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儿童心理学

佚名(现代)
儿童心理学说明-内容提要-目录
《儿童心理学》1993年修订版说明
《儿童心理学》是1961年初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指定朱智贤教授编写的。1962年初版,1979年再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贯彻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外科学成就、联系我国实际、能够体现我国当前学术水平的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曾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对培养我国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人才和科学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1987年,此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80年代末,朱智贤教授根据各地教学的需求和适应国内外儿童心理学进展的需要,决定第二次修订《儿童心理学》。此时,他正领导和主持着跨“六五”“七五”规划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由于全国二百余位心理学家的艰苦研究,朱老已收集了大量的国内的第一手资料。因朱老年事已高,所以命我协助他制订修改方案,并请我所讲师李虹做具体工作。
不幸的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大师和教育家于1991年3月5日离我们而去。朱智贤教授的逝世,是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一位卓著的学者和导师。朱老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包括修订他的传世著作《儿童心理学》。为了努力完成朱老未竟的事业,为了使他的学术思想更好地在读者中间传播,作为他的忠诚的及门弟子,我不顾自己学识的谫陋,担起了这个扛鼎式的严峻任务,按照朱老生前的要求,我从1991年暑假开始修订起他的《儿童心理学》。
在修订过程中,我注意突出朱老的学术思想。
其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并以这四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赛如一条主线,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其二,以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为叙述体系;每一个年龄阶段,又从一般特征、神经系统(或生理特征)发展、动作或活动发展、言语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来展开,构成全书的框架。
其三,尽可能引用中国近年研究材料。在应用实际资料中,除保留极少数经典性的老的实例之外,基本上换上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新的研究资料。为了贯彻朱老生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的思想,我们尽可能使用我国心理学家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材料,特别是他领衔的“中国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课题的研究成果。
总之,三版的《儿童心理学》反映着朱智贤教授原著的结构、观点、体例和风格。
修订的过程中,朱师母杨敏老师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关怀;李虹、庞丽娟、王耘、雷雳、申继亮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我多方面的帮助,使我感激之至。
我用三版《儿童心理学》寄托我对老师的悼念和哀思,体现了我们师生的真挚情感:
师如父胜于父传道终生精心栽培沐春雨
恩如山高于山流芳千古遗志继承慰英灵
恳切地希望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前辈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林崇德
1993年3月5日(朱老逝世两周年)
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内容提要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贯彻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外科学成就,联系我国实际,能够体现我国学术水平的高等学校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全书有三个特点:
一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
二是以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为叙述体系,分别从一般特征、生理特征发展、动作或活动发展、言语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系统阐述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曾红梅)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 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 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 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第三节 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第二章 儿童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第二节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第三节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新进展
第四节 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第五节 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概况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出生前的发展
第二节 新生儿及其心理的发生
第三节 乳儿的一般特征
第四节 乳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五节 乳儿动作的发展
第六节 乳儿言语的发生
第七节 乳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第八节 乳儿的气质差异及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章 婴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第四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第五节 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第六节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节 婴儿个性特征的萌芽表现
第六章 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劳动
第六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七节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第八节 学前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
第七章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上)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 学龄初期儿童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学龄初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三节 学龄初期儿童的学习
第四节 学龄初期儿童的劳动和游戏
第五节 学龄初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八章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中)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第一节 学龄初期儿童感觉的发展
