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亮准备发兵的风声,传到临安。有些官员要朝廷早作准备,反而被宋高宗斥责是造 谣生事。有一回,金朝派使臣施宜生到临安。宋高宗叫大臣张焘(音dào)接待。张焘想 从施官生那里探听消息。施宜生原来是宋朝的官员,也想透露点消息给张焘,但是旁边有金 朝的随从官员,不好明说,只好暗示说:“今天北风可刮得厉害啊!”又拿起几案上的笔 说:“笔来,笔来!”(“笔”和“毕”同音,“毕来”,就是都来的意思。)
张焘得到施宜生的暗示,连忙把金兵要大举南下的消息告诉宋高宗,但是宋高宗只当耳 边风。
公元1161年九月,完颜亮做好一切准备,发动全国六十万兵力,组成三十二个军, 全部出动,进攻南宋。出发之前,完颜亮趾高气扬地跟将领们说:“从前梁王(指兀术)进 攻宋朝,费了多少时间,没取得胜利。我这次出征,多则一百天,少则一个月,一定能扫平 南方。”
完颜亮的大军逼近淮河北岸,防守江北的主帅刘锜(音qí)正在生病,派副帅王权到 淮西寿春防守。王权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听到金兵南下,吓得丧魂落魄,根本没想抵抗。 完颜亮渡过淮河,王权还没见到金兵的人影儿,早已闻风逃奔,一直逃过长江,到采石才停 下来。
宋高宗听到王权兵败,才害怕起来。他把王权撤了职,另派李显忠代替王权的职务,并 且派宰相叶义问亲自去视察江淮守军。
叶义问也是个胆小鬼,不敢亲自上前线,另派一个中书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劳采 石的宋军将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权已经走了,接替他职务的李显忠却还没到。对岸的金兵正在准备 渡江。宋军没有主将,人心惶惶,秩序混乱。虞允文到了江边,只见宋军兵士三三两两垂头 丧气地坐在路旁,把马鞍和盔甲丢在一边。
虞允文问他们说:“金人都快要渡江了,你们坐在这里等什么?”
兵士们抬头一看,见是一个文官,没好气地说:“将军们都跑了,我们还打什么仗?”
虞允文看到队伍这样涣散,十分吃惊,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军 将士,告诉他们说:“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这里来劳军的。你们只要为国家立功,我一定报 告朝廷,论功行赏。”
大伙儿见虞允文出来作主,也打起精神来了。他们说:“我们吃尽金人的苦,谁不想抵 抗。现在既然有您作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
有个跟随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员悄悄地对虞允文说:“朝廷派您来劳军,又不是要您督 战。别人把事办得那么糟,您何必背这个包袱呢?”
虞允文气愤地说:“这算什么话!现在国家遭到危急,我怎么能考虑自己的得失,逃避 责任。”
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战争。但是爱国的责任心使他鼓起勇气。他立刻命令 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排好阵势,又把江面的宋军船只分为五队,一队在江中,两队停泊 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隐蔽在港汊里作后备队。
宋军布置刚刚结束,金兵已经开始渡江。完颜亮亲自挥动着小红旗指挥。几百艘金军大 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兵向南岸驶来。没有多少时间,金兵已经陆续登岸。
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冲向敌阵。兵士们士气高 涨,拼命冲杀。金兵进军以来,从没有遭到过抵抗,一下子碰到这样强大的敌手,就都垮下 来了。
江面上的宋军战船,也向金军的大船冲去。宋军的战船虽小,但是很坚实,就像尖利的 钢刀一样,插进金军的船队,把敌船拦腰截断。敌船纷纷被撞沉。敌军一半落在水里淹死, 一半还在顽抗。
太阳下山了,天色暗了下来,江面上的战斗还没有结束。这时候,正好有一批从光州 (今河南潢州)逃回来的宋兵到了采石。虞允文要他们整好队伍,发给他们许多战旗和军 鼓,从山后面摇动旗帜,敲着鼓绕到江边来。江上的金兵听到南岸鼓声震天,看到山后无数 旗帜在晃动,以为是宋军大批援兵到来,纷纷逃命。
金军遭到意料不到的惨败,气得完颜亮暴跳如雷,一肚子怒气全发泄在兵士身上,把逃 回去的兵士全拷打死了。
虞允文料想完颜亮不会甘心失败。当天夜里,就把战船分为两队,一队开到上游,一队 留在渡口。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完颜亮果然又派金军渡江,虞允文指挥两队战船夹 击。金兵尝过虞允文的厉害,没心思反抗。三百只大船被困在江心和渡口,宋军放起一把 火,把敌船全烧了。
完颜亮在采石渡江不成功,又把他们的兵士乱杀了一批,才带着留下的人马到扬州去, 想到那里去渡江。
宋军在采石大胜之后,主将李显忠才带兵到达。李显忠了解到虞允文指挥作战的情况, 十分钦佩。
虞允文对李显忠说:“敌人在采石失败之后,一定会到扬州去渡江。对岸镇江那边没准 备,情况很危险。您在这儿守着,我到那边去看看。”
李显忠马上拨给虞允文一支人马,由虞允文率领前往镇江。
镇江原来是由老将刘锜防守。那时候,刘锜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镇江,先 去探望刘锜。刘锜躺在床上,紧紧拉着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说:“国家养兵三十年,没 有立过一点战功,想不到立大功的还是靠您这位书生,我们当将军的实在太惭愧了。”
虞允文安慰他一阵,就回到军营。他命令水军在江边演习。宋军制造了一批车船,由兵 士驾驶,在江边的金山周围巡逻,来回像飞一样。北岸的金兵看了十分吃惊,赶快报告完颜 亮。完颜亮大怒,把报告的人打了一顿板子。
这时候,金兵打了几次败仗,都害怕作战。有些将士暗地里商量逃走,完颜亮发现后, 下了命令:兵士逃亡的杀死将领,将领逃亡的杀死主将;并且宣布第二天全军渡江,畏缩不 前的处死。
