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 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 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 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 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 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 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 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 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王守 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 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 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 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他们就 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 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 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 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 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 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 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 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 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 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打倒在 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 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 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 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从这个事件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过了五年得病死 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上下五千年
174 朋党的争吵
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 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闹了四十年,历史上把这种争 吵叫做“朋党之争”。
这场争吵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候开始的。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 人才。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一个叫李宗闵,一个叫牛僧孺。两个人在考卷 里批评了朝政。考官看了卷子,认为这两个人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李吉甫是个士族出身的官员,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 官员,现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了他的短处,更加生气。他在唐 宪宗面前说,这两人被推荐,完全是因为跟试官有私人关系。唐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把 几个试官降了职,李宗闵和牛僧孺也没有受到提拔。
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依靠他父亲的地位,做了翰林学士。那时候,李宗闵也在 朝做官。李德裕对李宗闵批评他父亲这件事,仍旧记恨在心。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有两个大臣因为熟人应考,私下里托过考官,考官钱 徽没卖他们的面子。正好李宗闵有个亲戚应考,被选中了。这些大臣就向唐穆宗告发钱徽徇 私舞弊。唐穆宗问翰林学士,李德裕说真有这样的事。唐穆宗就把钱徽降了职,李宗闵也受 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
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把李德裕恨透了。牛僧孺当然同情李宗闵。打这以后, 李宗闵、牛僧孺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 两下明争暗斗得厉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走了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 孺,也把他提为宰相。这两人一掌权,就合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当西川(治 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那时期,西川附近有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治所在今四川 理县)。这本来是李德裕立了一功。但是宰相牛僧孺却跟唐文宗说:“收复一个维州,算不 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上算呢。”他要唐文宗下令叫李德裕把维州让还吐蕃,使李 德裕气得要命。
后来,有人告诉唐文宗,说退出维州城是失策,并且说这件事是牛僧孺排挤李德裕的手 段。唐文宗挺懊悔,对牛僧孺也疏远了。
唐文宗本人也受宦官控制,没有一定的主见。一会儿用李德裕,一会儿用牛僧孺。一派 掌了权,另一派就没好日子过。两派势力就像走马灯似地转悠着,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乱。唐 文宗也闹不清谁是谁非,想起这件事直叹气,说:“要平定河北容易,要除掉朝廷的朋党可 真难啊!”
牛、李两派为了争权夺利,都讨宦官的好。李德裕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监军的宦官杨 钦义被召回京城,大家传说杨钦义回去一定掌权。临走的时候,李德裕就办酒席请杨钦义, 还送给他一份厚礼。杨钦义回去以后,就在唐武宗面前竭力推荐李德裕。
到了唐武宗即位,李德裕果然当了宰相。他竭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他们都贬谪到 南方去。
李德裕得了武宗信任,当了几年宰相,因为办事专断,遭到不少朝臣的怨恨。公元84 6年,唐武宗病死,宦官们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即位,就是唐宣宗。唐宣宗把武宗时期的大臣 一概排斥,即位第一天,就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过了一年,又把李德裕贬谪到崖州(今 广东海南岛)。
闹了四十年的朋党之争终于收场,但是混乱的唐王朝已经闹得更加不好收拾了。
上下五千年
175 冲天大将军黄巢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 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到了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 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更是腐朽到 了极点。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税收越来越重;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农民 纷纷破产,到处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难,只有走上反抗这条路了。
唐懿宗即位那年,浙东地区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队伍从一百人发展到三 万,坚持斗争八个月,震动了整个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过了八年,驻守在桂林的八百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带的农民),因为驻防期满,上司 一再延期不让他们换防。他们杀了军官,推庞勋为首领,发动起义。他们从桂林向北进攻, 打回老家,沿路和徐州附近农民纷纷响应,到了徐州,队伍发展到二十万人。
这两次起义都被朝廷镇压下去。但是,百姓反抗的情绪越来越高,新的起义的规模也更 大了。
唐朝末年盐税特别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百姓买不起盐,只好淡食。有些贫苦农民, 为了逃避官税,就靠贩私盐挣钱,但贩私盐是很危险的,要有一些伙伴一起干,日子一久, 就结成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首领,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范县)地方有个盐贩首 领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长垣(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发出 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平的罪恶。这个号召很快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不久,冤句 (今山东曹县北)。地方的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
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几次,都没 有考中。他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据说,就在那个时候,他写下 了一首咏《菊花》的诗,用菊花作比喻,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决心。诗中说: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接连攻下许多州县,声势 越来越大。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但是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 锋,互相观望,使唐王朝束手无策。
唐王朝硬的一套不行,就采用软的手法。在起义军攻下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的时候,他们派宦官到蕲州见王仙芝,封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王仙芝听 得有官做,迷了心窍,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黄巢得知这个消息,气极了。他带了一群起义将士,到王仙芝那里,狠狠地责备王仙 芝,说:“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我们弟兄往哪里 去?”