第二节 学龄初期儿童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 学龄初期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四节 学龄初期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五节 学龄初期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六节 学龄初期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九章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下) ──学龄初期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学校集体是学龄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条件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节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四节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章 少年期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少年期学生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少年期学生学习活动和认识过程的发展
第三节 少年期学生社会化和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 青年初期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青年初期学生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青年初期学生学习活动和认识过程的发展
第三节 青年初期学生社会化和个性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 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以客观存在的一定领域内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内去发现这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从而以这些规律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概括说来,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
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各点。
(1)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发展的具体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理解。
(3)在心理科学中,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
(4)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它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软弱无能的新生儿的心理经过一定阶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心理的?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规律: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能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心理和心理的发展
首先,关于心理的实质问题,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课题。普通心理学指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就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2)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是通过脑的活动实现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反映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4)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一种反映,但它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定向作用。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
其次,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识不但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变革现实。
(2)心理的个体发展。所谓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着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史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组成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主要内容。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是儿童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而儿童心理学则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
1)儿童时期的主要特点
儿童时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青年初期)个时期而言,是一个人心理的发生和形成的时期。
儿童时期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一开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向着人类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儿童从出生的时候起,就过着社会生活,在成人长期抚养和教育下,通过跟成人的交际,通过有系统的学习,去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随着儿童的日益成长,他就不但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第二,儿童也不完全跟成人一样。当然,从人的社会性来说,儿童跟成人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发展的水平来说,他们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儿童的脑的结构和机能还是不成熟的,儿童的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思维,儿童的劳动能力也不跟成人完全一样。
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时期,是一个生长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期。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这是我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这几个问题是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本书第三章将作详细的论述。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两三岁的儿童情感是易变的,自我控制力是较差的,因而很容易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又如,有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把儿童初入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表现(如坐不住、下位子、说话、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但是在一个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小学时期的儿童,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儿童还跟学前儿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意注意还不很发展,因而在一堂课中往往运用着不同的作业形式,更多地注意直观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作以下理解。
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决定了以后,就不能不考虑:教材如何安排就能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学得更好更快;创设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方法,就更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特点。……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