金军将士对完颜亮的残酷统治再也忍受不住,还没等完颜亮发出渡江命令,当天夜里拥 进完颜亮的大营,把他杀死。
完颜亮一死,金兵就撤退了。
完颜亮带兵南侵的时候,金朝内部也出了事。一些不满完颜亮统治的大臣,另外拥戴完 颜雍为皇帝,这就是金世宗。采石大战后,金世宗为了稳定内部,派人到南宋议和,宋金战 争又暂时停了下来。
上下五千年
211 辛弃疾活捉叛徒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 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 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 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 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 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 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 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 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 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 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 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 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 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 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 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 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 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 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 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 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 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 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 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 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 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 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 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 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 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 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 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 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 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 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 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 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 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 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 是宋孝宗。
上下五千年
212 陆游临终留诗
宋孝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公 元1163年,他任用了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将张浚(音jùn)做枢密使。
张浚决定出兵北伐,并请朝廷发布诏书,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 当时枢密院有个编修官陆游,很有文才,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浙江山阴人,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金兵在 江南抢杀掳掠,陆游从小就尝够了国难的痛苦,也看到、听到江南军民抗击金兵的许多可歌 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少年时代的陆游,由于勤奋学习,能写一手出色的文章。二十九岁那年,他参加两浙地 区的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音xūn)也参加这次考试。秦桧在 考试前就暗示考官,要让秦埙得第一名。考官没买他的账,还是秉公办事,让陆游中了第一 名。