王仙芝还想搪塞,黄巢抡起拳头,朝王仙芝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打得王仙芝满脸是 血。旁边起义将士也你一言,我一语骂王仙芝。王仙芝自己知道理亏,只好认错,把唐朝派 来的宦官赶跑。
经过这番波折,黄巢决定跟王仙芝分两路进军。王仙芝向西,黄巢向东。不久,王仙芝 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在今湖北)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
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重新会合,大家推黄巢为王,又称冲天大将军。
当时,官军在中原地区力量比较强,起义军进攻河南的时候,唐王朝在洛阳附近集中大 批兵力准备围攻。黄巢看出敌人企图,决定选择官军兵力薄弱的地区,带兵南下。他们顺利 渡过长江,打进浙东。起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县);接 着,又劈山开路,打通了从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经过一年多的长征, 一直打到广州。
起义军在广州休整以后,岭南地区发生瘟疫。黄巢决定带兵北上。唐王朝命令荆南节度 使王铎、淮南节度使高骈(音pián)集合大批官军沿路拦击,被黄巢起义军一个个击 破。起义大军顺利地渡过长江,吓得高骈推说得了中风症,躲进扬州城不敢应战。
起义军渡过淮河,向官军将领发出檄文,说:“我们进攻京城,只向皇帝问罪,不干众 人的事。你们各守各的地界,不要触犯我们的锋芒!”
各地将领接到檄文,害怕起义军,都想保存实力,不愿为唐王朝卖命。消息传到长安, 唐僖宗吓得朝着大臣哭哭啼啼。
公元880年,黄巢带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潼关。潼关周围满山遍野,飘扬着 起义军洁白的大旗,一眼望不到边。守潼关的官军还想顽抗。黄巢亲自到阵前督战,将士们 见了,一齐欢呼,声音在山谷间回响,震天动地。官军将士听了心惊胆战,哪敢抵抗,纷纷 烧掉营寨,四下逃命。
起义军攻下潼关,唐王朝惊慌失措,唐僖宗和宦官头子田令孜(音zī)带着妃子,逃 到成都去了,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
当天下午,黄巢坐着金色轿子,在将士的簇拥下,进入长安城。长安百姓扶老携幼,夹 道欢迎。起义军大将尚让当场向大家宣布说:“黄王起兵,本来是为了百姓,不会像姓李的 (指唐朝皇帝)那样虐待你们,你们可以安居乐业了。”兵士们看到人群里的贫苦百姓,就 把自己得到的财物散发给他们。
过了几天,黄巢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叫大齐。
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但是,黄巢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占领过的地方,都没留兵防守。几十万起义军进入长 安以后,四周还是官军势力。没有多久,唐王朝调集各路兵马,包围长安。长安城里的粮食 供应发生了严重困难。
黄巢派出大将朱温驻守同州(今陕西大荔)。但是在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朱温竟投降 了唐朝,做了可耻的叛徒。唐王朝又召来了沙陀(古代西北少数民族)贵族、雁门节度使李 克用,率领四万骑兵进攻长安。起义军十五万迎战,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黄巢带领起义军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温、李克用的围攻。公元884年,黄巢在攻打 陈州(今河南淮阳)失败之后,受到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牺牲。(华夏网|Www.china8.com.cn)
上下五千年
176 唐王朝的末日