在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必须同时兼顾:(1)积极发展儿童的能力;(2)不使负担过重。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反对这种观点。积极发展儿童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使儿童负担过重,不超越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
第二节 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
1/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首先,儿童心理学要以自己的科学规律来为新一代的教育事业服务。
一个儿童出生以后,他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所有的父母和教师,以及其他一切儿童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想有效地把儿童塑造成为优秀的新一代,只有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
作为新一代的每个儿童的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合子)开始的。母亲在怀孕以后,要注意些什么,是与儿童出生以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儿童心理学可以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提供这方面的知识。
儿童出生以后,或者在家中抚养,或者在托儿所养育,不论如何,儿童早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起点,起点不好,以后改正或补救就困难了。父母或保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乳婴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保教工作,才可以恰当地为孩子打下最初的良好的发展基础。
对于幼儿来说,他和乳婴儿不同,也和小学生不同,因为幼儿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如何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和计算能力,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等等,都必须认真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进入小学以后,在品德发展方面,如何引导儿童从具体的道德示范逐步学会掌握道德准则,提高道德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认知发展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
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同样有自己的新的特点,父母和教师要很好地理解这些特点,既不把他们当孩子看,也不把他们当成人看,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个新的过渡时期。
其次,儿童心理学在其他实践领域中,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儿童医务工作方面,一个儿科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医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要有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特别是在儿童神经质和精神病的治疗上,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更是重要。
在儿童文艺工作方面,儿童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思想政治道德方向,与此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高尔基在《论主题》这篇论文中,曾经说过:“想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应该估计到读者年龄的一切特征。不然,他写的书会成为儿童和成年人都不需要的无着落的东西。”
在儿童社会工作方面,例如儿童广播工作者、儿童玩具工作者等等,若能结合自己的业务来掌握和体会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就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不仅具有实践的意义,而且具有理论的意义。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认识论和辩证法是由很多科学构成的。他认为:各门科学史、儿童智力发展史、动物智力发展史、语言史、心理学、感官生理学是“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
认识论要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意识的起源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认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和量变质变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哲学理论问题,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很多科学中概括出来的。儿童心理学正是从人的个体心理发展方面来论证这些问题的一门科学。例如,儿童心理学要揭示:儿童心理、意识是怎样在一定的物质条件(脑和客观现实)下产生和发展的,儿童的认识是怎样密切依存于他的实践活动的,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直接为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的论据。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节 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1/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
唯物辩证法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由于各门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因而每一门科学又各有它们自己研究的基本原则。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它应该以下列基本原则为自己研究的指针。
(一)客观性原则
儿童心理是客观存在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必须依据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儿童机体的发展,特别是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来进行研究。
(二)实践性原则
儿童心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的反应。因此,必须从儿童的行动和活动中去研究,从儿童主体跟其客体(环境和教育)的矛盾统一的关系中去研究。
(三)矛盾性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一样,是一种矛盾运动,是按照矛盾法则进行的。因此,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来研究,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
一切儿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不允许进行足以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例如,资产阶级行为主义所进行的关于儿童惧怕的研究,或那些不考虑儿童健康情况的心理实验),不允许向儿童提出跟共产主义教育目的任务相矛盾的图片、问题或作业等等。
(五)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应当密切结合我国儿童教育事业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更多地通过实际来进行,而不是脱离实际地研究而研究。当然,这也决不意味着把研究工作局限在很狭小的“实用”范围内,更不是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问题的研究。
(六)一般与个别结合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因此,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事实和规律,也应当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个别差异,而不应当把一般和个别绝对对立起来。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研究类型的选择