这件事使秦桧十分恼火。到了第二年,陆游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主考官发现陆游的文 才,又想让他名列前茅。秦桧得知这件事,更是生气,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陆游考试的资 格,还要追究两浙地区试官的责任。打那以后,秦桧对陆游怀恨在心,不让他参加朝廷工 作。直到秦桧死去,他才到临安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
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的才能。张浚手下的两名主将又相互 猜忌,发生摩擦。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打了一个败仗,宋军全线 溃退。
北伐失败,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 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宋孝宗在金兵的威胁下,抗金决心也就动摇起来。第二年又跟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 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
差不多过了十年,负责川陕一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把他请到汉中去,做 他的幕僚。汉中接近抗金的前线,陆游认为到那里去,也许有机会参加抗金战斗,为收复失 地出一份力量,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命。到了那里,他曾经骑马到大散关边,观察金人占 领的地区。在王炎衙门里,他常常亲眼看见金军占领区的老百姓,冒着危险给宋军送来军事 情报。这些情景使他对抗金前途充满了希望。
他经过详细考察之后,向王炎提出一个计划。他认为恢复中原一定要先收复长安,要王 炎在汉中积蓄军粮,训练队伍,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可以进攻。但是,当时临安的南宋朝廷 并没有北伐的打算,川陕一带的将领大多骄横腐败,王炎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更谈不上按照 陆游的意见出兵。陆游满怀希望又落空了。
不久,王炎被调走,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范成大是他的 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 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 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 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音dūn)和宋宁 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他把满腔爱国热情寄 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公元1206年,韩侂胄(音tuōzhòu)担任宰相,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 这使陆游十分兴奋。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最后 一次北伐又失败了。宋宁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订立了 屈辱的和约。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 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 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 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上下五千年
21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当韩侂胄北伐的时候,金朝内部也已经十分腐败。北方的蒙古族趁这个时机强大起来。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斡音wò)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 集会,公推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就是大帝的意思),并且给他上了一个称号,叫成吉思 汗。
铁木真本来是蒙古族孛儿只斤部酋长也速该的儿子。他幼年的时候,金王朝统治者对蒙 古族人民实行残酷统治,各部落之间也互相打冤家,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苦难。铁木真的 祖先俺巴孩就是被金朝皇帝杀害的。
铁木真九岁那年,也速该把铁木真带到一个朋友家订亲。他把铁木真留在朋友家里独自 回家,赶了一段路,肚子饿得慌,想找点东西吃,正好看见有一批塔塔儿部人在草原上举行 宴会。他下马走进人群,按照当地风俗,参加了塔塔儿人的宴会。
塔塔儿部和孛儿只斤部打过冤家。也速该没想到这一层,塔塔儿部却有人认出了也速 该,偷偷地在也速该吃的食物里放了毒药。也速该在离开宴会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支不 住,才想到刚才在宴会上中了毒,但是懊悔也来不及了。他熬着疼痛赶回家里,就咽了气。