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唐僖宗回到长安。这时候,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各地 藩镇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扩大势力,争夺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其中最强大的是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宣武(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朱温。朱温出身贫苦家庭,从小游手 好闲,他家兄弟三个,数他最凶恶奸诈。黄巢起义后,他参加了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 到了起义军危急的关头,他带兵叛变,投靠唐朝,为唐王朝帮了大忙。唐僖宗给他高官厚 禄,还赏他一个名字叫“全忠”,派他镇压起义军。
当黄巢从长安退到河南的时候,兵力还很强,有一次,黄巢军攻打汴州,朱温向李克用 求救。李克用打败了起义军,回到汴州。朱温假意殷勤招待,大摆酒宴,趁李克用喝得酩酊 大醉的时候,派兵把驿馆团团围住,想把李克用害死。李克用靠几个亲兵拼命救出,才突围 逃走。打那时候起,李克用就跟朱温结下了冤仇。这两支割据力量一直互相攻打。朱温的势 力越来越大,李克用只能保住河东地区。
唐僖宗病死后,他的弟弟唐昭宗李晔(音yè)想依靠朝臣来反对宦官,一次次都失败 了。到了后来,宦官把唐昭宗软禁了起来,另立新皇帝。
这件事给野心勃勃的朱温一个好机会。朱温派出亲信偷偷溜进长安,跟宰相崔胤秘密策 划。崔胤有了朱全忠做后台,胆也壮了,就发兵杀了宦官头目刘季述,迎接唐昭宗复位。
唐昭宗和崔胤还想杀所有宦官,另一些宦官就投靠另一个藩镇、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把 唐昭宗劫持到凤翔。
崔胤向朱温求救,朱温带兵进攻凤翔,要李茂贞交出唐昭宗。李茂贞兵力敌不过朱温, 连连打败仗。朱温大军把凤翔城包围起来,最后城里的粮食断了,又碰到大雪天,兵士和百 姓饿死、冻死的多得没法数。李茂贞被围在孤城里,毫无出路,只好投降。
朱温攻下凤翔,把唐昭宗抢了过来,带回长安。从此唐王朝政权就从宦官手里,转到朱 温手里,唐昭宗日子更不好过。
朱温掌了大权,把宦官全部杀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离开长安的时候,朱温派人把 长安的宫室、官府和民屋全部拆光,把材料运到洛阳,还逼迫长安的官吏、百姓一起搬到洛 阳去。长安百姓扶着老人,拖着孩子,在兵士的驱赶下赶路。一路上,大家一面哭泣,一面 痛骂祸国殃民的叛贼朱温。
唐昭宗到了洛阳,还想秘密召各地藩镇来救他。但是还没有盼到,朱温已经动手把唐昭 宗杀了,另立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做傀儡,就是昭宣帝。
宦官完了,皇帝也完了,留下的还有一批唐王朝的大臣。朱温手下的谋臣对朱温说: “你要干大事,这批人最难对付,不如把他们统统赶走。”
有一个谋士李振,绰号叫做猫头鹰,因为考进士没考上,更加痛恨朝臣。他跟朱温说: “这批人平时自命清高,把自己称做‘清流’,应该把他们扔到浊流(指黄河)里去。”朱 温依了他的话,在一个深夜,把三十几名朝臣集中起来杀掉,扔到黄河里。
公元907年,朱温废了唐昭宣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汴(今河南开封)。 叛徒朱温成了梁太祖。统治了将近三百年的唐朝就宣告结束。
上下五千年
177 “海龙王”钱镠
从朱温建立梁朝开始的五十多年里,中原地区前后换了五个短暂的王朝——梁、唐、 晋、汉、周(为了跟以前相同名称的王朝区别,历史上把它们称做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后周),合起来叫做五代。五代时期,在南方和巴蜀地方,还有许多割据政权,有的称 帝,有的称王,前后一共建立了九个国(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 唐),加上在北方建立的北汉,一共是十国。所以五代时期又叫做“五代十国”时期。朱温 即位不久,镇海(治所在今浙江杭州)节度使钱镠(音liú)首先派人到汴京祝贺,表示 愿意称臣。朱温十分高兴,马上封他做吴越王。
钱镠原来出身贫穷,年青时候做过盐贩,后来到浙西镇将董昌手下当部将。黄巢起义军 攻打浙东的时候,钱镠用小股兵力保住了临安(今浙江杭州)。唐王朝认为他有功,封他为 都指挥使,后来,又提拔为节度使。
钱镠当上节度使以后,摆起阔绰来。在临安盖起豪华的住宅,出门的时候,坐车骑马, 都有兵士护送。他的父亲对他这样做法,很不满意。每次听到钱镠要出门,就有意避开。
钱镠得知父亲回避他,心里不安。有一次,他不用车马,不带随从,步行到他父亲的家 里,问老人为什么要回避他。