1)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从研究时间的延续说,可以区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儿童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例如,研究儿童口头言语的发生发展,可以从新生儿发音起,经过一系列发展过程直到连贯性的言语为止,从而查明儿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路线和规律。又如,有的研究者对同一被试,从新生儿起经过各个阶段直到青年时期为止,对他的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期的追踪考察[如美国格塞尔(A.Gesell)的研究工作]。因此,纵向研究的时间有的比较短些,有的比较长些,甚至很长(可以是20~30年)。纵向研究的范围,可以是某一方面行为的发展,也可以是整个行为的发展。纵向法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这些特点正是儿童心理研究所要求的。但也有它的困难和缺点,如:研究的时间较长,不易同时进行大量的研究;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不易查明或控制,因而由于被试的生活条件变化,不易有效地进行前后比较,等等。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一般的实验研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例如,为要了解儿童运算能力,可以给一组6岁儿童以20以内或100以内的各种试题,让他们计算,然后找出这一年龄的各种运算水平。又如,一个经典的小实验:选定三个年龄的儿童──两个月的、五个月的、八个月的,把毛巾分别放在他们脸上作为自变量(刺激变量):两个月的儿童盲目地全身挣扎,五个月的儿童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八个月的儿童则不费力地拉下毛巾,并且觉得好玩。横断法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出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但由于时间较短,不易看到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变点。
混合设计或叫做“动态研究”。这就是把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从而解决时间方面的两难问题。例如,研究儿童运算能力:可以同时测查不同年龄的儿童,并进行比较,这是横断方法;然后集体追踪几年,这是纵向方法;再对这几个年龄组同时测验、比较,这又利用了横断法。具体讲,开始对某些追踪组测查和比较,若干年后再测查和再比较。这种方法吸收了纵向法和横断法的长处,而避免了其缺点,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从研究的范围或内容说,可以区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也叫做系统研究,就是把儿童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主要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面貌。例如,研究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活动结构、智力结构或个性结构等等。对这些内容可以进行全面的研究,也可以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前者如6岁儿童或初入学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或者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或学龄初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心理特点,学龄初期儿童智力活动的特点或少年期个性发展的特点等等。这种类型的研究有很大的优点,因为儿童的心理面貌是整体的,通过这种研究可以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貌,便于找出心理发展整个规律以及它和教育工作的关系。当然,这种类型的研究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必须有理论上的和设计上的全面的准备才行。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不一定能充分而深刻地看到发展的全貌。
分析研究就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在儿童智力方面可以研究某一过程或能力,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也可以研究感知或思维的某一方面。在个性和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分析研究的优点是便于对某一心理机能进行比较专深的研究,但它的缺点是容易忽略它与整体的联系,甚至变成所谓官能主义,即把所研究的能力看成是孤立官能的错误。
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都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各种心理过程是互相制约的,智力和个性是互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分别属于不同范畴可以独立研究的课题。问题在于要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下加以正确地处理。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其他研究类型--------
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等。
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一般生活条件下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常用的实验法有自然实验、教育心理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观察法
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一般生活条件下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由于观察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观察法。
1. 从观察的时间分
(1)长期的观察,即在比较长的时期(一般可以长到几个星期、几个月或若干年)内继续进行有系统的观察。很多心理学者对儿童心理发展所作的日记式或传记式的记录和分析,就是属于这种观察法。如达尔文(C.Darvin)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我国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等。这种观察法有时也叫日记法和传记法。
(2)定期的观察,即按一定时期进行观察。例如,为研究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可以每周观察一两次,每次一两个小时,如此观察若干次,到一定时期,把记录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
2.从观察的内容分
(1)全面的观察,即观察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全面观察由于涉及的项目比较多,因而观察的时间常常是比较长的。例如,幼儿囱或学校教师为了给儿童作出正确的个性鉴定而进行的全面而经常的观察,就属于这一类。很多所谓个案研究,主要也是一种全面的观察法。
(2)重点的观察,即有重点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某一活动(游戏、学习、劳动)或某一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几个环节的心理表现。例如,观察小学一年级儿童上课时的特点(或上课时注意的特点)、小学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等)、初中学生在劳动中的心理表现等。
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技术。观察者必须对所要观察的问题先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的目的要明确;要使被观察者尽量处于自然的状态;观察时要做到客观和精确;要善于记录跟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且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在观察过程中,为了能更精确地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利用照相、电影摄像、录音等。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实验法
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
在儿童心理学上常用的实验法有以下几种。
1.自然实验
所谓自然实验,即在儿童日常生活活动(游戏、学习、劳动)的自然情况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因素,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
2.教育心理实验
