的。你并不独特,没有任何人是独特的。只有这整体才是最独特最奇妙的。
疆界感是源自于身体的紧张。身体是个甲胄,它就是我们的疆界。当身体放松下来完全平衡时,我们就不再需要疆界了。因此你可以说,自我了悟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从身体下手,到了最后,自我了悟便是彻底放松身体,没有其他东西了。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