老人说:“我家世世代代都是靠打鱼种庄稼过活的,没有出过有财有势的人。现在你挣 到这个地位,周围都是敌对势力,还要跟人家争城夺池。我怕我们钱家今后要遭难了。”
钱镠z听了,表示一定要记住父亲的嘱咐。打那以后,他小心翼翼,只求保住这块割据 地区。当时,吴越是个小国,北方的吴国比吴越强大,吴越国常常受他们的威胁。
钱镠长期生活在混乱动荡的环境里,养成了一种保持警惕的习惯。他夜里睡觉,为了不 让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滚圆的木头做枕头,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着它休息;如果睡 熟了,头从枕上滑下,人也惊醒过来了。他又在卧室里放了一个盛着粉的盘子,夜里想起什 么事,就立刻起来在粉盘上记下来,免得白天忘记。
他不但自己保持警惕,对他的将士要求也挺严。每天夜里在他住所周围,有兵士值更巡 逻。有一天晚上,值更的兵士坐在墙脚边打起盹来。忽然,隔墙飞来几颗铜弹子,正好掉在 兵士身边,把兵士惊醒过来。兵士们后来知道这些铜弹子是钱镠从墙里打过来的,在值更的 时候,就不敢打盹了。
又有一天夜里,钱镠穿了便服,打北门进城。城门已经关闭了。钱镠在城外高喊开门, 管门的小吏不理他。钱镠说:
“我是大王派出去办事的,现在急着要回城。”小吏说:“夜深了,别说是大王派的 人,就是大王亲自来,也不能开。”
钱镠在城外绕了半个圈子,打南门进了城。第二天,他把管北门的小吏找来,称赞他办 事认真,并且给他一笔赏金。
钱镠就是靠他的谨慎小心,一直保持他在吴越的统治地位。吴越国虽然小,但是因为长 期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经济渐渐繁荣起来。
钱镠巩固了他的统治,就过起奢侈的生活来。他把临安城扩大了三十里,大造亭台楼 阁,把自己的王府造得像龙宫一样。这样做,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钱镠还征发民工修筑钱塘江的石堤和沿江的水闸,防止海水往里灌;又叫人凿平江里的 大礁石,方便船只来往。因为他在兴修水利方面做了一点事,所以民间给他起个外号,叫 “海龙王”。
上下五千年
178 伶人做官
朱温建立梁朝的时候,在北方还有两个较大的割据势力。一个是幽州的刘仁恭,一个是 河东的晋王李克用。这时候,北方的契丹族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首领耶律阿保机(耶律是 姓)统一了契丹的各部,建立政权。公元907年,阿保机带领三十万人马,攻入云州(治 所在今山西大同),李克用想利用契丹兵力,对付朱温,就跟阿保机联络,双方在云州东城 见了面,结为兄弟,还约定日子一起攻梁。但是阿保机一回到契丹,看到朱温势大,就反悔 了,另外派人跟朱温结成同盟。
李克用听到这消息,气得差点昏过去。到第二年春天,他连气带累,背上长了毒疮,病 倒了。他自己知道再也起不来,就把儿子李存勖(音xù)叫到床边,叮嘱说:“朱温是咱 家的冤家,这不说你也知道;刘仁恭是我保举上去的,后来他反复无常,投靠朱温;契丹曾 经跟我结为兄弟,结果撕毁盟约,翻脸不认人。这几口气没出,我死了也闭不上眼睛。”
说着,他吩咐侍从去拿三支箭来,亲手交给李存勖说:
“这三支箭留给你,你要记住三个仇人,给咱家报仇。”
李存勖跪在床边含着眼泪,接过箭,表示一定牢记父亲的嘱咐。李克用听了,才阖上眼 睛死了。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接替他父亲做了晋王。他用心训练兵士,整顿军纪,把散漫的沙陀 族兵士训练成一支精锐善战的队伍。
李存勖决心消灭仇人,把他父亲留给他的三支箭十分郑重地供奉在他的家庙里。每次出 征的时候,他先派个官员到家庙里把箭取了出来,放在一个精致的丝套套里,带着上阵去; 打了胜仗,再送回家庙。
李存勖出兵跟梁兵进行了几次大战,把朱温率领的五十万大军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 窜。朱温又羞又气,发病死了。
接着,李存勖又攻破幽州,把刘仁恭和他的儿子刘守光都活捉过来,押回太原。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即位称帝,过了五年,派兵南下。李存勖亲自出兵,大破契 丹兵,把阿保机赶回北边去了。
朱温死后,他的儿子梁末帝又跟李存勖打了十来年仗,到了公元923年,李存勖灭了 梁朝,统一北方,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建都洛阳。这就是后唐庄宗。