教育心理实验可以说是自然实验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是儿童心理的研究跟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例如,为要研究小学各年级儿童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发展的水平,可以结合教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阅读材料;儿童学习了这些材料之后,完成指定的口头复述和书面复述的作业。从这些作业材料的整理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儿童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发展的某些情况和特征。
自然实验,特别是教育心理实验,是研究儿童心理的重要方法。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结合教育实际,为教育实践服务。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容易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因而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适当地跟实验室实验结合起来,常常是必要的。
3.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别创设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时要利用专门的仪器和设备。例如,在研究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发展舶特点的时候,常常采用实验室的实验方法。实验室实验主要有以下特点:
(1)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
(2)对实验情景和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
(3)实验结果量化,记录非常客观、准确;
(4)使用大量的实验仪器。
至于实验研究技术上的要求,我们已出了专著。这里不拟赘述。
实验室实验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能够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但它的缺点是有很大的人工性,跟儿童的实际生活隔离。因此,用它来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儿童的活动的特点或个性品质的特点,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除了观察和实验两种主要方法以外,还同时运用其他一些辅助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谈话法、问卷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因为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外部表现之一。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首先应当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谈话对象的特点拟订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要求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并能从中分析出他的心理活动的;跟儿童进行谈话的时候,必须随机应变,随时提出足以了解有关儿童心理状态的具有灵活性而又恰当的问题;谈话的过程和结果应当由研究者本人或共同工作者作详细的记录,如能用录音机记录,则更为方便、可靠。
问卷法是用书面问题表让儿童填写,从而了解儿童心理的一种方法,如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或中学生理想的调查等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易行,且同时可以研究很多儿童。但缺点也比较多,儿童的回答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心理状态;且仅仅依靠书面回答来判断儿童心理发展情况,常常是不可靠的。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儿童的作品很多,如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工艺制作等等。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分析儿童某一方面的心理活动。如通过作文、日记,可以分析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也可以分析儿童的兴趣和理想的发展。
进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经常不是单独地采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研究的需要采取综合的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或者交错运用几种方法。例如,儿童心理学上常常采用的追踪研究,就是以长期观察法(日记法、传记法)为主,而以其他方法为辅。又如,在个案研究中,可能是观察、问卷、谈话或访问教师或家长、作品分析、鉴定材料分析、教育心理实验等各种方法互相配合运用。
第二章 儿童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第二节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第三节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新进展
第四节 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第五节 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1/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如果说,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算起,那么,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则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42—1897)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在心理学史上是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但是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并不直接导源于心理科学的建立,而是有其自身的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在西方,中古时代的封建社会,也和其他各国的封建社会一样,妇女和儿童是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并且甚至是受迫害的,因此,不可能产生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约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起,新兴资产阶级从经济上、政治上以至意识形态上进行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例如,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编写了第一本儿童课本《世界图解》。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J.J.Rousseau)发表了有名的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儿》,他抨击当时的儿童教育违反儿童天性,指出:“……他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儿童,而不去想想他在末成年之前是个什么样子。”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三大发明:细胞、能量转化和进化论,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科学观,促进了辩证的自然观,要求科学要从发展变化上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理科学受到这一影响,从而也先后开展了动物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伟大的进化论的创造者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写的著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关于这样的著作是很少的,这就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准备了直接的前提。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近代教育的要求。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除上面提到的夸美纽斯、卢梭外,在教育理论中还有一种所谓的“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的规律作为依据。