也速该一死,孛儿只斤部失掉了首领,都散了伙。原来归附也速该的泰亦赤部也脱离了 他们,还带走了不少也速该的奴隶和牲畜。钦木真的家境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泰亦赤部的首领怕铁木真长大起来向他们报仇,就带领人马捉拿铁木真,想把他杀害。 铁木真得到消息,连忙逃到一座森林里。
铁木真在森林里躲了九天九夜,没吃没喝,忍不住饥饿,走了出来。他一出森林,就被 泰亦赤人抓住了。泰亦赤人给他戴上木枷,带到各个营帐里去示众。有一天,泰亦赤部的首 领和百姓都在斡难河边举行宴会,只留了一个年轻的看守监视他。铁木真趁看守不防备,举 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来。
以后,铁木真和他的母亲、弟妹又躲进深山里,靠捉土拨鼠、野鼠当饭吃,日子过得更 艰苦了。
年轻的铁木真为了恢复父亲的事业,想尽办法,渐渐把他们部落失散的亲属和百姓聚集 拢来。他在跟别的部落的战斗中打了胜仗,力量渐渐壮大起来。
铁木真跟另一个部落的首领札木合是朋友。他俩常常白天在树荫下举行宴会,晚间睡在 一起,要好得像自己兄弟一样。但是,后来铁木真力量强大了,札木合部下有人投奔铁木 真,札木合很不高兴。有一次,札木合的弟弟抢夺铁木真的马群,被铁木真部下杀了,双方 发生了冲突。札木合集合了他统治的十三部一共三万人马攻打铁木真。
铁木真也不肯示弱,把部下的三万人马分成十三支队伍,抵抗札木合的进攻。双方在斡 难河边的草原上展开了一场大战,铁木真抵挡不住,败退了。札木合把抓住的战俘成批杀 害。这件事引起札木合部下的不满,纷纷脱离札木合投奔铁木真,铁木真虽然打了败仗,实 力反而更壮大了。
铁木真没有忘记杀害他父亲的仇人塔塔儿部首领蔑古真。没有多久,蔑古真得罪了金 朝,金朝派丞相完颜襄约铁木真配合进攻塔塔儿部。铁木真认为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就和 金兵一起夹击塔塔儿部,把塔塔儿部打得全军覆没,俘获了大批人口和牲畜、辎重。
金王朝认为铁木真立了功劳,封他做前锋司令官。
以后,铁木真又经过几次战斗,陆续消灭了蒙古高原好几个部落,终于统一了全蒙古。 他被蒙古各部首领推举当了大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即位以后,建立了军事和政治制度,使用了蒙古文字,使蒙古成了一个强大的 汗国。但是金朝还把蒙古当作它的附属国,要成吉思汗向他们进贡。成吉思汗立志要改变这 种屈辱的地位。
金章宗死后,太子完颜永济即位,派使者到蒙古下诏书,要成吉思汗下拜接受。成吉思 汗问使者新皇帝是谁,使者告诉他是永济。成吉思汗轻蔑地吐了一口唾沫,说:“我原来以 为中原主人是天上人做的,像这种庸碌无能的人也配做皇帝?”说罢,就把金朝的使者丢在 一边,自己上马走了。
打那以后,成吉思汗就跟金朝决裂。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决心大举进攻金朝。他登上高山对天祈祷,说:“金朝皇帝 杀害我的祖先俺巴孩,请允许我报这个仇吧!”接着,他就选了三千名精锐骑兵南下。金将 胡少虎带了三十万金兵抵抗,被蒙古军打得一败涂地。过了两年,蒙古兵又打进居庸关,围 攻金朝的中京(今北京市)。成吉思汗跟他四个儿子分兵几路,在河北广大平原上横冲直 撞,所向无敌。
这时候,金朝内部十分混乱,金主完颜永济被杀,新即位的金宣宗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求 和,献出大批金帛,把公主嫁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才撤兵回去。
成吉思汗打败了金朝,兵力更强大了。公元1219年,有一支蒙古商队受成吉思汗派 遣到西方去,经过花剌子模(在今里海东,咸海西),被当地的守将杀害。成吉思汗亲自率 领二十万蒙古大军攻打花剌子模,接着,又向西攻打,占领了现在的中亚细亚各国,前锋一 直打到现在的欧洲东部和伊朗北部,才带兵回国。
成吉思汗带兵西征的时候,曾经要西夏发兵帮助,西夏不但拒绝出兵,而且和金朝结了 同盟。成吉思汗回来以后就决心灭掉西夏。在围攻西夏京城的最后时刻,他自己却得了重 病。他知道好不起来,就在病床上对部下将领说:“我们攻打金朝,要向宋朝借路。宋朝和 金朝冤仇很深,一定会答应我们。”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窝阔台接替他做大汗。窝阔台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向南宋借 路,包围金朝京城开封。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破开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 南)。
蒙古又联合南宋围攻蔡州。
金哀宗派使者向宋理宗(宋宁宗的继子,名叫赵昀)求和,说:“金朝被灭,下一步就 挨到宋国了;如果跟我们联合,对金、宋两国都有好处。”
宋理宗没有理睬他,金哀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公元1234年,金朝在蒙、宋两军 夹攻下灭亡。
上下五千年
214 贾似道误国
蒙古、南宋联合灭掉金朝以后,南宋乘机出兵,想收复开封、河南一带土地。窝阔台借 口南宋破坏协议,进攻南宋。
打这以后,蒙宋双方不断发生战争。
到窝阔台的侄儿蒙哥即位后,派他弟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进军云南,控制了西南地 区。公元1258年,蒙哥分兵三路,进攻南宋。他自己亲率主力进攻合州(今四川合 川),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另一路由兀良合台率领,从云南向北攻打潭州(今 湖南长沙),准备三路会师后,直取临安。
蒙哥的军队进攻合州的时候,合州宋将王坚和全城军民奋起反抗,坚守合州东面的钓鱼 城。蒙古军把钓鱼城围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来,蒙哥却在攻城的时候被炮石打中,受了重 伤,回到大营不久就死了。
忽必烈正向鄂州进兵,还没过江,得到蒙哥的死讯,有人劝他赶快回到北方去争夺汗 位。忽必烈说:“我奉命来攻打宋朝,哪能空手回去?”