唐庄宗报了他父亲的仇,志满意得,认为敌人已经消灭,中原已经安定,就图起享受来 了。他小时候,最喜欢看戏演戏。那时候,晋王府里有一个戏班子,专给王府演戏。唐庄宗 小时就跟戏班子里的伶人(旧社会称以唱戏为职业的人为伶人)混得挺熟。后来,他在河北 战场上拼死拼活地打仗,把演戏的事搁起来了。到做了皇帝,他又沾上了演戏的癖好,成天 跟伶人在一起,穿着戏装,登台表演,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
他给自己起了艺名,叫“李天下”。
有一次,他上台演戏,自己叫了两声“李天下”。有个伶人上去给他两个耳刮子,把唐 庄宗打得莫名其妙。别的伶人见了也大吃一惊,冲上去揪住那个伶人责问。那个打耳光的伶 人笑嘻嘻地说:“理(理和李同音)天下只有皇帝一个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个是谁 呢?”唐庄宗听他一说,才知道是跟他开玩笑,挨了打也不生气。
伶人们受到唐庄宗的宠幸,在宫里自由进出。他们跟皇帝可以打打闹闹,对一般官员, 就更神气活现了。官员们受了他们的欺负,心里气恼,谁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有些官员为 了要他们在庄宗面前说句好话,还得向他们送礼讨好。有个伶人名叫景进,专门替庄宗刺探 外面的情况。谁不讨他的好,他就在庄宗面前说坏话,谁就该倒霉。所以,官员们见了景 进,没有不害怕的。
唐庄宗要封两个伶人当刺史。有人劝阻他说:“现在新朝刚建立,跟陛下一起身经百战 的将士,还没得到封赏,反倒让伶人当刺史,只怕大家不服。”
唐庄宗根本不理这些话,照样让伶人当了官,一些将士见了,果然气得要命。不出几 年,后府朝廷内部先乱了起来,大将郭崇韬被害。另一个大将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也被 猜忌,差点丧了命。
李嗣源受到将士的拥戴,决定反对唐庄宗。他带兵打进汴京,准备自立为皇帝。
唐庄宗在洛阳听到这个消息,想回汴京。半路上听到李嗣源已经进了汴京。各地将领纷 纷支持李嗣源。他知道自己已经完全孤立,垂头丧气地跟左右将士说:“这下我完了!”
唐庄宗回到洛阳,还想抵抗李嗣源。他的亲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来也是个伶人,曾经认 大将郭崇韬做叔父。郭崇韬被杀后,郭从谦早就怀恨在心,趁这个机会,就发动亲军叛变, 攻进皇宫。唐庄宗想抵抗也来不及,被一支流箭射中,丧了命。
李嗣源接替唐庄宗做了后唐皇帝,这就是唐明宗。
上下五千年
179 “儿皇帝”石敬瑭
唐明宗在位的时候,他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他儿子李从珂,一个是他的女婿、河东 节度使石敬瑭。两个人都骁勇善战,但又互不服气。到了李从珂做了后唐皇帝(就是唐末 帝)以后,两人终于闹到公开破裂的地步。
李从珂派了几万人马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石敬瑭抵挡不了,晋阳十分危急。有个 谋士桑维翰给他出个主意,要他向契丹人讨救兵。
那时候,耶律阿保机已经死去,他的儿子耶律德光接替了契丹国主的位子。桑维翰帮石 敬瑭起草了一封求救信给耶律德光,表示愿意拜契丹国主做父亲,并且答应在打退唐军之 后,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都在今河 北、山西两省北部)土地献给契丹。
石敬瑭的投降活动遭到他的部将的反对。部将刘知远说:“您向契丹求救,称臣还说得 过去,拜他做父亲未免过份;再说,答应给他们一些金银财宝还不要紧,不该割让土地。”
石敬瑭一心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哪儿肯听刘知远的劝阻,急急忙忙派桑维翰带了这些卖 国条件去见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本来想向南扩张土地,听到石敬瑭提出这样优厚的条件,真是喜出望外,立刻 派出五万精锐骑兵去救晋阳。
石敬瑭从晋阳城出兵夹击,把唐军打得大败。
耶律德光来到晋阳,石敬瑭亲自出城迎接,卑躬屈膝地把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称做父 亲,还请教契丹兵为什么这样快就能打败唐军。耶律德光得意洋洋地吹了一通,石敬瑭马上 表示十分钦佩,捧得耶律德光满心欢喜。
耶律德光经过一番观察,觉得石敬瑭的确是死心塌地投靠他,就对石敬瑭说:“我奔波 三千里,来救你们,总算有个收获。我看你的外貌和气度,够得上做个中原的主人,我就封 你做皇帝吧!”