其中著名的有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福禄培尔(P.Froebel)、赫尔巴特(F. Herbart)等人。裴斯泰洛齐在1774年还特别对他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用日记法写下了大约一个月观察记录。虽然现在看来,科学价值不大,但这应当算是儿童心理研究的先声。由于这些教育家的推动,到了19世纪后期,研究儿童的著作和组织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莱尔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对他的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第一版,由于这部书的出版,就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普莱尔的书共分三编:第一编讲感觉的发展(关于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和机体觉的发展);第二编讲意志的发展(主要关于动作的发展);第三编讲智力的发展(主要关于语言的发展)。直到现在,这部古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
应当在这里指出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研究工作,并不是从普莱尔开始才有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裴斯泰洛齐、达尔文等以外,早就有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也可以说是给普莱尔的集大成的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以下按照时间的次序列举一些主要的先驱性的研究。
(1)提德曼(Tiedemann),德国人,医生。用日记法对自己孩子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1787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一书。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过了五六十年,到了19世纪中期,才受到国际上的注意(1863年译为法文,1897年译为英文),产生很大的影响。
(2)罗别许(Lobisch),法国人,儿科医生。1851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史》,偏重儿童生理发展的研究。受到当时人们的热烈欢迎。
(3)席格门(Sigismund),法国人。1856年发表他的《儿童与世界》,记录他的男孩出生以后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研究。
(4)库斯谟(Kussmaul),德国人。1859年发表他的《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这已经接近实验法了。
(5)太因(Taine),法国人。研究儿童和种族的语言发展,1876年出版《儿童与民族语言的研究》一书。
以上这些研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大多限于早期年龄,特别是三岁以前;(2)大多限于感知觉、动作、语言发展的研究,思维、个性方面的研究很少;(3)大多是用日记法(或传记法),规察研究较多,其他方法较少;(4)由于方法上的问题,科学性一般不是很高的。但是它们却为普莱尔的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材料.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
1)霍尔和复演说
霍尔(G.Stanley Hall,1844—1924)是受冯特影响而在美国创办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在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把普莱尔的著作译成英文,1891年他创办了《教育学报》,大量刊载有关儿童心理研究的论文报告(这个刊物在霍尔逝世后改名为《发展心理学杂志》,作为对他的纪念,现在仍继续出刊)。他主要是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由于方法的不完善,科学价值不很高。他的《青年期》(1904)一书是他的代表著作,中译本《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是《青年期》一书的缩写本,这书的特点,除了在方法上广泛运用问卷法以外,在理论上他把当时生物学上复演学说运用来解释儿童心理发展。他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的进化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鳃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学上的复演学说,一直引起心理学界很大的争论。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1)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鲍德温(J.M. Baldwin,1861—1934)生于南卡罗来纳州。他曾任美国第四届心理学会主席、国际心理学联合会主席,和卡特尔合办过《心理学评论》《心理学家索引》《心理学专刊》和《心理学公报》等刊物。他的著作也很多,主要的有《心理学手册》《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中的社会性与伦理的诠释》。
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为融合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其目的在于勾画出“发生心理学体系”的轮廓,以期创立一种将“最新的有机体适应的生物学理论与婴儿发展的学说融合生成的理论”。他要阐述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进化过程中的某种现象的心理顺序的发展。鲍德温将发展分析为三个部分:儿童认知的发展;人格的社会和认识基础;行为的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关系。且三者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在鲍德温的著作里能见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发展思想的雏形。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2)杜威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杜威(J.Dewey,1859—1962)生于美国的佛蒙特州,是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论著很多。1886年出版第一本美国心理学教科书,1896年他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被认为是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正式开始。杜威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使三者结合起来。他强调教育促进儿童本能生长,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他认为,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本能的生长过程。他还大声疾呼:必须以儿童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儿童当做目的,而不是当做手段来看待,教育措施一定要围绕着儿童来实施。这种儿童中心主义对皮亚杰有很大影响。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施太伦和人格主义学派
在普莱尔以后,20世纪初期,德国的施太伦(W.Stern,1871—1938)是一位出色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权威性著作,他受普莱尔的影响,和他的夫人一起对他们的孩子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观察,直到六岁。过去的儿童心理观察研究,包括普莱尔的工作,大多限于三岁以前,而施太伦则把它扩充到六岁年龄。同时,他的一些研究也是有开创性的,如他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虽然在某些观点上(如固定化和一些不完全恰当的解释)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说来,是有很高的科学性的,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研究材料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