忽必烈观察了沿江的形势,就派几百人的敢死队当先锋,强渡长江,宋兵没有防备,果 然溃败。蒙古兵就大举渡江,把鄂州围住。
警报一个接一个送到临安,把南宋王朝震动了。宋理宗命令各路宋军援救鄂州;又任命 贾似道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到汉阳督战。
新任丞相贾似道,原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子,靠他的姐姐是宋理宗的宠妃,才得了官 位。他当上官后,什么事都不干,经常带着一批歌女在西湖上喝酒作乐。有一天晚上,宋理 宗在宫里登高眺望,看到西湖上灯火通明,就对左右侍臣说:“这一定是似道这小子。”
侍臣知道宋理宗宠着贾似道,就凑趣说:“别看他年纪轻轻,喜欢玩乐,他的才能大着 呢。”
这回,宋理宗要他上汉阳前线督战,他只好硬着头皮去了。有一次,他听说前面有一队 蒙古兵,吓得直打哆嗦,嘴里连声叫着:“怎么办?怎么办?”后来,蒙古兵抢了一些财物 走了,贾似道才拍拍胸口,喘了口气。
忽必烈攻城越来越猛。贾似道眼看形势紧张,就瞒着朝廷,偷偷地派个亲信到蒙古营去 求和,表示只要蒙古退兵,宋朝就愿意称臣,进贡银绢。忽必烈攻得正起劲,不肯就此罢 休。正在这时候,忽必烈接到他妻子从北方捎来的密信,说蒙古一些贵族正在准备立他弟弟 阿里不哥做大汗。忽必烈急着想回去争夺汗位,就答应了贾似道的请求,订下了秘密协定。 贾似道答应把江北土地割给蒙古,并且每年向蒙古进贡银、绢各二十万。忽必烈得了贾似道 的许愿,就急忙撤兵回北方去了。
贾似道回到临安,把私自订立和约的事瞒得严严实实,却抓了一些蒙古兵俘虏,吹嘘各 路宋军取得大胜,不但赶跑了鄂州的蒙古兵,还把长江一带敌人势力全部肃清了。
宋理宗听信了贾似道的弥天大谎,认为贾似道立了大功,专门下一道诏书,赞赏他奋不 顾身,指挥有方,立刻给他加官进爵。
忽必烈回到北方,得到大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即了大汗位。他想起了在鄂州跟贾似道 订下的和议,就派使者郝经到南宋去,要求履行和约议定的条件。
郝经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先派副使带信给贾似道。贾似道一听郝经要到临安来, 怕他的骗局露馅,赶快派人到真州把郝经扣了起来。忽必烈听到这个消息,气得要命。那时 候,蒙古内部发生了内讧,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跟忽必烈争夺权力,发生了战争。忽必烈 全力对付阿里不哥,只好暂时把南宋一头搁起来。
贾似道靠欺骗过日子,居然做了十几年的宰相。宋理宗死后,太子赵禥(音qí)即 位,就是宋度宗。宋度宗封贾似道为太师,拜魏国公,地位高得没人能跟他比。贾似道一面 故意要求告老回家,一面又派亲信散播谣言,说蒙古军又要打过来了。刚即位的宋度宗就苦 苦留他,这样一来,他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度宗专门给他在西湖葛岭造了一座豪华的别 墅。贾似道每天在葛岭过着享乐的生活,朝政大事,都得由官员到别墅去找他决定。
忽必烈稳定了内部,打败了阿里不哥以后,在公元1271年称帝,改国号叫元。这就 是元世祖。
元世祖借口南宋不执行和约,派大将刘整、阿术出兵进攻襄阳,宋军连战连败,襄阳城 被围了五年。贾似道把前线的消息封锁起来,不让宋度宗知道。有个官员上奏章向宋度宗告 急,奏章落在贾似道手里,那个官员马上被革职了。
有一天,贾似道上朝的时候,宋度宗问他:“听说襄阳城已经被蒙古兵围了几年,怎么 办?”
贾似道故意装出惊讶的样子说:“蒙古兵早就给我们打退,陛下从哪儿听来这种消息?”