石敬瑭还假惺惺推辞,经部下一劝说,就高兴地接受了。契丹国主正式宣布石敬瑭为皇 帝。石敬瑭称帝后,立刻按照原来答应的条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石敬瑭依靠契丹的支持,带兵南下攻打洛阳。唐末帝李从珂接连打了几次败仗,被契丹 的声势吓破了胆,意志消沉,成天边喝酒边哭泣,等待灭亡,哪儿还有反抗的勇气。石敬瑭 的兵还没进洛阳,唐末帝已经在宫里烧起一把火,带着一家老少投在火里自杀了。
石敬瑭攻下洛阳,灭了后梁,正式做了中原的皇帝,国号叫晋,建都汴。这就是后晋高 祖。石敬瑭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感恩戴德,向契丹上奏章,把契丹国主称做“父皇帝”,自 己称“儿皇帝”。除了每年向契丹进贡帛三十万匹外,逢年过节,还派使者向契丹国主、太 后、贵族大臣送礼。那些人一不满意,就派人责备石敬瑭,石敬瑭总是恭恭敬敬,赔礼请 罪。晋朝使者到了契丹,契丹官员傲气十足,说了许多侮辱性的话。使者受了气,回到汴 京,把这些事传了开去。朝廷上下都觉得丢脸,只有石敬瑭毫不在乎。
石敬瑭靠契丹的保护,做了七年可耻的儿皇帝,病死了。他的侄儿石重贵即位,就是晋 出帝。晋出帝向契丹国主上奏章的时候,自称孙儿,不称臣。耶律德光就认为对他不敬,带 兵进犯。
契丹两次进犯中原,在晋朝军民的奋力抵抗下,遭到惨重失败。但是到了最后,由于汉 奸的出卖,契丹兵打进汴京,晋出帝当了俘虏,被押送到契丹。后晋就灭亡了。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进了汴京,自称大辽皇帝(这一年契丹改国号为辽)。京城百 姓听到辽兵进城,纷纷逃难。辽主耶律德光登上城楼,派人用汉语宣布说:“大家别怕,我 也是人嘛。我本来并不想来,是汉人引我们进来的。我一定会让你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些。”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做的又是一套。他纵容辽兵以牧马为名,到处抢劫财物,叫做“打 草谷”,闹得汴京、洛阳附近几百里地方,成了没有人烟的“白地”。他又命令晋国官员搜 刮钱帛,不论官员百姓,都要献出钱帛“劳军”。
中原的百姓受不了辽兵的残杀抢掠,纷纷组织义军,反抗辽兵。少的几千,多的几万。 他们攻打州县,杀死辽国派出的官员。东方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攻下了三个州。耶律德光害 怕了,跟左右侍从说:“想不到中原人这样不容易对付。”过了一段时期,他把晋朝官员召 集起来,宣布说:“天气热了,我在这里住不惯,要回到上国(指辽国)去看望太后了。”
辽兵被迫退出中原。但是,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仍旧被契丹贵族占领,成为后来 他们进攻中原的基地。
上下五千年
180 周世宗斥冯道
辽兵撤出开封的时候,后晋大将刘知远在太原称帝,率领大军南下。一路上军纪严明, 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各地辽将听到风声,慌忙逃走。刘知远很快收复了洛阳、汴京。这年 六月,刘知远定都汴京,改国号为汉。这就是后汉高祖。
刘知远只做了十个月皇帝就死去。他的儿子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以后,后汉内部发生动 乱。汉隐帝嫌手下将领权力太大,秘密派人到邺都杀害大将郭威。激起郭威发动兵变。公元 950年,郭威推翻了后汉,被将士拥戴为皇帝。
第二年,郭威在汴京即位,国号周,就是后周太祖。周太祖出身贫苦,懂得民间疾苦; 也读过一点书,注意重用人才,改革政治。在他的治理下,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开始好转。
后周建国的时候,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不服后周统治,占据太原,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历 史上称为北汉(十国之一)。刘崇为了跟后周对抗,投靠辽朝,拜辽主为“叔皇帝”,自称 “侄皇帝”,多次在辽兵帮助下进犯周朝,都被周太祖打败。
公元954年,周太祖死去。他没有儿子,柴皇后有个侄儿柴荣,从小聪明能干,练得 一身武艺。周太祖把他收作自己的儿子。到周太祖一死,柴荣继承皇位,这就是周世宗。
周世宗新即位,北汉国主刘崇认为周朝局势不稳,进占中原的时机到来,就集中三万人 马,又请求辽主派出一万骑兵,向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进攻。
消息传到汴京,周世宗立刻召集大臣商量。他提出要亲自带兵抵抗。大臣们说:“陛下 刚刚即位,人心容易动摇,不宜亲自出征,还是派个将军去吧!”