当然,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他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上很多是错误的,施太伦是属于人格主义哲学观点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在宇宙中,人格是唯一的实在,个人是这一人格的具体体现,这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他并且认为人格是有目的性的,目的的实现又和客观环境分不开,一方面,目的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可以影响目的的实现。因此,他在遗传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所谓“辐合说”,认为遗传环境是不可分的,表面是折中调和论,实质还是唯心主义的遗传决定论。他和霍尔一样,特别强调复演说,这是和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分不开的。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比纳和测验学派
过去儿童心理学研究上所用的日记法或传记法,大多一次只能忻究一个或少数儿童。霍尔广泛应用的问卷法,虽然可以用于较多儿童,但科学性较差。测验方法出现以后,对于用比较精确的数量方法研究较多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1857—1911)是这种测验学派的代表人物。
当然,测验法并不始于比纳,在比纳以前,就有人提出并加以应用,如美国的卡特尔(J. M.Cattell)、德国的艾宾浩斯(H.Ebbinghaus)都是。只是他们还没有给测验法以有系统的、精密的设计,只有到了比纳的智力测验出现了以后,测验法才真正完善起来。
比纳和西蒙(T.Simon)合作制成了由许多题目构成的第一个测验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准量表(如儿童应通过哪几个测验)叫做1905量表。1908年加以修订后,叫做1908量表或第二个量表,同年他发表了他的著作《儿童智力的发展》。1911年又对1908量表进行过一次修订。比纳、西蒙量表只提智力年龄(即通过某些测验就算达到某一智力年龄)。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L. M.Terman)继续研究,对比纳、西蒙1911量表再加以修订,成为1916斯坦福修订量表,在这里,他将施太伦心理商数改为智力商数(1Q),其公式是:
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IQ
测验法至此算是达到比较成熟的地步。自此以后,一方面,各种儿童心理测验不断出现,如奥地利彪勒(C.Bühler)的维也纳发展量表、美国格塞尔的耶鲁发展量表等。另一方面,除了智力测验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心理测验出现,如能力测验、品格测验等。当前西方各国还把测验当做一个重要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工具。
测验在儿童心理研究上是有一定用处的,但由于这种测验的一些理论问题还搞不清楚(如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测验的是智力、能力还是知识经验,以及测验本身的信度、效度等问题),过分滥用它来贸然断定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是有问题的。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节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1/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病态人格进行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认为人生而有追求快乐(特别是性欲)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和欲望同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法律规定等往往是不相容的,因而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这就是人的心理生活深层的“潜意识”。由于潜意识中的成分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后来修改了这种意识与潜意识的“二分法”,提出了他的人格学说。人格的组成成分为三个:伊特、自我和超我。“伊特”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潜意识”的概念。“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他把里比多(libido)作为划分发展阶段的标准,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生活的发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弗洛伊德的一个学生叫阿德勒(A. Adler),特别注意儿童心理的治疗。他和他的老师不同,他不强调情欲,而强调个人的优越感),所谓优越感,就是要求比别人优越,如果优越感受到压抑,就产生自卑,这就成为心理疾病的根源。他著有《儿童教育》一书,总结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精神分析派提倡本能决定论,否认人的意识作用,基本上是荒唐的、错误的,但他们深入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精神和方法,则是可以借鉴的。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华生和行为主义学派
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J.B. WatSon,1878—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用内省方法,主张用实验方法。他提出S—R公式,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知道用什么反应,就可以推想出是由于什么刺激所引起。他的主要实验方法是条件反射法。他的重要著作是《行为主义的心理学》(1919)和《儿童心理教养法》(1928)等。
华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主要是在美国一个医院中进行的。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观察了婴儿的各种反射活动、情绪表现等,并且布置情境,进行实验。在儿童心理学中应用实验的方法,并不从华生开始,但由于行为主义者注意行为的客观研究,因而推动了儿童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大量应用。
例如,他应用条件反射法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儿童本来是不怕兔子的,但如每次都和引起惧怕的刺激(如大声)同时出现,因而二者形成了条件反射关系,以后见了兔子也害怕起来。
他和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不同,他反对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意识、动机等等。他认为思维不过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活动。
众所周知,行为主义者对心理、儿童心理进行客观研究,是应当肯定的。但他们这种否定意识、否定儿童的主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则是完全错误的。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考夫卡勒温和格式塔学派
德国的格式塔学派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人,可以提到考夫卡(K. Koffka)和勒温(K.Lewin)。
考夫卡著有《心的生长》,勒温著有《拓扑心理学原理》(1924)。考夫卡的《心的生长》并不是总结实验的结果,而主要是用格式塔学派的原则来说明心理发展的事实。众所周知,格式塔学派是反对元素主义的,他们反对心理学上的构造主义(构造主义认为高级心理事实是由低级心理元素构成的)、联想主义(如感觉联合为知觉,知觉联合为思维等)和行为主义。他们认为整体先于部分,整体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具有和部分不同的质的特点。例如,婴儿的动作,最初是整体反应,以后才逐步分化。又如思维不是由感知觉元素拼凑起来的,而是有其自己的本质的。格式塔学派这些规点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但是他们否认物质决定意识,把心理发展归之于先验的所谓“格式塔”(Gestalt)的形成,则是错误的。
勒温主要是从格式塔学派的观点对儿童个性形成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用拓扑学的概念,来说明儿童心理现象。他认为儿童个体和其环境组成不可分的心理生活空间,在心理生活空间中有各种区域关系,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活动。例如,在儿童心理生活空间里存在着母亲和玩具时,儿童可以很高兴地玩耍,但如果只有玩具存在,母亲不存在时,儿童可以变成相反的心理表现。勒温所谓心理生活空间虽然强调了心理的内部运动和关系,但完全是一些主观臆想的东西,因为他是否定物质环境的决定作用的。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彪勒和维也纳学派