度宗说:“刚才听到一个宫女说起。”
散朝以后,贾似道查明了那个透露消息的宫女,找个借口把她杀死。打那以后,宋度宗 再也听不到蒙军进攻的消息了。
襄阳在蒙古兵围攻下,越来越危急。贾似道却每天躲在他葛岭别墅里。有一次,有个亲 信官员去找他,他正趴在地上跟他的几个侍女斗蟋蟀。那个官员拍拍贾似道的肩膀说:“这 难道也是国家大事吗?”贾似道玩得正起劲,也没当一回事。
襄阳终于被元兵攻破了。南宋王朝大为震动。这个时候,贾似道要再瞒也瞒不住,就把 责任推给襄阳守将,把守将革职了事。
元世祖看到南宋这样腐败,决定一鼓作气消灭南宋。他派左丞相伯颜率领元兵二十万, 分两路进军,一路从西面攻鄂州,另一路从东面攻扬州。
这时候,宋度宗病死了,贾似道拥立了一个四岁的幼儿赵显(音xiǎn)做皇帝。伯 颜攻下鄂州,沿江东下,直取临安。贾似道一面带领七万宋军驻守芜湖,一面派使臣到元营 求和。伯颜拒绝议和,命令元军在长江两岸发起进攻,宋军全线崩溃,贾似道逃回扬州。到 了这个时候,南宋灭亡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
上下五千年
215 文天祥起兵
元兵乘胜南下,进逼临安。四岁的皇帝赵显,只是挂个名的。他祖母谢太后和大臣们一 商量,赶紧下诏书要各地将领带兵援救朝廷。诏书发到各地,响应的人很少。只有赣州的州 官文天祥和郢州(今湖北钟祥)守将张世杰两人立刻起兵。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 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 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 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 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 工作,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 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有人劝他说:“现在元 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 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 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 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 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 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 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 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 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 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 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到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见 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 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如果你们硬要 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 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 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 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
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 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 告诉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 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 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 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高兴,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 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东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兴,哪儿知道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 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 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 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 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 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 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 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农民的帮助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 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上下五千年
216 张世杰死守厓山
张世杰、陈宜中怎样会到福州去的呢?原来,在临安被元兵占领、小皇帝赵显被俘虏到 大都去后,赵显的两个哥哥,九岁的赵昰(音xià)和六岁的赵昺(音bǐng),在南 宋皇族和大臣陆秀夫护送下逃到福州。陆秀夫派人找到张世杰、陈宜中,把他们请到福州。 三个大臣一商量,决定拥立赵昰即位,继续打起宋朝的旗帜,反抗元朝。
文天祥得到了这个消息,感到有了恢复的希望,马上也赶到福州,在新的朝廷里担任枢 密使。他向陈宜中建议,从海路进攻元军,收复两浙地区。但是陈宜中认为这样做太冒险, 不同意文天祥的意见。
文天祥只好改变主意,到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都督府,招募人马,准备反攻。第 二年,文天祥进兵江西,在各地起义军的配合之下,连续打败元军,收复了会昌等许多县城。
这时候,另一路元军已经南下攻打福州。宋军节节败退,陈宜中眼看恢复没有希望,就 独自乘船逃到海外去了。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保护赵昰逃上海船,往广东转移。不幸海上刮起 一场飓风,差点把船打翻,年幼的赵昰受了惊,得病死了。
张世杰和陆秀夫在海上又拥立赵昺即位,把水军转移到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厓音y á)。
元朝大将张弘范向元世祖报告说,如果不迅速扑灭南方的小朝廷,恐怕有更多的宋人响 应。元世祖就派张弘范为元帅,李恒为副帅,带领精兵二万人,分水陆两路南下。
张弘范先派兵攻打驻守在潮州的文天祥。文天祥兵少势孤,被迫转移到海丰的一座荒山 岭。元军突然赶到,文天祥被俘虏了。
元兵把文天祥送到张弘范大营,张弘范假意殷勤,给文天祥松了绑,把他留在营里,接 着,就下命令集中水军开往厓出。
元军到了厓山,张弘范先派人向张世杰劝降。张世杰说:“我知道投降元朝,不但可以 活命,而且可以得到富贵。但是,我宁可丢脑装,决不变节。”
张弘范知道张世杰平日很敬佩文天祥,就要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招降。文天祥冷笑说: “我自己不能救父母,难道会劝别人背叛父母吗?”