周世宗说:“刘崇趁我刚遭到丧事,又欺侮我年纪轻新即位,想吞并中原。这次他亲自 来,我不能不自己去对付他。”
大臣们看周世宗的态度挺坚决,也就不作声了。只有一个老臣站出来反对,他就是太师 冯道。
冯道从后唐明宗那时候起,就当了宰相。以后,换了四个朝代,他在每个朝代的主子面 前,都能随机应变,讨得新主子的欢心;辽兵占领汴京的时候,他主动朝见辽主。一些新王 朝的皇帝,也乐得利用他。所以,他一直保持着宰相、太师、太傅等重要职位。
这一回,冯道看周世宗年轻,就以老资格的身份来劝阻周世宗亲自带兵出征。
周世宗对冯道说:“过去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自己带兵。
我怎么能苟且偷安呢?”
冯道冷冷地笑了一声说:“陛下能够比得上唐太宗吗?”
周世宗看出冯道瞧不起他,激动地说:“我们有强大的兵力,要消灭刘崇,还不是像大 山压鸡蛋一样容易。”
冯道说:“不知道陛下能像一座山吗?”
周世宗听了十分气愤,一甩袖子,就起身离开朝堂。后来,别的大臣也出来支持他,周 世宗就把亲征的事决定下来。
为了这件事,周世宗对冯道十分不满。不久,派去管修造周太祖坟墓的事。冯道碰了钉 子后,闷闷不乐地死去。
周世宗率领大军到了高平(在今山西省),跟北汉兵碰上了。双方摆开了阵势。北汉刘 崇看到周军人少,骄傲起来,说:“早知道这样,我何必借契丹兵呢。这一次,我不但要打 败周军,还要让契丹人看看我的厉害呢。”
刘崇指挥北汉军猛攻周军,周军右军的将领顶不住,带领骑兵败了下来,步兵也纷纷投 降。眼看情况十分危急,周世宗亲自上阵,冒着乱箭督战。他的两名将领赵匡胤(音yì n)和张永德各带领两千亲兵冲进敌阵。周军兵士看到周世宗沉着应战,也奋勇冲杀,一个 抵上一百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敌阵。北汉兵就像山崩一样败了下来。
后面的辽军看到北汉军失败,不敢跟周军交锋,悄悄地把兵撤走。北汉刘崇节节败退, 前有追军,后无救兵,最后,只剩下一百多骑兵,狼狈不堪地逃回晋阳。
经过高平大战,周世宗的声望大大提高:他回到汴京后着手整顿军队,减轻百姓负担, 准备统一中国的战争。过了两年,他亲自征讨南唐(十国之一),攻下了长江以北十四个 州。接着,他又下令北伐,带领水陆两路进军,收复北方大片失地。可惜正当他要实现统一 全国的愿望的时候,却病倒了。
公元959年,周世宗即位六年后死去,由年才七岁的儿子柴世训接替皇位,就是周恭 帝。
上下五千年
181 黄袍加身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 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 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 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 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 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 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 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 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 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 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 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 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
“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 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 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 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 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 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
“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 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当然成了太后。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却皱起眉 头,显出很忧愁的样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说:“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
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 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太祖虽然即了位,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 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即位,很不 服气呢。
上下五千年
182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 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 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 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 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 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