彪勒夫妇(K.Bühle和C. Bühler)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教授,是维也纳心理研究所的领导人。在20世纪20~30年代,他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是很有特色的,是欧洲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K.彪勒的主要著作是《儿童心理发展》(1930)。C. 彪勒的主要著作有《人生第一年》(1930)、《儿童发展测验》(1934)、《从出生到成熟》(1935)等。他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但他们研究工作的方面则是各有特色。K.彪勒偏重儿童思维的研究,C. 彪勒则偏重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
彪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从生物发展来看儿童心理发展,是属于所谓复演学说的。他们认为,动物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阶段、训练(熟练、习惯)阶段、智力阶段。儿童心理发展也服从于这个规律,他们通过实验证明:新生儿属于本能阶段(如吸吮动作、反射情绪),生命的头半年主要是训练阶段(如抓、握、爬、坐等),约从一岁开始(10~12月)进入智力阶段(或黑猩猩智力阶段)。他们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这个观点实质上是一种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K.彪勒关于儿童思维的研究,主要属于德国的符兹堡学派,即思维心理学派,对儿童概念的形成、判断和推理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资料。C. 彪勒对儿童心理发展测验更有兴趣,做了大量工作。她和她的助手赫泽(H.Hetzer)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也叫做维也纳量表。这个量表包括从出生到六岁的各种行为的年龄常模,每一年龄包括六个项目:(1)感觉作用;(2)身体运动;(3)社会行为;(4)学习;(5)运用物体能力;(6)心理创造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5/格塞尔和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著作很多,主要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925)、《儿童发展研究》(1948)、《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1940)、《儿童从五岁到十岁》(1946)、《青少年,从十岁到十六岁》(1956)等。
格塞尔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追踪式研究或纵向研究。对儿童心理发展作长期的追踪考察,是具有一定特点和价值的。格塞尔研究工作的另一主要特点是着重测验的研究。他差不多和C.彪勒同时,编制出自己的儿童发展量表,叫做耶鲁量表。
这个量表包括从出生到五岁的各种行为的发展常模,每一年龄包括四个项目:(1)运动;(2)语言;(3)适应;(4)社会行为。每一大项目又分为许多小项目,评定的等级用A、B、C等字母表示。格塞尔的研究工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更多地运用摄影记录。
格塞尔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他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以适当的时机而已。他的一个双生子爬梯实验是很著名的。在这个实验中,双生子T和C:T从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第53周起开始作爬梯训练。根据他的实验结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因此,他得出结论说: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对于这个实验的解释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争论。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6/皮亚杰和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是当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他和他的同事们以研究儿童的认知,特别是儿童的思维或智力的发展闻名于世,人们称之为日内瓦学派。
他的早期关于思维的五本著作,即《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4)、《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儿童的因果概念》(1927)、《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基本上都是通过个案调查和测验,对儿童思维作质的分析,是一些很有特色的作品,并为他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约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起,他对儿童思维或智力的发展进行了规模庞大和系统完整的研究。他以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思维发展的工具,他的一篇讲演录《逻辑学与心理学》(1956)对此有简要的说明,在儿童思维研究的领域中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他的《智力心理学》(1950)和《儿童心理学》(1969)是两本比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的理论著作。他的《儿童智力的起源》(1953)、《儿童的心理意象》(1971)、《儿童逻辑的早期形成》(1964)、《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1958)等书分别就各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晚年代表作是《结构主义》(1968)和《发生认识论》(1970),这表示他的发生认识论体系的确立,并公开标榜他的结构主义的哲学立场。
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研究上,皮亚杰认为他自己是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理论的。在心理学史上,他列举了和他不同的一些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的罗素(B.Russell)];(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K.彪勒的思维研究);(3)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E.L. Thorndike)的尝试错误学说]。而皮亚杰自己则与这五种理论不同,是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又讲发展的。从这里可以看到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是有丰富的辩证思想的。
但是,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从生物学的理论演绎而来的(皮亚杰原来是一个生物学家)。他认为智力或思维只是一种适应。儿童心理或行为乃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图式(如吮乳动作、抓握动作以及其他心理活动,这是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或异化)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就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他认为这种发展是和环境条件有关的,但环境(包括社会、教育和语言)却不起决定作用(或者用他的话说:环境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样一来,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的或先验主义的立场。
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就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所谓“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如只能从自己身体的标准辨别左右,而不能正确辨别对面人的左右),这就限制了他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阶段(即分类和序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关于皮亚杰的这些研究,国际上很多人在做重复验证的工作,有的证实了他的一些结论,也有的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儿童什么年龄才能出现“守恒”和“可逆性”,就有各种各样的争论性的意见。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7/瓦龙和巴黎学派
下一页 尾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