张弘范叫人拿来笔墨,硬逼他写信。文天祥接过笔,毫不犹豫地写下两句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自古以来,人免不了一死,我要留下赤诚的忠心,照耀千秋。原诗有八句, 是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时候写的。)
兵士把他写的诗句拿给张弘范,张弘范看了只好苦笑。他眼看劝降毫无希望,就只有拼 命攻打。
厓山在我国南面海湾里,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在海上把一千多条战船排成一字 阵,用绳索连接起来,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决心跟元兵决一死战。元军用小船满装了茅 草,浇足了油,点着了火,乘着风势向宋军发起火攻。张世杰早防到这一着,在船上涂上厚 厚的一层湿泥,还缚了一根根长木头,顶住元军的火船。
张弘范的火攻失败了,就用船队封锁海口,断绝了张世杰通往陆地的交通。宋兵在海上 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海水海水又咸又苦,兵士们喝了纷纷呕吐。张弘范发动元兵发起猛攻, 宋兵誓死抵抗,双方相持不下。
这时候,元军副统帅李恒也从广州到厓山跟张弘范会师。张弘范增加了实力,重新组织 力量进攻。他把元军分为四路,围攻宋军。潮落的时候,元军从北面冲击:潮涨的时候,元 军又顺着潮水从南面进攻。
宋军两面受敌,正在拼命招架。忽然听到张弘范的坐船奏起音乐来。宋军听了,以为元 将正在举行宴会,稍微松懈一下。哪想到这个乐声恰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乐声一起,张弘 范的坐船发起进攻,箭如雨一样射向宋船。元兵在乱箭掩护下,夺了宋军七条战船。各路元 军一起猛攻,从晌午到傍晚,厓山的海上,海潮汹涌,杀声震天。
张世杰正在指挥战斗,忽然看见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停止抵抗,其他战船也陆续下了 旗,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把精兵集中在中军,一面派人驾驶小船,准备把赵昺接 过来,组织突围。
赵昺的坐船,由陆秀夫守着。他对张世杰派去接赵昺的小船,闹不清是真是假,怕小皇 帝落在元军手中,就拒绝了使者的要求。他回过头对赵昺说:“国家到了这步田地,陛下也 只好以身殉国了。”说着,就背着赵昺一起跳进了大海,在滚滚波涛里淹没了。
张世杰没有接到赵昺,只好指挥战船,趁着夜色朦胧,突围撤退到海陵山。他点了一下 战船,一千条战船只剩下十几条。这时候,海岸又刮起了飓风,有人劝张世杰登岸避风。张 世杰坚持不肯上岸。一阵巨浪袭来,把他的船打沉了。这位誓死抵抗的宋将终于落水牺牲。
公元1279年二月,元朝统一了中国,南宋宣告灭亡。
上下五千年
217 正气歌
元军攻下厓山以后,张弘范召集将领,举行庆功宴会,把文天祥请来。宴会席上,张弘 范对文天祥说:“现在宋朝灭亡,丞相已经尽到最后一片忠心。只要您回心转意,归顺我们 大元皇上,还能保持您丞相的地位。”
文天祥含着眼泪说:“国破家亡,我身为宋朝大臣,没能够挽回局势,死了还有罪孽, 怎么还能贪图活命呢。”
张弘范一再劝降,没有结果,只好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
过了半年,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元王朝下令把他送到上等的宾馆里,用美酒好菜招待 他。过了几天,元朝丞相博罗派投降官员留梦炎去劝降。文天祥对这个叛徒早已深恶痛绝, 现在见他居然老着脸皮来劝降,更是火冒三丈。没等留梦炎开口,就一顿痛骂,把留梦炎骂 得抬不起头,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对文天祥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过着囚徒的生活。 过了一个月,博罗把文天祥提到元朝的枢密院,亲自审问。
文天祥被兵士押着,来到枢密院大堂,只见博罗满脸凶相,坐在上面。文天祥正眼也不 看,昂起头,挺直腰杆走上前去。左右兵士吆喝他跪下,被文天祥拒绝了。
博罗恼羞成怒,喝令左右动手。兵士们把文天祥拉的拉,推的推,将文天祥按倒在地上。
博罗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文天祥坦然说:“从古以来,国家有兴有亡,做大臣的被灭被杀的,哪一个朝代没有? 我是宋朝的臣子,现在既然已经失败,只求早死。”
博罗怕审问出现僵局,想缓和一下空气,就说:“自从盘古到现在,有几个帝王,你倒 说来听听。”
文天祥哼了一声,说:“一部十七史(指《史记》等十七部历史书),从哪里说起?我 今天不是到这里来应考,哪有心思跟你们闲扯。”
博罗被文天祥抢白几句,讨个没趣,就无理取闹地责问文天祥为什么丢了临安逃走,为 什么要另立二王(指赵昰、赵昺)。文天祥一条条据理驳斥,最后,他慷慨激昂地说:“我 文天祥今天落在你的手里,早就准备一死,何必再噜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